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2-06 18:0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1.概說
語言是人類思維和交流的工具。語言與文化是統(tǒng)一的,二者相互依存。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人們只有通過語言才能掌握人類社會的文化知識。人們在學習一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就是在學習這一民族的文化。在語言學習中,文化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語言的使用要受該語言所屬民族文化制約。
所謂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nèi)涵:一是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屬于文化這個大家族中的一個成員;二是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人類所有文化現(xiàn)象都可以在語言中得到反映。文化是一個社會學的根據(jù),從廣義上講,它一般指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或者說文化是人類物質(zhì)生活方式和精神方式的總稱,人類的所有精神和物質(zhì)活動都屬于文化。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其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因而文化帶有民族性。一種語言就是在該民族長期物質(zhì)生活實踐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是物質(zhì)生活基礎上的精神產(chǎn)品。
2.語言中的文化
語言不但是人類思維和交流的工具,它同樣是打開異國世界的一把鑰匙。文化是指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物質(zhì)生活方式和精神方式的總稱,人類的所有精神和物質(zhì)活動都屬于文化。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其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因而文化帶有民族性。一種語言就是在該民族長期物質(zhì)生活實踐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是物質(zhì)生活基礎上的精神產(chǎn)品。我們通過語言來了解目的語使用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因此,當我們接觸任何一種新的語言時,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其絢爛多姿而又廣博深遠的文化。Timothy Light在《現(xiàn)代外語教學法:理論與實踐》中以背景知識的功能為出發(fā)點,提出了“知識文化”與“交際文化”的概念。所謂知識文化指的是那種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對某詞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產(chǎn)生直接影響的文化背景知識,它可包括歷史、地理、經(jīng)濟、哲學等等。所謂交際文化是某一文化領域內(nèi)人們普遍的文化適應能力,是指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時,由于缺乏有關某詞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識而發(fā)生誤解,它包括詞語文化以及它廣泛的內(nèi)容,小到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大到抽象的行為規(guī)范、倫理標準、信仰價值觀等。因此,我們在使用語言時所受到的文化上的制約和影響遠比我們認為的要大。
3.文化中的語言
那么什么是語言呢?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
學習語言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習過程,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語言使用區(qū)域中的人們在一定的語境下相互交際而使用的,一種特定的語言總是和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或國家以及其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等因素密切相關的。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它可以容納文化的各個方面。語言一方面反映文化,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同時受文化的制約,特別是受思維方式的影響,這時語言的民族性顯得格外突出,使不同民族的語言呈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如果單從一種語言和其對應的文化來看,二者是重疊的,所以,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只有從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對比中才能看得更加清楚。
4.跨文化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tài)、物質(zhì)、社會及宗教等環(huán)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上人情等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同。語言與文化密切聯(lián)系。
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質(zhì)。其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一個綜合的、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它包括知識向度、思維向度和行為向度等。文化是社會的精神生活和物質(zhì)生活的總稱。在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時候,我們要了解目的語民族的歷史發(fā)展、社會制度、一般風俗、禮儀、禁忌等,并主動參與跨文化交際情景過程,要對復雜多變的因素作出獨立的判斷和靈活的應付,交際者要具有感知和應對現(xiàn)實和流動事務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包括知識和思維的能力,還表現(xiàn)為一種行為能力,一種與人交往的能力。畢竟交際是在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的。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語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差異的教學。
二、大學英語教育的功能和意義
1.概說
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nèi)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質(zhì),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因此,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zhì)教育課程。
2.功能和意義
大學英語教育包括英語作為語言的工具功能及整體素質(zhì)培養(yǎng)功能。大學英語教育的工具功能是因為它具有現(xiàn)實的使用價值而一度成為語言教學的重點和熱點,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普遍認為“英語只是一個工具”。大學英語教育通過它的另一項功能即整體素質(zhì)培養(yǎng)功能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行為的發(fā)展,使他們具有一種新的文化意識。大學英語教育能使學生多側面、多角度地觀察和思考世界,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認識世界。語言的培養(yǎng)功能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英語的學習和實踐是以該語言所表達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思想和意識活動為依據(jù)的。而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不僅在于了解和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學、民俗學方面的知識,欣賞英語國家豐富多彩的文化,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
三、 語言教育與文化教育
1.概說
語言是人類思想和交流的工具,語言和文化是同一的,二者相互依存。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人們只有通過語言才能掌握人類社會的文化知識,人們在學習一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就是在學習這一民族的文化。在語言學習中,文化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語言的使用要受該語言所屬民族文化制約。因此,我們的語言教育既有工具性,更有人文性。外語教育不但是語言教育,還包括文化教育,這些認識已逐漸成為我國外語界的共識。然而在很長時間里文化教育基本上都被單一地或片面地理解成目的語文化的導入。人們在討論外語教育中的文化導入時,大多數(shù)討論主要是針對外族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和意義,而忽略了本族語文化。廣大的外語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重視的是在對目的語文化導入時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之間的異同。
2.中西文化差異和大學英語教學
中國是封閉式的大陸型自然地理環(huán)境,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種在寬松融洽無壓力的自然氛圍中生長起來的民族塑造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觀,即沒有人與自然的明顯對立,習慣于從總體方面認識事物,并從本質(zhì)上把世界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并用這種觀點去解釋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而英美民族的情況就不同了,他們的祖先生活在一個山呼海嘯、動蕩不安的海洋環(huán)境中,這使得英美民族重視空間拓展與武力征服,他們的民族性格中深含著強烈的戰(zhàn)勝欲和征服欲,他們認為人與自然是分離的,人處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他們的文化發(fā)展是在生產(chǎn)力和各種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下推動的。由這種不同的生存方式所衍生出的在中西方文化、信仰和觀念等等上面的不同,使得兩個民族在行為習慣和思維發(fā)展以及心理、性格上也出現(xiàn)了極大的不同,形成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文化。中國文化屬于人文文化,而西方文化屬于科學文化。兩種文化屬性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漢民族以直覺感性為主的思維模式和西方民族分析性邏輯思維模式;西方的心靈是分析的、個性化的、客觀的、普遍化的、概念化的、體系的等等,而漢民族文化卻恰恰相反,可以概括為:綜合的、整體化的、主觀的、獨特的、直觀的、非體系的等等。
在具體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中西在思維和文化上的這種差異,使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決定了不同的價值觀念,而不同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又構建了不同的認知方式,形成不同的交際風格與語言行為模式,從而啟發(fā)學生建立全景式的文化認知,明白彼此交際規(guī)范、詞法、句法方面的不同。鼓勵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外語學習過程中的背景知識、語境知識和言語結構知識,一方面強調(diào)這種外語語言知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應該通過母語加強專業(yè)知識以及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信息量,以此來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
3.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意義
當今社會迫切需要的是既有專業(yè)素養(yǎng)又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綜合性人才。然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不僅僅是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更要懂得遵守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因為沒有這種使用規(guī)則,語法規(guī)則將毫無用處。在與外國人的接觸當中,講本國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音或句法錯誤,相反,對于講話規(guī)則的違反常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會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因此,在實際交際過程中,文化錯誤常常要比語法錯誤更嚴重,如果沒有文化方面的知識,如果不了解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那么交際很可能會發(fā)生障礙甚至失敗。
4.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應用
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積極轉變一般教學的思維模式,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相結合,注重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學生靈活使用語言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在不同的場合,根據(jù)不同的對象,按照不同的需要以及所要達到的交際目的用恰當?shù)恼Z言形式準確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在世界走向中國,中國也走向世界的今天,我們既要借鑒和吸收外國的先進技術和文化精華,又要向全世界介紹我們自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展示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到的職責和義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必須提倡以跨文化交際為目的的目的語和本族語文化的兼容并舉,以培養(yǎng)和加強外語學習者的語言文化敏感性。
而作為目的語與本族語的中介者和解釋者的外語教師在外語教育工作中扮演著一個特殊的角色,他們涉及到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教學工作――解釋一些詞法、句法和篇章結構,在他們面前所要完成的是更加艱巨的一項任務――文化教育。而文化所涉及到的范圍如此之廣,不但包括了文學、藝術、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還包括歷史、地理、哲學、心理和思維方式,甚至還包括某些科學范疇概念。因此,外語教育是一門多學科的綜合性教育。
林汝昌先生在《外語界》1996年第4期上發(fā)表的文章里提出,文化的導入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講授目的語的語言結構知識,消除外語學習中影響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礙,重點是導入有關詞匯的文化因素和有關課文內(nèi)容的文化背景知識;二是較系統(tǒng)地導入相關的文化知識,根據(jù)每篇課文或每冊書的內(nèi)容,歸納出能涵蓋課文或全書內(nèi)容的文化框架;三是導入更廣泛的文化內(nèi)容,包括一個民族的歷史與哲學傳統(tǒng),即綜合與概括一種文化的社會模式及其價值系統(tǒng)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在此過程中,教師除了分析外語教學中的語言現(xiàn)象、分析其文化語境之外,還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形成逐步完善的文化認知模式,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加深學生對外語的理解,提高外語的運用能力。
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更需要認識到,外語,尤其是英語,已經(jīng)成為一座走向世界的橋梁,同時也是讓世界認識中華民族的橋梁。我們通過它走向世界,也讓世界走近我們。它同樣也是一把鑰匙,一串神奇的字碼,我們通過它發(fā)現(xiàn)自我和那些我們未曾到達過的神秘世界。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3]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篇2
