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倫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0 01:32: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技倫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科技倫理

科技與倫理

1科技與倫理的關系

科學通過長期的發(fā)展,已經建立起比較成熟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倫理并不具有像科學那樣的客觀性、共同性。從科學的評價標準來看,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是對地心說的革命,是科學的巨大進步;但從中世紀歐洲的倫理觀念來看,卻違背了《圣經》的教義,不適當?shù)膫惱順藴首璧K了科學的進步。倫理的這種保守性、穩(wěn)定性、滯后性與科學的進取性、快速發(fā)展性形成鮮明的對照??茖W促進倫理的變革,使倫理更好地適應科學和時代的需要;倫理引導科學的進步,使科學更好地為人類造福??茖W界也有人擔心倫理的規(guī)范和引導會不會背離“科學自由”的原則,但實踐充分表明,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必要的適當?shù)膫惱硪?guī)范非但沒有背離科學自由的原則,反而促進了科學順利健康的發(fā)展。

2關于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關系的理論研究

古今中外的學者對此提出了許多看法,總結為以下四種觀點:

(1)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等同論。這種觀點認為,知識就是道德,道德也是知識,科學發(fā)現(xiàn)和技術發(fā)明本身就是道德行為,反之,愚昧無知或盲目迷信是與道德無緣的。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是第一個把知識與德行統(tǒng)一起來的人。他認為,“知識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為一種善,屬于知識的范疇。知識使人變得明智、就會有美德,相反愚昧無知是導致惡行的根源。

(2)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相斥論。這種觀點認為,科學技術發(fā)展不僅不能帶來道德進步,反而導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認為,“智慧出,有大偽”、“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只有“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才能保持道德的純潔性。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在著名的《科學和藝術的發(fā)展是敗壞了風俗還是凈化了風俗》一文中,悲觀地預言:“科學與藝術日益進步,可是人類變得越來越壞了”,“隨著科學和藝術的光芒在我們的天邊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碧貏e是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道德墮落的現(xiàn)象遍及社會各個角落,一些學者認為“道德崩潰”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他們甚至主張停止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拯救道德危機,陷入了道德決定論的誤區(qū)。

查看全文

科技倫理和責任分析

近日讀了幾篇文章[1][2][3],發(fā)現(xiàn)“科技倫理”成了熱門話題,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科學家(可能還包括工程師)的責任問題。但是細讀這些文章,又感到“責任”或“倫理責任”的說法還很模糊,容易流于“偉大的空話”。本文就是想弄弄清楚,面臨“責任”,科學家或工程師到底該怎么辦,或者說“責任”到底應該如何被履行。

一、“科技倫理”的清晰化

“科技倫理”的說法是模糊不清的,似乎包括了從科學到技術的所有方面,眉毛胡子一把抓,但實際上各個不同方面的倫理考慮是完全不同的。對此方舟子有一個非常清楚的界定,即“科學無禁區(qū),研究有紀律,應用有禁忌”。其中的“研究有紀律”是對科學家而言的,例如不得偽造數(shù)據(jù)、不得抄襲剽竊和人體實驗的知情同意原則等,屬于科學家的職業(yè)道德。而“應用有禁忌”則主要是應用者(醫(yī)生、工程師等)的職業(yè)道德,例如醫(yī)生保護患者個人隱私,工程師不得違反設計規(guī)范等。關于這些職業(yè)道德,通常沒有什么意見分歧,而且當事人(科學家、工程師)總是比哲學家或倫理學家要清楚。限于知識結構,倫理學家或哲學家不可能對工程設計規(guī)范或是運行安全規(guī)程提出比工程師更高明的意見;只有工程師才知道自己的設計出現(xiàn)什么錯誤要承擔刑事責任。

真正的分歧出在“科學無禁區(qū)”,即科學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是否存在倫理學問題,科學家(乃至科學)對于科學的“后果”是否承擔責任,承擔什么責任,怎樣承擔責任。為了弄清這個問題,需要對“責任”這個概念本身進行深入的分析。

二、不同等級的責任

我們聽說過“責任重于泰山”的說法,但實際上責任是“或重于泰山,或輕如鴻毛”的。例如我們常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是如果“天下”真的“亡”了,我們也不可能揪出任何一個或全體“匹夫”來承擔任何責任。所以“匹夫”之“責”就是個輕如鴻毛的虛責任或軟責任。責任的輕重可以用承擔責任的方法來區(qū)分,我們可以大致把責任由輕到重加以排列:道義責任、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后幾種責任規(guī)定比較清楚,通常也沒有什么分歧,如果有分歧也可以在法理學的專業(yè)范圍里討論。道義責任相當于倫理責任,其承擔責任的方法僅僅是對責任者評價的改變;具體來說,就是在歷史書里對這個人給以較低的道德評價,或者在日如常生活中說“這個人很差勁”;僅此而已,既不解職,又不罰款,也不坐牢。但是指責某人很差勁也不能亂說,承擔責任是有條件的。

