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范文

時間:2023-12-28 17:3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現代醫(yī)學表明,單種致病因素一般難以使人致病,即使致病也并不太厲害,必須配合氣候因素,即氣候是引起和加劇疾病的重要因素。人們的生活經驗又表明,大多數人對氣候持續(xù)而有規(guī)律的變化有較大的適應能力,而對突發(fā)的、無規(guī)律的和忽冷忽熱的變化,卻難以適應而導致各種疾患。人類對氣候條件的適應能力在各個年齡段有所不同,嬰幼兒、老年人適應力差,所以早春季節(jié)這些人群容易生病。

春季氣象過敏癥的癥狀表現極多,且因人因時而各有不同,主要有:疲勞、困乏、頭暈、失眠、記憶力差、焦慮、納差、腹脹、皮膚過敏、心悸、胸悶、關節(jié)痛、舊傷發(fā)作等等。許多中老年人都有切身體會,春季是發(fā)病季節(jié),如神經性皮炎、痤瘡、蕁麻疹和麻疹等皮膚病,流感、哮喘、白喉、流腦和腮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以及如肝炎、猩紅熱、水痘和風疹等多種傳染病的發(fā)病率特別高,主要原因就是與春季多變的、不穩(wěn)定的氣象因素密切有關,醫(yī)學上稱之為“時疫”。

人類對氣象過敏癥的研究,導致醫(yī)療氣象學和健康防病預報的產生,研究的目的為氣象與健康、疾病的關系,如何避開不利的氣象條件等。

篇2

適應戰(zhàn)略的種類很多,按照分類辦法的不同可以有預期的和應對的、私人的和公眾的、自發(fā)的和計劃的之分??梢赃x擇的適應戰(zhàn)略有很多,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廣義上的適應戰(zhàn)略,不僅能夠應對當前的問題,還能夠減少面對氣候變化時的脆弱性。適應戰(zhàn)略范疇的拓展還顯示了人們對于極限和成本的良好理解。

人類社會一直都在努力管理天氣和氣候事件的種種后果。但是,不論未來二三十年所采取的減緩戰(zhàn)略有多大的規(guī)模,如果要進一步減少預期氣候變化和變數的不利影響,我們都需要采取額外的適應措施。不僅如此,面對氣候變化時的脆弱性還可能會因其他方面的壓力而加劇。這些壓力來自當前的氣候變化風險、貧窮和資源分配不公、缺乏糧食安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沖突事件和疫病流行等。

一部分應對氣候變化的、有計劃的適應戰(zhàn)略已經有限度地開展了。適應戰(zhàn)略在融入更廣闊的部門倡議時能降低面對災難時的脆弱性。人們相信,低成本和/或高收益―成本比的適應戰(zhàn)略在某些領域是切實可行的。然而,某個適應戰(zhàn)略在各個城市區(qū)域使用時,其成本的詳細評估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

城市貧民在自然災害事件面前尤為脆弱,因為低收入居民所處的居住區(qū)位是不利的。這些居住區(qū)域常常位于易受洪水和山體滑坡威脅的地段,基礎設施基本沒有或非常薄弱,房屋質量低于正常標準,易發(fā)生火災或倒塌。因此,在不斷增加的暴風雨、洪水、泥石流和極端氣溫情況下,城市貧民的生命、財產和未來生活就要受到威脅。城市貧民還容易遭遇稀缺資源如水、能源供應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分配不均問題,這就進一步加大了他們面對風險時的脆弱性。災后重建對于城市貧民來說也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他們大多沒有足夠的金融資源或福利保障,而公共政策更側重于其他城區(qū)的重建。環(huán)境和氣候變化相關問題不成比例地對城市貧民造成了更大的影響,因為他們的住房質量差、擁擠不堪,供水、衛(wèi)生、下水道、醫(yī)療和廢物處理等服務嚴重缺乏。

社區(qū)的適應能力與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程度密切相關。然而,適應能力在社區(qū)里外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一些障礙限制了適應戰(zhàn)略的執(zhí)行和有效性。適應能力的限度是動態(tài)的,受到社會生產基礎的影響,生產基礎包括自然和人造資本資產、社會網絡和權利安排、人力資本和制度、治理水平、國民收入、衛(wèi)生和技術進步等因素。即使是適應能力很強的社區(qū),在面對氣候的變化、反復無常和極端事件時也會脆弱不堪。

