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推理的含義范文

時間:2023-12-19 17:47: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邏輯推理的含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邏輯推理的含義

篇1

    、詞性轉(zhuǎn)換多、非謂語動詞多、專業(yè)性強等特點,因此,科技英語的翻譯也有別于其它英語文體的翻譯。科技英語翻譯必須遵循一定的翻譯標準和翻譯技巧。對譯者而言,首先應該理清句子的層次,判明各層意思之間的語法及邏輯關系,再運用各種翻譯表達技巧和專業(yè)知識,將各層意思準確地譯出。本文將從語法分析、邏輯推理和專業(yè)知識的運用三個不同角度,舉例介紹科技英語的句子翻譯。

    一、 語法分析

    科技英語中存在大量由基本句型擴展而來的結構復雜的句子。擴展的方式包括:各種短語(包括介詞短語、分詞短語、不定式短語等)和詞組充當句子的一定成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簡單句合并成并列復合句或復合從句;修飾語和并列成分的擴大。

    翻譯科技英語中結構復雜的句子,首先應對句子結構進行語法分析,理清各結構層次的隸屬關系。譯者分析句子結構可采取以下步驟:

    1.閱讀整個句子,根據(jù)主語、謂語和連接詞來判斷句型。

    2.找出每個句型中的主要成分,并理解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例如定語,狀語,補語等)之間的關系。

    3.如果是復雜句的話,譯者就需要判斷每個從句中所有成分的相互關系。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每個從句的時態(tài)、語氣和語態(tài)。

    通過以上句法分析的三個步驟,譯者將能夠準確地理解句子結構和各成分之間的語法關系。

    二、邏輯推理分析

    科技英語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自身的問題,它同時還與其他的語言學因素相關。在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邏輯推理。一位著名的蘇聯(lián)語言學家曾舉例:John is in the pen. 毫無疑問,所有人的都會把pen翻譯成“牲口圈”,而不是“筆”因為“人在鋼筆里”的翻譯明顯不符合邏輯。翻譯是一項邏輯活動,最終的譯文是邏輯推理的產(chǎn)物。在進行邏輯推理的時

    候,譯者要首先找出句子成分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按照邏輯關系組織起來的譯文能夠準確體現(xiàn)原文的精神實質(zhì)。具體來說,邏輯推理包括以下四種方法:

    1、按照原句的邏輯關系來組織譯文,而不能局限于句子的自身結構和語法關系。

    2、按照原句的邏輯關系來組織譯文,而不能局限于句子的語序。

    3、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把復雜的句子成分準確翻譯出來,同時注意正面表達和反面表達的轉(zhuǎn)化。

    4、在翻譯具有特殊結構和短語的句子時,應該從邏輯推理的角度去分析,并且確保把原句的意思準確清晰地表達出來。

    三、運用專業(yè)知識進行分析

    英語中的單詞通常在不同的領域中具有不同的含義。為了保證句子翻譯的準確性,譯者就需要準確掌握相關領域的專業(yè)知識。某些從語法角度看有歧義的句子,譯者可利用某一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幫助判明句子的結構層次關系,以彌補單純語法分析的不足。

    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日益廣泛,科技英語已經(jīng)受到普遍的重視,掌握一些科技英語的翻譯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論文從語法分析、邏輯推理和專業(yè)知識的運用三個不同角度,介紹了科技英語中句子的翻譯方法。掌握這些知識,對于提高譯者的科技英語翻譯水平將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 閻慶甲,閻文培.科技英語翻譯方法.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81.

    [2] 范武邱.實用科技英語翻譯講評.外文出版社,2001

    [3] 王志奎. 大學英漢翻譯教程.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篇2

【關鍵詞】邏輯;翻譯;翻譯大賽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280-01

一、邏輯與翻譯

語言千變?nèi)f化,同一個詞在不同句子會有不同意思,同個句子在不同的語境意義也會有所不同。但是語言的使用并不是不講邏輯的,正如王宗炎先生所說:“思想不合邏輯,語言就不可理解,思想有邏輯性,語言就順理成章。寫文章不能不講邏輯,道理是很明白的?!盵1]文章講究邏輯,翻譯文章時邏輯推理就是我們理解文章的有力武器。邏輯推理是翻譯過程中始終離不開的思維過程。邏輯推理對于正確確定詞義、消除歧義、揭示語句的深層含義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邏輯在翻譯中的作用

下文將通過分析第七屆“《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英譯漢參考譯文和一等獎譯文來探討邏輯推理在翻譯中的作用。

原文:Once in a while we turn up a coon or mink, returning late from the night’s foray. Sometimes we rout a heron from his unfinished fishing, or surprise a mother wood duck with her convoy of ducklings, headed full-steam for the shelter of the pickerelweeds. Sometimes we see deer sauntering back to the thickets, replete with alfalfa blooms, veronica, and wild lettuce. More often we see only the interweaving darkened lines that lazy hoofs have traced on the silken fabric of the dew.

參考譯文:偶爾,我們會驚起一只浣熊或貂,他們因為夜晚覓食而遲歸。有時候,我們會驚擾一只正在捕魚的蒼鷺,或者驚動一只北美鴛鴦雌鳥,她帶領一隊幼鳥全速奔向梭魚草叢去躲藏。有時候,我們看到鹿群踱步回到灌木叢里,那里滿目都是紫花苜蓿、婆婆納,以及野萵苣。而通常我們所見,不過是一行行縱橫交織的暗色蹄印,那是慵懶的動物在灑滿露水的絲滑草地上留下的足跡。

一等獎譯文:我們偶爾會撞見夜間獵食而晚歸的浣熊和水貂。有時,我倆的動靜還會無意間趕跑正在捕魚的蒼鷺,或驚擾了水中的林鴛鴦,她正朝梭魚草叢中奮力游去,身后跟著一群小鴛鴦。有的時候,我們會邂逅一頭鹿,他剛剛飽餐了紫苜蓿、婆婆納、野萵苣,正悠閑地返回樹叢。不過大多數(shù)的時候,我們只能從露水浸濕、如絲綢般的泥土中,看到一些錯綜交織的暗色蹄印,那是些懶洋洋的動物留下的。

根據(jù)語境,“headed full-steam for the shelter of the pickerelweeds”是謂語動詞“surprise”的結果,充當結果狀語成分,不應理解成修飾“a mother wood duck”的定語成分,如外研社譯本“驚擾一只帶著一群小鴨子、正急急忙忙趕向梭魚草叢尋找庇護的母林鴨”[2],譯為“她正朝梭魚草叢中奮力游去”也不妥,可譯為“嚇得他們奮力游往梭魚草叢躲藏”。正是因為受到驚嚇(surprise),母林鴨才會尋找躲藏(shelter)。同理,第三句“replete with alfalfa blooms, veronica, and wild lettuce”并非修飾“the thickets”,應當是修飾“deer”。鹿群一般是在夜間覓食,如果不是飽食之后,怎么可能是慢悠悠(sauntering)走回灌木叢?鹿不愛吃婆婆納,但餓時也吃,而且紫苜蓿和野萵苣是鹿喜歡吃的,如果灌木叢中到處都是這些植物,那鹿群就沒必要去別處覓食了,也就不會有“sauntering back”一說。因此,一等獎譯文比參考譯文更為合理??闪碜g為“有時候,我們看見飽餐苜蓿花、婆婆納和野萵苣,正慢悠悠返回灌木叢的鹿群”才符合邏輯。

