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散文集范文
時間:2023-03-15 19:43: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畢淑敏散文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謝麟珺
畢淑敏以她敏銳的目光,寬厚的心懷和理性的文字,像是在月光下,小溪邊,給我們講述一個神秘迷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帶我們找到心靈的出口。
畢淑敏的散文不同于張曉風。她只是給我們講述一個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瀾不驚的水。
她的特點是能夠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東西,所以她的文章帶著情感。這種情感,是在你無聊時可以端起它一邊喝一杯熱騰騰的咖啡一邊翻頁,是在你心煩意亂時讓你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是在你悲傷難過時看看,找到自己的安慰。
你若能細細體會,必能發(fā)現(xiàn)那隱藏于故事中的一份細膩、一份溫柔、一份執(zhí)著,對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變的心。
在《孩子,我為什么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駁作者說出的“從未打過人”:“媽媽,你經(jīng)常打一個人,那就是我。”
也許我們曾受到過家長的批評責怪甚至打罵。但是我們知道嗎,每一次孩子的挨打,只會在母親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
她把對孩子的溫柔、嚴厲、疼愛、生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篇2
畢淑敏,山東文登人。1991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文學碩士。1987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中短篇小說《女人之約》《昆侖殤》《預約死亡》和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驚奇》《提醒幸福》等。畢淑敏多篇文章入選現(xiàn)行中小學課本,在文學界和醫(yī)學界享有盛譽。作家王蒙稱她為“文學的白衣天使”。讀畢淑敏的作品最直接的感覺是儼如在聽一位真誠善良的大姐不動聲色地講述著她身邊發(fā)生的平凡有趣的事情,她總是真誠坦白地訴說著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悟,不做作,不賣弄,不張揚,不故作高深,不故弄玄虛,總是那么親切自然,而又處處表現(xiàn)出令人欽佩的睿智和深刻。她的散文《提醒幸?!贰段液苤匾贰段业奈鍢印贰峨x太陽最近的樹》等被選入新版中學語文課本,相信對中學生的文風有著良好的引領作用。
素面朝天
畢淑敏
素面朝天。我在白紙上鄭重寫下這個題目。夫走過來說,你是要將一碗白皮面,對著天空嗎?
我說有一位虢國夫人,就是楊貴妃的姐姐,她自恃美麗,見了唐明皇也不化妝,所以叫……夫笑了,說,我知道??墒悄悴⒉幻利?。
是的,我不美麗。但素面朝天并不是美麗女人的專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選擇的一種生存方式。
看著我們周圍。每一棵樹、每一葉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妝,面對驕陽、面對暴雨、面對風雪,它們都本色而自然。它們會衰老和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種真實。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為何要將自己隱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
見一位化過妝的女友洗面,紅的水黑的水蜿蜒而下,仿佛洪水沖刷過水土流失的山巒。那個真實的她,像在蛋殼里窒息得過久的雞雛,漸漸蘇醒過來。我覺得這個眉目清晰的女人,才是我真正的朋友。片刻前被顏色包裹的那個形象,是一個虛偽的陌生人。
臉,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證件。我的父母憑著它辨認出一脈血緣的延續(xù);我的丈夫,憑著它在茫茫人海中將我找尋;我的兒子,憑著它第一次銘記住了自己的母親……每張臉,都是一本生命的圖譜。連臉都不愿公開的人,便像捏著一份涂改過的證件,有了太多的秘密。所有的秘密都是有重量的。背著化過妝的臉走路的女人,便多了勞累,多了憂慮。
