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定律范文

時間:2023-08-16 17:40: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學的定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剛文理分科那會兒,我們寢室的同學談論得最多的是今后考什么學校、學什么專業(yè)的話題。

我的成績在班上屬中上水平,從進入高中開始,我就暗下決心要考入一所重點大學學金融。“標哥”“峰哥”也早已定下了學金融的志向,“理哥”“文哥”和“小馬哥”的家長也希望他們學金融。所以,大家一談及高考志向,真有點“英雄所見略同”的味道,紛紛說這便是羊群效應。

為了共同的目標,我們六位同學還擊掌為誓,約定以后相互扶持。班上的其他同學聽說此事后,都笑話我們寢室是清一色“財迷心竅”的“金融男”。

學校生活緊張而忙碌。我們常自我揶揄,學校的作息時間把我們都訓練成了考試機器,我們每天都按照這一精確到分的程式在運轉。

我從初一就寄宿,對嚴格的作息生活早已習慣。但是,寢室當中也有三位同學因為以前沒有經歷過寄宿生活,顯得有點不適應。雖然平常大家盡量相互提醒,但他們有時仍不免犯困賴床,導致出現遲到的情況,受到班主任老師的批評。在面對批評時,我們有時也會辯解是我們的手表出了問題。

有一次,我們寢室全體遲到,被老師點名批評。那天下晚自習后,作為寢室長的我召集大家開會反思。我說:“手表定律告訴我們,只有一塊手表,可以知道時間。兩塊或者兩塊以上的手表,有時并不能告訴我們準確的時間,反而會制造混亂……”大家商量的結果是,寢室里買一個公用鬧鐘,以后一切以公用鬧鐘的時間為準。

從此,我們寢室再沒有出現遲到的情況。現在,這個鬧鐘正安穩(wěn)地擱在我們共有的書桌中央,用它悅耳的滴答聲提醒我們: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我們離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墻,如果出現一些涂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墻上就會出現更多亂七八糟的涂鴉;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人們在丟垃圾時就沒有絲毫羞愧。這便是破窗理論。

有一段時間,我就常為與這個破窗理論相關的問題而苦惱。生活老師對各寢室的內務、衛(wèi)生抓得很緊,每天都要巡視打分。只要寢室的內務或衛(wèi)生沒有搞好,生活老師就會批評我,甚至有兩次還在公示欄內點名批評。這讓我的面子很有點掛不住。

我召集全體室友說:“這個寢室長我不當了,你們誰愛當誰當。”大家本來嘻嘻哈哈的,見我這般嚴肅,才安靜下來?!胺甯纭闭f:“這個寢室長還得你當,誰叫你內務搞得最好呢?”“小馬哥”附和說:“你當寄宿生的歷史最長,經驗最豐富,還是只有你當。”“標哥”和“文哥”也說:“以后我們多注意就是了,我們不會讓你為難。另外,我們總得有點集體榮譽感吧。”我見大家都很真誠,就說:“既然這樣,我們就約法三章,一定按要求把內務搞好。我們要打破破窗理論,要向好的學,不能向差的學?!甭犖疫@一說,大家都說好。

篇2

[關鍵詞]范式理論;經濟學;范式轉換

[中圖分類號]F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31-0136-03

經濟學家(特別是理論經濟學家)對庫恩的范式理論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他們運用“范式”理論來解釋、評價重要經濟理論的形成,以及它們在經濟學史上的地位。正如L.約翰遜所說:“過去10年中,經濟學家對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法模式已給予相當多的注意,以解釋經濟學的發(fā)展……還可以證明,作為一種可供選擇的普遍方法,庫恩的范式具有更大的潛在價值。”

1 經濟學范式的構成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庫恩以“范式”概念為基礎對科學革命進行了系統論述。其所謂范式,就是一組共有的方法、標準、解釋方式和理論,或者說是一種共有的知識體?!胺妒健笔且婚T學科成為科學的必要條件和成熟標志,任何一門學科只有具有一定的范式,才能成為科學。庫恩范式的含義不僅體現在哲學方面,而且也反映在社會學和構造功能方面,庫恩認為,一套實際的科學習慣和科學傳統對于有效的科學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團結一致、協同探索的紐帶,而且是進一步研究和開拓的基礎;不僅能賦予任何一門新學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決定著它的未來和發(fā)展。

由于經濟學所固有的特點,使得其范式與自然科學的范式不僅在研究對象上不同,而且在研究方法、檢驗標準、解釋方式及理論構造等方面存在很大區(qū)別。經濟學的范式一般是以基本行為假定為基礎,以經濟效率為中心,以分工、交易和合作為內容,以供求平衡分析、邊際替代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為方法而形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同的經濟學理論有不同的理論范式,這些具體的理論范式雖然沒有超出和脫離經濟學的一般范式范圍,但以上各個組成部分的內容性質、地位作用、相互關系、側重方面、聯結方式均不相同,因而使得不同經濟學理論體系也大相徑庭。

2 經濟學范式的轉換

利用范式概念,庫恩研究了科學革命,在他看來,所謂科學中的革命,就是這樣的一種范式向另外一種范式的轉換。

他認為,科學形式中出現的危機使新的范式的產生成為必然,從而導致了這種范式的轉換,在一個公認的范式中,科學家們的活動被稱為“常態(tài)科學(常規(guī)科學)”而科學發(fā)展一般具有以下的模式,前科學常態(tài)科學危機科學革命新常態(tài)科學。常態(tài)科學與前科學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具有范式。

一旦形成了被學術界所公認的范式,此后科學發(fā)展便進入了“常態(tài)科學時期”。此時,范式指導整個學科的研究活動,而當科學發(fā)展遇到危機時,通過新的范式發(fā)展來推動科學的發(fā)展。

在經濟學的發(fā)展史上,經歷了多次的重大的變化。西方經濟學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從重商主義、重農主義階段到古典經濟學的形成,是范式形成的過程。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1776年)所提及的斯密教條是西方經濟學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他的勞動價值論和以市場機制 “看不見的手”的學說,為經濟學確立了公認的學科框架,此外他的企業(yè)理論學說突出了分工與專業(yè)化在既定資源下的配置與效率問題。李嘉圖、西斯蒙第、薩伊、穆勒是斯密的追隨者,并增添了資源稀缺性的條件。爾后杰文斯等人倡導的邊際革命對斯密范式進行了增補。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所產生的凱恩斯主義則是對古典經濟學重大的革新或突破,古典經濟學的薩伊定律不能解釋失業(yè)與過?,F象,而凱恩斯則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論”,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理論支撐。薩繆爾森等將以上理論綜合通稱為“新古典經濟學”。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凱恩斯主義在西方世界運用30多年以來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煩,凱恩斯主義并不能解決經濟“滯漲”現象,由此一系列新理論應運而生,如貨幣學派、新自由主義、新制度學派等。此外20世紀80年代西方還誕生了新凱恩斯主義,以復興凱恩斯主義。而以羅森(Rosen)、貝克爾(Becker)、楊小凱、博蘭(Borland)和黃有光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用超邊際分析的方法復活古典經濟學,通過這種分析方法,他們發(fā)展了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

篇3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經濟人;非理性;偏好

一、引言

“經濟人”假設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這一基本假設規(guī)定了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都是致力于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在經濟生活中,每一個經濟行為人的經濟行為都是利己的,這就是所謂的“合乎理性的人”。主流經濟學對于人的經濟行為的研究是建立在假設人的行為都是理性的、自私的、追求效用最大化之上的,以此為基礎就產生了人們所熟知的效用論、偏好的一致性和有序性等經典經濟學理論。但是,由于人的雙重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理性人”是不存在的,人的行為是要受到自身的生理、心理以及他人和社會環(huán)境等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現實生活和生產過程中,人的經濟行為更多的是“非理性的”。由于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對于現實中一些“非理性”的經濟現象無法做出充分的解釋,一些經濟學家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致力于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也就應運而生。

二、發(fā)展歷程

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已經注意到了人類心理與經濟行為的關系。被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其所著的《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中就涉及到了人的心理活動對于經濟活動的影響,諸如利他主義、公平、損失厭惡、過度自信、自我控制等都在其著作中有所闡述,特別是利他主義。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試圖說明,天性就是自私的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控制自己自私的感情和行為,要發(fā)揚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這樣才能保證和維持整個市場經濟的和諧運行。除此之外,邊沁等人也注意到了心理活動在人的經濟行為中產生的作用。他認為,面對選擇,人追求的目標是效用,也就是心理滿足的程度,心理滿足程度的大小決定著選擇的績效。當經濟學說發(fā)展到了新古典經濟學時期,為數不多的經濟學家意識到了心理因素會對經濟行為產生影響,這一思想在凱恩斯的理論中尤其得到了發(fā)展。凱恩斯提出的消費傾向概念就包含著主觀因素對人消費行為的影響。同時凱恩斯的投資行為會受到群體因素的影響的理論對于行為金融學的產生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認為市場的波動會受到群體的樂觀或悲觀情緒的影響,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也會影響宏觀經濟的波動。在前人的思想和理論基礎上,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行為經濟學的萌芽開始產生。經濟學家開始試圖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結合到對經濟現象的研究當中去。在這期間,西蒙于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被認為是早期行為經濟學形成的標志。他的“有限理性”理論認為,由于客觀條件及自身認知能力的約束,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非完全的,因而,人做出的往往是最滿意的決策而非最優(yōu)的決策。這一理論已經向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提出了挑戰(zhàn)。而喬治卡托納甚至對“理性人”這一公理化假設提出了有力的批評,他強調經濟行為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研究人的心理因素之上,因為人的內在動機決定了人的行為。此后,伴隨著心理學的發(fā)展,行為經濟學開始興起。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開始著手聯合起來研究經濟行為的發(fā)生機制。貝克爾在其《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中提到,經濟學的發(fā)展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即經濟研究的領域業(yè)已囊括人的全部行為及與之有關的全部決定的階段。他結合了心理學和經濟學對少數民族歧視、競爭與民主、犯罪與懲罰、家庭和婚姻等看似與經濟學無關的社會現象做出了解釋,他的成就也正是在于此。他運用經濟學及心理學的理論通過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來解釋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理查德•泰勒被認為是行為經濟學的開山之人,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認為泰勒是“第一個提出將心理學納入經濟學討論中并發(fā)展出行為經濟學的學者”。主流經濟學強調人是純理性的“理性人”,“理性人”做出的理性選擇形成了有效市場;而以泰勒為代表的行為經濟學者則認為人根本就不是“理性人”,而是“社會人”,面對現實生活中紛繁復雜的選擇,人經常做出錯誤的決定。因此政府和企業(yè)應該作為選擇設計者在現實中建立一個選擇的框架體系以便促進人們做出更好的選擇。同時,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開始投身到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中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論和觀點,諸如戴維•萊布森和馬修•拉賓描述了有關人和金錢之間存在的一種“反?,F象”,即在儲蓄行為中出現的“夸張貼現”現象。威廉•龐德斯通指出人們并非總有明確的偏好,提出選項的方式方法會影響人們做出的決定等理論。對于行為經濟學的定義眾說紛紜,概括起來,行為經濟學就是將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成果與主流經濟學理論相結合來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學科。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并不是試圖否定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而是試圖說明在現實生活中,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中是存在著“非理性”的。

三、理論成果

1.有限理性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論,成為了行為經濟學者理論研究的前提之一。與“理性人”假設所強調的經濟行為人都是“完全理性”、“完全利己”和“有完全意志力”不同,“有限理性”認為現實生活中人的理性認知能力不僅要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以及思維能力的限制,同時還要受到外部客觀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的影響。因此,經濟行為人是“有限理性”、“有限利己”和“有限意志力”的,經濟行為人的決策標準是追求令人滿意的決策而不是最優(yōu)決策。西蒙等人尤其提到了信息不完全對于人們決策的影響。由于獲得信息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而且通常情況下無論花費多大的成本都無法獲得全部所有的信息。信息的殘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決策,從而也可以在經濟行為分析中用于解釋那些非理、隨意甚至于“不明智”行為。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行為經濟學者甚至其他經濟流派的學者在一些主流經濟學難以解釋如公共物品、社會福利和社會準則等問題上有所突破。主流經濟學為了保證個人選擇的理,提出完全性、傳遞性和反身性等“公理”,然而這些對于“理性”的判斷標準本身是理性的嗎?經濟學中的一些概念直接取自日常用語,在使用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著不精確性和彈性。在現實研究中,諸如凱恩斯、赫西曼等那些不那么看重形式化的演繹推理的經濟學家更多地是在“常識”的意義上使用“理性人”這一概念,他們往往是根據語境的不同對于個體的行為做出“經驗上可信”的假設,就連弗里德曼在方法論層面上也提到我們無法逐一對理論的假設做出“經驗上的檢驗”。而所謂“經驗檢驗”依然是根據人們長期以往對于現實社會的普遍性的認識甚至是道德層面的普遍性認同為依據的。而對于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來說,這些“普遍的認識和認同”或者“社會準則”或者說“常識”反應到不同的種族,不同的人群,甚至是不同的個人的行為上都是有差異的,繼而對于“理性”的定義以及判斷“理性”的標準也存在偏差,在整個人類社會都是無法做到完全統一的。因此,“有限理性”顯然要比“完全理性”更加貼近現實。當然,這里并不是要把“理性人”假設完全否定,主流經濟學的理論研究更多的是圍繞著可形式化展示的模型進行的。對這類研究,通常個體的認知和動機等經驗事實并不進入分析而與分析的結果無關,從而,“理性人”的前提更多的是幫助演繹推理。