查看全文

現(xiàn)代科技與倫理關系研究

一、科技與倫理關系問題的由來

科技倫理有兩個基本面向:處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和處理科技與人類社會的關系。科技,依西方的話語,首先處理的是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主導性理念就是“天人合一”。這里的“天”就是指人格化的自然。將“天”人格化,就是將“自然”主體化,人與自然同為主體,因而中國古人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就是很容易理解的。具體到科技上,人類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但同時要敬畏自然,與自然保持和諧相融關系,不能涸澤而漁。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在傳統(tǒng)社會,至少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科技是內嵌入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的。這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科技來源于生產、生活的實踐,并服務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二是科技是被社會所規(guī)制的,脫離了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約束的科技,會受到社會的譴責或抵制。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一方面有聞名世界的四大發(fā)明等重大科技成果,這些重大發(fā)明都來源于社會生產生活;另一方面,中國古人又對“奇技淫巧”頗有微詞,并給予抵制。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人拿“奇技淫巧”說作為指責中國古人不重視科技和創(chuàng)新的證據(jù),但“奇技淫巧”說實際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社會的一種保護,亦或是一種古代的科技倫理理念。因為,“奇技淫巧”本意是指過于奇巧而無益的技藝與制品。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雕蟲小技,或者華而不實的技藝。這些技巧不但無益于人們現(xiàn)實的生產生活,還會影響社會風氣,使世風澆漓。所以,四大發(fā)明說明了中國古人是有科技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而“奇技淫巧”說在某種程度上作為中國古代的科技倫理,又對科技設置了規(guī)范,這個規(guī)范就是:歡迎真正有益于生產生活的科技,反對華而不實卻敗壞社會風氣的“奇技淫巧”。中國古人對科技的理解是有價值取向的,現(xiàn)代科技一直以價值中立作為其價值取向,認為科學技術只有真假之別,沒有善惡之分,沒有國界。這種價值中立的取向成為了現(xiàn)代科技的外衣,現(xiàn)代科技也借著這外衣不受阻礙地無限擴張,肆意滲透,在全世界、各領域所向披靡,在帶給人類社會生產力提升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科技倫理問題。而中國古人在很早就認識到了科技的價值取向問題,知道并非所有的科技對人類社會都是有益的,像“奇技淫巧”這樣的“科技”就應該被規(guī)制??萍寂c倫理的關系在中國古代社會并沒有被問題化,或者說科技與倫理在中國古代社會有著較為良好的互動??萍紓惱碇猿蔀橐粋€問題,是因為科技和自然的關系,或者科技和社會的關系處于一個不夠和諧的狀態(tài)。具體而言,就是科技對自然的過度開發(fā)和利用,導致自然生態(tài)破壞;科技獨立于社會生活,并反過來宰制了社會,破壞了社會和諧,沖擊了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底線。科技倫理問題是在人類社會,尤其是西方社會進入近代以后逐漸產生的。科技倫理問題的產生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即科技成為一個自成一體的獨立領域,從社會其他領域中分離出來并反過來宰制了社會。但是,自從近代社會自然科學開始成為一個科學門類并得以學科化后,科技就開始走上了獨立化的道路,科技開始有了自身的知識系統(tǒng)和邏輯體系,這些知識系統(tǒng)和邏輯體系不再必然依賴社會的生產生活實踐,也并不必然要回應社會生產生活的關切??萍极@得了自性,正如基思•特斯特所言:“技術已經成為自我合法化的敘事……技術成了一種自我指涉的循環(huán)話語,無論外部爭論如何,延續(xù)故我?!盵1](P109-110)基思•特斯特認為:“在現(xiàn)代人類居所的虛構中扮演了如此關鍵角色的技術,已經成了次生的自然狡計。它已經變成自在的某種物化?!盵1](P111)科技變成了自我指涉的自在物后,反過來開始統(tǒng)治自然和人類社會,無底線地挑戰(zhàn)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例如核武器、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智能機器人技術等。潘建紅教授的大作《現(xiàn)代科技與倫理互動論》就是在這樣一種現(xiàn)代科技威脅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時代背景下出爐的。該著直面科技與倫理關系的尷尬現(xiàn)實,以強烈的問題意識為導引,提出構建現(xiàn)代科技與倫理互動關系的新命題,剖析當前建構科技與倫理互動關系的現(xiàn)實障礙,系統(tǒng)化地建構了現(xiàn)代科技與倫理互動的理路。該著是一部重構現(xiàn)代科技與倫理關系的集大成之作。

