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心理學的科學性范文
時間:2023-12-26 17:57: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如何理解心理學的科學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地理 地圖 時效性
由于初中地理教學所傳授的知識涉及面廣,貼近生活的、可研究探討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很多學生關心的、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很受學生的歡迎。在教學過程中,一部分學生對于復雜的氣象圖例、繁多的地名要么記不住,要么張冠李戴,在無形中出現(xiàn)厭學的情緒。地圖是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好幫手,它所表達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空間區(qū)域分布的任何現(xiàn)象,都可以通過地圖加以表現(xiàn)。這就決定了地理教學中地圖應用的廣泛性和不可替代性。學會借助地圖教學對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實效性具有積極的作用。
一、教師在思想上要重視地理地圖教學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钡貓D一方面是地理教材的重要部分,是地理知識的基礎,也是地理教學的主要工具。經常用地圖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地理課的直觀性、形象性與趣味性,對于提高地理課的教學質量有著重要意義。另一個方面,地圖是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幫手,也是學生汲取地理知識的源泉,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鞏固記憶、培養(yǎng)能力等。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從思想上重視地理地圖教學,指導學生正確運用地理圖像,讓學生學會獨立閱讀和運用常見地圖、地理圖表以及填繪簡單地圖和圖表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地理技能。
我在教學生看《中南半島河流與城市的分布》時,首先告訴他們學習的目標,然后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詳細講解分層設色地形圖圖例,不同的顏色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等,并讓學生分組總結出中南半島各地區(qū)不同海拔高度及范圍的特點。由于地理地圖教材圖片繁多,并且零散地分散在各章節(jié)中,所以首先要教會學生找準圖片,不要造成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其次要指導學生學會看圖表圖例、注釋與圖表內容,讓學生結合圖表標題、圖例和地理熱點對圖表進行分析,緊扣圖表標題和設問談圖表,從圖表上獲取地理信息。這樣,學生就能根據地圖很容易地總結出中南半島北高南低的地勢導致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有的學生還能根據河流上下游的相對高度推斷出上游水湍急,水力資源豐富,下游河谷展寬,泥沙沉積形成沖積平原等結論。
二、循環(huán)誘導,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預讀地圖的好習慣
1.讓學生在閱讀地圖時逐步進行,了解圖名,認識整個地圖大概說明的內容,做到一看到圖示,就知道地圖的表現(xiàn)方式,能夠看到地圖內部的各個地理標識,抓住主題。如在分析長江三角洲區(qū)域時,如果看到的是鐵路交通分布圖,學生可以知道這幅圖主要講述的重點,然后是圖示,看鐵路線的走向和經過的城市名稱,就能夠判斷鐵路線,利用圖中的標識,能夠看出鐵路產生的原因以及對周邊的帶動作用。
2.我在教學過程中常常訓練學生沿著某一條經緯線、某一個農業(yè)帶分布區(qū)域將這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表述出來。這樣可以方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位置概況,讓學生知道這主要是為了總結某種地理要素的范圍、地點、特征及規(guī)律。因此,學生需要結合有關知識,及時地進行歸納、總結。
3.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地圖的整體性,也就是通過一個點看到整個地理區(qū)域,配合教材在教學中的運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要掌握的問題。如在京廣鐵路中需要看周邊經過的省區(qū)概況,這樣學生把涉及當地的各種地圖在頭腦中快速地調動出來,找出該地的礦產、水能、農業(yè)資源等,由此可以想到鐵路對地區(qū)發(fā)展的帶動作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強學生對地圖技能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散發(fā)性思維
1.強化學生的圖文結合聯(lián)系。強化學生的圖文結合聯(lián)系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地理教材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理解,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和升華。在教學過程中,我常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習慣于記憶課文內容,但是一遇到作圖題就束手無策,其原因在于他們不能夠很好地實現(xiàn)圖文結合。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經??磮D、用圖的習慣,積極從圖中查找教學中所述的地理事物,加強學生的練圖能力,以達到鞏固和升華知識的目的。
2.加強學生的“圖導”能力。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相關圖片時要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或引導學生思考,即質疑讀圖。如在講授黃河的知識時,需要學生認識黃河干流流經的省、自治區(qū)等問題,我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在地圖冊上描出黃河的主流干道,然后提問:“黃河干流從發(fā)源地到入??诹鹘浤男┦ ⒆灾螀^(qū)?”學生可以很快地從地圖上找出答案。我用鼠標依次點出省份,通過動態(tài)的展示可以讓學生加深印象,接受知識。
3.讓學生學會從地圖中找到隱性信息。在教學生正確看圖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理順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能夠闡述清楚圖像系統(tǒng)反映出的有關地理特征。如在講授“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時,我為學生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并提出問題:“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同大陸西岸的年降水量有沒有差別?”等問題,學生通過圖片可以找出所隱含的信息,達到學習的目的。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要以更新教學手段為重點,借助各種媒體和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服務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張揚個性,獨立發(fā)展。初中地理教學借助地圖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地圖的基本技能,也會發(fā)展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立平.愉快教學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篇2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心理學意義;教育價值
1積極心理學的出現(xiàn)充實了心理學研究領域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心理學興起,這是心理學研究繼人類行為和精神研究之后新生的研究方向,它將研究的重心放到了探究人類存在的正面價值上而不像前者更注重人類出現(xiàn)問題的行為。它著重強調要重視人本身的成長與發(fā)展,發(fā)掘人的潛能最終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但隨著二戰(zhàn)的發(fā)生,使得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改變,人們的身體和心理受到了重大創(chuàng)傷,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也在這一階段停滯不前[1]。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關注點轉移到了如何治愈人們的心理問題上而弱化了如何通過心理學提升人類能力水平的研究--積極心理學便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應運而生。在整個20世紀的發(fā)展過程中,消極心理學占據了主要的地位。它認為在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中,消極的心理可以起到引導的作用,在內外環(huán)境中消極條件的刺激下,人會不由自主地感覺到壓力,壓力又促進發(fā)展。雖有一定的實在意義,但是消極心理學總是從出現(xiàn)問題的部分入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局限了心理學的研究范疇。積極心理學則與消極心理學有所對立,它從人類的積極面來深入展開,從積極健康的方面引導發(fā)掘人類的優(yōu)良美德與優(yōu)秀品質,更加重視人性的閃光點。因此積極心理學填補了人類心理學研究方面的一部分空白[2]。另外,積極的心理力量是機體抵御外界傷害的重要一部分,通過研究積極心理的形成過程,能夠幫助引導人類塑造積極心理來提高抵抗力。
2積極心理學能夠促進個體多方面共同發(fā)展
積極心理學的首要研究內容為情緒體驗,即是人在擁有積極的情緒時能夠強化其力量和開拓其思維,長期的積極情緒引導對個體的思維方式與行動落實均有重大促進意義。其次積極心理學將人的主觀幸福感作為一項研究內容,這代表了人們對所完成的事情的主觀情緒感受和認知評價,其意義是能夠代表一段時期內人們對于生活的滿足度[3]。最后一個方面即是對積極的組織系統(tǒng)的研究,通過研究由人類群體聚集活動地如學校、家庭等的發(fā)展特點,引導人們用積極的情緒帶動一個系統(tǒng)的發(fā)展,有利于個體潛力的發(fā)掘和幸福感的提升。綜合上述內容,積極心理學在人本心理學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充實了傳統(tǒng)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并補全其應用時的一部分不足。利用人類積極的本性,再結合心理學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將個體中尚未發(fā)掘的能力調動起來,激發(fā)人類的動手創(chuàng)造能力。在人類的漫長發(fā)展過程中,這樣的積極連鎖效應,使人們致力于改造世界并從中得到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滿足以獲得幸福感。從當下情況來看,我國即將達到全面小康的目標,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普遍提高,但具體到個人情況時又出現(xiàn)了極大的差異。因此以我國為例,目前心理學的重要問題是如何在已有的物質條件下提升人們的幸福獲得感。積極心理學側重于人類的積極情緒與優(yōu)秀品質,研究主體為正常人,其利用心理學的科學性來更好的理解人性,指引健康的人格品性形成。個體的積極效果將直接促進群體的積極發(fā)展。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目標是培養(yǎng)人的積極心態(tài),在面對困境時能夠發(fā)動自己的潛在能力來解決問題以獲得滿足感與幸福感。在無法預估的未來中,能夠通過心理學明了積極心態(tài)的養(yǎng)成途徑來引導部分存在心理問題的人群獲得積極健康的生活,這又回歸了以人為本的立足點。
3積極心理學在教育學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的生產力水平穩(wěn)步提升,其生活水平也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因而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愈發(fā)強烈。這就使得人們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越來越關注素質能力與發(fā)展方式[4]。個人能力素質水平的提升反過來又會促進社會群體的發(fā)展,如此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此外,以教育方面的發(fā)展為例,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評價學生形式單一,使得很多學生的其他優(yōu)秀之處并未被發(fā)掘出來,學習的積極性被挫傷。在意識到這一弊端后,一種全新的自由發(fā)展的學校模式開始萌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學習課程并參與到實踐當中去,在掌握了所學技能通過考核后即可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目前這樣的教學形式還處在實驗階段,但其中的一些積極作用不可否認。通過興趣來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到課程當中學習思考、動手實踐,能更多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力。
篇3
關鍵詞 文化心理學 文化 質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05 文獻標識碼:A
The Ris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LI Niannia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The ris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has many causes, has their own development inevitablity, there are practical reasons for history. This article on the ris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background and further elaborat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psychology.
