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途徑范文

時間:2023-11-24 18:01: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交流的途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化交流的途徑

篇1

【關鍵詞】:流動兒童 教育 融入 文化沖突

隨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nóng)村產(chǎn)生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這些剩余勞動力開始紛紛向城市轉(zhuǎn)移,形成了規(guī)模龐大的流動人口群體。近年來,流動人口出現(xiàn)家庭化趨勢,約四分之一流動人口舉家遷移,除了勞動力進城外流動人口子女也紛紛流入城市,這種“人口流動家庭化”趨勢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造就了流動兒童這一群體。根據(jù)《2006 年世界兒童狀況報告》, 目前中國

至少有1981 萬多名流動兒童。流動人口由于經(jīng)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在城市的融入情況并不容樂觀,常常處于被排斥和隔離之中,作為流動人口派生物的流動兒童在接受教育方面能否很好的融入到城市教育環(huán)境,文化沖突會對他們的教育融入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是本文將要分析的主要問題。

社會融合是個體和個體之間、不同群體之間或不同文化之間相互配合、互相適應的過程,并以構筑良性和諧為目標(劉成斌、吳新慧,2007)。社會融合是融入的最終目標,本文研究流動兒童在城市教育環(huán)境的融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遷入地教育環(huán)境對流動兒童的接納;另一方面是流動兒童對遷入地教育的適應。當前對流動兒童融入的研究主要是對流動兒童整體各方面籠統(tǒng)的進行研究,探討的也是各種因素的交互影響。因此,本文以流動兒童為研究對

象,以文化沖突為視角研究當前流動兒童在城市教育環(huán)境中的融入情況,以發(fā)現(xiàn)其融入現(xiàn)狀、存在問題,探討其對策。

一、數(shù)據(jù)來源與方法

筆者針對南京市流動兒童做了調(diào)查了解。此次調(diào)查以南京市所有流動兒童為研究總體,通過按分層抽樣對南京市內(nèi)的幾所農(nóng)民工子弟小學的實地問卷調(diào)查,共發(fā)放學生問卷300份,回收298份,有效率為99%。另外,征得被調(diào)查者的同意,調(diào)查還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深度訪談,以期能彌補問卷調(diào)查的相應不足之處。

調(diào)查將研究對象限制為“流動兒童”,所以本文將流動兒童界定15周歲以下的隨父母移居城市上學的進程務工就業(yè)的農(nóng)民子女,與留守兒童相對應。

二、結果分析

(一)樣本概況

要對流動兒童的教育融入情況進行研究,首先要了解一下該群體的一些基本特

征。通過調(diào)查我們了解到南京市流動兒童群體中,男性與女性比重差不多,分別為49.5%和50.5%;年齡段集中在10-13周歲,比重達77.9%,平均年齡為11.9歲;流動兒童從流出地來到南京平均年限為7年;最后在流動類型上84%的流動兒童屬于跨省流動,最大的流出地是安徽占53%。

(二)遷入地教育環(huán)境對流動兒童的接納

探討遷入地教育環(huán)境對流動兒童的接納情況是研究流動兒童教育融入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兩個部分:流動兒童就學狀況及城市市民對流動兒童受教育態(tài)度。

1、流動兒童的就學狀況:

2000年進行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表明,全國適齡流動兒童的在學比例為

96.1%,未按要求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為4.8%,高于全國兒童包括農(nóng)村地區(qū)的兒童的相應比例3.3%。

目前已就學的流動兒童少年, 其就學渠道主要有三種:在公立中小學借讀、在流入地政府批準的民辦私立學校就讀以及在民工子弟學校就讀。

公辦學校的借讀費以及繁瑣復雜的就學手續(xù)、私立學校的高昂學費、以及民工子弟學校的不規(guī)范不合法性這一切政策、制度以及經(jīng)濟等多種因素阻礙了城市教育環(huán)境在就學這一環(huán)節(jié)對流動兒童的接納,使得流動兒童在就學這環(huán)節(jié)融入城市教育環(huán)境有一定的困難。

2、城市市民對流動兒童受教育的態(tài)度

為了解城市市民對流動兒童受教育的態(tài)度,我們主要選取與流動兒童受教育密切相關的兩個主體:城市兒童以及其父母。

(1)城市兒童父母

我們通過問卷中對“到城里同學家里玩時,同學的爸爸媽媽對你熱情嗎”“到同學家里玩時你害怕見到他們的爸爸媽媽嗎”以及“為什么害怕”問題的回答來測量城市居民對流動兒童的態(tài)度。在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66.7%的流動兒童都到過城里同學家里玩過。

表1 到城里同學家玩時,同學的爸爸媽媽對你熱情嗎

通過表1我們發(fā)現(xiàn),在流動兒童感覺中,54.8%的人感覺城里同學的父母對自己很熱情,41.8%的感覺一般。在后面有關是否害怕同學父母以及害怕的原因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72.9%的流動兒童對城里同學的父母感到害怕,其中59.1%無原因害怕,22.2%是感覺同學父母太嚴肅,另外14.8%是感覺同學父母不愿意自己同他們孩子玩。由調(diào)查可以得知當前大多數(shù)城市居民對流動兒童的歧視有很大改善,他們不會明顯的歧視流動兒童并阻止自己孩子同流動兒童交往。但流動兒童仍然會對城市居民心存害怕,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流動兒童一直以來被灌輸?shù)摹俺抢锶藭缫暳鲃尤丝凇钡目贪逵∠笃鹱饔?,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一些城市居民盡管表面不會歧視他們,但潛意識中卻不能平等對待接受他們。

(2)城市兒童

城市兒童對流動兒童的態(tài)度與其父母的態(tài)度有很大關聯(lián),甚至是其父母態(tài)度的傳承,近年來由于對于流動兒童關注的增加,不少城市居民開始改善自己對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態(tài)度,通過對城市兒童的訪談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城市兒童提到父母不會反對他們與流動兒童的交往,但也有一部分城市兒童反映由于流動兒童與他們在生活習慣以及自身素質(zhì)方面有很多不同,導致自己不愿意同他們交往。在對一些城市兒童訪談中他們提到“(流動兒童)不注意自己的個人衛(wèi)生衛(wèi)生,常常說臟話”“我們班上的流動兒童有的脾氣很暴躁,一點小事就發(fā)脾氣,所以我不喜歡和他們玩”還有一些城市兒童提到他們父母不愿意他們同流動兒童交往,怕自己被帶壞,“我媽媽說那些同學(流動兒童)學習不好不讓我和他們一起玩” ,“我們班上從農(nóng)村來的同學到我家玩過幾次,我媽媽聽到他們說臟話就不讓我和他們在一起玩了”這說明現(xiàn)在由于市民意識增強來自于城市兒童的歧視也有很大改善,大部分城市兒童樂意接受流動兒童,但對于流動兒童的歧視仍然存在。

(三)流動兒童對遷入地教育的適應

1、流動兒童對學校的選擇

對于流動兒童的學校選擇意愿我們通過問卷中的“假如可以自由選擇的話,你想去哪種學校上學”問題的回答來測量。

表2 假如可以自由選擇的話,你想去哪種學校上學

轉(zhuǎn)貼于 根據(jù)調(diào)查,有59%的流動兒童選擇在流入城市上學,其中選擇在城市公辦學校的最多占41.6%,另外29.7%的人對于去哪種學校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只有10.6%的流動兒童想回到老家的學校。這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說明流動兒童對流入城市的教育有很高的認同感,他們愿意接納和適應城市的教育環(huán)境。那么為什么流動兒童對于城市教育有如此高的認同感呢?一方面,許多流動兒童在城市出生,他們接觸的是城市的環(huán)境與價值觀念,因而很容易對城市的教育產(chǎn)生認同;另一方面,一些流動兒童在進入城市以后,通過城市教育與家鄉(xiāng)教育對比,很容易感受到城市教育的優(yōu)越性,此外長時間的城市生活容易使他們與以往生活經(jīng)歷產(chǎn)生斷裂,因而會認同城市教育。

2、流動兒童的在校適應

(1)在校學習

我們在對城市兒童的訪談中發(fā)現(xiàn),公立學校的流動兒童成績往往處于班級中下游,他們很少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 很少參加興趣小組或科研活動, “農(nóng)村來的同學有的成績不錯,大部分不好,班里的活動如果老師強制要求的話就會參加,否則很少參加,因為他們都沒有自己的興趣特長”。這種現(xiàn)象在民工子弟學校不是很突出,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民工子弟學校的流動兒童在校學習適應較好,只有18%的流動兒童認為城市兒童比他們優(yōu)秀,52.7%的認為兩者差不多,29.3%的流動兒童甚至覺得他們比城市兒童更優(yōu)秀,因為那里大多都是流動兒童群體,同質(zhì)性強,學生基礎差不多,老師的授課方式也接近農(nóng)村。所有這些不會對他們的在校學習產(chǎn)生壓力。