溫室氣體排放的早期減緩戰(zhàn)略將減少未來適應戰(zhàn)略的成本。然而,即使旨在穩(wěn)定溫室氣體濃度的努力取得了相對的成功,一定程度的氣溫上升及其相關影響仍將發(fā)生。在城市層面上,有效的氣候變化應對措施應該包含減緩(避免失控)和適應(處理好無法避免的問題)兩方面內容。

有效的氣候適應戰(zhàn)略與地方發(fā)展計劃是并行不悖的。在城市地區(qū),減貧工作所包括的改善住宅質量和提供基本的基礎設施和服務,也正是適應戰(zhàn)略的核心內容。成功的、治理得當的城市能大大降低低收入階層面臨的氣候變化相關風險。

適應戰(zhàn)略可以大致分為五個類型及它們之間的種種組合,即動員、儲備、多元化、社區(qū)聯合和交流。這些戰(zhàn)略的有效性取決于城市的社會和制度狀況,因此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動員是最普通的適應戰(zhàn)略,如重新安置易受災居民,幫助他們離開洪泛區(qū)和易發(fā)泥石流的坡地。由于明顯的社會和政治不安定因素,如果動員行動不是適應戰(zhàn)略中計劃好的一部分,會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例如,當人們被迫遷出生活區(qū),離開社交方面的支持系統時,或者當他們不被新鄰居接納時)。

儲備指的是讓風險在時間維度上得以分攤。儲備戰(zhàn)略與個體居民和社區(qū)息息相關。如果社區(qū)擁有足夠的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則儲備的需求就會大大減小。在災害發(fā)生后的初期,當飲用水和食物供應短缺時,儲備戰(zhàn)略尤其有效。目前有一些不錯的儲備措施正在應用,如某些城市災難管理計劃中建議每個家庭都要有72小時的自儲糧食。

多元化指的是讓風險在不同家庭和社區(qū)的資產和資源上分攤。一些合理的適應戰(zhàn)略建議使用混合土地使用發(fā)展計劃,使社區(qū)融合了不同的經濟背景、商業(yè)活動和工作機會。

篇3

登高

登高,一般就是指民間的爬山運動。作為一種體育鍛煉,登高的保健作用是:能使肺通氣量和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環(huán)增強,腦血流量增加,小便酸度上升。秋日登高,由于氣候的獨特,氣象要素的變化對人體生理功能還有些特殊的益處。

登山時,隨著高度在一定范圍內的上升,大氣中的氫離子和被稱作“空氣維生素”的負氧離子含量越來越多,加之氣壓降低,能促進人的生理功能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高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

秋日登高,溫度變化最為頻繁,這對人體健康本身是有益處的:使人的體溫調節(jié)機制不斷地處于緊張狀態(tài),從而提高人體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中醫(yī)上的“秋凍”也包含了這層意思)。當然,對年老體弱者,不可一味強調這種保健效果,登高時間要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速度要緩慢,上下山時可通過增減衣服達到適應空氣溫度的目的。

慢跑

慢跑也是一項很理想的秋季運動項目,能增強血液循環(huán),改善心功能;改善腦的血液供應和腦細胞的氧供應,減輕腦動脈硬化,使大腦能正常地工作。跑步還能有效地刺激代謝,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減肥健美。對于老年人來說,跑步能大大減少由于不運動引起的肌肉萎縮及肥胖癥;減少心肺功能衰老的現象;能降低膽固醇,減少動脈硬化,有助于延年益壽。近來,科學家還發(fā)現,堅持慢跑者得癌癥的機會比較少。

當然,慢跑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經歷“空氣浴”。如果人們經常處在污濁的空氣中,就會感到精神疲憊、四肢無力,工作效率下降。因此,無論是健康人還是患病者,都應多到戶外去活動活動,多呼吸新鮮空氣。秋高氣爽正是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去鍛煉的大好時機。一天之中,人們如果有1~2個小時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其中抽出40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慢跑,不僅會少染疾病,體質也會增強,精力也會日益充沛起來。

