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04:58: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漢語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漢語論文

篇1

現代漢語中常式句一般表達形式為:

(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補語)

我們可以把現代漢語的常式句作為“標準句式”拿來與文言文的句式進行比較,可以很容易地發(fā)現古今句式的不同之處。從而識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確理解和翻譯文言語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裝句”為例來談談這一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

文言文的倒裝句,也叫“變式句”,就是句子的表達形式不同于現代漢語“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堯之為君也!”此句中“堯之為君也”是個主謂短語,意思為“堯作為君主”。“堯作為君主”怎樣呢?沒有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需要進一步陳述,說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詞,意為“偉大”,是要陳述,說明,形容某個對象的。這樣“堯之為君”與“大”構成主謂關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謂語后主語,不符合我們現代漢語通常的表達習慣,明顯屬于主謂倒裝。說話人為了強調謂語,把謂語前置了。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在理解翻譯時只需把主謂關系理順即可。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讓學生劃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發(fā)現:蚓(主語)+無(謂語)+爪牙(賓語)。主謂賓完整,“利”似乎多出來了。但依據詞類知識,“利”是形容詞,意思為“鋒利”,在句中應作定語或謂語,“什么鋒利呢?”,在句中該詞語修飾的對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鋒利的蚓(蚯蚓)”是講不通的,只能修飾“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語,應該在“爪牙”的前面。該句是把定語后置了,這是個定語后置句。翻譯時,學生只需把定語提放到中心語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形似酒撙,飾以山龜鳥獸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藍”、“于余”、“以山龜鳥獸之形”都是“于(以)+名詞”構成的介賓短語(介詞結構),均置于謂語動詞的后面。用現代漢語的句法知識分析,它們處于謂語后面,既不能作賓語(介賓短語不能作賓語),也不能作補語,而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一般作狀語。實際上,三個介賓短語都修飾句中謂語作狀語,分別表示比較、對象、方式,屬狀語后置。翻譯時,學生只要把介賓短語提前,放置于謂語動詞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類句式是文言文中賓語前置的四種形式。不管哪一種形式的賓語前置,都可以用現代漢語的句法知識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為名詞,是句子的陳述對象?!鞍病笔且蓡柎~,相當于“哪里”,“在”為介詞,表示處所。該句本來要表達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讓學生認識這一語言現象時,我們可以舉出一個相類的現代漢語常式句,如“你在哪里?”與“沛公安在”進行比較:“在哪里”與“安在”的意思一樣,但前者是“介詞+賓語(疑問代詞)”,后者是“賓語(疑問代詞)+介詞”,顯然后者把“賓語”前置了。同樣“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構成該句的每個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的意思一樣,學生容易理解。但學生對“古代的人不我欺騙”這種說話的方式卻大為疑惑,古人為什么要這樣說話呢?教者可舉一相類句式進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騙我”,“他”是主語,“欺騙”是謂語,“我”是賓語。兩相比較,學生會很容易發(fā)現“不我欺騙”是把賓語“我”放在了謂語動詞前面,是賓語前置。這是古人語言表達的習慣之一,是為了強調賓語??梢?,利用現代漢語語法知識認識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從而正確理解句意,快速翻譯句子,是一種既簡便又實用的方法。

二、把現代漢語的詞法與句法知識相結合,快速解讀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蘇軾《石鐘山記》一文第一段為例。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理解這段文字時,教者可讓學生有意識地與現代漢語進行比較,并用現代漢語語法知識加以分析。這段文字絕大部分實詞含義和用法與現代漢語一致,只有“鼓”、“是”、“鳴”、“名”用法比較特殊。我們可以用詞法知識進行分析?!肮摹爆F代是名詞,而在“微風鼓浪”一句中,“鼓”處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由名詞活用為動詞,陳述“微風”,支配賓語“浪”,意為“鼓動”?!笆恰爆F代是判斷詞,而在“是說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說”是偏正短語,是“之”指代的對象,作“疑”的賓語,“是說”應是名詞性偏正短語,“是”是代詞,限制“說”,意思是“這個”?!傍Q”是動詞,“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一句中,“鳴”后省略代詞“之”。補充完整后的句子應是“雖大風浪不能鳴之(鐘磬)也”。按照現代漢語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該句主干為:浪鳴之??梢钥闯鲋髡Z“浪”和賓語“之”之間產生了“主語使賓語怎樣”的意味,據此可以判斷“鳴”為動詞的使動用法,可理解為“使……鳴”。“名”,現代是名詞,在“而此獨以鐘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處在謂語位置,作謂語。但依據現代漢語的詞類知識名詞一般不作謂語,由此可推斷“名”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作謂語,意為“命名”。

同樣,用句法知識比較分析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數文言句式與現代漢語一致。而“得雙石于潭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兩句的表達習慣就與現代漢語不一樣。為了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古漢語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現代漢語的句法知識加以分析?!暗秒p石于潭上”這個句子的主語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謂語是“得”,賓語是“雙石”,這三個詞按現代漢語常式句表達習慣組成一句話就是:“李渤得雙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個介賓短語,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一般作狀語修飾謂語。據此,“于潭上”應作“李渤得雙石”這個句子的狀語,這樣,該句的完整表達應是“李渤于潭上得雙石”,把這個句子與“得雙石于潭上”比較,學生自然可以發(fā)現原文句子介賓短語后置了,從而掌握狀語后置句式?!笆H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為“到處都是這樣”,這是個缺少主語的句子,表達完整應該是:“(什么)到處都是這樣”?!笆裁础笔窃摼潢愂稣f明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石”,“石”后“鏗然有聲”似乎與“石”構成主謂關系,但這樣一來,原句就成為兩個句子,這兩個句子形成并列關系,表達兩層意思,即:“石(頭)鏗然有聲”、“石(頭)所在皆是”,這顯然不符合作者本來要表達的意思。那么“鏗然有聲”是不是作狀語呢?用句法知識分析可以看出,“鏗然有聲”是動詞性狀謂短語,一般作謂語。據此,“鏗然有聲”只有作“石”的定語,意為“鏗鏘作響的石頭”,是一個名詞性偏正短語,正好與后面的“所在皆是”構成主謂關系。這樣,學生就可以認識古漢語的定語后置句式。

篇2

本科生學位論文應該建立基本的問題意識和規(guī)范意識。問題意識,主要體現在寫作伊始階段論題的選定方面;規(guī)范意識,主要貫穿在確立好寫作論題之后的整個寫作過程之中。以上兩種意識是學術論文寫作的基本常識,但在本科學位論文中卻極為稀缺,直接影響到了論文的質量,有系統(tǒng)加以指導的必要。

一、如何確立現代漢語方向論文的選題

(一)明確學位論文寫作的目的和意義

在確立選題之前,首先要明確學位論文寫作的目的和意義。

在本科生中有不少同學對于學位論文的寫作缺乏必要的常識,類似“寫論文是為了梳理學過的知識”之類糊涂認識在學生中還比較普遍,因此,必須先讓學生明白,學位論文的寫作不是單純地消費知識,而是運用學過的知識來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解決值得解決和必須解決的新問題,要確保選題有價值。

(二)現代漢語學位論文應避免的選題方式

由于語言觀念和本學科學科體系的制約,和對教科書的盲信盲從,一般同學在確立論題、進行寫作時往往會陷入以下誤區(qū):

1.填充式

這種研究是理論先行,完全把書本上的知識引述到論文之中搭建框架,僅僅把書本上的例子更換一下。如“分析廣告語言中的修辭手段”的某篇論文,分成了比喻、擬人、夸張等幾部分,把自己搜集到的零零散散的例子,分別填入到幾種修辭格之下,就沒有了下文。這樣的選題和研究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也沒有提出任何有意義的結論,只是為原有理論又背了一次書,毫無價值可言。

2.綜括式

把學術界各個學者對某語言問題的研究綜合在一起,這樣的選題和研究對于造詣較深的學者來說是有可能在總括的基礎上補充、豐富和發(fā)展既有研究成果的,但對于知識體系不完整、理論水平欠缺、研究經驗不足的初級研究者來說,是沒有能力提出新見解的。不建議學生選擇此類選題做研究。

3.紙上談兵式

這種選題是對于自己不熟悉領域的問題,進行硬性的研究。如某篇學生的論文,研究“兩大應用領域對于漢語語法研究提出的挑戰(zhàn)”——兩大應用領域分別是漢語信息處理和對外漢語教學,而寫論文的學生既缺乏有關漢語信息處理的理論修養(yǎng)與實踐研究,也沒有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經驗,超越自身能力進行的研究,絕不會有什么新意,甚至極易讓人產生粘貼抄襲的聯想。

