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教學德育滲透研究

時間:2022-08-15 16:28:51

導語:小學英語教學德育滲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英語教學德育滲透研究

[摘要]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知識。鑒于小學生年齡和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及教師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方式等因素,使小學英語德育的滲透存在很多困難,開展德育滲透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本文從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實施德育滲透的角度展開育人探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德育滲透;教學策略

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英語學科的學習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與重視。家長尤其注重在小學階段引導孩子高效學習英語,夯實英語基礎。所謂德育,顧名思義就是道德教育,它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滲透品德教育是小學英語課程人文性特征的要求,也是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如果只是在講授,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豐富他們的課堂體驗。目前在課堂上,很多教師主要進行的還是理論知識的教學,學生只學習到了文化知識,對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觸少之又少。缺失了這部分教育,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十分不利。因此,借助文化課程實施德育滲透,是學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徑之一,能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一、營造德育情境,引起學生共鳴

教師如果向學生生硬地進行德育滲透,反而會引起他們的不適,因為在小學生心中,具體的事物永遠比抽象的知識更受歡迎,長篇大論的文字遠不如一幅圖片、一段視頻更具吸引力。此外,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他們在理解理論知識時很容易出現(xiàn)理解偏差,甚至難以理解其含義,因此,利用課程滲透的形式向學生傳遞德育思想,是極其有效的途徑。在課堂開始前,教師要營造出一種氛圍,讓學生置身其中,引起學生共鳴,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緊密聯(lián)系,使學生的身體與心智都凝聚在課堂上。例如,在教學“Family”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短視頻向學生介紹詞匯“家庭”的概念,“Family”里有father,mother,I等成員,趣味性地解讀“家庭”構成,讓學生在心中樹立起家庭意識,做到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接著,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模仿視頻中的句子,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員、屬性等。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對“家庭”的概念理解會更加深刻,也會引起學生對學習主題的好奇。再如,在進行具體單詞的學習與記憶時,也有一些小技巧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許多教學方法,其中情境教學法最為生動形象,它將某個或某幾個英語單詞匯融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模擬生活場景使學生對英語單詞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學習cloudy(陰天的、多云的),close(關著),clothes(衣服),這三個單詞時,就可以創(chuàng)設要下雨,天空烏云密布的場景,大家要趕快把窗戶關上,把衣服收回來。這樣的情境記憶方法簡單有趣又能將三個拼寫相似的單詞全部記住。通過營造德育情境,有利于引起學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感染與熏陶。

二、組織合作交流,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

合作交流是廣泛應用于中小學乃至大學的一種學習模式,因為每個人都是個體,對待同一件事物會產生不同的看法,通過彼此間的交流與合作有效地將這些看法融合起來,從而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綜合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不難發(fā)現(xiàn),在合作學習中,小學生的表現(xiàn)往往會比“單槍匹馬”更加突出,因為有了同伴的照應,他們的底氣更足了,自信心也更強了,而且對犯錯的擔憂也變少了。在這種積極心理的暗示下,學生的潛力能得到有效激發(fā),得到令人驚喜的結果。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合作交流,既讓學生學習到他人的經(jīng)驗,也能在群體合作中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例如,在教學“Animal'satthezoo”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就這部分內容展開交流。首先,教師向學生提出諸如“在動物園中,我們會看到哪些動物?”的問題,讓學生用英文進行回答,并且將學生的答案一一寫在黑板上。接著,教師讓學生分享自己去動物園的經(jīng)歷,并說說自己最喜歡哪種動物、為什么喜歡,你還知道這些動物的哪些習慣。最后,教師將“保護動物”的主題引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應該“如何保護動物”。面對一個個可愛的動物,學生會產生憐憫和喜愛之情,從而激起學生對生命的愛惜。如此,有利于讓學生愛護大自然,保護動物的生存家園,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

三、組織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現(xiàn)能力

在教學課堂上,教師應提供給學生一些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不能總是“霸占”著課堂,要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做活動,這對他們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有很大幫助。另外,德育的實施效果歸根結底還是要依據(jù)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這才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英語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些趣味性的活動,讓他們活學活用,運用英語知識增強對語言習得的感知力。與此同時,學生的行為素質也會有所提高。因此,教師要多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借助課堂練習,從而提高學生表現(xiàn)能力。例如,在教學“Foodandrestaurants”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在餐廳吃飯的場景。關于“餐桌文化”,中西方有著不同習慣,教師可以分別讓學生感受二者的異同。將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演繹,是學生進行再憶的有效手段,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夠應用所學到的單詞、句子,熟練運用基本的人際交往用語、詢問菜單、價格等。這種趣味性的教學活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對英語課程的傳統(tǒng)看法。通過組織教學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表現(xiàn)能力,端正自己的思想,尊重文化多樣性。

