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07:40: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族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歐盟的民族學分析論文
歐盟,人們似乎已經熟悉和更多的以多極世界的一極來看待它,然而歐盟又實實在在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中歐洲人從氏族、部落、城邦、王國、民族國家逐步演變?yōu)橐粋€超越民族國家的區(qū)域性聯盟。雖然人們已經從歷史、地緣、經濟、政治、文化的角度對這個演進過程予以了廣泛關注,但還可以從人類學與民族學的角度,審視歐洲人從分散走向聯盟的步伐,分析歐盟的理念和民族國家所賦予它的權力,從而進一步認識歐盟。
首先是一種理想
歐盟是什么?歐盟的理念是什么?它的權力有多大?這是我們在談及歐盟這個話題時難以回避的問題。
可以比較肯定地說,歐洲聯盟首先是一種理想。大歐洲建設者的理想是結束千百年來各國的分裂,實現歐洲的統(tǒng)一,建立歐洲聯邦。歐洲共同體的創(chuàng)建者們從一開始便對傳統(tǒng)的民族國家持否定態(tài)度,他們提出的舒曼計劃宣告了一個新歐洲的誕生。半個世紀以來,歐洲一次次地向更高的整和層次邁進。
主導歐洲人從分散走向聯盟的觀念即所謂“歐盟的理念”,有人也稱之為歐洲觀念或歐洲主義。它是一種歐洲人處理民族國家關系問題的新觀念,主旨是告別傳統(tǒng)民族國家,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構建聯盟大廈。
歐盟既不等同于歐洲政府,也不等同于歐洲大市場。它處在介于民族國家和國際組織之間的中間狀態(tài),有人稱之為“似與不似間的矛盾統(tǒng)一體”。在歐盟條約的修訂、共同外交與安全等關于國家主權的重大問題上,政府間會議仍然發(fā)揮著主導作用??梢詫W盟機構視作一個現代國家的政府嗎?人們大多難以持肯定態(tài)度。政府間談判不能完全涵蓋歐盟政治的復雜性,也不意味著歐盟已經成為一個等同于國家政府的實體。
民族學校英語教學論文
一、游戲活動在英語課堂中的運用
(一)巧用掛圖和卡片
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15分鐘左右,所以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根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將英語學習目標巧妙地結合教學掛圖和單詞卡片,通過游戲形式進行。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記牢了所學的單詞,這樣以直觀生動的教具為游戲載體,將學生從抽象的單詞引入到實際的課堂內容中來,寓教于樂,知識也能夠輕松掌握。
(二)利用多媒體等工具
對于信息技術嚴重閉塞的民族地區(qū)來說,學習英語的途徑只有課堂,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努力給學生提供接觸和了解英語的機會。我在上《Farm》這節(jié)課時,將課本情境制成課件,讓學生仿佛進入農場,并且將各種動物的英語單詞利用超鏈接,當小動物一出現就發(fā)出該動物的英語單詞,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還利用錄音機播放兒童歌曲,利用電子白板讓學生鞏固練習,利用課件創(chuàng)設教學場景等,總之,在民族地區(qū),為了這些渴求知識的孩子,能更多、更好地創(chuàng)造他們學習的動力就是我奮斗的目標。
(三)會創(chuàng)設情境和場景
少數民族學校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當前,我國邊疆民族地區(qū)少數民族學校教育面臨著教學資源過剩、學生輟學、城鄉(xiāng)學生比例失調、文化適應艱難等問題。因此,加大對少數民族學校教育的必要的扶持、調整和完善,對少數民族的社會發(fā)展、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民族之間的和諧關系等是有利的、必要的。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校教育;教育困境
隨著目前適齡兒童人數的明顯減少和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的不斷推進,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學校教育的發(fā)展逐漸面臨著一系列突出問題。在西部農村學校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部分地區(qū)中、小學校由于改革步子過快,引發(fā)了學生輟學、城鄉(xiāng)學生比例失調、教育資源浪費等問題,少數民族地區(qū)還涉及到民族文化教育斷層、民族文化適應等實際問題。因此,筆者試圖通過對廣西大瑤山六巷村學校教育的考察,揭示當前少數民族學校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應對措施,希望得到有識之士以及社會的關注。
一、問題的提出
通過對六巷村調查后,筆者發(fā)現該村學校教育發(fā)展經歷了興辦、旺盛、轉折、萎縮的曲折發(fā)展歷程。這一過程不僅反映了一個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學校教育發(fā)展的曲折歷史,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在經歷過幾次大調整后,目前困擾六巷村學校教育發(fā)展的主要難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撤并后學校的存廢問題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論文
一、在少數民族習慣上,堅持尊重原則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尤其是部分有宗教信仰的少數民族學生,有著特殊的民族習慣,在穿衣、飲食等方面都與漢族學生有著較大差異,高校應予以尊重。比如回族學生有著特殊的飲食習慣,高校應開設回族餐廳,以滿足回族學生的就餐需要。為促進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了解和溝通,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通過主題班會或者QQ、微信、微博、短信、飛信等新媒體形式向班級同學宣傳少數民族特殊的民族習慣,呼吁學生尊重各民族特殊的風俗習慣,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權利,不能因民族風俗習慣不同,而歧視、侮辱少數民族學生,要尊重他們的傳統(tǒng)習俗和生活中的禁忌,切不可忽視禮俗或由于行動上的不慎而傷害他們的民族自尊心。
二、在管理理念上,堅持身份平等,尺度和標準統(tǒng)一
當今高校培養(yǎng)的少數民族學生以后將是國家少數民族工作和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骨干力量,高校有責任為少數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因此,高校學生工作隊伍思想上要高度統(tǒng)一,堅持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身份平等,管理尺度和標準一致,不開綠燈,不搞特殊,不另眼相看。高校要旗幟鮮明地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國家有關宗教信仰和高校禁止開展宗教活動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教育,讓少數民族學生從情感上認同學校的管理制度和基本要求,從而杜絕了產生特事特辦的思想苗頭。