4.斷章取義式

這種選題在語言學界較為常見,它是對語言進行零部件式的研究,把活的語言拆解為僵詞死字,罔顧語言整體、語言本身的特點、使用語言的人以及語言背后的人文性、文化性、社會性、歷史性等因素。如歧義研究,就片面夸大了語言中歧義出現的頻率,忽視了語言使用的語境。選題的缺陷實質上反應了選題者觀念上的欠缺。比如,學術界中提倡漢語也應像西文那樣進行分詞連寫的主張,就是忽略了漢語漢字本身的特點,是不可取的。

(三)確立恰當的有價本文由收集整理值的現代漢語論題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發(fā)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作為論文指導教師,需要向學生澄清本學科及相應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域,使其擺脫對教科書的完全依賴和盲信。觀念上的更新才有可能帶來研究上的突破。從以下兩個不同角度來選題都可以體現現代漢語本科學位論文的價值。

第一,從語言生活和語言現象出發(fā)。

讓語言研究走進語言生活,讓語言形式與語言功能聯系起來,回到語言本身做原初性、常識性的全面思考。比如,可以在我們生活的社區(qū)中尋找研究的課題。筆者曾經指導同學考察曲阜街頭用字和曲阜街道名稱,分別寫出調查分析報告,這類報告一定不能只滿足于對表面現象做記錄,還要做深層次的解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們還可以在各種文體或媒體中尋找有價值的語言現象來研究,如可以分析作家汪曾祺優(yōu)雅的小說語言;可以通過分析古代文學名著中的人物對話,從而尋找到現代漢語的白話文資源;通過對比分析古代章回小說和現代白話小說中的描寫性語言,梳理漢語的繼承與變異、總結出漢語表達區(qū)別于西方語言的一些特點;可以把報紙中的某專業(yè)標題做為分析對象,揭示出標題語言的共性和特殊專業(yè)類標題的個性;可以通過法律語言與文學語言的對比,揭示出不同語體風格的特點和各自的規(guī)定性,等等。

作為研究的對象,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比如,分析某社區(qū)的商業(yè)牌匾雷同化、庸俗化命名方式,揭示致因;假大空套語言現象、暴力語言、詈語等都有研究的價值。

第二,從語言學科建設出發(fā)。

現代漢語學科相對成型,但離真正成熟還有一定的距離,反思學科范式結構的缺陷十分有必要。如果有能力,就可以在這方面選題,比如,從思考語言問題本身開始,反思整個語言學研究的缺陷。也可以從其他領域的學者論著中尋找語言學的寶貴價值,比如,陳寅恪論著中包含的語言學思想就很有重視的價值。一些語言現象本身包含的語用意義也值得深入挖掘,揭示語言現象的同時,尋找到以前未曾發(fā)現的語言學理論,這需要超越結構主義靜態(tài)語言觀。

需要說明的是:有些同學在確定選題時,習慣于跟著時尚走,熱衷于分析網絡語言,并且常常止于泛泛而談,把別人總結過的問題重新炒作一遍,提不出自己的新見解,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語言學論文的寫作,大都需要在占據翔實而充分的語料基礎上進行,而網絡語言尚需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發(fā)展過程,由于穩(wěn)定性不夠,研究的結果往往難以令人信服。事實上,生活有多么遼闊、社會有多么復雜,語言生活和語言現象就有多么豐富多樣,與之相應的漢語言研究就有多么廣闊的可作為的天地。保持對語言現象的敏感、敏銳性,就會在各種文本經典中尋找到更有意義的諸多研究對象。

論題確定下來之后就可以查找資料了。已經確立好的論題也可能會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加以變動,如果寫作時間充足的話,這對于寫作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在寫作初期如果“左右搖擺,無所適從”,就先把精力放在資料搜尋之中,在資料無限鏈接到達一定積累量時,新的選題伴隨著新的思路就產生了。

二、資料的查找和利用

現代漢語學位論文的資料分兩類:文獻性的資料和相關的研究性資料。

文獻性資料是指跟論文所要研究的語言現象有關的語料。語料是多種多樣的,語料的來源決定于不同的寫作目的。如果是研究身邊的語言生活,就要親自進行田野調查,比如,調查某城市的用字情況、普通話的使用情況、城市街道和牌匾的命名情況等等,這些均須寫作者做周密細致的調研。如果目的是研究一種語言現象,而又沒有固定的語料,那就需要研究者自己有足夠的判斷能力,確定一個最有意義的范圍,搜集其中的例子,然后加以分析研究。

轉貼于

有時語料過多不便于全面分析,則可以截取部分代表性語料做相對封閉的分析。搜集語料時,可以把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數據庫充分利用起來。

研究性資料是指就某專題而進行的研究性論著,包括已出版的著作和已發(fā)表的論文。分為紙質版和電子版兩類。電子版查找渠道:從校園網點擊進入曲阜師范大學電子圖書館,然后進入中國知網的免費資源,用“關鍵詞”或“主題”搜索并下載所需要的資料。用傳統(tǒng)紙質方式查資料的話,可以去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借閱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查找利用每一期的篇目。

在查找資料過程中切記:只要是對于自己的論題有所幫助的資料,都要記下詳細信息,諸如文章的作者、文章的標題,登載雜志的名稱、卷期、頁碼等,以便后來在文章中真正使用過相應資料之后,完整地附錄到參考文獻部分。這樣做,不只是為自己提供方便,也是必須遵循的學術規(guī)范。

三、論文在材料、方法運用和論證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大題小做、小題小做、小題大做,這是寫學術論文的三個不同的路徑與方法,對于同學們來說,第一種最好不選,因題目太大,無法駕馭,易陷入空泛;第二種選題本身不是沒有價值,但是由于客觀或主觀等方面情況的制約而沒有辦法深化研究;第三種應該屬于最好的選擇。

小題大做即以小見大,需要超越語言表層結構形式的迷障,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社會、心理、審美等因素,有些語言研究還可能涉及到語言本身的一些規(guī)律或機制,由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做基礎。比如,對偶之所以自古以來深受漢民族喜本文由收集整理愛,既有漢語言文字的特質做必要條件,又有語言形式背后潛藏的哲學意蘊起作用——與漢民族的思維方式相契合。

論文的分析論證要建立在對于自己的研究對象進行客觀、全面、細致、深刻的分析與思考基礎之上,揭示特定的“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或“那些個”研究對象的本質,切忌理論或觀念先行,否則就會模糊甚至異化研究對象。對于自己所分析的語言對象,不僅僅需要進行形式上的描寫,揭示“是什么”的問題,更需要進一步作闡釋,解決“為什么”的問題。不僅僅停留在語言表層為了語言而研究語言,而應該把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把與語言直接相關的人,以及與人相關的社會、歷史、文化、思維、心理等要素都要考慮進來。針對特定語料而進行的語言學研究應屬于語言考古學研究,主要運用歸納法,在語料中發(fā)現問題,找出最有價值的東西,總結出規(guī)律或得出結論。

確切地說,語言學研究的本質就是對語言現象和語言事實作出恰當的合理的解釋。選擇語言對象或語料時不應為了驗證某假設的理論只擇取對于結論有利和有用的對象或語料,而舍棄對于此理論沒有用或恰好證偽此理論的語言材料。新材料就意味著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就要從新角度、使用新方法新理論來作出解釋。顯然,語言學內部的方法與理論是遠遠不能解釋和解決所有問題的,這就需要我們超越語言學界,到哲學、社會學、史學界去學習和借鑒。如果把研究的方法始終局限于“假設——演繹法”,語言學研究就會始終停留在主觀驗證階段,走不出科學主義的盲區(qū)。要改變以往結構主義的研究定勢,就要根據更多的現象、材料和事實,注重以前被忽視的問題,采用新角度,利用新方法,總結出新規(guī)律,得出更多有意義的結論。這樣的研究多起來,我們離語言的本質才越近。通過指導本科生學寫現代漢語學術論文,讓他們在研究的初級階段就掌握恰當而科學的研究方法,為今后從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四、現代漢語論文指導示例

(一)示例1

2012年曲阜師范大學優(yōu)秀本科論文《<開明國語課本>語言特點及語言價值觀分析》(作者:高歌)

這篇論文從選題到寫作均體現出創(chuàng)新意識。初稿在內容的分析和邏輯結構安排方面還稍顯粗糙,在進一步仔細分析語言形式的基礎上,在經過對洪堡特“語言世界觀”理論和其理論的核心概念“內蘊語言形式”的實質消化之后,對于課本語言特點的概括更加到位,對語言形式負載的價值觀的解釋深化了,全文的邏輯關系也加強了。

論文視野開闊,結構清晰,分析到位,語言精準。兼具雙重意義:既超越了狹隘的結構主義語言觀,對于建構由語言表層形式上升到語言內蘊形式的語言學研究范式提供了參照意義;又揭示出了語文課本文質結合的特質和規(guī)律,對于當下語文課本乃至教育改革提供了價值觀方面的支撐。將多重價值充分挖掘出來、本身又兼具多種價值的論文是不多見的。

