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3 18:30: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

篇1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用聯(lián)系實際,抓住關鍵句,理解關鍵詞在文中的含義等方法理解課文,使學生明白“只有一個地球”,增強愛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的意識,激發(f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情感,并付諸實際行動愛護地球。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理解“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p>

2.向?qū)W生滲透說明文的閱讀技巧。

教學過程

一、感受地球的美麗、渺小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乘坐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神舟號”飛船去遨游太空。請大家閉上眼睛,我們的飛船馬上升空了......到了,快睜開眼睛看,我們的家在哪里?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課件出示:宇宙遙望地球的圖片)

師:請大家小聲讀一二自然段,注意準確找出說明對象的特征,看文段描寫了地球哪些特點。

師:在這兩段中,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突出地球的美麗、渺??? ( 課件出示:1.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2.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

說說句子運用了什么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為什么把地球比作母親、搖籃?為什么說地球在宇宙中像一葉扁舟?

師:(深情范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讀到這里,我們不由得感嘆我們的地球母親實在太 ?。ㄗ寣W生說感受如美麗、可愛等)。再讀這兩段,讀出你對地球母親的贊美和熱愛。

二、感悟自然資源有限

過渡語:地球美麗壯觀,慷慨地為人類提供與生存息息相關的各種資源,那人類又是怎樣對待地球母親的呢?下面我們來學習課文的三四自然段,閱讀時注意:1.把握段落的中心句、關鍵句,2.理解關鍵詞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3.聯(lián)系實際,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合理推斷想象。

師:默讀三、四自然段,找出概括這兩段內(nèi)容的中心句,思考問題,小組交流。

(課件出示問題

1.填空。

自然資源有兩類:一類是 ,如 ;另一類是 ,如 。

2.思考問題: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破壞有哪些?會造成怎樣的后果?在文段中找到答案。)

檢查交流結果,相機向?qū)W生滲透要把握段落的中心句,理解關鍵詞“本來”等在文中的含義,幫助對課文的理解。

師:讓我們來親眼目睹一下人類的愚蠢行為吧!

(課件出示:森林資源、水資源、大氣資源、生物資源受到人類破壞的畫面)

師:看到這里,我們的心中不能不有所感觸,請同學就給你印象最深的畫面來談談你的感受。

師:地球母親無私地慷慨地向人類提供資源,但竟遭到人類如此的破壞,看到這樣的畫面我們不能不痛心,不能不對那些地球破壞者大喊:停!只有一個地球!

師:宇航員也是看到了這樣的現(xiàn)象,不由得感嘆:“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說地球可愛是因為什么?說地球容易破碎是因為什么?“同時”說明了什么?

師:再讀三四段,讀出對人們破壞環(huán)境的焦慮、痛心來。

三、明白無法移居

過渡語: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資源枯竭了,宇宙無限,星球無數(shù),我們能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呢?

師:課文從幾個方面來說明無法移居?細讀五、六、七自然段,結合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說說無法移居的原因。

四、總結全文,深化感情

師:既然只有一個地球,破壞了它,我們別無去處,那我們更應該怎樣做?大家齊讀最后一段,發(fā)出你的呼聲,讓大家一起醒悟,一起保護地球。

五、作業(yè)(選做一題)

1.說說作為地球母親的孩子,從日常生活做起,我們可以為她做些什么呢?

篇2

利用遠程教育教學能使教師獲得創(chuàng)造性的自由,更能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同時學生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遠程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通過使用各種相關的圖象、聲音、動畫等手段,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接受新的知識。通過學習和使用讓我懂得了:遠程教育資源的應用不僅服務了教學,而且也服務了自身。讓我的教育教學理念發(fā)生改變,視野逐漸開闊,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筆者就遠程教育在思想品德課中的運用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參考:

在教學設計中,設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調(diào)動學生情緒、上好整節(jié)課的前提。利用多媒體特有的音樂、視覺、圖像等產(chǎn)生的效果,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刺激學生感官,使學生身臨其境,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的興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引入知識的殿堂。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生命只有一次》一課中關于“生命的家園”時,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設置以下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先播放視頻文件“地球”,屏幕上出現(xiàn)徐徐轉動的地球,配以文字說明:“地球是一切生命的搖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請保護我們的地球。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美麗!”緊接著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是幾幅經(jīng)過教師精心挑選的優(yōu)美的大自然風景圖,并伴隨著輕松愉快的背景音樂。那清澈見底的河水、郁郁蔥蔥的森林、湛藍的大海、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這些情景設置,把學生帶入一個美妙的意境中,喚起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正當學生嘖嘖贊嘆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時,背景音樂、畫面轉入另一種情境,學生聽到深沉的聲音:“但是,我們生活的地球正在遭受一場劫難!”緊接著緩緩播放“地球遭受劫難”的一組圖片,森林被大量砍伐、河水受污染、我市化工等企業(yè)排出的廢氣嚴重使得市民健康受威脅……這時教師停止演示,啟發(fā)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人類面臨什么樣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情境設置,學生的情感發(fā)生劇烈變化,學起來也興趣盎然;再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學生意識到人類面臨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通過這種情景設置,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說教式的教學方法,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篇3

