地域文化景觀案例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4 01:40: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域文化景觀案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地域文化景觀案例

歷史文脈與碼頭環(huán)境景觀設計論文

1歷史文脈在碼頭景觀設計中的表達手法

1.1整治

伴著人們的生活、勞作和商業(yè)活動,歷史文脈經過長久的歲月積淀慢慢地形成了,碼頭建筑物、牌坊、古樹等都是歷史文脈的物質要素的體現.而這些外在的景觀形式在歷史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損壞,有的甚至已經較為破爛,因此要對碼頭的景觀環(huán)境進行合理的整治.整治的重要原則是維護碼頭地區(qū)的景觀肌理.首先,要對城市的歷史文脈的肌理進行深入的挖掘,如空間形態(tài)、建筑結構樣式等,只有通過對城市文化肌理的充分了解才能在維護歷史文脈的基礎之上,在碼頭景觀設計中同時融入現代生活的功能需求.其次,還要從保護及恢復歷史遺產性空間的角度著重考慮,要重視已受損的歷史空間在修繕和恢復中與周邊建筑與空間環(huán)境的協調性.

1.2保留

文脈是一種歷史的沉淀,它顯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更好地記錄時代變遷的車輪在城市中留下的痕跡,往往會選擇對場地中的一些歷史遺留物進行完整的保留,如房屋、寺廟、碑文、牌坊、古樹、雕塑等.這些遺留下來的歷史景觀作為城市活動的歷史痕跡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人們認知和探究某種歷史現象的重要線索.將歷史遺跡的基本構筑和空間形式保留下來加以強化處理,突出形式特征,使其文化內涵不減反增,更好地傳承了歷史文脈.

1.3重現

查看全文

地域文化對景觀設計的影響7篇

第一篇:地域文化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1地域文化的概念

中國地域遼闊,每一個地方都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地域性是一個地區(qū)的地域特征,表現在每個地區(qū)具有的特點上。文化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可以理解為一種社會現象,它是在人類社會的長期發(fā)展下形成的,因此,文化也具有歷史屬性。由于地理環(huán)境、民族歷史的不同,文化可概括為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獨特的習俗、文學、藝術、思維、價值觀等。而地域文化可理解為某一地域獨特的文化特征,也可以理解一個國家所有地區(qū)、民族的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綜合。在我國,學術界對地域文化的定義有很多種,一般而言,地域文化可以理解為中華大地上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有序的文化。

2景觀設計的概念和目的

景觀設計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歷代的皇家園林都是絕世罕見的景觀,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都與我國的文化密切相關。由此可見,我國的每一座城池、每一座園林的景觀都代表著我國的文化。景觀設計在我國是一門新興學科,雖然中華大地上有很多優(yōu)美的歷史園林,但一直未出現系統介紹這些景觀設計的書籍。當代中國的景觀設計是在20世紀初期從西方傳入并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人文關懷是景觀設計的基本理念,優(yōu)美的景觀可為游人帶來內心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由于每一個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風土人情、文化歷史都獨具特色,因此,景觀具有地域性特征。景觀的地域性是指不同地域形成的具有鮮明特征的、客觀存在的文化遺存,它是在這一地域生活的人的精神載體,比如不同地區(qū)的歷史建筑,它是這一地區(qū)文化的象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3景觀設計與地域文化的關系

查看全文

人文景區(qū)造型設計研究

摘要:目的以人文景區(qū)導視系統設計為研究對象,研究人文景區(qū)導視系統造型設計中的地域性特征。方法通過對人文景區(qū)導視系統設計應用案例的分析,探究了不同類型的人文景區(qū)導視系統造型設計元素的提煉途徑,推進了人文景區(qū)導視系統造型設計中體現地域文化的研究領域發(fā)展。結論不同類型的人文景區(qū)導視系統具有不同的造型,采用不同肌理的材質,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從而塑造通俗、直觀、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景區(qū)品牌形象。

