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學和無機化學的區(qū)別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2: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普通化學和無機化學的區(qū)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O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3)01-0127-01
普通化學主要內容是以包括化學熱力學和化學動力學的化學反應基本規(guī)律和物質的微觀結構理論為主線,其理論性強、概念抽象,也使得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這也增大了普通化學教學的難度。
一、增加體現(xiàn)化學與不同專業(yè)間的交叉性內容
在了解學生專業(yè)背景的基礎上,針對具體專業(yè)特點,授課過程中在教學內容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應該對不同的專業(yè)區(qū)分對待。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對化學基礎知識的講解,又要不斷引進一些與學生所學專業(yè)相關且與化學相關的科學技術發(fā)展成果,關注交叉學科的前沿、熱點知識,讓學生們感覺到化學實際上在他們未來從事的行業(yè)中有著重要地位和強大生命力。這樣不但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比如給材料專業(yè)學生授課時,在沉淀—溶解平衡一章中,可以介紹用沉淀法制備納米粉體的知識,使學生感覺到納米材料的制備并不是遙不可及的。
二、增加與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的具體實例
將化學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引入一些典型生動的具體實例;增加一些圖片性、視頻性的現(xiàn)實、熱點、典型的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直觀的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和圖片、短片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講解沉淀-溶解平衡時講一下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三聚氰胺促進沉淀形成,即增加腎結石的危險,尤其對于嬰幼兒,每天飲食基本就以奶粉為主,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加劇了腎結石的形成。
三、增加與中學化學銜接內容
目前中學課程進行了改革,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中學化學增加了許多內容,有部分內容與大學的普通化學有重復的部分,但是又不完全相同,但是在授課的過程中,有些學生聽到這部分內容時,覺得自己中學階段已經學習過了,不重視,也不能認真聽講,這樣即使是不同部分也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因此增加中學化學與大學化學銜接的內容,便于學生能夠很快的進入大學普通化學的學習系統(tǒng)中來,同時也能區(qū)別好大學化學與中學化學的不同點,不會產生大學化學是對中學化學簡單重復性學習的觀點。要特別注意化學基本概念的層層遞進和鋪墊過程。而對于教材中為體現(xiàn)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與中學教材重復的內容,教師只需交待概念, 讓學生通過一定的練習或自學來進一步了解,這就首先要求普通化學授課教師了解中學化學的教學現(xiàn)狀。比如在講反應速率時,高中階段用單位時間內物質的量變化表示反應速率,又進一步引申為單位時間內物質的量濃度變化,但都是用平均速率來定義的;而大學的普通化學中則主要是以瞬時速率來表示,考慮了反應進度的概念。
四、引入化學史料、化學前沿知識
借助化學史、化學重要發(fā)現(xiàn)、化學家故事內容,化學前沿的生動實例來說明化學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廣泛應用,避免枯燥地講授化學的理論知識,以減輕知識記憶方面的教與學的負擔。一是讓學生學起來有趣,二是讓學生覺得學過之后有用,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利于科學態(tài)度、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同時也可以講一些關于我國的化學成就,使學生在求知中升華愛國主義情操。在普通化學的內容中,適當?shù)匮由斐鲆恍┈F(xiàn)代化學的前沿領域、重大發(fā)現(xiàn)或目前的科研難題,讓學生開闊眼界、啟迪思維、激發(fā)興趣。比如在化學動力學的教學中,可以介紹華裔科學家李遠哲的分子束(離子束)碰撞器和埃及科學家澤維爾創(chuàng)立的飛秒化學,飛秒化學對過渡態(tài)理論有推進的作用。
五、引入綠色化學內容
綠色化學是更高層次的化學,體現(xiàn)了化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學科學高度發(fā)展及社會對化學科學發(fā)展的作用產物。它的主要特點是原子經濟性,即在獲取新物質的化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每個原料原子,實現(xiàn)零排放,既充分利用資源,又不產生污染。綠色化學的根本目的是從節(jié)約資源和防止污染的觀點來重新審視和改革傳統(tǒng)化學,從而使對環(huán)境的治理從治標轉向治本。綠色化學教育是化學教育的前沿,又是化學教育發(fā)展的必然,如果要成為全面發(fā)展并具備高綜合素質的大學生,就必須接受綠色化學的教育,培養(yǎng)綠色化學意識。在進行基礎課教學時,對教學內容涉及有關綠色化學知識的方面,進行及時的、適當?shù)闹R加深與更新及思維的拓展。比如說在原電池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一節(jié)紐扣電池棄入大自然可以污染六十萬升水,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用水,而中國每年要消耗這樣的電池四十二億只;一節(jié)5 號電池可以使一萬立方米的土壤遭到污染。讓學生知道綠色化學的重要性。
以上這幾點內容可以融入到每一章節(jié)的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也可以單獨進行1~2節(jié)專題講座課,使學生較為詳細的了解一些先進的科學知識,還可以增加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資料然后自己來做一個簡短的報告,大家再共同討論。通過這些內容改革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普通化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翟林峰,杭國培,王華林.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 22(1): 94-96.
