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喂養(yǎng)與護理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4: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的喂養(yǎng)與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生兒的喂養(yǎng)與護理

篇1

【關鍵詞】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神經行為測定;護理干預

缺血缺氧性腦?。℉IE)是由于圍產期宮內窒息造成新生兒腦部因為缺血缺氧而形成的腦病, 窒息時間越長, 腦病越嚴重, 引起后遺癥的機率也越高。腦癱、智力低下、癲癇等是常見的腦病后遺癥, 這些后遺癥給患兒及家屬帶來極大的精神及經濟負擔。本文探討通過早期對新生兒護理干預, 觀察新生兒腦病缺血缺氧癥狀及患兒神經行為的改善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以本院自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1日出生的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60例作為本次觀察對象, 將60例患兒按照是否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分組為干預組與非干預組, 每組患兒均為30例, 其中男患兒16例, 女患兒14例;患兒日齡為3~28 d;患兒出生時最大體重值為3.1 kg, 最小體重值為2.6 kg。以上患兒均符合HIE診斷標準[1]。

1. 2 方法 非干預組患兒采用基礎護理, 如對于缺血缺氧患兒及時進行合理的給氧、保證患兒呼吸道暢通、進行合理喂養(yǎng)等;干預組在給予基礎護理的同時加強對患兒聽覺、視覺、觸覺等方面的訓練等。聽覺訓練, 給患兒不定時的播放音樂等;視覺訓練, 移動彩色球使患兒視線追隨彩色球轉動;觸覺訓練, 護理人員用溫暖的手部對患兒進行全身撫觸等。

1. 3 評定方法 采用鮑秀蘭編制的新生兒20項神經行為測定方法[2], 分別于干預前、后對日齡為28 d的患兒進行神經行為評分, 分值為40分, 評分少于35分為異常, 35~36分為可疑, 37~40分為正常。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結果數(shù)據(jù)錄入電腦后,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ASS18.0統(tǒng)計處理。統(tǒng)計中的計量資料以( x-±s)表示, 組間差異則運用χ2及t進行檢驗。若計數(shù)資料結果:P0.05, 則為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前, 測定干預組與非干預組的神經評分分別為(28.3±2.4)分和(28.4±2.6)分, 干預后, 兩組患兒神經行為評分均有增加, 干預組患兒的神經行為評分明顯高于非干預組, 分別為(38.45±2.4)分和(33.63±2.3)分, 干預組患兒的6項行為能力也優(yōu)于非干預組患兒(P

表1 對比28日齡患兒干預前、后的NBNA

評分比較( x-±s, 分)

組別 例數(shù)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組 40 28.3±2.4 38.45±2.4

非干預組 40 28.4±2.6 33.63±2.3

3 討論

新生兒腦部缺血缺氧后由于急性能量衰竭造成細胞壞死, 而于數(shù)小時后出現(xiàn)遲發(fā)性神經元死亡, 細胞凋亡是HIE神經細胞死亡的主要形式[3], 所以神經行為的測定可以在早期發(fā)現(xiàn)腦部病變。本文采用鮑秀蘭編制的新生兒20項神經行為測定方法對干預前、后28日齡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神經行為進行測定, 探討干預后, 對患兒神經行為的影響。

NBNA評分法即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評分法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 能夠對新生兒的行為能力、各種神經反射及狀態(tài)進行全面的評價, 對早期輕微的腦部病變都能準確測定。神經行為測定內容共有20項, 包括行為能力6項;主動肌張力4項;被動肌張力4項;原始反射3項;一般狀態(tài)3項, 每項內容有3個選項(分別為0分、1分、2分), 滿分40分, 神經行為評分高于35分視為正常。通過對新生兒的早期神經行為的測定可以發(fā)現(xiàn)新生兒的異常情況, 比如新生兒在出生3 d后就應出現(xiàn)擁抱反射, 這種原始反射如果減弱或消失, 說明患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 采取及時干預可有效恢復受損的神經功能系統(tǒng)。

有研究資料報道, 新生兒早期腦部處于迅速發(fā)育階段, 具有良好的代償性和重組能力, 可塑性強, 如在早期發(fā)現(xiàn)新生兒的異常, 及時給予干預可使腦損傷降致最低, 而且干預越早效果越好。高洪蘭等[4]報道, 新生兒早期良性的刺激, 能促進腦結構和功能代償, 有助于促進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的恢復和減少后遺癥。

本組研究結果, 干預組患兒的神經行為改善明顯優(yōu)于非干預組患兒。提示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在基礎護理的同時給予護理干預, 有利于新生兒缺血缺氧的恢復, 并且有效提高患兒的神經行為能力, 與高洪蘭等[4]報道一致。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科學會新生兒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依據(jù)和臨床分度.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06,15(6):379-380.

[2] 鄒為英. 關于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分析.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3(15):338-339.

篇2

[關鍵詞]初產婦;健康教育;新生兒護理知識

初產婦由于缺乏生育經驗及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知識,這些均可能對新生兒的成長產生影響。臨床研究指出[1],孕晚期加強初產婦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孕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糾正錯誤的認知,提高孕產婦的自我管理及對新生兒的自我護理能力[2]。本組研究中,通過給予初產婦加強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其對新生兒護理知識認知分析能力,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湖北省榮軍醫(yī)院收治的175例初產婦的臨床資料,產婦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6.8±8.9)歲;產婦文化程度中,大學及以上學歷45例,大專67例,中專及高中47例,初中及以下16例。其中農民5例,工人81例,個體工商業(yè)人員57例,干部技術人員32例。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28例,2000~3000元64例,3000~5000元72例,5000元以上11例。

1.2方法

對全部孕婦在孕第35周及36周的周末進行新生兒護理知識相關培訓,培訓參與人員包括產婦、新生兒父親、新生兒家庭照護者等,每次培訓1~2h,培訓形式采用集中講座、小組討論、示范演練等形式。培訓內容包括新生兒生理特點及護理概況,新生兒基礎護理及保健,新生兒常見問題及對策,母乳喂養(yǎng)的方法及操練。培訓人員由富有經驗的護士進行,在培訓中,注意觀察孕婦的理解能力,結合其教育水平等情況,給予采用不同的語言描述,注意給予示范操作及圖片講解,加深產婦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采用小組討論及演練提高產婦的應用能力;每次培訓后給予相關問題解答,設立形式多樣的咨詢方式,如官方QQ群、微信群、微信平臺、咨詢室、咨詢熱線等,加強對產婦疑問的解答,提高問題解決的針對性,針對產婦的家庭情況,給予一定的建議與意見。培訓結束后向參加培訓者分發(fā)健康知識手冊、光盤等,指導產婦進行自我學習,促進知識的掌握。

