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科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15:42: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領導科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學校文化;課程;領導
中圖分類號:G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7-003-2
課程作為現代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學校教育活動的生存方式,是按照一定社會對下一代獲得社會生存能力的要求對人類文化的選擇、整理和提煉而形成的一種觀念和活動形態(tài)。開發(fā)課程文化,凝煉學校特色早已成為基層學校辦學的一條思路。在積極培育學校文化生長點的同時,發(fā)揮課程領導團隊的領導力,激發(fā)課程開發(fā)主體的內驅力,將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根”和“魂”。
一、以課程文化為抓手,提升課程建構力度
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文化建設理性認識與實踐探索的重大發(fā)展,對學校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實踐指導意義。有了學校課程文化也就有了學校文化特色。
1.發(fā)揮校長架構課程的領導力。
新課程背景下的校長,首先是一個學校課程的領導者和建構者。校長的領導力不僅在于教育理念的領導,更在于課程文化的領導。校長要把校本課程開發(fā)本身作為學校文化提煉和加工的過程。雖然校本課程開發(fā)只是學校課程開發(fā)和建設中的一個方面,但在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校方要充分挖掘學校資源,純化、強化、深化學校特色,最終形成文化?!爸逻h教育”追尋潤澤童心、培植愛心、鑄就思想、賦予理想的精神家園教育。致遠的學段課程、文化課程超市、興趣社團課程、直升班特色課程及特色競賽類活動性課程都是學校課程文化的支撐點和生長點。這些課程不僅傳遞著文化,而且本身也是一種文化。
2.激發(fā)教師創(chuàng)生課程的執(zhí)行力。
課程開發(fā)的主體是教師。教師在課程開發(fā)中要敢于實踐,勤于實踐;依托自身的特長以及學校的學科陣地,如:第二課堂、少年先鋒大隊、教研組、各種社團等載體進一步做好教育教學工作;要學會借鑒汲取別人的經驗,分享他人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取長補短,學習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新方法,學習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術,成為不斷成長進步的新型教師。
由此可見,校本課程開發(fā)需要教師群策群力,相互學習,共同分配資料與靈感,發(fā)揮教師集體的教育合力,最有效地發(fā)揮教師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本課程資源,造就專家型教師,實現教師發(fā)展學校。校本課程的實施是傳承文化的過程。課程的實施不僅是課程文本的傳遞,更是整個學校文化空間、文化傳統(tǒng)、文化輿論、文化風氣等的觀念形態(tài);也是對成文的規(guī)范、教育教學工作的規(guī)章制度和學校的物理環(huán)境因素等隱性文化的傳遞。這些傳遞的過程使校本課程所要表達的內容成為學校一種穩(wěn)定的氛圍,這使得學校文化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得到了一脈相承。
二、以課程開發(fā)為載體,提升課程文化品質
課程作為文化現象,它總是屬于一定的文化,基于文化的課程無疑是屬于學校的兒童文化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fā)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的一個文化亮點,是學校辦學理念和構建特色學校文化的重要載體。一所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獨特的培養(yǎng)人才方式都決定著課程領導品質。
1.把握動態(tài)生成,提升課程的內涵品質。
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文化課程”;是參與者不斷變革與創(chuàng)新轉化為“自己的課程”過程中的一種動態(tài)生長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完整文化。
因此,致遠的學段課程、課程超市、社團活動、直升班特色課程等活動性課程恰恰形成了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三級課程的有益動態(tài)互補;加之年段必修、單元嵌入式必修、直升實驗班必修課程、自主選修、雙向選修等多種課程模式,更是生成和豐富了學校課程內涵。
2.堅守師生主體,提升課程的過程品質。
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于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程的個性化使用者、創(chuàng)造者和主體。學校建立健全了課程建設領導體系,成立了校本課程研發(fā)中心,組建了一支樂于鉆研、踏實勤勉的課程建設骨干隊伍,從課程的目標制定、內容確認、種類確定、文本編寫、操作模式、過程評價等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校本課程研發(fā)。同時,為了不斷提升課程文化品質,學校始終堅守――
(1)學生的興趣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源泉;
(2)家長與社會的認可是校本課程開發(fā)運行的動力;
(3)制度與經濟的保障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前提條件;
(4)同類學校的協(xié)作是校本課程的生命線;
(5)課程綱要的撰寫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技術保證。
3.尊重形態(tài)多元,提升課程的個性品質。
教學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zhí)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chuàng)造與開發(fā)的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xù)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整體構建校本課程的體系,體現課程的多樣化、鄉(xiāng)土化、個性化和綜合化,為學生搭建多元學習的平臺。課程設計要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滿足學生的當前需要和未來需要,尊重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個別差異,讓課程適應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服務學生的發(fā)展。
在學校的課程表里,不僅能看到學科課程,而且還有一個個系列的體驗、成長、特色活動課程,這已成為致遠的一大亮點。英語節(jié)、讀書節(jié)、科創(chuàng)節(jié)、藝術節(jié)、運動節(jié)等系列文化主題節(jié)都是教育新理念的體現,為學生張揚個性、展示特長提供了寬闊的平臺。
三、以課程體系改革為中心,提升課程領導水平
新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課程是“一段教育進程”,校本課程不僅僅只是課程研制的產品――課程體系和課程資源,而是一種研究過程。校本課程研究的過程不但是課程領導對課程建設的過程,從本質上講,更是課程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校本課程始終處在發(fā)展變化之中,要使它最終成為現的“活”課程,需要一個課程領導不斷進行整合、優(yōu)化、補充、完善的過程,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和改進機制。
1.逐步完善課程框架,嘗試國家課程校本化改造。
課程是學生成長的平臺,學校課程要為每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兒童提供發(fā)展的機會,滿足他們不同的成長需求,為他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服務。學校以“讓世界走進課堂,讓學生走向世界”為核心理念,以“優(yōu)化國家課程,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構建校本課程,推進校本課程品牌化;推進個性教育,推進校本課程個性化”為目標愿景;基本形成了以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補充,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相平衡,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相調劑,顯形課程和隱性課程相依托的豐富完善的課程體系。
按照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計劃,學校立足國際視野,以學生能力培養(yǎng)為重點,對國家課程學科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進行適當重組。例如:語文、科學、美術、音樂、信息技術、體育學科都采用了主題單元嵌入式的課程等。豐富多樣的課程給了學生一方選擇的空間,學生可以靈活地在規(guī)模、結構不同的學生群體中流動,選擇課程,選擇教師,同時也在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2.逐步提升課程品質,實現校本課程精品化發(fā)展。
篇2
[關鍵詞]高校;職稱評審;論文
高等學校實施的專業(yè)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即職稱評審)是對教師教學、科研等綜合素質能力進行評價的方式之一。評審需要以高校教師已獲得的各方面成果為依據,充分考慮教師的德、能、勤、績等因素,對教師能否晉升高一級職務任職資格做出判定。而學術論文無疑是評價教師已獲成果優(yōu)劣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個公平、合理、人性化的學術論文的評定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資格評審中論文要求的現狀
目前,在我省高校職稱評審工作中對學術論文一般劃分為以下3個級別:(1)權威期刊。在國家部委、全國學會(不含下屬研究院、所和分會)、科學院所屬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或相當上述級別的國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的科學論文;(2)學報級期刊。在部委及所屬研究院(所)、全國專業(yè)學會及分會(不含省級學會)主辦的學術刊物、大學學報上發(fā)表或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并收入論文集的科學論文普通期刊。學術刊物(須有國家或省有關部門批準的刊號或準印證)或在全國學術會議上宣讀并收入論文集的科學論文。期刊級別由高到低依次為:權威期刊、學報級期刊、普通期刊。
我省在高校各個系列職稱評審中對論文的級別、數量都有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在晉升高一級職務任職資格時論文的級別和數量是否達到要求是教師能否晉升的必要條件,教師為了能夠晉升高一級職務也必定會為此努力發(fā)表相應級別的學術論文這在很大范圍內對教師起到激勵的作用,激發(fā)了教師投身研究的熱情,提高了教師發(fā)表學術論文的積極性。因此,以學術論文作為教師晉升職稱的量化條件之一是教師資格評審中十分必要的一環(huán)。
二、評審中論文規(guī)定存在的問題
學術論文雖然能夠較好體現教師的綜合素質但以學術論文作為衡量教師能否晉升職稱的一項標準卻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學術論文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以刊物級別衡量論文學術水平高低的評價體系還有待完善。(1)刊物級別劃分過于籠統(tǒng)。如不管是國際上公認的影響力極高的刊物或是國內影響力不高但主辦單位級別較高的期刊都算權威刊物,在職稱評審的論文規(guī)定中幾乎沒有加以區(qū)分。
僅以主辦單位來認定期刊級別的方法不夠科學。盡管一般認為期刊的主辦單位等級越高其主辦的刊物中論文的學術水平也越高,但是隨著辦刊方式越來越市場化,往往存在期刊掛靠主辦單位、一個主辦單位辦多種期刊等現象。目前,我省一般認定全國性學會主辦的權威期刊只能有一種,而現在這種掛靠和一單位多刊的現象就造成了刊物級別認定的困難,究竟認定哪一種期刊為權威期刊往往是由省教育主管部門指定,其公開性、科學性有待商榷。(3)對期刊單位主辦的增刊、???、專輯等與其正刊在論文級別認定中沒有完全區(qū)分。(4)刊物級別高低與論文學術水平不能完全劃等號:級別高的刊物所收錄的文章不一定就好,級別低的刊物所收錄的文章不一定就差,僅以期刊級別認定論文學術水平高低的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
論文規(guī)定中僅以第一作者或獨立完成的文章作為職稱晉升條件,對第二作者以后屬名發(fā)表的文章缺乏評價機制。在當前的科學研究中,有許多的研究工作是在2個甚至多個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如果將論文排名第二及以后作者的貢獻排除,則有失公平。另外,通訊作者署名的文章在職稱評審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這與國際上衡量作者對論文貢獻的原則不相符。在當前高校中,教師在攻讀高一級學位時完成的科學研究論文通常在文章發(fā)表時會將指導老師作為通訊作者加以署名指導老師也往往對文章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那么通訊作者對文章的貢獻就不應被忽視;相對的,作為被指導者的教師雖然其文章發(fā)表署名為第一作者,但是其對文章的實際貢獻力則應相應有所減弱。只有考慮每一位作者對文章的貢獻情況,才能將論文的學術水平充分反映為教師的實際能力。
(二)高校教師各系列職稱學術論文規(guī)定單一化
目前,我省高校教師、科研、實驗3個系列在職稱評審中均依據閩教職改[1997]010號文件執(zhí)行對科研和實驗系列教師的論文要求也是參照教師系列同級別的論文要求,沒有考慮這3個系列在職責要求、工作內容等方面的區(qū)別,混淆了高校教師不同系列職務之間的要求,不利于高校按需設崗和激發(fā)不同系列教師從事本職工作的積極性。