二、強烈的問題意識

科技與倫理在現(xiàn)代社會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成為問題,并不等于我們對科技與倫理的關系有著明確的、強烈的問題意識。恰恰相反,由于科學技術在現(xiàn)代社會的高歌猛進與強勢影響,人們多處于一種科技倫理的無意識狀態(tài)。所以,科技與倫理關系的問題意識喚醒與問題提煉就是研究與解決科技與倫理關系問題的前提?!皢栴}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xiàn)自己精神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盵3](P78)該著就是一部有著強烈問題意識的科技與倫理互動關系研究的佳作。該著的問題意識既有現(xiàn)實層面的,也有理論層面的?,F(xiàn)實層面的問題意識又包括世界與中國兩個方面。(一)現(xiàn)實層面該著認為現(xiàn)代科技以其強大的能量改造了人類社會,但同時也使人類社會陷入動蕩不安。核電、互聯(lián)網、轉基因、克隆等技術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提升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也造成了環(huán)境污染、自然災害、生活倫理等問題??萍寂c倫理呈現(xiàn)出不和諧狀態(tài),“技術和倫理之間的鴻溝空前增大”[3]。一些現(xiàn)代科技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功利化、情感淡漠化,人的社會性被壓抑,信仰淡化、精神迷離。對于中國的現(xiàn)實來說,科技與倫理的關系則有其特殊性,中國正處于現(xiàn)代化的關鍵時期,傳統(tǒng)性、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壓縮于同一時空。在這一發(fā)展背景下,一方面我們需要加大加強科技研創(chuàng)的力度,以高新技術推進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順利實現(xiàn);另一方面,現(xiàn)代科技對倫理的沖擊已然顯現(xiàn),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因此,我們對科學技術不能夠采取保守主義態(tài)度,視高新技術為破壞社會倫理準則的洪水猛獸;同時,我們在科技與倫理的關系思考上應更有遠見,前瞻性地開展現(xiàn)代高科技倫理的建構工作,使科技倫理與科技發(fā)展的間隙最小化。正如該著所言,“我國當前既要大力發(fā)展現(xiàn)代科學技術,也要注意克服工業(yè)文明帶來的諸多倫理問題。這樣,加強倫理建設就顯得尤其重要?!盵4](P2)(二)理論層面科技與倫理的關系不僅是一個嚴峻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一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理論問題。在理論界,人們對科技與倫理的關系一直有著不同見解,在二者關系上難以達成一致意見。因此,在理論層面,對科技與倫理的關系探討進行正本清源就是一種問題意識表達。該著歸納了理論界關于科技與倫理關系的六種代表性觀點,分別是科技與倫理同一論、科技與倫理無關論、科技與倫理對立論、科技決定論、倫理決定論、科技與倫理辯證統(tǒng)一論??萍寂c倫理同一論充分肯定科技對倫理道德進步的推動作用,認為科技進步與倫理進步是同向運動的??萍寂c倫理無關論認為科技是價值中立的,科技不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萍寂c倫理對立論否定科技與倫理的相互促進作用,認為科技的發(fā)達導致倫理道德的滑坡??萍紱Q定論認為科技影響社會生活的物質和精神層面,倫理受制于科技。倫理決定論認為科技的產生和發(fā)展離不開倫理的支持,主張用倫理對科學進行規(guī)范、限制??萍寂c倫理辯證統(tǒng)一論認為科技與倫理之間既不是絕對統(tǒng)一的,也不是完全相悖的,二者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正是對科技與倫理關系的現(xiàn)實層面和理論層面的問題都有著清晰的意識,才使得該著能夠站在一個較高的位置把握科技與倫理的關系問題,進而提出科技與倫理互動的關系命題。

