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詩范文
時間:2023-03-23 03:14: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韓愈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六一詩話;歐陽修;韓愈;韻寬;韻窄
歐陽修在《六一詩話》第二十七則中,對韓愈的用韻問題作出了評價:
退之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故其詩曰:“多情懷酒伴,余事作詩人”也。然其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tài),一寓于詩,而曲盡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論,而余獨愛其工于用韻也。蓋其得韻寬,則波瀾橫溢,泛入傍韻,乍還乍離,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類是也;得韻窄,則不復傍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如《病中贈張十八》之類是也。余嘗與圣俞論此,以謂譬如善馭良馬者,通衢廣陌,縱橫馳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蟻封,疾徐中節(jié),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圣俞戲曰:“前史言退之為人木強,若寬韻可自足,而輒傍出,窄韻難獨用,而反不出,豈非其拗強而然與?”坐客皆為之笑也。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歐陽修對于韓詩持高度贊賞的態(tài)度,他認為韓愈筆力非常,雖然以詩歌為“文章末事”,但其詩歌在表情狀物方面卻有著極高的藝術效果,能達到“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tài),一寓于詩,而曲盡其妙”的程度。另一方面,歐陽修著重贊美了韓愈詩歌的“工于用韻”,認為韓愈的詩無論是“韻寬”還是“韻窄”都各具特色,“乃天下之至工也”。這里涉及到了兩個問題,一是韓愈的“工于用韻”如何體現?“韻寬”和“韻窄”具體表現為什么狀態(tài)?二是歐陽修所高度贊揚的韓詩在其自身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有什么影響?下面,筆者結合《六一詩話》第二十七條相關內容,對這一問題進行簡要論述。
一.有關“韻寬”和“韻窄”
有關《六一詩話》中的“韻寬”和“韻窄”,歷來說法不一。目前通行的解釋共有兩種:一種認為“韻寬”是指在用韻方面不嚴格依照韻部,可以使用音韻相近的文字;而“韻窄”則對韻腳有著嚴格限制,必須使用同一韻部里面的文字。另一種解釋認為,這里所言的“韻寬”與“韻窄”是就韻腳所屬韻部而言,韻寬者言其詩的韻腳選擇文字較多的韻部,而韻窄者則相反。兩種說法粗看各有道理,但究竟哪一種更加合乎文意,我們可以結合歐陽修給出的例子《此日足可惜》、《病中贈張十八》來窺其一二。
《此日足可惜·贈張籍》為五言長詩,全文共七百字。其韻腳分別為:嘗、光、方、章、行、腸、房、城、堂、望、荒、猖、常、亡、長、旁、江、明、光、當、煌、鳴、庭、名、成、傷、喪、雙、床、徨、將、丁、忘、聲、更、殃、城、停、岡、僵、觴、狂、轟、翔、航、黃、翔、芒、童、龍、忙、昂、鳴、疆、兄、殤、陽、糧、涼、情、經、聽、更、京、江、逢、叢、窮、狂、鄉(xiāng)。據宋人劉淵依據唐人詩歌用韻情況所制的《平水韻》,可知這些韻腳共涉及6個韻部。加粗文字屬于下平七陽部,共40個;帶下劃線的文字屬于下平八庚部,共15個;斜體字帶下劃線的文字屬于上平三江部,共3個;邊框的文字屬于下平九青部,共5個;加粗的斜體字屬于上平一東部,共3個;斜體字屬于上平二冬部,共2個;宋體字為未找到所屬韻部的文字,共2個(“旁”和“徨”)??梢钥闯?,《此日足可惜·贈張籍》押韻的文字絕大部分屬于下平七陽部,間或涉及其他韻部的文字。
《病中贈張十八》全文二百二十字,其韻腳分別為窗、逢、邦、壯、扛、雙、摐、江、幢、杠、缸、釭、厖、降、肛、哤、龐、腔、瀧、嵕、樁、淙。依據《平水韻》,這些韻腳涉及3個韻部,其中加粗文字屬于上平三江部,共14個;斜體字屬于上平二冬部,共2個;加下劃線文字屬于去聲二十三漾部,共1個;宋體字為在《平水韻》中未找到所屬韻部的文字,共5個,分別為摐(音chuang,陰平)、釭(音gang,陰平)、厖(音mang或pang,陽平)、哤(音mang,陽平)、嵕(音zong,陰平)??梢姟恫≈匈洀埵恕匪褐嵈蠖鄬儆谏掀饺?,只有很少一部分涉及到其他韻部的文字。
下平七陽部是平水韻中文字較多的一部,共164字;而上平三江部僅有17字。也就是說,相比于《此日足可惜·贈張籍》,《病中贈張十八》可以選用的韻腳極少。但通過上述數據統(tǒng)計我們可以發(fā)現,《此日足可惜·贈張籍》70個韻腳當中,就算加上找不到所屬韻部但在現代漢語中聲音相近的“旁”字和“徨”字,也僅僅有42個韻腳屬于下平七陽部,多于三分之一的韻腳都屬于其他韻部;而《病中贈張十八》的22個韻腳,即使不算現代漢語中與之聲音相近的“摐”、“釭”、“厖”、“哤”,也已經有14個文字屬于上平三江部,若算上這四個文字則有18個同屬一個韻部!據此,若結合歐陽修《六一詩話》中對于“韻寬”、“韻窄”的論述來看,顯然“寬”和“窄”是就所屬韻部而言這一種說法更加合理:“蓋其得韻寬,則波瀾橫溢,泛入傍韻,乍還乍離,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是說當韓愈選擇含字較多的韻部之時,并不局限于這一韻部,而是隨心所欲地在其中穿插其他韻腳,時而游離時而回歸原韻,并不拘泥。一如宋張耒《明道雜志》所言:“韓吏部《此日足可惜》詩,自‘嘗’字入‘行’字,又入‘江’字、‘崇’字,雖越逸出常制,而讀之不覺,信奇作也?!倍暗庙嵳?,則不復傍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則言當選擇含字較少的韻部之時,韓愈反而盡量不使用其他韻腳,靠難度體現技巧,靠文字的琢磨體現功力。顧嗣立《昌黎先生詩集注》卷五《病中贈張十八》謂:“讀此,知公善誘亦善謔,亦是排硬格,但有轉折頓挫,遂覺意態(tài)圓活”,可謂的評。反之,若將“韻寬”、“韻窄”看做是是否能夠使用音韻相近的文字,則《病中贈張十八》言“韻窄”尚算合理,《此日足可惜·贈張籍》中涉及的其他五個韻部卻與下平七陽部并無音韻相近的狀況,言其“韻寬”顯然頗為牽強。故相比之下,歐陽修所言的“韻寬”、“韻窄”是就所選擇的韻部包含文字多少這一種說法顯然是更加合理的。
二.關于歐詩受韓愈詩歌影響的表現
有趣的是,歐陽修雖然極力贊揚韓愈的“工于用韻”,但其詩歌在用韻方面受到韓愈的影響卻并不明顯。韓愈詩歌對歐陽修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六一詩話》所言的“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tài),一寓于詩,而曲盡其妙”上面。
自宋代以來已有文人指出,歐陽修的詩歌與韓愈詩歌具有相似之處。《竹莊詩話》中有王安石言“歐陽公自韓吏部以來未有也。詞如劉向,詩如韓愈而工妙過之”的記載;嚴羽《滄浪詩話》中也有“國初之詩,尚沿襲唐人,歐陽公學韓退之古詩”的評斷。這說明歐陽修詩歌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面確實與韓詩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谷曙光《論歐陽修對韓愈詩歌的接受與宋詩的奠基》一文認為,歐陽修詩歌學習韓詩大體表現為三個階段,即學韓期、似韓期及變韓期。這一劃分標準其實也體現出了歐詩在創(chuàng)作上吸收借鑒韓詩的三種主要表現,即在文字、典故方面化用韓詩,在立意、結構上模仿韓詩,以散文手法創(chuàng)作和以議論入詩。
宋代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十八載:“劉中原父望歐陽公稍后出,同為昭陵侍臣,其學問文章,勢不相下,然相樂也。歐陽公言韓退之文,皆成誦。中原父戲以為韓文究,每戲曰: ‘永叔于韓文,有公取,有竊取,竊取者無數,公取者粗可數?!朗濉顿浬吩?‘韓子亦嘗謂,收斂加冠巾?!送酥端蜕斡^》‘我欲收斂加冠巾’也。永叔《聚昨堂燕集》云:‘退之嘗有云,青蒿倚長松?!送酥蹲砹裘蠔|野》‘自慚青蒿倚長松’也。非公取乎?”這則軼事一方面生動地體現了韓愈詩文對歐陽修的詩文創(chuàng)作的重大影響,另一方面提出歐陽修的詩歌在模仿韓詩方面有“公取”和“竊取”兩種形式。從其所列舉的“公取”于韓愈的詩句來看,“韓子亦嘗謂,收斂加冠巾”、“退之嘗有云,青蒿倚長松”皆是對韓愈原有詩文的直接化用,故在此不妨將“公取”解讀為在文字、典故方面的化用和模仿。正如文中所言,這種對韓詩在文字典故上直接模仿的詩歌數量較少,不過“粗可數”,僅是歐陽修詩歌創(chuàng)作師法韓詩的一種粗劣的表現。從文中所言的“竊取者”中,更能體現出歐詩在創(chuàng)作方面對于韓詩的吸收借鑒。
所謂“竊取者”,大體是指在立意構思、整體結構和創(chuàng)作手法等方面取于韓詩的歐陽修詩歌。然而細究之下,這些詩歌其實有著較鮮明的差異:在立意構思、整體結構方面模仿韓詩的歐詩,大多是對于韓詩的生硬模仿,個人色彩較淡;而借用韓詩創(chuàng)作手法的歐詩,則融合了歐陽修自身的文學理念和審美情趣,體現出較鮮明的個人特色。故在此我們不妨將其看做歐陽修詩歌在創(chuàng)作上吸收借鑒韓詩的兩種不同表現。南宋陳善《捫虱新話》中的一段論述,便是前者較鮮明的例子:
韓文公嘗作《赤藤杖歌》云:‘赤藤為杖人未窺,臺郎始攜自滇池’‘共傳滇神出水獻,赤龍拔須血淋漓。又云羲和操火鞭,暝到西極睡所遺。’此歌雖窮極物理,然恐非退之極致者。歐公遂每每效其體。作《菱溪大石》云:‘山經地志不可究,遂令異說爭紛紜。皆云女媧初鍛煉,融結一氣凝清純。仰觀蒼蒼補其缺,染此紺碧瑩且溫?;蛞晒耪哽萑耸希@以出火為炮燔。茍非圣人親手跡,不爾孔穴誰雕剜。又云漢使把漢節(jié),西北萬里窮昆侖。行經玉闐得寶玉,流入中國隨河源。沙磨水激自穿穴,所以鐫鑿無瑕痕。’觀其立意,故欲追仿韓作,然頗覺煩冗,不若韓歌為渾成爾。公又有《石篆》歌云:‘我疑此字非筆墨,又疑人力非能為。始從天地胚渾判,元氣結此高崔巍。當時野鳥踏山石,萬古遺跡在蒼崖。山祗不欲人屢見,每吐云霧深藏埋?!蹲鲜幤粮琛吩?“月從海底來,行向天東南。正當天中時,下照萬丈潭。潭中無風月不動,倒影射入紫石巖。月光水潔石瑩凈,感此陰魄來中潛。自從月入此石中,天有兩曜分為三?!謬L作《吳學士石屏歌》云:‘吾嗟人愚,不見天地造物之初難,乃云萬物生自然。豈知鐫鑿刻畫丑與妍,千狀萬態(tài)不可殫,神愁鬼泣日夜不得閑?!巳?其法蓋出于退之?!?/p>