論文規(guī)定沒有考慮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門類學科間的區(qū)別。對于高校的體育、藝術、美術等學科教師在職稱評審中與其他學科教師采取無差別的論文評審規(guī)定不符合這些學科通常的評價標準。體育、藝術、美術類教師更應以其實踐能力、技術水平、成果效益作為職稱評審的條件,采取“一刀切”的職稱評審方式抹殺了不同學科門類之間的區(qū)別,不利于高校各個學科的發(fā)展。
(三)時間要求的規(guī)定不夠合理
在每年度的職稱評審中均對論文的發(fā)表時間有所要求,即時間需在任現職后至申報當年的12月31號之間。但時間與拿到期刊的時間往往并不相同,這樣盡管論文確定發(fā)表時間是申報的當年,申報教師取得期刊原件卻有可能在次年職稱評審會議開始之后。而在目前的規(guī)定中,若評審會議開始時無法提供期刊原件的論文不得作為當年的評審條件。這看似符合程序,卻缺少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最終造成部分符合申報條件的教師因為期刊無法及時取得而錯過了當年的職稱評審。
當前的資格評審一般耗時較長,從資格申報到評審結束往往要花費半年甚至更長時間。而若申報者在這一段時間發(fā)表了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則該論文既不能用于本次申報,也不能在申報者本次晉升職稱后用于下一次職稱晉升申報。這種對時間上的規(guī)定不利于激勵高校專業(yè)技術人員發(fā)表學術論文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改革論文評審要求的思考與對策
任職資格評審條件的量化是當前職稱評審改革的重要內容,而教師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作為評審的硬件之一普遍被認為是最為容易量化的標準之一。但從目前資格評審中論文規(guī)定所存在的問題來看,任職資格量化評審在建立合理的論文量化前提下還須進一步加強資格評審的相關體制建設。
(一)建立科學的學術論文評價體系
徹底改變僅以期刊級別判定論文質量的現行標準,建立科學、合理、可操作的學術論文質量認定評價體系。學術論文評價體系必須能夠真實、準確反映論文的學術水平。對期刊級別的認定必須將期刊的主辦單位、刊物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刊物是否被較權威的檢索、索引所收錄一并加以考慮。判斷文章作者對論文的貢獻力還必須充分考慮論文作者人數以及是否有通訊作者等情況。對論文學術水平的判斷還可以參照論文的被引用率、論文是否被權威檢索數據庫收錄、論文獲獎情況等方面。
當然,我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還可以引入論文的量化賦分方法,即將論文劃分若干個級別后分別賦以論文基準分,論文實際得分=(論文基準分+論文影響因子得分)×作者排名系數。這種論文量化賦分的方法可以作為資格評審中論文評價的一個模式,不過量化賦分應以科學的期刊級別劃分方法為基礎,分值計算還必須考慮論文引用率及通訊作者的貢獻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制定有利于激勵專業(yè)技術人員的論文量化賦分評價體系。
(二)細分不同學科、不同系列教師評審條件
對教師(包括教學型教師與科研型教師)、科研、實驗等不同系列資格評審的論文規(guī)定應有所區(qū)別。評審教學型教師職稱應相對弱化對科學研究型論文的數量要求,轉而可以對教學、教改方面的論文提出一定數量和級別的要求,同時在資格評審中對教學效果及其他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側重評價,如可以對獲得教學貢獻獎勵的教師在評審教學型教師時給予適當加分。對評審研究型和自然科研系列教師職稱的論文要求可以適當提高,以突出顯示研究人員從事本專業(yè)領域的研究水平,同時應對其承擔各級別的科研項目立項及完成情況加以綜合考慮,對承擔重大科研項目條件突出者相應降低學術論文要求。對實驗系列也應相對弱化論文要求,轉而側重對實驗技能、實驗方法、創(chuàng)新水平的評價。
另外,對于不同學科的教師應區(qū)分各自學科的特點,制定不同的論文規(guī)定細則。對于體育、美術、藝術等專業(yè)技術要求很強的學科應弱化職稱評審的論文要求,轉而側重考察申報者專業(yè)技術掌握情況。
(三)建立以人為本的學術論文激勵機制
職稱晉升是當前高校專業(yè)技術人員激勵的重要手段,而作為職稱評審重要內容的學術論文評價也同樣要以鼓勵高校專業(yè)技術人員投身本學科研究、多發(fā)高質量論文為目的。
在晉升高一級職稱的評審中,若申報者當前職稱為確定而非評審晉升獲得,則將時間要求定義為任現職以來是合理的。但若申報者當前職稱為評審晉升獲得,那么則會造成申報者在半年評審過程中發(fā)表的論文不能用于當前及更高一級職稱評審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應將任現職當年的1月1日作為符合評審條件論文的起算時間。
只有將二者加以區(qū)別才能夠較好銜接“申材料截止月31日”這一規(guī)定,才有利于全面評價申報者晉升高一級職稱的論文條件,有利于調動高校專業(yè)技術人員發(fā)表高質量論文的積極性。
建立論文評價的事后補救機制。針對符合評審條件的申報者因部分期刊的印刷或出版問題致使刊物不能及時取得的情況,應同意該申報者參加當年的職稱評審,并在評審會議中由學校人事部門對該申報者的論文情況向評委會做出說明。在評審會議結束之后,由學校人事部門負責審核該申報者期刊原件取得的情況。對于在日后確能提供期刊原件的申報者應對當年的評審結果給予確認,對無法提供期刊原件的申報者應取消其本次職稱晉升資格并給予相應的處罰。
職稱論文評價機制的改革歸根到底僅僅是職稱制度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高校崗位設置的完成必定要求改變當前評聘結合的職稱評審模式。
職稱的評聘作為高校一種自身的社會行為,不應受政府行為過多的干預。因此,改革我省職稱評審制度必須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對具備自主評審條件的高校完全下放職稱評審權。(2)對不具備自主評審條件的新辦本科和大專層次院校加強評審指導。(3)對研究型、研究專業(yè)型、專業(yè)技能型種類型職稱,采用不同的評審模式:以評為主、以考代評、以辯代評、辯評結合等。(4)高校要盡快出臺自主評審以及崗位聘任的相關規(guī)定。(5)完善崗位管理與考核程序,制定職稱評審晉升及崗位競聘的約束機制。
無論是高校自主評審或是政府、社會組織評審,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論文規(guī)定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都是關系職稱評審順利進行的重要內容。職稱評審中的論文要求一定要以激勵高校教師投身研究、提高學術水平為導向,按照分類管理、細化評價要素、量化評價指標的原則,最終建立一個公平、合理、人性化的學術論文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福建省教育委員會職稱改革領導小組,福建省職稱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一九九六學年高等學校教師
[2]左惠凱,李曉燕.完善高校職稱評定中學術論文量化標準[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篇3
本文從畢業(yè)論文寫作對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提高教師自身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出發(fā),分析了畢業(yè)論文寫作和指導中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主張經濟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寫作應以研究問題為導向,討論了畢業(yè)論文寫作如何運用經濟學研究的發(fā)現和證實的兩個過程,特別強調了經濟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設計的八個問題或規(guī)則。
怎么樣才能實現使學生具有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創(chuàng)新的能力呢?除了學生從教師的課堂教授過程中領會現代經濟學分析方法和學校、以及學院安排的實踐活動外,畢業(yè)論文或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的設計與寫作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本科各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培養(yǎng)要求之后,都附有要求學生完成畢業(yè)論文寫作,作為對培養(yǎng)學生科研能力的要求。這兩年教育部和學校也都提供資助設立大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這也是培養(yǎng)大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措施。
畢業(yè)論文寫作或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工作,不是寫教科書,不是寫文獻綜述,而是一項科學研究活動,是發(fā)現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北京高校非工科類專業(yè)畢業(yè)論文(設計)質量評價方案(試行)》對畢業(yè)論文提出三個評價基元。第一評價基元,是評價選題質量,要求選題體現本學科專業(yè)特點和教學計劃中對知識能力結構的基本要求,選題要能夠解決本專業(yè)的某個理論、方法或應用研究中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第二評價基元,是評價綜合運用知識、文獻、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評價基元,是評價論文或設計項目在解決問題等方面的理論價值或實際價值?!吨袊ù髮W本科生畢業(yè)論文評分標準》對畢業(yè)論選題提出了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應用性和可行性的要求;對科學方法的運用提出了論證充分、論據確鑿和邏輯性的要求,對論文的寫作和文獻引用等也都提出了符合現行科學論文標準的要求。
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畢業(yè)后在各種崗位上會面臨接受領導和客戶交給的工作委托,撰寫調研報告、寫計劃書和專題研究報告等。所有這些委托都向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提出發(fā)現問題及其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加以實施的挑戰(zhàn)。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是高等學校應當給予學生的,畢業(yè)論文寫作訓練或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活動就是這種重要的給予之一。因此,畢業(yè)論文的寫作或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的活動,是直接嘗試用現代的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來發(fā)現問題及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好機會,更是直接嘗試鍛煉和展現自己科學素養(yǎng)能力的極好機會。
學生畢業(yè)論文或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的活動也是反映學校教學和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師能力的重要指標。我們在檢查教師對畢業(yè)論文的評語中可以看到,一些教師對學生的選題判斷有誤,把寫教科書的選題、寫文獻綜述的選題、把超出自己專業(yè)能力的選題,都作為合格甚至優(yōu)秀的選題批準開題,甚至成績也評為優(yōu)秀;一些評語不能判斷畢業(yè)論文在立論、分析、寫作和文獻評論等方面的問題,評語抽象籠統(tǒng),優(yōu)缺點缺位等等。這種現象不僅在本科生畢業(yè)論文的指導中存在,在研究生畢業(yè)論文的指導中也是存在的,有時甚至還很嚴重。這些都反映了教師本身有待于改進畢業(yè)論文的指導工作,管理層有待改善對論文評閱環(huán)節(jié)的控制。當我們的學生在畢業(yè)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完成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挑戰(zhàn)時,實際上也折射了我們在指導學生培養(yǎng)畢業(yè)論文寫作能力和整體管理能力上的缺陷。教師閱讀和評論學生的畢業(yè)論文除了是培養(yǎng)目標所要求的職業(yè)責任所必需之外,還有兩個有利于教師的“利己主義”理由:一是,檢查和鍛煉、提高我們自己發(fā)現問題及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閱學生論文中所得到提高的這些能力,不僅有助于教師之間的學術批評與討論,還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完成校外其他部門委托的各種評閱工作。二是,學生選題的多樣性、資料和證明的方式多樣性也為指導教師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指導和評閱學生的論文實際也是我們從學生那里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和好機會。
經濟學本質上是門應用性的社會科學。經濟研究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問題可以是理論性的,也可以是應用性的。“問題”是指矛盾、差距或毛病,諸如目標與現實的矛盾或差距,績效與標準或目標的差距,理論與現實的矛盾與差距,傳統(tǒng)理論與新觀點的矛盾,以及情況的突然變化等等。以研究問題為導向的方法論是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論(Economic research methodology)的核心,經濟學研究方法論是關于組織、計劃、設計和實施研究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方法論。經濟學畢業(yè)論文或研究項目的進行,實際上是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運用。
篇4
1. Galileo published the first scientific paper based on observations made through a telescope in 1610. It was called The Starry Messenger.
