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詩詞名句范文
時間:2023-03-31 08:56: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愛情詩詞名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叮嚀你的 你說不會遺忘 你告訴我的一我也全部珍藏 對于我們來說 記憶是飄不落的日子 永遠不會發(fā)黃 相聚時候總是很短 期待的時間總是很長 歲月的溪水邊 揀拾起多少閃亮的詩行 如果你要想念我 就望一望天上那 閃爍的繁星 有我尋覓你的 目----光
我輕快地飛過高山, 悠閑地穿過樹林, 偶爾在電線上歇歇足, 靜聽大自然和-諧的聲音。 我常同白云嬉戲, 同小溪吟唱。 我浪漫的找尋白雪公主的故鄉(xiāng), 憂傷地聽望帝化鵑的傳說。 我為諾亞銜過橄欖枝, 我曾獻身為畢加索。 胸中有偉大的愛情, 處處有我歡樂的歌
我全都勇敢地接過 歡樂的愛 那樣歡樂 哪怕往往少了點思索 痛苦的愛 盡管痛苦 卻常常多了些收獲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我為愛而忘情 我為愛受折磨 不論忘情還是折磨
昔日的繁華永遠無法彌補今生的痛
下雨了,陽光中的雨水, 就這樣飄然而下,悄悄地,默默地揮灑。 就像那路上的腳步,輕輕地,慢慢地遠去。 悄悄的來,輕輕的走。 留不下長久的痕跡, 當天空的烏云散去, 依然是藍藍的天,白色的云。
壓根兒沒見最好的,也省得情思縈繞。 原來不熟也好,就不會這般顛倒。 第一不見最好 免得神魂顛倒 第二不熟最好 免得相思縈繞
如果落葉能寄去我所有的思念 我愿將心扉敞開等你投入我的懷抱 如果風能將你的消息帶來我的身邊 我愿化成大樹為你留下熟睡的溫床 在淡淡的夜里,給你說小小地故事 恬美的世界,我為你唱一曲曲動聽的歌 冷雨夜,在雨中漫步 街燈,霓虹,照出我們留在潮濕地面的身影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明明無法抵擋這種思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 用自己冷漠的心 對愛你的人 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
誰曾見你彷徨 帶著淡淡愁妝 渾身累累是傷 卻依然倔強 誰曾見你迷惘 在冰冷的地方 破碎的翅膀 卻還希望飛翔 誰已成過往 誰還在身旁 誰是誰心中永遠的傷 誰無心插柳 誰有意栽花 誰迷失在誰的劍芒之下 誰無意回想 誰有意遺忘 誰是誰心中永遠的傷 誰早已離開
我 是一朵出水的白蓮 帶著羞澀 來到這美麗的人間 我 是一朵高雅的白蓮 懷著夢想 來品這絢爛的人生 不憂 也不懼 風霜還不曾來侵蝕 秋雨也未滴落 我已亭亭 這正是 我最美麗的時刻 綻放芬芳的笑顏 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 莫怕歲月無情
篇2
關鍵詞:想象;聯(lián)想;情感體驗
在世界文學史上,詩歌是一種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學體裁。在詩歌萌芽的原始時代,它是與音樂、舞蹈三位一體的藝術,并不獨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藝的進步,詩歌先與舞蹈分了家,后又與音樂分離了,逐漸演變?yōu)橐环N特定的文學體裁,但是與其他的文學體裁相比,它與音樂、舞蹈的關系還是相當密切的。
《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边@幾句話簡練地說明了詩歌是人們感情強烈沖動的產物,是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我們可以說詩歌是運用精煉而富有節(jié)奏的語言,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fā)強烈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學體裁。
那么,要去解讀詩歌,就要知道詩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古詩詞都有嚴格的字數(shù)限制,故詩人或詞人在塑造形象,抒發(fā)感情時必須選擇最典型的場景,截取最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用最凝練的語言去塑造形象。那么,我們在解讀詩歌時需抓住這個特點。如李商隱的愛情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詩歌意境概括了人類一種刻骨銘心的相思,痛催肝腸的離別,生死不渝的忠貞這樣的一種共同的情感體驗。
