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3: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

寒假里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叫《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書,讓我愛不釋手。

這本書主要寫了:機智、勇敢、喜愛冒險的哈克貝利·芬,從父親的魔掌中逃出來。他到杰克遜島遇見了心地善良、忠實的黑奴杰姆,決定和他去冒險。為了各自的自由便向開羅進發(fā)。一路上他們經歷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經歷,遇到了一個個形態(tài)各異的人。歡樂與經險如影相伴,直到在薩莉阿姨家與湯姆相遇……,最后,湯姆·索亞、杰姆和哈克貝利·芬決定再次冒險。

主人公哈克貝利將事情化險為夷讓我深受啟發(fā):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困難,要自己動腦筋解決。

篇2

關鍵詞:替代銜接 英漢翻譯

一、引言

賦予話語篇章性的銜接手段在語篇構建中起著重要作用,澳大利亞的韓禮德和哈桑,英國的庫克,以及中國的胡壯麟,朱永生等都做過銜接理論的研究。他們對銜接手段之一的“替代”都有過界定。替代也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語法關系,是一種連接上下文的手段。也是詞與詞之間的一種關系。此種銜接手段可以使語篇行文連貫,避免重復。常用的替代有:名詞性替代,動詞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本文選擇了張萬里先生的部分譯文 ,在翻譯Twain Mark的原著“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替代詞部分,張萬里尤其注意了英漢替代銜接詞的不同,使譯文整體連貫,一氣呵成。

二 、替代的“界定”

“替代”從字面上看指的是用替代的形式(pro-forms)來代替句中或上文已出現過的詞語或內容(shared words and content)。為了更好界定“替代”,韓禮德和哈桑把“替代”及和它比較接近的其他兩個銜接手段“照應”和“省略”拿出來做了區(qū)分。他們認為“替代”和“省略”同樣是替代過程,只不過“替代”是用一個成分替代另一個成分,而“省略”把被替代的成分省去,即沒有替代成分?!疤娲迸c“照應”顯而易見是不同的?!疤娲笔窃~語或短語之間的一種關系,而“照應”是意義之間的一種關系,“照應”是一種語義關系,在語言學體系中,“照應”是語義層面的關系;而“替代”是詞匯語法層面的關系,是語法和詞匯層面,或者說是語言學形式。

三、替代詞在《哈克貝里 ?芬歷險記》中的翻譯

(一)名詞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

從功能方面來說,一個名詞或一個名詞性的替代詞能代替一個名詞詞組。在英語中這些典型的替代詞有“one, ones and the same.” 英語與漢語中名詞性替代詞最大的不同在這方面可見: 一方面,在一些翻譯中,英語替代詞“the same” 以照應形式出現在漢語中,另一方面,“the same”的替代意義被表達成 “也” 和詞匯的重復。

(二)動詞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

在英語中最常見的動詞替代詞是“do” (胡壯麟,1994:73-74)。在漢語中,“來/弄/干/搞”等詞具有同“do”一樣的功能。然而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英漢動詞性替代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在英語中,“do”被典型使用的場合,翻譯成漢語則變現為前文動詞的重復,漢語傾向于使用詞匯意思去表達語法意義(王東風, 申丹,1999:83)。

(三)分句性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

分句性替代指的是用一個詞或短語替代上文的整個小句。在英語中這樣的詞有“so” 和“not” (或“yes”和 “no”).在漢語中 “這樣/如此/這么/不然/要不”具有同等功能。 (胡壯麟,1994:75).漢語有同樣形式的分句性替代。在一些情況中,英漢可以找到對等的功能性翻譯??稍谟行┣闆r下,英語習慣使用分句性替代達到銜接的效果而漢語在相似的語言環(huán)境下,使用“不然” 和詞匯的重復 。

四、結論

英語是形合性語言,強調運用連接詞連接語篇,使語篇的結構更加嚴謹,有較強的邏輯關系。而漢語重意合,單一的句子與鄰近的句子結構上渾然一體,意義上互相支撐。他們圍繞一定的中心思想結合在一起,有語言形式,有連接手段,有作者的觀點意圖,只有從整體上來研究分析它們,才能看清文本的全貌,同時也能看清局部在整體中的作用。這就是語篇的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翻譯時,要根據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規(guī)律,找出原文與譯文對替代銜接手段不同的處理方法,以選用恰當的翻譯技巧。

參考文獻:

[1]Twain Mark 2005.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Halliday, M.A.K.& Hasan,R.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3]Halliday, M.A.K.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4]Wang Dongfeng & Shen Dan.1999.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META I:78-100.

篇3

2、《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作者是馬克吐溫;

3、《貴婦畫像》,作者是亨利詹姆斯;

4、《白鯨》,作者是麥爾維爾;

5、《馬丁伊登》,作者是杰克倫敦;

6、《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是菲茨杰拉德;

7、《老人與?!?,作者是海明威;

8、《憤怒的葡萄》,作者是斯坦貝克;

9、《喧囂與騷動》,作者是威廉??思{;

篇4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以美國少年生活為主題寫成的。下面是小編整合的六年級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范文,共同閱讀吧,肯定對你有所幫助的。

六年級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范文1故事的主人公湯姆索亞,是一個在大人們眼里不折不扣的壞孩子。他是一個聰明愛動的孩子,他特別調皮,愛搞惡做劇、愛逃學……

