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病診治范文

時間:2023-10-30 17:57: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病診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遼寧省黑山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121400;2.遼寧省黑山縣動物檢疫站121400)

1豬肺疫?

本病可對養(yǎng)豬生產造成極大的危害。患豬體溫升高,一般不超過41.5℃;咳嗽,常由口鼻流出泡沫樣液體,呼吸促迫,呈犬坐姿勢;頸部的咽喉區(qū)域常腫脹,可見該處高熱紅腫;耳、頸及腋部皮膚有出血點,按之不褪色。?

本病潛伏期為1~3天,有時可達5~15天。最急性型突然死亡,看不到臨床癥狀。亞急性型病程稍長,體溫41℃左右,食欲廢絕,臥地不起,呼吸困難,有時呈犬坐姿勢,咽喉發(fā)熱腫脹,口流泡沫,發(fā)紺、皮膚出現(xiàn)紅斑,1~2天死亡。慢性型為慢性肺炎和慢性胃腸炎,病豬表現(xiàn)持續(xù)性咳嗽與呼吸困難,鼻流膿性分泌物,進行性營養(yǎng)不良、消瘦、下痢,最后衰竭死亡。?

藥物治療可用青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九一四和磺胺類藥物等,但必須在發(fā)病早期用藥。豬肺疫的病原菌主要有A型和B型,兩者無交叉免疫,同時接種兩種血清型的疫苗。仔豬40~50日齡后用A型豬肺疫疫苗(菌種731株)T和B型豬肺疫病苗(菌種EQ630株),用鋁膠生理鹽水溶解后頭仔豬注射1頭份,種豬每年接種2次,每頭注射2頭份??膳c豬丹毒疫苗混合接種。?

2豬霉形體肺炎?

豬霉形體肺炎又稱豬氣喘病,是由豬肺炎支原體引發(fā)的一種慢性肺炎,又稱豬地方流行性肺炎。?

本病的潛伏期為7~15天,主要癥狀為咳嗽、氣喘。在早、晚或夜間突然驅趕,則癥狀明顯。病初輕咳,繼而呈現(xiàn)痙攣性痛咳。患病中期出現(xiàn)喘氣癥狀,腹式呼吸,每分鐘達80~100次;后期呼吸深而慢,張口呼吸,站立或犬坐,最終窒息死亡。慢性病程很長,可達2~3個月以上,開始食欲變化不明顯,隨病程的加重,減食或不食。身體瘦弱,生長發(fā)育停滯。?

為了保護豬群不受喘氣病的侵害,需要及早對仔豬進行免疫接種。在仔豬感染支原體前就要進行免疫,這時誘發(fā)的免疫保護效果會很好,而且保護時間會很長。由于無法預測仔豬在何時會受到感染,所以仔豬出生后,就應盡早進行預防接種。另外,早期進行免疫接種要考慮到母源抗體對疫苗產生的不良影響。加強飼養(yǎng)管理,增強豬的抵抗力。購進豬實行隔離觀察,嚴格檢疫,防止傳染本病。堅持自繁自養(yǎng),減少豬的流動。病情嚴重的患豬前期將土霉素油劑與卡那霉素交替使用,效果較好,豬喘平、四環(huán)素、金霉素也有一定療效。?

3豬流行性感冒?

本病是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常突然發(fā)病,傳播迅速,發(fā)病率高。病原為豬A型流感病毒,存在于病豬和帶毒豬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對一般消毒藥物敏感,對日光和熱的抵抗力較弱。不同品種、性別、年齡的豬均可發(fā)生,部分地區(qū)架子豬發(fā)病率高,經產母豬、仔豬發(fā)病率低。病毒經呼吸道吸入后,在易感豬的呼吸道上皮細胞內繁殖,很快發(fā)病并向外界排毒。往往2~3天即可傳播全群,多呈地方性流行。但有時可呈跨地區(qū)的暴發(fā)大流行。本病發(fā)生和流行有一定的季節(jié)性,多發(fā)生在春夏秋的季節(jié)之交,特別是天氣驟變、忽冷忽熱時最易發(fā)生,部分地區(qū)5~9月份為高發(fā)季節(jié)。?

本病潛伏期平均為4天,呈急性經過,患豬發(fā)病突然,體溫可高達41℃;食欲廢絕,精神萎頓,喜臥,四肢有痛感,步態(tài)不穩(wěn),流清水樣鼻液,咳嗽,呼吸加快,病豬多在1周左右康復,死亡率低。如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常可繼發(fā)感染肺炎、胸膜炎、弓形體、附紅細胞體、鏈球菌等,則死亡率增高。?

篇2

關鍵詞:老年人;呼吸系統(tǒng)疾?。怀R?guī)護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狀況的逐步改善,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很普遍的社會問題。近年來,各種老年疾病的發(fā)病率和患病人數(shù)逐漸增多,尤其是呼吸疾病,呈明顯的上升態(tài)勢。

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主要病變在氣管、支氣管、肺部及胸腔,病變輕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響,重者呼吸困難、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詳細了解老年人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病的特點,采取科學的護理措施,以滿足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提高老年護理的質量。

1 針對日益趨增的老年呼吸疾病,規(guī)范性的護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護理人員要有足夠的愛心和細心,這是對一個護理人員最起碼的要求:由于患者年齡較大,甚至多年受疾病纏繞,可能會出現(xiàn)焦躁不安、脾氣無常、容易發(fā)火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理解患者的心情,給予患者最大的寬容,始終以微笑來對待患者。要細心觀察患者的生活起居,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異常,并做好交流和溝通。

1.2  一定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暢通:護理人員要保證患者攝入足夠的水分和營養(yǎng)。患者每天的飲水量不得低于1.5 L,并補充一定量的蛋白質,增加Vit C和Vit E的攝入。幫助患者做好腹式呼吸訓練,盡可能地提高他們的通氣量。如果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的情況,要及時提供低流量持續(xù)吸氧,并迅速報告給醫(yī)師。

1.3  嚴格控制感染:在入院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而患者都伴有感染,所以,在沒使用抗生素之前,一定要及時留取痰液,同時要注意留取的痰液必須是從深部咳出的,然后立即送去檢驗,不得拖延。在應用抗生素時切忌過早溶解,要留心藥物的半衰期。用藥期間應仔細觀察痰量及痰液性狀的變化,以驗證和確定抗生素的效果。如果患者痰量過多,護理人員應及時記錄每天痰量。留取痰液時一定要按常規(guī)操作,比如,標本容器應清潔干燥,取樣一定要新鮮,送檢一定要及時,等等[1]。

1.4  做好口腔清潔工作:口腔清潔對患有呼吸系統(tǒng)病變的患者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樣既能消除口臭,又能防止粘膜發(fā)生糜爛,并能有效預防霉菌感染的發(fā)生。如出現(xiàn)潰瘍或口唇泡疹等癥狀,可用1%龍膽紫涂抹;涂抹1 h以內,不宜進食或喝水。口唇干燥可以涂上液體石臘油,以濕潤口唇。

