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學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1: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行政學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行為不良學生 心理特點 矯正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4(b)-0156-01
行為不良學生是指經常違反校規(guī)校紀和社會公德,表現(xiàn)較差的學生。其不良行為主要有:考試作弊、破壞課堂紀律、破壞公物、抽煙喝酒、偷竊、打架斗毆、賭博曠課、談戀愛等。做好他們的轉化工作,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學秩序,搞好課堂教學,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風校風。做好這一工作,首要的是要了解其特殊的心理特點,然后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教育轉化措施。
1 行為不良學生的特殊心理特點
(1)自卑心理。由于這樣那樣的缺點和錯誤,他們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埋怨和父母的訓斥,長此以往,便形成了自己沒用、自己不如別人的心理暗示,心態(tài)消極。
(2)孤獨心理。他們有的少言寡語、悶悶不樂;有的則焦躁不安,常做出一些異樣的舉動,如大聲喧嘩、故意搞惡作劇等,以期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注,這其實都是一種內心孤獨的表現(xiàn)。
(3)戒備心理。得不到老師的理解和賞識,再加上同學的孤立和排斥,使其對老師同學產生了猜疑、戒備、躲避的心理和行為。
(4)厭惡心理。得不到同學的認可和喜歡,使其常懷厭惡之情,愛說風涼話,不愛參加集體活動,巴不得班級出亂子,恨不得有同學被學校處分。
(5)恐懼心理。明知不對,卻又惡習難改。老師批評時,他一方面表現(xiàn)出“心虛”的樣子,另一方面卻又強詞奪理。這又往往招致老師的訓斥和同學的嘲笑。于是便產生了苦惱、害怕的情緒,產生了恐懼感
(6)逆反心理。如果對其以權威來壓服,或對其進行體罰和變相體罰,就會誘發(fā)他們反權威、反訓教的心理。老師要求做的他偏不做,老師不要求做的他反而積極去做,和你對著干。
2 矯正措施
2.1 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學生不良行為的形成有的是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家長的原因,有的是學校的原因,有的是社會的原因。教師要對每一個行為不良學生的情況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不能局限于班級,要把范圍擴大到家庭和社會,要了解他的現(xiàn)在,也要了解他的過去;要了解他的缺點和不足,也要了解他的優(yōu)點和長處。根據不同的原因和個性特征,采用不同的對策。
2.2 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激發(fā)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xiàn),是學生克服缺點積極向上的內在動力。行為不良學生往往自卑有余,自信不足。要使其向好的方向轉化,就要從激發(fā)“自尊、自愛、自信”入手。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育兒童時,無論如何不能“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他強調“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于抓住兒童的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毙袨椴涣紝W生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蓋,但再差的學生也會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長處,不可能一無是處。因此,教師一定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長處和閃光點,多給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多關心他、贊美他、表揚他,使其在潛能發(fā)揮中得到樂趣,在成功中體驗自信,逐步培養(yǎng)自尊心。
2.3 用愛去點燃其心靈的“火花”
學生的品行出現(xiàn)問題,往往與他沒有得到真正的愛有關。教師必須給予他們真誠的愛,以點燃其內心的火花,要主動親近他信任他,和他交朋友,做到心靈相通,情感交融,只有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教育轉化效果。如前年我接了個文秘班,班里有個學生叫廖華,抽煙、喝酒、曠課、打架樣樣在行,是公認的“瘌痢頭”。但我沒有把眼睛盯在他的缺點上,而是積極尋找他的優(yōu)點及“可愛的缺點”。我常利用課間和晚自習時間找他談心,經過深入了解,我發(fā)現(xiàn)他腦袋瓜聰明,還曾當過語文科代表,更重要的是他并非真的想“破罐破摔”,他希望畢業(yè)后能去部隊參軍。了解到他的這一理想后,我鼓勵他要想當一名合格的軍人就必須從現(xiàn)在起嚴格要求自己,學會自制,并經常提醒他:只有嚴格遵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才能早日撤銷處分順利畢業(yè),當兵政審才能順利通過。為發(fā)揮其特長,讓他的“閃光點”閃閃發(fā)光,我讓他負責班上的板報,結果板報辦得很好,評比中每次都能獲得較好的名次,于是我又經常的在班上表揚他鼓勵他,他體會到了自身的能力,自信心更足了,進步得越來越快了。正是從他身上我看到了教師愛的力量。
2.4 營造良好氛圍,充分發(fā)揮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自己所在群體的認同,渴望從中獲得友誼和情感支持、獲得歸屬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班級中形成一種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包容、互助的集體氛圍,充分發(fā)揮班集級的教育感化作用。如我任某班班主任時,有個學生由于家里困難,曾在宿舍偷過別人的錢,受到同學的冷落和厭惡,產生了自卑和對抗心理,甚至產生“破灌破摔”的想法。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這個學生很需要集體給予溫暖,于是便做好全班同學的思想工作,要求大家都來關心他,幫助他改正缺點。我給他調了座位,讓他與一個學習好且樂于助人的學生同桌,在學習上輔導他,還讓他擔任宿舍長,負責宿舍的衛(wèi)生和財產,使他逐步改掉了小偷小摸的毛病。同學們也主動接近他,邀他一起打球,一起吃飯,一起散步,也樂意把錢借給他用,他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上進心更加強烈了,性格也變得越來越活潑和開朗。
2.5 正視反復,堅持教育
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次兩次一早一夕就能完成的。行為不良學生在教育轉化過程中出現(xiàn)反復是一種正?,F(xiàn)象,教師決不可喪失信心,更不能因此而放棄不管。如學生王某在班級管理中花了我大量心血,卻仍因參與打架而受到處分。我困惑了,為什么在他身上花了那么多的心血,回報的卻還是一紙?zhí)幏帜??后來我漸漸明白,這主要還是由于他缺乏毅力、自控能力差。于是又頻繁地接觸他,和他推心置腹地交談。一次,一個同學的腿摔傷了,他背上這位同學就往醫(yī)院跑,后背都濕透了,還替同學繳了部分醫(yī)療費用。第二天,我在班會課上表揚了他,宣布給他個人量化分上獎勵三分。他臉紅了,一個勁兒地擺手搖頭。事后,他對我說:“我受了處分,連累了班級,您卻不放棄我,我要再不學好,就太對不起您了?!睆哪且院?,他真的變了,學習也用功了。因此,教師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而應正視反復,長期耐心地堅持下去。
總之,根據行為不良學生存在的不同心理,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就一定能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達到教育轉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高校二級學院 行政秘書 現(xiàn)狀
高校二級學院行政秘書既是院系行政管理層的參謀和助手,又是院系行政管理層與師生員工間的橋梁和紐帶,是管理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在行政秘書尚未得到足夠重視,其工作任務繁重,缺少交流,容易造成許多問題的產生,從而影響工作效率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因而要對二級學院行政秘書工作的特點和現(xiàn)狀進行探討,才能更好地做好政秘書工作。
一、行政秘書的工作職責
我國高校行政秘書工作廣而多,雜而亂,細而瑣。因此,行政秘書必須明確自己職責,才有可能更好地開展工作。行政秘書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筆工作。主要負責學院年度工作計劃和總結、學院領導講話稿、通知文件、申請報告、會議紀要等材料的擬草和校對以及學院新聞報道、學院網頁更新、學術報告等宣傳工作。二是人事工作。做好學院教職工崗位聘任、考勤、考核、獎懲、職稱評定、人事調動等工作。三是日常行政工作。主要涉及日常行政事務處理,如文件檔案管理和歸檔,會務籌備和接待、后勤工作,會議通知,消防安全檢查、資產管理工作、;管理辦公設施、辦公用品;函電文件處理;信息資料的收發(fā)、整理及利用;處理突發(fā)事件、緊急事件并及時向院系行政管理層請示報告等。
二、行政秘書工作的特點
高校行政秘書主要是服務于教學、科研、和學生管理,其特點主要有:
1.輔
輔是相對主導性來說的,一般來說,輔助就是在主導的領導指揮和控制下從旁幫助領導完成共同的任務。而作為行政秘書就是出于這樣一種助手的位置,幫助領導完成其交待的任務和工作,這是秘書工作最核心的職能。院系領導不光承擔行政工作,還要兼顧教學與科研,所以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各行政秘書對領導布置的工作及時完成,并對其進行跟蹤和督促。對重要的事項要及時匯報和提醒,及時將院系教學情況和管理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反饋給相關主管領導。
2.協(xié)調性
秘書協(xié)調是領導工作的補充和延伸,是輔助領導化解矛盾、理順關系、提高工作效率、保持最優(yōu)化的過程。在高校二級學院中,教學行政管理的許多環(huán)節(jié)呈現(xiàn)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行政任務是在多個部門、多方面的配合下共同完成的。行政秘書恰恰處在校級行政管理部門、學院、教師、學生的信息交匯點,也是各種行政矛盾最集中的地方,所以高校行政秘書必須具備八面玲瓏的協(xié)調能力,善于分析和處理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堅定而又策略靈活,行動果斷而又處事穩(wěn)妥,才能輔助領導處理好院系各種矛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和諧有序的工作氛圍。以“內求團結、外求發(fā)展”的原則,上下溝通、協(xié)調左右、聯(lián)絡內外,處理日常行政事務。
3.廣泛性
事務繁雜,范圍擴大,頭緒眾多是秘書工作的廣泛性特點。從文件起草和會議通知等日常工作到為院領導出謀劃策、參謀咨詢,從與教學秘書、學生政治輔導員的配合到與本院院長、書記、各系主任以及與校辦、人事處、教務處、保衛(wèi)處、工會等職能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聯(lián)絡、上下溝通,幾乎包羅萬象。這要求秘書人員從大量瑣碎的工作中整理出頭緒,統(tǒng)籌安排。培養(yǎng)自己的細心和耐心,有條不紊地安排工作。
4.參謀性
參謀是指出謀劃策,為院系行政管理層提出工作建議和設想,提供決策的參考依據和方案,充當學院領導的“顧問”和“智囊”,及時解決領導遇到的難題和疑惑。高校二級學院行政秘書是連接院系領導和各部門的橋梁,他們熟悉與教師教學、學生管理、科研工作相關的各項政策和要求,熟悉教學資源的實際配置情況,熟悉教學行政人員的秉性和各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環(huán)節(jié),要積極收集整理教學管理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為領導修改和重新決策提供依據,從而推動院系工作的順利進行。充當好領導工作的助手,協(xié)調領導處理黨、政務,教學、管理矛盾,使領導可以集中精力開辟領導活動和決策,適時地為領導提出建設性方案,做好參謀工作。秘書人員要善于分析形勢把握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增強預見性, 提高對謀略的實效性,把為領導出謀獻策滲透到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
三、行政秘書工作的現(xiàn)狀
根據行政秘書工作的特點,結合地方高校行政秘書的實際,我認為,二級學院行政秘書工作容易出現(xiàn)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1.工作任務多而繁瑣
二級學院的行政秘書工作頭緒較多,工作范圍幾乎涉及到二級學院各項工作的各個方面。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工作,除了要完成各類文件的登記與傳閱、各個會議的通知、各種來電來訪的接待和處理之外,還要完成領導臨時交辦的各項任務。同時,要與不同的教師和學生接觸,及時處理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并且還要兼職處理相關的教學任務和黨務工作,工作內容沒有定性的規(guī)定。實際工作中涉及的任務遠遠超過行政秘書這個崗位職責。因此,行政秘書雖然天天忙、月月忙,但年終總結時卻是“忙忙碌碌無頭緒,兢兢業(yè)業(yè)沒成績”。
2.工作得不到重視
二級學院的行政秘書平時工作十分繁忙,通常感覺是上班像打仗一樣,一件事接著一件事,經常是幾件事情一起干。無論做得多辛苦,領導總是認為這是你應該做的,并且在年終績效考核時,行政秘書得優(yōu)秀者卻鳳毛麟角。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你都得為他們服務,如果服務不好,往往會遭到投訴,或是責罵等,因而沒有被重視,得到的回報也少。付出與回報往往難成正比,導致有些行政秘書心里有牢騷,肚里有怨氣。認為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心理極易產生,抱怨自己進錯門、上錯崗,情緒郁悶,工作沒勁。
3.工作晉升機會少
二級學院的行政秘書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秘書專業(yè)出身,很多都是一些引進人才的家屬或是子弟,從事行政事務一般很難升到高級職稱,往往只是評到一個中級職稱就到了瓶頸。現(xiàn)實中,高校二級學院行政秘書的培養(yǎng)工作往往不受重視或缺少關愛。缺乏專業(yè)知識的培訓和交流,缺乏工作的職業(yè)規(guī)劃和指導,對于未來不知何去何從?前景渺茫!正是由于定位模糊,前途不明,導致行政秘書大多思想不穩(wěn)定,態(tài)度不積極。導致部分行政秘書缺少工作的激情,不深入學習研究相關知識。