Key words cultural psychology; culture; qualitative research
文化心理學是20世紀末剛剛興起的一種心理學研究取向,馮特建立的民族心理學是它的源頭。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馮特構建了兩類心理學,一為實驗的個體心理學,另一為文化的民族心理學,馮特認為對于人的意識、情感等高級心理過程,只能通過語言文化的研究來獲得。但是,由于西方主流心理學在心理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民族心理學并未得到發(fā)展壯大,相反,它的力量微乎其微。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文化心理學才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1 文化心理學興起的背景分析
(1)主流心理學中對文化的讓步。自從馮特建立心理學實驗室伊始,文化就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地位。雖然馮特建立了民族心理學,考慮到了文化的作用,但是文化一直都處于壓制狀態(tài)??茖W心理學在實證主義哲學的指導下,一味地追求追求的是像物理主義那樣的客觀性、精確性及普遍性?!靶睦韺W正是靠排斥或跨越歷史文化來賦予研究的合理性與普遍性?!雹?0世紀后期,主流心理學家看到了心理學研究中忽視文化所導致的困境,在“文化問題上表現(xiàn)出一定的讓步,其主要表現(xiàn)是跨文化心理學的興起。”②傳統(tǒng)的跨文化心理學以不同文化群體中的人為被試,并比較不同文化下的心理與行為,并分析不同文化對心理與行為的影響因素。跨文化心理學雖然正視了不同文化間的差異,但是其最終目的仍舊是追求心理的普遍適用的規(guī)律,從而建立普遍通用的心理學。目前,跨文化心理家大都還是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場上,從西方文化的角度,用西方文化下得出的心理學規(guī)律去研究其他文化下人的心理與行為。因此,主流心理學仍舊追求共有的心理機制的假設,其在研究方法、理論上沒有多大的改變,雖然在文化問題上做了一定讓步,但是仍舊是有限的。文化心理學正是看到了跨文化心理學的局限之處,并在不斷吸收超越跨文化心理學的合理之處下產生了。
(2)多元文化思潮下的產物。多元文化論是在西方社會中興起的一種文化潮流,多元文化論強調文化的多元主義,尊重每種文化有其自身的存在價值。它反對西方歐美的白人文化的霸權主義,反對把它作為所有文化的唯一標準。多元文化主義認為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應重視文化的因素,并認為心理現(xiàn)象并非只由內部因素決定,還受文化因素的制約,所以,“行為是文化的產物?!雹鄱髁餍睦韺W一味地去追求心理現(xiàn)象的客觀性,忽視文化的作用。文化被看作是外在的因素,被排除在外。雖然跨文化心理學也看到了文化的作用,但它也僅僅把文化看作標簽,用來注明心理特征屬于何種文化,文化是自變量,心理為因變量。文化一般是作為背景因素,與研究對象分離。而多元文化論則從文化自身來研究心理行為,強調從文化內部去建構文化心理和行為。多元文化論反對主流心理學家把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研究下的心理規(guī)律不加選擇就應用到其他文化地區(qū)中,要尋找適合不同文化條件的心理機制。多元文化論者反對西方傳統(tǒng)心理學傾向于民族中心主義的觀點,反對不分條件地把研究的結論與成果應用于所有群體。正是在這樣一種文化思潮的影響下,文化心理學便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了,多元文化論為文化心理學的產生做了鋪墊。
(3)心理學自身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從心理學誕生之初,心理學家一直把研究對象放在西方人身上,其哲學基礎與方法論也都是西方的,并且主要沿著自然科學的方向前行。臺灣學者楊國樞教授曾指出,華人社會的心理學就是徹頭徹尾的西化的心理學。主流心理學堅持實證主義哲學傳統(tǒng),以自然科學為模板,企圖通過自然科學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心理現(xiàn)象背后的心理規(guī)律。豈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人是文化環(huán)境下的人,文化是人存在的條件與基礎。心理學的研究不能夠拋棄文化而存在,心理學的研究應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方法。主流心理學對自然科學的盲目崇拜造成了心理學的困境,面對這樣一些文化沙漠似的研究,很多心理學家對文化變量有了新的思考。美國心理學家格根就認為,“人的心理隨文化和歷史的不同而不同,人的心理是多變的和多樣的。”④因此在心理學發(fā)展之日起,主流心理學就一直注重實證的研究而忽視人文方面的研究,使心理學的發(fā)展停滯不前,導致了其困境。因此,心理學的發(fā)展對文化轉向的呼聲很高,文化心理學正是在這樣的處境下興起了,文化心理學為心理學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2 文化心理學的基本特征
文化心理學是心理學發(fā)展中的一種新的學科分支,它給主流心理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主流的西方心理學以自然科學為研究取向,堅持研究對象的可觀察、可證實性。在此基礎上的心理學只重視人的物性卻忽視了人的文性,只追求心理的客觀性卻忽視了人的真實性。文化心理學正是看到主流心理學對人的真實性的忽視,而特別強調研究人的文化心理的真實性。通過以上對文化心理學背景的分析認為文化心理學的基本特征如下:
(1)注重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心理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文化的多元性認識到不同種族、民族的存在,每個國家以至各個地區(qū)都可以形成自己相對獨特的文化,如歐美文化、中國文化、非洲文化等。文化心理學強調注重文化的多元性,肯定并包容各種文化的存在,在價值觀上強調文化價值的多元性和平等性。每個個體都有其文化主導下的心理與行為,他們在文化價值觀上是對等的。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沒有哪一種文化強于哪一種文化,或者哪一種文化弱于其他文化,每種文化都是其獨特的存在。而且人的心理也是在不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形成的,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心理特征,即同種文化會形成個體相似的集體特征,不同文化下的個體會有不同的文化特點,即便是在同一個地區(qū),也會發(fā)現(xiàn)有多種多樣文化的存在,總之個體心理離不開社會文化條件的影響。因此,文化的多元性決定了心理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2)主張研究方法的質化研究。主流心理學力圖將心理學建設成為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期望像物理學那樣去研究心理學。它以實證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為其基礎,堅持決定論和還原論,恪守以方法為中心,注重研究方法的客觀性與定量研究。主流心理學篤信實證主義的科學方法論,堅信客觀的普遍適用的原則,它認為可以找到適用于所有人的一般的、普遍適用的、大眾的心理規(guī)律。主流心理學在西方實證主義哲學指導下,主要采取實證的科學研究方法,而文化心理學則多以質的研究方法為指導,主要包括現(xiàn)象學方法、解釋學方法和民族志方法等。文化心理學的質的方法正是考慮到心理過程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并認識到傳統(tǒng)的實證方法無法給予心理學的研究發(fā)展更廣闊的空間,而質化研究恰恰能夠彌補實證方法的不足,它重視研究者所處的立場,關注對文化心理和行為的意義理解及相互建構。質化研究尤其重視研究對象的自身特點,關注在文化條件下形成的心理特點,并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研究文化與心理的相互影響。
(3)注重對現(xiàn)實中人的研究。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心理和行為,人是具有一定思想、意識和情感的人,他有其自覺性,能夠覺知到自己及他人的行為與思想。比如在實驗中,被試極有可能去揣測研究者的心理,而研究者也可能去選擇對他實驗研究有利的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的科學性、客觀性。再者,人又是文化下的產物,不同文化顯然形成了不同的心理行為特征。而主流心理學認為在實證研究方法下產生的研究理論都適用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心理,這顯然是不科學的。主流心理學的研究理論大部分來自西方國家的文化環(huán)境,西方心理學家把他們在西方文化中得到的心理學理論去應用到非西方國家中,顯然是不全面的。文化是多元的,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造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和行為。人們的生活總是或多或少地打上了文化烙印,總是潛在地受到深處文化的影響。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下,個體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和行為,即便在同一文化條件下,個體由于生長環(huán)境的不同對文化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現(xiàn)實情境下去研究人的心理,使研究更趨于自然,更趨于真實,從而使研究結構更趨近實際。
(4)對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人的心理的研究。跨文化心理學雖然也是對文化背景中人的研究,但是跨文化心理學僅僅是把西方心理學研究中所得到的原則、方法拿到其它國家中,其最終目的仍舊是追求在所有文化中普遍適用的規(guī)律。可見,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的仍舊是心理與行為的相似之處,而非它們之間的差別。跨文化心理學主要從外部來研究不同文化之中的人的心理行為。而文化心理學傾向于站在文化的內部去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它更多的是站在研究對象的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從研究對象的特點出發(fā),更強調特定文化語境下對心理與行為的研究,“文化心理學強調對歷史和社會文化語境中人的理解,并依此為基礎,理解心理和文化在具體的文化背景下如何相互說明和建構?!雹菀虼?,文化心理學是對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研究,是在一定文化環(huán)境下去研究人的心理現(xiàn)象。
3 結語
文化心理學是通過文化來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的一門學科。主流心理學中文化地位的轉變,以及后現(xiàn)代思潮和多元文化論的影響催動了文化心理學的興起。文化心理學從一種新的的角度去探索人的心理與行為,它反對追求普遍的心理規(guī)律,而更強調不同文化對人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心理學對主流心理學的發(fā)展做了一定的補充,并給心理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
注釋
① 葛魯嘉,陳若莉.當代心理學發(fā)展的文化學轉向[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5).
② 丁道群.文化心理學的興起[J].心理學探新,2002(1).
