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學習范文

時間:2023-07-07 17:3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文化的學習,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茶文化的學習

篇1

關(guān)鍵詞:茶文化;英語教學引言英語教學方式應該更加多元化,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要體現(xiàn)出英語的魅力,針對不同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斷豐富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構(gòu)建更加完善的英語教學模式。而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語教學,能夠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茶文化在我國具有扎實的群眾基礎(chǔ),能夠激發(fā)社會各階層對英語學習的熱情,茶文化與英語語言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并且深受中國人民以及西方國家人民的喜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融入茶文化,不僅可以提升英語教學整體質(zhì)量和效率,同時還能夠促進中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

1大學英語與英國茶文化的關(guān)系概述

中國有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并深深影響著世界的茶文化發(fā)展。其中以英國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隨著現(xiàn)代人對茶文化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許多院校已將茶文化與教學內(nèi)容相融合,保證開展教學課程的過程中,同時講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論,讓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輕人所熟知。在開展英語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西方國家同樣重視茶文化,因此,可以適當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識,讓學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準確的掌握英語語言的學習方法和技巧。由于學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語法、句法以及語言場景的使用,教師可以以茶文化為背景,不斷融入茶文化教學理念,確保學生對英語教學更感興趣,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的駕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將文化教育與語言教育相結(jié)合,提高了英語教學的利用價值,并確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語教學課程變得更有意義。學生了解基礎(chǔ)茶文化內(nèi)容以后,可以更準確的理解英語詞匯,并掌握重、難點英語語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證學到了更多的英語文化知識,又可以對中國的傳統(tǒng)茶文化進行學習和弘揚,讓英語課程教學變得更有意義。

2高校進行茶文化教學的有效措施

隨著中國茶文化流入英國,英國本土漸漸接受了這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將其內(nèi)容變得更為豐富,形成了獨有的茶文化內(nèi)容。

2.1增加選修課

與其他學科的授課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學課程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讓學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態(tài)和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完成其他科目的學習任務。由于學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因此,在學習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時,可以適當引薦茶文化的基礎(chǔ)知識,并要求教師對相關(guān)茶文化歷史進行講解,加深對其他文化的印象。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蘊,才能在文化底蘊的基礎(chǔ)上陶冶情操,順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學習任務。

2.2不同的渠道推廣

茶文化在我國生活中十分常見,教師也在課堂上大力宣講茶文化的內(nèi)容,因此,學生有了更多渠道來了解茶文化的相關(guān)知識,進一步對茶文化進行推廣。為確保學生了解更多的茶葉品種,并在推廣的同時,融入自身對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梢栽趫D書館設立茶展覽區(qū),并提供相關(guān)介紹書籍,讓學生完成茶文化知識的自主學習任務。適當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詩詞大會,要求學生在大會舉辦之前,不斷積累茶文化的知識和內(nèi)容,以便提高答題過程的精彩程度。校園內(nèi)部也應大力宣傳茶文化的知識,鼓勵更多學生普及茶文化,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茶文化的相關(guān)理論,確保我國優(yōu)秀的茶文化可以傳播得更快、更廣。利用校園廣播的宣傳方式,能夠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園的影響力,有針對性的對茶文化的知識進行宣講,滿足了茶文化愛好者的學習要求,提高了學生對茶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

2.3將茶文化與學生自身的專業(yè)內(nèi)容結(jié)合

由于學生需要學習英語課程知識,因此,教師將茶文化知識在英語課堂上推廣,能夠彌補學生茶文化知識的空白。教師引入的文化內(nèi)容以西方茶文化為主,英國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為避免學生對學習茶文化知識不感興趣,教師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結(jié)合的教學模式,既保證滿足學生對漢語文學的學習需求,又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傳播英國茶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茶文化知識的精髓,進一步體會茶文化內(nèi)容的價值。外語專業(yè)的學生需要用英語與外國友人進行交談,在了解英國茶文化的內(nèi)容以后,可以滿足特定語境的交流需求,讓交流的內(nèi)容變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流暢性。

3茶文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實踐

與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課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搭建英語課程基礎(chǔ),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彌補知識的空缺。由于學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所以在對英語課程進行學習時,可以有針對性的學習不同的內(nèi)容,并有階段性的進步和提高。

3.1閱讀中西茶文化文學作品,豐富英語教育內(nèi)容

學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語的重要內(nèi)容,可以先從閱讀西方茶文化文學作品開始。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語言學習能力,英語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符合學生閱讀能力的茶文化文學作品。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學作品,并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開展閱讀課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識,并以此為基礎(chǔ),了解英語的使用方法和表達技巧。因為這種學習方式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因此,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了解更多的英語知識,加強英語知識的儲備量;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盡量閱讀原著,以免在進行漢英互譯的過程中,受盜版錯誤翻譯的影響。學生積極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識,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圍中的思想和情緒變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歷史價值,并進一步提高學習英語知識的興趣;最后,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間,讓學生提出對閱讀作品的看法,檢驗學生英語水平提升的狀況,才能順利完成下一步教學方案的制定任務。奧斯汀的《曼斯菲爾德莊園》、《諾桑覺寺》以及最為著名的《傲慢與偏見》進行閱讀。這些作品各有各的藝術(shù)風格,且與茶文化息息相關(guān),同時也對英國飲茶方面的風俗習慣、文化特征等進行了詳細的概述。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將這些作品推薦給學生,或定期的舉辦英語優(yōu)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談會、懇談會等,這將使學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斷的增長自己對英國茶文化以及不同區(qū)域風俗習慣、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了解東西文化差異,提高學生基于英語文化理解英語知識的能力。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認知觀

諸多高校開展英語教學課程,都要先讓學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英語課程的同時,有選擇性的進行學習。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交際習慣和規(guī)范用語習慣,才能確保學生在與國外友人進行交流時,語言更為嚴謹,口語表達能力明顯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性,所以學生在翻譯時一定要注意,翻譯的內(nèi)容應避免與中西方文化產(chǎn)生沖突,避免翻譯以后的文章難以被理解。教師應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英語課程教學任務。由于某些學生存在英語成績較差的狀況,因此,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茶文化的同時,為避免學生出現(xiàn)理解歧義或無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內(nèi)涵的狀況,教師需要先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在課后自行上網(wǎng)查閱與茶文化相關(guān)的資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關(guān)歷史背景,然后教師針對這一類學生增設培訓科目,比如單獨出課后復習題,讓學生的個人能力有質(zhì)的飛躍。學生需要謹遵教師給出的教學方法,接受教師的指導性意見,才能經(jīng)過不斷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性特點,又可以以英國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語知識的學習任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重茶文化導入的層次性,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英語專業(yè)的教學課程需要教師有階段性的開展教學任務,也需要學生個人能力有層次的提高,才能確保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教師為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需要不斷學習,并適當?shù)膶⒉栉幕R在課堂上進行宣講,讓學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順利的完成英語課程的學習任務。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有針對性的開展茶文化的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語境,讓學生的語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師講解的理論知識更有邏輯性,學生學起來也更為方便,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學生應根據(jù)教師的指導性辦法,在課堂上認真思考,并做好相關(guān)的記錄工作。另外,學生應利用課余時間對不懂的知識進行補充,或者找老師進行詢問,彌補茶文化知識的空缺。教師也應與學生共同討論,充分了解學生的愛好興趣,才能將制定的理論教學方法更好的應用于實際,讓學生的個人成績穩(wěn)步提高。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時間內(nèi)為學生灌輸過多的知識內(nèi)容,假如學生無法消化和理解,那么這些知識內(nèi)容的講解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開展以茶文化為基礎(chǔ)的教學課程,還需教師有階段地制定教學計劃,讓學生慢慢融入這種學習氛圍,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結(jié)束語

英國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傳,因此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想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英語文化知識,就可以從茶文化方面入手,通過優(yōu)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英語重點、難點知識。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積極的引入英國茶文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與品位。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以閱讀西方優(yōu)秀文化作品為基礎(chǔ),先讓學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暢游,從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學子,豐富學生的見解,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鼓勵學生去閱讀英國優(yōu)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問題,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英漢互譯本,從而幫助學生通過學習英國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語語法、語感等方面的知識,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顏學軍.《失明抒懷》語言層面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12(5):2-4.