關鍵詞:導視系統;造型設計;地域文化;人文景區(qū)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一帶一路”的建設也為中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帶來了巨大的機會,為國內居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旅游活動提供了必要的場所和時間。旅游業(yè)是很多城市、地區(qū)的支柱性產業(yè),旅游景區(qū)是旅游業(yè)中最重要的實體支撐。在旅游景區(qū)內,結合環(huán)境與人之間關系的信息界面系統,稱為導視系統。導視系統以直觀、準確的視覺信息對景區(qū)內的人流和物流進行引導。它不但有著引導、指示等功能,同時作為景區(qū)文化的一部分,傳遞著景區(qū)的人文精神。

一、導視系統造型設計

導視系統設計主要包括圖形設計和造型設計兩個方面,其中造型設計是導視牌設計的首要任務,造型設計因素包含:外形、材質、色彩和比例。外形是吸引游客關注的重要途徑,在一個環(huán)境中,導視系統有統一的外形特點會讓使用者形成慣性思維,使其行走過程中主動搜尋相同外形特點的事物,使導視系統備受關注,外形設計要立足于當地的文化特色,可以是從當地文物遺跡中提取的紋樣,可以是從當地傳頌的名人故事里提取的元素,也可以是從當地特有的自然生態(tài)中提取的紋理,總之,無論是源于當地的何種特色,都要將提取元素與現代設計結合,不僅符合人們的審美追求,又不失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材料是導視牌設計的物質基礎,材料的選擇需要從肌理紋路、色澤方面進行考慮,不僅要處理與環(huán)境的關系,也要體現出當地的地域風情,可以借鑒當地建筑、景觀的材料,不同材料體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傳達出不同的信息;導視系統色彩有兩個準則,與當地環(huán)境形成對比或者與當地環(huán)境產生融合;而導向牌的大小也要以環(huán)境為依據,在室內和室外、空曠的土地和擁擠的小鎮(zhèn),導向牌的比例大小是不同的。

