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線上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8-07 17:39: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語文線上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注重學生體驗,有效開發(fā)教學資源
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所在。因此,在高中寫作教學中,教師既要創(chuàng)造性運用教材資源,也需要有效發(fā)掘與利用其他教學資源,注重學生實踐體驗。如教師可將學生引入社會生活當中,使其學會觀察與發(fā)現,豐富寫作素材,增強感悟,學會反思,從而有話可說,有感而發(fā)。
例如:學習古詩詞、小說等課文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建立學習小組,課后利用網絡、書籍等途徑收集相關信息,合作完成書評,譬如我國古典詩詞中的“婚姻與愛情”,亦或編演課本劇等。同時,在寫作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優(yōu)選與學生實際相貼近的話題與內容,從而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亦或立足教材內容,適當拓展延伸,要求學生自主查閱相關資料,歸納總結,使其融入到整個作文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生寫作熱情,使其愿寫,樂寫。如《我的四季》一文,作者將生命比作四季。請想想,我們還可將生命比作什么?請以“生命如 ”為題寫篇短文,學生自主填寫橫線上的內容。
二.注意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當學生有著強烈的作文興趣時,教師則應積極引導學生以書面形式來表述自己的感受與看法,尤其是閱讀課文時,學生總會有一定的感受與體會,此時若教師能夠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書面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亦或仿照文本結構布局、寫作特色等進行寫作,則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寫作積極性,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此,若想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教師則需拓寬學生閱讀量,因各種因素限制,教師難以讓每位學生都閱讀大量的報紙書籍等,實際上,學生只有充分利用高中語文必修與選修課本與讀本即可。由于教材中的課文都為名作名篇,可以為學生提供寫作指導。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應根據閱讀材料選擇不同閱讀方法。
如泛讀,以積累更多的語料信息;精讀,以把握文本結構,參考文章獨特的寫作方法,學會如何謀篇布局,然后反復練習,實踐應用,以提升寫作水平。亦或寫寫讀書體會、讀書心得與收獲等,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則會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寫作時則可信手拈來。另外,教師還可結合課文閱讀,開展多種探究寫作活動,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文本,也學會自主發(fā)現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而創(chuàng)作出獨具匠心的作文。如學習《祝?!分?,在探究寫作活動中,學生創(chuàng)作出了多種多樣的札記短評,多角度思考,立意深刻。如有的學生探究寫作了祥林嫂悲劇之因,如《沒有春天的女人——祥林嫂的悲劇探究》;有的學生探究寫作了魯迅小說畫眼睛之藝術;有的學生則對小說景物描寫作用進行了探究。
三.注重思維過程,引導自改反思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不能規(guī)定寫作套路,將學生思維禁錮在條條框框之中,這就限制了學生個性發(fā)展,導致學生習作是千人一面。實際上,在寫作教學中,只有啟發(fā)學生寫作思維,引導他們主動構建知識,把握有效寫作方法,進行知識與能力遷移,才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所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把閱讀、寫作、思考與研究的權利還給學生,促進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的有機統(tǒng)一,從而實現有效作文教學。
其次,在寫作教學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融入作文批改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引導進行寫作反饋,相互評價與交流,相互促進。如互批互評、小組交流,可使其分享不同見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語言調控能力,注意語篇結構、方法等是否合理。通過他人習作評價,學生可找出巧妙字詞、精妙表達方式或精彩語句等,學會借鑒。同時,注重錯誤糾正。若對于學生作文中的一些錯誤,語文教師需予以一定的提示,譬如結構不合理、啰嗦、語病等,必要時可運用例子加以說明。
篇2
一、“學堂論”
長期以來,支離破碎的分析,連篇累牘的講解,成了語文課堂的常態(tài),似乎忘記了教育的對象是學生。這就如同美食在前而不讓其品嘗,任你大談其好處,學生始終難解個中滋味。所以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洪先生就提出了“變講堂為學堂”的主張,認為語文教學過程的本質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學生是語文教學的主體。絕不能以教師的感悟代替學生的感悟,以教師的“講授”代替學生的“學習”。
1900年,在《學校與社會》一書中,杜威說:“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改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里,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在學校生活中,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p>
20世紀30年代,杜威的學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繼承和發(fā)展了“兒童中心”論,提出“六大解放”,認為教學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因此,要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和時間、空間,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洪先生的一聲吶喊,振聾發(fā)聵。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時至今日,“學為中心”的思想還遠沒有占到主導地位,“學堂”理念深入人心尚待時日。
在構想“促進有效學習”課堂變革項目時,本人將洪先生的“學堂論”作為貫穿整個方案的紅線。雖然從實驗到全面推行,方案幾易其稿、不斷完善,但“學為中心”的基本指導思想并未改變。