在這段論述中,陳善明確地提出歐陽修某些詩歌是在立意方面“故欲追仿韓作”,并認為歐陽修《菱溪大石》、《石篆》、《紫石硯屏歌》、《吳學士石屏歌》四首詩歌皆是模仿韓愈《和虞部盧四汀酬翰林錢七徽赤藤杖歌》而來。韓愈詠赤藤杖,并不如常規(guī)詠物詩一般以物品的外觀作為切入點,而是以其來歷展開想象,運用神話傳說等意象為赤藤杖鋪陳了奇詭雄壯的背景,令人生耳目一新之感。這種立意明顯被歐陽修借鑒運用到四首詩歌當中:《菱溪大石》言“皆云女媧初鍛煉,融結一氣凝清純”、“或疑古者燧人氏,鉆以出火為炮燔”;《石篆》言“始從天地胚渾判,元氣結此高崔巍”;《紫石硯屏歌》言“自從月入此石中,天有兩曜分為三”;《吳學士石屏歌》則稱“見天地造物之初難,乃云萬物生自然。豈知鐫鑿刻畫丑與妍”。不難看出,在為所詠之物鋪排背景方面這四首詩歌確與《赤藤杖歌》異曲同工,言其“追仿韓作”并非虛言。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直接的借鑒模仿,使這些詩歌在立意方面過于著于痕跡,甚至有“頗覺煩冗”之嘆。因此,這類在立意、結構等方面模仿韓詩的歐詩,大多只得其形似,神韻方面則不免落于下乘,在藝術價值上比不上吸收了韓詩創(chuàng)作手法并融以自身特色的第三類詩歌。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卷中指出,“歐詩受韓愈的影響較大,主要體現在散文手法和以議論入詩”,這一觀點較精到地概括了歐詩在創(chuàng)作上吸收借鑒韓愈詩歌的最重要表現,即吸收韓愈詩歌的創(chuàng)作手法加以運用。值得注意的是,歐詩創(chuàng)作中運用散文手法并不是指在句法上體現出散文特點,而是借鑒散文的敘事手段鋪陳其事,刻畫其人。如其名作《述懷感事寄梅圣俞》:“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賢。希深好風骨,迥出風塵間。師魯心磊落,高談羲與軒。子漸口若訥,誦書坐千言。彥國善飲酒,百盞顏未丹。幾道事閑遠,風流如謝安。子聰作參軍,??珲嘶㈨d。子野乃禿翁,戲弄時脫冠。次公才曠奇,王霸馳筆端。圣俞善吟哦,共嘲為閬仙。惟予號達老,醉必如張顛?!彼梦淖制街敝茉?,于簡單處出妙筆,深得古文之妙,短短幾句話已生動地勾勒出大部分人物的個性特色,而宴席氣氛的熱鬧與隨意也隨著人物不拘一格的表現呼之欲出,如在眼前。而在以議論入詩方面,歐陽修的詩歌多數不是對韓詩亦步亦趨的模仿,往往將議論與敘事、抒情融為一體,得韓詩暢盡之致而避免其枯燥艱澀之失,體現出平淡清新、自然情致的藝術特色。如歐陽修《戲答元珍》:“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夜聞歸雁生鄉(xiāng)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比娨环矫娼柩矍皻堁褐?、筍欲抽芽的早春之景,表達了被貶山城的寂寞抑郁,另一方面又借“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句加以議論,表達對未來的向往和希望,于平淡中體現出悠長的韻味。再如《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鼻皟删渖鷦拥孛枥L出畫眉鳥的聲音和所處的環(huán)境,后句發(fā)表議論,抒發(fā)自身情感,寓議于敘,自然清新中表達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綜上所述,歐陽修對韓愈詩歌的高度推崇,確實鮮明地表現在自身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但這種影響卻并未表現在深為歐陽修所推崇的用韻方面,而體現在對韓詩“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tài)”的模仿上。雖然早期詩歌中不乏刻意雕琢之作,但對于立意、手法方面的吸收運用,使歐詩更得韓詩暢盡之意而避其枯澀之失,呈現出清新流麗的自身特色。
參考資料:
[1]歐陽修,釋惠洪.六一詩話·冷齋夜話[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2]何汶.竹莊詩話卷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嚴羽.滄浪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4]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卷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谷曙光.論歐陽修對韓愈詩歌的接受與宋詩的奠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3).
篇2
“有學生問我:‘學中文有什么用?’我回答說:‘當澳洲下屆總理啊!’”在第二屆孔子學院大會上,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席格倫操著流利的漢語發(fā)表著自己的演說。眾所周知,新近當選的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也會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席格倫的幽默反映了時下的“漢語熱”,而這離不開它的推動者――孔子學院。
12月11日,以“總結經驗,密切合作,加強管理,提高質量,促進孔子學院又好又快發(fā)展”為主題的第二屆孔子學院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國務委員陳至立向大會作了題為《共同辦好孔子學院,搭建增進友誼和了解的橋梁》的報告,教育部部長周濟作了工作報告。
陳至立說,語言作為人類相互交流的工具和載體,在加強各國之間的學習和借鑒中發(fā)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孔子學院從2004年開始舉辦以來,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fā)展,充滿生機活力。在孔子學院建設中我們堅持雙方自愿,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以漢語教學為重點,注重教師和教材建設,保證辦學質量,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合作雙方保證投入,建章立制,加強管理,促進了孔子學院的規(guī)范化管理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陳至立強調,要堅持孔子學院作為漢語教學推廣基地的辦學宗旨,認真制定孔子學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規(guī)劃,花大力氣提高辦學質量。要大力提倡中外合作編寫教材,加快漢語教師本土化步伐,認真借鑒各國語言教學的成功經驗,形成適合不同母語背景的漢語教學法。她表示,中國政府和人民將對孔子學院予以長期支持。她希望中外雙方相互尊重、精誠合作、攜手共進,努力辦好孔子學院,搭建增進友誼和了解的橋梁,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周濟部長在大會工作報告中指出,孔子學院尚處于創(chuàng)始初期。但是一年多以來,孔子學院總部制定了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如《孔子學院院長指南》、《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培訓方案》、《孔子學院教師任職條件》等,使孔子學院的工作更加規(guī)范有序;在中方院長和教師的選派工作中,共向各國孔子學院派出300多人;積極組織編輯出版和推廣使用多種語言的教材和多媒體教學資源,向各國孔子學院贈送圖書和音像教材30多萬冊(套);開發(fā)并推出了漢語考試新品種,改進了命題和考務。
在這次大會上,周濟部長宣布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成立,國務委員陳至立擔任理事會主席。
蓬勃發(fā)展的孔子學院
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舉辦的孔子學院成果展是本次大會的重要內容,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亞洲展區(qū):東亞大學孔子學院、立命館孔子學院、首爾孔子學院……
在美洲展區(qū):普渡大學孔子學院、匹茲堡大學孔子學院、堪薩斯大學孔子學院……
在歐洲展區(qū):維也納孔子學院、白俄羅斯國立大學孔子學院、都柏林大學孔子學院……
在非洲展區(qū):內羅畢孔子學院、開羅大學孔子學院……
在大洋洲展區(qū):西澳大學孔子學院、奧克蘭大學孔子學院……
金色大廳的四面墻上布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宣傳頁。
在金色大廳中央的漢語教學資源展示區(qū)中,多種語言的教材和多媒體教學資源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力:《漢語世界》、《新概念漢語》、《快樂兒童華語》、《商務漢語》等等教育教學資源,種類豐富,不一而足。
2004年,為了適應各國日益增長的學習漢語的需求,使外國朋友能夠不出國門學習漢語,我國開始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機構――孔子學院。從此以后,孔子學院如雨后春筍一般快速發(fā)展起來。
據了解,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學院(包括孔子課堂),分布在64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125所開班授課。此外,還有61個國家的200多個機構提出了開辦申請。全球已開辦的孔子學院教職員工總數達1000多人;開設的漢語課程有1200多班次,學員4.6萬人;同時,舉辦了有關中國教育、歷史、文化、經貿等專題講座、展覽、演出活動上千場,參加者上百萬人。
