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機械范文

時間:2023-03-18 10:43: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單機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類型一:滑輪組類

對滑輪組知識的考查主要是對機械效率的考查,主要易錯點有:當滑輪組水平放置時,容易找錯有用功;當拉力作用在滑輪軸上時,容易找錯拉力及物體移動距離的關系;當物體重力變化時,仍認為機械效率不變;當物體在水中時,容易求錯有用功;當使用抽水機時,弄錯總功與有用功等等。

易錯點1:滑輪組水平放置

例用如圖1所示的滑輪組拉著重500 N的物體在水平面上勻速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120 N,繩子末端的拉力為50 N。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典型錯誤直接應用公式

η===進行求解,造成錯誤。

錯因分析不理解當滑輪組水平放置時,有用功不是W=Gh。而是W=Ts=fs,其中T=f。當滑輪組水平放置時,求解機械效率時,公式應該用:

η===

公式中f是物體所受摩擦力大小;F是拉力,n為承擔動滑輪繩子的段數,T是作用在物體上的繩子的拉力,s是物體移動的距離。

正確答案η=====80%

歸納拓展當滑輪組水平放置時,一定注意:有用功W有=fs物,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其中f是物體受到的阻力。

易錯點2:動滑輪“反?!笔褂?/p>

例如圖2所示,動滑輪的掛鉤上掛一彈簧測力計并用力豎直向下拉,使重為10 N的物體勻速上升了0.2 m,在此過程中測力計的示數為25 N。此過程中拉力F做的功是多少?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典型錯誤直接應用公式η===求出答案,造成錯誤。

錯因分析此類試題中,動滑輪的使用不是常規(guī)的,題中的s與h之間的關系不是s=nh,而是s=h。要求拉力F做的功,需求出拉力F移動距離的大小,物體上升的距離h=0.2 m,所以拉力移動的距離s=h=0.1 m。

正確答案拉力F所做的功為:W=Fs=2.5 J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η======80%

歸納拓展此類試題中,動滑輪的使用不是常規(guī)的,使用時動滑輪不但不省力反而費力。此題中的s與h之間的關系不是s=nh,而是s=h。所以求機械效率時公式變?yōu)椋?/p>

η====

記住規(guī)律:無論滑輪如何連接,作用在滑輪邊緣上的力是作用在軸上的力的(不計摩擦時);作用在輪邊緣上的力移動的距離和速度是作用在軸上的力移動距離和速度的n倍。

易錯點3:物體重力變化

例小明用如圖3所示的滑輪組將一個重為120 N的物體勻速提升2 m,所用的拉力為50 N,此時拉力所做的功為W,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η。若仍用該滑輪組提升一個重為170 N的物體,此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η。則W、η、η分別是(不計繩重和摩擦)()

A. 240 J,80%,85%

B. 300 J,80%,85%

C. 300 J,80%,80%

D. 240 J,75%,80%

典型錯誤C。

錯因分析第二次計算機械效率時,仍將第一次的機械效率直接代入,造成選錯答案C。

正確答案B。從圖3可看出拉力移動的距離為s=nh=3×2 m=6 m;所以拉力做的功為:W=Fs=50 N×6 m=300 J;機械效率為:

η====80%

拉力F表達式是F=(G+G),所以有

G=3F-G=30 N

則當勻速提起G=170 N的物體時,每股繩子的拉力是F=(G+G)=×(170 N+30 N)= N,所以此時的機械效率為

η====85%

歸納拓展本題中第二步計算時,不能將第一次的機械效率80%直接代入求解。此時拉力隨物體重量的變化發(fā)生了變化,即提起物體重量不同,機械效率不同。當提起170 N的物體時,機械效率變成了85%。記住規(guī)律:使用同一滑組提升不同的物體時,所提升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易錯點4:物體在水中

例用如圖4所示的裝置提升物體A,若物體的質量是140 kg,體積是60 dm3,物體A在水中勻速提升時,拉力F為300 N。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多少?(g=10N/kg,設物體A始終沒露出水面)

典型錯誤計算有用功時,仍利用滑輪組在空氣中時的公式W=Gh求出,造成錯誤。

錯因分析當物體在水中提升時,有用功不是W=Gh,而是物體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拉力F做的功,即W=Fh=(G-F)h。

正確答案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F=ρgV=1×103×10×60×10-3 N=600 N

直接與A相連的繩子對A的拉力是

F=G-F=mg-F=(140×10-600) N=800 N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η=====66.7%

歸納拓展此類試題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是不會求有用功。當物體在水中時,有用功不是利用滑輪組在空氣中的公式W=Gh求出的,而是物體受到向上的拉力所做的功,即F=G-F做的功,應用公式:W=Fh=(G-F)h求出。

此種情況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公式:

η====

類型二:杠桿類

杠桿知識易錯點有:不能正確找出或畫出力臂;不能正確判斷杠桿受力的方向;不理解杠桿平衡條件的意義等。

易錯點1:不能正確畫出力臂及受力情況

例如圖5所示,O是杠桿的支點,在B處掛一小球,AO=OB=BC,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請畫出施加在杠桿上的最小動力F的力臂L,并標出F的方向。

典型錯誤如圖6所示。

錯因分析出錯原因是受思維定式的影響,認為在O點的右側A處力臂最長,力最小,由于動力F的作用點找錯,導致動力力臂L和動力F的方向都錯了。

正確答案要使動力F最小,則它的力臂應該最長,作用點應盡可能遠離支點。所以,作用點應放在C點,且力的方向垂直于杠桿豎直向上,此時力臂最長,力最小。正確的圖,如圖7所示。