我們學習應用外語,目的是為了交際,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際,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習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不同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 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我們所指的文化,并不單純是狹義上所指的文學、音樂、美術等,而更廣義上所指的: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俗、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沒有這些的深入認識,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語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種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習俗觀和世界觀去和外國人進行交往,必然會形成不同文化觀念在某個話題或論點方面的沖突和不快。
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學工作者更多地強調(diào)了“聽”“說”“讀”“寫”四大技能的培養(yǎng)及素質(zhì)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學時間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語文化的進一步的學習、了解和滲透。同時,作為素質(zhì)教育,我們在語言教學中,應盡量多地全方位體現(xiàn)該語言范疇的文化現(xiàn)象、文化特征。雖然對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齡、職業(yè)、信仰、思維等影響,但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應該可以理解在歐美國家最常用的成語、諺語、格言和典故。這些內(nèi)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盡管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但我認為仍不足夠,英語文化中,常用的諺語還很多,而適合初中學生年齡認知的諺語也很多,如:“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l(fā)east said, sooner mended”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典故,在第一套人教版教材中,初中英語第五冊曾有過的故事,簡單涉及了所羅門這位智慧之王的故事,但這類的典故并不多見。根據(jù)年齡與接受力的因素,我認為可以適當增加多幾個常見于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文章作為了解和閱讀材料的,如the garden of eden, noah’s ark, the tower of babel, achilles’ ,heel等。另外,在英語中,顏色的運用,特別在語言中作比喻和聯(lián)想的運用是較為廣泛的。我們在教材中見得也不多,如the green house, the white house, in black and
而受年齡和思維深度、心理因素的制約,委婉語、禁忌語和英語文體等在初中教材中極少出現(xiàn)是較正常的。在跨文化交往中,怎樣才是有禮貌、怎樣用適應的謙辭和敬辭同樣很重要。雖然在教材中有出現(xiàn),但仍要補充。尤其能結合現(xiàn)實中,中國人漢文化與歐美人英語文化在交往中出現(xiàn)的各種失誤與沖突的材料,在教科書中應有充足的安排,這樣的例子才有說服力和警示性。
在文化交際中,我們接觸得最多的還是人,我們要更全面地了解外國人,必須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人生觀、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必須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和人民有大概的了解,在各種人物傳記中,新舊版兩套人教版教材所選的內(nèi)容都非常好。人們都總想從下面的、有積極意義和成功的奮斗經(jīng)歷的人物身上吸取其人生精華,因而在所有教材中出現(xiàn)的人物形象,給人難以磨滅的印象。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的民族英雄:內(nèi)森黑爾,(其名言為“我唯一抱憾的是:我有,且僅僅只有一次生命貢獻給我的祖國”),反映普通人一面的;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的動人故事;反映有骨氣的歌唱家;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發(fā)明家愛迪生;著名杰出的政治家、發(fā)明家富蘭克林;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現(xiàn)代護理制度創(chuàng)始人佛洛?薩南丁格爾;在叢村中因飛機失事而幸存,并頑強求生的德國女孩的故事等等。所有這些反映了歷史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在教材中應適當補充現(xiàn)代著名的體育運動員、藝術家、政治家或社會以至為全世界和平、發(fā)展和進步作出杰出貢獻的人物的軼事。所有這些材料,給在成長時期的中學生的心靈教育起著極大的積極的作用。人們可以分析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中吸收其精華。另外,體現(xiàn)歐美人獨立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公平意識、樂觀主義和與他人良好的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探索精神的人物傳記與體裁,應考慮到教材的更新和補充中去。
語言中,包含著文化領域中的民族性格部分。如歐美人所崇尚的幽默感。這類題材文章在我們的教科書中并不多見。作為更深入地了解和處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我們應參照(第二冊)等有關教材中的文章選取適當?shù)臄U充到初中的教材中。
篇3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 文化藝術組織 政府 合作關系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民物質(zhì)生活得到提高,隨之衍生出對藝術的需求。我國政府大力推進文化職能轉變與文化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成為重要的文化職能補充。目前,我國形成以三大部分為主體的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分別是以美術館、藝術館和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化事業(yè)單位;以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以及各類基金會為代表的社會團體;以民營藝術館為代表的民辦非企業(yè)單位。①
一、我國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重要性
在全球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作為一項必要社會組織起到了引導合理社會價值觀、培養(yǎng)公民審美情操、緩和社會矛盾的重要作用。非營利藝術文化組織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一)能夠充分吸納社會資源,通過募捐等形式募集社會資金及慈善物品,在動員志愿者參加組織開展的社會文化藝術活動中,以非營利性、公益性的特征充分彌補政府與市場缺失帶來的不足,從而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二)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作為公眾意識的表達載體,充分體現(xiàn)公眾文化訴求,鼓勵社會成員積極參與到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中,拓寬公眾對文化藝術的了解,提升公眾審美情趣,比如藝術館、博物館開展的展覽活動和講座,直觀的向公眾展示文化藝術的實體與思想,公眾通過“看”“聽”甚至“摸”等多種形式來感受文化藝術,進一步推動文化藝術觀念的傳播。②(三)傳播社會主流文化意識導向,引導公眾承擔社會責任,堅守道德底線。文化事業(yè)單位可以通過出版物、公眾講座等形式進行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歷史文物,形象化的展示、講解傳播愛國主義情懷、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人生觀與價值觀,與政府相互配合保障公共文化政策的推進實施。(四)社會團體的成立保障了文化藝術工作者的權益,用團體的形式構成規(guī)范的文化體系。因此,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健全發(fā)展以及與政府構建良性合作關系是實現(xiàn)我國文化藝術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必要前提。
二、我國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與政府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的政治法律制度背景下,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建立和發(fā)展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政府掌握公共權力,通過法律法規(guī)和行政權力影響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建立和發(fā)展;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是政府實現(xiàn)其文化職能轉變的載體,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對政府政策的有效回應可以對政府形成強大的支持力,反之會產(chǎn)生限制作用。二者間良性互動的關系是提升社會文化傳播能力、實現(xiàn)社會福利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國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政府的強制力決定了政府在政治力量對比和資源分配上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地位。③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建立要得到法律與政策支持,以獲得成立和運行的合法性。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對非營利組織的定位不夠明確,導致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缺乏獨立性,④文化藝術傳播的主題與內(nèi)容受限。在二者的合作關系中,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處于被支配地位,忽略了公共文化藝術的公眾性、多元性、創(chuàng)新性的特征,沒有做到以公眾需求為根本出發(fā)點。
(二)在我國,政府資金支持是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運行的主要資金來源,相關募捐和基金政策不太健全,導致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在運行活動與決策上缺乏自主性。我國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本身缺乏健全的管理體系,傾向傳統(tǒng)行政管理模式,員工呈現(xiàn)老齡化態(tài)勢,缺乏創(chuàng)新性,人、財、物管理制度不夠科學,資金短缺,社會公信力、影響力不高,難以實現(xiàn)與政府的有效合作。
(三)公眾全民參與程度有限,制約了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發(fā)展,使得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內(nèi)部資金利用不充分、文化設施資源浪費。主要存在著資源地區(qū)分布不均、城鄉(xiāng)差距大的問題,還沒能實現(xiàn)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結合。政府作為文化藝術事業(yè)導向的主體,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互動性不高導致公共文化服務供需脫節(jié)的情況。此外,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自身也存在能力不足的現(xiàn)狀,內(nèi)部管理體制不健全,文化活動開展缺乏長期性、計劃性,無法對政府的支持予以有效地回應。
三、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與政府構建良性合作關系的對策
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文化藝術的繁榮發(fā)展既要以經(jīng)濟發(fā)展為基礎,又要能夠匹配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步伐。政府在推動文化體制改革時,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不再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角色,二者應構建和諧的合作關系來實現(xiàn)角色的轉變。
(一)基于公眾需求的統(tǒng)一文化推廣
政府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應加強溝通與交流,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擁有便利的條件了解公眾的文化藝術需求,作為公眾意志的載體,應積極向政府反映公眾文化藝術推廣的切入點,不單單以政府指令為根本,應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實現(xiàn)政府政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如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與地方政府社區(qū)合作,開展社區(qū)書法藝術品展覽、社區(qū)老年人書法大賽等,豐富群眾日常生活,在符合社會主流文化藝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推廣滿足公眾需求的文化。
(二)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法規(guī)與管理機制
政府深化法制改革進程,簡化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審批程序,高效合理的對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進行管理。政府在明確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合法地位前提下,要認清政府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之間可能出現(xiàn)的公共資源競爭。⑤合理調(diào)配資源,在對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進行撥款支持的情況下,可以英國《慈善法》為借鑒,規(guī)范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融資環(huán)境,保障資助人權利與義務,對文物與藝術品捐贈進行科學管理,進一步營造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獨立自主的決策與運行環(huán)境。同時,明確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管理體制,以科學透明化的管理來提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活力和競爭力,加強組織能力建設,在合理的前提下盡量少的受到政府干預,形成自身良性發(fā)展。⑥
(三)加大公眾參與力度,建立第三方監(jiān)督機制
政府始終扮演著對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監(jiān)督者角色,但人民群眾是政府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行為的根本出發(fā)點,公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與接受程度是政策推進的根本。加大公眾參與,形成惠及全國上下的格局,形成第三方對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監(jiān)督態(tài)勢,提高政府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合作效率,杜絕資源浪費。
構建政府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良性合作關系,是促進我國文化藝術事業(yè)穩(wěn)步前進的首要出發(fā)點。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作為文化事業(yè)的“第三部門”,應充分發(fā)揮其功能補充作用,積極構建和諧共贏的合作關系模式,為進一步推發(fā)動我國公民文化藝術水平打下良好基礎。
(注:本文為哈爾濱師范大學青年學術骨干資助計劃項目,項目編號:KJB201106;黑龍江省博士后科研資助項目,項目編號:LBH-Z12079;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Ggzdxk-13004)
注釋:
①黃小嬌.美國非營利藝術組織的募捐及其實踐――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例[D].中央美術學院,2014.
②王名.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功能及其分類 [J].學術月刊,2006(9):8-11.
③田凱.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信任關系研究――一個社會學理性選擇視角的分析[J].學術研究,2005(1):90-96.
④郭小聰,文明超.合作中的競爭: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新型關系[J].公共管理學報,2004 (1): 57-63.
⑤馬力.論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模式構建[J].學術交流,2007(4):86-90.
⑥周正兵.英國非營利藝術機構管理經(jīng)驗及其啟示――以經(jīng)常性資助機構為例[J].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2 (45):62-69.
