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01:47: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先秦社會思想研究論文
一、先秦社會思想具有系統(tǒng)性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等思想家,在表達他們的社會看法時,具有獨自的特色和縝密的理論建構。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代表了孔子思想體系的基本框架。道、德、仁的觀念始終貫穿在孔子的全部學說中,構成他的整個思想體系的范疇。這三個范疇不僅可以看成是包括他的哲學、社會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還可以看成是人們所應該達到的遠大理想、精神修養(yǎng)和處世方式。這三個方面的范疇可以從孔子所傳授的“六藝”中習得。孔子的“六藝”始終未脫離道、德、仁的范疇。墨子社會思想的核心是“兼愛”。“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等都是為了實現(xiàn)“兼愛”思想,“天志”、“明鬼”則是借宗教迷信來推行兼愛主張?!赌印攩柶穭t對墨子的思想體系作了完整的表述:“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見四方君子,子則將先語?’子墨子曰:凡人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jié)用、節(jié)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故日:擇務而從事焉。”這里所說的十項主張是構成墨子思想的重要因素。這些主張雖然各明一義,但是他們始終圍繞著一個目的,即“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Ⅱ正是這一且的,使得墨子的思想體系有了一種內在的聯(lián)系。法、術、勢是韓非思想的三種構成要素,以法為中心,把術和勢有機地組織起來,形成了完整的思想體系?!秴问洗呵铩げ欢吩谡摷爸T子時,更是用一個字來簡單概括了整個復雜思想體系?!袄像踬F柔,孔子貴仁,墨子貴兼,關嚴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后?!边@表明了諸子抽象理論思維的程度。
二、先秦社會思想具有豐富性
“豐富”是相對于以后社會思想的相對僵化而言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奴隸制統(tǒng)治秩序的解體,禮樂制度的崩潰,使得原來依靠氏族貴族聯(lián)盟體系建立起來的天子——諸侯——大夫建立起來的周禮統(tǒng)治秩序徹底崩潰。周天子形同虛設,諸侯各自為政的政治局面一方面造就了多元化的政治環(huán)境和較為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即:既沒有中央集權、帝王專制的大一統(tǒng)政治體制,也沒有某種國家哲學一家獨大的思想專制局面。各國諸侯也沒有以行政命令形式推行某種思想,壓制不同學說。思想與權力的分離造就了思想者,他們可以獨立地思考深入的問題,從而造成了文化、思想、觀念、價值觀等方面的多元化趨向,各家各派的學說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反映在意識形態(tài)上則是奴隸制的挽歌與封建制的頌歌交相輝映;法先王和法后王的唇槍舌戰(zhàn)震人心弦;天人相與與天人相分的交鋒迂回激蕩:……各種思潮和各種學派都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輝煌局面。諸子百家,爭起并出,各樹一幟,各成一說。正如梁啟超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勢》所說:“全盛時代,以戰(zhàn)國為主,而發(fā)端實在春秋之末,孔北老南,對壘互峙,九流十家,繼軌并作。如春雷一聲,萬綠齊作于廣野;如火山炸裂,熱石竟飛于天外。壯哉,壯哉!非特我中華學界之大觀,抑亦世界史之偉績也!”
然而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中國逐漸發(fā)展成為結構穩(wěn)定的封建社會。封建大一統(tǒng)專制政權也對一元化的意識形態(tài)提出了要求。為了維護一元化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君主不惜動用一切力量將社會各種力量統(tǒng)一于權力中心單一的軌道之上。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以及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是這種思想的產物。
思想領域的專制原則。使得不同于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學說失去了生存空間,新的思想學說難以產生。而官方支持的學說又因缺乏不同思想的批評辯論而失去活力。如在儒學被定為官方學說之后,朝廷以經學取士,以利祿之道提倡儒學,即使是新思想,也要納入經學的形式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新的思想的發(fā)展。另外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由于其超強的穩(wěn)定性,也成為限制思想發(fā)展的主要因素。總之,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因素使得中國社會思想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呈現(xiàn)出一種因襲多而創(chuàng)新少的局面。
檔案資源社會共享論文
論文摘要:新時期檔案的管理與利用工作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國家檔案信息資源結構沒有體現(xiàn)時代和地方特征,需不斷加以優(yōu)化,國家檔案信息資源相對分散保存,不能實現(xiàn)共享,檔案信息化建設任務艱巨,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工作力度不夠等。針對這些問題,就要不斷改善國家檔案資源結構,對國家檔案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切實加強檔案信息化建設,努力實現(xiàn)檔案資源的社會共享。