三、嚴峻的現(xiàn)實障礙

世界和中國的現(xiàn)實呼呼科技與倫理的良性互動,呼呼科技倫理的前瞻性建設。然而,科技與倫理互動關系的建構卻面臨著諸多現(xiàn)實障礙,不能一蹴而就。正如劉大椿所言:“在現(xiàn)代技術發(fā)展很長一個階段,占主導地位的指導思想是技術中性論和樂觀論的技術決定論。因此,技術設計和創(chuàng)新主體或者只關心技術的正面效應,或者僅將技術視為工具,只是等到技術的負面后果成為嚴峻事實的時候,才考慮加以倫理制約。”[5]該著對科技與倫理的互動障礙有著清晰的意識和明確的闡述。社會觀念的沖擊、主體認識的局限、社會因素的影響、科技體制的障礙等,都會阻滯科技與倫理的良性互動。首先,在社會觀念方面,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樂觀主義的科技至上論、悲觀主義的反技術主義、主體性的張揚、人類中心主義、個人主義及享樂主義,都可能成為科技與倫理互動的障礙。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目前整個世界彌漫著對科學的錯誤看法。科學享受著過分的尊重,由于現(xiàn)實生活秩序只有通過技術才得以治理,而技術則通過科學成為可能,所以,在這個時代里人們產生了對科學技術的信仰。但是,科學的本真意義被遮蔽,人們僅僅欽佩科學的成就,卻不明白科學的奧義,因此,這種盲目的信仰只能成為迷信?!盵6]其次,在主體認識方面,認識的客觀限制、認識的主觀不足、認識方式的狹隘都會使我們無法正確處理科技與倫理的互動關系?!叭祟惷媲叭匀淮嬖谥罅课幢徽J識的領域,存在著對自然過程的非科學干預,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的開發(fā)和耗費,也存在著對科學成果的濫用。沒有按照真正意義上的‘屬人的方式’去與大自然打交道。”[7]在唯科學主義、機械論等認識的影響下,人們無限度地通過控制自然來達成自身目的,最終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倫理問題也不可避免。第三,在社會因素方面,社會政治制度及政治行為、經濟利益的驅動與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落后文化的阻礙與外來文化的影響,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寫科技與倫理關系的面貌。巴伯說:“對科學之最自由的威脅最經常地是來自等級制的政治組織?!盵8]最后,在科技體制機制方面,科技管理體制的不合理、社會控制體系的弱化、科技法律機制的不健全、科技評價機制的不完善都可能引發(fā)科技倫理問題。該著認為,在科技管理中,“一方面,設計不合理的體制,易導致價值觀呈現(xiàn)逐利傾向,造成可持續(xù)發(fā)展進程受到破壞;另一方面,運行不合理的機制,也會導致科技倫理的調控失靈,致使科技與倫理互動存在障礙,引發(fā)科技倫理問題”[4](P131)。

查看全文

科技倫理作用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直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然而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使得某些科技活動對整個社會起到負面和消極作用,為了更好的發(fā)揮科學技術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必須從多個角度進一步加強科技倫理對科技活動的引導和規(guī)范,從而使科技活動朝著更加有利于人類,有利于社會的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科學技術倫理危機科技倫理

引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已經被世界各國所共識,從人類社會生產力發(fā)展進程來看,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都是由于科學技術進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加快了社會發(fā)展的步伐,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極大滿足了人們物質文化的需要。然而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多樣性,在某些情況下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運用,也會導致惡的結果。如果失控,將會導致人類的災難,為了克服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必須更加重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作用,通過科技倫理知識普及、教育、認識,不斷深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影響,規(guī)范人們的科技行為,使人們的科技活動產生善的結果。

一科技活動引發(fā)的倫理危機

人們說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實科學技術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只不過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的當事人對于利益的不同考慮和追求,才導致了科學技術所產生的兩種不同結果。一項科學成果,一種技術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來為人類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滿足某些人的邪惡需要??茖W技術,尤其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并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們的良好愿望行事,于是在發(fā)展過程中,給人類生存、社會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查看全文

詮釋科技倫理和責任分析

近日讀了幾篇文章[1][2][3],發(fā)現(xiàn)“科技倫理”成了熱門話題,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科學家(可能還包括工程師)的責任問題。但是細讀這些文章,又感到“責任”或“倫理責任”的說法還很模糊,容易流于“偉大的空話”。本文就是想弄弄清楚,面臨“責任”,科學家或工程師到底該怎么辦,或者說“責任”到底應該如何被履行。

一、“科技倫理”的清晰化

“科技倫理”的說法是模糊不清的,似乎包括了從科學到技術的所有方面,眉毛胡子一把抓,但實際上各個不同方面的倫理考慮是完全不同的。對此方舟子有一個非常清楚的界定,即“科學無禁區(qū),研究有紀律,應用有禁忌”。其中的“研究有紀律”是對科學家而言的,例如不得偽造數(shù)據(jù)、不得抄襲剽竊和人體實驗的知情同意原則等,屬于科學家的職業(yè)道德。而“應用有禁忌”則主要是應用者(醫(yī)生、工程師等)的職業(yè)道德,例如醫(yī)生保護患者個人隱私,工程師不得違反設計規(guī)范等。關于這些職業(yè)道德,通常沒有什么意見分歧,而且當事人(科學家、工程師)總是比哲學家或倫理學家要清楚。限于知識結構,倫理學家或哲學家不可能對工程設計規(guī)范或是運行安全規(guī)程提出比工程師更高明的意見;只有工程師才知道自己的設計出現(xiàn)什么錯誤要承擔刑事責任。