二、導視系統分類

查看全文

城鎮(zhèn)化背景下的景觀設計論文2篇

第一篇

1景觀與文化的關系

綜合來看,“景觀”是指土地與土地上的空間、時間、物體及事件所構成的綜合體,是復雜的自然過程與生動的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印記。英國規(guī)劃師戈登•卡倫在《城市景觀》一書中說:“景觀是一門相互關系的藝術?!蔽幕瑥V義上是指人類實踐活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狹義上是指意識形態(tài)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如宗教、藝術、風俗習慣等。文化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和地域環(huán)境下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態(tài)和思想習慣,它反作用于經濟發(fā)展,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和社會的價值取向[1]?!熬坝^是人類文化在大地上的投影”。景觀是地表上文化的一種印記,是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tài),顯示出一個地區(qū)的人文關系特征[2]。景觀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這二者的關系中,文化承擔著催化劑的作用,景觀是被催化的對象,扮演著媒介和載體的角色。由于景觀本身具有跨越多個學科的特點,自身就有著客觀的復雜性。因此人類在構筑自己的生存居所時,不可避免地融入其作為生命的活力、熱情、感受、體驗和創(chuàng)造。正因為如此,由于人的參與和需求,景觀首先成為了帶有源于自然環(huán)境之中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文化,而且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比較密切,同時景觀解決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使人們能享受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而所有這些又是人們在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因此,景觀首先是一種文化現象。景觀是文化的載體。古今中外,景觀設計的發(fā)展深受當時、當地的文化影響是一個最常見的現象,景觀的形成反映和表達了與之關聯的各種文化。景觀在主流文化思想、地域特色、藝術流派、集體記憶等方面深刻地反映著文化的精神和印記(圖1)。首先,景觀的形成和內在精神受到當時、當地的主流文化思想的影響。如:中國古典園林的景觀特征是師法自然、模擬山水、小中見大,講求天人合一,就是受到中國文化中儒、釋、道的深刻影響[3]。日本園林則深刻地反映出島國文化的特征,其四面臨海的狹小國土,使得這種文化必須兼容并蓄,但同時又表現出骨子里的封閉特性,在矛盾中生存與發(fā)展。這種文化特征突出體現在日本獨特的“枯山水”和“茶亭”兩種園林景觀形式上[4]。而西方園林中常見的對稱、幾何、軸線等形式則更多受到西方文化中理性、邏輯及神權、人權的文化思想的影響。法國園林以恢宏的氣勢、開闊的視野、均衡對稱的軸線等景觀構圖手法,反映出法國文化中曾經的莊重典雅、雍容華貴的氣勢及“皇權至上”的精神[5]。所有這些世界代表性的園林景觀風格無不深深打下了本國文化的烙印。其次,景觀的特征一定會受到所處地域的特色文化的影響。這種地域的特征如雨雪、干旱、溫度等氣候條件影響植物及構筑物的種類和形式。當地居民的日常行為、習俗及審美喜好等文化特征也會影響到景觀的構圖、花飾、雕塑等藝術形式。細膩圓潤的江南景觀與粗獷豪放的北方景觀形式的大相徑庭就是明證。另外,當今景觀設計中流行的“地中海風格”、“北美風格”、“東南亞風格”等也是景觀受到地域文化影響的直接表現。第三,景觀還越來越多地受到“藝術思潮”等文化現象的深刻影響。某一特定時期,藝術思潮是對當時社會體制、文化生活與社會問題的最直接反應,以意識形態(tài)成形影響著各個領域,當然也包括對于景觀設計的影響。藝術思潮與景觀設計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景觀設計從20世紀初開始受到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形成了當代景觀設計的理論基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思想文化的進步,在不同階段又出現了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也同樣在景觀設計中留下了深刻印記。而進入21世紀,隨著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及生態(tài)化思想的確立,景觀設計也進入了生態(tài)景觀的新階段,將可持續(xù)發(fā)展、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等理念不斷融入到現代園林景觀的主題與文化之中,為現代園林景觀主題與文化增添了更廣泛的內容[6]??梢?,景觀設計的發(fā)展深受社會思潮及文化取向的影響。藝術思潮影響景觀設計隨著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及主流價值觀的轉變而改變,而藝術思潮也起到指引景觀設計方法的作用,滲透于景觀設計方法的整個體系之中,形成獨特的景觀設計風格[7]。第四,景觀設計也受到歷史文脈與集體記憶的影響。景觀經常被人們稱為具有記憶倉儲的作用[8]。集體記憶是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集體記憶是一種社會建構,是在“一個由人們構成的聚合體中存續(xù)著,并且從其基礎中汲取力量”[9]。廣而言之,集體記憶即是一個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內聚性和同一性的群體對自己過去的記憶。由于城市環(huán)境時空變化的特點,建立在城市環(huán)境感應基礎上的集體記憶相應地具有地域性、連續(xù)性、時代性和選擇性[10]。集體記憶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立足現在面對過去的建構。景觀設計除了功能與形式的考量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場景的創(chuàng)造。場景需要故事性、情節(jié)與情感共鳴,集體記憶、共同回憶等這些文化要素就是景觀創(chuàng)作的靈魂,集體記憶使場景擁有了敘事性和主導精神,并引導人的活動展開與思想展開。透過集體記憶是構筑地方感的重要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對城市歷史文化景觀集體記憶的分析,來建構歷史城市的地方感和地域文化[11]。