篇4
關鍵詞: 語言 文化 對外漢語教學
一、引言
國外對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產(chǎn)生了很多較為重要的理論,如沃爾夫假說和前蘇聯(lián)的語言國情學,這些對我國關于語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鑒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梳理我國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成果。
我國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羅常培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從詞語的涵義方面探討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國內(nèi)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研究的濫觴。繼而興起了多種關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討論,也產(chǎn)生了幾個流派,如“雙向交叉文化語言學派”,“全面認同文化語言學派”和“社會交際文化語言學流派”(束定芳,1996),以及多個學科分支,如文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方言語言學等。這些研究證明,文化和語言的關系錯綜復雜,對其的研究具有跨學科的性質(zhì),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些結論不僅不互相沖突,而且從不同的方面完善了對語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一)語言與文化的定義
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我們首先要明確何為語言,何為文化?!皬恼Z言的結構特征來看,語言是個符號系統(tǒng)。它是一個由音位、語素、詞和詞組、句子和篇章等構成的層級系統(tǒng)。從語言的功能特征來看,語言是個工具,是個思維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關于語言的定義爭議不大,但關于文化的定義歷來眾說紛紜,國內(nèi)外有兩百多種定義。季羨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義“最好還是不下”,同時他認為:“文化就是非常廣義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質(zhì)方面,對人民有好處的,就叫做文化?!?/p>
(二)關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
上文已提到,我國對語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已頗豐,進入新世紀也出現(xiàn)了一些較為新穎的理論。顧嘉祖(1998)曾說:“任何對語言三要素的研究與使用語言的人分離開來,脫離社會文化環(huán)境研究語言三要素,我們的研究有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個大前提下,對于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1.包含關系
這是一種較被認同的觀點,也是較為折中的觀點。王魁京(1993)、束定芳(1996)和杜道明(2008)都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如果說文化是涉及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一個大系統(tǒng)的話,那么語言就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保ǘ诺烂?,2008),“二者的概念有大小之分,有包容與被包容之分?!保ǘ诺烂?,2008)“作為人類傳遞信息的工具――語言,它是人類文化總體的組成部分,又是人類文化的傳播媒介?!保ㄍ蹩?,1993)即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反映與工具關系
還有兩種較為普遍的觀點:語言是文化的反映,這是語言與文化的反映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束定芳,1996),這是語言與文化的工具關系。但隨著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大家逐漸注意到這種表述并不準確。劉君濤(2000)指出:“我們不能把語言簡單地看成是反映社會文化生活的一面鏡子,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可能僅僅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倍诺烂鳎?008)則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夠全面,他主張“語言是文化的凝聚體”這一說法。傳統(tǒng)的反映和工具的關系傾向于認為文化重于語言,而劉君濤(2000)和杜道明(2008)則認識到語言也會對文化產(chǎn)生重要影響,語言也具有一定的主體性。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3.決定關系
戴昭銘(1996)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值得采納。他在《文化語言學導論》中指出:“語言和文化誰產(chǎn)生誰,誰決定誰和誰影響誰,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不值得、不必要也不可能求得一言以蔽之的解答。”這就提醒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待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還有學者是從具體的方面來研究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如王魁京(1993)是從語言的各個平面研究了其與文化的關系,如語音、詞匯和語法與文化的關系,這對對外漢語教學是有指導作用的。戴昭銘(1996)則從文化的各個層面和語言的關系進行了論述,他從思維、哲學、政治、宗教和文學藝術等方面探討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的重要性
有學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要在外語教學中重視文化教學,認為“學習語言,一方面要學習規(guī)范的語言,另一方面要學習正確地運用語言”(王鐘華,1991)。進入新世紀,研究者更是從國家的戰(zhàn)略高度討論了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指出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是隨著我國國力增強而帶來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及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深入拓展,在進入21世紀后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課題”(張德鑫,2001)。由此可見,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討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已成為一種趨勢。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
上文已經(jīng)提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樹立不同的文化觀,換言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與我們文化本體研究中的文化是不同的,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更多地是從交際的角度、實用的角度來研究的。對此,周思源(1992)在《論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觀念》中較早地作了論述。他認為:“我們建立的文化觀念歸根結底要服務于教學,以是否有利于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為取舍標準?!比绻覀儼颜Z言中包含的任何文化知識都毫無遺漏、不加取舍地傳授給學生,那么“我們就會陷入處處都是文化,語言教學受到?jīng)_擊的困境”。對此,張占一(1990)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所謂知識文化,指的是那種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所謂交際文化,指的是那種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信息準確傳遞(即引起偏差和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但是這種分類的問題是內(nèi)涵不夠清晰,其中的“不直接影響”、“直接影響”很多時候是因人而異的,會出現(xiàn)一種文化知識既屬于“知識文化”,又屬于“交際文化”。周思源(1992)提出學生的五種需求,也就是要從學生的需求來對語言教學中的文化知識進行取舍和分類,內(nèi)容比較寬泛,沒有提出具體的分類標準。但其后的葛中華(1994)進行了“語言文化”與“超語言文化”的劃分,“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來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進行考察和研究”。此種分類完善了“交際文化”與“知識文化”的分類,也就是說這樣的劃分更為細致,“避免了‘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在外延上前者包容后者、在內(nèi)涵上也含混不清的情形”(葛中華,1994)。同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據(jù)此來進行文化大綱、文化教材的編寫。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討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我們要分階段來研究。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不同的。
張占一(1990)、王鐘華(1991)和王學松(1993)等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在語言教學中要分階段處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基本上認為在初級階段要以語言教學為主,文化教學為輔,同時文化教學內(nèi)容為“知識文化”或稱為“物質(zhì)文化”,如“春節(jié)、貴姓”等當中包含的禮俗文化,“四合院、紫禁城”等當中包含的建筑文化,“菜系、旗袍”中包含的飲食服飾文化,以及“京劇、唐詩”中包含的文化藝術文化都可以在初級階段介紹給留學生。在中高級階段要加大文化的輸入,而且輸入的是“交際文化”或稱為“精神文化”,如中國的哲學思想文化可以在這個階段介紹給學生,但要注意“適量”,在這個階段也不能放松語言教學。吳仁甫和徐子亮(1996)從定量、定性的角度提出:“對外漢語教學包含基礎漢語教學、交際文化教學和知識文化教學,這三種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位置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的?;A漢語教學作為語言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它是首要的。”“交際文化教學和知識文化教學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心應偏向于交際文化教學?!本腿叩年P系,作者給出了形象而貼切的比喻:“三者的關系猶如一座寶塔,基礎漢語是塔基和塔座,交際文化是塔內(nèi)由下而上的樓梯,而知識文化則是塔尖?!辈⑶疫M一步提出基礎漢語教學是“無中生有”,指在初級階段要把語言技能方面最基本的語音、詞匯語法知識教授給學生;交際文化教學是“雪中送炭”,是指把交際中常用的文化內(nèi)容講解給學生。如漢語中有時不直接拒絕某人,而是采用較為含蓄的“拒絕”的代名詞:“以后再說吧。”“我們再考慮考慮?!钡鹊龋魧W生了解了這種交際文化既可以聽懂別人“拒絕”的意思,又可以用這些詞語委婉地拒絕別人。知識文化教學是“錦上添花”,指把關于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文化介紹給留學生,使他們對中國有較為全面的認識。本文認為,此項研究將語言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分析得很透徹,但這里沿用了“交際文化”、“知識文化”的分類,在概念的外延上還是有所不清。
這方面最新也是較為全面的研究成果是李楓(2010)的《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因素處理的階段性劃分》一文,文章中論述了文化因素分階段處理的必要性、依據(jù)、原則和策略,比較完整。但通過這些研究成果,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不管是以前的成果還是現(xiàn)在的成果,在論述方面都是從宏觀的角度,或者說是從大的方面提出一些原則,研究得還不夠細致和深入,這可能也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內(nèi)容駁雜有關。因此,我們應繼續(xù)加大分階段研究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力度,將研究引入更深、更細的方向,完善對外漢語教學。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將我國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分析了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幾種代表性的觀點,如包含關系、反映和工具的關系、決定關系,以及它們各自各個層面之間的關系,使我們認識到應該從多角度來研究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不應將兩者的關系絕對化和單一化。進而梳理了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以及漢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從這些研究成果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都比較宏觀,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要將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細化和量化,為教學提供有利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陳建民.關于語言與文化研究的思考[J].漢語學習,1992,(1).
[2]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3]杜道明.語言與文化關系新論[J].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冬之卷.
[4]葛中華.文化考察的新視角:語言文化與超語言文化[J].漢語學習,1994,(3).
[5]顧嘉祖.語言與文化――永恒的跨學科研究課題[J].外語研究,1998,(4).
[6]季羨林.西方不亮,東方亮――季羨林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的演講[J]. 中國文化研究,1995(冬之卷).
[7]李楓.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因素處理的階段性劃分[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4).
[8]劉君濤.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重新認識[J]. 外語研究,2000,(1).
[9]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0]束定芳.語言?文化?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1988,(2).
[11]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 外語界,1996,(1).
[12]王魁京.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與第二語言的教學[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6).
[13]王鐘華.建立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教學體系――關于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關系問題的思考[J]. 世界漢語教學,1991,(1).
[14]王學松.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層次[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6).
[15]吳仁甫,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位”與“量”[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
[16]張德鑫.潤物細無聲――論對外漢語教學與漢學[J]. 語言文字應用,2001,(1).