[2]袁宏.從語言層面談兒童繪本的翻譯[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11-14.

[3]彭富強.論文化與思維方式對英漢語的影響[J].新西部(理論版),2014(8):35-36.

[4]肖辛格.例談影視作品標題的翻譯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3(3):45-46.

篇2

關(guān)鍵詞:文化 學習風格 調(diào)整 同化 變化

一、導言

文化就像一座冰山,大部分在水面下隱藏著,人們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們能看到人們的行為方式,能聽

到人們的講話內(nèi)容,我們可能會理解或誤解我們所看到的和聽到的。Samovar認為文化是無處不在的、多維的、復雜的和蔓延的,這些特征結(jié)合起來使人們難以給文化下定義。諸多關(guān)于文化的定義要么過于寬泛,認為文化就是一切;要么過于局限,認為文化就是歌劇、藝術(shù)或芭蕾。基于對多種文化定義的研究,Samovar提出了以下的文化定義:文化是一種共享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世代相傳,目的在于促進個體和社會的生存、適應、成長及發(fā)展。文化有其外在(如人工制品,風俗習慣)與內(nèi)在象征(如價值觀、態(tài)度、信仰、認知、情感、感知風格、意識模式和認識論)。

學習風格被Keefe(1979)定義為學習者對學習環(huán)境的感知和認知方式,以及對學習環(huán)境做出的反應和與學習環(huán)境相互作用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傾向性的方式,這種方式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學習是一種世界范圍內(nèi)普遍的本質(zhì)的人類活動,然而任何國家從未停止探討或發(fā)展其自身的學習方式,目的在于回應來自其環(huán)境的特定要求??梢岳斫獾氖?適合于每一個國家的特定學習環(huán)境的持續(xù)發(fā)展與學習風格隨文化環(huán)境的變化方式緊密相關(guān),即學習風格與文化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顯而易見,文化對語言學習風格的形成與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在今天的中國,外語學習已成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的外語教學僅培養(yǎng)出為數(shù)不多的成功的語言學習者。與之相反,在西方國家很多大學生在第二語言,甚至第三第四語言學習中獲取成功,這確實另人感到驚奇,是什么造成如此不同的語言學習效果?帶著這個疑問筆者對中美語言學習者學習風格的文化差異做了對比分析,以更好促進EFL學習者的語言學習過程,實現(xiàn)“有效”的外語學習。

二、中國文化與其語言學習風格

有著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深受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的影響,人們尊師重教,尊老愛幼。忠孝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來講,中國社會正常的社會與生活秩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從而形成分明的等級結(jié)構(gòu)。并且,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亦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而二者在學習者語言學習風格形成和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在中國,家庭教育的先進理論并沒有給予充分的關(guān)注,傳統(tǒng)模式的家庭教育依然存在。孩子們被教導要孝順并服從父母和長者,中國父母,尤其是那些來自傳統(tǒng)的大家族喜歡為自己的孩子做出決定或選擇。在這種家庭氛圍的影響下,孩子理所當然地習慣于接受而不是創(chuàng)造具有個性特征的東西。即使他們抓住某個機會完成了某項任務,也很少能得到父母積極肯定的評價或認可。來自父母與長者的嚴格的規(guī)定、原則甚至命令束縛著孩子們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他們的感受也被家庭成員所忽視。中國的學校教育如何呢?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國學生視教師與教科書為權(quán)威,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過于正式,很難建立非常融洽的師生關(guān)系。根據(jù)筆者的教學經(jīng)歷與課堂觀察,中國教師習慣于在全班同學前做講解,通常很少會征求學生的問題或建議,更不想學生對自己的講解產(chǎn)生質(zhì)疑。而學生僅是專心聽講,做大量的筆記以接受知識為主。教科書在知識的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知識的積累以重復記憶為主要手段,很少介入“有意義的學習”。人們通常認定“嚴師出高徒”,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思想所造就的學生因擔心受到老師的批評指責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得非常被動。中國的學校教育以“機械學習”為特征,學習者大多為信息的存儲器,對于老師所傳授的知識缺乏應用能力,尤其在語言學習方面,中國的考試制度與排名次的評估體系應對此負責。在一些外籍教師看來,中國學生不喜歡參與課堂活動。許多教師的教學經(jīng)歷表明他們的不情愿并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觀點,而應歸因于中國的教育制度。

中國文化的另一特征是“集體主義”,鼓勵團隊合作精神與個體謙虛的品質(zhì)。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語言學習者喜歡通過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為了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持,而不是自己被群體排除在外。家庭、學校和社會對謙虛品質(zhì)的高度認可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喜歡把表現(xiàn)的機會留給其他同學,否則會被同學認為是出風頭而遭受排擠。

根植于儒家文化、集體主義、及與之相關(guān)的家庭和學校教育的泥土中,中國的語言學習者在很大程度上傾向于視覺型、分析型、場依存型、審慎型、內(nèi)向型、具體系列型和謹慎有組織型。另外值得關(guān)注的一點:與美國學生相比,中國學生更封閉固執(zhí),拒絕接受與他們現(xiàn)存制度相矛盾的或不一致的東西。因此他們學習外語時表現(xiàn)出很低的歧義容忍度。

三、美國文化與其語言學習風格

與中國文化相比,美國主要文化模式包括個人主義、物質(zhì)主義和追求自由平等。美國人熱愛科學與技術(shù),重視進步與變革。美國語言學習者表現(xiàn)得獨立而具有競爭力,他們是典型的動手操作型、綜合型、場獨立型、沖動型、外向型、隨意直覺型和自由隨意型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他們勤于思考,勇于表現(xiàn)自己,善于接受新鮮事物,新的任務對他們來說就是一次新的挑戰(zhàn)。而平等意識又有助于構(gòu)建和諧的、甚至不拘小節(jié)的師生關(guān)系,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于質(zhì)疑“權(quán)威”,繼而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得以發(fā)展,而這正是“發(fā)現(xiàn)學習”的要旨所在。

美國歷史,尤其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在其主流文化模式形成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原本依附于英國的最初的十三個州在美國宣布獨立之前經(jīng)歷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這對美國學習者“獨立學習”的培養(yǎng)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并且,美國被稱作“大熔爐”,它接受了來自全世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大量移民,因此其文化帶有多元的色彩。而當大批移民涌入美國,為了在完全不同的文化中生存,他們必須勇敢地面對激烈而殘酷的競爭。在適應陌生環(huán)境的過程中,他們必須容忍、接受并學會任何對他們來說非常陌生的東西直到他們真正融入美國文化成為其中一員。因此,美國人獨立而又喜歡接受新思想迎接新的挑戰(zhàn)。這些構(gòu)成了美國文化的特征,美國學生的語言學習風格也打上其主流文化的烙印。

根植于這種文化土壤,美國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呈現(xiàn)完全不同的特征。其學校教育以內(nèi)容教學、主題教學、任務教學為特征。教師的任務就是營造和諧寬松的氛圍,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發(fā)展其思維能力、探索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意義學習”、“自主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在美國校園得以鼓勵和發(fā)展,先進的教學理念為語言學習者提供了展示智慧與能力的機會與平臺。美國的家庭教育在學生語言學習風格的形成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父母不會無故為孩子做任何事。孩子有權(quán)利決定自己的事,父母只是給孩子一些建議或看法而不是命令。美國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學習風格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學習外語時,美國學習者表現(xiàn)得更獨立于教師,他們只是從教師那里得到一些啟發(fā)、建議或評價而不是現(xiàn)成的答案。與中國EFL學習者相比,他們更渴望頗具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

另外,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與經(jīng)濟發(fā)展也是其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學習者語言學習風格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因而推崇集體主義;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因而崇尚個人主義與實利主義。美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已扎根在美國人的內(nèi)心深處。中國是一個不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大國,而美國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大國。兩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水平也是各自主導文化與學習風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因為發(fā)展意味著進步、變革、挑戰(zhàn)與開放。而這些正是中國語言學習者所欠缺的文化土壤。

四、結(jié)論

通過對中美語言學習者學習風格文化差異的對比分析,筆者為導言中提出的問題給予探索性的回答,那就是美國的語言學習者更愿意接受新的思想、觀點、理念,因此他們在學習新的語言時表現(xiàn)出更高的歧義容忍度。他們在語言學習中的積極參與使他們更易于融入新的文化當中,而以上所述正是語言學習成功的重要保證。這并不是對中國文化與語言學習風格的否定,筆者所要指出的是無論你來自什么文化背景,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時都需要調(diào)整或改變根植于文化土壤的學習風格,要嘗試去發(fā)展或拓展你喜好的學習風格。當你融入到目的語的文化當中,你會感受到自己學習風格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亦會對你的語言學習起到促進作用。因此對母語和目的語語言學習風格文化差異的了解,對語言教師與學習者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Reid,J.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Samovar LarryA.,PorterRichardE.&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Third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Keefe,J.W.Learning Style:An overview.In J.W.Keefe(ed),Student learning styles: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Reston,V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197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5]闋道隆.中國文化精要.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

[6]R.穆斯曼.美國背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1997.