另外,“hoof”《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釋義為:“the horny part of the foot of an ungulate animal, especially a horse”,結合本段描寫浣熊、蒼鷺、林鴨和鹿群這幾種具體的動物覓食的主題,可以斷定“hoof”是指馬蹄,況且,前面形容詞“l(fā)azy”也能說明問題,早晨的動物怎么是“懶洋洋/慵懶”的,lazy《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釋義為:a. unwilling to work or use energy b. characterized by lack of effort or activity c. showing a lack of effort or care。此處應該取第二個詞義,指馬蹄沒怎么活動,因為馬吃草時走動少且慢。

試譯為:偶爾,我們會巧遇夜獵遲返的浣熊或水貂。有時,我們會驚跑正在捕魚的蒼鷺,或者驚擾到領著一隊小鴨子的母林鴨,嚇得他們奮力游往梭魚草叢躲藏。有時候,我們看見飽餐苜?;?、婆婆納和野萵苣,正慢悠悠返回灌木叢的鹿群。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縱橫交錯的一行行馬蹄印,馬兒在露水浸濕的柔滑草地上悠閑吃草所留下的蹄印。

三、小結

邏輯推理在翻譯比較復雜、容易出現(xiàn)歧義的句子時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有助于確定句子成分所起的功能,有助于確定修飾的對象,有助于確定詞匯在具體語境中的語義。

參考文獻:

[1]王宗炎.英漢語文研究縱橫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43.

[2]張富華.沙郡年記[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92-93.

作者簡介:

篇3

因此,在只重視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今天學校教育中,加強學科閱讀教育研究,探索學科閱讀教學的特殊性及教育功能,認識學科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想就數(shù)學閱讀先抒已見,以求教于大方。

數(shù)學閱讀過程同一般閱讀過程一樣,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包含語言符號(文字、數(shù)學符號、術語、公式、圖表等)的感知和認讀、新概念的同化和順應、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等各種心理活動因素。同時,它也是一個不斷假設、證明、想象、推理的積極能動的認知過程。但由于數(shù)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化及嚴謹性、抽象性等特點,數(shù)學閱讀又有不同于一般閱讀的特殊性,認識這些特殊性,對指導數(shù)學閱讀有重要意義。

第一,由于數(shù)學語言的高度抽象性,數(shù)學閱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必須認讀感知閱讀材料中有關的數(shù)學術語和符號,理解每個術語和符號,并能正確依據(jù)數(shù)學原理分析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最后達到對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識結構,這中間用到的邏輯推理思維特別多。而一般閱讀“理解和感知好像融合為一體,因為這種情況下的閱讀,主要的是運用已有的知識,把它與新的印象聯(lián)系起來,從而掌握閱讀的對象”,較少運用邏輯推理思維。

第二,數(shù)學語言的特點也在于它的精確性,每個數(shù)學概念、符號、術語都有其精確的含義,沒有含糊不清或易產(chǎn)生歧義的詞匯,數(shù)學中的結論錯對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斷言,當一個學生試圖閱讀、理解一段數(shù)學材料或一個概念、定理或其證明時,他必須了解其中出現(xiàn)的每個數(shù)學術語和每個數(shù)學符號的精確含義,不能忽視或略去任何一個不理解的詞匯。因此,瀏覽、快速閱讀等閱讀方式不太適合數(shù)學閱讀學習。

第三,數(shù)學閱讀要求認真細致。閱讀一本小說或故事書時,可以不注意細節(jié),進行跳閱或瀏覽無趣味的段落,但數(shù)學閱讀由于數(shù)學教科書編寫的邏輯嚴謹性及數(shù)學 “言必有據(jù)”的特點,要求對每個句子、每個名詞術語、每個圖表都應細致地閱讀分析,領會其內(nèi)容、含義。對新出現(xiàn)的數(shù)學定義、定理一般不能一遍過,要反復仔細閱讀,并進行認真分析直至弄懂含義。數(shù)學閱讀常出現(xiàn)這種情況,認識一段數(shù)學材料中每一個字、詞或句子,卻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數(shù)學含義,更難體會到其中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數(shù)學語言形式表述與數(shù)學內(nèi)容之間的這一矛盾決定了數(shù)學閱讀必須勤思多想。

第四,數(shù)學閱讀過程往往是讀寫結合過程。一方面,數(shù)學閱讀要求記憶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書寫可以加快、加強記憶,數(shù)學閱讀時,對重要的內(nèi)容常通過書寫或作筆記來加強記憶;另一方面,教材編寫為了簡約,數(shù)學推理的理由常省略,運算證明過程也常簡略,閱讀時,如果從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較大,常需紙筆演算推理來“架橋鋪路”,以便順利閱讀;還有,數(shù)學閱讀時常要求從課文中概括歸納出一些東西,如解題格式、證明思想、知識結構框圖,或舉一些反例、變式來加深理解,這些往往要求讀者以注腳的形式寫在頁邊上,以便以后復習鞏固。

篇4

一、閱讀理解的含義

長期以來,受語法翻譯法和直接法的機械訓練,閱讀活動成了一個辨認文字符號、對詞句進行語法和字面釋義的過程。有些教師認為,閱讀教學只不過是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向?qū)W生介紹語法項目的手段,把閱讀的重點放在詞匯辨認和語法分析上。學生一旦遇到生詞就停下來查詞典、找釋義,閱讀過程斷斷續(xù)續(xù),往往讀了后面忘了前面,理不清文章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不能從整體上理解文章;學生為應付盲目做題,不注意拓寬知識面,不能融會其它課程所學以及普通常識去預測、判斷及推理;學生過分注重語法分析和字面釋義,閱讀速度偏慢,不去領會作者的意圖和文章的基調(diào),弄不清弦外之音。的確,閱讀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知識的傳授,學生為英語而閱讀,也為智力、陶冶情操而閱讀;學生為認識客觀事物、豐富知識儲備而閱讀,也為娛樂而閱讀;學生為獲得信息而閱讀,也為提高鑒賞能力而閱讀。

二、閱讀中思考的問題

閱讀是增長知識、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閱讀能力是英語教學的重點。閱讀理解能力影響并制約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也把培養(yǎng)閱讀能力作為一個主要的教學目標。要做好閱讀理解,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分門別類,識別文體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閱讀內(nèi)容更趨于信息化、時代化,突破了單一的故事寓言等題材,內(nèi)容涉及新聞、廣告、科普、醫(yī)療、教育等,文章的體裁也從記敘文擴大到產(chǎn)品說明、邏輯推理及實際應用等文件。不同的文件閱讀的要求與方法不盡相同。

