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概念范文

時間:2023-06-16 17:3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文新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語文新概念

篇1

關鍵詞:新概念 教育模式 教學手段

素質教育的提出,對于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對于我國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升是一種推動力。新概念教學的產(chǎn)生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發(fā)展。初中語文教育應該在堅持教育體制改革的理念下,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堅持新概念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突破,本文從基本理論出發(fā),在各種層面上對新概念教育進行分析,最終提出新概念教育體制下的初中語文教育的基本路徑。

一、基本理論分析

1.新概念的基本含義

所謂的新概念是指人的一種思維與邏輯的宗臣,這種思維與邏輯在客觀上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同時能夠在感性上實現(xiàn)想理性判斷的飛躍,起到一種橋梁作用。在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中,能夠把所有的感官上的東西進行描述并加以概括,并在此基礎上對事物進行有效分類。同樣在處理問題上也能夠對所面臨的問題進行遴選、分類、概括,這樣就自然形成一種邏輯,在理論上稱之為新概念。在教學實踐中,新概念的理論的應用隨處可見,但是卻缺少總結、缺少新的發(fā)現(xiàn)。知識簡單機械的總結,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突破,就有必要進行必要的邏輯分類,進而形成一種特殊的、實用的教學模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新概念教學模式。

2.初中語文教學推行新概念方法的必要性

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對于學生的知識構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所見到的效果并不明顯,具體分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從初中語文的教學實踐方面來看

我們知道,我國長期以來都堅持的是應試教育的教育方式,對于學生的教育效果一切以學生的成績?yōu)楦军c和落腳點。教師在此過程中無限地強調智慧的作用,與此同時也抹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建立和發(fā)展,禁錮了先進思維的演進,這在較大程度上對語文的教學形成了一定的障礙,同時,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也存在著許多不足。

(2)從對初中語文的教學研究方面看

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研究比較重視語文教學經(jīng)驗的總結,注重語文教學的實際操作,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它往往忽視對教學新理念的指導或提煉,缺乏新意和創(chuàng)意因而收效甚微。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多停留在教學操作程序和方法研究上,且各學校大多處于分散的自發(fā)狀態(tài),許多教改重復進行,忽略了整體的聯(lián)系性和相關性,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從初中語文教學理論方面來看

我們可以看出,現(xiàn)階段的我國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較多的,筆者認為最為重要的問題是缺乏正確的語文理論的指導,早期的語文并未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基礎,現(xiàn)階段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眾多的教學工作者每天面對的是學生的升學率以及教學的應試性,忽略了語文教學理論的研究加深,同時就缺乏了相應的語文教學指導思想的引導,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概念語文教學方法的誕生,這種科學的教學方式能夠彌補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理論上的缺乏,也同樣能夠豐富和發(fā)展初中語文的教學理論體系。

3.新概念語文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現(xiàn)階段,我國已經(jīng)形成了完善的教學體制,各個學科都能夠在自身的發(fā)展路徑上實現(xiàn)飛躍。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已經(jīng)存在,這為新概念教學方法的應用提供了新鮮的土壤;與此同時,各級政府和教育組織在積極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總結了一套適合新概念教學方法得到落實的保障機制,在學校教育中同樣得到了有效的實驗。此外,一線教師的積極探索為學生能夠更早接受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提供了保障,這種探索是較為切合學生發(fā)展實際的,同時也是在教育體制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之內,種種情況表明,新概念教育體制下的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新模式已經(jīng)具備了發(fā)展的空間結構,在推廣上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其現(xiàn)實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切實推行初中語文新概念教學模式的基本措施分析

在新概念情境下實現(xiàn)初中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應該與初中語文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運用先進的理論和發(fā)展模式,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這樣才能實現(xiàn)對中學語文教育發(fā)展的極大推動作用。經(jīng)過教學實踐以及理論研究,筆者認為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在以下幾方面進行有效分析:

1.建設學生為主題的教育模式

在較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是以教師教學為主,學生只是承擔了一定的學習任務,這樣學生的學習相對單調,并且發(fā)展不自然,而現(xiàn)代教學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求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使學生張揚個性,積極主動地掌握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智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使其意志、品質、情感和行為能力獲得發(fā)展?!耙磺袨榱藢W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苯虘獮閷W服務。

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

我們知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以理論教學為主,在語文教學中表現(xiàn)的更加突出,但是我們必須清楚的是,語文是學生接觸社會必然會應用到的知識。在認識社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必要進行摒棄,實行新的教學模式。語文學習要重視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lián)系,拓寬學生學習的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廣泛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讓語文學習充滿生機和活力。

3.實現(xiàn)教學手段上的更新

篇2

【關鍵詞】課程改革;語文教學;新觀念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毙抡n程像那清新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課程那嶄新的理念猶如春風化雨,滋潤了教師的心田。這次的課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內涵十分豐富,洋溢著時代的氣息,充滿了創(chuàng)新精神,它標志著我國語文課程的改革與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更是參與者。那么,對一位語文教師來說,如何面對這次課改呢?

首先,要對課程改革充滿期待,傾注熱情,努力去研究新課標,從理念上準確把握理解新課標的精神。然后,要積極地大膽地去實踐,只有實踐才能把新課標理念變?yōu)檎n改的實際行動,也只有實踐才能把新課標轉化為活生生的教學成果。“人生能有幾回搏?”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執(zhí)著地研究,不斷地實踐,立志在為課改作出貢獻的同時,把自己鍛造成新世紀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

其次,要更新觀念,對《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要準確理解,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全面體現(xiàn)。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重新認識教學內容

要改變教科書是教學的唯一內容的狹隘認識。教科書是教學的基本內容。語文教學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而且會不斷再生。作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師,要有開發(fā)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有整合包括教科書在內的語文教育資源的能力。課前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查閱相關資料,為學習課好準備;課中引進相關文字、音像資料,特別是適時、適當?shù)亟Y合課文進行補充閱讀;課后適當拓展、延伸,或引導進行實踐活動。今后的教師,不應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應當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語文課程的建設者。

二、重新認識語文教學

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新課標倡導“要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等這些富有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教學的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其中學生應為主角。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xiàn)學生主體的地位。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他們去提,問題讓他們去議,答案讓他們去辯,結論讓他們去得。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才是新課程下充滿生命活力的新課堂。今后的語文教師,不應是“授之與魚”,終年辛勞而收效甚微的塾師,而應是“授之與漁”,教導孩子擁抱生活,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的教練,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使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課程期待著老師們重新審視對職業(yè)角色的定位,把自己從“神壇”中請下來,能與生為善;把自己從“經(jīng)驗”中請出來,敢自以為非。期待著老師們正確地發(fā)掘其內涵,變通地實踐其要求,給學生烹調出豐盛的素養(yǎng)套餐。期待著老師們來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規(guī),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課堂上少一些“話語霸權”,多一些百家爭鳴。

篇3

關鍵詞 英語新聞 概念隱喻 概念域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豐富多彩的世界和生活,形成了人們形形的認識,也就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的隱喻,隨之而來的是各種隱喻理論。因此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方法、運用不同的觀點,對隱喻進行了不同的分類。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隱喻是用一個陌生名詞替換,或者以屬代種, 或者以種代屬,或者以種代種,或者通過類推,即比較?!眮喞锸慷嗟碌乃念愲[喻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用一個詞語代替另一個詞語。亞里士多德雖然認識到了隱喻的修飾功能,但是他未能充分認識到隱喻即是語言的文體特征之一,也是語言的認知特征之一。 布萊克主張把隱喻分為消亡隱喻(本體和喻體之間已難以建立聯(lián)系)、潛伏隱喻(原為隱喻的說法,現(xiàn)在人們通常不再將其視為隱喻,但如注意一下,仍可有效地恢復出原初的隱喻含義)、活躍隱喻(指明顯隱喻)。