(二)示例2

2011年曲阜師范大學優(yōu)秀本科論文《曲阜街頭用字的調查與思考》(作者:秦鵬)

這篇論文的初稿思路很開闊,非常難得,體現了作者深層次的一些思考和作者寄予這篇論文的重大責任意識,也因此,文章顯得很“沉重”,把過多的問題都夾雜了進來,有些論述離了題,個別地方有過度闡釋的表現。提出的修改意見是:文章主旨應始終緊緊圍繞社會用字問題,在列舉出問題之后尋找漢字使用混亂的原因以及解決之道。

論文從選題、調查到修改、定稿歷時一年多,其間經十數次修改,整體框架和思路相比初稿都有很大改觀,已經是相當成熟的學術論文。作者在整個寫作過程中體現出的嚴謹認真的學術態(tài)度,尤其值得肯定。

此類論文的成功首先建立在翔實而可靠的調查基礎之上,但又沒有滿足于簡單地羅列現象,而是有進一步的深入精準的分析,全文邏輯思維縝密,創(chuàng)新意識突出,理論與實踐意義兼具。既可以對語言學界糾正以往語言政策性失誤提供一定的借鑒,又可以對歷史文化名城曲阜的文化建設工程和文化形象的提升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示例3

2008年曲阜師范大學優(yōu)秀本科論文《趙本山白云黑土系列小品話語初探》(作者:吳金霞)

此篇論文原來的題目是《趙本山白云黑土系列小品語言初探》,論文基本框定在小品幽默語言手段層面作探討,無法做深層次的挖掘。其最初思路有兩個基本缺陷或誤區(qū)需要糾正:

第一,僅分析幽默語言手段;第二,將趙本山視為農民的代言人。

筆者針對論文論域過于狹窄的問題,將標題中的“語言”一詞,修改為“話語”。標題表面的一字之改,即將論域擴大到了語言的內涵層面,為進一步深化主題提供了便利。在此,對于“話語”這一概念,我們突破了靜態(tài)的結構主義的局限性,而是將其視為外在形式結構與內蘊價值意義結構相統(tǒng)一的整體。全文因此增強了邏輯聯系,前后兩大部分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修改之后,論述的信度、深度和對事物復雜性的把握都具備了。通過對白云黑土系列小品中獨特話語手段和語言本身現實意義的分析,比較中肯地評價了趙本山小品對農民話語權的表達所做出的努力,并深層次地分析了這種努力存在的局限性,揭示出在當前社會語境下農民表達話語只是對主流話語的一種皈依。轉貼于

(四)示例4

【學生初稿提綱】

《淺析會話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在話劇小品中的反向應用》

提綱:

1.對話劇小品進行概念界定;簡略介紹其發(fā)展歷程;說明對其進行語言學角度研究的必要性和意義。

2.界定語用和言語交際行為的概念;闡述會話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理論的內容;進而提出有關話劇小品中的言語交際行為的特點和規(guī)律的認識,即會話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在話劇小品中是反向應用的。結合具體的例子論證主題觀點,并分析說明其反向應用的各種具體方式:

(1)話劇小品會話中故意違反會話合作原則

(2)話劇小品會話中故意違反禮貌原則

(3)話劇小品會話中故意使會話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二者發(fā)生沖突

分析話劇小品故意違反會話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例子及方式來說明論證。

3.得出結論:在話劇小品中作者常通過反向應用會話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方法來進行創(chuàng)作。

【筆者意見】

我們要分析的是具體的語言對象,對于這個對象,我們不能在分析之前就“觀念先行”,就已經套好了理論,那樣做的話,最后你分析的那個語言對象只能是裝在那個或那些個理論套子里的東西,它應該是什么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了。

如果是我寫這篇文章,文章標題我會改為“話劇小品中的反向會話(或對話)”。要具體分析以下問題:哪些會話或對話故意違反了常規(guī)?用什么方式違反的?為什么有這樣的故意?這種故意對于話劇小品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究竟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其中,可以用你學的那些語言和語用學理論來解釋。但要明確的一個問題是:要解釋這一系列問題,那些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其解釋力是極其有限的。說到這里,我們就可以反證你的思路是有缺陷的了。所以,應該運用你所掌握的理論——不僅僅限于語言學的理論來解釋我們的研究對象,而不應被語言學中有限的理論徹底控制,把研究對象裝入理論的框架之中,讓理論異化了我們所要研究的語言對象。我們應解決和解釋的問題是——我們的研究對象到底是什么樣子,為什么是這個樣子等問題。

(五)示例5

【學生咨詢】我最近看到一本談修辭新格的書,不知可否把書中提出來的幾種新修辭格作為研究對象?如果這些新修辭格不值得分析的話,那我能否繼續(xù)修改以前你指導過的那篇論文?

【筆者意見】

篇3

1.1教學思想后現代教育思想中其教學思想為“去中心”的平等教學思想。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思想是以教師為中心,但后現代的教育思想提倡平等的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反對教師控制與教學控制,反對以教師、學科知識為中心思想,提倡構建師生平等、互動的關系。在后現代教育思想中,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地位、作用等都進行了重新的定義,結合了平等民主的教學理念。

1.2教學方式后現代教育思想中教學方式為“對話”的教學方式,這一教學方式是后現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對話”的教學方式提倡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關系,要實現開放、平等、創(chuàng)造并富有多元價值的對話關系?!皩υ挕钡慕虒W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良好教學氛圍的形成,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思想認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有利于實現平等教學,從而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觀念。

1.3教學方法后現代教育思想中教學方法為闡釋教學法,學生在接受教師教育的前提下,以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不斷拓寬學習方法,逐漸引導學生進入到真理的情景中。在后現代化的教學過程中,闡釋教學法的運用,將促使學生學會解讀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教學文本,充分體現了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同時有利于學生想象力、觀察力、注意力的培養(yǎng)。

1.4教學評價法后現代教育思想中教學評價法為自傳式的教學評價法,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使用統(tǒng)一的評價尺度去衡量不同的學生。在后現代教育思想中,教學評價要注重評價標準的復雜性、動態(tài)性與模糊性,教師要將學生看成知識的發(fā)現者、探索者。

2.漢語言文學獨特的文學優(yōu)勢

目前,我國漢語言文學是有各種象形文字組成的各種文學形式,如:小說、散文、論文等,同時,還有中國特有的詩、詞、曲、賦等韻律形式。我國漢語言文學具有獨特的文學優(yōu)勢,不僅帶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韻律,還帶有中國漢文字獨特的象形性。我國漢語言文學具有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同時,具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文學樣式,對象形與表意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獨特的漢語言文學,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其一字一音、一字一義都具有特有的屬性,逐漸孕育了詩、詞、曲、賦等,其聲調起伏婉轉、意境豐富深遠,進而實現了我國漢語言文學意境美與韻律美的協調結合。

3.在后現代教育思想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

3.1教學計劃的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認為,在教學行動之前,要制定教學計劃,并不能隨意的更改。這種教學計劃其實是對教學與課堂的控制,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是被動的。在后現代教學思想的影響下,漢語言文學教學應樹立“去中心”的平等教育思想,針對教師、學生、課本三方面,制定合作性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應該在教學活動中產生,并進行隨時的調整;教學計劃要具備一定的可變性,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靈活地運用意外事件進行有效的教學;同時,教學計劃要具有實踐應用性,逐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人才的需求,才能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人才的多樣化。

3.2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漢語言文學的課堂應實現師生互動的、多維性的教學模式,積極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應定位自己為學習者、思考著、聆聽著以及調度者與排除者,在教學過程中,靈活的調動教學活動、排除教學障礙,實現漢語言文課堂教學的工作。學生應定位自己為思考著、議論著、提問者,在學習過程中要積極主動學習,并在教學活動中承擔一定的責任?;咏虒W模式的形成,教師要在平等的教學氛圍中進行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教學要充分地信任與鼓勵學生,讓其進行獨立的思考,并對教師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

3.3實現教學的開放性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要確定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教材為認知對象,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判斷、推理等方法實現對教材知識的掌握,并通過對知識的學習獲得一定的技能,同時將其結合到生活中。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要具備開放性,學生不僅要對教材的知識進行學習與掌握,還要形成個人的見解。

3.4教學方式的探究性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要求教師對學生要進行漢語言演化規(guī)律的認識與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探究性的教學方式,將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

