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學常識范文
時間:2023-08-23 16:11: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代的文學常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古代詩文;古代文化常識;繼承;梳理;文化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7-0063-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tǒng)文化積累。2015年全國新課標Ⅰ涉及“登進士第”“兵部”“廟號”“太子”等關于古代科舉、職官、姓名等方面內(nèi)容,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與要求的一次變化。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與歸納,激發(fā)趣味性,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tǒng)文化的積累,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顯得意義重大。
通過研究,對人教版必修教材古代詩文部分進行歸納,形成相對完整的古代文化常識。歸納時,一是結(jié)合注釋,在簡單的解釋中挖掘豐富的內(nèi)容,二是在一定時期進行整體分類,三是在文本敘述的過程中,于無疑處生疑,四是盡量進行追根溯源的豐富,厘清本源,激發(fā)興趣,在有趣中積累,而非死記硬背,同時也要把握好深究與拓展的度,不可本末倒置。
《沁園春?長沙》中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詩句,其間的“萬戶侯”注釋為:食邑萬戶的侯爵。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侯爵”地位很高,享有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很多方面的特權?!叭f戶”是說所食戶數(shù)是一萬戶。在古代地廣人稀、人口數(shù)相對今日較少的情況下,可以想見“萬戶侯”的優(yōu)越地位與顯赫權勢。而詞人卻說“糞土當年萬戶侯”,把極高的權勢地位視為糞土一般,表現(xiàn)出詞人和戰(zhàn)友們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關于官職,在古代散文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如果簡單告知學生是一個官職,就如同向大海投擲一枚石子,不會泛起任何的漣漪。了解官職的職屬,對于學生把握作品中人物行事用語、經(jīng)歷乃至人物形象和精神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史記》在文末有“太史公曰”,這里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馬遷,司馬遷繼其父“太史令”,掌天文圖書等,古代主天官皆尚公,所以稱司馬遷為“太史公”?!稄埡鈧鳌分杏小鞍驳垩怕労馍菩g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的句子,這里的“太史令”,學生可能望文生義,理解為和歷史有關的官職,實則就是掌管天文、稽定歷法的官。張衡在此職位上所為就可以理解了:“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p>
再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其中的“行李”注釋為:出使的人。在備課過程中,要有于無疑處生疑的精神?!靶欣睢焙汀俺鍪沟娜恕笔侨绾温?lián)系在一起的?這個問題,雖然對于理解文本可能不是一個障礙,但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培養(yǎng)質(zhì)疑探究精神。
再比如,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古代社會,大到國家政治活動,小到家庭生活、人們的交往,都要在“禮”的約束和指導下進行。禮儀的制度化,使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具有很強的倫理道德色彩?!吨芏Y》把禮儀分為五類,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等。任何一種文化的存在,都是和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密切相關的。從禮法角度來看,有一些是等級制度下的貴賤尊卑的體現(xiàn),讓學生加以了解,對文本閱讀不造成障礙即可。比如,古人出使禮節(jié)講究繁復,有信物:《蘇武傳》“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持節(jié)”之“節(jié)”:旄節(jié),以竹為竿,上綴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有禮物:《荊軻刺秦王》“持千金之資幣物”,指的是錢財禮物;有儀式:《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之“齋戒”,說的是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潔身清心,以示虔誠。這些禮節(jié),或表明蘇武始終如一的愛國忠貞情懷,或表明荊軻在完成使命時的聰明智慧,或表明藺相如在秦廷之上為不辱使命而表現(xiàn)出的沉著鎮(zhèn)定。小小禮節(jié),彰顯人物性格,這是不可小覷的。教者可以進行整合,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古人出使禮節(jié)系統(tǒng),體會人物形象時,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而有些禮節(jié),教師要密切聯(lián)系當下生活,對學生進行最基本的禮儀教化,實現(xiàn)語文的德育熏陶功能。如《滕王閣序》中的“他日趨庭,叨陪鯉對”,這里的“趨”就是走過君長面前時小步快走,是對長者尊者表示敬意。在古代有“成丁禮”,近似今天的成年禮,程序相對是復雜的:由父親在宗廟主持儀式。要選定日期、參加儀式的來賓,行禮時加冠三次,分別表示有治人權、服兵役、參加祭祀權等。繁復的禮節(jié)其實表明成人之后所具有的權利,當然還有義務、責任的擔當。從這個角度說,“成丁禮”是極具教育意義的一種形式,對于青少年而言,成就人生關鍵在于責任和擔當意識的形成。涉及此類古代文化常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禮儀習俗、衣食住行、姓氏稱謂方方面面,雖龐大卻有序有趣。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梳理探究,應該可以體現(xiàn)趣味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的。對于古代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意義在于思考當今的價值。就是說讓所謂久遠的、似乎沒有生命力的文化,在當今尋找到它的影子,挖掘出當展前進的根。基于此的文化學習,才是最具意義的學習。
參考文獻:
篇2
對聯(lián)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中往往包含很多知識。 今天給同學們介紹一副以文學常識為內(nèi)容的對仗工整的趣聯(lián)。 聯(lián)曰:
讀三蘇、誦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樂;
溫四史、展四庫、惜四孟、度四美,心羨四君。
此聯(lián)一氣呵成,讀來瑯瑯上口,而且妙在嵌入了約定俗成的十個并稱,涵蓋了文學、歷史、風俗等方面的諸多常識。
“三蘇”指北宋文學家蘇洵 (亦稱“老蘇”) 與其子蘇軾 (亦稱“大蘇”)、蘇轍 (亦稱“小蘇”) 三人。 其中蘇軾的成就最高,在詩、詞、文及書畫方面都有重要成就;蘇洵、蘇轍則長于散文。
“三曹”指三國時期的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 因他們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被后人合稱為“三曹”。
“三袁”指明代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他們都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
“三玄”是 《老子》、《莊子》、《周易》 三部書的合稱。
“三樂”即三種樂事?!睹献?盡心上》中說:“父母具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無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p>
“四史”指 《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四部史書。 因這四部書列于“二十四史”的前四部,故也稱“前四史”。
“四庫”即《四庫全書》。 此書由清代乾隆年間大學士紀昀主持編修,共收書三千五百零三種,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總稱為“四庫”。
“四孟”是農(nóng)歷四季每季第一個月的并稱,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稘h書.劉向傳》 中寫道:“日月薄蝕,山陵淪亡,辰星出于四孟?!?/p>
“四美”即四種美好的事物。 此處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王勃 《滕王閣序》 中有“四美具,二難并”。
“四君”指戰(zhàn)國時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四人均禮賢下士。
(東日供稿)
世界三大推理小說家
阿瑟.柯南.道爾:英國著名小說家,堪稱“偵探懸疑小說的鼻祖”。 因成功地塑造了偵探人物福爾摩斯,而成為偵探小說歷史上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柯南.道爾一共寫了60個關于福爾摩斯的故事,此外還寫過多部其他類型的小說,如科幻、懸疑、歷史、愛情等。
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國著名女偵探小說家、劇作家,“三大推理文學宗師”之一。 她一生創(chuàng)作了80部偵探小說和短篇故事集以及19部劇本。 她是一位高產(chǎn)作家,作品數(shù)量之豐僅次于莎士比亞,且作品不局限于偵探小說。 她的代表作有《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謀殺案》等。 她筆下的偵探是一個留著黑色胡子的比利時人赫爾克里.波洛和一個身材矮小卻十分可愛的老太太馬普爾。