2.選擇框架

選擇問題一直是經濟學所關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這同樣也是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學者們結合心理學的理論和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來審視人們在決策過程中的行為機制。行為經濟學家發(fā)現,在涉及到具有不確定性的選擇中框架效應是普遍存在的。坎尼曼和特沃爾斯基設計的“疾病治療困境”實驗就是其中一個最為經典的案例。事實上,在正面框架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A,而在負面框架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B’,即便同一種治療方案在不同的描述中實際上治療結果是相同的,但是顯然積極描述要比消極描述更具有吸引力。人們往往在面對過多選擇時會出現“選擇困難癥”。有這樣一個實驗,兩名市場營銷專家在超市布置了兩處果醬展示臺,一處只展示了6種可供消費者選擇的果醬,而另一處展示了多達24種果醬。實驗發(fā)現,24種果醬的展示臺確實能夠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圍觀,但是最終還是6種果醬的展示臺的購買率更高。這就表明,可提供的選擇越多,人們反而越難以決策,最后的結果可能就是放棄選擇或者另尋它法。錨定效應是指人們的行為會受到外部信息的影響從而在做出決策時會受到該信息所限定的某種模式之下。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的數值作為起始值,這些起始值就像“錨”一樣使人們的估測值落于某一區(qū)域中。如果這些“錨”定的方向有誤或者是虛假的,那么估測的結果就會產生偏差甚至還可能會出現歪曲。以上提到的現象表明,人們在面對選擇時,提出選擇的方式和方法,外部環(huán)境因素等對于人們的決策行為影響是很關鍵的。積極的因素會幫助人們做出更有益的選擇,而消極的因素會使人做出錯誤的決定。理查德泰勒強調,為了使人們做出更有益的選擇,政府、企業(yè)等應該構建一個有效的選擇框架來引導人們進行決策。有時只需要一個“溫柔的推動”(Nudge),與強勢的命令相比,這種非強制的方式人們更樂于接受,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在決策過程中的心理和行為,從而使得他們做出選擇設計者所期望的決策。

3.不確定性(系統偏差)

正常情況的選擇已經足夠復雜,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就更加難以做出決策。坎尼曼和特沃爾斯基發(fā)現在不確定條件下人們的決策行為往往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偏離經濟學理性狀態(tài)下的標準范式,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與主流經濟學對理性的假定存在著系統偏差。小數定律就是系統偏差的典型。大數定律是統計學中的概念,相較于小數定律,大數定理更加被人們所熟知。該定律的前提條件是樣本規(guī)模足夠大。然而,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面對的都是小樣本,小樣本的均值不會遵循大數定律接近于總體的均值,而是出現了偏差。日常生活中人們卻更容易受到小樣本的過度影響,尤其是對于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4.偏好常規(guī)理論認為偏好是預先存在并且穩(wěn)定的,而心理學家則認為偏好是構造出來的。行為經濟學家如坎內曼、特沃爾斯基、拉賓等對偏好的一些特征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發(fā)現,人的偏好是在做出判斷的選擇的過程中產生的,在這個過程中選擇的設置和外部因素會影響偏好的形成,人們在挑選蘋果的時候才能確定自己想要什么樣的蘋果。人對于事物的敏感性也是呈遞減趨勢的,也就是說收益或損失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但是,損失獲得的關注度要更高,人們對于損失的估價通常高于等量的收益。另外,如果存在一個參照點,人們常常對于某個行動的后果與這個參照點的相對差異比較敏感,反而對于行動后果本身不敏感。

四、發(fā)展趨勢

經濟學本身就是研究選擇的一門學科,正統經濟學更多的是研究理性條件下人們的決策行為,而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和發(fā)展豐富了經濟學的分析研究方式。由于結合了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行為經濟學更加貼近現實。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并不是要顛覆傳統經濟學的研究方式,而是試圖解釋人們非理產生的原因和發(fā)生機制進而幫助人們做出更有益的選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勢必要成為一種潮流,經濟學與心理學、社會學的成功結合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作為經濟學的一個新興分支,行為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仍然相對分散還需要全面系統的檢驗、完善和穩(wěn)固。如何使得理論更加合理、系統和科學更加貼近實際與現實相符是今后行為經濟學所要發(fā)展的目標。行為經濟學興起于西方,在我國,相關理論研究起步較晚,相對滯后。目前,國內相關學者的研究更多的是對西方經濟學家理論及研究成果的概括、評述和總結,而將相關理論應用于實際和現實問題的研究也相對貧乏。盡管有黃祖輝、胡豹、汪丁丁、奚愷元等相當一批專家學者在學結西方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實際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看法,但是我國學者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研究還需要不斷開拓眼界、轉變思維方式、尋找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最終推進我國經濟學研究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哈爾•R.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莫志宏,申良平.從理性人到行為人:評行為經濟學對新古典正統理論的挑戰(zhàn)[J].南方經濟,2014(7):73-87

[3]呂保軍.行為經濟人的三個基本特征[J].經濟學家,2006(5):12-18

[4]楊春學.利他主義經濟學的追求[J].經濟研究,2001(4):82-90

[5]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113-125

[6]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陳柳欽.行為經濟學的起源、萌芽、成長、繁榮及其發(fā)展趨勢[J].創(chuàng)新,2012,6(39):51-59

[8]馬濤.行為經濟學對傳統主流經濟學的挑戰(zhàn)[J].社會科學,2004(7):18-26

[9]周業(yè)安.行為經濟學是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革命嗎[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2):32-38

[10]黃祖輝,胡豹.經濟學的新分支:行為經濟學研究綜述[J].浙江社會科學,2003(2):72-79

[11]楊正.論行為經濟學的創(chuàng)新[J].南開經濟研究,1996,(5):28-31

[12]林彩云.行為經濟學發(fā)展歷程綜述[J].思想戰(zhàn)線,2009,(人文社會科學專輯):104-106

[13]李樹.行為經濟學的發(fā)展與經濟學的人性化取向[J]經濟問題探索,2001,(12):23-26

[14]劉兵軍,歐陽令南.行為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發(fā)展趨勢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25(3):7-11

[15]楊艷艷.行為經濟學評述[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3,12(18):128

[16]袁敏,魯文麗.行為經濟學文獻綜述[J].金融經濟,2012,(13):99-100

[17]汪丁丁.行為經濟學與廣義選擇算子——《行為經濟學講義》導讀[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2,(2):67-74

[18]李銳.人類決策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分析—行為經濟學研究述評[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1):86-92

[19]周業(yè)安,李新月.歷史視角的行為經濟學[J].教學與研究,2007,(8):25-31

[20]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1]劉駿民,王國忠.行為經濟學的發(fā)展[J].東岳論叢,2004,25(1):50-55

[22]李樹.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及其評析[J].探索,2003,(5):51-54

篇4

關鍵詞:凱恩斯經濟學;大蕭條;節(jié)儉悖論

中圖分類號:F11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2-0085-02

當今《宏觀經濟學》教學中,多數采用新古典綜合派的理論觀點,其理論主要綜合了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一般均衡論和凱恩斯經濟學的主要觀點,一般從講述GDP核算開始,然后討論國民收入的決定因素,從宏觀干預的角度分析兩個市場的一般均衡,研究通貨膨脹、失業(yè)、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等問題。由此可知,《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并非凱恩斯經濟學的原貌,而是融合諸多經濟流派的一種理論體系。因此,本文針對《宏觀經濟學》教學中一些容易產生歧義的概念和理論進行簡單地梳理,以期有助于《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教學和學習。

一、凱恩斯定律

凱恩斯并沒有提出“凱恩斯定律”,這是相對于“薩伊定律”來說的?!八_伊定律”的核心是供給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薩伊認為,由于供給能夠自動地創(chuàng)造需求,所以,自由的市場經濟總能達到充分就業(yè),不會出現大規(guī)模的生產過剩,然而1920年以來的大蕭條使“薩伊定律”不攻自破。凱恩斯認為,由于邊際消費傾向、流動偏好、資本邊際效率等心理規(guī)律的存在,會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出現生產過程、大量失業(yè)、經濟增長緩慢等經濟蕭條的現象,因此必須進行宏觀干預,以拉動需求、刺激供給。這就是凱恩斯的“需求刺激供給”。這在多數教科書中稱為“凱恩斯定律”,其一般表達為:當社會總需求增加時,總供給總能以不變的價格水平來滿足社會總需求。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無法理解凱恩斯定律,但如果結合大蕭條的背景就容易認識其中的內涵。在經濟大蕭條時,大量生產要素閑置,在宏觀干預下,最初總需求增加時,增加的供給不會產生價格上漲的壓力,所以價格水平是不變的。這僅是大蕭條時期的短期經濟現象。隨著總需求的進一步增長,要求生產規(guī)模擴大,生產要素相對變得稀缺,會產生價格上漲的壓力,總供給的價格水平就會上漲。

由此可知,凱恩斯定律所描述的內容僅是在經濟大蕭條背景下的一個短期經濟現象,并不能代表經濟發(fā)展的長期狀態(tài)。

二、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

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是具有不同內涵的凱恩斯經濟學術語,在現代宏觀經濟的研究和教學中經?;煜?,此處從凱恩斯原著的角度來考察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別與聯系。

1.消費傾向的定義?!跋M傾向”是凱恩斯消費理論的核心名詞,在《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中定義為:“存在于Y(以工資單位計算的特定收入水平)和C(該收入中用于消費支出的數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用χ來表示,于是C=

χ(Y)或C=W?χ(Y)?!逼渲?,Y是以工資單位計算的由就業(yè)量(N)唯一決定的收入水平,C是以工資單位表示的消費量(C)。也就是說,消費傾向被定義為收入與消費之間的函數關系,其實質是就業(yè)量與消費量之間的關系。

凱恩斯認為,“消費傾向是一個相當穩(wěn)定的函數,在通常情況下,消費量取決于總收入量(二者都以工資單位計算)?!倍?,消費量與收入量之間存在一個重要的心理規(guī)律:“在一般情況下平均說來,當人們收入增加時,他們的消費也會增加,但消費的增加不會像收入增加得那樣多。這就是說,如果用C代表消費量,用Y代表收入量(二者皆以工資單位計算),那么ΔC和ΔY就會有相同的正負號,但前者小于后者,即dC/dY為正值,但比值小于1?!?/p>

2.消費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消費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是一還是二?凱恩斯在《通論》的第8章中明確定義“消費傾向”為一種函數關系,即C=χ(Y)或C=W?χ(Y);在此函數關系的基礎上,“消費傾向”還表現出一種心理規(guī)律:在一般情況下平均說來,當人們收入增加時,他們的消費也會增加,但消費的增加不會像收入增加得那樣多,即0

在《通論》的第10章中,凱恩斯為了說明乘數理論而定義了“邊際消費傾向”。他說:“人們有一種普遍心理:當整個社會的實際收入增加或減少時,社會的消費也會增加或減少,但后者的增加或減少不會像前者那樣快,即ΔC和ΔY具有相同的符號,但ΔY>ΔC,其中,C為用工資單位計算的消費。這不過是重復了前面已建立過的命題。我們把dC/dY定義為邊際消費傾向。”

以上的論述表明,“消費傾向”主要用于描述消費與收入之間穩(wěn)定的函數關系,“邊際消費傾向”則主要描述消費增加量與引起消費增加的收入增加量的比例關系,前者的內涵明顯大于后者。但在更多的時候,凱恩斯并不特別區(qū)分這兩個概念。例如,他在《通論》第9章中寫道:“在短期內消費量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收入(以工資單位計算)的變化,而不是取決于特定收入量下的消費傾向的變化?!?/p>

3.消費傾向與消費收入彈性。有的教科書中這樣描述“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但消費增加的速度慢于收入增加的速度。如果用C代表消費量,用Y代表收入量,那么“消費增加的速度”可表示為ΔC/C,“收入增加的速度”可表示為ΔY/Y,前者慢于后者即可表示為:ΔC/ΔY?Y/C

三、節(jié)儉悖論與“節(jié)儉悖論”悖論

“節(jié)約悖論”是凱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種理論,認為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而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收入,這種矛盾被稱為“節(jié)約悖論”。要解釋“節(jié)約悖論”首先應分析儲蓄與投資的關系。

1.投資恒等于儲蓄。凱恩斯在《通論》第3、6章講解“有效需求理論”時,詳細地講解了投資與儲蓄的關系。他說:“當就業(yè)增加時,總實際所得也要增加……當實際所得增加時,總消費也增加,但不如所得增加得那么多。所以如果整個就業(yè)量都用于滿足消費需求的增加量,雇主們就要蒙受損失。因此,要維持一定的就業(yè)量,當前的投資量必須足以吸收在這個就業(yè)量下超過社會消費量的那部分總產量?!薄俺^社會消費量的那部分總產量”就是儲蓄,投資等于儲蓄。在《通論》第8章的結束部分,凱恩斯進一步說明動態(tài)中的投資與儲蓄的平衡關系。如果當前儲蓄較多,說明人們更加注重未來的消費,滿足未來的消費就必須擴大當前的投資,投資和儲蓄就會趨于相等;反之,如果當前儲蓄較小,說明人把更多的收入用于當前消費,可用于未來的投資資源就會減少,投資和儲蓄也會趨于相等。總之,按照凱恩斯的理論,投資和儲蓄總會趨于相等的。