篇3

1、價值觀的區(qū)別西方文學著作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就對主人公阿喀琉斯的個人英雄主義進行了極大的渲染,并特別歌頌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戰(zhàn)爭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偉大英雄精神。但是在東方國家,阿喀琉斯的行為是無法被人理解的,尤其是阿喀琉斯由于個人的尊嚴遭到挑戰(zhàn)而拒絕參戰(zhàn)并導致軍隊在戰(zhàn)爭中受到重創(chuàng)。因而這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qū)绊懙阶x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并會造成錯誤的文學導向。在進行文學翻譯時,翻譯者應該對這類問題進行巧妙處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降低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難度。

2、風俗文化的區(qū)別風俗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風俗習慣,因而風俗文化有著歷史的味道,是對一個民族內(nèi)涵的具體再現(xiàn)。同時在這些風俗文化的影響下人們的審美意識、個人價值取向以及處世態(tài)度等都受到了一定的約束,從而共同形成了一個民族風格。例如,對于中國而言,“紅色”是一個富有喜慶意味的顏色,代表著吉祥、歡快等褒義含義。將“紅色”翻譯為英語時就是“red”,然而“red”一詞在英語背景下就有一些負面含義,如“seered”表示的是一個人大發(fā)雷霆的樣子。因此,中文的“紅色”與英文的“red”在內(nèi)在含義上不是對等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其實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而這些內(nèi)涵的差異化將會影響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理解,從而增加了閱讀的難度。之所以要做文學翻譯就是為了便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化。但是如果不能夠?qū)⑽膶W作品中的深層內(nèi)含有效地剖析出來,那么將會與原來的宗旨背道而馳。

3、的區(qū)別信仰是人們實體化的一個精神支柱,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主旨,而這些主旨又在潛意識里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在西方,是自由的,很多人都有著自己的信仰,其中很多人信奉上帝。而在東方國度,有的人不多,且大多數(shù)以信仰佛教和道教為主。在西方作品中常見到引用《圣經(jīng)》中的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而在東方作品中常展現(xiàn)的“超然物外”以及“普度眾生”等態(tài)度則是借鑒了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而這些東方思想文化對于西方讀者而言是十分晦澀難懂的,他們甚至很不理解這種思維想法。與此同時,每一個人對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都有著一種神圣的心理,是他人所不能夠褻瀆的。因而,在做文學翻譯時,應該巧妙地處理對的理解,針對不同的民族應該采用不同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沖突。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雖然文化是一個民族意識形態(tài)的承載體,但是它也可以在世界各個角落里流傳,并且應該如此。但是由于語言以及地域理解等多個因素的影響,文化的傳播受到了一定的阻礙?,F(xiàn)在翻譯打破了這層阻礙,加速了文化的流傳,并且也讓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借鑒、相互影響。面對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化,文學翻譯其實深受影響。第一,文學翻譯受限于文化。翻譯其實是對文學作品的一次再創(chuàng)造過程,只是這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要“因地制宜”。“文化”是一個抽象概念,它涵蓋了許多領(lǐng)域,其中就包括文學。其實文學是文化的一個紙質(zhì)體現(xiàn),將文化用文字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因而文學里面流淌著文化的血液,那么文學翻譯也應該遵循文化的發(fā)展模式。從而,現(xiàn)在的文學翻譯受限于不同的文化體制,根據(jù)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而再創(chuàng)造出合適的文學作品。第二,文學翻譯中目的語言信息的完整性。原作品與原文讀者之間是存在一種天然的默契的,而這種默契的形成是由于兩者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chǔ)。但是這種默契是不會存在于原作者與譯文讀者之間的,因為兩者在文化交流上存在障礙。為了越過這些障礙,翻譯者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需要針對文學作品中的信息進行相關(guān)的處理。例如,在譯文讀者難以理解的、風俗習慣等處加上相關(guān)的詳細信息,便于讀者理解;同樣地,對于譯文讀者而言有些信息是不必了解的,可以有意地刪除,或者通過一定的語境加以詮釋。

三、在中西文化背景差異下文學翻譯的要點

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同時這也是在“跨文化”現(xiàn)象中所必須面臨的一個難題。而翻譯者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巧妙處理這一沖突,減少譯文讀者與原文作者在理解上的出入,增強文化傳遞的作用。尤其是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如何處理兩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是一個難題,同時也會影響到文學思想的傳播與交流。因而,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應該重點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注重雙方的優(yōu)勢互補

之所以要做文學作品的翻譯,是因為每一部文學作品中都記載著一個民族文化,傳承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因而,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深刻的文化底蘊,而這也是讀者真正需要汲取的營養(yǎng)成分。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時候,應該首先確定該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從而保證在翻譯的過程中意思傳達的準確性,降低思想傳遞的誤差。然而作者思想的表達是蘊涵在一定的文化基礎(chǔ)上的,因而要保證將文化背景植入到翻譯過程中,從而確保文學作品的原汁原味。然而,原文作者與譯文讀者之間是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所以在翻譯的時候應該恰當把握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通過運用語言的力量充分發(fā)揮兩種文化的優(yōu)勢,從而體現(xiàn)出文化交融的魅力,并且加快讀者對文學作品內(nèi)容的準確把握。對于譯者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不是一個攔路虎,而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個閃光點。借助于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運用語言的魅力,根據(jù)讀者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對原文作者的文化進行有效的傳遞,而這個傳遞的過程就依賴于譯者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

2、注重不同文化特征的體現(xiàn)

篇4

摘 要:民族文化對學習風格有重要的影響,留學生因為民族文化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形成的個性特點和學習風格不同,這就使得漢語國際教學需針對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學生的差異,進行“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教學。

關(guān)鍵詞:文化差異,學習風格,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他們的母語不同,所學文化不同,不同,知識結(jié)構(gòu)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學習和思考方式等都有所不同。這些差異決定了教學方式不能以固定模式進行,必須根據(jù)留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來自于儒家圣人孔子在春秋時期興辦私學、教授諸生的實踐之中。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他的因材施教,正是在“知人”的前提下進行的。宋代朱熹總結(jié)孔子的教學經(jīng)驗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論語集注》),這就是“因材施教”的來源。[1]

一、民族文化與學習風格

(一)學習風格的定義

關(guān)于學習風格的定義,目前還沒有非常明確、一致的結(jié)論。托馬斯?貝勒(Thomas?Bello)曾經(jīng)說過,學習風格的定義幾乎跟這一理論的研究者是一樣多的[3]。盡管研究者們在定義的理論上各持己見,但大家都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學習中常用的、穩(wěn)定的、獨特的學習方式。

不同的研究者根據(jù)自己的理論與研究目的對學習風格進行了多種分類。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種類型:感知型、認知型、情感型和個性學習風格[2]。