1.5  患者的痰液要及時排出體外:對一些痰量較多而自己又無力咳出的患者,一定要警惕出現(xiàn)痰液窒息的現(xiàn)象,護理人員要準備好吸引器等各種設備以保證及時排痰。要保證患者時刻有充足的水分,這樣不僅能保證呼吸道黏膜濕潤與黏膜病變修復,還有利于痰液的排出。一般情況下,患者每天飲水要在1 500 ml以上。水很容易透過細胞膜而被人體吸收,使人體器官中乳酸脫氫酶的活力增強。指導患者注意日常生活飲食,應給以高蛋白、高維生素膳食,并鼓勵患者經常鍛煉身體,從而有效地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2]。

1.6  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隨時關注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神志等體征的變化:觀察咳痰、咯血的量、性質,呼吸困難的類型,胸悶氣短的程度。注意咳嗽、胸痛的性質,咯痰、咯血的性質和量,氣急、喘鳴等,并需熟悉酸堿失衡時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尤其注意觀察患者用藥后的情況,由于老年患者年老體衰肝腎功能下降,對藥物耐受性差易造成藥物蓄積中毒等不良反應。輸液患者應控制輸液速度,過多、過快都可能會引起肺水腫現(xiàn)象,甚至會導致心衰。特別注意靜脈注射氨茶堿時應緩慢??傊坏┌l(fā)現(xiàn)患者存在異常病情,護理人員應及時通知醫(yī)師。

1.7  按醫(yī)囑應用藥物治療時,注意觀察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患者呼吸衰竭時要慎用鎮(zhèn)靜劑,出現(xiàn)昏迷或者煩躁不安情況的患者一般禁用嗎啡、巴比妥等藥物,但在機械通氣中需要患者主動抑制呼吸時例外。

1.8  在使用機械通氣來輔助呼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8.1 看患者呼吸是否合拍。在通氣量足夠的情況下,患者呼吸應和呼吸器一致。如果通氣量出現(xiàn)不足,就要考慮是否有痰液阻塞或肺內有嚴重并發(fā)癥。

1.8.2 要按時給患者翻身、吸痰、拍背,保持患者的呼吸道暢通,如呼吸不暢,一般原因是連接管道出現(xiàn)了漏氣,或者痰流收到阻塞,以至于氣道阻力增大。

1.8.3 要定時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送氣的壓力及機器的運轉情況,防止連接的管道漏氣及脫落。

1.8.4 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參數(shù),觀察患者的意識神志變化,并做下詳細的記錄?;颊呷绻霈F(xiàn)煩躁、惡心、面色蒼白、進行性呼吸困難等狀況,則應考慮是否患者存在氧中毒的可能,以及有否存在呼酸、呼堿中毒等現(xiàn)象[3]。

1.9 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老年患者由于年老體弱,容易產生悲觀情緒,應加強心理護理。安排患者進行適當?shù)奈捏w活動,如適宜老年患者的活動有太極拳、戶外散步等。適宜的鍛煉將有助于增強老年人的機體免疫能力,使患者形成有利于治療、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

1.10 治療后期,護理人員要鼓勵患者多加強呼吸功能鍛煉,加強膈肌的活動,以增加患者的有效通氣量。同時做好衛(wèi)生宣教工作,積極向患者宣傳預防和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知識。針對抽煙的患者,要科學地指導患者堅決戒煙。

2 參考文獻

[1] 張  晶,劉向敏.老年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護理[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4(12):134.

篇3

[關鍵詞] 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痰熱清;退熱效果;呼吸系統(tǒng)感染

[中圖分類號] R5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2(b)-066-02

Observation of the antipyretic effect of Mezlocillin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with Tanreqing i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system infection

HUANG Mingzhu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angjia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Yangjiang 529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ntipyretic effect of Mezlocillin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with Tanreqing i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system infection. Methods: 360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system infe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180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ezlocillin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and Tanreqing, 18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ezlocillin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Vitamin C and Vitamin B6. The antipyretic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96.1% and 83.9%.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Mezlocillin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Tanreqing; Antipyretic effect; Respiratory system infection

呼吸系統(tǒng)感染是常見疾病,發(fā)熱是其臨床上的主要癥狀。本院門診對呼吸系統(tǒng)感染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有使用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加維生素C、維生素B6的,也有使用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與痰熱清聯(lián)用的。筆者在臨床上觀察兩種抗感染治療的退熱效果,現(xiàn)就其方法和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4月~2009年7月在我院門診治療呼吸系統(tǒng)感染的發(fā)熱患者360例,其中,男190例,女170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78歲,平均35.4歲;呼吸系統(tǒng)感染疾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早期,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等;體溫最低37.8℃,最高39℃以上。將360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80例。兩組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采用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與痰熱清聯(lián)用靜脈滴注,對照組采用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加維生素C、維生素B6靜脈滴注,用量均按說明書劑量,患者連續(xù)用藥后第3天觀察兩組的退熱效果,統(tǒng)計其退熱有效率。

1.2.2痰熱清不能與其他藥物混合滴注,所以在操作時滴注完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后,用生理鹽水將輸液管沖洗干凈再滴注痰熱清,防止兩種藥物混合產生相互作用致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同時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有效地減少和預防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1.3 判定標準

評價退熱效果采用有效、無效兩種標準,有效指連續(xù)用藥后第3天體溫下降到正常范圍,無效指連續(xù)用藥后第3天體溫未下降到正常范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兩組有效率數(shù)據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的退熱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表1兩組退熱效果比較[n(%)]

3 討論

呼吸系統(tǒng)感染的發(fā)熱是由病原體及其代謝產物入血導致內源性致熱源釋放引起的[1]。美洛西林屬青霉素類廣譜抗生素,主要通過干擾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而起殺菌作用。舒巴坦除對奈瑟菌科和不動桿菌外,對其他細菌無抗菌活性,但對由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菌株產生的多數(shù)重要的β-內酰胺酶具有不可逆性的抑制作用[2],舒巴坦可防止耐藥菌對青霉素類抗生素的破壞,所以舒巴坦與青霉素類抗生素具有明顯的協(xié)同作用[3],對多種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均有殺菌作用。痰熱清的成分主要有黃芩、熊膽粉、山羊角、金銀花、連翹等,適用于治療中醫(yī)認為屬風溫熱癥的呼吸系統(tǒng)感染。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芩具有廣譜抗菌、抗病毒和解熱作用;熊膽粉有解痙功能;山羊角有較強解熱作用;金銀花有調節(jié)免疫、增強抗感染效果;連翹對多種病原微生物有抑制和殺滅作用[4-5]。藥理證明痰熱清能降低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和流感病毒感染、減少肺組織勻漿病毒血凝滴度外,還能誘生流感病毒感染肺組織α-干擾素產生,對T、B淋巴細胞增殖及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具有明顯促進作用,能使病毒感染肺勻漿中Th2細胞分泌IL-4的抑制狀態(tài)獲得解除,并促進Th1分泌IFN-γ,降低內毒素導致的炎癥及流感病毒感染肺中的TNF-α含量,因此痰熱清具有明顯的抑菌、消炎、清熱功效,對多種病毒有抑制作用[6]。當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與痰熱清聯(lián)用,痰熱清既加強了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的殺菌作用,還增加了抗病毒作用,提高了抗感染療效,從而收到明顯退熱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玉林.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62-263.