2.“節(jié)儉”降低收入的“悖論”。按照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如果y、c、α、β、s、i分別代表國民收入、消費、自發(fā)消費、邊際消費傾向、儲蓄、投資,消費函數為c=α+βy,儲蓄函數為s=-α+(1-β)y。當投資(i)與儲蓄(s)相等時,均衡的收入就會出現y=(α+i)/(1-β),其中,(1-β)稱為邊際儲蓄傾向。節(jié)儉指人們更加偏愛儲蓄,就是邊際儲蓄傾向較大。人們越節(jié)儉,(1-β)越大,則y=(α+i)/(1-β)越小,這就是所謂的“節(jié)儉悖論”。但現實經濟發(fā)展并非如此。二戰(zhàn)后許多東方國家注重節(jié)儉,并沒有出現所謂的“節(jié)儉悖論”,這被稱為“‘節(jié)儉悖論’悖論”。

3.“‘節(jié)儉悖論’悖論”釋疑。理解“節(jié)儉悖論”應從凱恩斯理論的產生背景入手。在大蕭條時期,大量生產要素閑置,生產能力過剩,有效需求不足,急需擴大有效需求來刺激生產和供給。此時如果強調節(jié)儉的話,有效需求就會進一步下降,使經濟更加蕭條。

在現實經濟發(fā)展中,多數發(fā)展中國家根本不存在生產能力過剩,而是急需大量投資。投資有兩個來源:一是經濟體自身的積累;二是引進外資。經濟體自身的積累就要提倡節(jié)儉,把當期產出節(jié)儉下來,作為下一期生產的資本。一般情況下,發(fā)展中國家都會提倡節(jié)儉以獲得資本積累來完成工業(yè)化的發(fā)展過程。由此來看,凱恩斯的“節(jié)儉悖論”并不適用于尚處于工業(yè)化階段的發(fā)展中國家。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和教學中,必須關注經濟理論的原創(chuàng)者所處的歷史背景,如此才能較為準確地把握其理論的內涵和外延?,F代宏觀經濟學綜合了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劍橋學派、新古典綜合派、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乃至新宏觀經濟學等不同流派的觀點,其中既有凱恩斯主義對古典主義的批判,也有凱恩斯主義左派與之間的爭論,還有西方經濟“滯漲”前后新興經濟學派對凱恩斯主義的批判。這些不同時代的經濟理論,其間既存在繼承關系,也存在顛覆關系。當這些觀點放在一部教科書中,不僅會給學生帶來許多困惑,也會給研究者帶來許多疑慮。如果能夠結合某一理論觀點產生的背景,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所以,凱恩斯經濟學的研究、教學和學習必須結合經濟大蕭條的背景才能更加深入和理性。

參考文獻:

[1][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M].宋韻聲,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篇5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其科學特點就是唯物的史觀與唯物論辯證法是它的核心。它對黑格爾辯證方法做了批判性的繼承,汲取黑格爾辯證法的精華,把那些神秘東西丟棄,讓辯證辦法現出唯物的主義,從而讓唯物的辯證法成為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基本的辯證方法。也正是因為辯證法的出現才讓《資本論》這一著作變成了藝術性的整體。辯證辦法其實就是運動里面與矛盾里面對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本質進行把握。矛盾對事物的影響,它不單單只是促進事物從低級朝著高級演化,還揭示了所有的事物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死亡這個結論。所以唯物論的辯證方法在對任何事物進行肯定時必有否定的存在。辯證方法本質與核心就是如此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其實就是利用唯物的辯證方法與唯物的史觀來對經濟上問題進行分析。對經濟的發(fā)展與變化進行考察的時候,其重視的是對現象的背后隱藏的本質進行揭示。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的發(fā)展,產生以及絕對走向滅亡進行了闡明。闡述社會這個主義以及共產的主義必定會替代資本這個主義。其中《資本論》這個著作終極的目的其實就是對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進行揭示。嚴格按照由抽象向具體深入,簡單走向復雜,歷史和邏輯進行統一的方式。按照勞動的價值這個理論作為基礎,剩余的價值作為其核心,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不單單是對特定對象進行研究,它還能對過去進行分析,對未來進行展望。我們能看到西方的經濟理論的建立全都是根據所謂的2個“公理”。第一個是按照私有制度作為其存在的內部規(guī)則為前提,第二就是假設經濟人,根據個人的主義與邊沁的功利的主義作為視角來考慮,參與經濟的人都很理性。在所有的條件約束下他們依然追求自己目標的函數可以最大。前提的假設剖析了西方經濟學所存在的科學性。以前所具有薩伊的定律被凱恩斯1936年提出的定律壓倒,1995年的諾貝爾獎經濟學的獲得人是盧卡斯。當時負責諾貝爾這個獎的韋林說過:已經讓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許多經濟學的理論落不穩(wěn)腳的人是盧卡斯。但是這些伴隨歷史改變而改變的基礎性內容這個體系很明顯沒有什么科學道理是永恒不變的,所以西方的經濟學并不是真正所謂的科學。

二、多元化與數學化

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反映的是人類的活動與經濟參與的一般規(guī)律,是對客觀事實的一種內在的反映。其研究成果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此外還研究社會經濟連續(xù)的發(fā)展,人與人間,人與自然間,人與社會間的和諧發(fā)展等。在現實的世界里面,所有的關系都是很復雜的,還變化無常,應該要采取不同的研究辦法來對其研究。研究不同的方面,比較分析然后對那些內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揭示。這絕對不能用數學的分析來解決,因此就確定了馬克思的主義是多元化的?,F在的經濟學越來越數學化,這樣的數學化現已發(fā)展成了主導趨勢?,F在西方的經濟學理論發(fā)展越來越讓人難以想象,還有別的不是經濟上的因素的趨勢。經濟學的數學化可能會把手段和目的的混淆加速化。一九八八年的諾貝爾獎的獲得人阿萊批評了經濟學數學使用的過度趨勢,他指出現在的經濟學是被人為地加入了數學的模型并使其成為了主導,并且可怕的是在這個錯誤的主導思想上向前發(fā)展;受到數學思想的荼毒比較深厚,在歷史上是一種倒退。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著名經濟學家里昂•惕夫就提出了數學分析的方法,并為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即使他的理論包含了很多的數學公式,可是他反對對于數學的濫用傾向。里昂•惕夫說:“專業(yè)的經濟學的雜志里面整篇都有著數學上公式的充斥。這樣的話就把那些看這些雜志的人從一個看似有理的卻是任意假設出來引導到雖然很精確但是卻毫無道理的結論,所以對數學的濫用就成了經濟理論學的研究誤區(qū)。數學對于經濟學理論是種研究,論證,分析的工具。這個工具是不是可以發(fā)揮成果,其關鍵就是在研究經濟學的時候是不是正確利用。正確理論的服務需要數學的方法,卻也可能為錯誤理論進行效勞。淺層次的來看,貌似這兩種推理的方法的數學方式都是合理的嚴謹的,但是事實是對于同一個數學的推理不僅可以導出正確結論,還可能致使成果錯誤。一九九四年《博弈論》出世,讓有些西方的學者們歡呼一個對人際間的關系進行處理的工具出現了。最起碼能夠將雙頭,單頭問題解決了,可是這六十幾年來該書卻沒有幫上解決問題的大忙。美國的哈佛教授于1972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在對美國的《挑戰(zhàn)》雜志社的記者采訪進行回答時說過,對于現在來說單一數學的分析并不一定有很好結論,可能得需要哲學的一些基礎??巳R因是1980年諾貝爾獎的獲得人,他說過,沒有什么可以代替計量的經濟學中數量的辦法。也不是一切的經濟學的問題都能夠被量化,能夠測算,在有的時候肯定得有主觀上的決策。他的話表明用數學的辦法來作為研究經濟學的主張單一不合情理。在經濟理論中用數學方法是有局限的,其實就是說數學的辦法只是輔助工具,它是分析經濟的第二重要方法。

三、發(fā)展性與兩重性

篇6

[關鍵詞]欠發(fā)達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牛頓力學

[中圖分類號] F42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8-0016-03

一、牛頓力學詮釋經濟理論的可行性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和運動規(guī)律的科學,而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所遵從的規(guī)律的,兩者似乎大相

徑庭;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布瓦索教授認為它們有內在血緣關系,經濟學不僅從經典物理學找到一般的靈感,而且采用了很多物理學的概念和模式來研究經濟學。布瓦索教授在《信息空間》一書中把正統經濟學稱為“牛頓經濟學”。米羅斯基也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模仿物理學不是隨意的或表面的,它的模式大都是逐個術語逐個符號地仿照物理學的說法。[1]段培君在《均衡方法:源于自然科學的一種方法》一文中指出,牛頓力學的重大發(fā)現,啟示了經濟學家試圖做類似的思考:即經濟現象中是否也有這種均衡的規(guī)律?段培君認為,現代經濟學發(fā)展史的一個明確線索就是對“經濟世界中的牛頓定律”的“科學證明”。[2]

物理學與經濟學結合具備天然的基礎,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質世界,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的經濟世界,二者作為經驗科學,其理論都來自于對大量數據的歸納和總結,而理論又必須回到實踐中接受檢驗。作為科學的典范的物理學,對于經濟學肯定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物理學推動了經濟學理論的發(fā)展和經濟學學科的分化。從一開始物理學概念的借鑒,后來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借鑒,最后借鑒物理學一些規(guī)律來研究經濟學問題。物理學規(guī)律在經濟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并推動經濟學的發(fā)展、新的經濟規(guī)律的發(fā)現或者促使經濟學規(guī)律的再認識。目前在學術界,出現以物理學有關理論來研究經濟學問題新的經濟學學科――物理經濟學和經濟動力學。

牛頓力學主要包括:(1)牛頓第一定律即是慣性定律, 物體除非受到力作用,否則會繼續(xù)保持其靜止狀態(tài),或在直線上均速度運動;(2)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F=mα;(3)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4)能量守恒定律:mgh= mν2,ν= ;(5)萬有引力定律: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吸引力的大小與兩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而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 m2表示兩物體的質量,用r表示它們之間的距離,k為引力常數,則兩物體之間的吸引力F的大小為:

F=k• 。

二、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全面開放與合作戰(zhàn)略

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前提是實行全面的開放政策,參與區(qū)域外的經濟合作。從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的角度來看,這是構建區(qū)域的耗散結構的前提條件。我國的三十年的開放成果足以說明了這一點。這對于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尤其重要,欠發(fā)達地區(qū)在長期的過程中,形成了某種相互制約的死平衡,整個經濟系統的外在表現為合力為零。由牛頓第一、二定律可知,其加速度也為零,經濟發(fā)展速度保持原來相對的靜止狀態(tài)。全面參與區(qū)域外的經濟合作,欠發(fā)達地區(qū)會受到外部的牽引力,此時的合力F≠0,那么α≠0。欠發(fā)達地區(qū)開始實行經濟的加速發(fā)展。

如何參與地區(qū)外的經濟合作,直接影響牽引力F的大小。本節(jié)應用萬用引力模型,對欠發(fā)達地區(qū)參與區(qū)域外的經濟合作的要點進行分析。

在萬用引力模型F=G• 中:m1,m2表示兩物體的質量,發(fā)生作用的實體質量;r表示它們之間的距離,距離可以改變;G為引力常數。在區(qū)域經濟合作中,區(qū)域的相互引力F模型中,借鑒上述公式,可定義為:

F'=G• (1)

m1,m2表示兩地區(qū)要合作的經濟存量,如m1表示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經濟存量,那么m2則表示要合作的地區(qū)的經濟存量;r表示合作區(qū)域可以改變和縮小的因素;G為要合作的兩區(qū)域目前無法改變的因素,如目前國家的有關政策等。有上述公式可以知:F'與m1•m2成正比、與r2成反比。

要想改變上述合作的引力F'的大小,需要對兩方面的值進行改變:(1)使r減低到最小值,那些因素可以改變r的值,包括兩地區(qū)交通距離r1、信息距離r2、產業(yè)的相似距離r3、合作者的溝通時間長短和心理距離r4等,r= ri;(2)要增大m2的值,這要求選擇經濟條件強的地區(qū)作為合作的對象。

本節(jié)從下面幾點對欠發(fā)達地區(qū)經濟合作的要點進行詮釋:

(1)欠發(fā)達地區(qū)政府在財政非常吃緊的情況下,大力發(fā)展與地區(qū)外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其目的是減小與外界的路程距離r1。想致富先修路已經成為了欠發(fā)達地區(qū)人們的共識。

(2)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設立招商辦事處,有兩點重要作用:一方面為了縮短與發(fā)達地區(qū)的信息的距離,在發(fā)達地區(qū)設立招商辦事處能盡早了解有關經濟信息,縮小相互溝通的距離,在某種程度上,信息距離要比交通距離更重要,這一點,在當今社會信息的價值也被人們所認可;另一方面,在發(fā)達地區(qū)招商引資,主要是考慮到發(fā)達地區(qū)的經濟能量m2較大,兩者的合作引力比較大。

(3)產業(yè)互補性與對接性,兩地區(qū)的經濟合作最終表現在產業(yè)上的合作,如果兩地的產業(yè)沒有互補性與對接性,呈現出競爭性,那么兩地就很難進行合作。若兩地的產業(yè)相似距離r3大,那么兩地的合作引力也較小。對于欠發(fā)達地區(qū)應在產業(yè)選擇上考慮發(fā)展發(fā)達地區(qū)的配套產業(yè),相似距離r4小,這樣兩個的合作引力才能強。