隨著我國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化,對高校二級學院行政秘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行政秘書要轉變思想觀念,明確角色定位,樹立服務意識,不斷加強對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廣泛閱讀書籍,增進知識的積累,做到時時虛心,處處留心,事事用心,從多方面、多角度強化自我工作意識的培養(yǎng)。同時,以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勤奮學習,銳意創(chuàng)新的工作態(tài)度,踏實工作,與時俱進,為學校和學院健康、快速地發(fā)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結締組織?。婚g質性肺疾?。惶匕l(fā)性間質性肺疾??;肺血栓栓塞癥
[中圖分類號] R59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8(a)-0013-05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in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nd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in 17 cases
WANG Lulin LUO Qun YANG Liqi CHEN Rongcha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Respiratory Diseas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in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TD-ILD) and the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IIP) respectively. Methods From 2011 to 2014, 17 ILD (CTD-ILD and IIP)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in Guangzhou Institute of Respiratory Diseas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20 simplex ILD (CTD-ILD and IIP) patients with well-matched lung function were also recruited as control group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clinical data and symptoms were summarized and statistically calculated. And a further analysis of clinical difference between CTD-ILD with PTE subgroup and IIP with PTE subgroup was followed. Results ①Compared with simplex ILD group, incidence of new dyspnea or aggravation of dyspnea was higher in ILD with PTE group;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ILD with PTE group (P < 0.05), which were (76.4±22.3) mmHg and (63.4±19.2) mmHg respectively. And a significant lower pulmonary diffusion function (DLCO% of the predicted values) was found in ILD with PE group, which were (48.5±11.6)% and (37.9±12.8)% respectively (P < 0.05). ②In ILD with PTE group, average age of CTD-ILD and IIP subgroups were (59.83±13.40) years and (71.90±4.68) years The occurrence of PTE were (18.07±16.71) months and (34.75±14.69) months. It indicated that the age at onset of CTD-ILD was younger than IIP (P < 0.05), and the occurrence of PTE during ILD course was earlier than IIP. No patients of CTD-ILD subgroup had edema of lower limbs, while 5 patients (71.43%) of IIP subgroup had the symptom. 3 patients (30.00%) of IIP subgroup had oral adminstration of corticosteroids histories, while 5 patients (71.43%) of CTD-ILD subgroup had oral adminstration of corticosteroids histories. Conclusion Association of PTE can aggravate pulmonary diffusion dysfunction. Occurance and progression of CTD and long-term oral adminstration of corticosteroids are all high risk factors of PTE. Compared with IIP patients with PTE, CTD-ILD patients with PTE are younger and have a shorter course of PTE onset.
[Key words]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Pulmonary embolism
近年結締組織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的研究迅猛發(fā)展,由其導致的相關繼發(fā)性疾病的研究也愈加深入[1],其中由于結締組織病所導致的間質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近年來備受關注[2-3],且由結締組織病相關性ILD導致的肺血栓栓塞在臨床工作中也較為常見[4]。肺血栓栓塞癥(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中較常見的類型,占PE中的絕大多數(shù),通常所稱的PE即指PTE。ILD與ILD合并PTE的鑒別診斷是臨床醫(yī)生常見的重要臨床問題;并且目前尚缺乏CTD與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疾?。╥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合并PTE的臨床特征比較的相關研究,本文就該兩種疾病相關的PTE及其相關特點進行研究,旨在提高對此病的認識和臨床診治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2014年在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住院的間質性肺疾病(CTD-ILD和IIP)合并PTE患者17例,并募集同期肺通氣功能相匹配的CTD-ILD及IIP共20例患者作為對照。在ILD合并PTE組中,CTD相關性ILD患者共7例(CTD-ILD組),其中男5例,女2例,IIP患者(IIP組)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齡為(66.8±9.5)歲;在單純ILD組中,CTD-ILD組(男1例,女9例)和IIP組(男5例,女5例),各10例,平均年齡為(58.9±16.8)歲。
1.2 診斷標準
CTD-ILD診斷首先應確定患者為ILD,在此基礎上患者需明確診斷存在CTD,且發(fā)病在ILD之前。CTD的診斷標準中根據不同疾病類型,需符合199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診斷標準、2002年指定的干燥綜合征(Sj■gren's syndrome,Ss)國際分類診斷標準、1975年Bohan/Peter提出的多發(fā)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的診斷標準、1987年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診斷標準、1980年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系統(tǒng)性硬化(systemic sclerosis,Ss)的分類標準。ILD的診斷主要根據2002年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診斷和治療指南及ERS和ATS的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標準。PTE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訂的診斷與治療指南[5]。
1.3 觀察指標
基礎觀察指標包括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ILD病程中出現(xiàn)PTE時間、近期手術史、是否長期口服糖皮質激素;臨床表現(xiàn):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難、暈厥、心悸、發(fā)紺、發(fā)熱、胸腔積液、下肢水腫;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最低血氧飽和度、D-二聚體、B型鈉尿肽前體(pro-BNP)、肌鈣蛋白I(TnI)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ILD合并PE組與單純ILD組一般情況及各臨床指標比較
本次研究納入的37例患者中,男18例,女19例。ILD合并PTE組17例,單純ILD組20例,兩組的FVC%預計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與ILD合并PTE組平均年齡相比較,單純ILD組的年齡顯著較小,且女性患者比例明顯較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兩組間的BMI和吸煙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在基礎疾病方面,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外傷/手術、惡性腫瘤,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與單純ILD組比較,在ILD合并PTE組中,患者出現(xiàn)近期新發(fā)呼吸困難或呼吸困難加重的發(fā)生率有增高的趨勢,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兩組間的下肢水腫、咯血、心悸、胸痛等臨床表現(xià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與單純ILD組比較,ILD合并PTE組的動脈血氧分壓更低,氣體交換功能更差,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1。
2.2 CTD-ILD合并PTE和IIP合并PTE的比較
2.2.1 基本情況 在本研究的17例合并PTE的ILD患者中,平均年齡為(66.8±9.5)歲,CTD-ILD亞組與IIP亞組比較,患者年齡較??;臥床>7 d的比例CTD-ILD亞組高于IIP亞組;長期口服糖皮質激素的比例CTD-ILD亞組高于IIP亞組;而吸煙人數(shù)則IIP亞組比較少,;IIP亞組出現(xiàn)PTE的時間也較CTD-ILD亞組短;上述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其余BMI及性別比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2 臨床表現(xiàn) 兩組患者均存在咳嗽癥狀,而均無暈厥癥狀。在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發(fā)紺、發(fā)熱、心悸、胸腔積液等臨床癥狀方面,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胸腔積液癥狀差異雖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IIP亞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CTD-ILD亞組。CTD-ILD亞組下肢水腫情況較IIP亞組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見表3。
2.2.3 實驗室檢查比較 所有患者均存在新發(fā)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各項化驗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CTD-ILD亞組中危PE類型占42.85%,高于IIP亞組中危PE類型(40.00%),但經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3 討論
CTD所導致的ILD的發(fā)病率以及病死率均較高,在其基礎上發(fā)展的PTE在此類患者中疾病進程兇險,病死率非常高[6]。且根據各種不同的CTD所導致的呼吸系統(tǒng)患病時間、程度及部位的不同而均有所差異,不同CTD的肺部病變又各有特點,如該類患者合并PTE可使患者的病情演變方式更為復雜,且死亡率更高。同樣,IIP合并PTE也使患者病情加重。因此,加強對CTD-ILD和IIP合并PTE的認識對臨床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7-8]。本研究將重點分析CTD-ILD和IIP合并PTE患者的臨床特點,期望及時對該類患者的及時診治,減少患者死亡率。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單純ILD組患者的年齡更小,且女性患者的比例更高。與單純ILD組比較,在ILD合并PTE組中,患者出現(xiàn)近期發(fā)作呼吸困難或呼吸困難加重的發(fā)生率有增高的趨勢。與單純ILD組比較,ILD合并PTE組的動脈血氧分壓更低,分別為(76.4±22.3)mmHg和(63.4±19.2)mmHg(P < 0.05);氣體交換功能更差,分別為(48.5±11.6)%和(37.9±12.8)%。本信息提示,在ILD的基礎上,合并PTE后,患者原本受損的氣體交換功能進一步惡化,導致呼吸衰竭加重,患者死亡風險增高。
在對17例PTE患者的進一步分層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因CTD-ILD導致的PTE平均年齡為(59.83±13.40)歲,因IIP導致的PTE平均年齡為(71.90±4.68)歲。CTD-ILD比IIP發(fā)病年齡小,且在基礎疾病導致的PTE病程上更短。這與相關臨床研究表明的IIP發(fā)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大的結果相一致[9],而結締組織類疾病更容易侵襲年輕女性患者,兩者機制尚無定論[10]。另外,在CTD-ILD亞組患者中,臥床超過7 d的患者有4例(57.12%),明顯高于IIP亞組相應病例數(shù),這提示,由于CTD-ILD患者可能合并全身關節(jié)腫痛和活動量下降,從而間接導致PTE的發(fā)生和加重。兩組在可導致血栓栓塞的高危藥物使用上,CTD-ILD組例數(shù)明顯多于IIP組患者,這可能與CTD自身需使用較多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有關。Johannesdottir等[11]及Heit[12]新近研究表明,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將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長期口服糖皮質激素能增加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的機制尚未清楚,這可能與糖皮質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血紅蛋白含量增加,大劑量使用更可以增加血小板,提高纖維蛋白原在血液中的濃度,縮短凝血時間等相關。