松本清張:日本推理小說作家。 于1955年以 《埋伏》 一書躋身于推理小說家隊伍,他以權與法、善與惡、罪與罰等社會問題為題材,披露了日本社會的黑暗。 就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而言,比起其他的刑事偵破小說,松本清張的小說表現(xiàn)出難能可貴的拓展與超越。 他還另著有歷史小說、科幻小說、現(xiàn)代小說多部,多次獲各種獎項。
古代的長度單位
古詩文中常出現(xiàn)一些含有長度單位的句子,如 《核舟記》 中的“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其中,“二黍許”即“二分左右”。 古代的長度單位,以黍為準。 長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個縱黍為一分,一百黍為一尺。 了解這些單位名稱,有助于理解其內(nèi)容。 古文中比較常見的長度單位有:
步周代以八尺為步,秦代以六尺為步。 如 《游褒禪山記》 中的“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匹絹以四丈為一匹。 如 《賣炭翁》 中的“半匹紅絹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其中“半匹”即“二丈”。
舍(shè)三十里,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 如成語“退避三舍”中的“三舍”即九十里。
寸《說文解字》 中解釋為:“寸,十分也?!比?《核舟記》 中的“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丈《說文解字》 中解釋為:“丈,十尺也。”段玉裁注:“周制……十尺為丈?!?/p>
咫周代以八寸為咫。 如成語“咫尺天涯”,比喻距離雖近卻像遠在天邊一樣。
絲、毫千分之一分為一絲;十絲為一毫。 如 《新唐書.辛云京傳》 中的“云京治謹于法,下有犯,雖絲毫比,不肯貸”。
仞古書上說法不一,有說八尺的,也有說七尺的。 如 《愚公移山》 中的“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篇3
關鍵詞:地方院校;古代漢語教學;四個結(jié)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0-0217-03
古漢語教學一直是語言課教學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從20世紀80、90年代以外,大多數(shù)研究者關于古代漢語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建設、理論探討和教學語法體系研究等方面。近年來,部分學者開始關注到古代漢語教學與文化的關系,提出了應將文化有機地融入古代漢語課程教學過程中,以極大地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趣味性,提高古代漢語教學的效果。但是,多數(shù)研究者關注的都是對一般院校都普遍適用的教學看法,極少有人從地方文化的角度去審視和思考古代漢語教學。筆者認為,針對地方院校特殊的區(qū)位和民族特征,地方院校的古代漢語教學應做到四個結(jié)合,即結(jié)合專業(yè)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結(jié)合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擴展教學的視野;結(jié)合地方文化豐富教學內(nèi)涵;更要結(jié)合學生實際開展有特色的教學,真正提高教學質(zhì)量。
一、結(jié)合各專業(yè)特點,明確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目標
古代漢語課程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文秘專業(yè)、對外漢語專業(yè)、戲劇影視文學等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由于對不同專業(yè)的教學要求不同,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從專業(yè)實際出發(fā),制定適合本專業(yè)的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比如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強調(diào)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讓學生通過學習古漢語的文字、詞匯、語法、音韻、修辭等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和講授中學文言作品的能力;文秘專業(yè)的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標的制定則要強調(diào)古代漢語的工具性,即如何讓古代漢語為今后所從事的秘書工作服務。同時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異,地方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和文秘等專業(yè)的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標的設置又應該區(qū)別于經(jīng)濟發(fā)達的中心地區(qū)的古代漢語教學。比如當前保山學院有三個專業(yè)開設古代漢語課程,分別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語文教育專業(yè)(??疲┖臀拿貙I(yè)(??疲?。對于本專科層次不同,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不一樣的這樣幾個專業(yè),雖然古代漢語課程都是這些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基礎課,但是很顯然,我們應該結(jié)合幾個專業(yè)的專業(yè)特點,制定出適合各個專業(yè)實際的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比如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可以確立為: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比較系統(tǒng)的掌握古代漢語的基本知識;能借助工具書閱讀一般沒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獻閱讀水平,批判地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chǎn);為進一步學習和深入研究其他相關課程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等奠定扎實的基礎;能夠比較準確地解決中學文言作品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問題,具備一定的中學語言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的能力。語文教育專業(yè)的教學目標可以確立為: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比較系統(tǒng)的掌握古代漢語的基本知識及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為發(fā)掘整理和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繁榮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而準備素質(zhì)條件;能夠比較準確地解決中學文言作品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問題,并順利地進行中學語文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文秘專業(yè)的教學目標可以確立為: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古代文體知識;能運用語言學原理,整理所獲得的語言材料;掌握領會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及文化修養(yǎng)。三個專業(yè)的學生由于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不一樣,因此課程的側(cè)重點也就不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側(c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其他課程奠定基礎;語言教育專業(yè)側(c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進行中學語言尤其是文言文教學的能力;文秘專業(yè)側(cè)重的則是運用古漢語的語言規(guī)律指導處理語言材料的能力。
二、結(jié)合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擴展古代漢語課的教學視野
我們知道,古代漢語屬于語言類的專業(yè)主干課,其主要傳授的內(nèi)容離不開文字、音韻、詞匯、語法這幾大塊內(nèi)容。音韻,顯然是古漢語的語音,這是古漢語教學中的一個硬骨頭,在目前的古漢語教學中,關于音韻的教學普遍存在老師害怕教,學生害怕學的困惑。但是,作為老師,害怕教,我們卻不能不教;作為學生,害怕學卻不得不學。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在講授古漢語音韻時,一般通過介紹上古、中古、近古語音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向同學介紹古今漢語語音上的演變發(fā)展。但是,學生大多都是學了就忘,能夠真正理解的太少。然而,如果我們結(jié)合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來進行古漢語的音韻教學,就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們以學習古今漢語聲調(diào)演變?yōu)槔覀冎拦艥h語的四個聲調(diào)是平聲、上聲、去聲以及入聲,而現(xiàn)代漢語的四聲則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從古四聲到今四聲,漢語的聲調(diào)系統(tǒng)是如何演進與變化的?關于古今聲調(diào)的演變規(guī)律我們有這樣的口訣:“平分陰陽、濁上歸去,入派四聲”。平聲、上聲和去聲在古今漢語中的區(qū)別不大,但是入聲字是古代漢語有而現(xiàn)代漢語無的東西,因此,在介紹古漢語入聲字的時候我們不僅要介紹入聲字的特點,更有注意傳授入聲字的識別方法。入聲字的識別上既要聯(lián)系普通話的讀音,也要聯(lián)系各地的方言。比如,在云南方言中讀陽平而普通話中讀去聲的字一定是古入聲字,例如“肉”、“木”、“六”等字。