三、在工作方式上,堅持深入細致、情感投入和幫扶引導
高校在處理少數民族學生事務的過程中,應堅持深入細致、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坦誠相待。高??梢詫嵭猩贁得褡鍖W生事務專項專人負責制,設立少數民族學生事務管理專員,學工隊伍團隊協同配合,按要求建立臺賬,深入細致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特別是內高班學生)家庭經濟情況、人際交往情況、學習生活情況,在學生遇到問題時,適時介入給予引導和幫扶。高??梢試L試建立少數民族學生事務管理領導溝通會、輔導員座談會、民族學生互助會三層溝通體系。高??梢云刚埦哂猩贁得褡迳矸莸睦蠋熋吭露ㄆ谡匍_民族學生溝通會,充分利用其自身少數民族身份,與學生暢談個人成長發(fā)展,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學習成績差異,這一定期溝通機制必將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淺談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學籍管理論文
摘要:少數民族學生學籍管理是影響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杠桿,也是解決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困難等問題的關鍵點。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特點,結合學校實際,落實少數民族政策,為少數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高質量的人才,構建科學的少數民族學生學籍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學籍管理;獎勵;處分
高校學籍管理是學生由人學到畢業(yè)在校學習、生活的全過程的行為規(guī)范,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資格和學習狀態(tài)及學習結果的認定,直接影響高校教育教學的質量,對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起著重要的作用。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國家穩(wěn)定、民族發(fā)展、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問題。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高等教育一直給予極大的關懷和支持,在資金投人、招生、畢業(yè)分配等方面采取特殊舉措和傾斜政策,為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培養(yǎng)了一大批少數民族各級行政管理人員和各類專門人術但少數民族學生由于學習基礎、風俗習慣、經濟狀況、語言文化、居住環(huán)境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們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帶有特殊性、復雜性,特別是學習困難以及由此引起的學籍管理上的一系列問題已成為當前少數民族教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根據少數民族大學生特點,構建適應普通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學籍管理模式,提高培養(yǎng)質量,是當前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個核心點。
一、少數民族學生學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困難突出
研究表明,少數民族學生對大學生活的整體適應水平與漢族學生相比存在顯著差異,整體適應得分低于漢族學生,特別是在非民族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學習中難以獲得與漢族學生同樣的學業(yè)成績。這不僅表現在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往往需要通過進人民族預科班學習一年左右,才能進人本科教育,而且表現在少數民族學生在選優(yōu)的評價中處于弱勢地位,尤其是在重點綜合性大學中,少數民族學生要通過課程考核已經很困難,更不要說在各項評優(yōu)評先中有所成績孔很多學校在學生的人黨、競選學生干部等方面都對學業(yè)成績有一定的要求,都會加劇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孤獨與各方面的壓力。更為嚴重的是,學習困難還將直接導致少數民族學生面臨學籍異動、畢業(yè)及學位授予等問題。
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創(chuàng)新論文
一、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
1、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差
由于偏遠地區(qū)的經濟落后,教育條件較差,導致了這些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學生從小的學習基礎較內地學生而言比較薄弱,自助學習能力較差,同時由于語言的差異,使得他們的聽課效果也十分不佳,因此這些少數民族學生普遍存在著學習困難。
2、民族信仰強烈,存在小群體性
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qū)普遍具有強烈的宗教信仰(例如佛教、伊斯蘭教等),因此這些少數民族學生與內地高校中的漢族學生有著信仰、文化的區(qū)別較難融合,因此他們同一個民族的學生在學校中就會形成特殊的小團體,如果不妥善管理這些小團體,就嚴重影響到民族之前差異的融合,不利于校園的安定團結。
3、融入適應性差,心理承受能力弱
環(huán)保課程教學計策研究
一、“創(chuàng)新工作室”課程內容
以服務民族為指導,充分考慮地區(qū)特色,指導學生關注在國家建設與發(fā)展過程中對環(huán)境和資源領域的科技需求,重點以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技術為研究對象,開展環(huán)境污染預防與治理的相關研究。在實施創(chuàng)新計劃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調查研究、試驗設計、研發(fā)創(chuàng)新,讓學生把握環(huán)境熱點和方向,從選題、方案設計、創(chuàng)新實踐等方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1.主要教學內容(1)以水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方法為基礎,探索具有創(chuàng)意的節(jié)能高效的污水處理技術、污水回用技術、污泥處理和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技術;以環(huán)境化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方法為基礎,通過試驗探索新興污染物的環(huán)境歸趨、污染預防和評價技術。(2)以社會實踐為依托,參與國內外專業(yè)競賽和大學生“挑戰(zhàn)杯”等賽事活動。2.選題節(jié)能型廢水預處理技術研究;城市污水脫氮除磷新技術研究;污水處理廠節(jié)能型污泥處理技術研究;污水處理新技術研究;污水處理廠提標增效優(yōu)化技術研究;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污泥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污泥調理劑研發(fā);除磷劑研發(fā);地域特點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開發(fā)。根據實際情況,這些內容皆可適當調整。