2景觀與文化的結合產生文化景觀

由景觀與文化兩個詞匯結合成的“文化景觀”,呈現出人類與自然的互動。文化通過景觀來反映,而又改變著景觀。文化景觀除物質形態(tài)的具體事物(如: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五臺山、廬山及江南文化景觀等)外,也包括無形的“氛圍”因素(如宗教場所、政治場合)等,甚至可以拓展為自然風光、田野村落、道路等構成的文化現象復合體。這種復雜、多樣與有形無形相互融合的文化形態(tài),在當代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過程中,正在面臨著形態(tài)消亡的嚴峻挑戰(zhàn)[12]。一個文化景觀,從空間的層次及文化內涵上可以分為場地(site)、場所(space)和場景(scene),筆者將其概括為文化景觀中的“3S要素”。把空間(景觀)與文化內涵相融合的過程,就是人們適應場地、建構場所、形成場景的過程。場地(site)是任何一個景觀(及設計)的基礎。它從景觀營造的開始階段——選擇原始基地,直到景觀營造的全過程——場地空間的構建,其過程就是所謂“文化的選擇”的過程。場地精神的構建,更多是從直觀的視覺角度來完成,最終的結果是構建一個個空間形態(tài)的“景”,是景觀中可以具體觸摸和感覺的“軀體”。而設計的功效正是對這些場地、空間通過文化的形式賦予不同的風格、特性等文化要素,創(chuàng)造出一種“場地精神”。而使用者對其的使用或感受是通過“看”與“觀賞”的途徑來實現。場所(space)則是在場地的基礎上,將場地及其各個空間統一成一個整體,同時把場地周邊的所有對場地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可見的空間、物理因素及不可見的文脈、歷史因素,還有人類的活動等因素)均加以考慮和整合,是在文化層面上對景觀空間形態(tài)的深層解讀。場所要塑造的是一種“境界”。場所是通過綜合的、不可見(或部分不可見)及抽象的元素構成的,在文化意義上是對“意境”的一種構成,是景觀的“氣血”。使用者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文化素養(yǎng)、思想感情等,運用聯想、移情、思維等心理活動去豐富景觀的表象,擴充景觀的內涵,領略、開拓景觀的意境,是一個“品味”的過程。場景(scene)則是在上述的場地、場所的形成過程中,即認識場地氣質、形成場地精神,并通過場所構建及填充文化內容的過程中,經過整合和實施形成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化精神的外化形式。場景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情境”,是景觀的內在的“靈魂”,是對文化、思想、風格等的綜合反映和詮釋。正由于其最高層次的含蓄性,要求設計者去“領悟”其中的含義。這種“悟”,是在“觀”與“品”的基礎上,建立在理解、思索、體驗和品味的基礎上進行哲學思考,從而獲得對園林意義的深層把握,引導觀賞者達到園林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同時設計者所要追求的最終目的也是通過對“場地的構建”和“場所的營造”等具體景觀構成手法來烘托出景觀的文化主題,并通過主題來表達特定的文化內涵,從而形成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場景”反映出景觀的品質與價值(表1)。

3文化景觀的設計思路——環(huán)境美學的現實運用

查看全文

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1景觀中的文化表現特征

我國歷史悠久,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文化各具特色.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促使城市用地日趨緊張,景觀用地和其他要素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園林景觀的發(fā)展.這直接影響了設計者的思路,各城市的園林景觀設計風格同質化較為嚴重,無法體現出城市特色.結合城市背景,如何將文化植入城市,促進市區(qū)環(huán)境與景觀文化有機融合,成為當前園林工作者亟待思考的問題.

1.1地域性在文化景觀中的表現

地域特性決定于地理特性,由于城市所在地理、自然以及氣候上的差異使得該城市的文化與歷史特點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作為文化的首要特征,地域性直接體現出本城市的文化特色,集中表達了該市民的思想訴求和生活方式.此外,即便是同一座城市也會有明顯的地段性差異.設計者需要結合所在城市的特性(風貌、風格)來提取本質的文化內涵,最終統一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并將城市景觀與建筑風格相融合統一.

1.2文化繼承性是景觀的重要作用

雖然不同階段的城市文化不同,所留下的烙印也有較大差異,但隨著時間的延續(xù)脈絡形式先傳的文化還是有一定的貫通性.作為文化載體的城市景觀則起到繼承與延續(xù)的作用,如設計得當,則能充分反映出長期的城市文化積淀.