③ 葉浩生.多元文化論與跨文化心理學的發(fā)展[J].心理科學,2004.12(1):144-151
篇4
關鍵詞 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心理文化。
分類號 B849-09
1 引言
早在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而獲得獨立之時,心理學的文化性質就得以初步表達。馮特把心理學研究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以基本心理過程為研究內容的個體心理學,二是以高級心理過程為研究對象的民族心理學。民族心理學就成為文化心理學的早期形態(tài)。此后,實證的個體心理學作為西方心理學的主流得以蓬勃發(fā)展,而民族心理學作為“第二心理學”(the second psychology)一直為自身的合法地位而努力[1],只是近年來才受到廣泛的重視,文化心理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研究形式。
文化心理學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蓬勃發(fā)展,其間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文化心理學的理論和形態(tài)也在發(fā)生變化,如早期的跨文化心理學,晚近的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等[2]。關于文化心理學的內涵國內已有許多討論[3~5],這些討論大多是從對比文化心理學與西方主流心理學這一角度開展的,從二者對比中揭示了文化心理學的諸多特征。本文嘗試從另一角度分析文化心理學的基本內涵。從文化與心理學的結合途徑來看,文化心理學實際上具有雙重內涵。文化心理學一方面從研究對象的文化特征入手,嘗試從文化視角理解人類的心理行為,以實現(xiàn)心理學研究內容的擴展;另一方面則從研究者的文化負載入手,力圖揭示心理學的文化歷史根基,以實現(xiàn)心理學理論思維的變革。一種內涵可以表達為“文化心理”學,以“文化心理”為主要研究內容;另一種內涵可以表達為文化“心理學”,以“心理文化”為主要研究內容。這兩個方面構成了文化心理學的雙重內涵,劃分并考察兩個層面的關系是文化心理學發(fā)展中的關鍵問題。
2 文化心理:考察研究對象的“文化心理”學
文化心理的研究從研究對象入手,力圖擴展主流心理學關于研究對象的設定,把心理行為看作特定文化的產物,重視各種文化條件下的心理行為的獨特性。文化心理研究基于這樣的認識,即人類心理行為是文化歷史的產物,與特定文化有著密切關系,無法脫離文化歷史背景進行理解。傳統(tǒng)的作為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心理”概念應該有一個改變,由“統(tǒng)一心理”變?yōu)椤敖嬓睦怼?,由“普通心理”變?yōu)椤拔幕睦怼?,由“mind”變?yōu)椤癿entality”[6]。
文化與心理的關系是“文化心理”學的核心問題。不同的研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分布在一些理論維度上。如可以把文化視為先于行為的背景,也可以視文化為人類活動的結果,其他如文化對于心理的首要性或次要性,直接性或間接性,促進性或抑制性等都構成重要的理論維度,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關系[7]。20世紀70年代前的文化心理研究主要是以文化作為背景,考察不同文化下的心理行為表現(xiàn),此時的文化心理研究與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并無本質差異[8],是以文化與人格為主要研究內容,關注不同文化影響下的人格特征。此類研究持有文化決定論的觀點,認為不同文化類型的差異決定了相應的人格差異。晚近的有關文化心理的研究重視文化與心理的雙向依存關系,以文化與心理的關系作為基本研究內容,試圖發(fā)現(xiàn)文化傳統(tǒng)如何影響人們的心理運作和行為表現(xiàn),以及人們如何獲取文化意義并加以闡釋和創(chuàng)新。此時的研究更加重視解釋學、質化方法的采用,突出發(fā)展理論、建構理論和活動理論的觀點[9]。
關于文化心理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很多富有啟示性的研究成果,典型的研究內容包括文化與自我、文化與認知、情緒、動機、性別等。其中以文化與自我的研究最為典型[10]。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心理學中自我的定義是建立在西方個體主義文化基礎之上的,視個體為獨立的、自足的、自主的實體,每個個體包含著獨特的內部特征,個體的行為首先是這些內在特質的結果。但是這種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定義并不具有普遍性。在亞洲如日本等集體主義文化國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文化中的自我具有不同的含義,可以稱為依賴型自我或關系型自我。依賴型自我具有關系先在性的特點,并不具有固定不變的明顯邊界和內部特征,自我的表現(xiàn)隨著情境而不同,依據不同的人群關系而發(fā)生改變。
文化心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它拓展了研究人類心理行為的視野,把文化作為透視人類心理行為的重要視角。以文化與心理關系為核心問題,文化心理的研究對人的心理行為作出了全新理解,既拓展了傳統(tǒng)心理學的研究范圍,突出了活動意義、日常實踐等的重要價值,也對原有的研究內容給出了全新的理解,表明了自我、依戀、情緒等經典概念也具有文化相對性??傊?,文化心理的研究獲得了關于研究對象的重新理解,表明西方心理學也只是基于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心理學研究,其關于人的心理行為的認識并不具有超越文化的普遍性。
3 心理文化:考察研究者的文化“心理學”
考察研究者的文化“心理學”,其實也就是在考察心理學的理論先見和價值預設,可以稱之為心理文化的研究。心理文化指出了這樣的事實:不僅研究對象的心理行為與文化有密切關系,而且心理學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特定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的產物。而事實上,關于心理學科學性的說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關于研究者的假定,如所謂的科學客觀性、中立性等特征其實是假定研究者可以保持價值中立、客觀地反映對象的特征[11]。
從研究目的來看,心理文化是研究者持有的或明確或隱含的理論預設,這決定了研究選擇什么和排斥什么、重視什么和忽略什么等一系列價值觀念。心理學研究都是在一系列價值承諾下進行的,這些前提預設指導著研究活動,同樣也會制約研究者的視野,心理文化研究就是要揭示這些指導和制約研究活動的價值預設,揭示心理學自身的文化屬性,以使心理學汲取更豐富的文化滋養(yǎng)。
從研究方式來看,心理文化的研究具有心理學哲學的特征,同樣是以理論反思的方式對心理學的基本預設進行反思,以實現(xiàn)心理學理論的拓展和重構。但心理文化的研究比心理學哲學研究更為具體,其理論反思更具有“文化色彩”,側重考察那些與特定文化觀念相聯(lián)系的理論預設,如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文化在建構心理學理論中起到很大作用,制約著關于對象的人性假設。
從研究功能來看,心理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心理學的理論視野,轉換心理學的理論思維,實現(xiàn)心理學的理論突破。心理學的研究總是在一系列前提假設下進行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與文化有關的理論預設。從文化心理與心理文化的比較來看,心理文化與文化心理研究的主要區(qū)別是,文化在這里不是作為研究對象的特征,而是作為研究者或研究活動的特征,成為理論反思的思想來源,用多元文化價值的宏觀背景檢視某一研究的價值預設。
從研究內容來看,心理文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理論方法中的心理文化和學科制度中的心理文化。心理文化中的“文化”并不是指某種具體文化形態(tài),而是指心理學理論及學科制度等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念。心理文化研究指出了心理學研究本身也是一種理智的進化和發(fā)展過程,而心理文化研究就是力圖挖掘這些隱含的文化意義和價值取向,并對其合理性進行反思批判,以獲取心理學理論思維的變革。
首先,從理論、方法角度看,心理文化包括心理學研究者及其研究中存在的理論和方法的價值取向。心理文化可以包括金布爾所說的心理學中的“兩種文化”,即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傳統(tǒng),二者在價值取向上存在差異甚至對立 [12];心理文化可以包括西方心理學林立的學術派別。從科學心理學建立起,就有各種心理學流派的爭論,它們都以不同的價值和意義為理論基礎,如精神分析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基于不同的人喻而形成不同的心理文化;心理文化可以包括心理學的主流與非主流傳統(tǒng)的差異,主流心理學強調方法和程序的客觀性,非主流心理學則強調人本性和理解性,這也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文化;心理文化包括西方心理學與非西方心理學的區(qū)分,也包括現(xiàn)代心理學與后現(xiàn)代心理學的比較,這些不同取向的心理文化在心理學研究目標、理論構想、方法論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分歧。理論方法角度的心理文化集中體現(xiàn)為科學與人文取向的對立、科學的形象與人的形象的分歧。其實,這些問題在哲學研究中就一直存在,當心理學從哲學母體分化出來以后,也受著這些基本哲學問題的困擾,而作為一種新取向的文化心理學,同樣無法回避這些最根本的問題。比如文化心理學在關于文化概念的認識上就存在許多爭論,文化之間究竟是具有普遍的共性還是相對的特性,相應地應該采取客位方略還是主位方略,使用量化方法還是質化方法等,這些其實都根源于普遍主義與相對主義、一般規(guī)律與特殊規(guī)律的根本爭論,這些爭論在文化心理學中有了更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與文化問題結合起來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文化。
其次,從心理學的制度層面看,現(xiàn)代心理學有著自身的價值取向,學科制度中隱含著某些價值取向,它提倡某些研究,鼓勵某些討論,從而構成制度上的心理文化。這其中包括資金的支持范圍和偏好,學術成果的流通渠道和評價標準,學科專業(yè)的劃分標準等。研究者的研究活動受著學科制度的影響,資金的資助偏好、期刊的刊用類型、學科的專業(yè)劃分等因素都構成相應的心理文化,結果是某些研究方向得到鼓勵,而某些研究領域則日益萎縮[13]。另外,從制度化的層面看,研究者其實代表著特定的階層,從而與普通民眾在社會位置上存在差別,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坝捎谏鐣贫壬系陌才?,研究者的身份與被研究者的身份之間有極大的理解上的偏差?!盵14]如果把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視為同一文化集體,則“忽視了研究者的社會存在的那一方面,這種社會存在背后是一種不同于被研究者的政治社會地位和思想觀念,即‘意識形態(tài)’。”[14]研究者的理論、概念、方法等研究理念及其研究工具都受著特定的制度約束,要符合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標準。研究者的觀察和思考并不是無污染、無預設的純粹理性,都有著先在性、規(guī)定性、繼承性學術傳統(tǒng)的影響和支配。學科制度化是一把雙刃劍,既促進了心理學的快速發(fā)展,同時也模式化了研究者的思維,遠離了研究對象的真實生活。
當然,心理文化的各個方面并不是截然分離,在很多時候都交織在一起,如理論方法特征與學科制度都是在漫長的理智發(fā)展和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存在雙向的制約關系,因此在對其進行理論邏輯分析時也必須梳理歷史發(fā)展中的制度形成過程??傊睦砦幕芯康哪康暮鸵饬x就在于對支撐心理學研究背后的理論方法、歷史脈絡、學科制度等加以剝離、反思和再造,防止單一的研究理念和傳統(tǒng)成為研究的支配力量而失去學術創(chuàng)新的根本動力。心理文化研究力圖依靠寬廣的理論視野,促進多元心理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反思、解構處于主導地位的心理學理論價值根基,催生、重構多元文化心理學的科學觀。
