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課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14:16:25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震中的父與子課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guān)鍵詞】語篇鏈接 角色扮演朗讀 音樂輔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閱讀教學
有教師問,教《地震中的父與子》(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一課,到底需不需要引導(dǎo)學生重點研讀課文的第1自然段?是不是一定要進行讀寫結(jié)合?
第1自然段常被一帶而過,鮮有教師領(lǐng)著學生去研讀。該問題值得反思。
小學閱讀教學偏執(zhí)于內(nèi)容,其后果是慘痛的:不管學生身心特征,駕空課文,無限上綱,空洞說教,牽強附會;不顧小學學段特點,大肆抽繹,講深講透,追求高深;罔顧語文學科特質(zhì),越界拓展,偏離語文,漫談感悟;等等。
當下,不少閱讀課則偏執(zhí)于語言形式,忌諱課文主題內(nèi)容?!兜卣鹬械母概c子》的課例,大多著眼于語言形式的讀寫結(jié)合,引導(dǎo)學生重點研讀“無論發(fā)生什么,我都會和你在一起”、文中對話、課文第12自然段等句段。這類課例也引發(fā)了我的疑惑。我一直在清理思路。
關(guān)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該課的核心目標和內(nèi)容之一?;貧w文本語境,關(guān)注其語言形式和語言內(nèi)容的語篇邏輯關(guān)聯(lián)性,有助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逐步生成和漸次內(nèi)化。
一、對于語篇邏輯關(guān)聯(lián)的挖掘,少些空泛之言,多些移情設(shè)問
第1自然段是該文的總起句,教學時不能一帶而過。簡言之,“30萬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表明地震傷害之廣泛、慘重。“不到四分鐘”說明地震的突發(fā)性:其時間之短促,讓人猝不及防。教師可引導(dǎo)學生研讀它,以建構(gòu)語篇的邏輯關(guān)聯(lián)。
(一)“四分鐘”到底是長還是短
“四分鐘”是240秒。240秒到底是多長時間?到底是長還是短?第1自然段本身無法回答這個問題。該問題可以暫時存疑。
相應(yīng)地,在學生研讀第12自然段的時候,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讓他們把第12自然段與第1自然段鏈接起來,對“4分鐘”與“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38小時”等進行比較閱讀,便可見其長短。
(二)“30萬人”在課文中到底是指哪些人
如果第1自然段一帶而過,這“30萬人”就成了一個抽象而冰冷的數(shù)字符號。
通讀全文后,教師可以設(shè)問:“30萬人”到底是多少人?涉及多少個家庭?牽系多少親戚朋友?這里面到底包括哪些人?
按課文的順序,這 30萬人當包括“地震中的父與子”,包括這位父親受傷的妻子――阿曼達的媽媽,包括那些哭著、喊著然后絕望離去的爸爸媽媽們,包括他們的兒子女兒,包括消防隊長和警察,包括前來開辟出口的人們,包括阿曼達的同學們……
教師還可以移情設(shè)問。
“你們所在的村組、鄉(xiāng)鎮(zhèn)、縣市有多少人?你們所在的小區(qū)、街道、區(qū)、市有多少人?
“假定你們那兒突發(fā)地震,30萬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你們所在村組、鄉(xiāng)鎮(zhèn)、縣市的人們,將是什么情形?你們所在小區(qū)、街道、市區(qū)的人們,會成什么樣子?”
(三)“不同程度的傷害”中的“傷害”是什么意思,到底是指哪些傷害
教師可以請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注意思考以下問題,并畫出與這些問題相關(guān)的詞句。
地震中,阿曼達的母親受到傷害了嗎?阿曼達受到傷害了嗎?阿曼達的父親受到傷害了嗎?阿曼達的同學受到傷害了嗎?如果是,阿曼達的父親和同學受到了什么傷害,什么程度的傷害?課文中的“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受到了什么傷害,什么程度的傷害?那些哭喊之后^望地離開地震現(xiàn)場的父母們受到了什么傷害,什么程度的傷害?那些警察、消防隊長受到了什么傷害,什么程度的傷害?那些前來參與救援的人們受到了什么傷害,什么程度的傷害?
課文并沒有詳細羅列這“30萬人”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傷害”。但是,學生需要并且也可以從課文語境及其語篇邏輯中讀出以下信息:有的人被奪去了生命,有的人因此失去了親人;有的人未能逃脫死神的糾纏,有的人僥幸掙脫了死神的羈絆;有的人受了重傷,有的人受了輕傷;有的人受到了死亡的驚嚇,有的人感到了死亡的恐懼……
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該如何引導(dǎo)學生研讀“我的兒子”“我的女兒”等話語?