(4)建立有效的區(qū)域合作制度。區(qū)域經濟合作中,必然出現這樣那樣的新問題,問題的出現也可能有利于下一步的合作。然而,若問題沒能及時地解決,也可能導致區(qū)域合作沒有實際效果。合作兩方,在合作中都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心理距離。有效的區(qū)域合作制度能消除兩方的心理距離,也有利于盡快解決問題。有效合作制度的建立因此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建立定期的合作方高層決策者的聯系會議,并設立日常秘書機構;另一方面,設計穩(wěn)定的合作獎懲制度,有利于消除心理距離,這方面可利用有關博弈論知識進行設計。

區(qū)域的合作是多方面的,其受到的引力也是多方面的,這里引力合力不是矢量合成,而是符合簡單相加:

F=F'= Gi• (2)

欠發(fā)達地區(qū)要積極主動參加地區(qū)外的經濟合作,從各方面增加拉動經濟發(fā)展的引力合力。

三、欠發(fā)達地區(qū)經濟不平衡發(fā)展戰(zhàn)略

區(qū)域的不平衡發(fā)展戰(zhàn)略主要理論有:(1)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的循環(huán)累積因果論。該理論認為,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在空間上并不是同時進行或均勻擴散,而是從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qū)開始,一旦這些區(qū)域由于初始優(yōu)勢而比其它區(qū)域超前發(fā)展,則由于先得優(yōu)勢,這些區(qū)域就通過累積的因果過程,不斷積累有利因素繼續(xù)超前發(fā)展,從而進一步強化和加劇區(qū)域間的不平衡,導致增長區(qū)域和滯后區(qū)域之間發(fā)生空間相互作用。由此產生兩種相反的效應:一是回流效應;二是擴散效應。(2)美國經濟學家艾爾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長論。該理論認為,經濟進步并不同時出現在每一處,經濟進步的巨大推動力將使經濟增長圍繞最初的出發(fā)點集中,增長極的出現必然意味著,區(qū)域間的不平衡增長是經濟發(fā)展中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經濟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他提出了的“極化效應”和“涓滴效應”。(3)增長極理論。法國經濟學家佩魯首次提出的“增長極”概念的出發(fā)點是以部門分工所決定的產業(yè)聯系為主要內容。他認為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各部門,而是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部門,然后通過不同渠道向外擴散。顯然,他主要強調規(guī)模大、創(chuàng)新能力高、增長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進其它部門發(fā)展的推進型單元,即主導產業(yè)部門。法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布代維爾從理論上將增長極概念的經濟空間推廣到地理空間,認為經濟空間不僅包含了經濟變量之間的結構關系,也包括了經濟現象的區(qū)位關系或地域結構關系。因此,增長極概念有兩種含義:一是在經濟意義上,特指推進型主導產業(yè)部門;二是地理意義上,特指區(qū)位條件優(yōu)越的地區(qū)。(4)美國區(qū)域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的中心―論。他將經濟系統空間結構劃分為中心和兩部分,二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二元空間結構。中心區(qū)發(fā)展條件較優(yōu)越,經濟效益較高,處于支配地位;而區(qū)發(fā)展條件較差,經濟效益較低,處于被支配地位。

從牛頓力學角度對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主導產業(yè)的培育和地區(qū)內多極點規(guī)劃作用進行分析:

(1)區(qū)域主導產業(yè)的選擇與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區(qū)域經濟的增長,從根本上講是產業(yè)部門成長的過程,而成長首先是從主導產業(yè)部門成長開始。著名經濟學家羅斯托認為主導產業(yè)的發(fā)展對區(qū)域經濟的增長會產生擴散作用,自己的優(yōu)勢輻射到其產業(yè)鏈上相關的產業(yè)中去,進而帶動整個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這一擴散作用,自己的優(yōu)勢輻射到其產業(yè)鏈上相關的產業(yè)中去,進而帶動整個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這一擴散作用主要包括前瞻效應、回顧效應和旁側效應。因此,科學地選擇好區(qū)域主導產業(yè),對經濟欠發(fā)達的區(qū)域而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欠發(fā)達地區(qū)因經濟實力有限,在產業(yè)發(fā)展上必須實行不平衡發(fā)展,在產業(yè)投入與重視的維度上有所側重。加大對主導產業(yè)的投入,可以增加主導產業(yè)的擴散作用的速度。這一點可以利用物理學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m表示主導產業(yè)自身產業(yè)的潛在能量,g可以看作目前條件下產業(yè)潛在能量的轉化率,h表示不平衡的投入程度,ν則表示主導產業(yè)的擴散作用的速度。

mgh= mν2,ν= (3)

有上面公式可以知,主導產業(yè)對外的擴散作用的速度與 成正比,g在目前條件下一般變化不大,因此,適度范圍內增加對主導產業(yè)的投入力度,有利于主導產業(yè)對外的擴散作用速度的提高。

(2)區(qū)域的多極點不平衡發(fā)展規(guī)劃。欠發(fā)達地區(qū)在區(qū)域規(guī)劃中,要在區(qū)域內選擇多極點來帶動區(qū)域整體發(fā)展。

下面以圖1為例,說明多極點對地區(qū)內的其他地方的引力大于單極點的引力。若規(guī)劃的單極點為O點,極點外地區(qū)為C點。現在規(guī)劃極點改變?yōu)锳、B兩點。為了簡化說明,A、B兩點在O點的直線兩側,線段AB與線段OC垂直。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人力、物力、財力在短時間內為一定值,若分為兩個極點,設A、B兩點投入分別為原來O點的一半,假設三點投入產出函數相同,那么三點的經濟能量為:MA=MB= MO。設地區(qū)內規(guī)劃極點外C點的經濟能量為mc。FOC表示極點O對C點的牽引力,FAC表示極點A對C點的牽引力,FBC表示表示極點B對C點的牽引力。

由上式(7)可知,多極點規(guī)劃比單極點規(guī)劃,更能帶動區(qū)域的整體發(fā)展。但也不能任意擴大規(guī)劃極點,多培植增長點,因為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財力等經濟能量在短期是一定的,如果規(guī)劃極點較多,勢必在每個極點的投入較少,當投入低于某一值時,其經濟能量產出函數并非是指數和線性關系,甚至低于其投入的經濟量。此時,多極點規(guī)劃的效應低于單極點規(guī)劃的效應。

四、后 記

經濟學在其發(fā)展大量吸收了其他學科的知識。數學在經濟學的應用也得到人們的重視和肯定。近來,已有部分學者開始研究物理學與經濟學的聯系。本文從牛頓力學的角度對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了簡單的詮釋,主要目的是“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1]馬克斯•H•布瓦索(Max H.Boesot),王寅通譯.信息空間―組織、機構和文化中的學習框架[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2]段培君.均衡方法:源于自然科學的一種方法,學習時報[N].2005-10-15.

[3]張國文.一種以物理定律為基礎的經濟理論嘗試[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1):81~85.

[4]常濱毓.茅于軾詮釋市場經濟與“牛頓定理”[J].東方企業(yè)文化,2007,(6):10~11.

New Annotation of Underdeveloped Regions’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Light of Newton Mechanics

Fang Dach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243002,China)

Abstract:Economics absorbs something valued from physics. Therefore some economists name legitimacy economics as Newton economics. The paper applies Newton mechanics principle to annotate imbalance development tactics and full cooperation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篇7

 

一、行為經濟學的勃興

 

所謂行為經濟學(BehairalEccncmicS顧名思義,就是指以人類行為作為基本研究對象的經濟理論,它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方法對個體和群體的經濟行為特征進行規(guī)律性研究。行為經濟學認為,主流經濟學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將其理論建立在一種死板的假設基礎上,即人的行為準則是理性的、不動感情的自我利益。其實人也有生動活潑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觀念導引的成分。人類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表明,利他主義、社會意識、公正追求等品質和觀念是廣泛存在的,否則無法解釋當代志愿者、環(huán)保運動等社會現象,無法解釋許多超額奉獻和獻身精神,無法解釋人類生活中許許多多“非物質動機”或“非經濟動機”。人本身就不是那么“理性”的,經濟活動因此也不是那么“理性”的。例如,股票市場并不是對公司的現實而是對投資者的情緒作出反應,而人的“表象”思維、心理定式、環(huán)境影響往往導致并不理性的錯誤。行為經濟學家們認為:事實上,從李嘉圖、馬克思到凱恩斯,幾乎所有偉大的經濟學家都把復雜的心理學納入自己的思維之中。

 

與20世紀80年代初走紅的理性預期學派一樣,行為經濟學大量采用心理分析(PsChanayi)的方法,對人們的經濟行為進行研究,它以現實為基礎構造理論,從而擺脫了傳統理論以抽象的假設并且常常是脫離實際的假設為基礎的分析方法的束縛,給經濟學研究注入了生機與活力。199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爾(GSBeckr1980)認為,經濟學研究己進入第三階段。在第一階段,經濟學僅限于研究物質資料的生產和消費結構,即傳統市場學;到了第二階段,經濟理論己擴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現象,也就是研究貨幣交換關系;現在的第三階段,經濟學研究的領域己囊括人類的全部行為以及與之有關的全部決定。?按照這種觀點,行為經濟學就是第三階段經濟學的骨干理論。

 

行為經濟學的出現,在學術界引起了不同的反應。許多學者積極歡迎,并認為它是“回歸理智”的科學;而另外一些學者則不屑一顧,認為它沒有多大發(fā)展前途。從總體看,行為經濟學的影響還在不斷擴大:諸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華盛頓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名牌學府都相繼開設了“行為經濟學”的正式課程;伊里諾斯大學和弗吉尼亞大學也開始了行為經濟學研究;工商界對行為經濟學也頗感興趣,把它應用于廣告、促銷活動以及養(yǎng)老金計劃。紐約著名的萬全證券(PudnileoriiS)公司還別出心裁地聘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給投資者們分析股市走勢,結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顯然,行為經濟學己經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而且越來越受到西方經濟學界的關注與重視,其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崧?DKhnman)和維農。史密斯(VSnih)因在行為經濟理論和實驗經濟學方面的杰出研究而獲得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而在更早的1978年認知心理學家西蒙(HAsm〇)由于在“企業(yè)組織的決策行為”研究中所作的杰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們己沒有理由懷疑行為經濟學的存在價值與學術地位了。

 

正如許多經濟學家所言,行為經濟學在西方國家受到學界的關注,主要與主流經濟學的無能有關。這是行為經濟學產生的背景。同傳統經濟理論及其政策主張相比,行為經濟學顯得格外謹t慎它并沒有立刻提出解決經濟問題的政策主張和治國良方,它只是在長期被忽視的領域(人類行為)向傳統理論發(fā)起攻擊。即便如此,它仍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它以觀察和實驗等實證性的方法,把幾十年來一直在數學公式里兜圈子的經濟學領回到它所研究的實際生活中來,并迫使那些不現實的理論家正視現實。這就是行為經濟學最大的貢獻,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枯燥乏味的經濟理論研究有了令人興奮的轉變,使經濟學研究増?zhí)砹藨械摹叭宋闹髁x”氣息。

 

著名行為經濟學家卡托納(GogeKatma)等人認為,現代經濟與古典經濟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經濟活動的立足點發(fā)生了根本變化,物的經濟為人的經濟所替代,人從被收入、價格等經濟提線牽動的經濟木偶一躍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經濟過程中的任何一種現象性浮出都不外乎是社會個體域群體)的經濟行為或聚合或沉淀的產物。用卡托納的話講,“正是這些行為人通過自己的行為創(chuàng)造了經濟”。因此,現代經濟現象在本質上己經成為一種人文現象,經濟分析所要做的也“不再是研究產品的數量和價格之間、儲蓄和流通之間抽象的關系,而是發(fā)現人的經濟行為的特點和規(guī)律”。行為經濟學的崛起表明,“人及其行為”正在成為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和主題,倡導并注重對人的經濟行為的研究,為現代經濟學建構了一個“充滿人性和人類價值”的理論框架,使經濟學成為人的科學,人成為經濟學的主體。這里所說的“人是主體”有著不同于常識認知的特殊含義,系指五個方面: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是由人類主體有目的的經濟活動構成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說到底是人類主體有目的的行為色彩濃厚得多的時候,艾倫。格林斯潘的行為舉止會是什么樣。我們當然無法獲知。但是有一件事我們的確知道:80年后他的行為會與今天截然不同。這有點酷。”在于2001年出版的一本行為經濟學論文集的序言中,其中三位經濟學家一卡內基一梅隆研究所的喬治。洛文斯坦、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科林??防蘸筒死又荽髮W的馬修。拉賓寫道:“我們的預見是,一切經濟學都將被視為行為經濟學?!?/p>

 

當然,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行為經濟學還存在著某些不足:尚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有關學者沒有足夠的心理及行為科學知識,或者缺乏經濟研究所需要的數學基礎;沒有嚴格的理論邏輯。因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HAsm〇n)認為,目前的行為經濟學“不是單一的、特定的理論,而是對人類行為新古典假設的實證檢驗,并根據檢驗結果進一步修正理論”。不過,隨著研究的發(fā)展與深入,行為經濟學應該會發(fā)展完善,在經驗中驗證傳統經濟理論的有效性,同時建立新的能夠正確描述人類經濟行為的經驗定律,并且形成特定的、完整的理論體系,以彰顯其理論基礎的堅實性與作為學科的成熟性。

 

二、行為法經濟學一-行為經濟學在法經濟學中的反映

 