(二)民族文化與學習風格的關(guān)系

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成員因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俗、等的同一性與相似性,往往會形成一個民族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民族共同體的群體人格,即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對社會與他人穩(wěn)定的、共同的態(tài)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4]民族性格具有一些核心的特征。首先是獨特性與表征性,民族性格是一個民族共同的心理特性和性格特性,是區(qū)別于其他國家或民族的,這種獨特性經(jīng)常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其次是穩(wěn)定性與繼承性,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它受本民族生產(chǎn)生活方式、社會習俗、民族信仰和民族意識等的維護及不斷強化,并代代相傳。最后是功能性與可變性,性格決定命運,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在逆境或外來侵害時,能同舟共濟、同仇敵愾則是民族性格功能的體現(xiàn)。然而,民族性格并非是一成不變的,為了適應新形勢,就必須變更以前的行為方式。[5]

(三)文化差異形成的不同學習風格

瑞德(1990年)發(fā)現(xiàn),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風格上有顯著的差異:中國學生和越南學生會傾向于視覺型學習風格。Anupam Jaju(2002)等人調(diào)查研究了美國、印度和韓國三個具有不同文化傳統(tǒng)國家的商學院的大學生學習風格特點。結(jié)果表明,不同文化群體大學生的學習風格存在差異:美國學生更偏愛反思性觀察和具體經(jīng)驗型的學習風格;印度學生傾向主動實踐和抽象概括化的學習風格;韓國大學生則偏愛反思性觀察和抽象概括化的學習風格。韓國民族性格最具代表性的內(nèi)容客觀地概括為以下幾方面: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競爭性強,序列意識,尊重傳統(tǒng)文化、堅韌、頑強又急躁、刻苦而認真、重視感情,群體傾向明顯、混合性。[2]

二、文化差異和學習風格,決定個性化教學的重要性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到中國的大學課堂來學習漢語言,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工作者都會在不同程度上面臨這樣一個難題:那就是怎樣才能讓在同一個課堂上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外國友人同時得到良好的漢語教育。對于一個有責任心的對外漢語教師而言,照本宣科、以我為主式的教學模式已不適合現(xiàn)今的對外漢語教學形式,關(guān)注每一個外國留學生的個性特點,針對他們不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才有可能解決這個對外漢語教學中所面臨的新難題。[6]

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對外漢語教師要樹立平等、包容意識

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實際上是由多元文化背景組成的集體,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國家大小不同,種族膚色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也各有不同。外國留學生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和民族,而且留學生年齡跨度比較大,受教育的程度、社會經(jīng)歷、職業(yè)等也不盡相同。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在教授和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對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要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

(二)了解留學生,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

俗話說“知己知彼”,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對象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學生。了解學生是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決定的,也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原則的基本要求。了解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認知風格、文化背景和目的語水平等方面的內(nèi)容。

(三)諳熟文化差異,在教學中正確把握教學內(nèi)容

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不同的文化之間自然會產(chǎn)生差異,文化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成了語言差異。中西文化在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方面的差異直接且根本地影響和決定了語言及文化的認知和掌握。

他們不僅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而且,歷史上日本、韓國、朝鮮都使用過中國的文字。所以日、韓留學生,接受和理解中國文化就比較容易。

來自歐美、非洲等國家的留學生,屬于“漢文化圈”外的學生,其本民族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很大的反差,所以就需要有一個理解的過程。而在歐美國家里,“old”,除了指年長,其內(nèi)涵卻是指“衰老”,一般會與“人老珠黃”、“不中用”連在一起,他們不喜歡這樣的稱謂,而樂于別人說自己年輕。

即使同是漢文化圈,也有文化的差異。韓國人以白色為純潔、高尚、吉祥,因而對中國人辦喪事時披白孝難以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龍為圣物。龍在漢民族文化史上歷來占據(jù)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千百年來,龍是中華民族尊貴、權(quán)力、吉祥、昌盛的象征。

這些例子都反映著不同文化的差異,遇到這些文化偏差時,我們要本著求存同異、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來對待,切不可太主觀。對外漢語教學是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應持平等、冷靜的態(tài)度。

總之,深刻了解民族文化差異及學習風格之間的關(guān)系,對外漢語教學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個性化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因材施教,是個性化教學的根本,是未來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我們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只有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傳播我們燦爛的民族文化。(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因材施教”洪波,2009(07):123

[2] 韓國留學生漢語學習風格與民族性格相關(guān)研究,韋書蕾,2012(4):5-6

[3] Andrea Honigsfeld,Rita Dunn.High School Male and Female Learning-Styl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Diverse Nations [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3:Vol.96,No.4 :195-206.

[4] 李靜,民族心理學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53

篇5

【關(guān)鍵詞】中西方文化;文化差異;英語學習;跨文化交流

文化是豐富多彩的,語言是多種多樣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受到文化的影響。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梢哉f,中西方之間的語言交流實質(zhì)上是雙方之間的文化交流。我們在與西方人交談時,常常會因為雙方存在的文化差異發(fā)生一些情況,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誤會。比如說,雙方在談一個嚴肅的問題時,可能會因為一句話說得不恰當,從而使聽者產(chǎn)生誤解,導致語言交流不通。

因此,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等,而且要知道西方人對不同事物的看法,還要了解他們是怎樣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的思想、行為和習慣,更要深入了解他們的社會文化。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體現(xiàn)

1.交際語言的差異

在日常交際方面,西方人一般不會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詢問“Howoldareyou?”“Howmuchdoyoumake?”“Areyou married?”等涉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問題。而中國人見到陌生人或不大熟悉時會問:“你吃飯了嗎?”“你去哪里?”等問題。對中國人來說,這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但是,這些在我們中國人看來都是很習以為常的問候,而在西方人看來,已經(jīng)干涉了他們的隱私。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他們感到突然,甚至不高興,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讓他們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尤其是對西方的女性來說,詢問她們的年齡是非常不禮貌的,甚至會讓她們產(chǎn)生反感。當我們在剛認識一名外國女性朋友的時候詢問她的年齡,這會使她在心里對我們產(chǎn)生反感,但出于友好,她會微笑著說”It’s a secret.”等之類的話。因此,我們在與西方人交流過程中注意這些交際語言的差異是至關(guān)重要的。在西方國家,最常見的打招呼方式就是向?qū)Ψ秸f一聲”Hello!”?;蛘甙磿r間來分,說一聲”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afternoon?。ㄏ挛绾茫。焙汀盙ood evening?。ㄍ砩虾茫。薄A硗庖环N常見的問候就是談論天氣,西方人在見到熟悉的人時會說”What’safineday today.”(今天天氣不錯)“Goodday,isn’t it?”(真是個好天氣,是嗎?)之類的話。

在稱謂方面,我們在生活中一般只對彼此熟悉的或者同輩之間直呼其名。如果對長輩直呼其名,這會讓對方覺得沒有受到尊敬。古往今來,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一向提倡尊老愛幼,尊敬長輩。孟子曾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我們必須要尊敬長輩,分清楚輩分和長幼尊卑,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相比之下,西方人在生活中對親密的朋友或者是長輩都可以直呼其名。西方人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常見的都是直接稱呼姓名或昵稱。在家里,兒女可以直接稱呼父母的名字,而父母也不會認為這是一件不禮貌的事。其實,大多數(shù)西方人不愿意因為自己因年齡或者社會地位的關(guān)系而要他人特別尊敬他。這樣會讓他們覺得很不自在,覺得互相的距離過于分開拉大。中國人在稱呼具有某種特定身份的人時,一般會加上其相應的職稱,比如說王叔叔、張經(jīng)理、李部長、吳阿姨等。而西方人一般會用”Uncle”、”Aunt”來指代叔叔和阿姨,客氣地稱呼對方時,一般用”Mr.”、”Mrs.”或”Miss.”等。

2.價值觀的差異

價值觀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深深地植根于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價值觀存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中,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標準,因此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性。反映在語言上,某些詞的詞義在一種民族中是褒義,而在另一種卻是貶義;在一種文化環(huán)境中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另一種文化環(huán)境中卻使人難以接受。就價值觀而言,西方人強調(diào)個人潛力的發(fā)揮、個人目標的實現(xiàn)以及個人利益的追求。而中國人注重群體關(guān)系的和諧、群體目標的統(tǒng)率和群體利益的維護。