(2)在校交際

很多流動兒童不懂得如何與別人相處,以及由于生活背景、習慣的差異,他們的交際圈很窄,主要是與同他們一樣的流動兒童群體進行交往。一位城里男孩反映說“我們班上有幾個農(nóng)村來的男生,他們不喜歡和我們一起玩,因為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主要討論電腦游戲,好多游戲他們都不知道也沒有玩過,所以不和我們一起”。

(3)師生關系

與城市兒童相比, 流動兒童在與老師交往中的沖突性更高,滿意度更低。流動兒童往往覺得“班主任不太喜歡自己”、“老師對自己不公平”。而在民工子弟學校,74.8%的同學認為老師對自己和其他同學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學習因素也是主要原因,82.4%的同學對老師是滿意的。

經(jīng)過調(diào)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如果不考慮其他,只從流動兒童在校適應情況出發(fā),民工子弟學校的流動兒童的在校適應要優(yōu)于對流動兒童與城市兒童混合學校的適應,這主要是由于兩個群體間的差異導致的,總體而言,從在校學習、交際、師生關系看流動兒童對城市教育環(huán)境的適應并不樂觀。

三、流動兒童在城市教育環(huán)境中融入的文化沖突解讀

美國的社會學家塞林在《文化沖突與犯罪》一書中對文化沖突作了系統(tǒng)概述,將文化沖突看作是社會變遷的結果,社會的變遷導致社會上不同群體的出現(xiàn),每個群體都有屬于自己群體并被自己群體認可的文化價值規(guī)范等,同時在變遷中不同群體開始頻繁接觸,不同的文化在交往中發(fā)生沖突與對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流動人口與城市居民的碰撞摩擦,是以中國農(nóng)村為代表的傳統(tǒng)鄉(xiāng)土文化與以城市為代表的現(xiàn)代都市文化融合與沖突。這種鄉(xiāng)土文化與都市文化的沖突直接導致“污名化”效應,即著名社會學家埃利亞斯提出的一個群體將人性的低劣強加在另一個群體之上并加以污名化過程。城市居民認為流動兒童不講衛(wèi)生,沒有素質(zhì)等便是污名化下產(chǎn)生的歧視,會直接影響到對流動兒童的接納。

同時,在城市中,相比現(xiàn)代都市文化的主流文化的地位,擁有傳統(tǒng)鄉(xiāng)土文化的

流動人口他們的身份不僅是戶籍意義上的“外來人口”,更是一個“異質(zhì)文化群體入侵者”。來到一個異質(zhì)文化空間的流動兒童城市文化與他們自小接受的鄉(xiāng)土文化發(fā)生碰撞,除了要面對城市人群的歧視還要面臨自身的文化焦慮。流動兒童進入城市教育環(huán)境后會面臨諸多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歸根結底是文化不同導致的。

四、結語

通過調(diào)查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研究流動兒童融入城市教育環(huán)境的問題時,文化沖突已漸浮出水面,如何解決好城市中的文化沖突因素不是簡單的制度政策所能實現(xiàn)的,是一個長期的文化磨合的過程,也是一個實現(xiàn)誠實文化多元化的過程。

當前流動兒童在流入城市教育環(huán)境中的融入并不樂觀,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因素很多,本文認為主要是由于流動兒童所擁有的傳統(tǒng)鄉(xiāng)土文化與城市主流的現(xiàn)代都市文化的沖突,這主要是從文化沖突的視角看,也應該有其他較為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這是本文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劉成斌、吳新慧.留守與流動—農(nóng)民工子女的教育選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馬純紅.文化沖突視角下的農(nóng)民工閑暇生活問題化傾向解讀[J]. 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3).

[4]宋蓓.農(nóng)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7).

[5]聶洪輝.新生代農(nóng)民工及流動兒童的城市融入探析[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

2007(6).

[6]周皓、章寧.流動兒童與社會的整合[J].中國人口科學,2003(4).

[7]段成榮、梁宏.我國流動兒童狀況[J].人口研究,2004(1).

篇2

關鍵詞:中西文化交流;文化互動轉(zhuǎn)型論;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正式啟動應自利瑪竇入京開始。法國漢學家謝和耐的話很好地指明了這場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說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是發(fā)生在1600年前后的一件極為有趣的事,因為這實際上是兩個完全獨立發(fā)展的偉大文明第一次真正的接觸?!备鞣N文化自組織系統(tǒng)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發(fā)生擴張和相互接觸,會有文化輸入與輸出的現(xiàn)象發(fā)生。同類型文化間的交流與傳播可以維系和強化該文化系統(tǒng),但不會引起它的質(zhì)變和型變,而不同類型文化間的交流與傳播則能做到這一點。因此,異質(zhì)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是文化發(fā)展的動力。

一、文化互動轉(zhuǎn)型論

文化交流與文化傳播的途徑往往是雙向的,在許多情況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交流的雙方相互影響,在許多場合下很難分出誰是純粹主動的傳播者,誰是完全被動的接受者。這就是文化互動轉(zhuǎn)型理論的要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區(qū)分在文化融合階段是相對的,兩種文化的關系及其自身價值要在一個互動的過程中方能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更重要的是,在雙向性的交流與傳播過程中,雙方都在不斷地改變著自身。

二、文化沖突和對抗是一種必然,但不能用來證明異質(zhì)文化不可能融合

由于文化的差異性,在交流與傳播過程中引發(fā)文化沖突和對抗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文化互動轉(zhuǎn)型論對文化沖突持具體分析的態(tài)度,而不是加以籠統(tǒng)的肯定和否定。文化沖突是客觀存在,不容否認的,但是,文化沖突帶來的不良后果只能用來證明不同類型文化差異和文化傳播手段的不恰當,不能用來證明中西文化的不可融合,否則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形成和拓展都將成為可疑。文化互動轉(zhuǎn)型論承認異質(zhì)文化融合是可能的,這不僅是世界各大文化體系成型的歷史告訴我們的事實,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大趨勢。文化互動轉(zhuǎn)型論不僅要考察文化類型及其根本差異,更要注重文化融合后輸出方與接受方各種文化要素的組合、調(diào)適、乃至達到和諧,從而比舊文化具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

三、文化適應與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是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徑

文化互動轉(zhuǎn)型論要思考文化傳播與融合的有效途徑,在武力征服被公認為無效的這個時代,文化適應與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應該視為世界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徑。外來文化在與本有文化深入接觸以后必然發(fā)生外來文化本土化、本色化一類的變化。本土化是文化互動轉(zhuǎn)型論的邏輯推演和組成部分。本土化方法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它的缺點在于有可能曲解了原有文化,甚至將一些它原本不具有的含義強加于它,影響了人們對于原有文化作出客觀正確的理解,而它的優(yōu)點在于豐富了原由文化的內(nèi)涵,有可能豐富和發(fā)展了原有文化。因為外來文化與本有文化融合本來就包含著一個對原本重新解釋的問題,文化交流的傳播方和接受方都要為這種解讀作出努力。在這里取決定作用的不是外來文化或本有文化自身的性質(zhì),而是文化接受方的自主選擇。有了適宜的文化環(huán)境和接受方的正確選擇,文化的轉(zhuǎn)型和更新才會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四、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方豪先生早已指出:“利瑪竇為明朝溝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自利氏入華,迄于乾嘉厲行禁教之時為止,中西文化之交流蔚為巨觀。西洋近代天文、歷法、數(shù)學、物理、醫(yī)學、哲學、地理、水利諸學,建筑、音樂、繪畫等藝術,無不在此時期傳入;而歐洲人則開始移譯中國經(jīng)籍,研究中國儒學入一般文化之體系與演進,以及政治、生活、文學、教會各方面受中國之影響,亦無不出現(xiàn)于此時?!币d會來華傳教這場跨文化傳播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典型意義,從文化互動的基本立場出發(fā),基督教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浇膛c中國文化的關系不能完全等值于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但確實是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中西文化雖然仍有巨大差異,但共性和趨同的一面在不斷增強。由此看出,倡導中西文化融合是符合世界文化發(fā)展大趨勢的。

五、明清之際基督教神哲學的中國化

神學與哲學關系密不可分。在文化系統(tǒng)中,神學與哲學同處于精神與文化的核心層面??缥幕奈幕瘋鞑ビ袩o神學與哲學層面的交流與融合,是判定文化傳播深入程度的標志之一。任何外來思想均有其自身的淵源與性質(zhì)。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利馬竇傳入的神學思想,屬于中世紀歐洲正統(tǒng)經(jīng)院哲學思想理論體系。”這一判斷是正確的。然而,對耶穌會士在華傳播的神哲學思想追根溯源以確定其本身性質(zhì)是一回事,考察其在傳播過程中對中國社會與思想起了什么作用是另一回事。兩種異質(zhì)文化傳統(tǒng),尤其是宗教與哲學思想之間的溝通、了解,不論其媒體的主觀意圖如何,必然會在超出媒體的更大范圍內(nèi)發(fā)生作用。傳播方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會針對接受方的實際情況對其宗教哲學思想作形式和內(nèi)容上的調(diào)整和修飾,而接受方則會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需要對外來思想作翻譯、詮釋、再創(chuàng)造的工作,從而引起建設性的傳播、解釋和運用。正是這種雙向的詮釋和創(chuàng)造活動,提供了精神文化融合的契機。