篇5
關鍵詞 少數(shù)民族 語言 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H2;G122 文獻標識碼:A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球當前現(xiàn)存的語言種類為近7000種,但是全世界96%的人口只使用這7000種語言的4%,并且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平均每60天左右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再加上當前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不斷推進,按照現(xiàn)有趨勢,不到3個世紀的時間,世界上很可能只有數(shù)十種語言存在。語言不僅是溝通和交流的載體,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縮影,重視語言文化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對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0概述
對于語言我們十分熟悉,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語言。但是我們很難準確地對語言下一個確定的定義。我們認為,語言應當包含三個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語言是一種交流和溝通的工具,人們能夠借助語言來了解相互的意圖,能夠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從而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其二,語言是人類在不斷發(fā)展進步的過程中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成果的載體,它能夠?qū)⑷祟惖奈拿鬟M程記錄下來,供人們反思和探索,它其實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其三,語言又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是一種特有的事物。動物也會發(fā)聲,也會用聲音來表達感情和傳遞信息,但是這種聲音較為機械,不能稱之為語言。
1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
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存在和教育與文化傳承之間存在相輔相成,不可割裂的緊密聯(lián)系。一方面,語言的存在和語言教育促進著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傳承;另一方面,少數(shù)民族文化傳承對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也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1)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存在和發(fā)展促進少數(shù)民族文化傳承。語言是少數(shù)民族民族感情、民族意識、民族心理的重要載體和基礎,它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它是民族文化記載、儲存和傳承的物質(zhì)條件。各民族人民通過對語言的提煉、記錄和整理,使民族文化不致會消亡。
(2)民族文化傳承也對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發(fā)展有促進作用。較好的民族文化保護氛圍本身就會讓民族語言受益,并且其也能夠極大提升少數(shù)民族語言教育的效能;通過對民族文化資源的不斷調(diào)查、開發(fā)和搜集、整理,也能夠充實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內(nèi)容,將民族語言以一種更為直觀的、動態(tài)的方式得以發(fā)展。
2加強少數(shù)民族語言教育促進文化及其傳承途徑探析
(1)應當在立法上對加強少數(shù)民族語言、少數(shù)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強制性規(guī)定。因為當前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發(fā)展相關影響因素太多,如果不運用國家強制力去約束,僅憑其自主發(fā)展,很難起到很好的效果。及時地制定各種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將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工作納入到法制的軌道上有利于其實現(xiàn)其可持續(xù)發(fā)展。
(2)重視少數(shù)民族語言教育,培養(yǎng)優(yōu)秀的雙語人才。盡管漢語是我國的通用語言,但是對于少數(shù)民族群眾來說,其生活交往活動中更多地還是使用本族語言。因此,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開設雙語教育,培養(yǎng)能夠熟練運用當?shù)卣Z言和漢語的更多人才,實現(xiàn)雙語平衡發(fā)展、共同促進的局面。漢民兼修已經(jīng)成為對當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民的基本要求。
(3)營造較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圍需要多方面多層次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xiàn)。第一,少數(shù)民族政府應當加強其領導和統(tǒng)籌,用政策上的保障來確保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得到傳承,扭轉以經(jīng)濟為綱的錯誤發(fā)展觀念,重視少數(shù)民族教育;第二,加強家庭在少數(shù)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中的作用。對于下一代的教育和影響,家庭的作用遠比學校更大,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傳承,應當由家長將民族精神、民族觀念傳承給下一代;第三,開展各種鄉(xiāng)村文化社區(qū)活動。應當采取更為生動活潑的方式方法來促進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的發(fā)展。
(4)加大對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文化的調(diào)查、研究、整理、總結,采取各種現(xiàn)代化的手段來對少數(shù)民族的語音、詞匯、語法進行記錄,創(chuàng)造更多優(yōu)秀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品;除此之外,還應當形成高效率、高質(zhì)量的語言文化傳承機制,將拯救我國少數(shù)民族瀕危語言和文化當成當?shù)卣匾臍v史任務去做,將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文化、民族精神和理念發(fā)揚光大。
3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當前少數(shù)民族語言及文化的傳承現(xiàn)狀岌岌可危,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背景下對整個國家和五十六個民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都產(chǎn)生消極影響。再加上近些年來西方主流價值觀念和文化對我國本土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在當前研究如何保持少數(shù)民族語言及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具有迫在眉睫的歷史、現(xiàn)實意義。當然,隨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不斷開發(f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趨向一體也是一種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探索其中的規(guī)律,尊重客觀現(xiàn)實,保護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的精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金星華.民族文化理論與實踐――首屆全國民族文化論壇論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篇6
關鍵詞:網(wǎng)絡語言;文化;大學生;價值觀;社會語言學;傳播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092-02
網(wǎng)絡語言不僅盛行于網(wǎng)絡,還以其生動的形式、深刻的社會文化內(nèi)涵流行于現(xiàn)代文化生活,特別是那些反映社會重大事件和社會心理的網(wǎng)絡流行語,不僅被網(wǎng)民高度關注且廣泛傳播,而且也被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大眾傳媒所運用。網(wǎng)絡語言的傳播不僅是一種媒介現(xiàn)象,也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對網(wǎng)民的價值觀和行為都會產(chǎn)生一些影響。網(wǎng)絡語言所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以及呈現(xiàn)出的最新最潮的表達方式,會吸引受眾。從某種角度而言,這種娛樂化的傾向會影響受眾價值觀的選擇。大學生接受新事物、新觀點、新知識的能力都很強,因而網(wǎng)絡語言對他們價值觀的影響會更顯著。
網(wǎng)絡語言與社會和文化有密切的關系,所以社會性和文化性都是網(wǎng)絡語言的重要屬性,網(wǎng)絡語言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價值,要比一般詞匯豐富得多。通過對網(wǎng)絡語言的研究,可以從側面揭示社會、文化和社會價值取向的某些變化和發(fā)展。
國內(nèi)學術界對網(wǎng)絡語言和文化的研究大多是單一的從語言學、語用學及語義學視角展開的。如:戚曉杰從語音的視角探討語言的諧音表義現(xiàn)象(2001);李蔚然從語用學的視域考察網(wǎng)絡語言(2005);張靜、羅世瑛從語義學角度考察網(wǎng)絡語言的詞義變異(2003)。以往跨學科研究較少,文章從社會語言學和傳播學的視角來分析和探討網(wǎng)絡語言及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一、理論基礎
網(wǎng)絡語言,就是產(chǎn)生于網(wǎng)絡,流行于網(wǎng)絡的語言。于根元(2003)認為,網(wǎng)絡語言是“網(wǎng)上通用的語言,相對于日常的交際語言,是一種新的媒體語言,是一種新的語體”。從社會語言學的視角看,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方言,也是一種語言變體。蘇芳芳認為,網(wǎng)絡語言是一種充斥著諧音、別字和外來語的社會方言。網(wǎng)絡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社區(qū)語言,其使用者大多為年輕人,特別是受教育的學生。開放的社會為信息、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網(wǎng)絡語言也逐漸滲入社會,網(wǎng)絡流行語逐步演變成社會流行語。語言學家薩丕爾(Sapir)認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2002)語言的產(chǎn)生標志著文化的出現(xiàn)。網(wǎng)絡語言也不例外,它是網(wǎng)絡文化的載體,也是網(wǎng)絡文化的外部表現(xiàn)方式之一。網(wǎng)絡語言能夠最直接、最明顯的體現(xiàn)網(wǎng)絡文化。
二、研究設計
為深入、細致地了解網(wǎng)絡語言及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本研究采用以下三種調(diào)研方法展開研究。
一是文獻閱讀法通過閱讀大量文獻來了解網(wǎng)絡語言和文化的研究現(xiàn)狀,強化對社會語言學和傳播學理論的掌握。二是問卷調(diào)查法本文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網(wǎng)絡語言和文化的影響問卷調(diào)查”。采用實地調(diào)查的方式,分別在河南理工大學、焦作大學和焦作師專隨機發(fā)放問卷246份,收回有效問卷240份。通過測評調(diào)查者對網(wǎng)絡語言的知曉度、支持度以及他們對網(wǎng)絡語言和文化影響力的評估來掌握被調(diào)查者受網(wǎng)絡語言和文化影響的真實情況。三是深度訪談法從調(diào)查的問卷中抽取特征鮮明的樣本,進行個案訪談。
(一)研究假設
假設一:網(wǎng)絡語言和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具有明顯的影響。假設二:網(wǎng)絡語言和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程度與主流媒體的參與和傳播高度相關,媒體參與機會越多,網(wǎng)絡語言沉淀為社會流行語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影響力也會變大。假設三:大學生個體心理存在差異,但網(wǎng)絡語言和文化對其價值觀沒有顯著影響。
(二)研究變量
自變量:網(wǎng)絡語言及文化、傳播要素(包括傳播內(nèi)容、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因變量:網(wǎng)絡語言及文化的傳播效果(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力)。