論文關鍵詞:檔案管理信息資源信息化
檔案的管理與利用工作是檔案工作的基本功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的發(fā)展階段,檔案的管理與利用工作也要遵循新思路,尋求新突破,不斷開創(chuàng)新局面,以適應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對檔案工作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也應該看到,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檔案工作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檔案管理與利用工作是做好新時期檔案工作的關鍵。
一、新時期檔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國家檔案信息資源結構沒有體現(xiàn)時代和地方特征,需不斷加以優(yōu)化
目前,在國家綜合檔案館保存的檔案中,存在著結構不夠合理的問題。在檔案的來源上,一般僅有本行政區(qū)域一級機構的檔案,二、三級機構的檔案甚少,而且難以反映我國社會結構轉型、經濟體制轉軌以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立檔單位性質多元化的狀況。漂河市5家國家綜合檔案館保管著610個全宗的檔案,其中一級機構全宗數為347個,二級機構全宗數為173個,89個二級機構全宗在市檔案館,縣區(qū)檔案館二級全宗數量少,有的縣檔案館甚至沒有保管二級機構的檔案。來源的單一性決定了館藏檔案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漂河市新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全貌。二是在檔案的內容上,記載國家機關、社會團體職能活動方面的檔案多,與人民群眾聯(lián)系密切的檔案內容少;反映宏觀管理方面的檔案居多,體現(xiàn)地方優(yōu)勢的各類特色檔案少。漂河市國家綜合檔案館的檔案多來自于黨政機關,其內容也主要是反映國家機關、社會團體職能活動,近年來,雖然在地方特色檔案建設上下了功夫,但全市保存的地方特色檔案只有65種,還不能真實地全面地反映出漂河地方特色。三是在檔案的門類上,文書檔案居多,專門、科技、聲像、電子等門類檔案的數量少。全市國家綜合檔案館文書檔案151099卷(件),專門檔案45678卷(件),科技檔案1565卷(張),聲像檔案36687張(盤),目前館藏檔案還以文書檔案為主。四是在檔案的制成材料和記錄的手段上,書寫或打印的紙質檔案居多,照片、錄音、錄像、電子等新型載體檔案少。派河市國家綜合檔案館照片、錄音、錄像、電子檔案共有39206張(盒、盤),占全部館藏量的15%。
國外社會論文
[摘要]擅長議會道路的瑞典社會,本質上是信仰民主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政黨。盡管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若干改良,但沒有也不可能改變瑞典社會的性質。其執(zhí)政時期形成的以“高稅收、高福利”為主要特征的瑞典模式,客觀上確實有縮小貧富差距和緩和兩極分化的作用,但其實質是壟斷資產階級為緩和國內矛盾、維護自身統(tǒng)治而被迫實行的,同時也是瑞典工人階級長期斗爭的結果。瑞典的經驗有值得我們借鑒之處,但其基本制度決不能成為我國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瑞典社會;瑞典模式;民主;福利
一段時間以來,瑞典模式或瑞典經驗隨著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升溫,在國內備受一些人的青睞。他們推崇瑞典模式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認為瑞典模式獲得了成功的實踐。他們認為,作為民主社會主義樣板的瑞典經驗具有普適價值,它既克服了資本主義的弊端,又拋棄了傳統(tǒng)社會主義,是介于兩者之間而又超越它們的第三條道路,代表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有人甚至還斷言,我國改革開放后走的就是一條民主社會主義道路,瑞典模式很值得中國效仿。因此,正確看待瑞典模式或瑞典經驗,澄清是非,對于我們領會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瑞典社會實質上是改良主義性質的資產階級政黨
瑞典社會是個具有百年歷史的老黨,始建于1889年。黨的創(chuàng)始人亞爾馬·布蘭亭早年受過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他的思想總體上屬于改良主義,并熱衷于議會道路。1896年,他為該黨贏得了第一個議席。1899年1月,伯恩施坦的《社會主義的前提與社會的任務》一書出版,修正主義在第二國際內部呈泛濫之勢。同年6月,法國機會主義者亞歷山大·米勒蘭加入了資產階級反動政府。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布蘭亭把爭取普選權和議席作為黨的主要任務。隨著工人運動的發(fā)展以及黨的影響的擴大,社會在議會中的席位增加。1905年,該黨與自由黨聯(lián)盟取得下議院的多數席位。1917年的大選贏得31%的選票和86個議席,成為議會中的第一大黨,并與保守的人民黨聯(lián)合執(zhí)政。1920年聯(lián)合政府倒臺,布蘭亭出任首相,由此拉開了社會執(zhí)政的序幕。在20世紀20年代,瑞典社會有過三次短暫的組閣,但自20世紀30年代以后,執(zhí)政地位趨于穩(wěn)定。1932年到2006年這74年間共執(zhí)政65年,尤以1932年至1976年連續(xù)執(zhí)政44年為最長,成為世界上連續(xù)執(zhí)政時間最長的社會。因此,社會作為曾擁有100多萬黨員的瑞典第一大黨,在國內民眾中影響很大,在瑞典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其推行的政策被冠以“瑞典模式”而受世人矚目,成為西方社會吹捧的典范。盡管如此,從本質上講,擅長于議會道路的瑞典社會,仍然屬于信仰民主社會主義的改良性質的資產階級政黨。這在該黨于2001年11月第34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第八份黨綱中有鮮明的體現(xiàn)。新黨綱的某些理論觀點與政治主張雖不同于舊黨綱,但其基本主張沿襲了過去的精神,沒有原則性的變化。