角色扮演朗讀是個可行的建議,可以幫助學生把自己代入進去。角色扮演朗讀可以反復(fù)幾輪。教師要舍得花時間。學生可以把自己設(shè)想成阿曼達,繼而把自己設(shè)想成父親,還可以把自己設(shè)想成消防隊長、警察,甚至可以把自己設(shè)想成阿曼達的同學及其父母……這些人物,全在文本中出現(xiàn)過,即是第1自然段“30萬人”的所指。
1.從那些無辜的被奪去生命的人們的角度出發(fā)
那些無辜的被奪去了生命的人們,在文本中到底指哪些人?“我的兒子!”“我的女兒!”――那些被呼喊過名字而沒有回應(yīng)的男生女生們;那些未能有機會呼喊其孩子名字的爸爸媽媽們……他們中,有的是小孩,有的是老人;有的是男人,有的是女人;有的是未婚青年,有的是已婚中年人。
課堂上,教師可引導(dǎo)學生由此展開想象,進而代入角色。
“那些被奪去了生命的小孩,如你一樣,正在教室里上課。假定你在地震中被奪去了生命,請你體會一下,失去了你,你的爸爸、媽媽會如何?你的爸爸、媽媽能夠面對、愿意接受、能夠承受失去你、不再有你的痛苦嗎?他們會有什么反應(yīng)?”
――“我的兒子!”“我的女兒!”
“那些被奪去了生命的老人,如你的爺爺奶奶一樣,正準備到學校來接你們回家。假定你的爺爺、奶奶在地震中被奪去了生命,請你體會一下,失去了你的爺爺、奶奶,你會如何?你將不再有爺爺、奶奶。你們將成為不再有爺爺、奶奶疼愛的孩子。你能夠面對、愿意接受、能夠承受失去爺爺、奶奶的痛苦嗎?”
――“我的爺爺!”“我的奶奶!”
“那些被奪去了生命的青年人,如你們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一樣,正在忙工作、忙學習。假定你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在地震中被奪去了生命,請你體會一下,失去了你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你會如何?你將如何面對失去他們的巨大痛苦?”
――“我的哥哥!”“我的姐姐!”
――“我的叔叔!”“我的阿姨!”
“那些被奪去了生命的中年人如你們的爸爸、媽媽一樣,正在上班掙錢供你們上學。假定你的爸爸、媽媽在地震中被奪去了生命,你們將失去你們的爸爸、媽媽。你們能夠接受、愿意接受、能夠承受失去爸爸、媽媽,不再有爸爸、媽媽的痛苦嗎?”
――“我的爸爸!”“我的媽媽!”
2.從那些無辜的失去親人的人們的角度出發(fā)
教師可引導(dǎo)學生轉(zhuǎn)換視角,進一步感悟文中人們遭受的傷害。
“那些失去了親人的人,有的是小孩,有的是老人;有的是年輕人,有的是中年人。
“那些失去了親人的小孩,成了失養(yǎng)的孤兒。請你想象一下,孤兒是什么樣的?
“那些失去了親人的老人,成了失養(yǎng)的孤老。請你想象一下,孤老是什么樣的?
“那些失去了朋友的人,將承受巨大的痛苦。請你想象一下,失去朋友是什么滋味?
“那些失去了配偶的人,有的人是爸爸,有的人是媽媽――其家庭將陷入支離破碎的境地。請你想象一下,失去配偶的人是什么樣的?其家庭是什么情形?”
二、對于文本情感目標的落實,少點語言形式,多點情緒色彩
地震,一場空前的人間災(zāi)難――我們需要含著淚來讀這篇課文!
這無關(guān)什么語言形式。然而,偏執(zhí)于文本的語言形式,似乎成了一種不言自明、包醫(yī)百病的教學時尚。當冰冷的語言形式被放在首位的時候,《地震中的父與子》就不必教也無法教了??蘸翱谔?、大講道理、漫無邊際的漫談等都無助于逐步達成本課的情感目標。為此,師生可以并且需要把自己放入文本中,回到課文語言的內(nèi)容和內(nèi)里本身。
該課的對話很重要。教這些對話,當然需要讀出它們的情感色彩。而對話的情感色彩,正是對話這種語言形式的情緒所在。對話是口頭語言。所謂讀出對話的情緒、情感,即讀出口頭語言的語境特點,是用聲音表達出對話的情緒。這一點,教學時尤其要重錘敲打。
我們寫對話,是把口語轉(zhuǎn)換成書面語。口語交際的雙方可以借助表情、動作、情境等非語言手段表情達意。我們讀對話,則是把書面語轉(zhuǎn)換成口語,以生成表情、動作、心理、情境等。這一點如做得不夠,課堂上的對話就會被輕飄飄地一讀而過。學生連一點感覺都找不到,更別談什么入境了。學生離文本的語境很遠、很遠,尚未沾到語境的邊,哪來機會把自己代入進去呢?
三、對于中心人物形象的教學,少用動態(tài)視頻,多用背景音樂
在眾多人物中,阿曼達及其父H是課文的中心人物。
作為中心人物,阿曼達的父親到底是誰?阿曼達到底是誰?簡單說,阿曼達的父親是遭受傷害的幸存者、救援者,是千千萬萬救災(zāi)英雄的代表。阿曼達是遭受傷害的等待救援者、僥幸生還者,是地震中的普普通通受害者的代表。他們是第1自然段“30萬人”的所指。他們都是讓人動容的人物!