逃學是湯姆索亞每天必做的事情。在這個頑童身上,有許許多多的缺點,但是在他身上也有閃爍的優(yōu)點。

在故事當中,湯姆充分的顯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了能讓別人幫他刷墻,他故意表現得很有意思,讓他省了不少功夫,還讓別人心甘情愿的給他東西作為酬勞。而就在他和哈克相遇的晚上,兩人看到了一起兇殺案。為了主持正義,湯姆不畏地站了出來,揭發(fā)了印第安喬的丑陋面目,并解救了波特。從這兩件事中,我看到了湯姆的聰明、調皮、勇敢,也看到了湯姆身上閃閃發(fā)光的優(yōu)點。

終于有一天,為了擺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偽的教義和呆板的生活環(huán)境,喬、湯姆、哈克三人決定追求冒險的經歷。他們逃到荒島上以后,人們都以為他們死了,正在為他們舉行葬禮時,他們回來參加自己的葬禮,讓他們的親人破涕為笑。而為了尋找財寶,湯姆和哈克兩人又跟蹤印第安喬來到了山洞,得到了財寶,成為的大富豪。

遇到困難不要輕易氣餒,而要努力奮斗,堅持下去。如果能夠做到這點,夢想就可以走向成功。湯姆在充滿陽光的生活里告訴我們只要有快樂,有夢想,美夢便可以成真。終究會有一天,我們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一片我們自己的空間。

我覺得,童年美好的時光,就像一罐密,越吃越甜。時間越隔越久,就越令人回味無窮,所以童年那美好的時光非常寶貴,生活得充實有意義,就一定不會虛度光限。

六年級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范文2《作文: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的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讀了這本書,我似乎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從小就沒有主見,做什么都依靠爸爸媽媽的我變得有主見了。

在這本書里,我仿佛被小主人公湯姆.索亞帶到了他的童年,他的家、他的學校。湯姆有許多好朋友:哈克貝恩、喬埃哈波、班恩羅杰、吉姆哈林斯……,可湯姆并不乖巧,他是個搗蛋鬼,又十分聰明,勇敢、正直、樂觀。湯姆一心想當海盜,因為在他眼里,海盜就是劫福濟貧的英雄,他離家出走,要到外面的世界里去闖一闖,看一看,扮一回膽大包天的海盜!

這次冒險中,他遇到了種種劫難,但他并不灰心,并不放棄,一次又一次勇敢地去向困難挑戰(zhàn),直至_困難。他這種勇敢而永不言棄的精神不正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嗎?

在我和湯姆.索亞同樣大的時候,做事總是要爸爸媽媽做主,讓他們幫我想主意,沒有自己的想法。有時,一個人在家,一定要讓媽媽告訴我在家做什么,才肯讓媽媽走,做完了事,又要打電話給媽媽,問接下來要完成什么任務……

現在,我將改變這一切!從此以后,我不能一有什么事就找爸爸媽媽做主,要有主見。合理地安排我的作息時間。寒假在家里,我不能只做完了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就只顧玩或看電視,要多安排時間看書和學習;彈琴多動腦,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提高彈琴效率;在學校里,除了完成學習任務,更要關心他人,關心集體,有責任心。我要不斷努力,像小主人公那樣永不言棄!

《湯姆.索亞歷險記》的確是一本百看不厭、令人尋味的好書,大家不妨也來看看吧

六年級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范文3有一位名人曾這樣評價《湯姆·索亞歷險記》:它是一本讓人回味童年的天真,但又同時在批判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南方社會的貪婪肯愚蠢。我仔細閱讀了一遍又一遍,由衷的感受到當時的現實!

《湯姆·索亞歷險記》記述了主人公湯姆·索亞小時因討厭死板嚴格的家庭生活,可恨的主日學校,和那些整天困擾他的規(guī)矩,更加厭煩學校里的功課。決定才離家出走,和他的小伙伴哈克貝利·芬一道去冒險。他夢想著有朝一日能成為統(tǒng)帥眾和海盜強盜的首領。最后還靠著自己的才能成為了一個“小富翁”!

大人們看這本書時,可能全程都只是帶著批判的目光審視這個可愛頑皮童趣的小湯姆,但是從未湯姆的角度出發(fā),想想湯姆為什么會這樣?在文中湯姆曾這么說:“寧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的草莽英雄,也不愿當一世美國總統(tǒng)。”這恰恰反應了人們的虛偽可笑和孩子對自由理想的向往。

或許湯姆索亞,對于今天的成人讀者的另一個作文重要作用就在于促使他們將湯姆哈克這些純真無邪的兒童作為一面鏡子,認真審視和檢點一下自己的所做所為,湯姆討厭枯燥的功課騙人的教義和死板的生活環(huán)境喜歡調皮搗蛋惹事。但是他卻富有正義感,有良知相形之下,書中的很多成年人,包括那些喜歡像湯姆灌輸宗教教育的正人君子,卻多少都染上了,自私,懶惰,保守貪婪的陋習。今天他們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兒童那份純真,也更加整彌足珍貴。

這篇文章并不是為了批判誰,或是表揚誰。只是想讓世界變得更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讓有陋習的人們活得更好!我讀完《湯姆·索亞歷險記》發(fā)出這樣的感嘆。

六年級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范文4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小秘密小故事,都會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最美好回憶。在我們幼年時帶我們走過一個個美好的回憶,會讓大家都很懷念,它就是童真。告別了哭哭啼啼的小時候進入高中的我們,閱讀一下馬克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它會把你重新回憶起和伙伴們快樂的童年,讓你品味那我們珍貴的童真。

湯姆是個極度厭煩枯燥課程的小頑孩。和同學打架惹事,不守紀律,與玩伴們一其嬉戲玩耍,居然還談起了戀愛!枯燥的學習與學校的封閉,于是他與好朋友喬和哈克一同在荒島上扮起了海盜。當他們重返文明世界時卻是出席在自己的葬禮上,令人很是想笑。湯姆雖然很“萌”,但他卻富有正義感。為了拿別人家的火腿而自我批評,鼓足勇氣揭發(fā)了印第安喬的殺人詭計和好朋友哈克從那殺人惡魔手下救出了一個寡婦,還找到了一些錢。

湯姆索亞在人們看來,并不是一個好孩子,調皮搗蛋,不認真學習?,F在的孩子們也的確比湯姆“聰明”的多,“懂事”的多,可是有誰能擁有像湯姆一樣多彩活潑、充滿生命力的童年呢?