近幾年來,我將主要精力集中在骨干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為骨干教師課堂教學和學術講座搭建平臺。一段時間后,我們發(fā)現“講臺”和“講堂”都側重于“講”,學生的主體作用不突出。于是將二者整合,更名為“名師大學堂”,既有“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展示,又有緊貼“學堂”的專家講座,還有線上線下的評課和互動,教學理念實現了由“講”向“學”的轉變。八年來,溫州名師工作室建設已有全國影響,《中國教師報》和中國新聞網等媒體對此作過多次報道。
二、“本體論”
洪鎮(zhèn)濤先生認為,語文課程的本體是語言,雖然 “派生”出的任務也很重要,不可偏廢,但“根本任務”和“派生任務”不是并列的“姊妹關系”,而是包孕的“母女”關系。學習語言是母體,其他幾項是包孕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
新時期以來,我們好不容易走出了僵化思想的桎梏,卻很快就走入了自我膨脹的怪圈,覺得語文“無所不能”,肩負了太多太多的任務。時至今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的“總目標”有10項之多,而且如洪先生所反對的那樣,呈列的“姊妹關系”除“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外,還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發(fā)展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養(yǎng)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這樣一來,學習語言這個本體,反而被淹沒了。
筆者還對20年前洪先生執(zhí)教《雷雨》時的情形記憶猶新:他舉重若輕,只緊緊抓住人物個性化語言這個“牛鼻子”,就讓這頭笨重的“牛”服服帖帖的了。
洪先生似乎對語文教育中的“泛人文化”問題早有預見。語文新課改起步之初,一些老師對文本望上兩眼就暢談心得,放縱學生脫離文本“個性表達”“獨特感受”“情感體驗”,語文教育成了無本之木:上《蘭亭集序》熱衷于與學生對話王羲之的書法;上《六國論》拋開文本跨越千年進行所謂教學對話;上《失街亭》大半時間用于討論“失街亭誰之過”……為了撥亂反正,我們專門召開大會,請洪先生到溫州授課和講座。大師的引領,使溫州的語文教改少走了許多彎路。
為了使“學習語言”落到實處,洪先生編寫了語文新教材,讓學生學習“精粹語言”(通過誦讀古漢語精品,奠定語言及文化功底)、“目標語言”(通過閱讀現代名家名作,揣摩語言,提高語言素養(yǎng))和“伙伴語言”(通過口語交際,直接模仿運用,提高語言操作能力)。本輪課改以來,關于“精粹語言”的定位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在語文教材編寫中,表現為打著“推陳出新”的旗號,大量減少古漢語精品的數量。以人文主題組單元的蘇教版語文必修教材96篇課文中,文言作品僅27篇(含4首詩詞),占28%。鑒于這種情況,浙江的有識之士,將一些經典文言文補充到教學計劃之中。人教社初中語文的169篇課文中,僅39篇古詩文,占23%。去年秋季開始實施的由溫儒敏教授主編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古詩文一下增加到124篇,占所有選篇的近52%。古漢語是現代漢語的根,文言文是“長效補品”,通過長期反復品味揣摩,奠定文化底蘊。 洪先生和溫先生“年相若也”,對語文課程建設也“英雄所見略同”。
現在,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雖然還沒有出爐,但權威人士已透露相關信息,“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于是新的問題又來了――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是并駕齊驅的嗎?哪個是基礎和載體?哪個是滲透其中?哪個是派生出來的?“核心素養(yǎng)”時代來臨,我們更需要冷靜思考。
在筆者看來,以洪先生的“本體論”觀之,則問題迎刃而解:在四項“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建構與運用”無疑是本體(或稱“本分”),它包括積累與整合,語義與語理,語境與交流。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包括直覺與靈感,聯想與想象,實證與推理,反思與創(chuàng)造。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包括體驗與感悟,欣賞與評價,表現與創(chuàng)新。
“文化傳承與理解”包括意識與態(tài)度,選擇與繼承,包容與借鑒,關注與參與。
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本體”,“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以語言為工具,“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以語言為途徑,而“文化傳承與理解”則是從語文學習中派生出來的――在“核心素養(yǎng)”時代即將到來之際,洪先生以其遠見卓識,為我們指出了正確的航向。
三、“語感論”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大綱中,對“語感”視而不見或避而不談,2002年公布的《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第一次提出并強調語感培養(yǎng)。2002年版課程標準共6處提到“語感”,而2011版的課程標準則8次提到“語感”。上文所引的關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簡要闡述,“語感”一詞也出現了兩次。
筆者是語感教學執(zhí)著的追夢者。后來與浙江師范大學王尚文教授相識,成為忘年之交,似乎冥冥之中與“語感論”有一種割舍不斷的緣分。二位先生相差僅2歲,洪先生自1993年開始語感教學實踐,二十余年來惠及全國20多個省市數十萬師生;王先生則致力于語感教學理論研究,1995年出版著作《語感論》,10余年間修訂3次,探討語感的性質、類型、地位和作用、心理因素、語感的形成與培養(yǎng)問題。跟隨大師的旅程,感覺內心充實豐盈。
說到語感,一般人都覺得很玄,看不見摸不著,洪先生卻想出了一套妙法將其牢牢地“抓住”。他把語感分為分寸感(規(guī)范確當感、邏輯嚴密感、適境得體感)、和諧感(多樣統(tǒng)一感、搭配相宜感、生動流暢感)、情味感(文情感、文質感、文勢感、語味感)三大類;建立了一套語感教學常模:感受語言,觸發(fā)語感――品味語言,生成語感――實踐語言,習得語感――積累語言,積淀語感;他還創(chuàng)造了一套語感分析技法:“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調一調”“聯一聯”“改一改”“讀一讀”,通過比較、推敲、品味,以形成語感。這樣就為語感大廈的建設提供了腳手架。
10年前,在本輪課程實施之初,我在全市推出“新課程樣本課”,其中有些課例,溫州的語文教師至今耳熟能詳。如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將《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檣櫓灰飛煙滅”改成了“強虜灰飛煙滅”,我指導的樣本課中有一個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比較“檣櫓”與“強虜”孰好,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的精彩:“強虜”雖能體現出對手的強大,但意蘊卻比“檣櫓”相差何止千萬里!“檣櫓”與后文的“灰飛煙滅”搭配得當,語意連貫;且體現出火攻的特點,戰(zhàn)爭場面如在眼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里采用了洪先生的語感分析技法――“換一換”:置換課文的字詞,讓學生比較、推敲、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形成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