歸納拓展此類試題主要是考查杠桿上力臂的知識。記住規(guī)律:把支點到力的作用點之間的距離作為力臂時,力臂最長,力最小。

易錯點2:不能正確畫出力的方向

例如圖8所示,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tài),L是阻力的力臂,請在圖中畫出動力的力臂L1和阻力F2的方向。

典型錯誤如圖9所示。

錯因分析此題中動力臂L1畫得正確,但是阻力F的方向畫錯了。原因是受思維定式的影響,一看到阻力臂L在杠桿的下方,就想當然地認為阻力的方向也應指向下方,從而得出錯誤的答案。

正確答案由于動力使杠桿繞支點O順時針轉動,所以要使杠桿平衡,則阻力應使杠桿逆時針轉動,其方向應向上。正確答案,如圖10所示。

歸納拓展做此類試題時,一定要注意滿足杠桿平衡的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而且動力與阻力的方向必須一個能使杠桿順時針轉動,另一個能使杠桿逆時針轉動。

易錯點3:平衡條件理解

例如圖11所示,把重為G和G的兩個鐵塊分別掛在不等臂杠桿的兩端,此時杠桿平衡。如果將兩鐵塊全部浸沒在水中,杠桿是否還能平衡?(不計杠桿的重)

典型錯誤不平衡,重力小的那端下降。

錯因分析想當然地認為重力小的物體質量小,其體積小,所受浮力小,則下降。

正確答案判斷杠桿是否平衡,主要應分析兩鐵塊浸沒在水中后,作用在杠桿兩端向下的拉力與各自力臂的乘積是否相等。若相等,則滿足杠桿平衡條件,即杠桿是平衡的。

當鐵塊沒有放入水中時,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所以有GL=GL。

當兩個鐵塊浸沒在水中時,杠桿A端受到的拉力大小為

F=G-F=G-ρgV=G-ρ=G1-

杠桿B端受到的拉力大小為

F=G-F=G-ρgV=G-ρ=G1-

所以有FL=G1-L, FL=G1-L

因為GL=GL,所以有FL=FL。

即當把兩鐵塊全部浸入水中時,作用在杠桿兩端的力與各自的力臂的乘積仍然相等,所以此時杠桿仍能平衡。

歸納拓展做此類試題時,首先要準確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其次要分析清楚浸入液體前后物體所受到的拉力變化情況。

1. 用滑輪組勻速提起重為2 000 N的物體,作用在繩子自由端的拉力是625 N,拉力做功的功率是1 250 W,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80%(不計摩擦和繩子自重)。求:

(1)重物上升的速度。

(2)如果用這個滑輪組提升重為3 500 N的物體,則作用在繩子自由端的拉力是多少?

2. 如圖12所示,用一細線懸掛一根粗細均勻的輕質細麥秸稈,使其靜止在水平方向上,O為麥秸稈的中點。這時,有兩只大肚皮的螞蟻同時從O點分別向著麥秸稈的兩端勻速爬行。在螞蟻爬行的過程中,麥秸稈在水平方向始終保持平衡。則()

A. 兩螞蟻的質量一定相等

B. 兩螞蟻的爬行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篇2

一、 杠桿種類的判斷.

基本的方法是首先畫出杠桿示意圖,作出力臂,再依據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關系來判斷.這類問題常常都以書本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杠桿為背景,真正體現物理走向生活這一理念.

例1(2011寧波)圖1所示工具中,使用時不能省力但能省距離的是()

解析本題涉及的杠桿都是課本中所舉的日常生活中的杠桿,命題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改思想.我們在分析時應抓住題干中的“不能省力但能省距離”這一條件,判斷出滿足這一條件的杠桿是費力杠桿,再根據費力杠桿的特點就不難找出正確答案.答案:D.

二、 有關力臂的作圖.

這是近年來中考考查概率最高的題,幾乎每年都考.有關力臂作圖,主要有三類題:

一是基本題,根據題意畫力臂.這類題的解題關鍵是抓住支點和力的作用線,根據力臂概念作出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線段,標出線段的長.注意點是要注意作圖的每一個細節(jié).

二是根據已有杠桿示意圖中的條件,畫最小動力的示意圖;這類問題首先要確定最大的動力臂,再次是根據動力和阻力產生的效果來確定動力的方向.

三是已知支點和力臂畫出力的示意圖;這類題容易出現的錯誤是:力的作用點不畫在杠桿上,或者力的方向畫反了.

例2(2010無錫)如圖2,為使杠桿OA保持靜止,畫出在A點所加最小力F1的示意圖和阻力F2的力臂l2

解析本題中,阻力F2的力臂屬于基本作圖,但最小力F1的力臂可能有不少同學出現兩種主要錯誤:一是把力的方向畫成豎直向下,二是把力方向畫成斜向上.

三、 探究實驗:理解本質是關鍵.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主要從下列幾個方面加以理解:①如何進行杠桿平衡的調節(jié),這樣調節(jié)的目的是什么?②如何改變力與力臂的大小進行三次實驗,每次實驗的目的是什么?③如何分析實驗數據,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④能對這個實驗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評價,找出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列出改進的方案.同樣,在測定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探究實驗中,也應該把握整個實驗的探究過程,并從實驗的每一個細節(jié)著手分析、理解,掌握實驗全程中的要求與操作過程,以及實驗后能提出提高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方法和途徑.