[2]王睿,汪建新,劉又寧,等.美洛西林與舒巴坦聯(lián)合應用的抗菌作用研究[J].醫(yī)學雜志,2001,26(6):468-469.

[3]殷生章.美洛西林與舒巴坦臨床聯(lián)合應用[J].國外醫(yī)藥,2000,21(5):285-286.

[4]方文賢,宋崇順,周立孝.醫(yī)用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98:202.

[5]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00-273.

篇4

[關鍵詞]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4(c)-0163-02

危重癥醫(yī)學(Critical Care Medicine)是以研究危重癥患者臟器功能障礙或衰竭的發(fā)病機制、診斷、監(jiān)測和治療為主要內容的一門臨床學科[1]。危重患者的救治護理水平是評估醫(yī)學進步和衡量醫(yī)院實力的核心標志。呼吸病學與危重癥醫(yī)學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2],危重癥醫(yī)學發(fā)展于50年代后期,吸納了很多呼吸病學的理論與方法,如呼吸衰竭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和診治手段等,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先進的危重癥醫(yī)學意識,借助科學的監(jiān)測治療手段,進而建立現(xiàn)代化的ICU。由于呼吸內科的特殊性,如病人類型多樣,病情復雜危重,病程相對較長,病勢發(fā)展迅速等特點,為臨床危重癥患者的救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豐富的案例,如呼吸衰竭的診治及呼吸支持技術便是危重癥醫(yī)學中的常見問題[3]。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既取決于先進的醫(yī)療診治水平的作用,也不可缺少科學護理團隊的參與貢獻。因此對呼吸內科危重癥患者的常見護理難題進行分析,形成有效的解決思路和處理對策十分關鍵,同時對其他科室重癥患者的護理救治,危重癥護理學科的發(fā)展都有推動作用,現(xiàn)結合該院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經驗,并進行論述分析,對臨床常見護理難題探討,以供護理工作者參考。

1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流程

1.1 病情監(jiān)測與評估

呼吸系統(tǒng)重癥疾病主要包括:肺炎、肺梗死、肺水腫、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彌漫性間質性纖維化等[4],對常見的重癥疾病的癥狀表現(xiàn)、特點及緊急護理措施進行了解,有助于進行日常護理工作,以便遇到相應的疑難問題能夠順利解決。首先要對患者的病史進行評估,有利于對相應的疾病采取措施,如看患者以往所患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等,是否有咽痛、咳痰、咯血及發(fā)熱等表現(xiàn),對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和肌酐等實驗室檢查結果也要了然于胸。另外,對于重癥患者的病情要進行嚴密的監(jiān)測,加強對患者的意識、呼吸、皮膚黏膜、輸液、生命體征和尿量等進行細心地觀察。對于一些特殊的患者如哮喘,經常在午夜發(fā)作或加重,因此應重視午夜的巡視和護理工作,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如是否出現(xiàn)呼吸困難等表現(xiàn)。

1.2 環(huán)境衛(wèi)生護理

保持病室環(huán)境,溫濕度適宜,定期進行消毒是一項必要措施。罹患不同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采取分開管理,對病房內的床單被罩經常換洗,被褥定期晾曬。經常通風透氣,防止感染等,為患者提供清潔衛(wèi)生,安靜有序的環(huán)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加快身體恢復。

1.3 飲食起居護理

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飲食習慣要格外注意,很多患者通常有消化系統(tǒng)的疾病,多胃腸功能不好,如營養(yǎng)不良,身體虛弱等。因此應指導患者多攝入蛋白質和高纖維素飲食,多飲水,以改善消化功能狀態(tài),提高免疫力。幫助患者進行適宜的鍛煉,多曬太陽等。有些長期臥床的患者,要定時翻身按摩,以防相應的并發(fā)癥如壓瘡及靜脈血栓的發(fā)生?;颊叩膫€人衛(wèi)生也要相應重視,如抗生素的應用,會引起口腔的菌群失調,因此要定期給予患者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

1.4 心理護理

由于呼吸系統(tǒng)疾病容易反復,因此治療時間較長,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容易出現(xiàn)情緒低落,情緒暴躁等現(xiàn)象。面對這一情形,護理人員要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緩解患者的消極悲觀心理。首先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保持和藹的態(tài)度同患者交流,讓患者了解所患疾病及救治措施,消除患者的緊張和焦慮,鼓勵患者,為患者重拾信心,有助于患者疾病狀態(tài)的改善。

1.5 機械通氣護理

機械通氣目前在呼吸內科廣泛應用,具有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呼吸道異物及分泌物的作用。但在使用呼吸機的過程中,要注意記錄詳細參數(shù),如頻率,供氧壓力等,另外撤機要循序漸進,避免部分患者呼吸肌疲勞,對產生呼吸機依賴,進而造成撤機失敗的發(fā)生[5]。

1.6 藥物治療護理

按照醫(yī)生的指示,及時正確的給藥,能夠幫助患者減輕痛苦,快速恢復健康。但在藥物使用和輸液過程中,要對相應的注意措施和不良反應進行掌握。如糖皮質激素藥物主要用于哮喘患者,其中甲基強的松龍必須是在感染得到控制的情況下使用。β2受體興奮劑類藥物,可以抑制炎性介質的釋放,促進患者排痰,但使用時應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提高吸入氧濃度等措施。在靜脈滴注時,注意速度不可過快,注意觀察患者呼吸頻率、節(jié)律、神志變化等,以便調節(jié)劑量,一旦出現(xiàn)惡心、嘔吐、面色潮紅、皮膚瘙癢等現(xiàn)象,要調整滴速。

2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常見護理問題及解決

2.1 老年重癥患者

呼吸內科的老年重癥患者多以慢性疾病常見,如慢性支氣管炎,易于天冷時發(fā)作,且具有持續(xù)反復的特點。另外跌倒是造成呼吸內科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老年人因患有呼吸系統(tǒng)疾病,跌倒后常會有胸悶氣短等狀況,稍有差池可能會危及生命,后果難以想象。因此在對患者護理過程中,要注意采取預防措施,如保持路面干燥,在相應位置增設扶手欄桿等。老年人生理及免疫功能較差,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勸說患者,要進行適當?shù)腻憻?,改變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以提高老年患者的呼吸功能?/p>