記敘文閱讀主要抓四大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發(fā)展和結果,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從中分析他們的思想品質(zhì)、性格特征等,議論文是闡明作者對人或事的好壞的立場觀點,因此在閱讀時必須正確把握文章的論點和論據(jù),理清論證思路,再進行邏輯推理得出結論;應用文是最貼近日常生活的文體,它包括通知、廣告、便條、申請書、個人簡歷等,形式多樣、題材各異,如圖示、表格、地址、網(wǎng)址等,對這類文體的閱讀應簡明扼要地抓住所需信息,理解文章內(nèi)容。

(二)統(tǒng)攬全篇,摘錄要點

閱讀理解是對整個文章的目的、意圖、觀點、立場、態(tài)度以及內(nèi)在邏輯關系的理解,而不是斷章取義的一孔之見,所以統(tǒng)攬全篇和問題是很有必要的,這些問題會給你提供信息或暗示文章中的一些重要細節(jié)。如閱讀下面這篇短文并回答下列問題。

Do you always understand the directions on a bottle of medicine? Do you know what is meant by“Take only as directed”? Read the following directions and see if you understand them.

To reduce(減少)pain, take two tablets(藥片)with water, followed by one tablet every eight hours, as required. Do not take more than six tablets in twenty-four hours.

For children six to twelve years old, give half the amount. For children under six years old, ask your doctor for advice.

Reduce amount if you suffer from restlessness or insomnia(失眠)after taking the medicine.

(D) 1. How many tablets at most can a person over 12 have in 24 hours?

A. Eight B. Three C. Four D. six

(B) 2. How many tablets should a nine-year-old child normally take in 24 hours?

A. Four tablets B. Three tablets

C. One tablet D. Half a tablet

(C) 3.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direction that this medicine___?

A. Should not be taken by children under six.

B. can not be taken if one feels asleep.

C. may be dangerous to small children.

D. helps you to fall asleep quick.

(D) 4. This passage is most probably take from a____.

篇5

關鍵詞:語義Web;精品課程資源;共享;本體;RDF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14-3328-03

精品課程資源是一流教育教學資源的集合,是筆寶貴的教育財富,應該供給大家學習和交流[1][2]。精品課程資源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精品課程網(wǎng)絡資源準備。當今的時代是互聯(lián)網(wǎng)盛行的時代,海量的精品課程資源以互聯(lián)網(wǎng)作為平臺存放著,但是用戶能夠從網(wǎng)絡上真正獲得對自己有價值的資源還是很少,其瓶頸就是現(xiàn)有的Web技術的局限性決定的。

現(xiàn)有的Web技術[3]使用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標記語言)作為編寫網(wǎng)頁的標準語言,使用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擴展性標記語言)實現(xiàn)不同格式信息間的交換。HTML語言是從信息的表現(xiàn)形式的角度來設計網(wǎng)頁,它是面向用戶的。而且,它的語法結構不嚴格,使得網(wǎng)頁代碼混亂無章,無規(guī)律可遵循。XML作為信息交換的載體,雖然解決了不同格式信息間傳輸?shù)膯栴},但它很難揭示出信息的內(nèi)容和特性。此外,XML自身有著領域的限制,不同的領域里,有著不同的XML語法規(guī)范,從而使得領域間的信息傳輸變得困難。此外,當前網(wǎng)絡中各種信息的檢索主要是通過網(wǎng)頁字面關鍵詞來檢索的,也不能從語義上去檢索。這些使得網(wǎng)絡檢索的查全率和查準率都比較低。

語義Web技術[4]是當前Web技術研究的熱點,也是Web技術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它采用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替代HTML來編寫網(wǎng)頁,這種網(wǎng)頁不但可以包含格式信息,還可以包含描述內(nèi)容的其他信息,使得網(wǎng)頁能夠被機器理解。并且RDF是領域無關的,沒有定義任何領域的語義。它采用OWL(Web Ontology Language)來描述信息及信息之間內(nèi)在的關系,便于機器自動進行基于內(nèi)容的信息檢索。它使得計算機能夠自動處理并理解網(wǎng)絡上的各種信息資源,并將整個互聯(lián)網(wǎng)看成了一個巨大的信息庫。與傳統(tǒng)的Web技術相比,它的優(yōu)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具有更高精確度和細粒度的資源檢索機制,以及能夠?qū)崿F(xiàn)異構系統(tǒng)間真正的資源共享。

本課題試圖將語義Web技術引入到精品課程資源建設中,構建基于語義Web的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平臺模型,這對提高精品課程資源共享的效率是十分有意義的。

1 語義Web的概念

在該體系結構中,第一層是Unicode和URI,是語義Web的基礎,其中Unicode是國際通用字符集,是處理資源的編碼。URI是統(tǒng)一資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s Locator,URL)的超集,支持語義Web上對象和資源的標識。第二層是XML+命名空間+XML Schema,用于表示數(shù)據(jù)的內(nèi)容和結構;第三層是RDF+RDF Schema,用于描述資源及其類型;第四層是本體語言,用于描述各種資源之間的聯(lián)系;第五層是邏輯,在下面四層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操作;第六層是驗證,根據(jù)邏輯陳述進行驗證以得出結論;第七層是信任,在用戶間建立信任關系。

2 基于語義Web的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平臺的構建

2.1 精品課程資源簡介

2.2 語義Web的開發(fā)環(huán)境

本實驗采用Protege3.2+Jena2.4+MySql的組合建立語義Web的開發(fā)環(huán)境[6]。Jena是Java的一個API,所以需要Java運行環(huán)境,該文使用的Java運行環(huán)境是Jdk1.5.0_04和MyEclipse。Jena主要功能是進行邏輯推理和查詢操作等。Protege是開發(fā)本體的環(huán)境。Protege和Jena的功能是不同的,因此,都需要安裝。它們均可到網(wǎng)上免費下載。Protege直接安裝即可。Jena解壓,把lib文件夾下的jar包添加到MyEclipse工程里即可。還需要安裝MySql,安裝MySql的前臺圖形界面管理程序SQLYOU,將Mysql驅(qū)動jar包添加到MyEclipse工程里即可。

2.3 基于語義Web的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平臺的體系結構總體框架

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平臺是提供給用戶進行精品課程資源檢索、共享的平臺。本實驗中,使用RDF編寫網(wǎng)頁內(nèi)容,使用Protege軟件構建精品課程資源庫本體及該本體中各對象及屬性之間的關聯(lián)。使用Jena進行邏輯推理和查詢操作,并將邏輯推理后產(chǎn)生的數(shù)據(jù)結果保存到數(shù)據(jù)庫中,以便反饋回給用戶。本實驗使用MYSQL臺數(shù)據(jù)庫保存資源查詢結果。