在古漢語詞匯的教學上,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詞匯是語言中最為活躍的要素,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都會及時地反映社會的瞬息萬變,漢語也不例外。古代漢語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發(fā)展變化是最大的。從詞的構(gòu)成上來看,漢語詞匯由以單音詞為主發(fā)展成了以復音詞為主的形式。另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反映新生事物的新詞新語。然而,從古漢語詞匯到現(xiàn)代漢語詞匯,我們還是能找到許多“聯(lián)系點”,清晰地看得見語言詞匯發(fā)展的脈絡。有些漢語方言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中至今還存在著許多古漢語詞匯,通過與這些漢語方言詞匯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中的古漢語借詞。我們可以更好的認識古漢語詞匯的本義和引申義。比如白語的一些漢語借詞都保留了古漢語的本義:白語表示肚子餓的詞匯是“腹饑”、表示砍柴的詞匯是“斫薪”,表示臺階的詞匯是“陛”等等,這些詞語古漢語詞匯保持了出奇的一致性。通過與這些民族語言詞匯的對比,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古今漢語詞匯的發(fā)展變化。
在古漢語的語法教學中,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也不能小視。語法是語言中最穩(wěn)定的要素。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基本語法形式從古到今都是基本保持一致的。比如:“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季氏》)和“沛公居山東時。”(《史記·項羽本紀》)采用的是“主—謂—賓”的語法結(jié)構(gòu),這也是我們現(xiàn)代漢語最常見的一種語法結(jié)構(gòu)形式。然而,我們知道,古代漢語中賓語前置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比如: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要前置;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要前置等等。我們在給學生講授這些語法現(xiàn)象的時候,如果只是單純的舉古文中出現(xiàn)的例子,學生往往不太容易接受。但是如果我們結(jié)合當?shù)胤窖曰蛘呤敲褡逭Z言,舉出學生比較熟悉的事例,那么一個個生硬的語法現(xiàn)象就很容易被學生接受。比如我們可以請班上的白族同學用自己的民族語言來問“你吃飯了嗎?”這樣一句話,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白語中 “你吃飯了嗎?”這句話的語序是“你飯吃了嗎?”,這就是與古漢語中的疑問句中賓語前置較一致的現(xiàn)象。而騰沖方言中疑問句也常常采用賓語前置的語法結(jié)構(gòu)。例如“你哪兒靠?”說的是“你去哪里?”可見,通過與方言和民族語言的對比,我們能形象生動地說清楚古漢語的語法問題。
三、結(jié)合地方文化,豐富古代漢語課的教學內(nèi)涵
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提高閱讀古代文獻的能力,以繼承和弘揚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對于地方院校的大學生來說,在閱讀古代文獻,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我們應該從讓學生了解地方文化,繼承和弘揚地方文化。
在進行漢字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將漢字的結(jié)構(gòu)與地方的文化巧妙結(jié)合,讓學生在輕松的地方文化欣賞中了解漢字的結(jié)構(gòu)。比如“婚”、“娶”、“妻”等字和古代的婚俗密切相關,而這些婚俗在我們云南多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方還存在。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婚”字的解釋是“婚,婦嫁也。禮,娶婦以昏時,古文曰婚,從女,從昏,昏亦聲?!币馑际恰盎椤弊质侵概映黾蓿驗楣糯慕Y(jié)婚禮都是在太陽落山后黃昏時舉行,所以“婚”字中帶有一個“昏”字。這種婚俗在大理比較典型,大理民間有“黃昏姑娘”這樣的民諺,說的是娶新娘子要在黃昏的時候進門;即便不是黃昏時候進門,行拜堂禮和換裝禮也一定要在黃昏和天黑以后。麗江寧蒗的摩梭族的走婚也是在夜晚進行的。而在我國各地的婚俗中都存在的晚上“弄新房”的習俗更是“結(jié)婚”字中“昏”的體現(xiàn)?!叭ⅰ弊值募坠俏男误w其字左邊為耳朵形,即后之“耳”字,右邊為“又”,即人的手?!墩f文解字》對“取”的解釋是:“取,捕取也,從又,從耳?!倍鴮Α叭ⅰ弊值慕忉寗t是“娶,取婦也,從女,從取,取亦聲?!边@個字反映的是古代的一種搶婚的習俗。搶婚習俗也是云南民俗中一種較普遍的現(xiàn)象。在保山的瓦房鄉(xiāng)徐章等地,解放前都還存在男子夜晚用被子“裹”女子的婚俗。又如“美”、“尾”、“羌”等字與古代的服飾文化有很大關系?!懊馈弊值募坠俏钠渥中蜗聫摹按蟆?,“大”是正立的人形,頭上戴著羊角或羽毛之類的裝飾物;“尾”字的甲骨文則像一個人長了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羌”像一個人頭上戴著羊角狀的裝飾物。這些特征在保山的文化典籍和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中都可以找到。比如保山著名的“九隆神話”中就有“衣皆著尾”的記載,白族、彝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至今都還有衣尾的裝飾。這些學生耳熟能詳?shù)拿袼孜幕慕榻B無疑會讓學生對漢字的學習產(chǎn)業(yè)更濃厚的興趣,對漢字的構(gòu)造也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延伸性的文選的選擇上我們更要緊密聯(lián)系地方文化,比如針對保山學院的學生,我們選取了一些有關云南或者保山的古代文獻,諸如晉·常璩的《永昌郡》、保山籍文人張含的《升庵序》、南詔閣羅鳳的《南詔德化碑》等一些非常具有保山地方文化特色的文選,讓學生在學生古漢語基礎知識的同時認識家鄉(xiāng)文化,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古漢語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為保護與傳承地方文化作貢獻。
四、結(jié)合學生實際,開展有特色的教學活動,真正提高教學質(zhì)量
地方院校的學生的生源多數(shù)是來自省內(nèi),且多數(shù)是中學時候成績不是很拔尖的同學。學生的底子相對于發(fā)達地區(qū)的院校的同學要薄弱,加上學生普遍認為他們的專業(yè)課程中,語言類的都比文學類的難學;古代的都比現(xiàn)代的難學。古代漢語既是語言類課程,又是“古代”的課程,當然是被學生列入到了頭等難學的課程中。我們承認,古代漢語課程由于其本身較強的理論性,加上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一些差異性,確實是一門比較難學的課程。但是難并不完全等于“不好學”,只要我們教育者肯下功夫,多從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做文章,不斷增加古代漢語教學的趣味性;我們就可以將古代漢語的“難學”轉(zhuǎn)化為“好學”,將學生“害怕學”的情緒轉(zhuǎn)變?yōu)椤跋矚g學”的熱情。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努力:
(一)采用新型教學手段,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古代漢語課程由于教學內(nèi)容都是一些離現(xiàn)實生活較遠的古代的東西,加上學生先入為主的怕學心理,如果我還采用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更低。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比如在漢字的形體演變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上,我們可以通過豐富的幻燈片直觀地向?qū)W生展示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隸書、楷書的整個形體演變過程,同時也可以鏈接東巴文等一些象形文字材料;在古代文化常識等章節(jié)的教學上我們可以給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資料;在古詩詞格律等章節(jié)的教學上可以給學生播放相關的音頻資料等等。多媒體輔助教學一方面從視覺、聽覺上給學生以新鮮感,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授課的信息量,讓學生了解更豐富的學科知識。另外我們也可以借助其他的一些現(xiàn)代通訊工具,例如通過手機短信、QQ、E-mail等搭建交流平臺,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教育活動,教師可以及時的了解和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學習心得、學習方法等的交流。這樣一些新型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會讓學生在比較輕松的氛圍中逐漸接納和喜歡上枯燥的古代漢語課程。
(二)以理論指導實踐,引導學生學會學以致用