冷水浴

秋高氣爽,氣溫、水溫與人體體溫較接近,冷水對人體的刺激較小。如果從這時開始洗冷水浴,等身體對冷水的刺激有了一定適應能力之后,就可以向冬季冷水浴過渡。只要持之以恒,對適應寒冷的能力及預防感冒等疾病大有裨益。進行冷水浴鍛煉,首先活動身體至熱,如出汗應待汗干或用毛巾擦干才可入?。蝗缓箅p手快速地摩擦全身,從身體到四肢由上而下,均勻摩擦,用力適度。感覺發(fā)熱時,可將冷水先抹在臉、手臂和大腿等處,或將毛巾放入冷水中擰干后擦身體,讓身體逐步適應,然后就可直接用冷水進行沖洗,邊沖邊摩擦。沖洗時間一般為10分鐘(冬天5分鐘)左右,以身體能夠適應為宜。浴后迅速用干毛巾擦干,雙手摩擦全身關節(jié)部位,以預防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此外,秋季適合的運動項目還包括:散步、太極拳、健美操、健身舞、各種球類運動等。特別提醒:1.年老體弱者登山時,不可一味強調保健效果,速度要緩慢。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避免發(fā)生不測。2.皮膚對冷水敏感,有嚴重高血壓、冠心病、風濕病、坐骨神經痛以及高熱病人不可進行冷水浴。3.秋季運動量可以適當比夏季增大,運動的時間也可以加長,但要注意逐漸增加。由于秋季氣候容易引起人疲乏、思睡,所以在運動后要注意休息。4.秋季日溫差變化大,參加鍛煉時,必須注意氣溫變化,增減衣物。特別是在深秋時節(jié)更要注意防止運動傷害。

此外,由于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須注意四防:

防運動拉傷

因為人的肌肉和韌帶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黏滯性增加,伸展度降低,關節(jié)的活動幅度減小,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指揮能力下降,鍛煉前若不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會引起關節(jié)韌帶拉傷、肌肉拉傷等。準備活動的時間和內容可因人而異,一般以做到身體發(fā)熱為宜。

防受涼感冒

秋日清晨氣溫低,不可穿著單衣去戶外活動,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來增減衣服。鍛煉時不宜一下脫得太多,應待身體發(fā)熱后,方可脫下過多的衣服。鍛煉后切忌穿著汗?jié)竦囊路诶滹L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防運動過度

秋天是鍛煉的好季節(jié),但此時因人體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yǎng)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防秋燥

篇4

②怎樣才能提高人們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從而避免現代居室病癥呢?醫(yī)療氣象學家通過試驗,得出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居室內保持一種氣象變化,以多變應突變,從而鍛煉人的抗變能力。事實上,生活或工作在氣象條件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的人(例如,經常出入高溫車間或冷庫的工人),患感冒的概率要比在正常環(huán)境下工作的人小得多。常在空調居室和供暖氣的房間久居的人,患感冒的概率則大得多。俄羅斯的醫(yī)療專家就曾采取改變“微氣候”的方法,用了三年的時間,將莫斯科第十九住宿學校某一班學生的感冒率降為零。事實上,在我國廣大農村,耕作的農民之所以很少出現因天氣原因而導致的感冒等病癥,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一年四季與土地和自然氣候親密接觸,對風霜雨雪、酷暑嚴寒等氣候和氣象變化已經非常適應了。

③在諸多種類的氣象變化中,以溫度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大。通過不斷調節(jié)居室溫度,可以使人的生理體溫調節(jié)機制不斷地處于緊張狀態(tài),生理調節(jié)能力可以逐漸適應溫度的急劇變化,從而提高人體的自我保護能力,不致經常感冒或患其他居室病癥。

④調節(jié)室溫的方法主要有兩種(這兩種方法也可同時或交替使用):一是(A)。常用的調節(jié)工具有空調、管道暖氣、取暖器、加濕器等。在夏季,用空調改變室內氣溫,可謂簡便易行??照{開啟后,不要使室內一直保持恒溫或準恒溫,而要經常通過遙控器,升高和降低室內的溫度,使室溫一直處在一種變化狀態(tài)。當然,剛開始進行這種調節(jié)時,整個居室的溫度變化幅度應控制在3℃~5℃,半個月后,幅度可逐漸提高到6℃~10℃。溫度變化也不要太突然,而是要平穩(wěn)地提高或降低(每次調節(jié)以1℃~2℃為宜)。二是(B)。要關注天氣預報和天氣實況,通過開閉門窗(包括控制門窗的開閉程度),讓室內外空氣進行程度不同的交流,從而調節(jié)室內氣溫。例如,夏季天氣晴朗時,白天室內氣溫比室外要低很多,開啟門窗,室內氣溫會立刻升高。冬季,室內氣溫比室外氣溫要高,開啟門窗可以起到降低室溫的作用。

⑤當然,氣象因素是互相聯系的,溫度的變化常常也伴隨著其他要素(如濕度)的變化,但只要是變化,對人體健康都是有益處的。

(選自《百科知識》2015年第18期,有改動)