4 文化心理學的雙重內涵
文化心理學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成為揭示和理解人類心理行為的文化特征的獨特視角。然而,關于文化心理學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和公認的定義,文化心理學一直是作為一個含義模糊的領域而存在,文化心理學成為了關于文化與心理關系研究的松散聯(lián)盟。這種情況導致在研究中存在很多混亂,阻礙了文化心理學研究的健康發(fā)展。
從文化心理學中的“文化”入手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使用文化心理學這一術語的時候,其實可以做出兩種相互關聯(lián)卻又有所差別的理解。這種理解差異的出現(xiàn)是由于涉及文化心理學這一術語時,“文化”關聯(lián)與指向的內容或對象不同所致。文化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入心理學的研究視野。一方面,從研究對象的文化特征看,文化可以與人類的心理行為關聯(lián),形成不同文化中的心理行為風貌;另一方面,從研究者的文化負載看,文化可以與心理學研究相關聯(lián),構成不同價值取向的心理學研究傳統(tǒng)。楊國樞在討論本土心理學研究時使用了本土契合性的概念,其中便已指出了文化與心理學結合的這種雙重關系[15]:“特定社會或國家的特定社會、文化、歷史、哲學及其成員的遺傳因素,一方面影響或決定當地民眾(被研究者)的心理與行為,同時又影響或決定當地心理學者(研究者)的問題理論與方法。由于受到同一組文化性與生物性因素的影響,研究者的研究活動及知識體系與被研究者的心理及行為之間,便易于形成一種契合狀態(tài)”。葛魯嘉也指出了文化與心理學結合的這種雙重性,并指出成為對象的心理行為與闡釋對象的心理學探索之間是共生的關系[16]??傊?,文化心理學的內涵具有雙重性,文化與研究對象相聯(lián)系形成不同文化的心理行為特征,文化與研究者相聯(lián)系產生不同的研究傳統(tǒng)。劃分文化心理學的這種雙重內涵非常重要,而更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認識這兩個方面的關系。
當前的研究對這兩方面的關系存在認識上的誤區(qū),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只關注研究對象的文化特征而忽視研究者的文化負載;二是過分強調心理文化的差異而陷入相對主義;三是只強調研究對象與研究者文化上的聯(lián)系而忽視其中的區(qū)別。
誤區(qū)之一是只關注研究對象的文化特征而忽視研究者的文化負載。
西方主流心理學假定同一心智的存在,其研究目標就是去尋找同一的心理機制??缥幕睦韺W認識到了心理行為的文化差異性,強調各種文化條件下的比較研究。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則進一步確立了文化與心理的建構性與共生性,從文化與心理的雙向互動中尋求對人的理解。然而,從主流心理學到跨文化心理學再到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始終未能完全擺脫西方的主導理智傳統(tǒng),即奉行主客二元對立的研究模式。早期的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雖然強調文化與心理的相互建構,強調實際語境中的意義生成和實踐活動,但更多的仍是把這些特征賦予研究對象,突出研究對象的文化特征。事實上,不僅研究對象具有文化特征,研究者自身也是文化負載的,而后者常常被我們所忽視。研究者與對象之間是通過某種媒介進行溝通的,在心理學研究中,這種媒介可以是訪談、問卷、測量、觀察等等,而這些媒介無不體現(xiàn)著研究者的價值觀念,很容易成為研究者進行權力支配的工具。除非對研究者的自身文化負載加以剖析剝離,明晰研究的理論預設和價值取向,否則我們無法指望帶著有色眼鏡的研究者去客觀反映對象的現(xiàn)實生活,也就根本無從達到文化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初衷。新近的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突出了研究者的地位和作用,把心理學理論本身也看作一種文化形式,看作社會建構的結果,這對于文化心理學的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誤區(qū)之二是過分強調心理文化的差異而陷入相對主義境地。
在后現(xiàn)代思潮和社會建構論的影響下,晚近的文化心理學研究重視心理學本身的多元性和建構性,認為心理學作為一種理智事業(yè)本身也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因此心理文化具有文化歷史依賴性,研究者及其理論構想、方法論等都與其持有的價值取向有關。基于這樣的認識,文化心理學就只能是多元的、本土的、相對的。因此文化心理學研究強調特定文化之中的理解,而不關心跨文化的比較。然而這種過分強調心理文化差異的研究方式很容易陷入相對主義困境。強調心理文化的差異性和多元性當然有利于拓展心理學的研究視野,但是如果給心理文化之間劃分截然分明的界線,則是一種自我封閉的心態(tài),容易變成極端的相對主義。當前的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就面臨這樣的難題。顯然,在考察文化心理時,不同文化間既有差異性也有相似性,不同的文化心理是可以交流對話和相互理解的,而并非不可通約。同樣,心理文化之間也是可以交流對話的,其邊界是模糊和變化的。多元論不等于相對論,多元中的邊界應該是開放的、模糊的、動態(tài)的。
誤區(qū)之三是只強調研究對象與研究者文化上的聯(lián)系而忽視其中的區(qū)別。
處于同一文化傳統(tǒng)之中的研究者及研究對象,受到大致相同的文化價值觀念的熏染,以致在心理和思維上也具有很多的相似性。被研究者的思想行為無疑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其心理行為都需要在特定文化語境下進行理解;同時,研究者的問題獲得、分析方法、解決策略、思維方式等也都會受到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簡單地說,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都處于相應的文化影響之中,表現(xiàn)出相應的文化特征。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中,學者們之所以大多提倡進行主位研究而不是客位研究,原因就是人們普遍認為主位研究能夠發(fā)揮文化契合的優(yōu)勢,研究者可以借助對文化的熟悉而加深對研究對象的理解,避免以相異的文化價值去衡量、評價研究對象而造成“強加式客位”研究[17]。但是,是否研究相同文化背景中的對象就不會產生理解上的問題呢?人類學者潘英海先生指出,處于同一社會文化背景中的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存在另一種文化理解上的問題,以致會出現(xiàn)“文化識盲”和“文化糾結”的現(xiàn)象[18]。事實上,無論是異己文化還是相同文化,研究者和對象都是文化負載的,都是一種主體間的互動理解過程,在這種理解過程中,研究者就是通過與對象的相似與相異的反復比較,達成關于對象的特定認識的。也就是說,無論研究者與對象文化的相似性還是相異性都是理解過程所需要的。研究者一方面需要縮小距離,進入研究對象的生活世界加以切身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拉大距離,借助其他視角對熟悉的生活世界進行反身觀照。簡言之,無論研究者與研究對象處于同文化還是異文化條件,都存在理解上的反復對比以便獲取深層意義的過程。從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的比較看,并非哪種方式一定優(yōu)于另一種,而是兩種取向都有各自的優(yōu)點和用處,應該依據不同條件和情境而綜合采用[19]。
目前文化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這些誤區(qū)表明,在涉及關于文化心理學的理解時,有必要劃分和考察這種理解的雙重性,更加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這兩種理解之間的關系重新加以認識。對于文化心理學可以有兩個層面的理解,可以分別稱為文化心理的研究與心理文化的研究。文化心理的研究主要涉及研究對象的文化特征,而心理文化的研究側重考察研究者的文化負載。不僅對特定文化心理的把握可以形成特定的心理文化,而且特定的心理文化也制約著對于文化心理的理解,心理文化與文化心理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的辯證關系。
從文化心理與心理文化的區(qū)別來看,二者之間存在差異并且需要保持張力。如果不對文化心理學的這種雙重性進行區(qū)分,那么就實際上默認文化心理與心理文化的一致性、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文化一致性。而由于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身份位置上的實際差別,結果往往是研究者借助身份優(yōu)勢控制了話語權,變成理性的代言人,研究對象則處于失語狀態(tài),成為“沉默的大多數”。同樣,如果沒有對這種雙重性的正確劃分,沒有認清文化心理與心理文化的制約關系,只重視某一方面的研究,就很容易陷入還原主義、相對主義的困境。
從文化心理與心理文化的聯(lián)系來看,二者之間存在相似并且可以相互融通。研究者的文化負載至少來自兩方面。研究者具有特定的社會身份,其思想觀念受到特定社會角色及學術傳統(tǒng)的影響,從而具有專業(yè)化和制度化色彩。另一方面,研究者其實也是生活于文化傳統(tǒng)中的常人,受到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從而與相同生活環(huán)境中的人們具有文化相似性,也具有相似的“文化心理”,這可以成為理解研究對象的鑰匙。研究對象的文化特征也有兩方面。研究對象生活于特定文化傳統(tǒng)中,其心理行為表征著相應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但是,研究對象并不是被動接受文化控制,而是有著主動的理解和建構,正如凱利所說的,人人都是科學家,常人也有關于生活和世界的心理建構,有著自己的“心理文化”,這也可以啟迪心理學家的理論思考。心理學研究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互動過程,同樣也是文化心理與心理文化的對話過程。
5 結語
毫無疑問,任何心理學的研究都是在特定文化傳統(tǒng)中的研究,這里的文化傳統(tǒng)有兩個方面的含義,文化傳統(tǒng)既包括民眾心理生活中的文化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這些傳統(tǒng)影響著人們日常的心理行為;文化傳統(tǒng)也包括如學術派別、研究旨趣等在內的學術文化傳統(tǒng)和理智發(fā)展傳統(tǒng),這些傳統(tǒng)制約著研究者理解對象的視野和角度。關于文化心理學可以有雙重的理解,可以分別稱為文化心理的研究與心理文化的研究,兩種研究分別展現(xiàn)了關于研究對象的文化內涵的思考和對自身理論傳統(tǒng)的文化屬性的反省。二者在邏輯上有著內在的關聯(lián),關于對象的反思必然關涉到心理學科學觀的反省,而心理學理論思維的變革也必然以對人類心理的文化本質的思考為基礎。但是,文化心理與心理文化又具有內在的張力,是文化心理學研究中互相制約的兩個方面,單獨某一方面的研究都不能完整揭示文化心理學的根本內涵。只有把對人類心理的文化特征的考察與對心理學的文化歷史根基的反思結合起來,把文化心理研究和心理文化研究結合起來,才能使得對人類心理的思考不局限于單一文化傳統(tǒng),而具有多元文化視角的對話與融合。總之,文化心理與心理文化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只有正確分析和認識兩個層面的辯證關系才能促進文化心理學研究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Cahan E D, While S E. Proposals for a second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2, 47(2): 224~235
[2] 楊莉萍. 從跨文化心理學到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 心理科學進展, 2003, 11(2): 220~226
[3] 葉浩生. 試析現(xiàn)代西方心理學的文化轉向. 心理學報,2001, 33(3): 270~275
[4] 李炳全,葉浩生. 文化心理學的基本內涵辨析. 心理科學, 2004, 27(1): 62~65
[5] 麻彥坤. 文化轉向:心理學發(fā)展的新契機.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3): 100~106