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心靈的歌?!蔽膶W形象的創(chuàng)立離不開詩人澎湃的激情和豐富多彩的想象,豐富的想象是創(chuàng)造詩歌必不可少的。別林斯基說過:“誰懂得詩歌,誰就已富有詩情的靈魂;可是,要使自己成為一個詩人,這還嫌不夠;為達到這一點起見,必須天生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只有它才能構成詩人有別于非詩人的特長?!彼?,在解讀詩歌時要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由暮色中的街燈聯(lián)想到天上的明星;由人間的街市,幻想出一個天上的街市,天上人間在想象中聯(lián)成一體;牛郎織女的故事是個悲劇,卻把他們想象成天上街市的幸福一對;由流星聯(lián)想到牛郎織女手提的燈籠,從而表達了對自由幸福的理想追求。
對于詩歌的解讀要在充分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的基礎上,去感悟,即情感體驗,結合詩歌的表現(xiàn)內容、表達方式對詩歌進行鑒賞?!耙磺芯罢Z皆情語”,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會帶上詩人的感彩,為表達詩人的特定情感服務。“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中的名句。天色已晚,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淌于山石之上,猶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下閃閃發(fā)光,這是多么幽清明凈啊!這僅僅是大自然之美嗎?不,這與他追求的高潔理想的境界完全一致。這是景,更是情,詩人在詩中已經把情和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體驗,可以運用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進行體驗,讓他們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盡量地貼近,在景物的描寫中去感悟、去體驗。
古詩詞教學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把相同題材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深入感悟,把繪畫引入課堂,讓學生扮演詩中人物的角色等。只要我們語文教師在不斷的實驗和總結中尋找適當?shù)姆椒?,那就一定能開創(chuàng)出古詩詞教學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文學史》 羅宗強 陳洪 主編
篇3
【關鍵詞】美學;三美理論;《長恨歌》;翻譯
1、引言
中國古詩歌語言精練自然,意境優(yōu)美高雅,韻律和節(jié)奏韻味深長、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形式一般工整對齊,是意美、音美和形美 (即本文所指的古詩歌的“三美”) 的三重凝聚。從翻譯美學理論來看,譯詩皆以譯文是否傳達原詩的美作為檢驗詩歌譯文質量的最高標準。許淵沖關于漢語的“三美”擴展到中國古代詩詞的英譯與英譯研究中, 他主張應先追求意美, 其次求音美, 再求形美, 并力求三者統(tǒng)一。從意美 、音美 、形美 角度賞析《長恨歌》的許譯本和楊譯本兩譯本, 我們發(fā)現(xiàn), 楊氏夫婦和許先生以不同的翻譯表達, 再現(xiàn)了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意美, 音美, 形美。
2、關于《長恨歌》