1 概念隱喻理論

當代認知科學普遍認為,隱喻本質上不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而是一種認知活動,對我們認識世界有潛在的、深刻的影響,從而在人類的范疇化、概念化、思維推理的形成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隱喻是人類認知活動的工具和結果,這就擺脫了將隱喻視為“兩事基于相似關系進行比較”的局限。

概念隱喻認為,在隱喻的過程中,認知主體通過推理將一個概念域映射(Map, Project)到另一個概念域,從而使得語句具有隱喻性;隱喻中的本體和喻體涉及表達兩種不同實體的思想,他們的并置產(chǎn)生了矛盾,在互動的碰撞中獲得統(tǒng)一,主體再結合其他因素便可獲得隱喻義。隱喻可使人們在不同的事體中建立聯(lián)系,加深對事體的理解,隱喻的運用就是以認知主體和語境為基礎,以此喻彼,以彼喻此;其理解過程主要是在矛盾中找到統(tǒng)一,化異為同,同中得義,這里的“同”是指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適應語境的“相似性”。

隱喻由認知而起,又是認知的結果,同時又推動了認知的發(fā)展,這就揭示了隱喻在人類認知和推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對人類認識世界、形成概念、進行思維、做出推理具有至關緊要的意義。

2 概念隱喻的分類

概念隱喻理論研究的主要代表為Lakeoff 和Johnson,他們在代表作Metaphors We Live By 一書中指出隱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無所不在,隱喻的本質是用一個概念域去映射另外一個概念域。并且把隱喻分為三大類:結構喻(Structural Metaphors), 方位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和本體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2.1 結構喻(Structural Metaphors)

結構喻指隱喻中始于源概念域的結構可系統(tǒng)地轉移到目標概念域當中去,使得后者可按照前者的結構來系統(tǒng)地加以理解,如有關“金錢”域中的相關概念可以系統(tǒng)地映合“時間”域中去,如時間也可以被花費、浪費、投入、借用等。在英語新聞報道中這也隱喻現(xiàn)象也是非常常見的。

(1)Defending champion Ding Junhui of China was beaten by Stuart Bingham of England 5-6 in the semifinals of the Welsh Open at Newport on Saturday.(體育運動是戰(zhàn)爭)

(2)Bingham, enjoying the best season of his career and chasing his fourth title having won the Premier League and two APTC events.(事業(yè)是季節(jié))

2.2 結構喻(Structural Metaphors)

結構喻運用上下、內外、前后、遠近、深淺、中心-邊緣等表達空間的概念來組織另一概念系統(tǒng),這與我們的身體構造、行為方式密切相關。如:happy is up, sad is down; conscious is up, unconscious is down等,具體在英語新聞報道中的體現(xiàn)如下:

(1)Meanwhile, organization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at are devoted to retrieve lost relics should team up with each other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in reclaiming items and keep up the spirit to carry on with the cause and exert wider influences. (高興是上,不高興是下)

(2)The level was 260 percent higher than the allowed maximum level of 0.3 mg per kg in food as outlined in a document issued by MOH last June, the news article said.(多是上,少是下)

2.3 本體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本體喻是用有關于物體的概念或概念結構來認識和和理解我們的經(jīng)驗。如將抽象的概念說成具體的物體,可使后者的有關特征映合到前者去其中可以分為三小類:實體和物質隱喻(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容器隱喻(Container Metaphors)、擬人隱喻(Personification)。具體在英語新聞報道中的體現(xiàn)如下:

(1) The share market needs to be reformed to be more in line with the regulations and rules in the developed markets.(市場是容器)

(2)Social media like Sina Weibo have become more powerful than ever and can affect whether a celebrity is successful, according to Xiao Yongliang, a professor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社會媒體是人)

3 結語

概念英語的表達在英語新聞中的表達是廣泛存在的,其主要目的就是更加順應新聞報道中所涉及的語境,從而更加準確表達所要涵蓋的信息,進一步吸引讀者。

參考文獻

[1] Lyons, J. Language, Meaning and Context[M].London: Fontana,1981.

篇4

一、困惑與發(fā)現(xiàn)

相當一部分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學了九年語文,竟不能獨立分析文章,作文更是咬斷筆頭還無從下筆,這一直是許多語文老師面臨的共同問題。

幾年前一次偶然,我發(fā)現(xiàn)兩個孩子特別愛看連續(xù)劇《三國演義》和《西游記》,過后還興致勃勃地翻閱對于他們來說還似懂非懂的相關書畫,為了滿足他們濃厚的興趣,我給他們買了有關這兩部名著的連環(huán)畫,他們如獲至寶反復地閱讀這兩套連環(huán)畫。兩個孩子從此迷上了書本,總是嚷著我和他們的父母要買相關的書籍給他們看,如此幾年,我發(fā)現(xiàn)他們竟然學到不少知識,還得心應手品評《三國》、《水滸》等名著,有些還是我聞所未聞的獨到見解。據(jù)了解,他們在班里的語文成績也遙遙領先,他們"下筆如有神"的作文更叫老師贊口不絕。

毋庸置疑,這一切都是益于"讀書破萬卷",而絕不是老師的教育之功。

二、反思平時的教學

這一鮮活的事例引起我對平時教學的反思。平時老師教得那么多、那么累,學生學得那么少、那么難,就是因為不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以自我為中心,用教師的講代替學生的學,根本沒有放手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喜好自主去尋求知識,想學的因受老師控制學不了,不想學的卻反復滿堂灌,結果“消化不良”,重者逃學了事。

三、偶然里是否反映必然?是否可以普遍推行?

以學生為中心,用學生喜聞樂見方式去教,廢除滿堂灌,從興趣入手,創(chuàng)造條件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與探究,大量而反復閱讀,每個學生(先天智力障礙除外)是否都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從實踐與理論看應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本身就是千百年來古今中外讀書經(jīng)驗的規(guī)律性總結,多讀課外書正是新課程所大張旗鼓提倡的?!墩Z文課程標準》就明確規(guī)定一個初中生每學年要讀兩到三部名著,每學期課本后面附錄部分都列出應讀的名著。

四、規(guī)律的東西必然反復出現(xiàn)。

南京師大附小的教師在實踐中也曾遇到這樣類似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有一個孩子還在幼兒園讀大班的時候,其父親便常常在燈下給她講《365夜》書中的故事。孩子聽得入迷了,好多故事都能背,有時聽完之后,還禁不住要翻書看看。父親見女兒很想看書,就試著讓她看著書上的文字聽他讀。不久,他發(fā)現(xiàn)女兒無意中識了不少字,就嘗試著讓女兒跟著自己讀,有時遇到容易的地方,就讓她獨自讀。這樣,不到一年時間,女兒居然能獨立閱讀《365夜》的故事了。第二件事是他們在訪問一位學生家長時,這位家長經(jīng)常播放《365夜》的錄音給孩子聽,孩子聽得津津有味,從小就很喜歡學語文。

這都是以學生為中心,從興趣入手,創(chuàng)造條件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成長的典范,這也我們要改革的方向。

五、變革勢在必行。

(1)信息社會的呼喚:信息社會要求主要教會學生方法而不是掌握具體知識。因為信息社會知識更新很快,是無法教得完的,重要的是教"釣魚法",而應“天高任鳥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自主發(fā)展、更好發(fā)展。

(2)孔乙己應該斷子絕孫――歷史悲劇不可重演: 小孩在生活中學習語言,僅用幾年時間就能熟練運用。我們學生學了多年的語文,有的還不能獨立分析文章,更不能寫出一手好文章。有的大學生提到寫論文,視如比登天還難,讀書多年,書仍然讀不成,又沒有獨立生活能力,過去我們幫孔乙己責怪“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現(xiàn)在我們又責怪什么呢?