2. Galileo was said to have dropped two cannonballs[炮彈] of different masses from 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to demonstrate[示范,證明] that their speed of descent[下降] was independent of their mass. Many people believe this story to be untrue since its only source was Galileo’s secretary.
3. Galileo never married and had all his children( two daughters and a son) out of wedlock[婚姻] with Marina Gambia, whom he met on a trip to Venice.
4. Galileo was a pious[虔誠的] Roman Catholic (he seriously considered priesthood[教士,僧侶] as a young man), though in science he didn’t accept the doctrinal[教義的] view. “The Bible shows the way to go to heaven, not the way the heavens go.”
5. While many remember Galileo’s confrontation[對質] with the church, many forget that both his daughters joined the convent[女修道院] of San Matteo in Arcetri and remained there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Galileo even went as far as to help out in the convent, repairing windows and making sure that the convent clock was in order.
6. Galileo was an accomplished lutenist[彈古琵琶的人], learning from his father, Vincenzo Galilei, who was a composer and music theorist[理論家].
7. Among Galileo’s inventions were his own models of the compass and thermometer. He wasn’t the first person to invent these, but he improved upon their models.
8. While Galileo firmly believed in Copernicus’s theory that the Earth was not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he did not believe in Kepler’s theory that the moon caused the tides.
9. It was not until October 31st, 1992, that the Church under Pope John Paul II expressed regret over how Galileo had been treated.
10. The middle finger of Galileo’s right hand is currently on exhibition at the Museo Galileo in Florence, Italy.
作為有史以來成果最多的科學家之一,伽利略的生平及其成就數百年來一直是人們仔細研究、詳盡描畫的對象。從他發(fā)現木星衛(wèi)星到他與教皇烏爾邦八世的斗爭,眾多著名作家以及劇作家都對伽利略的生平及其貢獻心馳神往。我想給大家介紹以下幾則關于伽利略的趣聞:
1. 伽利略根據他在1610年透過望遠鏡進行觀察的結果出版了第一份科學論文,名為《星際信使》。
2. 相傳伽利略曾在比薩斜塔上扔下兩個不同體積的炮彈,以證明其下落速度與其體積并無關系。現在許多人認為這個故事不是真的,因為故事的唯一來源只是伽利略的秘書。
3. 伽利略終生未婚,所有兒女(兩個女兒以及一個兒子)都是他與瑪麗娜?甘巴的非婚生子――他在一趟威尼斯之旅中邂逅了瑪麗娜。
4. 伽利略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在年輕時認真地考慮過當神父),不過在科學領域,他并不接受教義的觀點?!啊妒ソ洝分敢覀內绾瓮ㄍ焯茫瑓s沒有指出天空是如何運動的?!?/p>
5. 很多人只記得伽利略與教會的對抗,卻忘了他的兩個女兒都加入了位于(意大利)阿爾切特里的圣瑪特奧女修道院,并在院中度過余生。伽利略甚至還到修道院里幫忙,比如修理窗戶或者確保院里的大鐘正常運作。
6. 伽利略是一名技藝高超的古琵琶彈奏師,師從其父文琴佐?伽利雷――后者是一位作曲家以及音樂理論家。
7. 伽利略的眾多發(fā)明包括其個人版本的指南針和溫度計模型。他并不是第一個發(fā)明這些儀器的人,但他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改良。
8. 盡管伽利略堅信哥白尼的理論,認為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他并不接受開普勒的觀點,即月亮導致潮汐運動的觀點。
篇5
關鍵詞: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體育現狀; 分析
高校體育作為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接受體育系統(tǒng)教育的最后階段,是學校體育走向社會體育的連接點,是國民體育的基礎。本文通過對湖南省普通高校的體育工作進行調查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為推動我省普通高校體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28所非民辦普通本科高校為本文研究對象。通過對28所高校的學校體育網頁收集相關研究資料,并利用參加湖南省第八屆大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和湖南省高校體育論文攻關研討會的機會,與湖南省體育屆專家、本科院校體育部門領導、教授進行訪談,掌握有關高校體育的發(fā)展狀況。同時運用文獻資料法,查閱了大量的有關學校體育的文件及書籍,并進行分析。并用數據統(tǒng)計法,對相關數據運用SPSS13.0進行分析處理。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體育教學現狀與分析
根據國務院批準實行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精神,普通高校學生每周體育課不少于2節(jié)。但據調查絕大多數高校每周一般只開設兩節(jié)體育課,時間為90分鐘。根據現在比較公認的每節(jié)課練習密度一般在40%左右,由此推算一年之中,學生的身體活動時間大約20小時。由此短時間的身體練習就想達到體育教育中“健身”的目的是顯然不可能的。因此要改變體育教學方式方法,少講多練,創(chuàng)新教學和練習方法。
2.師資建設現狀與分析
體育教師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不僅是一個組織者,他的工作還充分體現了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與學的雙邊過程。經調查,28所高校在職教師1496人,下面從年齡、職稱、學歷三個方面分析。
一是年齡結構。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合理性是建設一支穩(wěn)定精良的教師隊伍的必要前提。保持各級教師老中青的恰當比例,對教師隊伍充滿活力,并能持續(xù)發(fā)展是有重要作用的。經調查,湖南省普通高校在職體育教師1496人, 30歲以下的教師有384人,占29.50%,30歲到40歲的教師561人,占29.50%,40歲到50歲的教師413人,占23.79%,50歲到60歲的教師138人,占9.22%。其中39歲以下的教師人數占總人數的66.99%,表明我省體育教師隊伍的年輕化,青年教師已成為一支主力軍。
二是職稱結構。教師隊伍的職稱結構,實質上反映了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具有不同素養(yǎng)和水平的教師按照某種比例進行搭配的狀況。合理的稱結構,特別是高級職稱的比例,應該是更多的傾向于依據教師完成學科任務的多少而定。就目前湖南省高校體育教師職稱比例情況,教授有113人,占總人數的7.55%,其中三所學校沒有教授職務。副教授有496人,占總人數的33.77%。講師526人,占總人數的35.16%。助教有334人,占總人數的22.33%。體育教師中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1:3:4:2的比例結構被認為是比較合理的,根據數據顯示我省高校體育教師的職稱結構還是比較合理。
三是學歷結構。目前湖南省高校體育教師的學位包括博士、碩士、學士三種,其中碩士以上學歷占32.72%,其比例較以往大大增加,但相比其他學科的學位狀況層次還是比較低,尤其是博士學位比較稀缺,僅有18人,占1.20%。碩士有496人,占31.52%,較以往有明顯增多。學士982人,占67.28%。教師的高學歷已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個趨勢,這方面我省高校的體育教師隊伍建設還要逐步加快。
3.課外體育活動現狀與分析
在調查的28所高校都能每年舉辦一次全校性的田徑運動會和一些球類比賽,但是開展的形式太過單調,大部分都是舉辦一些常規(guī)性、競爭性的體育競賽,忽視了對一些趣味性較強、參加人數教多體育活動。體育社團、體育協(xié)會在高校很普遍,項目有籃、排、足、乒、網、棋類、武術、健美、龍獅、體育舞蹈等,組織的形式有自發(fā)、教師兼職、專職教師領導三種類型,其中以專職教師領導為主。各高校的體育社團數量也不等,最多的高校有14個體育協(xié)會,最少的只有3個。體育社團中,裁判性社團存在時間最長,組織相對比較嚴密和穩(wěn)定。而且絕大部分是男性社團,只有占調查總數4%的幾個女性社團,主要以健身操為基本運動形式,且存在時間較短。除此以外,高校通過承辦一些大型體育賽事來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所以很多高校都積極踴躍的承辦各種體育比賽。但是在調查中發(fā)現近兩年舉辦省級以上比賽的高校只有9所,而且以重點大學承辦為主,原因主要是體育設施的欠缺和學校領導的不重視造成的。
4.體育科研現狀與分析
經調查,我省體育教師支持參與國家級課題28項,省級課題256項,校級課題298項,公開3114篇,其中核心論文346篇,占總數的11%,這說明論文的質量還有待于提高。其中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教師先后承擔了國家級課題8項,省、部級課題58項;主編本科通用教材15冊,??仆ㄓ媒滩?冊,出版專著10余部,參編專著58部、套;發(fā)表SCI論文4篇,在國際各類體育學術論文報告會上多篇,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上600余篇。吉首大學體育學院獲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課題10項省部級立項課題30項;在省級以上刊物50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148篇,13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復印,6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和摘登;出版專著、教材25部;學院還獲得科研鑒定成果8項,科研獎16項。這兩所院校國家課題18項,占總數的64.29%。教材和論文的總數和質量也是遙遙領先,充分顯示了兩所學校體育科研的實力,是其他學校學習的典范。
5.體育設施現狀與分析
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備和器材設備是保證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和課余訓練、競賽正常進行所必不可少的條件,是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具體措施,是學校基本教學條件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依據《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的有關規(guī)定與要求,調查發(fā)現,在28所高校中,學生人數在1萬到兩萬的高校有17所,符合要求的僅有3所,占17.6%,2萬以上的高校11所,符合規(guī)定的有2所,占18.1%,其中擁有2座體育館的高校有4所,有塑膠跑道的學校有14所,有游泳池的學校有10所, 高校場地設施的差距很大,有體育專業(yè)和高水平運動隊的高校場地設施明顯要好,但總的來講按照有關文件規(guī)定,我省高校體育設施還相當不足。
四、結論與建議