篇4

關鍵詞:詞典 詞性標注 例句

眾所周知,漢語的詞沒有成系統(tǒng)的外在形態(tài)標記來表明詞性,兼類現象大量存在,研究者對詞性的劃分常常出現分歧。一般認為除了考慮詞義因素外,主要應根據語法功能來確定詞性,即根據詞在句子中充當的成分。通常不同詞類都有典型的語法特點和語法功能,這在通行的現代漢語教材中都有說明,已成學界共識。筆者認為,無論詞典編纂者心中的詞類系統(tǒng)如何,一旦標注了詞性,應該給出最能體現詞性的例句,而不宜出現模棱兩可的情況,即使兼類詞大量存在,也應通過恰當的例句來區(qū)別、顯示其不同的語法功能,從而說明其詞性。本文提出的問題與詞性標注是否恰當無關,而是例句與所標詞性是否一致的問題。

我們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下文簡稱“《現漢》”)中找出數條詞性與例子不夠密合的例子,簡略說明其中的問題,以期辭書編撰者在處理該問題時精益求精。[1]

1.標注為動詞,例句中是名詞性用法

【比方】 這不過是個~。

動詞前面有量詞,不是動詞的典型特征。再如:

【論戰(zhàn)】 挑起~。

此“論戰(zhàn)”做動詞“挑起”的賓語,不是動詞用法的典型例子。

【富余】 足夠而有剩余:這里抽水機有~,可以支援你們兩臺。

此“富余”用為名詞,又如“算下來還有點富余”。

【解釋】 經過無數次的研究和實驗,這種自然現象才得到科學的~。

“解釋”是“得到”的賓語,前面還有“科學的”修飾語。

【民調】 ~顯示,公眾對房價暴漲極為不滿。

該例為名詞用法。

【設想】 他提出了關于技術改造的大膽~。

“設想”是“提出”的賓語。

2.標注為動詞,用在介詞或動詞后面做賓語

【逼視】 在眾人的~下,他顯得局促不安了。

“在”是介詞,通常后接名詞性賓語,大量的動詞可以這樣用,但既然標注為動詞,應該列出毫無異議的例子。下面的例子均屬此類:

【考聘】 全院醫(yī)生都是經過~上崗的。

【考評】 通過~決定干部的聘任。

【交心】 通過~,他們互相間加深了了解。

【面試】 通過~,破格錄取。

【說教】 靠~解決不了思想問題。

3.標注為形容詞,用例中為副詞用法

【筆挺】 ~地站著。

詞典編撰者并未說明形容詞修飾動詞做狀語時一律標注為“形容詞”,形容詞和副詞往往兼類,但不是處處可以,也不是語義、語法功能完全相同。既標形容詞,可舉“筆挺的西裝”之類。類似的例子較多見,不再一一分析:

【不懈】 ~地努力。

【單邊】 價格~下跌。

【單方】 他們竟然~撕毀了合約。

【合理】 合乎道理或事理:~使用|~密植。

【過度】 超過適當的限度:~疲勞|~興奮。

【過分】 ~謙虛,就顯得虛偽了。

此兩例可用“過于”條來佐證:【過于】副 釋義為“表示程度或數量過分;太”:~勞累|~遷就|~樂觀。

【憤怒】 ~聲討侵略者的罪行。

【憤然】 ~離去。

【絕對】 ~服從。

【苦澀】 他~地笑了笑。

【可能】 團結一切~團結的力量。

“可能”修飾動詞,是情狀副詞。

【禮貌】 他很~地給大家鞠了一個躬|~待人。

【美滋滋】 看著茂盛的莊稼,他~地咧著嘴笑了。

【木然】 ~地望著遠方|不管問什么,他都~以對。

【盲目】 ~行動|~崇拜|~樂觀。

【慢悠悠】 她~地向我們走來。

【勉強】 ① 這項工作我還能~堅持下來。② 礙著面子,~答應下來了。⑤ 這點兒草料~夠牲口吃一天。

【輕悠悠】 只見蝴蝶在花叢中~地飛來飛去。

【切實】 ~改正。

【切要】 眼前~解決的是原材料問題。

【隨機】 ~采樣|記者在大街上~采訪了幾位市民。

“隨機”條還標注了副詞用法,例為“密切關注經濟的發(fā)展,~調整農業(yè)政策”,副詞與形容詞的區(qū)別從例句中難以看清。

【隨身】 ~攜帶|~用品|~仆從。

此條有后兩例即可。

【隨意】 ~出入|請大家~點菜。

【遙遙】 ~領先。

【殷勤】 ~招待。

【殷殷】 ~期盼|~囑咐。

4.標注為動詞,例中為全句副詞、助動詞用法

【擔?!?交給他辦,~錯不了。

該“擔保”實際上已經高化為一個表示說話人主觀態(tài)度的全句副詞,如標為動詞,可選其他例句,如“他擔保這事周末前完成”等。

【估計】 ~他今天會來|最近幾天~不會下雨。

“估計”在現代漢語中已經發(fā)展出推測副詞用法,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該例的“估計”不是典型的動詞用法。

【難?!?今天~不下雨。

“難?!睘橥茰y副詞用法,其理同“擔保、估計”。

【不宜】 解決思想問題要耐心細致,~操之過急。

“不宜操之過急”中,“不宜”是助動詞,只能放在謂詞性成分前面,作為動詞來理解極不自然。這里順帶提一下“不用”“甭”,兩詞都標注為副詞,實際用法與“不宜”相同,也為助動詞:

【不用】 ~介紹了,我們認識虼蠹葉際親約喝耍~客氣。

【甭】 你既然都知道,我就~說了蛘廡┬∈露,你~管。

5.標注為動詞、形容詞,用例為名詞用法

【變動】 國際局勢發(fā)生了很大的~。

“發(fā)生”后的中心詞更易理解為名詞性賓語,且句中尚有修飾語“很大的”,顯然是名詞,與標注之間的一致性較低。

【苦楚】 辛酸~|滿腹~,無處傾訴。

“滿腹苦楚”中“苦楚”理解為名詞更為自然。類似現象如:

【苦惱】 自尋~。

【輕便】 貪圖~,反而誤事。

6.標注為動詞,用例為形容詞或副詞用法

【留心】 參觀的時候他很~,不放過每一件展品。

【輪流】 ~值日|~坐莊。

【滿負荷】 ~運轉|~工作。

《現漢》在凡例中提到詞類及附類的定義見于詞典正文所收條目的釋義,但詞典對“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詞條的釋義都僅從語義角度定義,未提到語法功能。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始標注詞性,徐樞、譚景春在解釋詞性標注的標準時明確指出:“在劃分詞類時綜合考慮詞的語法意義和詞的語法功能,但在具體操作上主要依據詞的語法功能?!盵2]并分別說明了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的典型語法功能,以作為標注依據,但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不盡人意的現象。

《現漢》中這樣的問題還有不少,例證不當會造成理解上的不清晰,難以體現詞性,也影響辭書使用者對詞性的理解。詞性標注與例句是否一致的問題較之如何確立詞性要容易解決得多,作為影響最大的權威詞典,應當保證例句的清晰、恰當。

(本文為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古漢語語法體系研究:服務中古漢語語料庫建設的語法理論研究”[項目編號:2012SJB740002]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文中方框中為《現漢》所標注詞性,帶圈數字為《現漢》所列義項序號,波浪線為詞條。

[2]徐樞,譚景春:《關于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的詞類標注》,辭書研究,2006年,第1期。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現代漢語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0)12-0122-01

一、更新教學觀念,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現代漢語是我國各民族的主要交際工具,也就決定了現代漢語課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基礎課、工具課,其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使他們具有較強的駕馭和運用現代漢語的能力。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特別是信息社會的到來,注重知識傳授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已不符合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人們應該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在高職現代漢語課程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更新教學觀念,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為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和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以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獨立思考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

1.社會用字調查。學習了“現代漢字”一章后,筆者建議學生到公共場所開展“社會用字狀況”的調查。調查過程中,學生一方面要運用已學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要學會整理資料并撰寫調查報告。

2.學做文字編輯。目前,許多報刊、書籍錯字頻頻出現,語病百出。筆者平時十分注重收集這方面的資料,并有選擇地打印出來,讓學生學當文字編輯,要求他們根據所學的語文知識,進行文字校對、病句修改、語言潤色等。對此,很多學生深有感觸地說:“想不到現代漢語這門課還真管用,以后要是到新聞廣播行業(yè)工作,現在學的可派上用場了?!?/p>

3.開展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如演講、辯論、朗誦、話劇表演等。在指導開展這類語言實踐活動時,筆者強調要運用所學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努力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所學理論不是無用的,而是能在實踐中發(fā)揮作用的。