一年多以前,第一屆孔子學院大會召開的時候已有36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的80所孔子學院。在這次大會舉行的孔子學院簽字儀式上,又有15所國外高校加入到孔子學院的建設中來。
漢語教學,中國特色
在丹佛孔子課堂展區(qū)的一角,一幅落款為“恰爾?!钡拿P書法作品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力?!八上聠柾樱詭煵伤幦?;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甭涔P藏鋒,頗具力道。這是孔子學院的特色之一:通過開設中國文化特色課程,增強學員學習漢語的興趣,鞏固漢語學習成果??鬃訉W院因地制宜,開展靈活多樣的辦學方式,為漢語推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孔子學院面向社區(qū)開展非學歷教育和開放式漢語教學。日本愛知大學孔子學院的1500名學員中,公務員、公司職員、退休人員等占74%。津巴布韋大學孔子學院漢語班學員中既有司機、導游、也有專家、教授,甚至還有總統(tǒng)夫人及其子女。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孔子學院聯合當地3個商會,面向當地石油天然氣企業(yè)和礦業(yè)公司開展?jié)h語培訓,并為企業(yè)中高級管理人員舉辦經貿講座。
孔子學院通過發(fā)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中小學開展?jié)h語教學。美國芝加哥孔子學院開設了30多門漢語課程,現有7900多名中學生參加學習:英國專長學校聯合會的孔子課堂,已在5所中學新開設了漢語課。
在部分國家,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進入了學歷教育。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孔子學院、瑞典北歐斯德哥爾摩孔子學院和匈牙利羅蘭大學孔子學院的所有課程都記入大學學分,并納入歐洲統(tǒng)一學分;泰國孔敬大學、清邁大學等8所高校都承認孔子學院課程的學分。
為了表彰孔子學院的成績,在這次大會自不同國家的20家孔子學院獲獎。
共謀發(fā)展,集中全球智慧
在孔子學院合作院校校長和孔子學院院長論壇上,代表們進行了深入廣泛的討論。代表包括200余所孔子學院所在大學校長,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中外方院長,外國駐華使團代表,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常務理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教育廳(教委)負責人,孔子學院中方承辦院校負責人,部分駐外使領館教育、文化參贊,各省漢語國際推廣中小學基地學校的代表等。
論壇分小組進行,氣氛愉快而熱烈。這邊,來自孔子故里的山東大學校長展?jié)幂p松的語調主持著拉美大洋洲組的討論;那邊,早稻田大學副校長土田健次郎用漢語安排著亞洲一組的發(fā)言……孔子學院代表們提出了很多實際而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日本愛知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提出,愛知縣的孔子學院現在面臨著教材短缺和不適應的問題。同時他希望國家漢辦能夠進一步提高外派漢語教師的教學水平。
日本札幌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建議說,國家漢辦對海外孔子學院的師資支持很好,但還不夠,可以利用本地區(qū)中國語言文化專家的資源來充實孔子學院的師資條件。
篇3
(一)文字教學中古漢字形體的利用
合體字必須掌握偏旁的特征,從而理解以此偏旁組成的一系列漢字。如“月”作偏旁在字的左邊或下邊,古形體是“”,形象地表示出大塊的肉,這樣再來理解其偏旁義“人或動物的身體部位或器官”,就容易了,而借助形體知識同時可以聯系一組字,至于理解“腰、背、腳、腿、肝、腎、臉”等就沒問題了。不同的部件具有相同的語義類屬,也可借助部件的古形體找到彼此的關聯。如“拿、打、看、采、教、有、弄”都與“手”有關,從字形看,學生能明白“拿、打”,其余幾個就不好理解了,如果畫出這些漢字中與“手”相關的部件的古形體“”,就一目了然。漢字造字之初體現了一定的文化義。通過漢字古形體可以理解漢字的文化義,反過來能促進對漢字的理解。比如,“逐”、“采”是原始漁獵生活和采摘生活的體現?!皟浴狈从吵鲋袊糯臅牧鲜侵衲竞啞T趨^(qū)分形近字的時候,適當地運用古字形,也能起到好的作用。如休與體“,休息”經常會寫成“體息”,那么直接給出古形體“”,解釋其構成為“人靠在樹上”,即為休息,這樣加深理解就不會弄錯了。
(二)詞匯教學中古義的探究
對于直接使用的文言詞語毋庸置疑是要對該詞做出解釋。有些詞語因為語素還保留古義,這時應當先對該語素進行說明,再分析整體詞義,就更好理解了。先看直接含有文言字詞的句子,例如:(1)人們在用電話進行交際活動時,究竟是打電話者先說話還是接電話者先說話,是個挺有趣的問題。學生在朗讀時斷句為“究竟是打電話/者先說話還是接電話/者先說話”,這是因為不理解“者”的意思。這時需要解釋“者”是文言用法,意為“……的人”,并說明“者”用在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短語后,表示具有某種特征的人,如“樂觀者”、“想參加者”等。又如:(2)綠色消費品以其健康、節(jié)能、無污染等特點逐漸受到人們的歡迎。留學生首先想到的是“其他”、“其余”,沒有想到該詞的文言義“它的”。文言字詞在現代漢語中只有極少數,不少文言字詞作為構詞語素組成新詞,其古義仍保留在構詞語素之中,在理解詞語的時候,先要了解語素的具體古義,如:“大快人心”、“久聞大名”兩個成語,其中的“快”和“聞”都是古義,意思分別為“高興”與“聽”,與現代的常用義“速度快”“、嗅”相差甚遠。
(三)句子教學中的古代語法的簡要說明
在句子中,虛詞的作用很重要,留學生對虛詞的理解往往影響他們對句法結構的理解,尤其是在一些句子中還保留了個別文言虛詞,這些文言虛詞體現了一定的文言語法現象,所以要使學生了解虛詞的使用問題,在讓學生了解一些文言語法知識的同時,還要與現代漢語語法知識進行比較,從而加深對整個漢語語法體系的了解,提高漢語理解和運用能力。古代漢語中的介詞結構“于+名詞/動詞性短語”,常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后面,做補語,表示引進行為的時間、處所;引進行為的對象;引進比較的對象;引進行為的主動者。例如:(3)忠誠于國家是“義”,忠實于朋友也是“義”。其實,在中國人心里,還有個高于“才”和“貌”的“義”字,它是中國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4)中國人常說:是你的總歸是你的,不是你的,怎樣努力也不會成為你的,一切取決于有沒有緣分。(5)倒貼“?!弊值牧晳T起源于明朝。以上例句,例(3)“(忠誠)于國家”中的“于”引進行為的對象;“(高)于‘才’和‘貌’”中的“于”引進比較的對象;例(4)“(取決)于有沒有緣分”中的“于”引進行為的對象,例(5)“起源于明朝”中的“于”引進行為的時間。在古代漢語中,“數詞+量詞”用在名詞后表示物量,而在現代漢語中“數詞+量詞”放在名詞前,修飾名詞。例如:(6)(銀子)埋好以后還不放心,他又在旁邊豎了一個牌子,上邊寫了七個大字“此地無銀三百兩”。句中的“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數量短語“三百兩”放在名詞“銀”的后面,表示“銀”的數量?,F代漢語則應表述為“這個地方沒有三百兩銀子”。
二、運用古代漢語知識應把握的原則
現代漢語從古代漢語發(fā)展而來。我們應注意,運用古代漢語知識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現代漢語,因此,必須準確找出古今漢語中的某種聯系點,恰到好處地運用古代漢語知識。在運用過程中,我們應該把握一定的原則。
(一)要有針對性,解決主要問題
首先,要針對對外漢語教材中經常出現的一些古代漢語知識,通過疏解疑點排除留學生理解漢語的障礙。其次,為了鞏固這些內容,可以適當設置一些現代漢語練習,這些練習也應有針對性。比如上文第二部分“于”的古代漢語用法,我們可以找出現代漢語中幾個相關的例句,例如:(7)魯迅生于紹興。魯迅生于1881年。(8)他做的事有益于群眾。(9)今年的物價高于去年。(10)他受聘于一家外企。(他被一家外企聘用)以上例句針對性強,前三句分別對應古代漢語介詞“于”的三種用法:引進行為的時間、處所;引進行為的間接對象;引進比較的對象。第四句“于”的用法表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能還沒有學習到,那么可以通過括號中的同義句式理解“于”,讓學生明白“于”是引出動作的發(fā)出者。這樣,通過講解的針對性和練習的針對性,“于”的四種用法就容易掌握。
(二)力求簡單且明白易懂
盡管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出現的少量古漢語知識影響留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但是我們不能借題發(fā)揮,深入展開,大講特講古代漢語知識,畢竟我們面對的是外國留學生,最好的做法是結合具體的例句,將其中的漢語本體知識鉆研透徹,深入淺出以最簡單的話語和明白曉暢的形式表述出來。上文展示漢字的古文字形體,本身就是利用漢字象形的特征使留學生從形體上識別意義,增強可懂性。詞義的講解應做到簡單明了,以“者”為例,先看以下例句:(11)電影明星有很多的崇拜者。(12)在這次事故中,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以上例句中的“者”都指人。同時,為了使學生明白,可以說明漢語雙音節(jié)詞中有不少是“V+者”形式構成的詞,都用來表示一類人,如記者、作者、讀者、編者等。
(三)注重實用價值
篇4
關鍵詞:韓國漢字教學 偏誤分析 個體差異 負遷移