查看全文

濱海景觀設計思考

摘要:文章主要以深滬灣海絲文化公園景觀設計為例展開分析和探討,從設計的項目背景和設計的原則進行概述,根據分區(qū)景觀設計理念談濱海景觀設計,從而為沿海城市的建設提出依據。

關鍵詞:濱海;景觀設計;設計理念

文章以福建省晉江市深滬鎮(zhèn)海絲文化公園為案例進行分析和研究,項目的主要設計范圍是以煙墩山和海洋科技公司前面的一片荒地為主,項目位于深滬灣以東,璧峰路以西,深滬鎮(zhèn)政府以北及海洋科技公司以南,區(qū)域內有豐富的地域文化、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在景觀設計之前,首先對當前海絲文化公園的現狀進行了實地考察,結合當前現有的情況和當地的地域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景觀設計,并由此得出有關海濱景觀設計的幾點思考。

1現狀考察

煙墩山是海絲文化公園景觀設計的主要部分,海拔78.6m,是深滬鎮(zhèn)的最高點,因為有烽火臺,所以取名為煙墩。明代為了抵抗猖獗的倭寇,朝廷在深滬地區(qū)設置巡檢司,并修筑烽火臺。煙墩山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陣地,站在煙墩山的最高點,能夠對周圍的景色一覽無余。除此之外,海絲文化公園附近分布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如鎮(zhèn)海宮、施瑯大將軍雕像、寶泉庵等。深滬港有100多種常見的魚類,形成了豐富的漁業(yè)資源。海絲文化公園有著山、海、林、石的自然生態(tài)格局,也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古跡,但是歷經歲月的洗禮和風雨的侵蝕,海絲文化公園已經失去了文化的光彩。首先從整體上看,海絲文化公園缺乏一定的主題性,能夠吸引人的特色的景觀不多。其次從細節(jié)方面分析,植被的生長比較緩慢,山體裸露部分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絲文化公園的美觀。上山的道路和村落之間的銜接不協調,道路鋪設的形式粗糙且單一,設施設備相對簡陋,游客缺少游覽嬉戲的空間。

2海濱景觀項目設計原則及定位

查看全文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地域性特色的體現

摘要: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城市化建設進程也在加快,其中融合了大量的設計元素,尤其是在園林景觀設計中,保留傳統民俗優(yōu)秀的地域文化特色,能更好地凸顯城市的時代價值,在滿足設計潮流和發(fā)展趨勢要求的同時,呈現出更加不同的效果。分析了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凸顯地域性特色的設計原則,并結合案例分析了具體的應用方案。

關鍵詞: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地域性特色;設計方案

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體系內,要善于融合地域性特色和優(yōu)勢,從而發(fā)揮新型建筑理念和設計方案的作用,避免過度迎合現代化設計風格問題,確保城市景觀設計整體性和地域性,共同促進城市全面發(fā)展和進步。

1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凸顯地域性特色的設計原則

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要善于更好地融合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全面提高整體設計效果。尤其是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體系內,要在維系其觀賞價值的基礎上,有效實現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從不同層面展現文化特征,從而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效果的全面進步創(chuàng)設良好的平臺。1.1尊重自然資源。為了提升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整體效果,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優(yōu)勢,認清人與自然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正是這種隱性的依賴性,決定了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不能忽略地域的特色和要點,將環(huán)境決策論作為整體設計的依據,強化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社會活動的密切聯系,確保相應的設計方案和要點都能滿足地域的基本情況[1]。1.2融合民俗特色文化。民俗文化是城市發(fā)展和進步的載體,是在歷史記載、歷史沉淀以及現展相融合基礎上形成的,因此,民俗文化含有十分濃郁的人文特色?;诖耍诔鞘泄珗@景觀設計中,要深入分析當地地域文化的形成模式,在物質層面、精神層面雙管齊下。并且,要在設計中將審美價值和民族文化內核充分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地域研究價值[2]。另外,在景觀設計中利用民間傳說、歷史文化等要素,也能增添設計感,為景觀設計方案和地域特色融合的全面升級奠定基礎。

2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應用地域性特色設計的方案

查看全文

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觀園林設計的應用

摘要:地域文化是動機,景觀環(huán)境是媒介,文化景觀是結果。本文從霞西民俗文化園出發(fā),初步探究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景觀園林設計的意義,重視生態(tài)環(huán)境、地域特色才能營造出富有深厚內涵的園林景觀。