2.2 危重癥哮喘患者

危重癥哮喘是呼吸內科的常見疾病,其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呼氣氣流流速下降等,急性發(fā)作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護理人員在接診時,應依據哮喘的癥狀體征,進行判斷治療。在護理過程中要注意病室環(huán)境,保持適宜的溫度,防治患者與過敏原接觸,并保持情緒平和,不能過分激動。機械通氣能夠緩解呼吸肌疲勞,改善全身衰竭神志不清,提高搶救成功率,得到了臨床的廣泛應用。在藥物治療過程中通常采用糖皮質激素,β受體興奮劑和茶堿類藥物。

2.3 COPD重癥患者

COPD即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一種嚴重的呼吸道疾病,以氣道阻塞為主要特征。對這類病人通常會采用機械通氣進行治療,但通氣時間長,會出現(xiàn)撤機困難和進食方式改變, 進而引起呼吸機依賴和腹瀉的發(fā)生。COPD病人常因腹瀉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引發(fā)感染。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多進食米湯等的早期腸道營養(yǎng)護理方式,能夠緩解癥狀,減少腹瀉。面對呼吸機依賴的患者,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內心恐懼,呼吸肌收縮無力和呼吸道受阻等,針對不同患者應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如對內心恐懼的患者,應加強健康教育,讓患者了解呼吸機原理,以配合護士脫機。對呼吸及收縮無力的患者,可通過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呼吸鍛煉,促進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復,以達到自主呼吸的目的。對呼吸道受阻患者主要采取呼吸機進行治療護理。

2.4 重癥感染患者

感染對呼吸科的護理人員來講并不陌生,不論是細菌感染還是真菌感染在呼吸內科都十分常見。引起院內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如長期臥床,廣譜抗生素應用,糖皮質激素的使用,靜脈插管等。對病室環(huán)境經常消毒,感染嚴重患者進行隔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感染蔓延。同時要對患者的體征進行觀察,如使用廣譜抗生素超過3 d的患者,口內出現(xiàn)鵝口瘡,那么可能提示已有真菌感染,要進行相應的抗真菌治療。

3 討論

不斷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應急措施等進行歸納總結,對護理流程和護理要點進行掌握,有助于護理人員高效及時的應對緊急情況。在該院的具體實踐中也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為院內其他科室重癥患者的護理也提供了經驗,推動了重癥護理服務的發(fā)展。在面對不同的重癥難題時,采用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使得護理工作更加明確細化,并更具針對性,更有效的幫助患者擺脫疾病所帶來的痛苦。

[參考文獻]

[1] 王辰. 現(xiàn)代呼吸病學應與危重癥醫(yī)學實行捆綁式發(fā)展戰(zhàn)略―訪北京朝陽醫(yī)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王辰教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4,27(5):291.

[2] Roussoss C, Rossi A. Pulmonologists and 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J]. Eur Respir J, 1996(9):183.

[3] 夏書月,王實. 呼吸內科醫(yī)師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危重醫(yī)學和呼吸病學的發(fā)展[J].沈陽醫(yī)學院學報,2002,4(3):125.

[4] 萬曉莉,劉福波.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應急護理干預措施分析[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25):85.

篇5

【關鍵詞】 霧化吸入;COPD;療效;護理

作者單位:453000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內科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作為一種以不完全可逆、進行性加重的氣流受限的肺部疾病,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對于COPD的治療,在支氣管擴張劑基礎上,給予布地奈德聯(lián)合硫酸特步他林霧化吸入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1]。本研究中,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間,我院診治的COPD患者,給予布地奈德聯(lián)合硫酸特布他林霧化吸入治療及相應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間,我院診治的88例COPD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靜脈輸入甲強龍)和觀察組(布地奈德聯(lián)合硫酸特布他林霧化吸入),每組各44例。所有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氣喘等癥狀,并結合相應輔助檢查, 均符合2002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均確診為COPD。4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48.0~67.5歲;4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48.5~67.0歲。在年齡、性別和原發(fā)病等方面,兩組患者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支氣管擴張劑的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靜脈輸入40 mg甲強龍,每日兩次,治療1周;觀察組給予2 mg布地奈德和5 mg硫酸特步他林霧化吸入治療,每日兩次,治療1周。

1.3 護理方法?、倩A護理:保持病房內空氣清新,定時通風,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度、濕度,確保室內沒有過敏源,盡可能減少對支氣管黏膜的刺激。②飲食護理:以高蛋白、低鹽低脂的半流質或者流質飲食為主,避免海魚、蝦等海鮮類可能誘發(fā)喘息的食物。注意少食多餐、避免過飽,適當多飲水。③霧化吸入護理[2]:霧化吸入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將霧化吸入治療的相關情況詳細講述,并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同時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性,對于痰液較多患者,首先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和排痰,霧化吸入治療后,指導患者使用清水、2.5%碳酸氫鈉溶液漱口,做好呼吸道和口腔的護理。霧化吸入過程中,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注意觀察刺激性咳嗽、口干、咽癢、心悸、氣促、呼吸困難,以及紫紺等癥狀,必要時停止霧化吸入,給予相應對癥治療。針對霧化吸入器,做好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4 觀察指標 呼吸困難程度以明顯緩解、緩解為治療的總有效,肺部音以消失、減少為治療的總有效。治療和護理1周后,對兩組患者呼吸困難程度和肺部音的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進行觀察和比較。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

2 結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呼吸系統(tǒng)的常見疾病之一,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患者由于肺功能的進行性減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COPD的治療和護理,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點,布地奈德作為吸入型糖皮質激素,具有與靜脈給藥、口服給藥方式相同的抗炎、抗過敏功效,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的生成,減少炎癥介質的產生,促進小血管的收縮,從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同時,霧化吸入治療能夠直接作用于氣道,具有起效快、劑量小,不良反應少等諸多優(yōu)點[3]。

硫酸特步他林作為短效β2受體激動劑,吸入治療后能夠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增強糖皮質激素的效果[4]。當布地奈德聯(lián)合硫酸特布他林霧化吸入治療時,同時加強霧化吸入前、中、后的相應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預后質量,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李圣鳳.布地奈德聯(lián)合沙丁胺醇氣霧劑霧化吸入治療COPD急性加重期的臨床觀察與護理.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18(6):1819.

[2] 方媛.沐舒坦加可必特溶液氧氣霧化吸入治療AECOPD的療效、不良反應的觀察及護理. 中國健康月刊,2011,30(5):7172.