例3(2010鎮(zhèn)江)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實驗前發(fā)現杠桿左端低,右端高,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平衡螺母向(選填“左”或“右”)調節(jié);實驗時,在A點懸掛兩個總重為1 N的鉤碼,在B點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下拉(如圖3所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則拉力應為N,此時杠桿屬于杠桿.

解析本題綜合考查了杠桿的幾個方面要點:第一空調節(jié)杠桿平衡是實驗的基礎,“左低右調”,和天平一樣;第二問考查杠桿平衡條件的簡單應用,答案為0.8 N;第三問杠桿類別的判斷,依據兩力臂大小的關系或動力和阻力大小關系,可知為省力杠桿.

例4(2010瀘州)在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高低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的實驗中,用沿斜面向上的力F拉動小車,使小車從斜面底端勻速運動到斜面頂端,如圖4所示.多次改變斜面傾斜程度,部分實驗數據記錄在下面的表格中,根據表格中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1) 當斜面“最陡”時,沿斜面拉力為N;做的有用功為J;斜面的機械效率為%.

(2) 通過對上述實驗數據的分析,你認為斜面省力情況與斜面傾斜程度的關系是:斜面越陡,需要的拉力越.

(3) 根據上面實驗數據,你可以獲得該實驗探究的初步結論是:.

解析第(1)小題屬于基本計算,分別是6,4,66.7;第(2)小題填“大”;(3)斜面的機械效率隨斜面的傾斜程度增大而增大.(或者斜面越陡,機械效率越大.)

四、 功和功率的簡單應用.

例5(2010咸寧)如圖5所示,在健身運動的過程中,物體A的質量為4 kg,滑輪摩擦不計.當向下擺動腳腕使細繩拉著物體A緩慢(勻速)提升時,腳腕對細繩拉力的方向在改變、大?。ㄟx填“也改變”或“不變”).若2.4 s內腳腕將A物體勻速提起0.3 m,則對物體A所做的功為J,功率為W.

解析功和功率是物理學中兩個核心概念,在物理學中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是每年中考的必考內容.第一空考定滑輪的特點,可以改變拉力的方向,所以答案是不變;第二問要應用功的基本公式,答案為12J;第三問根據功率公式,答案為5 W.

五、 有關機械效率的計算.

機械效率的綜合計算是中考計算題常見題型,因為其中綜合了功、功率、機械效率等重點內容,試題有一定的區(qū)分度.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一方面要對基本概念、公式理解到位,另一方面要能對機械效率內涵遷移應用.

例6(2010蘇州)如圖6所示,斜面長s=10 m,高h=4 m.用沿斜面方向的推力F,將一個重為100 N的物體由斜面底端A勻速推到頂端B.運動過程中物體克服摩擦力做了100 J的功.求:

(1) 運動過程中克服物體重力做的功;

(2) 斜面的機械效率;

(3) 推力F的大小.

解析本題是一道很好的能力題,尤其是題干中對“物體克服摩擦力做了100 J的功”的理解,實質是考查考生對額外功的理解是否到位.突破不了這點,本題就很難正確完成,這也是大多數考生丟分的主要原因.

篇3

1. 力臂,杠桿平衡條件,三類杠桿的特征及應用.

2. 定滑輪和動滑輪,滑輪組的組裝設計.

3. 輪軸和輪軸滑輪的組合機械.

4. 功的原理,功的等效性計算,斜面和螺旋的應用.

5. 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功的計算,功率的定義,功率的計算及測量.

6. 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判斷,機械效率的計算,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

7. 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機械能守恒定律及條件.

【考題精講】

例1 俗語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真的是這樣嗎?現有兩根自重可忽略不計的硬棒和一個水桶,如圖5-1所示裝置,D為硬棒BC的中點.請你幫忙設計將水桶懸掛后,三個和尚分別在A、B、C共抬一桶水時,各自承受的壓力大小相同.說明懸掛點的判斷依據.

例2 一條河溝的兩邊,各有一人想到河溝的另一邊.現河溝兩邊各有一塊結實的,長度、質量都相同的木板,但木板長度都略短于溝寬.試問,應該用什么方法可使兩人各自到達溝對面.設:木板質量m0.兩人質量分別為M和m(M>m),木板長l.

[分析] 一塊木板不夠長,很顯然會想到將兩塊木板搭起來使用,如圖5-2所示.為了使人走在板上時保證不傾翻,應先讓質量較大的人先過,這樣質量較小的人再過就絕對沒有問題.因此應以圖5-2所示搭法進行計算.左邊木板以溝邊沿O點為支點,其左側有木板自重m0g和人重mg,其右端最大受力是另一個人重Mg和右邊木板對此的壓力,由于右邊木板另一端在地面,因此兩端受力為1/2m0g.根據杠桿平衡條件進行計算求解.

[解答] 設質量較小的人所在一邊的木板,伸出溝邊的長為l1,如圖5-3所示的杠桿受力圖,可列出相應的杠桿平衡計算式.

例3 在不計滑輪重及拉線質量,滑輪轉動摩擦等影響下,利用一動一定兩個滑輪組裝后,能用重物三分之一的力勻速提升重物.圖5-4所示已經給出一種方法,請再設計兩種能滿足要求的連接方式.

[分析] 滑輪盡管是一個變形的杠桿,但滑輪組仍可看作為物體平衡狀態(tài)下的受力情況.要求繩自由端只需重物重力的1/3即可勻速提升重物,說明作用于重物上的拉繩合力應為G.由于動滑輪兩邊連接繩的段數不同,在總的力平衡條件下,每段繩子的拉力是相等大小的,因此可設計出F=1/3G的另兩個組合.