三、研究結果分析
(一)網(wǎng)絡語言與文化的傳播內(nèi)容、類型與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關聯(lián)
以網(wǎng)絡語言的表現(xiàn)手法、感彩以及內(nèi)涵深刻性為依據(jù),把大學生熟悉的網(wǎng)絡語言分為三個類別:輕松搞笑類、針砭時弊類以及時尚流行類。同時,參考利克特量表5級制,展開對三種不同類型的網(wǎng)絡語言的知曉度進行調(diào)查:十分熟悉為5分,比較熟悉為4分,一般為3分,不太熟悉為2分,很不熟悉為1分。
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輕松搞笑類網(wǎng)絡語言的知曉度最高,均值為3.6418;其次為針砭時弊類,均值為2.4961;而時尚流行類的熟悉度最低,均值為2.0013??梢?,大學生更關注輕松搞笑和針砭時弊類的網(wǎng)絡語言。他們認為輕松搞笑的網(wǎng)絡語言是“網(wǎng)民語言的狂歡”,而針砭時弊類和時尚流行類的網(wǎng)絡語言是“民意的真實表達”,是網(wǎng)民對社會情緒的宣泄。這與大學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渴求話語權的心理特征相適應,對社會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效應。
網(wǎng)絡語言的負面效應,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第一,破壞了社會用語的規(guī)范性;第二,由于語境的不同,它會產(chǎn)生交流上的障礙;第三,網(wǎng)絡語言會導致“知溝”,形成信息社會的知識階層化。面對這些負面效應,本研究接著調(diào)查了大學生的態(tài)度。其中,有24.1%的大學生認為應對網(wǎng)絡語言采取支持的態(tài)度,有20.4%的認為應對其采用寬容的態(tài)度,而26.4%的人認為應對其規(guī)范化。還有一部分對網(wǎng)絡語言的態(tài)度比較模糊,他們多選擇“說不清”(19.6%)。只有9.4%的大學生希望能夠禁止使用網(wǎng)絡語言,繼而阻止其在社會上傳播。這一結果表明,網(wǎng)絡語言作為一種新興的話語形式,它的影響力和生命力還有待人們進一步觀察和探討。筆者在訪談中也遇到了這類現(xiàn)象。
個案A:網(wǎng)絡語言似乎無厘頭,實際是對現(xiàn)實的另類解讀。我們都挺喜歡這種快速而又個性的宣泄方式,可以生動、直觀地表達內(nèi)心的感悟。
個案B:網(wǎng)絡語言的創(chuàng)造者、傳播者以及受眾者主要是青年人,特別是在校大學生,模仿力和求知欲都很旺盛,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也特強,但分辨是非的能力卻不強。網(wǎng)絡語言作為一種行話,會存在一些不規(guī)范甚至粗俗的語言,嚴重影響了漢語的純潔度和規(guī)范性。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喬治格·伯納的培養(yǎng)分析理論認為:傳播內(nèi)容具有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這些傾向通常不是以說教而是以事實傳達給受眾者一些真理。顧曉鳴認為“網(wǎng)絡語言及其書寫方式會影響年輕人的日常生活?!本W(wǎng)絡語言的表達方式有別于人們的傳統(tǒng)語言習慣,讓原本平淡無奇的語言瞬間充滿了人情味,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具有新奇、簡潔、諷喻、戲謔等特點,這些特點與大學生求新創(chuàng)異、顛覆傳統(tǒng)的心理需求是完全契合的。被調(diào)查者普遍認為網(wǎng)絡語言會對價值觀產(chǎn)生影響,但其影響力是有限的,并且與網(wǎng)絡語言的內(nèi)容、類型相關。一般認為:針砭時弊和時尚流行類網(wǎng)絡語言會觸及他們靈魂深處,直接影響或作用于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和價值觀。而輕松搞笑類網(wǎng)絡語言,大多時候他們用來消遣,更多時候是一笑而過。
(二)網(wǎng)絡語言和文化傳播媒介的參與與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關聯(lián)
媒介是信息的搬運工,在語言傳播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認為:“一切傳播媒介都會改造我們的生活,它們在私人生活、政治、經(jīng)濟、美學、心理、道德、倫理和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很深,以至于我們的一切都受其影響,為其而改變?!保?000)網(wǎng)絡語言正是借媒介之力得以傳播。它們不僅會在新媒介如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上流行,也會在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大眾媒介上出現(xiàn),甚至會出現(xiàn)在戶外廣告牌上。通過對三所學校的調(diào)查得知,大學生了解網(wǎng)絡語言和流行話題的媒介主要是互聯(lián)網(wǎng)(48.05%)、手機(32.52%)、電視(9.4%)、雜志(3.88%)、廣播(3.61%)以及報紙(2.55%)。以下訪談也可證明。
個案C:我的生活基本上都是靠網(wǎng)絡經(jīng)營的,只要動一動鼠標,一切盡收眼底。傳統(tǒng)媒體應退出歷史舞臺了。對于網(wǎng)絡流行語,毫無疑問,我是通過網(wǎng)絡了解的,有時還自己創(chuàng)造網(wǎng)絡新詞呢。自從“汪星人”“喵星人”出現(xiàn)后,我們寢室就流傳“嘎星人”和“咩星人”了。
個案D: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語言,你想不知道都難。像“正能量”“逆襲”這些詞語連電視新聞都在用。當大家在一起交流時,如果有人在用傳統(tǒng)的語言,肯定要被嘲笑out啦。
網(wǎng)絡語言不僅在網(wǎng)上傳播,傳統(tǒng)媒介怕被社會孤立也逐漸在行文中使用典型的網(wǎng)絡語言,進而慢慢地滲入到日常用語中。因而,網(wǎng)絡流行語已覆蓋了整個傳統(tǒng)的媒介,也豐富了媒體的內(nèi)容,增強了媒介傳播的消化能力。有些網(wǎng)絡流行語會慢慢地進駐到普通話系統(tǒng),最后沉淀為社會流行語。
(三)大學生受眾的個體心理差異與價值觀影響的關聯(lián)
傳播過程中存在兩個主體:傳播者和受傳者。受傳者是傳播行為的接受者,是信息流通的目標。離開了受眾,傳播活動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胡申生,2002)當今網(wǎng)民的心理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多元化。此外,大學生充滿了獲取信息心理、好奇心理、求知心理、娛樂消遣心理以及參與心理。網(wǎng)絡作為現(xiàn)代社會最強勢的媒體,它的網(wǎng)站、論壇在欄目設置、欄目命名上都充分滿足了網(wǎng)民,尤其是青年學生的心理。運用新事物來引起受眾的注意、滿足受眾好奇心是網(wǎng)絡語言的主要特征。雖然大學生個體心理因素有差異,但由于其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現(xiàn)實,整體上都在追求自由、崇尚個性、似有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勁頭,因此網(wǎng)絡語言和文化對他們價值觀的影響在個體上幾乎無差別。
四、結論
研究得到的結論為:網(wǎng)絡語言與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影響,但這些影響并不顯著,而其影響力的大小與內(nèi)容、類別相關,證實假設一并不成立;網(wǎng)絡語言與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程度與主流媒體的參與傳播程度相關,證實假設二成立;大學生個體心理上存在差異,但是網(wǎng)絡語言與文化對其影響并沒有程度之別,證實假設三成立。
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指出,“在任何時候,同表面現(xiàn)象相反,語言都不能離開社會事實而存在,因為它是一種符號現(xiàn)象,它的社會性質(zhì)就是它的內(nèi)在特征之一”。(1983)網(wǎng)絡語言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方言,在網(wǎng)絡空間里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也逐步向現(xiàn)實世界滲透,它會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性和價值觀念。正如德弗勒在分析媒介對個人的影響時說過:“任何新生事物都會引起恐懼?!保?989)但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語言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因而它的影響范圍、程度是有限的。沒有必要對其高舉禁令,而應持寬容的態(tài)度,讓它像其他新生事物一樣,在優(yōu)勝劣汰的環(huán)境中生存。
參考文獻:
[1]Sapir.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London: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1983.
[3][美]德弗勒,丹尼斯.大眾傳播通論[M].顏建軍,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4]胡申生.傳播社會學導論[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
篇7
首先將語言學與民族學結合起來研究的是19世紀歐洲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家。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產(chǎn)生使
語言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同時又顯示出它與其它社會科學和某些自然科學廣泛的接緣性,并成為一門影
響其它學科的領先學科。早在18世紀下半葉,德國經(jīng)典語文學家沃爾夫和布克就將語言定義為“民族的傳
記”。19世紀初,歷史比較語言學奠基人拉斯克和格林也認為語言是了解民族起源及其遠古歷史和親緣關
系最重要的工具。格林宣言“我們的語言就是我們的歷史”,認為語言比骨骼、武器和墓穴更能證明民族的
歷史,民族歷史文化的碑銘。拉斯克、格林對于語言歷史主義的理解導致了19世紀下半葉以庫恩為代表的
語言古生物學的產(chǎn)生。庫恩利用語言的歷史比較重建原始印歐人的神話和宗教;皮克特則從印歐語的證據(jù)中
找到雅利安文化的基本特征;希爾特甚至通過原始印歐語中的同源詞推斷印歐人的原始故鄉(xiāng)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
會生活。以斯坦赫爾為代表的語言民族心理學派主張語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現(xiàn)出民族精神的自
我意識、世界觀和邏輯思維。接著以施萊赫爾為代表的自然生物主義學派將達爾文對于物種起源的進化論應
用于語言的發(fā)生學研究,創(chuàng)立了語言譜系分類理論,從而為世界民族的分類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整個19世
紀,占統(tǒng)治地位的歷史比較語言學一直把語言當作使用它的民族及其史前史研究取之不盡的文獻資料。
自覺吸收并充分運用語言學理論、觀點、方法、材料進行民族研究,是現(xiàn)代民族學的重要特征。摩爾根
在其劃時代的民族學巨著《古代社會》中就運用了大量語言學資源。美國民族學之父博厄斯和他的學生薩丕
爾及同時代的馬林諾夫斯基,既是著名的人類學家,又是極有造詣的語言學家。法國的列維·斯特勞斯將語
言學家雅可布遜的音位結構理論和分析方法應用于民族學研究,從而創(chuàng)立了本世紀中期風靡西歐的民族學結
構主義學派。繼之而起的認識人類學仍以雅可布遜的理論為基礎,著重于對不同民族語言中色彩詞之研究,
使結構主義學派向更科學的方向邁進了一步。而人類學中的文化符號學理論,更是以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學理
論和雅可布遜的音位結構理論為模式,把一切文化現(xiàn)象作為符號藍本來理解,使符號論從語言學理論擴大為
適用于一切文化領域的共同理論。至于象征人類學的建立,也主要是移植語言學中象征和隱喻語義分析理論
之結果。
我國從本世紀初引進現(xiàn)代民族學開始,就吸收了國外結合語言研究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程樹德的《說文稽
古篇》,徐松石的《粵江流域人民史》和《泰族僮族越族考》,羅常培的《語言和文化》,都論述了語言與
民族文化、歷史、心理、和婚姻制度的關系,以豐富生動的民族語言材料說明了從語言研究民族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的具體途徑,在語言學和民族學之間架起了橋梁。80年代以來,楊kūn@①、
馬學良、嚴學qún@②、戴慶廈、張公瑾等民族學家、語言學家更明確地提出要建立起為民族研究服務的
民族語言學,并在理論和方法上進行了重要的探討。
列維·斯特勞斯說過:“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各走各的路。但是他們無疑要暫時停下來一下,不時地相
互交流他們的某些發(fā)現(xiàn)?!爆F(xiàn)在,無疑是該“相互交流”的時候了。
二、學科名稱和性質(zhì)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族語言學不是一門憑空臆想出來的學科,它經(jīng)歷了兩個世紀的孕育和形成過程
,具有悠久的學術淵源、厚實的學術背影、客觀的理論基礎和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是人類語言學的延伸和發(fā)展