【思考練習】

1.第①段畫線句子中的“常?!笨梢匀サ魡??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幾處“括號說明”,比如“如空調、加濕器等”,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調節(jié)室溫的方法有哪兩種?請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

實驗室培養(yǎng)的脫毒草莓瓶苗,要完成從實驗室到大田栽培苗的生產繁殖,首先必須經過田間馴化。田間馴化技術決定著種苗數量和素質,若瓶苗在馴化過程中管理技術不當, 可造成近50%的種苗死亡。要達到高成活率和移栽時種苗根莖粗0.8~1.0 cm、3~4片葉的壯苗標準,栽培管理是關鍵。筆者經過田間試驗,總結出了一套高成活率、高素質的草莓瓶苗田間馴化栽培技術,現介紹如下。

1 適當低溫鍛煉

當瓶苗具有4~5片葉、苗高3 cm以上、根系發(fā)達時,即可移入育苗溫室開始馴化。為了提高馴化苗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移栽前先把瓶苗搬出25℃恒溫培養(yǎng)室,放在過道上,過道溫度白天保持在20℃,夜間在5~10℃,經過3~5天的時間,利用早晚溫差進行適當鍛煉,提高瓶苗的適應能力。

2 掀蓋灌水

煉苗后掀掉瓶蓋,灌清水,深度以淹沒培養(yǎng)基為宜,浸泡24 h。

3 洗苗

倒出瓶苗,用清水洗去培養(yǎng)基,洗苗時盡量把培養(yǎng)基洗干凈,以減少栽到地里時地下害蟲的孳生和對植株根系的為害。

4 作畦

在大棚內,根據設施可以選擇用穴盤馴化,或者在地里鋪上基質,直接定植在基質里馴化。

用穴盤馴化,方法是把畦整成寬90 cm、深5 cm的淺溝,在淺溝內并排放2個50孔的穴盤,然后按順序依次擺放穴盤,在畦的高低不平處打幾個小壩,接著在穴盤內鋪滿基質,平整,澆足水,使基質充分吸水,以手捏有少量的水滲出為宜。

直接定植在基質里馴化,是用塑料扣板圍成3畦,畦盡量要平整,使基質吸水均勻,每畦寬1.4 m,長度視棚長而定,中間過道埂寬50 cm,兩邊埂寬40 cm,畦底部和邊緣鋪4絲(0.04 mm)厚的薄膜,然后在畦內鋪15~20 cm厚的基質,澆足水,使基質充分吸水,以手捏有少量水滲出為宜??梢杂门f基質也可以用新基質,舊基質要利用高溫季節(jié)進行高溫消毒,使用時一定要均勻拌入殺蟲劑、殺菌劑和100~200 kg/667 m2生物有機肥,然后鋪盤或鋪畦。

這兩種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筆者認為,直接定植在基質里比較好,首先,根系接觸到的基質比較多,有利于根系生長,其次,控苗時不容易萎蔫。

5 定植

把洗凈的草莓苗栽入基質中,一般株距7 cm、行距8 cm。使根系在基質中伸直并舒展開,尤其注意栽植深度,應使幼苗的根莖恰與地面平齊、心葉露出地面,做到淺栽不露根,澆水不淤心。移栽后立即噴水,并及時將倒伏苗扶正,同時將露在外面的根用基質埋好。

6 田間管理

草莓是喜溫喜光的植物,只要育苗溫室內溫度達到要求,周年均可移苗下地馴化,由于生產上以3~4月繁殖生產苗,這時要達到根莖粗0.8~1.0 cm的壯苗標準,因而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中旬下地馴化為好。這過程中溫度變化比較大,要根據情況適時調整。

6.1 定植后田間管理

11~12月大棚內的氣溫不是很低,這時以保濕為主,定植以后棚內搭小拱棚,覆蓋一層薄膜,使田間保持高濕環(huán)境有利于生根,期間注意檢間濕度,根據田間濕度及時補水。如果氣溫高,應在拱棚的兩頭或中間適當通風,經過5~7天的覆蓋以后,草莓苗的心葉周圍布滿小水珠,這時根系已經迅速生長,可揭掉薄膜,同時大棚保持通風,根據田間情況適時補水。

6.2 嚴重低溫寒流期的管理

外界氣溫降到0℃以下,根據苗的長勢可以適當蓋一層薄膜,長勢旺可以不蓋,但長勢弱要蓋。為防止長勢過旺,注意要晚蓋早揭。氣溫降到-8℃以下,棚內蓋一層薄膜,拱棚內的夜間最低溫度在-5℃以下時,拱棚上蓋一層薄膜和一層黑紗。同時根據氣溫變化情況適時揭蓋薄膜和黑紗,一般太陽出來以后揭黑紗,棚上化凍以后揭薄膜。這過程中由于氣溫較低,一般不需要補水。