等一,提高湖南省普通高校體育課教學效果,倡導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強化人性化的體育教學、管理模式。建立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法,著重發(fā)揮體育考試的激勵作用。
第二,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是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基礎,隨著學校規(guī)模的不斷發(fā)展,學生人數的增多,各校體育主管部門一方面應盡量挖掘潛力,改善現有場地、設施條件;另一方面完善場地器材的管理,使現有場地、器材設施在課外體育活動中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第三,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引導下,協(xié)商制定和完善與高校體育課外活動有關的規(guī)章制度:保證學生完成學業(yè)的同時,確保每天都有一定的時間參加課外體育活動。
第四,高校在重視高學歷人才引進的同時,必須大力抓好在職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的進修與培養(yǎng),促使湖南省高校體育教師隊伍學術梯隊的盡快形成,以彌補學術年齡斷層問題,充分利用現有體育教師人力資源,取長補短,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同謀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何永超,等.體育理論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2]林克明.高校體育教學發(fā)展趨勢探析[J].中國學校體育,1998(3)
[3]時敬華.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01(1)
篇6
關鍵詞:高校;科技期刊;編輯;品牌
中圖分類號:G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4-0134-02
高校科技期刊是高校進行知識傳播、推廣教學科研成果、探討學術問題的重要平臺,它為高校教育與科研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塑造學校形象、創(chuàng)造學校品牌的重要途徑。在我國9000余種期刊中,科技期刊已多達近5000種,高??萍计诳既珖萍计诳?/5,是中國科技期刊的重要組織部分。與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相比,無論從學術質量,還是出版質量,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在國際科技期刊中的地位并不高,被國際權威檢索系統(tǒng)收錄率較低。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科技期刊的品牌影響力低,這對我國科技期刊的生存和發(fā)展造成嚴重制約,并造成國內一些優(yōu)秀論文的外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期刊業(yè)已進入品牌爭雄時代,國內外科技期刊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市場對科技期刊的品牌化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樹立品牌意識,打造品牌期刊已成為高??萍计诳l(fā)展的必然選擇[1]。
一、高??萍计诳l(fā)展現狀
高校科技期刊在學校建設發(fā)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其主要任務是宣傳黨和國家的科技方針、政策,報道新的科研成果,傳播科技信息,交流學術思想,促進新的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產業(yè)化,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服務。中國科技期刊CSCD影響因子排行表顯示,在影響因子前300名的中國科技期刊中,有一半以上的期刊屬于高??萍计诳?。但高??萍计诳簾o論從規(guī)模還是運作方式都不足以造就大刊,更不具有面向全世界競爭優(yōu)秀科技論文的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編輯部經營體制單一分散,實力單薄,不少刊物的撰稿人、審稿人和讀者,基本上都是本單位的人員,在科技界更沒有什么大的影響力;2.來稿量和高質量的稿件有限,欄目設置和報道內容主要考慮本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需要,選題雷同,缺乏鮮明的特色;3.高校的辦刊經費投入不足,導致印刷費不能及時到位,專家審稿費、稿酬過低,出版拖期,更談不上編輯人員的學術交流和教育培訓機會。4.期刊的論文時滯過長,發(fā)行量少。
二、打造品牌科技期刊的途徑
(一)轉變觀念,樹立品牌意識
期刊的品牌是指期刊的宗旨和定位、辦刊理念、特色風格、創(chuàng)意策劃、社會地位、公眾形象等多方面的抽象和概括。樹立品牌意識是期刊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基礎,高??萍计诳钠放平ㄔO,需要編輯部全體人員轉變觀念,與時俱進,打破舊的辦刊模式,對阻礙其品牌競爭力發(fā)展的理念以及領導、保障、評價、激勵機制予以創(chuàng)新,在文化內蘊的先進性、學術含量的高品位性、讀者、作者的公認性、創(chuàng)新發(fā)展性等方面狠下功夫,真正從思想上樹立品牌戰(zhàn)略意識。
(二)完善編輯規(guī)章制度,優(yōu)化編輯出版流程
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和編輯出版流程不僅是協(xié)調和規(guī)范科技期刊工作及編輯人員行為、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證,也是協(xié)調編輯群體內外關系和發(fā)揮期刊資源整體效能的有效措施。具體如下:1.健全辦刊資金需求的保障制度,保證期刊正常運轉的資金需求;2.建立科學的稿件管理制度,編輯有編輯手冊,審稿人員有審稿原則,客觀、公正的評價作者來稿;3.按照崗位工作性質和業(yè)務特點,分工到位、明確職責和目標任務,規(guī)定具體考核和獎懲辦法以及各崗位之間協(xié)調配合的方法,保證整個編輯工作井然有序;4.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激勵機制,將編輯人員列入教學科研編制,享受與教學科研人員同等的待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充分調動編輯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提高論文質量,突出辦刊特色
期刊影響因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間接反映出論文質量,凡是人們公認的高水平、權威性品牌期刊,都是影響因子名列榜首的期刊。期刊品牌對于作者來講是質量和信譽的保證,品牌期刊具有較高的影響力,而且能獲得廣大作者的高度認可,作者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會經常翻閱那些影響因子大的品牌期刊,并將之列入最終投稿對象范圍。因此,提高影響因子(即提高論文質量)是創(chuàng)造品牌期刊的關鍵。高??萍计诳强茖W論文的思想、科學方法和創(chuàng)造性決定著期刊的學術質量。一方面,編輯應有計劃、有重點地選題組稿,減少盲目性,吸納優(yōu)質稿源,讓那些真正代表學術水平的稿件在第一時間發(fā)表;另一方面,高校是專家學者和青年才俊云集的寶地,他們所撰寫的稿件往往都有專項基金項目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較高的科學價值,更加強調作者思想觀點的獨創(chuàng)性,對所研究的題目有新的獨立見解,將有助于提高科技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編輯部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優(yōu)勢,建立權威的作者團隊,為期刊爭取優(yōu)質稿件打下良好的基礎。
期刊特色是指期刊所反映的學術成果所體現出來的地區(qū)特點、學校性質和學科優(yōu)勢。特色不僅是構成期刊質量至關重要的方面,而且是其立于期刊之林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可以說,沒有特色,就沒有品牌。國際期刊發(fā)展的經驗已經表明,期刊的特色與品牌戰(zhàn)略的成功結合,可以造就出一流的學術期刊,形成一批經久不衰的期刊品牌[2]。欄目是期刊的窗口,“名欄”是體現期刊特色的標志,各高校以特色專業(yè)為依托,精心策劃設計特色欄目,在特色欄目上下功夫,如,加大特色欄目的組稿約稿力度,聘請某一專業(yè)領域具有權威性的專家作欄目主持人等。因此,辦刊人要結合高校的實際,利用學科優(yōu)勢,在打造“名欄”、創(chuàng)期刊特色上狠下功夫。在當今期刊強手如林的形勢下,科技期刊要走出平庸,打造品牌,必須辦出特色。諸如,西安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以礦業(yè)類為特色的科技期刊,該刊主要面向全國煤炭領域及相關學科的科研、設計人員,高校師生,以及有關工程技術人員,主要刊載煤田地質與勘探、礦井建設、煤礦開采、煤礦安全、煤炭經濟研究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突出體現了煤礦領域的教學和科研成果。
(四)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構建高素質編輯隊伍
人才戰(zhàn)略是期刊品牌建設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編輯隊伍作為期刊辦刊的主力軍,其素質和水平直接影響期刊學術水平的高低[3]。首先,正確的政治導向是科技期刊的立刊之本,編輯人員的首要任務就是增強自身的政治素質,把堅持政治方向性原則作為創(chuàng)建期刊品牌必須遵循的第一個原則;為適應加入WTO的需要,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出版事業(yè)服務,編輯人員應該強化法律、法規(guī)意識,及時熟悉和掌握國家及時修訂出臺的一系列有關出版的法規(guī)、條例。其次,科技期刊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在質量內涵上要突出體現學術水平的高品質,這就要求編輯人員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素質,還要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背景,并在本學科相關的領域內發(fā)表高水平的論文,有一定的學術經驗和成果。只有具備寬廣的理論視野、扎實的文字功底,才能以科學、準確的文字表達,以新穎的版面設計,將高水平的文章呈現給讀者。此外,還要求熟練掌握與科技期刊有關的數學語言、計算機語言等人工語言。就品牌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而言,沒有熟練掌握各種專業(yè)技術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向讀者提供有品位、有價值、符合規(guī)范、符合標準的精品文章的。
最后,創(chuàng)新性是科技期刊質量的核心要求,創(chuàng)新素質在當今尤其重要。編輯人員必須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及時掌握本學科的動態(tài),站在學科發(fā)展的前沿進行選題策劃、引導論文創(chuàng)新,如果不能及時總結新經驗、探索新方法,報道新技術,將會最先被社會發(fā)展的新形勢所淘汰。此外,為了適應編輯出版國際化的需要,更好地進行國際、國內信息交流,幾乎所有的高校科技期刊都要求英文摘要,掌握外語能力對編輯工作來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通過組合,優(yōu)勢互補,充分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統(tǒng)優(yōu)勢,建設一支精干高效、富有競爭力的編輯隊伍,對高校期刊的品牌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人才打造品牌,品牌造就人才,只要將期刊的規(guī)劃和發(fā)展納入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后,就可望看到人才與品牌共鑄期刊的輝煌。
(五)努力實現期刊網絡化,提高編輯工作效率
網絡化為信息傳播帶來了質的變化,無論是傳播范圍,還是傳播速度,乃至傳播質量,Internet為科技期刊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支持與保證,提高了編輯工作效率,高校科技期刊編輯利用網絡與外界進行交流是科技期刊實行開放性辦刊的發(fā)展趨勢[4]。在互聯網上樹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建設高水平的網站是網絡化時代高水平期刊一個重要標志,期刊網絡化建設得如何對科技期刊的生存與發(fā)展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視。