本平臺主要采用三層B/S體系結構,由表示層、邏輯層和數(shù)據(jù)層三部分組成[7]。表示層作為用戶接口,用于顯示查詢結果和接收用戶輸入的查詢請求,為用戶提供一種交互式操作的界面。邏輯層是處于體系結構中的核心,主要包括查詢解析(本體中間件)、邏輯推理和查詢結果處理等三個功能模塊。數(shù)據(jù)層主要用于對精品課程資源知識庫的存儲、維護、訪問和更新等操作。

該平臺運行檢索功能的基本流程如下:

首先,用戶登錄到網(wǎng)站的首頁,接著輸入要查詢的信息的關鍵詞,并提交請求信息。這里的關鍵詞不再只是頁面關鍵詞了。

3 結束語

精品課程是體現(xiàn)高校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改革成效的窗口,精品課程資源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現(xiàn)有Web技術的不足,使得有效資源共享率很低。語義Web技術是新一代的Web技術,它能使得機器可以理解信息的含義,在信息檢索的查全率和查準率上大大優(yōu)于現(xiàn)有的Web技術。為此,本課題試圖引入語義Web技術到精品課程資源建設中,并設計出一個基于語義Web的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平臺的系統(tǒng)整體框架。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是我們將繼續(xù)研究語義Web中的邏輯推理部分,優(yōu)化算法,進一步提高語義檢索中的查準率和查全率。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EB/OL].http:///tx.doc.

[2] 譚振江,魏洪,于前洋.“數(shù)字信號處理”精品課程建設與實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6,27(4):92-93.

[3] 張會平.基于語義Web的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的構建[D].武漢:武漢大學,2005.

[4] Grigoris Antoniou,F(xiàn)rank van Harmelen.語義網(wǎng)基礎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8.

[5] 高志強,潘越,馬力,等.語義Web原理及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

篇6

關鍵詞:閱讀理解 中學英語 解題思路

閱讀理解是英語考試必考題型,主要用于檢驗學生英語的綜合水平和解題能力的高低。每年考試英語試卷中有幾篇閱讀理解文章,內(nèi)容豐富, 包括社會熱點新聞、科普史地、日常生活、人物傳記、國內(nèi)外風土人情、新聞報道、體育活動、廣告說明等許多方面的知識。文體多采用敘述、描寫、說明等形式。

常見題型分析:(一)、直接理解性題目:這種題目比較簡單,只要通讀全文,了解文中所敘述的重要事實或細節(jié),就可以解答出來,有的甚至可以從文章的原句中直接找到答案。(二)、細節(jié)辨認題: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題是通過一系列的事實、細節(jié)來說明和支持的,要透徹地理解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必須理解文章中的重要事實和細節(jié)。只有真正理解了全部細節(jié),才能深刻地領悟大意,理解短文細節(jié)分下面三個步驟:(1)首先找出文章或段落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首句和尾句中,有時在文中的某一句話當中。(2)尋找重要的事實與細節(jié),不是所有的事實和細節(jié)都重要,那些與中心思想有關的事實和細節(jié)才重要。(3)檢查已確定的事實與細節(jié),看它們是否支持中心思想。如果這些事實與細節(jié)不能支持中心思想,就說明原來所確定的中心思想不明確或者這些事實和細節(jié)沒有找準。屬于細節(jié)類的閱讀理解題一般只針對某個特定的細節(jié),題型可以多種多樣,沒有固定模式。常見的設題方式有(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2)All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not true except.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facts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supporing details?(三)、邏輯推理性題目:這種題目有一定難度,往往不能直接從文中找到答案,而必須根據(jù)上下文及其相互間的關系或?qū)φ恼逻M行深層理解后,才能找到答案。有時甚至還得聯(lián)系作者的意圖、態(tài)度等弦外之音、文外之意加以推理,才能獲得正確答案。(四)、歸納概括性題目:要求在閱讀和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對文章作出歸納、概括或評價。解這種題目時,不能只憑文中的只言片語而斷章取義,比如涉及文章的標題(title)、主題(main idea)、結論(conclusion)、結局(end)等有關問題,都需要在細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所學語言知識、背景知識、生活常識、科學專業(yè)知識進行邏輯思維、推理、判斷,從而獲取文章中內(nèi)隱的信息。

解題思路及技巧:1.通讀作文,了解大意,首要的問題是讀懂閱讀材料,從材料中捕捉到文中的各種信息。既要留意短文中的主要信息,還要留意某個細節(jié),某個生詞在文中的確切含義等。2. 在認真研讀題目(“題干”和“選項”)、明確答題要求的基礎上,再細讀短文有關部分以便決定答案。這一步至關重要,既要細致,又要在整體把握的層面上上下照應、前后聯(lián)系。一般說來,試題的先后次序與短文所述內(nèi)容的次序是一致的,因而答題應按試題的次序逐個去做。答題原則是先易后難,留下難題個別對待。3.閱讀中閱讀者要根據(jù)字面意思,通過語篇邏輯關系,研究細節(jié)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態(tài)度,理解文章的寓義。深層理解主要包括歸納概括題(中心思想,加標題等)和推理判斷題,是閱讀理解中的難點。深層理解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它必須忠實于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實和線索為依據(jù),立足已知推斷未知,不能憑空想象,隨意揣測;它要求讀者對文字的表面信息進行分析、挖掘和邏輯推理,不能就事論事,以偏概全。吃透文章以When、Where、Who、What、Why等為線索找出關鍵詞或中心句。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大意以提高閱讀的目的性和效能。 4.為求穩(wěn)妥,復核檢查,在完成全部答案后,還必須快速地、有針對性地,重讀一遍短文,特別要留意與題目相關的文字。

近年來,閱讀理解在中學英語考試試題中的比分越來越大,閱讀量不斷上升,難度在不斷加深,題型也在不斷翻新。閱讀理解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單詞、詞組、語法、句型、慣用法的綜合運用及其英語思維的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學好閱讀理解這關,英語水平就可以得到質(zhì)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初中英語閱讀理解解題技巧與解題思路[J].2009-12.

[2]中學英語閱讀理解[J].2008-10.

篇7

關鍵詞:本體; 推理引擎; 語義搜索引擎; 構件

中圖分類號:TN911-34; 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11)24-0090-03

Concept Architecture of Semantic Search Engine Based on Ontology

HUANG Hai

(Yancheng Health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Yancheng 224005, China)

Abstract: The future WWW search engine will not only be used to search text, but also can understand the Web content, carry out logical reasoning, and achieve the complex search query and feed back correct results. A concept architecture used for semantic search engine was established. The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in the concept architecture and their interaction proces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superiority of the concept architecture is demonstrated by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semantic search engines. The current problem of the inference engine is that they do not support a sound knowledge base, so its function is limited in the code verification. The concept architecture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has no such a problem, because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nference engine has a complete knowledge base. By using OWL language recommended by W3C, the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is achieved.