選擇人物形象進行教學,符合單元導(dǎo)讀的意圖。但是,抽象概念不是人物形象教學的抓手。好好研讀課文后,一些有意思、有新意、有用處的課路就會呈現(xiàn)出來。
(一)開課環(huán)節(jié)的默哀儀式
上《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第一個儀式可以是默哀。師生可以全體默哀3分鐘,儀式務(wù)必非常正式、非常慎重、非常莊重、非常肅穆、非常沉寂。
“默哀”,就是初步的披文入境,能幫助學生體會語言內(nèi)容的儀式化語境。哀傷,是這節(jié)課的總體氛圍和情緒基調(diào),它籠蓋了這節(jié)課。哀傷的音樂當可始終在教室里低回。這是本節(jié)課的背景音樂。很遺憾,在聽過的大多數(shù)《地震中的父與子》的課例中,我都未能感受到此情此景。
(二)背景音樂的遴選和使用
不少教師上課傾向于使用視頻。這并無不可。但我們認為,背景音樂的使用更適合課文的內(nèi)容特點,有助于達成關(guān)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核心目標。
1.父親前往和到達學校的過程,可以配上這樣意境的主題音樂:天崩地裂、房倒屋塌、瓦碎礫散、物事凌亂、人畜慌亂、絕望恐懼、無助迷茫、痛不欲生。
2.父親挖掘的過程,可以配上命運交響樂緩急相應(yīng)的變奏部分。
3.孩子們等待救援的過程,可以配上如下意境的主題音樂:不安、失望、焦慮、惶恐、恐懼、放棄、掙扎、絕望、無奈、求生、篤信等情緒復(fù)雜交織。
4.阿曼達和同學們的得救過程,可配上表現(xiàn)絕處逢生、喜出望外、充滿感恩的主題音樂。
如果沒有上述元素,我無法上好《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
有人士“有模有樣”地質(zhì)疑了該課內(nèi)容的真實性。該質(zhì)疑與教學創(chuàng)新是兩碼事,引起了少數(shù)教師的困惑?;趯W生的身心特征和核心素養(yǎng),我們不贊成、不建議教師在課堂上刻意引導(dǎo)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真實性進行不必要的質(zhì)疑。
讀了這篇課文,如果學生像是在談?wù)撘患c自己毫不相關(guān)的事情,即便語言形式的訓(xùn)練抓得再牢,這樣的課也是失敗的。同理,撇開語言的內(nèi)里和內(nèi)容,語言形式的訓(xùn)練也無法落到實處。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后,由于某些虛玄的誤讀,教學似乎進入了一個新怪圈:閱讀不像閱讀,習作不像習作,師生如入云里霧里。閱讀教學可以結(jié)合單元內(nèi)外的整體聯(lián)系,涵蓋一點點語言形式的領(lǐng)悟,但要避免打亂仗,切忌動不動就讀寫結(jié)合。
領(lǐng)悟語言形式的秘妙是艱難的。急也沒有用。不少人一輩子也領(lǐng)悟不了幾條受用的讀寫秘妙。這并未妨礙他們的正常語言生活。我們教學生,尤其要適可而止。切忌高高站在云天之上,俯視學生。如果學生能那么快地領(lǐng)悟到那么多語言形式的秘妙,甚至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nèi)就能立馬用上,語文還用得著上課嗎?許許多多的文本秘妙,不是學生需要會用的。小學階段的學生有點意識就可以了。
篇2
看到這篇課文,我不由想起了那件事情:那次,媽媽帶我去逛交流會。我蹦蹦跳跳的,可高興了,一會跑到這兒,一會跳到那兒。媽媽提醒我說:“慢點,人很多,小心走丟?!蔽衣唤?jīng)心地回答了一聲:“知道啦?!焙髞?,我告訴媽媽我要去看書,媽媽爽快的答應(yīng)了。我到書攤前,哇!好多書?。〕两跁@镎媸羌腋5氖虑?!咦,十五分鐘過去了,媽媽怎么還沒來???難道媽媽拋棄我了?我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找了起來。我轉(zhuǎn)了整整一圈,都沒找到媽媽。我鼻子一酸,傷心的淚水奪眶而出。我心里想:哼,你不要我,我也不找你,我去找爸爸!正當我準備走的時候,耳邊又響起了那個熟悉的聲音:”欣欣!欣欣!”原來是媽媽在找我,我順著聲音傳來的那個方向看去,媽媽正焦急的喊著我,滿臉汗珠。她快要哭出來了。很明顯,她的腳很痛,但她還是一路小跑著,邊跑邊喊著我的乳名,我的鼻子又是一酸,眼淚又一次的奪眶而出,我不顧一切的沖了過去,撲進了媽媽的懷抱。我看見,那酸酸的東西也正從媽媽的面頰上悄無聲息的落下來……
后來我才知道,媽媽為了找我,腳都磨起了泡,而我卻……想到這,我又一次的哭了,因為在看了《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之后我才明白,媽媽愛我愛的太深了,為了我而付出的也太多了……
父愛、母愛是什么?是指南針、是依靠、是幸福、是靠山。當你迷失方向時,只需他們在前方輕輕呼喚著你的乳名;當你失敗時,只需他們對你說些鼓勵性的話語;成功了,他們會警告你,讓你不要驕傲,繼續(xù)前進;遇到危險了,他們會在身前為你抵擋,抵擋住那可怕的危險。
篇3
摘要:從整體感知課文入手,引導(dǎo)學生重點感悟關(guān)鍵字詞、句段,對父與子的“了不起”進行深入品讀,從而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在于他的“不放棄”和“責任感”;兒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對父親的信任和對同伴的責任感。由此啟發(fā)學生做一個對社會、對他人、對親人有責任感的人。通過重點句段的品讀,領(lǐng)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zhì)的表達方法。
關(guān)鍵詞:抓住目標;恰當設(shè)計;感知課文
中圖分類號:G624.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5-0255-02
內(nèi)容解析:
這是一個感人肺腑、給人無限啟示的故事:
一位在大地震中幸存下來的父親,懷揣對兒子的承諾――“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不顧勸阻,歷盡艱辛,徒手挖掘38小時,在廢墟中救出了兒子和同學。而年僅7歲的兒子阿曼達被困在坍塌的教室中,心中裝滿了對父親的信任――“不論發(fā)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在絕境中不但勇敢面對那些不確定的困難,而且激勵同伴共同等待生的希望。更震撼人心的是7歲的阿曼達在得到父親救援時,竟然讓其他的孩子先走,自己最后出來。
語言平實、描寫具體、感情真摯,是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
文章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細致描寫,塑造了兩個高大的形象--父與子,贊揚了兩種高貴的品質(zhì)――責任與信任。引導(dǎo)學生從課文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語段中感受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文章的重點?!安徽摪l(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類似這樣的話在文中出現(xiàn)了3次,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大力渲染,就是這句暖入心脾的話給父子二人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這句話正是支撐父子二人創(chuàng)造奇跡的信念和動力。所以理解“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是文章的難點。
目標設(shè)定:
從整體感知課文入手,引導(dǎo)學生重點感悟關(guān)鍵字詞、句段,對父與子的“了不起”進行深入品讀,從而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在于他的“不放棄”和“責任感”;兒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對父親的信任和對同伴的責任感。由此啟發(fā)學生做一個對社會、對他人、對親人有責任感的人。通過重點句段的品讀,領(lǐng)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zhì)的表達方法。
活動設(shè)計:
1.抓住中心詞,整體感知人物
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p>
這是提領(lǐng)全文的關(guān)鍵句。是引領(lǐng)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的一個最佳切入點。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了不起”這個詞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把學生帶入文本,帶入對父親和兒子的具體語段描寫中。
引導(dǎo)學生質(zhì)疑:父親的“了不起”體現(xiàn)在哪兒?兒子的“了不起”體現(xiàn)在哪兒?畫出相關(guān)語句,仔細體會。
2.體會父親的“了不起”
A.出示句子,指導(dǎo)朗讀:
“誰愿意幫助我?”(希望)
“你是不是來幫助我?”(渴望)
“你是不是來幫助我?”(失望)
這是父親在救助兒子時對身邊的人說的三句話。這三句話表面看起來差不多,但細讀之下,透過文字的背后,我們看到了這位父親內(nèi)心的情感變化:由希望得到幫助,到渴望有人幫助,到最后發(fā)出失望的質(zhì)問,從字里行間我們感到了父親那種愛子之深,救子之切的心情。
引導(dǎo)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讀出父親的內(nèi)心情感變化,體會父親的了不起――不放棄。
B.出示句段,指導(dǎo)品讀:
“然而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引讀:父親在獨自徒手挖掘中,內(nèi)心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
當他挖了8小時,滿臉灰塵時,他心里想的是:“兒子在等著我!”
當他挖了12小時,雙眼布滿血絲時,他心里想的是:“兒子在等著我!”
當他挖了24小時,衣服破爛不堪時,他心里想的是:“兒子在等著我!”當他挖了36小時,渾身都是血跡,他心里想的是:“兒子在等著我!”
想象:兩天一夜沒有合眼,兩天一夜沒有停止挖掘,在這36小時的挖掘中這位父親可能會遇到什么,看到什么?引導(dǎo)學生理解父親那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父親的了不起都緣于對兒子深沉的愛!
設(shè)疑:父親為了救兒子,整整挖了36小時,為什么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而是從8小時寫起?引導(dǎo)學生抓住課文中語言的表達特色,在閱讀中學習理解。(這樣寫突出了挖的時間之長,之艱難,更能體現(xiàn)父親執(zhí)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難。)
3.體會兒子的“了不起”
A.出示句段:
“我告訴同學們不要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fā)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引導(dǎo)學生抓住“只要……就……”這一關(guān)聯(lián)詞,認識到阿曼達對父親的無限信賴,在長達38個小時的漆黑的瓦礫堆下,沒有水,沒有食物,只有恐懼與危險。然而7歲的阿曼達卻能在這種情況下,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多么了不起的阿曼達呀!