,是語言學與民族學有機結合而產(chǎn)生的語言學分支學科。正如人類語言學也稱為語言人類學一樣,民族語言
學有[!]時也稱為語言民族學。但有的學者將民族語言學與語言民族學分為兩門不同性質(zhì)的學科,認為前者是研
究民族語言內(nèi)部結構和演變規(guī)律的語言學分支學科,后者是通過語言研究民族特征和過程的民族學分支學科
,這是我們所不能茍同的。我們認為,任何純語言的研究都以具體的民族語言為對象,沒有必要從中再分出
一支“民族語言學”。又正如文化語言學不屬于文化學的分支、社會語言學不屬于社會學的分支一樣,我們
所說的通過語言研究民族的“民族語言學”也自然不屬于民族學的分支:它始終以語言研究為主體而以民族
研究為客體,只是對傳統(tǒng)內(nèi)部語言學研究范圍的突破,并不能因此而改變它的語言學屬性。
三、本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
本學科至少與下列學科有密切關系。
1.民族語言學與語言學。自從索緒爾區(qū)分“內(nèi)部語言學”與“外部語言學”后,語言學就“把一切跟
語言的組織、語言的系統(tǒng)無關的東西,簡言之,一切我們用‘外部語言學’這個術語所指的東西排除出去的
?!边@樣,20世紀的語言學就逐漸背離了19世紀歷史比較語言學在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研究語言的傳
統(tǒng),而成為單純研究語言內(nèi)部結構的原子分析學科。民族語言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傳統(tǒng)的回歸,屬于研究“
語言和民族的一切接觸點”,研究“語言史和種族史或文化史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切關系”而被索緒爾排擠出
來的“外部語言學”。
2.民族語言學與民族學。這是兩門不同性質(zhì)而又密切相關的學科。民族學一方面需要以語言為工具進
行田野調(diào)查,一方面需將語言作為民族重要的文化形態(tài)來研究。由
于語言學總居于社會人文科學的前列,因 而民族學更多的是從語言學領域去獲取民族研究的資料、理論、觀點、方法。民族語言學則充分發(fā)揮本學科
的研究特長去深化民族研究的深度,通過語言去發(fā)掘、構擬民族歷史特別是史前史,印證、補充有史以來的
民族文化形態(tài),解釋、解決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與語言有關的民族現(xiàn)象和民族問題。
3.民族語言與人類語言學。人類學分為體質(zhì)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兩大類。文化人類學又可分為考古人
類學、民族學和人類語言學三類。人類語言學又再分為描寫語言學、歷史語言學、社會語言學三類。在實際
運用上,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又是混淆不清、可相互替代的概念。民族語言學與人類語言學最接近,有
直接的淵源關系。但人類語言立足于人類學,用人類學原則研究語言的本質(zhì)和結構,注重語言的描寫,如博
厄斯注重語言本身的交際功能,馬林諾夫斯基注重語言的使用場合,列維·斯特勞斯注重語言的結構。民族
語言學則注重語言的民族屬性和社會文化屬性,而且還將涉及民族語言教育、語言與民族政治生活等現(xiàn)代社
會中的語言問題,這是與人類語言學的顯著不同。
4.民族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人類語言學本來包括社會語言學一科。但現(xiàn)行“社會語言學”主要從社
會現(xiàn)實環(huán)境角度考察語言,注重個人或階層、集團的言語活動,研究語言變異和言語交際的各個方面,如語
碼轉換、話語類型、行業(yè)用語、雙語現(xiàn)象、語言規(guī)劃等等,這已與早期的人類語言學明顯不同。民族語言學
在研究民族集團的現(xiàn)實社會語言現(xiàn)象如雙語現(xiàn)象、語言地域變異、語言規(guī)劃等方面與社會語言學部分重合。
但民族語言學是以民族語言為研究單位而不是以社會語言為研究單位。民族語言學更注重語言的文獻資料作
用和文化運載功能。在研究方法上,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語言與用語言學的方法研究民族也不大不相同。
由于民族語言學是社會科學中的一科,因此必然帶有社會科學一個共同的范圍特征,即在其研究對象中
都部分涉及其他學科,與鄰近學科廣泛接緣,密切相通。但民族語言學作為一個整體學科體系,是其他任何
學科所不能包容的。
四、學科體系結構
民族語言學應包括如下研究對象和內(nèi)容。
1.語言與民族共同體。古今中外的民族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及政治家們對“民族”下過各種定
義,但幾乎沒有人否定共同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在民族的各種特征中,語言具有穩(wěn)定對應性、完整外露
性和綜合表征性,是民族內(nèi)聚外分最直接、客觀的標志。在一定程度上,民族共同體就是語言共同體。民族
語言學必須從理論上全面、辯證地理解語言在民族共同體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僅因為某些語言與民族不對等
的偶然、例外現(xiàn)象,就否認語言作為民族主要特征的普遍性原則,就不可能建立任何科學概念。
2.語言與民族政策。民族語言政策是民族政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多民族國家,語言權利的平等與
否是具直接影響國家政局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地存在不平靜的語言沖突,以語言為導線引起的民族沖突不時
發(fā)生。民族語言學有責任關注、揭示民族語言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研究各國特別是多民
族國家的語言政策、規(guī)劃及語文建設、語文生活,納入政治語言學的部分內(nèi)容。
3.語言與民族歷史。語言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社會發(fā)展了,過去的歷史文化仍能沉積在現(xiàn)時的語言中,
因此語言就成為探索民族歷史特別是民族史前史的重要資源。每個詞都有它的歷史,同時代表著相應的民族
史。正如語言學家S·H·Sagce所說:“詞好比化石。詞語中體現(xiàn)了首先創(chuàng)造和使用詞語的那個社會的思想和
意識?!粔K骨頭化石能告訴我們一個滅絕了的世界的歷史,同樣,詞語的遺跡也能向我們揭示古代社會
的斗爭和那些早已消逝了的觀念和知識?!?/p>
4.語言與民族文化。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xiàn)形式,是文化的載體和容器。民族語言學研究
語言與文化。主要著眼于語言、民族、文化三者間的相互關系;語言和文化的相對價值與絕對價值;語言和
文化的單線進化與多線進化;語言和文化的播化擴散;語言和文化的分化與聚合;語言和文化的普同與差異
;語言模式與文化模式;以及著名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等問題的分析和論證,以加深對語言、文化、
民族之間關系的了解。在研究這一系列問題時,民族語言學與人類語言學以及人類文化語言學有特別密切的
聯(lián)系。
5.語言與民族心理。語言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肌體中,在長期的文化傳承中積極參與民族的一切精神活
動,是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zhì)的重要條件。民族的社會文化、歷史傳統(tǒng)、生活方式、生存環(huán)境、的
特點,以及本民族的愛好、興趣、氣質(zhì)、性格、情操、能力都可通過語言表現(xiàn)出來。語言是洞察人類心智的
窗口,通過語言可以看出民族的心理狀態(tài)、認知方式和思維軌跡。例如通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語言禁忌、崇
拜和委婉語,以及各民族對事物的隱喻方式,就可洞察民族的心理。
6.語言與民族感情。因為語言與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血肉相連的關系,因而每一民族的成員都有一種
超越階層、階級和國家而忠于自己民族語言的始終不渝的深厚感情,這就是語言忠誠。異族的壓迫、欺凌最
能激發(fā)民族意識,體現(xiàn)出語言忠誠;當一民族遭受異族統(tǒng)治時,對民族語言的忠誠與否,常成為判別有無民
族氣節(jié)和民族感情的標準;對處于不利環(huán)境中的移民集團來說,語言忠誠成為加強內(nèi)部團結、保持民族特性
、抗拒外來同化的旗幟;在現(xiàn)代社會,語言忠誠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武器。民族語言學應大量揭示語言忠
誠的事實,提醒社會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情感,幫助分析、研究、解決現(xiàn)代社會日益尖銳的語言沖突和民族
矛盾。
7.語言與民族教育。少數(shù)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接受教育的權利和學習主體民族語言的義務。雙語教
育是世界各多民族國家普遍面臨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民族語言學對于民族教育而言,主要研究少數(shù)民族的雙語
教育問題,分析母語教育的民族文化性、復雜性、重要性,研究雙語教育的特征、規(guī)律、步驟和管理方法,
介紹國外雙語教育的政策、措施、動態(tài)、經(jīng)驗,為制定我國的雙語教育方針提供理論咨詢和現(xiàn)實服務。
8.語言與民族文學。文學是對語言的藝術加工,并通過語言形式表現(xiàn)出來。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
是文學的基礎。語言的民族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學的民族特色。不同的語言結構可以制約文學的體載
和表現(xiàn)方式,不同語言中的典故、成語、俗語、警句等使文學作品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情趣、韻味和風格特色。民
族語言學應通過對比揭示不同民族與其文學(特別是最能體現(xiàn)語言本色的民族民間文學)之間相互協(xié)調(diào)、制
約的關系和共同發(fā)展的規(guī)律。
9.
語言與民族地理。民族的語言分布與其地理分布、民族分化與語言分化、民族遷徒與底層地名、異 民族的地緣關系對語言的影響都有密切關系。民族語言學必須與地名學、語言地理類型學和區(qū)域語言學結合
起來,研究語言的發(fā)展和民族的發(fā)展,研究語言和民族的分化和聚合過程,研究語言、方言的劃分與民族的
地理劃分等問題。利用語言中的地名透視民族的歷史文化景觀、移民史、經(jīng)濟史、交通史以及民族的歷史分
布和文化層次等。
10.語言與民族接觸。不同民族間的互相交流接觸,必定在彼此的語言中留下痕跡,甚至對語言產(chǎn)生
重大影響。從正面的影響來看,語言中的借詞是民族文化接觸和交流的證據(jù)。正如語言學家帕默爾所說:“
如同考古學家根據(jù)陶器、裝飾品和武器等文物的分布情況作出推論一樣,對于語言借貸情況的分析也會給文
化接觸以及民族關系的研究提供線索?!睆呢撁娴挠绊懣?異民族因頻繁、長期的密切接觸而形成的洋涇浜
語、克里奧爾語等混合語言,也是語言學研究的既定內(nèi)容。
11.語言與文化生態(tài)。這是站在文化生態(tài)學的角度進一步研究語言與民族文化的關系,研究民族的語
言和文化對于人類文化的凈化、調(diào)節(jié)、補償、代謝功能。文化生態(tài)學認為,人類各族文化構成一個復雜的生
態(tài)系統(tǒng),每一具體的民族文化都在這一經(jīng)緯相間的生態(tài)網(wǎng)絡中占有一席之地,抽掉其中任何一根線股,人類
文化都將出現(xiàn)無法彌補的破綻。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拯救少數(shù)民族語言特別是瀕危語種,就成為延續(xù)民族
文化和保持人類文化生態(tài)平衡的重大工程。民族語言學有責任喚起社會的良知,像保護自然物種一樣保護少
數(shù)民族的語言文化。
12.非言語交際的民族特色。非言語交際包括使用體態(tài)語、實物語言(如烽火、狼煙、火把、樹枝等
)、鼓角、哨語以及結繩、契刻、圖畫等類似于語言的信號進行交際。民族語言學和人類學除研究人類語言
及其文字的起源發(fā)展外,還十分注重對非言語形式的研究。象征人類學就把體態(tài)語作為一種重要的象征手段
。我國人類學家林惠祥先生將上述非言語形式“總括于最廣義的‘語言’之下。”研究這些語言的輔助形式
,可加深對民族早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更深入了解。
以上12個研究專題,只是筆者初步設想的研究框架中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民族語言學的全部內(nèi)容。
其中有些設想尚未成熟,有待于進一步修訂和完善。
篇8
語文教育人性教育人的發(fā)展一、語文教育的初認識
迄今為止,人與世界存在四種對象關系:第一種關系,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二種關系,是人與社會的關系;第三種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而第四種關系,是人與自己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這四處關系都是借助語言符號來實現(xiàn)的。語言符號是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和認識自我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談論人的本質(zhì)時,海德格爾就認為“世界存在于語言之中,語言是存在的家園”。語言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立人之本。