IIP亞組患者出現(xiàn)下肢水腫、胸腔積液癥狀的比例高于CTD-ILD亞組的患者,在5例下肢水腫的IIP患者中,僅有1例是雙下肢不對稱水腫,下肢動靜脈彩超示下肢靜脈血栓,其余4例均為對稱性水腫,而且這4例患者均伴有胸腔積液,PTE類型均為中危風險,考慮PTE病情較重,患者心功能較差。提示IIP合并PTE患者累積心臟功能較CTD-ILD合并PTE患者差。本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不論在IIP還是CTD-ILD患者中,Pro-BNP及TnI>0.4 ng/mL的病例比例均較高,而兩者均為PTE的重要指標,但經統(tǒng)計分析兩組之間Pro-BNP及TnI>0.4 ng/mL患者比例差異并未見到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但是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其機制有待深入研究。
CTD-ILD導致PTE的發(fā)病機制中,除了在治療原發(fā)病過程中需使用可能導致血栓形成的高危藥物外,在其原發(fā)病本身的疾病進展上也存在導致血栓形成的機制。首先,不論CTD還是PTE,都可累及血管性病變。但是結締組織病變所累及的血管病變主要分布在全身動脈,而PTE的發(fā)病是與靜脈系統(tǒng)相關的。但據目前已有研究報道顯示,CTD與PTE仍有較為緊密的關系,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一項關于PTE患者回顧性研究中顯示,CTD所導致的PTE占所調查的24例患者中的比例高達1/3[13]。有研究認為CTD所導致PTE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肺動脈內皮損傷所致的原位血栓引起,但缺乏有力的實驗數(shù)據支持[14]。其次,CTD-ILD屬于慢性疾病,長期可導致機體發(fā)生低氧血癥,進一步地對肺部的影響可進行性的慢性發(fā)展為纖維化的肺疾病[15]。加上慢性炎癥以及各種血管活性物質和生長因子的相互作用,使肺血管結構發(fā)生改變,即肺血管重構,導致不同程度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從而導致血栓栓塞及PTE的發(fā)生[16]。在整個過程中,年齡并不限制此病所致PTE的發(fā)病,而IIP所致PTE則在年齡上主要偏向老年人,在病程上IIP患者出現(xiàn)PTE的時間明顯長于CTD-ILD,這可能與CTD疾病更容易產生血栓的機制相關[6]。另外,與以往研究一致,不管在CTD-ILD患者還是IIP患者中,長時間臥床仍是發(fā)生PTE的高危因素。再次,在CTD中SLE所致的PTE居多[17],其原因除了CTD已有的原位肺動脈血栓形成外,還可能通過全身其他地方靜脈系統(tǒng)的血栓脫落所導致。另外,由于SLE可導致狼瘡性腎炎,進而可因為蛋白從腎臟丟失導致腎病綜合征的發(fā)生,而腎病綜合征所具有的高脂血癥及低蛋白可導致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從而誘發(fā)血栓形成[18-19]。在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發(fā)病中,糖皮質激素的應用及患者發(fā)熱導致體液丟失血液濃縮等原因仍可促進血栓形成[20]。
綜上所述,ILD合并PTE可使患者氣體交換功能障礙進一步加重, CTD本身的發(fā)生進展和長期口服糖皮質激素是PTE發(fā)生的高危因素。與IIP合并PTE比較,CTD-ILD合并PTE患者起病年齡更小,病程更短。
[參考文獻]
[1] Cozzani E,Gasparini G,Papini M,et al. Vasculitis associated with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J]. G Ital Dermatol Venereol,2015,21(3):505-510.
[2] Solomon JJ,F(xiàn)ischer A.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a focused review [J]. J Intensive Care Med,2013,19(4):780-782.
[3] Vij R,Strek 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J]. Chest,2013,143(3):814-824.
[4] Luo Q,Xie J,Han Q,et al. Chen R. Preval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c events and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the wells score and revised geneva scores for pulmonary 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a prospective study [J]. Heart Lung Circ,2014,23(8):778-785.
[5]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血栓栓塞癥的診斷與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5):6-12.
[6] Choi HK,Rho YH,Zhu Y,et al. The risk of pulmonary embolism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 UK population-based outpatient cohort study[J]. Ann Rheum Dis,2013,72(7):1182-1187.
[7] Khanna D,Mittoo S,Aggarwal R,et al.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CTD-ILD)-report from OMERACT CTD-ILD Working Group [J]. J rheumatol,2015,18(3):495-498.
[8] Holland AE,Dowman LM,Hill CJ. Principles of rehabilitation and reactivation: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arcoidosis and rheumatoid disease with respiratory involvement [J]. Respiration,2015,89(2):89-99.
[9] Raghu G,Weycker D,Edelsberg J,et al.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6,174(7):810-816.
[10] Teichtahl AJ,Morrisroe K,Ciciriello S,et al. Pneumocystis jirovecci pneumonia in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omparison with other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J]. Semin Arthritis Rheum,2015,16(2):425-430.
[11] Johannesdottir SA,Horvath-Puho E,Dekkers OM,et al. Use of glucocorticoids and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J]. JAMA Intern Med,2013,173(9):743-752.
[12] Heit JA. Cardiovascular endocrinology: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with glucocorticoids [J]. Nat Rev Endocrinol,2013,9(7):387-388.
[13] 劉春萍,劉蜜霞,閆小芳,等.老年住院患者肺血栓栓塞的診斷[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4,23(4):225-227.
[14] 徐益明,趙弘卿.結締組織病合并肺栓塞四例臨床分析[J].臨床內科雜志,2011,28(9): 640-642.
[15] Sharp C,Dodds N,Mayers L,et al. The role of biologics in treatment of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J]. QJM,2015,9(1):195-198.
[16] Carmier D,Diot E,Guilleminault L,et al.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s [J]. Rev Prat,2014, 64(7):941-945.
[17] Wu HJ,Lo Y,Luk D,et al. Alternatively activated dendritic cells derived from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have tolerogenic phenotype and function [J]. Clin Immunol,2015,156(1):43-57.
[18] Aleem A,Al Arfaj AS,Khalil N,et al. Ha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Acta Reumatol Port,2014,39(3):236-341.
[19] Leandro MJ.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frequency of ha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and screening for and causes of psychiatric manifestations[J]. Acta Reumatol Port,2014,39(3):206-207.
篇4
關鍵詞:EB病毒感染;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在我國相當普遍,且感染者年齡逐年縮小, 中國3~5歲兒童EB病毒VCA-lgG抗體陽性率達90%以上,且潛伏感染,當身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引起嚴重的疾病。兒童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兒童常見的出血性疾病,占兒童出血性疾病患者總數(shù)的25%~40%[1]。近年有學者通過檢測ITP患兒的血EBV-DNA水平,來探討EBV感染與ITP的關系,并對其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案進行分析,有助于臨床診治。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112例ITP患兒,其中EBV陽性32例,男20例,女12例;EBV陰性80例,男43例,女37例。對32例EBV陽性ITP患兒A組(16例)應用Pred+IVIG+GCV治療,B組(16例)應用Pred+IVIG治療。
1.2方法
1.2.1觀察指標 ①血常規(guī):應用BC3000血細胞計數(shù)儀測定;②血EBV:應用熒光定量PCR檢測儀定量檢測血EBV-DNA。
1.2.2治療方案全部接受Pred(5-10mg/kg)+IVIG(1g/kg)正規(guī)治療,其中16例EBV陽性ITP患兒加用更昔洛韋GCV(5mg/kg,Q12h)治療,療程14d。
1.2.3統(tǒng)計學處理 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所有計量資料采用首尾對照t檢驗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
2 結果
2.1發(fā)病年齡 EBV陰性ITP患兒年齡1月~6.5歲(平均3.1歲);EBV陽性ITP患兒年齡2~11歲(平均6.2歲)。EBV陽性ITP患兒平均年齡明顯大于EBV陰性ITP患兒平均年齡(P
2.2發(fā)病程度 EBV陽性ITP患兒發(fā)病時PLT值2~58×109/L(平均29.8×109/L),Hb值87~122g/L(平均106.3 g/L);EBV陰性ITP患兒發(fā)病時PLT值12~84×109/L(平均43.3×109/L),Hb值94-120g/L(平均113.1 g/L)。 EBV陽性ITP患兒發(fā)病時出血及貧血癥狀相對較重,發(fā)病時PLT值及Hb值明顯低于EBV陰性患兒(P
2.3 EBV陽性ITP患兒療效觀察 其中A組加用足量GCV治療,PLT上升時間3~6d(平均4.7d),無1例復發(fā);B組未加用GCV治療PLT上升時間4~11d(平均7.9d),其中8例復發(fā)。應用GCV治療病程明顯縮短,且復發(fā)率較低(P
3 討論
ITP是一種兒童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以自身抗體介導的破壞性血小板減少為特征,兒童ITP中80%為急性型(AITP),多發(fā)生在病毒感染的恢復期。而受EBV感染的患兒50%以上有血小板減少,文獻報告ITP患兒EBV-IgM陽性率為40.5%,EBV-IgG陽性率高達75.5%[2],可見EBV感染與ITP密切相關。
EBV感染致ITP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其可能的機制包括自身免疫反應及對骨髓的抑制作用。有學者認為EBV感染早期引起血小板減少是骨髓抑制的結果,而感染晚期血小板減少可能是由于免疫機制所介導[3]。
EBV相關性ITP患兒的臨床特點包括:多發(fā)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體檢可見輕度貧血貌,肝脾及淋巴結腫大,血象除PLT降低外可伴Hb及WBC降低,見肝功能異常,骨髓象多有巨核細胞減少,淋巴細胞比例偏高,異性淋巴易見。熒光定量PCR方法對血EBV-DNA進行定量檢測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4]。
臨床治療AITP公認的藥物包括腎上腺皮質激素及靜脈注射用丙種球蛋白,有效率達90%以上。但經正規(guī)系統(tǒng)治療仍有部分患兒血小板上升緩慢,并易復發(fā),目前推測其中部分患兒可能同時伴有EBV感染,而未應用抗EBV治療,致使病程延長,病情加重。更昔洛韋(GCV)對EBV具有極強的抗病毒活性,可終止病毒DNA的復制[5]。因此對存在EBV感染的ITP患兒在正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GCV治療可縮短病程。對于單純血小板減少的EBV感染患兒用足量GCV誘導治療14d即可有效清除病毒,但對同時伴有其他臟器損害的嚴重EBV感染患兒則不應單純以血小板上升為治療目標,應繼續(xù)堅持維持治療致其他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臟器功能恢復,達到臨床治愈為最終目標。
目前,EBV感染受臨床醫(yī)師的重視,對其研究逐漸深入,對年齡偏大有ITP表現(xiàn)的患兒應警惕EBV感染,可進行常規(guī)篩查早發(fā)現(xiàn),正規(guī)治療,減少EBV對其他器官的損害。
參考文獻:
[1]Crapnell K,et a1.In vitro infection of megakary coytes and their precursors by human cytomegalovirus[J].Blood ,2O00,95:487-493.