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教學內容

現代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學生從孩提時代就開始接觸它,并在初、高中階段積累了一定的漢語知識。因此,大學階段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重點不應是現代漢語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是如何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從零碎的、不完備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系統(tǒng)、完整的理性認識,并在這一過程中發(fā)展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在學生原有的語言基礎上進行知識廣度和深度的延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既能使學生了解到現代漢語的實用性,也可以使學生了解到現代漢語學科發(fā)展的前沿動態(tài),從而為有志于此的學生進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向學生介紹基本概念與理論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發(fā)展深化教學內容。比如,關于現代漢語詞類,學生依據語感和中學階段所學的漢語知識,已大致了解漢語有多少種詞類,然而對于什么是詞、詞類劃分究竟依據什么標準進行、怎樣辨別各個具體詞的詞性、詞類劃分與詞性辨別的關系等問題,他們往往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就有必要先詳細介紹這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論與方法,使學生對漢語的詞及詞類問題有一個較為全面、深入、系統(tǒng)的把握,進而把漢語詞類問題怎樣與中文處理的自動分詞發(fā)生關系、研究后可以解決什么樣的問題等前沿知識介紹給學生。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索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們感受到現代漢語與當今信息科學、高新技術的密切關系。

三、以“啟發(fā)式”教學為主,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

素質教育是以突出教育的主體性為核心的,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fā)學生的智慧潛能。因此,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方式當然應該是“啟發(fā)式”。面對高職院校的學生,根據現代漢語課程的特點,筆者在教學過程重點進行了以下三種方式的嘗試。

1.歸納法。即由教師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指導學生在眾多的語言現象之間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最后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這要比單純地告訴學生某個結論再舉例說明印象更深刻。更重要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己觀察、分析語言現象的習慣,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fā)。

2.角色變換法。筆者采用了角色變換法,即讓學生當了一回老師。比如,修辭部分的“詞格運用”一章,考慮到學生在這方面已有不少常識,筆者就放手讓學生上了一回講臺。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深入鉆研教材,主動到圖書館查找資料,廣泛閱讀參考文獻,積極理解消化知識,理清思路,用自己的語言寫成講稿,最后向全班同學講授。不少學生課后反映,這種學習方法收獲非常大,不僅從中鍛煉了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培養(yǎng)了臨陣不怯場的心理素質。

3.研究法。即指導學生搞學術小研究,撰寫學術小論文。在講授“詞義演變”時,為使學生對這一語言現象有全面深入的理解,筆者指導學生搜索近年來出現在報刊上有關詞義演變的數百個例子,然后從演變方式、結果、特點和原因等多種角度進行詳細分析,最后撰寫成小論文。學生在這種嘗試研究中,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鍛煉,對學術研究有了切身體會,從而為他們寫作畢業(yè)論文提前做了一些準備。

參考文獻

[1]王開桃.高職院校如何加強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7,(3).

篇6

關鍵詞:反義相成詞 本體研究 漢語教學

反義相成詞是由兩個在意義上相反或相對的單音節(jié)詞素組合而成的合成詞(如“高低”“死活”“買賣”等)。無論是形式構造,還是意義內容,這類詞均有其特殊性。在形式上,其特殊性表現為構成該類詞的兩個詞素在意義上存在相反或相對的關系;在意義上,則表現為該類詞的詞義與其兩個構成詞素的意義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近三十年來,關于反義相成詞的研究主要圍繞這兩方面的特殊性展開,切入點則往往從本體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兩方面著手。

一、反義相成詞的本體研究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學者們就開始對反義相成詞展開一系列的本體研究。其研究范圍之廣,研究程度之細,令人佩服。通過對這方面的研究進行梳理分類,我們發(fā)現其研究視角主要涉及兩個層面:一是反義相成詞的專題研究,二是反義相成詞的系統(tǒng)研究。

(一)反義相成詞的專題研究

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反義相成詞研究可以有很多切入點,這就形成了一個個關于反義相成詞的專題研究。有的學者在某一部古代文獻中,考察反義相成詞產生之初的規(guī)律;有的則將研究視角放在反義相成詞的形式或意義上,以探求其形式上的特殊性及詞義與詞素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有的學者集中研究反義相成詞中的副詞,探究其意義上的變化及產生的語法作用。

1.古代文獻中的反義相成詞研究

魏達純(1998)研究了《顏氏家訓》中的反義詞素并列現象,指出了反義詞素并列后有的可以成詞、有些則只能成為詞組的事實。這其實反映了反義相成詞產生之初的面貌,其中的詞組在以后的使用過程中有可能詞化。

汪梅枝重點考察了《論衡》中反義相成詞的使用情況,指出《論衡》中存在同詞素異字序的反義相成詞,又從歷時的角度與現代漢語中的相關現象作對比,闡明了二者在字序上的差異。此后,作者又發(fā)文(2015)比較研究了《論衡》與上古的反義相成詞,發(fā)現《論衡》與上古的反義相成詞既一脈相承,又推陳出新。這種歷時比較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反義相成詞從古到今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即字序由不固定到固定,詞組經詞化最終成詞。無論是形式上還是意義上,反義相成詞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2.反義相成詞的意義和形式研究

意義層面,金碩(2007)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以及“概念要素分析法”,對反義相成詞的詞義發(fā)展進行了比較細致地歸納分析,揭示了反義相成詞詞義在構成詞素義的基礎上所發(fā)生的一系列復雜、深層次的變化;錢夏玲(2013)擺脫以往研究的框架,將研究視野集中到反義相成詞的全稱量限方面,指出反義相成詞的詞義在很多時候具有抽象概括性,是兩個構成詞素意義的上位概念,具有全稱量限的特征,如“大”和“小”的意義都是比較具體的,但“大小”一詞則是對“大”和“小”之間共性的一種抽象化概括,指“大小”的程度。類似的還有“快慢”指速度,“深淺”指深度,等等。這就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探索了反義相成詞的詞義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

形式層面,楊吉春(2007)利用計量統(tǒng)計的方法,從語法、聲調、意義三個方面分析了反義相成詞的外部結構。他認為反義相成詞兩詞素的排序與聲調和意義的關系緊密,而與語法無關,同時指出義序的作用大于調序。這種量化的方法,使人們對反義相成詞的形式構造規(guī)律有了直觀和清晰的了解。

3.反義相成副詞研究

張誼生在《現代漢語副詞探索》一書中探討了反義對立式語氣副詞的性質、功能和成因。不僅從共時平面角度考察了反義相成副詞的構成類別與表達功能之間的關系,而且注重考察反義相成副詞在漢語各主要次方言區(qū)的分布情況及近代漢語反義相成副詞的形成歷史。張進一步討論了反義相成詞意義虛化的動因和個性特征,認為具體義素的脫落和使用領域的擴大是反義相成詞意義虛化的首要步驟。另外,分界消失、詞義融合、語境吸收和重新分析等因素也是導致反義相成詞詞義虛化的有效機制。這本專著雖然只有部分章節(jié)涉及到了反義相成副詞,但其研究的視野和角度無疑為后來的研究提供了借鑒。

傅杰(2006)一文從語法角度探討了反義相成詞作狀語的情況,并重點分析了反義相成詞作狀語的基本類型及其作狀語的理據,認為反義相成詞作狀語能夠達到很好的修辭效果。任磊(2012)則重點研究了反義相成詞中表示無條件關系的13個語氣副詞,并將其分成無特殊語義和有特殊語義兩類,進而考察這兩類詞在語義及語用方面的特點。黃哲(2014)將研究對象進一步細化,只研究反義相成副詞中表情態(tài)義的一個副詞“高低”,不僅指出其整體詞義超出了“高”和“低”這兩個反義詞素的意義之和,衍生出了表周遍性的意義,而且重點探討了該詞在河南南陽方言中的用法,并將其與其他方言、普通話及近代漢語中的用法作對比,嘗試探索該類反義相成詞的共性特征。此外,作者還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反義相成詞進行了研究,指出隱喻和轉喻是反義相成詞意義構建的兩種機制。

(二)反義相成詞的系統(tǒng)研究

譚達人(1989)從構成條件和意義特點、在詞匯及語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是不是詞這三個方面研究反義相成詞,認識到義序和調序制約著反義相成詞詞素的排序,同時認識到復合詞的詞義在構成成分意義的基礎上會有引申、概括、抽象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有不同的程度,可分為不同的等級。譚達人關于詞形和詞義方面的系統(tǒng)論述為后來的反義相成詞研究奠定了基礎。

郭奕晶(2000)從《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大詞典》中搜集例詞,詳細分析了反義相成詞的類型、特點、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產生及發(fā)展、作用等方面的內容,認為反義相成詞的產生符合漢語詞匯由單音詞變雙音詞的趨勢。另外,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和修辭的需要也促成了反義相成詞的產生。該文深刻認識到反義相成詞在豐富現代漢語詞匯和增強漢語表達力方面的作用,這是其他研究很少涉及的。

陳曉燕(2004)除探討了反義相成詞在結構和意義上的特點、影響詞素排序的因素之外,同時注意到了利用一組或兩組單音反義詞構成的四字格短語,并對其結構類型進行分類,這是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