黨綱的前言部分開宗明義地提出,該黨要致力于建立一個以民主理想和人人平等為基礎的社會,即要建立一個以自由、平等和團結為目標的民主社會主義社會。認為民主社會主義理想來自先輩的文化遺產,經過后代人經驗的改造,它已成為該黨當前和未來政治斗爭中的推動力。自由、平等和團結是瑞典社會人的價值觀。所謂自由,包括不受外界的強制和壓迫,免受饑餓、無知和對未來的恐懼的侵擾,也包括有共同參與、共同決策和個人發(fā)展的自由,有生活在安全的群體中、有控制自己生活和選擇自己未來的自由;所謂平等,是對人的價值等同、尊嚴和權利等同的思想的表述,平等意味著每個人有著平等權利來控制自己生活,來影響他們生活其中的社會;對所有人來說,團結都是爭取保障以及與周圍社會和諧的前提,團結要求人們各盡所能地為社會和勞動生活做出貢獻并承擔責任。自由、平等和團結一起構成了民主社會的基礎。同時只有民主社會才能使自由、平等和團結成為現(xiàn)實。民主是社會民主主義的社會觀的基礎。
社會特征研究論文
提要:韓國在60年代迅速推進了國家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工農業(yè)發(fā)展嚴重失去了均衡,農村問題十分突出。韓國政府和學者們基于國情和農情,經過科學論證,組織實施了新農村建設與發(fā)展運動,把經濟發(fā)展、科技發(fā)展和國家倫理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一個資本主義體制和發(fā)展中的國家成功地實現(xiàn)了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xié)調發(fā)展,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本文著重對韓國新村運動的發(fā)起依據、社會特征、社會效益和如何借鑒進行了分析、評價和比較,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韓國新農村建設
一、韓國新村運動的背景
(一)國民倫理水平與社會發(fā)展不相適應:1945年韓國光復后,國家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為60年代和70年代的經濟高速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韓國國民的生活倫理水平嚴重滯后于經濟、科技的發(fā)展速度。毀滅性的朝鮮戰(zhàn)爭,加上長年的政治動亂,以及循環(huán)往復的通貨膨脹嚴重地破壞了韓國國民勤儉節(jié)約、相互信任的良好社會風尚和民風民俗。自60年代以來,韓國工農業(yè)發(fā)展、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的發(fā)展嚴重失衡,因貧富差距暴發(fā)戶和貧困戶之間的矛盾加劇,社會分配不公、官員腐敗,加上學潮頻繁,社會不斷動蕩,民憤一觸即發(fā)。隨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大批農村年輕人紛紛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沖擊著農村原有的傳統(tǒng)文化、倫理和秩序。一到政界選舉之際,政治家們?yōu)榱嗽黾舆x票,提出很多不能兌現(xiàn)的口號作為政治資本,腐蝕了農民健康、淳樸、自助、自立精神。韓國人多地少,耕地只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2%,平均每戶只有1公頃多。韓國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由于人口對有限國土面積的壓力日益增大,從而導致地價不斷上漲,這種現(xiàn)象尤以城市近郊為顯著。此外,韓國資源匱乏,只有勞動力資源?;谶@種國情,韓國的決策者們一致認為,依靠人力資源開發(fā)發(fā)展農業(yè)與經濟是韓國得以快速、持續(xù)發(fā)展的最佳途徑。
人才資本的形成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有兩項至關重要:(1)國民的科技水平;(2)國民的生活倫理(workethic)水平。韓國的學者們認為,要想提高人力資本兩個重要因素的水平,必須根據韓國國情和農村實情,通過一種措施提高國民的生活倫理水平,使其與國民經濟和科技發(fā)展相輔相成、比翼雙飛,才能全面發(fā)展農村經濟和推進社會進步。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和國際間交流的擴大,從國外引進新的科學技術并不難,但是國民的倫理道德水平,如勤勉、誠信、節(jié)儉、自助、平等、合作等思想、精神、意識是永遠無法用金錢和引進獲取的。國民的生活倫理與本國國民的文化、宗教、道德、民族、民俗等內在的諸多因素密切相關,而且一個國家國民的生活倫理道德具有必須依靠本國國民樹立與提高的本質特征。如果通過一種具有感召力的活動和國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不是政治運動,使國民長期受抑制而潛在的良好的社會倫理道德再次迸發(fā)出來,就會釋放出無窮無盡的效能。上一世紀60年代末,韓國經濟依靠出口導向型的發(fā)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已有財力支援農業(yè),以縮小城鄉(xiāng)、工農、區(qū)域之間的差距。這種社會背景,從客觀上要求韓國的農民振奮精神,勤勉、自助和合作,官民一體,建設家鄉(xiāng),加快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二)農業(yè)瀕臨崩潰,工農與城鄉(xiāng)差距大:韓國政府自1962--1971年實施了第一、二個經濟發(fā)展5年計劃,重點扶持產業(yè)發(fā)展和擴大出口,但在此期間工農業(yè)發(fā)展嚴重失調。第一個5年計劃中工業(yè)發(fā)展速度為7.8%,而農業(yè)發(fā)展速度僅為5.3%,第二個5年發(fā)展計劃中工業(yè)發(fā)展速度為10.5%,而農業(yè)發(fā)展速度只有2.5%,前后工農業(yè)發(fā)展速度之差,從2.5個百分點擴大到8個百分點。城市居民和農民的年平均收入也拉大了差距,1962年的農戶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到61%。當時,在全國農村人口中,經營不足1公頃耕地的農戶占67%,他們的年平均收入還不到城市居民的50%,而且這種差距有繼續(xù)擴大的趨勢,導致農村人口的大批流動。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從1950年的70%降到1971年的46%。農村人口的大量無序遷移,帶來了諸多的城市問題和社會難題。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弱質化,農業(yè)后繼無人,加上農業(yè)機械化發(fā)展滯后,導致部分農村地區(qū)的農業(yè)瀕臨崩潰的邊緣,加劇了城鄉(xiāng)和工農之間的差距。