篇6

【關鍵詞】 軀體癥狀 ;抑郁癥;誤診;就診狀況

抑郁癥已經成為臨床上一種常見疾病,其發(fā)病率很高,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全球患病率3%~5%,近年來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抑郁癥是一組綜合征,包括多種癥狀和體征,涉及軀體和心理兩個方面[1],這就導致抑郁患者就診途徑的多樣化,特別是那些以軀體癥狀為首發(fā)的抑郁癥患者更應引起臨床各科醫(yī)生的注意,如不能早期識別及對癥治療,就不能減輕患者的痛苦,同時還浪費了醫(yī)療費用,延誤了治療時機。本文對121例以軀體癥狀為首發(fā)的抑郁患者就診狀況和誤診進行了分析。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所選病例為 2004年5月至20O6年5月在我院門診以軀體癥狀為首發(fā)癥狀的抑郁癥患者121例。診斷標準符合 CCMD3中抑郁發(fā)作的標準。其中男性56例(46.3%),女性65例(53.7%);年齡34~62歲,平均(45.2±6.5)歲;工人43例(35.5%),農民18例(14.9%),干部41例(33.9%),其他19例(15.7%);小學3例(2.5%),中學88例(72.7%),大專及以上30例(24.8%)。

1.2 方法采用自制臨床資料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患者一般資料,軀體癥狀,首診科室,非精神科診斷、檢查、治療,就診途徑等。進行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定。

2 結果

2.1 121例抑郁癥患者均經過SCL90測定,抑郁因子分值明顯偏高,偏離正常。而且軀體化、人際關系、焦慮、強迫、疑病因子分值也不同程度地偏高,但低于抑郁分值, 與臨床診斷抑郁癥相符合。

2.2 121例抑郁癥患者的軀體癥狀,按系統(tǒng)歸類,各癥狀分布比率見表1。

系統(tǒng)軀體癥狀例數(shù)比例(%)

消化系統(tǒng)惡心、嘔吐、腹脹、呃逆、便秘、腹瀉、厭食、腹痛等2823.1

呼吸系統(tǒng)呼吸困難、哮喘8 6.6

心血管系統(tǒng)心動過速、心悸、心慌、心前區(qū)疼痛、心臟恐怖4133.9

神經系統(tǒng)全身疼痛、頭暈、眩暈、睡眠障礙7864.5

生殖泌尿系統(tǒng)陽痿、、增高、性冷淡、排尿困難、尿瀕1210

其他神經性皮炎、瘙癢、肥胖、消瘦、血壓改變5646.3

2.3 首診科室情況 精神科10例(8.3%);循環(huán)科36例(29.8%);神經內科29例(23.9%);消化科23例(19%);呼吸科8例(6.6%);內分泌科5例(4.1%);泌尿科3例(2.5%);中醫(yī)科4例(3.3%);皮膚科3例(2.5%)。

2.4 非精神科診治情況 診斷情況:121例抑郁癥患者中,除10例直接就診于精神科門診外,其余患者在就診于非精神科時,曾被給予了不同的診斷。其中,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癥42例(34.7%);植物神經紊亂28例(23.1%);冠心病35例(28.9%);更年期綜合征32例(26.4%),抑郁癥15例(12.4%),其他8例(6.6%)。就診于非精神科抑郁癥患者均有大量非精神科檢查和相應治療,均無抗抑郁治療。

2.5 就診途徑調查結果 患者或家屬認為有精神問題而直接就診精神科10例(8.3%);經其他科室轉診15例(12.4%);經廣告媒體宣傳來診27例15例(22.3%);其他科室治療無效后經醫(yī)生建議來診69例(57%)。

3 討論

軀體癥狀在抑郁癥中非常普遍,Simon等人分析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有關抑郁癥表現(xiàn)軀體癥狀的研究,調查涉及了14個國家共1 146個符合抑郁癥標準的患者,據報告有69%的患者是僅僅因為軀體癥狀而就診的原因[2]。

本文所研究的121例以軀體癥狀為首發(fā)的抑郁癥患者,軀體癥狀涉及了多個系統(tǒng),導致患者根據自己主觀癥狀而首

診于相應的臨床科室,甚至反復地在不同科室就診,以致于白白地浪費了醫(yī)療費用而未得到及時的確診、治療。從患者就診途徑來看,患者或家屬認為有精神問題而直接就診精神科僅10例(8.3%),從非精神(心理)科臨床醫(yī)師的診治情況來看,臨床各科醫(yī)師對抑郁癥的識別率還相當?shù)徒浧渌剖肄D診15例(12.4%),只有很少一部分抑郁癥患者被正確診斷且轉診治療,大部分患者不能被識別而被誤診為“神經衰弱”、“植物神經紊亂”等其他疾病,而且給予了非抗抑郁治療,致使患者遷延不愈,錯過了早期治療的時機。上海的一項調查顯示,綜合醫(yī)院對精神障礙的識別率僅為15.9%。

抑郁癥被漏診或未經有效治療的后果是嚴重的。大約15%未經治療的重癥抑郁癥患者會自殺。因此,為了使所有的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就能得到及時、恰當?shù)闹委?,對于以多種軀體不適為主訴的就診者,檢查無陽性發(fā)現(xiàn)或陽性發(fā)現(xiàn)難以解釋癥狀時,應該考慮是否有抑郁問題。同時,向公眾進行有關抑郁常識的廣泛宣傳,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自身識別能力。更重要在綜合醫(yī)院的臨床科室中提高對精神障礙的識別和處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湯宜朗,蔡焯基.抑郁癥基礎與臨床.科學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中圖分類號]R563.1+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0(b)-168-01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門診常見疾病之一,常年可見,冬春季尤甚。隨著我國醫(yī)療水平提高,常選擇在社區(qū)治療,根據患者的臨床特點,予以經驗治療,選擇左氧氟沙星和林霉素靜脈注射,現(xiàn)將資料齊全的109例對比分析,以更好指導CAP的臨床治療。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全為海安縣李堡中心醫(yī)院(海安縣李堡鎮(zhèn)社區(qū)服務中心)門急診2004年6月1日~2007年5月31日接診的CAP患者109例,其中男70例,女39例,年齡18~87歲。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華呼吸學分會CAP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的診斷標準(1998年制定),具體:①年齡≥14歲;②就診時體溫≥37.5℃;③X線片顯示肺部片狀、斑片狀陰影或間質性改變;④排除肺結核,肺部腫瘤等其它疾病[1]。

1.3 方法

對符合CAP診斷的患者按門診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使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山東青州堯王制藥有限公司)和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安徽國瑞藥業(yè)有限公司)靜脈注射,5~7 d后復診。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兩組間率的比較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109例CAP患者以青年為多,其中18~30歲者比例占59.63%,既往身體健康者77例,占70.64%,有呼吸系統(tǒng)慢性病史者19例占17.43%,有其他相關慢性病史如糖尿病、血液病、腦血管病史等13例占12.93%。

2.2 血常規(guī)檢查

109例CAP患者,均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其中白細胞計數(shù)>10.0×109/L者44例,占40.36%,白細胞計數(shù)<4.0×109/L者11例,占10.08%,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54例,占49.54%。

2.3 X線胸片檢查

右側肺炎44例占40.36%,左側肺炎43例占39.45%,雙側肺炎22例占20.18%。單側肺炎明顯多于雙側肺炎(P<0.01),且以左下肺炎(27例占62.79%)及右下肺炎(20例占45.45%)常見。5~7 d攝片復查X線胸片病灶改善明顯。(68.8%比31.2% P<0.01)