Keywords: ontology; inference engine; semantic search engine; architecture

0 引 言

本體是一種形式化工具,通過聲明概念及概念之間的關系以一種無歧義的方式來定義所有事物,促進知識共享,是語義Web的主要工具。各個領域中具有嚴格詞義內(nèi)涵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都可以通過本體語言的本體構詞定義出來。資源描述框架(RDF)是關于數(shù)據(jù)的數(shù)據(jù),即元數(shù)據(jù),它是一種描述和使用數(shù)據(jù)的方法。RDF提供了Web上應用程序間交換信息的互操作性。RDF的主要目標是為了解決互聯(lián)網(wǎng)中信息的語義化和機器的可理解性及可處理性,它支持對元數(shù)據(jù)語義的描述以及元數(shù)據(jù)之間的互操作性,也支持基于推理的知識發(fā)現(xiàn)[1-3]。本體描述語言OWL是W3C在RDF(S)和DAML+OIL的基礎上提出的Web本體描述語言,其中心思想是向下兼容RDF(S)的語義,擴展了形式化描述邏輯,是基于一階語義的框架描述邏輯系統(tǒng),提供了比RDF(S)更加豐富的屬性和類的描述機制[4]。自從WWW被創(chuàng)建以來,它的覆蓋面就飛速增長。因為規(guī)模龐大,所以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很難找到他們需要的信息,因而依賴于搜索引擎。然而,支持文字搜索的搜索引擎可以做到幫助用戶找到相關的檢索詞,但實際上,它們?nèi)匀徊惶鞔_檢索詞的含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隨著自然語言中一詞多義和多詞一義現(xiàn)象的遞增,這個問題變得更為嚴峻。例如,當我們給出檢索詞“通道 計算機科學”,查詢計算機科學領域中“通道”的概念,然而,最常用的搜索引擎Google卻不清楚“通道”的含義,它可以理解為任意類型的管子,吸煙的設備等等。只有當Google明白這兩個檢索詞的之間的關系時,它才能準確的檢索出需要的頁面[5]。這就是“語義搜索引擎”的作用。語義搜索引擎(Semantic Search Engine,SSE)是語義網(wǎng)時代的搜索引擎,是語義技術最直接的應用,它從詞語所表達的語義層次上來認識和處理用戶的檢索請求,通過對網(wǎng)絡中的資源對象進行語義上的標注,以及對用戶的查詢表達進行語義處理,使得自然語言具備語義上的邏輯關系,能夠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進行廣泛有效的語義推理,從而更加準確、全面地實現(xiàn)用戶的檢索。傳統(tǒng)上有些檢索也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搜索字符串的方法來改進,但稍復雜一點就無能為力了??紤]一個稍微復雜的例子。假設某人想要檢索“去年在網(wǎng)上發(fā)表過文章的所有中文教師的姓名”,這樣簡單的查詢對于傳統(tǒng)的搜索引擎是無法解決的。語義Web則可以成功地執(zhí)行上述查詢條件或更為復雜的查詢。語義Web依賴于把形式與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的能力。

從國內(nèi)外關于語義搜索引擎的研究來看,研究呈現(xiàn)兩個重點:一個是關注對機器翻譯、語義理解、人機會話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研究,以支持實現(xiàn)人機之間自然語言通信的搜索;另一個是關注本體在語義搜索中的應用研究[2-7]。自然語言處理與本體技術不是完全決裂的關系,本體是一種語義描述工具,它可以為搜索引擎提供概念歸一、概念關聯(lián)分析等支撐,在基于本體的語義搜索引擎中,本體充當了底層概念集的角色,在很多語義搜索引擎中自然語言理解和本體技術是同時存在的,本文重點討論以本體作為支撐的語義搜索引擎。

1 語義互操作性

語義是一個或一系列標志符號的含義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它為軟件構件間的信息傳送提供解釋性的框架,為用戶和計算機程序之間的交流提供橋梁。

Uschold為語義的層次分類提供了方便框架,之后又定義了關于分布式軟件體系結構中構件間信息交換的形式化語義。定義了3種語義如下:

真實世界語義 自然語言的語義,例如通過本文傳送的語義,或通過口述傳遞的語義。

理論模型語義 基于關系結構模型中元素之間的關系,例如父類與子類之間的關系。它提供了從屬性到數(shù)值集映射的形式化約束。

公理語義 基于一系列公理或其他形式規(guī)則,包括一系列術語以及它們的含義和關系,以形式化邏輯理論表示出來。

從另一角度來講,語義也可以分為模糊語義和明確語義。明確語義可以形式化或非形式化地表示出來,為人類或機器處理信息提供服務[6-7]。具體分類如圖1所示。

2 語義搜索引擎的概念體系結構

2.1 研究現(xiàn)狀

現(xiàn)今,對于語義搜索引擎的概念體系結構的研究較少,提出的概念體系結構也在初級階段,需要投入應用。在該體系結構中,最重要的構件是推理引擎,它擔負著搜索查詢的主要工作。

目前,兩個最重要的推理引擎是CWM和Euler。前者由Tim Berners Lee和Dan Connolly創(chuàng)建,后者由Jos De Roo創(chuàng)建。兩個引擎都是以實驗為目的創(chuàng)建的,因而缺乏性能指標。它們的目的只是運行代碼,因此沒有在商業(yè)上得到大規(guī)模應用。CWM在Python語言中執(zhí)行,使用了RDF。Euler可以運行Java語言,具有路徑監(jiān)測功能,在性能上比CWM強一些。但是,CWM和Euler都不支持知識庫[6]。

圖1 語義層次分類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工程是SHOE(Simple HTML Ontology Extension),由美國馬里蘭大學于2001年創(chuàng)建。它是基于本體的,主要應用于在兩個領域,即計算機科學與食品安全。但是,它具有如下缺點:

(1) SHOE不是一個標準。W3C一直致力于把語義Web語言標準化。這些本體語言已被領域人員所接受,是基于XML的,而SHOE恰恰相反,是基于HTML的。

(2) 它只能在XSB和Parka系統(tǒng)中執(zhí)行,XSB是一個單用戶系統(tǒng),不適合應用于Web中。

(3) Parka知識庫不能分割,適用于系統(tǒng)中只有一個本體的情況,這對于需要執(zhí)行搜索推理的語義搜索引擎來說是不可能應用的[8]。

現(xiàn)今推理引擎的問題是它們不支持健全的知識庫,所以功能限制在了代碼驗證上。本文提出的概念體系結構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此體系結構中的推理引擎具有一個完整的知識庫。此外,通過使用W3C推薦的OWL語言,語言標準化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2.2 語義搜索引擎的概念體系結構的描述

概念體系結構設計階段在軟件體系結構的設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因為這一階段的決策在整個軟件開發(fā)周期中對軟件的成本和系統(tǒng)性能影響較大,它是完善軟件最大視角和估算軟件開發(fā)成本所進行的最重要的決策,決定了軟件開發(fā)的方法和約束關系。分析各種需求后,本文提出了一個語義搜索引擎的概念體系結構,如圖2所示。