六、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明清之際發(fā)生的中西神學與哲學的思想交鋒,我們發(fā)現(xiàn)該階段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平等互動的性質(zhì)。當時有機會接觸西方神哲學的知識分子,無論是贊同還是抗擊實際上都表明他們基本上弄懂了天主教的靈魂學說,而他們對待中西文化關系的態(tài)度則決定了他們對西方神學思想的取舍。通過中西文化的會通、融合、促進中國文化自身的更新與轉(zhuǎn)型,創(chuàng)造出一種高度發(fā)達的文化,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強調(diào)文化互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而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已經(jīng)呈現(xiàn)的種種中西文化并存與融合恰恰表明,這條道路是可以走得通的。

參考文獻:

[1]謝和耐等著,耿升譯.明清間入華耶穌會士和中西文化交流[M].成都:巴蜀書社,1993

[2]朱維錚.利瑪竇中文著譯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王曉朝.文化互動轉(zhuǎn)型論--新世紀文化研究前瞻[J].浙江社會科學,第3期,1999

[4]許志偉,趙敦華.沖突與互補:基督教哲學在中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篇3

論文摘要:通過分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者闡述了文化交流與英語教學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依據(jù),就扣何在英語教學中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語言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隨民族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xiàn)出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隨著國際交往的迅速發(fā)展,來自不同國家或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著越來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稱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過程中交流雙方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障礙。但在許多情況下,交流受阻或失敗不是由語言引起的?!按笾寥藗兊氖澜缬^.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小至人們的言談舉止、風俗習慣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內(nèi)容,都會影響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痹蛟谟凇拔幕町愑绊?誤導信息的獲得,造成交流障礙?!?/p>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這種特定的文化背景給異國語言學習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并極可能在國際交往中引起誤解。在我國,大多數(shù)人都是通過學習英語來了解異國文化,這使得英語教學在學習異國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過去傳統(tǒng)的教與學過程中,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guī)貝}1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流。而實際上由干對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語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會準則了解不夠,進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較差,重視語言形式的學習而忽視了語言在實際場合的運用,忽視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結果,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現(xiàn)障礙,甚至產(chǎn)生誤會。所以,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通過加強文化教育以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變的異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流。在這一過程中,由干交流的雙方來自干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分別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經(jīng)歷的影響,各自形成不同的語言習慣,因而人們在交流中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使他們得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chǎn)生沖突和障礙。

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側重于語言教學,一味地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強調(diào)語言的正確性,致使學生不顧場合、時間、交流對象及其他因素的差異,一開口常常是“漢語思維,英語形式”。這容易引起文化沖突,造成雙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們應該抓住不同語言交流產(chǎn)生誤解和沖突的焦點,突破文體障礙,把跨文化交流作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得體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異范圍較廣,大至社會階層、家庭結構、職業(yè)活動,小至約會、打電話、飲食起居等。如果忽視了這些差異,人們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導致交流失敗。為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應只重視語言教學而忽視語用教學,而應向?qū)W生不斷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指導他們把握主要的語用差異。

1.1文化意識滲透的內(nèi)容

文化意識滲透的內(nèi)容可以說紛繁復雜,包羅萬象。但其實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兩大類,即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識文化包括社會組織、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學術思想、民族、宗教、文學、藝術、地理、歷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則包括社會習俗、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日常行為準則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基礎上,針對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內(nèi)容,采用適當?shù)姆绞椒椒ㄟM行強化和滲透。此外對干非語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勢語、體態(tài)語、聲音聲調(diào)控制,服飾、環(huán)境因素、時間語言等,教師也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恰如其分的滲透,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以前,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少強調(diào)文化教育,近年來跨文化交流已成為英語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在許多高等院校的英語專業(yè),都開設廠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一些教師已經(jīng)認識到語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教學中也有意識地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這就給英語教學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渾然一體。要使外語教學從只注重培養(yǎng)語言素質(zhì)和文學欣賞能力向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過渡,使文化規(guī)則成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p>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語言素材、語言規(guī)范,實用,內(nèi)容豐富,涉及語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體現(xiàn)了英美民族文化特點的文章。這樣的選材有利于教師結合文化背景、文化蘊iii,通過對比,培養(yǎng)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特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傲私庵形鞣轿幕町悾苤匾氖且私庵形鞣皆谒枷胗^念、價值取向、、審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異?!?/p>

英語教學中注重文化差異的傳授,會加深學習者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語用失誤。每一種語言都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地傳授語言知識,應該盡力引導學生去認識文化差異,了解西方國家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學生在理解語言時只注重表層結構,往往忽略語言所反映的深層語義。有時只靠表層結構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確領會說、寫者的真實意圖,這時,就需要指導學生依據(jù)自己的文化知識對英語語言進行分析、歸納、綜合.推論,以正確理解其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nèi)涵是學不好外語的?!睂W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人類的交流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門外語就必須重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大學英語教學的最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美國社會學家海姆斯曾提出過交流能力的四個要素: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xiàn)實性。其中得體性和現(xiàn)實性直接和文化有關。得體性主要是指在說話的對象、話題、場合、身份等不同的情況下,要使用不同的得體語言,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問題?,F(xiàn)實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實、地道的英語,這也是只靠語言知識不能解決的問題。文化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差異往往會給語言學習及國際交往帶來諸多不便,因而,作為語言學習者,了解目的語與母語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極有必要。

1.3文化教育是語言交流的關鍵

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EL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tǒng)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語言的基礎。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nèi)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外國語大學胡文仲教授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nèi)涵是學不好外語的”。這里的內(nèi)涵就是指這種語言的文化成分比如英文諺語中有“allroadsleadto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一習語,漢語是用最簡潔的四個單詞“殊途同歸”來表達的,意思是“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同樣的目標”,但英語中這個習語的意思來源于西方人對他們文化根基一古羅馬圣地的崇拜。所以要是不了解英語的文化歷史,難以真正弄明白這個習語的確切含義。

2、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現(xiàn)文化交流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程,其本身便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它通過語言的教學,向?qū)W生傳遞著異文化圈中的異文化模式,使學生得以全面了解異域文化,并按照我們民族文化的價值觀積極地對之揚棄,從而實現(xiàn)我們民族主流文化的創(chuàng)新,這便是教育的文化傳遞功能,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nèi)涵。

其一,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就是通過客觀的、非判斷性的對比,正確理解本族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差異,在擺脫民族中心論的基礎上正確理解另一種文化。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對于表面的、明顯的文化特征,人們通常認為新奇而富有異國情調(diào);第二,對于細微而有意義的,與自己的文化迥異的文化特征,人們通常認為難以置信或難以接受;第三,與第二個層次類似,區(qū)別只在于通過道理上的分析認為可以接受;第四,能夠做到從對方的立場出發(fā)來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導人應通過對比來認識與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現(xiàn)象,逐步建立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這些文化現(xiàn)象不再顯得新奇和富有異國情調(diào)。

其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實現(xiàn)英語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學生對外語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把外語學習當成樂事,是外語教學的最佳境界,也是學生學習進步最快的時候。在以往的教學中,文化知識的缺乏常常成為學生理解語言知識的障礙。而在教學中導人相關文化知識,則會大大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從而使其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興趣。這與第一步是相輔相成的。文化導人與英語教學一樣,不是教師單方面的介紹,而應要求學生共同參與。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來實現(xiàn)這一文化目標,如角色表演、情景對話、電影及文學作品賞析、專題講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正確理解文化的差異,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明確地意識到,無論我們對英美文化理解得多么寬廣,跨文化交流中的誤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們可以努力使其減少到最小程度這就要求學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時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這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有利于他們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交流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跨文化交流是雙向交流過程,交流雙方都了解對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對方的文化習慣,是跨文化交流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中國“人世”以后,隨著國際交往的更加頻繁,人們將面臨如何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溝通、交流、合作的問題。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利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加深學生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分辨、分析能力,從而也加深對中國文化本質(zhì)特征的了解。訓練他們使用英語中介語,宣傳中華文明的燦爛文化,使他們不僅能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也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使他們不僅了解本國的文化,還樂于接觸、學習其它文化,這不僅是學習表面的細節(jié),在日常生活、商業(yè)交往、國際事務中能真正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也向他們傳遞中國的文化,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強往來,才能跨越因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