[2] 汪朝陽,李景寧.大學化學教學中綠色化學教育的滲透[J].大學化學,2001,16(2):19-24.
篇2
關鍵詞:分層課程;選課走班;自主學習;學科教室
文章編號:1005C6629(2017)1C0030C05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現(xiàn)代教學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如何最大限度地落實這一理念,提升學習效益?為什么普遍認可的新理念落實起來非常遲緩?課堂上依然是教師霸占了課堂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我們研究的結論是,資源配套不夠,學生學習所需素材不足、標準不明,實驗不能及時跟進,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實驗的e極作用。
為解決這些問題,北京十一學校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對學科課程進行校本開發(fā),使課程更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實驗研究”,各學科協(xié)同進行了課程改革與實施實驗。就化學學科而言,主要開展了學科專用教室建設與使用研究、課程分層與學生讀本編寫應用研究、突出學生主體作用的課堂教學模式――“大單元五環(huán)節(jié)”教學研究等。從2010年秋季開始啟動化學學科教室建設,實施整體走班,并著手“學生讀本”編寫、試用;2011年秋季開始對課程分層、分類,學生選課、走班,歷經5年,基本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1 化學課程層次與類別
北京十一學校高中化學基礎課程共設4個層次、6類:化學Ⅰ、化學ⅡA、化學ⅡB、化學ⅢA、化學ⅢB、化學Ⅳ。除上述基礎課程外,還借助師資與硬件設施優(yōu)勢,開設大學先修輔導課程(普通化學原理、大學化學基礎),高端實驗選修課程。本文主要介紹基礎化學的四個層次。
化學Ⅰ――面向未來人文、社會、經濟學方向的學生。
化學Ⅱ(化學ⅡA、化學ⅡB)――面向未來理工科類、跟化學不直接相關專業(yè)學習的學生。A類課程面向高中升入十一學校的學生;B類課程面向十一學校本校六年一貫制(也叫“二、四制”,即初中2年、高中4年)學生。
化學Ⅲ(化學ⅢA、化學ⅢB)――面向未來希望學習非化學專業(yè)、但是跟化學密切相關專業(yè)(醫(yī)、藥、材料、環(huán)保等)的理工科類學生。ⅡA與ⅡB、ⅢA與ⅢB課程在內容方面并無很大不同。
化學Ⅳ――面向未來希望學習化學專業(yè)的少數(shù)學生,他們在中學階段一般要參加化學競賽。
學生在校3年或者4年(十一學校有6年一貫、二四分段課程實驗班,學生的高中是四年學制)期間,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志向變化申請調整自己的化學課程層次。
2 化學課程基本內容
各層、各類課程的學生讀本均基于國家課程標準[1](有的高于國家課標要求)編寫,具體如下[2]。
2.1 化學I
涵蓋了《化學1(必修)》、《化學2(必修)》、《化學與生活(選修)》的全部內容,并根據(jù)學生的興趣,結合學生的未來走向,編選了與當下社會生活以及人類未來發(fā)展方向密切相關的一些內容。
尤其是根據(jù)人文方向的學生化學學習可能發(fā)生的困難,通過課題學習的方式,以實驗為課堂授課的基本線索和學習的突破口,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yǎng)。
可以看出,除了著眼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和人文情懷的內容外,還特別設置了“化妝品”、“寶石”等與現(xiàn)代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化學知識。
2.2 化學Ⅱ和化學Ⅲ
基于國家課程標準和高考理科考試說明要求,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水平,對當下的“模塊式化學課程”作了整合,特別是針對當前模塊式課程中元素化學知識偏少、不足以支持化學原理知識學習的現(xiàn)狀,對元素化學作了適當擴展,并借鑒以往化學課程按元素族編排的策略,見表2。