在這里,我想對做父母者說一句:不要將自己的孩子關在屋中,惟恐他們受傷害。讓他們走出家門,在藍天白云中擁有他們美好的童年!誰擁有一個燦爛的童年,誰就擁有了世界,并可以讓我們流連忘返而《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主人翁湯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六年級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范文5《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諷刺作家馬克。吐溫所寫。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屬于孩子們的天堂。

在第一章,就呈現出來小主人公湯姆頑皮淘氣的普遍孩子形象,與撫養(yǎng)他的姨媽玩“捉迷藏”偷果醬,也反映出了姨媽是個可愛可敬、富有同情心的女性。他聰明,把刷墻的苦活“忽悠”成了賺小玩意兒的機會;他正義、不畏,指出印第安人喬才是真正的兇手;他勇敢、不氣餒,帶著蓓姬尋找山洞的出路。

湯姆。索亞的歷險是刺激新奇的,對我們小孩子來說也讀得很有趣味,當然,我們也從未經歷過這種冒險。在某些文段,或許還有更深的含義,在枯燥無味的牧師“優(yōu)美”的祈禱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美國社會的庸俗風氣和崇尚迷信的宗教信仰。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們通過自己想去探險挖寶的想法而實現并獲得了一萬兩千多元,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令讀者也不得不感到驚奇又順理成章。

不知道讀者們在這本書里有沒有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在聽無聊的禱告時,湯姆用大鉗甲蟲戲小狗。在上課的時候,你會不會偶爾開一下小差呢?嘻嘻,我不得不承認自己上課時老愛走神,玩這玩那的,不過現在這壞毛病可被我改了。在這饒有趣味的故事情節(jié)里,我也讀得津津有味。

篇5

意志在執(zhí)著和向往中堅強,思想在挫折和堅定中躍進,人生在失敗和反思中成長,精神在讀書和品味中發(fā)光。把自己置身書的國度,讓精神暖暖地發(fā)出燦爛的,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歡迎大家查閱。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1當迷惑緊步逼來,當平淡無趣的生活還纏繞著你,你是否還在某個角落掙扎,還是隨自己付出去把自我收回囊中?去吧,在書中尋找自己的天地與自由,無論有困難或險阻,都讓我們去把自己的意愿實現。讀完《湯姆索亞歷險記》一書,我總是按捺不住那激動的心情,閉了眼仿佛又回到了書中的情景。開頭時書中故事發(fā)展起源就在這里醞釀,書中的主人公湯姆索亞出生在一個不怎么被人提起的小鎮(zhèn)。童年的他定然是沒有多少幸福的陽光。但再多的拘束,也縱然是鎖不住他向往自由,渴望自我的一顆心。如果厭煩了教會學校的枯燥乏味,背負起家庭的冷落和繁重的心情,那么湯姆索亞做出了怎樣的抉擇?不因為生活的無味和心情壓抑而倒下,湯姆毅然決定去當一個海盜,他覺得在這個社會必須要有一點作為才可解放自己。在滿懷躊躇之后,他才在眾多的選擇中看重了海盜這個職業(yè)。但自己孑然一身的力量是小的,他明白只有團隊的協(xié)作才可以助自己實現夢想,因此,他在鎮(zhèn)上覓到了真正趣味相投的朋友——哈克貝利?費恩——雖然他是一個不怎么好的孩子,但湯姆總算尋到了朋友。有了朋友,便是齊心就有了共享,在湯姆曾經的生活中,就好像抹去了沒有朋友的一面。

之后的故事講的是湯姆一行人在杰克遜島上的幾天自由生活。這幾天他們固然開心,但小鎮(zhèn)上的人們都認為他們已經遇難,但幾天后他們竟然在鎮(zhèn)民們?yōu)樗麄兣e行的葬禮上出現了……隨故事深入,湯姆的逐漸成長已讓我忘記了以前他讓人辛酸的故事。當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后,湯姆并沒有因為尋到了向往的財富,名譽或滿足而感到了充實,因為他不想停下來,他不想因為成功而停下追求自由,渴望自由的步伐。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2媽媽出差回來,遞給了我一本大文豪馬克“吐溫的名著——《湯姆索亞歷險記》,仔細閱讀后,使我受益非淺。