該概念體系結構是基于構件的。其中,每一個矩形框表示一個構件,黑色方塊表示構件的服務端口,白色方塊表示請求端口,箭頭表明了各個構件間的交互。

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1) 本體以一種純文本格式(.OWL或.DAML)被創(chuàng)建。本體翻譯器將其翻譯成相關的數(shù)據(jù)庫表格。

(2) 用戶使用本體解釋器來解釋帶有本體的Web頁,并將其顯示出來。

(3) Web搜索程序?qū)ふ矣帽倔w解釋過的Web頁,添加到本體知識庫中,并建立這些本體實例的知識庫。

(4) 用戶通過查詢建立器進行搜索查詢,查詢結果在預處理之后由查詢預處理器送至推理引擎。

(5) 通過使用本體數(shù)據(jù)庫和知識庫, 推理引擎進行邏輯推理,并把最終查詢結果顯示在Web頁面上。

圖2 語義搜索引擎的概念體系結構各個構件的作用:

(1) 本體解釋器。一旦本體被建立,需要用元數(shù)據(jù)解釋Web頁。本體解釋器從數(shù)據(jù)庫或純文本文件中讀取本體,允許用戶解釋它們的Web頁。這個過程在新建網(wǎng)頁時非常簡單,然而在解釋已經(jīng)存在的Web頁時就變得異常復雜。這是因為Web頁是只讀的,而對于他人創(chuàng)建的Web頁不能進行正確的訪問。惟一可能的解決方法就是讓Web頁的創(chuàng)建者自己解釋。

(2) Web搜索程序。Web搜索程序的目的是尋找被解釋過的Web頁。正如傳統(tǒng)的搜索引擎在Web頁中尋找關鍵詞一樣,語義Web搜索程序在解釋過的Web頁中尋找相關概念并建立知識庫。新建的知識庫應當具有較高的性能,可以動態(tài)改變,而且不限制本體數(shù)量。

性能是多用戶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元素,允許上千用戶同時訪問數(shù)據(jù)庫。除此之外,知識庫支持增加、修改、刪除、合并等操作。

(3) 查詢建立器。用戶不可能用本體語言來查詢,需要提供直觀的工具進行搜索查詢,搜索引擎的文本框能夠通俗易懂地為用戶提供查詢環(huán)境并進行語義搜索。此外,查詢建立器能夠從知識庫中裝載本體,并且允許用戶輸入復雜的查詢條件。

(4) 查詢預處理器。查詢預處理器的作用是把查詢條件轉(zhuǎn)化為推理引擎能夠理解的表格。智能的查詢建立器能夠檢查出拼寫錯誤,并給予用戶解決方案,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如果推理引擎對于給定的查詢沒有返回任何結果,那么查詢就被送至傳統(tǒng)的搜索引擎。此外,用戶可以通過添加“+”,“ ”等標志來提高查詢的準確性。

(5) 推理引擎。推理引擎是整個系統(tǒng)的核心,最根本的作用是通過邏輯推理,由已知的本體知識推導出新知識。例如,在第一部分討論的例子:查詢“去年在網(wǎng)上發(fā)表過文章的所有中國教師的姓名”。

上述查詢動作并不像表面那樣簡單。推理引擎首先會把查詢條件分為若干個獨立的概念,即姓名、中國、教師、發(fā)表、文章、網(wǎng)上和去年。假設本體知識庫包含這些概念的所有相關知識。那么,推理引擎首先需要知道“姓名”是“人”的屬性,而姓、名或全名都可以成為查詢條件;“中國人”是指一個居住在中國的人,而“中國”是一個國家的名字。這樣,所有具有“居住”的屬性,并且屬性值為“中國”的人都符合查詢條件;所有種類的人員,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都符合“教師”這個查詢條件;“文章”可以是會議記錄,雜志或者書籍;“發(fā)表”是“教師”和“文章”之間的關系。語義Web是一種Web技術,而“年”是時間的度量單位。一旦推理引擎了解到所有術語的含義和關系時,就能更加準確地進行查詢[10]。

2.3 查詢過程

搜索查詢條件從查詢預處理器進入推理引擎。之后,它訪問知識庫來尋找本體數(shù)據(jù)庫中的概念解釋。一旦它理解了概念的明確解釋和檢索詞之間的關系,就根據(jù)邏輯推理在知識庫中尋找匹配項,查詢結果最終被送到用戶視圖。如果推理引擎沒有找到任何匹配項,這次查詢被送到傳統(tǒng)的搜索引擎,并把查詢結果返回給用戶。

3 結 語

本文為語義搜索引擎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概念體系結構。討論了一個語義搜索引擎所需的所有構件,討論的重點是推理引擎。提出的概念體系結構可以戰(zhàn)勝傳統(tǒng)的推理引擎缺點,但有待實際應用。所以,下一步工作就是把該概念體系結構應用到實際的語義搜索引擎開發(fā)過程中進行驗證。

參 考 文 獻

[1] ZHUGE H. Socio-natural thought semantic link network [C ]// Proceedings of the 23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S. l. ]: ANIA, 2010: 20-23.

[2] CHEN F, ZHANG Z, LI J, et al. Service identification via ontology mapping [C ]//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Seattle, USA: IEEE, 2009: 486-491.

[3] 李青山,陳平.語義化互聯(lián)網(wǎng)的關鍵技術[J].計算機科學,2002(6):86-89.

[4] 甘健侯.基于語義Web的常用軟件領域知識發(fā)現(xiàn)系統(tǒng)研究[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7(4):67-69.

[5] YOUSEFF L, BUTRICO M, SILVA D. Toward a unified ontology of cloud computing [C ]// Proceedings of 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Workshop. [S. l. ]: GCE, 2008: 1-10.

[6] ZHUGE H. Communities and emerging semantics in semantic link network: discovery and learning [J ].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2009, 21 (6): 785-799.

[7] BITTNER T, DONNELLY M, SMITH B. A spatio-temporal ontology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9, 23 (6): 765-798.

[8] 張友生,陳松喬.基于體系結構的軟件過程Petri網(wǎng)模型[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2005,26(1):67-69.