[解答] 如圖5-5所示(a)、(b)

例4 分析比較人在行走和騎自行車通過相同距離過程中,人所花費的力F1和F2,人所需要做的功W1和W2大小關系.在此對比過程中,你認為與“功的原理”所述內容是否有矛盾?為什么?

[分析] 從力和運動的關系中討論,人在步行時依靠鞋底與地面的靜摩擦力,使人前進;人在騎車時通過一系列輪軸關系,克服空氣阻力及輪子的滾動摩擦力,相比較后者是比較小的.從做功角度講,人在步行時由于腿部提高而提升人體自身重心位置,即要做功,而腿步放下時人體重力勢能最終轉化為腳與地面相撞時的內能,即每走一步都要做功;人在騎車時左右兩腳一上一下,如在平路上行駛時則可視為人騎車時的重心位置基本不變,不需在此做功,同時踏蹬每轉一圈,車輪要轉多圈,因此顯然騎車時做功也少.

[解答] F1>F2,W1>W2.功的原理告訴我們任何機械使用時都不省功,是指在完成相同功的情況下,采用不同的方式.本題是在“通過相同的距離”并不是做相同的功,因此本結論與“功的原理”不存在矛盾.

例5 木棒OA可繞O點做無摩擦的轉動,斜擱在一塊不光滑的木條BC上,BC置于水平地面,如圖5-6所示. A處于BC板的中點.若用水平向左的力FB(圖中虛箭頭所示)將BC從OA下勻速抽出時所需要的功為WB;若用水平向右的力FC(圖中虛箭頭所示)將BC從OA下勻速抽出時所需要的功為WC.則比較它們大小關系是( ).

A. WB>WC B. WB<WC

C. WB=WC D. 不好判斷

[分析] 表面上看木棒OA對木板的壓力相同,但由于木板運動時,木棒A端受到的摩擦方向不同,引起壓力大小不同,最終導致摩擦力大小不同,因此使木板勻速運動的拉力也不相同,即使木板移動距離相同,但力做功是不等的.分析OA受力,以O為支點的受力示意圖如圖5-7(a)、(b)所示.a圖為作用于B端水平勻速向左拉動,b圖為作用于C端水平勻速向右拉動.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列出如下關系:a圖中滿足Gl+fB lf=NB•lN;b圖中滿足Gl-fC lf=NC•lN .由圖示可知,兩種情況下重力、摩擦力、支持力的力臂前后相等,以計算關系中可得NB>NC,fB>fC ,而木板與地面間的滑動摩擦力也是向左拉動時大,即FB>FC .依據W=Fs.在s相同時,W與F成正比,所以WB>WC?.

例6 有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在離地面相同高處分別以v1豎直向上拋出A球,以v2豎直向下拋出B球,已知v1<v2,則下述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

A. A球的機械能始終小于B球

B. 兩球落地后反彈到相同高處時,A球的動能小于B球動能

C. 兩球反彈后能達到的最大高度可能相同

D. 兩球落地瞬間A球速度小于B球速度

[分析] 物體的機械能是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在質量相同時,動能大小只與速度大小有關,而與速度方向無關,因此拋出時A球動能就小于B球動能.重力勢能大小與物體質量和舉高的高度有關,本題初始條件中這兩個因素都相同,因此拋出時兩球重力勢能相同,由此可見拋出時A球機械能小于B球機械能.在上、下反彈運動過程中,不計阻力因素應該是機械能守恒.A選項正確;在同一高度時,A球機械能小于B球而兩球重力勢能相同,所以A球動能要小于B球,選項B也正確;兩球反彈到最大高處時,動能都為零,機械能全部表現為重力勢能,由于A能量小于B,故A達到的最大高度一定比B能達到的最大高度低,“可能相同”是絕不可能的;同理落地瞬間機械能全部表現為動能,A動能小于B,故A速度小于B.

[解答] 本題應選C.

例7 圖5-8是“神仙葫蘆”的簡易起重裝置,它是由輪軸組成的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滑輪組.輪軸中輪半徑為R,軸半徑為r,動滑輪直徑為d.當繩上作用力F時,恰能勻速提升重物.請在不計滑輪重,拉線質量及轉動摩擦的條件下計算物體G的大小.對此裝置,你能提一條更省力的改進方法嗎?

[分析] 根據“功的原理”可知:任何機械工作時都不能省功,即功具有等效性.設在力F作用下輪軸轉一圈,拉下20πR距離,但同時由于軸轉動,拉繩又回縮2πr距離,這樣動滑輪兩邊繩就表現為右側上升移動2πR,左側下降移動2πr,實際繩拉升2π(R-r)距離,由于動滑輪緣故,重物上升為繩提升距離的一半.即Fs=Gh,找出s與h關系,即可解得重物重力.同時,從關系式中可判斷更省力的措施在于減小輪半徑或增大軸半徑.

[解答] 設F拉下移動2πR,則懸掛動滑輪繩將上升2π(R-r),重物上升h=π(R-r),

例8 一根長1m,質量為2kg,均勻的粗繩,一半置于表面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另一半懸掛在桌邊,桌子高為1.5m,如圖5-9所示.先用力按住a端,放開力后讓繩自由滑動,求:當繩子下端剛觸地時,繩子的動能有多大?(g取10N/kg)

[分析] 由于不計阻力,所以整個過程機械能守恒,重力勢能的減少值就是繩子動能的增加值,即繩子動能.另外繩子重力勢能的減小值又等于重力做功.本題繩子重力自身做功應分兩階段計算.第一階段是繩子開始涌動到上部全部離開桌面,第二階段是繩子整體下落到下端剛著地.第一階段繩子的下半段重力始終做功,而上半段繩子重心僅下降半段長度的1/2;第二階段繩子整體再下降0.5m.