1.3判定標準

[3]采用自擬調查問卷,在產婦培訓前及培訓后進行調查,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新生兒生理特點,新生兒基礎護理,新生兒常見問題分析,母乳喂養(yǎng)的方法,疫苗接種方法等,每項內容20分,滿分100分,對比觀察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認知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4]

應用SPSS11.5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培訓前發(fā)放調查問卷175份,收回175份,有效問卷132份,有效率為71.4%,培訓后向產婦發(fā)放調查問卷175份,收回175份,有效問卷167例,有效率為95.4%。通過對調查問卷回答情況分析,本組在進行為期2周,共計4時的新生兒護理相關知識的培訓后,產婦相關知識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與培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嬰兒時期是嬰兒生長發(fā)育最快的時期,也是最易出現(xiàn)各種疾病的時期[5],嬰兒能否健康成長,直接影響其家庭的生活質量,而嬰兒的健康成長,多取決于嬰兒母親及其對嬰兒的喂養(yǎng)、護理的認知、態(tài)度及行為[6-7]。初產婦由于生育及新生兒相關知識,這對新生兒的生長與發(fā)育極為不利。在一組調查中指出[8-9],初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相關知識的缺乏包括以下幾點:

(1)多數(shù)產婦不清楚新生兒特殊生理知識,如新生兒黃疸,新生兒出生后體質量變化;

(2)產婦對新生兒的護理知識多來自父母或網絡等途徑,沒有科學而系統(tǒng)的學習;

(3)產婦對母乳喂養(yǎng)方法僅限于理論知識,甚至有的產婦不認可母乳喂養(yǎng);而調查指出[10],多數(shù)產婦對新生兒出生的護理知識都存在較大的興趣,只是苦于缺乏相關的培訓,尤其是近幾年育齡女性中,獨生女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其缺乏新生兒家庭護理氛圍,自理能力差,對健康教育的渴求更強烈。本研究中,對175例初產婦于孕中晚期進行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培訓,通過對新生兒生理特點及護理概況、新生兒基礎護理及保健、新生兒常見問題及對策、母乳喂養(yǎng)的方法及操練等相關知識進行培訓,經培訓后,產婦的相關知識掌握情況明顯高于培訓前,且護理知識的掌握已不再局限于理論上,更提高了產婦的自作能力,明顯提高了認知分析能力??傊ㄟ^給予初產婦系統(tǒng)的新生兒護理知識,可以有效地提高產婦的新生兒護理相關認知,提高自我護理能力,這對于新生兒的成長發(fā)育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解思琦.初產婦健康教育和人文關懷的臨床實施[J].生物技術世界,2013(2):150.

[2]辛燕.開展家長育嬰指導對提高新生兒早期教育普及率的作用[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1,26(6):416-417.

[3]李云波,楊彥香.新生兒護理知識認知分析與健康教育在初產婦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12):1860-1861.

[4]吳雨桐.臨床護理路徑在初產婦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1,32(14):2374-2375.

[5]王轉琴.新生兒游泳和撫觸對促進新生兒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1,17(28):60-61.

[6]黃秀永,陸柳雪,陸青梅,等.健康教育對農村初產婦嬰兒喂養(yǎng)及護理知識認知影響研究[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4(2):258-259.

[7]招鳳彩.母乳喂養(yǎng)健康教育對新生兒智力發(fā)育影響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1):97-98.

[8]陸柳雪,陸小妮,陳立新,等.3S理念健康教育模式對桂西地區(qū)農村初產婦母乳喂養(yǎng)影響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2):1824-1826.

[9]鄭麗陽,鄭本端,符丹.危重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NICU)心理特點的觀察和護理體會[J].當代醫(yī)學,2010,16(1):109.

篇3

關鍵詞:新生兒;母乳性黃疸;預見性護理

新生兒早期母乳性黃疸主要是新生兒出生后7d內出現(xiàn)于母乳喂養(yǎng)相關的黃疸。該疾病具有特發(fā)性的特點。據(jù)相關研究表明,黃疸在新生兒中極為常見,由母乳喂養(yǎng)引發(fā)的黃疸則占據(jù)85%左右[1]。新生兒早期母乳性黃疸主要是由于母乳喂養(yǎng)量不足,使得新生兒胎糞無法正常排出,從而使得腸肝循環(huán)提高,進而促使膽紅素自腸道重吸收能力增大,最終引發(fā)血清膽紅素水平升高所致,若高膽紅素血癥較為嚴重則可導致新生兒神經系統(tǒng)、智力、聽力以及腎臟等受損,對新生兒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2]。本研究給予新生兒早期母乳性黃疸預見性護理干預,且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8例早期母乳性黃疸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為母乳喂養(yǎng),且為足月分娩。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各29例,觀察組患兒男性18例,女性患兒11例,出生天數(shù)(3~27)d,平均天數(shù)(14.6±0.4)d,體重(2800~4400)g,平均體重(2734.2±189.4)g,出現(xiàn)黃疸時間(5~8)d,平均時間(6.3±0.5)d,黃疸指數(shù)(7.6±11.2)平均指數(shù)(9.6±2.5);對照組患兒男性17例,女性患兒12例,出生天數(shù)(4~28)d,平均天數(shù)(15.8±0.2)d;體重(2700~4500)g,平均體重(2856.7±212.3)g;出現(xiàn)黃疸時間(4~9)d,平均時間(6.2±0.3)d,黃疸指數(shù)(7.1±12.2),平均指數(shù)(8.8±2.1);兩組患兒性別、出生天數(shù)、體重以及黃疸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應用常規(guī)護理,具體內容:護理人員需做好日常消毒以及護理相關工作,為患兒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將該病相關知識告知家長,同時將合理的喂養(yǎng)方式告知產婦。