[2]楊文博,病毒感染與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J].醫(yī)學綜進2001,6(7):373.
[3]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819-820.
篇5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破裂型;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ncontain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ncontain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medical records of 128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ho underwent surgery and evalu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CT and MRI of noncontain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Results In 128 patients,48 had noncontain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In these 44 patients,80% had aggravated lumbar and leg pain when coughing;86% had intensive leg pain after transient aggravated lumbar pain;the result of the straight leg raising test was patients.In these patients,the rate of disc herniation was more than in CT,and focal interruption of the black line was found in MRI.Conclusion We can establish the diagnosis of noncontain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 before operation bas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and manifestation of CT and MRI.
Key words:Lu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Noncontained;Clinical manifestation;Imaging
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由于機械壓迫和化學性刺激,常出現(xiàn)明顯的根性痛,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多需手術治療,而未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僅存在機械壓迫,癥狀較輕,可保守治療或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治療方法的選擇主要取決于腰椎間盤突出的程度與狀態(tài)[1,2],所以術前確定腰椎間盤是否破裂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12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影像學特點進行回顧性分析,為術前診斷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提供一定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00年1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8例,男99例,女29例,年齡21歲~58歲,平均年齡41.8歲。病程6個月~20 a,平均病程2.5 a。腰椎間盤突出部位為L5~S1 41例,L4~L5 47例,L3~L4 18例,L2~L3 12例,L1~L2 10例。左側突出58例,右側突出52例,中央型突出18例。
1.2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分型 腰椎間盤突出癥分為4型:突出型、纖維環(huán)下突出型、經纖維環(huán)突出型和游離型。后2型屬于破裂型,前2型屬未破裂型。所有病例均行Love法、半椎板和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術,最后確定診斷以術中所見判定。
1.3 影像學檢查 數(shù)字X射線攝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攝腰部正位及側位片,在具體圖像處理功能的計算機控制下,采用一維或二維的X線探測器直接把X線影像信息轉化為數(shù)字信號。經主機控制臺和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輸出至干式激光相機打印成膠片圖像后進行診斷。計算機斷層掃描系GE公司生產CT機,掃描條件120 kV,330 mA,層厚3 mm,層距3 mm,掃描時間1.5 s,掃描范圍包括椎間盤上下各12 mm。MRI檢查系用GE公司生產的超導型Signa 1.5 T磁共振成像儀。腰部表面線圈磁場強度0.35 Tes/a,自旋回波脈沖系列成像。T1加權為500/30,T2加權為2 000/80,質子加權為1 500/40。矢狀切層厚3 mm,橫斷切層厚為4 mm。
2 結果
2.1 非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 患者80例,年齡21歲~46歲,平均年齡38.6歲;病程0.5 a~16 a,平均病程4.6 a;左側突出42例,右側38例。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組48例,年齡27歲~58歲,平均年齡40.2歲;病程1 a~20 a,平均病程4.8 a;左側突出26例,右側22例。兩組年齡、病程和突出側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2 癥狀特點 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1.25%出現(xiàn)咳嗽時腰腿痛,87.50%短暫腰痛加重后明顯腿痛;非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5%。出現(xiàn)咳嗽時腰腿痛,6.25%出現(xiàn)短暫腰痛加重后明顯腿痛;兩組其他癥狀(局部麻木、肌力減退等)比較無差別。
2.3 體征特點 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直腿抬高試驗角度
2.4 影像學表現(xiàn) DR腰椎前凸及腰椎生理曲度異常62.4%,椎間隙異常83.2%,脊柱不穩(wěn)定:于腰椎側位表現(xiàn)為椎體后緣劃線有輕度前后錯開87.50%,CT髓核突出>50%,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占68.75%;非破裂型僅占22.5%。MRI病變椎間盤高度明顯減弱,信號強度降低。破裂型MRI低信號條狀影中斷者占68.75%;非破裂型僅6.25%的患者出現(xiàn)低信號條狀影中斷。
3 討論
3.1 確定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意義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近年來,又出現(xiàn)髓核化學溶解術、經皮椎間盤切除術和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這些治療方法的前提是后縱韌帶和纖維環(huán)完整。從傳統(tǒng)觀念來看,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癥狀較重,最好通過手術療法來解除壓迫[3],因此,術前確定腰椎間盤是否破裂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3.2 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特點 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男性>女性,年齡多在20歲~40歲之間;直腿抬高試驗角度較低(
3.3 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DR、CT和MRI表現(xiàn) DR腰椎正側位片在整體觀察,腰椎骨質改變、腰椎曲度改變、側彎畸形以及觀察椎間隙異常等方面均優(yōu)于CT掃描,本文DR腰椎前凸及腰椎生理曲度異常62.4%,椎間隙異常83.2%,脊柱不穩(wěn)定:于腰椎側位表現(xiàn)為椎體后緣劃線有輕度前后錯開87.50%,CT掃描能觀察椎間盤突出的直接征象,觀察椎間盤突出的部位、方向和硬膜囊、神經根的受壓程度,對椎間盤、髓核鈣化和椎間盤、椎小關節(jié)含氣征的檢出率高于X線平片。CT掃描可直接顯示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大小、形態(tài)及周圍結構關系。RLDH髓核突破纖維環(huán)和后縱韌帶,突出的椎間盤后緣常不規(guī)則,可鈣化而呈骨性密度影,脫落入椎管內的髓核形成游離碎塊。范大鵬[6]認為本型突出物形態(tài)不規(guī)則,至少在一個CT層面上髓核脫出率>50%,且可在多個掃描平面上見到突出物影像。本組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例中,68.75%的病例髓核突出較大,超過椎管前后徑的50%,其形態(tài)呈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除在間盤水平掃描可見間盤突出影像外,于椎體水平仍可見間盤突出影像。MRI能顯示椎間盤的退變、突出狀態(tài)及硬膜囊或神經根壓迫情況。T2加權對硬膜囊和后縱韌帶顯示較好,可用來判定纖維環(huán)是否破裂。從縱向和軸向的T1和T2加權圖像可以區(qū)分突出的高密度椎間盤和低信號的纖維環(huán)及后縱韌帶復合體,各層面上的連續(xù)椎體后緣低信號影提示椎間盤未破裂。本文結果提示,術中證實為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縱向和軸向上椎體及間盤后方的低信號條狀影中斷者占68.75%,而術中證實為未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MRI上椎體及間盤后方的低信號條狀影僅有6.25%中斷。由此可見,MRI上椎體及間盤后方的低信號條狀影中斷與否判定椎間盤是否破裂,特異性較高[7],而準確性不理想,存在假陰性問題,MRI盡管可以提示椎間盤突出與椎管狹窄的現(xiàn)狀與原因,卻難以顯示整個神經根走行的全貌,尤其是對于其走行的外側段,由于難以明確神經根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從而不能直接顯示神經根受壓的原因與程度,更易造成假陽性或假陰性的檢查結果,提高其準確性是今后臨床工作中值得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ERRICO TJ,F(xiàn)ARDON DF,LOWELL TD.Open discectomy as treat2ment for 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 of the lumbar spine[J].Spine,1995,20(16):18291833.
[2] 張文德,周廣恒.破入椎管的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1994,1(4):128129.
[3] MCCULLOCH JA,YOUNG PH.Essentials of spinal microsurgery[M].Philadelphia:Lippincott 2 Raven,1998:1112.
[4] 李良華,李延泰,卓錦劍,等.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1997,7(2):79.
[5] HARRIS RI,MACNAB I.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lumbar inter2 vertibral discs[J].J Bone Joint Surg Br,1954,36B(2):304322.