6.3 氣溫回升以后的管理

當外界氣溫回升到-5℃以上時,根據苗的長勢可以不蓋黑紗或薄膜,對苗都不會產生凍害。這時可以根據苗的長勢和生產需求情況補充肥水。當葉片直立、進入旺盛生長期,要促控結合,使苗健壯。

7 病蟲害的防治

低溫條件下,脫毒苗病蟲害較少,主要是灰霉病和蚜蟲。濕度大時注意灰霉病的防治,灰霉病可選用速克靈800倍液、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每7~10天1次,連續(xù)防治2~3次,注意交替用藥,濕度大時,可選用一熏死煙熏劑熏蒸防治,每個標準棚每次放3枚,夜間熏蒸,每隔7天1次,連續(xù)3~4次。蚜蟲在點片發(fā)生期選用70%艾美樂(吡蟲啉)水分散粒劑1 000倍液或5%阿達克(啶蟲脒)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等噴霧防治。

篇6

處暑的處的讀音是什么:chǔ

處暑的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處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節(jié)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jié)氣。

節(jié)令到了處暑,氣溫進入了顯著變化階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氣逼人。節(jié)令的這種變化,處暑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中的第14個節(jié)氣,交節(jié)時間點在公歷8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50°。

處暑節(jié)氣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雨季趨向結束,晴天增多,秋高氣爽。云彩也顯得疏散舒卷,不像夏天的濃云成塊成團。這種云被稱作“巧云”。

宋代詩人張耒就有“秋高孤月靜,天末巧云長”(《舟行即事》)之句,民間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此時,也是迎秋賞景的好時節(jié)。

處暑由來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將過去了。

雖然,處暑前后我國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貴陽一線以東及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和塔里木盆地地區(qū)日平均氣溫仍在攝氏二十二度以上,處于夏季,但是這時冷空氣南下次數增多,氣溫下降逐漸明顯。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jié)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jié)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也就是說是炎熱的夏天將過去,到此為止了。

處暑以后,除華南和西南地區(qū)外;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雨季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qū)必須抓緊蓄水、保墑;以防秋種期間出現干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處暑時節(jié)暑熱尚未退盡,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準,以便使機體逐漸適應涼爽的氣候,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

“‘秋凍’還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謝功能下降,血液循環(huán)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應及時增減衣服。”

“秋凍”還可引申為秋季的其他養(yǎng)生保健方面,如睡覺不要蓋得太多,以免導致出汗傷陰耗津。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凍”的有效方法,應長期堅持。

相關文章:

1.2019處暑是什么意思,處暑代表什么

2.2019處暑是什么意思,處暑代表什么

3.2019處暑氣候特點有哪些,處暑天氣有哪些變化?

篇7

因了我國“春捂秋凍”的養(yǎng)生諺語,許多人到了秋末甚至冬天,打著寒戰(zhàn)還穿得很少。其實,秋凍的真正意思是說,秋天應順應天氣變化,循序漸進地增加衣物。但是,秋凍不能盲目、過度,秋凍也不等于不加衣;轉季時一定要根據個人體質來應對大自然的變化?!饵S帝內經》指出,“故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我國四季分明,增減衣服還是得順應時節(jié),這樣才能更健康。

因時制宜

初秋,暑熱未消,雖然氣溫開始下降,卻并不寒冷,這時是“秋凍”的最佳時期,最適合耐寒鍛煉。而在晝夜溫差變化較大的晚秋,常有強冷空氣侵襲,以致氣溫驟降,此時若一味強求“秋凍”,對健康反有害,容易引發(fā)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所以此時要及時、適當地增衣保暖。

因人制宜

中、青年體質較好的人,入秋最好不要早添厚衣,以利于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但以下幾類人則不適合秋凍。

1.心腦血管病患者

寒冷對心腦血管病人來說很危險。天氣寒冷會刺激人體交感神經,導致血壓升高,冠狀血管痙攣,使心臟缺血缺氧,易發(fā)生心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等。而素有高血壓、腦血管病患者受到寒冷刺激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循環(huán)外周阻力加大,血壓升高,腦血管負荷加重,易引發(fā)腦出血;另外,寒冷還可使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而誘發(fā)缺血性腦中風。