一、把握時機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要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地學習,就必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例如,我在教學《草船借箭》這一課,課前布置學生自己通過看書、上網(wǎng)查資料等多種方式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背景和書中的主要人物周瑜、魯肅、諸葛亮、曹操的人物特點。這個設計環(huán)節(jié)為學生主動學習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主動學習的機會,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高漲,通過動手、動腦、歸納、總結,學生對于各種人物了然于胸。教師這樣做就把學生推到主動學習的前臺,向?qū)W生提供探索的契機、設計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二、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恰當?shù)貏?chuàng)造情境,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學生感悟到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在新教材中有很多可以設疑引趣的妙筆,如果教師能深刻領會編者匠心,就能很好地點燃學生主動學習的火花。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我抓住文中的最后一句話“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提出質(zhì)疑“在茫茫的宇宙中,難道真的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了嗎?”這個問題符合孩子們想渴求新知的特點,為學生主動學習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三、動手操作,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演繹的全過程,形象思維,從而得出結論;另一方面可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豐富想象力,拓寬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動手操作、演示,使感性知識與書本理論結合起來,通俗易懂,直觀效果也不錯。如《放風箏》一文的教學活動就是讓學生自己制作風箏,并且同學之間展開放風箏比賽。在活動中不斷質(zhì)疑問題,不斷思慮分析,一個個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同學們將在快樂中得到學習。

四、利用多媒體動畫制作技術,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小學生好動、自制力差,課上易開小差,但他們參與意識強。動畫既生動又形象,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課文一開始就播放動畫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本課的重點是小蝌蚪的生理變化:先長出了兩條后腿,后長出了兩條前腿,最后沒有尾巴,變成了青蛙。我們把孩子喜聞樂見的動畫形式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去,使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印象深刻,理解的很快學的很好。

五、巧設引思題,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彈性空間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思題的設計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來設計引思題,為學生主動學習創(chuàng)設彈性空間。例如在《赤壁之戰(zhàn)》這一課我精心設計了兩個引思題: 1、火攻是分哪幾步進行的?你從中體會到什么?2、面對強敵,周瑜和黃蓋為什么想到用火攻?這兩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重點突出,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很大的彈性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學生大膽閱讀,大膽思考,大膽質(zhì)疑。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在互相啟迪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異常高漲,學習效果也是非常好。

六、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教學靈感,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篇4

關鍵詞:語文教學;個性化閱讀;個性體驗;啟發(fā)創(chuàng)新

個性化閱讀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新課標修改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眰€性化閱讀在培養(yǎng)小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中起著獨特作用,要想在小語教學中落實好個性化閱讀,教師要拓寬閱讀視野,潛心鉆研文本,對文本進行解讀。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小語教學中實施個性化閱讀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體驗

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學生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獨特的感性和經(jīng)驗模式參與閱讀才能感悟的,這說明與文本“對話”是極富個性化的。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就要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體驗。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不同理解,教師都應該以欣喜、寬容的心態(tài)去對待,不應簡單地以教師的“標準答案”去取代學生豐富多彩的解讀。教師若是僅從自己教的角度,只關注自己教學設計,不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不珍視學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許學生擁有自己的想法,就會熄滅學生智慧的火花,扼殺學生個性潛能的張揚,導致學生不敢想、不敢說,最終妨礙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閱讀氛圍

在教學中,要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要俯下身子來看學生,以平常的心態(tài)和學生進行交流,沒有師道尊嚴,沒有標準答案,沒有絕對權威。師生在閱讀教學中建立起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師生感情融洽,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敢想,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潛能就會得到最大發(fā)展。