【奪標訓練】

1. 如圖5-10所示,是滑輪組與斜面的組合機械.已知:斜面高h=1m,斜面長L=4m,物體G=1200N.(1) 在理想狀態(tài)下,要使重物G能沿斜面勻速上升,作用在繩自由端上的拉力F至少是_____N;(2) 若滑輪組在圖示情況下使用時機械效率為80%,則要使重物沿斜面勻速上升,作用在繩自由端上的拉力F′至少是_____N;(3) 在上述條件下,實際上使重物能沿斜面勻速上升時的拉力為150N,則說明物體在斜面上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為_____N,此時斜面的機械效率為_____,整個裝置在拉動重物時的機械效率為_____.

2. 如圖5-11所示的裝置,A、B是疊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塊,一條繃緊的細繩繞過定滑輪系住A和C,此時整個裝置(A、C)恰巧可作勻速運動,B仍相對靜止在A上.不計空氣的阻力,下述結論中是正確的有( ).

A. A、B、C的機械能總量守恒

B. A對C的拉力與A物受到桌面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 A與B之間沒有摩擦力

D. 由于A物受到桌面摩擦力的作用而使A物體的機械能減小

3. 人騎自行車在上坡時,往往可以采用兩種方法而使人感到省些力.a. 繞S型的彎路騎上坡;b. 上坡前先加速一下,然后再上坡.請從物理角度分析一下,這兩種上坡方法中能使人感到輕松一些的原因是什么?

4. 一個內部裝有均勻貨物的正方體木箱,重G.置于極粗糙的水平地面上,若用水平拉力很難使其向右移動.現用“翻滾”的方法來移動木箱,如圖5-12所示,以棱邊C為支撐轉動邊.(1) 在剛翻動木箱時,作用于棱邊A處的力至少是多大?畫出其力的示意圖.(2) 若用“翻滾”的方法,使木箱向右移動S距離,至少需做多少功?

5. 如圖5-13所示的斜面和滑輪組合,不計滑輪和拉線質量及滑輪轉動摩擦的影響.當物體A質量為500g,物體B質量為100g時,B物恰能勻速上升.求:當B物再掛上C物(圖中未畫出)為多大時,恰能使B物向下勻速運動?

6. 圖5-14所示是古代的一種起重設備“差動轆轤”.大輪半徑為R,小軸半徑為r,搖柄到中心軸線的距離為L.不計動滑輪重及轉動摩擦等影響,要想提升重G的物體,搖板上至少要加多少力?若R=15cm,r=12cm,L=0.5m,實際使用時,當搖柄上的力為400N時,恰能勻速提升重104N的重物,則此時該裝置的機械功率為多大?

7. 如圖5-15所示,一個人站在平板車上,通過滑輪組把自己拉向右勻速運動,人與車面保持相對靜止.已知滑輪組在此時使用過程中機械效率為80%,車受到地面的阻力為120N,則人對平板車車面的摩擦力是多大?是什么方向?若小車勻速向右速度為10cm/s,則車上人收拉繩子的速度為多大?1min內人所做功為多大?(繩足夠長)

8. 野外探測隊員在發(fā)現某些礦石時,首先要測定其密度等物理屬性,初步確定其基本性質.但由于野外工作的流動性,顯然不能攜帶天平、量筒等精密、易碎的器材.探測隊員有一種很簡易的方法:取一支硬棒(細棍等物品)用細線懸掛某處(硬棒重心處)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圖5-16所示中的O點.將礦石掛于一側,圖示中的A點,再任意用一個小重物懸掛于另一側并調節(jié)適當位置使硬棒仍在水平位置靜止,即圖示中的B點.然后取一容器(如瓷杯,小鍋)放有水,并能將礦石浸沒在其中(圖中未畫出容器),再調節(jié)小重物的懸掛位置,使硬棒再次在水平位置靜止,如圖示中的C位置.然后只要用刻度尺測量出OB和OC的長度,就可以測出被測礦石的密度.設:OB=l1,OC=l2,請分析推導出探測隊員用此方法測定礦石密度的計算式.

9. 圖5-17所示是一把桿秤稱重物G時的情況.秤砣P置于B位置時,秤桿平衡.O點為提紐處,C點為桿秤的零刻度處.

(1) 桿秤的自重重心位置在( ).

A. AO之間 B. OC之間

C. CB之間 D. 不好判斷

(2) 我們知道桿秤上相鄰兩刻度之間對應的所稱物體的質量差值是相等的,因此桿秤上的刻度間隔是( ).

A. 從C點開始向右逐漸變密

B. 從C點開始向右逐漸變疏

C. 從C點開始向右是均勻的

D. 上述三種情況都有可能

10. 在某砌墻的工地上,工人用如圖5-18所示的簡易滑輪組來將1t磚塊提升至5m高的砌墻處.已知提升磚塊的工人體重500N,該工人手臂的力可舉起1200N的重物,已知每個滑輪重100N,盛磚塊的網兜總重80N,不計拉線質量和滑輪的轉動摩擦影響,求:在完成提升1t磚塊的過程中,使用該機械所能達到的機械效率最大為多少?(g取10N/kg)

11. 下述各種現象的描述中,正確的說法是( ).