觀察組患兒應用預見性護理,具體內容:(1)將母乳喂養(yǎng)的次數(shù)增加,降低哺乳量,同時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后放進奶瓶之內,喂奶時應用60℃的水,將奶瓶捂熱。(2)在兩次喂奶的空隙時間給予20ml10%的葡萄糖補充,6次/d。(3)撫觸新生兒,將室內溫調至28 ℃左右,濕度保持在60 % ~65 %左右,同時撫觸臺溫度需>新生兒皮膚表面溫度住的0.5 ~1 ℃左右,護理人員需保持手部清潔以及手心的溫度,避免佩戴任何首飾以及留有指甲,防止將新生兒劃傷。當新生兒沐浴后、午睡后以及喂奶30分鐘之后選取相對安全的護膚霜以及潤膚霜對新生兒進行撫觸,具體撫觸方式:護理人員將左手放置于新生兒的右邊腹部之后對其進行腹部撫觸,注意方向為從左至右,從上到下的進行,護理人員在撫觸時應保持放松,且力度不宜過大,同時用目光與新生兒進行感情交流,在此過程中需時刻觀察新生兒的膚色,當新生兒出現(xiàn)不良反應,即哭鬧以及肌張力異常等,應立即停止撫觸。(4)對護理人員應對新生兒家長進行宣教,使其進一步了解母乳喂養(yǎng)的好處,同時幫助正確進行母乳喂養(yǎng),并樹立信心(5)應用皮膽紅素儀對新生兒的膽紅素的情況進行密切的監(jiān)測。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護理后黃疸指數(shù);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黃疸消退的時間;

1.4統(tǒng)計學方法

將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錄入SPSS19.0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若(P

2 結果

觀察組患兒護理后黃疸指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兒對比差異顯著(P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黃疸指數(shù)與黃疸消退時間對比(x±s)

3討論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主要是由于產婦母乳中具有相對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且活性較高。據(jù)相關研究表明,新生兒開奶較遲,母乳攝入不足,則造成腸胃蠕動變慢,從而使得肝臟合成產生的膽紅素長時間停留在新生兒的腸道內,之后則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進行形成未結合的膽紅素,同時膽紅素進入到新生兒血液中進行循環(huán),最終加重黃疸,對新生兒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3]。

隨著目前母乳喂養(yǎng)以及母嬰同室進一步增加,使得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發(fā)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占據(jù)22%左右。據(jù)相關研究研究表明,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新生兒出現(xiàn)母乳性黃疸的機率[4]。在母乳性黃疸患兒護理的過程中,應建立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同時將室內溫度控制在溫度24~26℃,濕度保持在60%~65%,同時將黃疸的相關知識介紹給家長,并積極鼓勵產婦及早喂奶,將水分以及營養(yǎng)物質攝入給患兒,從而可有效將其肝臟負擔以及脂肪與蛋白質的消耗減輕,最終促進患兒排除胎糞,減少膽紅素[5]。有研究指出,給予新生兒腹部撫觸可在很大程度增加腸道蠕動,使得患兒能夠更好的吸收卜葡萄糖醛酸普酶,從而加快黃疽消退,提高患兒食欲,有利于患者的生長發(fā)育[6]。本研究護理方法中風對母乳加溫主要目的是破壞母乳中卜葡萄糖醛酸普酶活性,減少腸壁再吸收膽紅素量,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表現(xiàn)。本研究認為,指導患者患兒少量多餐,可有效使得腸道更好的對母乳吸收,若在兩次喂奶的空隙時間給予患者20ml的10%葡萄糖,則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兒腸道對膽紅素的吸收量,從而抑制膽紅素進人肝腸循環(huán),同時還能夠幫組患兒更好的排尿,促使其將有害物質排出。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護理后的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患兒對比差異顯著。由此可見,針對新生兒早期母乳性黃疸給予預見性護理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可使得患兒黃疸消退的時間縮短,進而提高臨床治療療效,值得臨床廣泛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曉君.新生兒母乳性黃疸藍光照射治療的護理[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09(1):135-136.

[2] 賈玉雙,潘迎潔,陳春麗等.媽咪愛和思密達聯(lián)合治療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9):707-708.

[3] 黃芳.撫觸護理及新生兒游泳在新生兒母乳性黃疸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03(23):76-77.

[4] 陶梅.新生兒母乳性黃疸持續(xù)母乳喂養(yǎng)的護理[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3,(9):74-74,75.

篇4

【關健詞】新生兒 黃疸 母乳喂養(yǎng) 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0-018-02

【Abstract】Objective Analyze the neonatal jaundice and tak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 Collect the 196 newborn hospital records.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breast milk jaundice which was 80.6%, while breastfeeding jaundice (early-onset breast milk jaundice) is more common, about 85.4%.Conclusions Take certain measures to prevent early-onset breast milk jaundice so that early-onset breast milk jaundices will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sick newborns restore health.

【Key words】neonates jaundice breastfeeding nursing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血清膽紅素(大部分為未結合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引起的皮膚、鞏膜及粘膜等黃染的癥狀,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嚴重的可致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產生膽紅素腦病,引起嚴重的后遺癥,故應加強對新生兒的觀察,盡快找出原因,及時治療、加強護理。引起黃疸的原因較多,我院2010年196例新生兒黃疸原因如下:

1 新生兒黃疸發(fā)生原因分析

從上表可看出:我院2010年1―12月份196例新生兒黃疸中,母乳性黃疸的發(fā)生率為80.6%,發(fā)生的原因,近年來隨著母乳喂養(yǎng)的普及,母乳性的黃疸的發(fā)病率有所升高。

2 母乳性的黃疸的分類

從上表可以看出:母乳性的黃疸中又以母乳喂養(yǎng)性黃疸(早發(fā)型母乳性黃疸)為主,占85.4%

3 母乳喂養(yǎng)性黃疸(早發(fā)型母乳性黃疸)發(fā)生原因:由于早期奶量攝入不足,而使體內熱卡比人工喂養(yǎng)要少,引起早期奶量攝入不足的原因很多。

3.1母乳的產生不足:

3.1.1 由于有的初產婦沒有喂奶的信心,自認為母乳不足致母乳的產生不足。

3.1.2 未做到早吸吮、按需哺乳,喂養(yǎng)次數(shù)少,開奶時間晚,影響乳汁的分泌。

3.1.3 新生兒吃奶前后添加葡萄糖水,對母乳需求降低。

3.1.4 母嬰分離時未做到按時擠奶,致使母乳產生不足

3.1.5 過多的奶瓶喂養(yǎng)使母乳產生少

3.2 母親問題

3.2.1 內陷或扁平

3.2.2 疼痛或皸裂。

3.2.3 長。

3.2.4 腫脹。

3.3 嬰兒問題

3.3.1 嬰兒的吸吮、吞咽差,如早產兒、患病的新生兒。

3.3.2 拒絕母乳喂養(yǎng),過多的奶瓶喂養(yǎng)使新生兒產生錯覺。

3.3.3 生病或疼痛,新生兒患肺炎、口瘡。

3.3.4 母乳喂養(yǎng)技術上的困難,新生兒含接姿勢不正確,母親喂奶姿勢不正確,使新生兒得不到更多的奶。

3.4 醫(yī)護人員的原因

3.4.1 健康指導不足,使母親未認識到母乳喂養(yǎng),早吸吮,按需哺乳的重要性。

3.4.2 在母親遇到喂養(yǎng)困難時未及時得到幫助、解決。

4 母乳喂養(yǎng)性黃疸(早發(fā)型母乳性黃疸)護理措施

4.1 母乳喂養(yǎng)的護理,主要采取各種措施保證奶量的攝入。

4.1.1 嬰兒頻繁、有效地吸吮,有助于增加泌乳量。吸吮10次/每天,吸吮時間30分/次

4.1.2 鼓勵母親,讓母親建立喂奶信心,無論孩子年齡多大,再泌乳都有可能,無論停止多長時間,再泌乳都有可能。

4.1.3 保證母親有足夠的攝入量。

4.1.4 讓新生兒與媽媽在一起,充分的母嬰接觸。

4.1.5 指導母親與新生兒同步睡眠,指導正確的哺乳姿勢和含接姿勢,放松哺乳。

4.1.6 鼓勵夜間哺乳。

4.1.7 教會使用匙子而不用奶瓶喂養(yǎng)。

4.1.8 嬰兒拒絕吸“空”,用滴管或母乳喂養(yǎng)輔助器給嬰兒加奶。

4.1.9 扁平和內陷,責任護士教會母親糾正扁平和內陷的方法,2次/日,每次一側5分鐘。幫助母親用不同的喂奶,擠出或吸出喂孩子。

4.1.10 痛和皸裂,指導母親先喂未受累的一側,每次喂奶采用不同的。

4.1.11 腫脹,指導母親在兩次喂奶之間熱敷、輕輕按摩,擠奶。

4.1.12 嬰兒吸吮差,用滴管、吸管、鼻飼管喂養(yǎng)。

4.1.13 責任護士做好母乳喂養(yǎng)的健康指導,在母親遇到喂養(yǎng)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

4.2 黃疸的護理措施

4.2.1 觀察皮膚黃染的部位和范圍,注意皮膚、鞏膜的色澤。

4.2.2 監(jiān)測生命體征、體溫、哭聲、吸吮力和肌張力,精神狀態(tài),及時判斷有無核黃疸發(fā)生。

4.2.3 皮測膽紅素Q6h,根據(jù)皮測膽紅素的值評價病情的進展情況,足月兒如果皮測膽紅素>12mg/dl可行光療,如果皮測膽紅素<12mg/dl密切觀察病情,足月兒如果皮測膽紅素>20mg/dl,未成熟兒皮測膽紅素>15mg/dl且出現(xiàn)拒食、嗜睡、肌張力減退等膽紅素腦病的表現(xiàn)時應立即通知醫(yī)生作好搶救的準備。

4.2.4 觀察大、小便次數(shù)、量、及性質,必要時可灌腸,促進糞便及膽紅素的排出。

4.2.5 保暖,合理喂養(yǎng),在光療時保證足夠的水份和營養(yǎng)的供給。

4.2.6 對光療的患兒注意觀察和處理光療的副作用,如發(fā)熱,腹瀉、嘔吐,皮疹。光療的過程中注意保護眼、會陰。記錄光療的時間。光療前后及光療期間應監(jiān)測血清膽紅素變化,以判斷療效。

4.2.7 責任護士在光療前、光療后應了解、評估患兒,估計光療過程中患兒常見的護理問題。

5 結論

通過對196例新生兒黃疸原因分析,其中母乳性黃疸的發(fā)生率為80.6%,而在母乳性黃疸中又以母乳喂養(yǎng)性黃疸(早發(fā)型母乳性黃疸)為多見,為85.4%。針對早發(fā)型母乳性黃疸的原因采取一定的護理措施,使早發(fā)型母乳性黃疸明顯減少或已患母乳性黃疸的新生兒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主編. 人民衛(wèi)生院出版社 《實用新生兒學》.

篇5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疾病之一,同時也是造成新生兒病死的疾病。新生兒黃疸主要是因為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異常而造成膽紅素增高并未與血清結合,最終發(fā)生皮膚和鞏膜黃染[1]。情況嚴重的新生兒還會造成其中樞神經系統(tǒng)障礙,患上膽紅素腦病[2]。隨著現(xiàn)代新生兒黃疸發(fā)病率逐漸升高,新生兒黃疸的治療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和關注,目前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有效方法為光療法,同時結合優(yōu)質的護理能提高黃疸的治愈率[3]。本文就針對新生兒黃疸光療的綜合護理進行研究,主要內容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新生兒黃疸患兒120例,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男39例,女21例;觀察組男35例,女2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措施,觀察患兒、心理護理、喂養(yǎng)指導及健康知識宣傳教育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①健康知識宣傳教育:有的新生兒家長對光療缺乏認識,通常會產生焦慮、緊張、不安等不良情緒。因此需要護理人員及時向患兒家屬教育新生兒黃疸、光療的相關知識,從而消除患者家屬的不良情緒,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安排。②光療前的護理:將光療過程中所需的設備準備齊全,并將光療箱的水槽注入2/3高度的水,然后在電源接通之前檢查線路是否完好和燈管的亮度是否適宜,光療箱中的溫度保持在30-32℃,根據(jù)新生兒的大小及日齡將濕度控制在55%-65%,護理人員同時也要注意手指甲不宜過長,以免劃傷患兒皮膚,將患兒的用紙尿褲遮擋、眼睛用眼罩遮住。③觀察患兒:護理人員要及時關注光療箱的溫度,間隔2~4h測量患兒的體溫并根據(jù)患兒體溫調節(jié)光療箱的溫度;觀察患兒是否有發(fā)熱現(xiàn)象出現(xiàn),如有患兒發(fā)熱應當立即停止照射藍光,體溫正常后再繼續(xù)。同時增加巡視的次數(shù)和頻率,患兒出現(xiàn)抽搐、皮膚青紫及嗜睡要及時采取急救措施。④撫觸護理:按照臉部、頭部、胸部、腹部、肢體、臀部及背部的順序對新生兒撫觸護理,注意在撫觸過程中護理人員要保持手部干凈,動作輕柔和室內溫度,撫觸1次/d,20min/次。⑤喂養(yǎng)護理:新生兒應當盡早得到母乳,早期母乳喂養(yǎng)有助于嬰兒盡快將胎便排出。除此之外,初乳中含有多種抵抗細菌和抗感染的免疫球蛋白,能增強新生兒的抵抗力,降低新生兒發(fā)生腸道疾病發(fā)生率等。母乳喂養(yǎng)應當按需哺乳,人工喂養(yǎng)至少間隔3h再進行喂養(yǎng),此外護理人員指導產婦采取正確的喂養(yǎng)姿勢。