古代漢語課程說到底其實就是一種工具課。無論是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yè)、還是語文教育或者是文秘專業(yè),從長遠的培養(yǎng)目標來說,學習古代漢語課程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就是指導實踐,要么是指導閱讀古代文獻及其他相關課程的學習,要么是指導中學語文文言文的教學,要么是指導公文寫作或其它語言文字材料的處理。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也要把握學以致用的原則,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例如在音韻、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的介紹上,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方言或者少數(shù)民族語言,尋找方言或少數(shù)民族語言與古代漢語的相似點,并嘗試寫小論文,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也督促學生更加深入的學習古漢語的相關知識。在古詩詞格律的教學上,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近體詩的格律特征和詞的詞譜自創(chuàng)一些簡單的格律詩、詞作和對聯(lián), 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的艱辛中體會古典詩詞的音韻美,同時也收獲成果帶來的快樂和滿足。在介紹古代的姓氏時,可以讓學生去圖書館或去家鄉(xiāng)查閱族譜,分析不同年代的取名的特點,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古代取字的一些常見方法為自己或同學也取一些字,這樣的實踐活動就像一些小小的文字游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了古漢語知識。
(三)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尊重個性的社會,在教育活動中,我們更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方能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古漢語課程的教學,更應當切忌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還學生以閱讀和思考的個人空間。比如,在進行文選的學習時,可以請一些同學先來解說分析,然后全班同學討論和質(zhì)疑,教師最后才作簡單總結(jié)。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古文的自覺性,同時也能集思廣益,發(fā)現(xiàn)學生觀點中的閃光點。在作業(yè)的布置上也應該以靈活的形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多布置主觀題和創(chuàng)作題,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研究思考后寫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以上是筆者對地方院校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的一點粗淺的思考,懇請方家批評指正。當然,關于古代漢語課教學的思考應該是我們每一個古代漢語教學者的一個長期的課題,只要我們立足學生實際,從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多個方面下功夫,一定會使我們的古代漢語課程越來越受學生的喜愛。
參考文獻:
[1]呂志.古代漢語教學研究綜述[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12.
[2]張春燕.試論文化與古代漢語教學[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01.
[3]陸蓉秀.秘書專業(yè)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嘗試[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01.
[4](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98.
篇4
關鍵詞: 古文獻學 人文素質(zhì)教育 作用
隨著高度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全面素質(zhì)的需求,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質(zhì)教育已被諸多高校提到議事日程,并由此引發(fā)了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審視。許多高校紛紛增設文學、文化課程,譬如增加古典文學的課時,開設大學語文、諸子散文導讀、書法等諸種課目,期望通過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研習,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藝術鑒賞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重振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國際社會地位的日益提升,世界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提高,海外也紛紛掀起學習漢語的新一輪熱潮。廣泛而深入地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向世界其他民族介紹、傳播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促進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則勢在必然。
眾所皆知,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國社會積累了豐厚而輝煌的文化,承載文化的古文獻浩如煙海,經(jīng)、史、子、集,詩、書、詞、曲……門類繁多,舉世罕見。文獻學,尤其是古文獻學,在保存和利用我國豐富的文獻典籍,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作為研習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古文獻學所做的工作是對古文獻進行??弊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其他各門學科提供材料。顯然,在民族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中,古文獻學的歷史地位與作用是其他學科不可取代的。
由于學科知識的專業(yè)化特點和時展的自身特征,今天,人們乃至高校的年輕學子對文獻學特別是古文獻學,缺乏必要的基本了解。提高人文素質(zhì),提升國際競爭力,不僅僅專業(yè)的、研究型的人才需要涉獵古文獻學,作為未來社會文化的建設者,高校中的青年學子都應該接觸、了解古文獻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的理論與方法。我認為,古文獻學所提供的關于如何閱讀古文獻、選擇何種版本的文獻閱讀、怎樣使用中文工具書等具體的方式方法,對于大學生提升學習質(zhì)量,實現(xiàn)學習的目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為他們將來的學術之途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一
古文獻學涉及的內(nèi)容極其廣博,盡管對于文獻學的闡釋,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側(cè)重,但有一點是達成共識的,即其根本任務是引導人們對于文獻典籍的閱讀和利用。古文獻又不同于現(xiàn)代文獻,它是以文言文記錄,借助于不同的載體流傳至今的。所以,對于后學者,首先要疏通、把握古文獻的語言文字意義。根據(jù)我多年的高校一線課堂教學的體察,當代高校的青年學子,甚至中文專業(yè)的學生,對于古代的文獻典籍普遍缺乏興趣,而一個共同的原因即是文字閱讀上的障礙,由此導致畏難情緒,以及深層意義上的誤讀。顯然,高校學生掌握一些相關的古文獻語文解讀方法,是進一步學習、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首要之舉。
古文獻的語文解讀涉及三個方面:字形、字音和字義。無論漢字的字形、字音還是字義,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流變。首先,記錄文獻的中國文字(漢文字)不同于西文的線條性特征,不是單純的表音文字,而是音義結(jié)合的方塊文字,其形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相差很大,經(jīng)歷過從甲骨文到小篆、隸書、草書、楷書等主要形式的演變。漢語語音的流變明顯而突出,不同的歷史時期,即使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地域,漢字的發(fā)音都有很大差異。譬如古無輕唇音,上古沒有f這類輕唇音,凡后代讀作f的輕唇音上古時代都讀作b、p一類的雙唇音。至于漢字的字義、詞義的古今差異更為明顯。字形、字音、字義的流變特征,顯然很早就受中國古人的重視并被研究。古代研究者們經(jīng)過反復的???對留存下來的浩繁的古文獻材料,經(jīng)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后給以詳盡的注釋,還原字詞音義應有的歷史風貌和演變歷程,且分別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史稱“小學”。“小學”的形成和發(fā)展,顯然為古文獻的語文解讀提供了必要的鑰匙,為揭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紗提供了必備的工具。所以,涉獵、了解古書??钡幕痉绞?、方法,了解古人作注的基本理論和相關術語,就會有助于把握文字在形、音、義上的歷史變遷,從而有助于對古文獻的正確解讀。
對古代經(jīng)典詩詞的賞析,是現(xiàn)代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而研讀古代詩歌的基礎則是音韻學。中國古詩追求聲律,講究節(jié)奏、押韻和樂感,特別是唐代的格律詩,為了極盡詩句樂感的抑揚頓挫、曲折變化之妙,有意將平上去入四聲分成平仄兩類,并規(guī)定了嚴格的交替格律。因此,若不具備古文獻學的基本常識,缺乏必要的音韻學方面的修養(yǎng),按照現(xiàn)在的語音朗讀古典詩詞,就無法理解古代詩歌的音韻之美,欣賞和研究也就無從談起。