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一首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絕妙好詩。其精煉優(yōu)美的語言, 形象生動的人物描畫, 情景交融的敘事方式以及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情節(jié)讓讀者見證了唐玄宗和楊貴妃那段浪漫而又悲切的愛情傳奇。詩人以“情”為中心,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先諷后贊,先華艷后凄婉,其中的景物與人的思想感情描繪的極其生動,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征的景物、事物,通過他們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內心的感情,情節(jié)更是婉轉動人,纏綿悱惻,不愧為千古絕唱。
3、許淵沖先生的“三美理論”
“三美理論”最早由魯迅先生提出, 他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 漢語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優(yōu)點。許先生把魯迅先生關于漢語的三美擴展到中國古代詩詞的英譯與英譯研究中。
20世紀初,英國漢學家韋利認為譯詩用韻會因聲損義,因此他把詩譯成自由詩或散體詩,這就開始了詩詞翻譯史上的詩體與散體之爭。一般說來,散體譯文重真,詩體譯文重美,所以散體與詩體之爭就升華為真與美的矛盾。許鈞教授指出,翻譯求真而詩更求美,所以譯詩應該在真的基礎上求美,也就是說,求真是最低標準,求美是最高標準。
詩歌是人們傳情表意的重要方式,特別是在古代,由于它特有的音韻便于記憶,在古代文學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國古詩語言高度含蓄、凝練,有著特別的美集中體現(xiàn)在音美、形美和意美三方面如何在翻譯中完美地體現(xiàn)這“三美”,是翻譯理論和實踐的一個重要而頗有爭議領域
詩之根本為詩,就是因為它有諧美的音韻、嚴整的格律,以及某些規(guī)定的形式。這種形式上的嚴格限制,使得詩歌翻譯成為文學翻譯中最難的部分。絕大多數(shù)譯者都主張盡量保留詩歌的形式,以詩譯詩。
許氏主張應先追求意美, 其次求音美, 再求形美, 并力求三者統(tǒng)一。 他也很重視從詩歌翻譯的角度看“意美” , 這與中國古代詩詞的特點相契合。中國古代詩詞多采用以物寓情的寫作手法來抒發(fā)作者心中美的感受。因此, 他在翻譯時試圖盡力體現(xiàn)出這種“意美”。許淵沖先生在翻譯中國古代詩詞時也很講求“音美”和“形美”, 此處的“音美”和“形美”是指詩詞的押韻和句數(shù)。中國古代詩詞對平仄、韻律以及句數(shù)的要求很嚴格, 就像“戴著手銬腳鐐跳舞” , 而唐詩宋詞就在這種嚴格的詩詞格式中誕生了。許氏在翻譯中也自覺戴上了這副“手銬腳鐐” , 除了傳達詩歌的“意美”外, 還力求譯文具有嚴格的韻律、音步和句數(shù), 使譯文于原文擁有同樣的“音美”和“形美”。從許淵沖先生的翻譯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 幾乎他所有的譯詩都韻腳工整,音步整齊, 句數(shù)與原詩相當, 很難讀出自由體詩的味道來。
4、詩歌賞析
4.1對意美的體現(xiàn)
“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對于長恨歌的主題把握眾說紛紜。詩歌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為線索,賦予了它更廣泛的意義。詩歌筆觸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整體上看,楊和許的譯文都保留了原詩的意境之美。兩人譯本都為愛情詩,細膩唯美。
對于詩歌題目的翻譯,好的題目翻譯給你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也對整個譯本有一個統(tǒng)領的作用。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對于長恨歌的詩名翻譯楊戴夫婦和許先生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譯本。
Song of eternal sorro(楊戴)
The everlasting regret(許)
從意美角度分析,這兩個譯本都各有千秋。所側重的不同,根據長恨歌的詩歌本意,“恨”應該是懊悔或者遺憾的意思,因此regret更能體現(xiàn)恨得意境和表現(xiàn)力度,更加符合原文。
由于歷史和習慣的原因所形成的特有意境是不同的,正是因為這種不同所以具有一定的不可譯性。如“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樣的歷史名句,其中的個中意味則是無法翻譯出來的。即便是翻譯出來也要面臨著信息丟失的結果。從古至今,月亮成為了寄托相思的象征,唐玄宗與楊貴妃情深義厚,自然會“行宮見月傷心色”