A. 人造衛(wèi)星進入軌道后繞地球作勻速圓周運動時,地球對衛(wèi)星的吸引力要做功

B. 汽車在加速行駛時,站在車廂地板上的人受到地面的靜摩擦力對人要做功

C. 放在唱機轉盤的物塊隨轉盤做勻速轉動時,物塊受到轉盤的靜摩擦力對物塊做功

D. 大型游樂玩具“過山車”當人車沿軌道通過最高處時,其動能為零,勢能最大

12. 對不等臂的天平,可采用“覆稱法”測物體質量.即:將物體先放在無法調節(jié)空載平衡的天平左盤,通過在右盤增減砝碼調至水平位置平衡,記下砝碼數m1;再將物體放入右盤,在左盤增減砝碼調至水平位置平衡,記下砝碼數m2.求:物體實際質量是多少?

13. 如圖5-19所示,是一個測定電動機輸出功率的裝置.在電動機的機軸上裝有一個半徑為20cm的轉輪,在轉輪上套有一條皮帶,右側下端掛一重物G=60N,左側下端與一個固定在地面豎直放置的彈簧測力計相連.當讓電動機全功率轉動時,測得轉速為50R/s,穩(wěn)定時測力計示數為85N.若不計皮帶、測力計、轉輪的質量影響,求:電動機的輸出功率是多大?

篇4

1、選擇合適的拍攝位置,照相機的位置在拍攝對象的腰下方

2、留白使照片看上去更干凈,特別是拍全身時,留白讓照片顯得不擁擠。

3、選擇好構圖角度,合適的構圖角度能夠提升照片的層次感。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古人常說,確定沒有,反求諸己,但一開始,我已沒有進行反省。古人說,這位先生的作品,立法和衛(wèi)生道,因此,在自我的過程,反思必須要找出錯誤的根源,如果不能找到根本原因在于,半心半意,沒有幫助,今后,他們將投入更多的嚴重失誤。悔悟后,總結了以下原因:

責任意識不強,工作作風不深入,不實際的。作為一個平民,應該比其他,服務意識,有責任感,這是未來的我想彌補。有句成語說,魔鬼的細節(jié)了。后來,我自己會更嚴格的要求,爭取在今后的工作,以彌補過去的錯誤來為今后的工作回到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

通過這次事件,我要重新反思自己的閱讀和研究,一個人,工作態(tài)度,感悟到:

1,一個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做的事情。每個人都應該重點,工作重點應。不要集中精力搞某些事情不能做成功的事情,不能清楚地把握細節(jié)。一個人學習,做一點點事情位。這絕對不是經典的書籍,但在人,在做事情的位位。 學習對像帆船目前,落后的,讀那么多書,如果不掌握,不與生活,這是很難有喜悅,就是古人說時,學習和享受自己的學習。

2,學習最重要的領域是實現。如果這項研究是不可能實現的,它只是心理科學問道:喜歡吃的東西,而不是消化的,當然身體,無助,甚至是有害的。有一些事情沒有運行,這是一個學習的機會,有一件事雙方,而不是發(fā)展的好處,那么我們自然發(fā)展惡化。所以,當遇到不明白的事,我不能太麻煩,咨詢虛心人很多,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

總之,我采取行動,為單位帶來不良影響,使這種行為,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和羞愧。 男人不犯錯誤了,我將努力發(fā)展成為一個理性的人,一個原因人先安心學習,從過去的錯誤和智慧,而不是簡單懊悔。 老師很容易從難求的學習,我衷心感謝的教導希望在未來發(fā)展進程的領導,學習你的身體更智慧,讓你的教學和幫助,余倍運氣感,將不勝感激!

檢討書的寫作方法

一、簡述所犯錯誤,并定性之。

這是對自己開的第一炮,一定要猛烈、響亮,不能不痛不癢。但切記,炮一定要往空中放,不可往實處打。聊天室里泡美眉是吧?那要這樣檢討我單身時代養(yǎng)成的積習未改,不是一個好男人,千萬不能說我只不過想換換口味。

二、描述犯錯過程。

這部分內容一定要扎實、扎實、再扎實,新聞的五個W一個都不能少。但是一定不要漏掉一點,那就是在犯錯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要凸現善與惡的搏斗,靈與肉的掙扎。搏斗得越慘烈,掙扎得越殘酷,越能博得諒解和寬容。

三、剖析錯誤原因。

這是最見功力的部分,是決定一份檢討成敗的關鍵。要徹底把自己打翻、砸爛、磨碎、煮熟,要揭開傷疤,觸及靈魂,讓杜鵑泣血,令巖石掉淚。這錯誤早期形成,長期發(fā)展,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萬里長城倒于自摸,百轉千回不該這樣走,千錯萬錯不能這樣錯!當然千萬不要批判、控訴周圍的環(huán)境多么強大,多么沉重,多么兇險,多么骯臟!我本出淤泥而不染,奈何淤泥高過頭;我本純潔又無辜,奈何大家都有辜。除非你想暗示自己沒錯。

篇6

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鼓勵師生互動交流,提倡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構建和理解,減少學生的挫折感,得到“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想要達到前述的目的,沒有好的問題引導,學生是很難完成的,教師所提問題質量和方式就顯得極為重要。

該研究選取了四位教師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四堂高中數學課作為研究對象,

記錄四堂課的課堂提問用語,以三維目標位依據分類研究,調查目前高中數學課堂中教師提問的情況,按三維目標分為四類問題(簡單機械型、知識技能型、過程方法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型)研究,統(tǒng)計各類型問題的提問次數。圍繞四類提問的現狀調查,分析其成因,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W老師為“新手型教師”,其他三位老師為“專家型教師”,四位教師中只有D老師使用合作式學習教學方法。該研究在顧泠沅等的課堂問答編碼體系 的基礎上,修訂出一個新的數學課堂問答編碼體系。