[6] Shweder R A. Cultural psychology: what is it? In: J W Stigler, R A Shweder, G Herdt (eds.) Cultural psychology: Essays on comparative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43
[7] Adamopous J, Lonner W J. Culture and psychology at a crossroad. In D Matsumoto(ed.) The handbook of culture and psycholog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35
[8] 余安邦. 文化心理學的歷史發(fā)展與研究進路. 本土心理學研究, 1996, (6): 2~60
[9] Cole M. Cultural psychology: A once and future disciplin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44
[10] Markus H R,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 98(2): 224~253
[11] Schwartz B. The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valu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0, 45(1): 7~15
[12] Kimble G A. Psychological's two cultur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4, 39(8): 833~839
[13] Peterson R L, Trierwerler S J. Scholarship i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54(5): 350~355
[14] 趙旭東. 反思本土文化建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04, 256
[15] 楊國樞. 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 本土心理學研究, 1997, (8): 75~120
[16] 葛魯嘉. 心理文化論要. 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8~29
[17] Berry J W. Imposed etics, emics and derived e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9, 24: 721~735
[18] 潘英海. 文化識盲與文化糾結. 本土心理學研究,1997, (8): 37~71
[19] Berry J W. Emics and etics: A symbiotic conception. Culture and Psychology, 1999, 5(2): 165~171
The Dual Connotations of Cultural Psychology
Tian Hao
(Department of Social Psych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篇5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
從專業(yè)角度來講,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非玄學,它是受了科學理念的影響,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有關人類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一般來說,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yè)課是普通心理學,它涵蓋了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包括感覺、知覺、情緒、人格、記憶、注意、思維、語言、意志、問題解決、技能學習等方面的內容,系統(tǒng)地講述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理論等。
以普通心理學為基礎,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還要學習很多心理學分支學科,如實驗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咨詢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統(tǒng)計、學校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組織行為心理學、醫(yī)學心理學、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基礎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工業(yè)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等。心理學研究需要使用spss這一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而且心理學專業(yè)本身與神經科學、醫(yī)學、生物學有很大關系,這些學科探討的生理作用會直接影響人們。因此,除了以上提到的分支學科外,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還要學習spss軟件應用、人體解剖生理學等相關課程。
我們可以認為,前面提到的犯罪心理、讀心專家等影視劇的內容確實涉及到了心理學的知識,準確地說是心理學不同分支的應用與結合。不僅是在電視劇中,日常生活中心理學也隨時隨地陪伴著我們,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還不如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其實,我們從小到大與人交往過程中都伴隨著心理學的應用,只是很多人未曾發(fā)覺。
那些經典療法
除了相對枯燥的理論學習外,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還可以選擇性地學習一些咨詢技術,使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催眠術、房樹人測驗、箱庭療法、精神分析療法等。
催眠術是運用暗示等手段讓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tài)并能夠產生神奇效應,以便達到某種目的的方法。催眠是以人為誘導(如放松、單調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種特殊的類似睡眠又非睡眠意識恍惚的心理狀態(tài)。其特點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斷、自主意愿行動減弱或喪失,感覺、知覺發(fā)生歪曲或喪失。在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遵從催眠師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應。催眠的深度因個體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師的威信與技巧等的差異而不同。國內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介紹說:“科學證明,恰當地使用催眠可以達到消除緊張、焦慮情緒,建立樂觀積極心態(tài)的作用。”所以說,催眠術并不是神乎其神的魔法,而是有極強的科學性在其中。
箱庭療法,又稱沙盤療法或沙盤游戲,是在歐洲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心理療法。1939年,受威爾斯“地板游戲”的啟示,英國倫敦的小兒科醫(yī)生勞恩菲爾德將收集的各式玩具模型放在箱子之中,讓孩子們在箱子中游玩。孩子們將這個箱子稱之為“神奇的箱子”,并將這一兒童心理治療方法命名為“世界技法”。箱庭療法呈現(xiàn)了一種心理治療的創(chuàng)造和象征形式,在所營造的“自由和保護的空間”氣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運用在富有創(chuàng)意的意象中,便是箱庭療法的創(chuàng)造和象征模式。箱庭療法是一種心理臨床療法,通過創(chuàng)造的意想和場景來表達自己,直觀顯示內心世界。同時它也是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能夠在培養(yǎng)自信與人格、發(fā)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由以上的這些療法中可以看出,心理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
救贖與自助
身為一名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我深愛著自己的專業(yè),尤其是學習了人格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后,我發(fā)現(xiàn)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正常且獨一無二的,包括精神分裂、智力低下的人們,沒有人是奇怪的和應該受到歧視的。在生活中,我學著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悅納自然,我想這應該歸功于心理學專業(yè)和我的老師們。大學期間,很多老師都會在課堂上分享他們的經歷,表達他們的看法。你會發(fā)現(xiàn),心理學專業(yè)的老師大多溫柔、風趣、耐心、體貼,他們能理解、包容每個人,交談時能設身處地地為我們著想,并給予我們幫助與支持。也許,這就是心理學的魅力和它特有的溫暖、正性的力量。對我而言,心理學不僅修持我的內心,更讓我懂得接納與放下。
心理學不僅可以助人,還可以自助。發(fā)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忙指導你如何從小教育孩子;健康心理學可以教你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并保持健康的身體;咨詢心理學教會我們正確認識自己的內心體驗或幫助他人學會正視自身,并采用適當的方法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v使學習心理學專業(yè)有眾多優(yōu)點,但如果你是抱著“學了心理學我就能看穿別人”的心態(tài)學習這門專業(yè),那就大錯特錯了。現(xiàn)在許多書籍都很大程度上將心理學神化了,才使得人們對心理學產生了誤解。所以不要指望在心理學的課堂上老師們會直接教你他人的眼神、動作傳達了什么意思,這些根本不是心理學專業(yè)的主流知識。其實在心理學專業(yè)的課程中,會有眾多理論基礎知識需要背記,因此有時我們自己也會打趣地說,學了四年心理學,活生生地從理科生變成了文科生。
在各行各業(yè)中呵護你的內世界
現(xiàn)在,想必大家對心理學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可以從事哪方面工作呢?
學校心理老師、心理咨詢師、心理醫(yī)生、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和銷售工作是大多數心理學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的出路。當然,他們也可以選擇考公務員、讀研深造等等??傊?,心理學專業(yè)的就業(yè)面很寬,最終在于自己的選擇。然而,在國內,心理學的發(fā)展仍然在起步階段,有太多人對心理學仍存在誤解,很多用人單位都不重視心理學,所以盡管心理學的就業(yè)面很寬,但需求量不太大,就業(yè)率并不太高??墒牵睦韺W專業(yè)的學生一旦到這些崗位工作,就會體現(xiàn)他們特有‘的優(yōu)勢。在工作中,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往往具有更好的人際關系,擁有更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對待他人更寬容,這與心理學的專業(yè)學習是分不開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心理學正在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在國內,心理學作為一門朝陽學科,也更需要大批人才來發(fā)展。