我們對2008年至2013年上半年在中國延邊大學學習的韓國留習得者及韓國忠北大學孔子學院的韓國院生進行了漢字書寫偏誤情況的調查。這些漢語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從入門班到未通過HSK5級平。其漢語學習背景有兩種情況,一類是此前從未接受過漢字教育的,另一類是此前曾經接受過港澳地區(qū)的繁體漢字教育或韓國固有漢字教育的。前者以年輕人居多,后者多為中老年人。這兩類不同漢字習得背景的人,在漢字的使用上既有共同的偏誤類型,又有各自的特點。從調查結果來看,韓國初、中級漢語習得者漢字使用的偏誤類型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因漢字自身特點易產生的偏誤,這是普遍存在的偏誤類型; 第二類是受韓國語及韓國語言發(fā)展歷史的影響產生的偏誤,這類偏誤具有特殊性。二者作為對韓漢字教學主要的偏誤類型,本文一并分析。
一、漢語自身特點引起的具有普遍性的偏誤類型
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音形義結合體,其自身的特點是引起某些偏誤的主要原因。如因漢字自身的結構、語音、詞義方面的特點使?jié)h字習得者易于造成的某些偏誤,這些偏誤具有普遍性,不獨為哪個國家的漢字習得者所特有,這類偏誤也是最易產生的、數量最多的。
(一)混淆漢字基本筆畫
漢字的構字筆畫部件中,有很多相似的部件,對于較少或從未接觸過漢字的習得者來說,感知這些差別的敏感度較低,清楚區(qū)分這些差異難度較大。漢字習得者在學習漢字之初,常常會根據自己最熟悉的筆畫構建自己學過的但記憶不深刻的漢字,很多具有相近筆畫的漢字常常因混淆造成錯誤。如:
千——(干) 天——(夭)
見——(貝) 亨——(享)
在被調查的韓國漢字習得者中,這種混淆漢字基本筆畫造成的錯字現象比較常見。我們通過對比分析發(fā)現,除了漢字自身的特點外,造成這類偏誤的認知原因還兼有漢字的習得先后順序、在習得者個體中漢字的使用頻率及筆畫書寫的省力程度密切相關。
以上幾組漢字中,“千”與“干”通常表數量單位的“千”較“干”習得的早,所以在類似“你干什么呢?”這類句子中常被寫成“你千什么呢?”。
“天”與“夭”在習得者的漢字使用中“天”的使用頻率頻率比“夭”高得多,所以“笑”字下面的“夭”常被寫成“天”。
“見”與“貝”中,“見”的習得時間通常比“貝”早,使用頻率一般比“貝”高,因此“見”字或含有“見”部首的漢字常被寫成“貝”字,如“覽”“現”等,但將“貝”寫成“見”的數量較少,這是因為筆畫“點兒”比筆畫“豎彎鉤”省力的原因。
“享”與“亨”中,“享”的使用頻率比“亨”高,記憶較深,所以“哼著歌”中的“哼”字中的偏旁“亨”常被寫成“享”。
在使用除漢字五筆輸入法之外的其它拼音輸入法時,這類錯誤就容易避免,因此如不加強漢字書寫方面的訓練,這類偏誤的隱藏能力很強,特別是在電腦打字普遍存在的今天,這類偏誤更不容易在書寫過程中糾正。
(二)部件缺失與增加
漢字書寫過程中,構字部件的缺失與增加現象較為普遍,這種錯誤主要產生于學習漢字時間短、記憶不深、習得者還不能從漢字的造字法上整體把握漢字的階段,或雖學過很長時間漢語,但因疏忽等原因造成的書寫失誤。
這類偏誤無論是受過漢語熏陶的還是未受過漢語熏陶的韓國漢字習得者間比較,產生的幾率相差不大。
(三)構字結構的錯位
在漢字中,合體字數量眾多,合體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件按照一定結構布局構型成字,部件位置的正確與否決定了漢字的正誤。在被調查者中,因部件書寫的位置不正確導致的錯誤現象也較為普遍。
(四)同音近音替代
韓國漢字習得者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同音或近音替代是非常普遍的。同音替代是書寫漢字時,無意識地用同音字替代。如:
做飯——(坐)飯
知道—— 知(到)
再見——(在)見
近音替代是書寫過程中用發(fā)音相近的漢字替代原字,近因替代對于韓國漢字習得者來說出現的幾率比同音替代的要高出許多,因為在開始學習漢字時發(fā)音不準確,發(fā)成了相似的音,這種相似音又與習得者掌握的其他漢字的發(fā)音相近或相同,促使習得者臆造近因的字使用,進而產生了近音替代現象。如:
喜歡——(西)歡
農田——農(電)
韓國漢字習得者與母語為漢語的習得者相比,在形成這種錯誤的諸多原因中,馬虎、緊張等心理因素所占的比重較小,也不是主要原因,真正造成這種偏誤的是習慣性地用自己使用頻率高的字代替使用有頻率低的字,抑或使用自己記憶中的同音或近音字無意識的代替自己沒有掌握的字。對于初學漢語者來說,學習過的或者確切掌握的漢字數量有限,為了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漢字來描述聽到的詞匯或生活中各種境況,而采用同音或近音替代的字的現象較多,這種替代更多的表現為漢字習得者用漢字表意記音的一種書寫策略。
(五)詞內借用
詞內借用是指在漢字使用中,一個漢字被它所在的另一個常用詞的其它漢字代替,從而誕生了書寫正確搭配錯誤的漢字。如:
愉快——愉(樂):快樂
氣溫——氣(度):溫度
休閑——休(空):空閑
“愉快”這個詞中的“快”字,因經常與“快樂”組合成詞,常常出現在對外漢語教材里,所以在被調查的漢字習得者中,常常將“愉快”寫成“愉樂”?!皻鉁亍薄靶蓍e”也因受“溫度”“空閑”的影響被寫成“氣度”“休空”。
這類偏誤的產生主要因為對構成詞匯的各個漢字的意義了解不深,對詞匯中的漢字辨識不清產生的使用錯誤。這類偏誤發(fā)生在受過漢語熏陶的習得者身上的幾率比發(fā)生在未受過漢語熏陶者身上的幾率要高許多。
以上幾類因漢字自身特點易于造成的偏誤類型對于各國漢字習得者來說具有普遍性,也是韓國漢字習得者出現最多的幾種偏誤類型。
二、韓國語母語負遷移引起的具有特殊性的偏誤類型
韓國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繁體漢字,所以目前韓國語與漢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針對這一特殊的語言環(huán)境,韓國漢字習得者在習得漢字(簡體漢字)的過程中,相對于其他國家的習得者來說,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出現的偏誤類型與韓國語或韓國語言文字發(fā)展的歷史有關。
(一)生造漢語詞匯
韓國語中存在大量漢語固有詞匯,由于繁體漢字曾經被廣泛地使用,很多韓國漢字習得者常用韓國語的固有詞來搭配現代漢語詞匯。如:
小說——小說(書):???[小說冊]
高中——高等學校:????[高等學校]
高速公路——高速道路:????[高速道路]
當漢字習得者遇到從未接觸過或比較陌生的字詞時,思維的第一反應會從母語即韓國語中尋找解決的辦法,而韓國語中的漢字詞為這種思維模式提供了一種看似可行的解決方法,所以這種偏誤類型就產生了。這類偏誤類型在受過漢語熏陶的習得者中發(fā)生的幾率要比未受熏陶的習得者高很多。
(二)受韓國字母音近音干擾推導的漢字
韓國語作為拼音文字,其中存在一些音譯漢語的固有詞,其讀音于今天的漢語有一定的區(qū)別,但拼讀的詞語字數與構成漢語詞匯的漢字的字數相同,這就為漢字習得者提供了一個按照自己理解的語音來推演漢字詞的可用之機。如:
景致——(景氣):(??)
成長——(生長):(??)
病院——(病園):(??)
韓國語中表示“景致”義的詞是一個音譯的漢字固有詞“??”,因“??”中“?(致)”的發(fā)音與現代漢語“氣”字的讀音相似,所以韓國漢字習得者在明白“景致”義的前提下,在沒有學過或忘記“致”的寫法的情況下,將漢語意義找到對應的韓國語固有詞“??”,再將其與自己熟悉的漢字音對比,故將“?(致)”寫成音近的“氣”。同樣,韓國語里表達“成長”義的詞也是一個音譯的固有詞“??”,韓語音“?(成)”與漢語“生”字的讀音非常相近,故常將“成長”寫成“生長”。
這類偏誤類型出現的頻率比較高,且未受過漢語熏陶的習得者比受過漢語熏陶的習得者出現偏誤的幾率高。
(三)繁簡混雜現象
韓國曾通用過繁體漢字,這些漢字廣泛地存在于媒體、古籍、招牌、人名中。一些繁體漢字比較常見,所以一些以前學習過或者經常接觸過繁體漢字的習得者,在學習簡體漢字的過程中會出現簡繁混雜的書寫現象。如:
三國志——三國(師)
學習——(學)習
這類偏誤在年紀較大的習得者、以前接受過中國臺灣等地區(qū)繁體漢字教育的習得者或專門從事古典漢籍學習的習得者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四)韓國語固有漢字轉用錯誤
韓國語中部分漢字詞匯過去曾經廣泛使用,現在已經被音譯成韓國文字,但其相對的漢字詞形還被很多人所熟知。部分習得者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在理解意義的同時,不會恰當地書寫使用現代漢語的詞匯,就用自己掌握的固有的意義相同漢字詞匯簡化后來使用。而這些漢字詞匯要么現代漢語中根本不存在,要么也與韓國語的本義相去甚遠。如:
想法——(生覺) 打掃——(清掃)
廁所——(化粧室) 朋友——(親舊)
這類偏誤發(fā)生的比例并不多,其中受過漢語熏陶的習得者比未受過漢語熏陶者的偏誤發(fā)生的幾率更高一些。
韓國作為“漢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員國之一,韓國漢字(即繁體漢字)的書寫和使用在很多領域仍廣泛存在,耳濡目染地接受過程對于簡體漢字的學習和使用有著明顯的影響。這對初、中級漢語習得者漢字使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為對韓漢字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江新.不同母語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知音和知義之間關系的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6).
[2]潘先軍.漢字基礎在韓國留學生漢語學習中的負遷移[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3).
[3]全香蘭.針對韓國人的漢語教學——“文字代溝”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J].漢語學習,2003,(3).
[4]全香蘭.韓語漢字詞對學生習得漢語詞語的影響[J].世界漢語教學,2006,(1).
[5]文蓮姬.關于韓語漢字詞分類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4).