書中的主人公湯姆,是個天真、活潑而又頑皮的美國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干出了許多令人捧腹大笑的趣事。像湯姆被罰粉刷圍墻,竟施出詭計,不但使別的孩子心甘情愿替他干,還主動送他禮物。后來和夏克逃去荒島,人們以為他們淹死了,正在教堂為他們舉行喪禮,而他們卻躲在教堂的鐘樓上偷著樂。這些頑皮的舉動,雖然有點不象榜樣的樣子,但是,他為了正義,毅然挺身出來作證,拯救了無辜的“罪犯”—波特。并在頑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獲了一樁謀殺案,成為眾人敬佩的小英雄。整篇文章講的就是湯姆的童年,驚險又不平凡??粗@本書,湯姆總能給我一種具有正義,勇敢的精神,大家想想看,如果,你是一個和湯姆一樣大的孩子,親眼目睹了整個兇殺案的經過,你是否會恐懼之余,去指證真正的兇手呢?可見,湯姆的勇氣可嘉,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孩子。我們的童年是充滿歡聲笑語的,而湯姆的童年則是充滿冒險經歷的,其實,在生活中,不難看到同樣有這樣的孩子:可以在學校的走廊上,看見幾個嘻嘻哈哈的男孩打成一團,經常成為老師和家長們心里的一塊石頭。但是他們也有著與常人一樣的情感,湯姆雖然調皮搗蛋,但面對自己親人對自己的思念,他也忍不住哽咽了。而且,我從湯姆身上獲得的最大的就是:我明白了擁有快樂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笑對生活!這樣,生活才有意思!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3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十九世紀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代表作,馬克吐溫是美國作家,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泥抜的一個小村莊,是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徒。他當過排字工人,南軍士兵·密西西比河水手。他是最著名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自從1876年以來,一直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讀者,尤其是少年的喜愛。這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經典名著。湯姆索亞歷險記描寫的是在十九世紀密西西比河畔一個小鎮(zhèn)人民的生活,可以說是當時美國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湯姆索亞歷險記里寫的人物有調皮搗蛋的湯姆,一直在照顧他的波莉姨媽,貝奇,校長,還有湯姆的同學……

這篇小說作者以滿腔熱血和真摯的愛,去為讀者塑造了小主人公湯姆·索亞和他的一群搗蛋的小伙伴。他們幼稚而又認真的言行,至今還可以給我們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我們了解到窮人與富人,教堂和學校,宗教與犯罪等當時美國生活的各個側面。

湯姆·索亞和哈利貝里·芬,是小說里面著力刻畫的倆個“調皮鬼”。他們正直勇敢,聰明活潑,在危險的情況下作出正確的判斷。但是他們討厭牧師騙人的鬼話,而且也不喜歡學校那刻板的教育,更不喜歡那些循規(guī)蹈矩的大人和孩子們唱對臺戲。他們會很熱情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同學,在必要的情況下挺身而出……

這本書是很值得我們讀的,我們要學習湯姆在危險的情況下挺身而出而出。我的讀后感就到這里。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4我最近看了一本叫《湯姆索亞歷險記》的書,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

《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主人公湯姆是個有理想有抱負又充滿正義感的男孩。他和他的朋友們討厭牧師騙人的鬼話,常常和循規(guī)蹈矩的人們唱對臺戲,為了擺脫枯燥乏味的功課和呆板無聊的生活環(huán)境,他們作了很多冒險來改變現在的環(huán)境。

從這本小說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樂趣和乏味,貧窮與富貴,宗教與犯罪等當時美國生活的各個側面。讀了這本小說后,我認為做人就是要正直,誠實,遇到困難要冷靜分析,還要勇于嘗試去解決問題,是不定這樣還有成功的希望。在我們遇到一些坎坷泥濘的時候,我們絕不能氣餒、退縮,甚至放棄,我們應該去抓住成功和希望的小尾巴!

同樣的,我從這本小說中明白了:換個角度看問題,這是處理疑難問題的一個妙計。設想,湯姆如果認死理,在刷墻時那愁眉苦臉的樣子被貝恩看到了,讓他知道刷墻既苦又累,那貝恩還會愿意拿蘋果和湯姆交換來刷墻嗎?在生活中難道不也是這樣嗎?有些時候看起來似乎吃了虧,但是如果你不能自己開解自己,不想方設法地去解決問題,反而一味地怨天尤人,不僅不利于與周圍的人相處,而且還很難避免繼續(xù)吃虧,造成更大的苦楚。但是如果你換個角度看問題,從虧中找到利益,從禍中找到福,也許忽然間你的周圍又多了許多朋友呢!

我喜歡這本書,在主人公刺激的冒險中,我明白了:遇到困難時要冷靜下來慢慢思考解決的方法;在主人公的聰明機靈下,我知道了:換個角度看問題,常常有不同的答案,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妙計。很高興我看了這本書,它真的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和方法。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5翻開散發(fā)著油墨香味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我被湯姆的頑皮、善良吸引。

湯姆是個渴望自由的孩子,他不想成天受著家人的約束;湯姆是個樂于助人的孩子,在山洞中歷險,他并沒有過多的考慮自己的安危,而是時刻為蓓姬著想;湯姆是個勇敢的孩子,面對重重困難,始終不放棄,最終從山洞脫險。

從湯姆的身上,我找到了許多自己的影子:我也厭倦考試,我也渴望自由;我也常?;孟耄乙蚕霌碛幸欢纹婷钊松?。

《湯姆索亞歷險記》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個調皮、可愛的小男孩,更多的則是思考。

湯姆在歷險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許多小小的困難,甚至有些都不足以被稱作為“困難”,但是因為我們的膽小、退縮,最終選擇了放棄,我們難道不應該向勇往直前的湯姆學習嗎?