(3)舊票不能上新船――新課程呼喚改變教法,中考、高考呼喚改變教法。 開放的社會,激烈的國內國外競爭,呼喚高素質的人才,促進了教育的改革,作為教育晴雨表的高考、中考也悄然革命,那種只會跟在老師后面背誦老師現(xiàn)成答案的學生早已淘汰,自主學習,自主成長,富有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才春風得意。如果平時不放手讓學生在學海中掌握游泳術,老師一味包辦,學生最后只有溺死一條路了。

六、出路何在?如何變革?

以學生為中心,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去教,廢除滿堂灌,從興趣入手,創(chuàng)造條件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與探究,在大量與反復閱讀、探究中學好語文。這是我們變革的最終目標。

七、新法為何有效而又正確?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興趣入手,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有了興趣,自然能保證學生大量閱讀,能大量閱讀,自然會學到很多語文知識,語文水平也就水漲船高了。

(2)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與探究是真正落實"實踐出真知"的認識論。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須親自品嘗梨子?!边@是反復用來說明“實踐出真知”的一句名言。離開了實踐,任何天才都不可能有成就。老師當然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可是每到上課,總覺得不多講一點好像沒有盡為師之責,結果忘了創(chuàng)造條件給學生實踐,學生當然沒有獲得"真知"了。

(3)大量閱讀才能達到量變引起質變的目的。

閱讀的數(shù)量不夠,還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只有大量閱讀,量變才能引起質變,才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4)要求反復閱讀是因為真正認識事物規(guī)律需要反復實踐。

要真正認識事物,不能靠一次實踐完成,特別是復雜的事物。人要正確認識事物,必須反復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更高一級的程度。”這是對認識事物需要反復實踐的科學概括。要求反復閱讀正是要利用這個認識規(guī)律達到掌握語文規(guī)律,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5)語文知識體系的構建,老師不能代替學生。

各人情況不同,只要不適合個體接受方式,老師硬塞給的再好的知識也是吸收不了。只有學生按自己喜好、風格構建的知識體系才是根深蒂固而富有活力的。

篇5

課改背景下,我們必須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正確定位自己學校的辦學模式與管理模式,堅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道路。首先,學校管理者要結合社會發(fā)展的總體形勢和人才需求,以及當今國內外教育改革的基本動向,充分做好本學校的管理工作。要在與實際相結合的情況下,推廣具有自身辦學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充分解放教學中的生產(chǎn)力。其次,教學管理工作不僅僅要與時代大背景結合,更要立足自身的辦學規(guī)模和辦學條件。學校管理者要充分研究本校的師資力量、生源特點、辦學經(jīng)驗以及社會影響力,在充分掌握自身特點的情況下,與新課改理念原則相結合,發(fā)揮最有效地管理。最后,定位學校發(fā)展目標,擬定學校中長期發(fā)展計劃。發(fā)展計劃重視管理工作在縱向發(fā)展過程中的改變與發(fā)展。它強調學生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共同發(fā)展。能夠激發(fā)教師和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發(fā)展動力和內在動力,有助于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師生的多元、全面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同時培養(yǎng)學生健全豐富的數(shù)學情感與認知態(tài)度,提升教學管理的實效性。

二、堅持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管理理念

辦學的關鍵是教育,而辦學的前提是教育思想。因此,探討新課改下小學教育管理之路的首要任務就是創(chuàng)新辦學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管理理念。學校管理必須要堅持的第一思想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每位孩子的健康成長為本”?!耙匀藶楸尽钡暮诵乃枷刖褪且l(fā)展的人的個性,發(fā)展人的能動性、發(fā)展人的自覺性,而不是要讓人在管理框架的約束下遭受奴化和壓抑?!耙匀藶楸尽钡慕逃芾砟J綄θ说乃季S、情感、情緒等內心的滿足更加重視。因此,不僅僅要從物質手段上入手抓好教育管理工作,更要從情感思維上開拓小學教育管理的新思路。首先,教學管理工作要以教師為本,要體現(xiàn)教師的存在價值與意義。在小學教育中必須要對廣大教師提供一個廣闊的、公平的、可以展示自我的舞臺,為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不斷強化教師對學校管理工作的認同感和對學校的歸屬感,進而喚醒教師的主人翁意識,挖掘教師的教學潛能。其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最終體現(xiàn)在每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進步上,不管是學校教育管理者還是上課教師必須時刻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和科學文化內涵。學生首先是一個身心健康、富有人文關心與真善美的人,其次才是教育的對象和知識的繼承者,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更要致力于學生人性的挖掘。同時,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發(fā)展個性和特點,多姿多彩的教學課堂由充滿個性與激情的學生組成,因此,在學校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學生個性的尊重和保護,實現(xiàn)學生個性與教學共性的完美結合。

三、創(chuàng)造美好的學校環(huán)境,為教學管理營造良好的氛圍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文化場所,是傳遞知識的神圣殿堂。學校中唯有充滿豐厚的文化底蘊與文化內涵,才能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書育人的作用,完成引導學生、感染學生的積極目標。學校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離不開教師整體氛圍、學校氛圍、班級風貌和師資力量等教學硬件。良好的師生關系體現(xiàn)了和諧的學校氛圍。要努力打造師生一體的教學環(huán)境和管理環(huán)境。學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積極開發(fā)、合理利用校園環(huán)境中的教育資源,為學生發(fā)展服務。要不斷的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在追求認真與謹慎的前提下,小學教育管理還應當在創(chuàng)新與效率上追求更高的境界。過于死板,重視命令式指導和權威的管理方式盡管從表面上看達到了井然有序的管理效果,但難以從實處上推行素質教育。同時也對教師的專業(yè)進步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造成嚴重的制約。現(xiàn)代學校管理模式要更新觀念與方式,創(chuàng)造寬松有序、活潑溫馨的管理環(huán)境,通過開展學生自我教育、師生情感互動、學校組織文化活動、學校與家庭親密接觸等有意義的溝通方式,真正營造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的美好環(huán)境,促進學校的蓬勃發(fā)展,提高教師的專業(yè)進步,促使學生的個性成長,真正實現(xiàn)素質教育。

四、實施合理的激勵機制,完善教育管理隊伍建設

學校要留住人才,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有用的人才,必須要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樹立起以人為本、求大發(fā)展的思想觀念,實施班級績效管理措施,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教育管理隊伍。要對教育管理者開展經(jīng)常性評估,及時對管理者的管理效果與教學效果做出反饋。在管理方面,學校應該積極地組織教師接受相關的教育管理培訓,通過科學規(guī)范的管理,讓小學管理從根本上適應時展的需求。

五、結語

篇6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些優(yōu)秀的藝術家高超的演奏技術能否得到普及與傳承,就取決于銅管樂的教育理論的研究與教學方法的研究,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非凡的演奏技巧至今無人超越,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就必須把這些優(yōu)秀演奏家的演奏技術破解,才能. 提高.發(fā)展。