社會實踐論文寫作形式
一、社會實踐論文撰寫的內容與要求
1、論文題社會實踐論文格式目:論文題目應該用簡短、明確的文字寫成,通過標題把實踐活動的內容、特點概括出來。題目字數要適當,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如果有些細節(jié)必須放進標社會實踐論文格式題,為避免冗長,可以設副標題,把細節(jié)放在副標題里。
2、團支部及作者名稱:團支部名稱和作者姓名應在標題下方注明,社會實踐論文格式團支部應用全稱(例如:建筑工程系建工0901班團支部)。
3、摘要:論文需配摘要,摘要應反映論文的主要內容,概括的闡述實踐活動中得到的基本觀點、實踐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結社會實踐論文格式論。摘要字數要適當,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為宜。(進入前十名的項社會實踐論文格式,社會實踐論文要求有英文摘要,而且至少要有100個實詞)
4、關鍵字:一般不少于三個
5、正文:正文是實踐論文的核心內容,是對實踐活動的詳細表社會實踐論文格式述。這部分內容為作者所要論述的主要事實和觀點,包括介紹實踐活動目的、相關背景、時間、地點、人員、調查手段組成,以及對實踐活動中社會實踐論文格式得到的結論的詳細敘述。
社會輿論與社會穩(wěn)定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穩(wěn)定;社會輿論;輿論調查;輿論引導;輿論監(jiān)督
[論文摘要]社會穩(wěn)定包括政治穩(wěn)定、經濟穩(wěn)定、思想文化及社會秩序穩(wěn)定,等等。由于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以及帶給整個社會和民眾思想等方面的影響,思想文化中的社會輿論越來越成為影響當代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應正確對待社會輿論,保持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社會穩(wěn)定,是指整體社會發(fā)展和社會生活的安定、協(xié)調、和諧和有序,是通過政府、社會或人們的自覺干預、控制和協(xié)調而達到的社會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平衡。人類社會是一個由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種要素構成的系統(tǒng),社會穩(wěn)定包含了政治局勢穩(wěn)定、經濟形勢穩(wěn)定、思想情緒穩(wěn)定和社會秩序穩(wěn)定等內容。因此,無論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秩序哪一方面出現(xiàn)了問題并且產生相關影響,都可能會造成社會系統(tǒng)的震蕩甚至無序狀態(tài)。而在這一系列影響社會系統(tǒng)穩(wěn)定的因素中,有一個因素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這就是思想文化中的社會輿論因素對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影響。
社會輿論,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中的民眾對社會發(fā)展或社會現(xiàn)象的共同意見和態(tài)度,是人們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和社會關系相互作用過程的思想產物,是社會系統(tǒng)中重要的精神生活現(xiàn)象。它所體現(xiàn)的思想內容是當時社會上發(fā)生的事件,反映的是人們現(xiàn)實的生活要求和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中可以觸摸到時代的脈搏,傾聽到現(xiàn)實的社會呼聲。社會輿論往往會對公眾個體形成強大壓力,導致公眾心理趨同傾向,成為公眾看待問題的規(guī)范和行為規(guī)范,并進而影響部分或整體社會價值觀念的變更,甚至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觀念。這些變化必然會對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政治發(fā)展、文化發(fā)展和社會生活帶來影響,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
社會輿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現(xiàn)象和無形的社會力量,幾乎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它不僅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點、觀念、情緒和行為,而且對社會權力、政府公共政策形成某種約束和制衡,是社會控制的重要工具和形式。馬克思認為,輿論是社會中一種“普遍的、隱蔽的和強制的力量?!鄙鐣a力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文明社會以來,反映社會發(fā)展進步要求的社會輿論之間的斗爭,往往是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革的先導。從中國春秋戰(zhàn)國的“百家爭鳴”到歐洲中世紀的“文藝復興”,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等等,社會的變遷、發(fā)展無不以進步的社會輿論作先導。而新的社會制度建立以后,社會輿論就成為統(tǒng)治新的社會制度和維持其穩(wěn)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幾十年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層面上都發(fā)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人們的思想活動也隨之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在對社會現(xiàn)象、社會問題等看法上,由于傳播媒介的多樣化及現(xiàn)代網絡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看法呈現(xiàn)出復雜、多變的趨勢,社會輿論對社會發(fā)展和穩(wěn)定帶來一定、甚至有時是至關重要的影響。