行為法經濟學(BhavioalLwandEoononis的研究肇始于1974年西蒙對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作出的系統批評和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認為當事人在經濟決策過程中面臨認知和計算能力兩方面的局限性?!坝邢蘩硇浴钡奶岢?,引發(fā)了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開始聯袂研究經濟行為的發(fā)生機制和實際決策過程如何影響最終作出的決策。到20世紀70年代末,丹尼爾??崧?DanielKahnanan)和阿莫斯。特維斯基(AmosTvesky通過吸收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心理學和經濟學有機結合起來,重構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特別是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理性選擇模型,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行為經濟學學派”。隨著“經濟學帝國主義”向法學研究領域的延伸一--法經濟學研究的發(fā)展,法經濟學背后的“理性選擇理論”的局限開始引起法經濟學界的注意。如托馬斯尤倫在《法和經濟學中的理性選擇》(1997)—文中對理性選擇理論的批評,特別是J〇lSntir和Taa的《法律經濟學的行為方向》(1998)—文的發(fā)表,標志著行為經濟學正式進入法學研究領域一--“行為法經濟學”開始崛起,由此開啟了法經濟學領域的“行為革命”。

 

大多數學者公認的行為法經濟學定義為:運用行為科學和心理學的成果更好地解釋法律所追求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些法律目標的手段,提高法經濟學的預測力和解釋力。(②行為法經濟學把行為經濟學的理論與研究成果引入法經濟學分析中,其重心落在主流經濟學的某些基本假設與人類的真實行為不一致。他們認為建立在反映非現實的人類行為的基本假設上的分析結論會導致錯誤的預測,通過運用實證研究(行為實驗)心理學理論分析來全面驗證理性選擇理論。行為法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是在質疑理性選擇理論中的理性預期、?效用最大化、穩(wěn)定偏好、擁有充分的信息處理能力四大假設的基礎上,?提出反映人類真實行為的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這些因素會使人們作出與理性選擇理論相悖的決策,即“反?,F象”其具體內容包括:

 

有限理性行為經濟學研究表明,在許多情況下,行為人并不總能實現最大化,甚至也不追求最大化,不根據成本一收益比較,而是根據其他依據決策,表現出有限的理性。“有限理性”突破了主流法經濟學他即主流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主張以“有限理性”假設作為分析基礎。行為法經濟學認為人類行為偏離理性選擇理論的無限理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決策過程中的真實判斷行為表現出與理性預期所推斷的無偏預測的系統偏差,即有限理性會導致人作出判斷誤差。啟示和偏見(HuiisandBiaeS)通過影響行為人對未來時間的概率判斷,來改變行為人的最終決策。這在行為法經濟學中早己觀察到,并進行了分析。啟示具體包括了代表性啟示、現成性啟示;偏見包括過于自利偏見(SelfsevingBia)、自信偏見、偏見的自我強化、“事后諸葛亮”偏見、固執(zhí)先見、潛意識偏見等。?另一方面,人類決策偏離了理性選擇理論中的預期效用理論。?其中稟賦效應(End_ntEfec)是偏離預期效用理論的最典型例子。此外,框架效應(FanjigEft、沉沒成本(SukC〇t與稟賦效應一樣,都對人類決策產生影響,使得人類決策行為有時出現與最大化目標不一致的現象。?法律中行為人常常不能表現出充分的理性。

篇8

    本刊的編輯約我寫一個對于那群通常被稱為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的工作的敘述。由于我本人也是其中的成員,也許我做不到不偏不倚。但是,我仍將努力符合編輯的要求,描述一下我們奧地利學派正在做的和想要做的事情。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領域是嚴格意義上的理論。他們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部分需要徹底變革。古典經濟學家的最重要和最著名的論點要么是根本站不住腳的,要么只有在經過重大的修正和補充后才能成立。對于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缺陷,奧地利學派和歷史學派觀點一致。但是,關于缺陷的最終原因,兩派觀點有根本的分歧,并因而展開了關于方法的激烈爭論。

    歷史學派相信古典經濟學的錯誤的最終源泉是錯誤的研究方法,即幾乎完全抽象—演繹的方法,而在他們看來,政治經濟學應該僅僅——或者至少主要是——歸納的。為了完成經濟學的必要的變革,我們必須改變研究方法;我們必須放棄抽象而是專注于收集經驗材料——專心致志于歷史和統計。

    奧地利則相反,他們認為古典經濟學家的錯誤僅僅是經濟學的年輕時代的普通缺陷。政治經濟學是最年輕的學科之一,而在古典經濟學時代它還要年輕,雖然它被過早地賦予了“古典”的名稱,它其實只是個新生的胚胎科學。其它任何科學都沒有一下子被全部發(fā)現,即使最偉大的天才也做不到;因此政治經濟學也沒有全部被發(fā)現——甚至古典學派也沒有做到——也就不奇怪了。他們的最大缺陷在于他們是先驅者;我們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我們是后繼者。我們比先驅者們多掌握一個世紀的研究成果,我們不必采用不同的方法,為只需干得更好。歷史學派主張理論應有盡可能多的經驗材料的支持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他們賦予收集工作異常的重要性并且希望完全擺脫抽象概括或者至少將其置于后臺卻是錯誤的。沒有概括就沒有科學。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大量著作是關于這個方法之爭的(1),其中menger的《社會科學方法論》(untersuchungen uber die methode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對于所涉及的問題的處理最為深刻和全面。這里應當指出,menger提倡的“精確”——我更愿意稱之為“隔離”——方法,與“經驗—實在”方法一樣,絕不是純粹思辯的或者非經驗的,而是相反,全部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但是,雖然方法之爭是引起世人對奧地利學派關注的主要原因,可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個無關緊要的插曲。對于他們而言,重要的是改革實證理論。他們就像在前線一手持犁一手持劍的農民一樣,僅僅是由于他們的和平又有成效的勞動受到歷史學派的抨擊的干擾,他們才幾乎是被迫地花費部分時間和精力捍衛(wèi)其立場并且解決強加于他們的方法問題。

    那么,奧地利學派在實證理論領域中提出了什么新主張呢?

他們的研究的與眾不同之處從價值論開始,其核心是著名的最終效用論。這個理論可以被濃縮為三個極其簡單的命題。物品的價值是只有由擁有這些物品才能滿足的需求的重要程度衡量的。哪個滿足是取決于某個物品的可以非常簡單而且準確地通過考察不擁有該物品時哪個愿望將得不到滿足而確定。此外,顯然,被物品決定的滿足不是物品實際用于的滿足,而是個人的全部財產能夠購買的所有滿足中最不重要的那個。為什么?因為,根據實際生活中非常簡單而且確鑿無疑的審慎考慮,我們總是把財產的損失對我們的境況造成的損失轉移到最不敏感的地方。如果我們損失的是用于滿足較重要的需求的財產,我們不會犧牲滿足這個需求,而只是犧牲其它滿足較小需求的財產來彌補損失了的財產。因此,損失就落到較小的效用上,或者說——由于我們自然會犧牲所有的滿足中最不重要的那個——落到“最終效用”上。假設一個農民有三袋谷物:第一袋,a,是用于維持生計的;第二袋,b,是種子;第三袋,c,是增肥家禽的。假設第一袋a被燒毀了。該農民會因此挨餓嗎?當然不會。那么他會不會不種地了呢?當然不會。他只需把他的損失轉移到最無關緊要的地方。他會用c袋的谷物烤面包,不再增肥家禽。因此,真正取決于a袋燒毀與否的是可以替代它的最無關緊要的單位,或者如我們所說的最終效用。

    眾所周知,奧地利的理論的這條基本原理一些其它經濟學家也持有。德國經濟學家gossen 在他的1854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宣布了它,但當時它沒有受到任何注意(2)。以后,同一條原理幾乎同時在三個國家被三位互不相知而且不知道gossen的經濟學家——英國的jevons(3),奧地利學派的奠基人menger(4),和瑞士人walras(5)——發(fā)現。一位美國的研究者j.b. clark教授也非常接近了這個想法(6)。但是我認為奧地利學派的獨到之處在于他們運用這一基本思想于構造經濟學理論。最終效用的想法是專家用于理解經濟生活中的最復雜的現象并且解決經濟學中最艱難問題的開門咒語。在我看來,奧地利學派的獨到的力量和特殊的意義正是在這個方面。

    萬物都歸于此:我們只需在現代國家的高度發(fā)達和多樣的經濟中的復雜現象中辨別出最終效用定律如何起作用就行了。這么做開始會很費力,但卻是值得的,因為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將依次遇到所有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將以最自然的形式出現,因而最容易解決。我將舉幾個最重要的情形為例——至少在不深入細節(jié)的前提下盡我所能——說明這一點。

    最終效用定律的基礎,如我們所見,是出于認真細致的考慮作出的物品的特定替代。那些最易于舍棄的物品隨時會被用于填補更重要的地方的空缺。在有三袋谷物的農民的情形中,替代行為的因和果是很易于理解的。但是在高度發(fā)達的經濟關系中情況則復雜得多,因為物品的替換在方方面面都超出了同種替換。

    第一個復雜之處是交換造成的。如果我僅有的過冬外衣被盜,我當然不會受凍,聽任我的健康受損,而是會用原本要花在其它地方的20元再買過冬外衣。當然,然后我會少買相當于20元的其它物品,而且我當然會少買我認為我最用不著的;也就是說其效用——與上個例子一樣——最小的;總而言之,我會舍棄最終效用。因此,取決于我是否丟失過冬外衣的其實是最可放棄的滿足,在給定的財產和收入條件下,我可能再有20美元時購買的滿足;通過交換替代,損失以及取決于它的最終效用被轉移到性質可能十分不同的其它滿足上。(7)

    如果我們仔細地深入考察這個復雜之處,我們就會遇到最重要的理論問題之一:給定的物品的市場價格以及各人根據各自的不同需要和偏好對這些物品作出的主觀估價,與其財產和收入之間的關系。這里我只能簡單地指出,對這個問題的完全的解決需要細致的研究,這個研究是奧地利學派最先開展的,而且下面我將給出他們得出的結論。根據他們的研究,物品的價格或者“客觀價值”是買主和賣主根據最后效用定律作出的對于物品的不同的主觀評價的結果,而且,價格與“最后買主”的評價十分接近。眾所周知jevons和walras也得出了類似的價格定律。但是,他們的表述有嚴重的缺陷,而奧地利學派最先彌補了這些缺陷。奧地利學派最先找到了擺脫過去的理論——即價格取決于供給和需求——中的循環(huán)論證。無可置疑,一方面市場上的價格受到買主對物品的評估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同樣無可置疑,在許多情況下買主的評估也受到市場狀況的影響(例如,我的過冬外衣如果能在市場上用10元買到就比用20元才能買到時的最終效用要小);那些認為供需定律需要更加精確的心理學說明的理論家(8)通常都陷入了循環(huán)推理。他們或多或少明確地用個人的評價說明價格,而且反過來,用價格說明個人評價。當然,這樣的解決不可能是真正科學的。奧地利學派最先通過上述細致的研究從根本上揭示了實質。(9)

    物品的替代性的第二個有意思和困難的復雜之處是由于生產:也就是說只要有充足的時間,需要替代的物品可以被生產出來。正如上述情況中物品是被貨幣的使用替換的一樣,它們也可以直接被生產資料的轉化替代。但是,當然用于其它目的的生產資料就少了,而且和以前一樣,生產的必然的減少將被轉移到那些最易于放棄的被認為最沒有價值的那類物品上去。

    舉walras的例子(10):如果一個國家發(fā)現需要武器捍衛(wèi)其榮譽或主權,它就會用原本用于其它不那么重要的物品的鐵生產武器。那么,生產武器給該國人民造成的后果就是他們損失了一些最不重要的器具;換句話說,損失落到生產武器所消耗的物質的最小效用或者最終效用上。

    這一論點同樣導致以某種形式早已為人們所熟知的最重要的理論原理之一。這條原理就是,那些可以隨意地不費力地復制的東西的價值趨向于生產成本。這條原理其實是最終效用定律在給定的實際條件下的特殊情形?!吧a成本”不過是物品或者其替代品被生產出來所需的材料的總和。如上所述,物品的價值是由它們的替代品的最終效用決定的,因此,只要替代品可以被隨意生產出來,產品的價值就必然與生產材料的最終效用和價值一致,或者如通常所說,與生產成本一致。

    關于這種一致性的最終原因,奧地利學派有一個與過去的理論頗不相同的理論。過去的理論把成本當成原因——而且是終及原因——而把產品的價值當成結果來說明成本與價值間的關系;它假定,說明物品的價值這個科學問題只有用作為“價值的最終決定”的成本說明才能令人滿意地解決。相反,奧地利學派相信這只是全部說明的一半,而且是比較容易的一半。成本等同于物品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的價值。當生產資料(燃料,機器,租金,勞動力)上漲時并且由于此,成本也上漲;當生產資料的價值下降時并且由于此,成本也下降。因此,顯然必須首先說明生產資料的價值。有意思的是,當我們細致地貫徹說明時,它總是使我們看到,完成的產品的價值才是起因。這是因為,毫無疑問我們只有當生產資料能夠帶來有價值的產品時而且正是由于此我們才賦予生產資料較高的估價。因此,因果關系與過去的理論所說的正好相反。過去的理論把產品的價值作為結果加以說明,而把成本——也就是生產資料的價值——作為原因,并且認為不必進一步說明。而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發(fā)現:第一,生產資料的價值首先需要說明;第二,做出了這一說明而且理清了復雜的關系之網后,人們最終發(fā)現生產資料的價值才是結果,而產品的價值才是原因。

    我清楚地知道這個論點許多讀者初看上去會覺得很奇怪。我在這里無法闡述它甚至無法澄清常見的一些誤解。我只提一點。在某些生產資料的真正因果關系出于某種理由顯而易見時,過去的理論也承認這條原理;例如,就表現為地租的土地使用的價值而言,adam smith指出土地產品的價格并不取決于地租的價格而是相反。同樣,沒有人會認為銅價昂貴是由于銅礦公司股票價格高昂;而是銅礦及其股票的價值在銅昂貴時也高昂。正如不可能一條河里的水會向山上流而另一條河的水向下流一樣,不同種類的生產資料中的因果關系也不會相反。定律對于一切生產資料都是相同的。區(qū)別僅僅在于,在某些生產資料的情形中真正的因果關系很容易看出來,而在另一些情形中,由于情況復雜,很難看出來。在那些欺騙性的假象導致相反的說明的情形中也確立定律是奧地利學派的重要貢獻之一。

    也許這正是最重要的。每個政治經濟學家都知道生產成本在政治經濟學理論中起多大的作用——在生產理論中不亞于在價值和價格理論中,在價值和價格理論中又不亞于在分配、租金、資本收益、國際貿易等等的理論中??梢苑判牡卣f,我們在說明經濟生活中的任何一個重要現象時都被迫直接或間接地訴諸生產成本。而這里出現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用于說明其它現象的生產成本又在現象體系及其說明中處于什么地位呢?它是不是個所有其余的價值現象都圍繞著它轉動的固定的絕對的中心點?還是成本也就是生產資料的價值——雖然有種種矛盾的表象——是可變的、是被產品的價值決定的?