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功能是很微妙的,很多生理現(xiàn)象是不受大腦思維控制的,人類的“呼吸”也是如此。學習銅管樂演奏技術最根本技術就是解決對“呼吸”的控制,決不能把“呼吸”的表面現(xiàn)象作為控制“呼吸”的教學理論。

銅管樂演奏藝術新概念是從人體解剖學.神經(jīng)內科學.流體力學的學術觀點出發(fā),從人體“呼吸”的物理現(xiàn)象來研究人體內氣壓的形成與控制,分析氣流.氣壓.流速.流量以及氣流作用在受力點的狀態(tài)為研究課題,從而達到直觀的教學目地,使學生能夠準確的.有地放矢的煉習,使我們的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氣流的控制與運用是我們學習和演奏銅管樂的主要課題,而且在進入高級別的練習時,要更加謹慎的練習氣流的控制與運用,一旦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的技術練習就比較容易進行下去了。因此,我們必須要把呼吸時人體內的物理現(xiàn)象搞清楚,才能準確的控制與運用氣流。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氣態(tài)和液態(tài)的物質要比固態(tài)的物質難與控制,而它們的變化來源于壓力和震動,控制它們的變化則是各類容器,人體的胸腔和肺部就是一個完美的氣體控制器,它通過呼吸肌的運動來完成人體的生理需要和日常的社會活動。

為了能達到準確控制氣流的目的,就必須了解人體胸腔的結構和呼吸過程中的物理原理,達到在學習銅管樂的過程中不走彎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胸腔的組織結構

〈1〉胸膜是一層薄的漿膜,可分為臟胸模(肺胸膜)和壁胸膜,臟胸膜緊貼于肺的表面,并深入肺的葉間裂隙內,壁胸膜貼于胸壁內面,膈上面和縱隔表面。臟胸膜與壁胸膜在肺根部連接移行,臟.壁胸膜之間是一個封閉的漿膜囊既胸膜腔。壁胸膜根據(jù)其附著的部位相互移行的四部分︰

1 .肋胸膜 附著于肋與肋間隙內面。

2.膈胸膜 附著于膈的胸腔面上。

3縱隔胸膜 襯貼于縱膈兩側,前份隨心包凸度向后直達肺根,后份覆蓋胸椎椎體,胸主動脈和食管中分包繞組成肺根部的諸結構,在肺根下方形成肺韌帶。

4.胸膜頂(頸胸膜) 包著肺尖上方突出胸廓上口平面,伸向頸根部。(摘自﹕臨床解剖學實物圖譜叢書之二.36頁。主編﹕紀榮明。)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膈位于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膈是一薄片狀肌‐腱性節(jié)構,上面覆有胸膜,下面襯有腹膜。膈中央腱性部稱中心腱,中心腱的周圍是呈放射性排列的肌性部分。膈呈穹窿狀突向胸腔,右半膈要比左半膈頂高1cm,從腹側面觀膈頂高達第五肋間平面,從背側面觀膈高相當于第十肋平面。(摘自﹕臨床解剖學實物圖譜叢書之三第十章。主編﹕紀榮明.丁光輝)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呼吸過程中的物理現(xiàn)象

從解剖學中我們了解到胸腔是一個密閉的腔體內層為臟層,緊貼在肺的表面,外層為壁層 …胸內壓較大氣壓低,習慣上稱胸內負壓。平靜呼氣末為-3~-5cm水柱,吸氣末為~cm水柱。 摘自(內科護理學)姚景鵬 主編。由于肺部是在胸膜腔內,通過支氣管與大氣相連,肺部的壓力是和大氣壓相等。吸氣時,由于呼吸肌的擴張使胸腔擴大,負壓值升高,且高于大氣的壓力,氣流被吸入肺部。呼氣時,由于呼吸肌的收縮使胸腔縮小,負壓值降低,低于大氣壓,氣流被排出肺部。

由于生理的需要,胸腔的擴張可分為﹕縱向.橫向.縱橫向三種形式,縱向擴張是腹側肌控制,橫向擴張是胸肌控制,縱橫向是腹側肌與肋間肌共同控制。

銅管樂演奏中的氣息運用

在學習演奏銅管樂氣息是至關重要的,它需要持續(xù)高壓穩(wěn)定的氣流。我們從呼吸的三種形式上分析﹕縱向擴張時,由于腹側肌的收縮,膈肌下移呈v型,氣流不易控制,橫向擴張時,由于胸肌的收縮,膈肌凸向部被拉直,氣流也無法控制,只有縱橫向的擴張可以使膈肌整體下移,腹肌收縮使腹腔內的臟器形成緊固的整體,此時,腹肌和膈肌共同發(fā)力。它的發(fā)力過程就像護士在打針時手持注射器,拇指抵著注射器的內管,食指和中指控制著注射器的外管,拇指發(fā)力向外,食指和中指發(fā)力向內。此時,腹側肌和肋間肌保持著擴張的狀態(tài),腹腔就有了持續(xù)的高負壓,膈肌整體作用在緊固臟器上,膈的中心腱向下移動,拉緊并擠壓胸膜腔,這時呼出的氣流就是高壓氣流了。

重點︰腹側肌和肋間肌的舒張和腹肌的收縮形成的是使膈中心腱發(fā)力的對應面,也可以說是支點。在進入高級練習時尤為重要。

發(fā)聲體(振動體)與風口

發(fā)聲體是銅管樂演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關系到音色與技巧的好與壞,我們不能一味的去模仿某些演奏家的表面狀態(tài),如果一味的模仿也可能事得其反弄巧成拙,發(fā)聲體因樂器不同(長號.圓號.小號…)而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都是使用外唇震動。因為人的外唇是一組肌肉(輪砸肌)可控制,內唇是軟組織不可控制,論砸肌周圍是上拉肌與下拉肌和左拉肌與右拉肌…。為了使嘴唇像小提琴弦那樣可以控制的產(chǎn)生振動,先使嘴唇扣緊牙齒,把內唇收進牙齦,兩嘴角收緊于犬齒并保持固定,就像小提琴的掛弦板與緊弦軸,將外唇固定在牙齒的外面,超過牙齒少部分的嘴唇就是可以控制的振動體。風口則是上下門齒,如果以唇縫作為風口,將有一部分氣流成 為無用功被浪費掉了,所以,上下門齒的距離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風口。

控制與放松︰正確區(qū)別來自體內的信號

以上所講的只是理論上的概念,在實際學習運用的過程中還還遠遠不夠的,會遇到很多問題。從理論上講人體是一個變數(shù),有N組肌肉和N數(shù)個神經(jīng)節(jié)點,從神經(jīng)內科學上講,除主干神經(jīng)外還有植物神經(jīng),迷走神經(jīng),三叉神經(jīng)等,人在日常活動中

起到不同的作用,每個神經(jīng)節(jié)點都有一組神經(jīng),一個是信號輸入,一個是信號輸出,而每一組肌肉都由一個神經(jīng)節(jié)點的控制。人在日常的活動中遇到的各種情況神經(jīng)組織都會有反應,有的是可控的,有的是不可控的,而這些不可控的神經(jīng)組織又可以通過我們的訓練變化成可控的。因此,我們在學習銅管樂的過程中要正確的分析來自體內的各種信號,找出那些因條件反射出現(xiàn)的干擾信號,加以訓練,使那些不可控的神經(jīng)組織變?yōu)榭煽匦袨?這樣我們的學習和演奏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際運用中的方法 呼吸是我們在學習演奏銅管樂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根據(jù)上述理論運用到實際的學習演奏過程中 。?