109例CAP隨機分為左氧氟沙星組56例,男34例,女20例,平均年齡35.2歲,克林霉素組53例,男34例,女19例,平均年齡34.5歲,兩組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用藥后3d癥狀改善者,左氧氟沙星組49例(87.5%),多于克林霉素組40例(>79.24%),兩組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從開始發(fā)熱到用藥后熱退的時間≤3 d者,左氧沙星組10例(17.85%)也多于克林霉素組7例(12.98%),但兩組差異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CAP是指醫(yī)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實質性炎癥,其發(fā)生常由病原體和患者雙方因素共同決定。CAP病原體構成和耐藥情況因各國家地區(qū)、人群、季節(jié)和當?shù)氐脑\治方法不同而不同[2]。目前我國的門急診,尤其基層社區(qū)很難有條件對患者進行病原體的診斷,所以根據2004年中國衛(wèi)生部頒布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CAP治療原則是應盡早開始抗菌藥物的經驗治療。應選用能覆蓋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的藥物,需要時加用對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軍團菌屬等細胞內病原體有效的藥物[3]。本院門急診CAP治療選用靜脈滴注左氧氟沙星或克林霉素。本組研究表明多數(shù)患者對抗生素治療有效,用藥3 d后約80%的患者能退熱并改善癥狀。左氧氟沙星療效略高于克林霉素,但差異無顯著性。本組病例能體現(xiàn)多數(shù)CAP的臨床特點和社區(qū)治療現(xiàn)狀,在基層醫(yī)院,難于對患者肺炎病原體確定診斷時,可選擇使用左氧氟沙星或克林霉素經驗治療??傊窘M患者能取得較好治療效果的原因可能與本組患者年齡輕、身體素質較好、原發(fā)病少、及時診斷、及時治療有關。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4):199-201.

[2]劉又寧,余丹陽.社區(qū)呼吸道感染與合理應用抗生素[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25(8):747-748.

篇8

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臨床常見疾病,肺部感染又是呼吸系統(tǒng)的常見病。盡管當今抗菌藥物的開發(fā)和診斷手段不斷完善,使得不少肺部感染的預后得到改善,但是肺部感染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F(xiàn)就抗菌藥物在肺部感染中的應用分述如下:

1 肺部感染概況

肺部感染亦稱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擴張、泛細支氣管炎、肺間質纖維化及其他肺部疾病繼發(fā)感染及肺炎,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我國人口死因中位居前列,老年患者病死率更高。根據其病原來源的不同,又可分為社區(qū)感染(社區(qū)獲得性肺炎,CAP)及醫(yī)院內感染(醫(yī)院獲得性肺炎,HAP),與患者年齡、基礎疾病、免疫功能缺陷程度、以往抗菌藥物應用歷史及所在地區(qū)細菌耐藥性流行病學等因素密切有關。近20年來,盡管抗菌藥物不斷開發(fā),重癥護理水平迅速提高,但由于致病微生物的變遷,細菌耐藥率的上升,人口趨于老齡化,特定高危人群的增加以及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等難題的出現(xiàn),肺部感染總體病死率并無明顯降低,仍是臨床上十分常見、治療困難和棘手的疾病之一[1]。

2 肺部感染抗菌藥物治療

2.1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

2.1.1 概念:CAP是指在醫(yī)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實質(含肺泡壁,即廣義上的肺間質)炎癥,包括具有明確潛伏期的病原體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潛伏期內發(fā)病的肺炎。患者多為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少數(shù)伴有免疫受損及慢性基礎疾病。

2.1.2 主要病原菌:CAP的常見病原體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需氧革蘭陰性桿菌、卡他莫拉菌、非典型病原體、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及呼吸道病毒等。近年來的研究表明,CAP病原體的構成譜有了一些變化,非典型病原體所占比例不斷升高;同時也表現(xiàn)出各種病原體的感染率依據不同地區(qū)、不同年齡段、不同季節(jié)、不同的診斷標準以及患者有無基礎疾病及相關的危險因素而不同;并且隨著抗生素時代的到來,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愈來愈嚴重[2]。

2.1.3 抗菌藥物治療原則[3]:第一個原則是迅速給予抗生素,一般在診斷后4h內(住院2h內,住ICU 1h內)就要開始抗生素治療。第二個原則是要根據CAP的嚴重程度分層進行抗生素選擇:住院CAP患者肺炎鏈球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其次是流感嗜血桿菌、肺炎支原體和肺炎衣原體;需要住ICU的重癥CAP最重要的致病菌是軍團菌、革蘭陰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第三個原則是要了解當?shù)爻R娂毦哪退幝?。最后抗生素要給予足夠的劑量,同時又不產生不良反應。

2.1.4 病原治療[4]:常見病原菌治療見表1。

2.1.5 初始經驗性抗菌藥物的選擇[5]:見表2。

2.2 醫(yī)院獲得性肺炎

2.2.1 概念:HAP是指患者在入院時不存在感染,入院后由細菌、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病毒或原蟲等病原體引起的各種類型的肺實質炎癥,其發(fā)病時間從入院第一天起累計超過了該病的平均潛伏期,當病原體不明確時,平均潛伏期則以48小時計算。如果患者出院或轉院后近期發(fā)生的肺部感染,其潛伏期仍然在原住院時間內者亦屬于HAP[6]。在醫(yī)院內工作人員,尤其是呼吸科病房、感染或傳染科病房、重癥監(jiān)護病房、急診留觀室內工作的醫(yī)護人員,如果在工作期間感染了肺炎,筆者認為也應視為HAP。

2.2.2 主要病原菌:HAP 90%為細菌感染,主要致病菌是革蘭陰性桿菌、革蘭陽性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及厭氧菌。其他還有真菌、結核和非結核分枝桿菌、卡氏肺泡子蟲和巨細胞病毒等,多見于免疫抑制患者。以感染時間的先后HAP又可分為早期HAP和晚期HAP,二者的主要病原菌有所不同:早期HAP發(fā)生于入院4天內,無感染高危因素患者的病原菌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金葡菌、大腸桿菌、肺炎克雷白桿菌等。有感染高危因素患者的病原菌為金葡菌、銅綠假單胞菌、腸桿菌屬和肺炎克雷白桿菌等[7];晚發(fā)的HAP,發(fā)生于入院4天或更長時間,常見腸桿菌屬、金葡菌、銅綠假單胞菌或不動桿菌引起。耐藥菌感染如耐甲氧菌株的金葡菌、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常見(多見于長期的機械通氣大于7天者)[8]。

2.2.3 抗菌藥物選用原則[9]:HAP經驗性抗生素選擇及使用時機非常重要,早期重拳出擊是降低HAP病死率的重要措施。如經驗性抗生素選擇不當,即使事后選擇敏感抗生素也不能改變HAP預后。經驗性抗生素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1)應根據肺炎的嚴重程度、發(fā)病時機及危險因素選擇適當抗生素以覆蓋致病菌。(2)經驗抗生素的選擇應以本地致病菌的耐藥性情況為依據。