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我先讓學生欣賞宇航員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畫面,激發(fā)學生對地球的熱愛,然后讓學生讀讀課文三、四自然段,讀后再讓學生說一說現(xiàn)在你看到了怎樣的地球?學生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有的說我看到的地球到處都是被人類殘害的痕跡;有的說我看到的地球因為化學藥品,空氣、河水被污染了,花草樹木也不再生長了;還有的說我看到了地球美麗的藍衣服、綠衣服不見了,卻穿上了一件枯黃的舊衣裳。你看,學生說得多好呀!學生都發(fā)表了自己獨特的想法,對他們的每一種想法我都加以支持和鼓勵,激勵他們不斷產(chǎn)生新的、更合理的想法。教師在教學中不要輕易反對學生有個性的觀點。

三、教學中應摸清差異,分層要求

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核心是區(qū)別對待和分層要求。教師首先要對全班每個學生在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閱讀習慣、閱讀速度、閱讀障礙等方面的情況有全面的了解。摸清學生在閱讀上的差異,制訂出個性化閱讀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將統(tǒng)一的閱讀內(nèi)容變?yōu)楦咧械筒煌瑢哟蔚拈喿x要求,以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需求。如,人教版六年級的“輕叩詩歌的大門”這一組詩歌的學習,我就面向全班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中等生能掌握書中所提供的幾篇詩歌就可以了,較好的學生要能夠搜集相關的詩歌并向大家介紹,優(yōu)秀生要能自己創(chuàng)作詩歌,合編詩集,全班閱讀。

四、教學中應質(zhì)疑問難,啟發(fā)創(chuàng)新

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點有很多,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亮點咀嚼品味,對文本空白補充想象,對文章瑕疵大膽質(zhì)疑。質(zhì)疑在閱讀中起到導向的作用,有利于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可以促進學生進行信息加工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所以,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質(zhì)疑,并嘗試解決疑問。

質(zhì)疑問難使學生有了探究的機會,是促進理解的有效途徑。個性在這里才能得到發(fā)揮、發(fā)展。讓學生通過閱讀和思考能夠有一點看法,哪怕是膚淺的,但確實是他自己悟得到的見解,比教師一步一扶地分析灌輸?shù)贸鼋Y論要更有價值。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滿足于唯一的答案,啟發(fā)學生打破思維定式,讀出新意。我在教完《詹天佑》時,提問學生詹天佑是怎樣的一個人?大多數(shù)學生多都說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而有一個學生卻說詹天佑是一個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他用不同的方法開鑿隧道,還設計了“人字形”線路。我當時就帶領學生鼓掌,對他的回答給予肯定,同時表揚他“你也是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

總之,個性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個性將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生個性閱讀行為一定會在教學中生輝!

參考文獻:

[1]陸志平.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師進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08.

篇5

關鍵詞:語文課堂; 以生為本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6-080-001

前段時間,在迎接市教研室組織的一次大規(guī)模隨堂聽課活動中,我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內(nèi)容為蘇教版第十冊的《麋鹿》一課(第二課時)。為上出一節(jié)高質(zhì)量的教研課,我精心設計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復習導入,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引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探討麋鹿到底有何“奇特”之處?接著是學習課文,從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傳奇經(jīng)歷這三個方面具體感受麋鹿的“奇特”。在這三個方面的教學中,我又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外形奇特――讀,引導學生看圖、感悟、朗讀;生活習性――寫,要求學生認真讀課文的3、4自然段,然后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某一方面的知識寫一段話,為學校網(wǎng)站的劉老師提供一些有關麋鹿生活習性方面的信息;傳奇經(jīng)歷――說,反復朗讀文章的5、6、7自然段,然后學著講解員的樣子將麋鹿的這段傳奇經(jīng)歷講給“游客們”聽聽。最后是總結全文,深化主題,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后的情感,讓他們由衷地感到悲傷、同情、生氣、驕傲……因為是公開課,所以無論是作為老師的我,還是作為學生的孩子們,課前都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課堂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獲得了聽課領導、老師的一致好評,尤其對我班學生在寫生活習性和講解傳奇經(jīng)歷時能靈活運用一些資料性課程資源的學習能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由于上完課要跟聽課的領導進行交流,所以沒能及時收繳同學們在課堂上所寫的那段關于麋鹿生活習性方面的小練筆。第二天的語文課上,當我提出要收那段話時,大嗓門的小歡竟叫了起來,他想也沒想就大聲說道:“真的要交啊?我以為老師你是說謊的呢。”其他同學也先是一愣,繼而紛紛拖出書包翻找起來,嘰嘰喳喳的議論之聲更是隨之而起,“糟糕,我都不知放哪兒了?”“我的被我扔了,怎么辦?”“啊呀,太好了,我的找著了。”“我的丟家里了。我以為不要交呢!”聽著同學們的議論,看著他們手忙腳亂的樣子,我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為什么這么多學生都沒有將自己的學習成果保管好、都會認為不要交呢?甚至直言老師昨天在課堂上所說的“為學校網(wǎng)站提供信息”的事是假的、是說謊呢?思索再三,我清楚地知道這是一種“目中無生”的失落,這一切都源于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真實”的旁落。