懂得訓詁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對于現(xiàn)代學子閱讀古代文獻也是不可或缺少的。訓詁,換現(xiàn)代通俗說法,就是解釋,即用易懂的語言解釋難懂的語言,用現(xiàn)代的語言解釋古代的語言,用普通話解釋方言。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訓詁形成了自己的體例,產(chǎn)生了大量的術語。只有理解了這些基本術語,才能準確地把握詞句的歷史含義。比如,《詩經(jīng)》《楚辭》等古典詩歌,不斷為后學者注釋,形成了“箋”“集注”“正義”“章句”之類諸多的訓詁術語,學生選修大學語文、古代文學作品選讀等通識課程,倘若不理解這些基本術語的含義,不僅可能對這些人類早期的經(jīng)典產(chǎn)生誤讀,而且無法領略我們的先人在保護、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艱苦卓越的不懈努力。
漢字字形的流變,不僅折射了中華民族的社會發(fā)展和民眾集體智慧的提升,而且催產(chǎ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瑰寶――書法。當代學子涉獵文字學,不僅有助于古文獻的解讀,而且有助于書法藝術的鑒賞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二
承載傳統(tǒng)文化的中國古文獻浩如煙海,就整體而言,他們都具有各自的價值,后學者不可能都一一通讀,對于現(xiàn)代有明確專業(yè)的大學生而言,選擇性地閱讀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因此,解決了閱讀方法,進而選擇適合自身、有益于個體發(fā)展的有價值的古文獻閱讀。我國古代的圖書,主要是以寫本和刻本兩種形式流傳于后世,因?qū)懣痰臅r代不一,地區(qū)有異,寫刻者的不同,抄寫方式和刻寫方式上的差別,使得古代圖書不僅品種繁多,就是同一種書,往往還有幾種乃至十幾種、幾十種不同的版本。這些不同的版本,不論在刻印、批校、注釋等方面,都存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清代張之洞在其編撰的著名《書目答問》一書之《略例》中曾開門見山地說道:“諸生好學者來問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遍舉既嫌掛漏,志趣學業(yè)亦各不同,因錄此以告初學。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p>
青年人讀書不僅要解決讀什么的問題,而且要解決應讀何種版本的問題,這關涉學習的效果和質(zhì)量。研讀中國古代文獻,尤其要慎擇版本,且要擇其精本和善本。盡管今天“版本”一詞的語義已遠遠超出了其歷史的內(nèi)涵,泛指古往今來所有以不同方法、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形成的各種不同的書本,然而,作為未來社會文化的建設者,當代青年學子通曉古籍版本學的相關基礎知識,對今天的學習深造仍有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首先,版本學對于為文治學不可或缺。進行學術研究,勢必要參考和依據(jù)各種圖書文獻,而任何一種圖書文獻,如果不知道它產(chǎn)生的時地,不了解它出版制作的情況,不明白它的源流、演變、真?zhèn)?、?yōu)劣,那么它就不能用來作為參考依據(jù),否則研究的結(jié)果或結(jié)論就不能令人信服,甚至可能造成誤導。學術研究過程中,一定要慎擇版本,借助版本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辨識精善粗劣,鑒別真?zhèn)握`,從而避免以誤為善,或以訛傳訛的現(xiàn)象,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建立在真實、準確、可靠、科學的基礎上。
其次,當今高校學子接觸中國古代典籍,多以提高人文素養(yǎng)、弘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旨歸,有別于純粹的學術研究。由于專業(yè)的限制,他們不可能沉溺于故紙堆中作精細的爬梳,主要是從中吸取有益于人類和個體全面健康發(fā)展的思想、道德、情感和審美力量,所以,就古典文獻的學習而言,學習的重點是對古典文本所孕育的思想、情感、道德力量等內(nèi)涵的辨析和把握。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都希望讀到那些文字沒有錯誤或錯誤甚少、內(nèi)容真實可信、注釋翔實的精善本,以便真切地感受不同年代人們真實的情感和思想,獲取精神的滋養(yǎng)。顯然,面對浩繁的古典文集和詩選,具備了一定的版本學常識,就會有所鑒別,有所取舍,避免遇到什么就讀什么的盲目性。同時,將同一種書的不同版本進行比較、對照,還有助于了解文獻(文本)不同版本所表達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取向。譬如,在校大學生都曾閱讀過的《水滸傳》有不同的歷史版本,比較這些不同的版本,能體悟出不同年代的編撰者的思想傾向性。而閱讀記載社會歷史的文獻,通過不同版本的對照、比較,通過基本的辨?zhèn)?還可以了解、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可以區(qū)分哪些是作了文學加工處理的野史,哪些是真實的歷史??梢?具備一定的版本學常識,不至于讀書時不加分析地生吞活剝。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商品物欲社會,粗制濫造的書籍俯拾即是,識別版本則至關重要。掌握了版本鑒別的基本方法,就會有雙明亮的慧眼,選擇吸取真正的精神營養(yǎng),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三
在人類已有的古籍圖書中,有一種特定類型的書籍,便是工具書。這些工具書既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和承載,也是后人讀書治學的必備工具。顯然,對于今天的高校年輕學子,無論是為文治學,還是觸摸古人的思想情感,在對古典文獻的解讀過程中,都會涉及對工具書的查找和利用,而在講求效率和質(zhì)量的今天,能快捷地使用各種工具書尤為重要。
首先,工具書是讀書治學的必備工具。工具書曾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案頭顧問”與“良師益友”,縱觀人類歷史,歷代學者都極其重視對工具書的編纂和利用,不爭的事實是,在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中,曾產(chǎn)生了眾多的工具書。在研習民族傳統(tǒng)文化、研讀古代經(jīng)典的當下,工具書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為了更好地借助工具書,當代學子首先要了解中文工具書的基本種類,每一類工具書的基本功能,某種工具書的主要排檢方式等。比如,就功能劃分,中文工具書就有字典、詞典、百科全書、類書、政書、年鑒、手冊、書目、索引、文摘、表譜、圖錄等諸多種類;就排檢方法而論,主要有字順法、分類法、主題法、時序法、地序法等,而每種排檢法中,又有很多具體的檢索方法。只有掌握了工具書的這些基本常識,遇到問題時,就會有的放矢,選擇合適的工具書、依據(jù)合適的檢索法來查找資料,解決疑難,從而提高讀書治學的效率。
掌握中文工具書的相關知識,還有助于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人類在歲月的變遷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而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高度發(fā)展,人類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廣博無垠,圖書文獻浩如煙海,所謂“一人之知識有限,天下之義理無窮”,僅憑一個人的博聞強記,勢必如銜石填海,結(jié)果只能望洋興嘆。故,為了掌握日益龐大的知識內(nèi)容,充分地占有資料,必須借助“知識寶庫的鑰匙”――工具書。工具書不僅僅是“工具”,其自身就承載著人類代代相襲的文化成果。因而,了解不同種類工具書的功能,能快捷使用各種工具書,就能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吸收前人積累的優(yōu)秀成果和人生經(jīng)驗,提高現(xiàn)代人的生活質(zhì)量。
放眼世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提高現(xiàn)代人文素質(zhì),人們常提國學,倡導傳統(tǒng)文化。顯然,國學是相對于“西學”而言的,是指研究中國傳統(tǒng)的學問,實際上可用以概括全部中國古代學科,傳統(tǒng)正是把古文獻學包括在國學之內(nèi)的。中國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歷程證明,古文獻學不僅屬于國學,而且是國學的基礎,是國學之根。讀書治學要有根,根深才能葉茂,當代學子研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必須充分認識到古文獻學的作用,高度重視對古文獻學的學習。
篇5
“三十六計”聚合了中國古代的重要軍事思想和豐富戰(zhàn)爭經(jīng)驗,是一部兵法和智謀的奇書。全書共分六套謀略,即勝戰(zhàn)計、敵戰(zhàn)計、攻戰(zhàn)計、混戰(zhàn)計、并戰(zhàn)計和敗戰(zhàn)計,每套計謀又分為六個計策,共三十六計。有空時拿出來看一看,可以了解相關的歷史常識和文學知識。
其中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給我的印象最深:南北朝北周時代,周宣帝昏庸無能,只知道吃喝玩樂,把朝政交給了楊皇后的父親隋國公楊堅主持。隨著勢力逐漸壯大,楊堅開始有了做皇帝的野心。但他覺得手握重兵的相州總管尉遲炯對自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就派出親信韋孝寬到鄴城去替換尉遲炯。尉遲炯又氣又恨,就準備在鄴城殺死韋孝寬。韋孝寬知道后,立即向西逃跑。
韋孝寬在逃跑的過程中,每到一個驛站,就對驛站的管事說:“尉遲大人很快就要到了,你們趕快準備好酒宴迎接他,不能怠慢?!蓖瑫r,他在臨走的時候還找了個借口,把驛站中的好馬全部遷走。
尉遲炯聽說韋孝寬逃跑了,就命令部下梁子康去追韋孝寬。路上,梁子康見每個驛站都有好酒好菜招待他們,邊毫不客氣的大吃大喝。準備在驛站換馬的時候,驛站里找到的都是老弱殘馬。就這樣,韋孝寬逃過了尉遲炯的追擊。
篇6