2.消化性潰瘍病患者

人體受到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腸易發(fā)生痙攣性收縮,原有胃病的人胃病會再次發(fā)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

3.呼吸系統疾病患者

深秋時節(jié)的寒冷空氣會對人的氣道產生不良刺激,從而誘發(fā)氣管、支氣道或小氣道的痙攣,使得呼吸系統疾病復發(fā)或加重。

4.骨關節(jié)病患者

此病會因氣候異常、氣溫驟然升降而加劇反應,氣溫降低可引起人體多部位血管收縮,局部血流減慢,滑膜反應增加。因此,寒冷、潮濕等會使骨關節(jié)病癥加重。

5.老人和小孩

抵抗能力較弱的老人和孩子自身調節(jié)能力差,遇冷抵抗力下降,身體極易受到傷害,誘發(fā)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應該注意氣溫變化而添加衣服。

“秋凍”應注重耐寒鍛煉

“秋凍”不應只局限于秋涼少穿點衣服,還應包含運動鍛煉。秋季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變化,體內的陰陽氣血也隨之改變,加上秋天戶外溫度適宜,此時要特別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多做戶外耐寒鍛煉,對身體非常有好處。但活動量不宜過大,不宜過度勞累,更不可練到大汗淋漓,使陽氣外泄,傷耗陰津,削弱機體的抵抗力。

散步與慢跑節(jié)奏和緩,運動量適中,是理想的秋季運動項目。而金秋登山對中老年人也很好。登高可加強中老年人對氣候的適應能力,改善心肺功能,從而有效地預防疾病。

在進行登高活動以前,應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如帶一些溫開水,以避免爬山時口渴;

帶些糖果巧克力等高能量食品,以及時補充能量;

篇8

巴西是技術派的代表,巴西地處南美洲熱帶高原,全年氣候炎熱,夏季多雨,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由于在高原踢球,不僅足球飛行速度快,而且在缺氧條件下,體力消耗明顯增大,加之氣溫較高,因此,巴西等南美球隊逐漸形成與高原氣候、環(huán)境相適應的風格:個人基本技術精湛,腳法細膩,短傳配合嫻熟自如,靈活多變。

西歐海拔高度平均不足300米,冬夏溫差不大,雨水分配較均勻,常年氣候適宜。歐洲球員身高體壯,習慣于全場奔跑,以力量和速度見長。遠射、頭球、定位球是得分的主要手段。西、北歐人性格沉穩(wěn),中后場整體防守穩(wěn)固。長傳沖吊、防守反擊是其基本戰(zhàn)術。這種打法往往失球少,進球也少,常常以低比分結束比賽。

非洲黑人以爆發(fā)力和速度見長,非洲大陸氣候炎熱,海拔高度介于南美與歐洲之間,屬高原性大陸。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使黑人運動員具有爆發(fā)力強、速度快、身體柔韌性好、彈跳能力強等得天獨厚的身體素質,加之許多球員在國外踢球,深受歐美足球影響,因此,非洲球隊具有歐洲拉丁派的風格。

隨著足球運動蓬勃發(fā)展,不同類型的足球風格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使足球運動水平不斷提高,但這種交流是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有限度的一種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若超出限度就會適得其反。

在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環(huán)境下,英國足球逐漸形成簡潔明快、效率最高的“英式足球”打法?,F代足球誕生時,英國正處于世界頭號大國的巔峰期,大批英國人在移居美洲、大洋洲和亞洲之后,也把“英式足球”帶到這些地區(qū)。但“英式足球”在赤道兩側南北回歸線范圍內受到排斥。炎熱的氣候嚴重制約“英式足球”的技戰(zhàn)術打法。由于在熱帶高原踢球,空氣密度小,足球飛行速度快,而且在缺氧條件下,體力消耗增大,如果采用大范圍跑動、長傳沖吊戰(zhàn)術,運動員在體力上難以承受。巴西等赤道國家,逐漸形成與熱帶氣候相適應的足球風格:個人基本技術精湛、腳法細膩、身體柔韌性好、短傳配合嫻熟自如,以地面進攻為主、靈活多變。這樣的風格能使體能得到合理分配。由于熱帶地區(qū)球員性格奔放、富有激情,又有令人眼花繚亂的滲透能力,因此,“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就成為“熱帶足球”的基本理念?!盁釒ё闱颉北荣惓3J沁M球多失球也多。