那么這句詩的翻譯有一下兩個版本
In his refuge he saw the moon, even it seenmed sad and wan(楊譯本)
The moon viewed from his tent shed a soul-sea-ring light(許譯本)
兩種譯本都刻畫出了見月傷心的獨特意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白居易使用夸張手法,反襯出楊貴妃的傾國傾城之貌。此句詩的英譯有兩個版本,
Glancing back and similing she revealed a numbered charms. all the powdered ladies of the six palaces at once seemed dull and coreless(楊譯本)
Turning her head she smiled so sewer and full of grace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s faces. (許譯本)
“百媚生”的“百”字其實是古文中常用虛數(shù)用法,類同與“三”等虛數(shù)的用法。在這個字的處理上,楊堅持直譯,但是目標語讀者沒有虛數(shù)的概念,會產生為什么不是千或者萬的疑問。而許的譯本中卻意譯為“full of grace”顯得更貼切。
另一處“粉黛”,原指妃子們化妝的用品,實指后宮佳。楊的譯本譯為 “powdered ladies”,而許的譯本翻譯為“the fairest ladies” 許的譯本對于目標語讀者來說顯得更容接受而且符合美學特點。
4.2音韻美和形美
漢語詩歌的音韻美指的是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式。漢詩有頭韻和尾韻。尾韻的特點通常是一韻到底?!堕L恨歌》是古體詩,韻律變化多樣。尾韻基本沒有一韻到底的。這也決定了英譯本中很難有保留漢語詩歌音韻美的特點。是不可譯因素的作用。對比兩個譯本不難發(fā)現(xiàn),楊譯本基本沒有尾韻,屬于自由體詩歌。許譯本則每兩行壓一韻。更好的傳達了音韻美的特點。
除了音韻美的特點,漢語詩歌具有獨特的固定格式和建行形式。長恨歌是七言樂府詩,共120行。許譯本與原文一致共120行,每行12個音節(jié);而楊譯本卻有208行,單行音節(jié)數(shù)不一。一般來說,七言詩在英譯中可處理為12或者13個音節(jié)。英譯文的行數(shù)會大大超過原文,因為在英詩中每行不必為完整的話,意義可在下一行完成。楊譯本208行雖說正常但是比起許譯本還是顯得有些臃腫。但是12個音節(jié)雖然比7個字臃腫,但是讀起來抑揚頓挫,節(jié)奏感很強烈。
5、總結
中詩英譯時,由于中國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尤其詩歌用詞的高度凝練及其豐富的意韻,對詩歌的翻譯可以說是難中之難。因此,才有了“詩無達估”及詩歌可譯不可譯之爭??v觀兩個譯本的風格,楊譯本多使用直譯方式,重視保持對原詞的忠實。字字相對卻有失音韻之美。而許譯本通過意譯“以創(chuàng)補失”把音形意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更講求意蘊上的對等,體現(xiàn)了詩詞的整體美?!耙?、形、意”三美兼?zhèn)洌坏A袅嗽~的意境,而且無論是詩歌措辭上的細膩唯美,還是格式押韻上的恰到好處,都給人以美的享受。達到了茅盾先生所提出的水準,即“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像讀原作一樣得到啟發(fā)、感動和美的感受”。
【參考文獻】
[1]呂叔湘.中詩英譯比錄[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2]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4]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篇4
摘要 來自不同時代的三首《長相思》,以不同的表達方式抒寫了人類的共同情感。蕭統(tǒng)詩含蓄古樸,欲言又止中傳遞出情感的沉重與無奈;李白詩華麗奔放,在有力度的情感上又加了一層政治的隱喻,意味雋永;白居易的詞則既有詞體的婉約細膩,又有盛唐詩的意境空靈,體現(xiàn)了詞體新興時期的風貌。