真實樸素是語文課的基石??墒呛芏嗲闆r下,我們卻將上課演變成了表演,忘記了課堂教學的生成,忘記了學生發(fā)展的需求,缺失了真實樸素的基石。

一、教學設計≠美味誘餌

如今的語文課堂,特別講究教學方法的設計。有位老師上《白鷺》,在指導朗讀相關段落的時候,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取了如下的教學策略:讀好了,電視臺的叔叔、阿姨會請你去為《白鷺》的專題片配音,想不想去???于是,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讀得那么認真、投入,被指名全班朗讀的同學讀得更棒。但我們每一位聽課的老師都心知肚明:這位同學讀得再好,電視臺也不會請他去配音的,因為這只是老師的一個教學設計。類似的教學設計在很多公開課上我們都能看到,而且漸成一種趨勢。殊不知,正是這類看似精彩的教學設計,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小而言之,那個讀得好的學生會感到今天老師上課時說了謊;大而言之,是讓所有學生學會了如何忽悠人,如何弄虛作假。一言蔽之,就是以假亂真,忽略了對學生人格的塑造。

二、教學準備≠機械排練

為了上好課,我們很多老師喜歡試教。試教的目的無外乎讓設計更科學、教學更有效。但許多上公開課的老師,卻將課前的試教衍變成了一種排練。為了上課成功,要設計好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次發(fā)言等等,不允許學生絲毫的走樣。更要命的是還要搭上學生一遍遍的演練,這個班試講過了再到那個班,這批學生用過了,再用那批學生。最后練得學生都煩了,教師還意猶未盡。殊不知,教學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師生互動過程,所有的情節(jié)都事先準備好了,不等于以“死”對“活”、以“假”對“真”嗎?

三、教學過程≠完美展示

聽過很多的公開課,每一次聽完課后,總會產(chǎn)生一個共同的感受:“這位老師教得真好!這個班的學生真能干,知識面真廣!”是啊,誰能不這樣想呢?公開課上的師生是如此地配合默契,教師不斷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學生不假思索地一個接一個回答,那熟練的程度,真讓人懷疑比老師水平還高。還有那不斷變換的教學形式,更是讓人目不暇接:一會兒,一個學生上臺介紹;一會兒,幾個學生合作表演;突然間,老師一聲令下,眾同學便紛紛交頭接耳,熱烈討論;最后,老師一番聲情并茂的慷慨陳詞使本課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整節(jié)課可謂迭起,熱鬧非凡。然而,聽后稍作一番思考,我們便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一堂課下來,學生毫無思考的必要,且對答如流,有無教師去教的必要?長此以往,學生又如何去探索求知?

篇6

1 、 要提高教學質(zhì)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 課前準備:備好課。

① 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② 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zhì)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 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jié)課的活動。

⑵ 課堂上的情況。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diào)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wěn)定性,同時,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使他們產(chǎn)生愉悅的心境,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fā)學生學數(shù)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布置好家庭作業(yè),作業(yè)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2 、要提高教學質(zhì)量,還要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初一的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有的學生抄襲作業(yè),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慣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后進生的轉化上,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等。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3 、積極參與多媒體教學設計交流,觀摩優(yōu)秀課件及教案,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 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現(xiàn)在我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不但提高了自己相關的業(yè)務技能,同時也為全體小語教師提供了很好的課件交流服務。

4 、認真學習新課標要求,勇于從事語文教學的新嘗試,并成功的運用電腦多媒體課件上了一節(jié)語文公開課《只有一個地球》,借以帶動現(xiàn)代語文教學工作的創(chuàng)新。

篇7

1.引子

《探究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的課堂上首先運用多媒體畫面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多角度的問題設置,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后各小組成員根據(jù)本組的探究興趣,確定探究主題,并從教師提供的多種供選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選擇本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時對本小組感興趣的探究主題初步制定探究計劃,通過教師的探究提示,各組可以將探究計劃補充和完善;最后對探究計劃進行初步的實施。在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進一步實施探究計劃時,各小組成員可以分工合作,對實驗材料進行定時管理、觀察、記錄,最終在開放性實驗室中合作完成探究并撰寫探究報告。根據(jù)兩個實驗的完成情況,及時安排第二課時,進行"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表達交流"過程,使探究過程具有連續(xù)性、完整性。