2014年9月10日,在第三十個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在在北師大考察時說 “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經(jīng)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東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jīng)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可見古代的經(jīng)典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引起了中國當代最高層的重視,毫無疑問,包括古代經(jīng)典的詩詞和散文在內(nèi)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是華夏兒女的魂,弘揚傳統(tǒng)文化就是要把中華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個人的心里,尤其是要植入到我們祖國的花朵-----孩子們們的心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中,要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學是擔負著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大職能的。我們這些語文老師們應該還一塊傳統(tǒng)文化的凈土給學生,夯實他們的語文基礎,提升語文能力,積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養(yǎng),打好傳統(tǒng)根基。作為一名一線的初中語文老師,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我也分外重視抓住每一個教學機會,讓迷失在名牌、追星和攀比的學生能更多的去領略傳統(tǒng)文化的美麗和魅力。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chuàng)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同時希望能以課文中的“點”帶動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面”。比如在文言課文《陳太丘與友期》中出現(xiàn)“君”“家君”“尊君”時,趁機為學生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稱謂文化;在學習《蘇州園林》時可以講講傳統(tǒng)園林文化和傳統(tǒng)建筑文化;在講到《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人物對話時,可以講講傳統(tǒng)禮儀文化。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nèi)容,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還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好的語文課堂的文化環(huán)境。如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或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或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例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道:“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焙贾莸奈骱俏覈舐糜蝿俚刂?。她的春天尤其美麗:十里長堤,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蕩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huán)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真正無愧于“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們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 ,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的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讓學生在蘇軾的詩和老舍的文中體會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濟南冬天的溫情脈脈。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還充分利用語文課本中的經(jīng)典詩詞作為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平臺。在教學琳瑯滿目的古典詩詞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diào),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有的學生認識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所折服;有的學生認識了李清照,懂得了一個女詞人一樣可以擁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學生讀懂了李商隱,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同時,我們還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級下冊當中,我們不僅領略了《黃河頌》和《三峽》中的旖旎風光,還在《春酒》、《云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中領略到別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更是致力于從課文注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從課文字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內(nèi)涵;從故事情節(jié)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內(nèi)涵;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從學生的質(zhì)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懷戚的《散步》時,我從“分歧”這個情節(jié)切入,讓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進行選擇,從而深化學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倫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濃濃親情中寄寓的“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細致而系統(tǒng)的認知和了解。
同時,我也充分運用語文綜合活動,滲透傳統(tǒng)文化意識。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的一個亮點,也是一種全新的課型。語文綜合性學習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內(nèi)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等特點。同時,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滲透了眾多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探求,如七年級的《戲曲大舞臺》、《黃河,母親河》,八年級《古詩苑漫步》、《到民間采風去》,九年級《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話說千古風流人物》等。
例如七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臺”,其目標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文學、戲曲、表演等內(nèi)容,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可以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我們努力指導學生在戲曲文化上開展一系列學習活動,如搜集地方劇種、著名表演大師、劇作家等。通過這次學習活動,一方面培養(yǎng)搜集、篩選和整理資料的能力,提高口語交際和寫作能力,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探究名人成才奧秘的精神。這樣也就自然兼顧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
篇7
[關鍵詞] 語言 文化 文學 教學法 優(yōu)勢
語言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jié)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tǒng),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shù)奈幕町悺?/p>
首先,在文化的定義方面,文化是一個很泛的概念,對它的定義很難。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文化的定義便不相同。Williams (1985)年的定義比較科學,他將文化定義成三個層面,首先,是精神層面,即價值觀,道德觀和思維方式等;第二個層面是具體的,指歷史遺留下來的書面文件,如史書等,這對人們對文化的認識也有一定的指導和影響作用;第三個層面更加具體,它指具體的生活方式,即所謂的風俗習慣。在文化研究的時候,應該從某個角度出發(fā),對文化先進行定義。
文化研究的方法有兩種:民族志(ethnography)和結(jié)構(gòu)法。前者強調(diào)研究人去要研究的地方切身感受當?shù)氐奈幕?后者僅強調(diào)對文本的研究,通過研究目標語文本來看出目標國家的文化。一般采取的是后者。