    這個問題對于政治經濟學的根本意義就像托勒密體系與哥白尼體系之爭對于天文學的意義一樣。每個小孩子都知道太陽和地球在相互轉動,但今天人們不必成為天文學家就知道是地球繞著太陽轉還是太陽繞著地球轉。在產品的價值和生產資料的價值之間存在著同樣顯而易見不容置疑的關系。但是,任何想理解這一關系以及依賴于該關系的無數現象的人都必須知道是產品的價值決定生產資料的價值還是相反。任何想成為經濟學家的人都必須首先明確地回答這個問題。迄今為止幾乎被普遍采納的折衷行不通。在科學體系中我們不能一會兒說地球繞太陽轉一會兒說太陽繞地球轉。因此,任何人要是希望主張生產成本是“價值的最終決定因素”可以繼續(xù)這么做;但是他會發(fā)現這么做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我們將公正地期望他試圖說明源頭,用他的原理完滿一致地說明價值特別是生產資料的價值的現象。也許,如果他認真對待這一任務,他會發(fā)現困難重重。如果他自己發(fā)現不了這些困難,他也必須至少考慮其它人在同一深度上遇到的困難——他們正是由于這些困難最終轉而試圖根據相反的原理說明價值現象。無論如何,經濟學理論的這一部分今后將得到比從前多得多的細心和深刻的研究,除非我們的科學想接受長期以來十分經常加諸它的污蔑,即它是關于經濟事物的喧囂而不是真正的重要的科學。(11)

    成本與價值的關系問題其實只是一個更加一般得多的問題——在生產同一個于我們有用的效用中的互有因果關系的物品的價值之間的關系的問題——的一個具體形式。能夠生產一件外衣的材料能夠提供的效用顯然等同于成品外衣將提供的效用。由此顯而易見,通過同一個效用對我們的處境產生影響的一個或者一些物品必然在價值上也處于規(guī)則的固定不變的關系。這一規(guī)則的關系最早由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用清晰和全面的形式表達;它以前只是在“生產成本”的名義下以非常不令人滿意的方式得到過研究。然而,這個普遍的而且重要的命題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有意義的推論,卻從來沒有在關于成本問題的經濟學理論中得到任何關注。很常見,幾個物品同時結合在一起產生一個效用;例如,紙、筆和墨一起用于寫字;針和線用于縫紉;農具、種子、土地和勞動力一起用于糧食生產。menger把處于這些關系中的物品稱為“互補物”(complementary goods)。這就出現了一個既自然又困難的問題:這里的共同效用如何分配到各個互補要素上?什么定律決定每個要素的比例價值和價格?

    這個問題的命運迄今一直是十分引人注目的。舊的理論根本沒有把它當作一般性問題,但卻被迫逐個決定潛在地取決于這個問題的許多具體問題。財產的分配的問題特別需要這樣的決定。鑒于好幾個生產要素——土地,資本,雇傭勞力,以及雇主本人的勞動——合作生產產品,因此各個要素應占價值的多少部分的問題顯然是上述一般問題的特殊情形。

那么,這些具體問題是怎么決定的呢?每個要素都由其自身決定,與別的要素無關,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過程是這樣的:如果要說明租金,那么租金就等于支付了生產費用之后給土地剩余的部分,這里的生產成本包括所有其它費用——資本,勞動力和經理人員的利潤。這里所有其它因素的作用都被認為是固定的或者已知的,而且土地被當作根據產品數量變化的剩余量撇在一旁。如果隨后在另一章里需要確定企業(yè)家的利潤,那么人們又假定,把所有其它要素支付了以后的剩余就是他的收入。這時候土地的租金又與勞動、資本等等一樣被視為固定的了,而企業(yè)家的利潤則被認為是隨著生產量上升或下降的可變量了。資本在第三章以完全一樣的方式被研究。ricardo說,資本家得到的是支付了工資后的剩余。似乎是為了嘲諷所有這些經典教條,最后,mr f.a. walker先生說勞動者得到的是支付了所有其它要素之后的剩余——面面俱到了。

    很容易看出這些陳述是循環(huán)論證,也很容易看出它們?yōu)槭裁慈绱?。論者根本就沒有以一般的形式表述問題。他們有幾個未知量需要確定,他們沒有去抓住問題的關鍵探究普遍原理并且運用原理可以把共同的經濟后果分解為組成部分,而是回避基本問題——普遍原理的問題。他們把研究活動割裂開,并且在片面的研究中每次研究某個量時把其它量當成暫時已知的。他們無視這樣一個事實:僅僅幾頁前或幾頁后他們又把已知的當未知把未知當已知。

    古典學派之后是歷史學派。如人們經常所見,他們采取可疑的傲慢態(tài)度,并且聲稱他們沒能力解決的問題是不可解的。例如,他們認為一般而言不可能說一個雕像的價值有百分之多少來自雕塑者百分之多少來自大理石。

    其實,只要正確地表述這個問題,即如果我們希望分離經濟的而不是物理的組成部分,這個問題就可解了。它實際上在任何一個合乎理性的企業(yè)中都被農業(yè)或工業(yè)企業(yè)家解決了;而理論只要正確地仔細地反映現實就能夠發(fā)現理論答案。最終效用理論在這方面最為直截了當。這是老調重彈。只要正確地觀察每個組成部分的最終效用,或者說每個組成部分的存在或不存在會添加或減少什么效用,只要如此研究下去就自然而然地解決據說不可解的問題。奧地利學派最早作出這方面的努力。menger和本文作者以theorie der komplementaren guter(互補物品理論)為題討論了這個問題;wieser以theorie der zurechnung(貢獻理論)為題討論了同一個問題。尤其是后者,以令人欽佩的方式表明了應如何提出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menger在我看來則是興高采烈地指出解決的方法(12)。

    我曾稱互補物品定律為成本定律的逆定律。前者澄清了從同時的起因——幾個因素產生同一個效用時的同時合作——中產生的價值,而成本定律則說明了從時間和因果關系順序——從接續(xù)的幾個因素的因果依賴性——中產生的價值?!巴ㄟ^前者,由協作的要素的相互的價值關系組成的復雜的網的網眼——這么說吧,網眼的長度和寬度——就被澄清了;而通過后者我們澄清了網眼的深度;但是兩個過程都符合無所不包的最終效用定律,兩個定律都不過是對于特定問題的特定應用。”(13)

    做了這些準備之后,奧地利學派最終處理分配問題。這里他們不過是把一般的理論定律應用于一系列特殊的問題,而這些一般定律是通過漫長的但卓有成效的準備工作為人所知的。土地,勞動力和資本都是生產的互補因素。它們的價格,或者說租金、工資和利率,都由那些決定生產資料的價值的定律和互補物品的定律的結合直接得出。奧地利學派關于這些問題的特定觀點我這里就不敘述了。即使我想,我也做不到在這篇文章中對他們的結論給出任何恰當的陳述,更不必說展開了;我將僅限于給出對他們論述的問題以及——如果可能——他們的工作所賴的精神的簡要敘述。因此,我將僅僅簡要地指出,他們建立了一個新的全面的資本理論(14),在其中他們構建了新的工資理論(15),此外還重新解決了企業(yè)家利潤(16)和租金(17)的問題。借助于最終效用理論,最后提到的那個問題得到了簡單容易的解答,它證實了ricardo的理論的實際結論并且在許多細節(jié)上都論證得更加細致了。

    當然,決非最終效用定律的所有可能的應用都作出了。說它們剛剛開始更正確。這里我可以順便提一下,一些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試圖將該定律運用于金融領域(18),另一些人則運用于法學的某些困難又深刻的問題(19)。

[nextpage]

   最后,與進一步的研究有關的是,人們克服了巨大的困難改進了科學必需的工具以澄清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如經常所見,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在一個看上去極為平常簡單的領域作出了極大的改進和更正,而關于這個領域,幾個國家的文獻——例如英國的文獻——很少論及。我指的是經濟品(economic goods)的概念。menger交給經濟科學一個邏輯工具,這就是既簡單又富有啟發(fā)的物品替代(guterordnungen)的概念(20),這個概念在所有未來的研究中都有用。本文作者特別致力于分析一個似乎最簡單但卻是最模糊和誤用的概念:物品的用途(gebrauch der guter)的概念(21)。

    相反,應用政治經濟學的問題剛剛開始由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討論(22)。但是,這絕不意味著他們不知道經濟生活的實際需求,更不意味著他們不想把他們的抽象理論與實際相聯系。事實正好相反。但是只有先建好房子才能布置房間,而只要我們仍忙于建立理論的框架,我們就不必投身于同樣消耗時間的大量的實際問題。我們對于這些問題有我們的觀點,我們講授它們,但我們目前所寫的文章幾乎全部都是關于理論問題的,因為這些問題不僅是基本問題,而且歷史學派對他們的長期無視還必須得到彌補。

    那么,說這許多到底有什么意義呢?一些人談論關于商品、價值、成本、資本和其它問題對于經濟科學本身有意味著什么呢?到底有沒有意義呢?在回答這些問題時,由于我本人屬于被討論的這群人,我感到有些尷尬。因此,我必須限于陳述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作為整體是什么樣的人,正在試圖做什么;而其它人可以判斷他們是否成功。

    他們苦苦追求的是經濟學理論的一種復興。舊的古典理論,雖然在當時很值得景仰,卻只是一些相互間關系不明確的而且與人類科學的基本原理之間的關系也不明確的一些片段認識。我們的知識最多只能是修補,而且永遠將是如此。但就古典理論而言這個特征尤為顯著。先輩天才的洞察使他們發(fā)現了紛雜的經濟現象中的一些規(guī)律,而且,雖然困難重重,他們也試圖理解這些規(guī)律。而且他們也都或多或少地從表面深入到了原理中。但在某個深度之外,他們無一例外地迷失了方向。無疑,古典經濟學家清楚地知道他們的所有的說明必須被追溯到哪一點——人們對其自身利益的關注,這種關注并沒有受到利它動機的干擾,仍然是所有經濟行動的最終的驅動力量。但是由于說明的中間項——人們在確定產品的價格、工資、租金等等時的實際行為應該與對效用的關注的基本動機正是通過這一中間項聯系起來——的某個狀況,這個中間項一直是錯誤的。這個狀況是這樣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人只和物品打交道;而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我們必須與物品還有我們——通過交換、合作等等方式——獲得我們所使用的物品的人。當我們成功地表明我們的處境與物質產品之間存在的關系以及我們對待我們的處境的態(tài)度要求我們如何對待這些物質產品時,與世隔絕的人的經濟就得到說明了。而為了說明現代經濟,顯然需要兩個過程:第一,和與世隔絕的人經濟的情形一樣,我們必須理解我們的利益與外在物品的關系;第二,我們必須試圖理解當我們的利益與其它人的利益糾纏在一起時我們據以追求我們的利益的定律。

    沒有一個人會認為這第二個過程不復雜——古典經濟學家也不會。但是他們嚴重低估了第一個過程的困難。他們認為人與外部物品的關系沒有什么需要說明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沒有什么需要決定的。人們需要物品滿足其欲望;人們想得到物品,并且根據他們的效用賦予其不同的使用價值。這就是古典經濟學家關于人與物品的關系所知道的和教導的。盡管交換價值從adam smith到macvane先生的時代一直被廣泛地討論和說明,但人們通常不考慮使用價值,而且經常還說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無關。