2.2.4 病原治療[4]:常見病原菌治療見表3。

2.2.5 初始經驗性抗菌藥物的選擇[6]:HAP初始經驗性抗生素治療的關鍵,在于病人是否存在多重耐藥(MDR)病原菌的危險因素,后者主要包括延長的住院時間(≥5天),曾在健康護理相關機構住院,以及最近使用過較長時間的抗生素治療。HAP初始經驗性抗菌藥物選擇見表4。

2.2.6 (1)一旦懷疑存在HAP,在采集臨床標本進行細菌培養(yǎng)后,應及早(1小時后)開始經驗性抗生素治療。(2)對MDR病原菌,初始必須接受聯(lián)合治療,以保證廣譜覆蓋和減少不適當初始經驗性抗生素治療可能性。對ICU內感染,已證實聯(lián)合碳青霉烯類、阿米卡星和萬古霉素的治療方案可能是體外覆蓋細菌譜最廣的方案。但應當注意,如果病人新近曾使用過一種抗生素治療,經驗性治療時應避免使用同一種抗生素,否則易產生對同類抗生素的耐藥性。(3)所有治療都必須根據當?shù)乜股氐哪退幥闆r來選擇藥物,建立自己的最佳經驗治療方案,才能真正做到適當治療。

此外,還應根據抗菌藥物的藥理、藥代動力學特點,結合患者病理生理情況,制定合理的給藥方案或策略(包括劑型、單劑量、途徑、靜滴藥液的濃度及速度、給藥間隔時間、藥物配伍相互作用及療程)并對抗菌藥物治療反應進行評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對肺部感染最適當?shù)闹委煛?/p>

參考文獻:

[1] 林東. 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藥物治療進展[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1999,26(11):475.

[2] 陳裕湘.關于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病原學特點及病原菌的耐藥性的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分析[J].中華中西醫(yī)雜志,2004,5(16):54.

[3] 蔡柏薔.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經驗性抗菌藥物治療[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06,4(5):6.

[4] 夏國俊.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54.

[5]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02,14(3):158.

[6] 施 毅.醫(yī)院獲得性肺炎診治進展[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7,4(1):10.

[7]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六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6.

[8] 康 健.吸吸病手冊[M].第五版.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86.

篇9

【關鍵詞】小兒腹瀉;驚厥;臨床

一直以來,小兒腹瀉都是兒科常見的疾病,且為多發(fā)病,是多病因引發(fā)的疾病,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及其形狀改變?yōu)橹饕攸c的消化道綜合征[1]。在住院患兒中,小兒腹瀉病的發(fā)病率正在逐漸上升,從當前形勢來看,到目前為止,僅次于呼吸道疾病[2]。同時,重癥腹瀉病并發(fā)驚厥的現(xiàn)象是非常常見的,但是輕中度腹瀉引起的驚厥卻很少見,為了更好的尋找引起驚厥的原因并探究預后,筆者對本院2005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2例輕中度腹瀉引發(fā)的驚厥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5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2例輕中度腹瀉引發(fā)的驚厥患兒,其中男患兒42例,女患兒30例,發(fā)病年齡4個月~3歲。發(fā)病季節(jié)為10月~次年3月的患兒為58例,3月~10月的患兒為14例。全部患兒均生長發(fā)育正常。

1.2臨床表現(xiàn)所有患兒全部為急性起病,大便次數(shù)為5~14次/d,為蛋花湯樣、稀糊便甚至是水樣便,無粘液、膿血等,均無發(fā)熱現(xiàn)象產生。全部患兒當中伴有呼吸道感染癥狀的患兒14例,伴惡心、嘔吐患兒32例。無脫水患兒10例,輕度脫水患兒42例,中度脫水患兒20例。全部患兒出現(xiàn)驚厥現(xiàn)象,驚厥的發(fā)作形式基本上為全身大發(fā)作,全身性強直痙攣性發(fā)作54例,部分性發(fā)作患兒18例?;純后@厥時間為25 s~5 min,平均2.8 min。首次驚厥出現(xiàn)于病程第1天36例,第2天18例,第3天14例,3天后4例。在全部患兒當中,其中10例患兒有家族驚厥史,其他均無驚厥家族史。

1.3輔助檢查所有患兒均行血生化、大便常規(guī)、血常規(guī)、大便輪狀病毒等檢查,一部分患兒進行了大便培養(yǎng)、頭顱CT及其腦脊液檢查。大便常規(guī)檢查:未見紅細胞,白細胞3~5個/HP。血生化:全部患兒的血鈉、血鈣、血鎂、血糖等都為正常。50例患兒行腦脊液常規(guī)及其生化檢查全部為正常。

1.4治療方法全部患兒在入院之后均以補液、抗病毒、止驚等對癥治療,大多數(shù)患兒每次予以9~10 mg/kg苯巴比妥鈉肌肉注射,部分患兒每次予以10%水合氯醛0.5~0.8 ml/kg灌腸止驚,大部分患兒全部應用1次止驚藥,10例應用2次,4例應用3次。

2結果

全部患兒經治療4~8 d后均治愈出院,沒有出現(xiàn)癲癇反復驚厥的癥狀,也無需口服藥物。1年后隨訪到64例患兒,均無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無再次驚厥現(xiàn)象發(fā)生。

3討論

小兒腹瀉伴發(fā)良性驚厥一般發(fā)生于以往健康的嬰幼兒,以1~2歲嬰幼兒居多,經常發(fā)生在秋冬季節(jié)。一般來講,患兒的主要臨床特點為:有輕中度脫水或無脫水,為無熱驚厥,驚厥基本以全身性強直痙攣性發(fā)作為主,可能再發(fā)作,腦脊液正常,大多預后良好[3-5]。當前,小兒腹瀉伴有驚厥的患兒在臨床當中非常常見,國內知名學者報道,抽搐時無熱或者低熱、無電解質紊亂現(xiàn)象,歸為輕度胃腸炎伴良性驚厥,驚厥的病因可能由于輪狀病毒感染。驚厥發(fā)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嬰幼兒,特別是2歲以下的嬰幼兒大腦發(fā)育不是很完善,神經系統(tǒng)較為簡單,皮層分化不全,神經髓鞘尚未完善,腦化學成分及其神經遞質不平衡,最終導致驚厥閾值降低造成[6]。根據近些年來國外的相關文獻報道,輪狀病毒可能引發(fā)腸道外感染,諸如呼吸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腸外其他系統(tǒng)感染,但是從當前形勢來看并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需要進一步探究。

本組從血生化、腦脊液常規(guī)及其血液生化檢查等結果來分析,所有患兒只有8例出現(xiàn)彌漫性異常慢波,全部未見癲癇波,5周之后復查,腦電圖顯示正常。腦脊液常規(guī)及其生化檢查均為正常,這些進一步提示為病毒性腦炎引發(fā)患兒驚厥,能夠很好地排除患兒驚厥發(fā)作是由電解質紊亂造成,且患兒為輕中度脫水,很好地排除了驚厥發(fā)生由中樞神經系統(tǒng)脫水造成。同時,本組大多數(shù)患兒基本上使用1次止驚藥便可控制驚厥的發(fā)作,其中10例使用2次,4例患兒3次。給予相應的對癥治療之后便可治愈,無復發(fā)現(xiàn)象產生,未再進行抗癲癇治療。本病無復發(fā)率或復發(fā)率比較低,驚厥停止后不再進行抗癲癇治療。1年之后隨訪到患兒全部未留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無再次驚厥產生。

總之,小兒輕中度腹瀉引發(fā)驚厥的原因比較多,但是大多數(shù)患兒預后良好,無復發(fā)。在臨床上積極止驚的同時,還需要認真分析,明確診斷,減少驚厥的發(fā)生,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參考文獻

[1]徐偉.小兒腹瀉病診治的臨床研究進[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7):59-61.