以往期刊在發(fā)行范圍、讀者范圍、提供信息和服務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期刊辦刊者可通過建立期刊網站,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yōu)勢,加大期刊宣傳力度、為讀者和作者提供優(yōu)質服務,充分展示和樹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在當今網絡技術條件下,一個較為完善的期刊網站上的內容和功能應包括:1.提供有關期刊的基本信息以及期刊目次、摘要、全文(可設置訪問權限)等期刊內容的在線;2.建立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期刊辦公自動化系統(tǒng),如,作者在線投稿、專家在線審稿、在線查稿、在線遠程編輯,充分發(fā)揮電腦校對的優(yōu)勢,使編輯部工作全部都置于高效的監(jiān)控與管理之中;3.建立讀者、作者互動機制,把為讀者服務放著首位。重視信息反饋的作用,克服以往大多數科技期刊只為作者服務的弱點,加強與讀者的網上交流、關注讀者的需求,可以通過事先交流的主題,讓更多的讀者參與刊物內容的確定和選擇已成為可能。
三、結 語
高??萍计诳殉蔀槲覈翱平膛d國”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品牌建設也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在科技期刊社會化、產業(yè)化和科技信息資源化、有序化、數字化的大趨勢下,高校應將期刊納入學校學科建設的整體規(guī)劃中,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專業(yè)人才,學術、學科辦刊資源和優(yōu)勢,并借鑒國內外期刊編輯出版的成功經驗,從戰(zhàn)略的角度出發(fā),優(yōu)化編輯工作,打造品牌科技期刊。
參考文獻:
[1] 吳守鳳.確立品牌意識,創(chuàng)立品牌期刊[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2] 薛世平.高校學報品牌與特色的創(chuàng)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2(5).
篇7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許我們在課堂上重復講書,我們必須具有先進的教育觀念,才能適應教育的發(fā)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體的政治理論學習,還注意從書本中吸取營養(yǎng),認真學習仔細體會新形勢下怎樣做一名好教師。
二、教育教學方面:
這學期主要擔任三年級3班的數學教學和副班主任工作。因為已經接手第二學期,學生的思想、學習以及家庭情況等我都一清二楚,并且教材經過上學期的摸索,對教材比較熟悉,所以工作起來還算比較順利。一學期以來,在堅持抓好新課程理念學習和應用的同時,我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guī)律,充分運用學?,F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大膽改革課堂教學,加大新型教學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顯效果,具體表現在:
1、平時認真研究教材,在制定教學目的同時,我非常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編寫教案,并不斷歸納總結經驗教訓。
2、注重課堂教學效果。我針對學生特點,以愉快式教學為主,不搞滿堂灌,通過各種游戲、比賽等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的天性和個性得以自由健康的發(fā)揮。
3、做好課后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培優(yōu)扶差是一個學期教學工作的重頭戲,對于后進生,我總是給予特殊的照顧,首先是課堂上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然后是在課堂上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大力的表揚,課后多找他們談心、交朋友,使他們懂得老師沒有把他們看扁,樹立起他們的信心和激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最后是發(fā)動班上的優(yōu)生自愿當后進生們的輔導老師,發(fā)揮“小干部”的大作用。這樣,他們學得輕松,進步也快。
4、我布置作業(yè)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通過互聯網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yè)批改及時、認真,分析并記錄學生的作業(yè)情況,將他們在作業(yè)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并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堅持參加校內外教學研討活動,不斷吸取他人的寶貴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經常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并經常在一起討論教學問題。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作為三年級3班的副班主任,我深深懂得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對學生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我一直遵循“嚴要求,高標準”的指導方針。
這學期班主任工作最使自己滿意的是與家長的聯系溝通工作。這一學期,我主動與家長通過電話、校訪等方式進行密切聯系,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與生活情況,也向家長匯報其子女在校的情況,爭取與家長的教育思想達成一致。當家長對我的工作提出意見的時候我非常樂意接受,并且調換角色站在家長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結果,絕大部分的家長對我是非常信任和尊敬。
總之,教育工作,是一份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 一份春華,一份秋實,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和真摯的淚水,但同時我也收獲了充實與快樂。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一如既往用心去教誨我的學生,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開絢麗的花朵。我會在以后的工作中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不足,總結經驗教訓,使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從1994年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以踏實、認真的態(tài)度工作。因此所教的班級數學教學成績都是年級第一,縣抽考我所帶班級數學教學成績是全縣第一,及格率是100%。通過努力,我還獲得以下榮譽:
1、在綿陽市中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中榮獲市級一等獎。
2、在綿陽市學校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中榮獲市級二等獎。
3、在綿陽市中小學美術新課程優(yōu)秀課展評活動中榮獲市級二等獎。
4、在綿陽市中小學美術課堂作業(yè)評選活動中榮獲市級優(yōu)秀輔導獎。
5、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的美術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公開發(fā)行期刊《劍南文學》上發(fā)表。
6、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的美術作品多次在省優(yōu)秀刊物《青少年文學》上發(fā)表。
7、獲得第三屆“安縣十大青年崗位能手”稱號
8、在自治縣中小學遠程教育資源教學現場數學賽課活動中榮獲縣級特等獎。
9、在安縣小學數學論文評選活動中榮獲縣級一等獎。
10、在安縣小學數學教學方案評選活動中榮獲縣級一等獎。
11、在四川省第二屆“西部陽光”少兒美術作品評比中榮獲縣級一等獎。
12、多次在安縣中小學美術教學方案設計活動中榮獲縣級一等獎。
13、在安縣小學數學說課比賽中榮獲縣級二等獎。
14、多次給縣教研室、進修校辦的培訓班獻課。
15、因我在地震中的積極表現,評為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16、多次評為縣級、校級優(yōu)秀教師、先進個人。
在七一實驗小學,我擔任3年級3班的數學教學和副班主任的工作。我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在同事的幫助下,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首先,讓孩子喜歡上作為數學老師的我,進而喜歡上數學,讓他們不懼怕數學,把數學學習當成游戲,增加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這次縣統(tǒng)考數學成績從原來的最后一名上升為第二,及格率為100%,我讓他們相信自己有上升的空間。
其次,讓家長信任我,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并積極支持我的工作。
在這一學年中,我積極與班主任配合,做好班集體的工作,衛(wèi)生與紀律評比多次獲得第一名,由于嚴格管理,我們班以班風好、學風好獲得《優(yōu)秀班集體》的稱號。我個人獲得校級《優(yōu)秀副班主任》稱號。
教育學生的同時,我轉變自己的教育思想,給孩子做好表率,多次為災區(qū)愛心捐助,并因此獲得《玉樹藏族自治州教育系統(tǒng)名譽教育顧問》、《玉樹藏族自治州綜合職業(yè)技術學校名譽德育教育顧問》稱號。
篇8
成功從來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劉力明和張思珍研讀過許多教育書籍,并以哈佛等名校錄取學生的標準來培育孩子――成績好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培育孩子的創(chuàng)造能力、領導能力、人際溝通能力……
自信和堅持,成了女兒的生命習慣
20多年前,劉力明遠赴美國深造,在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獲得博士學位。稍晚,原來在國內任廠長的妻子張思珍也到美國工作。像所有在美華裔一樣,他們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夫妻倆認為,家教的目的不是提高孩子的分數,而是開發(fā)孩子的智力,以及培育孩子的進取心、自信心、恒心等優(yōu)良品質。
他們相信古訓: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夫婦倆利用假期與周末,帶孩子走遍了美國的西部,孩子在旅游中學到許多地理知識。在美國黃石公園,看到地熱和奇妙的定時噴泉,孩子好奇地刨根問底。好奇心正是創(chuàng)造能力的幼苗,當然要小心呵護。劉力明認真地給孩子講解,最后不忘留下一個懸念:欲知謎底,去看某某書吧!兩個女兒回到家,地理書讀得親切有味。有一段時間,電視播動畫片奧特曼,兩個女兒看得入迷。又喊播得太慢了,一天播五集就好啦!張思珍說,去看奧特曼的書,很快就知道全部故事了。孩子立刻直奔圖書館,在那里抱著書一坐就是一整天。夫妻倆就是這樣利用一切機會,巧妙地培育孩子的閱讀興趣。而對于有閱讀習慣的孩子,課本上那點兒知識,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孩子最初的學習興趣要靠家長推動。兩個女兒開始學鋼琴時,很反感,穎娜瞪著眼睛問媽媽:“醫(yī)生是不是要給病人彈琴?”她的理想是長大當醫(yī)生。張思珍說:“科學家發(fā)現音樂對治療某些疾病有作用,你將來可以彈琴給病人聽?!辨媚纫矄枊寢專骸皯{什么別的小朋友都在玩,我們要當牛做馬?”張思珍說:“明明是我當牛做馬培養(yǎng)你們成為千里馬啊!”事實上,真正成為“千里馬”甚至“萬里馬”的是劉力明夫婦――為女兒學琴,他們行程數萬公里。鋼琴老師的家距劉家46公里,一周一次,夫妻倆開車送兩個女兒去上課,且風雨無阻地堅持了漫漫10年!張思珍在市政府的衛(wèi)生部門擔任領導,劉力明在制藥公司搞科學研究,他們都工作繁重,但從來不誤孩子學琴,雪天路滑,別的家長都打電話向老師請假,但他們不;女兒生病了,只要不發(fā)燒,也照樣被送去上課。后來,鋼琴老師聽說劉力明的女兒考上哈佛,說這絕非偶然,有幾個家長能像他們那么有毅力?