盡管化學Ⅲ比化學Ⅱ在知識要求方面略有增加,但它們的主要區(qū)別并不在知識,而在學習的模式和學科思維培養(yǎng)的要求不同?;瘜WⅡ側重于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性學習;而化學Ⅲ則側重于學生主導的課堂,實施“大單元五環(huán)節(jié)――自學自研和提問、單元前測與調整、課堂討論與實驗、應用和評價、單元后測與反思”教學模式,即學生先行閱讀、深入思考化學讀本(利用整節(jié)的課堂時間“自學、自研”),提出自學自研中自己未解決的問題,教師整理、歸納學生的問題后,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問題并進行有關實驗探究。通過單元前測試題、單元后測題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控制學習質量底線要求,通過閱讀回答學生的問題條、前測與后測的閱卷以及課前課后跟學生的交流了解學情。
2.3 化學Ⅳ
在化學Ⅲ的基礎上,依據(jù)中國化學會的“全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初賽大綱”編寫而成,完全的學生自讀讀本形式。學習要求也跟化學Ⅲ不同,教師不再組織課堂討論,而改為完全個別化的學習方案商定、學習進度與策略指導、學習情況檢測與交流(具體內容略)。
3 化學課程實施與評價
3.1 學科專用教室建設與使用
2009年起,在廣泛考察調研國內外(美國、歐洲、韓國、日本、澳洲以及一些國內的國際高中)優(yōu)質高中化學學科教室的基礎上,我們組織自己的化學教師討論設計并建設了適合24~36人教學班的化學學科專用教室。使用效果不錯,基本達到預期的目標。
學科教室的建設,除了使資源(實驗器材和藥品之外,還配備了充足的掛圖、模型、圖書、手冊、電腦、網(wǎng)絡)離教師和學生更近、使用方便外,更重要的是使實驗的教學價值得以充分發(fā)揮[5]。學生實驗不再是過去的“學完一章集中做一次,全是早已預知實驗結果(故而不會再集中注意力觀察和思考,也就喪失發(fā)現(xiàn)許多“預料之外”的實驗現(xiàn)象的學習機會)的驗證性實驗”,學習過程中“隨時探究”成為可能,一堂課“三起三坐”是常態(tài)。
3.2 教學流程的改變
所有層次的課程,都倡導采用“學生自學自研在前,教師組織討論在后”的共通途徑。
3.2.1 化學Ⅰ
課時嚴格按照國家標準,但是學生可以選擇高一階段一年內修習完成或者半年內(課時加倍)修習完成,主要利用課內時間,由教師引領學習。學生對課程的復了閱讀讀本外,還可以依據(jù)《課程細目》自查。課內未做好的實驗可以申請下午自主安排時間到化學教室補做。評價標準按照過程性評價50%(含平日課堂實驗考查)、終結性評價50%(紙筆測試)。
3.2.2 化學ⅡA、化學ⅡB
主要在高一、高二兩年內修習。實行課內預習(自學自研)、課堂討論與實驗、課后練習鞏固的教學模式,由于配合使用化學學科專用教室,不再開設專門的實驗課,所有實驗均可以隨堂進行,教學實驗的價值得到充分發(fā)揮,真正起到了探究、情境創(chuàng)設等作用。
學生課程復習鞏固可以借助《課程細目》進行自我檢查與落實。課程評價采取過程性評價40%、終結性評價(紙筆測試)60%的比例。命題要求40%原型題(讀本內的例題、習題變式,強調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科基本方法)加60%新型題目(強調考查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各學科共同能力與品質)。
3.2.3 化學ⅢA、ⅢB
完全采取“大單元五環(huán)節(jié)自主學習方案”[6]。
因為選擇化學Ⅲ的學生往往是學習能力極強或者對化學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他們也樂意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深入學習化學,追求化學的本質。
所謂“大單元”是指以一章為單位組織教學,而非傳統(tǒng)的一節(jié)一節(jié)地進行教學。
五環(huán)節(jié)是指:自學自研與提問、自學檢測、課堂討論與實驗、課后鞏固、單元檢測與講評。除第四環(huán)節(jié)“課后鞏固與訓練”外,其他環(huán)節(jié)均安排適當?shù)恼n內時間進行。
“自學自研”環(huán)節(jié)大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中的“預習”,要求學生在此環(huán)節(jié)自行解決大部分知識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比如元素化學的物質性質部分,他們可以通過閱讀、課外實驗、網(wǎng)上觀看視頻、課外討論等途徑,基本達到學習化學Ⅱ的學生終結性檢測的水平。