化妝可以使人年輕,無數(shù)廣告喋喋不休地告誡我們。我認識的一位女郎,盛妝出行,艷麗得如同一組霓虹燈。一次半夜里我為她傳一個電話,門開的一瞬間,我驚愕不止。慘亮的燈光下,她枯黃憔悴如同一冊古老的線裝書。“我不能不化妝。”她后來告訴我,“化妝如同吸煙,是有癮的,我已經(jīng)沒有勇氣面對不化妝的我?;瘖y最先是為了欺人,之后就成了自欺。我真羨慕你??!”從此我對她充滿同情。我們都會衰老。我鎮(zhèn)定地注視著我的年紀,猶如眺望遠方一幅漸漸逼近的白帆。為什么要掩飾這個現(xiàn)實呢?掩飾不單是徒勞,首先是一種軟弱。自信并不與年齡成反比,就像自信并不與美麗成正比,勇氣不是儲存在臉龐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瘖y品不過是一些高分子的化合物、一些水果的汁液和一些動物的油脂,它們同人類的自信與果敢實在是不相干的東西。猶如大廈需要鋼筋鐵骨來支撐,而決非幾根華而不實的竹竿。
常常覺得化了妝的女人犯了買櫝還珠的錯誤。請看我的眼睛!濃墨勾勒的眼線在說。但柵欄似的假睫毛圈住的眼波,卻暗淡猶疑。請注意我的口唇!櫻桃紅的唇膏在呼吁。但輪廓鮮明的唇內(nèi)吐出的話語,卻膚淺蒼白……化妝以醒目的色彩強調(diào)以至于強迫人們注意的部位,卻往往是最軟弱的所在。
磨礪內(nèi)心比油飾外表要難得多,猶如水晶與玻璃的區(qū)別。
不擁有美麗的女人,并非也不擁有自信。美麗是一種天賦,自信卻像樹苗一樣,可以播種可以培植可以蔚然成林可以直到地老天荒。
我相信不化妝的微笑更純潔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妝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誠,我相信不化妝的女人更有勇氣直面人生。
假若不是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禮儀,我這一生,將永不化妝。
【評點】
《素面朝天》這篇散文,其主旨是“修心勝過修面”,其立意不算新奇,但文中新奇的譬喻每每令人拍案叫絕。將女人靠化妝奪人眼球的行為喻為“買櫝還珠”,將“磨礪內(nèi)心與油飾外表”的差異喻之為“水晶與玻璃的區(qū)別”,將一位同事卸妝后“枯黃憔悴”的臉喻之為“一冊古老的線裝書”,可謂妙趣橫生,令人回味。再就是文中多處巧用對比,更有一種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將自然萬物的“本色而自然”與女人“隱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進行對比,說明了人類的虛偽;將一位同事卸妝前后反差強烈的形象進行對比,說明了患有“化妝依賴癥”的女人內(nèi)心的脆弱。形象的譬喻、巧妙的對比使作者的說理深刻而有趣。
【寫作借鑒】
閱讀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學到借助比喻和對比來說理的方法。比喻的意義在于使空洞的事理變得具體可感,對比手法的意義就是把事物、現(xiàn)象和過程中矛盾的雙方安置在一定條件下,使之集中在一個完整的藝術統(tǒng)一體中,形成相輔相成的比照和呼應關系。運用對比的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xiàn)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愛的回音壁
畢淑敏
現(xiàn)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幾乎都是一個孩子,關愛之心,大概達到了中國有史以來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個蘋果,姐妹兄弟多了,就會分成好幾瓣。若是千畝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獨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的幸福?我好奇地問過。孩子們撇嘴說,不,沒覺著誰愛我們。
我大驚,循循善誘道,你看,媽媽工作那么忙,還要給你洗衣做飯,爸爸在外面掙錢養(yǎng)家,多不容易!他們多么愛你們啊……
篇3
有一次,我把一條舊呢褲送到街上的洗染店。師傅看了以后,說,我會盡力洗熨的。但是,你的褲子,這一回穿得太久了,恐怕膝蓋處的鼓包是沒法熨平了。它疲倦了。
我吃驚地說,褲子――它居然也會疲倦?
師傅說,是啊。不但褲子會疲倦,羊絨衫也會疲倦的,所以,穿過幾天之后,你要脫下晾晾它,讓毛衫有一個喘氣的機會。皮鞋也會疲倦的,你要幾雙倒換著上腳,這樣才可延長皮子的壽命……
我半信半疑,心想,莫不是該師傅太熱愛他所從事的工作了,才這般體恤手下無生命的衣料。
又一次,我在一家工廠,看到一種特別的合金,如同諂媚的叛臣,能折彎無數(shù)次,韌度不減。我說,天下無雙了??偣こ處煋u搖頭道,它有一個強大的對手。
我好奇,誰?
總工程師說,就是它自己的疲勞。
我訝然,金屬也會疲勞啊?
總工程師說,是啊。這種內(nèi)傷,除了預防,無藥可醫(yī)。如果不在它疲勞限度之前,讓它休息,那么它會突然斷裂,引發(fā)災難。那一瞬,我知道了疲倦的厲害。鋼打鐵鑄的金屬尚且如此,遑論肉胎凡身!