擁有心理學專業(yè)國家特色專業(yè)院校名單: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
篇6
編者:陳孝彬 高洪源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晨間日記的奇跡》內容為:“每天早上拿出3分鐘來寫日記!”許多知名的企業(yè)家、管理者、著名演員等成功人士,都通過寫晨間日記培養(yǎng)自己做事的計劃性、執(zhí)行力以及對未來的夢想,從而創(chuàng)造了自己人生的奇跡!晨間日記也因此被稱為“創(chuàng)造奇跡的晨間3分鐘”!很多人都有過下決心寫日記的經歷,但往往堅持不下去,原因就在于你沒有找到寫日記的訣竅、日記對你的生活沒有幫助!晨間日記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幫助你看清自己的內心,反省自己的行為,督促你完成計劃、達成目標!晨間日記創(chuàng)始人佐藤傳,在《晨間日記的奇跡》中全面公開寫晨間日記的三大原則和七大作戰(zhàn)法則;詳細講解利用檔案夾、活頁紙,以及Excel軟件寫晨間日記的方法,幫助你輕松上手,在最短時間內培養(yǎng)起這項好習慣!
作者:(日本)佐藤傳譯者:趙明敏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心理學是幫助人們了解自我、洞察人生、解釋行為的一門實用科學。人的心理千變萬化,這也使得人的心理現(xiàn)象成為一個極為復雜和奇妙的領域。但通過大量的試驗以及經驗的總結證明,人類的心理活動仍然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人們對心理現(xiàn)象事實上都很熟悉,只不過由于缺乏科學的理解,因此覺得神秘罷了。然而。從普通大眾看來,嚴謹深奧的心理學的確是晦澀難懂的,一些專業(yè)的名詞術語在日常生活中總是難以被理解。所以,迫切需要一條合適的紐帶將心理學的科學性運用到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與工作中,《7天讓你讀懂管理心理學》系列叢書無疑就是這樣一條及時出現(xiàn)的紐帶。
作者:牧之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這是一場經營與哲學的智慧對談。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先生與日本著名哲學家梅原猛先生一起,談人類文明的前途,談永續(xù)經營的力量,談心的管理,談熱情與創(chuàng)造,用人類大愛與“利他之心”發(fā)表了拯救人類的宣言。傾聽日本經營之圣,振聾發(fā)聵的憂患之聲,看經營與哲學如何智慧交鋒。
篇7
關鍵詞 情境主義 心理學視角 美德 倫理學
中圖分類號:B84-05 文獻標識碼:A
在美德倫理學對功利主義倫理學展開批判的時候,情境主義針對美德理論學也發(fā)起了挑戰(zhàn),對美德的實在性給予了直接質疑。目前,情境主義對美德倫理學的挑戰(zhàn)雖然不如本世紀初那么濃烈,但是爭論還沒有停止。我們試圖引入心理學的視角,對這場爭論提出解決的辦法,以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1 對情境主義和美德倫理學之爭,引進心理學視角的理由
美德倫理學對功利主義和義務論倫理學的批判,其標志是《現(xiàn)代道德哲學》,這是伊麗莎白·安斯庫姆的著述。就美德倫理學而言,其不僅有效的將義務論和功利主義的冷酷層面削弱,還能以一種溫暖的形象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在這一溫暖下,能有效的將其對人類在心理方面的關注,尤其是對人的情感和動機以及人格方面的關注更多,進而在美德倫理學挑戰(zhàn)功利主義和義務論倫理學而漸趨成熟之際,情境主義倫理學則向美德倫理學發(fā)起了責難。當然,這一挑戰(zhàn)都是基于心理學基礎之上的。其代表人物是約翰·多里斯,其挑戰(zhàn)的著述是《缺乏品德》。就情境主義角度而言,美德倫理學的最大問題就在于錯誤的應用心理學方面的概念和觀念,在這場爭論中,不論是美德倫理學還是情境主義,都屬于倫理學的范圍,因而引入第三方審視視角就顯得十分必要,美德倫理學是“以行為主體為中心”的倫理,而不是“以行為為中心”的倫理。在20世紀初,隨著行為主義宣言的結束,在研究心理學時,其研究對象不能僅限于一些意識性較強的東西,還應是能實際監(jiān)測的行為,而這一行為主體在試驗方法的科學性方面的極力主張,對心理學的研究必然會掀起反響,必然對心理學家的思維等都會產生極大地影響,自然會直接地觀察人類的行為,將人類的一切外顯行為,不自覺地等同于人類的心理。但后來,由于認知心理學給行為主義帶來的沖擊較大,采取實驗技術的方式能將行為展現(xiàn)之前的心理過程體現(xiàn)出來。即使認知心理學主要是對人的行為進行觀察,但其主要是注重心理過程的推測,換言之,就是利用行為指標把人的心理過程反應出來,在認知心理學之后,盡管還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比如情感革命和神經科學革命,但不管采用何種方式進行轉換,在關注心理過程時并沒有出現(xiàn)實質性的變化,因而心理學的關注點,就是從內到外再到內的一種過程,遠迅速于倫理學的研究。這就說明,在心理學發(fā)展中所遇到的問題和經驗,對于倫理學完全可以借鑒。誠然,情境主義與美德倫理學的爭論,便是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2 情境主義同美德倫理學之爭的關鍵所在
在情境主義對美德倫理學的交鋒中,充斥著心理學實驗和倫理學哲學思考的根本性的對立。從情境主義角度來看,美德倫理學的錯誤在于對心理學概念——“特質”的誤用。這里的特質,是指人在跨越了情境以及時間所體現(xiàn)的穩(wěn)定性的個體差異。這就是說,具有某種特質的人,無論在什么地方什么環(huán)境什么時刻,他的行為應該是一致的,沒有根本性的變化。美德概念,意在表明特質是先于道德行為的一種存在。也就是說,特質決定著道德行為。而情境主義認為,人的特質是不存在的,是虛幻的,是主觀的。而情境主義者作如此論斷,其證據就在于心理學的實證研究結論。李·羅斯(Lee Ross)發(fā)現(xiàn),人的行為原因應該歸結于人的內部,而不是情境,這種傾向是人類所據有的。但是,情境主義在使用各種心理學的實驗,以此為依據證明一些外在的情境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那些實驗也說明,對于情境的干預會直接影響道德行為。艾森和勒溫發(fā)現(xiàn)的“1毛錢效應”現(xiàn)象。實驗是將一毛錢放置電話亭,隨后打電話的人在有一毛錢和無錢的電話窗口進行選擇。實驗者隨即復進入電話亭,故意跌落文件之類物品,這時候,研究者發(fā)現(xiàn),只有在得到一毛錢的電話亭中,多數人會主動幫忙,而沒有得到一毛錢的人,基本上沒有給予幫助。這一試驗證明,無論是強大的情景改變還是微弱的情境改變,都會讓人的道德行為隨之而變化。情境主義就是這樣,通過這些心理學實驗進而推論出美德的概念,他們實際上并不具有實在性。其中情境主義的邏輯是,如果人的行為是受人的特質或美德所決定的話,實驗的結果應該跟普遍的行為一致。但是情境主義以統(tǒng)計上的多數對少數,顯然在邏輯上是以偏概全的結果。情境主義還認為,所謂的美德倫理學的實踐推理,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上的所研究的推理過程,不過,人類的推理過程,又同樣是受制于情境的。
3 以心理學視角,對情境主義同美德倫理學之爭審視
情境主義所依仗的是心理學實證研究,而美德倫理學的回應方式是一種哲學上的辯護。他們一方關注的是數據研究,而另一方則是單純地在邏輯和哲學上的思辨,這就必然使得雙反無法達成一致。除此之外,雙方在對結論的歸納方式上也存在著不同。情境主義的研究多采用統(tǒng)計的方式,希望用最簡單的數據來詮釋人類的行為,顯然在這一統(tǒng)計中,情境主義丟失了一些信息,從而犯下了以偏概全的邏輯上的致命錯誤。而美德倫理學顯然明白情境主義的這一點。美德倫理學認為反駁情境主義,應該從心理學角度給予反擊。在美德倫理學中,特質也存在一些質疑。其一,特質在行為上效用并不高;其二,特質的穩(wěn)定性,它們只是語義相似,實際上并不存在;其三,特質如果存在,應該歸結于情境而不是人格;其四,人類的個體行為不能夠跨越情境。故而,美德倫理學就面臨著對情境主義的挑戰(zhàn)只能是回應,不能夠很好地確立自己。
4 對情境主義同美德倫理學之爭,如何給予解決
由于各自的不足因素,導致情境主義和美德倫理學之爭,也就沒有了定論。但是“人—情境之爭”已落下帷幕,很顯然,這為我們倫理學中的情境主義跟美德倫理學的爭執(zhí),提出了很好的解決之道。美德倫理學,雖然有著很多的倫理思想,但是這些東西并未投入到實證研究中去檢驗去證實。而實驗哲學,已在哲學思潮中開展起來。無獨有偶,實驗倫理學也已經在學術界興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對意識和道德以及哲學上的問題思考,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方式。對倫理問題的解決,為我們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同樣,對特質這一概念的理解,也值得情境主義思考,特質的存在,同樣可以通過認知和情感等一些心理過程,得以表現(xiàn)??傊赖聜惱韺W家,如果使用了實證這一實效性的武器,情境主義者就不能夠堅持其美德的攻擊,進而會妥協(xié),內切發(fā)展成為一種新的美德心理學的思想。當然,這樣依賴,一方面能夠解決它們的爭端,也能夠倫理學的知識寶庫得以豐富。
5 結論
綜上所述,情境主義和美德倫理學之間的爭論已然很久。我們試圖引入心理學的視角對其進行分析。情境主義對美德倫理學的挑戰(zhàn)中,認為美德倫理學的錯誤,就在于對心理學概念中的“特質”的誤用。而情境主義在實證研究中,又犯下了以偏概全的邏輯上的致命錯誤。其解決的辦法在于實驗倫理學的實證研究,進而達到解決它們爭端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8
1997年,Pinker在《大腦如何工作》(HowtheMindWorks)一書中提出了“逆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方法。在技術上,我們通常是先設計和制造某種裝置,然后再用它來實現(xiàn)相應的功能,完成相應的任務。而反過來,如果我們不知道某種裝置的設計制作機制和過程,那么就可以通過分析它的功能和所要完成的任務,來對它的內部設計機理做出一個假設式的預測說明。同理,假如我們把人類的適應策略以及相應的行為看作人類心智的功能,那么就可以根據這種功能的實現(xiàn)來假定內在的心智結構,猜測這種心智結構是如何被設計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為了獲得心智結構方面的知識,就對心智的功能進行分析,從而提出關于內在設計機制結構的假說。這就是逆向工程的研究方法,其實也就是從功能到結構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類似于Cosmides和Tooby提出的“預測的進化心理學”。Cosmides和Tooby將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區(qū)分成解釋的和預測的。解釋的進化心理學主要是針對當代的人類行為,給出一個關于其起源的假說,其實也就是用祖先面臨的適應性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的假說來解釋當代的行為。預測的進化心理學則主要是認為祖先所面臨的生存環(huán)境中的適應性問題,是借助于內在心智結構的適應來加以解決的,于是外在功能來源于其內在結構而我們就可以通過對外在功能的分析,來對其內在心智結構的設計機制提出一些可能性假說。在上述兩種研究進路的基礎上,Buss提出了進化心理學分析的層級理論。
Buss認為進化心理學的分析層次,包括一般進化理論(如廣義適應性理論)、中級水平的進化理論(如性選擇理論),和具體的進化假設(比如,若雄性會給后代提供資源,那么雌性在擇偶時會考慮對方獲取資源的能力和向自己投資的意愿)。在這些進化心理學分析層級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到兩種形成進化假設的科學策略。一種是自上而下的理論驅動型,從較高層級的理論推導出較低層級的理論,比如從廣義適應性理論,我們可以推導出人類會更多的幫助較近的血親,而不是較遠的親屬或者陌生人。另外一種是自下而上的觀察驅動型,從較低層級的經驗現(xiàn)象得出較高層級的假設性理論解釋。比如,從男性在擇偶時更看重女性的外貌這一事實,可以得出女性外貌在遠古時是男性推斷她們的生育能力的重要線索之一這樣的一個假設性解釋。Cosmides和Tooby給出的研究方法,相比較Buss給出的研究方法,更多體現(xiàn)了進化心理學自身研究方法的特色,是進化心理學家在進行具體研究時更容易操作的方法,也是為大多數人所支持的一種研究方法。首先Buss的研究方法是任何學科都具有的一種形式,進化心理學的理論建構符合它是毫不奇怪的。其次Buss給出的研究方法的論述更多是一種理論重構,是對于已經建立的進化心理學的理論做出一個層次劃分,并沒有真正反映出進化心理學家在做實驗研究時真正采用的研究進路。所以,Cosmides和Tooby夫婦給出的兩種進化心理學研究進路代表了進化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而Buss的理論則是對上述兩種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進行了理論重構。所以如果抓住了解釋的進化心理學和預測的進化心理學這兩條基本研究進路,我們也就把握住了進化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假設的故事”的批評