關鍵詞:長相思 蕭統(tǒng) 李白 白居易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從人類擺脫動物性的那一刻起,就有一種真摯永恒的感情,跨越時間的荒野,橫渡千山萬水,將一顆顆細密敏感的心靈緊緊纏繞,用綿長的想念淹沒無數(shù)濕潤的眼睛?!伴L相思兮長相憶”,相思,正是這樣一種人世間最普遍、最易引起共鳴的情感力量。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不斷受其浸染,將消失在歷史煙云中的情感碎片鮮活地再現(xiàn)于動人的文辭中?!吧涎蚤L相思,下言久別離”,“相思”總是與“長”結合在一起。是真情,思念便不能不深,不得不長。相思如流水悠悠,如絲線綿長,細膩、溫柔、深沉,牽牽絆絆地跟隨著遠方的游子倦客,將百煉之鋼也化成了纏綿不斷的情思一縷。
《長相思》是六朝樂府古曲。從樂府曲,到唐代的教坊曲,再到唐宋詞,它作為不同時期的“流行歌曲”,不僅歷史悠長,而且曾在不同的時代風靡一時。李賀《夜坐吟》中就曾寫道“鉛華笑妾顰青娥,為君起唱長相思”?,F(xiàn)在流傳下來的《長相思》,六朝樂府有十四首,唐代十七首,宋詞則有百多首。人們所熟知的《長相思》,往往是白居易的那首《長相思?汴水流》,或者林逋的《長相思?吳山青》。其實在唐宋詞以前,樂府《長相思》也多有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佳篇佳句。
梁?昭明太子
《長相思》
相思無終極,長夜起嘆息。
徒見貌嬋娟,寧知心有憶。
寸心無以因,原附歸飛翼。
思念太深太長,以至于沒有盡頭、沒有終極,無日無夜的相思煎熬內心,又怎能輕易入眠?作者相思的是誰、是什么,我們不知道,透露給我們的僅僅是一句似有所指又不曾指明的“心有憶”,再加上“徒見貌嬋娟”一句的欲言又止。前四句都表露了一種不能為外人道的深沉情感??蓢@的是,此心此情竟然無法傳達,只能愿它附于鳥兒自由的雙翼,為遠方的那個人捎去思念。在李商隱的名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中,能看出昭明太子此詩的痕跡。這是一個精彩的反說化用,蕭統(tǒng)是心無因而托于翼,李商隱則是身無翼而傳于心。心翼之間,同樣傳達了相思的真摯與無奈,但也傳遞出了唐人與前人的不同,心與翼的不同歸屬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南朝人重具體物象而唐人重心象、重主觀的差異。
千載之下,在歷史的塵灰里,我們貿然做著種種猜測,去填補對歷史的獵奇和對偶像的崇拜。以太子貴胄,才華橫溢、儒雅多情,卻又傳奇般地英年早逝,昭明太子蕭統(tǒng)一直是個引人嗟嘆遐思的歷史人物。臨風遙想當年風華,是否美女如云的東宮里,英俊多情的太子在環(huán)繞身畔的鶯鶯燕燕中難覓知音,思念著遠方某個不為人知的女子?她是被阻隔在皇宮之外,還是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使他限于某種羈絆不能與之相伴相守?而這位神秘的姑娘是否配得起風華絕代的他?又是怎樣的深長綿邈的思念才稱得上是“無終極”呢?結尾的“無以因”又把這種相思投入無所依傍的虛空。太子的執(zhí)著深情令人嘆惋!
同樣是相思,盛唐的相思曲便截然不同于南朝,無論體式的改變,還是情感表達的不同,都昭示著盛唐時代的特征。
李白
《長相思》三首之一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 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 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 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這是只屬于李白的氣質。那種窮天辟地依然苦尋不著、簡直令人發(fā)狂的感受,把摧人心肝的期盼與無奈說的透徹入骨。但相思即使到了極致,也不是令人低沉絕望的,反而依然能有一種力量感。全首詩句句押韻,并且押的是暢通無阻的平聲韻,給人以通透貫徹之感,一氣呵成,如行云流水,不拖沓,無滯礙,“毫無艱難之色”地將一份帶有強烈氣勢的情感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出來,有如潑墨之畫作。
首先交代環(huán)境并進行鋪陳:絡緯秋啼,霜色凄涼,在秋天的一個夜晚,孤燈不明,詩人愁思欲狂,卻只能對著月亮深深地嘆息,先給讀者營造了一個如此凄美的畫面,然后點明相思所指――“美人如花隔云端”。這兩句有著屈原《離騷》的味道,亦隱約可見《蒹葭》中那位溯源而上的遠古詩人的身影。然而魂飛的再苦也是無用,遙遠的關山連夢中到達都那么艱難,如此痛徹心扉的相思讓人五內俱傷!這種強烈的情感表達來自詩人的用韻與修辭,更來自于詩人心中深厚的噴薄型的氣勢情感,使得讀者的心理和感情也被拖曳而下,不能自主地受到感染。最纏綿的相思之情亦可被賦予如此力量,正是盛唐詩歌獨一無二的可貴品質!相比之下,李白的相思雖表達得更苦更深卻也更為通達,蕭統(tǒng)則更多了一分說不得的內斂與苦澀,顯示出兩個時代的不同風貌。