這一時期對反義相成詞展開深入研究的學者還有齊紅飛、張謙、王冠、曾丹等,他們都對反義相成詞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探討,一致認為雙音詞的大量產生、漢民族的思維認知特點及行文修辭的需要是反義相成詞產生的三個原因。另外,他們也都以不同的標準對反義相成詞進行了分類。

除上述散見的文章以外,本世紀前10年還產生了一部系統(tǒng)研究反義相成詞的專著,它就是楊吉春的《漢語反義復合詞研究》。這部書系統(tǒng)而全面地講解了反義相成詞的產生發(fā)展、結構特點、詞化和虛化、意義的演變等內容,是一部涉及面廣、論述詳細的研究反義相成詞的專著。

二、反義相成詞的漢語教學研究

韓麗麗(2008)首次提出“非偏義反義復合詞”這一術語。通過對二百多個非偏義反義復合詞進行深入研究,發(fā)現這類詞的詞素在生成詞的過程中意義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質變,因此不能依據詞素的意義推測詞義,這就給第一語言非漢語的學生帶來了理解和使用這類詞的困難。在揭示該類詞的詞義在語義生成過程中的變異特征并運用義素分析法全面分析這一特征形成的深層原因之后,作者首次提出了解決這一教學難點的途徑。這是將反義相成詞的理論建構與漢語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王敏蘭(2013)也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研究現代漢語中的反義相成詞。通過大量詞例來說明反義相成詞構成詞素間的反義關系類型,并從反義義場的角度將其分為絕對反義、相對反義、關系反義和換位反義四種,從而有針對性地展開漢語教學。方穎(2014)依據《HSK考試的詞匯等級大綱》,結合反義相成語氣副詞的語義、語法、語用等角度,深刻探討了對外漢語教學時反義相成語氣副詞的教學策略。

三、反義相成詞研究的新視野

綜觀三十年來漢語學界關于反義相成詞的研究,不難發(fā)現,學者們大都將目光集中于反義相成詞產生的原因、反義相成詞詞素排序的不均衡性(“死活”可以說,“活死”不能說;“出入”可以說,“入出”不可以說)、反義相成詞詞義與構成詞素義之間的復雜發(fā)展演變以及反義相成詞的對外漢語教學等方面,而沒有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其實,關于反義相成詞還可以有新的研究視角。這種反義對舉組合成詞的現象不僅存在于雙字格,在四字格成語中也很常見,如“出生入死”“前因后果”“深入淺出”“喜新厭舊”等等,這類成語中所蘊含的規(guī)律也是值得探究的,而以往很少有研究涉及。此外,我們已經知道一些反義相成詞的詞義與構成詞素義相比,抽象化程度往往較高,如“大小”指“大小的程度”、“遠近”指“遠近的程度”等;而另一些反義相成詞的詞義則會有很高的遍指度或泛指度,如“貴”和“賤”組合成“貴賤”一詞后,便會激活一種“無論如何”的含義(他嫌太遠,貴賤不肯去),諸如此類的還有“好歹”“高低”“死活”等,再如“寒暑”不再單指冬天和夏天,而是用來指整個一年,“首尾”也泛指“從開始到末了的整個過程”。為什么有些反義相成詞具有較高的抽象化程度,而有些則具有較高遍指度或泛指度,這其中的差異應該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而以往的研究只看到了這種差異的存在,卻沒有解釋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四、結語

反義相成詞以其形式和意義上的特殊性得到了很多學者的青睞,相關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我們也注意到,目前關于反義相成詞的命名還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術語,搜集到的資料里就有諸如“反義復合詞、反義相成詞、反義復詞、反素詞、極性對立詞、反義語素復合詞、對立詞、反義連文詞”等紛繁復雜的叫法,然而卻都指同一種詞匯現象。反義相成詞的研究是沒有止境的,未來應該在統(tǒng)一名稱的基礎上,立足于新的研究視野,探索反義相成詞更多的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魏達純.《顏氏家訓》中反義語素并列雙音詞研究[J].東北師范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

[2]汪梅枝.《論衡》與上古之反義相成詞比較研究[J].時代文學,

2015,(1).

[3]金碩.反義復合詞詞匯化過程中的語義發(fā)展[D].石家莊:河北師

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錢夏玲.現代漢語反義復合詞全稱量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楊吉春.論漢語反義復詞的外部結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7,(9).

[6]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探索[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7]傅杰.淺談反義語素復合詞作狀語[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06,(4).

[8]任磊.現代漢語反義對立式語氣副詞的邏輯分析[D].上海:上海

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9]黃哲.淺析反義復合情態(tài)副詞“高低”[J].語文知識,2014,

(11).

[10]譚達人.略論反義相成詞[J].語文研究,1989,(1).

[11]郭奕晶.反義相成詞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

文,2000.

[12]陳曉燕.現代漢語詞匯中反義語素并行構詞現象說略[J].鹽城

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13]楊吉春.漢語反義復合詞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4]韓麗麗.非偏義反義復合詞的語義變異特征及教學難點解析

[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5]方穎.反義復合語氣副詞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

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16]王敏蘭.論現代漢語反義復合詞及其教學[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

篇7

【關鍵詞】鼻子;現代漢語;西班牙語;隱喻義對比

中圖分類號:H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7-192-01

眾所周知,人類認知世界的“元概念”便是人體詞語,是研究對比詞義的重點所在,當前不少專著、論文都有全面細致的探討人體詞語,如頭、嘴(口)、足(腳)等的詞語替換、詞義發(fā)展等問題,不過在對“鼻子”的研究對比僅限于詞形更替的討論,其詞義研究對比還夠深入系統(tǒng),未能在認知和文化層面得到更好的體現,而本文將詳盡的探析在現代漢語與西班牙語中“鼻子”詞語的隱喻義對比。

一、相同隱喻概念系統(tǒng)

(一)嗅覺、氣味

詞義形成緊密聯系著事物強勢特征,從認知語言學來看,認知突顯地位便是事物強勢特征,所以其為詞義生成的重要理據,而處在認知突顯地位的眼耳口鼻等身體部位功能,這些相應部位都有衍生出功能義。比如:耳、oído詞義為聽覺;眼、ojo詞義為眼睛;口、Los ojos詞義為說話;手、mano詞義為手藝。由于鼻子的主要功能便是聞氣味,處于人類認知的突顯地位,所以“嗅覺”是其相應衍生出的功能義。在漢語中“臭、嗅”“自、鼻”同源,臭(嗅)詞義為聞或氣味,現代漢語中便是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嗅”,不過在現代閩方言中“鼻”的詞義仍有嗅的意思,長鼻、鼻子尖即為嗅覺靈敏之意。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曾說過“以鼻知臭,故從自”,此外,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說文》也指出“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而在西班牙語中nariz詞義同樣為嗅覺氣味,例:嗅覺靈敏(tener Buena nariz),這種白蘭地酒十分香醇(Este brandy tiene buena nariz)。雖然詞義相同,在兩種語言對嗅覺表達的方式卻存在差異:現代漢語以新詞形“嗅”表達,但西班牙語仍沿用鼻子專指的形式即nariz。

(二)映射鼻子及其他部件

二、不同隱喻概念系統(tǒng)

(一)漢語有西班牙語無的隱喻概念系統(tǒng)

通常在漢語中“鼻”可喻指時間系統(tǒng),如《康熙字典》中指出“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謂始祖為鼻祖?!倍跅钚鄣摹度f言》中同樣提到“鼻,始也。獸初生謂之鼻,人初生謂之首。梁益間謂鼻為初,或謂之祖?!爆F代漢語中并舉“鼻祖”往往是表示某行業(yè)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西班牙語雖然也指出鼻子關乎著出生,即誕生(nacer)與鼻子(nacho)同源,不過這種內隱性的同源關系nariz無法直觀的表示出來,且西班牙語中creador,de una tradición,escuela filosófica是關于建造、宗教《圣經》的。

(二)西班牙語有漢語無的隱喻概念系統(tǒng)

西班牙語中常以鼻子喻指人的本身,比如露面(asomar uno las narices)光從字面來看其表達的是露出鼻子意思,這種表達形式便是以人體的某個部分喻指人本身。而在漢語中“鼻子”其實也可代指人,比如之前提到的和“鼻”同源的“自”本義便是指人,不過卻由于意義負荷過重才有了新詞形“鼻”的出現,擔負起了“鼻子”的詞義,通常在現代漢語中“自”為自指,而多用“頭、面”代指人的本身。

三、總結

綜上所述,雖然在詞義取象方面,兩種語言有相同隱喻概念系統(tǒng)和不同隱喻概念系統(tǒng),體現出兩種語言在取象、聯想方式、關注點方面的異同,同時兩種語言在表達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別,由此反映出兩個國家文化視角的不同,且這一方面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是絕對會涉及到的。

參考文獻:

篇8

(1)真的假不了。

(2)這酒真的是假的。

(3)這事情是真的。

(4)這事情真的辦不了。

例(1)、例(3)中的“真的”為名詞性的“的”字短語(真的1),例(2)、例(4)中的“真的”則為加強肯定的語氣副詞(真的2)。我們認為“真的2”(以下徑作“真的”)是一個典型的語氣副詞,應該進入現代漢語詞典,理由如下:

首先,副詞“真的”與“的確”“確乎”“確實”“實在”“委實”等同義,可以相互替換。

《現漢》“的確”條:“[副]完全確實;實在:他的確是這樣說的。”又“確乎”條:“[副]的確:經過試驗,這辦法確乎有效|屋子又寬綽又豁亮,確乎不壞?!庇帧按_實”條:“②[副]對客觀情況的真實性表示肯定:他最近確實有些進步│這件事確實不是他干的?!庇帧皩嵲凇睏l:“②[副]的確:實在太好了|實在不知道?!庇帧拔瘜崱睏l:“[副]確實;實在:委實不易。”以上諸條各例,“的確”“確乎”“確實”“實在”“委實”都可以用“真的”替換,意思不變,這說明“真的”的副詞用法確然無疑。而且從實際使用情況看,“真的”的使用頻度很高,至少大大高于“確乎”“委實”等。《現漢》收了“確乎”“委實”,而不收“真的”,顧此失彼,不合情理。

其次,副詞“真的”與方言詞“真?zhèn)€”是同義詞,兩者有歷時替換關系。

《現漢》收有“真?zhèn)€”,解釋說:“ [副]的確;實在:這地方真?zhèn)€是變了?!薄罢?zhèn)€”一詞流行范圍很廣,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晉語、西南官話、吳語、贛語都有之(參見《漢語方言大詞典》4610頁),產生時間也比較早,唐代就有了,如王維《酬黎居士淅川作》詩:“儂家真?zhèn)€去,公定隨儂否?!表n愈《盆池五首》詩其一:“老翁真?zhèn)€似童兒,汲水埋盆作小池。”唐宋以降,一直沿用。而根據學者研究,“副詞性‘真的’在清末還沒有完全定型。‘真的’被大量用作副詞,甚至單獨成句的情況是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的”(陳穎,2010)。而此時“真?zhèn)€”已經非常罕見,只用于方言中了?!罢?zhèn)€”與“真的”在漢語史上存在著競爭互補的關系,“真?zhèn)€”出現在前,后被“真的”取代?!罢?zhèn)€”的“個”是助詞,相當于“的”,可見“真?zhèn)€”與“真的”字異義同,只是方言與通語的差別。有意思的是,許多詞典正是用“真的”來解釋“真?zhèn)€”的,如《漢語大詞典》“真箇”條:“亦作‘真?zhèn)€’。真的,確實?!薄稘h語方言大詞典》“真?zhèn)€”條:“③[副]真的;實在;的確?!薄冬F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真?zhèn)€”條:“崇明,上海,廣州:真的,實在。”《明清吳語詞典》“真?zhèn)€”條:“②[副]真的。個,助詞?!睋?,我們認為,《現漢》既然收了方言詞“真?zhèn)€”,就更應該收錄與之對應的通用詞“真的”。

再次,目前學界對“真的”已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真的”已經發(fā)展為一個詞,不再是一個詞組。如陸儉明《現代漢語副詞獨用芻議》(《語言教學與研究》,1982年第2期)、侯學超《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張斌主編《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等論著都持這一觀點。此外,厲霽雋《“真”和“真的”論析》(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劉勇《說“真的”》(《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陳穎《“真的”的虛化》(《語言研究》,2010年第4期)、劉冬青《北京話“真”類語氣副詞的嬗變(1750~1950)》(《中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等文章也都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論述。

作為一個語氣副詞,“真的”的功能與用法如下:

1.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狀語。如:

(5)梅姐,假若亂兵真的進來了,我們怎么辦?(巴金《家》)

(6)那招數真的很怪。(金庸《笑傲江湖》)

2.位于句首、句中或句尾,前后停頓,單獨使用。如:

(7)真的,我對你印象很好。(王朔《癡人》)

(8)鋼鋼定睛一看,真的,小卡片上寫著許多字。(趙莉《鋼鋼的三個好朋友》)

(9)不能對他講,他猜到了會恨我的,真的。(梁曉聲《表弟》)

綜上所述,“真的”屬于“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是一個詞,而且是一個常用語氣副詞。因此,我們認為,從詞典收詞的完備性、規(guī)范性、實用性等原則出發(fā),現代漢語詞典完全應該收錄“真的”條。

參考文獻:

[1]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

篇9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兩岸四地的詞匯問題、詞典編纂和語法的差異與融合。主辦方邀請到了目前內地兩大相關詞典,即《兩岸常用詞典》和《全球華語詞典》的主要編纂、管理人員,就詞典編纂的緣起、過程、主要理念,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處理方法以及今后工作的目標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和比較深入的探討?!秲砂冻S迷~典》大陸方主編李行健、副主編王鐵琨以及主要編寫者仇志群、徐復嶺等參會,而《全球華語詞典》則有商務印書館副總經理周洪波等人與會。

除詞匯與詞典問題之外,與會者還就其他比較廣泛的問題展開討論,其中有一些問題是以前的研究中沒有或很少涉及的,比如湖南師范大學曾常紅的海峽兩岸學術論文標題用語異同的比較,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郝琳的兩岸對外漢語教學政策、策略和方法異同的比較,中國傳媒大學何偉研究團隊的兩岸語音韻律差異及識別的實驗研究,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蘇金智的香港法律語言用詞研究等。來自澳門的程祥徽用格律詩的形式記錄了大量港澳地區(qū)特有新詞語,更是別開生面、引人入勝。

會議期間,代表們就兩岸四地現代漢語的差異及對比研究等相關議題展開了較為廣泛、深入的探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提出了以下幾個比較重要的理念:

第一,在研究中應當強調和突出層次性。山東大學葛本儀在發(fā)言中,根據目前的研究情況著重提出了這一點。葛本儀實際上是把層次性作為一種宏觀的思想和原則提出,同時也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兩岸四地現代漢語是一個由多種因素疊加構成的相當復雜的集合,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就應當而且必須從不同層次的劃分入手,否則就只能流于粗放和粗疏。

第二,在多樣性基礎上進行傾向性的考察。華中師范大學儲澤祥基于兩岸語法對比研究提出這一重要的研究思路。所謂多樣性,是要全面考察兩岸四地某一或某些語言現象的全部形式和用法,以求取得全面的認識;而傾向性的選擇則更多地體現了這方面研究的特點。兩岸四地諸多語言現象的差異主要并不表現在有無區(qū)別,而是多少之別,因此無論差異還是融合,都只有相對性而沒有絕對性,換句話說,通常都表現為一種傾向性。因此,抓住了這樣的傾向性,實際上就等于抓住了差異的最主要方面。

第三,關于語料的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問題。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蘇金智立足于香港法律語言研究提出了這一問題。現有的研究中,語料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是來源復雜、同一性較差,這樣自然不利于得出準確客觀的結論。就香港的法律文書而言,一是內容豐富,涉及的語言現象眾多;二是穩(wěn)定性強;三是規(guī)范性強。因此可以作為香港書面語言的代表性語料。如果把以上幾點作為兩岸四地語言對比研究的語料選取原則或重要的參考依據,相信一定會使目前的狀況有所改觀。

篇10

關鍵詞:漢語顏色詞 研究現狀 詞性 標準

顏色詞是現代漢語中頗具特色的一類詞,詞匯量非常豐富。近來,雖然對顏色詞的研究者甚眾,但涉及詞性問題的并不多。

一、現代漢語顏色詞的研究現狀

(一)顏色詞的文化研究

較早從文化角度對顏色詞進行研究的有:徐朝華的《析“青”作為顏色詞的內涵及其演變》(南開學報1988年第6期),楊星熒的《色彩詞和色彩描寫》(廣州師院學報1985年第5期)。

最近研究者甚眾,具體有辛亞寧的《從“這個歌星很白”看顏色詞的對外漢語教學》(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4月),顧海芳的《漢語顏色詞的文化分析——關于對青、白、赤、黑的說解》(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第4期),吳戈的《漢語顏色詞語構、語義文化簡析》(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8卷第l期),李春玲的《漢語中紅色詞族的文化蘊含及其成因》(漢字文化2003年第2期),安俊麗的《黃色彩對漢語詞匯的文化影響》(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第5期),陳良煜的《歷代尚色心態(tài)的變異與漢語構詞》(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于逢春的《論漢語顏色詞的人文性特征》(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吳開秀的《談漢語顏色詞的語義功能》(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第2期),黃芳的《顏色詞黑與白的文化涵義》(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第23期),劉群的《顏色詞紅黑白的聯想意義及其反義關系》(襄樊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7月),田伏禮的《顏色詞與文化》(丹東師專學報2000年第2期總第80期)。