社會主義挫敗理論論文
要正視社會主義的挫敗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lián),已經瓦解,蛻變?yōu)橘Y本主義了。
共產黨失去了東歐七國的陣地。
社會主義中國,雖然頂住了八九浪潮的沖擊,保住了共產黨的統(tǒng)治,但是
貪污腐敗日益嚴重,政權已經部分地蛻變?yōu)轳R克思所說的“阻塞社會一切生命
毛孔的寄生體”,并且這一過程還沒有停止。
社會主義特色會計研究論文
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
在十年動亂結束,打破“兩個凡是”束縛和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實現(xiàn)兩個撥亂反正之后,在改革開放的實踐和總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公開明確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思想。十二大政治報告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痉椒?、出發(fā)點、立足點、基本原則和基本內容作了分析,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工作報告提出了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和基本道路。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還進一步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二條主要原則。
1992年1月,鄧小平視察南方的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揭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規(guī)律。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按邏輯順序概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九項主要內容,揭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辯證地分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四個方面邏輯關系:新的思想觀點與繼承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中國特性與國際社會主義共性的關系;集體智慧與鄧小平重大貢獻的關系;不斷完善、發(fā)展與封閉、凝固的關系。
1997年10月,黨的十五大報告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作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基本政策,強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和基礎工程。
社會政治理論論文
[摘要]“社會政治”是與“政治社會”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罢紊鐣彼枷朐从趤喞锸慷嗟?是一種以國家為中心的政治觀;而“社會政治”思想始見于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后被馬克思、恩格斯作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闡釋,指的是無階級社會或階級后社會的政治。“社會政治”理論與19世紀實證主義者所主張的政治社會學理論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其方法論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吧鐣巍崩碚摰奶岢龊脱芯?對詮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發(fā)展政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在西方政治-社會思想史上,關于“政治社會”與“社會政治”兩個基本概念的形成,曾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演化過程?!吧鐣巍迸c“政治社會”相對應的兩個術語,并不是同時出現(xiàn)的。要了解什么是“社會政治”,首先要了解“政治社會”一詞的含義和由來。一、“政治社會”和“社會政治”的思想起源關于“政治社會”的思想,從其思想淵源來考察,最早始于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他第一個提出和系統(tǒng)論述了“社會團體”和“政治團體”的概念?!墩螌W》開宗明義就指出:“我們見到每一個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種類的社會團體,一切社會團體的建立,其目的總是為了完成某些善業(yè)――所有人類的每一種作為,在他們自己看來,其本意總是在求取某一善果。既然一切社會團體都以善業(yè)為目的,那么我們也可說社會團體中最高而包含最廣的一種,它所求的善業(yè)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廣的:這種至高而廣涵的社會團體就是所謂‘城邦’,即政治團體(城市團體)?!盵1](第3頁)看來,他把實施統(tǒng)治和被統(tǒng)治的“城邦政治”稱為“政治團體”(如亞氏稱一種“海太利”的組織為“政治社會”)[1](第98,483頁)。西方傳統(tǒng)政治理論中的國家即“政治社會”的觀點,其理論始源就是直接來自這里。不過亞里士多德把城邦(政治團體)視為“社會團體中最高而包含最廣的一種”,即整個社會組織的一個部分,認為社會團體同政治團體是有區(qū)別的。后來,人們使用政治社會的內含又有所變化:稱政治社會即指國家社會。