教師要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幾個原由:即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適合性原則等。

(1)實用性原則:指文化導人要注重與日常交流的主要方面緊密聯(lián)系,對于那些干擾交流的文化因素,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做到學以致用;

(2)階段性原則:要求導人的文化內(nèi)容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注意由淺人深,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逐步擴展其范圍;

(3)適合性原則:要求所導人的文化內(nèi)容應該與教材的內(nèi)容有關,或者是教材的拓寬。文化導人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材料,盡可能地與語言教學同行。

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遵循了以上幾個原則,通過對東西方文化差異和文化歷史背景的循序漸進的介紹,加深了學生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1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

我國語言學家張占一曾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識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教育、宗教、法律、藝術等文化知識;交流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流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傳達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流文化的教學。

文化教學應注重知識文化,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修養(yǎng)為主,了解西方人的價值觀及思考問題的方式等。交流文化的傳授應該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手,教師主要向?qū)W生講述英漢常用語在語言形式和風俗禮儀等方面的差異。

篇4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滲透 探索 必要性 途徑 作用

一、文化滲透的必要性

1.體現(xiàn)在教育目的上。英語教學應為社會提供所需要的人才,應明確為社會服務的價值取向。英語的價值應在應試的基礎上提供更高層次的文化探索,使學生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首先應為淺層次的習慣、風俗、行為準則的滲透,其次應為國家層面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價值體系的滲透。應注意遵循系統(tǒng)性的原則將文化傳遞給學生。

2.體現(xiàn)在知識本身的學習上。應注意到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真正實現(xiàn)需要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識??辗旱睦碚摕o法使學生活學活用知識,改造和創(chuàng)生知識。如在進行閱讀訓練時,如果不能結合知識的寫作背景相應的文化去理解,則很容易造成生搬硬套的現(xiàn)象。從而使知識的學習僵化、不得法。

二、文化滲透的作用

1.有助于正確理解。體現(xiàn)在閱讀和作文中,只有融情入境才能避免導致邏輯上和認知上的錯誤。而在此過程中,我們更應注意我們的認知背景,我們所原有的思維是基于中華文化、儒釋道合一的背景,我們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認知方式無不受到它的影響,體現(xiàn)它的一部分。因此,必要的文化滲透讓我們首先更了解自己,并為我們提供理解外來文化的依據(jù)和憑借。也只有深刻掌握和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包容性。中華文明是延續(xù)至今的從未被隔斷的文明形態(tài),它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必要的貢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因此,文化滲透是必要的。它使我們更清楚自己,更清楚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更清楚完整的文化形態(tài)。而英語教學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的人才。人才關鍵在于思維和跨文化交流意識,其次才是基于此的實踐和交際行為。

2.作用的長期實現(xiàn)。當然,對于理論與實踐的轉(zhuǎn)化需要長期的滲透和過渡過程,不過教師可以在充分研究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相應理論的前提下,依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適當改進教學方法或模式,為中國文化的滲透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教師也可在實踐中逐步摸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能更好更快的實現(xiàn)中外文化的對接。因而在跨文化交流中,處于相對合理的地位,使跨文化交流能夠順利、有成效的進行下去。

三、文化滲透措施

1.教師自身素質(zhì)。教師應注意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應基于教材講解文化背景知識,拓展知識領域,變固定的教材為學生吸收異域文化的長效來源。對此,教師應積極參與進修活動,力爭帶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感性認識,從而使學生更好的、更全面的體會英語文化圈與漢語文化圈的異同。從而相互借鑒、各取所長。

2.培育學生能力。 應使學生具有文化交流的意識,從該角度看待自身的學習內(nèi)容。確立新的學習目標。數(shù)據(jù)表明,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存在難以用英語表達自身文化的問題。如用英語翻譯儒家經(jīng)典和道家經(jīng)典著作,解釋中國特有詞匯和文化現(xiàn)象等。中外文化對接出現(xiàn)了文化層面上的障礙。

3.改進教學模式。改變傳統(tǒng)的以講授知識如單詞、句型、語法為主的教學模式為輔以文化熏染,使知識技能的獲得帶有一定的文化和民族色彩。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有很大的不同體現(xiàn)在民族信仰、追求、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以及情感態(tài)度上。教師應留心教材的可教點,向?qū)W生滲透中華文化,使學生能夠在對外交往中,立足于自身文化,從而能有的放矢,使得與外國友人的談話能夠順利進行下去。

四、文化滲透的方法

1.創(chuàng)設情境。英語教師應善于利用所教的知識,并能借助一定的情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化。學生應持有一種對比參照的態(tài)度學習英語。英語的學習不僅是英語單詞和英文知識,更是英語環(huán)境。

2.個別詞匯講解。中英語言系統(tǒng)中,會出現(xiàn)相同的詞代表不同含義的現(xiàn)象。這與漢語言多音多義現(xiàn)象和西方符號語言的相應特點有很大關系。有時甚至感彩會出現(xiàn)差異。而褒貶混用則會造成很大的交際障礙。因此,在教學中明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顯得尤為重要。

3.課外活動。英語的學習重在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而僅僅局限于課堂的45分鐘,是不能實現(xiàn)明顯的教學效果的。教師應積極在生活中和其他實踐活動中,與同學對比中外文化的差異,使學生能將自如應對中外文化的差異,從而將理論落實到實踐。使學生能用英語介紹本國文化、能進行正常的文化交流,也能理性看待中外文化的異同,從而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和文化胸懷。

五、總結

基于上述分析,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已有充分的實施理由和條件,教師應結合自身實際和學校發(fā)展狀況,在教學中適當引入中國文化,使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充分的條件下進行。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且有利于實現(xiàn)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

篇5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多元文化,民族音樂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當今主流的音樂教學模式,其音樂教育突顯了主流中心模式、民族附加模式、多民族模式及民族與國家模式,對于世界音樂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從文學、藝術、音樂等多元文化角度進行音樂教學,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多元文化的整體涵義。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以多國家及民族的角度看待音樂教育,顛覆了原本相對單一的音樂教育理念,對于各國音樂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對于我國高校音樂教育而言,迫切需要從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汲取內(nèi)涵,并以此完善和改革中國高校音樂教育。

一、高校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

(一)音樂教學內(nèi)容相對單一。音樂作為一門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學科,對學生個人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高校音樂教育中選擇了較多的內(nèi)容,但是這些內(nèi)容并未突出形式多樣化,很多音樂內(nèi)容仍然延用了建國后部分音樂教材內(nèi)容,彰顯了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但是較少涉及其他國家及民族文化。這種現(xiàn)狀導致學生的音樂文化知識面相對狹窄,不利于的學生去全面發(fā)展。

(二)灌輸式學習為主。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要向?qū)W生灌輸很多知識,這種被動的教學模式,很難激發(fā)學生探索音樂的熱情。同時,由于教師主導教學,學生需要按照教師安排和指示學習某一方面的內(nèi)容,因而不能在學習過程中完全領悟音樂文化,這使得音樂教育無法真正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

(三)缺乏音樂文化交流意識。當前,高校音樂教學中普遍注重音樂文化交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音樂文化形式較為單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音樂形式較少,學生不能全面了解多元音樂文化;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學習為主,學生及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機會較少,學生了解音樂文化的視野是狹窄的。缺乏音樂文化交流意識,已經(jīng)直接影響音樂教學效果,為此,應要求教師樹立音樂文化交流意識。

二、高校音樂教育中展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對策

(一)轉(zhuǎn)變高校音樂教育態(tài)度,樹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經(jīng)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社會需要的是具有綜合素質(zhì)的人才,而人才的文化素養(yǎng)需要在受教育階段逐漸養(yǎng)成。音樂教育是學生了解多元文化的重要途徑,因而必須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多元文化教學理念。大學時期,學生樂于接受新的知識,探索世界的興趣濃厚,對多元文化更加渴望,所以應在音樂教育加入多元音樂文化的內(nèi)容和理念。東西方音樂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性證實音樂文化的魅力所在,在音樂教育中要將這種差異性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充分領略音樂文化的魅力。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一種西方音樂教育模式,我國高校應結合自身現(xiàn)狀,借鑒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先進經(jīng)驗,完善我國的音樂教育理念。我國高校音樂教學中,要學習多元音樂文化教育的教學設置、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教學目標等,并結合現(xiàn)代高校人才培養(yǎng)需求進行完善。

(二)構建多元文化音樂課程,開展多元化課程設置。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應在其理念下,重新構建多元文化音樂課程的體系,使音樂教育課程設置更加科學合理。在強調(diào)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時,我們不能將各民族音樂文化全部添加入我國高校音樂教學中,而應該選擇其中的精華將其融入音樂教育中。高校音樂教育不是教授世界民族音樂的一門學科,其本質(zhì)是一種跨文化交流,學生們僅需要學習和了解部分民族的音樂文化精華,并通過教學中互動和交流來體驗各種文化的風采。教師在進行課程設置時,要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情感體驗等各個方面進行課程設置,并在其中融入多元音樂文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選擇本民族音樂課程與其他民族音樂文化混搭的模式,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音樂文化的多元性,并通過音樂文化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為進一步滿足學生探索學習的需要,教師可以進行個性化的課程設置,如宗教音樂、民族音樂、音樂劇等選修課程,給予學生自由學習了解世界音樂文化的機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熱情。