篇6
目的:分析連續(xù)性靜脈-靜脈血液濾過療法治療重癥顱腦疾病合并高鈉血癥的護理。方法:資料隨機選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癥顱腦疾病合并高鈉血癥患者共35例,對其采用連續(xù)性靜脈-靜脈血液濾過療法治療,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以及不良反應,處理機械報警,堅決執(zhí)行無菌操作。結果:與治療前相比較,35例患者治療24h后血清鈉出現(xiàn)明顯下降(P
關鍵詞:連續(xù)性靜脈血液濾過;重癥顱腦;高鈉血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01-01
在所有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中,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即是高鈉血癥,其病死率高達75%以上且預后效果較差,在臨床治療中是最為棘手的問題?;颊卟∏檩^為復雜且會伴隨多臟器官衰竭[1-2],若是能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配合有效的護理,則能大大降低死亡率。我院對35例重癥顱腦疾病合并高鈉血癥患者采用連續(xù)性靜脈血液濾過治療,現(xiàn)將護理情況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重癥顱腦疾病合并高鈉血癥患者共35例,并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齡在28-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3±11.2)歲;15例高血壓腦出血、10例顱腦外傷、10例腦梗死。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出現(xiàn)了意識障礙,入院后6d出現(xiàn)高鈉血癥。
1.2 治療方法
1.2.1 常規(guī)治療: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的外科手術進行治療,并在術后給予呼吸機幫助患者通氣、利尿、抗感染、利尿等相關的治療,采用甘油果糖或者甘露醇來降低患者的顱內壓。利用胃管將溫開水注入患者體內,或者靜脈滴注適量的低滲鹽為患者補充電解質或水。此外,每天對患者的血清鈉等一些生化指標進行有效的監(jiān)測,比如患者血清鈉在一天之內連續(xù)兩次的監(jiān)測濃度都大于145mmol/L就確診是高鈉血癥,再依據患者的實際情形采取CVVH進行治療。
1.2.2 CVVH治療:通過相關的血液濾過機來對患者進行治療,參照患者的凝血情況和治療情況,24到72h更換一次濾過器和管路,其中換液的配方包含3000ml生理鹽水、5%的碳酸鈉150ml、氯化鈣或葡萄糖酸鈣、硫酸鎂2.5ml、10%的氯化鉀0~12ml、無菌注射用水1000ml,以上這些都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適當?shù)恼{整,此外在對患者注射1000m無菌用水。配方中的具體用量須根據患者病情來確定,對各種液體進行嚴格區(qū)分,并按照配方現(xiàn)配現(xiàn)用及進行無菌操作。每分鐘對患者血流量進行調整150到180mL,之后再采用枸櫞酸鈉或肝素鈉進行抗凝。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shù)據以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經x2檢驗,以P
2 結果
與治療前相比較,35例患者治療24h后血清鈉出現(xiàn)明顯下降(P
表1 患者治療前后檢測指標對比
3 護理措施
依據CVVH治療的監(jiān)測要點來對患者進行護理,進行嚴格的無菌操作護理,并對感染進行積極的預防,必要時可以給予患者抗生素進行治療,加強對患者血凝因子、常規(guī)、血生化的相關檢查,從而防止血壓下降、出血、發(fā)生凝血等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
3.1 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進行仔細的觀察: 首先利用心電檢測儀對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壓以及血氧飽和度等基本情況進行進行持續(xù)檢測,同時觀察患者瞳孔、肢體活動以及末梢循環(huán)變化情況,防止患者出現(xiàn)心力衰竭、水腫、低血壓休克以及其它并發(fā)癥,有情況必須馬上告知醫(yī)生,方便醫(yī)生進行有效的處理。其次還要對患者的體溫進行測量,對液體每小時的出入量進行準確的計算,防止循環(huán)容量不足導致的低血壓,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會由于血流量過低而出現(xiàn)體溫降低的情況。因此護理人員應當根據患者體溫對血濾機的溫度進行及時調整,從而幫助患者快速的回升體溫。最后,嚴密監(jiān)測患者各個器官的功能,對臟器功能進行有效的保護。定時對血糖、血常規(guī)、電解質、血氣分析、凝血時間的變化進行監(jiān)測,及定時對患者血液中的Cl-、K+、Na+、肌酐、尿素的物質含量變化進行監(jiān)測,看患者有沒有發(fā)生血糖、血鉀劇烈的波動現(xiàn)象,有沒有出現(xiàn)酸中毒等異常,如果有這些異常出現(xiàn)應根據置換液配方及時進行調整。
3.2 不良反應護理: 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護理人員還需對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進行預防,對引流液量、性狀以及顏色進行觀察,查看患者是否出現(xiàn)腔道出血、黏膜有無出血,特別是胃腸道、呼吸道以及泌尿生殖道是否有出血情況。對Plt、APTT以及PT等指標進行檢查,根據患者情況調整肝素用量。
3.3 留置導管護理: 嚴格執(zhí)行留置導管護理程序,將導管固定牢固,避免導管出現(xiàn)脫出導致患者出血,置管前對患者皮膚進行徹底清洗并消毒,在對敷料進行更換時采用安爾碘對穿刺皮膚周圍消毒,采用無菌敷料將其覆蓋。同時值班護士應當密切觀察插管處是否出現(xiàn)滲血以及縫線松脫。
3.4 嚴格進行無菌操作: 對于重癥患者來說,其抵抗能力較弱,對其深靜脈進行置管的時候比較容易發(fā)生感染,因此如果患者的穿刺點部位的敷料出現(xiàn)污濕、滲液時應該及時對其進行更換,在采用無菌貼覆蓋在敷料上面。而且置換液必須現(xiàn)用現(xiàn)配,更換和配置的時候應該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要求進行。
4 討論
臨床中比較多見的急重癥之一就是重型顱腦疾病,高鈉血癥會導致細胞出現(xiàn)脫水、收縮,情況嚴重的還會使細胞的橋接靜脈遭到破壞和受到牽連,從而致使蛛網膜的下腔出血。研究證明,對重癥顱腦疾病的患者病情及預后進行判斷的關鍵因素是高鈉血癥,對高鈉血癥及時的糾正成了對患者進行搶救的關鍵[3]。
任何原因導致的高鈉血癥均會使細胞出現(xiàn)脫水情況并收縮,情況若是嚴重時會使橋接靜脈出現(xiàn)破壞,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所以判定重癥顱腦疾病患者病情預后的重要因素就是高鈉血癥,對患者高鈉血癥進行糾正成為了搶救患者的關鍵。有不少文獻均報道,急性高鈉血癥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顱腦損傷后下丘腦神經系統(tǒng)受損,出現(xiàn)中樞性尿崩癥以及高鈉血癥[4]。
本次研究我院對35例患者采用連續(xù)性靜脈血液濾過治療,對患者血鈉水平進行監(jiān)測,調整置換液鈉離子濃度,降低了血鈉離子濃度,防止細胞外液滲透加快重腦水腫。與治療前相比較,35例患者治療24h后血清鈉出現(xiàn)明顯下降(P
由此可見,對于重癥顱腦疾病合并高鈉血癥患者而言,病死率極高,需要及時采用連續(xù)性靜脈-靜脈血液濾過療法治療,同時配合有效的護理,能夠降低患者病死率。
參考文獻
[1] 吳麗,潘霞. 連續(xù)性靜脈-靜脈血液濾過療法治療重癥顱腦疾病合并高鈉血癥的護理[J]. 廣東醫(yī)學,2013,19:3057-3058.
[2] 曾麗珍. 連續(xù)性靜脈-靜脈血液濾過療法治療重癥燒傷患者的療效及護理[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21:273-274.
篇7
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國內行政哲學研究很少系統(tǒng)地探討行政哲學的研究對象。從近年召開的哲學或行政學研討會上的發(fā)言和已經發(fā)表的少量涉及行政哲學的有關論著看,國內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行政活動”是行政哲學的研究對象,行政哲學是“關于行政活動的普遍本質和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事實上,對“行政活動的普遍本質和一般規(guī)律”有成效有意義的研究只能屬于行政科學研究范圍,是理論行政學的研究對象?!靶姓顒拥钠毡楸举|和一般規(guī)律”在行政哲學研究中,是終極意義的研究對象,行政哲學不可能也不能夠取代行政科學去直接研究行政活動。第二種觀點認為,行政哲學是以行政科學、行政理論為研究對象,是行政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即元行政學。這種基本思路是可取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邏輯的,但由于把行政哲學當成了行政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元行政學),因而存在兩個難以自圓其說的問題:其一是如果把行政哲學當成行政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即名曰行政哲學又是行政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顯然就會產生一個學科性質問題。人們必然要產生行政哲學究竟屬于哲學學科還是屬于行政學科的疑問。雖然行政學家和哲學家是可以而且應該聯(lián)盟的,但行政學屬于社會科學,它與超越科學的哲學在知識性質上有本質的區(qū)別,因而行政哲學不可能既是哲學的又是具體科學的。否則,只會產生一種非哲學非科學的怪異知識和學科。目前出現(xiàn)的那種把哲學的概念、術語往現(xiàn)實行政生活貼標簽的“研究”,和直接借用哲學的原理、規(guī)律構建的種種行政哲學體系的“研究”,無不是受此種觀點的影響。其二是把行政哲學當成行政科學的元理論,即元行政學,也不符合國際通行的學科研究規(guī)范。行政科學的元理論準確地說應該是“行政學學”或“行政學學理”。行政哲學屬于“行政學學”的范疇,但行政哲學不同于“行政學學”,只是其一部分。行政學學或元行政學從不同的角度和領域對行政科學進行研究,行政哲學則是從哲學角度研究行政科學的行政學,它可以屬于元行政學的一部分,但不能等同于整個元行政學。因此,行政科學、行政學學(元行政學)和行政哲學是三個不同的概念。第三種觀點認為,行政哲學的研究對象是行政科學,是對行政科學的哲學考察。即,行政哲學以行政科學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就學科性質而言,行政哲學屬于部門哲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
對行政哲學的研究內容,國內一些學者在涉及到行政哲學的論著中也作了一些簡略的描述。如王滬寧認為,行政哲學主要研究和分析一定行政活動和行政關系的性質、行政活動的目的和宗旨、行政活動中的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倫理原則等基本理論范疇[1]。薄貴利則將對人性的基本判定、政府的價值取向和現(xiàn)代政府的責任問題作為行政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2]。顏佳華在《行政哲學論》一書中構建了一個行政哲學的研究框架:行政活動論(邏輯起點)、行政主客體論、行政認識論、行政實踐論、行政方法論、行政價值論[3];后來,他又在《行政哲學:一個亟等進一步開拓的領域》一文中,將行政哲學的研究內容界定為:行政哲學導論、行政學對象論、行政學結構論、行政學功能論、行政學評價論、行政學發(fā)展論等[4]。
仔細分析國內行政哲學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的界定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我們稱之為“行政哲學”的名稱背后,實際上存在著兩種行政哲學:一種是以行政活動為研究對象的行政哲學,一種則是以行政科學為研究對象的行政哲學。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分別用“行政活動的哲學”(簡稱為“行政哲學”)與“行政(科)學的哲學”(簡稱為“行政學哲學”)這兩個稱謂來標示行政哲學研究的上述兩種主題、兩個方向。這兩種行政哲學,一個涉及“實際的行政活動”領域,一個涉及“理論的行政科學”領域。
行政活動的哲學主要研究行政的本質及其分界、行政的基本假定、行政的目的和宗旨等問題。由此可見,行政活動的哲學是對“行政活動中的問題”或簡稱“行政問題”做出根本性的尋根究底的反思,以便為行政活動提供一些根本性的實踐原則或“行政觀”。這些根本性的實踐原則不等同于各種具體行政行為的“規(guī)范”、“準則”,而是后者的“原理”、“基礎”或“根據”具體行政行為的“規(guī)范”、“準則”除了要依據于這些原理之外,還要考慮具體實踐過程中諸多的內部和外部條件,包括那些隱而不顯的“緘默因素”。
行政學哲學則主要研究行政科學發(fā)展的模式、行政科學理論評價、行政科學研究方法及其評價、行政科學研究的價值判斷等問題。由此可見,行政學哲學是對“行政學活動中的問題”或簡稱“行政學問題”進行根本性的尋根究底的反思,以便為行政學研究提供一些根本性的指導原則或“行政學觀”。同樣,這些根本性的指導原則也不等同于各門具體的行政科學的研究規(guī)范、方式、方法,而是為后者的研究提供認識論和價值論的“原理”、“基礎”或“根據”。
二
行政哲學的上述兩個研究主題之間存在著邏輯的與歷史的聯(lián)系:
從邏輯上看,對“行政學問題”的哲學研究是對“行政問題”研究的“次一級”的研究,是對實際的“‘行政問題研究’之研究”,具有元研究的性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們對任何行政問題的研究總是先在地包含一個方法論,即總是從某一個特定的角度、立場來研究的。這種角度、立場盡管可能不為研究者自己所知道,但卻客觀地存在著。而且,這種角度、立場本身就制約著對行政問題的認識結果。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出發(fā)往往得出不同的結論。要對這些結論的可靠性做出判斷,就必須檢討他們的方法論。按照荷蘭著名經濟學家?guī)炱章?97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研究,無論是在自然科學中,或者是在社會科學中,任何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均表現(xiàn)為一個“價值觀假定+邏輯推理”的結構[5]。庫氏的這一邏輯式提示,至今尚未遇到有力的挑戰(zhàn)。顯然,任何行政學理論體系,均是從某種價值觀或方法論見解出發(fā)的邏輯推理系統(tǒng),其中的價值觀或方法論假定,只能表現(xiàn)為某種行政哲學。因此,任何行政學理論體系都是以某種行政哲學的邏輯展示的,它不能不內含著某種行政哲學。從這個意義上說,“行政學哲學”是以“行政哲學”為思想資料的和最終歸屬的。我們也只有對行政學的根本問題進行了哲學的研究,才能真正地把行政問題的研究提升到一個自覺的、理性的水平和高度。
從歷史上說,對行政活動根本問題的哲學研究是古已有之的事,歷史上許多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都對此做過深入的論述。而對行政學根本問題的研究則不過是近100年來的事。按照時間順序,對行政活動的研究先后產生了行政思想、行政理論、行政學說或行政學、行政科學、行政哲學。其中行政思想是先于行政理論的分散的、不系統(tǒng)的、粗淺的行政理論;行政理論則是后生于行政思想的比較完整、系統(tǒng)、深刻的行政思想;行政學說或行政學往往是較為完整、系統(tǒng)的關于行政的知識體系;而行政科學則是更加系統(tǒng)化、科學化了的行政思想、行政理論、行政學說、行政學,是關于行政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行政哲學則是對行政理論、行政科學研究活動進行思辯的產物,是行政科學的哲學。由此可見,“行政學哲學”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出現(xiàn)了獨立的行政科學時才出現(xiàn)的,是行政問題研究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必然,對行政學活動的哲學思考是人類的行政認識和行政實踐從童年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條件。行政學哲學與行政科學研究的問題是顯著不同的,各自的任務和目的也是不同的。行政科學是通過對行政活動的考察——這種考察主要包括歷史上的各種行政思想、行政理論和行政方法——概括出行政活動的一般原理,形成理論并給出某種行之有效的合目的的行政方法或模式。也可以說,行政科學主要關注的是為實際的行政活動提供一套具有普適性的系統(tǒng)的行政知識、思想、原則和可操作的方法,它的特點即在于它的工具性。行政科學為行政學哲學提供思想,行政學哲學則對行政科學起指導作用。任何時代的行政學哲學,除依據各自的一般的哲學觀外,都必須吸收以往的以及現(xiàn)時代的行政科學研究成果。反之,行政科學研究要接受行政學哲學的指導,這不僅體現(xiàn)在任何行政科學研究者都要在一定的行政哲學觀的指導下從事研究,而且,行政科學體系的構建、其邏輯分析與論證也要符合哲學方法論的要求。由此可見,行政學哲學考察的是行政科學的基礎,行政科學的基本問題便是行政學哲學的研究主題。那么,這個基本問題究竟是什么呢?