B.出示句段:
“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fā)生了什么,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引導(dǎo)學生抓住“讓”字,體會阿曼達的“了不起”。當災(zāi)難來臨時,小小年紀的阿曼達這簡單的一“讓”,把生的優(yōu)先權(quán)讓給了別人,“讓”出了愛的最高境界--愛別人。這正是阿曼達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的結(jié)果,7歲的阿曼達這一“讓”堪稱壯舉!
4. 抓住主線,凸顯人物形象
A.出示句子:
“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p>
類似的話在文中反復(fù)出現(xiàn),多處呼應(yīng)。這句話既是父親挖掘下去的動力,又是兒子在絕境中滿懷信心的力量源泉。
引讀:
當父親疲憊不堪,就要倒下的時候,他想到了常對兒子說的話:“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碑攦鹤羽嚳孰y耐,難以支撐的時候,他想到了父親常說的話:“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p>
B.運用“不論……總……”關(guān)聯(lián)詞語體驗練習:
為了和兒子在一起,父親克服了那些困難,結(jié)合文中對父親的描寫語段,試用“不論……總……”這樣的句式來表達。
阿曼達在充滿恐懼、黑暗、狹小的瓦礫堆下等待父親救援時,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試用“不論……總……”這樣的句式來表達。
歸納:這句話就像一根紐帶,將地震中的父與子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讓我們看到了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5.回歸整體,情感升華
總結(jié):
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創(chuàng)造了地震中的奇跡,就像歌中唱的那樣“死神也望而卻步”。讓我們把父子幸福相擁的鏡頭永遠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中。
篇4
今天,我學習了《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感觸很深。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美國洛杉機發(fā)生大地震后,一位年輕的父親沖去兒子的學校,看見一片廢墟,經(jīng)過38小時的挖墟,救出了被壓在廢墟下的兒子與兒子同伴的一個美妙的傳奇故事。
其中,這位父親沖去兒子的學校。只見那里一片廢墟,我讀到這兒,我學校這位父親的兒子活的可能性太低了,但這位父親仍然沒有放棄,埋頭挖石頭,大家來勸阻他提醒這位父親可能發(fā)生大爆炸,我也不禁為這位父親擔心起來,但是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我的兒子在等著我,這一位父親挖了8個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究竟是什么讓他忘記了疲勞和傷痛,又是什么讓他不管自己的安危,是父愛,是一句常說的話:“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我在會和你在一起“。他挖的衣服破爛不堪,雙眼布滿血絲,全身都是血跡,但他不灰心,仍在埋頭接著挖,真不愧是個稱職的父親,這位父親挖了38個小時瓦礫堆底下傳來兒子的聲音,這對了不起的父子無比幸福的抱在一起,唉!這一對父與子經(jīng)過了多少困難才得到了這樣的結(jié)果呀!還應(yīng)了那句話:“信賴,往往來自創(chuàng)造”!
就像我爸爸,對我的要求特別寬松,我知道他很為難,之所以爸爸對我不敢嚴格,是因為他不想讓我受任何傷害但我很不理解爸爸,以為爸爸會為我撐腰,我便為所欲為。但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父親的偉大,我以后要更加理解爸爸對我的用心良苦,我一定要用光明成功的前途來報答爸爸對我的用心,來報答爸爸對我的感情,來報爸爸對我的良苦。讀了這篇課文,我又想到了一句話:“責任重于泰山。”
我原來只認為母愛偉大。但是我讀了這篇課文我卻感受父愛的偉大,父愛的偉大是金錢換不來的,我愛爸爸,父愛太偉大了呀。
篇5
這是一個感人心扉的故事。講述了1949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難救出自己的兒子以其同伴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
在生活中,父母的愛無處不在,我的父親就是這樣的,每天勞累的工作著,為我們鋪好未來的路,不求回報,讓我們在好的環(huán)境下成長。
讀完文章后,我想到我和爸爸雖然沒有遇到過類似文中所說的危險,但是爸爸對我的愛卻是平凡而又偉大的,他對我的愛表現(xiàn)在對我的學習和生活方面的關(guān)心。我原來鋼筆字寫得非常難看,爸爸發(fā)現(xiàn)我的字很差勁兒,心里非常著急。就跑到書店買了小學生字帖,讓我天天練字,但是我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不認真練。爸爸知道后,為了督促我,每天堅持和我一起練字,可這離不開爸爸的幫助呀!你說,這難道不是爸爸對我的愛嗎?