我想,最能引起所有青少年共鳴的,要數湯姆的那一顆追求自由的童心了。

不要說在湯姆生活的那個時代,就是在今天,成天的測驗都是令我們頭疼的事情,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更是壓得我們喘不過起來。然而,與湯姆不同的是,在這個科技迅速發(fā)展的時代,無比強大的輿論力量更是讓我們感到了莫大的壓力。

湯姆。索亞就像是青少年的一個代表,他雖然頑皮,但也善良,不是嗎?所以,請所有讀過《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家長們,不要再說90后驕傲,90后自我,90后張揚了!我要說,90后是青春、陽光的新一代,我們和湯姆一樣,善良、勇敢,有理想、有抱負,雖然有時頑皮,但誰沒有年少輕狂呢?湯姆的精神正感染著我們,努力前行!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6當我看到《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第31章的時候,我被湯姆那勇敢的精神,以及他在死亡與恐怖的威脅中表現出的那匯總毫無雜質的人性特征所感動了。

這篇文章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本章記敘了湯姆和貝姬在山洞了曲折、奇妙、緊張歷險的過程。從一開始湯姆每次都說!哎,你放心:“這一條還不是,不過我們馬上就會找到它的?!边@一句表現出湯姆開始的時候自信心滿滿不信自己會迷路,??呻S著時間的推移,湯姆越來越覺得沒希望了。

當我讀到了貝姬雙腿一軟癱在地上,嚎啕大哭的時候。我覺得湯姆此時可能也沒信心在勸她了,因為他已經勸她很多次了,可令人沒想到的是湯姆竟又一次對貝姬說:“鼓起勇氣”。因為他知道,如果坐在這里就只有死路一條,而反之、如果繼續(xù)探索,可能有新的出路。

他們兩個在山洞里沒吃沒喝待了一個多星期,尤其是湯姆在撞上印第安人喬之后還敢再次去冒險??梢姕返囊懔陀職馐嵌嗝醋屓司磁濉?/p>

由此我想到一則新聞,是一對男女在晚上開車到山區(qū)游玩,在拐彎處的時候由于車速太快,不幸沖入懸崖之中,兩人不同程度的受傷了。由于晚上,山路無人,此時那個女的就陷入恐懼之中,男的勸她保持體力,等到救援,她就是不聽就大喊大叫。結果等到別人發(fā)現,去救他們的時候,那女的已經死掉了。

篇6

引言

我們從美國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民族精神與特征一直存在的,并且美國民族通過這些文學作品加強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注入到美國人民的意識中。雖然美國從建國開始只有短短的二百多年的歷史,但其文學體系中的民族精神在世界文壇凸顯出來,并對美國文學體系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在當代美國多元化認同的背景下,一些美國作家在作品中繼續(xù)發(fā)揮了民族精神與特性。本文對美國文學中的民族精神與特征深入研究,對美國文學中的國家形象與個人本位主義觀念進行了剖析。

一 美國民族精神的構建

受到多元化與民族意識的影響,美國小說中的民族精神與人們的精神需求是相關的。美國的歷史并不長,并且是一個移民國家。當人們背井離鄉(xiāng)來到美國,就已失去了傳統(tǒng)的依靠的力量與原來的身份地位。為了能夠在這個陌生的國家站穩(wěn)腳跟,實現發(fā)展與生存,他們除了要靠自己外,還要在同種族尋找可以依靠的精神支柱。所以來到美國的人群總是想去和自己民族同胞進行交流,生活在屬于自己民族地區(qū)的居住地,之后就會設立一些雜志與報刊,發(fā)表一些文學作品,擁有屬于自己的讀者。

關于美國民族特征的研究開始于19世紀后期,二戰(zhàn)勝利之后的美國學者將美國民族作為研究的重點對象。s·亨廷曾指出,“美國信念在如今得到了美國大多數人的認同,這種精神強調了新的倫理道德,主張人們自由與平等,并且每個人都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就是美國《獨立宣言》中的美國精神。這種精神是美國人民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了千萬人追求美國夢的不竭動力,并且以這個為核心的美利堅民族的主體特征在各時期的美國文學中都有所體現。因為在當代美國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直呈現出美國精神與民族特征的趨勢,尤其是一些文學作品充滿了關于民族敘事的內容,所以我們需要對美國文學中的民族精神進行深入研究。

二 美國民族精神的傳承者

在美國最初建國的時期本文由收集整理,有許多受到良好教育的美國人覺得應當用詩歌來作為表現出民族精神的載體,所以當時有許多歌頌民主自由與獨立的詩歌被收集起來出版,但是這些枯燥單一的詩歌并不被當時的美國人民欣賞。直至1821年,美國作家詹姆斯·費尼莫·庫柏出版了自己的著作《間諜》。這部帶有美國獨特人文風俗形象的文學作品在世界各地受到歡迎,而庫柏小說的成功則讓當時的美國人民看到民族文學形式最受歡迎的是小說,因此在19世紀中期,雖然許多批評家們依然號召美國的文學家們用詩歌等形式來歌頌美國的建立與獨立戰(zhàn)爭,但是庫柏小說《間諜》獲得的成功,使美國人們開始從詩歌轉向了創(chuàng)作小說。

小說《間諜》中的主人公是哈維是一個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青年,他偽裝成了小商販一直在英國統(tǒng)治的地區(qū)獲取情報。然而由于他一直在英國統(tǒng)治地區(qū)來回游走,使得美軍誤認為他是英國的間諜,不但多次追捕他,還要以間諜的罪名處死他。但是哈維憑借著機敏靈活的頭腦和對當地地形的了如指掌,多次脫離了危險,成為美軍痛恨的間諜。在哈維最后一次被抓住之后要處死前,美國的軍隊接到了上層的秘密文件,哈維得以赦免。在美國革命勝利之后,哈維婉言謝絕了政府的經濟補償,隱名埋姓地在貧窮中度過了后半生。這部小說宣揚了美國的愛國主義觀念,并且里面的故事內容與情節(jié)符合美國當時主流文化的需求,因此成為了美國民族文學中的典型代表。可以說,《間諜》的成功讓庫柏與其他的美國作家都有了奮斗的目標。