盧梭就是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他在寫作《社會契約論》的過程中,曾明確地將國家體制稱作政治社會,把國家、社會共同體、社會契約等詞,幾乎在同一個意義上使用1。這就為西方“政治社會”說奠定了基礎。盧梭以“社會契約”理論假設,說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歷史合理性和永恒性,把國家同社會完全混同了起來。使后來的西方思想家們把有國家存在的社會看做是一個亙古的“政治社會”。19世紀初,孔德、斯賓塞雖然提出用實證主義、社會有機體等社會學的方法來研究政治現(xiàn)象,但仍然停留在“政治社會”的范圍內?!吧鐣巍钡乃枷?到19世紀70年代才萌發(fā)出來。摩爾根發(fā)表《古代社會》一書,實現(xiàn)了人類學的革命。該書從社會進化論觀點出發(fā),運用社會實證的方法,詳細地考察了人類“政治生活方式”的起源和形成,首次提出了人類社會的“兩種政治方式(twoplansofgovernment)”的概念,認為氏族性的政治生活產生于社會(societas),地域性的政治生活發(fā)生于國家(civitas)。他指出:“人類是從發(fā)展階梯的底層開始邁步,通過經驗知識的緩慢積累,才從蒙昧社會上升到文明社會的?!盵2](第3頁)“我們可以在這里提出一個前提:即一切政治形態(tài)都可歸納為兩種基本方式,此處使用方式(plan)一詞系就其科學意義而言。這兩種方式的基礎有根本的區(qū)別。按時間順序說,先出現(xiàn)的第一種方式以人身、以純人身關系為基礎,我們可以名之為社會。這種組織的基本單位是氏族;在古代,構成民族(populus)的氏族、胞族、部落以及部落聯(lián)盟,它們是順序相承的幾個階段。后來,同一地區(qū)的部落組織成為一個民族,從而取代了各自獨占一方的幾個部落的聯(lián)合。這就是古代社會從氏族出現(xiàn)以后長期保持的組織形式,它在古代社會中基本上是普遍流行的;在希臘人和羅馬人當中,直至文明發(fā)展以后,這種組織依然存在。第二種方式以地域和財產為基礎,我們可以名之為國家。這種組織的基礎或基本單位是用界碑劃定范圍的鄉(xiāng)或區(qū)及其所轄之財產,政治社會即由此而產生。”[2](第6頁)又說:人類社會“政治的萌芽必須從蒙昧社會狀態(tài)中的氏族組織中尋找”。對于這種政治的萌芽,摩爾根稱為government,以區(qū)別政治社會的politics。[2](第4頁)
這就十分明白,摩爾根已經把整個原始社會的政治生活叫社會的政治方式,把產生國家后的政治生活方式,稱為“政治社會”。在這里,摩爾根已經超出了以往資產階級思想家關于國家、社會的學術眼光,提出了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的“社會政治”的理論。恩格斯就是以摩爾根提供的材料為依據,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對原始社會中的“government”,即無階級社會的政治,首次作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詮釋。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就是他們兩人在理論與事實的結合上,把人類社會中的“政治社會”和“社會政治”兩個基本的概念作了區(qū)分,為建立“社會政治”的科學理論奠定了基礎。然而,從《社會契約論》到《古代社會》、《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在時間上從1762年到1877年,再到1884年,其間相隔的一個多世紀里,西方思想家關于政治與社會關系的思想,也發(fā)生了重要的演變。從霍布斯到盧梭,再到邊沁,經歷了17世紀的“自然的社會結構論”、18世紀的“市民社會論”的演進,那末,到19世紀及以后的政治學家、社會學家就逐漸開始認識到資產階級現(xiàn)代社會“是一種以國家和市民社會分離的社會”[3](第87-88頁),開始在一定意義上把政治(國家)與社會(市民社會)作為相對獨立的兩大領域來對待。幾個世紀一直將政治、國家、社會視為同一的“社會共同體”、政治社會即國家社會的社會契約論主流派的傳統(tǒng)觀點,首先受到了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大師――黑格爾的挑戰(zhàn)。黑格爾從其客觀唯心主義的基本命題出發(fā),將自由派的政治經濟學及市民社會概念與孟德斯鳩的國家觀相調和,提出了“市民社會”與“國家”相區(qū)別。黑格爾在對人的“社會化”進行社會分析時指出:人的社會化過程,需要依靠經濟利益關系和倫理世界的理性關系的結合才能實現(xiàn)。也就是說,一是需要作出經濟關系層面的“市民社會”分析,二是需要作出政治道德層面的“國家”分析。在黑格爾看來,所謂“市民社會”就是指連同其制度化的法律保障在內的社會經濟關系的總和。只有在這樣的市民社會里,每個人才有條件以自身為目的,同其他的人發(fā)生關系。黑格爾說:個別的人“都把本身利益作為自己的目的?!_到這個目的,就只能按普遍方式來規(guī)定他們的知識、意志和活動,并使自己成為社會聯(lián)系的鎖鏈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盵4](第201頁)在市民社會里,實現(xiàn)的只能是社會成員個人之間的特殊利益和特殊關系,市民社會只是一個“中介的、否定的環(huán)節(jié)”。要將個體與共同體完全統(tǒng)一起來,融合為一體,那還需要借助于國家的力量。也就是說,國家是人實現(xiàn)“社會化”必要的理性基礎。所謂“國家”,在黑格爾看來,它是“倫理世界”和“倫理理念現(xiàn)實”[4](第253頁)?!艾F(xiàn)代國家的本質在于,普遍物是同特殊性的完全自由和私人福利相結合的”[4](第261頁),“個人本身只有作為國家成員才具有客觀性、真實性和倫理性”[4](第254頁)。黑格爾出于唯心主義的本性,把國家(即道德倫理關系)看做是決定性因素,而市民社會(即經濟利益關系)是被決定性因素,使兩者因果關系發(fā)生了顛倒。但他強調國家與市民社會相區(qū)別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19世紀西方現(xiàn)代國家與市民社會發(fā)生適度分離的歷史新趨勢,反映了社會發(fā)展的某種現(xiàn)實性的狀況,這對以后的思想家們思考、分析關于政治(國家)與社會關系問題,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然而,黑格爾把國家當做“最高倫理的表現(xiàn)”加以崇拜,在事實上美化了當時德國封建專制的國家制度,又不能不表現(xiàn)出黑格爾思想所具有的保守性一面??