學生在自學自研過程中必須提出問題,提出問題的多少、質量水平列入過程性評價成績,每一單元教學中,教師都根據(jù)學生的提問情況,命名“提問之星”,優(yōu)質的問題通過教師推薦可參評十一學校“課堂金思維”獎學金。
自學檢測命題依據(jù)是讀本與課程細目,主要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較少涉及綜合能力型、創(chuàng)新型的題目。學生如果能夠取得85分的成績,可申請不再參與下一環(huán)節(jié)的課堂討論,利用這些課堂時間“自主研修”(不進教室),進一步提高學習的效率。
課堂討論與實驗則完全依據(jù)學生提交的問題展開,教師梳理學生交來的問題小條,把比較集中的疑惑整理、展示給全體學生(個別的則將答案直接返還學生或課下個別解決),通過課堂討論逐一解決,必要時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或探究。對于化學Ⅲ的學生來說“講的不考、考的不講”基本屬于常態(tài)。他們課堂的討論內容基本跟單元檢測、段考無關,而是一種純粹瞄準學科本質的討論、基于思維深度發(fā)展與視野拓展的“盛宴”。故而一些獲得了自主研修資格的學生往往也不舍得拋棄課堂討論的機會。
單元檢測試題命制跟自學檢測大不同,它以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學科思維方法、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基本能力,也包含一些課堂討論中涉及的學科前沿知識。對于自主研修的學生來說,單元檢測與講評環(huán)節(jié)其實也是一種“補課”――因為他們沒有參與課堂研討,很多時候他們獲得的是偏低的分數(shù),但通過考試、試卷矯正,他們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補償。
化學Ⅲ的評價策略跟化學Ⅱ大致相同,只是過程性評價的具體指標方面有些不同,比如更強調提出問題的質量與數(shù)量、提交問題是否及時等。
3.2.4 化學Ⅳ
學習化學Ⅳ的學生往往具有極強的自學能力和意識,不再需要任何的外部刺激就可以順利開展化學學科的自主學習,所以進度往往比化學Ⅲ更快,自學自研的時間比例更大,類似于大學導師帶研究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教師只是大致制定一個進度,學生個人利用課內外時間積極主動地推進學習。教師也提供每單元的檢測題以引領學習方向,但不規(guī)定確切而統(tǒng)一的檢測時間,也不閱卷計分,而是直接把參考答案推送到網(wǎng)絡平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也未必集中統(tǒng)一討論處理,他們之間課下隨時就討論解決。同一課程班學生真正構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
化學Ⅳ學生的課程評價以學生自評為主,他們也通過參加全校統(tǒng)一的學段考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獲得學科學業(yè)成績。
3.3 課程評價原則與策略
本著“評價不是評判、評價引領學生發(fā)展、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原則,十一學校課程評價加大了過程性評價力度,除化學Ⅰ采取“五五開”外,其他層次的課程都采取“四六開”制――過程性評價占總比例的40%,階段考試成績占60%的比例。
過程性評價旨在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在具體量化指標設置上,尊重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采取完全個性化的策略。如化學Ⅲ的評價指標設為“課前預備、出勤、自學自研的質量(提出問題的多少和質量)、討論課課堂投入、單元前后測成績及改錯”等項目,各占一定的比重。評價不是為了扣分,注重發(fā)揮評價的“形成”早已成為老師們的共識,比如我們規(guī)定單元檢測不及格扣3分,但是只要你改錯及時、且經得住教師當場質疑提問,則可以把扣掉的3分加回來。
單元檢測和段考(學段考試,每學期分為2個學段,段考相當于傳統(tǒng)的期中、期末考試)的命題原則是著眼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考查,不使用成題,我們倡導平日練習題、單元檢測題、段考題的序列化,即每一次考試學生都是面對新題,引導他們要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解決問題,而非去回憶“我何時做過該題”,避免學生養(yǎng)成通過大量解題而非閱讀和思考進行學習的壞習慣。