觀察指標:①治療前和治療后3d、5d時患兒膽紅素水平;②黃疸消退時間;③不良反應,如發(fā)熱、皮膚損傷及哭鬧等。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組間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結果

治療前后膽紅素水平和黃疸消退時間比較:治療前兩組患兒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和護理,兩組患兒膽紅素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治療后3d、5d的膽紅素水平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發(fā)熱、皮膚損傷、哭鬧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討論

篇6

【關鍵詞】新生兒;科學護理;新生兒疾病預防

【中圖分類號】R473.72;R7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10-02

新生兒是指自母體娩出至生后28天內的小兒,這個階段是人類生長和發(fā)育的基礎階段,同時也是生命體征最為脆弱的階段,嬰兒出生后開始適應外界環(huán)境,內外環(huán)境發(fā)生劇烈變化,其生理調節(jié)和適應能力還不夠成熟,各器官形體和功能不夠完善,從母體獲得的抗體不足及本身合成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病原體侵犯,若護理不當,對新生兒生長發(fā)育將會有直接影響。因此,對于此階段的新生兒,醫(yī)護人員應當進行適當?shù)淖o理,并針對其可能出現(xiàn)的疾病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以保證新生兒的生命體征維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從而保證其后續(xù)的健康成長和發(fā)育。

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3年8月筆者所在醫(yī)院分娩出生的186例新生兒,所有新生兒的生命體征均處于正常狀態(tài),未出現(xiàn)殘疾。其中,男95例,年齡4―22 d,女91例,年齡5~25 d。新生兒的年齡、性別等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差異。

2 保暖護理:

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散熱較快,同時體溫調節(jié)中樞發(fā)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皮膚薄,血管多,肌肉活動能力小等原因,易導致散熱大于產熱,從而出現(xiàn)體溫低下,因此,自母體分娩出生后應立即采取保溫措施:將患兒置于溫暖柔軟的棉被中包裹,室溫>24℃,濕度50%-60% ;早產兒室溫24℃-26 ℃,醫(yī)護人員要盡量減少其暴露在外面的面積,以免丟失熱量。新生兒由于如果不采取及時、有效的保溫護理措施,容易導致新生兒傷寒綜合征,同時,氣溫過低,也會導致新生兒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甚至發(fā)展為肺炎,嚴重影響新生兒的生命健康。因此,醫(yī)護人員在新生兒娩出母體后就要采取相應的保溫護理,以保證新生兒有足夠的熱量。

3 撫觸護理

新生兒撫觸是經過科學指導,有技巧地對新生兒進行撫觸,通過撫觸者對新生兒皮膚各部位進行有次序的、有手法技巧的按摩,讓大量溫和良好的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傳到中樞神經系統(tǒng),產生生理效應的操作方法撫觸是對嬰兒皮膚進行科學的、溫和的刺激,可促進嬰兒健康發(fā)育。室溫在26℃~ 28℃下?lián)嵊|,嬰兒疲勞、煩躁時,不宜撫觸。

4 臍部護理

新生兒臍帶殘端是和血管相通的,是一個開放性的傷口,該處有豐富的血管供給,是病原菌輕易滋生的部位。若護理不當則引起致病菌侵入,輕者引起臍炎,重則致新生兒敗血癥,危及患兒生命。其護理主要是保持臍部干燥、清潔,避免排泄物污染。每日用消毒棉簽蘸 2%的碘伏消毒 1-3 次,從臍根部呈螺旋狀向四周擦拭,不可來回亂擦,以免將周圍皮膚上的細菌帶回根部,若臍部有膿性分泌物、或周圍皮膚發(fā)紅、滲血,發(fā)現(xiàn)有肉芽組織、紅腫、臭味,應加強臍部護理,可用雙氧水、龍膽子、2%的碘酊外涂,若滲血量多時,應從新消毒結扎。

5 皮膚護理

剛出生的新生兒,在身體表面,尤其在皮膚皺褶處有一層油性的胎脂,胎脂有保溫和防止感染的作用,清除時可用消毒的植物油輕輕擦去,再用煮沸過的溫水(36~37℃)為嬰兒洗浴,在臍帶脫落后體溫穩(wěn)定的新生兒可全身浸入浴盆中洗浴,每日1 次,減少皮膚菌群聚集,保持皮膚清潔。新生兒臍帶在生后第1 天都是無菌的,以后逐漸有各種細菌集落生長,由於污染、護理不當,可出現(xiàn)膿性物質,臍周軟組織發(fā)紅而發(fā)生臍炎 (omphalitis),臍帶殘端應保持干燥、清潔,脫落后可用碘伏涂抹、暴露、干燥、防止感染。每次更換尿布時都應用溫水清洗臀部,擦干后,涂摸少量油膏,防止出現(xiàn)臀紅和尿布疹。對已發(fā)生皮膚濕爛、尿布疹者應加強護理,局部保持干燥、潔凈,并用氧氣吹患處或紅外線燈照射,每日2次,每次15分鐘。

6 喂養(yǎng)護理

足月新生兒在出生后約半個小時就可以吸吮母乳,吞咽和吸吮功能良好者可給予配方奶喂養(yǎng),奶量根據(jù)所需熱量和新生兒耐受情況計算,由小量逐漸遞增,因母乳是嬰兒最好、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營養(yǎng)豐富、容易被嬰兒消化吸收,而且含有多種免疫成分,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患病率低,母乳是最經濟、方便、溫度適宜、不易過敏,是任何乳類、食品不能取代的,母乳喂養(yǎng)還可加快母親子宮復原,因此提倡母乳喂養(yǎng)。如果對新生兒的喂養(yǎng)不當,則可能導致其出現(xiàn)不良反應,如嘔吐等,從而不利于新生兒的健康發(fā)育。因此,當新生兒出現(xiàn)頻繁的嘔吐現(xiàn)象時,臨床醫(yī)生要考慮其是否出現(xiàn)咽下綜合征或者是消化道畸形癥等,并對新生兒進行及時治療,以保證其生命體征的穩(wěn)定性。喂養(yǎng)完畢將嬰兒抱直,輕拍其背,減少溢乳。兩次喂奶之間,可喂點溫開水。有些嬰兒奶后常有溢奶現(xiàn)象,這時應將嬰兒抱起頭高位片刻,臥位時應側臥,以防發(fā)生新生兒吸人性肺炎。