椎潞退官e塞在19世紀初期和中期分別提出社會進化實證論和社會有機整體論,建立起了現(xiàn)代社會學的基礎,從而使20世紀中期有可能用社會學的方法來研究“政治社會”,建立一門“政治社會學”。在傳統(tǒng)的政治學家們眼里,政治社會主要指政治國家和政治權力;而在孔德、斯賓塞以及后來的政治社會學家那里,政治社會學則主要是強調對國家政治的社會分析,這種學科視野雖然擴大了研究政治社會的眼界,但沒有跳出原有“政治社會”的基本框架。在19世紀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已經比較充分地暴露的歷史條件下,他們熱衷于把自然科學的方法,生硬地搬到政治社會領域,抽象地強調社會有機整體,而忽視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階級關系的具體分析,回避已經尖銳起來的社會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他們的這種政治社會觀表現(xiàn)出了很大的保守性?,F(xiàn)代西方“政治社會學”,在思想體系和方法論上仍然繼續(xù)著古典政治社會學抽象的社會觀。所以,政治社會理論與我們所稱的社會政治理論有本質的區(qū)別。
二、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社會政治”的方法論基礎
19世紀40年代中后期,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唯物歷史觀,從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經濟關系中,特別是從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生產有了剩余和社會分工之后私有制的出現(xiàn)、階級的產生的事實中,分析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形成了這樣的一個基本思想:“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fā),這一歷史才得到說明;因此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從土地公有制的原始氐族社會解體以來)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即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統(tǒng)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之間斗爭的歷史;這個階級斗爭的歷史包括有一系列發(fā)展階段,現(xiàn)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一切剝削、壓迫和以及階級差別和階級斗爭,就不能使自己從進行剝削和統(tǒng)治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的奴役下解放出來”[5](第257頁)?!豆伯a黨宣言》就是根據這一基本思想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關于什么是階級政治的著名論斷:在資本同勞動根本對立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圍繞政權所發(fā)生的“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盵5](第281頁)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的階級分析方法,將人們的社會認識眼界引向階級社會的歷史最深處,跨進前人所沒有探索過的階級政治關系的新領域。這不能不說是對社會史、政治史在認識上的一個新突破。恩格斯后來在寫《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一書時總結說:“唯物主義歷史觀從下述原理出發(fā):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在每個歷史地出現(xiàn)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么、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所以,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該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革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盵6](第740―741頁)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思想家將社會中的政治歸結為觀念的東西,而歷史唯物論認為,一切政治觀念,最終都應歸結為社會物質關系。所有受階級關系制約的政治,說到底,它只是階級社會的產物。
然而,非階級社會的經濟關系,其經濟基礎同與之相適應的政治上層建筑之間是否發(fā)生必然的關系呢?這是一個關系到要不要將歷史唯物主義堅持到底的問題。這個問題,對于馬克思、恩格斯來說,必須要有進一步的明確回答。馬克思、恩格斯自從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唯物歷史觀和階級政治論以來,也一直試圖從一般唯物史觀上解決這個重大理論問題。他們無論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還是在《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以及《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中,人們只要仔細研讀這些重要文獻,就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在思考和論述關于史前社會和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在事實上是否存在政治上層建筑問題(即不存在階級和國家的社會條件下經濟與政治的關系到底怎樣)時,總是有一種強烈的追求(但都是建立在一種科學的假設基礎上),一直迫切希望能找到充分的史實,來證實他們的社會經濟基礎與政治上層建筑的辯證法原理和徹底的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的真實性和正確性。