關鍵詞:地域文化元素;景觀園林;設計應用

當前,在景觀園林設計中合理應用地域文化元素可提升生態(tài)環(huán)境價值、人文環(huán)境氛圍和整體藝術效果,隨著現代化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加大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力度,既能美化城市環(huán)境,又能為群眾們營造良好的休閑區(qū)域,并合理應用地域文化元素,充分展現出當地風土人情、民俗文化,賦予城市園林人文底蘊與文化特色,才能推動城市園林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地域文化與景觀園林設計概念

1.1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特定區(qū)域內傳承與弘揚的傳統文化,并具有較強的特色性,在各時代發(fā)展階段均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屬于特定區(qū)域內民俗、文化、生態(tài)等文明表現的集合體。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文化現象,能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探究自然、社會、環(huán)境等相融合的要點與內涵,有較強的地域性。同時,其內涵較豐富,包括:歷史、地理、物種及衍生的地域獨特文化,整個形成過程較漫長,所遇到的影響因素與問題也比較多,是促進各民族融合的必要條件。

查看全文

地域特性研究下古鎮(zhèn)景觀設計策略

摘要:古鎮(zhèn)景觀地域文化特性的缺失表現突出,備受關注。正由于古鎮(zhèn)的無序建設和掌控不當不但致使其本身的傳統景觀特性遭到破壞、建筑功能紊亂,本研究通過對地域文化特性的挖掘入手,以鉛山縣河口古鎮(zhèn)為例。在系統分析地域文化特性下的歷史文化、建筑風格、肌理規(guī)劃,展開提出如何就“地域文化特性”對古鎮(zhèn)做有效的地域保護、合理改造修復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地域文化特性;景觀;河口古鎮(zhèn)

鉛山縣河口鎮(zhèn)是江西省一座被譽為“八省碼頭”的千年古邑,2003年被列為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zhèn)。2013年河口明清古街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然而,河口暴露出的問題是傳統村鎮(zhèn)普遍存在的共性缺陷——傳統文化景觀保存的紕漏、歷史地域特性的缺失、地域文化改造的欠缺,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古鎮(zhèn)景觀設計發(fā)展的局限。

一、案例概況

1、區(qū)位特征

鉛山縣的這座千年古鎮(zhèn)—河口,明清時期就是八省通衢的商埠重鎮(zhèn),它位于江西省上饒市的東北部,地處龍虎山、黃崗山的中部。“鵝湖山下稻梁肥,豚柵雞棲對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社日村居》),晚唐詩人王駕途經鉛山所做,描繪了農耕經濟時代鉛山的富足。但昔日的繁榮卻不足以支撐現代古鎮(zhèn)的發(fā)展,由于地域文化特性的缺失,使河口古鎮(zhèn)失去了它本應由的個性和風格。

查看全文

鄉(xiāng)土景觀設計研究

摘要:西南地區(qū)地處我國邊陲,地形復雜且民族種類眾多,長久以來各民族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發(fā)展模式,使得區(qū)域間的景觀特征差異較大。在當代消費社會語境下,獨特的地域性文化被賦予一種潛在的價值,因此旅游開發(fā)成為景觀營造的重要手段。在大規(guī)模旅游開發(fā)的背景下,景觀的差異具有較強的“標出性”特質,往往成為開發(fā)的重點。然而地域性景觀不僅表現為視覺的景觀實體,還包括空間與空間中“人”的行為等深層次的要素,這些往往被開發(fā)者所忽視,造成景觀形式趨同或流于表象。本文從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因素兩方面就西南地區(qū)鄉(xiāng)土景觀特征進行總結,并就新時期如何將西南鄉(xiāng)土景觀的開發(fā)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使傳統形式與現展相適應進行探討。