    但事實是人與物品的關系決不是這么簡單和單一。最終效用的現論在生產成本、互補物品等方面的應用表明我們的境況與物品的關系可能有無窮的方面,而所有這些方面都對于我們是否用該物品交換其它物品有影響。古典理論的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缺陷正在這里;它試圖表明我們在與其它人的關系中如何追求我們的物質利益,但它卻未能徹底地理解利益概念本身。自然這些說明的嘗試都是不連貫的。說明的兩個過程必須像機器的兩個齒輪一樣匹配。但是,由于古典經濟學家對第一個齒輪的形狀和嵌齒應該是怎樣一無所知,他們當然無法正確地構造第二個齒輪。因此,在一定的深度以外,他們的說明就都成為一些陳辭濫調了,而且這些說明在其推廣中是錯誤的。

這就是理論的復興的必然的出發(fā)點,而且由于jevons及其追隨者以及奧地利學派的努力,復興已經開始了。對于一切復雜的經濟學說明必然最終導致的經濟學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那部分,我們必須用真正的科學研究取代不夠專業(yè)的只言片語。如果我們想正確地理解發(fā)達的經濟秩序的全貌,我們必須細致地研究局部。這是一切科學都或遲或早達到的轉折點。我們開始時毫無例外地總是考察最重要的和最引人注目的現象,忽略細微的日?,F象。但是,總有一天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宏觀世界的復雜和不解之謎在最小的顯然也是最簡單的要素上以更加奇特的方式發(fā)生——這時我們明白我們必須在對微觀世界的研究中發(fā)現理解宏觀想象的鑰匙。物理學家最早研究天體的運動;今天他們卻最多地致力于分子和原子理論,而且我們現在在自然科學中最寄希望于化學的細節(jié)帶來通向對于整個科學的最終理解的重要進展。在有機世界中,最高度發(fā)達的最龐大的有機體一度引起人們的最大興趣。今天,人們感興趣的是最簡單的微生物。我們研究細胞和阿米巴蟲的結構,到處尋找細菌。我確信在經濟學理論中也是如此。最終效用理論的意義不在于它比眾多的其它的早期的價值理論更加正確,而在于它標志著對經濟現象科學中的那個關鍵的轉折點的逼近。它表明了在表面上看來簡單的人與外在物品的關系中存在極為復雜的關系;這些復雜的關系背后存在不變的定律,發(fā)現這些定律需要研究者付出心血;但在發(fā)現過程中,對人在與它人的經濟關系中的行為的研究也就大部分完成了。屋里點亮的蠟燭照亮了屋外。

    當然,對于許多自稱為政治經濟學家的人來說,發(fā)現在他們一直辛勤耕耘的領域之外要增加一個新的領域——一個廣闊的而且需要大量勞動的領域——可能會使他們感到吃驚、不便和不快。一直以來用“供應和需求”或者“成本”的陳詞濫調說明價格現象多么方便??!現在,突然間,這些支柱倒塌了,我們被迫大大深化基礎,而這需要大量艱苦的勞動。

    不論是否不便,我們的唯一選擇是做那些前輩們忽略了的工作。古典經濟學家們的熟視無睹是情有可原的。在他們那個時代,一切都是新的和未被發(fā)現的,隨便在哪里做科學研究都會帶來豐碩的結果。但現在不同了。首先,我們是后來者而不是先驅者,我們沒有先驅者的優(yōu)勢:要求更高了。如果我們不想繼續(xù)落后于其它科學,我們也必須在我們的學科中引進我們現在還不具備的嚴格的規(guī)范。我們千萬不可洋洋得意。當然,每門科學中隨時都可能有錯誤和遺漏發(fā)生;但是我們的“體系”仍然充斥著陳腐的膚淺的錯誤,這類錯誤隨處可見是一門科學處于原始階段的確鑿標志。我們的研究在觸及實質之前就迷失在煙霧之中;我們的研究在遇到困難時立即變得空洞無物;最重要的問題甚至還沒有被表述;我們毫不掩飾地循環(huán)論證;不僅在同一體系中,甚至在同一章節(jié)中,都有關于同一個問題的相互矛盾的理論;我們被混亂模糊的術語引向顯而易見的錯誤和誤解——這一切失誤在我們的科學中頻繁發(fā)生,幾乎成了特征了。我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其它科學的遵守嚴格規(guī)范的代表人物懷著遺憾看待許多政治經濟學的著名著作,并且否認政治經濟學具有真正科學的性質。

    這種狀況必須而且應該改變。在過去40年間主宰了整個德國的歷史學派在這方面沒有做任何事。相反,由于它對“抽象”推理的盲目恐懼以及它的廉價的懷疑——它在經濟學的幾乎每一個重要方面都宣稱問題是“不可解的”而且發(fā)現科學定律的努力是毫無希望的——,它一直極大地阻撓了這方面的微薄努力。我并沒有忽視他們在在提供經驗數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未來將公正地表明他們如何出于片面的熱情在一方面做了許多而在另一方面損害了許多。

    但是古典學派和歷史學派忽略了的奧地利學派今天正在努力完成。他們在戰(zhàn)斗中并不孤立。在英國,自從jevons以來,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的同事和追隨者正在進行他開創(chuàng)的與奧地利學派相似的研究;而全世界有很多的研究者由于受到jevons和奧地利學派的激勵,最近都接受了新思想。荷蘭文的文獻幾乎完全是這類研究;它們在法國、丹麥和瑞典也開始為人接受。他們在意大利和美國的文獻中逐日傳播;甚至在歷史學派的老巢德國,新思想一寸一寸地在與歷史學派的抵抗斗爭中奪取著陣地,現在已經占據了強大又有影響的地位。

    難道這個有如此的吸引力的趨勢只是個錯誤嗎?難道它不是來源于經濟學的需要并且滿足了這個需要嗎?這個需要長期被錯誤的方法壓制,但最終人們依然感覺得到——這就是對真正的科學深度的需要。

notes:

1. menger, untersuchungen uber die methode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1883; die irrthumer des historismus in der deutschen nationaokonomie, 1884; grundzuge einer classification de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en, in conrad's jahrbuh fur nationalokonomie und statistik, n.f., vol. xix, 1889; sax, das wesen und die aufgabe der nationalokonomie, 1884; philippovich, ueber aufgabe und methode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 1886; bohm-bawerk, grundzuge der theorie des wirschaftlichen guterwerths, in conrad's jahrbuch, n.f., vol. xiii, 1886, pp. 480, et seq.; review of brentano's classische nationalokonomie in the gottinger gelehrten anzeigen, 1-6, 1889; review of schmoller's litteraturgeschichte in conrad's jahrbuch, n.f., vol. xx, translated in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vol. 1, no. 2, october 1890.

2. entwickelung der gosetze des menschlichen verkehrs.

3.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1871, 2nd, ed., 1879.

4. grundsatze der volkswirthschafslehre, 1871.

5. elements d'economie politique pure, 1874.

6. "philosophy of value" in the new englander, july, 1881. professor clark was not then familiar, as he tells me, with the works of jevons and menger.

7. bohm-bawerk, grundzuge, pp. 38 and 49; wieser, der naturliche werth, 1889, pp. 46 et seq.

8. as for example in germany, the highest authority on the theory of price, hermann; cf. bohm-bawerk, grundzuge, pp. 516, 527.

9. austrian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of price; menger, grundsatze de volkswirtschaftslehre, p. 142, et seq., bohm-bawerk, grunzuge der theorie des wirschaftlichen guterwerths, part ii, conrad's jahrbuch, n.f., vol. xiii, p. 477 et seq., and on the point touched upon in the text, especially, p. 516; wieser, der

naturliche werth, pp. 37 et seq.; sax, grundlegung der theoretischen  staatswirtschaft, 1887, pp. 276 et seq., zucherkandl, zurtheorie des preises, 1889. i will not lose this opportunity to refer to the excellent account given by dr james

bonar, some years ago, of the austrial economists and their views of value i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oct. 1888.

10. der naturliche werth, p. 170

11. austrian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 of cost and value; menger, grundsatze, pp. 123 et seq.; weiser, ueber den ursprung und die hauptgesetze des wirtschaftlichen werthes, 1884, pp. 139 et seq.; der naturliche werth, pp. 164 et seq.; bohm-bawerk,

grundsuge, pp. 61 et seq., 534 et seq.; positive theorie des kapitals, 1889, pp. 189 et seq., 234 et seq.

12. menger, grundstze, pp. 138 et seq. bohm-bawerk, grundzuge, part i, pp. 56 et seq., positive theorie, pp. 178 et seq.; wieser, der naturliche werth, pp. 67 et seq.

13. bohm-bawerk, positive theorie, p. 201.

14. bohm-bawerk, kapital und kapitalzins: i. geschichte und kritik der kapitalisinstheorien, 1884.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with a preface by w. smart, 1890] ii. positive theorie des kapitales, 1889; differing from the older teaching of menger's grundsatze, pp. 143 et seq.

15. bohm-bawerk, positive theorie, passim, and pp. 450-452.

16. mataja, der unternehmergewinn, 1884; gross, die lehre vom unternehmergewinn, 1884.

17. menger, grundsatze, pp. 133 et seq.; wieser, der naturlichte werth, pp. 112 et seq.; bohm-bawerk, positive theorie, pp. 380 et seq.

18. robert meyer, die principien der gerechten besteuerung, 1884; sax, grundlegung, 1887; wieser, der naturliche werth, pp. 209 et seq.

19. mataja, das recht des schadenersatzes, 1888; seidler, "die geldstrafe vom volkswirtschaftlichen und sozialpolitischen gesichtspunkt" conrad's jahrbuch, n.f., vol. xx, 1890.

20. menger, grundsatze, pp. 8 et seq.

篇9

關鍵詞:現代語言學;融合;學科交叉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8-0392-01

近年來,對經濟學和語言學進行交叉研究的理論成果越來越多,新興的學科分支正逐步形成。與經濟語言學相比,國內學者對語言經濟學的關注程度更高,形成了不少有見地的理論觀點,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乃至建立博士專業(yè)點。相形之下,經濟語言學似乎還不那么受到重視,其實作為學科交叉與整合所產生的新領域之一,經濟語言學同樣值得我們關注并加以研究探討。

語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人力資本學說和教育經濟學。它是一門語言學和經濟學交叉相融的邊緣學科。一方面,它一直是語言學隱型或顯型的一個分支;另一方面,它是非常年輕的經濟學分支。

經濟語言學的相關屬性主要表現在言語配置優(yōu)化與否,效用是否最大化。向明友(1998)指出:人類的言語生活受行事能量守恒定律、追求言語效用最大化規(guī)律、言語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所支配。正是由于這三條規(guī)律的存在,人們才去追求言語的優(yōu)化配置,并使言語的優(yōu)化配置成為可能。在語用行為規(guī)律中,語言經濟與否,其優(yōu)化配置表現為下列五種屬性:一般均衡性、前提共識性、擇近性、從眾性和言語生效性。此五種屬性可概括并稱為經濟語言學的屬性,其表象和目標為言語的優(yōu)化配置。之所以將這五種特點稱為經濟語言學的五種屬性,是因為如果按照這些屬性來配置語言,言語的效用就能達到最大化,言語的配置就能達到最優(yōu)化。效用最大化的言語,實現優(yōu)化配置的言語實際上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最經濟的言語,能使言語實現最優(yōu)化的屬性也必然成為經濟語言的基本原則。

1.經濟語言學的一般均衡性。均衡(equilibrium)也叫平衡,這是借用的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本意是指當物體同時受到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兩個外力作用時,該物體因受力均衡而處于暫時靜止狀態(tài)。最早把這一概念引入經濟學的是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用來研究商品的供求關系,形成了經濟學中的局部均衡理論。后來的經濟學分析中,法國經濟學家又提出了的一般均衡理論,從而使“均衡”思想成為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工具和價值理論之一。將均衡概念引入經濟語言學,主要用在對言語投入與需求量關系的分析上。

2.經濟語言學的前提共識性。經濟語言學是語言哲學家、語義學家、語用學家以及話語分析家共同關注的課題之一,哲學和語義學從例題的語義關系角度關注前提問題,語用學研究突破命題范圍,突出強調語用前提的重要性。

3.經濟語言學的擇近性。省力動機是人類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典型范例,受省力動機的支配,人們在講話時總是容易選擇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話題,在推定話語前提時,也最容易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下結論。言語行為中擇近現象很多,比如“三句話不離本行”這一說法,描述的就是言語的擇近性,也就是人們講話時總是容易選擇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話題展開。

4.經濟語言學的言語生效性。言語行為理論在對說話行為和施事行為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對取效行為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我國學者顧日國(1994)對取效行為存在的癥結發(fā)表過自己的觀點。實際上,在言語交際行為中,人們以言行事,但言語在行事過程中僅起承載信息、調節(jié)關系的作用(向明友2001)。如果要行之事的難度超出受話人的能力,出現受話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時,言語就未必能實現預定目標,但言語的效用還是得到了充分體現。這時就出現言語的效用(utility)和效果(effect)不統一的情況,這不是言語的過錯。如果發(fā)話人言語能讓聽話人明白自己該做什么,而且聽話人全心全意去做這件事,那么發(fā)話人的言語就算達到了優(yōu)化配置。

5.經濟語言學的從眾性。從眾心理對人類的語用行為有著重要的制約和規(guī)范作用。為了實現語用行為中的言語效用最大化,交際者雙方須共同沿守從眾性,即必須遵守語言社團內大多數成員都共同遵守的長幼、尊卑、真假、善惡、美丑等社會文化方向的道德、信念及價值觀規(guī)則,法律、法規(guī)及公約等社會組織規(guī)則以及語言工具的結構規(guī)則。

在當今社會,不包含經濟學屬性的語言學意識,不是與時代契合的語言學意識;同樣地,排除了語言的重要性的經濟學理論也沒有更長遠的未來。經濟語言學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為人類語言的研究提供了嶄新的工具和視角,呼喚更多知曉經濟學和語言學的人員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由于作者學術能力有限,對于經濟語言學這一學科的描述介紹還很不全面,但是可以預見,經濟學語言的研究,尤其是經濟學語言的修辭學研究將成為今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關注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駱裴婭.經濟語言學視域下的廣告語言[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04).

