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區(qū)別范文
時間:2024-04-11 16:17: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區(qū)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生物教學;課程改革;新課標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改革在我區(qū)已經三年了。三年來,學校高度重視,廣大教師積極轉變觀念,改進教學方式,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需要提高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內容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特別是在選修模塊。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的內容全部是微生物和生物技術方面的實驗,大多數(shù)教師自己都不會做,更難以指導學生;選修3《現(xiàn)代生物科技專題》是以專題講座形式介紹現(xiàn)代生物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和生態(tài)工程等,學術性較強,對不少教師的生物專業(yè)知識儲備構成了挑戰(zhàn)。就必修模塊來說,雖然在知識內容上從總體看不比原來深,但是在科學的過程和方法、科學的歷史和本質、“科學、技術、社會”等方面要求明顯提高,增加的內容也不少,而絕大多數(shù)教師在大學學習時很少學習這方面的內容,在科學方法論等科學哲學素養(yǎng)上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
因此,教師在專業(yè)素養(yǎng)上的欠缺主要表現(xiàn)在這三個方面:實驗技能、專業(yè)知識和科學哲學素養(yǎng)。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要靠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部門組織的培訓,以及學區(qū)或學校組織的校本教研,一方面要靠繼續(xù)教育院校組織在職研修,還要靠自身自學來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
二、課程資源匱乏的應對辦法
目前,絕大多數(shù)學校的實驗儀器設備條件等不足以支持新課程的要求;實驗儀器設備條件不足,導致許多實驗不能開設。課程標準是教學的依據(jù)。就探究活動而言,教材中的全部探究活動并不都是要求所有的學生必做的。如何取舍,關鍵看課標。凡是課標中具體內容標準列入的探究活動,都是要求所有學生必做的。課標在“活動建議”中列出的活動,是建議學生做的,能做的盡量做,沒有條件的可以不做,也可以用其他活動來代替。具體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都未列出、只在教材中出現(xiàn)的探究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靈活處理。按照課標的要求,必修模塊必做的探究活動有:使用高倍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嘗試建立真核細胞的模型、研究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huán)境因素、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模擬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嘗試建立數(shù)學模型解釋種群的數(shù)量變動、討論某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
高中生物新課程的教學,如果只做上述六七個探究活動是不夠的。在做好這些探究活動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當從教材中選取更多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做。例如,必修1《分子與細胞》教材中,“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實驗可以讓學生掌握利用顏色反應對有機物進行化學鑒定這樣一種定性分析的方法,有較高的方法論價值,應當盡量讓學生做;而“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這兩個實驗都是培養(yǎng)學生使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的技能的,其教育價值與上述必做實驗“使用高倍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比較接近,因此,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此外,師生所需要的教材配套教輔資源如參考書、教輔用書、電子音像出版物匱乏。按照新課程的要求,老師不僅是課程資源的使用者,也應當參與開發(fā)課程資源。在此提出兩點建議。第一,應當重視利用互聯(lián)網搜集可以利用的資源。比如,人教網生物欄目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有電子版教科書和教師用書,其中的電子插圖可用來制作課件;有專家寫的課標解讀和教材分析文章,教師寫的教學經驗體會、教學設計和教案;有教師提供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有各地的階段性考試題、會考題;有教材編者對教師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的答疑,等等。第二,應當重視挖掘利用學生頭腦中的無形資源,即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例舉一些學生熟悉的生物種類,日常生活中能夠感知到的實際案例。
三、合理調整課時安排解決課時不足的問題
按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的要求,高中生物課程的六個模塊都應當開設36課時。每個模塊一本教科書。許多教師反映,36課時講完一本書非常緊張,有的學校只好采取加課時的辦法,甚至周末也上課。有的教師說,知識都講不完,哪有時間讓學生搞探究!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首先,教材內容是依據(jù)課標編寫的,課標是國家頒布的指導學科教學的綱領性文件,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調整。因此,不能寄希望于教材減少內容。課標是依據(jù)課程方案制訂的,課程方案對每學科的模塊結構和課時都做了規(guī)定,短期內也不可能調整,因此,也不能寄希望于增加課時。
課時緊張反映的是一定的課時與教學內容總量之間的矛盾。新課程的教學內容多在哪里?實際上,如果仔細分析的話,教材中知識性內容雖然在局部有增有減,但總體上并沒有增多。新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增加的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關于科學的過程與方法的內容;二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內容,三是與社會和個人生活相聯(lián)系的內容。之所以增加這三方面的內容,是與課標提出的課程理念密不可分的?!疤岣呱锟茖W素養(yǎng)”這一條理念,要求教材在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重視學生對科學過程的體驗、科學方法的領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理解;“倡導探究性學習”這一條理念,要求教材設計較多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的科學探究活動,來體驗過程、領悟方法、培養(yǎng)能力,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科學精神,形成科學價值觀;“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這一條理念,要求教材將知識內容置于現(xiàn)實生活的背景中,讓學生在分析和解決與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的過程中來深入理解生物學知識。由此可見,教材增加這些內容是非常必要的。由此造成的教學內容與課時的矛盾,只能在教學實踐中探索解決的方案。(上接57頁)四、加強對新教材的理解提高生物教學課程改革的實效性
新課標教材的推出受到廣大教師的歡迎。大家普遍反映新教材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大家也遇到不少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感到教材知識系統(tǒng)性不強,跳躍性大。比如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一章《走近細胞》,包括《從生物圈到細胞》和《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兩節(jié)。有的教師不理解為什么要安排這一章,認為應當像以往教材一樣,一開始就講組成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有的教師不理解第一節(jié)的兩部分內容——“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和“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之間的關系,覺得二者之間是隔裂的,跳躍性大。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必須從整體上理解新教材的知識體系。
新的知識體系如何構建呢?關于必修模塊,課程設計思路中有這樣一段話:必修模塊“所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認識生命系統(tǒng)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fā)展和變化規(guī)律以及生命系統(tǒng)中各組分間的相互作用”??梢?,高中生物課的學習應當將生命系統(tǒng)作為認識對象,這與初中生物課以具體的生物為認識對象有了本質的區(qū)別。這段話也揭示出必修模塊的教學內容應當以系統(tǒng)論的思想觀念來統(tǒng)領。必修1《分子與細胞》是引導學生認識細胞這個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包括其物質和結構基礎、發(fā)展和變化規(guī)律以及系統(tǒng)中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