一般而言,行政科學的基本問題,在正常的或是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是行政學者以及行政人員較少或不特別考慮的問題。情況也許就是這樣,人們通常是在一種沒有批判的前提下,追求行政知識的增長,提出概念、形成理論,獲得某種高效的行政方法。這一切都是圍繞著行政活動的目的而進行的,行政學者為的是行政知識的不斷增長,而行政人員則是把行政學者的研究成果,諸如理論、方法、模式等,作為正確的東西應用于行政活動之中。他們的問題常常是一種理論或方法對他們的行政活動是否有效,也即如何使用一種理論或方法才能夠達到一種活動的預期目的。人們一般并不考慮一種理論或方法的合理性問題,只是在少數(shù)情況下,比如當理論或方法的功用開始減弱或失效的時候。一些人才可能會對已有的關于行政的一些最基本的假定、理論和方法本身進行反思。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他們正在進行著對行政中的某些基本問題的哲學思考或批判。而所謂的對行政科學中的基本問題的研究,就是對關于行政科學元問題的研究。這個元問題就是行政科學中的最基本的核心概念“行政”。行政哲學正是以此作為出發(fā)點而展開討論的,對“行政”這個基本問題的明確和把握,就構成了行政哲學的研究主題。三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行政哲學是對行政本質以及行政科學發(fā)展進程進行考察和反思的哲學。行政哲學能否有一個好的發(fā)展前景,從根本上為行政科學呈現(xiàn)出實質性的理論進步提供基本性的支持,使實際的行政活動更富有成效和具有合理性。這首先取決于我們對行政哲學本身是否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把握。如果在行政哲學的研究主題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不能達成一致的意見,那么,不要說對行政科學的發(fā)展不會起到推動和支持的作用,就是行政哲學本身的發(fā)展和存在,都將會面臨巨大的困難。筆者在本文的討論中,就是試圖在這個重要的問題上使概念理解得到澄清,消除“行政哲學”這一概念本身及其研究對象上存在的歧義性和含糊性。當然。我們在這里給出的關于行政哲學的研究主題的討論還只是探索性的和試驗性的。但是,只要我們能夠真正把握住行政哲學的精神實質,研究主題的問題就不再是一個理論難題了。因為,它將會隨著我們研究的深入而不斷得到擴展和進一步的完善。
【參考文獻】
[1]王滬寧.行政生態(tài)分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2]薄貴利.中國行政學:問題、挑戰(zhàn)與對策[J].中國行政管理,1998(12).
[3]顏佳華.行政哲學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篇8
White(1926)的《公共行政學導論》和Willoughby(1927)的《公共行政學原則》使公共行政學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著指導行政現(xiàn)象的科學原則;MaxWeber(1978)的《論官僚制度》探討了現(xiàn)代組織原則與規(guī)范,發(fā)明了層級制。Gulick、Urwick(1937)等人的《行政科學論文集》,深入探討了法約爾管理過程與管理原則。
首先為古典管理學派,該學派主要關注行政效率,尋求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與技術,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層面上進行科學研究及組織工作。該學派為公共行政學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Taylor將科學引入管理領域,提高管理理論的科學性。Taylor(1911)在《科學管理原則》中提出共同利益為基礎的科學管理原則,并指出:“科學管理原則普遍適用于各種人類活動”??茖W管理理論強化了人們對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關注,從而成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追求。
其次為行政管理學派,該學派從管理實務出發(fā),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論和規(guī)則,作為管理者的行為準則。HenriFayol的主要貢獻是開創(chuàng)了組織研究領域,拓寬了科學管理的研究領域。Gulick對行政功能和組織的規(guī)范與實證研究,并提出了一體化組織原則與行政七職能理論。JamesD.Mooney提出了組織四大原則,即協(xié)調原則、層級鏈原則、職能原則和職員原則,結合組織與原則分析。
最后為官僚制度學派,Weber的管理制度理論的產生與其歷史時代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Weber的官僚模型有著高度結構化、標準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態(tài)等特征的行政組織體系,是強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夠達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對人類行使權威的最理性工具。
(二)公共管理“理性”質疑的流派
20世紀30年代,傳統(tǒng)的公共行政學派理論受到了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公共行政學把組織視為機械形式,把人當機器,只是片面的追求組織結構和法律、法規(guī)的遵守。這是傳統(tǒng)公共行政學不可推脫的缺點。理性的挑戰(zhàn)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對;二是認為行政原則本身存在邏輯矛盾。JohnM.Gaus(1950)在《公共行政》精辟地論述了當時的情形:“現(xiàn)時的公共行政學理論也就是政治學理論”。這把原本認為政治與行政分離的傳統(tǒng)理論又糾纏在一起。
社會系統(tǒng)學派從系統(tǒng)、整體性等社會學觀點來研究管理,擺脫了傳統(tǒng)行政管理理論的缺陷,并試圖改造傳統(tǒng)的權威概念、創(chuàng)造出一種協(xié)調合作精神。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MaryPFollett(1937)最早系統(tǒng)而深入地研究行政管理過程中人的問題,他通過對群體的心理因素的考察來分析作為民主群體基礎的“協(xié)商一致”機制的性質。
理性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Simon(1988)把管理行為分為“決策制定過程”和“決策執(zhí)行過程”,并把管理研究重點集中在“決策制定過程”的分析。既豐富了管理學的思想,也揭示了管理的本質特點。理性決策模式提供了分析決策問題基本思路,同時也強調“理性”是指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利益的理性。
(三)公共管理多元化擴散流派
20世紀60年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fā)展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客觀上造就了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理論的應用和發(fā)展,拓寬了管理思維,也促進了管理現(xiàn)代化,更是給行政科學注入了新血液。公共行政學的管理科學成為了一門融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理論、方法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公共行政學的研究也就從純理論轉型到結合應用的研究。
系統(tǒng)論認為任何組織都同其周圍環(huán)境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發(fā)展,拓展了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公共管理對于公共性的理解也從官僚制度和政府機構發(fā)展轉變?yōu)樽⒅毓怖?,即政府與社會其他組織之間的政治關系,以及注重組織工作環(huán)境對公共組織的影響力,政府被置身于社會外部大系統(tǒng)中,公共管理從制度定義發(fā)展為規(guī)范定義和組織定義。
系統(tǒng)管理學派是以系統(tǒng)為研究對象,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中各種系統(tǒng)的運動規(guī)律并據此來認識和改造世界。其代表人物有L.VBertalanffy、TalcottParsons和JamesE.Rosenzwig等。其核心觀點是不同變量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一個變量的細微變化可能引起其他變量的重大變化。這種非線性關系增加了人們對組織認識的復雜性。受系統(tǒng)理論的影響,任何組織都被視為相互關系之中,任何變量都可能對其他變量產生影響。行政組織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必須持續(xù)地與環(huán)境產生互動,并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過程中處于動態(tài)均衡狀態(tài)。
行政生態(tài)學派,借用生態(tài)學研究生命體與其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行政系統(tǒng)與各種環(huán)境變量間的相互關系。最早提出行政生態(tài)的學者是哈佛大學教授JohnM.Gaus。其追隨者FredW.Riggs10余年后提出了行政生態(tài)類型的發(fā)展連續(xù)體。行政生態(tài)學借用“結構-功能”方法來分析行政行為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為公共管理學開辟了新的領域,使其擺脫了那種抽象地討論行政原則的純理論作風,用生態(tài)觀點來考察行政是正確的認識路徑。
(四)公共管理價值重塑流派
歷史與科學的局限性導致了傳統(tǒng)的公共管理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迷信于管理的技術手段,而抹煞了人性存在的意義、價值、自由等內涵,也導致了公共管理學的價值危機。20世紀60年代,以DwightWaldo等為首的新公共行政學派,除了致力于民主行政的推動,還大力提倡社會正義、自由、民主等價值,這也就突破了科學實證主義的限制,走向了人文精神與價值的復興之路。
篇9
[關鍵詞]范式;傳統(tǒng)公共行政;政策分析;公共管理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1)10-0053-02
1962年,美國科學史家托馬斯?庫恩在其《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阿次從學術的角度明確提出了關于范式的概念。庫恩指出:在科學的意義上,一個范式就是關于現(xiàn)實的一套較為系統(tǒng)的假設。這一套假設主要包括用以闡釋和說明某一類現(xiàn)實的規(guī)則,而這些規(guī)則表現(xiàn)為人們觀察現(xiàn)實世界的觀點、理論和基本的價值判斷標準。關于范式的作用,塞繆爾?亨廷頓這樣評價:人們可以宣稱只是根據具體的客觀事實采取行動,但事實上因為“在我們的頭腦中隱藏著一些假設、偏好和偏見,它們決定我們如何看待現(xiàn)實,留意什么事實和怎樣判斷它們的重要性和價值。”這就是說,由于人們必須清楚地闡述理論或模式,并運用經過闡釋的理論或模式來指導自身的行為,因此,范式對于人類的思想和行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公共部門管理在100余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發(fā)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轉換,即從傳統(tǒng)的公共行政學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學。
一、傳統(tǒng)公共行政學范式
這種范式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并在6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它主要建立在科層制理論和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基礎上。它將自己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行政組織或官僚體制上,以組織的內部取向,注重機構、過程和程序以及行政原則的研究,并以行政效率作為追求的最高目標。