2.正文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就是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領悟科學的本質(zhì),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積極思考,逐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七年級下冊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第二節(jié)《探究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這節(jié)課的設計中,我力求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意識、合作意識等,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我則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yōu)閷W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的過程由單向傳授過程轉變?yōu)閷W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

首先,我在上課前利用兩分鐘,通過多媒體以新聞紀實方式展現(xiàn)一段有關"人類在改變地球面貌"的文字記載,然后呈現(xiàn)"只有一個地球"的警示語,并伴有音響效果。通過視、聽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改變地球面貌已經(jīng)成為毋庸置疑的事實,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究愿望,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另一方面為本節(jié)課的探究主題做好鋪墊。

緊接著通過學生交流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人類活動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的圖片、資料,包括酸雨的內(nèi)容,提高了學生主動搜集信息、表達交流的能力,從而創(chuàng)設了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關心愛護生物圈、關注社會的情感。此時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評價。同時也會讓學生學會思考,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尋根究底、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的首要原則。但我發(fā)現(xiàn)由于課前只是讓同學們自己在課下組間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所以同學們有的資料過于冗長,有的過于籠統(tǒng),也沒有進行加工提煉,其中有一位學生發(fā)言沒有抓住重點、時間過長,連我聽的都有點倦怠了,而其他同學就在那里靜靜的聆聽了好久,這就浪費了一些寶貴的時間。今后在這個方面一定要注意,要讓同學們有個好的習慣,隨時進行資料的整合與精簡,避免長篇大論,要讓資料言簡意賅更好的為課堂服務,同時也把時間給更多愿意表達的同學,從而提高每位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在講到設計并完成《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的探究實驗中,我先讓同學們針對"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這個主題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問題。大家在日常生活和觀察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自己感興趣或者想到的問題,例如"酸雨對種子的萌發(fā)有影響嗎?"、"酸雨對植物的生長有影響嗎?"、"酸雨對文具橡皮有影響嗎?"、"酸雨對建筑物有腐蝕作用嗎?"等等。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了,大家思考后都踴躍的舉手回答,我對他們的積極表現(xiàn)也給予了表揚,然后我要求同學們通過提前給大家準備好的實驗材料對本小組感興趣的探究主題初步制定探究計劃,大家開始自己動腦筋,想辦法,查課本上的提示資料等等,但此時我也發(fā)現(xiàn)也有個別程度差一點的學生還有點茫然,于是我用多媒體大屏幕給出"溫馨提示":

(1)你選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為什么要這樣選???

(2)是否需要設計對照實驗?如果需要,你將怎樣設計?對照組和實驗組在材料和條件(如環(huán)境、管理、觀察記錄等)上有什么要求?

(3)本實驗是否需要數(shù)量統(tǒng)計?如果需要,嘗試設計一種你認為簡單明了的統(tǒng)計格式,以便記錄觀察實驗的結果。

(4)只做一組對照實驗,實驗結果可靠嗎?你認為怎樣做,實驗結果才可靠,為什么?

篇8

關鍵詞:高中生物;自主學習;評價;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1-0037

隨著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學會學習成為學生適應社會的一項必備技能,而自主學習是實現(xiàn)終身學習的基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和核心任務,新課程實施中,課程專家強調(diào)了三種新課程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自主、合作與探究三種新的學習方式中,自主學習是基礎,也是關鍵。因此,促進學生在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性學習成為當前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內(nèi)容和任務之一。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以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有機體為研究對象,來揭示生命的基本現(xiàn)象、過程和本質(zhì)。地球上形形的生物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容易引起學生探究與學習的興趣,加之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對某些生物現(xiàn)象和事實已有了一定認識,這都為生物學的自主學習奠定了潛在基礎。生物學又是一門運用十分廣泛的基礎科學。比如發(fā)酵技術、克隆技術、基因工程、人類基因組研究等一系列的科技成果都運用了一定的生物學原理,體現(xiàn)了生物學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的重要價值后,就容易激發(fā)起自主學習的動機。

那么,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做好課堂教學設計,是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