? ? ? ?1 在練習呼吸時首先要放松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尤其是胸部,在吸氣時,胸部和肩部不能有任何動作,用腹側肌和肋間肌發(fā)力,使胸腔縱向擴張,同時在保持這個狀態(tài) 下收緊腹肌,使腹部形成緊固的整體并成為發(fā)力的支點。?

? ? ? ?2 在保持上述狀態(tài)下呼氣,此時橫膈肌的中心腱下移向腹部緊固的支點發(fā)力,此時的氣體就是高壓氣流了。

用最直觀的話說(吸氣的力量,就是演奏時的氣壓)?

? ? ? ?3發(fā)聲體的準備,我們可以根據(jù)小提琴弦的震動形式準備我們的振動體,把両個嘴角向兩顆犬牙收緊,把上下唇內的紅肉向牙齦收縮,使外唇貼緊門齒,同時要把上下門齒對齊,使上下唇在一個平面上,上下門齒之間有一邊舌的距離。(風口)

這樣就把振動體準備好了,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口型)。再練習的過程中遇到高音,我們把輪匝肌收緊,遇到低音我們把輪匝肌放松,圖示

4氣流通道的準備。氣流通道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演奏的能力,好多學生再練習的過程中因氣流通道不好而造成上高音困難,低音下不去,其原因就是:喉結與舌根緊張,舌面抬高,氣流不暢通,而口腔內又因舌面的抬高形成渦流,此時的口腔壓力升高,面部因壓力升高而脹的通紅,使有效的氣壓氣流不能有效地作用在唇尖上而造成的。未了避免上述的情況發(fā)生,我們在練習開始的時候要做到放松,口腔做發(fā)的狀態(tài),把注意力放在做好的發(fā)力點上,同時去感覺頸部肌肉和舌根肌肉的放松,與此同時做哈氣的動作,反復練習,直到控制了頸部肌肉和舌根肌肉的放松狀態(tài)為止。在上述幾項練習完成后,我們就可以開始練習發(fā)聲了。

5 發(fā)聲練習。銅管樂的發(fā)聲是靠氣流摩擦嘴唇產(chǎn)生振動而發(fā)出聲音的,所以我們要先做嘴唇震動的練習。首先按上述(口型)的要求做好口型,然后用哈氣的方法 將氣流送到唇尖,發(fā)出pu 的嗡嗡聲,這個練習要經(jīng)常做,它可以使練習者避免在練習的過程中因錯誤的感覺使嘴唇向錯誤的方向運動。

6舌的運用

舌頭在銅管樂演奏中的技巧占有很大的比重,舌頭的運動主要靠感覺器官的支配,大腦的思維只能起到宏觀的指揮,所以看似簡單實則難。舌的基本組織結構主要是由︰舌肌.舌系帶.舌下線小管開口.舌下阜…等,舌肌 可分為舌內肌和舌外肌,舌內肌構成舌的主體其肌纖維排列呈縱.橫.垂直三個方向,收縮時刻改變舌的外形。舌外肌是起于舌外止于舌內的一組肌肉,其作用是改變舌的位置。(摘自︰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 陳咨夔 主編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舌的運動有些類似蛇的運動,如果用整個舌的運動,那么舌根的肌肉就要收緊,依靠收緊的舌根部的反作用力把大部分舌向前彈射,這樣舌的動作大而笨拙,不適宜演奏。如何使舌完成快速.準確.干凈的切斷氣流,這個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1口腔壓力。2口腔狀態(tài)。3舌的狀態(tài)。

1口腔壓力大,不僅影響舌的運功,而且因口腔壓力大影響到作用在唇部氣流的壓力下降而改變音色和音準。

2口腔狀態(tài)不能是o型,因o型上顎與舌的距離大,舌的運行距離長,而且舌向上運行時舌面會收縮不能干凈的切斷氣流。

3舌的狀態(tài)最為關鍵,直接影響到舌能快速.準確.干凈的切斷氣流。

解決的方法是︰腹側肌與肋間肌的舒張力作用在收緊的腹腔面上,不能有絲毫的上移。使口腔在正常的壓力下。口腔以發(fā)YU的狀態(tài),使口腔成為扁漏斗狀,縮短舌面與上牙齦的距離。做好上述準備后就可以練習舌的吐音動作了,舌輕動,發(fā)du嘟(單吐) .發(fā)du.du.gu嘟嘟咕(三吐) .發(fā)du.gu嘟咕(雙吐)

篇7

1.導語引趣法

好的導語像戲劇的序幕,令學生心馳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學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讓學生啟開思維的大門,點燃智慧的火炬……把學生引入興趣的大門,是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重要一步。因此,我們非常重視導語的設計。如在講《狼》時,就說:“在小學時我們學過《狼和小羊》一文,結果是狼吃掉了羊,假設把羊換成了人,結果又會怎樣呢?”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對本文主題的理解做了鋪墊。又如在講《〈論語〉十則》一課時,可以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了全世界最偉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頓、哥白尼等,大家知道是誰排在這十大思想家的第一位嗎?他就是我們中國的孔夫子。這樣導入新課,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

2.故事引趣法

初中生都喜歡聽故事。講課時,教師不妨迎合學生的這一心理,切合課文內容,適時地給學生介紹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從而引發(fā)學生興趣。例如講諸葛亮的《出師表》,就順便講一講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赌咎m詩》、《扁鵲見蔡桓公》、《愚公移山》等故事性較強的課文都可以用此法。當然,與課文有聯(lián)系的故事是很多的,講的時候應該有所選擇,做到適量為宜。

3.角色朗讀引趣法

朗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些生動淺顯的課文,教師無需多講,只要略加點撥,組織學生朗讀幾遍就可以了,特別是有些人物對話較多的課文,分角色朗讀效果更好。例如講《駱駝尋寶記》一課,就可以找?guī)讉€學生分別摹擬老虎、獅子、駱駝等動物的口氣進行角色朗讀,在朗讀中體會各種動物的性格。又如《皇帝的新裝》、《,你在哪里》、《〈白毛女〉選場》、《市長》等文章如果分角色朗讀,學生一定會很有興趣,教學效果也一定會很好。

4.直觀教具引趣法

初中生接受知識、思考問題離不開具體的形象。例如在講《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看云識天氣》、《三峽》等課文時,利用教學掛圖,再結合掛圖講課文;在講《貓》、《小麻雀》、《斑羚飛渡》等課文時,準備一些標本讓學生傳看,大家興致很高。有時指導學生依照課文內容搞一些小制作,讓他們既動腦、又動手,在制作中領會課文內容。

5.情緒感染法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講課時只有充滿激情才能打動學生,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圍,如在講授《,你在哪里》、《最后一次演講》、《背影》、《鄉(xiāng)愁》等課文時,就可以借助動情的朗讀、動情的手勢、動情的分析,讓學生都進入角色,沉浸在濃郁的情感氛圍中,學生就會被精彩的課文內容所感染,從而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6.激將法

初中生爭強好勝心切,對他們采用激將法更為有效。比如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大家積極發(fā)言,就可以說:“現(xiàn)在女生已走在前面了,我們男生能甘愿落后嗎?”“巾幗豈能讓須眉!”“發(fā)言最不積極的一組,下課后全組同學合唱一首歌。”這樣一激,學生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