7 疾病預防

由于新生兒自身的機體免疫力較差,容易感染各種疾病,如肺炎、破傷風、細菌性敗血癥等,對于這些疾病,臨床醫(yī)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降低新生兒出現(xiàn)疾病的概率。新生兒由于自身的機體免疫力較差,容易感染,從而致細菌侵入血液中,引起細菌性敗血癥,因此,醫(yī)護人員要指導新生兒家屬對新生兒的居室進行嚴格的消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生兒發(fā)生此種疾病的概率對于肺炎,醫(yī)護人員要保證新生兒的居住室保持經常通風,減少探視,與嬰兒接觸時,應先洗手,以避免將細菌帶給新生兒,導致其出現(xiàn)感染。對于破傷風,在接生的過程中,醫(yī)生要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定實行無菌操作,將新生兒發(fā)生破傷風的概率降到最低。

8 總結

經過精心的護理照顧,除3例新生兒出現(xiàn)新生兒肺炎,需要轉新生兒科治療外,其他新生兒都正常出院。結果提示,我們醫(yī)護人員如果能對新生兒實行有效的護理和疾病預防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兒發(fā)生疾病的概率。

參考文獻:

[1] 陳琳華. 新生兒護理及新生兒疾病的預防分析[J].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2, 10(35): 68-68.

[2] 實用新生兒護理[M].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3] 吳景梅, 康蕓. 新生兒撫觸方法及應用新進展[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9, 6(21): 89-91.

篇7

關鍵詞:母嬰同室;新生兒;臨床護理

隨著我國醫(y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護理模式逐漸朝著人性化的方向發(fā)展,并且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逐漸成為各大婦產醫(yī)院所追求的目標。母嬰同室主要是將新生兒與母親放在一個房間進行護理,并且產后的所有時間都是母嬰一起生活,由母親按照要求進行喂養(yǎng)、洗澡、穿衣和睡覺。這樣不僅可以促進新生兒的成長,而且還能有效的降低新生兒的發(fā)病率。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選用了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接收的186例分娩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在所有患者及家屬的同意下,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有93例分娩孕婦,其中對照組中93例產婦,年齡在23~42歲,平均年齡為27.8歲,剖宮產孕婦50例,陰道分娩孕婦43例,新生兒的體重為3.2~4.1kg,平均為3.75kg。實驗組中的93例母嬰,年齡在22~40歲,平均年齡為26.2歲,剖宮產孕婦50例,陰道分娩孕婦43例,新生兒的體重為3.1~4.3kg,平均為3.85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母嬰采用的是傳統(tǒng)母嬰分離的護理模式,對新生兒的所有護理工作都是由母親一個人來完成。實驗組中母嬰采用了新的護理理念,即母嬰同室護理模式,護理人員要耐心的教授分娩孕婦對于新生兒的喂養(yǎng)技巧,指導她們如何采用正確的喂養(yǎng)姿勢對新生兒進行哺乳,從而避免出現(xiàn)皸裂現(xiàn)象。同時還要求孕婦對新生兒的呼吸、臉色、啼哭以及大小便等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并且要做好相應癥狀的預防措施。由于新生兒的體溫調節(jié)能力比較差,這時就要求保持室內溫度均衡,不要過熱或者過冷。在新生兒休息的時候保持其側臥姿勢,從而避免奶水溢出發(fā)生窒息現(xiàn)象。而且在每次喂奶的時候,要求孕婦對自己的雙手和進行清潔,避免新生兒出現(xiàn)感染現(xiàn)象,并且將哺乳的時間控制在30min左右為宜。每次新生兒哺乳的量也要因人而異,通常需要喂養(yǎng)到新生兒停止哭啼為止。由于新生兒的皮膚比較細嫩,極易導致受傷和感染,所以醫(yī)護人員和家屬要定期對新生兒的膚色進行觀察,如果新生兒出現(xiàn)感染現(xiàn)象,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

1.3觀察指標 在孕婦出院之前,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新生兒的護理技能、產婦護理滿意程度以及對相關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等進行調查。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了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許和處理,其中的數(shù)據(jù)使用了x±s的方式來表示,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統(tǒng)計學意義(P

2 結果

實驗組母嬰在分娩1w之內的喂養(yǎng)及護理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而且她們之間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統(tǒng)計學意義(P

3討論

如今,我國各大醫(yī)療機構對新生兒的日常護理內容主要包括臍帶護理、沐浴護理等,并且所有護理操作均由專門的護理人員來完成,而且新生兒的父母及家屬幾乎是看不到護理過程的,這難免會使其產生擔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護理模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增大了對新生兒護理模式的挑戰(zhàn),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母嬰同室護理模式深受孕婦及家屬的青睞。

對于剛做父母的家長而言,面對新生兒的時候通常會束手無策,對于相關的護理措施一竅不通,更不用說是具有一定專業(yè)性的皮膚護理、臍帶護理了。自從母嬰同室護理模式的出現(xiàn),將對新生兒每天的護理工作都放在孕婦及家屬的身邊來進行,這時孕婦及家屬可以親身了解和掌握個各項護理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護理人員還可以邊操作邊給父母進行示范和講解,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孕婦及家屬更好的掌握護理要點,而且孕婦還可以親身體驗護理的樂趣,從而為出院后的護理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中的孕婦對新生兒護理技能以及相關護理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分都明顯好于對照組,因此,加強母嬰同室護理模式的推廣,可以有效的提高孕婦及家屬對相關護理知識和注意事項的掌握情況,為孕婦的產后恢復及新生兒的成長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分娩孕婦由于產后會存在宮縮痛、疼痛、缺乏對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導致她們很容易產生抑郁和焦慮的心理情緒。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孕婦在產褥期是抑郁癥的高發(fā)期,所以,醫(yī)護人員要想辦法幫助分娩孕婦進行相關角色的轉變,帶著樂觀的心態(tài)來面對眼前的所有事情。母嬰同室護理模式的開展,增加了護理人員與分娩孕婦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對于孕婦所不理解的地方,護理人員要耐心的進行講解,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的幫助孕婦很好的進入母親的角色,而且還能夠準確的幫助寶寶做各項護理操作。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產婦對新生兒護理技能以及注意事項的掌握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