篇5
2、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出自蘇軾的《中秋月》。
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出自李賀的《馬詩》。
4、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出自薩都刺的《上進即事五首》之三。
5、東門沽酒飲我曹,心情萬事如鴻毛。出自李頎的《送陳章甫》。
6、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出自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7、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出自李煜的《望江南》。
篇6
【關鍵詞】多元化文化;語言特短;蒙語;漢語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5―615―01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合而成的大家庭,不管是人數最多的漢族還是作為少數民族的蒙古族,不僅要將本民族的語言文化保護和傳承下來,更應該掌握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這樣不僅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更有利于少數民族在我國社會地位的鞏固。不管是研究蒙語還是漢語,都應該結合時代背景去研究,要研究蒙語和漢語的特點,就必須對兩種語言的內部結構規(guī)律以及其外部交際的各種功能進行研究,然后對兩者進行比較,通過研究對蒙語和漢語做出正確的認識。蒙語和漢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言,蒙語屬于阿爾泰語系,兩種語言雖然出自不同的語言,但都有各自的特點,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有著相關的聯系。
一、蒙語與漢語的聯系
1、關于蒙語中的漢語外來詞研究
外來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歷史,在歷史上,蒙古族與很多國家有著有好的關系,在蒙語詞匯里面有30多種語言的外來詞,以漢語的外來詞最多,漢語外來詞對蒙語的使用和影響都比較大,蒙語中從漢語借入的外來詞有五六百個詞語。中亞的游牧各族很早就開始跟中國交往,而蒙古是以游牧業(yè)為主的,中國是以農業(yè)為主,因此蒙古用的一些漢蒙詞大部分是關于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的詞語,特別是20世紀以來吸收的外來詞數量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一些是反映舊事物的消亡,一些是反映新事物的誕生,由于這些外來詞已經融入到蒙古詞里面根深蒂固,如果不知道漢語,就不會知道蒙語中這些外來詞的真正含義,對于蒙古人來說已經分不清漢語還是蒙語,借用的漢語外來詞受蒙語的內部規(guī)律已經詞匯體系的影響,逐漸符合蒙語的發(fā)音習慣,具有蒙語的語法規(guī)則。一個詞是語言詞匯體系中重要的一員,詞的應用受到語言詞匯的影響,有一定的范圍,盡管漢語外來詞是蒙語外語來源的詞,但它卻是蒙語之內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本語言詞體系的一個組成員,它已不是外語的詞。
2、關于漢語中的蒙語借詞
漢語中借用蒙語詞匯有一定的時間,有一些蒙語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被淘汰,有一些只存在于方言之中,還有一些一直沿用到今天,蒙語之所以能在漢語中存在這么長時間并一直得以延續(xù),很大一部分是在于蒙語的漢譯漢民族的文化心理,一直以來,漢民族對于漢字的因形求義和因聲索義在文化心理上有著深厚的積淀。在吸收蒙語的時候,不管是音譯的方式還是文字的視覺都是按照漢字的傳統(tǒng)習慣來意譯的。目前,很多蒙語借詞由于受漢化程度影響很深,幾乎都看不出外來詞的跡象了,不過相當數量的蒙語借詞所具有的內在文化因素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漢語向蒙語借的詞很多都已經不存在了,全民化的程度很小,有很多存在于雜劇里面,蒙語借詞以這種形式存在并發(fā)展,與元代雜劇相互關照,彼此不能割裂。一般漢語中的蒙語借詞都是以口語的形式來表現的,蒙語借詞對于感彩的表達會更加的細膩、生動,也可以表示特殊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漢語方言語詞。方言中的蒙語借詞一般采用的都是形聲結構,符合漢民族的文化心理,也為漢語方言增色不少。
二、蒙語與漢語的特點
1、蒙語與漢語的語音特點
語言對于人類來說十分重要,汽車、飛機、船等是人類重要的交通工具,而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傳達是通過代表一定音義的聲名來實現的,這種代表意義的聲音就是語音,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詞有一個音節(jié),也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節(jié),要分辨這些詞匯,就必須了解這些音節(jié)。漢語音節(jié)一般是將音節(jié)分為聲母和韻母兩個部分,而蒙語則是將音節(jié)分為元音和輔音兩個部分,聲母和韻母以及元音和輔音區(qū)分音節(jié)的角度不一樣,聲母和韻母是根據音節(jié)的結構來分析的,而元音和輔音則是根據音素本身的性質來分析的,可見漢語和蒙語的音節(jié)劃分方法是不同的。漢語一共有二十六個字母,普通話里所有的音節(jié)都是由著二十六個字母構成的,而聲母表和韻母表則是根據普通話語音的結構特點制成的,并用二十六個字母配成二十一個聲母和三十八個韻母。在漢語的音節(jié)結構中,元音占據主導地位,在音節(jié)里面,一般是聲母在前韻母在后的,不管是在什么音節(jié)里,都會有元音,元音可以單獨構成音節(jié),而輔音則不行。在蒙語音節(jié)里面,是用元音和輔音來分析音節(jié)的,蒙語字母有三十個,元音字母有七個,輔音字母二十三個。不管是漢語還是蒙語,元音都可以單獨構成音節(jié),而輔音則不能單獨構成音節(jié),不過在蒙語里面,兩個輔音是可以連用的,蒙語最大的特點是音律十分和諧,在一個詞里面,元音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這種特點在漢語中是不會存在的。漢語的語音有著顯著的音樂性,聲音悅耳,音調柔和,而蒙語語音同漢語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蒙語音節(jié)結構變化多端,長短不一。
2、蒙語與漢語的詞匯特點
在現代漢語詞匯中,主要是以雙音節(jié)詞為主,然后再是單音節(jié)和復單音節(jié)。漢語的單音詞節(jié)中有幾種特殊的單音節(jié)詞,如聯綿詞、雙聲詞、疊音詞等,這些特殊的單音節(jié)詞是的漢語在語音表述上十分的具有美感。另外,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和四音節(jié)詞非常具有平仄規(guī)律,是的漢語詞匯有著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而蒙語是沒有字的單位,因此蒙語主要是以多音節(jié)詞為主,蒙語詞匯一般分為詞根和詞綴兩部分,詞根一般是由一個和兩個音節(jié)構成,詞綴只含有一種意義,這跟漢語詞匯有很大的不同,漢語詞匯,有的包含很多種意思。蒙語的形態(tài)比較豐富,它屬于實詞的各類詞,一般分為靜詞類和不變詞類?,F代漢語的詞匯十分豐富,在構詞方面極具靈活性和多樣性,漢語詞匯最主要的最多的就是復合詞,它的組織也十分的有原則。而蒙語也是十分講究韻律的,雖然沒有漢語的雙升詞和疊韻詞之分,但也有押腹韻,它同樣給人以美好的感覺。
3、蒙語與漢語的語法特點
漢語的詞序安排是比較固定的,從語法的角度去看,詞序一般是固定不便,從修辭的角度來看,詞序的位置并不是絕對不變得,漢語的每一個詞都有各自的職能,不同的位置所表示的意義也就不一樣。而蒙語的句式則與漢語的不同,漢語一般是主語—謂語—賓語的句式,而蒙語則是主語—賓語—謂語的句式,蒙語的句式剛好同漢語相反,這也是蒙語與漢語的一大區(qū)別。
總之,本文分為兩個部分對蒙語與漢語的特點進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分析蒙語與漢語的聯系,蒙語與漢語雖然出自兩個不同的語系,但隨著歷史和時代的發(fā)展,二者或多或少相互影響,并有了一定的聯系,第一部分主要是從關于蒙語中的漢語外來詞研究與關于漢語中的蒙語借詞進行分析和研究;第二部分是分析蒙語與漢語的特點,這部分是本文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對蒙語與漢語的語音特點、蒙語與漢語的詞匯特點以及蒙語與漢語的詞匯特點進行分析,對蒙語與漢語的特點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恩全 雙語雙方言[M].漢學出版社,1994年
[2]道布.《蒙古語簡志》[M].民族出版社,1993年
篇7
【關鍵詞】習語 翻譯 策略
一、概述
習語即習慣用語,是經過時代錘煉的語言遺產,指常常習慣性組合在一起,形式較為固定、意義凝固的詞組結構。習語的形式較為固定是說在除了活用的情況下,一般很少增減詞語;習語的意義凝固是指每個習語都有特定的意義,這個意義不能從個體詞的意義推斷出來,也不能輕易附加。習語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格言、俗語、俚語等,短小、精辟、形象、生動、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習語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帶著濃厚的民族色彩??墒?,作為民族的寶貴財富,習語卻是翻譯中的難題。
二、英漢語言的文化差異