疲倦發(fā)生的時候,如同一種會流淌的灰暗,在皮膚表面蔓延,使人整個地困頓和蜷縮起來。如果不加克服和調(diào)整,黏滯的不適,便如寒露一般,侵襲到身體的底層。我們了無熱情,心灰意懶。我們不再關注春天何時萌動,秋天何時飄零。我們迷茫地看著孩子的微笑,不知道他們?yōu)楹慰鞓贰N覀儾粣巯ё约毫?,覺察不到自己的珍貴。我們不熱愛他人了,因為他人是使我們厭煩的源頭。我們麻木困惑,每天的太陽都是舊的。陽光已不再播撒溫暖,只是射出逼人的光線。我們得過且過地敷衍著工作,因為它已不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動力。
疲倦是一種淡淡的腐蝕劑,當它無色無臭地積聚著,潛移默化地浸泡著我們的神經(jīng),意志的酥軟就發(fā)生了。
在身體疲倦的背后,是精神率先疲倦了。
我們喪失了好奇心,不再如饑似渴地求知,生活納入塵封的模式,甚至婚姻,也會疲倦。它刻板地重復著,沒有新意,沒有發(fā)展。愛情的彈性老化了,像一只很久沒有充氣的球,表皮皸裂,塌陷著,摔到地上,“噗噗”地發(fā)出充滿怨恨的聲音,卻再不會輕盈地跳起,奔跑著向前。
疲倦到了極點的時候,人會完全感覺不到生命和生活的樂趣,所有感官都在感受苦難,于是它們就保護性地不約而同地封閉了。我們便閉鎖在一個狹小的繭里,呼吸窘迫,四肢蜷曲,漸漸逼近窒息了。
疲倦的可怕,還在于它的傳染性。
一個人疲倦了,他就變成一炷迷香,在人群中持久地散布著疲倦的細微顆粒。他低落地徘徊著,拖拽著整體的步伐。當我們的周圍生活著―個疲倦的人,就像有―個餓著肚子的人,無聲地要求著我們把自己精神的谷粒,撥一些到他的空碗中。不過,如果我們這樣做了之后,才發(fā)覺不但沒有使他振作起來,自身也莫名其妙地削弱了。
身體的疲倦,轉而加劇著精神的苦悶。
變更太頻繁了,信息太繁復了,刺激太猛烈了,擾動太浩大了,強度太兇,頻率太高……即使是喜悅和財富吧,如果沒有清醒的節(jié)制,鋪天蓋地而來,也會使我們在震驚之后深刻地疲倦了。
當疲倦發(fā)生的時候,我們怎么辦呢?
看看大自然如何應對疲倦吧。春天的花開得疲倦的時候,它們就悄然地撤離枝頭,放棄了美麗,留下了小小的果實。當風疲倦的時候,它就停止了蕩滌,讓大地恢復平靜。當海浪疲倦的時候,洋面就絲綢般的安寧了。當天空疲倦的時候,它就用月亮替換太陽……
人們沒有自然界高明。不信,你看。當?shù)缆菲>氲臅r候,就塞車。當辦公室疲倦的時候,就推諉和沒有效率。當組織者疲倦的時候,就出現(xiàn)混亂和不公。當社會出現(xiàn)疲倦的時候,就冷漠和麻木……
篇4
關鍵詞:重視教材;個性解讀;活化教材
對于每一個走進課堂,直接面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教師來說,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困惑始終是圍繞著語文課教什么、如何教而發(fā)生的。在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不斷翻新的今天,我們似乎也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過于求新,追求轟轟烈烈的革新。一節(jié)課表面上是師生互動,喧嘩熱鬧,但實際上留存在學生腦海中的精華并不多,甚至沒有??v觀我們身邊的一些例子,不外乎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舍棄課本,課外尋文
有些教師覺得課本內(nèi)容尤其是一些經(jīng)典課文陳舊了,就一味地從雜志、網(wǎng)絡上選擇一些時文給學生,卻忽視了去思考這些文章究竟適不適合學生。
二、依賴課件,忽視文本
因為現(xiàn)在教學多媒體的普及,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一會兒出圖片,一會兒放視頻,卻忽視了引導學生去深入解讀文本本身,甚至連朗讀課文都沒有很好地落實,以至于學生學完了還不記得課文內(nèi)容、讀起課文來結結巴巴。
三、依賴教參,照本宣科
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過分依賴教參,缺乏自己的思考或者沒有深入地解讀文本,變成了教參復讀機、留聲機,這樣學生充其量也就是混個教參答案,究竟能從課本中領悟多少,卻是個未知數(shù)。
如今,“大語文觀”已經(jīng)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了,“革新教學模式,樹立課程意識”也已成為近年來教學改革的焦點。然而如何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始終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反復思考的問題。細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要求:“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可見,新課標要求下的語文教學是從“本”出發(fā),它是源自文本、立足文本、重視文本,這也就是我們課堂教學時總提的“教好教材”。如何“教好”在中學語文教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與重要的意義。
教好教材,在這里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要重視課本,讓語文教學走出“看似熱鬧”的課堂怪圈,重新返璞歸真;二是如何活化教材,引導學生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提高素養(yǎng)。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語文教學新模式,它應該摒棄那種看似熱鬧的表演,回歸樸素扎實的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有所收獲,讓教師在堅實的課堂教學中獲得真正提升。
針對一開始我提出的一些教學弊端現(xiàn)象,能做到從“本”出發(fā),就可以避免和解決。
1.從“本”出發(fā),是重視課本課文的教學,特別是經(jīng)典課文的解讀