語言文字的重要性,決定了語文課程在所有國家都是中小學階段必修的基礎課程。初步認識語文,首先要了解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它是語文課程賴以存在的價值意義所在。認識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在中國要追溯到清朝末期。1904年,由張百熙、榮慶和張之洞擬就,經(jīng)清政府頒發(fā)實施的《奏定學堂章程》,標志著中國現(xiàn)代語文學科的確立和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開始。1904年的《奏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的語文課程的宗旨是:“其要義在使通四民常用之理,解四民常用之詞句,以備應世達意之用。并使習通行之官話,期于全國語言統(tǒng)一,民志因之團結?!闭Z文課程旨在學習語言、交際運用、道德教化和精神培育。
從早期的規(guī)定來看,語文課程除了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能外,均包含育人的功能。最開始稱之為“國語”或“國文”,旨在培養(yǎng)合格國民,國文教育蘊含了對人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人文性。后來反“國文”改稱“語文”,一方面,更加注重語言文字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卻在無形中淡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語文教育從國民教育偏向語言文字教育,這是從人的教育轉向知識的傳承。這種認識的偏差直延續(xù)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論爭才算告一段落?,F(xiàn)在,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特征,已經(jīng)基本取得共識?!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边@段話正式明確了在我國作為母語的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和地位。
二、語文教育的再認識
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語言和文字的誕生為人類文明的演化作出了重大貢獻,語言和文字為人類文明的傳播提供了媒介。語言的出現(xiàn),消除了人類交流上的空間問題,而文字的發(fā)明則突破了人類交流活動的時間限制。人使用語言和文字成為社會文明的標志,因此,語文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讓人學會運用語言和書寫文字,這也成為語文教育最基礎的作用。人只有使用語言和文字,才能將自己的周邊生活和心靈活動讓他獲知、感悟,進而達到身體言語和精神情緒上的“共鳴”。人在龐大的語言系統(tǒng)中,述說自己同自然、社會以及個人的關系,同他們進行交流,傳達自己的認識和思想,語言是人存在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確實可以說,“不學語言(特別是母語)就不能成為人”。
三、語文教育的當代現(xiàn)實意義
篇9
關鍵詞:翻譯教學 文化 語言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2-0021-02
翻譯,是兩種語言轉換的過程,不僅涉及源語言和目的語文本的轉換,更因歷史演變、地域特征、經(jīng)濟發(fā)展等因素的制約,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直是語言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關心的話題,如何處理兩者關系也成為外語教學界關心的話題。
傳統(tǒng)翻譯理論和翻譯教學強調(diào)語言之間的對比,著重通過兩種語言文本對比傳授翻譯技巧。上世紀90年代以來,科技發(fā)展迅速、跨國經(jīng)濟活動交流頻繁,使得原先側重語言本體的翻譯標準無法滿足各文化間的交流需求。蘇珊?巴斯內(nèi)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佛爾(Andrew Lefevere)提出了“文化轉向”的概念,改變了“翻譯只是依附于語言學或文學研究”的狀況。
與此同時,國內(nèi)翻譯家也談到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的關系?!安涣私庹Z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王佐良)。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但是反觀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指導思想,卻依舊強調(diào)“實用為主,夠用為度”,認為高職語言教學應已實用技能為主。這種思路過多單純追求語言成績的提高,忽視課堂文化教學導入,影響了追求實用的語言教學,特別是翻譯課教學的課堂成效。
文化的差異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一名合格的譯者不僅應該精通源語言和目的語,熟悉兩種文化的價值觀、理念等,更應具備主動在翻譯過程中發(fā)揮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例如莎士比亞著名的十四行詩中一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成熟的譯者應能準確、迅速將源語言中summer譯成漢語讀者所處環(huán)境理解的“春季”。這就是跨文化意識在翻譯過程中的體現(xiàn)。當然,主動縮小文化差異已是譯者高級階段的能力,對初學者或高職英語學習者來說,如何識別文化差異,正確認識文化對譯文的影響并能克服文化差異對理解造成的影響,是翻譯課堂教學首要考慮的因素。
1 因文化缺失造成學生錯譯的主要分類
1.1僅從認識的單詞理解字面含義,不能主動尋找隱含的文化內(nèi)涵
如:(1) A lot of American companies operate in the red.
(2) She is a green hand in this field.
很多學生看到“red”、“green”,只能將其對應翻譯為認知中已有的“紅色”、“綠色”――“很多美國公司在紅色中運作”,“她在這個方面是個綠手”等諸如此類的句子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殊不知,“in the red”有赤字的意思,而“green hand”則指生手。英語中有關顏色的諺語,大部分都有其隱含的文化含義,即便是一種顏色,其隱含的文化含義可能超過三種以上。培養(yǎng)學生逐步意識到漢語、英語不同的顏色文化背景,并在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背景下積累一定量的文化知識,對翻譯的效果不無裨益。同樣,漢語中帶有顏色的成語、俗語也不能生搬硬套為英語中相對的單詞:有些需要轉換為其它顏色,有些則需要徹底摒棄換為它法闡釋,才能符合兩種文化。
1.2對歷史典故、、文學名著、社會現(xiàn)狀等知之甚少,無法理解英語中出現(xiàn)的單詞,造成翻譯的空白或錯譯
如:(1) I am not Pygmalion, I was Frankenstein.
(2) Generation Y has morphed overnight into a
member of Generation Grunt.
第一句出現(xiàn)的Pygmalion 和 Frankenstein 是什么人?還是什么地方?會是學生在翻譯過程中最先提出的問題,也是翻譯中無法跨越的障礙。Pygmalion 是希臘神話中的國王,他向上帝虔誠的禱告使得自己獲得了心儀已久的愛情。而Frankenstein 是文學作品中的發(fā)明怪獸的醫(yī)科學生,因自己反被怪獸吃掉,而喻為“自作自受”。第二句則需要對美國二戰(zhàn)以來的人口增長和社會問題有所了解,才能準確譯出Generation Y和Generation Grunt的深層含義??梢姡g是一門“雜學”,做好翻譯就要成為一名“雜家”。
1.3英漢兩種文化背景對應的意象有差異,學生對差異的存在不以為然,造成錯誤的聯(lián)想表達
比如前文中提到莎士比亞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學生會理所應當?shù)刈g為“把你比作夏天”。但中華大地的夏季酷暑難耐,怎會出現(xiàn)在這首傳遞溫馨感覺、暖人心間的詩中呢?原來,地處海洋氣候的英國,夏季陽光明媚,是一年中最舒適的季節(jié)。因此,成熟的譯者才能將“夏季”轉換為“春季”來迎合全詩在漢語讀者中的意象。同樣地,還有英國詩人雪萊的《odd to the west wind》,不同季節(ji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也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意象。
2 將文化氛圍引入到以實用性為指導的高職翻譯教學中,將包羅萬象的文化現(xiàn)象有取舍、有針對性地引入到英語課堂教學中
文化因素對英語學習者、英語翻譯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如何將文化氛圍引入到以實用性為指導的高職翻譯教學,將包羅萬象的文化現(xiàn)象有取舍、有針對性的引入到英語課堂教學中,需要英語教師針對不同水平以及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有所變化:
2.1對比文化差異
對比的不僅是詞匯本身,而是應該對外語中涉及文化差異的知識點先做解釋,通過注釋讓學生體會到差異的存在,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其與母語文化進行對比,這種對比可以是與母語文化橫向的對比,也可以是縱向?qū)Ρ?。對比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在幾次不同語言文本下完成。例如,前文提到的中西色彩差異,便可由教師舉例闡釋后,由學生個人或小組分類完成對比。對比法最直觀突出了中英語言與文化的差異,直接為學生提供了較好的翻譯樣本,但有時因?qū)Ρ确秶^大,會造成課時不夠或針對性漸弱。
2.2展示文化實景
互聯(lián)網(wǎng)和多媒體的大規(guī)模使用,為外語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多便利。無論是精讀課,還是翻譯課,甚至寫作課,教師都可以適時選取和所講題目相關的話題,給學生展示大量的視覺信息。這些信息不僅限于圖片、視頻,也可以是班內(nèi)同學自行收集的實物。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變被動輸入為主動輸入,也是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
2.3適量閱讀文學
胡文仲教授對文學和文化的關系曾有過如下闡述:“文學作品能夠提高最生動、具體、深入、全面的材料,使讀者從中得到對于西方文化的有血有肉的了解?!备呗毻庹Z教學雖以實用性為主導,但適時、適度、適量的文學攝取,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語言以及文化的敏感性,把營造課堂氛圍變成學生自主從文學中汲取營養(yǎng)。
總之,語言和文化緊密的關系早已被認同,翻譯教學中更不能將兩者割裂開。高職翻譯教學更要把握學生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瓶頸,讓文化導入成為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因素,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燕. 文化背景與翻譯教學[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1(1).
[2]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李婷. 跨文化翻譯基本策略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09(6).
篇10
論文摘要:隱喻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一種語言中隱喻的使用反映了這一語言的使用者咖何看待和解釋他們周圍的世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們的文化決定的。本文從第二語言教學的角度,分析討論了文化因素對中國學習者正確理解以及產(chǎn)出目標語隱喻的影響,強調(diào)語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以及教授第二文化在二語教學中的意義和必要性,提出可以利用隱喻這個有效的工具喚起語言學習者的丈化意識,提高他們對丈化差異的敏感度。
一、隱喻及其在日常語言交流中的角色
隱喻通常被認為是用一件事物來指代另外一件事物。很多人認為隱喻大多反映了語言使用中詩意或是修辭的特點,是一種脫離常規(guī)的語言使用方式,是文學課上討論的話題。我們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隱喻,詩歌就不能稱其為詩歌。一個最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英國詩人Robert Burns寫的“MY LOVE IS A RED ROSEo”在這句話中,"my love"(我的愛人)就被比作了“a red rose0(一支紅玫瑰),意味著美麗、優(yōu)雅和芬芳。
然而Lakeoff和Johnson指出“隱喻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不僅僅在語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為上”。他們舉了一個例子“ARGUMENT IS WAR",同時還列舉了一系列日常表達方式作為佐證。例如: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You disagree? Okay, shoot!
Gibbs持有相同的觀點,他認為“隱喻當然不僅僅出現(xiàn)在詩歌或是偉大的作品中,而是滲透在日常語言使用的方方面面”。他用英語中一些常見的表達男女婚姻關系的說法證明了這一觀點,比如:
We’re at a crossroads.
We’ll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We’re going nowhere.
We can’t turn back now.