(三)突顯音樂教學本土化,促進多元文化交流。我國高校要學習和借鑒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理念,但是不能忽視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我國大學生受社會多元文化的影響,普遍呈現(xiàn)出“重洋輕中”的文化風氣,因而音樂教育要在繼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納人類音樂文化的精華。因而,我們既要注重多元音樂文化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的交流和溝通,也要使其與本民族文化鮮明的區(qū)分開來。

作為音樂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突出多元文化的交流性。教師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作為文化交流內(nèi)容,并給予學生自由交流的機會。教師自身要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帶領學生進行文化體驗和交流,同時也要積極解答學生的疑惑,讓學生體驗到各民族文化的特色。

結束語:高校音樂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其教學過程中,應打開學生的音樂視野,讓學生對世界音樂文化產(chǎn)生一個宏觀的認識,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作為教師,要認識到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啟示意義,進而對音樂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F(xiàn)代大學教師要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勇氣,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真正使我國音樂教育與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尚未完成,廣大教育 者充分吸納世界各國文化養(yǎng)分,不斷探索音樂教育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形成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劉桂珍.中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發(fā)展的時代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

[2]鄧蘭.“質(zhì)”“量”平衡―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深度理解I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11).

篇6

關鍵詞:海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國文化;孔子學院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fā)展,世界各國在經(jīng)濟、科技、軍事等領域競爭激烈的同時,也開始關注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和交流。而孔子學院、中國文化年等海外文化交流活動,已成為崛起后的中國進行文化交流,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孔子學院

2004年,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建立,截止2013年,我國已在全世界116個國家建立430多所孔子學院和650多所中小學孔子課堂。這些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一方面是各國人民學習漢語的場所,另一方面,通過舉辦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比如剪紙、書法、太極拳等,也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了中國。這對于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傳播深厚的中國文化有巨大作用。

文化是國家間交流的重要內(nèi)容,而語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種信息傳播的基礎。在韓國,每年都有數(shù)萬人參加漢語水平考試,并且漢語成為很多用人單位的標準之一;在日本,高中開設的漢語課堂已增加到500多所;在德國,很多中學會考科目設立了漢語;在美國,中文已成為僅次于西班牙語的第二大外語……

可見,孔子學院在漢語的國際推廣和中國文化的傳播方面功不可沒。它在促進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和對話的同時,也成為傳播中國文化、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二、中國文化年

2003年10月到2004年7月,中國在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以“古老、多彩和現(xiàn)代的中國”為主題的“文化年”向法國公眾展示了意蘊深厚的中國文化,這是我國首次與外國互辦國家級文化年。

近年來,中國又相繼在50多個國家舉辦了不同規(guī)模的中國文化年。中國年不僅在展現(xiàn)我國形象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成為中國文化在國外傳播的重要方式。

意大利“中國文化年”從2010年10月開始,文化年系列活動在意大利20多個省市展開,在社會各界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為意大利民眾了解中國、正確認識中國、深入體驗中國文化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爸袊幕辍痹诹_馬開幕,是中意文化交流深入的見證。而以“感受中國”為主題的澳大利亞“中國文化年”則是中國政府首次在澳舉辦的大規(guī)模系列文化活動。自2011年啟動以來,各類文化活動在澳展開,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年活動,為澳大利亞人民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及發(fā)展現(xiàn)狀提供了一個全景式的窗口,使得澳大利亞人民更好地體驗、了解和欣賞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獨特魅力。2012年中國在德國舉辦了“中國文化年”活動,德國的40多個城市共舉辦了500多場活動,用音樂、戲曲、舞蹈、展覽、對話、文學、電影等形式,全面展現(xiàn)了中國開放、和諧、富有活力的新氣象。很多歐洲人只知道中國的京劇等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文化,而對中國的現(xiàn)當代的繪畫、文學、音樂、電影等藝術了解不夠。舉辦文化活動,可以讓德國民眾直接接觸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與中國的文化藝術進行面對面交流。

“中國文化年”所舉辦的各類活動,在促進國家間文化交流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將中國、以及中國文化推向了世界。

三、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活動

1、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之起源和發(fā)展

文化中心的設立,是提高國家文化地位、擴大文化影響力和加深國家間文明對話的傳統(tǒng)而有效的形式。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根據(jù)毛里求斯和貝寧政府的要求,在兩個國家的首都路易港和科托努分別設立了占地3600平方米和9600平方米的中國文化中心,并先后于1988年7月和9月對外開放。目前,中國已經(jīng)在9個國家設立了中國文化中心,與20多個國家簽署了設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更多的文化中心正在加緊籌建。這些文化中心通過舉辦演出、展覽、文化節(jié)、影視周、圖書節(jié)、旅游推介會、體育賽事、產(chǎn)品展示會等專題性或綜合性的文化活動,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動中國文化精神和價值觀進入他國公眾的文化視野和社會生活。

2、中國文化感召力日益增強――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與中國文化的傳播

首先要提到的自然是最早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毛里求斯和貝寧。毛里求斯和貝寧地區(qū)條件是十分艱苦的,但很多中心人員為傳播中華文化而忘我工作,并以長年持續(xù)的漢語教學、武術、舞蹈培訓、各類文化活動贏得了當?shù)孛癖妼χ袊幕臐夂衽d趣,培養(yǎng)了相當一批中國文化的愛好者和傳播者,確立了文化中心的影響力。埃及中國文化中心有太極拳課、中醫(yī)講座、專題研討、影視放映等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大使杯中文歌曲比賽”和“大使杯漢語比賽”受到當?shù)厣鐣膹V泛關注和積極響應。而作為我國在歐洲國家設立的第一個文化中心――法國中國文化中心,則敞開了一扇中國面向西方的文化大門。不論是戲劇節(jié),還是電影節(jié),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不斷讓中國文化融入法國文化市場,為法國人所接受。韓國中國文化中心有刻著孔、孟、老、莊圣像的院墻和書墨氣息濃厚的接待廳,使到這里的人受到中國文化的強烈感染。曼谷中國文化中心是中國在東南亞地區(qū)設立的第一個中國文化中心,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教學培訓和信息服務,成為中泰兩國文化交流增進友誼的又一重要平臺。

如今,中國文化中心已經(jīng)在海外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貝寧首都科托努,一座座典雅的中式牌坊非常醒目,還有飛檐琉璃瓦、具有濃郁古色氣息的六角亭。巴黎市區(qū)風景優(yōu)美的塞納河畔,中國文化中心左面是著名的榮軍院,右面就是埃菲爾鐵塔,與河對岸富麗堂皇的大宮和小宮隔河相望。

四、結語

各類海外文化交流活動的舉辦和興起,是國外公眾不斷發(fā)現(xiàn)和認識中國的過程,也是中國政府積極對外展示和傳播中國特色文化的重要舉措。其中所涉及的每一類活動和文化,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與現(xiàn)代藝術精華的體現(xiàn),為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民搭建了良好平臺,更是中國文化傳播不斷發(fā)展的有力體現(xiàn)。總的來說,海外文化交流活動以語言教授與文化傳播為出發(fā)點,進一步引導國外公眾全面地了解中國的發(fā)展理念、人文精神等,逐步樹立起中國的國際形象,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和深入發(fā)展,是中國文化傳播與交流的有益形式。

參考文獻:

[1] 周鴻鐸主編:《文化傳播學通論》,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篇7

關鍵詞:旅游;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交際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101--03

引言

隨著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空前發(fā)展,大眾旅游蓬勃興起,旅游業(yè)亦已成為全球性產(chǎn)業(yè)。人們的旅游動機已不再僅僅是為觀光休閑或商務交流,而更多的是渴望能與客源地的人們交往互動,去感受異質(zhì)文化體驗異地風俗民情。通過旅游活動,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可以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增進相互理解,促進世界和平?;诖耍梢哉f旅游活動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然而,由于價值觀、社會規(guī)范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常會產(chǎn)生文化交流障礙,導致交流失敗。因此,在旅游提供服務的眾多工作中,導游員的工作顯得尤其重要,他(她)不僅僅是一名服務者,更是一種文化模式的引導者和傳遞者。因此,在大眾旅游興起的今天,研究導游員對于跨文化交際的推動作用、培養(yǎng)導游人員在導游服務過程中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策略極具意義。