二、“創(chuàng)新工作室”教學方法和手段
“創(chuàng)新工作室”課程順應時代需求而產生,其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有別于傳統(tǒng)的課程。環(huán)境污染控制技術“創(chuàng)新工作室”課程主要采取下列方式進行。1.現場觀摩發(fā)揮校企合作科研項目以及研究室研發(fā)項目的優(yōu)勢,通過現場觀摩,介紹環(huán)境污染控制技術開發(fā)項目研究的目的、意義,闡明技術機理、技術基礎,指出創(chuàng)新點在哪里,研究什么內容等,讓學生對科研項目有全面的了解,并產生感性認識。2.專題講座通過專題講座形式,介紹項目研究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實現途徑等,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通過專題講座,讓學生接觸環(huán)境熱點,了解社會需求,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研發(fā)符合社會需要項目的能力。3.選題與分組根據指導教師的科研情況以及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生自主設計研究方案并組織實施。在此過程中,學生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并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鍛煉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4.資料綜合在指導教師指導下進行數據處理、資料分析、論文寫作、申請專利等。鍛煉學術論文、科技研究報告、專利申請文本的寫作手法和內容、程序等,訓練學生綜合運用專業(yè)知識和計算機、數據處理、信息采集、文獻檢索等基本技能的能力。
三、“創(chuàng)新工作室”課程授課方式和考核指標
授課方式:以學生參與為主,配合專題講座、現場講解和個別輔導等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己酥笜耍好咳颂峤煌暾麑W術論文或研究報告1篇;或研究報告1份;或課題小組1篇;或課題小組獲獎作品1件;或課題小組申請專利1項??偝煽儽壤峙洌禾峤坏淖罱K成果得分占60%,平時(包括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完成試驗質量等)表現得分占40%。
詮釋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科建設的思考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是我國高等院校設置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專業(yè)之一,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民族院校面臨著諸多困境,然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民族院校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為此我們期望通過對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科建設的思考和改革實踐,突破困境,實現辦出特色、更好地培養(yǎng)少數民族人才的愿景。
[關鍵詞]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科建設
一、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設置概況。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是我國高等院校設置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專業(yè)之一,更是高等院校專業(yè)構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專業(yè)之一。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近現代大學中又稱中文系或國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稱中國語言文學系。
在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眾多高校中,民族院校處于一種比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國專門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yè)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國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國家民委直屬6所即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大連民族學院,各省、區(qū)屬7所即云南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青海民族學院、湖北民族學院。此外還有一些處于少數民族地區(qū)、以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為主的綜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學、內蒙古大學、西藏大學、廣西大學、寧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等,都設有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設置較早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學1956年設專科,1957年設本科。
相對于各類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科建設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師資隊伍、專業(yè)建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問題,更面臨著各自特殊的難題。首先,民族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諸多方面本來就無法和綜合性大學相比;其次,在我們民族院校內部強調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重視不夠,無論是經費還是科研項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傾斜;第三,民族院校內其他專業(yè)的同志沒有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性、應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強調各自專業(yè)的應用性、實用性,忽略了漢語言文學對其他那些應用性、實用性專業(yè)的支撐作用。