同時,Lantolf指出在很多情況下,有些表達方式可能最初看來不象隱喻,但進一步分析則顯示出它們的“隱喻意義”。比如,spend/save/waste time(花費/節(jié)約/浪費時間)從根本上說是一種隱喻,反映了時間就是金錢這樣一個概念。
至于隱喻的本質(zhì),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認同隱喻是一種重要的工具,能夠幫助理解在一個特定的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中語言和思想是如何構建的。Iantolf認為“隱喻式思維和隱喻式表達是日常大腦和語言活動的核心”。Kramsch對隱喻是這樣定義的,“隱喻是我們思維系統(tǒng)的特性,是一種使用語言的方式,反映出我們?nèi)绾斡^察事物,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行動”。更具體來說,Low把隱喻定義為“一種再分類,將X在某種程度上看作Y。X通常被稱作topic(本體),Y為vehicle(喻體)”。
二、二語中文化因素對隱喻理解的影響
Cameron提出“隱喻既有助于也限制了理解”。同樣Low認為“隱喻有兩個重要但又對立的角色。一方面,它使所說的內(nèi)容更加清楚明確,另一方面,它又造成了正如Lerman所說的‘語篇的掩蓋形式’”。
從有助于理解來看,隱喻常被用來解釋一些科技方面的術語或概念,使其更加明白易懂。Goatly舉的兩個例子“THE KIDNEYS ARE THE BODY’S SEWERS0(腎臟是身體的排污管)以及“THE HEART IS A KIND OF NATURAL PUMP0(心臟是一種天然的泵),正是將人類的腎臟和心臟分別比作排污管和泵而形象地解釋了它們的功能,這一說法正是建立在人們對比較具體的排污管和泵的概念,以及腎臟和排污管、心臟和泵之間的某種相似上[h7cras>。通過這種途徑,正如Low指出,隱喻幫助人們用語言說出那些很難確切描述的事物,從而有助于有效理解。
另一方面,如果隱喻未能采用一種明確或有效的途徑,特別是隱喻所基于的思維系統(tǒng)和其它文化有差異時,二語學習者就會發(fā)現(xiàn)目標語中的隱喻難以理解。以"ARGUMENT IS WAR"(爭論是戰(zhàn)爭)舉例。Lakofl’ & Johnson認為:
我們并不僅僅把爭論比作戰(zhàn)爭,我們事實上可以盔得或輸?shù)魻幷摗N覀儼褷幷摰膶ο罂醋魇菚r手,我們攻擊他的立場,同時保衛(wèi)自己的。我們可能勝利或是失致。我們計劃并使用策略。如果發(fā)現(xiàn)一個立場站不住腳,我們會立刻放棄,并換一種扦擊的方式”。
顯然,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爭論過程中的這些行為恰好反映了戰(zhàn)爭的典型概念,盡管這種戰(zhàn)爭是口頭上,而非身體上的。因此Lakofl & Johnson總結說“ARGUMENT IS WAR(爭論是戰(zhàn)爭)這一隱喻是我們這個文化所信奉的。它構建了在爭論中我們所采取的行動”。對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這一隱喻并不難理解,因為漢語中有一個類似的表達方式“舌戰(zhàn)”。如果語言學習者的自身的文化中沒有這樣的一個概念,不難想象他可能會難以理解為什么爭論是戰(zhàn)爭,而不是一場表演或是舞蹈。
另一個例子則是英語國家的人如何看待生活。人們經(jīng)常說“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行)。Low用很多日常表達來證明這一說法:
我們‘上路時’一無所有,然后‘路上了’事業(yè),‘拐錯了幾個宵’,‘來到了十字路口’,當與某個人‘道路重疊時’(只要我們雙方都沒有攜帶太多的行李),我們結婚了,然后‘暫時安頓下來,停止奔跑’,最后‘走到了路的盡頭’,離開人世。
這個隱喻對中國學習者來說也不會造成任何困難,因為漢語中“人生旅途”恰好就意味著人生是一次旅行,這和說英語的人看待人生的方式一致。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側重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喻體可以用來指代同一個本體,反映出不同的結果。"LIFE IS BUT A DREAM"(人生只是一場夢)是英語中另外一個常見說法。巧合的是,漢語中“人生如夢”正好說明了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從同一個角度看待人生,或許都認為人生短暫,不真實,只是一個過程。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文化不同,人類共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正如Cameron所說,“一些表達基本概念的隱喻反映了人類最初的經(jīng)歷,因此它們出現(xiàn)在幾乎所有的文化中,這些可能成為其它隱喻的基礎”。她舉例說在很多文化和語言中,大小和重要性之間是有關聯(lián)的:大人物往往是老板或是領導。“大”這個詞翻譯到別的語言中則是表示“重要”的隱喻。Lakofl} & Johnson也指出那些所謂的“方向喻”通常和空間位置有關系,“起源于我們的自身體驗“,在很多文化中都是最基本的,比如說“HAPPY IS UP, MORE IS UP"(高興是向上的,更多是向上的),"SAD IS DOWN" , "LESS IS DOWN"(悲傷是向下的,更少是向下的)等等。
然而,正如Cameron所說,隱喻有造成誤解的潛在可能,特別是當學習者試圖理解或?qū)W習其它語言和文化中的隱喻時。原因很明顯,“隱喻的跨文化轉移可能僅僅局限于相對數(shù)量很少的表示基本概念的隱喻”。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經(jīng)歷和知識各不一樣,思考、行為和診釋世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正是由于目標文化中隱喻暗藏的概念和語言學習者由自身文化及個人經(jīng)歷演變而來的圖式知識之間的差異,誤解甚至交流失敗就會發(fā)生,因此一種語言中的隱喻對來自其它文化的學習者可能造成問題和困惑。比如很多中國學習者在看完電影《阿甘正傳》以后,對其中一句臺詞甚為不解:"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S"(生活是一盒巧克力),因為他們看不出生活和巧克力之間有任何聯(lián)系。對大多數(shù)中國學習者來說,巧克力僅僅是一種可能使人發(fā)胖的甜食,一盒巧克力充其量也就是用作情人節(jié)的禮物,這一做法也是來自于西方文化。甚至“巧克力”本身就是個外來詞,意味著這種食物并非土產(chǎn),而是從異域引進。正如Lakofl’和Johnson指出,“不同的隱喻反映出看待同一概念的不同視角,并構建了這一概念的眾多方面”。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生活可以是一次旅行、一場夢、一出戲,也可以是一盒巧克力、一碗草毒,甚至是一只洋蔥。對二語學習者來說,如果他們自身文化的概念系統(tǒng)不同于目標文化的概念系統(tǒng),在理解隱喻性語言時必然會造成麻煩或困難。
同樣,Nesi認為在一些有關動物的隱喻中,現(xiàn)實生活中的這一動物和人們對它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之間的聯(lián)系是隨意的,這也會給二語學習者帶來問題。她引用了Lakofl’和Johnson的一個例子:"dove"(鴿子)可以是對"holy spirit"(圣靈)的隱喻。他們認為:
鴿子被認為是美麗,友好,溫和,最重要的是和平的象征。作為鳥,天空是它們天然的棲息地,而天空又隱喻看天堂—圣靈的天然家園。鴿子在空中優(yōu)稚地飛行,安靜地滑翔,經(jīng)常能看見它們從空中降臨到人們的身邊。
Nesi指出從行為和外表來看,"pigeons”和“doves”之間并無任何差別。在有些文化中,人們只用一個名稱來指代這兩種鳥(比如漢語)。通過鴿子人們聯(lián)想到和平、優(yōu)雅和美麗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鴿子是這些品質(zhì)的代表,而不是因為鴿子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比其它鳥類更具備這些特征”。她同時還引用了Low的一個例子:
那些上了年紀卻時年輕性感女子有偏好的男性通常被稱為‘老山羊’,但如今使用這一習語的人很少了解或關心任何年紀的真正的山羊的性習慣。
Nesi解釋說“一旦兩件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被確定,盡管這種相似性可能不復存在,由此產(chǎn)生的隱喻意義依然有效”。因此對二語學習者來說,如果他們試圖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這種隱喻就會出現(xiàn)問題。但是Lakoff和Johnson卻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 這種聯(lián)系不是隨意的。它根植于西方丈化中鴿子的概念以及基替教信仰中圣靈的概念。為什么鴿子是圣靈的象征,而不是小雞,禿鴛或鴕鳥,這都是有原因的。
我更傾向于Kramsch的觀點,她認為對本族語使用者來說,他們并不認為這些聯(lián)系是隨意的。相反,“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必然"。而對二語學習者來說,很顯然由鴿子所帶來的這些聯(lián)想是隨意的、偶然的、某一文化特有的。比如中國的學習者就很難把“山羊”和“一個上了年紀的放蕩男子”聯(lián)系起來,因為在中國的文化中“羊”通常代表著“溫順服從的人”。
三、二語中文化因素對隱喻產(chǎn)出的影響
當需要在二語中產(chǎn)出隱喻時,學習者經(jīng)常會參照他們的母語,LOW解釋說這是“由于第一語言和目標語言中隱喻結構可能部分重疊"。他舉例說在英語和漢語中“爆炸”和“火”都可以用來描述“憤怒”,但是“漢語對憤怒的隱喻使用遠不及英語廣泛”,因為在漢語中人們不說“點燃”某人的憤怒,而在英語中,除此以外動物、風暴和波浪都可以用來指代憤怒。因此中國的學習者傾向于使用爆炸或是火的隱喻,而不會產(chǎn)出其它形式的隱喻,因為那些用法在母語中不存在。根據(jù)Danesi一系列基于課堂研究的結果,Lantolf指出二語學習者中存在一種很強的傾向,他們更容易使用那些第一和第二語言中類似的隱喻。Lantolf進一步引用Danesi說:
學生們二語的口頭表達能力往往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shù)某潭龋麄內(nèi)匀煌ㄟ^母語的棍念系統(tǒng)進行思考,也就是,學生們經(jīng)常使用目標語的詞匯和結構作為他們母語概念的載體。
這樣做非常容易犯錯。如果一個中國學習者希望表達“一個人不守信用”,漢語中“食言”是個很好的選擇,直譯成英語就是“to eat one’s words",但問題是“to eat one’s words”在英語中意為“to admit to have said something wmng"(承認說錯了話)。另外一個例子是曾有學生寫了這樣一句話“I have chicken skin all over my body",這句話本族語使用者無法理解,而實際上他想表達的是“I have gooseflesh all over my body"。這個學習者使用“chicken skin”是因為他把漢語中的“雞皮疙瘩”直譯成了“chicken skin",而這一概念的英語對應詞應為“gooseflesh"。顯然這樣的錯誤會造成誤解,妨礙了有效的交流。
Cortazzi和Jin的研究也同樣證明了在目標語中使用隱喻時,二語學習者自身的概念系統(tǒng)起著主導作用。在他們的研究中,來自不同國家的一組學習者被要求使用隱喻來摘述一位好老師。他們發(fā)現(xiàn)在95個中國學生的隱喻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說‘`A GOOD TEACHER IS A FRIEND"。另外一個常見說法是"A GOOD TEACHER IS A PARENT"。然而,來自日本、黎巴嫩、伊朗和土耳其的學生則很少提及“PARENT" a Cortazzi和Jin解釋說PARENT的隱喻也用于一句中國的俗語“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英語意為“my teacher once,my parent forever"。中國的師生關系“是一種親密而持久的雙方都應負責的關系,其中老師被認為應該行使一個嚴父的角色”。
四、語言和文化的聯(lián)系以及使用隱喻教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