[2]李宇明.認識語言的經濟學屬性[J].語言文字應用,2012(03).

[3]辛菊,鳳.語言的經濟原則與漢語聯合式合成詞的認知模式[J].語言文字學術研究,2008(05).

[4]苑國華.論布迪厄的社會語言學[J].北方論叢,2009(02).

[5]袁俏玲.簡論經濟語言學[J].船山學刊,2007(03).

[6]安琦.基于認知語言學框架下的語言“經濟”[J].北方經濟,2011(02).

[7]姜國權.語言經濟學與經濟語言學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2)

篇10

[關鍵詞]自然力;遞減規(guī)律;服務功能;自然力危機

人類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與自然力結下了不解之緣。正如恩格斯所言,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為了生存,人要從事勞動。馬克思說,勞動過程是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在變換中,勞動改變的僅僅是自然的存在形式,并且還必須借助自然力的幫助??梢?,自然力是人類的無機身體,是人類須臾離不開的物質力量,是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自然基礎。因此,科學界定自然力,明晰自然力內涵,認識自然力在經濟中運行的主要規(guī)律就成為自然力經濟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以及抵御自然力危機的根本出路。

一、經濟學視角下的自然力

聚焦財富或福利的經濟學家,通常以人類利益為中心,以宇宙為半徑畫圈,把盡可能多的自然物質圈定在自己的視野內,研究自然物質的機能與人類福利的關系,不斷從中分離出有用物、無用物及其有害物。因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自然力的含義應從廣義、狹義等方面加以考察。

(一)廣義自然力

自然科學單純研究物質機能及其運行規(guī)律,而經濟學則以人類福利為出發(fā)點研究自然力,因此,經濟學視角下廣義的自然力,是指自然物質天然具有的影響人類福利的能力;是效用、使用價值、對其他物質的作用力以及承受其他物質擾動能力的總稱。自然界中野生食物的充饑能力是對人類早期福利最具影響的自然力。野獸被馴化后變成畜力減輕了人類的勞作之苦,增加了福利?,F代科學證明,臭氧是福禍相依的自然力,若在地表附近,它是污染物,一旦濃度過高就會誘發(fā)多種疾病,但是,在平流層,它卻能有效阻擋大部分紫外線輻射,對生物起到了自然保護屏的作用。

效用和使用價值是經濟學的基本范疇,而自然物質的效用和使用價值歸屬于自然力。薩伊認為,“物品滿足人類需要的內在力量叫做效用”。食物的充饑能力、衣物的遮擋風寒功能叫效用,而這些效用實質上是食物和衣物的內在自然力的體現。從更加廣泛的意義上講,自然物質所具有的內在屬性或功能可以并人物質的效用也表現為自然力。自然力對人類福利的影響還可以表現為自然力的影響力和抗變力。自然力作為自然物質內在的活力,具有改變其他物質的能力,是其他物質發(fā)生形變、質變或運動的一種能力。萬有引力使得地球沿著固有軌道發(fā)生公轉和自傳,自轉形成晝夜,公轉形成四季,人類適應這種自然條件,夜伏晝出,按季耕耘。生物力中的微生物,在一定溫度和時間內,使得食物發(fā)生腐爛,人們利用這種自然力,建立了釀造工業(yè)、生物制藥業(yè)等等。自然物質還具有一定的抵抗其他物質擾動的能力,或叫抗變力。生物學告訴我們,生態(tài)系統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它的結構和功能能夠保持相對穩(wěn)定。生態(tài)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wěn)定的能力,叫抗變力,也叫恢復力,即生態(tài)系統在外界因素的干擾下遭到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河流被嚴重污染以后,水生物大量死亡,河流生態(tài)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如果停止污染物的排放,河流生態(tài)系統通過自身的凈化作用,還會恢復到接近原來的狀態(tài)。生態(tài)系統的抵抗力和恢復力,為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無怨無悔地吸收人類排放的廢棄物,寬容地對待人類的輕度干擾,盡自己所能恢復本來的自然力。

(二)狹義自然力

在傳統經濟學中,通常把能夠被人類利用并增進福利的部分自然物質稱為自然資源?!吨袊Y源科學百科全書》指出:自然資源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質與能量。而1972年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unep)指出: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和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并能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海洋資源以及空間資源等。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對自然資源的界定已經把自然環(huán)境納入到自然資源的范疇,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因此,廣義的自然資源包括自然界中一切為人類提供正向服務的有形和無形自然物質的集合,既包括狹義的有形自然物質資源,例如石油、礦藏、土地、森林等,也包括無形的自然環(huán)境資源,如氣候、陽光、空氣等。因此,經濟學中狹義的自然力是指在一定技術條件下,自然資源天然具有的效用和作用能力;包括含義更為狹窄的自然資源自然力和自然環(huán)境自然力。

作為自然資源的功能、屬性以及效用總稱的自然力與自然資源本身是不同的,就如同豬肉和豬肉的功能不相同一樣。自然資源,它是它所蘊含的自然力的載體,科學的稱謂應該是“自然力資源”,而自然力,它(們)是自然資源的作用力,全稱應該是“自然資源力”,自然力乃是它(們)的簡稱。一種自然資源可能具有多種自然力。例如蚯蚓的生物力諸多,從農業(yè)角度看,它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并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還能促進酸性或堿性土壤變?yōu)橹行酝寥溃黾恿椎扔行С煞?,使土壤適于農作物的生長。由于蚯蚓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此,用作畜、禽和水產養(yǎng)殖業(yè)的飼料,都能取得增產的效果。從藥業(yè)上看,蚯蚓是常見的中藥材,有解熱、鎮(zhèn)痙、活絡、平喘、降壓和利尿等作用。不同資源可能具有相同的自然力。例如,水資源與土地資源一樣具有承重自然力,以至于帆船能夠在水面上航行,火車能夠在地面鐵軌上行駛。它們都有吸納廢棄物的能力。還如草地等資源,面積沒有減少,但是由于人們的不當使用,從而導致草場退化,最終無法放牧,此時,就出現了草地雖在但自然力消失的現象。因此,不能簡單地說,自然資源就是自然力。但是,二者之間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關系就如同皮與毛的關系。

(三)經濟學的新課題——災害自然力

自然科學認為,象地震、海嘯、火山爆發(fā)、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難,盡管特點不同,但是共同的原因是地球或外空間能量快速、無規(guī)則地轉移,在生物猝不及防下對其造成沉重的打擊。沿用自然科學的界定,經濟學把致使人類福利減小的自然物質稱為自然災害物質,簡稱災害物質。而災害物質天然具有的對人類福利造成危害的能力稱為災害自然力。

經濟學自誕生之日起,關注的是對人類福利有正向影響的資源自然力。但是,自20世紀60年代后,隨著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繁發(fā)生,災害自然力對人類福利的增進發(fā)生了極大的阻礙,甚至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負面作用的自然力有增無減。據有關調查,近30年來,災害發(fā)生的頻率、受災人數和災害的直接經濟損失都在迅速增長。在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年高達財政收入的1/6至1/4,嚴重地阻礙和制約了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以至于經濟理論界不得不把給人類帶來負福利的自然力納入研究范圍,研究自然力災害發(fā)生和對經濟的影響規(guī)律、抵御災害風險和降低災害損失的經濟措施等問題,以期實現災難損失的最小化。自然災害通常是自然因素激活了災害自然力引起的,尤其是當人類意識到,自然力的負面作用很大成分是人類不當使用自然力而為時,更加認為經濟學應該增加對社會福利起到負向作用的自然力的研究。第一位深入研究災害主題的經濟學家是hirshleifer(1966年),他分析了西歐1348~1350年經歷的黑死病大爆發(fā)對經濟的短期與長期的影響,其研究成果激勵了更多的經濟學家開始探究這一領域。我國關于災害經濟學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1986年)提出并且身體力行推動災害經濟學的建設。自然災害經濟學是一門“負經濟學”或“消極經濟學”,其研究對象是自然災害對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與一般經濟學不同的是,一般經濟學研究的是如何使經濟效益最大化,而自然災害經濟學的目標是使災害損失最小化,其目標和對社會所起的實際作用是積極的。

此外,暫時對人類福利不構成影響,或人類尚未意識到某種影響的自然物質,叫做中性物質,中性自然物質蘊含的自然力還處于一種自在的、盲目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領域,屬于潛在的自然力。

二、由土地肥力遞減到自然力遞減規(guī)律

自然力在經濟中不僅遵循自然規(guī)律運行,如熱力學三大定律、生物學的能量金字塔定律,尤其需要明確的是,自然力遞減規(guī)律是經濟中絕不可忽視的一個客觀規(guī)律。

(一)土地肥力遞減規(guī)律

自然力遞減規(guī)律可以追索到土地肥力遞減規(guī)律。土地肥力遞減,是馬爾薩斯在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安德森對土地肥力下降現象描述的基礎上,作為一種客觀規(guī)律提出來的。他認為,按耕作進展的比例而增加的年產量,和以前的平均增加額比較起來,必然是逐漸的并不變的減少下去的。土地肥力遞減與土地邊際報酬遞減不同,邊際報酬遞減強調的是在某種要素數量固定情況下,各種生產要素的配比有一個最佳點,超過這個點的追加投入所獲得的回報率呈下降趨勢,而土地肥力遞減,是指在技術不變的假定下,人類持續(xù)使用土地超過某個臨界點所出現的土地理化指標下降、功能減退進而產出能力下降的現象。土地肥力遞降具有普遍性,尤其是當今。以吉林省為例,吉林省擁有18.74萬公頃土地,以暗棕土、黑土、黑鈣土為主,大面積連片分布。在20世紀60年代的耗竭性使用前,團粒結構好,含氮量高,腐殖質含量豐富。黑土層有機質含量高達7%~8%;腐殖質層厚度一般在30~70cm,深的可達100cm。但是,60年代后長期過度使用土地導致了土地理化指標下降、土地功能減退。資料顯示,當前土地有機含量一般僅為1%~2.5%;40%的黑土腐殖質層厚度不足30cm。有機質正以年均0.1%的速度下降。土壤的一系列理化性狀逐漸惡化:普遍缺氮,嚴重缺磷,大部分缺鉀;土地結構變壞、空隙減少、持水量降低、保水保肥性能減弱、土壤日趨板結、抗旱澇能力減弱,可耕性越來越差。此外,全球性的土地沙漠化、鹽堿化是對土地肥力下降規(guī)律的事實佐證。

(二)馬克思對自然力遞減規(guī)律的預見

馬克思早就預見到社會生產力的無限發(fā)展有可能降低包括土地在內的自然物質的功能和質量,導致自然力惡化。他說:“在農業(yè)生產中,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僅僅補償或甚至還補償不了自然力的減少,——這種補償總是只能起暫時的作用。”馬克思不僅認同土地肥力遞減規(guī)律的存在,還從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出發(fā),指出了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生產使大量的農民變成城市工人,應該歸為農田作為營養(yǎng)基的綠肥不斷流失,再加上濫砍濫伐樹木等原因必然導致土地肥力遞減。盡管人類采用新的科學技術,改良土地、改進耕作制度、合理耕作、合理排灌,短期內土地肥力在原有基礎能夠修復甚至提高。但是,實踐表明,長期以來由人口規(guī)模不斷變大帶來對自然力的擾動力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遠遠大于技術進步的積極作用,尤其在土地利用上只用不養(yǎng)的情況下,土地自然肥力的下降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不僅如此,馬克思還注意到其他自然力可能在人類無度擾動下發(fā)生功能減退的情況,他說,“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聯系在一起的,這些自然條件所能提供的東西,往往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相應地減少……我們只要想一想決定部分材料數量的季節(jié)影響,森林、煤炭、鐵礦的枯竭等,就明白了州”。

(三)自然力遞減規(guī)律的客觀性

自然力系統中在人類擾動下服務功能減退的現象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例如,空氣污染程度的提高、大氣自凈能力的下降、氣候異常程度的加深等等。這種自然力功能衰退的普遍性,使我們能夠把土地肥力遞減規(guī)律引伸到自然力系統,得出自然力遞減規(guī)律,即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人類對自然力的利用超過自然力所能承載的閥值后,就會出現功能減退、能力下降的趨勢。

自然力遞減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上文談到,自然力具有一定的抗變力和恢復力。一般情況下,在人類利用自然力并保持在其抗變力和恢復力的限度內時,自然力通過其自身新陳代謝機能能夠恢復原有的生機和活力;但是,超過這個臨界點,自然力的內在運行機理被打亂,對人類的服務功能就會減退;嚴重者,其功能全部喪失甚至出現不利于人類的異變。就土地來說,在自然生態(tài)狀況下,植物在土壤中汲取養(yǎng)料,通過新陳代謝的自組織作用又以腐殖質形式還肥于土地,土地自然生產率保持不變,保持正常均衡狀態(tài)。但是,由熱力學熵值增加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可知,只要人類參與土地的再生產過程,土地自然力包括肥力和吸納力就會出現無序性增大的不可逆現象。

三、正確認識自然力遞減規(guī)律是抵御自然力危機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