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民族價值觀,尤其以儒家文化為典型,強調(diào)的是“利他”精神。我們一直以來倡導的都是集體主義,始終堅持集體主義,大公無私,毫不利己。我們強調(diào)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社會主義價值觀首先要求應該犧牲的是個人利益,否則會被認為是自私自利。在漢語中,“個人主義者”是只顧自己,不管他人和集體利益的自私自利者。

而在西方,人們普遍重視個性的發(fā)展,把“個人主義”視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積極表現(xiàn)。西方人在價值觀方面強調(diào)以個人為中心,注重個人主義和個人潛力的發(fā)揮、個人目標的實現(xiàn),以及個人利益的追求。這種思維方式以實現(xiàn)個人利益、維護個人尊嚴等作為出發(fā)點,是西方文化最深層次的體現(xiàn),并且具有最高的價值。因此,在西方國家,個人主義被賦予了積極的意義。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間的價值觀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3.語言表達的差異

許多的詞語或習語具有豐富的語義內(nèi)涵。在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中,有些詞從字面意思上來看似乎沒什么區(qū)別,但從民族文化背景來看,卻賦予了其它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表示顏色的詞在英漢語言中都有,并且在詞義上基本都是等值的:black(黑色),yellow(黃色),green(綠色),blu(e藍色),white(白色)。但語義稍加延伸,就會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理解。blue除了表示藍色以外,還可以指代一個人憂郁、沮喪,所以在英語中表示一個人情緒低落時,可以用inabluemood或feel blue。還比如:”bluejacket”,并不是指“藍色夾克”,而是“水手”。”green-eyed”不是“綠眼睛的”,而是“紅眼的,嫉妒的”?!眀lacktea”并不是“黑茶”,而是“紅茶”?!眞hitefeather”不是“白色的羽毛”,而是“懦弱,膽怯”。另外,還有一些和動物有關(guān)的詞,用在不同的搭配上也有不同的意思。例如:”coldpig”不是“冰冷的豬”,而是“冷激硬化法”?!眊ooseflesh”不是“鵝肉”,而是雞皮疙瘩?!県orsesense”不是“馬的意識”,而是“基本常識”?!眞hiteelephant”不是“白象”,而是“累贅、大而無用的東西”。從以上一些例子來說,要真正學好英語,有時不能只從英語單詞的字面意思出發(fā),而是要真正的了解詞語所包含的內(nèi)涵,還要深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英語學習者產(chǎn)生的影響

1.中西方文化的各種差異,難免會給英語學習者帶來很多障礙和挑戰(zhàn),但正是由于這些差異所在,從而激發(fā)了英語學習者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曾說過:”Interestisthebestteacher.”(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推動我們學習英語的直接動力。因此,英語學習者只有對學習英語產(chǎn)生了興趣,才會有愉悅的心情,會渴望學習新的知識,會產(chǎn)生主動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對我們中國人來說,英語是一門外語,我們大多數(shù)人學習英語基本上都是停留在背單詞、學語法的基礎(chǔ)上。也有人認為學習英語是一件非??菰锏氖拢@是因為我們沒有深入地了解英語文化的背景知識。如果我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對英語學習者而言,可以產(chǎn)生一種新奇感,從而促進英語學習。

在英語學習中,經(jīng)常會看到”busy boy”之類的詞組,它的意思不是“大忙人”,而是“愛管閑事的人”。相關(guān)的詞語還有”confidenceman”(騙子),而不是“有信心之人”?!眀usboy”(餐館勤雜工),而不是“開公交車的小伙子”。這些對于第一次接觸到這類表達的學習者而言,會覺得比較新奇。漢語中有很多四字成語,然而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和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這些成語很難完全準確地用英語表達出來。所以常用的成語漢英翻譯策略包括直譯法、意譯法、加注法等。其實成語的翻譯并不難,只要理解了漢語本身的意思,再用英語把相同的意思解釋出來就可以了。比如說:”comestraighttothepoint.”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直接切入重點”,把它換成漢語中的成語就是“開門見山”的意思,雖然它們從表面上看是有區(qū)別的,但是從表達的意思上來看是相似的??傊瑢W習英語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當我們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產(chǎn)生興趣的時候,自然就提高了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增強了學習的動力,因此學習英語也能變成一件愉快的事情。

2.人們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尤其是對從事英語相關(guān)工作的人來說,學好英語,精通英語是跨文化交流和國際貿(mào)易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因此,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在雙方的交流過程中,某方無意識地使用本民族的文化準則和語言規(guī)則來判斷和解釋,這些很有可能會產(chǎn)生障礙和誤解,甚至會導致跨文化交流的失敗。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我們視謙虛為美德,但是在跨文化交流中,過分的謙虛反而會鬧出一些笑話。例如,當中國人得到西方人的夸獎時,為了顯示自己的謙虛,通常會說“還行,馬馬虎虎吧。”對中國人來說這種謙虛的回答在日常的交流中是很常見的,但西方人會把這句話理解成動物園里的馬和老虎,因此會覺得莫名奇妙,百思不得其解,這是因為不了解我們中國的文化背景。事實上,對于他人的贊美我們只要一句“Thank you”就可以了??傊?,在英語學習中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知識,對于提高英語學習者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都有著巨大的作用。

三、結(jié)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想要真正學好一門語言,必須先深入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和社會知識。如果我們只懂語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語言與文化的這種密切關(guān)系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對文化的了解。我們學習英語,事實上就是在學習西方的文化。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就無法真正理解和運用英語語言。正因為如此,任何跨文化的研究都不能只從本國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考察語言差異,還需要兼顧文化差異。從文化差異去研究語言差異,才能有效地把握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我們只有較好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掌握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提高對西方文化的感受能力,這樣才能增強英語學習者運用英語的能力,提高對學習英語的興趣,真正準確無誤地實行跨國際交流。

參考文獻:

[1]王小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J].價值工程,2010,(29)

[2]周蕾.論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J].科技資訊,2007(16):163-164

[3]湯先覺.英語學習與中西方文化差異[N].巢湖學院學報,2003,5(1):120-121

[4]沈少劍.關(guān)于英語專業(yè)文化專題畢業(yè)論文的研究視角[J].教育教學刊2009(08)[5]明虹.中西方價值觀的形成和比較[J].中美英語教學,2007(03)[6]孫萍等.文化領(lǐng)域下英漢語言文學比較研究與翻譯[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7

[7]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篇6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能力培養(yǎng)

語言本身是因交流的需要而產(chǎn)生,所以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英語語言教學的目的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使語言成為交流的媒介。因此,英語的教學不光應該是知識、技能的教學,更應該是鍛煉實際運用能力的實踐性的教學??梢哉f,不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只注重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nèi)涵,就不可能真正掌握一門語言。我們英語教師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意識放在重要位置,其中跨文化交際是學習英語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師有責任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基本知識的基礎(chǔ)上,學會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文化不同語言的運用和交流方式也不同,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差異造成的誤會和損失。要學生明白中西方跨文化差異主要有以下幾點:

1.隱私方面的差異: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喜歡與人談論年齡,婚姻狀況、家庭、職業(yè),甚至于收入,以示一種關(guān)心和親熱。而西方人認為這是不禮貌的,甚至認為這樣會侵犯他們的隱私。他們的生活信條是: “ 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在初中教材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小女孩問一個外國老太太:“How old are you? Madam?”對方回答到:“Ah, it’s a secret.”在教學中就應把這一個文化現(xiàn)象告訴學生,在英語交流中必須注意對方的隱私習慣以免招來“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Keep your big nose out of our business.”等警告。與西方人交流時,要避免問:“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make?”“What have you been busy?”“What’s your weight?” “What’s your religion?等。

2.客套語方面的差異:中國人注重謙虛,委婉和含蓄。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覺得這是一種美德,當別人贊美自己時,盡管內(nèi)心很認同也很高興,但還是往往會說自己做得不好、不行等。而西方人,當別人贊揚他們時,他們會高興的回答 “Thank you.” 來接受贊美和鼓勵,讓別人分享被贊美的快樂。又如,當被人問 “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中國人往往會回答“不用了”, “不客氣”,“不用麻煩了”等客套語。而西方國家的人則會用“Yes, please. I need …”或“ No, thanks.” 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又比如,中國人送禮物的時候往往會說“一點小意思,不成敬意”,“東西不好,請笑納”。而西方人會直截了當?shù)卣f“I have a gift for you and I think you would like it” “ This gift is especially for you, I hope you’ll like it.