四、豐富教學資源,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教學資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托,在傳統(tǒng)教學中,人們誤以為教材、課本就是教學資源的唯一來源。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教學資源的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對教材、課本的依賴也要相應減少。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視頻、音頻資料,帶領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通過網(wǎng)站布置作業(yè)等更加豐富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多方面、自主地獲得知識,從而開拓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教師要學會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技術開展德育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將德育滲透在英語課程中,對教師就是一個不小的考驗。教師既要保證學科知識的正常傳授,又要在思想層面給予學生啟發(fā)。因此,教師要豐富教學資源,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獲取更多的教育資訊,給予學生合理的啟迪,從而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例如,在教學“Foodandmeals”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借用互聯(lián)網(wǎng)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課前要收集一些食物的圖片,通過色彩斑斕的食物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產生食欲,并讓他們產生繼續(xù)探究的欲望。接著,教師讓學生討論“自己最喜歡的食物是什么”,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各色美食視頻的伴隨下,教師讓學生討論“如何減少食物浪費”,培養(yǎng)學生珍惜糧食,提倡光盤行動的意識。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既為學生呈現(xiàn)了良好的課堂效果,又對學生的思想進行了升華,塑造了學生健康的人格。

五、建立家校合作,統(tǒng)籌學生發(fā)展要求

德育的受眾是學生,但是實施者不僅僅是教師,還有家長以及社會上的其他角色。為了保證學生接收到的德育是協(xié)調一致的,教師就要與家長達成默契。眾所周知,在家庭中,“家風”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作為學生的“監(jiān)護人”,家長其實也承擔了學生第一個“教師”的角色,他們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中教導孩子如何正確做人。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的契機,向家長傳遞有關德育滲透的理念,讓家長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此外,學校還可以舉辦“親子活動”,讓家長多陪伴學生成長,不要缺席學生的童年。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群與家長及時聯(lián)系,獲取家長對學生發(fā)展的需求,并且要讓家長重視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學生文化知識與德育知識的積累同樣重要。通過建立家校合作,有利于統(tǒng)籌學校、家庭對學生發(fā)展的要求,讓德育滲透在學生的方方面面。

六、通過德育,構建良好師生關系

良好師生關系的培養(yǎng)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十分重要。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上課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之間的關系來決定的?!币虼苏n堂教學的成功,必須由師生雙方的關系來決定,缺一不可。在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教師常以自我為中心,未能關注到學生的實際需要,忽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阻礙了有效教學的開展。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指出:“學生在課堂上應過著一種積極的、有血有肉的生活。否則,學生就會終日處于冷漠、驚恐的環(huán)境下,他們就不可能正常地發(fā)展。”可見要學生擁有優(yōu)質的學習生活,多么重要。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心理和生理都十分脆弱,師生關系惡劣,不利于學生學習狀態(tài)與身心發(fā)展。那么,如何通過德育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呢?首先,教師要及時進行角色轉換,在教學中應和學生平等對話,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其次,教師應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高個人綜合素養(yǎng),并且能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率;最后,教師要牢記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在教學活動中應尊重學生的看法、觀點和興趣。好的老師應與學生“打成一片”,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而不應該高高在上,否則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同時教師也應及時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干勁與完善自身能力。俗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睂W生有無限發(fā)展的可能與不可預知的潛能,教師應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學生。學生不珍惜時間時,教師可以說“成功需要成本,時間也是一種成本,對時間的珍惜就是對成本的節(jié)約”;當學生考試失利時,教師在試卷上寫道“昨天已逝,明日是謎,面對今朝,盡力而為”;當留守學生想念母親時,教師要在私下對學生說“師生情是永恒的主旋律,有老師在,什么也不怕”。這樣的師生情,怎能不打動學生?師生關系又怎能不好?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學生進行日常生活規(guī)范、社會道德培養(yǎng)、國家安全教育等多方面的培養(yǎng)。在小學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責任。綜上,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德育滲透的途徑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從課堂環(huán)境、內容、組織形式等方面進行分析。其一,教師要營造德育情境,通過氛圍、環(huán)境烘托學習氣氛,從而引起學生共鳴。其二,教師要組織合作交流,讓學生間進行英語知識的共享,從而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其三,教師可以組織教學活動,通過角色扮演、辯論等形式,提高學生的表現(xiàn)能力,增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其四,教師要豐富教學資源,找到英語知識中與德育契合的部分,從而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其五,教師要建立家校合作,向家長普及教育理念,統(tǒng)籌對學生的發(fā)展要求。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開展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在德育中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能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更能促進學生在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中多方面、全方位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沈璐璐.小學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思考研究[C]//2020年“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2020.

[2]李燕俐.悠悠書簽情——小學英語德育滲透的教學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0(005):172.

[3]馮利利.小學英語德育滲透的現(xiàn)狀透視與變革策略[J].文淵(中學版),2019(004):421.

[4]劉智.挖掘英語德育資源塑造學生健康人格——淺談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文淵(中學版),2019(005):27.

作者:陳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