關鍵詞:西南 民族地區(qū) 鄉(xiāng)土景觀 景觀設計

一、鄉(xiāng)土景觀的內涵及其當代意義

與“景觀(Landscape)”的概念相似,“鄉(xiāng)土景觀(RuralLandscape)”也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一般認為我國“鄉(xiāng)土景觀”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到了90年代研究逐漸興起并將研究視野關注于傳統聚落。在以往的研究中對鄉(xiāng)土景觀的理解大致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指聚落中及其周圍原本的自然景觀,即在具體的地域范圍內的“氣象”、“山林”、“土地”、“河川”等所構成的具有視覺性特征的物質承載;另一層面是指反映文化體系特色的文化景觀,即當地人為了生存而對自然承載及其之上的空間格局的適應性改造所形成的景觀形式,更傾向于文化層面,是人類行為在環(huán)境上的映射,包括空間形態(tài)、建筑、道路、服飾、標志物等。近年來隨著城鎮(zhèn)化與旅游開發(fā)的深入,“鄉(xiāng)土景觀”成為包括人文地理學、旅游管理、社會學、建筑學、城鄉(xiāng)規(guī)劃、風景園林、環(huán)境設計等多門學科共同關注的領域,不同學者從自身研究視角出發(fā)對“鄉(xiāng)土景觀”這一概念進行了闡述,大致包含以下幾種理解:從人文地理學與旅游管理的角度來看,鄉(xiāng)土景觀是有別于異域景觀的本土景觀,是一種基于特定地理區(qū)位的“文化景觀(CulturalLandscape)”,著重探討各種文化現象在地理上的分布及變化;社會學視角下的鄉(xiāng)土景觀,主要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闡釋人與環(huán)境相互影響的過程,“是一種經驗研究”;建筑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視角下的鄉(xiāng)土景觀主要從村落建筑形態(tài)、空間結構、環(huán)境構成、生活習俗、民族文化、傳統宗教等角度對鄉(xiāng)土聚落展開探討;園林與環(huán)境設計視角的鄉(xiāng)土景觀,結合了多門學科的理論方法,從鄉(xiāng)村規(guī)劃出發(fā),圍繞鄉(xiāng)村聚落、空間形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以及資源利用,從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對鄉(xiāng)土景觀進行了探討??偟膩碚f,學界對鄉(xiāng)土景觀的文化性與社會性研究日益突出。同時,從時代的角度來看,隨著傳媒與網絡的發(fā)展,我們的社會進入了“全媒體(Omnimedia)”時代,在這樣一個信息高速傳播的“消費社會(ConsumerSociety)”中,當今我國西南地區(qū)鄉(xiāng)土景觀設計出現了以下新的特征:景觀設計“協同化”“網絡化”與“平面化”趨勢明顯。例如景觀設計與旅游開發(fā)并行而產生的田園農業(yè)旅游模式、民俗風情旅游模式以及村落鄉(xiāng)鎮(zhèn)旅游模式;景觀打造與傳媒并行而產生的“網紅村”,如成都天府新區(qū)白沙鎮(zhèn)的茅香藝村;以及“背包客”模式的典型案例:元陽梯田的開發(fā)最早也是以圖片的形式在網上傳播。以上種種皆顯示出了鄉(xiāng)土景觀設計方式的多元化,因此我們要重新挖掘鄉(xiāng)土景觀特色,適應新的開發(fā)模式的需要。