四位教師提問類型分析。

其中1表示簡單機械型問題;2表示只是技能型問題;3表示過程方法型問題;4表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型問題。

結論一、“新手型教師”對于“專家型教師”來說,簡單機械型問題更多。

由此結論可以推斷,隨著教學時間的增長和教學提問經驗的積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簡單機械型問題會逐漸減少。教學時間的增長和教學提問經驗的積累是時間問題,既然如此,我們可以通過提高效率來減少期間的時間,換言之,我們可以通過自我主動依靠自覺的提問意識和教學中關于提問的建議加快減少簡單機械型提問的時間,從而更早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提問的效率。

結論二、新型的合作式學習教學法對于傳統(tǒng)講授教學法來說,知識技能型提問較少。從分析能看出,知識技能型提問稍少的原因主要是過程方法型問題的增多導致的,此種現象對于教學來說是比較有利的,單純的知識傳授減少了,學生的自主構建增多了,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篇7

滑輪組不是越多越省力,因為滑輪組越多,其自身重量越大,要克服的摩擦阻力也越大,所以滑輪組多到一定數量后就不省力了。

滑輪是一個周邊有槽,能夠繞軸轉動的小輪。由可繞中心軸轉動有溝槽的圓盤和跨過圓盤的柔索(繩、膠帶、鋼索、鏈條等)所組成的可以繞著中心軸旋轉的簡單機械叫做滑輪。

滑輪是杠桿的變形,屬于杠桿類簡單機械。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關鍵詞: 單片機教學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 教學改革

一、引言

隨著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單片機技術成為計算機技術的一個獨特分支,在民用和工業(yè)測試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許多企業(yè)迫切需要大量熟練掌握單片機技術,能開發(fā)、應用和維護管理單片機控制系統(tǒng)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我院作為一所高職院校,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即定位為在企業(yè)第一線的職業(yè)人才,而不是企業(yè)高層人才,即不需要過于強調理論知識,而應以掌握當前企業(yè)第一線所必須的知識、技術、能力為主。

一、單片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單片機課程在我校是一門重要課程,是計算機系、電子系、機械系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而且目前單片機的應用可以說是相當廣泛,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從導彈的導航裝置,飛機上各種儀表的控制,自動控制領域的機器人,以及自動化過程的實時和數據處理,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智能IC卡系統(tǒng)、安全保障系統(tǒng)、錄像機、攝像機、手機、電視、全自動洗衣機等,可以說,在今天就業(yè)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學好單片機對學生掌握先進的專業(yè)技術知識、獲得實用的職業(yè)技能、增強就業(yè)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工作中和與在校學生的交流中,我們聽到最多的是“單片機太難了”,各班級單片機課程學生補考人數也一直較多。課程內容抽象,學起來艱澀難懂,是大多數學生的第一感覺,許多學生甚至在剛一接觸到單片機課程時就已經放棄了學習。

二、原因分析

我們經過在教學中的一些思考,找出了一些原因。

1.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只重理論而忽略了實踐。傳統(tǒng)的單片機教材一般總是以單片機的結構為主線,先講硬件原理,然后是指令,接著講軟件編程,再是系統(tǒng)擴展和器件,最后舉一些實例。按照此種學習方法,學生必須先把所有基礎知識全部掌握了才可以初窺門徑,眾多抽象概念鋪天蓋地而來,部分學生在此時已經喪失了學習的興趣,無心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入學習。其實單片機不像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課程,它是一種以簡單的硬件結構、復雜而有靈活的軟件系統(tǒng)來完成設計的通用性產品,完全可以先進行一些簡單程序的開發(fā),再靠循序漸進的積累使學生主動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

2.單片機課程對模擬電路、數字電路等先導性課程的知識掌握要求較高。課程中用到的諸如鎖存器、二極管、與非門等概念需要有前面這些課程的先行介紹,因此大多數單片機課本對這些概念都未加解釋,學生若未能進行復習,就不能對這些內容很好地理解,造成新的知識點不能很好消化,影響后期的學習。又由于高職學校學習風氣較差,不少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不預習,課上不聽講,課后不復習,更加劇了情況的惡化,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3.實驗內容設置也存在一些問題。單片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整個學期的前三分之一基本都在進行理論課程的學習,學生要到第5至6周后才能第一次接觸單片機實驗環(huán)境,此時很多學生已經喪失了對課程的新鮮感,或是覺得這門課程太難,不愿去進行實驗的學習。另外,實驗使用的是仿真機系統(tǒng),學生未見過真正的單片機芯片及其他擴展設備,也不利于學生眼界的開闊。另外,實驗安排過少,成天面對理論知識,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學完整個課程后對單片機也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有“盲人摸象”的感覺。

三、教學改革的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在教學中采取了相應的對策,并在實踐過程中有了一些收獲。

1.在組織單片機課程的教學時,打破傳統(tǒng)的以課程結構為主線的方式,將知識點進行分解,按照人的認知規(guī)律和由簡至難的原則,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將課程內容分解成若干設計任務,通過“任務描述”、“任務分析”、“相關知識”、“任務實施”進行引導,使學生進行主動地思考,通過每個任務使學生知道解決這個任務需要什么知識點,進而主動去尋找答案,變被動“填鴨式”為學生主動學習。第一堂課就通過任務使學生對單片機的工作方式、開發(fā)過程有一個直觀了解。隨著課程的展開,逐步開始第二、三個案例,使學生知識逐步完善,能力逐步提高。最后使學生具備單片機控制系統(tǒng)的開發(fā)能力,具有初步的設計經驗。合理分配、任務設計是關鍵。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選擇簡單易懂且經典的實例,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盡可能選用學生所接觸到的現實世界的實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綜合性比較強的章節(jié),所選用的實例應均來自實際應用。