此外,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后,美國文學還出現了大量的愛國與政治文章,較為著名的有亨利的演說《不自由毋寧死》;托馬斯的短篇小說《常識》也是這一時期具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梢哉f,這一階段的文學作品一般是散文并且具有明顯的理性色彩與啟蒙主義的趨勢。

隨著庫柏的成功,也引來了一大批追隨者,并且他的追隨者還建立了庫柏派。這種派別的文學家?guī)缀醵际悄行宰骷?,并且多數是剛從事文學行業(yè)的作家。雖然當時美國的歷史小說剛剛起步沒多久,但是出版社與其他作家都認為小說就是表達美國民族精神的最適合的文學形式,于是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作品??v觀整個美國的文學發(fā)展,庫柏與他的追隨者們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成績是驚人的,其中有許多影響后世的佳作。例如,亨利創(chuàng)作的《兄弟們》、約翰創(chuàng)作的《莫爾頓的希望》等都是美國民族文學中的佳作。

一般來說,這些文學作品都表現出了在獨立戰(zhàn)爭中或者殖民歷史中的人們的愛國精神,然而不同的地域與種族讓這些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并不相同。例如,小說《林中尼克》就是為了反對庫柏小說中正面的印第安人形象的,而這部小說中具有的明顯的種族偏見的內容卻受到當時廣大讀者的歡迎,則表現出這時期的文學作品是能夠真實地反映當時短暫而復雜的時代特征的。雖然在美國的民族文學中,歷史小說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多數作品都是以模仿為主,很少會有作家去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進。

三 逃離與探尋中的民族特征

通過整個美國文學的發(fā)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文學的核心就是“逃離與探尋”,例如,《白鯨》、《麥田的守望著》等文學佳作都表現出這個核心的主題,也體現出美國民族的無意識地對于夢想的憧憬與探尋,也能夠暗示出人們存在的精神狀態(tài),展現出美國民族隱藏的個人主義。

1 民族特征的神話溯源

所有的文學藝術作品并不是來自于人們的主觀意識,而是更多來自于深層次的民族無意識。集體的無意識既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靈深層,也一直阻礙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美國文學中的無意識起源于西方文化的源頭——《圣經》?!冻霭<坝洝肪椭v述了摩西與猶太民族一起反抗法老的壓迫,到了幸福之地——迦南,建立了自己的王國的故事。在這個神話的原型意象直接形成了英雄的原型,我們可以看到一般文學中的英雄原型都是內心孤獨的少年,并且具有探索與敢于犧牲的精神,他們有著崇高的品質,一般都會經歷固定的三種人生經歷:逃離——感悟——犧牲,而許多文學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的原型就是摩西。在當今人們思想意識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文學創(chuàng)作會加入了時代精神,一般具有民族特征的英雄模式分成了兩種類型:一種是在逃離與探索過程中,實現了人生的價值與回歸;另一種就是在戰(zhàn)爭中獨自戰(zhàn)斗,然后走向犧牲。

2 現實中脫離的回歸

在早期的美國文學創(chuàng)作中,英雄人物一般都會逃離現實,然后在不斷磨練中看到了希望與獲得了感悟,然后重新回到了社會,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如《白鯨》中的以實瑪利與《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的男孩哈克。

在小說《白鯨》中,作者麥爾維爾塑造的以實瑪利是一個寂寞的人物,在他身上體現了神話中英雄人物具有的寂寞感性的特征。在故事開始,以實瑪利是一個逃亡的人,想去尋找一個自由而快樂的地方。他在捕殺鯨魚莫比·迪克的經歷中目睹了生死,于是慢慢地成長了起來,最后感悟了愛與友情??梢哉f,以實瑪利是一個具有神話典型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具有許多英雄的優(yōu)秀品質,他的人生也具有英雄成長的三個階段,即:逃離——感悟——犧牲。

哈利貝利也符合傳統(tǒng)的英雄形象,他具有寂寞、叛逆與謙遜的精神,在不斷經歷了事件中增強了認知能力,開始具有了是非觀念。不同時期的英雄人物有著不同的時代精神,而哈克在自身成長過程中,不是要去脫離古老的法老的壓迫,而是要脫離了當時資本主義壓迫下的自私黑暗的社會。哈克在黑人吉姆的幫助下,懂得了社會與生活,感受到了《獨立宣言》中的人人平等的含義。最后哈利又回到了文明的社會,并且也實現了逃離——感悟——犧牲這三個階段的循環(huán)。

3 無望中的虛無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發(fā)生,美國民族的理想與信念被徹底顛覆,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開始改變。而這一時期美國文學作品中的流浪者形象與最初的英雄形象開始出現了差距,雖然這些流浪者一直去尋找著人生存在的價值,但是這些形象并不具有偉大的品質與魅力,而是存在著許多缺陷。可以說他們具有著悲劇的人生,難以避免自身的毀滅性的命運?!尔溙锏氖赝摺防锩娴闹鹘蔷蜑榱巳で笠粋€精神避難所,不斷地找尋著,最后以失敗告終。這些文學作品替代了現實社會中的精神荒蕪的人們,難以緩和人與社會的緊張關系,因此他們去逃避就是迎接虛無。20世紀美國文學中的民族特征已經難以體現出原來的英雄特質了,而是更多地展現出具有缺陷的小人物,他們的行為與尋找也不再高尚。雖然他們想去拯救人類的世界,但是難以完成;具有探索精神,但是卻難以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抵制現實的誘惑。這些人物想用犧牲去換來美好,但是依然難以拯救任何人。他們不會去融入這個社會,而是在不斷逃避,但是我們可以說他們依然是這個時代的民族英雄。“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并不是因為他們是好人,而是拒絕向現實去妥協(xié),而是通過抗爭來獲得靈魂的解脫”。