和學鋼琴一樣,姐妹倆學習漢語也堅持了整整10年。姐妹倆都在國外出生,學漢語在她們就像所有美國孩子一樣,非常困難;而父母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每個星期天準時把姐妹倆送去華夏中文學校上課。
張思珍通過行動告訴孩子,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難,只有有恒心、有毅力的人才可能成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堅持和毅力,幾乎成了兩個女兒的生命習慣。
美國的小學太輕松了,每天下午兩點放學,就是課堂上的時間,孩子也聲稱“我的工作就是玩”。最讓張思珍吃驚的是,小學竟連課本都沒有!她找來課本自己輔導孩子。與其說這是為了讓孩子多學點兒東西,不如說是為了培育孩子的自信心。學生的核心任務是學習,成績好了,她才能自信啊!
婷娜小學二年級時,張思珍讓她做小數加減。學期末,老師推薦她參加三年級的考試,按學校規(guī)定,考95分以上可以進天賦班。婷娜一舉考入天賦班。老師歡喜得摟住她說:“婷娜,你真?zhèn)ゴ?”婷娜說:“媽媽的功勞。她讓我兩天做完一本習題!”兩個女兒先后考入天賦班。進入天賦班,孩子會得到很好的心理暗示:我是最聰明的。這對她們自信心的建立非常有益。
自信心是在反復的成功中培育出來的,而每一次失敗,都是對自信指數的一種檢驗和考核。劉力明夫妻總能讓失敗的孩子重新找到自信。
有一次,婷娜參加一項科學競賽,論文只得了四等獎。婷娜是追求完美的孩子,沒拿到第一名覺得很失敗。孩子越是難過的時候,越需要父母安慰和鼓勵。張思珍對女兒說:“每個人一生中都要遭遇無數次失敗。愛迪生夠聰明了吧?他的燈泡是失敗了無數次才發(fā)明出來的。能競選美國總統(tǒng)的人都是杰出人物,可每次競選,總有一方會失敗。投入了那么多努力,在50個州一場一場地演講,可最終失敗了。你在電視上看到了,他們是微笑著面對失敗的。失敗了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敗打得趴下!”
兩個女兒經常參加各種學習競賽,劉力明夫婦總是對女兒說,大膽地去嘗試,成功了固然好,失敗了也不損失什么,反而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
因為父母允許失敗,所以兩個女兒從不懼怕失敗。姐妹倆的人生信條是:“抓住一切機會去嘗試,失敗了沒關系,下一次機會來了再抓住!”
桂冠當然只屬于那些不怕失敗、有勇氣參賽的人。婷娜和穎娜在高中時獲了無數獎。婷娜除獲英特爾科學競賽半決賽獎,還獲全美青年流行病學者競賽決賽獎,又獲美國國家杰出才能獎學金……共計33項獎;穎娜共計獲18項獎,包括英特爾科學競賽半決賽獎等等。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培育富有領導力的女兒
劉力明剛到美國時,對美國人與人交流的能力印象深刻。開大會時,幾百人的場合,一個普通員工可以站起來發(fā)言,侃侃而談,像跟家人說話一樣從容、自然。他覺得非常震撼。而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很多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可不少都是敏于行訥于言,就因為不能有效地與人交流,很難進入領導階層。因了老一代移民的這份集體痛楚,他們夫婦非常注重培育女兒與人交流的能力。
假日開家庭派對,有很多夫婦帶著孩子來劉家,他們就把接待小朋友的任務交給兩個女兒,要求她們組織小朋友游戲,還要讓小朋友吃飽喝足。一旦小朋友有什么問題,女兒要自己解決。派對結束后,兩個女兒爭著向爸爸媽媽報告,誰把誰打哭了,誰搶了誰的玩具,她們又是通過什么措施把哭的孩子逗笑了等等。媽媽邊聽邊點評,這樣就提高了孩子待人接物的能力。
飯桌上,張思珍常向女兒傳授與人溝通的技巧。婷娜升學時遇到了一點問題,升學指導老師又極忙,張思珍就跟女兒討論用什么溝通技巧,才能讓百忙中的老師重視她反映的問題。正因為時時注重溝通的技巧,女兒被人
拒絕時,從不抱怨對方。一次,婷娜申請加入一個俱樂部未獲批準,她對媽媽說:“可能跟他們沒溝通好,所用的方法沒有充分展示出我的長處。有機會再去與他們溝通。”
口才好才能與人有效地交流。一次,在父母的鼓勵下,婷娜參加“青年政府(JSA)”組織的演講競賽,題目是《阿拉斯加的石油該不該開采》。她在家里預演講了好幾次,每一次爸爸媽媽都認真提意見:“太快了!”“表情不夠豐富!”婷娜演講獲獎了,他們跟女兒一樣激動。
劉力明和張思珍鼓勵兩個女兒參加各種組織活動。有兩年的時間,婷娜擔任JSA東北州的發(fā)展部部長和她所在的高中JSA俱樂部的副總裁。JSA是讓中學生來模擬政府運作、學習辯論技巧、鍛煉他們領導才干的一個組織。JSA也要通過演講競選,角逐“州長”、“副州長”、“市長”等職位。作為發(fā)展部部長,婷娜負責在各中學發(fā)展分部,并為分部從學校那里爭取到財政支持出謀劃策,父母常常為她的“出謀劃策”出謀劃策。
穎娜是“青年政府”東北州州刊總編,還擔任青年美華協(xié)會總裁等職務。媽媽給她指導時,穎娜總是神氣地說:“沒這點本領,我還做什么CEO?”
劉力明夫婦常常鼓勵姐妹倆對社區(qū)獻愛心、作貢獻。婷娜不僅給猶太鄰居的孩子義務做過家教,還義務做過州議員的秘書。有一天,婷娜在州議員發(fā)給居民的簡報中讀到一則招收實習生的啟事,就打電話給州議員的秘書,約好了面試時間。婷娜順利通過面試關,成了州議員的實習秘書。那一年她14歲。每個星期三下午,她到州議員辦公室上班,把州議員收到的信件分類,有關學校的、環(huán)保的、地稅的等等,還接待來訪市民。
他們還鼓勵女兒打工。穎娜對網頁設計無師自通后,除了給任職的機構義務設計網頁,還開始在自己建立的網站上發(fā)廣告,招攬設計網頁的生意。廣告一出,竟釣來一條“大魚”――一所大學的教務長請她設計網頁。第一次做生意,穎娜并無怯意,老到地跟教務長討價還價。網頁制作好了,教務長驚喜至極,說太有創(chuàng)意了!真是物有所值!再給你推薦一個客戶!穎娜的客戶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
婷娜則在一家補習學校擔任英語和數學老師,暑假一周有三天的課程,平時一周一天。在美國,再富足的家庭也要孩子打工,學生也都以花自己掙的錢為榮。哈佛大學明確規(guī)定,5萬美元學費中的3000美元是要學生自己付的。哈佛招生時,很看重學生是否有被雇傭的經歷,因為工作經歷可以考察學生是否有工作技術、有責任感,以及是否有融入社會的能力。
通過長時間的磨煉,與各階層的人――上至名流下至藍領――進行有效溝通,成了姐妹倆的強項。
升入大學后,婷娜對金融產生了興趣,但一時不能確定要不要學金融。于是事業(yè)指導老師給了她一長串的名單,都是在華爾街的證券公司或銀行工作的、有成就的哈佛校友以及他們的電話和電郵地址。老師說:“跟不同的人交談,你就了解金融專業(yè)了,就能確定它是否是你的最愛?!?/p>
婷娜發(fā)電郵與13位校友約了面談時間,于2008年4月的春假坐火車前往紐約。三天時間里,她一一拜訪校友,校友們十分熱情。在一家股票交易大廳,一位經理校友滔滔不絕地向婷娜講著股票、次債危機等,因為有下屬不停地向他請示工作,他只得也不停地對婷娜說:“等我一分鐘,就一分鐘!”