(2)將高級程序設計思想貫穿全書。在所有實例講解應用中,不斷強化高級程序設計的思想,從解決簡單的數學題中,以及理解單片機運行過程的角度去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關注單片機技術發(fā)展,內容取舍符合實際應用需要。我們根據通用性單片機在的企業(yè)應用情況,主要學習AT89C51和AT89S52的結構和應用。

(4)重點突出,章節(jié)順序注重對學生面向對象思想的培養(yǎng)。教學內容在編排上遵循“從個例到通用”的原則,較好地將單片機設計的總體思想通過層層拓展、往復體驗的方式,展現給學生。

2.通過課堂上講授學好單片機在就業(yè)中的較強競爭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單片機的欲望。在授課時,首先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根據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由淺入深逐步講解。對部分學習吃力學生通過找學生談心,尋找原因,調整授課內容與方法。將授課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內容,為必須掌握內容,要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必須理解與掌握。第二部分是加強內容,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至少應理解所學內容,要求學生對指令的執(zhí)行原理的理解進一步透徹,以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第三部分是提高部分,對單片機及其配套擴展設備的運行原理作非常詳細的解剖。在授課過程中,告訴學生哪些為必須掌握,哪些為盡可能掌握,哪些為自主選擇。引導能力較強學生進行提高部分的學習,對基礎較差學生則督促其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與基本實驗步驟的掌握,避免學生產生急躁與自滿情緒。

3.在前幾周課堂上將已燒錄了演示程序的AT89C51芯片插入單片機用戶板向學生進行演示,如按鈕控制點亮LED,8位LED流水燈、交通信號燈等,通過這些現實生活中常見例子使學生感知單片機的精彩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強烈求知欲。另外,將教學中理論實踐比例調整為1∶2,改變授課形式,將學生安排到實驗室上課,增加學生試驗時間,程序技能訓練時間較充裕,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后面任務單元的指導,達到課程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單片機開發(fā)的一般過程,會編寫簡單代碼,編譯及燒入芯片。并要求學生進行實戰(zhàn)演習,進行一些小制作,并交由教師檢查,鞏固和拓展學生開發(fā)能力。經過一學期的課程實踐教學,總體來講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上效果非常顯著,引導了學生從應試型學習向研究型學習的轉變。有的學生甚至這樣說道:“老師,我們三年學的課程就屬這門課學到的東西多,”雖然這樣說法有點夸張,但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們改革的一些效果。

篇9

報名時一建造師的單位一般沒有特殊要求,但是注冊單位必須具備相應資質。

少數省份可能要求具有施工資質的單位蓋章,具體依據本省規(guī)定。工作年限需要有資質的單位蓋章,工作年限證明沒有固定格式,但要把基本問題說清,言簡意賅。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第1步設置“成績證明”模板

學生每次會考的成績都放在“會考成績檔案”表中,為了輸函數公式時方便易懂,表中只用了10名學生的會考成績數據(見圖1)。

在學生“會考成績檔案”表旁的空白表Sheet2中,設置好“普通高中會考成績證明”的基本格式和文字內容,并插入一張本校的圖片,頁面設置為A4紙,底紋可設置為所喜愛的顏色,這里我設置的底紋是白色,會考證號下方A11單元格底紋設為粉紅色,并輸入“在此輸考號”5個漢字,打印設為單色打印,模板設置好后表名改為“成績證明”(見圖2)。

第2步 插入“查詢函數”公式

在“成績證明”表的窗口中,在姓名單元格下方B11單元格輸入函數公式“=VLOOKUP(A11,會考成績檔案!A3:R12,2,FALSE)”(見圖3),在“同學你的會考成績”8個漢字旁的左邊A7單元格也輸入函數公式“=VLOOKUP(A11,會考成績檔案!A3:R12,2,FALSE)”。此公式的意思是:用VLOOKUP查詢函數,是根據A11單元格的內容,在“會考成績檔案”表A3至R12單元格中進行查詢,把查詢到相同內容的這一行的第2個單元格的內容提取在B11、A7單元格上。在C11單元格輸入函數公式“=VLOOKUP(A11,會考成績檔案!A3:R12,3,FALSE)”,領會了B11和C11單元格公式的意思后,在D11――R11單元格也如法輸入函數公式就行了。

第3步 插入“自動更新”函數

在K16單元格輸入公式“=TODAY()”后回車,日期就顯示為當前日期,但日期格式不太令人滿意。為了美觀,再選擇菜單“格式單元格格式”命令,在“數字”列表框中選擇日期,“類型”列表框中選擇與成績證明文字匹配的格式即可。但K16單元格的寬度不夠顯示日期文字,就把K16至P16單元格合并,這樣就足夠顯示日期文字了。

第4步 書寫“學生成績”證明

在會考證號下方粉紅色A11單元格“在此輸考號”5個漢字處,輸入所查學生的會考證號后回車,需查詢成績學生的會考成績就會自動書寫在各單元格上。輕點打印,一張美觀的成績證明就呈現在眼前。在打印時,還可不再設置頁面紙型,直接選擇所需打印紙的紙型進行打印,實在是方便又簡單。效果見圖4。

創(chuàng)新度:

實用度:

分類:新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