3.稱呼方面的差異:西方人常把男士稱Mr.,女士稱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不知對方是否已婚的情況下,可用Ms,要注意的是“Miss”可單獨稱呼女性,而“Mr.”和“Ms”通常和姓名連用,如“Mr. Brown、Mr. Smith”不能單獨與名字連用?!癝ir和Madam”往往既不與姓氏連用,也不與名字連用,而是單獨使用。在中國人往往習慣上稱張同志、李主任、陳校長、林老師等稱呼,而英國人則往往會直呼其名,而感覺自然、親切。如教材中出現(xiàn)的“Good morning、doctor”這一說法是西方國家固定的表示特定工作頭銜,而這一用法只限于法官、醫(yī)生、博士、教授、教士等,一般的行政稱謂是不能與姓氏連用的。而學生習慣稱呼XX老師為 Teacher XX” 我們得告訴學生這不符合稱謂得習慣。又如,中國人稱中年以上的為“老”表示尊敬,而在西方“老”是避諱語,他們不喜歡被稱為“elderly people”而用“senior citizens” 來指代老人。

4.餐飲習俗方面的差異:中華民族熱情好客,往往會很熱情的敬煙、敬酒,吃飯時給客人夾菜,用各種熱情方式勸客人盡量多說,吃得越多,主人越高興。而西方人不會勉強客人吃什么,比較隨意,最常用的用語即是“Help yourself to some……”。

5.介紹人物方面的差異:在介紹兩人相識時,英國人一般要注意以下順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遠。在教材中有這樣的一段介紹:“Mum, this is Joan, my classmate”、“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等。而中國人在很多方面與之相反,而且比較隨意。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正式場合,介紹客人時要客觀事實,盡量少加主觀評論。而我們中國的文化習俗介紹來賓時,喜歡用褒揚,主觀性極強的言辭,甚至有夸大的成分,被贊美者嘴上謙虛一番,也樂于接受。而在西方人看來,主觀性強的語言盡管是美言,也會給人唐突,虛偽的感覺。

6.打電話的差異:在英國,打電話時往往是(1)電話鈴響;(2)接電話的人自報電話號碼;(3)打電話者要求與某人通話。這樣能讓對方明白有無錯。中國打電話的程序應該是(1)電話鈴響;(2)接電話的人問對方是誰,有何事;(3)再進行通話。而且在表達上句子的運用差異也大。如在教材中有這樣對話:“This is ××× speaking, Is that ××× speaking?”而不能用中文式的表達方式“I am ×××, Are you ×××?”

7.表示體貼與關(guān)心的差異:西方人追求個人獨立,不喜歡被視為弱者。因此向他們提供幫助,建議,同情時要視雙方關(guān)系和對方接受程度而定。比如聽到對方不好的消息時,我們只需要表示關(guān)心即可:I’m sorry to hear that”, “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soon”,“What a pity!”, “That’s too bad.” “What’s wrong with you?”, “ How are you feeling now?”而不必以有經(jīng)驗者的態(tài)度,提出過于具體的建議。

通過以上的一些跨文化差異的探討,說明了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就具備了交際能力。只有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習慣,才能正確地用英語表達思想,才能根據(jù)所在的場合和所面對的人進行得體的交際,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如果能構(gòu)掌握語言所承載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便有助于正確,恰當?shù)氐氖褂糜⒄Z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交際,真正做到學用結(jié)合。我們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努力營造語言環(huán)境,不斷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使他們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了解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重視文化差異對語言學習的影響,逐漸使語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篇7

1.面對別人恭維存在的差異

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是謙虛謹慎,對別人的恭維和夸獎應是推辭。

如:“您的英語講得真好?!?/p>

“哪里,哪里,一點也不行?!?/p>

西方人從來不過分謙虛,對恭維一般表示謝意,表現(xiàn)出一種自強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所以,學生要注意當說英語的人稱贊你時,千萬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這種回答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虛偽的。

2.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差異

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

比如:你想買什么?

您想借什么書?

而英語中,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如:

Can I help you?

3.電話用語存在的差異

中國人打電話時的用語與平時講話用語沒有多少差異。“喂,您好。麻煩您叫一聲王偉接電話。”“我是張英,請問您是誰?”

英語中打電話與平時用語差別很大。

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4.接受禮物時在語言、行為的差異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受禮時連聲說:

“哎呀,還送禮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p>

“下不為例?!?/p>

“讓您破費了?!钡鹊取H缓笠话闶欠旁谝慌?,確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開看禮物。

西方人收到禮物時,一般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5.問候語上存在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時喜歡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家庭等。中國人重視家庭親情。

西方人很反感別人問及這些私事。西方人之間,如沒有血緣關(guān)系,對男子統(tǒng)稱呼“Mr.”,對未婚女士統(tǒng)稱“Miss”,對已婚女士統(tǒng)稱“Mrs.”。

6.關(guān)心他人存在的語言差異

中國人幫起忙來一般是熱情洋溢,無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看到一位老教授蹣跚過車水馬龍的馬路,出于同情心,他飛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過去,但是他得到的卻是怒目而視。

7.請客吃飯語言習慣上的差異

中國人招待客人時,一般都準備了滿桌美味佳肴,不斷地勸客人享用,自己還謙虛:“沒什么菜,吃頓便飯。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動上多以主人為客人夾菜為禮。

西方人會對此大惑不解:明明這么多菜,卻說沒什么菜,這不是實事求是的行為。而他們請客吃飯,菜肴特別簡單,經(jīng)常以數(shù)量不多的蔬菜為可口的上等菜,席間勸客僅僅說:“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8.親屬關(guān)系稱呼差異

英語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qū)別男性、女性,顯得男女平等。而中國卻重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xiàn)的稱謂差異。

9.對數(shù)字的反應存在的差異

在西方人看來,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如果星期五與13號重合,那就是特大的倒霉日。因為在西方被認為是背叛耶穌的猶大是最后晚餐中的第13位客,在羅馬,傳說聚集了12組巫婆 ,而第13個被認為是惡魔等等。而星期五則是耶穌被迫害的日子,有些學者還認為亞當被誘惑食禁果也是星期五。所以,星期五被稱為黑色的星期五,而在許多高樓則沒有第13 層,醫(yī)院和旅館沒有房間號13等等。

可見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可忽視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傾向,要適時導入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充實學習者的知識結(jié)構(gòu),提高認知能力。

由此可見,只有正確認識英漢文化差異才能使學生避免出現(xiàn)共同的語言“錯誤”,英語教學中實際上是教師怎樣導入情境,學生怎樣學習、探索、理解、掌握和應用這門語言的問題。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做到:

1.文化與語言教學相結(jié)合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語言教學的同時,適時適度地深入到文化教學,即在語言中教文化,在文化中教語言,使二者經(jīng)常相互轉(zhuǎn)化,使學生取得對英語文化的認同,這樣可使學生消除對英語格格不入的情緒和疏遠感,促進學生轉(zhuǎn)換腦筋,盡快進入英語世界,用英語進行思維。如果這種教學實踐能隨著教學目的的需要有計劃地持久深入,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認識和體會就會日益豐富和加深,從而有助于他們從深層去理解和把握語言,避免生吞活剝,而且也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邏輯性。

2.思維培養(yǎng)與英語教學相結(jié)合

篇8

關(guān)鍵詞:文化差異;教學氛圍;生活體驗;角色體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運用。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及中外文化的差異性不是單靠學習一點英語語法知識或做幾道題就能夠解決的。這就要求教師要通過平時一點點的傳授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積累、掌握、實踐與接受。