1.生存環(huán)境不同。習語的產生和發(fā)展是與生存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英國和中國最大的不同,在于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huán)水,而中國只有一面臨海,是一個內陸國家。所以,英語是用水來表示一些特別的意義,而漢語則恰恰相反。比如,在表示“揮霍無度”時,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漢語則是“揮金如土”;表示“進入危險的地方才能有所得”,英語是“go to the sea,if you would fish well”,漢語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英國和中國的生存環(huán)境不同還體現在:英國以馬為計,中國賴牛為生。所以,表示“吃得多”,英語是“eat like a horse”,漢語則是“牛飲”;表示“說大話”,英語是“talk a horse”,漢語是“吹?!?。
2.習俗不同。英國和中國在習俗方面的差異是非常大的,表現于很多地方。在英國,“狗”是人類的朋友,所以習語中常用“dog”來表示贊揚的意味。比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必有得意時,不以一時長短論英雄),“top dog”(首領)。在漢語中,“狗”的習語則多含貶義,比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豬狗不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謾罵意味十足的習語。
在英國,“龍”是一種兇獸,有“Better to sit up all night than go to bed with a dragon”(與龍一起睡,不如坐一宿);在中國,“龍”則是瑞獸,有“龍馬精神”“生龍活虎”“真龍?zhí)熳印钡鹊葷M含吉慶的習語。
3.宗教不同。英國和中國在上的不同,表現為英國是基督教,信仰“上帝”,中國則是敬畏“天”和“佛”。
4.歷史不同。很多來源于歷史典故的習語,不能只從字面上去翻譯。
不了解英語習語的歷史背景,是很難進行正確翻譯的。正如外國人在學習漢語時,不了解“班門弄斧”“名落孫山”“霸王別姬”等一樣。所以,必須對習語的發(fā)源追根究底,才能對其作出正確的翻譯。
三、習語的翻譯方法
1.直譯法。直譯法是用來翻譯與漢語幾乎能夠完全對應的英語習語。英國和中國雖然有明顯的文化差異,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具有共性,這些共性便造成了語言現象上的重合,所以,英漢兩種語言的習語中有一些用詞相同且寓意相同,對這些幾乎能夠完全對應的習語,采用直譯法進行翻譯。
還有一些英語習語中的喻體在漢語中是空白的,如果想要英語中的喻體和比喻義在漢語中也明明白白,使讀者一目了然,這時,也應該采取直譯法。
比如:“tower of ivory”可以直譯為“象牙塔”;“ 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可以直譯為“蛋未孵出先數小雞”。
這種翻譯,是英語習語直接進入現代漢語,為漢文化注入了異國的鮮活血液,使現代漢語更加豐富多彩。
一些涉及到英國的宗教、歷史、習俗的英語俗語,需采用直譯加注釋的方法。將習語直譯后,把其來源和寓意標注在后面。這樣才能實現翻譯的真實性。
比如:“Pandora’s box”可以譯為“潘多拉的盒子”,在其后注明“源于圣經,潘多拉一時好奇打開了宙斯送的盒子,放出了所有不好的東西除了希望,比喻災害”;“the Trojan horse”可以直譯為“特洛伊木馬”,在其后闡明“源于特洛伊戰(zhàn)爭,希臘人藏在送給特洛伊的木馬中采用里應外合的方式攻下了特洛伊,比喻從內部給對手搞破壞”。
這種翻譯,既有了習語表層的意思,又表明了習語的來源和寓意,便于讀者理解。
2.意譯法。如果直譯的詞句完全不能表達原句的意思,或者是不能被本土讀者所認可,或者是難讀難懂,這些情況下,便只能采取意譯法。意譯法是譯者使用目的語的表達法,選取恰當的詞句,傳達原句的深刻內涵。
因為文化的種種差異,英語和漢語中能夠大致對應的習語畢竟為數不多,大量的習語只是半對應。所謂半對應,是指喻體不同,但寓意相同。這時的翻譯,便要把英語中的喻體更換為漢語中的喻體,使用漢語的表達方式將英語譯出,實現跨文化交際。這種意譯,雖然對喻體進行了改換,但寓意得到了準確地傳達,這縮小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使中國人更加的了解西方。
習語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受文化差異的影響有著民族的顯著區(qū)別。在翻譯習語時,應以“信達雅”的原則為指導,選用正確的翻譯策略,否則,就會埋葬習語的寓意、歪曲篇章的內涵,這需要譯者具備較高的雙語言水平和跨文化知識。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漢語教程》 《新實用漢語課本》 對比研究
1.研究對象
《新實用漢語課本》是21世紀初,劉等為方便海外的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而編寫的一套漢語教材,主要適用對象是以英語為母語或媒介語的外國學生。本文選取了該套教材的第一冊為研究對象。
《漢語教程》是北京語言大學編寫的對外漢語系列教材(語言技能類)的一年級部分,是為初學漢語的外國學生編寫的。本文選取了該套教材的第一冊(上)為研究對象。選取這兩本教材作為研究對象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本文選取的兩套教材都是初級漢語教材。
第二,本文選取的教材都是綜合課教材,兩者課型統(tǒng)一,在編寫思路方面存在共同點,但是由于兩套教材的使用對象、編寫者所持的理念等不同,教材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兩套教材之間具有可比性。
第三,兩套教材處于同一時期,出版時間比較接近。
2.《新實用漢語課本》和《漢語教程》教材體例的對比
教材體例指一課書或一個教學單元中的教學內容排列次序。教學策略是通過教材體例體現出來的。體例反映教材編者主張的教學思想,包括主張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課堂活動等。
《漢語教程》第一冊的基本體例為:一是課文;二是生詞(課文中生詞和補充生詞,從第一冊起就出現漢字);三是注釋(詞的用法、小語法點、難句的翻譯、習俗文化介紹、第一冊為語音注釋);四是語法;五是語音;六是練習(最后一題為漢字書寫)。
《新實用漢語語法》第一冊的編寫體例為:一是課文;二是生詞;三是注釋;四是練習;五是閱讀和復述;六是語法;七是漢字;八是文化知識。
對比可以看出,兩套教材的體例大致相同,兩部教材都在每課列出了重點詞語的用法解釋,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高頻詞語。同時提煉出語言點,使學生在每課學習中更有針對性,溫故而知新時更能抓住語法重點。
3.《新實用漢語課本》和《漢語教程》課文的對比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課文則是教材的主體。對外漢語教材中課文是學生的直接語料,因此,課文在對外漢語教材中十分重要。下面對兩本教材的課文從體裁形式和課文內容方面進行對比。
3.1課文體裁的對比
課文內容總是以一定的形式呈現出來,這種表現課文內容的外在形式就是“體裁”。體裁基本可以分為:日常對話、日記、記敘文、小說、書信、寓言、詩歌、戲劇、說明文、散文、游記、傳記、議論文、采訪問答、新聞、實用公文等。
《漢語教程》第一冊30篇課文都是日常會話?!秾嵱脻h語課本》第一冊14篇課文全都是日常會話。兩本教材所有對話均為一行漢字,一行拼音。因此,兩本教材在課文體裁上沒有區(qū)別。
3.2課文內容的對比
教材課文內容的選擇要從學習者的需要出發(fā),以學習者需求及學習者當前水平為依據。初級水平的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要求主要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這與他們面對的生存困難、要解決的最迫切問題都是相適應的。應該以學校生活和日常交際活動為主要場景,從身邊人和事入手,由淺入深地擴大到實際生活的各個方面。
《漢語教程》首先從最基本的問候開始,到買東西、換錢,再到通過課文了解中國社會的各方面情況,循序漸進?!稘h語教程》的課文很大程度上僅僅是為了滿足語法句型的需要而編寫的,編者對功能和文化重視不夠,課文并沒有很好地反映鮮活的實際生活?!缎聦嵱脻h語課本》從打招呼、問候這類最基本、最迫切的話題入手,到自我介紹、轉達問候,再到中國和西方不同的習慣、中國過春節(jié)的習俗、大學生打工等,基本都是學生有很強的學習需要、有交際價值的材料,涉及廣闊的社會生活,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4.《新實用漢語課本》和《漢語教程》生詞的對比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教學歷來都是重點,也是難點。下面對兩本教材的生詞從生詞量、生詞排列、生詞注釋方面進行對比。
4.1生詞量對比
根據兩本教材課后生詞表,對生詞量做了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果如下:
一部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初級對外漢語教材,在詞匯安排上必須做到:(1)教材的絕大部分生詞應在大綱規(guī)定的詞匯范圍之內,“超綱詞”必須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內;(2)常用詞語要保證一定的重現率和覆蓋率;(3)每一課的生詞要控制在一定數量范圍內,不能有的課很多,有的課很少。
《漢語教程》和《新實用漢語課本》的選詞基本都在詞匯大綱規(guī)定的一年級詞匯之內,只有少數超綱詞,生詞的覆蓋率較高?!稘h語教程》在每個階段的課文之間,每課的生詞都保持了比較均勻的數量,沒有出現生詞過多或少的情況,做得比較成功?!缎聦嵱脻h語課本》的課文數量比《漢語教程》少,因此每課的生詞數就相應地增多。據表一,《新實用漢語課本》平均每課生詞31.8個,從數量上看是比較多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兩本教材在生詞量的控制方面實現編寫目標,基本符合教學大綱對詞匯量的要求。
4.2生詞排列對比