本文在對旅游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導游員的跨文化交際職能及行為。并針對做好跨文化交際的實踐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qū)缥幕糜握吆吐糜螐臉I(yè)人員的具體的交流實踐有所幫助,尤其希望對涉外旅游工作者能有大的幫助。

一、跨文化交際與旅游

“跨文化交際(Intere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Yos8一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fā)生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間的交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跨文化研究中,我們將文化傳統(tǒng)的分為主流文化和亞文化。每個人的文化背景都不僅包含民族文化,同時也具備著個屬群體的亞文化。語言學家胡文仲曾提出了一個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順序:主流文化―亞文化一地區(qū)文化一小群體文化(不同年齡、職業(yè)、性別群體的文化)。在本文中我們將主流文化以外的亞文化、群體文化等都視作亞文化。每個人由于所屬的群體不同都有著各種亞文化或者說群體文化的痕跡,但在旅游文化交流中,我們主要分析其中所共有的主流文化部分,即首先考慮全民族或國家的整體文化。因為雖然每一個小群體之間也有著各種分歧,但總體說來,國家民族之間的差異更為明顯,對人的感知和選擇具有更多的決定性??驮吹氐穆糜沃黧w與目的地東道主兩者文化存在之間的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往,也是不同地域間文化溝通往來的途徑。由于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信仰、性別、年齡、經(jīng)濟狀況、社會地位及其它經(jīng)歷的不同。沒有兩個人有完全一樣的文化背景。嚴格說來,任何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都應該被視為廣義的跨文化交流,交際行為都屬于跨文化交流的范疇,因為沒有兩個人所屬的社會文化群體是完全一樣的,沒有兩個交流者具有完全一致的知識。

旅游正是一種特殊的跨文化交流活動。旅游和交際。尤其是和跨文化交際的密不可分是由旅游活動本身的性質(zhì)一旅游的交流性決定的。首先,從主觀需求上看,許多旅游者外出的目的就包含了與當?shù)厝私涣鞯某煞?。美國著名的旅游學教授羅伯特?w,麥金托什提出的旅游動機有四種:身體方面、文化方面、人際(社會交往)方面、地位和聲望方面。其中除身體外的動機均明顯帶有交流的目的。據(jù)調(diào)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國的旅游者無一例外地把‘與當?shù)厝私煌私猱數(shù)匚幕蜕罘绞健斪鞒鼍陈糜蔚娜髣訖C之一?!逼浯危糜握邔π缕嫖幕淖非笫锹糜尉哂小翱缥幕睂傩缘闹匾?。目的地與客源地的差異性就是吸引游客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的求異心理促使旅游者傾向于選擇與自己文化相異的環(huán)境旅游。在自然、歷史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人類文化的相互分化,產(chǎn)生差異,根據(jù)一定原則劃分了具有不同功能,不同規(guī)模,層次的文化區(qū)域。

二、導游在旅游中的跨文化表現(xiàn)

(一)導游員的工作

旅游活動中由于旅游者對于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游覽指導和生活服務活動等客觀需要,必然存在著交流的需要。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旅游從業(yè)人員的增加為旅游者更好的旅游提供了條件,從被動地接受旅游者的請求轉(zhuǎn)為主動為旅游者提供服務,這就增加了更多的交流機會。而導游員的工作則是旅游交流活動當中的靈魂人物。

導游員(guide-interpreter/tour guide/tourist guide)是指“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位于)導游資格證書和導游證,受旅行社委派,按照接待計劃,從事陪同海外旅游團(者)或國內(nèi)旅游團(員)參觀、游覽等事物的工作人員?!本唧w來講,導游的工作是以旅游者為工作對象,以指導旅游欣賞,溝通思想為基本方式,以安排旅游這吃、住、行、游購、娛為主要任務,以增進互相了解和友誼,贏得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的的一種活動。從行業(yè)要求來看,導游人員在導游實踐中除了要與旅游者進行有效的交流外,還承擔著溝通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人員的任務,而導游員、游客和旅游接待者由于來自不同的地區(qū)或國家,所受的教育和人生經(jīng)歷等不同,所以他們都具有自身非常獨特的價值取向、風俗習慣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對周圍事物的看法,這種獨特性便構成了一地的文化,這正如人們常說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導游員帶領游客游覽旅游目的地、與當?shù)厝藗冞M行交流、給游客介紹當?shù)氐娘L景文化習俗社會發(fā)展等便形成了一種跨文化的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由于這種交流存在于不同的文化群體之間,或者是國內(nèi)不同的省份或城市,或者是中國與外國,因此這一過程便形成了一種跨文化交流。在旅游活動中,導游員、游客和其他旅游接待者之間的交流便形成了旅游實踐中的跨文化交流。

(二)導游的跨文化作為

一名優(yōu)秀的導游,是集導游講解、營銷、管理三位一體的人才。在旅游活動中。導游扮演著為語言不通的旅游者和被訪者之間交流交際的翻譯角色。而一個只懂得對方語言,不知道對方物質(zhì)、制度、精神文化差異的解說者。是不可能讓雙方進行順暢交流的。作為一名合格的導游,在接待來自異質(zhì)文化的游客時是不能回避的,應該表現(xiàn)出積極的態(tài)度,必須首先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在充分了解主客方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上,合理而盡可能主動地去搭建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主客方的文化交流,從而讓主客方文化能夠?qū)崿F(xiàn)真正意義上的溝通與共存。具體做起來,我們在具體帶團過程中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人手去應對跨文化交際中的問題。

1.在交流前做好準備,做到有的放矢。導游員在交流前應充分了解客源國或客源地的文化背景,有效地運用各種技巧更好地與游客交流。不要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于游客,要充分了解游客的心理需求。如一日本旅游團在結束蘇州的行程I臨別時,導游員給每一位團員贈送一塊繡有荷花圖案的絲質(zhì)手帕,這些日本客人不僅沒表示謝意,反而一臉的惆悵與不高興。原來。日本人視荷花圖案為祭奠,視手帕為生死離別。所以作為東道主的導游員,要充分了解客源地的文化習俗和文化禁忌,以免游客因文化差異而對其某種友好行為產(chǎn)生文化誤解甚至招怨。

2.在整個旅游活動中保持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一般來講,文化表層的差異很容易被交流者所注意,如中國人喜歡喝茶而西方國家的人喜歡喝咖啡,美國人用刀、叉吃飯,而中國人則用筷子吃飯等。但文化深層次的差異就很難看出來,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這方面差異的敏感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求外語導游從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理解他們說話的意圖,做出判斷,再確定該說什么的問題。如果有一英國游客在旅游巴士車上說,“It is getting really hot now,”如果導游跟著只是應和著回答“Yes,it is really,”那么其交流的結果應是失敗的。如果這句話是在跟客人散步時作閑聊的寒暄語,這樣回答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如果是在一輛悶熱的旅游車上說出來,則游客說的這句話帶有明顯的施事功能,即實際上他是想讓司機或?qū)в螁T把空調(diào)打開。在弄清他的說話意圖后,導游應這樣回答,“Yes,it is,Would you like to tum on theair-conditioner?1 will d0 it 8t'lglee”。從這個例子我們還要指出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其思維表達方式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同樣是說英語的英國人在提建議或要求對方做某事時一般要比美國人含蓄委婉的多,所以同樣一句話在同一場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說出來,我們在意會時一定要多多考慮。

3.在跨文化交際中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導游在介紹自己國家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要尊重他民族的傳統(tǒng)習慣,各國文化的差異造成的誤解往往帶來比語言失誤更為嚴重的后果,使旅游失去應有的效果。面對來自異質(zhì)文化的游客,對于他們的飲食文化、宗教文化等這些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如穆斯林有不吃豬肉的飲食習慣,作為涉外導游員,不但應該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而且還要盡量地為他們提供方便。作為導游員,應特別注意不要把本民族的生活習慣強加于游客。各族人民在交流中應,不但要承認文化差異,而且還要做兼容并蓄。

4.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調(diào)整游客的心態(tài),讓他們盡量做到移情思維。俗話說,“入鄉(xiāng)隨俗(Do as Romans do)”,追求異質(zhì)文化是旅游者的終極目標。于是涉外導游員有義務在第一次沿途導游中就應該把本地區(qū)的風土人情、民族禁忌等講述給他們,讓游客們心理有所準備,促使他們加快適應異質(zhì)文化的步伐,以適應當?shù)氐沫h(huán)境。因此,中國的導游用英語接待來自美國的游客,不能只堅持美國的御用規(guī)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中國文化環(huán)境的交際適當性,不應觸犯中國的社會文化規(guī)范。

5.在遇到文化“休克”時,應多角度的對比交流,幫助游客換位思考。文化休克是指個體遇到不同文化時的體驗。涉外導游員在導游的過程中,要使信息的編碼盡可能符合譯碼者的文化背景,使信息更有效地傳播。如可以用游客熟知的事物來對比陌生的文化,中國有“梁山伯與祝英臺”,西方文學中也有“羅密歐與茱莉葉”特級導游顧曉祖就以故宮和凡爾賽宮對比為例專門探討過對法國游客如何講解故宮??傊嫱鈱в螁T應該充分選擇和吸收異質(zhì)文化的特點,靈活把握本土文化的核心或本質(zhì)特征,有創(chuàng)造性的對解說對象進行對比解讀,使游客在文化換位中真正感受到人類相互交融文化的個性與共性的魅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旅游活動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活動,導游員在旅游活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他們在服務的過程中,要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采取靈活的方式去應對文化沖突,保障旅游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高素質(zhì)的跨文化意識和技能的導游員,將有利于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zhì)的導游人員,有利于加強不同文化間的積極交流,同時形成文化互補交融的良好氛圍,提高旅游文化傳播的社會效應與經(jīng)濟效應,達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人們和諧共處的愿望。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1997:2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張國洪,中國文化旅游――理論?戰(zhàn)略?實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2.