一、英漢文化差異的本源

1.地理環(huán)境差異

英漢民族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各具特點的習語。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yè)曾一度領(lǐng)先世界,因而英語中產(chǎn)生了大量的來自航海用語的習語。如:“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to trim one’sails to the wind隨機應變”等等。漢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所以漢語中有許多與土地、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的習語,如:“山崩地裂、揠苗助長、順藤摸瓜”等。

2.風俗習慣差異

民俗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許多習語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漢語有習語“小菜一碟”,英語有習語a piece of cake。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輕松愉快)的事情”之義,這兩個習語反映了英漢兩個民族不同的飲食風俗習慣。

3.歷史文化差異

中英兩國都有悠久的歷史,由于古代中國長年戰(zhàn)爭,形成許多習語。如:“圍魏救趙、毛遂自薦、四面楚歌”等,都出自國家間的征戰(zhàn)故事。古代的英國,磨坊和鐵匠鋪是農(nóng)村的主要手工業(yè)生產(chǎn)地,形成許多習語。如:“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 a spade實話實說,to come under the hammer被拍賣”等與此緊密相連。

4.典故和神話故事

大量英漢習語源于典故。如:“東施效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出自寓言故事或神話傳說。英語習語如:“the bear and the two travelers患難見人心,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塹,長一智”等出自《伊索寓言》。神話故事以其久遠的歷史和豐富的內(nèi)涵豐富了習語,成為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5.對事物認知的差異

漢英民族對同一客觀事物賦予了不同的內(nèi)涵。比如:Tom runs as fast as a dog can.這樣的句子在中國人的眼中絕對是一種貶義句,但是在英語中卻是褒義句。在中國古老的農(nóng)耕文化中,老黃牛是一種勤勞、善良和忠誠的形象。中國人會這樣稱贊人:He is as

diligent as a head of cattle.類似的文化差異還有很多。這是英語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

6.宗教差異

與有關(guān)的習語也大量地出現(xiàn)在英漢語言中。在中國,人們相信佛祖、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很多習語如:“一塵不染、借花獻佛、在劫難逃”等都與此有關(guān)。在英美,人們多信奉基督教,習語“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獄,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等都來自《圣經(jīng)》。

我們看到了英漢兩個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能更好地理解和靈活運用英漢習語對英語的實踐體驗學有幫助。

二、使教學氛圍與學生文化體驗相結(jié)合

實踐體驗式英語課堂教學能給學生帶來新的英語文化感覺、新的英語文化刺激,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在體驗中完成學習任務。

1.置任務型活動于情景中,讓學生“愿”說

任何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學習語言,有利于感受英語文化,情境創(chuàng)設越活潑、生動,學生就越能理解所傳遞的信息,激活思維,學生就愿說。

2.置任務型活動于興趣中,讓學生“想”說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苯處熞P(guān)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找準課堂的切入點,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成為課堂的主體。例如:在教What does he look like?我首先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明星入手,用Yao Ming is tall.Pan Changjiang is short.Feng Gong is medium height.來直觀呈現(xiàn)tall,short,medium.名人鮮明的相貌特征頓時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很快掌握了基本句型。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生學好英語和大膽講英語的前提。

3.活化教學內(nèi)容,拉近教學主題

活化教學內(nèi)容要求教師不能生搬硬套教材、教參,而要結(jié)合題材特點、學生水平拉近教學主題。例如:在進行以顏色為主題的教學時,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繪畫調(diào)色大賽,使學生在調(diào)配過程中充分理解和鞏固各種顏色的單詞。同時,適當補充英語中由各種顏色名詞形成的英語詞組,如:be black and blue,red tape,white

paper,a greed hand等。另外,英語國家的中學生的課外作業(yè)不像我們中國學生的作業(yè),他們實踐性、開放性的作業(yè)多些,課余生活的文體活動也很豐富多彩,不像中國學生的作業(yè)那樣只做習題做練習(像做題的機器)。在寫作文等書面表達時要避免Chinglish式的漢語思維模式。

三、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教學方法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jié)合

教師要關(guān)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只有對英語及其文化學習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其對英語學習的動力,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

1.靈活構(gòu)置課堂結(jié)構(gòu)

新課標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靈活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其在學習、鞏

固、應用和創(chuàng)新語言知識過程中,積極參與體驗,學有所用、學有所樂、學有所獲、學有所悟。

2.精心設計課堂問題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依據(jù)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和認知水平,結(jié)合授課內(nèi)容,提出形式多樣、富有啟發(fā)、指導性的問題。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堂教學活動的契機,恰當留出空白,從而啟發(fā)學生放飛想象,達到語言教學的最佳境界,實現(xiàn)詞、句、話的和諧與優(yōu)美。

3.努力拓寬學習渠道

學習方法的探究與交流對于知識的掌握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葉圣陶)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學法體驗、研究。真正“授人以漁”。

篇9

文化差異會影響外語學習者對語言內(nèi)涵的準確理解,詞匯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由于初中生受學習經(jīng)驗、經(jīng)歷和課外閱讀的限制,對漢英文化差異的了解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英語詞匯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廣泛接觸英語文化,了解漢英文化的差異,減少和消除漢英文化差異對詞匯學習的負面影響,從而有效提高詞匯學習的整體效果。

關(guān)鍵詞:

文化差異;詞匯學習;跨文化意識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由于語言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人類才得以產(chǎn)生和繼承。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寫照[1]57。在語言的諸要素中詞匯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在詞語的內(nèi)涵方面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往往很大[1]90。大部分引起語言變化的因素有時都會在討論文化差異方面被提及[2]。據(jù)此可知,語言差異性或多或少都與文化的差異性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文化差異經(jīng)常使外語學習者對語言內(nèi)涵的理解感到極大的困惑。詞匯作為語言文化的重要載體,這種消極影響尤為突出。由于初中生受學習經(jīng)驗、經(jīng)歷和課外閱讀的限制,對漢英文化差異的了解不足,加之受知識水平的限制,對詞匯的理解往往存在誤區(qū),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他們的詞匯學習效果,影響了對英語句、篇、語義的準確理解。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和日常交際中注意到中外文化差異,進一步增強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和認識,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與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3]。下面,筆者舉例分析義務教育階段漢英文化差異在詞匯上的表現(xiàn),并探討如何幫助學生減少和克服文化差異對詞匯學習的負面影響。

二、影響詞匯學習的文化差異例析

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同時語言也受到該民族政治、地理、宗教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要準確地理解語言,就必須了解文化,理解不同文化差異對語言學習的影響。作為東西方文化載體的主要代表語言,漢語與英語文化差異對我國初中學生的英語學習,特別是對詞匯學習的影響尤為重要,現(xiàn)結(jié)合初中學生學習實際選取部分典型例子予以說明。

(一)漢英文化差異在詞匯意象表達上的不同漢語成語“愛屋及烏”,對應的英語為“Loveme,lovemydog”。漢語“愛屋及烏”側(cè)重以生活住所強調(diào)它的語言內(nèi)涵,表達隱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歡和他有關(guān)的人或事物”,英語“Loveme,lovemydog”更強調(diào)側(cè)重從人的活動角度(狗是人的朋友,人的活動或生活與狗為伴)直觀隱喻,表達的思維角度有差異。

(二)漢英不同思維方式在詞匯上的體現(xiàn)一般來說,漢語語言比較含蓄、內(nèi)斂、概括,而英語語言通常傾向于自然而真實形象地表達。如“密切注意,提防”,英語表述為“keepaneyeoutfor”。漢語表達籠統(tǒng),而英語表達具體到用“眼睛”來看,語言更加直觀、形象。

(三)相同詞匯因文化差異具有不同的意義狗(dog)在漢英表達上意義差別很大。漢語使用該詞時常帶有貶義,如“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而英語中該詞多含有“真誠”“忠實“”可愛”之意。如:luckydog(幸運兒),cleverdog(聰明的人),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出頭之日)。