本次研究中93例母嬰同室護理均取得明顯的效果,喂養(yǎng)及新生兒的胃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等幾率差異教大。新生兒屬于一種比較特殊的群體,而且父母及家屬對新生兒的護理抱有較高的期望值,母嬰同室護理可以讓產婦及家屬親自感受護理人員對新生兒所進行的耐心護理,從而提高了產婦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滿足度和信任度。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實驗組的所有產婦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都非常滿意,而且滿意度為100%,對照組產婦對護理人員的滿足度有所下降,為91.40%,兩組產婦的滿意度差異具有一定的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人員在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時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產婦的康復和滿意度產生影響,而且護理人員在與產婦及家屬進行交流時,也可能涉及到其它方面的知識,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掌握更多的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溝通技巧,從而有效的提高了護理人員自身的綜合素質[1~3]。

綜上所述,實施母嬰同室護理模式不僅可以幫助孕婦轉變角色,消除內心的恐懼、焦急心理,而且還能更好的增進母嬰之間的感情,提高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的護理知識和注意事項的掌握情況。同時還進一步督促護理人員對專業(yè)知識、技巧以及相關知識的掌握,以不斷提高他們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詹園園.母嬰同室新生兒聽力篩查7695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8(33):94-95.

篇8

【關鍵詞】 新生兒;足跟采血;舒適護理;應用

新生兒出生72h后,經過充足母乳喂養(yǎng)或人工喂養(yǎng)的護理人員會在其足跟采集3-4滴血進行新生兒疾病篩查,篩查的目的是對丙酮尿癥和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兩種疾病進行篩查[1],以做到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在臨床采血過程中受環(huán)境、不恰當?shù)臄[位,及因采血量不足而多次進針、反復擠壓導致足跟及腳踝淤青等現(xiàn)象發(fā)生,給新生兒帶來強烈的不舒適感。舒適護理不僅可以為新生兒提供一個良好的護理氛圍,也有利于新生兒病情的恢復,這樣的護理效果不僅得到新生兒家屬的滿意,還能使新生兒身心愉悅,并合理減少其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2]。本院將舒適護理應用于新生兒足跟采血中,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6月――8月在我院出生的126例新生兒,其中男嬰73例、女嬰53例;胎齡38-41周,出生時體重2800-4100g,所有新生兒均出生滿72h,并經過母乳喂養(yǎng)或人工喂養(yǎng);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63例新生兒,兩組新生兒在性別、胎齡、出生時體重等方面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舒適護理,具體方法如下:①環(huán)境:嚴格消毒隔離制度,為新生兒創(chuàng)造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室內光線柔和;采血室內的墻壁裝飾成淡粉色并配以色彩鮮艷的卡通裝飾,可有效刺激新生兒的視覺發(fā)育。②健康宣教:向新生兒的監(jiān)護人講解疾病篩查的重要性,以及采血方法、注意事項,使其能夠正確配合采血。③加強舒適護理的教育:進一步加強護理人員對舒適護理及減輕疼痛的培訓,強調疼痛對新生兒的傷害,以提高護理人員對疼痛的重視;及在操作過程中如何選擇適宜的時機、操作技術可避免頻繁刺激。④采血前新生兒游泳:采血前讓新生兒在室溫為28℃,水溫為38℃的泳池中游泳10-15min后,足跟及全身皮膚紅潤,四肢溫暖,可提高采血的成功率,縮短采血時間同時減少新生兒的哭鬧;因沐浴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末梢血管擴張增加了末梢血流量,此時采血效果更佳。⑤有效的采血方法:將新生兒置于操作臺上,取平臥位,護理人員將新生兒的右足取出,采血前輕彈新生兒的腳心使其覺醒,以避免因突然針刺造成的強烈刺激[3]。采血時操作動作要熟練輕柔。⑥采血后護理:因新生兒疼痛傳導通路發(fā)育不完善,會產生夸大的疼痛反應,因此,采血后要給予撫觸,并及時母乳喂養(yǎng),以減輕新生兒的疼痛感,使其得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滿足。

1.2.2 觀察指標 記錄采血時間確定難易程度①容易:無需擠壓一次采足3個血斑;②困難:擠壓一次采足3個血斑;③失敗:穿刺兩針或兩針以上。疼痛的評定采用“新生兒急性疼痛行為評分量表”(DNA)[4],即面部表情(0-4分)、肢體活動(0-3分)和聲音表現(xiàn)(0-3分)三部分進行評分,總分為10分。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組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

2 結 果

2.1 兩組新生兒采血難易程度比較 見表1。

3 討 論

由于新生兒疾病篩查的開展,要求每個新生兒都必須進行足跟采血,在臨床采血過程中常因環(huán)境、不恰當?shù)臄[位,及采血量不足而多次進針、反復擠壓導致足跟及腳踝淤青等現(xiàn)象發(fā)生,為減少新生兒的疼痛,提高采血的成功率,本院將舒適護理應用于新生兒足跟采血中,結果表明在新生兒足跟采血時給予舒適護理可有效減輕其疼痛,并提高采血的成功率,同時增加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周姣玲.護理干預在新生兒足跟采血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3,19(8):113-115.

[2] 李亞靜,王素婷,李慧芳.舒適護理理論的臨床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4,6(9):498.

篇9

[關鍵詞] 腹膜外剖宮產;母乳喂養(yǎng)

母乳是新生兒的最佳食品,母乳含有有利于新生兒成長的蛋白質、脂肪、糖,礦物質維生素和免疫球蛋白。近年來,國際上已將促進母乳喂養(yǎng)作為婦幼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院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不同的手術方式可能對母乳喂養(yǎng)率有不同的影響。特別是近幾年,陰道助產多被剖宮產代替,剖宮產已成為一種較為安全的分娩手段[1],并且采用腹壁橫切口腹膜外剖宮產術式逐漸增多。隨機抽選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腹膜外剖宮產與腹膜內剖宮產各48例,均應用護理程序的方法進行母乳喂養(yǎng)的護理,比較兩組產婦在母乳喂養(yǎng)的開奶時間、產乳量以及新生兒體重增長、新生兒純母乳喂養(yǎng)方面的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腹膜外剖宮產48例作為研究組以及同期腹膜內剖宮產48例作為對照組。研究組年齡24~38歲,新生兒體重為3305.36±372.79g;對照組年齡25-37歲,新生兒體重3440.8±467.21g,均無內外科疾病及產科并發(fā)癥,新生兒apgars評分均大于7分,兩組數(shù)據(jù)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