荷蘭的全攻全守戰(zhàn)術,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歐洲球員在體能、高度、速度、沖擊等方面的優(yōu)勢,被認為是最完美的戰(zhàn)術,但對球員的體能要求極高,只有在溫度較低的北歐國家才能采用。地中海地區(qū)地處亞熱帶,南面是非洲干旱的熱帶沙漠氣候,北面是歐洲溫帶闊葉林氣候。地中海地區(qū)介于熱帶與溫帶兩大氣候帶之間,具有冬季溫暖多雨、夏季炎熱干燥的氣候特點,其足球風格是一種攻守平衡的足球風格?!暗弥袌稣叩锰煜隆笔瞧浠纠砟睢V袌銮騿T是維系這種平衡的核心,從而產生許多世界級“中場發(fā)動機”。

氣象條件對體育運動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直接的外在影響,而且還涉及生物氣象學方面更為復雜的生化過程,即氣象條件引起運動員身體內分泌變化而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心理變化。氣溫、降水、海拔高度、人種是影響足球風格的主要因素。較高緯度地區(qū)溫度較低,氣壓較高,空氣密度大,氧含量高。在較低溫度環(huán)境中,人體血管收縮,體液濃度加大,關節(jié)活動性降低,人體熱量平衡處于負值,頭腦雖清醒但思維能力有所下降,而低緯度地區(qū)則與此相反。

在競技狀態(tài)下,足球運動員的體溫應為39~40℃。在低溫環(huán)境下,運動員只有通過不斷跑動來維持體溫,而在較高溫度環(huán)境下,則需要控制比賽節(jié)奏,合理分配體能,以控制體溫。因此,環(huán)境溫度對運動員的運動強度影響極大。

篇9

果然最近,幼兒園的老師們發(fā)現,許多小朋友已經換上了春裝,甚至一些家長為了把自己的寶寶打扮得漂漂亮亮而給她們換上了裙裝;而另外一些家長,恪守“春捂秋凍”的“信條”,依然給寶寶穿著羽絨服,棉衣棉褲。幼兒園里的小朋友們宛然過著不同的季節(jié)。因此老師們的麻煩也多了起來,一會有寶寶直喊冷,一會又有寶寶滿頭大汗跑來喊熱。而這個時候,寶寶往往容易患病。

那么在乍暖還寒的初春,寶寶還要捂著嗎?

要適當“春捂”

冬天,寶寶們產外活動相對減少,機體適應能力下降,免疫能力也有所減弱,而初春正是各種病毒活躍的時候,寒氣未退,此時給寶寶脫去棉衣,寒氣會乘虛而入, “寒則傷肺”,容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寶寶免疫系統遭到破壞,甚至會感染流腦、麻疹、腮腺炎、猩紅熱等嚴重危害寶寶健康的傳染病。

民間流傳著“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語。就是說,春天來到時,不要著急給寶寶減衣,適當“春捂”有利于幫助寶寶增加對寒氣的抵抗,等寶寶逐漸適應氣候后,再減衣服也不遲。

“春捂”有講究

適當“春捂”,并不是說穿得越多越好,人身體有調節(jié)體溫的中樞系統,捂得太多,時間久了就會破壞寶寶自身的調節(jié)系統,導致免疫力下降,以后穿著稍不得當,寶寶就會生?。捍送猓绻拔妗钡眠^多過嚴,寶寶出汗后遇到冷風,更容易著涼;尤其在南方,春天濕度大,如果捂得過了頭,還會使寶寶中暑。因此“春捂”要有講究地去“捂”。

減衣要有一個過程,不是說脫下棉衣就換上單衣。此時媽媽要多給孩子準備幾件衣服,注意觀察氣溫變化,多聽天氣預報。春天早晚和中午溫差很大,要根據冷熱給寶寶適時增減衣服。以寶寶溫暖而不出汗為適宜。此外,寶寶的被褥也不能馬上減薄,應該等氣溫連續(xù)回升兩周以上再換薄被,但是還要準備一條毛毯,以備半夜室溫低時使用。

“春捂”四重點

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頭涼。

背暖保持背部的“適當溫暖”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感冒的機會。因此家長可以給寶寶準備幾件薄厚不同的馬甲,根據溫度變化增減。

肚暖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就是保護脾胃。寶寶脾胃相對弱,當冷空氣直接刺激腹部,寶寶就會肚子痛,從而損傷脾胃功能,影響消化吸收。所以,“肚暖”是寶寶保健的重要一環(huán),睡覺時圍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篇10