所謂“假設的故事”,是針對進化生物學中的適應主義綱領的批評。1979年,高爾德(S.J.Gould)和列沃?。≧.C.Lewontin)發(fā)表了題為“圣馬可的三角拱腹與潘哥洛斯范式:適應主義綱領的一個批判”的文章,總結并激烈地批判了適應主義綱領(adaptationistprogramme)。他們所說的適應主義綱領基于這樣一種觀念:自然選擇具有至高無尚的力量,它用于支配生物體的設計與建造的,將是可能方案中最佳的。按照這種綱領來研究適應現(xiàn)象,通常要進行兩個主要的步驟:一是,“生物被原子化為‘性狀’,這些性狀又被解釋為由自然選擇按其功能設計的最佳結構”;二是,“逐個部分的最優(yōu)化失敗后,通過斷言生物不能每一部分都最優(yōu)化又不伴以其他部分的消耗,而承認了相互作用?!畽嗪狻^念被引入了,生物被看成是(滿足各種)互斥要求的最佳妥協(xié)方案”。高爾德和列沃汀還列舉了適應主義者的論證風格,如“當一個適應性論證失敗了,就去試另一個”、“如果一個適應性論證失敗了,就假定還存在另一個較弱形式的論證”、“強調直接的功利性而排斥結構的其他性質”、把適應性論證的失敗歸因于對生物的生命缺乏完善的理解,等等。他們所要指出的是:一個適應性故事的拒斥經常導致它被另外一個解釋所取代,而非導致對于是否需要一個不同解釋的懷疑;一個故事的接受標準是如此的寬松,他們可能不需要確證就可以成立。也就是說,適應性假設具有很大隨意性,缺乏一個客觀可靠的步驟、程序,也無法提供經驗的證明。高爾德和列沃汀對適應主義綱領的批判也成了對于解釋的進化心理學最為著名的批評,因而也是對于進化心理學作為科學的最大障礙之一。Cosmides在一個采訪中回應了這種批評:“具有專業(yè)進化生物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對于任何特征的事后解釋進行虛構都是不可能的,因為進化解釋具有重要的約束?!币簿褪钦f進化心理學提出適應性假設的過程,是有著嚴格標準而絕非任意的,那些批評進化心理學是隨意編造的人都是門外漢,根本不具有專業(yè)的進化生物學知識。Holcomb還明確地辯護道,進化心理學是一個最佳解釋推理,而最佳解釋推理是科學事業(yè)中經常用到的研究方法,所以進化心理學的解釋也是科學的。
這里,需將“假設的故事”和“最佳解釋的推理”背后的邏輯展示出來。我們不妨先構造一個進化心理學的例子。通過對當代人類個體行為的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1號男性喜歡腰臀比更低的2號女性而不是較高的4號女性,3號男性喜歡腰臀比更低的6號女性而非更高的8號女性,5號男性……,等等。這時,得出歸納命題:當代男性中的大多數喜歡腰臀比值低的女性。我們暫時接受描述當代人類行為的命題是真的。對于這個當代人類行為的歸納命題,進化心理學家提出一種解釋的假說,認為這是由于遠古祖先面臨著一個在繁殖中選擇最佳婚配對象的適應性問題,如果那些具有喜歡腰臀比值低的女性這樣一個內在心理傾向的男性,其繁殖更為成功,那么經過多代的繁衍,當代人群中具有喜歡腰臀比值低的女性的內在心理機制的男性的數量就會更多。對此,進化心理學家所經常使用的表述,往往是將許多概念混雜在一起,讓人感覺似乎有道理,但概念的定義不明確,邏輯線索不清楚,同時也缺乏一種有力的理論表述形式。實際上,其核心命題不過是描述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外界環(huán)境條件所要求的適應性問題,同時在一部分人群中出現(xiàn)了形成解決方案的內在心理機制的變異;第二個階段則是自然選擇發(fā)揮作用,具體來說就是某些內在心理機制的變異能夠成功解決適應性問題,從而具有這種內在心理機制的個體具有更高的繁殖率,經過自然選擇其后代數量也就更多。概括起來說,自然選擇偏好那些具有能夠解決遠古適應性問題的內在心理機制的個體。令上述的解釋性原因為假說a,把被解釋的當代人類行為稱作假說b,然后從a可以推出b。根據a和b的真假,可以得到一個因果推理、一個最佳解釋推理和一個講故事的假設:
1.如果a被考古等多方面的證據表明為真,b作為一個歸納命題被接受為真,那么我們對b作出解釋a時不會感到任何困惑。這正如用“下雨”對“地面濕”做出因果解釋一樣。
2.如果a的真沒有得到有效的證據,而b作為一個歸納命題被接受為真,并且如果a是真的,則相對于其他可能性假說b得到最好的解釋,于是有理由認為a是真的。這是具有蓋然性的溯因推理。接受大爆炸學說也是這樣:為什么所觀測到的宇宙數據是如此這般的,宇宙大爆炸學說比其它學說的解釋更為合理(有更多的歸納證據),于是大爆炸學說被人們所廣泛的接受。
3.如果a沒有得到有效的證據證明為真,而b作為一個歸納命題被接受為真,并且如果a是真的,則b得到一個并非最佳的解釋,那么a就是一個隨意的假設。這就是真正的講故事了,比如為什么所觀測到的宇宙數據是如此這般的,神創(chuàng)說比起宇宙大爆炸學說就是一種隨意的假設,就好象講故事一樣,中國人可以說是開天辟地,而印度人則說是梵天創(chuàng)造了世界。在批評者眼中,進化心理學屬于第三種情況。他們把進化心理學中遠古適應性問題的假設都看成是隨意編造的故事,看不到進化心理學家在做出適應性假設時遵循的嚴格規(guī)范,把典型的最佳解釋推理或溯因推理完全混同于“選擇萬能論”的適應性論證。實際上,進化心理學家大都強調他們的理論在解釋力上優(yōu)于行為生態(tài)學的,其根據就在于歸納證據的數量。同時,進化心理學在給出適應性問題假說時,廣泛吸收了進化生物學、神經生理學以及認知科學的成果,有必要的科學事實依據。強調最佳的解釋力及假說的科學事實基礎,就是最佳解釋推理區(qū)別于“假設的故事”的最重要的特征;而這兩個特征也最佳解釋推理作為科學方法的基本條件。Holcomb指出:“進化心理學已經建立起來了一套精致的專門的技術來檢驗關于行為的適應意義和相關機制的假說?!S著證據的數量和質量的提高,我們不僅僅認為這些進化假說是值得選擇的,同樣認為它就是正確的?!?/p>
三、對內部心智結構的預測
有些批評者認為,進化心理學家都在忙于為當前的人類行為編織各種各樣的可能解釋,很少做出一些可供實驗檢驗的經驗預測。即使偶爾對內在心理機制的結構構建出了各種模型,但這種預測也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猜測,仍然缺乏明確的關于內在心智結構的獨立證據,因而也是成問題的。而進化心理學家則明確表示,進化心理學研究的最終落腳點就是提供有關內部心智設計機制的預測,其途徑和方法是:根據有關的環(huán)境信息輸入以及心智模塊所執(zhí)行的任務、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功能來預測內部機制。進化心理學家的具體作法有下面三個步驟。第一,進化心理學家首先假定:我們都有一個石器時代的大腦,大腦最初被設計制造的時候是用來解決遠古適應性問題的,所以我們關注的不是當前環(huán)境條件下的輸入輸出,而是遠古環(huán)境條件下的輸入輸出。第二,大腦對輸入的信息進行計算然后輸出特定的行為。通過大腦的功能也就是它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任務,可以對它的內部設計機制做出合理的預測并構建出近似模型。這就類似于平克(StevenPinker),所說的“逆向工程”方法,如果我們知道了一個裝置的功能,那么就能夠對其內部的設計機制做出一些合理預測。第三,對于大腦內部設計機制的假設模型仍然要進一步經受檢驗,具體的做法就是考察其輸入輸出是否完全符合我們大腦的真實輸入輸出,也就是考察假設模型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輸出是否符合人類的真實行為,符合度越高,那么我們的假設模型就越逼近對于大腦內部結構的真實描述。
按照Silverman的一項研究,我們的男性祖先要四處奔波狩獵,而女性祖先則是在固定地方采集,在這兩種適應性環(huán)境條件下的男女具有不同的行為模式。綜合有關環(huán)境信息輸入和行為輸出的情況,可以假定男女具有不同的空間辨認模塊,男性更加擅長于運動中的精確定向和對三維物體進行心理轉換,而女性則更加擅長于記憶物體之間的空間關系。“男女具有不同的空間辨認模塊”的假說,還要被運用于預見男女在其他方面的行為差異。比如,男性注重通過變換居住地來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女性更注重通過裝飾和重新擺放家具來改善居住條件。如果根據空間辨認模塊假說做出的預見都是真實的,就能證明人類男女大腦中的確存在不同的空間辨認模塊。這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相似性。認知心理學強調將條件與結果加以對照,即將輸入和輸出聯(lián)系起來進行推理,以發(fā)現(xiàn)某一心理現(xiàn)象的內部機制。因此,認知心理學特別注重實驗設計,以求獲得判定內部心理機制所需要的材料。不過,進化心理學并非是對當下的輸入輸出進行操作,而是通過考察遠古環(huán)境的輸入和人類行為輸出之間的適應關系來預測內部心智結構的。
進化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沒有本質的不同。它們都同樣地把人類大腦假定為一個信息處理裝置,都相信這個裝置里面充滿了成百上千臺功能分化的微型計算機,每一臺計算機專門負責處理一個特殊的適應性任務。其實,整個認知科學都采用這種功能主義研究進路。雖然無法知道心靈的物理-化學結構,但可以知道電腦的內部設計機制。而且,當把電腦看作是人腦的模型時,可以成功的預見許多人腦支配行為的許多特征。按照功能主義的主張,即使在缺乏關于黑箱內部實際經驗證據的基礎上,我們也能夠憑借其輸入輸出,構建出各種功能模型來對它進行科學研究。所以即使沒有細胞學和生物化學的證據,孟德爾關于遺傳因子(基因)的研究也是科學的,同時只要承認模型在科學中的作用,就沒有理由懷疑進化心理學有關內部心智結構研究的科學性,因為雖然各種心智模塊假設還缺乏直接的獨立證據,但這不是進化心理學獨有的“缺陷”,而是一切以模型為工具的科學研究共有的特征。
四、進化心理學研究方法的不足
對于進化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許多批評,大都是出于對進化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誤解。進化心理學中廣泛使用的溯因法和功能分析法,都具有科學的合理性。但是,這種情況并不表明進化心理學在運用上述兩種基本研究方法時完全沒有缺陷。實際上,它仍然面臨著直接證據不足、缺乏可檢驗性以及概念的定義不清晰等方面的困難。直到目前,進化心理學家還沒有考慮在神經生物學和遺傳學的基礎上為諸如心智模塊這樣的內在心智結構假說提供直接的證據。這就使得進化心理學遠離了公認的科學事實。盡管直接的獨立證據并非必需的,但置已經得到科學家廣泛公認的科學事實于不顧,讓心智模塊完全中立于神經生物學和遺傳學的進步,畢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缺陷。假如能把某種心智模塊與特定的基因聯(lián)系起來,有關內在心智結構的假說就有了直接的證據。而做到這一點,在當前的科學背景下是有可能的??上ВM化心理學家還沒有打算這樣做。進化心理學的功能分析要針對遠古人類來進行。這就需要搜集大量的古人類學資料。這不僅超出了進化心理學家的能力范圍,即使是古人類學家搜集的資料也是不完整的。如果說進化生物學家還有古生物學提供的化石作為直接證據,那么進化心理學家就沒有可資研究的關于遠古人類行為的“化石”。根據今天的人類行為去推測遠古祖先的心智結構,無論如何是難以從經驗上加以檢驗的。更為嚴重的是,進化心理學家對這樣一種困難還缺乏深刻的自覺。進化心理學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沒有明確的定義。例如,男性和女性的空間辨認模塊,就是兩個含糊不清的概念。進化心理學家不能把男性的空間辨認模塊與狩獵行為穩(wěn)定地對應起來,也不能把女性的空間辨認模式唯一地與采集行為對應起來。因為男性有時也愿意從事采集活動,女性有時也參與狩獵工作。
篇9
關鍵詞:中學英語 英語閱讀 英語教學設計
一、引言
隨著中國的入世,經濟的發(fā)展,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使所有教育者都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如何在教學中體現(xiàn)“以學生為根本,從提高學生自身利益出發(fā)”的教育理念?如何使學生在學習中取得應有的效果?如何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培養(yǎng)他們的悟性能力?在教學中怎樣進一步有所創(chuàng)新?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應研究的問題。下面我就英語中語言最難、內容最深、題量最大,分數最多的部分閱讀理解,談談本人在閱讀理解教學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悟性”的一點見解。