篇6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品位
我國清代畫家兼詩人鄭板橋有詩曰:“刪繁就簡三秋樹,領(lǐng)異標新二月花”,意指行文繪畫如同深秋的樹木那樣,去掉繁雜的枝葉,以凸顯脈絡(luò),突出主題。我們語文課堂也應(yīng)如此,簡化教學內(nèi)容,突出重點,抓住值得反復(fù)體味的“閃光點”,讓學生反復(fù)品讀,以此來提升語感,提高語文素養(yǎng),學到閱讀方法。
一、以讀促情做鋪墊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苯處熢诮庾x文本的過程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文章的動情點,在教學時要善于點燃學生的情感因子,變文本的“此情此景”為學生的“我情我景”,讓學生或喜、或憂、或傷、或憤……從而獲得智慧啟迪,產(chǎn)生促進自己發(fā)展的力量。
讀書是學生親近文本的最好形式,讀書是學生接觸語言的最好方式。因此,讀的時間要充分:一堂課上不能老師的講解占上風,也不能學生一味地討論占上風,講和議是為了促進讀;應(yīng)該增加默讀,提高默讀的速度和質(zhì)量,默讀思考最容易結(jié)合。還應(yīng)當增加老師的范讀,一段時間以來,老師的范讀退出了課堂。其實在老師的動情范讀中,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何嘗不能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我校羅老師在執(zhí)教《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在教學父親尋找施救兒子的片段時,在輕緩憂傷的音樂中滿含深情地朗讀,把學生帶入最震撼心靈的場景中。通過朗讀引領(lǐng)學生想象父親徒手挖掘施救的畫面,體會父親的艱辛和執(zhí)著,感受父親深沉而博大的愛。在學生與文本對話中,在與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的基礎(chǔ)上,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自己對課文的感受。在學生把握朗讀的語氣時,教師不強求統(tǒng)一,不追求抑揚頓挫的效果,通過各種不同語氣的精彩朗讀,學生對父親形象的感悟再次得到了提升。
二、語言品味入文本
葉圣陶先生說:“唯有不忽略研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是全面不偏。”閱讀教學中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語文能力形成的關(guān)鍵因素。而學生只有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才能感悟到語言的魅力所在,從而在以后的閱讀中主動積極地去思考,去品味語言。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師生沉下心來,走入文本的字里行間,才能徜徉在語言的世界中,品嘗到語言文字的含蓄美。唯有沉入文本,才能讓文章不再僅僅是靜止的、固化的“文本”,而是一種靈動的“讀本”。這樣才能讓文章中常見的生活化的事物綻放生命的美麗,進而對接上作家心頭的情感、智慧與思維,此之謂真正讀懂了、讀透了文本。
教師在文本解讀中要能夠捕捉文本的語言及結(jié)構(gòu)特色,在教學時積極引導(dǎo)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親近語言,比較、玩味、體悟,逐漸地走進課文,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作者交心。又如羅老師在引領(lǐng)學生品味文本語言時,抓住“時間詞語”,讓學生猜想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父親挖了36小時,又為什么8小時與12小時之間用了逗號而不是頓號?這個問題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寫得好在哪兒,體現(xiàn)了語文課濃濃的語文味,也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學生在自主品讀、體會、交流后觸摸了父親的內(nèi)心情感,父親的形象就在學生的心目中慢慢豐滿起來。
讓學生品味語言,著力點不是放在新異的形式上,而是放在文本的語言和文本表達的情感上面,這樣的教學才見得語文的本色。
三、挖掘資源提素養(yǎng)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于結(jié)合教學實際的需要,靈活地和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更大的課程資源空間?!苯處熢谕诰蛭谋镜臐撛谫Y源時,一定要選擇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生活現(xiàn)象,以教材為載體展開探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才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活他們的思維,調(diào)動課堂氣氛,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在《地震中的父與子》重點場景的教學中,我抓住時間“36小時”引領(lǐng)學生想象:在這漫長的36小時里,父親會遇到哪些困難和危險?會發(fā)生怎樣觸目驚心的場面?父親怎么會變得傷痕累累、憔悴不堪?這樣做,填補了課文空白,讓學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與子的了不起。同時也鍛煉學生對語言信息的獲取、吸收能力,對教師來講,也是知識的大餐、思維的訓(xùn)練場,引發(fā)師生共同學習、探究的欲望。
當然,要想簡約語文課堂,首先必須是教師對語文課程標準的深入領(lǐng)會,對語文教材的智慧解讀,對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對教學內(nèi)容的創(chuàng)造性處理以及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精湛的教學藝術(shù)。其次,為學生的潛心會文、熟讀精思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唯有如此,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也唯有這樣,教師的頭腦才能卸下重重負累,相機指引,駕馭課堂。
參考文獻:
篇7
其實“閱讀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釀蜜,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猶如一對孿生兄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隨文練筆”的形式引導(dǎo)學生寫作,以讀助寫,借寫促讀,讀寫結(jié)合,則會相得益彰。
一、移花接木——讀中仿寫
若把寫作比做園林藝術(shù)的話,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必須提高他們“移花接木”的技巧。小學語文課文不僅文句優(yōu)美,而且結(jié)構(gòu)鮮明、寫法典型,可成為學生寫作的模板。教師在教學中要發(fā)揮文本的“典型”優(yōu)勢,引導(dǎo)學生在閱讀的基礎(chǔ)上進行“移花接木”式的仿寫訓(xùn)練,舉一反三,使之逐漸成為善于“嫁接”的“能工巧匠”,讓閱讀與寫作實現(xiàn)無縫對接。
1.模仿篇章結(jié)構(gòu)練筆
《秦兵馬俑》一文中有個典型的過渡句:“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边@句話承上啟下,把文章前后兩部分連為一體。學習這篇課文后,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在習作中運用過渡句的寫法。有學生在習作《我們的班長》一文中寫道:“班長不但學習刻苦,成績優(yōu)異,而且還有一副熱心腸呢?!边@句話的前文寫了班長每天堅持寫日記的事例,后文寫了班長在周末主動幫助住院的同學補課的事例。過渡句運用自然,使習作增色不少。
2.模仿修辭手法練筆
《孔子游春》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廣袤的大地是她寬廣的胸懷,茂密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發(fā),溫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輕風是她甜蜜的絮語……”這段話連用四個暗喻構(gòu)成了排比式句段,具體描繪了大自然的偉大與奇妙,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悠遠。教學時,讓學生仿照句式“( )的( )是她( )的( )”進行練筆。學生思考后紛紛踴躍發(fā)言,妙語佳句不斷涌現(xiàn),如“茫茫的大霧是她神秘的面紗,繽紛的野花是她精致的繡花鞋,起伏的丘陵是她健美的臂膀,奔騰的江河是她流動的血液……”