這個彬彬有禮、落落大方的大一學生,受到校友的喜愛。這些華爾街金融界的精英人物放下手頭繁忙的工作,耐心回答她的提問,還請她吃飯。有的校友還主動地提出要幫她尋找實習機會,有的表示愿意當她的事業(yè)指導老師。
2006年和2007年,姐妹倆先后榮獲美華協(xié)會頒發(fā)的“高中生杰出領導才能獎”。劉力明夫婦出席頒獎大會時,很多家長們圍住問他們:“一年才有一個人得獎,怎么年年都是你的女兒?怎么教育的啊?”“你看穎娜領獎時講話,面對三四百人,落落大方、笑瞇瞇的,也不用講稿,還講得生動精彩。口才怎么那么好啊?”此時,真是做父母最幸福的時刻!
哈佛看重創(chuàng)造力,分數只是第一步
劉力明夫婦都沒有在美國接受高中教育,不了解美國申請大學的過程和要求,為了兩個女兒能順利升學,他們閱讀了許多資料,哈佛和其他頂尖大學來學區(qū)做招生宣傳時,也去認真聽講座,從而明白了入學考試分數僅是敲門磚,只是第一步,哈佛不會完全憑分數來決定是否錄取一個學生。達到分數線,這條“魚”才能進他們的大池子,哈佛要通過審查每個申請者的高中總成績和課程的難易程度、課外活動及其成就、領導能力、社區(qū)義務服務等等,對池子里的“魚”.一條一條認真遴選,這條“魚”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那條“魚”有領導能力,這條“魚”在某一學科有發(fā)展?jié)摿?,那條“魚”有愛心……最后只有百分之七到百分之九的申請者能成為哈佛學生。
研究透了哈佛的招生標準后,父母和兩個女兒一塊踏上奔往哈佛的征途。
成績好是進入哈佛的第一步。高中成績的排名很重要。在美國,分數是學生的隱私,老師發(fā)試卷時都是卷面朝下,班里的排名更是絕對隱私。到了高四申請大學時,升學指導員才悄悄告訴婷娜:“你是第一名,保密啊!”而穎娜是第二名。有個性的穎娜對于分數持一種淡然的態(tài)度,她說,考第一名不是不可以,問題是要多花30%的精力,她更愿意用這些時間設計網頁。
至于美國大學入學考試(SAT―I),滿分2400分,婷娜考了2370分!而在滿分為240分的美國大學入學考試預考(PSAT)中,婷娜考得238分,獲得美國國家獎學金。穎娜則在滿分為36分的AC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中考得34分。
分數只能說明學生掌握了知識,并不能說明他有好的思維方式或創(chuàng)造力。哈佛欣賞分數高而且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而不是純粹看學生的分數。
姐妹倆就讀的高中非常注重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校擁有整個威郡地區(qū)最強的科學研究項目。婷娜和穎娜在高一時都申請并被選中參與科學研究項目,每兩周至少要花13個小時做科學研究,她們堅持了整整三年,姐妹倆竟然都獲得了全美英特爾科學競賽半決賽獎!要知道,由英特爾公司贊助、久負盛名的英特爾科學獎,是美國公認的“青年諾貝爾獎”,歷年60多位冠軍得主中,有六人獲諾貝爾獎。因此,對獲得英特爾科學獎的學生,哈佛都會另眼相看。
婷娜的獲獎論文是《父母近視以及與視力有關的行為對近視眼形成的影響》。為了這篇論文,婷娜向中學生發(fā)出了800多份問卷,但第一次只收回了100多份。像每次女兒遇到困難一樣,父母不會簡單地替她解決問題,而是啟發(fā)她說:“想想收不回來的原因?!辨媚确治稣f,問卷內容多,且要求父母和孩子都填寫,他們不愿意義務勞動。爸爸說,那就想辦法讓他們愿意勞動。幾天后,他們到女兒學校開家長會時,發(fā)現走廊貼滿了婷娜寫的廣告,女兒承諾說,只要你把問卷在某日前交給劉婷娜,我就讓老師獎勵你額外分;還有機會抽獎,獎品是50美元購物券。此外,婷娜還抱著一大罐幸運餅
干四處獎勵交回問卷的同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收回了有效問卷289份。婷娜以此為資料完成了論文。她在研究中發(fā)現,父母近視、過多的與近距離視力有關的行為以及過少的與遠距離視力有關的行為,是導致近視眼形成的三大危險因素。具備這三大危險因素的小孩屬于近視高危人群。對這一高危人群采用保護眼睛的行為治療,如增加與遠距離視力有關的行為,減少與近距離視力有關的行為,效果可能會最為顯著。
論文最終獲得英特爾科學競賽半決賽獎和全美青年流行病學者競賽決賽獎,同時還參與英特爾世界科學與工程競賽,獲得了行為與社會科學領域的第二名,為此,麻省理工學院以“Tina Liu”的名字為一顆宇宙小行星(No.23071)命名。當希拉里得知她獲獎時,還特意寫來賀信。親愛的婷娜:
你能在英特爾科學競賽中進入半決賽,這證明了你的努力和認真。我希望這意味著你將會在今后光明未來中不斷地獲得成功和幸福。
你忠誠的希拉里?克林頓
2007年1月26日
穎娜的獲獎論文是《一種既有效又環(huán)保的治蚊方法》。小姑娘以前連蚊子、蜜蜂都分不清,4歲那年回中國,看見蚊子以為是蜜蜂,對舅舅說,小蜜蜂又咬我了!
偶然得知每年有7億人因蚊蟲生病,其中數百萬人死亡,穎娜開始滿腦子想的都是蚊子:嗯,怎樣才能消滅蚊子呢?與其消滅在空中飛的蚊子,不如殺死它的幼蟲容易;蚊子在水里產卵,雖然在所有的水面治蚊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勞民傷財,不如“誘而殺”:吸引蚊子來指定的地點產卵,然后殺死蚊子的幼蟲。
小姑娘決心找出一種家家戶戶都能使用的、環(huán)保的、非常有效的滅蚊方法。足足幾個月的時間,穎娜在家里后院鼓搗十幾個盆子,它們一溜排開,有兩個分別放了清潔的水和臟水,余下的盆子,積水里加了樹枝或草,也有的是石頭或沙子……
實驗結果表明,盆中插有枯干小樹枝的積水,吸引了絕對數量最多的蚊子前來產卵,是蚊子產卵的首選地點。接著,小姑娘又在不同的積水盆子里添加各種類型的洗滌劑,有的是洗衣用的,有的是洗手用的,還有的是洗碗用的……再試驗每一種洗滌劑的哪一種濃度殺蚊子的幼蟲最有效。實驗表明,低濃度的家用液體洗碗劑最有效,幾乎殺死了積水中的所有幼蟲;進一步的實驗表明,洗碗劑不是通過毒性殺死幼蟲的,而是通過改變水分子的張力導致蚊子幼蟲不能懸在水面呼吸而最終淹死的。而且,一次添加的低濃度洗碗劑的殺蚊效用可以維持長達數周時間。
穎娜的論文獲得英特爾科學競賽半決賽獎后,《世界日報》對她進行了報道。身為科學家的父親,看了兩個女兒的論文也感嘆:“我上大學時的水平都不及我現在讀中學的女兒!”。
經過幾年高中的努力和大學入學考試,姐妹倆一路突飛猛進終于到了面試階段。
哈佛的面試一般是由校友來執(zhí)行。婷娜考入哈佛的那一年,也就是2007年,哈佛面試了2.2萬余名學生,最后錄取的只有2030人。而穎娜2008年考入哈佛時,有27000多名學生申請,錄取率只有7%,創(chuàng)歷年最低。
執(zhí)行面試的校友和17歲的婷娜聊得十分投緣。通常面試時間是半小時,但她和婷娜聊了一個半小時。面試的校友最后說:“你非常優(yōu)秀,我對你印象很深刻?!边@等于明明白白地告訴婷娜,你的面試過關了。
篇9
但這不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恰恰是在扼殺孩子的興趣。
成功來自于興趣
遺傳學的奠基人孟德爾1822年出生在奧地利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和母親都喜歡搞園藝。孟德爾受父母的熏陶,從小很喜愛植物。后來,孟德爾成為奧古斯丁修道院的一名修道士。業(yè)余時間,孟德爾總是在菜園子里搗鼓植物實驗――豌豆實驗。這位業(yè)余生物學家酷愛自己的研究工作,經常向前來參觀的客人指著豌豆十分自豪地說:“這些都是我的兒女!”
“豌豆實驗”搗鼓了8年之后,孟德爾發(fā)現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并得到了相應的數學關系式。他的發(fā)現被稱為“孟德爾第一定律”和“孟德爾第二定律”,奠定了現代遺傳學的基礎。
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成名之前是專利局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職員,但他在物理學方面有濃厚的興趣。所以無論什么時候,他都會找出時間進行研究和思考。對他來說,思考和研究是一種享受,如同酒鬼每天都要喝酒一樣。
愛因斯坦通常在上午完成他的專利技術審查工作,下午就思考最新的物理學課題。下班后,他更是盡一切可能來進行物理學研究。休息、散步、帶孩子,甚至做家務時,他也在思考問題。據說,有一次愛因斯坦要把墻上的一幅舊畫換下來,就搬來~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個問題,沉思起來,忘記自己在做什么了,猛地從梯子上摔下來。摔到地上以后,他顧不得疼痛,馬上想到:人為什么會筆直地掉下來呢?看來物體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線路運動的。愛因斯坦想到這里便馬上站立起來,一瘸一拐地走到桌邊,提筆把自己的這個想法記了下來。在伯爾尼專利局工作的9年里,他發(fā)表了約30篇科學論文,科學史家認為,僅1905年那一年,他就足以拿四項諾貝爾獎。
從這些科學家的故事中。我們都能看到“成功來自于興趣”,興趣是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最大推動力?,F在的家長們都注意到了興趣在孩子學習中的作用,也很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很多爸爸媽媽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做出許多承諾,例如堅持學琴、堅持畫畫就帶你去迪斯尼玩,過年就給你發(fā)大紅包……
當興趣變成物質獎勵
但是,中國的家長們可能不知道,他們這種培養(yǎng)興趣的方式,可能與孟德爾、愛因斯坦的興趣相去萬里,他們不但不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反而是在扼殺孩子的興趣。
我們先來看一個心理學實驗。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招募了51個年齡在3-4歲的學齡前兒童,所有參與研究的兒童都對繪畫十分感興趣。孩子們被隨機分配到不同的小組中。其中一個小組中,孩子們被告知,如果他們自覺畫畫的話,就會得到一份帶有金色印章和緞帶的證書;另外一個小組中,孩子們被告知不會有任何獎勵。實驗的結果顯示,在有獎勵的情況下,孩子們自發(fā)繪畫的興趣反而下降了,而那些沒有獎勵期許的孩子,自發(fā)作畫的時間明顯比較長。畫的畫也更有美感。
從我們生活中的經驗來說,有些時候獎勵確實挺管用的,比如,不想加班,但考慮到加班有獎金我們也就忍了。那為什么獎勵對這些喜歡畫畫的孩子卻起了反作用呢?有喜歡的事情做,又有獎勵可以拿,不是更好嗎?