篇8

關鍵詞:歸納法;演繹法;外語教學;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0-0172-02

一、引言

歸納法和演繹法也叫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是概括方法的兩個軸心組成部分。歸納推理是先收集一些具體的個例,然后從中引出普遍原理、規(guī)則或結論。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具體的推理過程,即由一般性知識推導出具體的個別性知識作為結論。這兩種方法在外語學習和教學中都有所應用。Brown H.D(2002)指出,第二語言“實地”學習(自然地不被指導的語言學習)和第一語言的學量涉及了歸納推理過程,而課堂教學則往往過多的依賴演繹推理。傳統(tǒng)教學方法,尤其是語法翻譯法,過分強調(diào)了演繹推理在語言教學中的使用。盡管先清晰的說明了一條規(guī)則再進而給出個例的做法在某些時候是恰當?shù)?,但交際法的大量證據(jù)也指出了歸納法的優(yōu)越性。本文嘗試通過實驗比較歸納法和演繹法的教學效果,希望借此對外語教學帶來一些啟示。

二、實驗

(一)實驗對象與材料

本實驗的受試是來自于大連交通大學非英語專業(yè)的123名大一學生,他們分屬于兩個英語教學班,由同一名英語教師授課。本實驗安排在第一學期開學初。

(二)實驗材料和過程

在本次實驗中,授課教師在兩個教學班分別采用演繹法和歸納法來幫助學生掌握“as well as”結構的基本用法。在第一個教學班(以下簡稱“一班”),授課教師采用了演繹法。首先從語法理論角度向?qū)W生講解“as well as”結構的基本含義和用法。(as well as意為 “還有”、“不但……而且……”、“既……又……”,可連接并列的單詞或短語。從詞性角度看,可以連接名詞(短語)、代詞、動詞(短語)、形容詞和介詞(短語)等;從句子成分看,可以連接主語、謂語、賓語和表語等。注意事項:“as well as”連接復合主語時,謂語動詞的數(shù)由前面的主語決定;連接兩個謂語動詞時,它們的時態(tài)應保持一致,如果“as well as”前面是動詞不定式,那么其后的動詞也是不定式,但“to”要省略。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只給出一個例句。(He's got a car as well as a motorbike.翻譯:他不但有一輛摩托車,而且有一輛小汽車。)然后要求每一位同學用該結構造5個句子,盡量避免句式重復。

在第二個教學班(以下簡稱“二班”),授課教師采用了歸納法。首先給出8個含有“as well as”的例句,(He can speak English as well as Chinese. /She as well as you is an English teacher. /The child is lively as well as healthy. /It is unpleasant in summer as well as in winter. /He publishes as well as prints his own books. /We are repairing the roof as well as painting the walls. /As well as breaking his leg, he hurt his arm. /You cannot expect her to do the housework as well as look after the children. )然后請學生猜測“as well as”結構的漢語意思。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采用了課堂提問的方式。最后要求學生以填空形式總結出“as well as”結構的含義和用法,(as well as意為 ,可連接并列的 或短語。從詞性角度看,可以連接名詞(短語), 詞, 詞, 詞(短語)和 詞(短語)等;從句子成分看,可以連接 語, 語,

語和表語等。連接復合主語時,謂語動詞的數(shù)取決于 。連接兩個謂語動詞時,它們的

保持一致。連接兩個不定式時, 要省略。)并用該結構寫5句話,盡量避免句式重復。

三、結果與討論

在對回收的123份練習進行分析后,我們看到:一班60名學生共完成300個句子,其中正確句子184個,正確率為61%。二班63名學生,共完成315個句子,其中正確句子227個,正確率為72%。對于“as well as”結構的用法總結,63人中有43人完全正確,正確率為68%。根據(jù)這組初步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看出,歸納法的教學效果略勝于演繹法。

接下來我們對兩種教學方法下輸出的正確句子進行了分類比較。

如表1所示:一班(演繹法)――名詞(短語)95、代詞17、動詞(短語)29、形容詞39、介詞(短語)4;二班(歸納法)――名詞(短語)73、代詞39、動詞(短語)41、形容詞45、介詞(短語)29。

可見,使用歸納法學習的二班學生,所輸出的句子句式更豐富,說明學生對該結構用法掌握得比較全面。而使用演繹法的一班學生,則偏重于用“as well as”連接名詞(短語),用其連接其他詞性的頻率不高。對于一班學生傾向于用“as well as”連接名詞的原因,我們認為可能是由于在給學生發(fā)放的練習紙上附帶的例子是用“as well as”連接了名詞,這說明學生對于實例的依賴性和模仿性都比較強,而在沒有實例的情況下,即使授課教師已經(jīng)從理論上全面介紹了該結構的用法,學生還是很難演繹出大量的正確句子。

下面我們再從“as well as”連接不同句子成分的角度對兩班學生的練習進行了分析:一班(演繹法)――主語7、謂語29、賓語107、表語37、狀語4;二班(歸納法)――主語43、謂語41、賓語63、表語51、狀語29。

可以看出,一班學生輸出的句子主要都是用“as well as”連接賓語,這再次說明了學生在外語學習中對例句的依賴和模仿。二班學生輸出的句子中,“as well as”連接賓語的句子數(shù)量最多,連接狀語的句子數(shù)量最少,連接主語、謂語和表語這三類成分的句子數(shù)量相差無幾,這說明二班學生對“as well as”結構用法掌握得比較全面。

四、結語

通過本實驗我們看到:在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中,歸納法的教學效果比演繹法略勝一籌。這個結果的出現(xiàn)可能與本實驗選取的受試性別有一定的關聯(lián)。本實驗的123名受試中有85個女性。Oxford(1995)指出男、女學習者在學習風格上表現(xiàn)出系列差別。從認知模式上看,男性更傾向于場獨立型,女性更傾向于場依賴型。場獨立型的學習者擅長于學習具有邏輯推理特點的語言活動,例如語法規(guī)則的學習。他們更愿意使用以邏輯推理為基礎的學習策略,例如演繹法。場依賴型學習者善于交際,傾向于整體性理解語言情景,更喜歡選擇非邏輯推理策略,例如運用多種線索猜測詞義或句子的意思。(文秋芳,王立非,2004)在女性學習者占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歸納法教學顯示出了其優(yōu)越性。如果我們選取的受試中男性占多數(shù),實驗結果是否會有所改變呢?這有待于進一步的實驗加以證明。

由此可見,教師應該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學習者適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我們不能期待一種方法解決所有的問題,歸納法和演繹法相輔相成,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目的和教學材料,將兩者結合使用,從而最大地發(fā)揮兩種教學方法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文秋芳,王立非.影響外語學習策略系統(tǒng)運行的各種因素評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9).

[2]Brown,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篇9

關鍵詞:詞匯 記憶技巧 方法

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認識到學習外語的重要性,自覺地參加各種英語等級考試。但是由于英語中有許多"一詞多義","一義多詞","同形異義"、"同音異義"的現(xiàn)象,不少人對涉及到的詞匯題、閱讀題感到非常的頭痛:單獨看每個單詞都認識,但組合成句子就感覺糊涂得很,不知句子講的什么。這些現(xiàn)象一直阻礙著學生英語學習的發(fā)展。

本人在英語學習中總結出了一些推測英語生詞詞義的方法。下面拋磚引玉,希望對要參加各種英語等級考試的學生們有所幫助。 一、運用生活常識,進行邏輯推理去掌握詞義。

"實踐出真知"。有些單詞或句子,與我們的生活知識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在閱讀或做題時可以運用生活的常識進行邏輯推理,把它們的意思推導出來。例如:If you keep the meat too long ,it becomes stale.在該句子中,多數(shù)詞是較普通的詞基本上都認識,只有stale這個單詞不認識,那么,根據(jù)生活常識和上下文表明的因果關系,便可猜出stale 一詞可能是"不新鮮, 要壞了"的意思,因為肉放的時間長了是一定會"不新鮮,變壞的"。