這個愿望直到他們的晚年才最后由恩格斯來實現(xiàn)。19世紀70年代中期,馬克思仍以極大的熱情研究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及其他人類學知識。關于這一點,恩格斯后來說得很明白:“不是別人,正是卡爾?馬克思曾打算聯(lián)系他的――在某種限度內我可以說是我們兩人的――唯物主義的歷史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來闡明摩爾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這樣來闡明這些成果的全部意義。原來,摩爾根在美國,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發(fā)現(xiàn)了40年前馬克思所發(fā)現(xiàn)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并且以此為指導,在把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加以對比的時候,在主要點上得出了與馬克思相同的結果?!盵7](第1頁)摩爾根所提供的大量關于史前社會的史實,“為全部原始歷史找到了一個新的基礎”[7](第14頁),證明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完整社會歷史觀的科學性和正確性。理解這一點,不僅對于把握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的整體社會觀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我們全面把握馬克思、恩格斯的整體歷史政治觀也是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的。這一整體社會歷史觀說明,階級和階級的政治,在人類歷史上,只是一種暫時性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在19世紀60年代以前,由于還沒有產生真實可靠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知識足以說明史前社會為何物,人們的認識視野中雖然提到了“原始社會”,但對其實際狀況并不清楚。西方古典的自然法理論中的所謂“人類自然狀態(tài)”說,也僅僅是一種虛構的理論假設,不足為據。某些關于原始血緣家庭的論著,也正如恩格斯后來所說的那樣,是零星和不可靠的。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也講到了人類社會早期的社會生產分工、部落所有制等[5](第68―70頁),但他們認為,不能輕信那些資產階級的學者們對“史前時期”的種種描述。[5](第79―80頁)他們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初步確認了人類“原初的歷史的關系的四個要素”[5](第78―81頁),并以此作為文明社會發(fā)展的起點。但是這在當時還是一種抽象的理論設想:在文明社會之前的人類社會歷史存在著一種有組織的社會形態(tài),還沒有可能確切地知道史前社會的具體生活狀態(tài),因而也就談不上論及原始社會的人們到底怎樣過“政治生活”的問題了。這也就是為什么他們兩人在后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認定“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5](第272頁),人類社會的政治生活都是階級政治斗爭的政治的一個重要緣由。也正因如此,在他們70年代中期以前的大部分著作里,將國家與政治是同等看待的。
社會主義與會計研究論文
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
在十年動亂結束,打破“兩個凡是”束縛和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實現(xiàn)兩個撥亂反正之后,在改革開放的實踐和總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公開明確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思想。十二大政治報告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基本方法、出發(fā)點、立足點、基本原則和基本內容作了分析,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工作報告提出了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和基本道路。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還進一步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二條主要原則。
1992年1月,鄧小平視察南方的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揭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規(guī)律。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按邏輯順序概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九項主要內容,揭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辯證地分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四個方面邏輯關系:新的思想觀點與繼承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中國特性與國際社會主義共性的關系;集體智慧與鄧小平重大貢獻的關系;不斷完善、發(fā)展與封閉、凝固的關系。
1997年10月,黨的十五大報告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作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基本政策,強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和基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