《漢語教程》和《新實用漢語課本》都采取依照生詞在課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將其列表附于文后的方式,具有直觀、便于檢索的優(yōu)點。但是也有差別:《漢語教程》是先出兩段課文,再將生詞表附于其后;《新實用漢語課本》是課文加生詞。這里《新實用漢語課本》的安排更合理,因為將生詞表一分為二比將生詞表合二為一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較小,而且這樣學生查找生詞更省力。
4.3生詞注釋對比
《漢語教程》和《新實用漢語課本》都有英文版和俄文版,在此我們僅對英文版進行對比。
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生詞注釋對他們理解生詞意思很有幫助。相比《漢語教程》,《新實用漢語課本》在英漢對譯之后還給出了含有該生詞的詞組,這樣可以使學生熟悉詞語搭配情況,更好地理解生詞及用法,便于掌握句子結構。總體看來,這兩本教材的生詞注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生詞的英語翻譯只是單純的漢譯英,而沒有認真考慮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具體含義,這樣產生的譯文很有可能不能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被譯詞的真正意義。因此,在生詞注釋中,重點要解釋用法,要將生詞的意義、搭配關系、用法、感彩、語體色彩、社會文化內涵等準確地傳遞出來,這樣才能使生詞的翻譯真正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被譯詞。
5.《新實用漢語課本》和《漢語教程》語法的對比
《漢語教程》第一冊上的語法階段是第11課至第15課?!缎聦嵱脻h語課本》的語法教學是與語音教學同時開始的。下面將對兩本教材的語法從語法點數量和語法編寫方面進行對比。
5.1語法點數量對比
在初級階段應該嚴格控制語法項目的總量,只選擇最基本、最典型、必不可少的項目。由表2可以看出,《漢語教程》第一冊和《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一冊語法點都比較多,這體現了現行對外漢語教材的一個共同特點,即在初級階段就將語法項目講授完畢,使初級階段語法學習任務過重,語法項目總量過大。而《漢語教程》則是在語法階段才開始教授語法,造成語法教學高集中、高密度的情況,不利于學生學習。因此,在教材編寫上應注意嚴格控制語法點總數,并對教學量大的、繁難復雜的語法項目進行切分,使其分散在若干課或者不同學習階段出現,這樣可以極大地簡化語法點。
5.2語法編寫的對比
《漢語教程》和《新實用漢語課本》都遵循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編寫原則?!稘h語教程》明確提出將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的語法觀運用到課文的語法解釋中。不僅重視語法結構的說明,而且注意揭示語法結構的語義,重視交際價值。另外,《漢語教程》進行語法講解時還采取繪制插圖的方式,是這套教材的一大特色。
6.結語
本文對《漢語教程》第一冊和《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一冊各方面情況做了簡單的對比。通過對比,了解到兩本教材在編寫上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作為同是新世紀的初級對外漢語綜合課教材,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借鑒和吸收了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相對于以往的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仍需改進。由于我知識和能力有限,缺乏教學實踐方面的經驗,在對這兩本教材的對比上仍有缺陷,需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漢樂府;模式;歌;音樂風格;詩體特征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4-0111-02
縱觀漢樂府詩題,相較于《詩經》以篇首句為題的單一性,題目形式更加多元化?!对娊洝芬话闶遣扇≡娋涞那皟蓚€或是前3個字,而漢代樂府詩題則更多的有著自身的特殊含義。我們不能簡單的將其詩題中的“行”“吟”“歌”“詩”看做毫無實際意義。
本文重在對題名中含“歌”類作品的研究,以此為切入點,更加清楚地認識漢樂府的音樂特性和詩體文學性,從而為更好地解決漢樂府的相關問題打開一條新的思路。
一、漢樂府詩題的構成模式
基于漢代樂府詩今天保留下來的數量相對比較少,本文所探討的漢樂府的范圍主要是在郭茂倩《樂府詩集》的基礎上,參照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所收錄的漢詩。雖然這一范圍或許并不完全等同于當時的界限劃分,但是,我們相信在現有的條件下,這樣的分類比較合理。
通過整理,發(fā)現漢樂府詩題的構成模式如下:
1.句首字詩題。與《詩經》命名方式相同,如《江南》《東光》《薤露》《蒿里》《雞鳴》《烏生》《平陵東》《王子喬》《大風起》《枯魚過河泣》《冉冉孤生竹》以及《郊祀歌十九首》。
2.“歌”字詩題。這一類比較復雜,又可細分為單名“歌”、復合詞“XX歌”、“XX歌行”以及“XX歌辭”。
3.含“行”、“吟”、“篇”、“操”、“怨”等其它詞語的題名。其中,含有“行”的題名占據了其中的絕大多數。
三者各自占有的比重不盡相同,第一類最少。同時,最后一類中時常含有前兩類模式的變異形式,如《東門行》《西門行》《孤兒行》等,在首句之中加上了一個“行”字;而《長歌行》《艷歌行》《怨歌行》《滿歌行》《傷歌行》和《悲歌行》這7首則同時含有“歌”、“行”。
3種題名在漢代呈現著糾纏交錯而向前發(fā)展的態(tài)勢。與《詩經》命名方式相同的詩時代較早,以“行”、“篇”等字為名的詩多出現于東漢時期,以“歌”為題的詩的構成則比較復雜,貫穿了整個漢代。從某種層面上來講,3類模式之間存在著漸變的發(fā)展性,從句首字――歌/XX歌――行的一種演變。而在這一演變之中,“歌”的變化集中地展示了這一音樂文學的發(fā)展脈絡。
二、“歌”字題目的音樂風格
樂府詩在中國古代各種詩歌體裁和詩歌品類殊而復雜,錢志熙先生認為:“樂府詩,顧名思義,是屬于樂章的范疇?!雹偻踹\熙先生也指出:“樂府詩原是樂府機關配合音樂而演唱的歌詞。”②班固《漢書?藝文志》中對歌詩的敘述:“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③“采歌謠”一語也很好的說明了漢樂府所具有的音樂文本特征。那么以“歌”為題的樂府詩又有著怎樣的音樂風格呢?
單名“歌”的作品更多的見于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一書之中。這一稱名,不排除其中的一些是由于時代久遠,題名丟失,后代的整理者在對其進行整理的時候為之命名。但是,我們還需要注意到在漢代的史書中的一些記載,如“作歌曰”、“歌之曰”、“歌曰”的記載。通過對《史記》《漢書》和《后漢書》的粗略檢索,“作歌曰”的記載7次,創(chuàng)作者多為貴族;“歌之曰”22次,主體多為百姓、閭里、天下;“歌曰”43次。可見,將其稱名為“歌”具有一定的統(tǒng)一性。而這類的歌具備怎樣的風格和特色呢?
樂府詩集中的《李延年歌》《烏孫公主歌》《趙幽王歌》《李陵歌》《廣川王歌》《燕王歌》《廣陵王歌》等在逯書中均稱名為《歌》,然而這一題名形式上的區(qū)別卻并未影響到二者的實質。這一類作品,往往是其自作,是一種對自我情懷的抒發(fā),其演唱的場合多于內堂,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復合詞的題名更多的傾向贊美、評價性的歌唱,且多無明確的作者?!镀匠歉琛贰冻琛罚ā而欩]》)、《戚夫人歌》(《舂歌》;《詩紀》作《永巷歌》)、《畫一歌》(《詩紀》說又作《百姓歌》)、《淮南王歌》(《民為淮南厲王歌》)、《衛(wèi)皇后歌》(《天下為衛(wèi)子夫歌》)、《李夫人歌》、《匈奴歌》、《離歌》(《詩紀》作雜歌,注云一作《離歌》)、《瓠子歌二首》《牢石歌》《黃鵠歌》《五侯歌》(《長安百姓為王氏五侯歌》)、《上郡歌》(《上郡吏民為馮氏兄弟歌》)、《華容夫人歌》《鮑司隸歌》《五噫歌》《董少平歌》《張君歌》(《漁陽民為張堪歌》)、《廉叔度歌》(《蜀郡民為廉范歌》)、《范史云歌》《皇甫嵩歌》《郭喬卿歌》《洛陽令歌》《潁川歌》(《潁川兒歌》)。這一類作品中,除《楚歌》《瓠子歌》《黃鵠歌》等個別作品的題名帶有明顯的詩經命名方式之外,其它詩的題目多非句首字的截取,而是內容上的概括。然而,雖然均呈現著XX歌的形態(tài),但其內涵卻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一類是自作,一類類似于代言體,無明確的作者,諸如《民為淮南厲王歌》《天下為衛(wèi)子夫歌》《鄭白渠歌》《潁川兒歌》??紤]到漢代的采風,可以想見這是這一制度的成果。也正是因此,使其歌唱帶有很強的地域性和對象性,一種口頭的言說方式,與單名歌的作品的風格是趨同的,均是一種未經雕琢的質樸情感的展示。
漢樂府詩題的第三種模式,恰恰表現出歌具有的某一方面特征的彰顯,其中絕大多數呈現的特點是:首句之字加行或者引,或完全與首字無關,如《長歌行》《滿歌行》等。通過對題名中“歌”、“行”的比較,“行”的敘事與節(jié)奏性明顯,更傾向于熱烈、悲痛的外露情感且有著很強的敘事色彩,其本身的節(jié)奏性極大的渲染了其感彩。如《東門行》中“出東門”、“來入門”、“還視后拔劍而出”將一戶人家的情狀描述的淋漓盡致;《西門行》中“及時行樂”的闡述,從“今日不作樂,當待何時”的反問到“為樂當及時”的肯定,再到“解憂愁之法”的闡述,最后落腳于“年命不可期”的告誡之中;《飲馬長城窟行》中“遠道”、“夢”、“他鄉(xiāng)”的頂針式詞語,均使感情在層次、語言中更為強烈。而“歌”并不敘事,它更多的是一種對自身感情的宣泄或是對于某件事情的感慨與評價,抒情性、隨意性強,側重于抒發(fā)相對舒緩、憂傷、苦悶的內在情感。
《陌上?!罚ㄒ辉弧镀G歌羅敷行》)、《怨歌行》《長歌行》二首、《艷歌行》《滿歌行》二首、《傷歌行》和《悲歌行》《艷歌何嘗行》(一曰《飛鵠行》)這類含行字者,亦具有著“行”詩所具有的音樂節(jié)奏感,然而究其本質,依然是一種情感上的抒發(fā)。所謂長歌、艷歌、怨歌、滿歌、傷歌、悲歌,除卻艷歌具有自身的獨特表演程式之外,其余均是一種情緒上的表達。與“行”詩相比,單純的是在情感上劃分層次。
此外,還有另外一類特殊的題名,如《俳歌辭》《后漢武德舞歌詩》。根據《俳歌辭》的內容描述,其似為表演的一種記錄;《后漢武德舞歌詩》,明帝時期,東平王蒼進武德舞歌詩,用之于宗廟,結合班固《漢書?藝文志》中關于歌詩的記載,我們有理由相信“歌詩”所具有的歌辭含義。這類的出現代表著時人對歌辭的初步認識。