真正的分歧出在“科學無禁區(qū)”,即科學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是否存在倫理學問題,科學家(乃至科學)對于科學的“后果”是否承擔責任,承擔什么責任,怎樣承擔責任。為了弄清這個問題,需要對“責任”這個概念本身進行深入的分析。

二、不同等級的責任

我們聽說過“責任重于泰山”的說法,但實際上責任是“或重于泰山,或輕如鴻毛”的。例如我們常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是如果“天下”真的“亡”了,我們也不可能揪出任何一個或全體“匹夫”來承擔任何責任。所以“匹夫”之“責”就是個輕如鴻毛的虛責任或軟責任。責任的輕重可以用承擔責任的方法來區(qū)分,我們可以大致把責任由輕到重加以排列:道義責任、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后幾種責任規(guī)定比較清楚,通常也沒有什么分歧,如果有分歧也可以在法理學的專業(yè)范圍里討論。道義責任相當于倫理責任,其承擔責任的方法僅僅是對責任者評價的改變;具體來說,就是在歷史書里對這個人給以較低的道德評價,或者在日如常生活中說“這個人很差勁”;僅此而已,既不解職,又不罰款,也不坐牢。但是指責某人很差勁也不能亂說,承擔責任是有條件的。

查看全文

國內科技倫理學綜述

科技倫理學的建構

20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倫理學正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包含一系列分支學科、邊緣分支學科的學科群組。科學技術倫理學作為介于科學技術學與倫理學之間的交叉性邊緣學科,作為應用倫理學、職業(yè)倫理學的新興分支學科,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后果的日趨凸顯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熱切關注。1.對科技倫理學學科理解的分歧(1)從學科演進的發(fā)展規(guī)律看楊懷中在《科技倫理學研究之內涵》中指出,科技倫理學是科學技術學與倫理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14],所以,對科技倫理學進行研究要聯(lián)系科技的倫理本質、科技發(fā)展與道德進步的互動。(2)從研究學科生成建構上看楊懷中指出,就研究科技道德現(xiàn)象而言,科技倫理學既有職業(yè)倫理學的一般性質,又有自身的特殊規(guī)定性。它實質上是一種職業(yè)倫理學。劉則淵和王國豫認為:“科技倫理學并不等同于職業(yè)倫理學和責任倫理學。要達到技術的和諧目的,必須從技術的決策、創(chuàng)造、生產、傳播、使用各個環(huán)節(jié),從技術的工程過程、經濟過程、文化過程各個方面,對技術進行社會建構;這不只是工程人員的責任,而且也是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這是一種基于技術社會建構論的技術倫理觀?!保?5]還有一些學者主張:技術倫理是對高技術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倫理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一套倫理法則或規(guī)范,進而發(fā)揮駕馭、控制和引導技術發(fā)展的作用。王國豫和劉則淵等人認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需要倫理道德的正確引導”[16],“甚至有必要對科學研究,特別是對一些高新技術的應用作倫理上的評價,或給予一定的制約與引導”[17];認為“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防止其濫用,不讓潛在的危害轉變?yōu)楝F(xiàn)實;另一方面有助于科學研究認清自身的局限或某種不足,以便及時糾偏補納,改善其理論與技術”[15]。(3)從學科關注的研究領域看科技倫理學起源于倫理學的應用,即科技中的倫理問題,是一種應用倫理學,研究的是具體科技領域中的道德問題。有學者認為,科技倫理學就是以科學技術為控制對象的科學技術控制論。這種以倫理道德為標準來建構科學技術的未來走向,可能會使人們對科技倫理學的存在產生質疑。謝懷建、王貴明在《科技的倫理與倫理的科技》一文中指出:“倫理對科技的規(guī)范與限制可以有效于一時而無法維護長久。相反,科技對倫理的作用與影響才是根本的、決定性的,持久而深遠的?!保?8]2.科技倫理學建構的必要性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技術和技術活動都承載著一定的價值,技術和倫理密切關聯(lián)??