二、錦上添花——讀時拓補
中國人講究含蓄美,畫家畫畫,總要留點空白,以給賞畫者遐想的空間,來達到“恰似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的審美效果。我們的教材也體現(xiàn)著這個特性。文本的空白就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空白背后的“煙波浩渺”,教師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點,化空白為練筆點,為文本錦上添花。
《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自己的安危,克服重重困難,救出自己的兒子和同學的故事?!安徽摪l(fā)生什么,我總是和你在一起!”這是父親和兒子共同的信念。文本第12自然段對父親進行了細節(jié)描寫:“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攔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而對兒子這36小時漫長等待的描寫卻留下了空白。教學時引領(lǐng)學生從課文對父親的外貌描寫中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親在廢墟中挖了36小時,聯(lián)想阿曼達在廢墟下等了36小時,面臨了怎樣的困境,他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這個練筆,填補了課文空白,豐富了文本內(nèi)涵,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理解了父與子的了不起。一對直面困難、永不言棄的父子形象逐漸地走進了學生的內(nèi)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積累語言、內(nèi)化語言。如此,閱讀與寫作便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讀寫結(jié)合也落到了實處。
三、改頭換面——讀后改寫
就是以文本內(nèi)容為基礎(chǔ),讓學生對文本語言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重新表達的改寫練筆方式。此方式可以檢測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深度,又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語言運用的機會,實現(xiàn)了閱讀促進寫作的目的。
改寫常見的有角色換位和文體換位改寫兩種。
角色換位改寫,就是把自己設(shè)想為課文中的人物或相關(guān)的人物,設(shè)身處地去處理文中的事情。比如學完了《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后,就可以讓學生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介紹火星。而文體換位改寫在小學課本里最常用的是改寫詩歌。如改寫《老師,您好!》一課,讓學生根據(jù)詩意以《我的××老師》或《×老師,我想對您說》寫一段話。還可以把把古詩改寫成一段現(xiàn)代文。
篇8
關(guān)鍵詞:放讀 導(dǎo)讀 品讀 研讀 背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4-0197-01
《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教學非常重視,四個學段的閱讀部分都強調(diào):“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教學建議部分也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笨梢?,朗讀被認為是貫串于整個義務(wù)教育階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語文教學方法。而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離開了朗讀是不能獲得的。朗讀教學的開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放讀
放讀,安排在授課起始環(huán)節(jié)。其目的是為了理清課文脈絡(luò),整體感知內(nèi)容。初讀應(yīng)讓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掃清文字障礙,把課文讀通順。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詞,查閱工具書或同桌交流完成,讀后教師統(tǒng)一正音。這是學習的第一步,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
2 導(dǎo)讀
導(dǎo)讀,就是教師在學生放讀的基礎(chǔ)上進行指導(dǎo)朗讀。讓教材蘊含的情感靠朗讀去傳遞,去強化,靠教師的“導(dǎo)”讓學生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入情、動情、移情、抒情。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學生在多次朗讀中就會入情入境,不由自主地走入人物的內(nèi)心去,去傾聽,去交流,去感悟,從而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與心靈的震憾。學生這一情感形成過程,是老師講、灌、析都無法代替的。這個偉大的父親不是老師一句就能描述的,而要教師引導(dǎo)學生在讀中悟、讀中想、讀中品,抓詞析句,反復(fù)揣摩,層層推進,深入體驗不可。讀,使學生真正走入作者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之中,產(chǎn)生共鳴,并豐潤自己的情感體驗。
3 品讀
品讀,旨在指導(dǎo)學生細細體味細節(jié)處的情感變化,注意感情的跌宕起伏,即從語言的氣勢、節(jié)奏、停頓中,引起學生辨別語言的感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進而領(lǐng)悟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通過學生的初讀,從父親的外貌中感受到了父愛的偉大。教師的導(dǎo)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以 “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睘橥黄瓶冢笇?dǎo)學生品讀感受父親的(疲憊、狼狽),讀出形象,讀出情感。此處,學生能感受到父親的辛苦、疲憊,引導(dǎo)抓詞(“滿臉”、“雙眼”、“衣服”、“到處”)讀出這種感受。還有的學生說到了“堅持”,并且能聯(lián)系上下文感受父親的堅持不懈、不放棄的精神。進一步追問:你還讀出了這是一個怎樣的父親?進一步引導(dǎo):品讀 “灰塵”、“破爛不堪”、“血跡”這幾個詞,看看這是一個怎樣的父親?感受不同,情感體悟不同,突出的詞也就不同。
4 研讀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課堂的學習強化,著重點是交流和品讀,課堂研讀是小學生閱讀思維的碰撞與互補,是思維的激活。由于受知識結(jié)構(gòu)、學識水平、生活經(jīng)歷、情感形式等因素的制約,學生對文本的特性、閱讀的疑點、難點及興奮點的把握和認識水平會有差異,但這些差異的存在,為課堂研讀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感悟碰撞成為可能,在課堂研讀的交流和碰撞中,激發(fā)了大家對文本學習的興趣,產(chǎn)生了自覺探究的欲望。讓學生有目標地帶著問題,再回到文本中去做有針對性的閱讀和有深度的獨立思考,把學生的思維帶到一個更高的層面,向文本研讀的更深層次邁進。
5 背讀
篇9
最近,我們學了<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我深深地被這一首父愛的頌歌所感染了 。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有一年,美國洛衫磯發(fā)生了大地震.一位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后,沖向孩子的學校.正當他望著廢墟絕望的時候,突然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fā)生了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于是,他開始挖掘已經(jīng)變?yōu)閺U墟的兒子的教室.在他挖掘的時候,不斷有人來阻止他,可這位父親不管不顧,堅定地挖了38個小時,最終他成功地把包括自己兒子在內(nèi)的14名同學救了出來.