[4]導游人員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63號)[Z].

篇8

【關鍵詞】高中英語 核心素養(yǎng) 內(nèi)涵 培養(yǎng)途徑

引言

在我國現(xiàn)階段的教育體制下,高中生英語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僅關系到學生高考成績的高低,還關系到學生心理興趣愛好的形成、大學專業(yè)的選擇,甚至未來人生的方向以及國家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

一、高中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涵

提起英語,我們更多的是將其當成一個文化交流的工具,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在高考的壓力下,也更加側重于學生語言知識的培養(yǎng)以及語言技能的提升,從而忽視了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英語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其實,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不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因此,其教學內(nèi)容自然也具備育人價值。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國教育從發(fā)展的角度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根據(jù)《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規(guī)定,高中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可被歸納為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

語言能力既包括魍程、說、讀、寫四大模塊,也包括學生理解和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以及在英語交流中所形成的語言意識和身份意識等;文化品格是指在英語學習中,學生能夠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以及價值觀進行了解并理解,進而提高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思維品質(zhì)不僅指一般的思維能力,它更強調(diào)的是學生在英語環(huán)境下的思維活動和反應能力,如拓展英語內(nèi)涵、構建知識體系、聯(lián)想英語知識、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等;學習能力是指學生不僅要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還要具備一個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如在面對新知識的時候能夠產(chǎn)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高中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途徑

1.優(yōu)化教學,注重對學生英語思維的引導。在高中英語課程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在高考的壓力下專心投入在知識學習中,甚至讓學生在“題海戰(zhàn)術”中變成了答題的機器,這樣的學習方式也許能在短時間內(nèi)提高英語成績,但是從長遠發(fā)展來看,卻對學生的英語思維培養(yǎng)貽害無窮,所以,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兼顧成績提升與思維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例如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在新知識的引導下,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為學生留足自主思考的時間,從而幫助學生在不斷探索中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注重情感培養(yǎng),適當為學生設置一些英語困難,并鼓勵學生在不斷探索與突破中形成堅持不懈的學習態(tài)度。而只有這樣,高中生才能在英語學習中不斷提高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

2.利用問題,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問題是思考的起點,在高中英語課堂上,通過巧設問題,教師不僅能夠?qū)崿F(xiàn)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還能夠促進課堂交流,因此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問題的利用,例如在“Cultural relics”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為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Do you know what a cultural relic is?”、“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of the famous cultural relics in China?”、“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of the famous cultural relics in the world ?”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收集了關于Forbidden City、The Great Wall、Terracotta Warriors以及The Pyramids in Egypt、Big Ben等中外名勝古跡的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對比、分析,學生不僅理解了Cultural relics的內(nèi)涵,對中外文化、歷史、建筑、藝術等也形成了一定的了解,而這對于其文化品質(zhì)的提升非常有益。

3.創(chuàng)造機會,促進學生英語交流能力提升。從知識應用的角度講,英語作為一門工具性語言,其最主要的價值就在于運用,但是在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都傾向于用“紙上談兵”的方式來鍛煉下學生的英語能力,從而出現(xiàn)了“啞巴英語”的尷尬局面。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從更廣闊的視角和更長遠的發(fā)展出發(fā),對學生的英語能力進行培養(yǎng),并不斷創(chuàng)造英語交流的機會,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條件,在外國友人訪問、學習期間,推薦學生參與其中,充當翻譯,并在教師的幫助下,鍛煉口語,提升自信;在班級組織英語交流大賽、觀看英文電影、學習英語歌曲,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中,提高英語運用能力。

三、結束語

總之,在應試教育體制的限制下,高中英語教師在課堂上通常會將知識點的講解、記憶、運用作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而忽視了英語作為語言的價值和魅力,因此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積極轉(zhuǎn)變觀念,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真正做到把語言知識轉(zhuǎn)化為語言技巧,把語言技巧轉(zhuǎn)化為語言的實際交際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zhì)內(nèi)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05:79-86.

篇9

關鍵詞:互借詞 接觸語言學 文化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b)-0212-02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以及社會集團之間的交往不僅注重政治經(jīng)濟的交往,也更加注重了文化上的往來。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頻繁的文化往來使得語言之間相互影響的問題變得尤為突出。語言,作為社會交際和溝通的工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隨著社會、文化的接觸與交流,相互不斷滲透、影響的。國家之間的貿(mào)易往來、文化交流、移民雜居等都會帶來不同社會群體的接觸。各種不同的接觸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語言的接觸,而語言接觸中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詞語的借用。每一種語言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借詞,英語和漢語也不例外。

1 借詞的界定

在我國“借詞”作為“外來詞”的等義形式,是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詞”的確立才開始使用的?!敖柙~”是指“直接從外語引進的詞,或者通過翻譯一個概念或模仿一個概念,取自另一種語言的詞”。

借詞可以分為廣義借詞和狹義借詞。廣義借詞包括語內(nèi)借詞和語際借詞。語內(nèi)借詞指兩種方言之間或者方言與標準語之間的詞匯互借,如現(xiàn)代漢語中的“炒魷魚”(粵語),英語中的“vixen”雌狐(倫敦南部方言);語際借詞包括境內(nèi)兄弟民族語言間的相互借詞以及通過國際交流形式與境外異族之間的相互借詞,如漢語中的“哈巴狗”,借自蒙古語;英語中的“banana”則借自西班牙語。狹義借詞通常指國際間不同語言的詞匯互借現(xiàn)象。

這里所指的借詞指的是有英語借入漢語的詞語和由漢語借入英語的詞語,包括已經(jīng)被英語和漢語主要詞典收錄的詞語和到目前為止尚未被英語和漢語主要詞典收錄但是已被英語和漢語主要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常使用的詞語。

2 借詞的特征

2.1 英語中的漢語借詞

(1)完全歸化為英語詞匯的漢語借詞使用頻率很高,使用范圍很廣。

China、 silk、tea、Confucius等已經(jīng)完全歸化為英語詞匯的借詞,無論是在口語還是書面語中,和地道的英語詞匯一樣,被世界各地說英語的人們廣泛使用。它們進入英語的時間較長,其讀音和拼寫都發(fā)生很大變化;同時,在成為英語詞匯之前,有的已經(jīng)受到其他印歐語言的“改造”,也即是說,它們并非直接進入英語的。它們早已融入英語詞庫,人們認為這類詞是詞匯庫中原來就具有的,并不會認為他們是借詞。這些借詞在現(xiàn)代英語中使用頻繁,通過復合法、詞綴法等構詞方法拓展了自己的表意功能。

(2)一些漢語借詞沒有詞性和詞義變化,但使用頻率較高,使用范圍較廣。

typhoon、tofu、hutong等進入英語已經(jīng)有相當?shù)臅r間,但從語音及拼寫來看,還可以辨明其漢語詞源。這些詞由于已經(jīng)長久的在英語中使用,為英語使用者熟悉,盡管它們在詞義和詞性上幾乎沒有變化,但已經(jīng)成為英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部分音譯借詞與相應的意譯借詞意義略有不同。

chowmain、jiaozi、kungfu、qigong等,這些詞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原汁原味地使用漢語語音,這樣其所指的意義比較明確,能夠較容易地對英美人介紹中國語言、文化特色。但是對于那些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們來說,如果離開特定的語境,這些人還是很難理解。其實,很多音譯詞都有其相應的意譯詞。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比較容易接受意譯詞,但意譯詞所指的意義和音譯借詞卻不盡相同,比如漢語中的“餃子”,雖然在英語中也有表示類似“餃子”這種食物的詞,如“dumpling”,但“dumpling”是“湯團;團子”,與“餃子”不盡相同,在意義上仍有差異。