從以上的梳理之中,我們可以看出歌本身具有著總體類型化的趨勢,從最初的總名概括,到之后其它音樂體式的彰顯。歌之外的其它題名方式的出現,分類愈加精細化,因而某些時候漸漸轉變?yōu)橐活惒痪咛厣螂y以歸類之詩的稱呼。以“歌”命名的作品,無論是單名“歌”還是含“歌”的復合詞題目,鮮明的透露著漢樂府的音樂特質,均是一種質樸的情感表達。
三、歌和詩的關系闡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詩體特征
“歌”作為修飾性的前綴,在《詩經》廣泛流傳的時代,常常被述及“歌詩”“歌XX詩”“歌XX”,并且無一例外的指向《詩經》。在《詩經》文本中,提到作詩的12次之中5次以歌來指代。漢代,史籍中大量出現的“詩曰”、“詩云”、“詩不云乎”等指向的均是《詩經》。由于《詩經》不斷被經典化,當時只有為數很少的與《詩三百》同為四言句的作品可以稱為詩。特定的時代和文化限制使得漢樂府在當時更多地被看作是歌,而非詩。
“樂辭曰詩,詩聲曰歌”,漢樂府“采摭閭閻,非由潤色,然質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天下至文,靡以過之!后世言詩,斷自兩漢宜也”。④然而,對于漢樂府,人們更多的關注其音樂特性和表演特質,往往忽視了其本身所呈現出的詩體文學意義。
本文中我們所討論的“歌”類題目,廣義上來講貫穿了整個漢樂府。其詩體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題名整齊化、類型化特質突出;
2.主題多樣性,感情和敘事并行不悖;
3.語言自由率性,針對性強;
篇10
張涵予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本行是表演,但畢業(yè)后卻沒怎么演戲,而是干上了配音的工作。張涵予的聲音很磁性,從中學開始,他就為中央電視臺的譯制片配音了。那時,他是被電影《追捕》里為杜丘配音的岳峰大師的音色所吸引,立志要成為他那樣的配音演員。于是,畢業(yè)后,他就成了中央電視臺的一名棚蟲,為數十部譯制片配過音。他那極富特質的聲音,使他成了京城小有名氣的棚蟲。
1984年,不安分的張涵予離開了影視圈,跑到美國做起了生意。身在美國的張涵予也沒忘記電影,而且還比別人較早地接觸了美國大片。有時,他盯著屏幕想:“等我賺了錢,也要找人拍這樣的大片,那多過癮呀?!?/p>
1996年,張涵予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美麗漂亮的姑娘――羊梅子。羊梅子以前也是位演員,演過幾部電視劇,兩人很快開始了交往。對一個要在東西兩半球飛來飛去的人來說,談戀愛是一種奢侈,常常是想和女友好好待上幾天,享受一下浪漫的情調,生意卻又要他趕快飛往美國,時區(qū)的不同,讓兩個相愛的人常常在晝夜顛倒的空間談情說愛。情感的思戀,有時讓張涵予難以自持。于是,他干脆停止了生意,回到了國內。一進北京機場,在人流中他就看到了羊梅子,兩人在北京的冬天里,牽著手,漫步在長安街上,寒冷的北風吹在臉上,兩人卻感覺不到寒意,因為,愛情的火焰在溫暖著他們。
回到國內的張涵予和羊梅子結了婚,有了家的張涵予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事業(yè)了。
經過一番思考,張涵予再一次踏入影視圈,開始了自己的老本行――配音。他對妻子說:“我要把配音做大、做強。要讓觀眾一聽到聲音就知道是我?!钡拮訁s看出了張涵予內心對表演的不安分,因為每次配完音回家,張涵予都要對角色來一番評頭論足,不是說這個演員的表演過頭,就是說那個演員還不夠火候,演戲的痕跡太重,說到興奮處,他會站起來沖著妻子說:“這場戲要是我來演,我一定會這么、這么演。”可每次說完,他都會重重地坐在沙發(fā)上,長嘆一口氣說:“怎么就不是我呢?”羊梅子鼓勵他:“想演就去演呀,你又不是什么明星、大腕,難道還要等導演來請你嗎?這么干耗著,什么時候才能實現演員夢???”妻子的話點醒了張涵予,他開始留意一些劇組。
機會終于被他找到了,他在《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劇組爭取到一個配角,這讓他十分興奮,一進家門就對妻子嚷嚷:“我拍戲了。”那神情比他當年在美國做生意賺美金還快樂。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順利拍攝完成了,但影片的公映卻只讓觀眾記住了主角馮鞏,對于張涵予卻沒有印象。這讓張涵予有些失落,倒是妻子不住地安慰他說:“喜劇電影就是這樣,故事的主線都在主角那里,你不出彩也很正常,看下一部吧?!?/p>
妻子的支持讓張涵予放下了包袱。對于觀眾來說,看電影是沖主角,但對于導演來講,選演員就要看功底了。張涵予的出彩,讓導演記住了他,片約接踵而來,他的銀幕形象百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龍?zhí)淄酢?,每一部影片,都讓張涵予在圈里的名聲更響,也讓他對自己的電影前景更有信心?/p>
居家好男人更重親情
當張涵予準備著為電影事業(yè)做一番沖刺時,2001年,妻子懷孕了。這一消息讓他喜出望外,倒是妻子有些過意不去,說:“你事業(yè)才開始,這孩子來得是不是太不是時候了?”張涵予說:“再怎么有事業(yè)的男子也得有后代,我都等不及了?!彼x絕了一切片約,專心在家伺候妻子待產。
終于,在焦急不安的等待中,隨著一聲啼哭,女兒來到了這個世界。當了爸爸的張涵予別提有多高興了。
居家的日子是平常的,但也是舒心的。在張涵予的眼里,家里到處都是忙不完的事情,張涵予喜歡這樣平常的日子,他覺得時間過得太快,無法讓他體味天倫之樂,但,妻子心疼他在事業(yè)方面放棄得太多,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他再不演戲,導演、制片會忘記了還有他這么一個人。
為了能在事業(yè)上助他一臂之力,梅子開始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在著裝上刻意打扮張涵予。張涵予是個在穿著上面不太上心的男人,最喜歡穿夾克,以為這樣舒服、方便,但妻子卻是個在著裝上特有品位的女人,在她自己的圈子里,她是很多人的服裝顧問,對于丈夫的打扮自然是毫不含糊。只要她認為什么衣服合適張涵予穿,無論多貴,她都會買回來讓張涵予穿。有時,張涵予說:“你花那么多錢買這么多衣服給嗎?以前的我還沒怎么穿呢!”梅子說:“你要是個商人,我不管你怎么穿,但你要當演員,就要穿出精氣神來,讓導演從衣服上就認準你是他們的第一人選,否則,乞丐那樣的龍?zhí)拙褪悄愕慕巧??!睆埡枵J可了妻子的說法,從此,一切衣著就由妻子說了算。
張涵予擅長演配角,但這并不等于他安心現狀,一個演員,哪一個不想演主角?時間久了,張涵予也覺得自己的事業(yè)有困頓,他常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思索,不愿意有人打擾。此時,羊梅子總是能理解他的心,她知道男人需要面子,所以,她從不在此時去打擾他,等到張涵予調整好了情緒,羊梅子總在第一時間帶給他一個燦爛的微笑和甜蜜的親吻。
和睦的家庭沒有淹沒張涵予的雄心,他不放過每一部參演影片的機會,哪怕是演配角、當劇務,他都認真履行。朋友勸他說:“至于嗎,只有幾個鏡頭的小角色也費那么大的力氣?”張涵予卻認定小角色的積累終能讓他在銀幕上擔綱大角色。
在等待的日子里,張涵予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原則,那就是要看導演和劇本。這一點,妻子也十分支持他這種寧缺毋濫的選擇,寧可不出名,也不出罵名和臭名,這就是一對把藝術看得重于一切的夫妻的共同選擇。
集結號里夫妻情更濃
2005年,導演馮小剛找到張涵予說:“你休息得也夠久了,該出來拍戲了,我這部戲就等你開拍了?!睆埡铔]想到大名鼎鼎的馮小剛竟然在等自己拍戲,立即答應了?!短煜聼o賊》這部片里的便衣警察是馮小剛認準的非他莫屬,為了這個角色,張涵予費了不少心思,妻子也幫他出主意。張涵予演的警察要裝扮成一個畫家,起初,張涵予打算抱著一個畫夾來表明身份。妻子說:“太形而上學了。”她讓張涵予留起了短胡子,還把頭發(fā)染成黃色。“這像什么?”張涵予有些吃不準。但導演和劇組的人一看,無不叫絕:“藝術氣息太濃了,不用介紹就知道是畫家?!庇谑?,張涵予就用這個造型演起了戲。結果,電影大火,張涵予也成了被人記住的配角。
《天下無賊》的成功,讓張涵予那顆熱愛電影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決心全身心地做演員。對于他的選擇,妻子特別高興:“你早該如此了,這是屬于你的職業(yè)。”
張涵予又開始了拍戲的生涯。
每次拍完戲回到家里,妻子的溫暖擁抱和一聲沁入心脾的“親愛的,辛苦了”,也讓張涵予覺得家和外面確實不一樣,哪怕是五星級的賓館,也缺少這么一種讓人留戀的溫馨。所以,張涵予只要沒戲拍,他就喜歡待在家里,在外面只要能趕回來,他就趕回來,因為妻子的問候,就是一種牽腸掛肚的召喚,讓他只想著回家!
張涵予是一個愛吃的人,在外地,只要有什么美食,他都要嘗一嘗,而且還喜歡吃辣。有一次在湖南參加金鷹節(jié),住的賓館周圍都是好吃的東西,本想一飽口福,但由于時間緊迫,來不及品嘗就離開了。這讓張涵予大呼遺憾,回來還對妻子說:“長沙的臭豆腐,讓我聞起來就想流口水,可惜沒吃上?!彼脑挘屍拮佑浽诹诵睦?,她決定自己做出這道菜,讓他好好解解饞。
妻子開始翻食譜、上網,打聽這道菜如何做。還跑到京城里的長沙飯館里去找正宗的湖南廚師學習。經過幾次折騰,一道地道的湖南臭豆腐終于被她做出來了。張涵予回到家里的時候,只見黃燦燦、油汪汪的臭豆腐放在碟子里。妻子笑著夾起一塊臭豆腐,蘸上辣醬:“嘗嘗我的手藝,看是不是地道?!睆埡璐罂诘亟乐?,那獨特的香味、辣味直往心里鉆。
2006年,張涵予受馮小剛之邀,參演大片《集結號》。在影片里,他照例是演配角。但在篩選主角的過程中,需要他去和候選者配戲,配了一段時間后,張涵予覺得自己太適合演這部片子的主角了,他想對導演說,又怕影響導演的工作,這種折磨讓他坐臥不安,妻子覺察到了他的心思,就鼓勵他大膽講出心里的想法:“哪怕給導演做一個參考也是好的?!痹谄拮拥墓膭钕?,張涵予對導演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但馮小剛沒有說話,這倒讓張涵予坦然了,于是安心做自己的配角。沒想到等影片開拍了,定下的主演竟然就是他。
或許是《集結號》的故事太過悲劇,張涵予常常陷入劇本中無法自拔,即使在家里,陷入劇情的他有時在睡夢中也會大喊著驚醒,羊梅子每次都會抓著他的手,柔聲地安慰他,有時還要緊緊地抱住他,妻子溫暖的懷抱讓張涵予慢慢鎮(zhèn)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