耐熱力各有千秋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在盛夏酷暑的日子里,面對高溫環(huán)境的考驗,有些人安之若素,而另一些人卻寢食難安,甚至遭受生命的威脅。君不見南亞一些國家,每年至少都有數百人死于盛夏熱浪的襲擊。如此天壤之別,奧妙何在?原來是人的熱耐受能力各有千秋所致。

熱耐受能力是指人體對熱的忍耐能力,主要表現為生物個體在接觸“亞致死高溫”后產生的耐受性。同樣是高熱條件,挨過去的人,其耐熱能力就較高;而耐受能力低的人,這種高熱條件很可能就是致命的。

進一步研究發(fā)現,人體的熱耐受能力,與體內一種稱為熱應激蛋白的蛋白質之分泌量密切相關,而這種熱應激蛋白合成的增加,又與受熱的程度和受熱持續(xù)時間有聯系。經常處于高溫環(huán)境中,熱應激蛋白合成就增加,使人體對熱的耐受能力增強,以后進入高溫環(huán)境中,人體細胞的受損程度就會明顯減輕――耐熱鍛煉的理論依據即在于此。

耐熱鍛煉以人體散熱為本

耐熱鍛煉應該以人體散熱為本。所謂人體散熱,是指人體主動地去適應溫度變化,“搶先一步”適應環(huán)境,而不是等到整個大環(huán)境都變熱之后,被動地適應環(huán)境。這種西方現代養(yǎng)生觀念,與我國傳統的“春捂秋凍,夏養(yǎng)元陽”的思想有殊途同歸之處。

就說“春捂”吧,陽歷四五月份其實也在古人“陽春三月”涵蓋的范圍。雖然大地回春,天氣變暖,但仍要多穿些衣服,被子也要蓋厚一點。如此多捂一捂,一方面是對剛剛過去的冬天氣候進行延續(xù)性的適應;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為迎接夏季即將到來做準備與過渡,實質上就是耐熱鍛煉的“序曲”??梢哉f,耐熱鍛煉從春季里就開始了。

當日歷翻到5月份以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日平均氣溫已經上升到夏季的標準(夏季的氣候標準是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值超過22℃),進入了初夏,更是進行耐熱鍛煉的黃金時間。道理很簡單,耐熱鍛煉的目的就是在逐漸升高的氣溫下進行鍛煉,力求達到適應更高溫度環(huán)境的目標,而初夏這一時段,日平均氣溫的變化正好符合“逐漸升高”的特點,故為進行耐熱鍛煉的最好時機,不可錯過。

耐熱鍛煉三要點

怎樣進行耐熱鍛煉呢?首先要把握好時間。就一天而言,鍛煉的最佳時間是早上6~7點和傍晚6~7點,早上溫度逐漸升高,傍晚則是最適宜人體運動的時段。

其次是選擇好運動項目,以慢熱型、強度相對不大的項目來達到發(fā)汗目的為佳。具體可這樣操作:每天抽出1小時進行室外活動,根據天氣情況,選擇氣溫在25℃左右,濕度在70%以下的環(huán)境,進行散步、跑步、體操、拳術等項目,每次鍛煉都要達到發(fā)汗的程度,以提高機體的散熱功能。不過也不可過分,尤其當氣溫高于28℃,濕度高于75%時,則要減少運動量,以防中暑。

同時,在這一時段內,要盡可能地不用電風扇、空調(梅雨或濕度較大時,可用空調抽濕),使得室內溫度經常保持在22℃以上,濕度保持在60%左右。經過初夏一個多月的耐熱鍛煉,盛夏來臨之時,即使室內氣溫在28℃~31℃,室外氣溫在36℃~39℃以上,人體也不會感覺太熱。

不要害怕出汗

剛才說過,耐熱鍛煉的強度要達到出汗的效果,而一些人怕出汗,因而終日與空調、風扇等相伴,更不用說去進行什么耐熱鍛煉了。實際上,在炎炎盛夏,一陣勞作過后,大汗淋漓,感覺非常痛快。這是因為盛夏之時,氣溫高,空氣濕度小,汗液排出后很快就被蒸發(fā),汗腺保持暢通,而蒸發(fā)的過程也正是人體散熱的過程,所以感覺清爽。

從醫(yī)學角度看,出汗是調節(jié)體溫、保持體溫穩(wěn)定的重要機能。出汗多少,除了與氣溫和活動量有關外,與風、濕度、水汽壓等氣象因素關系也很密切。當溫度高、濕度小時,人體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當風速較小、濕度和水汽壓較大時,即使氣溫較高,人體也會出汗不暢,在這種情況下人就比較容易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