傳統(tǒng)公共行政學范式的兩大理論基礎: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制理論。政治一行政二分法主要由美國學者威爾遜、古德遜等人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提出。該理論認為在所有的政府體制中都存在兩種主要的政府功能,即國家意志的表達功能和國家意志的執(zhí)行功能。這兩種功能分別稱做“政治”與“行政”。也就是說,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達,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zhí)行。政治不能干擾行政,政治追求民主,行政保持價值中立,以追求效率為目標。官僚制理論形成于20世紀初,最集中地表現(xiàn)在馬克斯?韋伯1922年出版的《社會與經濟組織》一書中。該理論首先把組織權力劃分為傳統(tǒng)型權威、魅力型權威和法理型權威三種類型,并把官僚制看成為一種組織形態(tài)。官僚制理論強調法制條件下的層級制組織結構模式,重視機關內部的規(guī)范管理;強調官員職位,包括職業(yè)化、專業(yè)培訓、職位上級任命、終身任職、定額薪金等。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出現(xiàn)了兩種取代傳統(tǒng)公共行政學范式的嘗試:一種是以弗里德克森(H,George Freder-ickson)等人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學。1968年9月,由當時任《公共行政評論》主編的美國行政學家沃爾多發(fā)起和贊助,32位年輕的行政學學者聚集在錫拉丘茲大學明諾布魯克會議中心舉行研討會,會議的主題是尋求公共行政今后的發(fā)展方向,通過回顧和總結公共行政的發(fā)展歷程,討論這個學科的重點應該放在何處以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會議的成果集中反映在馬諾力主編的《邁向新公共行政:明諾布魯克觀點》一書中。該書被稱為“新公共行政學”的宣言。其中弗里德里克森的《走向一種新的公共行政學》一文,以及他在1980年出版的《新公共行政學》一書,集中體現(xiàn)了“新公共行政學”的基本觀點,他本人也成為“新公共行政學”的主要代表人物?!靶鹿残姓W”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研究公共行政領域,他們不滿于傳統(tǒng)行政以國家為中心來提高管理的效率、經濟和效果,不滿于POSDCORB以及諸如操作研究、決策科學、系統(tǒng)理論、PPB、MBO及其他強調“理性”、“科學”、“行為主義”的技術職業(yè)性發(fā)明。它摒棄政治與行政二分法,更多關心社會公平和有關的價值問題,研究重點也由政府組織機構的靜態(tài)制度層面轉為關注公共政策過程與公共行政過程等動態(tài)層面。它強調一種民主取向的公共行政學,但由于新公共行政學自身的一些原因,例如,缺乏概念的連貫性,沒有明確限定的憲法基礎等。它沒有成為行政學研究的主導范式,然而正是由于它對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追求,對公共行政“公共性”的關注,公共行政學自此開始步入“自覺構建公共性”的歷史階段,推動了公共行政的發(fā)展,在某些方面它為新公共管理的產生做了理論準備。
二、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學范式
從公共管理學科的視野看,60年代末70年代初政策科學是作為傳統(tǒng)公共行政學的替代范式出現(xiàn)的,在七八十年代它成為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的主導范式。該范式有如下特點:提倡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科為中心。認為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科學知識和方法都可以運用于政策研究之中,運用于改進公共決策系統(tǒng),以提高政策質量;它以實踐定向,以發(fā)現(xiàn)和解決社會的政策問題為宗旨,指導執(zhí)政黨或國家的各項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和評估的實踐活動;它必須明確地理解和把握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它必須與客觀政策密切相關,即必須具備一種能夠包容每個微觀具體政策的宏觀性格;政策科學對時間非常敏感,它將現(xiàn)在看做過去和未來之間的橋梁,它既強調歷史,又注重未來發(fā)展。為達到這一學科目的,政策科學重視系統(tǒng)化的知識及理性化的認識,同時又能“客觀地”處理超理性過程和非理性過程的變化現(xiàn)象;在傳統(tǒng)的學科特別是行為科學和管理科學之間架起橋梁,必須整合來自各種學科的知識,構成一個集中關注政策制度的跨學科系統(tǒng);應在純粹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架起橋梁;政策科學除了使用成規(guī)的研究方法外,還將不證自明的知識和個人的經驗當作重要的知識來源;它是關于民主主義的學問,它涉及個人與集體的選擇,必須以民主體制作為前提;政策科學的目標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科學有時間的敏感性,強調政策的歷史脈絡,特別重視對未來的研究,要求從現(xiàn)有的事實和現(xiàn)狀推測未來發(fā)展趨勢;政策科學采取一種全球觀點,將全國、各民族視為一個命運密切相關的共同體;政策科學具有“發(fā)展建構”的概念,它以社會的變遷為研究對象,強調對變化、創(chuàng)新和革命的研究。
三、公共管理范式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公共管理范式在發(fā)展過程中有兩種研究途徑:一種是來自政策學院的政策途徑,簡稱為P-途徑;另一種來自商學院并受傳統(tǒng)公共行政學影響的商業(yè)管理途徑,簡稱為B-途徑。
p-途徑與政策科學范式相關,該
范式以政策研究定向,重視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經濟學分析手段的運用。但這種范式存在以下局限:停留于政策制定或規(guī)劃的研究而忽視政策執(zhí)行的研究;實際的公共管理部門很少要求正式的定量分析或重大的政策設計,卻對政策執(zhí)行或政策管理有更多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公共政策學院的學者們轉向執(zhí)行研究,興起了政策執(zhí)行研究熱潮,公共管理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執(zhí)行研究從兩個方面推動了公共管理的發(fā)展:一是執(zhí)行研究將問題的焦點由組織轉移到公共項目及其產生的結果上。它首次使績效問題變成了爭論的焦點,公共行政學者們不能再自信地假定如果行政人員以正確的方式發(fā)起執(zhí)行并調整行政系統(tǒng)的話,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就能產生有效的結果。管理績效問題超出了傳統(tǒng)行政學所能解釋的范圍。二是執(zhí)行研究超出了公共行政學范圍而達到了一個更廣泛、綜合的跨學科基礎。執(zhí)行運動的學者們想從績效重要性的發(fā)現(xiàn)中創(chuàng)立一種新的知識體系,而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帶來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知識基礎。正是這種由組織結構與過程向項目與績效的焦點轉移的趨勢以及不同學科學者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公共管理范式的興起。20世紀70年代中期,公共政策學院的教師們開始使用公共管理一詞,并開始設置公共管理課程。P-途徑的公共管理強調與政策分析的淵源關系,認為公共管理必須與公共政策的形成與制定密切相關。但又對政策分析所強調的計量分析和經濟學的應用的思路不滿,而是更看重政治和管理的層面。
為公共管理新范式作出貢獻的還有商學院的學者們。他們發(fā)展出所謂的B-途徑,即強調將工商管理和經濟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應用于公共部門管理的研究中,并仍然關注組織結構與過程。B-途徑的公共管理重視的不再是內部行政管理的機制與過程,而是受管理主義影響,主張師法企業(yè),以企業(yè)管理的方法來提升公共部門的服務質量。經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進化,公共管理的P-途徑和B-途徑逐漸匯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1991-年9月20日,21日,來自全美的73位學者匯集于MPA項目發(fā)源地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麥克斯韋學院,舉行第一次美國的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這可以說是公共管理范式誕生的象征性標志。在此之后,全美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于1993、1995、1997年召開多次研討會。
依據張成福、陳振明等教授的觀點,公共管理范式具有如下特點:
1.公共管理是一種新治理。傳統(tǒng)公共行政學強調的是政府(行政機關)管理。而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除了政府行政機關外,還包括政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非營利部門或非政府組織,甚至私人部門。它強調的是治理,即由眾多行動者組成的一個關系網絡,和眾多行動者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
2.公共管理范式將傳統(tǒng)公共行政學的“內部取向”轉變?yōu)椤巴獠咳∠颉?,重視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強調以最高管理者的戰(zhàn)略設計、政策設計為焦點。這使得戰(zhàn)略管理、項目執(zhí)行、績效評估等主題成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題。
3.在管理方法上,公共管理講究實用主義。認為公共部門與私部門所使用的管理方法是互補而非替代的關系。主張在維持公共性的基礎上運用私部門的管理手段或管理精神以解決公共問題,滿足民眾的需求。
4.公共管理強調價值調和與責任。公共管理強調價值的調和,不僅重視經濟、效率,同時也重視公平、正義和民主。公共管理在主張彈性、自主管理的同時,強調責任的重要性,并認為只有發(fā)展客觀有效的績效測量標準,政府的責任才能落實。
5.公共管理具有鮮明的實踐導向性。公共管理產生的基本原因,除傳統(tǒng)公共行政學舊有的學科局限外,還有回應知識經濟和全球化條件下公共領域中出現(xiàn)的大量新現(xiàn)象、新問題的挑戰(zhàn)之原因。政府部門的改革、再造、創(chuàng)新一直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主體??梢哉f,隨著時展、政府改革的持續(xù),公共管理理論亦將不斷發(fā)展。
6.公共管理具有理論上的包容性。傳統(tǒng)行政學主要是建立在政治學的基礎上,尤其是將官僚制理論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為其理論基礎。公共管理則基本上是一個科際整合的研究領域,它從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借用了許多理論與方法。因為公共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多學科共同努力,只有在不同學科的滲透和融合中才能找到途徑和答案。
參考文獻:
[1]陳振明,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張成福,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篇10