心理學家認為,這里涉及到人類內心的深層思想動機。從根本上來說。獎勵損害了人們發(fā)自內心的興趣和追求,因此反而降低了人們的積極性。
獎勵破壞了人們內心的興趣
當我們?yōu)榱耸挛锉旧淼睦嫒プ瞿呈碌臅r候,是因為我們喜愛它或者它滿足了一些我們深層次的需要,我們是從內心被這種強烈的興趣驅動著:而當我們?yōu)榱说玫姜剟疃プ瞿呈碌臅r候,比如證書或者金錢,就是外在的動機在驅動你的行為。內在驅動是積極的,而外在驅動往往是消極的,把完成工作作為獲得獎勵的前提條件,會使人們認為這種工作一定不是我想做的。而是被動地做我們不愿意做的事情。
在上述實驗中,喜歡作畫的孩子自愿作畫是被內在的動力驅動,對他們來說,能從自己擅長的事情中獲得愉悅和滿足就會努力去做。而當實驗人員對孩子繪畫的行為給予獎勵后,孩子們畫畫的動機改變了,變成了為獎勵而繪畫,這大大削弱了他們的積極性。
孩子們因為吃光他們所有的食物、完成家庭作業(yè)或者整理好臥室而得到獎勵;成年人因為完成無趣沉悶又痛苦的工作而獲得獎勵――獎勵往往跟我們不愿意做的痛苦的事情一起發(fā)生,這是我們生活的常態(tài)。所以當我們做了某事而得到報酬的時候,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假定該任務是無趣沉悶又痛苦的事――即便任務本身并不是這樣。
這就是為什么當我們得到報酬的時候,有趣的游戲會在人們的內心微妙地變成無聊的工作的原因。當有金錢或者獎勵參與其中的時候,先前喜歡繪畫、織布、拉大提琴或寫博客的人會突然發(fā)現這是多么沉悶無聊。有時候獎勵會有效果――特別是獎勵人們實在不喜歡做的事情時。但是,當任務本身是我們興趣所在的時候,獎勵卻會破壞我們的內在動機而降低我們工作的積極性。
別扼殺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
獎勵帶來的更大惡果是,它還會扼殺創(chuàng)造性。因為受到獎勵驅使時,我們只會關注那些能讓我們獲得獎勵的事情,其他的一概不關注。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而被扼殺。例如,孩子們?yōu)榱丝几叻侄鴮W習,想象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被標準化試題磨滅了。
科學家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來自于興趣”,但這種興趣被一種功利的獎勵所取代后,他們?yōu)榱四切┆剟疃ぷ?,還能夠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嗎?
孟德爾做植物實驗時,沒有人用獎勵誘惑他,完全是出于自己對植物的熱愛。愛因斯坦成天思考物理問題時,也沒有單位領導在鼓勵他、表揚他。像他這樣不務正業(yè)的人,領導知道了說不定還要狠批一頓呢!由此可見,愛因斯坦的動力顯然是他內心對物理學的熱愛。
篇10
【關鍵詞】聾??;課外活動
【中圖分類號】G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2)08—0222-02
課外體育活動是指體育課以外,組織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參加體育活動,它包括體育鍛煉、課余體育訓練、課余體育競賽等幾個方面。
(1)聾啞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內容
如表1對聾啞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內容的調查中發(fā)現:聾啞學校學生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中,籃球、乒乓球、游戲和羽毛球排在前四位,分別占64.86%、57.31%、55.66%、50.00%,這主要是籃球、乒乓球、游戲和羽毛球這4項運動,需要場地比較簡單,相對容易組織活動;多數聾啞學校有籃球場和乒乓球臺,所以在課外體育活動時,聾啞學生多參加這兩項體育活動;在調查的學生中沒有學生選擇體育舞蹈、武術、健美操的原因是:學生在體育課上沒有學習過這些內容,不知道如何進行這方面的活動。
(2)聾啞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
在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次數調查如圖2所示:聾啞男生主要活動次數為,2次/周、3次/周、4次/周,分別占被調查總數的34.15%、23.76%、15.83,而女生活動次數主要是1次/周、2次/周、3次/周,分別占調查總數的14.86%、40.09%、20.27%,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0次/周的人數中,女生人數明顯高于男生。可見女生參加課余鍛煉的主動性較差,總體來說,聾啞學校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頻率不高。主要是學校領導不重視、缺少體育教師有計劃的組織以及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重要性的認識程度不夠等原因造成的。
(3)聾啞學生每次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
如圖3在每次聾啞學生課外活動次數調查中發(fā)現:調查的聾啞學生中,除了有39名聾啞學生不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外,每次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時間在15-30分鐘的學生有273人,其中男生占有57.92%,女生占70.27%,每次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時間在半小時到一小時的學生有82人,其中男生占24.75%,女生占14.41%,男生明顯高于女生?;顒右恍r以上的聾啞學生中,男生有22人,而女生只有8人??梢娒@啞學校的學生每次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總體偏短。
(4)聾啞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情況
在對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情況調查時發(fā)現:只有2所學校有專門教師組織,其他學校根本沒有,學生只能進行自由活動;通過調查發(fā)現一所學校是體育教師組織,還有另一所學校是班主任組織,通過跟學生的交流了解到,有組織、有計劃的課外活動幾乎未開展,可見,聾啞學校的課外活動基本上處于無人組織管理的狀態(tài)。分析原因;缺少體育教師組織;場地器械不足。
對聾啞學生來說,課外體育活動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彌補體育課時間短的不足,因此應該加強課外活動的組織,保證每個學生每天能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
1.聾啞學校早操和課間操情況
對聾啞學校的早操、課間操調查發(fā)現:8所聾啞學校沒有規(guī)定上早操,所有聾啞學校都規(guī)定上課間操。在對課間操內容的調查中發(fā)現,6所學校做的是第八套廣播體操,2所學校做的是眼睛保護操。
2.聾啞學校課外體育鍛煉情況
在表5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調查中了解到,有189名學生選擇的經常參加,占44.57%,有196的學生選擇偶爾參加,占46.23%,只有9.20%的學生選擇從不參加,通過調查還發(fā)現從來不參加的39人中有29人是女生,可見女生參加課外活動的積極性還是不高,在189名經常參加的學生中了解到,136人是男生,男生參加課外活動的積極性較高。
3.聾啞學校課外體育競賽情況
課外體育競賽(含校內、校外)是指在課余時間,以爭取優(yōu)勝為直接節(jié)目的,以運動項目(或某些身體活動)為內容,根據規(guī)則的要求,進行個人或集體的體力、技藝、心理的相互較量的體育活動。
經調查如圖6所示有2所學校偶爾組織,6所學校經常組織。在對學校具體調查時發(fā)現:其中有5所學校每年舉行一次全校性的田徑運動會,或在秋季,或在春季,一般都是舉行兩天。1所學校組織一些小型體育競賽,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還有2所學校組織一些簡單體育競賽。由于這兩所學校的體育教師不是專業(yè)體育教師,組織體育競賽能力不足,而且學校領導不夠重視。
4.聾啞學校課外體育訓練情況
課外體育訓練是利用課外時間,對部分在體育方面有一定天賦和愛好的學生,以運動隊、代表隊、俱樂部等形式組織他們進行系統(tǒng)的訓練,旨在全面發(fā)展他們的身心素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培養(yǎng)體育后備人才而專門組織的—種體育教育過程。
在有無課余訓練隊問卷中發(fā)現:8所聾啞學校中除1所學校沒有課余訓練隊外,其他7所學校均有訓練隊,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訓練。通過調查發(fā)現訓練隊不是全年訓練,而是階段性訓練。每當有比賽的時候,訓練隊集訓兩個月即參加比賽;比賽結束后,訓練隊就隨即解散。在對體育教師交談中了解到,體育教師帶課余訓練隊基本上沒有補助,這也降低了體育教師帶隊的積極性。
5.結論
8所聾啞學校的課間操按照學校的要求均已開設,內容為第八套廣播體操和眼睛保護操,課外活動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tài),由學生自己活動,內容主要為籃球、乒乓球、游戲、羽毛球;盡管場地和器材的缺乏,但仍有6所聾啞學校舉辦不同形式的體育競賽活動,一般為校內比賽或校際比賽,同時有7所學校有體育訓練隊參加市區(qū)的體育比賽。
6.建議
體育教師應有計劃、有組織的把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活動安排好,盡量能使每個聾啞學生每天活動1小時。通過對聾啞學校體育的廣泛開展,來培養(yǎng)聾啞學生的生活信心和勇氣,增強聾啞學生之間以及聾啞學生與社會的接觸與交流,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參考文獻
[1]張福娟,等.特殊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
[2]郭衛(wèi),等.殘疾人體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3]李祥.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