本人在實踐中體會到:運用生活常識,進行邏輯推理主要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①通過定義或解釋來推測詞義。在同一句話或同一段落中可能會找到某一生詞的定義或解釋。這些定義或解釋常會由信息詞to be ,to mean ,than is ,which is ,for example ,namely , such as ,is called 等引出,那么通過這些信息詞我們就能知道生詞的詞義。例如:Sociology is the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human 。Society. 我們可從is 后面的句子所給的明確定義中得知sociology 的意思是"社會學"。

②通過同義詞來推測詞義。為了避免重復和讓句子更加動人,或為了節(jié)奏和諧或加強語勢,英語中常有用許多同義詞來表達同一個意思的現(xiàn)象。這些同義詞或近義詞會由"or","that is" , "call" 等引出,若知其一,就可猜出另一個詞義。例如:Among the most popular heating units presently in use are the rooftop。 panels or collectors ,made of glass and copper pipes .讀者可根據(jù)or 引出的collectors進行制揣摩,猜出rooftop panels 可能是"屋頂太陽能收集器"。

③通過反義詞關系推測詞義。某一生詞的前面或后面往往會出現(xiàn)該詞的反義詞或互相對比的詞語,我們可以從前面比較或?qū)φ贞P系得到啟迪,得出詞義。引出表示比較或比照關系的常見信息詞或詞組的有but ,although, though , whereas , while , yet , instead , however , in comparison with ,compared with等。例:Bill was thin but his brother was obese. 通過表轉(zhuǎn)折和對比關系的"but",我們可推理出obese 是"fat "之意。

二、通過同位語等語法關系來推測詞義。

例:Everywhere there are irrigation projects : dams , reservoirs and canals _____

large and small .completed or still under construction.

在這個句子中,假如irrigation 不認識,從三個工程"水壩、水庫、水渠" 都是與"灌溉"有關的詞,我們可以猜出該單詞是"灌溉"的意思。

三、 通過標點符號推測詞義。

文中的逗號、破折號、冒號后面的部分以及括號內(nèi)的文字往往是某一詞語的定義或解釋,破折號可引出同義詞或同位語等??忌鷳摾脴它c符號作為判斷詞義的一種手段。

例1:We are on the night shift _____from midnight to 8 a . m ___this week .從破折號之間的意思可猜出,nightshift 是"晚班"的意思。

例2:For many headache sufferers , aspirin and the more powerful pain killers will do little to relieve their agony .從前面的意思可推斷出 agony 是"疼痛"之意。

四、 通過歸納總結推測詞義。

有些句子會先總結,后敘述,有些句子是先說明后總結,通過這些歸納或總結我們也同樣能推測出有關生詞的詞義。例:The floors were washed ,the furniture oiled and polished , and the curtains freshly laundered ; the whole house was in immaculate condition for the holidays.這個句子先具體說明,然后總結。從前面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猜出 immaculate的詞義是"干凈、整潔"之意。

五、通過構詞法來推測詞義

在英語中有不少詞是在詞根詞的基礎上加上了前、后綴而變成了新詞。而這些新詞就可以根據(jù)它們含有的前、后綴及詞根詞來推測出它們的含義。

例如:That work is uneasy for that child . 假如某學生不認識uneasy這個單詞,但是認識easy 這個詞,知道其是"容易的"意思,也已經(jīng)掌握 "un"是表示"相反"或"不"的意思,他就能很容易地得出uneasy 的意思是"不容易"、"困難的"的意思,也就能很容易的理解這個句子的意思是"這事(或這工作)對這小孩有難度。"

一般來說,前綴改變詞義,后綴改變詞性。這樣只要我們掌握了詞綴的意思,又認識詞綴前后的基本詞,我們就能很順利地推測出句子中生詞的詞義,乃至整個句子的意思。

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詞義的推測離不開上下文,而上下文千差萬別,提供的信息就千變?nèi)f化,所以有時好幾中推測詞義的技巧可以同時用上。

例:When it is raining and the sun is shining the same time ,a rainbow can often

篇10

縱觀近年來全國高考的閱讀理解部分,可以看到閱讀理解題具有以下特點:

題材豐富、體裁多樣、題量大、高難度等特點。

分析研究近年來高考英語閱讀理解題,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5種題型。

1、直接信息理解題??忌梢灾苯訌拈喿x材料中找到這類問題的答案??疾榉矫嬗校菏录l(fā)生的時間、地點、原因、方式、過程、結局、人物、事件之間的關系、詞和句的含義等。該類題擬題手段單一,常針對文章中某個容易誤解的關鍵詞句或概念,通過一些偽裝手段組成是非辨別選擇題,屬淺層理解題。

2、詞句意義理解題。這種題型也叫轉(zhuǎn)換理解題。它主要是通過同義轉(zhuǎn)換的方式來考查是否理解閱讀材料中一些關鍵性詞句,也屬淺層理解題。此類題在近年高考閱讀理解試題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3、邏輯推理判斷題。此題型要求考生在匯集全文提供的各項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正確的邏輯推理,推斷作者的意向;人物的動機、目的、性格特征;事件的前因后果;語言中的語氣等。近年來高考強調(diào)對考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因而推理判斷式的深層理解題量增大。這就要求我們在通讀全文、弄懂全文的基礎上,抓住文章的關鍵字句,深入開拓文章的內(nèi)容。

4、歸納概括題。此題型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后歸納短文大意,概括中心思想。這些東西大都暗含在文章中。不少文章一開頭便展示出文章的主題,尤其是新聞報道這類的,第一段常是故事的梗概,第一句為主題句,概括該段的中心思想。但不少文章或段落中,中心思想貫穿在全文中。必須具備一定的歸納和概括能力,才能選對答案。

5、分析判斷題。它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短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對文章的結構特點進行分析,以掌握全篇的邏輯關系。此類題目屬于高難度題。做這類題目時首先要研究文章著重說明一個什么問題、表達什么思想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題;其次要分析作者運用什么樣的情節(jié)、故事來表達主題,這為文章的中心大意,另外還應注意作者如何展開故事以及運用什么寫作方法和最后得出的結論。

做閱讀理解題,除了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和平時的大量閱讀訓練外,還必須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下面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幾點思路。

1、要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閱讀,不能太易,更不能太難。

2、帶著問題快速閱讀。對于應用文這類題材,先閱讀一遍短文后的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再去閱讀文章,這樣有助于你做到有的放矢,抓住解題重點,爭取時間。

3、細讀全文抓重點。首先要抓第一段的主題句,以此來推斷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閱讀材料如果是敘事、故事類,一定要抓住文中的五個W(who when where what why)和一個H(how)。這樣做就抓住了整個事件的全部過程。如果遇到科技性文章,要抓關鍵句。對于幽默小品之類的閱讀材料,應重視其末句。幽默小品貴在戛然而止,未盡之意由讀者自己體味,抓住末句,前后照應進行思考,仔細推敲,文中未盡之意也就不難開拓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