1.2判定標準

統(tǒng)計兩組產婦開奶時間,泌乳量,72h新生兒體重增長,通過住院期間觀察及產后7天、14天、28天電話回訪的純母乳喂養(yǎng)例數(shù)。泌乳量評定標準:①多:喂奶后新生兒能睡眠2~3小時,喂奶前產婦有明顯脹感,哺乳后有明顯松弛感覺。嬰兒吸吮時能聞及吞咽聲,擠壓乳竇時有乳汁噴射;②中:喂奶后新生兒能睡眠1~2小時,喂奶前產婦,稍有脹感。,擠壓乳竇時有乳汁分泌,但無噴射狀;③少:嬰兒哭鬧,睡眠少于1小時,產婦無脹感,只擠出點滴狀乳汁。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結果

腹膜外剖宮產與腹膜內剖宮產母乳喂養(yǎng)情況,詳見表1。兩組產婦在開奶時間、泌乳量、新生兒體重增長、純母乳喂養(yǎng)率方面比較,研究組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

3.討論

由于腹膜外剖宮產手術不在腹腔內操作,術后腸蠕動恢復快,后4~6小時即可進半流質。術后早進食及飲食充足有利于乳汁分泌[2]。從營養(yǎng)角度考慮,產婦早進食有利于產婦的營養(yǎng)攝入和體力恢復,提高機體免疫力,促使產婦提前分泌足量乳汁,滿足哺育嬰兒的需要,從而能夠提高母乳喂養(yǎng)的信心。而腹膜內剖宮產產婦一般在排氣后方可進食,進食時間較晚,營養(yǎng)不足,不利于乳汁分泌。

我院腹膜外剖宮產多采用下腹腹壁橫切口,產婦手術當日即可采用臥位哺乳,術后一天可坐位環(huán)抱式哺乳[3]。哺乳時傷口疼痛輕,母親喂奶時較舒適,能做到早喂奶,按需哺乳。而腹膜內剖宮產產婦由于傷口疼痛,受限而怕痛少動,哺乳時間及次數(shù)均不如腹膜外剖宮產產婦多,故而乳汁不足。

剖宮產產婦由于受手術的打擊及出血量多于自然產,故純母乳喂養(yǎng)率較低。但腹膜外剖宮產術后無需禁食,并且傷口疼痛輕,從而能縮短開奶時間,增加泌乳量以及增加新生兒體重增長,樹立產婦母乳喂養(yǎng)的信心,提高新生兒純母乳喂養(yǎng)率。腹膜外剖宮產作為一種剖宮產術式,與腹膜內剖宮產比較在提高母乳喂養(yǎng)方面有促進作用,在臨床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李小艷.中國婦女剖宮產率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6,22(1):1-2.

篇10

關鍵詞:黃疸;早期喂養(yǎng);游泳;撫觸;護理干預;新生兒

    黃疸是指高膽紅素血癥,臨床表現(xiàn)即血中膽紅素增高而使鞏膜、皮膚、黏膜以及其他組織和體液出現(xiàn)黃染。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的常見疾病,若血清中未結合膽紅素過高,可引起核黃疸造成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甚至威脅新生兒的生命。現(xiàn)將我院產科對130例新生兒進行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王小環(huán).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  將2005年3月~2006年10月在我院產科出生的130例足月正常新生兒,根據(jù)出生順序,單號為干預組(65例),雙號為對照組(65例),出生體重2.5~4.0 kg,Apgar's評分≥8分,男嬰69例,女嬰61例,外觀無畸形,新生兒出生時無窒息、產傷及感染,并排除ABO或RH溶血。母親年齡21~33歲,無妊娠并發(fā)癥和合并癥。兩組性別、體重、胎齡、Apga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均進行早接觸、早吸吮,實行母乳喂養(yǎng)、母嬰同室、按需哺乳,常規(guī)新生兒護理,并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包括飲食指導、母乳喂養(yǎng)知識、新生兒生理特點介紹及科學育兒知識等。干預組新生兒在每次充分吸吮母乳后按需喂配方奶及2.5%葡萄糖水,直至母親乳量充足,并增加游泳和撫觸護理。游泳護理:新生兒出生4 h后即進行游泳,新生兒臍部貼防水護臍貼,選擇專為嬰兒游泳設計和生產的游泳圈和游泳池,室溫調節(jié)在26~28 ℃,水溫控制在37~39 ℃,每日1次,每次10~15 min。游泳過程分為被動游泳(護士在旁協(xié)助新生兒伸展肢體)和嬰兒自主游泳。撫觸護理:新生兒出生后第1天采用美國強生公司推廣的撫觸手法,進行全身撫觸,每日1次,每次10~15 min,游泳后進行。撫觸與游泳護理均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護理人員進行操作。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新生兒第1次排胎便的時間、胎便轉黃時間、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濃度動態(tài)變化。膽紅素測定采用經皮黃疸測量儀,每天早上6點由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負責測定,取額部及胸部平均值并做記錄。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軟件,數(shù)據(jù)以(±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新生兒第1次排胎便時間與胎便轉黃時間比較見表1。表1  兩組新生兒第1次排胎便時間與胎便轉黃時間比較 h(略)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干預組新生兒第1次排胎便時間及胎便轉黃時間均較對照組提前,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6 d內經皮測定黃疸指數(shù)值比較見表2。表2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6 d內經皮測定黃疸指數(shù)值比較 (mg/mL)(略)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干預組新生兒第2~6天黃疸指數(shù)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和P<0.01)。

3  討論

    在胎兒期,胎兒靠胎盤供應血和氧氣,但是體內為低氧環(huán)境,必須有更多的紅細胞攜帶氧氣供給胎兒,才能滿足胎兒的需要。出生后,新生兒必須用自己的肺呼吸直接獲得氧氣,體內的低氧環(huán)境得到改變,紅細胞的需求量減少,于是大量的紅細胞被破壞,分解產生膽紅素。這時新生兒的肝功能不完善,酶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不能把過多的膽紅素處理后排出體外,只能堆積在血液中。這種膽紅素象黃色的染料一樣,隨著血液的流動,把新生兒的皮膚和鞏膜染成黃色,出現(xiàn)新生兒黃疸,新生兒肝臟的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和尿嘧啶核苷二磷酸糖脫氫酶(UDPG脫氫酶)不足或受抑制,不能將非結合膽紅素轉變?yōu)榻Y合膽紅素,以致非結合膽紅素潴留血中發(fā)生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