讀了課文以后,我想:這位擁有著一顆對兒子責任心的父親秉乘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心理,堅定不移的挖了38個小時,這是多么偉大而又令人敬佩的父愛呀!而他的兒子呢?滿懷著對父親的信任等了38個小時,而且不單自個兒等,還帶動自己的同學一起等,這樣才使其他的孩子也活了下來.在安全出口開辟出來以后,他又冒著再次坍塌的危險,先人后己,讓自己的同學先出去,自己則最后出去,這是多么了不起呀!
但是,這篇文章不僅有令我感動的地方,還有些地方,使我的心靈為之一顫.比如,"就在他挖掘的時候,不斷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趕來,看到這片廢墟,他們痛哭并大喊: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哭喊過后,便絕望的離開.'讀到這里,我十分氣憤:這些父母怎么可以這樣呢?他們怎么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呢?怎么可能放棄自己孩子的生還的一線希望呢?還有,"救火隊長擋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fā)生大爆炸,請你離開.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我能理解,可這樣做,對你自己,對他人都有危險,快回家吧!'這一段話令我惱怒,想到:我們中國不久前,也發(fā)生了一場大地震,可是,我們并不是像你們一樣,放棄生命,而是"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倍努力?!?/p>
讀了這篇課文后,我體會到了父親對孩子的那一顆責任心有多么偉大,感受到了,孩子對父親的信任,明白到世界上不只有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父愛也如此,不過,還有一項---默默無聞.
篇10
我學完<<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后,我覺得文中的父親很了不起,他是一個遵守諾言的父親,他的不放棄讓廢墟里面的生命得到了解放,相比之下,多名父母看見教學樓已成廢墟,卻只會痛哭一場。我認為那些父母顯然是那么渺小。文中的兒子也很偉大,他會深深切記父親常對他說的話:“不論發(fā)生什么事,我總會跟你在一起!”14位與死神抗爭頑強的生命也被他和他的父親的話而感染。讀到這里,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在陽光充足的早上,爸爸履行了對我的諾言:“帶我去深圳的歡樂谷玩”。一心想著玩的我,卻不知道辛苦的爸爸為了能夠讓我盡情的游玩而自己在公司不眠不寐地加班了五天五夜。不爭氣的我又給爸爸添麻煩。
沒想到,我當晚發(fā)高燒了,疲勞的爸爸艱難地背我到醫(yī)院。醫(yī)生給我量過體溫后對爸爸說:“您女兒病得不輕了,白細胞高,需要住院觀察!”爸爸頓時眼前一片灰暗,強忍著內(nèi)心的焦急,平靜地對醫(yī)生說:“我們只是來深圳游玩,可以不住院嗎?”醫(yī)生很不情愿地說:“也可以,不過一定要打點滴!?!?/p>
晚上,我時不時嘔吐。爸爸便精心地照料疲憊的我。一整晚,都不知爸爸是如何熬過來的。半夜,我看見爸爸那雙布滿血絲的眼睛,眼淚如斷了線的珍珠不由自主地流淌下來。太陽公公慢悠悠地爬上山頭時,爸爸卻精神抖擻面對著我。爸爸您可知我的心是多么沉重啊??!
父愛,多得如天空里繁多的小星星,永久回報不了。但我們可以從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中來報答他感謝他,讓他感到辛慰、幸福。
熱門標簽
地震局 地震災(zāi)后恢復(fù)重建 地震災(zāi)區(qū) 地震 地震工程 地震應(yīng)急 地震后 地震安全工程建設(shè) 地震局局長 地震災(zāi)后 心理培訓(xùn) 人文科學概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