墒?,當前國內大部分學者對是否有必要建立科技倫理學及其與其他一般倫理學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上產生了一些爭議,甚至一些對立的觀點。眾所周知,“科技本身是否存在倫理問題”決定了科技倫理學能否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成立。甘紹平說:“如果不能對科技本身有無倫理之問題做出一個肯定的回答,則科技倫理這一概念及由這一概念所代表的這門學科就不成立。”[19](1)國內有些學者認為沒有必要建構科技倫理學在孫道進看來,研究科學和技術的倫理問題,就是“科學技術的倫理化”問題,因此“抽象的烏托邦主義”的“科學技術倫理”易導致科學技術的停滯與消亡,這對于科學技術本身恰恰是非人道的、不倫理的。另外,“科技倫理”的價值訴求與其執(zhí)行后果相反,正形成“科技倫理”悖論。孫道進說:“科技本身是否存在倫理問題仍是個問題,而科技領域的職業(yè)倫理又不能視為科技倫理學成立的要件,那么,我們只能這樣說:科技倫理學,它是一門難以成‘學’的‘科學’!”[20](P60~61)因此,孫道進對建構科技倫理學的必要性持否定態(tài)度。王國豫在《技術倫理學的理論建構研究》中認為“謝懷建、王貴明、廖小平等人將技術倫理學的作用理解為對科學和技術的限制和阻礙,指出技術倫理無法阻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既然阻擋不了,就應該任其自然發(fā)展,其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到時候自然會得到解決,因為倫理必然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正如現(xiàn)代社會對安樂死從拒絕到接受的轉變一樣?!保?5](2)大部分學者認為有必要建構科技倫理學目前,大部分學者承認技術倫理學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關于技術倫理的研究對象還存有一些爭議,或者定位于“探尋科技人員在其科技活動中是否涉及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涉及倫理道德問題”或者定位于“對倫理的預見性”和對“技術的導向”[21]。楊懷中認為技術倫理學應包含三項內容: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它需要研究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系;作為一種職業(yè)倫理學,它需要研究科學技術道德現(xiàn)象;作為應用倫理學,它還需要研究具體科學技術領域中的道德問題[22]。張小飛認為科學技術倫理學應該關注技術的負面效應;同時他指出技術倫理學具有廣泛性、差異性以及復雜性。他在《現(xiàn)代科技倫理問題表現(xiàn)及特征的哲學探究》一文中對此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認為科學技術這種在許多人看來“無所不能”的特性促使了人類物質欲望的不斷膨脹,人對物質欲望的不斷追求與科學技術相互促進,構造了一個“物化”的世界,使人的生命價值帶上了濃重的物化色彩。物質財富的占有和享用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衡量生命價值的重要參數(shù),追求自由的生命價值服從于對物質利益的價值追求,在進化和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人的創(chuàng)造欲望和潛能,人的生命的精神價值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被消解,這顯然背離了人的自我實現(xiàn)的初衷[23]。江雪蓮認為:“科技倫理學研究的是如何使倫理道德要求內化為社會制度或社會體制的整體性倫理機制,使社會的決策程序的設定或社會結構的調整符合倫理道德價值的要求,與其說科技倫理學專注于研究個別境遇下的個體行為選擇,不如說它更重視通過各種方式在社會普遍討論和廣泛交流的基礎上反復權衡、比較,而選擇的普遍性的社會行為模式;科技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由于科技發(fā)展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緊迫問題,對全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往往是生死攸關的課題,這些問題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只能在不同的利益權衡、不同的價值判斷與抉擇中通過各種商討和探索不斷地推進問題的解決”[24]。