二、西南地區(qū)鄉(xiāng)土景觀的特征

作為地理概念,西南地區(qū)一般指位于中國西南部的三省兩區(qū)一市,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以及重慶市。區(qū)域內地勢起伏較大,是典型的山地空間,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形態(tài)類型——山地村寨聚落。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維持了較為穩(wěn)定的“人—地”關系,也造就了西南地區(qū)獨特的鄉(xiāng)土景觀。從近幾年的發(fā)展來看,影響西南地區(qū)鄉(xiāng)土景觀設計的因素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即“地”與“人”因素。(一)“地”——地形與氣候條件影響下的西南鄉(xiāng)土景觀。1.山地、丘陵。在西南五省中,山地面積比重超過了80%。如何最大限度使用土地并充分利用豎向空間,是西南鄉(xiāng)土景觀的一大特色。有著稻作文化傳統的哈尼梯田就是西南山區(qū)利用并改造自然環(huán)境的一個典型例子。另外,西南山區(qū)山地河谷錯雜的地形使得當地居民通常擇水而居,聚落依山而建,較為分散。主要有帶狀聚集模式、輻射狀聚集模式以及離散點狀聚集模式。區(qū)域內村落間街道比較狹窄,因此各村交通聯系也隨之減弱。此外,山區(qū)傳統建筑在功能組織及空間形態(tài)上通常呈現出平面簡潔、組合自由、分隔靈活等特點。2.壩子、河谷。西南地區(qū)河網密集,河流眾多。在瀾滄江中下游的寬谷地帶,漢族、白族村落建筑呈“簇群”式布置,屋頂鱗次櫛比,街巷空間狹窄迂回,呈封閉式聚狀景觀特質;佤族、傣族村落的建筑呈點狀布局,為“開敞式散形”景觀特質。干熱河谷是西南地區(qū)另一種地理景觀。主要位于元江、怒江、金沙江和瀾滄江海拔1500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沿江兩岸河谷地帶。區(qū)域內以高山峽谷地貌為主,氣候炎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突出,當地旱地多于水田。人們在多年的開荒、建房等過程中對區(qū)域內脆弱的基質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即“基質破碎化”,如何保護脆弱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是干熱河谷地區(qū)人在開發(fā)利用自然時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3.氣候、氣象。西南地區(qū)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降水較多。由于海拔以及地形的變化,各地呈現出明顯的氣候差異以及區(qū)域內高山峽谷地區(qū)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征。如云南無量山區(qū)、藏東南喜瑪拉雅山南坡高山峽谷地區(qū)以及貴州大婁山山脈北坡。不同的氣候類型造就了各地各具特色的植物類型和自然景觀,如大理“無量山云?!?,以及位列中國三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的貴州草海濕地。(二)“人”——多元的民族文化影響下的西南鄉(xiāng)土景觀。1.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西南鄉(xiāng)土聚落景觀。解放前,以宗祠、族權構成的“家族系統”在西南地區(qū)的權力支配系統中影響力最為深刻。這種關系影響下的聚落通常表現出很強的聚合力,聚落選址往往以宗族祠堂或祭祀場所為核心空間,并根據族內等級高低由內向外建屋居住。西南地區(qū)的血緣型聚落中,以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拉祜族最為典型。進入現代社會以后,也出現了多姓氏、多民族共同組成的聚落,然而家族觀念對聚落的組成形式仍然起著主要作用。2.宗教影響下的西南鄉(xiāng)土景觀。在生產力落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不僅影響著人類的精神信仰,同時也滲透到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中。滇西德宏地區(qū)的傣族同時信仰原始宗教和南傳佛教。在原始宗教的影響下,該地區(qū)的傣族信奉家神、寨神和勐神。表現在傳統聚落的格局上,寨子通常呈現出內向、封閉的空間格局。在南傳佛教傳入后,寨內產生了許多佛教建筑,如佛寺、佛塔。同時受佛教審美的影響,當地佛寺園林中通常也呈現出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的景觀特色。歷史上的西藏曾是“政教合一”的統治制度。藏南河谷地區(qū),大部分的傳統聚落都可視為宗教聚落。民居與周圍寺院關系密切,通常圍繞寺院而布置,或與寺院隔河相望,寺院作為整個聚落的信仰中心,通常地處村落中群山的最高處。3.鄉(xiāng)土經驗影響下的西南鄉(xiāng)土景觀。鄉(xiāng)土經驗是鄉(xiāng)土景觀形成的重要推動力,與場所有關的生活經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建造經驗。從生產技術上來看,成都平原有著悠久的水利工程建設歷史以及成熟的水網格局,并由此而產生了特殊的林盤聚落景觀結構,在成都平原一帶的鄉(xiāng)土景觀中,鑿、鐮、鋤、鍤、筒車、龍骨車等物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輝煌的農耕文明。又比如,黔東南苗族侗族地區(qū),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農業(yè)地區(qū),這里素有稻田養(yǎng)魚的習慣,俗稱“漁獵”,圍繞此種自然環(huán)境以及生活方式而產生的如風水樹、禾倉、鼓樓、風雨橋等景觀,成為黔東南地區(qū)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