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不要一味地使學生被動接受,不要把學生視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的學習,善于使他們的外來性動機向內(nèi)在性動機轉化。那就是要善于利用教材、教法,使學生對所學的東西產(chǎn)生興趣,從而形成學生熱愛知識的“內(nèi)在誘因”,使學生飽嘗學習成果的甜味,以構成他們自我強化的能力。因而,在教學中,首先要做好教學設計,把握教學大綱和教材,使教師通過知識的了解,明晰、系統(tǒng)地把握教學尺度。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其次,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不斷激發(fā)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讓學生親近教學,使學生經(jīng)常處于“憤悱”的狀態(tài)中,給學生提供學習目標和空間,自主學習才能真正成為可能。

二、鍛煉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核心

前人總結出來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未知的,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認識和發(fā)現(xiàn)。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當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應該因勢利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把知識掌握。這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興趣,養(yǎng)成提出問題的習慣都有好處。例如,在“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學中,通過學生制作染色體的模型及模擬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每個時期染色體行為的變化,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之間自由組合,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是什么決定了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那些非同源染色體進入同一個次級精(卵)母細胞”的問題,這就是教學的起始,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引導學生去應用模型、實驗和查詢資料等,學習新知識乃至創(chuàng)新,這是幫助學生盡快步入自主性學習軌道的極好途徑。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是人類思維的寶貴品質(zhì),因為問題是科學發(fā)現(xiàn)的前提,是新思想誕生的曙光,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萌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是觀察和思考的結果;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即使偶爾提出不恰當甚至荒唐或錯誤的問題,但只要提出問題,就證明他們動過一番腦筋,是其獨立思考的結果。這個過程本身就蘊含著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力量。在問題教學中,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環(huán)境,提高學生質(zhì)疑的積極性;要反復訓練,形成習慣。

三、讓學生參與評價、學會評價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

無論是課上布置的作業(yè)還是課下布置的作業(yè)如果沒有及時檢查,或者是只有檢查而沒有評價,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認為應該每節(jié)新課前,先提問學生預習提綱中的問題,將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讓學生討論,由基礎較好的學生回答,對于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評價,予以鼓勵。通過這樣的做法,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了自學的成就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教師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時候,要讓學生參與評價,形成學生自覺、主動、積極評價的教學民主風尚,體驗成功的喜悅。同時,要引導學生學習評價,學會評自己、評同學、評教師、評結果、評過程、評方法。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參與評價的機會,如:在“細胞的分化”這節(jié)課上小組討論代表發(fā)言后,教師做點評前,讓學生先進行評價,學生一般都能做到客觀公正地給同學評價。引導學生注意評價不僅要關注演講的水平、精彩程度,還需關注學習的態(tài)度、獲得的體驗、方法與技能、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否得以提高。同時,讓同學們學會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善意地給同學提出意見和建議,學會友好相處,大家一起總結經(jīng)驗與教訓,共同進步、共同提高。學生參與評價時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也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能力。

四、變知識教育為方法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根本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貫徹“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觀,注意實行以下轉變:變知識教育為方法教育;變只學會知識為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各種科學方法及信息處理的能力。例如,在講授“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時,教師先簡要介紹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然后提出以下一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1. 實驗中進入細菌體內(nèi)和留在細菌體外的各是什么物質(zhì)?2. 進入細菌體內(nèi)的只有一個噬菌體的DNA分子,后來卻出現(xiàn)許多噬菌體的DNA分子,這說明什么問題?3. 進入細菌體內(nèi)的只有噬菌體DNA分子,為何細菌體內(nèi)出現(xiàn)許多噬菌體的蛋白質(zhì)外殼?4. 侵染前親代噬菌體DNA分子與侵染后子代噬菌體的DNA分子的結構完全相同,說明DNA分子結構有何特點?5. 侵入細菌體內(nèi)的只有一個噬菌體DNA分子,卻產(chǎn)生了許多子代噬菌體、且子代噬菌體與親代噬菌體完全相同,這又說明什么?6. 此實驗能否說明蛋白質(zhì)不是遺傳物質(zhì)?通過這樣處理,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樣的思維才更深刻,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五、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保障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正常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的保證,對師生雙方良好品質(zhì)的形成也起著重要作用。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意義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過程。不和諧的師生關系,缺乏情感的維系,如果學生對教師總帶有一種畏懼、戒備、冷漠等不正常心理。久而久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想也不敢回答問題或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那么課堂效果自然也就無法得到提高。因此,要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必須重新建立一種新型師生關系,以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平時注重與學生溝通,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了解其認知規(guī)律和興趣點,與學生交朋友、談心,進行書信交流溝通,使課堂氣氛和諧民主,給學生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使其具備創(chuàng)新的品質(zhì),并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制訂方案措施,遷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能在自主開展研究性學習中大膽發(fā)言、大膽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