4 課程改革的一些心得
4.1 課程改革的一些基本假設得到初步證實
課程改革之初,我們討論提出了如下基本假設:
(1)全國大一統(tǒng)的課程標準,在具體的學校里并不具有操作性,必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最終落實則是生本化、人本化。
(2)高中屬于非義務教育,沒有什么課程是必修的。一切都可以按照學生自己發(fā)展的需求自主選修。這是我們設置分層課程的依據(jù)之一。
(3)真正的教育是學生的自我教育,真正的學習是發(fā)自于學生內心的“我要學”,“我喜歡學”,自主學習是高效率的學習。高中的課堂,如果一味追求教師控制、全體學生步調一致,不叫理想化,而只是一種妄想。用“讀本”替代教科書,把“聽講學習”的課程實施模式改變?yōu)樽x書思考、上網(wǎng)搜索查證、實驗探究、討論。
從2011級開始的連續(xù)5屆學生的發(fā)展看,課程假設基本被證實,喜歡化學教室、喜歡化學課程、喜歡化學教師的學生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即使用傳統(tǒng)的眼光,從學生參加各級考試(高考、學科競賽、研究性學習等)的視角看,質量沒有絲毫降低。
4.2 解放思想,是實施課程改革的前提
“用他自己中學老師教他的方法教他的學生”,是目前絕大多數(shù)青年教師的做法,即使受過師范類專業(yè)教育的大學生,大多數(shù)也如此。
理科課程進入現(xiàn)代學校,其實比文科類課程晚很多,所以化學教學的基本模式最早是借用了文科類課程的模式。加之我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受制于經濟發(fā)展水平,大班制、集約型的課堂模式一直盛行,化學課堂效率極低。
要進行課程改革,首先要使教師認識到其必要性。我們采取了“制度+體驗”式的操作,通過“課堂成長年”、“課程建設年”等途徑,逐步宣傳滲透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念,由老師們自己逐步在實踐中體驗,并提出“鼓勵先行、允許觀望”的策略,讓老師們自己決定改革的進程與力度。結果絕大多數(shù)教師幾年內就安全度過適應期。制度方面,我們大幅度減少教師控制的課時,高一、高二嚴格按照教育部規(guī)定設置課時,即使高三每周也只有4節(jié)化學課,這樣的課時安排,教師還像過去一樣“講”是講不完課程內容的,必須改弦易轍,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這場課程改革中,學生是適應最好的群體。絕大多數(shù)學生非常歡迎分層選課,并沒有出現(xiàn)什么“學生為了面子紛紛爭選高層”、“各科高層導致學習壓力大,發(fā)生心理問題”等預想的問題,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表現(xiàn)是理智的。當然,的確發(fā)現(xiàn)過度依賴教師、甚至依賴課外班培訓,不適應自主學習的個例,經過高一初期一段時間的輔導、體驗,很快得到矯正。
大多數(shù)學生家長是贊同我們的課程改革舉措的,因為大家看到了孩子的整體發(fā)展要比單純學習學科知識重要得多。
4.3 存在的問題
學生自學自研階段的實驗探究如何處理?目前看還是一個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采取網(wǎng)上搜索視頻、自行瀏覽的辦法解決一些“不看不知道”的實驗,但網(wǎng)絡視頻并不充分、不可靠,我們校內也設置了學科資源建設項目,自行拍攝、積累這樣的視頻資源,但無論如何視頻不可完全替代真實的實驗;也有人提議采用完全開放化學教室的辦法隨時接待學生來訪,接受學生個體實驗申請的辦法,但這樣實驗準備的工作量劇增,也不容易處理。需要今后繼續(xù)加強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希貴等.構建可供學生選擇的普通高中學校課程體系的實踐研究[J].教育學報,2014,(1):50~55.
[3]王篤年等.高中化學原理與方法――有機化學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王篤年等.高中化學原理與方法――無機化學基礎(上、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