4 冒險幻滅的悲劇

具有美國民族特征的文學是塑造獨特美國形象必不可少的載體,在美國文學中的民族精神還包括了冒險與幻滅的悲劇特征。例如,在菲茨杰拉德創(chuàng)作的《偉大的蓋茨比》中就描寫了主人公蓋茨比想要實現自己的美國夢,并且贏得自己喜歡的女人的歡心,于是奮勇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拼搏,然而最后卻得了到人財兩空甚至死亡的故事。另一位美國著名文學家德萊塞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也是以主人公的“美國夢”破滅為主題的文學作品。這部作品描寫了主人公想要去享受從底層跨越到上流社會的生活,因此不惜去殺死已經懷孕的女朋友而追求富家小姐。最后他被警察抓獲,死在了電椅上。這些文學作品具有濃重的批判色彩,將當時美國人心理特征描寫得十分可觀與生動,造成這種社會悲劇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而資本主義的黑暗是造成這種悲劇的主要原因。這些文學作品向人們展示的美國精神與信念已經從原來的樂觀轉向了陰暗,而原來標榜的自由民主精神也變成了諷刺,甚至對美國形象的民族精神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篇7

關鍵詞:文學翻譯;文學翻譯批評;目的論;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3-0224-02

一、引言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功能目的論極大地推動了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將翻譯從局限于語言層面的窘境中擺脫出來,同時也為翻譯實踐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但是有關功能目的論究竟能否用于指導文學翻譯,仍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有些學者認為目的論只對非文學文本有效,對文學文本沒有指導作用。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功能目的論理論對于文學翻譯其實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和指導作用的。在文學翻譯中,許鈞教授認為:“一個成功的翻譯,不再是原文與譯文之間的封閉性轉換,而應考慮到文化因素、讀者審美習慣等諸多因素對翻譯的制約與影響力?!币簿褪钦f文化因素以及讀者因素均應被納入文學翻譯的范疇。這與功能目的論強調語境以及受眾等因素決定翻譯目的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畢竟,根據功能目的論,在翻譯行為過程中,譯者采取的翻譯方法和策略必須要與翻譯目的相適應,不同的翻譯目的意味著最終生成的譯本也不盡相同。由此可見,文學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功能目的論的理論主張的。

而文學翻譯的良性發(fā)展與文學翻譯批評又密切相關。尤其在翻譯事業(yè)蒸蒸日上的情況下,為了促使文學翻譯質量進一步提高,使文學翻譯活動走向成熟和完善,人們更傾向于借助翻譯批評。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國傳統(tǒng)的文學翻譯批評雖然已經擺脫了“挑錯式”和“感想式”的不良傾向,但“仍將自身囿于文本之中,仍旨在對譯者的技能和素質提出要求”。不過,自90年代以來,尤其在進入21世紀之后,國內對于文學翻譯批評的研究已然有了長足的進步,對于文學翻譯批評的研究也逐漸由作者中心論和文本中心論轉向了譯者中心論和讀者中心論。更有學者提出,應將文學翻譯批評視為多維動態(tài)化的認識活動,應與其他學科理論相結合,從而進一步發(fā)展文學翻譯批評。因此,借助功能目的論的指導,同時將原文作者、翻譯發(fā)起者、譯者和譯文作為文學翻譯批評的衡量標準,重點關注翻譯的跨文化交際功能,對于文學翻譯批評來說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本文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對比分析文學翻譯批評與功能目的論在理論軌跡上的相似之處,論證功能目的論對于文學翻譯批評的適用性。

二、功能目的論

功能主義翻譯理論主要由威密爾和曼塔利進一步發(fā)展,反映了一種由語言學方法以及比較正式的翻譯理論向以功能為導向的翻譯觀念的范式轉換,在20世紀70年代,有一種面向目的語言文化的翻譯研究傾向。而且這些翻譯理論打破了傳統(tǒng)的文本中心論的翻譯觀點,使得譯者更多地關注譯本以及目的語讀者,關注譯本的社會效應和交際功能。功能主義理論擺脫了先前公認的以對等為基礎的語言學理論,拓寬了翻譯研究領域,并且賦予了翻譯更多的含義。

目的論是功能主義理論中最為重要的一項理論,“skopos”是意為“目的”的希臘詞,在20世紀70年代由威密爾作為翻譯目的的專門術語被運用于翻譯理論當中。它衍生于曼塔利的翻譯行為理論,認為翻譯不僅僅是一個代碼轉換過程,更是一種由目的決定的特定的人類行為。正如威密爾所說,翻譯就是在“目的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的受眾而產生的語篇”。很顯然,為了強調目的,目的論對翻譯采取了一種預期態(tài)度,恰好與強調來源于源文的方法理論中采取的回顧態(tài)度相反。

根據目的論,所有翻譯遵循的第一條法則就是“目的法則”: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這里所謂的目的一般都是指交際目的。這樣一來,便將焦點從原文轉移到了翻譯目的上來,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同時對文學翻譯乃至文學翻譯批評進一步研究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助益。