篇9

1.新課導入詩教學設計中,新課的導語至關重要。有時運用小詩導入新課,既可導出本課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又能在新課一開始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牽引住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講授“生物與環(huán)境”時,可運用古代詩人描述生境的優(yōu)美詩句來導入新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p>

2.提出疑問詩有些詩歌中,涉及的生物學知識,其科學性不強,不夠嚴謹,有的甚至還有錯誤。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些詩歌給學生提出疑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diào)節(jié)學生的學習情緒,而且還能抓住問題的實質(zhì),積極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成準確的生物學知識。例如,在講授“家蠶的一生發(fā)育變化”時,可運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向?qū)W生提出疑問:難道是“春蠶到死絲方頸嗎?事實上是“春蠶絲盡沒有死”。再如,學生在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節(jié)時,教師可運用學生在小學學過的小詩《天天做早操》:“公雞叫,天亮了,早上空氣多么好。小學生,上學校,排起隊來做早操?!碧岢鲆蓡枺涸缟峡諝庹娴亩嗝春脝??其實,經(jīng)過生態(tài)學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氣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好,空氣最好的時刻應是每天下午15~17時。

3.理論形象詩這是一類將抽象的生物學理論知識加以形象化的小詩。例如,在講授嚙齒目動物鼠類有關傳播疾病危害人類的內(nèi)容時,學生對舊社會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認識。這時,我們巧妙地運用了清代詩人師道南的《死鼠行》:“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鼠死不幾日,人死如拆堵。晝死人,莫問數(shù),日色慘淡愁云霧。三人行,未十步,忽見兩人橫截路……”這首詩非常形象地描寫了當時鼠疫大流行時的悲慘景象,通過學習加深了學生對鼠疫的了解。

4.設置懸念詩現(xiàn)代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如發(fā)現(xiàn)法、探索法、目標教學法等,都有學生思考、討論、質(zhì)疑、探索的過程,而設置懸念是重要的一環(huán),可以激發(fā)學生“知新”的欲望,促進知識的遷移和深化。例如,在講授有關“鳥的多樣性”的內(nèi)容時,可運用學生很熟悉的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那么春天為什么處處聞啼鳥的呢?對此教師不要急于回答,而給學生留下“懸念”,讓學生通過學習自己去尋找正確的答案。同樣,在講授“草原的生長”內(nèi)容時,可運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來設置懸念。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說,電視連續(xù)劇的“懸念”效果。

5.疑難點睛詩對一些教學難點問題,有時可以運用小詩來釋疑解難。例如,在講授猛禽類“鷹”的內(nèi)容時,學生對鷹的性情兇猛、裂食肉類的生活習性,缺乏深刻的理解。這時,我們巧妙地運用了詩人高越的《鷹》:“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專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張羅網(wǎng),未肯平原淺草飛?!边@首詩把鷹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活習性生動地刻劃了出來。說明了鷹爪的形質(zhì)奇異,鷹眼的明亮之極,并有一雙能騰飛搏擊的翅膀。告訴獵人不要枉費心機,遍地去張投羅網(wǎng),因為鷹志在四方,意在長空,不飛平原淺草,恥與燕雀同游。學生學完了這首詩,疑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6.教育啟迪詩運用生物學小詩歌,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zhì)教育。因為,許多詩人在詩中,往往都要發(fā)出自己的議論,從而給人以有益的教育啟迪作用。例如,在講授“啄木鳥”的有關內(nèi)容時,我們運用了詩人朱慶余的《啄木鳥》:“叮叮向晚急還稀,啄遍庭槐未音歸。終日與君除蠹害,無嗔無事不平飛?!边@首詩不僅很詳細地描寫了啄木鳥的生活習性,而且還把啄木鳥的勤勞、韌性鮮明地表現(xiàn)了出來。告訴人們,啄木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叮叮向晚,鍥而不舍,啄遍庭槐,是為了替人們掃除危害樹木的蛀蟲,這種精神品質(zhì)多么可貴,能給學生以有益的啟迪和教育。

7.小結脈絡詩運用詩歌進行課堂教學小結,形式新穎,效果較好。例如,在講授“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內(nèi)容時,可運用老作家高士其的一首小詩,來小結一切生物細胞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為主;氫、氧、氮副之;鉀、鈣、鎂、鐵又其次;磷和硫居后。”再如,在講完有關“生態(tài)平衡和自然保護”的內(nèi)容后,可運用宋學家朱熹的一句名詩“本體原來只是公,毋將私欲混其中”來進行小結,告誡人們祖國只有一個,地球也只有一個。只謀眼前局部利益,不計長遠整體命運,自毀家園而不及早悔悟,終將鑄成千古之恨。這樣的小結,脈絡清楚,學生學得活,記得牢。