(四)相同意思因文化差異用不同的詞匯表達漢英民族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和耕作方式的差異,也使詞匯使用有顯著差異。英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勞動力輔助牲畜為“馬”,而中國是“?!?,所以反映在詞匯方面亦有這方面的不同,如漢語“力大如?!?,英語譯為“asstrongashorse”。

三、解決文化差異對詞匯學習影響的應對策略

漢英文化的差異是多種多樣的,其對中學生的英語學習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采取一些積極的干預措施,減少或消除文化差異對學生英語學習的不利影響。

(一)引導學生關(guān)注漢英文化差異結(jié)合詞匯教學中的實例,進行對比分析,討論漢英文化的異同。如顏色隱喻意義因漢英文化差異所產(chǎn)生的語義差異;“MerryChrist-mas!”與“HappyNewYear!”中同樣表示“高興,快樂”之意,英語因受到宗教文化影響而使用不同的詞。通過這些類似的實例學習,學生可以深入理解詞匯學習中的漢英文化差異,對他們提高整體閱讀水平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創(chuàng)造有效接觸更多英語文化的機會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英語報紙、漢英詞典、電視、電影、網(wǎng)絡等途徑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在真實地道的語料中,通過語境分析去準確理解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特別是觀看外國影視劇有助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因素和行為,并且其所提供的語言形式和社會文化語境可以培養(yǎng)學生識別文化差異的能力,激發(fā)同化動機,從而把目標語語言知識學習與文化學習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理解并真正掌握該語言[4]。除此之外,也可以通過舉辦英語文化專題講座、制作手抄報、開展英語角文化交流會、英語國家文化競賽或含有漢英文化差異的詞匯聽寫比賽,借助文化背景知識促進初中生對英語詞匯的準確理解。在英漢詞匯的對比學習中,學生可以很好地體悟理解詞匯表面意義與深層含義(外延),發(fā)掘漢英詞匯文化意義的異同點,從而增進學生對相關(guān)的詞匯的準確理解和記憶。

(三)鼓勵學生多開展對外交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或其他方式與英語國家的學生交筆友、網(wǎng)上聊天,了解異域文化,同時要提醒學生不要總以母語文化的標準與外國人交際[5]。在此過程中學生從中學習了解英語語言的文化,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詞匯,在真實的運用參與體驗中,進一步深層次地理解文化差異,真正掌握詞匯。

四、結(jié)束語

詞匯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對漢英文化差異的認識,加強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掌握,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也扎實了學生的語言基礎(chǔ)。因此,教師要在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基礎(chǔ)上,積極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廣泛接觸英語文化,了解漢英文化的差異,減少和消除漢英文化差異對詞匯學習的負面影響,從而有效提高詞匯學習的整體效果。不過,在詞匯教學中引入漢英文化差異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詞匯教學中漢英文化差異的引入應與中學生的語言學習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內(nèi)容相關(guān),切忌引入無關(guān)的文化,否則會轉(zhuǎn)移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影響學生對詞匯學習效果的鞏固。2.詞匯教學中漢英文化差異的引入應該充分關(guān)注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領(lǐng)悟理解能力,要與課堂教學及相關(guān)拓展內(nèi)容一致或相近,切記引入生僻、抽象、空洞的文化,否則不利于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激發(fā)。3.詞匯教學中漢英文化差異的引入在內(nèi)容和方法上要適度,不要過多過濫。在詞匯的選擇上要有廣泛性、典型性,更多體現(xiàn)主流文化與元素,效果與激發(fā)興趣并重。在方法上要靈活多樣,自讀探究、小組合作與教師點撥相結(jié)合,同時鼓勵學生去積累總結(jié),為今后的詞匯學習奠定文化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YULEG.Thestudyoflanguage[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24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3-24.

[4]張津海.根據(jù)影視課特點改進教學模式[J].外語電化教學,2002(4):16-19.

篇10

【關(guān)鍵詞】 小學數(shù)學 差生轉(zhuǎn)化 策略

小學數(shù)學作為一門基礎(chǔ)學科,應實施素質(zhì)教育,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全面、生動、活潑的發(fā)展。在這里我就如何矯正差生學習數(shù)學的心理障礙、培養(yǎng)他們對數(shù)學的興趣進行一些探討。小學數(shù)學,由于學科的枯燥性和抽象性,轉(zhuǎn)化數(shù)學差生具有一定的難度,有時候,老師付出了汗水,卻得不到效果。付出了辛勞卻沒有收效,部分老師就放棄了堅持,任數(shù)學差生破罐子破摔。任何學生都有上進的信心和企望,只是我們沒有摸準他們的脈,做了許多無用功。轉(zhuǎn)化數(shù)學差生,需要我們廣大的小學數(shù)學教師沉下心去,不急不躁,“頑石終有開化的一天”。

1 小學數(shù)學形成差生的原因

生源的差異性。每個新學期開始,都會有一些學生轉(zhuǎn)入學校,幾乎各個班級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差生。隨著教育改革,在小學就開始學英語,因此,語文、數(shù)學再加上一門英語,對于小學生來講,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無形的競爭壓力是很大的。學習興趣不高,沒有學習積極性。數(shù)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它的嚴密性、邏輯性等都很強。由于數(shù)學的邏輯性等抽象思維,致使差生對數(shù)學的學習存在障礙,以及本身對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就不高,數(shù)學老師在講課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老師留的課后習題也不做,當做視而不見。對于數(shù)學的答案只知道結(jié)果,沒有必要的解題過程。小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過程中,也不積極動腦思考,不動腦筋。

學習方法不恰當。有句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边@句話啟示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知識的方法。很多數(shù)學的差生就是沒有掌握學知識的方法,雖然有的學生很努力,花了很多時間在數(shù)學的學習上,但就是沒有好的學習效果。另一種情況就是學生不會聽課,找不到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一般的同學一聽就明白,然而,數(shù)學的差生怎么都是弄不清楚。長期如此,逐漸地就失去了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不強。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比較小,比較好動。數(shù)學的差生更是如此,他們比較好動,喜歡玩,上課精神不集中,自制力很差。

2 激勵斗志,培養(yǎng)興趣

差生大多對問題的敏感度不高,反應不積極,總是表現(xiàn)出一副漠不關(guān)心、錯對無所謂的樣子;可是在他們內(nèi)心深處沒有一個孩子不想要學好,不想要優(yōu)秀,只是,孩子們的這個愿望被惰性和一次次不理想的成績所掩埋。孩子們沒有信心,也缺乏成就感的積累。他們需要被引導和激勵,需要去和惰性“戰(zhàn)斗”,需要的是不服輸?shù)亩分?。古語有云:“志不立則智不達!”當孩子們有了斗志,愿意一次次去嘗試,也就有了成功的可能性,隨著成功經(jīng)驗的慢慢積累,孩子們對學科的興趣也在不斷增強。

合理、理想的師生之間的人際關(guān)系交往表現(xiàn)在師生心靈上、情感上的融洽。這種心靈的交往可促使師生產(chǎn)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動效益。如果老師贊許的目光頻頻投向優(yōu)秀的學生,對后進生則冷眼相待。稍有過失,則加以訓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價值得不到表現(xiàn),使他們在心理上自覺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他們自我貶低、自暴自棄,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自卑感。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小學生心理還是很不成熟的,比較容易走極端。在這種心態(tài)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學習,他越是有反感,學習成績會越來越差。因此,教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必須坐下來,心平氣和地和他們談話,以禮相待,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關(guān)懷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在合適的時機和他們談談心、交朋友,滿足他們心理需求,消除他們的自卑感。

3 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教師不光是知識的傳授者,還肩負著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fā)展的重任,學業(yè)不良學生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愛的需要、信任的需要。因此,教師多關(guān)愛他們,平時要利用一切機會主動地走近他們,與他們進行心理交流。改變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設計出新穎的教學過程。把枯燥的數(shù)學知識轉(zhuǎn)化為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引發(fā)進取心,善于運用風趣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對差生的問題設計和練習題的設計,要適合他們的水平,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讓做有把握,回答正確,計算準確,逐步形成習慣上進成功的喜悅,培養(yǎng)起興致,激發(fā)出求知的欲望,達到轉(zhuǎn)化差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