[2] 常健,陳銀波,梁東,等.31例嬰幼兒輕度輪狀病毒腹瀉合并驚厥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4):1964-1965.

[3] 彭樹茂.嬰幼兒秋冬季腹瀉合并驚厥72例臨床分析及病因探討[J].中外醫(yī)療,2010,29(15):85.

[4] 陳寶國.秋冬季腹瀉合并驚厥12例臨床分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0,2(8):15.

[5] 肖紅月.輪狀病毒腹瀉并驚厥18例護理探討[J].基層醫(yī)學論壇,2009,13(6):131.

篇10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6月-2018年6月入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治療的小兒呼吸道感染患兒100例進行分組研究,納入標準:(1)有氣喘、發(fā)熱、咳嗽等癥狀,確診滿足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3];

(2)有完整資料;(3)無本研究藥物禁忌證。排除標準:(1)其他呼吸系統(tǒng)感染疾病;(2)藥物過敏體質;(3)先天性心臟病。采取隨機雙盲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兒50例。對照組:男

30例,女20例;年齡1~8歲,平均(4.3±1.5)歲;發(fā)病時間2~12 d,平均(6.7±1.2)d。觀察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1~9歲,平均(4.6±1.3)歲;發(fā)病時間3~13 d,平均(6.9±1.4)d。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本組患兒按照常規(guī)抗生素方案治療,即常規(guī)測定血液、C-反應蛋白、病毒抗體、胸片、血清支原體抗體等,對于確診為細菌感染的患兒,則采用抗生素治療,即運用1.2 g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注射液+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對患兒進行靜脈滴注,3次/d,連續(xù)治療5 d。

1.2.2 觀察組 本組患兒在對照組常規(guī)檢測基礎上加用血清降鈣素原檢測處理,然后再予以抗生素治療。若患兒檢測降鈣素原不低于0.25 ng/ml,則直接予以抗生素方案治療,若降鈣素原不超過0.25 ng/ml,則待12~24 h復查降鈣素原,如果降鈣素原水平<0.25 ng/ml,則不采用抗生素治療;如果降鈣素原水平≥0.25 ng/ml,則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0.5 g阿奇霉素注射液聯(lián)合治療,1次/d,連續(xù)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

評價兩組患兒臨床療效,記錄氣喘消失、發(fā)熱消失、咳嗽消失時間,并予以統(tǒng)計學分析。

1.4 療效評價標準

呼吸道感染療效評價標準:(1)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如咳嗽、氣喘、發(fā)熱等完全或基本消失為顯效;(2)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為有效;(3)治療后患兒的癥狀無明顯改善為無效[4]??傆行拾凑沼行逝c顯效率之和計。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應用SPSS 22.0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治療后顯效29例,有效1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00%,對照組治療后顯效16例,有效18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68.00%,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5.690 7,P<0.05)。

2.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氣喘消失時間為(3.02±0.98)d,對照組為(5.22±0.43)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348 2,P<0.05);觀察組患兒發(fā)熱消失時間為(2.10±0.46)d,對照組為(3.28±1.02)d,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201 6,P<0.05);觀察組患兒咳嗽消失時間為(2.19±0.15)d,對照組為(5.33±0.23)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094 1,P<0.05)。

3 討論

呼吸道感染屬于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可分為上呼吸道感染與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指的是從鼻腔到喉部的急性炎癥,也叫作上感,屬于最為常見的呼吸性疾病,90%因病毒造成,細菌感染往往繼發(fā)于病毒感染[5]。上感可在四季與任何年齡發(fā)病,經含有病毒的飛沫、霧滴或污染用具傳播,當機體抵抗力下降后,比如淋雨、受寒等情況,原已存在或外界侵犯的病毒或細菌等,可快速生長繁殖,誘發(fā)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可供選擇的抗生素較多,耐藥菌株也顯著增加,因大劑量頭孢菌素應用,使得院內感染發(fā)生率增高[6]。血清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不斷發(fā)展,使得人們對衣原體感染、支原體感染的認識提高,大環(huán)內酯類、氟喹諾酮類藥物也逐漸被重視起來。呼吸道感染以發(fā)熱、咳嗽、氣喘等為主要癥狀,同時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噴嚏、咽痛等,嚴重情況下可能有急性腹瀉等,影響小兒生長發(fā)育,需加強重視。本病在小兒中發(fā)病率較高,而近幾年我國放寬生育政策,新生兒不斷增多,使得小兒呼吸道感染發(fā)病例數(shù)也不斷增多,選擇合理有效的治療成為研究熱點。

在本次研究中將收治的100例小兒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分組研究,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觀察組則先應用降鈣素原檢測,然后予以針對性的抗生素方案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高達92.00%,對照組則為68.00%,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氣喘消失、發(fā)熱消失、咳嗽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與同類研究相似,郭旭偉等[7]在其研究中對收治的180例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分組研究,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常規(guī)檢查與抗生素治療,觀察組加用降鈣素原檢測后予以抗生素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則為86.67%,觀察組略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兒抗生素應用時間(3.08±0.92)d,顯著短于對照組的(5.19±0.96)d(P<0.05),同時抗生素應用費用觀察組(2 263.59±219.75)元,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 620.71±328.34)元(P<0.05)。從研究結果中看出,降鈣素原檢測結果的應用對于臨床治療有一定的指導價值,使得抗生素治療更合理,從而提高了臨床療效。降鈣素原屬于無激素活性降鈣素前肽物質,含有氨基酸116個,其半衰期25~30 h,有良好的體外穩(wěn)定性,在健康人群中血漿降鈣素原較少[8]。降鈣素原可選擇性對細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蟲感染有反應,但無菌性炎癥與病毒感染無反應或反應較低[9]。在一些研究報道中看出,全身性細菌與真菌及寄生蟲感染,血清降鈣素原會明顯升高,增高程度和感染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在膿毒癥與全身性細菌感染鑒別診斷與預后判斷及療效觀察中有不錯的價值[10]。降鈣素原檢測在臨床很多疾病中都有應用價值,尤其是嚴重威脅生命的感染疾病、跟蹤治療中很有作用,降鈣素原升高表明炎癥反應正在進行,予以足夠的抗生素治療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