篇10

一、了解學生,以學定教

以學定教并不是盲目地生成,它需要教師科學地分析,靈活地引導。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說過: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起來,并加以實現(xiàn)以及人的內(nèi)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因此,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更應以學生的發(fā)展作為備課的前提。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潛在的學習資源,精心設計學習環(huán)節(jié),做到尊重學生的特長,把自還給學生,讓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在課堂學習中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逐漸成為學習中自覺主動的參與者。在備課時,教師不僅僅要鉆研教材,了解課程標準,還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閱歷,思維能力等等因素,以制訂最適合的教學方案。

1.以學生的興趣定教法

眾所周知:興趣是第一位老師。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前,聽到一位學生說:“如果能到小興安嶺看看,那就太好了。”對呀!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通過圖、像、動畫等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感悟的同時,欣賞形象優(yōu)美的圖畫!于是,我決定運用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手段帶學生們?nèi)バ∨d安嶺游覽一番。我便到網(wǎng)上搜索了一下,沒想到小興安嶺的課件很多,而且制作精美。于是我改變了在普通教室上的想法,將教學設計做了修改。在上這節(jié)課時,我通過多媒體影象,向?qū)W生們展示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美麗景色,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悟,這節(jié)課學生學得很認真,效果很好。我想如果備課時能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盡可能投其所好,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效果當然不言而喻。

2.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定教法

學生的知識面相對狹窄,因此“以學定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因素。比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課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對總理的生平還很不了解,課前就要布置學生搜集有關總理的資料,課上也要設計師生介紹總理事跡的環(huán)節(jié)。

2011年修訂版《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目標中指出:“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對于重點詞句理解,學生最為害怕。于是,我就用文本中的“小泡泡”的提示理解詞語的方法或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反復讀書、思考。使學生領悟讀書時應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從而體會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這不但符合中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實際,也做到了“以學定教”。同時,也培養(yǎng)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荷花》一課文中有個小泡泡:“‘冒’字用得真好。”,我就利用小泡泡的提示,引導學生體會“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钡摹懊啊弊衷诒砬檫_意方面的作用。教學時可在學生充分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發(fā)現(xiàn)“冒”字的精彩:“冒”字還可以換成什么字(“長”、“穿”、“鉆”、“頂”、“伸”)?作者為什么用了“冒”字,不用這些字?自己用心讀讀前后幾句話,體會一下,你覺得怎樣長出來才可以叫做冒出來(使勁地、激動地、急切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迫不及待地、爭先恐后地、生機勃勃地、心花怒放地、興高采烈地、精神抖擻地……)?把這些詞分別填到原句中去,再讀讀悟悟。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也為學生今后遣詞造句播下善用詞語的種子??梢?,教學時教師必須關注不同學段的學生認知水平,巧用文本,才能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二、把握生成,順學而導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涌動,把握學生在課堂中迸發(fā)出的思維火花,順勢引導學生進入到教學情境中,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1.利用疑問,順學而導

“疑為學之始”,疑問是產(chǎn)生學習動機的根本原因。在教學中如果能關注學生的疑問,以“疑”為線索,以“思”為核心引導學生進入到教學情境中,學生會學得更主動。如在學習《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我在讓學生速讀全文后,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質(zhì)疑問難,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再進行梳理。然后教師再依托學生解疑心切,引導學生讀書思考:“昨天眼睛騙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一句中為什么前一個“鳥的天堂”要用引號?把學生提出的問題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同桌交流加以解決,使析疑、解疑的過程成為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過程。

2.尊重選擇,順學而導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有句廣告詞如是說:我選擇,我喜歡。教師不妨把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教師再“順學而導”。如教學《秋天的雨》這課時,我先出示課件,滿足孩子們的視覺欲望。當孩子們走進秋天,對秋天的美景贊嘆不已時,很想朗讀時,我充分尊重孩子們的選擇,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進行朗讀、思考、感悟、體會,從而使閱讀的過程成為孩子們潛心讀書獲得個人獨特情感體驗的過程。孩子們讀完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有一種急切想說出自己看到的秋天美景的欲望時,我又順勢讓孩子在班上交流、討論,使學習進一步延伸,使自讀、自悟的層面得到提高。這樣做到了學生順心學習、教師順勢教學。

3.順學而導,課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