7.板書引趣法

板書是一門藝術,優(yōu)美的板書具有一定的魅力。在板書時,應注意布局合理、書寫工整,有時也可以根據(jù)板書內容的不同而及時變換字體,用彩色粉筆書寫重點內容。板書設計也要注意形式多樣,或表格式、或網(wǎng)絡式、或金字塔式。總之,教師在板書時力爭將文字符號巧妙組合成藝術畫面,以此吸引、感染學生。

8.教態(tài)姿勢引趣法

教師的表情、姿態(tài)、手勢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興趣。教師在上課講到興奮時,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有時模仿課文中的人物動作、姿勢和表情,可以感染、打動學生。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捕鳥”動作,《社戲》中“開船”動作,《狼》中“御狼、殺狼”動作……我們都是邊講邊演,學生也上臺表演,這樣整個課堂就會情緒盎然。

9.作文互改引趣法

學生互改作文,迎合了學生好奇好動的天性,容易誘發(fā)學生的興趣。但在學生互改作文時,教師一定要認真加以指導,提出具體的要求。對學生互改作文,教師要進行必要的修改和講評,以提高學生的鑒賞和寫作水平。

10.學習競賽引趣法

組織學生競賽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這種競賽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也可以在課下進行。例如課堂上教師可以以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比賽,第一名為龍隊,其他三組依次為虎隊、兔隊、龜隊,一學期下來,哪一組得的“龍”最多,就給這組的每一位學生發(fā)一份小禮物。課下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競賽、古詩背誦比賽、故事會、辯論賽、手抄報比賽等,這些比賽能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

11.班報墻報引趣法

初中生應該辦好班報和墻報,以活躍班級生活。班報墻報的內容應活潑多樣,可以搞一些插圖和漫畫,也可以搞些“腦筋急轉彎”、“開心果”、“猜一猜”之類的小欄目。班報墻報上的文章最好選登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或把班上的優(yōu)秀作文匯編成《班級優(yōu)秀作文選》,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12.野外課堂引趣法

有些課文如果到野外教學,效果更好,如教《海濱仲夏夜》時,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晚上帶學生到海邊講授此文;教《聽潮》時,可以在漲潮時到海邊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課文的意境,以此激發(fā)興趣。當然準備要充分,特別要注意安全。

13.語言幽默引趣法

教師的語言幽默詼諧,情趣橫生,學生就會聽得津津有味?,F(xiàn)在電視和不少刊物上都設有“開心一刻”、“開心果”、“腦筋急轉彎”之類的小欄目,其中有不少幽默的話語,教師不妨在課堂教學上講它一兩句。教師在講課時偶爾說兩句學生熟悉的“班級用語”、流行歌詞、俗話諺語、名言警句等,也會引發(fā)學生興趣。

14.表揚鼓勵引趣法

篇8

關鍵詞:傾聽;關注;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122-02

案例1:我在上二年級識字課的時候,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理解“虛心對驕傲”。我先夸獎一個孩子說他的字寫得漂亮,那個孩子說:“謝謝老師,我會更加努力的?!彼_了個好頭,再夸幾個孩子,他們都說出了虛心的話,我馬上板書“虛心”。接著,我讓孩子也夸夸我,我的本意是想讓孩子夸完我后,我就說出驕傲的話語,讓孩子們理解“驕傲”??蓡栴}出現(xiàn)了,第一個孩子站起來沒有夸我,而是說:“謝謝老師教我們讀書?!蔽倚睦锵耄⒆觽兛隙梢哉f出贊揚夸獎的話語,于是我連續(xù)換了幾個,但同樣是感謝的話語。我心里又感動,又著急,最后我一看時間不夠,就自己說:“如果你們夸老師朗讀好,我的回答卻是:‘我朗讀生來就好,我演講比賽還拿過獎的?!抢蠋熅褪且粋€怎么樣的人呢?”學生終于說出了“驕傲”,我急忙板書,這個環(huán)節(jié)就這樣過了。

反思:我為什么要把自己腦子里的想法強加給學生?

我鉆進了一個死胡同,認定學生會說出贊揚夸獎的話語,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而孩子走的又是另一條路,一心想謝謝老師的教誨。于是師生走了兩條不同的路。其實孩子說出感謝的話語時,我就應該意識到我和孩子們的思維分道揚鑣了,這個時候我應該不要再指名讓學生說了,趕緊繞回學生的路,這樣師生的思維就回到同一條路了。如果我們不注意傾聽孩子的聲音,而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教案計劃做,強行把孩子的思維扭轉到教師的計劃上,我們的教學計劃也肯定不會順利。

案例2:這個學期的校際公開課開始了,一位老師上《夏夜多美》一課。當一名學生結結巴巴地讀完第二段的時候,教師隨口說出:“誰能比他讀得更好?”他讀得本來就不好,所以一下子很多學生便高高舉起了小手,性急的還“老師!我!我!”喊了起來。剛才結巴讀書的孩子一下子趴在了桌子上。老師又指名一個學生,這個學生不但讀得流利,而且很有感情。老師又說:“你讀得真好,誰還能比他讀得更好?”這下只見兩個同學猶猶豫豫地舉起了小手。

反思:“誰能比他讀得更好”這種話要換個方式說。

孩子的心田是一塊等待開墾的土地,如果你播下贊美的種子,就會獲得自信的收獲。從以上教學片段可以看出,教師兩次使用“誰能比他讀得更好”都不恰當。因為任何一個孩子,無論處于哪個年齡階段,無論做什么事,總是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如果教師換一種說法:“你雖然讀得不流利,但是勇敢地站起來了,而且還讀完了第二段,老師非常敬佩你的勇氣,誰再來讀一讀?”相信孩子會更樂于發(fā)言。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有誰比他讀得更好”從表面上看似乎引發(fā)了學生的競爭心,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實質上并非如此。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和學生溝通時應該選用個性化的語言,對學生言行評價,尤其是表揚要做到具體、真誠,讓教師的每一次言行都成為孩子的加油站。

案例3: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識字公開課。當問到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這些生字時,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手,一個學生說:“我是這樣記住‘晴’字的,月亮下山了,太陽出來了,天晴了?!庇谑菍W生個個編謎語、編故事、做動作,反而最簡單的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這樣的識字方法沒有人用。

反思:識字方法應該是越快越簡單越好。

其實在第七課《胖乎乎的小手》就學了“情”字,完全可以用換一換的方法記“晴”字。如果按照“月亮下山了,太陽出來了,天晴了?!焙苡锌赡苷`導其他的學生把右上半寫成“山”,把右下半寫成“月”。管理上有句名言:簡單的往往是最實用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關鍵。學生除養(yǎng)成良好的識字習慣外,還必須掌握“活”的識記方法,為今后的自學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掌握一定的識字方法、技能,使學生真正愛識字、樂識字、輕松識字。每個字都讓學生編一個字謎,這樣能夠輕松起來嗎?編出來之后是不是就真的記住了那個字呢?