民族學及中華文學研究分析
摘要: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形成已久,民族融合與各民族之間交往的歷史長河,決定了中華文學為各民族文學并存與互動的史實。“中華文學”,是薈萃中華各民族文學以及各民族文學交互影響的文學發(fā)展史。文學是人學,個體間、族群間、民族間的互動,勢必會影響各民族文學,乃至中華文學的生成與發(fā)展。因此,應讓民族學在場,從民族關系與民族交流的歷史中挖掘文學交流與互動的資源。
關鍵詞:民族學;中華文學;民族文學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共存共榮的組合體。費孝通先生于1988年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1]格局理論,其意義是首次從“族際政治的角度對中國內部族際關系的一種歷史描述、現狀分析和未來圖示”[2]。這一理論在當時國內外學界引起了熱烈討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決定了中國文學為多民族文學并存與互動的實質。在中國文學的研究領域,也開始反思以往的以漢族文學為主流的單一的文學研究思路,提出將各民族文學進行融通研究的“中華文學”研究新命題,即強調既要關注主體民族的文學發(fā)展,又應重視邊疆的、少數民族文學的整理與研究。
一、中華文學研究的成果梳理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學界開始倡導中華文學研究。所謂“中華文學”史,簡言之,是薈萃中華各民族文學以及各民族文學交互影響的文學發(fā)展史。一些學者也為中華文學研究繁榮期的真正到來而不懈努力。由張炯、鄧紹基、樊駿三位先生主編的《中華文學通史》[3],是一部首次以“中華文學”命名的十卷本文學通史,該著首次在各時期文學史書寫中專設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文學史章節(jié)。但由于此時可供吸納的研究成果不多,因而,此《通史》的撰寫雖然突出了各民族文學的特色研究,但對各民族文學的融通研究成果不足。無論如何,這部通史的出版畢竟是中華文學研究的一次大的邁進,意義重大。同時,亦有一些單篇論文在這方面也進行了嘗試。朝戈金先生認為,可“根據國際上近年在民俗學、文化學、人類學和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的新理論成果,結合中國多民族文學發(fā)展歷程的實際”[4],來開展對中華多民族文學的研究??偟膩碚f,從近五年開始,專家學者才展開對中華文學大規(guī)模、高層次的學術討論和研究實踐。2015年3月16日,由《文學評論》編輯部、《文學遺產》編輯部、《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聯合主辦的“中華文學的發(fā)展、融合及其相關學科建設”[5]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召開。與會的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從自身研究的角度,探討了中華文學的發(fā)展與融合問題?!段膶W遺產》2015年第4期還集中刊發(fā)了朱萬曙、馬自力、劉躍進、左東嶺等幾位學者關于如何推進中華文學研究的思考性文章。2015年11月28日至29日,由《文學遺產》編輯部與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主辦的“空間維度的中華文學史研究”[6]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與會專家、學者達五十多人,對中華文學中的視覺問題、文學的空間問題、雅俗文學的轉換問題作了全面探討。這兩次高規(guī)格的學術研討會,使中華文學的研究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二、民族學參與中華文學的研究路徑與方法
人文社會科學與科學建設論文
一、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迅速。
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群中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數十個省級重點學科;有3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6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一些學科和研究領域已經或正在全國產生重要的學術影響力。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地理學、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哲學、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宗教學、民族學、教育學原理等多個學科已建成為特色學科。
二、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隊伍建設卓有成效。
在人才隊伍方面,學校已經擁有一支年齡與職稱結構合理、學緣關系好、創(chuàng)新能力強、學術視野開闊、事業(yè)心特別強的文科教師隊伍。目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擁有3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位“國家千百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古典文學家霍松林教授、民族學家周偉洲教授當選為陜西省首屆社科名家,歷史學家趙世超教授現任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尤西林、郝文武等教授入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100多人在全國性或陜西省各類學術組織中擔任理事以上學術職務,其中擔任會長、副會長或秘書長20余人。一大批“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霍英東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教育部優(yōu)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等中青年教師已在學術界脫穎而出。
三、學術影響進一步提升,在科研項目、經費、成果等方面獲得長足進步。
近年來,我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年均30余項,2014年又有新的進步,全年獲得42項國家社科基金(不含單列學科),居全國第12位次。同時,承擔國家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解決的能力也在增強。2010以來,我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8項。研究成果產生了良好影響,獲得同行認同,相繼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二、三等獎多項;獲得陜西省人文社科獎第一、二等獎占陜西省的1/3;一些服務社會的成果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有些成果直接被吸收進入政策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