(二)顏色詞的詞匯研究

對顏色詞從詞匯角度進行研究的既有專著也有單篇論文,較早的有:伍鐵平的《論顏色詞及其模糊性質》(語言教學與研究,1986),張清常的《漢語的顏色詞大綱》(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3)),張旺熹的《色彩詞語聯想意義初論》(語言教學與研究,1988,(3)),姚小平的《基本顏色詞理論述評》(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l)),符淮青的《漢語表“紅”的顏色詞群分析(上)》(語文研究1988年第3期)、《漢語表“紅”的顏色詞群分析(下)》(語文研究1989年第l期),從個案入手,專章闡述了對“紅”色詞群的認識;劉云泉勾勒出了“漢語基本顏色詞的發(fā)展”框架,劉鈞杰的《顏色詞的構成》(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2));梅家駒的《同義詞林》、章銀泉的《色彩描寫詞典》等則側重于對顏色詞語料的整理、歸類。

近來,又有黃友、陳波的《“彩色”的語義指向及與其他顏色詞的語義關系——由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一例引發(fā)的思考》(襄樊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曹有鵬的《詞義的模糊性初探》(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l期),葉軍的《關于建設現代漢語顏色詞屬性庫的構想》(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6月)、《淺論現代漢語基本色彩詞》(內蒙古大學學報,2000,(3)),李紅印的《漢語色彩范疇的表達方式》(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6期),潘峰的《談現代漢語基本顏色詞的范疇》(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7月),李紅印的《顏色詞的收詞、釋義和詞性標注》(語言文字應用2003年5月第2期)和《現代漢語顏色詞語義分析》(商務印書館,2007年12月1日第1版),潘峰的《現代漢語基本顏色詞的超常組合》(《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三)顏色詞的修辭研究

早期陳望道、陳原在其著作中有所論述,后阮顯志有《顏色詞及其修辭作用》(《語言學論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

近來,有衣玉敏《“黑”的“顏”外之意》(修辭學習2003年第6期),[韓]金福年《不同性別表達者選用漢語顏色詞的差異》(修辭學習2004年第1期),周延云《漢語色彩詞的言語義初探》(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李孝國《說“烏龍”》(語言新觀察2002年第8期)。

(四)顏色詞考釋

從漢語史角度進行探討的有:宋金蘭《“黑”名源考》(漢字文化2004年第1期),潘峰《時期漢語顏色詞匯的特征》(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3月),吳東平《古漢語顏色詞當議》(孝感學院學報2003年9月),[法]麥里筱《漢語顏色類詞的產生》(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4期總第61期),孫麗艷《淺談漢語中“黃色”一詞的古今詞義變遷》(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2年第12期),陳建初《試論漢語顏色詞(赤義類)的同源分化》(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3期總第40期)。

(五)顏色詞的語法研究

對顏色詞語法方面的研究多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如: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馬慶株《漢語語義語法范疇問題》(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王洪君《“逆序定中”辨析》(漢語學習1999年第2期),李燕《漢語基本顏色詞之認知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3月),陳家旭、秦蕾《漢語基本顏色的范疇化及隱喻化認知》(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高永奇《現代漢語基木顏色詞組合情況考察》(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l月第l期),王依平的碩士論文《現代漢語顏色詞的認知研究》(黑龍江大學,2010年4月)。

可見,關于顏色詞文化研究、詞匯研究的較多,涉及詞性問題的除了李紅印《顏色詞的收詞、釋義和詞性標注》(語言文字應用2003年5月第2期)是詞匯學研究外,語法學方面的研究未見。

二、顏色詞的詞性問題

(一)現代漢語的基本顏色詞,是“指使用頻率較高、由一個語素成詞、表示確切色彩的詞語。如單音節(jié)詞語:紅、橙、黃、綠、青、藍、紫、棕、黑、白、灰、粉?!盵1]又“‘紅、黃、白、黑、綠、藍、紫、灰’等8個穩(wěn)定而能產的基本顏色詞。我們把這8個基本顏色詞稱為‘辨色詞’”。[2]

(二)顏色詞詞性問題

李紅印認為:“‘紅、黃、黑、白’等顏色詞詞性標注和釋義之間的糾葛源于其自身性質未被準確認識。從色彩認知角度看,‘紅、黃、黑、白’等顏色詞是漢民族辨色階段的產物,它們首先是分辨、指稱某類色彩,隨后在語言使用過程中,開始更多地用于表達某一事物所具有的色彩屬性。因此,‘紅、黃、黑、白’這類顏色詞實際上是‘身兼二職’,一方面分辨、指稱某類色彩,另一方面表示事物的色彩屬性,如‘紅’原本是分辨、指稱紅這種色彩(例:這種紅不好看),后又表示事物的紅的屬性(例:紅花;紅裙子)。前者就是所謂名詞性用法,后者就是所謂形容詞用法。”

實際上,關于詞性問題,熙先生在《語法講義》中[3]早有論述:

1.劃分詞類的根據

“實際上根據詞的意義來劃分詞類是行不通的。因為表示同類概念的詞,語法性質不一定相同?!t’是形容詞,而‘紅色’是名詞?!虼私o漢語的詞分類不能根據形態(tài),只能根據詞的語法功能?!?/p>

“一個詞的語法功能指的是這個詞在句法結構里的所能占據的語法位置。舉例來說,形容詞的功能有:

a.前加‘很’。

b.后加‘的’。

c.后加‘了’。

d.作謂語。

e.作定語。

很明顯,憑借形容詞的語法功能,我們可以把它跟別的詞類區(qū)別開來。舉例來說,名詞不具備a,c,d幾項,動詞不具備a,e等項,同時,名詞、動詞的語法功能里也有一些是形容詞所沒有的。我們給漢語的詞分類,根據的就是這些功能上的異同。我們劃分詞類的時候,卻只能根據功能,不能根據意義?!保?7-38頁)“兼類問題跟我們如何分析詞義有關系?!斘覀儼袮、B兩類詞分開的時候,可以允許有一部分詞兼屬A、B兩類。”(38-39頁)

2.名詞的語法特點:“(1)可以受數量詞修飾,……(2)不受副詞修飾?!保?1頁)

3.“數量詞的主要語法功能是修飾名詞?!保?1頁)

4.“我們用來劃分動詞和形容詞的標準有以下兩項:

(1)前邊能不能加‘很’;

(2)后邊能不能帶賓語。

根據這樣的劃類標準,我們可以把形容詞和動詞分別定義為:

(1)凡受‘很’修飾而不能帶賓語的謂詞是形容詞。

(2)凡不受‘很’修飾或能帶賓語的謂詞是動詞。(55頁)

5.“我們把副詞定義為只能充任狀語的虛詞?!保?92頁)

6.“狀語是謂詞性成分的修飾語?!保?51頁)

7.“謂詞主要功能是作謂語,同時也能作主語和賓語?!保?0頁)“謂詞包括動詞和形容詞兩類?!保?5頁)

上述是熙先生的主要論述,他認為漢語的基本顏色詞是形容詞。這里能基本解決顏色詞詞性問題,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1.在確定劃分詞類的根據時,朱先生有前后矛盾之處:“我們劃分詞類的時候,卻只能根據功能,不能根據意義?!保?7-38頁)“兼類問題跟我們如何分析詞義有關系?!斘覀儼袮、B兩類詞分開的時候,可以允許有一部分詞兼屬A、B兩類?!保?8-39頁)既然“不能根據意義”,也就不能有所謂兼類問題。

2.在確定詞性時,使用了循環(huán)定義。名詞的語法特點:“(1)可以受數量詞修飾,……(2)不受副詞修飾”(41頁),“數量詞的主要語法功能是修飾名詞”。(51頁)

3.詞性標準封閉,對一些現象不能解釋。例:這種紅不好看。按朱先生的標準,此例中‘紅’是名詞。又如:引起批評的原因主要是電視劇的內容“太下流太黃色”。(《北京晚報》2001年1月17日)同樣,這里“黃色”則成了形容詞。

因此,為了較好地解決顏色詞詞性問題,我們認為譚景春的觀點和做法是可取的:“上文建立的三條原則雖然能夠解決詞類轉變中的一些問題,但是不可能解決詞類轉變中的所有問題。所以我們的原則是開放式的,隨著研究的深入,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可以再補充新的原則?!盵4]

的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語言本身也在不斷變化發(fā)展,詞語的詞義和功能不可能一成不變。劃分詞類的依據和確定詞性的標準也應該具有開放性。

注釋:

[1]高永奇:《現代漢語基木顏色詞組合情況考察》,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第l期。

[2]李紅印:《顏色詞的收詞、釋義和詞性標注》,語言文字應用,2003年,第2期。

[3]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7-1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