從課外尋找文章好不好?有沒有必要?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向課外拓展閱讀必須以課本為依托,從課文入手,引導學生由課內(nèi)逐漸走向課外。比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是小說單元,教師教學中應該著力把單元里的課文講深講透,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逐漸掌握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從而活用它去解讀一些新的小說。再如第五單元是古典文學單元,那么可以通過扎實的課文教學,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鑒賞古典小說的美,這樣有立足點的課程教學才是有效的。
我們的課本里有許多經(jīng)典名家的作品,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藤野先生》《背影》《老王》《我的母親》都是寫人的典范,我們通過學習不僅能提高閱讀鑒賞水平,還能從中學到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這里就以《藤野先生》和《我的母親》為例?!短僖跋壬芬晃年P于“我”和藤野的相識、相處到相知,是寫身邊人和師長的很好模仿范例。初識藤野時,描繪了他的外貌,相處階段精選了四件事情,從不同方面表現(xiàn)藤野的性格品質(zhì),描寫注重對話與神態(tài)。這些正是中學生記敘文寫作中所欠缺的,學生完全可以進行模仿寫作。再如的《我的母親》,它在選材上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示。文中的母親形象不是單一的,而是立體的、富有層次的。這關鍵就在選材,首先描繪的是母親對我的關懷與愛護,這是慈母,是第一層。接著寫母親對我學習的督促和做人的管教,是我的嚴師,這是第二層。最后又寫了母親的為人――寬容善良和剛氣的一面,這是對我無言的身教,是第三層,也是最高的境界。這樣文章的選材就富有梯度了,其實我們在寫作時描繪自己的父母,也可以選擇不同層面的材料,把人物表現(xiàn)得豐滿感人,而不是干癟癟地只能寫出“媽媽關心我”“媽媽照顧我”等乏味陳舊的內(nèi)容。當然這些都要建立在深入思考探究課文的基礎上。
那么如何向課外延伸呢?我在教學中使用的是這樣一種方法――以課本為依托,拓展閱讀范圍。
我們課本中的課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在教授課文的同時,適當介紹課文的作者以及他的其他優(yōu)秀作品,則不失為“趁熱打鐵”的好辦法。這種滲透在平日教學過程中的讀本延伸正是一個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過程。
例如在學習畢淑敏的《提醒幸?!窌r,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她的《風不能把陽光打敗》《我很重要》等名篇;學孫犁的小說《蘆花蕩》時,不妨讀讀他的《荷花淀》,品味一下兩篇文章的不同之處;語文課本八年級(上)中有當代散文家余秋雨的《信客》,而不少學生都讀過他的《文化苦旅》等散文集,我就抓住時機推薦了他的《坡突圍》(配樂朗誦)。這樣學生表現(xiàn)出了很濃厚的學習興趣,把讀后聽后的感受寫進平時的練筆里,我在批改時常能發(fā)現(xiàn)今天這位學生介紹某本書,下次另一位學生就在練筆中提到讀該書后的感受。此接彼連,班級里形成了良好的讀書氛圍。
這樣,學生通過教師的介紹,由學習課文入手,到了解作者,進而閱讀相關的其他文章或作品,無形中學生的閱讀量增加了,閱讀的興趣也濃厚了。
2.從“本”出發(fā),就是要深入解讀文本,教師對課文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我們更多的應該是“用教材教”,而不是一味地死守舊教學的條條框框。但我認為,“用教材教”的前提是“教好教材”,而“教好教材”的關鍵就是教師深入探究文本,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感悟。比如對《老王》的上法,教師可以有自己的獨特方式,從解讀老王的不幸到解讀楊絳的不幸,抓住“幸運與不幸”深入探討,充滿人文關注,學生獲益良多。再如《端午的鴨蛋》一課,可以先告訴學生汪曾祺寫作此文的年紀,然后拋出問題:“為什么他對家鄉(xiāng)的鴨蛋如此念念不忘?”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蘊含的情感。再如人教版九年級教材中的《我的叔叔于勒》一課,傳統(tǒng)上法是從開頭理情節(jié),然后分析人物形象,再到主題,但也可以大膽采用新的方法解讀,首先把部分挑出來,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集中分析此刻親人的相逢,菲利普夫婦心理大起大落的原因,進而探討小說的主題。
3.從“本”出發(fā),就是要重視朗讀,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理解
深入解讀課文,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采用這樣一種模式“感知、理解、鞏固、運用”:
(1)發(fā)現(xiàn)問題,設計問題。在預習課文時,弄清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做上標記并設計相關問題,它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發(fā)現(xiàn)。
(2)讀中求悟,以悟促讀?!皶x百遍,其義自見”,教師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提供意境畫面,讓學生邊欣賞邊朗讀;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讓學生聲情并茂、投入地讀;還可以提出問題,互相討論,在讀中求解。交流由讀所得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語言能力,并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當然,從“本”出發(fā),僅僅停留在課本教學上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活學活用,把語文課程教學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皆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