2.2 漢語中的英語借詞

(1)大量的英語借詞進入漢語詞匯。

人們對新引進的英語借詞充滿了新奇感,而許多借詞所闡述的事物都是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這種新奇感會隨著使用這些新借詞的人的日益增加而逐漸淡化。一些借詞之所以能被全民所接受而躋身于漢語基本詞匯之列,是因為它們所表示的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譬如“手機”、“計算機”、“咖啡”、“面包”等。一些借詞為某一個地區(qū)的人們所普遍使用,成為漢語方言詞,如“士多(store)”“貼士(tip)”“曲奇(cookie)”等。

(2)“洋”味語用色彩濃厚。

服裝、食品、化妝品、文化用品等商品名稱的音譯借詞濫用,說明“崇洋”心理和求新求異心理使然的商家目的是為了用洋名博得顧客的信賴,其結果是取得語用“洋”味,造成“神秘的”、“先進的”語用色彩。許多音譯詞在逐漸沉淀的過程中轉(zhuǎn)化為民族樂于接受的意譯或音意兼譯借詞。

(3)語體色彩不同。

英語借詞的引入途徑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借詞的時候,我們必須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同時要考慮說話的場合、交談的對象、談話的話題、交流的方式等因素。那些進入漢語詞匯而又具有中性色彩的借詞可以被稱為全民詞匯,能被運用到不同場景及各種文體。那些為某一行業(yè)所了解的借詞,在使用時根據(jù)不同行業(yè)的對象進行選擇。而受到地域的限制的地方色彩較濃的借詞,在使用時就要充分考慮地域的特點了。說話者的身份也會影響借詞的使用。

(4)修辭效用獨特。

英語借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具有很強的修辭色彩,它們大多可以仿用、活用,自由靈活,與一般的喊一次會相比,它們可以使語言表達變得更加含蓄更加委婉。網(wǎng)絡語言中的借詞則往往表現(xiàn)出幽默、詼諧、諷刺等情感和態(tài)度,如將“modem”音譯為“貓”,顯得幽默詼諧,形象可愛。

3 英漢詞語互借對中西方文化的影響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它能反映文化,而文化同時也能造就語言,二者密不可分,詞匯是文化的最直接反映,正因為如此英漢詞語的互借可以反映出中西文化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

3.1 文化交流的媒介―― 英漢詞語互借

中英兩種文化或者說東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種類、媒介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文學藝術是文化交流的直接媒介。漢語的奧運會(Olympic Games)、丁克家庭(DINKS)和英語中的yangko(秧歌)、kowtow(磕頭)等借詞顯示了各民族間文化傳播的情景。漢語的百事可樂(Pepsi-cola)和英語的triangle chain debt(三角債)、bird’s nest(燕窩)等,表明了貿(mào)易可以促成詞語的大量借用;坦克(tank)、雷達(radar)等,表明了戰(zhàn)爭也可以促成詞語借用和文化交流。

3.2 跨文化交際的必然結果―― 英漢詞語互借

英漢詞語互借是跨文化交際的必然結果。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說明飲食文化是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基礎。飲食文化在各國的文化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每種語言中都有一些伴隨其他語言的飲食文化而來的借詞,如自助餐(buffet)、熱狗(hotdog)、麥當勞(McDonald’s)等。

3.3 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英漢詞語互借

英漢詞語在相互借用的同時,不但能豐富自己的文化,還能吸收對方文化的知識,促進

文化多樣性。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特點,而不同文化之間也有共同點,不同文化間想要進行交流,需要通過語言來實現(xiàn),使語言之間能夠接觸。文化上的借用主要通過詞匯來實現(xiàn),而語言接觸最常見的就是詞匯的借用―― 從對方語言里借用詞匯使自己的語言更加豐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也使得語言的發(fā)展日益壯大。這些借詞詞語對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國的對外宣傳和交流的越加頻繁,使得大量的表達中國獨特事物的英語詞匯不斷出現(xiàn)。同時,大量的漢語詞匯也進入英語詞語中,特別是一些中國英語已經(jīng)被詞典所收錄,比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這些漢語詞匯在充實英語語言的同時,也表明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可,也是傳播我們?nèi)A夏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之一。

3.4 促進語言文化生活化和鮮活化―― 英漢詞語互借

在豐富了雙方語言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的同時,英漢詞語互借使語言文化更加生活化和鮮活化?,F(xiàn)在人們熟知的可口可樂的英語詞匯Coca Cola是一種汽水的意思,但漢語借用是用“可口可樂”音譯,說明這種汽水既可口,喝過以后更快樂,有了不同的味道。而可口可樂最早的翻譯則是“口渴口蠟”,那時候可口可樂的銷量一直不好,當然了,誰會喝這種喝完以后像“蠟”似的飲料呢,以致可口可樂曾一度退出中國市場,直到可口可樂回歸中國市場,采用了現(xiàn)行的音譯方式,可口可樂的銷量一直不錯。所以,正是在一次次外來文化心理的沖擊下,英漢語言文化不斷吐故納新,吸收外來文化并加以消化,才始終保持著自身旺盛的生命力。

在全球化的推動下,大量英語借詞的不斷涌現(xiàn)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促進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讓我們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對借詞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中西文化差異。了解借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可以幫助我們在交際的過程中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可以促進民族間的相互交流,也能促進自身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陶岳煉.英漢互借詞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1.

[2] 蔡基剛.英漢詞匯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3] 康立新.英語詞匯與大學流行文化[J]. 鄭州牧業(yè)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5):150.

篇10

需要清醒地認識,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嚴峻挑戰(zhàn),國際社會對于當代中國文化的認知仍然存在偏見與盲點。折射出當前要大力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對外文化交流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不斷繁榮發(fā)展的同時,對外文化交流事業(yè)也不斷進步開拓,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對外文化交流的規(guī)模和影響空前擴大,內(nèi)容和形式日益豐富,渠道和層次更加多樣。進入新世紀,我們堅持公益性文化交流和對外文化貿(mào)易相結合,鼓勵文化企業(y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文化貿(mào)易在交流中的比重從小到大,由弱漸強,貿(mào)易額逐年增加。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已成為當代中國與世界溝通情感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成為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和途徑。

當代中國文化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當代文化藝術蓬勃發(fā)展,在藝術觀念和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展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日益豐富多樣的各類文化藝術活動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催生出一大批體現(xiàn)國家文化形象的藝術精品,催生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藝術家。

經(jīng)過近幾十年的探索與實踐,當代中國文化藝術體系正在逐步形成,并且在世界當代藝術舞臺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成為推動世界文化藝術蓬勃發(fā)展的強勁力量。當代中國文化在展現(xiàn)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文化走出去的成績令人鼓舞,但是,我們還需要清醒地認識,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嚴峻挑戰(zhàn)。由于種種原因,國際社會對于當代中國文化的認知存在偏見與盲點,提到當代中國文化,要么想到反映落后、愚昧的中國封建文化遺存;要么將一些“非主流”思潮的文藝作品視作當代中國文化主流;要么熱捧那些畸形表現(xiàn)、格調(diào)低下、嘩眾取寵的藝術人士。一些西方媒體和文化藝術評論常片面地認為這就是代表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精神的作品。由此,國外對當代中國文化藝術的認知匱乏,當代中國文化藝術作品與產(chǎn)品國際競爭力的欠缺,對外文化傳播力度、廣度與深度的不足,以及文化產(chǎn)業(yè)、對外文化貿(mào)易剛剛起步等等,構成了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困難與挑戰(zhàn),更折射出當前要大力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中國當代文化是我國社會走向現(xiàn)代化進程中所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重要精神成果,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nèi)容,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幫助世界了解當代中國發(fā)展的直接路徑。我們應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和科學發(fā)展的眼光看待當代文化領域的新現(xiàn)象、新發(fā)展,加快推動當代中國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加快實現(xiàn)從文化資源大國到文化強國的轉(zhuǎn)變。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時展的大局出發(fā),從國內(nèi)外客觀形勢和對外文化交流的客觀規(guī)律出發(fā),要求我們從戰(zhàn)略高度推動中本文由收集整理國當代文化走向世界,更多以當代文化為視角,展示當代中國人民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和文化藝術成果,通過當代文化反映當今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和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體現(xiàn)時代精神風貌,全面樹立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平發(fā)展的形象。在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應秉承對外文化交流多年積累的經(jīng)驗,把握原則,創(chuàng)新作為,內(nèi)外兼顧,努力提升當代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要進一步重視反映具有時代精神內(nèi)涵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全方位、多角度的傳播。對外文化交流應該是全方位的,既要有傳統(tǒng)文化,更要有當代文化。在對外推介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文化品格的當代藝術作品和優(yōu)秀藝術家的同時,要重視對外推介和宣傳體現(xiàn)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色、民族精神,特別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優(yōu)秀作品,使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當代性有整體性的了解。在政府組織的大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堅持將當代藝術與傳統(tǒng)藝術并重,重點推介、籌組有代表性的中國現(xiàn)當

代文化藝術優(yōu)秀作品,權威性地展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化藝術發(fā)展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