行政現(xiàn)代性凸顯于進步時代前不久,這個階段為行政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茖W技術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國家由奉行消極主義和放任主義政策不得不轉變?yōu)榉e極主動干預社會生活。資本主義發(fā)展到19世紀中葉以后,由科學技術革命帶來的是生產技術的巨大變革,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向壟斷時期過渡,不僅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和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使社會管理經濟的任務越來越繁重,而且社會關系的日益復雜化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矛盾沖突甚至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因此政府行政管理活動變得越來越重要,并且需要各種復雜的管理手段。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首先體現(xiàn)在工廠企業(yè)內部,由此首先產生了各種應付工廠日益復雜與變化莫測的環(huán)境的管理思想與方式,這些思想多體現(xiàn)于由技術理性崇拜而導致的對效率目標的追求,在這一時期產生了四位管理思想卓越的管理者,他們是播下關注工業(yè)中人的因素的第一批種子的企業(yè)主羅伯特•歐文、通過應用技術手段來幫助人類努力,成功運用運籌學與管理科學的典范人物查爾斯•巴比奇、管理教育領域的先驅安德魯•尤爾、首先啟動管理教育課程的查爾斯•杜賓,從他們主要推崇的思想與管理手段可以看出現(xiàn)代性這樣的文化特點顯露出的端倪。學界普遍認為威爾遜發(fā)表的《行政學研究》是行政學創(chuàng)立的標志,其實不然,在威爾遜之前就已經有闡述行政學的學者及理論了,有學者認為對公共行政進行系統(tǒng)研究始于德國的官房學,德國官房學產生于17-18世紀,是有關政治、經濟知識的總稱,包括財政學、國民經濟學、私經濟經營學和產業(yè)行政學。1845年法國科學家M.A.安培曾經設想建立管理國家的科學,有人認為這是行政學產生的胚胎,再有“行政學”一詞是由德國學者斯坦因首次提出的,他于1865年至1868年發(fā)表七卷本《行政學》著作,他們都是先于威爾遜對行政學進行研究的,所以筆者認為與其說威爾遜的《行政學研究》是行政學的開山之作,倒不如說其是確立行政現(xiàn)代性的開山之作。他在論文中明確表達了“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極為顯著的一部分,它就是行動中的政府;它就是政府的執(zhí)行,政府的操作。”把行政看作是政府的執(zhí)行操作,就是將行政視為是一種可以完成政府目標的工具。他將政府活動區(qū)分為以價值理性為內容的政治與以工具理性為內容行政,導致了政治與行政以及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二元對立的局面?!靶姓芾淼念I域是一種事務性的領域。行政管理作為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僅僅與企業(yè)辦公室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一模一樣,僅僅與機器是制造品的一部分一模一樣。”威爾遜將行政管理完全看成了一種實現(xiàn)政府目的的工具性存在,只按照命令去做命令要求的事情,目標的正確與否完全不在行政的考慮范圍之內,由此確立了行政現(xiàn)代性的根基。
二、行政現(xiàn)代性融入期
行政現(xiàn)代性的融入期是在進步時代,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以及政府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社會各處充滿了改革之風,在威爾遜確立了行政學的工具理性之后并未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當時在研究政府管理的各界學者都沒有對《行政學研究》這篇文章的內容有太多的引用與借鑒。當時,人們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工廠企業(yè)的有效管理方式上,最有影響力的是科學管理運動,科學管理運動對當時的政府改革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政府全面借鑒了科學管理的主要思想與措施,并十分崇尚這種管理方法所帶來的效率革命。但令人驚訝的是,雖然當時的學者沒有太多的關注威爾遜那第一聲的吶喊,但是對科學管理運動借鑒同樣也確立了行政管理的工具或技術理性的含義,科學管理運動主張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科學的挑選一流工人,工人要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并使作業(yè)環(huán)境標準化,將計劃職能同執(zhí)行職能分開,摒棄原來的經驗工作法,采取科學工作法,一切管理事務都要按照標準程序執(zhí)行。雖然科學管理是以工廠管理合理化為目標而富有實踐性,但還是缺乏一般科學性,由此在深受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下,人們沿著這條主線開始對管理內容進行修正與補充,其中最著名的是法約爾,他從實施管理教育的目的出發(fā),理論富有原則性。在法約爾看來,當時缺乏管理教育,其原因在于缺少管理理論。每一個管理人員都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原則和想法來行事,而沒有一個人把可以為大家所接受的經驗教訓概括成為管理理論。如果存在一種得到公認的理論,即已為普遍的經驗所檢驗過的一套原則、規(guī)則、方法和程序,那么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了?;谶@些構想,他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五要素和十四條原則,為管理學理論的發(fā)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當時的工廠企業(yè)管理將科學與技術看作是實現(xiàn)效率目標的核心,并致力于科學管理與技術崇拜,將現(xiàn)代性的整體文化特點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隨后是政府行政管理對工廠企業(yè)管理的借鑒,隨著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的日益擴大,行政管理涉及的部門越來越多,包括經濟、稅收、交通運輸、教育、郵政、福利、公共事業(yè)等各個方面,行政管理人員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因此就需要科學的管理理論來指導國家的行政管理活動,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解決的辦法只有借鑒已經相對成熟的工廠企業(yè)的管理方法,政府行政管理借鑒了當時工廠企業(yè)管理的科學方法與原則,成功地將現(xiàn)代性的文化特點融入到行政管理領域,自此,行政管理領域真正表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性特征。
三、行政現(xiàn)代性發(fā)展期
行政現(xiàn)代性發(fā)展期處于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正是一個普遍追求行政原理的時期。公共行政領域的研究者與實踐者致力于探索理性的組織模式與科學的行政方式方法,是一個將行政管理徹底模式化與物化的過程。首先,最有說服力的就是理性官僚制模式的確立與完善,雖然官僚制的雛形形成于古老的東方,可是得到理性的發(fā)展卻是在西方,可以說是西方資本主義的長足發(fā)展導致權力結構運行的合理合法化,而這種合理合法化的權力就是形成理性官僚制模式的關鍵原因。理性官僚制模式是行政現(xiàn)代性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并且將行政現(xiàn)代性發(fā)展到了最完美的程度,它完全將價值理性分離出去,無論是官僚體系內部的程序設置,還是具體工作崗位上的職員,都不具備價值判斷的機會。理性官僚制的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明確劃分每一個組織成員的職責權限并以法規(guī)的形式嚴格固定這種分工;官僚制組織是一個等級實體,具有等級與權力一致的特征,在這樣的一個等級實體中,將各種公職或職位按權力等級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指揮統(tǒng)一的指揮鏈條,沿著自上而下的等級制,由最高層級的組織指揮控制下一層級的組織直至最基層的組織,于是變形成官僚制中層級節(jié)制的權力體系;官僚制組織要制定一整套規(guī)則和程序來規(guī)范組織及其成員的管理行為;形成正規(guī)的決策文書;組織管理的非人格化;適應工作需要的專業(yè)培訓機制;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從技術理性的觀點來看,這種純粹的官僚集權式行政組織是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效率的,因此這種組織是對人進行絕對必要控制的最合理的手段,在精確性、穩(wěn)定性、嚴格的紀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是優(yōu)越的,它能夠正式地應用于各種行政管理任務中。后來的學者對行政現(xiàn)代性的進一步發(fā)展作了不朽的貢獻,對行政學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起了重要作用的美國第一本行政學教科書的作者懷特,他將研究重點轉向了行政管理內部,轉向技術性細節(jié),使行政科學成為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知識體系。在對公共行政進行了綜合研究的學者古利克看來,“通過科學和科學精神,人類擺脫了,至少是在物質生活方面擺脫了習慣的完全控制?!本凸残姓?,古利克把科學方法視為“以能力取代無知、以專業(yè)人員取代非專業(yè)人員、以專家取代雜而不精者、以日益加劇的分化和專門化取代華而不實、以素有訓練的行政人員取代訓練無素的新手”的一種途徑。對行政組織管理的原則進行了歸納和概括的行政學者厄威克,在1937年的布朗婁委員會以及1945年和1950年的兩屆胡佛委員會等多屆美國行政改革委員會都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厄威克提出的行政組織管理原則,正如著名管理科學家卡斯特和羅森茨韋克所說的,厄威克等人的最基本的貢獻之一就是強調了這樣一個主張:管理是值得觀察、研究和改進的獨特領域,從而是一種重要的科學?;谶@些理論以及實踐者研究者的探索,終于將行政現(xiàn)代性發(fā)展到其巔峰形態(tài),公共行政領域無不體現(xiàn)著現(xiàn)代性的特征,所以這一時期成為行政現(xiàn)代性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時期。
四、行政現(xiàn)代性異化期
行政現(xiàn)代性的異化期體現(xiàn)在19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在這一時期人們漸漸意識到行政現(xiàn)代性的某些弊端,如對人性的忽視,對技術理性的崇拜、價值理性的拋棄以及官僚組織龐大機器的僵硬化,并試圖將這些弊端揭示出來以告誡人們警示人們其危險性所在,表現(xiàn)最為激烈與明顯的是沃爾多與西蒙之間的爭論。西蒙是行政現(xiàn)代性的倡導者與捍衛(wèi)者并且是邏輯實證主義的繼承者,他主張行政領域的科學方式方法和嚴格的等級秩序以及非人格化,強調效率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無視一切價值的因素,雖然西蒙批判了行政原理說,并認為這些原理只是諺語,不具有科學性,但是他并沒有跳出行政現(xiàn)代性的領域,仍然為現(xiàn)代性所魔域。首先表現(xiàn)出行政現(xiàn)代性反思的是沃爾多的民主行政主張,在沃爾多看來,民主應該通過建立一個強有力又負責任,旨在有效地滿足人們的需要并且能夠關心人們的意愿的政府來加以實現(xiàn),沃爾多對政治與行政二分進行了批判,認為這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并且也是過時的,這一觀點已不是他個人的想法,而是當時很多研究者共同的心聲,既然二分并不成立,那么在公共行政領域,對政治的關注已經使一些以前被排除在行政管理之外的東西又被重新提出來,因此,在公共行政學中,就應該既有仍然關注事實問題的行為主義行政學觀點,又有重新關注諸如行政人員在行政過程中的角色等價值問題的其他行政學觀點,這就需要將價值理性問題重新整合到行政管理過程中,使行政現(xiàn)代性與公共行政領域出現(xiàn)了分離。沃爾多認為,“邏輯實證主義的一個更大的但卻具有相關性的問題是邏輯實證主義導致了一種不成熟的技術取向,這種技術取向把公共行政僅僅視為實現(xiàn)外部確定的目標的一種工具。”他在批評了行政西蒙的邏輯實證主義主張以及對行政現(xiàn)代性的審視之后提出民主行政理論,他認為,“這個未來社會的社會動力學的基本原理應該是:在一個民主社會里,只有民主本身才是唯一能使權力合法化的東西?!睆奈譅柖嗟拿裰餍姓碚撝校覀兛梢园l(fā)現(xiàn)行政現(xiàn)代性的異化,對于歷史的發(fā)展使得公共行政領域不再一味追求行政的現(xiàn)代性,而是對于某些關乎價值理性的東西開始吸引研究者與實踐者的關注。
五、行政現(xiàn)代性修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