案例4:這是二年級的一堂課,一位女教師正在上古詩《絕句》。學生已經(jīng)把古詩讀熟了,教師在這個恰當?shù)臅r機提出小組合作理解課文意思??此扑娜诵〗M開始討論了,可是細看學生并沒有合作學習,而是干起了他們自己感興趣的事。很快老師要學生匯報小組學習的成果了,老師叫了一個學習好的學生非常順利地逐字逐句理解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很順利通過。

反思:不能讓小組合作學習只供觀賞。

篇9

一、設計形式靈活多樣的作業(yè)

學生作業(yè)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優(yōu)質的作業(yè)有助于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利于學生智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地開發(fā)。在作業(yè)設計中,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把書面作業(yè)作為唯一的形式,不局限于課內的學習內容,去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yè)。如把“組詞”稱為“找朋友”“添枝加葉”;“連線題”美其名曰“碰碰車”“黃金搭檔”;小檢測叫做”考考你”;口語交際叫做“巧嘴巴會說話”等。在學習《黃山》一課后,我設計的作業(yè):讀一讀“如此美的黃山,我們進行一次配樂課文朗讀”。這一作業(yè)的設計不但完成了“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課文”的教學目的,而且在抒情的音樂朗讀中,使黃山“四絕”風光盡現(xiàn),使學生的愛國之情油然而升。學習《寓言兩則》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yè):議一議、寫一寫。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小組內先互相交流,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寫出來。這個作業(yè)的完成,既有助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深化了本課的寓意。如教學《一夜的工作》前,我設計的作業(yè)是:查找資料,查一查有關的事跡。安排學生上網(wǎng)或上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教學生字時,我要求學生自制生字卡,卡片形狀自己設計,可以是圓形方形的,也可以是水果狀、樹葉形、物體的、小動物狀的。

二、設計變知識為能力的作業(yè)

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能夠“復制”知識,而是使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上完一課讓學生自擬練習題,靈活應用“讀”“議”“講”“練”的方法進行作業(yè),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技能,而且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把動手操作為學生作業(yè)設計的內容,強調以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作業(yè)為主導,促使作業(yè)從單一的識記向理解運用發(fā)展,如學習了《坐井觀天》之后,讓學生自由組合表演課本劇,學生自由結對子,做頭飾、搞彩排,展示課上,精彩的表演使師生深深感到:個人為量有限,集體創(chuàng)意無窮?!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作業(yè)是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收看講解電視節(jié)目,參加社團活動、閱讀課外書籍也是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鼓勵學生走出去,去感受都市美景及人情風俗,感受自然風光、陶冶情操,取消那些大量抄寫的作業(yè)。這些作業(yè)的設計源于教材,和教材緊密相連又高于教材,培養(yǎng)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設計讓學生自主發(fā)展的作業(yè)

設計語文作業(yè),在考慮共性的同時,也要兼顧學生的個性特征。要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yè),對于學有余力的優(yōu)良生,教師有意補充一些難度較大的提高題,讓他們的能力得到提升,對于學困生,作業(yè)難度適當降低,這樣會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在作業(yè)設計方面,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作業(yè)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發(fā)展學生能力和提高學生的素質著想,要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作業(yè),作業(yè)的形式應靈活多樣,與聽、說、讀、寫、演、畫、做等訓練形式有效相結合,如同樣是鞏固識字的作業(yè),教師只要求會讀會寫就行,至于怎樣才能會讀會寫教師不作統(tǒng)一的要求和硬性規(guī)定,讓學生自主去完成。有了教師對作業(yè)的明確要求,有的學生回家后老老實實把生字抄寫了幾遍,有的請家長給自己聽寫、改錯,只把寫錯的字寫了幾遍,有的給生字找形近字、做生字加減法,有的干脆不做,因為他們自認為已經(jīng)會寫了。這樣的作業(yè)設計讓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大大減輕了。自主發(fā)展的作業(yè)還應當允許學生選擇完成作業(yè)的方式,把“合作”作為必要的素質來培養(yǎng)。作業(yè)可以在與爸爸、媽媽的合作中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四、設計豐富學生生活的作業(yè)

語文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是生活的積蓄和抒發(fā)。通過作業(yè)設計,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打開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把作業(yè)設計與社會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用生活豐富作業(yè)。如母親節(jié)來臨,布置學生先為母親做一件事:或制作一張賀卡,或燒一頓飯菜,或搞一次衛(wèi)生等,再把所做的事寫成作文,學生有了實踐的過程,有了情感的體驗,使得作文教學出現(xiàn)生氣勃勃的現(xiàn)象。下雪了,讓孩子看雪、玩雪,寫一寫雪景,畫一畫雪景,背一背有關雪的詩歌。星期日,讓學生自主設計手抄報等。與此同時語文作業(yè)的設計還要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用語文的手段,鞏固、深化、提高其他學科知識,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比如學習了科學課中《種子的傳播方式》一課,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yè):編科學故事《種子旅行記》,這樣的作業(yè)設計使學生所學的科學知識在寫作中得到鞏固。

五、設計讓全體學生發(fā)展的作業(yè)

“五根手指伸出來不一樣齊”,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師在作業(yè)設計中,應充分體現(xiàn)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則,采取不同的作業(yè)內容,設計出風格各異的作業(yè),對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fā)展。學困生由于一些知識點沒有學好,知識缺陷,導致知識的斷層,失去學習信心、意志和毅力。根據(jù)教學內容的基本要求,有針對性地設計基礎練習作業(yè)。根據(jù)學困生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作業(yè),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小競賽等形式的作業(yè),既能激發(fā)學困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培養(yǎng)學困生做作業(yè)的興趣。難度對學困生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如果難度太大,會使他們產(chǎn)生恐懼逃避心理,如果難度太小,學習過程又變得平淡無味,達不到練習的目的和效果。對于學困生的作業(yè)設計是不能和一般學生的作業(yè)題目一樣的,要讓他們掌握了課本的基本知識之后,再做有選擇拓展題目進行練習,做到課內作業(yè)與課后作業(yè)相結合。因此作業(yè)的設計還要注意層次性,同時還要了解其他各科作業(yè)的布置情況,做好調整。從而使學困生自覺地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體驗到作業(yè)的樂趣,并從中感受到成功。

篇10

【關鍵詞】隱喻 高等教育改革 新聞報道 意識形態(tài)

隱喻一直是哲學家、修辭學家、文學批評家、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的研究對象,但長期以來對它的研究僅局限于修辭學、文學和文體學范疇。1980年,Lakoff & Johnson在開創(chuàng)性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指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隱喻不僅可以反映說話人/作者的思想理念,而且還可以構建一定的觀念或現(xiàn)實,影響聽話人/讀者對于世界的感知和認識。本文以Lakoff & Johnson的認知隱喻理論為框架,對《人民日報》近九年(2000~2008)有關高等教育改革的75篇報道中的概念隱喻進行分析,探討并解讀作者的潛在意識形態(tài)以及社會發(fā)展變化對于人們思維和話語的影響。

概念隱喻理論與意識形態(tài)

Lakoff & Johnson認為“隱喻的本質是通過一個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個事物”,隱喻應該被理解為“隱喻概念”(conceptual metaphor),人們可以通過隱喻理解抽象概念和復雜狀況。①Lakoff & Johnson引入了數(shù)學領域的“映射”(map)概念來進一步解釋兩個概念之間的相互構建關系。每一個語言的背后都有一個復雜的概念體系,這個概念體系包含許多概念隱喻,所有的概念隱喻都植根于我們的身體構造、日常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概念域為豐富的心理表征,他們作為我們與特定的經(jīng)歷或現(xiàn)象相關的背景知識的一部分以圖式形式儲存于記憶中,在理解隱喻的過程中自動提取。隱喻是一種以抽象的意象圖式為基礎的映射(mapping),即從一個比較熟悉的、具體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體),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較難理解的目標域(target domain即本體)。通過跨域映射,人們用自己熟悉的認知域來認識不熟悉的認知域,以達到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因此隱喻不僅是語言的,更重要的是認知的、概念的。