文化和語言的關系是本次所要闡述的重點。在文化和語言的關系的研究上,西方顯然比中國來得具體和科學。中國的文化語言研究發(fā)源的比較晚,而且方法大多數(shù)來源于西方。
西方文化語言學的研究鼻祖是洪堡特,他提出的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對后來的文化語言研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西方主要分成兩派:一派是以Whorf為首的認為語言決定了文化的;另一派占少數(shù),認為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比較大。另一派的觀點比較弱,他們從來沒有提出過文化決定語言的說法。Whorf的假說是建立在大量的實證基礎上的,他認為語言決定了人們的思維,讓人們透過一個框框來看這個世界。但是他的觀點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強一點的,認為語言完全決定文化的,另一個是相對弱一點的,認為語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化,但沒有決定文化。這兩個觀點均由他提出,且有一定的偏差。雖然后來的學者對他的許多觀點提出質(zhì)疑,但他仍是至今為止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理論。但我認為,這種語言決定文化的觀點,過多的強調(diào)的語言的決定性作用,而忽略的文化的反作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的影響,人們使用語言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相比西方的文化語言研究,中國的研究沒有那么系統(tǒng),也沒有什么根深蒂固的理論。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沒有太多的去研究文化和語言是否有決定性關系。中國的學者大多集中在通過研究漢字來看出中國古代的文化的研究。需要說明的是,漢字比英文字母蘊涵了更多的文化。但是,大多數(shù)這方面的研究都太過于籠統(tǒng)。
總而言之,語言和文化的決定性問題,是屬于“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只要明確文化和語言相輔相成的緊密聯(lián)系便可。透過語言看文化卻有很大的實際意義。比如,中國人通過分析西方人的語言,便能看出西方的思想,反之亦然。了解了文化和語言的關系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實踐意義就在于能將其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jié)合。
在某種文化中,語言的作用和該特定的文化對詞匯習語意義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以至于不仔細考慮其文化背景就很少能準確理解語言材料。因此,外語教學就不應脫離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和歷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正確處理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除了完成必要的語言知識講解外,還應有意識地、適時適量地進行文化導入,這樣既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又可以通過文化的學習來促進語言習得,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使語言因賦予了文化內(nèi)涵而易于掌握,在提高學生語言知識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的同時,增強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對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而且,英語中的聽、說、讀、寫、譯都離不開對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理解目的語。
目前,在英語語言教學中導入文化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1.直接注解法,即在某些有文化涵義的詞或句子后面加上注釋。學生通過閱讀注釋來了解背后的文化常識。
2.交互融合法,即將文化內(nèi)容與語言材料直接結(jié)合在一起。學生在訓練閱讀或聽力的技巧時也了解了一定的文化常識。
3.交際實踐法,即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與聽說讀等練習,以及直接和外國人交流來達到學習語言的目的。
4.比較法。顧名思義,這個方法要求老師在講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加上中西方文化的對比,讓學生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特點,這樣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能夠更好的了解中國人自己的文化。這個方法就需要教師對中西方文化都有一個透徹的了解。
除了以上的幾個方法,我認為還有一種方法比較有用,即通過文學看文化??梢哉f,文學就是語言的一部分。文學不是脫離語言存在的,更不是語言的另一個范疇。語言是文學的構(gòu)成,而文學作品則是語言的應用。語言和文學作品的關系就象磚瓦和建筑物的關系一樣。它是由語言搭造而成的,語法、句法、詞法等語言知識被靈活運用其中。另一方面,文學又是文化的一個部分,分析一個文學作品,必然要參照它的歷史背景,藝術特色和哲學觀點等。文化深深的嵌在文學作品中,所以,文學作品必然會反映出文化。所以,導入文化可以從文學的角度出發(fā),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分析作者的觀點,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特點,及其所處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的特點。最典型的作品莫過于《圣經(jīng)》了??梢哉f,英語語言文化發(fā)展至今,《圣經(jīng)》的影響貫穿了始終,英美日常生活中的用語經(jīng)常引自圣經(jīng)的典故。學習了圣經(jīng),就可以理解很多其他地方出現(xiàn)的文化常識了。
目前的英語教學中,文化已被大大重視,多媒體以及網(wǎng)絡的普及讓學生有更大的機會可以在學習的語言過程中,學習文化。現(xiàn)在國內(nèi)英語教學界比較流行的交際教學法實際上便是文化與語言結(jié)合一個典型的例子。交際法認為語言是用于交際的工具,學會一種語言不僅要學會掌握他的語言形式,更要學會具體運用,也就是說要知道在什么場合運用。知道在什么場合下使用也就意味著使用語言的人必須具備相當?shù)奈幕WR。
總之,文化和語言密不可分。雖然還不知道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語言決定文化,還是文化決定了語言,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文化和語言是互相滲透、相互影響的。這對教學實踐是有很大啟發(fā)的,它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語言的同時,應該要同時進行文化的導入,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語言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鮑志坤.也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外語界,1997,(1:)7-10.
[2]張宜.英語教學與文化.社會科學.
篇8
【關鍵詞】新課標古詩鑒賞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從1993年開始至今,在這將近20年的時間里,高考古詩鑒賞題從客觀題轉(zhuǎn)向主觀題,很多省市將此題分值由6分提高到8分,分值的提高引起了師生的關注,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同時新課標也要求學生在了解和掌握詩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現(xiàn)手法的基礎上,能進一步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既是出于應對高考現(xiàn)實的考慮,也是提高語文能力本身的長遠要求。
我們的學生古代詩歌鑒賞能力普遍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詩歌本身的特點所致:用語含蓄凝練,跳躍性大,講究余味和弦外之音;另一方面是學生閱讀視野狹窄,閱讀能力差,難以把握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規(guī)律性的東西。這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一定的阻礙。表現(xiàn)在高考中就是得分率較低。如何在新課標下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提出以下淺顯的看法:
一、從作者入手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他的“知人論世”觀就是說要對作者及作品的寫作背景有所了解。要讀懂詩歌,首先要做到知人論世。比如普希金的《致大海》,詩人因作詩歌頌自由而被沙皇放逐南俄,后又被押送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監(jiān)管,《致大?!肪褪窃娙嗽谧非笞杂啥值貌坏降男木诚聦懗傻?。因此,大海被擬人化,成了一個贏得自由的英雄。了解了這些,學生在朗讀時就會一步一步地向詩人的心靈世界靠近。詩作往往會涉及到文學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自然現(xiàn)象、時代背景和社會現(xiàn)實以及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和生活經(jīng)歷等。許多詩歌,人們不能很好地鑒賞它,還往往是因為不了解它的寫作時代。比如,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其中下片寫到:“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為什么會這么難說出口?如果不去了解辛棄疾,我們怎么能知道這里面蘊涵了他一生巨大的感慨?