二、中學閱讀教學中環(huán)節(jié)設置應注意的三個方面
閱讀是讀者從語篇中獲取信息的過程。著名語言學家Christine Nuttall認為,作者將自己頭腦中的信息編碼,形成語篇,讀者再把語篇解碼,獲取信息。閱讀活動各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應注重其心理效應、突出語言的實踐性和語篇的整體性。
1.有效的心理策略
教學中實施有效的心理策略,對于教學活動各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遷移效應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并廣泛存在于人類學習知識以及改進、提高、鞏固各項技能等活動中。遷移是指已獲得的知識、技能,甚至方法和態(tài)度,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影響。它和學習效果息息相關。如何實現(xiàn)正遷移是教學成敗的關鍵之一。
2.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環(huán)節(jié)設計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斯金納(B.F.Skinner,1904-1990)在其操作條件反射學說中指出一切學習行為都是刺激反應和強化的過程。言語行為是一連串刺激反應聯(lián)結和獲得強化形成的習慣行為。因此,語言訓練要以學生語言實踐為基點。
①聽讀全文,控時找信息
聽讀有利于時控,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捕捉并記住文章的主要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等。
②線索梳理,有目的閱讀
有了目的的閱讀才是主動地閱讀,才能把自己的知識面充分調動起來,從而在閱讀中積極的預測、理解和評價。有了目的,閱讀就會有選擇地進行。根據文體的不同,能找到貫穿全文的線索。如記敘文可以以時間順序、人物性格分析與對比展開閱讀;說明文以科技文為主可以以發(fā)展過程、功能作用、不同觀點等為線索展開閱讀;議論文可以以找論點、列論據的順序展開閱讀。
③段落提問,側重理解
在進行逐段閱讀時,著重一個“精”字。如識別替代詞,指出代詞this, that, it, one, they, which等替代的內容對加快閱讀速度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幫助;識別關聯(lián)詞because, while, nevertheless, after, despite等。關聯(lián)詞能表明上下文的因果、比較、時間先后、語氣轉折等。對這些詞的注重能幫助把握句子結構,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圖。此外,根據文章內容判斷正誤也是針對細節(jié)提問的有效辦法。
3.閱讀中整體性環(huán)節(jié)設計
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魏特海墨(M.Werthoimer)指出人類要通過領悟情景的整體來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整體決定各個部分。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應該從整體到部分。閱讀是一種借助文字符號、語法、語義、修辭等語法手段進行積極主動地感知、聯(lián)想、預測、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通過刺激―反應―強化的操練模式,有利于在閱讀時形成從整體到部分自動化的習慣。閱讀時突出語篇的整體性,理解時突出句子的整體性可有效地訓練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①確認語篇模式
引導學生放眼全局,把握語篇,抓住課文中的主要信息,強調語篇內涵的整體性和意義性。從通讀整篇文章、了解整篇文章內容的輪廓入手,然后再逐段、逐句分析認識文章的個別屬性,再綜合成整篇進行思考的綜合分析的閱讀過程,更符合學生學習的認識規(guī)律。
②分段助理解
閱讀的速度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材料的性質和閱讀要求。將課文有目的地分為幾個部分,組織限時閱讀,中層理解,抓住較為具體的信息。訓練學生快速瀏覽文章的題目,各部分的標題,第一段與最后一段,每一段的第一句與最后一句,以及有關圖表,以獲取文章大意,明確文章主題。根據文章的體裁,說明各段的中心思想,指出主題句。
③理解有層次
語言學家Barnett將理解分為字面理解、對篇章內容重組、推理理解、評價能力和欣賞能力。因此,問題設計時應層次分明。如關于細節(jié)的表層提問,關于主旨的概括性提問和關于作者的態(tài)度和思想的推斷型提問,并作出評價。此外,我們要讓學生注意到作者的某種寫作手法和技巧,有何特色。這樣能引導學生欣賞原著,深化理解,同時對學生的筆頭練習起了較好的引導作用。
4.猜詞性閱讀(guessing ability)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詞或句子,手頭又沒有辭典的情況下,怎么辦?在教學中我不主張學生一見到生詞就去查字典,而是要他們強迫自己利用上下文線索及語境猜測詞義。這類問題主要是測試學生以下兩種能力:根據上下文推測和判斷生詞或短語在閱讀材料中的含義;根據上下文判斷代詞it, this, he和they等代詞的指代關系。如何猜測文章中生詞的含義呢?一般情況下,不認識的詞,像adj., adv., prep.等詞性的詞是不會影響對文章的理解的,除非是文章后面有一道試題,考察你對該詞的理解,一般是同義詞。這在檢索讀的時候可以看出。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高效的閱讀能力就要學會利用文章的上下文去尋找詞意的線索。后文的閱讀往往能澄清整段的意思,對整段意思的理解又反過來為理解生詞提供了整體背景,使學生的猜測有了可尋的線索。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英語閱讀能力都是在大量閱讀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的。因此,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各種形式。教師需要運用語言習得的心理規(guī)律,協(xié)調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從而對教學系統(tǒng)進行整體優(yōu)化,以達到開發(fā)語言潛力,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閱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要求系統(tǒng)化。中學生需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好的閱讀技能,并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培養(yǎng)中學生的英語閱讀技能不僅要充分挖掘他們的快速閱讀能力的潛力,而且要注意提高閱讀技能和消除閱讀技能中存在的思維過偏這一障礙。只有熟練掌握英語閱讀技能的學生才能高效率地閱讀。這樣的閱讀活動,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動機,滿足他們學習英語的成就感;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用英語思考、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和自學英語的能力。從而達到教和學的同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全國中等學校外語教學研會.“英語教學改革座談會”記要[J].2003.2.
[2]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潘菽.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篇10
加之國內的心理咨詢起步比歐美晚很多,咨詢的體系和相關的制度建設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和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還相當稚嫩。拋開心理咨詢師職業(yè)需求的巨大缺口不說,咨詢師職業(yè)資格認證不甚嚴格,正式從業(yè)前實際操作經驗和接收高級咨詢專家的督導極為欠缺,這直接導致已取得心理咨詢師證的咨詢師(不乏一些沒有多少心理學基礎的江湖術士和江湖騙子)的專業(yè)素質和職業(yè)道德達不到咨詢要求。他們所實施的咨詢可能非但不能起到幫助來訪者的效果,其錯誤的引導和解釋反而會對來訪者造成不利影響。其二是心理測驗的不當使用。在瀏覽網頁的時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網頁的一角出現(xiàn)“測測你的桃花運”、“測測你多少誰能夠結婚”、“測測你的前途”、“星座測試”、“姓名測試”等各種趣味心理測試。
誠然它們十分有趣,但是試題的編制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信效度也完全的不到保證。一旦被試把不太好的測試結果與自己能力、性格、等心理因素掛上鉤并深信不疑,勢必會對自身產生相當不利的后果??茖W編制的心理量表也在施測和解釋同樣存在著問題。非專業(yè)人士不遵守施測程序往往會影響結果的科學性,結果的解釋不合理也將產生消極的影響。
二、心理學學科介紹角度的建議
1、媒體“去神秘化”的努力
現(xiàn)代社會報紙、電視、網絡等各種媒介空前強大,全商業(yè)化運營的模式下,廣大媒體普遍為追求收視率、點擊率進行過分“藝術化”(或說過分夸大地加工)。然而“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當輿論引導極易導致人們對學科的錯誤認識。記得一次心理課上,老師讓我們觀看中央電視臺《百科探秘》一個關于恐怖癥的案例。為了抓住廣大電視觀眾眼球,節(jié)目通過令人毛骨悚然的配音和畫外音極力渲染夜晚老鼠活動時恐怖氣氛,極力表現(xiàn)心理現(xiàn)象的神秘莫測。(當然不排除節(jié)目的定決定了這樣的節(jié)目編排)濃重的修飾給真實的現(xiàn)象戴上了一個個厚重的面具,反而不能使人認清其本質。
對特定事物如某種動物、聲響、情景的恐怖心理其實并非多么光怪陸離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并不是多么罕見,能夠用已有的知識進行科學地解釋。神秘話、夸大式的引導會在人們心里造成心理學遙不可及、玄之又玄的錯誤印象,無形之中產生一種隔閡感,對人們認識心理現(xiàn)象、進一步了解心理學是很不利的。當然,電視節(jié)目中并非沒有去神秘化、生活化的典范。CCTV12的特色欄目——《心理訪談》在這方面就進行了大量的探索。
《心理訪談》致力于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的知識;案例的真實的呈現(xiàn)將有助于人們在遇到心理困擾時進行對比分析,進而去主動尋求心理干預。節(jié)目里,咨客所遇到的問題的呈現(xiàn)詳細而準確;咨詢專家通過一系列咨詢技巧的使用,對案例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最終找到其心理問題的根結所在,并據此制定相應的咨詢方案。節(jié)目的科學性和生態(tài)性(或普適性)大大提高,顯然這樣的節(jié)目才是心理學學者們喜聞樂見的。
2、學科“毛遂自薦”的思考
每當別人問到心理學是什么學什么的時候,我都會有些手足無措,常常不能全面且準確的將自己所學介紹給他們,往往假借生硬的專業(yè)術語忽悠過關。之后自己就開始對學科介紹進行反思。其實就像一個人要想他人認識自己,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必須懂得如何呈現(xiàn)自己;學科的介紹也是同樣的道理。
首先,介紹心理學需盡量避免生硬的專業(yè)術語;其次,作為一門有關心靈的學科,必須要有貼近生活,靠近心靈的舉例說明,舉例時可以適當聯(lián)系電視上的心理健康節(jié)目或生活中常被提及的有趣的心理學效應;再次,要針對生活中經常被用到的理論和用學科的交叉,著重介紹,突出學科特色,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不僅在心理學而且在管理學上有大量運用,弗洛伊德性心理學理論為人熟知;然后,學科介紹要抓住重點,針對非專業(yè)受眾的理解誤區(qū)進行介紹,改正諸如:學心理學的都能一眼看出別人的心中所想、搞心理方面的工作的人最終自己都會心理變態(tài)、心理學的將來就業(yè)方向只有心理咨詢……最后,考慮到學科普及的需要,適當介紹當前我國心理學發(fā)展現(xiàn)狀和前景也是相當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