Norman Fairclough 認為“隱喻無處不在,而且從根本上構建人們的思想方式、行為方式以及人們的知識和思想體系”,② “概念隱喻是共享的認知和文化資源”,一旦隱喻形成,必定會對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Lakoff & Johnson 認為隱喻可以“通過包含概念的某些特征同時掩蓋另一些特征的一系列連貫的網(wǎng)絡來定義現(xiàn)實”,③隱喻可以幫助我們構建現(xiàn)實、推理并評價現(xiàn)實。隱喻可以影響人們的感知,隱喻的使用不僅可以反映使用者的思想,而且可以加固體現(xiàn)使用者集團利益的既定的思維模式。人們常常為了其特定的目的,會有選擇性地凸顯和掩蓋某些因素,形成人們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考察角度。概念隱喻理論為語言學家分析語言中潛在的意識形態(tài)提供了一個十分有用的工具。

《人民日報》關于高等教育改革報道(2000~2008年)中的概念隱喻

本研究語料來自《人民日報》網(wǎng)站的電子數(shù)據(jù)庫,首先通過搜索關鍵詞“高等教育改革”獲得所有包含該關鍵詞的新聞報道,然后通過逐篇閱讀刪除除了關鍵詞以外內容關聯(lián)性不大的新聞報道,最終獲得2000年~2008年與高等教育改革相關的75篇新聞報道,共約115,388字,包括新聞、簡訊、觀點、專訪、政策、講話、理論文章等類型。本文僅討論語料中出現(xiàn)頻率相對較高的幾組主要的概念隱喻,分別是:“工程”隱喻(出現(xiàn)639次,占39.81%), “工廠”隱喻(出現(xiàn)392次,占24.42%),“戰(zhàn)爭”隱喻(出現(xiàn)226次,占14.08%),“人類”隱喻(出現(xiàn)167次,占10.4%),“道路”隱喻(出現(xiàn)75次,占4.67%)。

“工程”隱喻?!肮こ獭彪[喻是使用最多、最突出的概念隱喻,可以用來比喻人才培養(yǎng)、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方案的實施,高等院校、師資隊伍的逐步加強等。請看以下例句:(1)此次改革不是普調工資,也不是濫發(fā)獎金,是國家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的實施“高層次創(chuàng)造性人才工程”的必然要求。(2000-03-09)(2)關于教學改革,教育部已啟動“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2000-06-28)(3)北京醫(yī)科大學是全國醫(yī)學院校中首批進入“211工程”建設的學校,……這是強強、大大聯(lián)合,其目的是要建設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2000-03-09)“工程”是人們所熟悉的、具體的事物,也是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的比喻,作者借助“工程”始源域清晰形象地建構和表達了新概念,讀者也正是通過自己所熟悉的始源域來理解目標域。無論是人才的培養(yǎng)、教育教學改革,還是高校自身建設和師資隊伍的加強等都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首先需要做好精心的規(guī)劃,然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實施,而且是一項環(huán)環(huán)相關、長期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

“工廠”隱喻?!皩W校如同工廠”是早已被人們接受、廣泛使用的比喻?!肮S”域所包括的一些組成部分諸如工廠規(guī)模、工廠運作、工人、機器設備、產(chǎn)品、產(chǎn)品加工、產(chǎn)品訂單、產(chǎn)品質量及監(jiān)控、生產(chǎn)標準、生產(chǎn)成本等投射到“學?!庇?可以粗略地對應為學校規(guī)模、學校管理、教師或其他教學資源、教學設備、學生、教學過程、用人單位需求、學生素質及學生管理、學校培養(yǎng)目標、學生培養(yǎng)成本等。在市場經(jīng)濟的體制下,高等學校也參與了市場競爭,學校在進行運作時必須同時考慮規(guī)模、質量和效益,“學校產(chǎn)品”的質量即“學生”的素質是學校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所在。例如:(1)去年高校擴大招生規(guī)模,……如果長期擴招,學生質量是否得到保證?(2000-03-09)(2)二要努力提高學位授予質量,樹立科學質量觀,加強學士學位工作,完善培養(yǎng)機制,強化質量監(jiān)管體制,……整體提升。(2008-12-30)(3)高校原則上每年可以根據(jù)年生均培養(yǎng)成本收取一定比例的學費。(2000-06-09)(4)要求高等職業(yè)院校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推廣“訂單式”培養(yǎng),開展雙證書教育。(2005-07-14)(5)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初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供不應求,那么,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群眾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要求日趨強烈。(2007-07-13)

“戰(zhàn)爭”隱喻。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第一個概念隱喻就是ARGUMENT IS WAR,這個以WAR為始源的隱喻正是一個經(jīng)典結構隱喻。人們往往用戰(zhàn)爭來描述ARGUMENT,LOVE,GAME,BUSINESS等目標域。在本語料中,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和讀者也同樣以戰(zhàn)爭概念來構造和理解高等教育概念。比如:(1)綜合性大學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該成為科教興國的生力軍。(2000-04-04)(2)各高校領導……使高校成為抵御和打擊“”以及類似組織活動的重要陣地。(2001-01-10)(3)應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著力營造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2007-07-13)以上例句中作者把“綜合性大學”、“高?!狈謩e比喻為與戰(zhàn)爭密切相關的“生力軍”、“陣地”,“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要像作戰(zhàn)一樣“周密部署”才能獲得成功。作者通過戰(zhàn)爭隱喻很容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并有助于他們更好地了解高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必要性。

“人類”隱喻。在以下例句中,作者以概念隱喻“人”為始源域來構造目的域,非常生動形象。“大學”就如同人和人一樣可以相互“合作”,“高等教育”也可以如同人一樣加快改革的“步伐”。例如:近年來,在多年改革試點的基礎上,按照“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等多種方式,加快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2000-08-25)另如,將大學的規(guī)模對應于人的身材,如果大學不考慮質量,盲目追求數(shù)量,過度擴大招生規(guī)模勢必會成為“胖子”,不能“健康”發(fā)展。例如:一所健康發(fā)展的大學應該是身材適中的,不能都長成“胖子”,否則就會出現(xiàn)很多毛病。(2006-07-18)

“道路”隱喻。在始源域“道路”這一概念隱喻中,與目標域“高等教育”關系最密切的特征為“從一個出發(fā)點開始朝目的地前進”。例如:清華大學正在向著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大學目標前進……。(2001-07-31)另外,作者也借助“道路”隱喻清晰地表達并努力使讀者接受自己的觀點:雖然高等教育改革面臨許多困難,改革的成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許多人的奉獻和努力,但是改革是勢在必行的,高等教育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例如:(1)……他只是把自己當成一塊鋪路石……汗水和畢生的心血鋪向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勝利的坦途。(2002-03-19)(2)李嵐清強調,改革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由之路。(2000-04-04)

結 語

從以上對《人民日報》新聞報道中的概念隱喻分析可以看出,隱喻作為人類認知的一種重要方式,是豐富語言的重要手段。作者利用了人們所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來引發(fā)讀者的推理和聯(lián)想,通過“工程”、“工廠”、“戰(zhàn)爭”、“人類”、“河流”、“道路”等始源域的映射,多角度、多方位地投射于與“高等教育領域”相關的一些目標域,本體的特質借助于喻體而得到充分傳播。作者不僅使用這些隱喻來構建語言,產(chǎn)生豐富的話語意義,而且?guī)椭鼙姀母鞣N角度來理解和認識新的概念和事物,對大眾的思想進行新的塑造,同時這些隱喻也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潛在意識形態(tài)以及社會發(fā)展變化對于人們思維和話語的影響。(作者單位:華東交通大學國際學院)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