我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研究現(xiàn)狀

當前,我國正致力于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倫理學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者在生態(tài)倫理學、醫(yī)學倫理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頗豐,推動了近現(xiàn)代應用倫理學的不斷前進。但在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史的研究方面,國內的學者對于中國古代的科學思想和科技道德挖掘較少,關于技術“雙刃劍”以及生態(tài)等日益嚴重的問題,并不是在現(xiàn)代社會才出現(xiàn)的。即使在原始社會也不例外,生態(tài)問題在狩獵經濟時代也已存在,據(jù)史料記載,我國在夏代就有在春夏季節(jié)禁止任意捕殺小動物和砍伐森林的禁令,由此可以推斷那時就有因為無節(jié)制的開發(fā)自然資源的行為而危及人類生存的現(xiàn)象。所以,當今的學者有必要對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史進行梳理和研究。徐少錦主編的《科技倫理學》是國內較早涉獵古代科技倫理思想起源、形成和發(fā)展的專著。書中詳盡的論述了中國遠古神話中所包含的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一致以及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萌芽等信息。另外,在他發(fā)表《中國傳統(tǒng)工匠倫理初探》中,將官營工匠制度性倫理準則歸納為遵行程度、毋作淫巧、物勒工名和工師效功四個方面?!豆苤偌捌鋵W派的科技倫理思想》一文中指出管仲及其學派在生態(tài)倫理、工匠倫理等方面具有卓越的見解?!吨袊鴤鹘y(tǒng)師德及其現(xiàn)代價值》在勾畫傳統(tǒng)師德產生與發(fā)展脈絡的基礎上,概括出六大師德規(guī)范?!犊鬃涌萍紓惱硭枷胩轿觥分姓J為孔子具有求真殉道的治學倫理、知德統(tǒng)一論與無神論傾向、惜生愛物的生態(tài)倫理與資源倫理思想以及將自然美與倫理美結合起來的比德教育方法,這些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科技倫理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當前科技倫理的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國內一部分學者對中國古代科技倫理的某些領域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例如,何兆雄在《中國醫(yī)德史》中把扁鵲的醫(yī)德品格概括為“認真負責,不顧個人得失”、“隨俗為變,不避風險”、“謙虛謹慎,不圖名利”、“反對鬼神迷信,宣傳群眾,相信醫(yī)學”、“防微杜漸的預防思想”五個方面。[25]是一部專門研究中國科技倫理思想史的分支學科發(fā)展史的專著。該書為我們提供了研究中國醫(yī)德起源與形成的寶貴資料。陳萬求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博大精深的生態(tài)智慧,從宏觀上看,這些生態(tài)倫理智慧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文化底蘊、“萬物平等”的生態(tài)價值取向以及“節(jié)用愛物”的生態(tài)倫理實踐。并提出這些思想盡管帶有某種樸素的直觀或頓悟的性質,卻都是人類生態(tài)倫理智慧的一部分,具有“奇跡般深刻”,值得我們今天在深入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倫理價值時認真分析和汲取。[26]楊明亮在《農業(yè)科技道德》一書中闡述了神農氏和后稷的神話傳說中所包含的農業(yè)科技倫理萌芽,認為農家的農業(yè)技術高尚品格,是農學家職業(yè)道德思想的雛形。[27](P52~55)王前的《中國科技倫理史綱》,是我國第一部論述中國倫理思想史的專著,該書沿著工程技術倫理、環(huán)境倫理、醫(yī)學倫理和學術倫理四條主線,敘述了從先秦至現(xiàn)代科技倫理思想的發(fā)展,認為先秦時期是我國科技倫理的萌芽和成長的時期。并指出后來人們的各種科技倫理觀念和道德行為,都與先秦時期科技倫理有不同程度的思想聯(lián)系。該書還提出了“以道馭術”的概念,即技術行為和技術應用要受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駕馭和制約。徐朝旭在《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一書中指出: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禁忌、生產祭祀禮和神話。先秦時期,一部分的禁忌和生產祭祀禮轉化為具有科技倫理屬性的禮。遠古神話折射出原始先民在探索和改造自然中形成了某些道德品格和精神特質,它們是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以后的一切科技道德的原發(fā)點。先秦時期,科技倫理形成的歷史條件已經具備,一般道德原則開始應用到科技倫理領域,產生了一些科技倫理范疇,個別科技人員的科技道德品格初步養(yǎng)成,這些都是科技倫理形成的顯著標志。全書通過對古代科技人員活動的探討,歸納出中國古代主要科學倫理規(guī)范和技術倫理規(guī)范,分析了儒家文化對古代科學倫理形成的影響,比較了儒家、墨家和道家的技術價值觀。全書深入研究了農耕文化時間觀的形成及其科技倫理意蘊,認為農耕文化時間觀是在農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調節(jié)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時間觀念系統(tǒng)。此書還闡述了中國古代生態(tài)倫理思想的文化淵源、現(xiàn)實原因、科學前提、哲學前提和主要內容。[28]盡管國內學者對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史的研究仍算是一個比較薄弱的領域。但是他們的努力研究為后繼者更加全面、更科學地把握科技倫理思想提供了線索。