三、功能目的論指導文學翻譯批評的可行性

(一)理論分析

功能目的論究竟能否用于指導文學翻譯,歷來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學者對此有不同的見解。功能目的論創(chuàng)始人威密爾將反對派意見大致劃分為兩類,第一類:并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有目的,特別是文學文本,根本不存在目的性,所以批評者認為功能目的論只能用于非文學文本;第二類:并不是所有的翻譯都被賦予了一定目的,這一論點同樣是針對文學。對此,威密爾進行了反駁:首先,目的性已經包含在行為這一概念之中,不存在沒有目的的行為。其實,行為本身并沒有目的,行為的目的來源于行為參與人或觀察者對其的解釋。文學翻譯作為一種行為,就必定具有一定的目的;其次,譯者在文學翻譯過程中,總是會不自覺或自覺地以某個特定的譯文接受者群體為對象,使譯文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具有某種特定的功能,這其實就是譯文目的一種變相的體現。這樣一來,就完全排除了認為文學翻譯沒有目的的說法。文學翻譯作為一項有目的的翻譯行為,其特定目的就必然會在翻譯過程中影響和制約著譯者的翻譯。那么,在對文學翻譯作品進行批評時,也就必然要考慮到翻譯目的這一因素的存在??梢姡δ苣康恼搶τ谖膶W翻譯批評來說,是十分具有指導意義的。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文學載體可以說是社會文化的濃縮,與文化因素緊密相關。與此相關的文學翻譯實際上是一個以文化為背景的語言轉換行為。這與曼塔利將翻譯行為定義為“為實現信息的跨文化、跨語言轉而設計的復雜行為”的觀點不謀而合。根據功能目的論,翻譯作為一種交際互動的行為,其行為特征與翻譯過程中的參與者――發(fā)起人、委托人、原文作者、譯者及譯文讀者緊密相關。而在文學翻譯中,原作、原作者、譯作、譯者以及讀者這些因素都被涉及到,并且這些因素之間同時還互相關聯(lián)互相影響。所以在進行文學翻譯批評時,也應將上訴因素納入考量范圍,對譯本質量進行全面、總體的衡量。正如方夢之所說:“文學翻譯批評不僅要致力于闡述原語和譯語在語義、表達方式層面上的靜態(tài)對等,文化、思想、意蘊、風格上的動態(tài)對等,而且要揭示在翻譯過程中作為原語的讀者/譯者對原著/作者是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接受性傳達給譯語的讀者/接受者的。”可見,批評者在面對同一原文本的不同譯本時,應該詳細了解不同譯本各自涉及的文化背景、譯者、譯文讀者等因素,加以綜合對比分析,追尋不同譯本背后的目的,從而判定譯本是否達到預期目的,符合特定文化語境條件之下的目的語讀者期待視野,而不是單單肯定其中一個自認為好的譯本,對于其他譯本則一棒子打死,棄而不顧。

由此可見,功能目的論與文學翻譯批評實際上在理論軌跡上有著契合之處,所以將功能目的論用于指導文學翻譯批評是十分可行的。

(二)實踐論證

光從理論層面來論證可行性遠遠不夠,還需要通過實踐的檢驗。我國就有學者從功能目的論角度對具體的翻譯文本進行比較,如比較分析了《紅樓夢》兩個英譯本、《飄》的兩個譯本、《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兩個中譯本等,這些論文探討了不同的翻譯目的對選擇何種翻譯策略的影響。譯者根據翻譯目的的不同,相對應地采取歸化、異化等翻譯方法以及其他符合翻譯目的翻譯策略,譯文是否滿足特定翻譯目的應該作為評判文體翻譯好壞的標準,并且允許和鼓勵譯者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允許不同風格類型譯本的存在。還有些學者結合功能主義目的論,直接對國內的文學翻譯作品進行批評,例如對晚清小說翻譯的批評、對《紅樓夢》中詠蟹詩的兩種譯文的比較分析、對《苔絲》兩個中譯本的批評等,種種的研究實踐都證明了功能目的論用于指導文學翻譯批評的可行性。

我們也曾從實踐方面嘗試將功能目的論用于文學翻譯批評,分別從語境、參與人以及譯本充分性三個方面對《格列佛游記》的兩個中文譯本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不同的語境以及參與人決定了譯本的翻譯目的不同,進而決定最終生成的譯本也不盡相同。正如方夢之在她的著作《譯學辭典》中所說:“闡釋名著有多種可能,不同的譯品各有千秋。文學翻譯批評的目的不是簡單地肯定其中的一種,恰恰相反,它應該為各種可能性鳴鑼開道。”因此,評判一個譯本的好壞,不能僅僅局限于語言層面,還要從語境、參與人等方面對譯本的質量進行評判,看其是否滿足特定的翻譯目的。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功能目的論為文學翻譯批評打開了思路,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將其用于指導文學翻譯批評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將功能目的論用于指導文學翻譯批評,不僅不違背之前所倡導的文本中心論抑或讀者中心論,并且很好地將兩者融合在了一起,互相彌補了雙方的不足;同時也將原文作者、譯者、文化語境等因素納入考量范圍,使得文學翻譯批評更加全面且完善。再者,文學翻譯批評尋求功能目的論的指導這一做法,也符合將來的理論發(fā)展趨勢。

――――――――――

參考文獻:

〔1〕胡作友.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述評[J].學術界,2008(6).

〔2〕許鈞.文學翻譯批評研究[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2.

〔3〕劉云虹.論文學翻譯批評的多元功能[J].中國翻譯,2002(3).

〔4〕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6〕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7〕文軍,高曉鷹.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學翻譯批評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