二、解讀言外之意
古代的作者往往以詩歌作為載體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tài)度,其表現(xiàn)方式有別,手法各異:或直白張揚,或含蓄隱晦,或開門見山。因此,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必須建立在廣泛閱讀和準確理解的基礎上,必須準確分析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這樣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觀點和態(tài)度。詩歌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的跳躍性,它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意趣,昂揚生動的意趣,一種畫面,閃動的瞬間即逝的美好畫面,一種哲理,對生活、對自然、對人生的感悟和理解,用最簡潔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給人以啟迪和美的享受。詩歌鑒賞就是盡量還原其內(nèi)在的真實含義,去探尋詩歌中隱含的背景,學會從整體感知和把握詩歌語表和語里等意義,解讀出詩歌的言外之意。
三、辨明虛實
虛實結(jié)合是指現(xiàn)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詩從本質(zhì)來說,是虛實相映的。實,是指生活形象等客觀因素。虛,是指情感、氛圍和格調(diào)等主觀因素。對于學生,講解太深奧或太專業(yè)的詩歌鑒賞術語名詞,詩情畫意,學生可能聽不明白或似懂非懂。而你講什么是實的、具體的、可觸摸的;什么是虛的、抽象的、不可觸摸的,學生是完全懂的。從詩的寫法上來看,詩人也一般常采用以實帶虛,以虛入實,虛實結(jié)合的方法。虛可生實,實可生虛,想象則是其橋梁,讀者想象的介入,使得詩歌更為飽滿,充滿靈氣,充滿詩情畫意。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能夠辨明虛實,對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用心積累
篇9
1 轉(zhuǎn)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感知文言文魅力
眾所周知,對文言詞、句字面意思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但僅此而已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歷來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學作品,或是其具有文學性而入選的其他作品。如《曹劌論戰(zhàn)》、《出師表》等雖節(jié)選自古代史書,但也具有很強的文學性,至于文言文的詩詞曲就更是文學作品了。既然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強的文學性,那教學如果僅僅從字、詞、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詮釋,把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整體割裂成支離破碎的古漢語知識,那就失去了文言文的文學魅力。其實,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課文的結(jié)構(gòu)、語言、意境之美等,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yǎng)、審美情趣的形成都是很有影響的。指導學生對文言作品作適當?shù)蔫b賞、評析,讓學生認識文言作品的整體美感,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應成為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2 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不同,必須在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詞法、句法現(xiàn)象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理解文意和作者的主旨。因此,教師要掌握好文言文教學方法。首先,教師的教學不能貪多求全。教師教學的重點是常用詞法(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識三個方面,而不是從頭到尾,一講到底。講的目的是促使知識類化,或使學生進行常用詞的積累,或讓學生掌握文言詞法、句法的規(guī)律,從而觸類旁通。其次,教師的教學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直述規(guī)律時,如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和提賓句、判斷句、狀語后置句等句式特點必須教會教透;可比較差異,包括古今詞義的不同,語法的差異、詞性的變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懂得“用現(xiàn)代漢語該怎么說”就行了;可歸納整理,幫助學生做好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整理工作,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識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并由此產(chǎn)生領悟和聯(lián)想,提高自學能力。再次,讓學生學會摘錄。學習文言文,摘錄尤其重要,可以指導學生準備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詞義差異、詞類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語、警句、詩詞曲中的名句。
3 誦讀課文,讓學生理解文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說反復朗讀能領會文章的旨意。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因為文言文比現(xiàn)代文更講究韻律,誦讀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語言感悟能力等。不過,誦讀應該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jù)文章的思路背誦。背誦的方法很多。記敘性文字可按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或抓住時間詞語來背誦;說明性文字可按內(nèi)外遠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說明層次記憶;議論性文字可按抓論點、論據(jù)或中心句、分承句來記憶,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還可指導學生理清文脈,抓警句,抓關鍵詞語來背誦。
4 拓展教材,激發(fā)學生學習思維
在疏通文言文字詞句、理解文章內(nèi)容后,用新用活教材,也是教師探究文言文教學方法的一個立足點和重心。具體可采用以下方法:①豐富內(nèi)容,點擊思維。文言文短小精悍,給人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對教材中的空白領域進行合理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采取學生喜愛的形式加以表現(xiàn),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熟悉的同時,還能訓練學生的想象力;②打破常規(guī),轉(zhuǎn)換思維。文言文所體現(xiàn)的古人思想具有指導意義,但同現(xiàn)代人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差異。教學中,教師可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用現(xiàn)代的眼光,重新審視古代的思想,批判性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如《愚公移山》中對愚公移山行為可從“環(huán)境保護”這一角度開展討論;③古為今用,拓展思維。現(xiàn)代人學習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摻加現(xiàn)代元素,做到古今結(jié)合、古為今用;④追根究底,深化思維。針對教材中選編的思想性強,對現(xiàn)代社會具有指導啟發(fā)性的文言文,可挖掘其中具有探討價值的問題;⑤偷梁換柱,活躍思維。文言文大都是文質(zhì)兼美,講究推敲,講究對偶、排比、互文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因此,教師可讓學生在模仿寫作中逐漸養(yǎng)成推敲詞句的好習慣。如模仿《陋室銘》、《愛蓮說》中的句式,寫自己的生活。此外,教師還應教給學生辨析的方法,讓學生注重古今對比聯(lián)系,補充必要的古代歷史文化知識,注重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jié)規(guī)律,舉一反三。
5 課外閱讀,加強學生知識積累
篇10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雜志由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管,國家人口計生委人口文化發(fā)展中心、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主辦,是中國核心期刊數(shù)據(jù)庫收錄期刊。全彩、100頁,大16開、月刊,每月15日出版,定價10元。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CN11―5125/R,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2―6502。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雜志是集學術性與時政性、文學性于一身的綜合性期刊,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學術性與可讀性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研究深度,關注學術前沿,鼓勵學術爭鳴。它在綜合性的基礎上強調(diào)專業(yè)性,雜志內(nèi)容深刻,觀念獨到、新穎,是人口文化這個新生領域內(nèi)的領頭雁;全面推動人口文化研究往深處拓展;指引人口發(fā)展意識朝著更進步、更有利于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向前進;引導社會新的生育觀念與時代的需求和自然生態(tài)和諧一致,為提高中國人口素質(zhì)和增強人口意識增添一枝新的奇葩。
主要欄目及內(nèi)容設置如下:
特別人物:報道社會上有影響、有突出成就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人物。
民俗文化:弘揚中國人口文化,介紹民間藝術、地方風俗和喪葬文化,倡導婚育新風,旨在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
婚育文化:反應不同民族在婚育方面的文化差異以及普及生殖健康常識和孕育知識。
探古訪今:探索、介紹古代的文化遺產(chǎn),展示我們的祖先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創(chuàng)造的巨大歷史成就;書寫、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名勝古跡、名人故居,向廣大讀者提供更多“美”的享受。
人生百態(tài):向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傳授養(yǎng)、育孩子的一些技巧和方法,真正實現(xiàn)“和諧教育”;對人們遇到的情感問題進行分析、解答。
藝術長廊:介紹中國的書畫藝術,推介書畫名家,同時精選經(jīng)典美文欣賞。
人口資訊:國家人口政策,各地重大人口計生新聞。主要報道國家人口計生政策方針和計生工作領域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召開的重要會議,的重大決議等等。
理論探討:主要發(fā)表人口計生專家關于人口文化的理論文章,人文社會醫(yī)學類理論文章。注重學術性,理論性,思想性,是學者和研究者展示風采的舞臺。
聯(lián) 系 人:徐老師 15901398417
聯(lián)系電話:010-63385617 63385627 63385637轉(zhuǎn)8002 傳真:轉(zhuǎn)8012
電子信箱: 網(wǎng)址:省略
【匯款方式】
郵局匯款:
單位名稱:國家人口計生委人口文化發(fā)展中心《青春期健康》雜志社
單位地址:北京市豐臺區(qū)菜戶營天倫北里7號樓二樓
收 款 人:盧艷雪 郵編:100054
銀行匯款:
戶名:北京青春藍海文化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