另一方面,李白的相思因蘊含了“長安”、“美人”兩個富有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詞語,使其內容不僅僅停留在男女之情上,更多了一重隱喻的政治指向,使詩歌在兩個維度上都可以展開。形式的流利上又多加了一層含蓄的表達,使其意味更加深長雋永。蕭統(tǒng)的詩歌,總體上似乎也籠罩著政治與宮廷帶來的寂寞、無奈、壓抑,雖有蘊藉之味,卻模糊到了無從體認,難以帶給人這一層次上的興發(fā)感動。從這一角度說,李詩內涵之豐富、情感之充沛要勝于蕭詩。而這亦符合歷史和文學史的規(guī)律,唐詩正是在吸收了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達到了繁榮高峰。李白此詩無疑受了六朝樂府《長相思》的影響,再以更成熟的藝術手法和盛唐賦予的心理情感重新加以開拓,從而留下了千古名作。
白居易
《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每個時代都有愛情,但每個時代人表達愛情的方式并不一樣。詞體產生以后,更多的愛情表達被放置在了詞里,尤其是宋詞,其細膩,其悠長,都與唐詩中的愛情詩迥然有別。白居易的這首《長相思》正處于盛唐詩與宋詞交界的時代里?!霸姷皆腕w變新”,中唐文學正處在轉型期――既不再單純延續(xù)盛唐的特質,也還沒有像宋代那樣完全徹底地轉化了時代特征,呈現(xiàn)出復雜、交融、創(chuàng)新的多元生態(tài)面貌。此時作為新興文體出現(xiàn)的詞作《長相思》,無疑也帶有這個時代的獨有特征。
月下脈脈的流水環(huán)繞著整個詞篇,流水、思念、恨三者異體同構,都是那么綿長深遠,欲斷還休。詞中山含情,水凝愁,點點相思隨流水,綿延不盡;此處之恨,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之恨,是“恨君不似江樓月,只有相思無別離”之恨。而結句“月明人倚樓”,將這種相思之苦定格成一幅意境悠遠的畫面,吟之回味不盡。從結構上說,這首詞吸收了民歌的表達方式,回環(huán)復沓的句式、流水般的節(jié)奏及疊字疊韻的使用造成了綿遠悠長的韻味。就其題材內容、表現(xiàn)方式、美學風味來講,它毫無疑問是首精彩的詞,但與更典型的宋詞相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首詞中還殘留了詩歌尤其是唐代詩歌的表現(xiàn)方法。它既是典型的詞體,也保留了唐詩的意境。結尾的“月明人倚樓”,正是盛唐人善造意境,以景結尾、含蘊不盡的典型手法。在詩與詞的藝術分工、美學區(qū)別還沒有那么清晰的時代,詩詞仍處在交界混雜的局面中,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晚唐詩作與詞的風味極似便是另一個有力的例證。
似乎從一開始,《長相思》這支穿越了無數(shù)朝代的歌,就被賦予了苦情的主題。無論是作為雜曲歌辭還是宋詞歌辭,在不同的音樂系統(tǒng)里,以它命名的曲調總是憂傷哀怨,歌詞也總是纏綿凄苦。盡管如此,人類的情感是復雜的、變化的,相思雖一調,卻涵蘊了闡述不盡的情感內涵,在千百年來被人常解常新。雖然詞譜已經失傳,但是我們可以想象,蕭統(tǒng)所用的樂府《長相思》曲調應該是樸質沉著,李白的《長相思》曲則流暢激烈,而由白居易奠定的詞調《長相思》則定是回環(huán)凄婉;如果說蕭統(tǒng)詩中的相思是難以出口的無奈與孤獨,李白詩中的相思是透徹而奔放,那白居易詩中的相思就是綿渺悠長,不絕如縷;如果說蕭統(tǒng)的相思是孤飛的鳥,李白的相思是清徹的月,白居易的相思就是悠悠不絕的流水和情人似水的眼眸。
人世幾千年,真情永流轉。人類的情感因表現(xiàn)方式的千變萬化而萬古長新,但穿越歷史跨越空間,永恒不變的唯有那份真情,也唯有那些表達了人類最真摯美好情感的作品才能在人間傳唱不絕。相思,一個被抒寫了幾千年的主題,古人寫,今人也在寫:“夕陽一點如紅豆,早把相思寫滿天”,現(xiàn)代人筆下的相思一樣優(yōu)美動人。只要人間有情,相思還會綿延抒寫下去,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參考文獻:
[1] 《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