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和高中歷史的區(qū)別范文

時間:2023-08-18 17:51: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和高中歷史的區(qū)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和高中歷史的區(qū)別

篇1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習能力;教學方法

最近幾年,高考命題發(fā)生的變動較大,以歷史為例,以前的考卷往往注重年份、時間、意義等重要內容的背誦,現(xiàn)今考查學科能力的題目較多,特別是加強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題目的比重。其試題擬定往往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出自教材,但難度高于教材。對于這種改變,許多學生沒法適應,究其原因,就是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表現(xiàn),學生欠缺了知識體系和對時事政治的了解。如何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首先要做好強化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工作。

當前高一歷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現(xiàn)狀可概括為:(1)歷史往往被學生所忽視。在高一還沒有分文理科,在激烈的中考學習壓力下,許多學生選擇把時間留給語數(shù)外。等到學生上了高中已久沒有改變學習觀念,依舊把語數(shù)外當做“寵兒”,這就是長期各高中學校極為重視數(shù)量和質量上的優(yōu)越性所產生的問題。長期形成的主副科觀念和重理輕文觀念,一定會導致學生文科長期分數(shù)不高。(2)學生學習方法沒有改進。初中生上高一后仍然像從前那樣背事件、意義、重要性,不去抽時間看那些零散的知識點,把機械的背誦當做應對一切題目的法寶,忽視知識的全面掌握,這樣會使學生知識掌握不扎實、不全面,使學生的考試成績不理想。

顯然,目前學生無法適應高一全面發(fā)展綜合教育的要求,歷史學科對于豐富學生情感,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愛國情操,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功能。在素質教育受到重視的今天,歷史如果能學好,那么對于以后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此外,現(xiàn)在高考的大綱已經開始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于老師的教學而言,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使學生掌握這些能力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歷史的學習沒有在高一打下良好的基礎,那么到了高三沖刺,由于沒有知識全面的積累,高考時就只能臨時抱佛腳了。所以,高一的歷史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需要歷史教師們不斷探究和總結。

為了更好地解決學生初中升高中后歷史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扭轉初高中歷史脫節(jié)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做好銜接工作,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高一學生正處于中學的過渡期,不論是從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還是學生自身發(fā)展的特點來看,都要與高中學習接軌。許多學生在中考時壓力頗大,升到高中后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玩耍,放松自己。初中教師往往更多的是教學生從線索出發(fā),了解本課時的概念,加強思想方面的教育,導致學生進入高中后,基礎差、觀念滯后、有時還會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奏。所以,高一年級與初中接軌工作十分重要。在做學生的銜接工作時,把握好各方面因素,有些學生可能理性思維較強,不喜歡背誦意義、概念,要求教師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或者關聯(lián)性地去記憶,有些學生可能對這一學科很感興趣,看書如同看小說恨不得把高中三年的歷史書全部看完,針對這些學生可以加以適當?shù)木毩曊n題,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課堂上首先要積極營造良好的歷史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提高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情緒越高昂,產生的學習愿望就越強烈。從某種意義上講,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并結合新聞中歷史事件,增強學生對歷史的關注,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求知欲,達到思考問題與探索歷史知識的目的。例如,在講日本發(fā)動全面這一課時,可以在課前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類似《南京,南京》這樣以歷史為題材演繹的電影,這樣便能深刻地認識到日本人在中華大地上所犯的滔天罪行。結合歷史書上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意義講給學生聽,便能夠引起發(fā)人深省的效果。這便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懷,對于歷史學習起來更加投入。

目前,高中生對歷史的興趣還大多是停留在表面層次上,而直接興趣是不穩(wěn)定的,會因為諸多原因慢慢減退。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過于簡單、概念重復嗦、結論意義不易理解,極其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喪失對歷史這一科目的興趣。心理學表明,人對某一事物持續(xù)保持感興趣是很難的,高中生相對于初中生而言,求知欲更強,獨立思考能力繼續(xù)發(fā)展。他們更關注新聞政治,更喜歡從歷史中尋找線索,解決問題。針對高中生這一心理特征,教師在高一歷史教學中,可以多從歷史角度,給學生補充一些熱點問題,運用比較的方法,對歷史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使學生逐漸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同時又潛移默化地拓寬了自身的思想境界。結合熱點時事進行歷史教學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種:

1.因果聯(lián)系法

因果聯(lián)系法在歷史的教學中不常見,這種練習將歷史事件的本質和現(xiàn)象連起來,既有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聯(lián)系,又有近代史和古代史之間的聯(lián)系。根據(jù)各個事件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來尋覓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結論,就是因果聯(lián)系法。例如,在講到《英國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可以想想英國為什么是最早進行工業(yè)革命的國家,僅僅是因為安妮紡織機的出現(xiàn)嗎?中國早在英國之前就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技術,為什么工業(yè)革命沒有在中國爆發(fā)?通過因果聯(lián)系法可得知,因為工業(yè)革命需要具備很多條件的,需要有大量勞動力,需要有新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需要有交通便利,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必要條件英國的工業(yè)革命才能成功。

2.綜合歸類法與概括提煉法

在認識事物的初期,根據(jù)事物的不同特征、不同方面對事物加以分類、綜合,最后得出事物普遍特征的方法。它與分析法是兩種相反的思路,二者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通過對事物的比較、分析找出事物之間的共性和個性,根據(jù)異同點加以分類、概括提煉、整合。教師可以按照一定標準,把原理、概念進行歸類,通過集中復習,便能記憶更加深刻,便于今后靈活運用。

3.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對歷史事件、人物進行分析,通過作比較的方式歸納成因,揭示其本質,得出結論的方法,是學生認知事物的必然選擇。通過歷史知識與時事熱點的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的借鑒功能得到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逐漸增加。

二、注重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yǎng)的雙重突破

知識體系的欠缺和能力培養(yǎng)的不足是初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脫節(jié)的主要問題。因此,在高中教學中知識教學與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構建知識體系

將整本書用一個體系貫穿下來是一種能力。知識的掌握離不開記憶,但記憶不等同于死記硬背,理解是背誦的前提條件。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就必須把學生從過去的只會死記硬背的方法中扭轉過來,理解性地記憶,并抓住其本質,認識和把握事物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由此以加深認識所形成的體系,進而在學習上融會貫通。初中生通常掌握的知識比較零散,在記憶方法上采用機械式的背誦,搞不清楚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所以,記憶的效果不佳,即便記住了也容易忘記。對于剛上高一的學生,教材的內容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按時間順序把中國歷史講了一遍而已。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將是很難的。老師在課堂的首要任務是把課堂內容串聯(lián)下來,形成知識的體系。知識體系地建立離不開課本的目錄和大標題。

在中學教學中會有這樣一種情況,即老師在教學中只重視課本的正文,對課本的目錄,也僅僅是在查找正文時才會用到,沒有其他用處。殊不知,歷史課本目錄還有很多用處。首先,它表示教材所敘述的歷史重要事件所處的階段,起著貫穿歷史發(fā)展線索的作用。其次,概括某一時期發(fā)生的歷史事件,有助于學生對課本的掌握。最后,它能準確點出某一歷史事件的本質。如果我們通過大標題和章節(jié)題目達到能讓學生回顧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那么他們在課上所學的知識會記得更牢固。尤其是在考試前,如果能把所學的歷史課本按照章節(jié)題目在翻看一遍,概括地回憶目錄所包含的有關內容,就可做到縱觀全局,胸有成竹,對提高考試成績起了很大作用。

2.提高學生分析能力

高一的歷史教材十分重視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大綱明確指出:課文中的思想考題和課后練習,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另外,教材中還融入一些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內容,但是如果這一點沒有被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到,還是如往常一樣對歷史事實的描繪,那樣再生動也難以讓學生產生興趣。

在強調以“觀點”統(tǒng)領史實教學時,有些教師往往會誤解,無非是書上那些性質、意義、作用、影響,如果這樣,我們就會產生一個誤區(qū),只要把這些都記住了考試就沒有問題了,這樣還是死記硬背。

三、強化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君子動口不動手”,在初中和高一階段是普遍存在的,而在今天的高考中是行不通的?,F(xiàn)在的歷史和政治、地理也有交匯的地方,不進行問題性試題訓練,在高三集中復習時就會出現(xiàn)問題。問題性習題區(qū)別于一般的題目,是專門針對高考當中的“文綜”,需要學生結合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觀點,去分析概括歷史現(xiàn)象。這就要求老師處理好每一堂課,保證每堂課留些課余時間讓學生隨堂做問題性試題。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強化初高中歷史教學的有力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