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困境

現(xiàn)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大大增強了人類改造外在客體世界的能力,但同時高科技發(fā)展引發(fā)的倫理問題也逐步成為科技倫理學研究的熱點。國內學者認為有必要對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困境展開倫理學的討論。當前,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困境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1.倫理困境劉大椿指出:近代以來,科技革命與產業(yè)革命相互促進,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利用抽象的理論和實證方法,人實現(xiàn)了對自然過程的部分揭示與控制,主體的價值得以充分的彰顯。但與此同時,當科技成為人們追逐物質利益的有效手段之后,科技發(fā)展逐漸打破了傳統(tǒng)的價值信念體系,使人類進入了快速變遷的世俗化時代。他多次指出,科學與技術活動中的倫理問題己成為現(xiàn)代科學技術實踐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嚴重問題。[29]李醒民指出:“科學家應該為科學的應用承擔某種有限的道德責任,但是究竟怎么承擔或如何承擔,卻面臨諸多困境?!保?0]他以愛因斯坦為典型案例,論證了科學技術工作者的重大倫理和道德責任。這在鄒志勇的《愛因斯坦的科技倫理思想研究》一文中有所體現(xiàn)。鄒志勇指出:“李醒民從科學探索的動機、科學追求的目的、維護科學自主、捍衛(wèi)學術自由、科學活動的行為、對研究后果的意識、對科學榮譽的態(tài)度等七個方面,論述了科學家的良心及其道德內涵和加強科學技術道德建設的現(xiàn)實意義?!保?1]當然,當代科技發(fā)展引發(fā)的倫理問題也涉及科學界的學術倫理問題。有學者認為,科學界頻頻出現(xiàn)學術不端行為,建構和完善科學規(guī)范已迫在眉睫。根據(jù)科學規(guī)范的抽象程度或強弱程度、科學規(guī)范調整的對象、科學活動的階段或目標、科學家的權利和義務,提出了科學規(guī)范的具體分類,并闡述其各自的功能。[8]殷正坤在《高科技時代的和諧社會》報告中指出:高科技為一部分人創(chuàng)造了富裕而舒適的生活,卻反而進一步加劇了世界范圍內貧富兩極分化的趨勢;在高科技最為發(fā)達的國家里,它沒有被用來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事業(yè),卻反而成為推行霸權主義、屠殺無辜平民的手段;高科技發(fā)達的國家里仍然存在著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人們盲目崇拜金錢、社會風氣敗壞,許多人喪失人生理想,不重視自身的價值和尊嚴而淪為物的奴隸,這與和諧社會的價值標準相去甚遠,并認為發(fā)達的科學技術和高度的物質文明并不會必然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平、幸福、和諧的社會。[32]2.生態(tài)困境盧風在《21世紀科技的生態(tài)學轉向》報告中指出:造成生態(tài)困境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現(xiàn)代科技本身是有片面性和缺陷的”:一是設定的機械論世界觀把非人的一切都看作機械性的對象,而看不到自然事物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也看不到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二是還原論的方法論認為只要認識了構成事物的基本單元,就徹底認識了事物;三是重分析,輕綜合,過分重視對特定對象的分析、“解剖”,不重視事物與其環(huán)境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四是征服性、擴張性的技術設定只有人才是主體,非人的一切都是機械性的東西,因此只是供人類使用的工具。擴張性、征服性科技使人類空前強大,但又把人類置于巨大的危險之中。[33]史兆光在《海洋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的倫理視閾》一文中指出:“剖析海洋環(huán)境污染、海洋資源掠奪性開發(fā)、海洋技術負面效應對海洋生態(tài)平衡的影響,說明建立全球性海洋可持續(xù)開發(fā)倫理觀的必要性,即破除人類中心觀念,樹立公平原則,明確人類沒有理由剝奪海洋生物對海洋自然資源與環(huán)境享用的權利。”[34]作者其實就是對由海洋科技引發(fā)的倫理問題進行研究、探論。

查看全文

科技與倫理分析論文

1科技與倫理的關系

科學通過長期的發(fā)展,已經建立起比較成熟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倫理并不具有像科學那樣的客觀性、共同性。從科學的評價標準來看,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是對地心說的革命,是科學的巨大進步;但從中世紀歐洲的倫理觀念來看,卻違背了《圣經》的教義,不適當?shù)膫惱順藴首璧K了科學的進步。倫理的這種保守性、穩(wěn)定性、滯后性與科學的進取性、快速發(fā)展性形成鮮明的對照??茖W促進倫理的變革,使倫理更好地適應科學和時代的需要;倫理引導科學的進步,使科學更好地為人類造福??茖W界也有人擔心倫理的規(guī)范和引導會不會背離“科學自由”的原則,但實踐充分表明,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必要的適當?shù)膫惱硪?guī)范非但沒有背離科學自由的原則,反而促進了科學順利健康的發(fā)展。關于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關系的理論研究

古今中外的學者對此提出了許多看法,總結為以下四種觀點:

(1)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等同論。這種觀點認為,知識就是道德,道德也是知識,科學發(fā)現(xiàn)和技術發(fā)明本身就是道德行為,反之,愚昧無知或盲目迷信是與道德無緣的。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是第一個把知識與德行統(tǒng)一起來的人。他認為,“知識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為一種善,屬于知識的范疇。知識使人變得明智、就會有美德,相反愚昧無知是導致惡行的根源。

(2)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相斥論。這種觀點認為,科學技術發(fā)展不僅不能帶來道德進步,反而導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認為,“智慧出,有大偽”、“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只有“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才能保持道德的純潔性。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在著名的《科學和藝術的發(fā)展是敗壞了風俗還是凈化了風俗》一文中,悲觀地預言:“科學與藝術日益進步,可是人類變得越來越壞了”,“隨著科學和藝術的光芒在我們的天邊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別是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道德墮落的現(xiàn)象遍及社會各個角落,一些學者認為“道德崩潰”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他們甚至主張停止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拯救道德危機,陷入了道德決定論的誤區(qū)。

(3)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無關論。這種觀點認為,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分屬兩個不同的領域,它們有各自的研究對象和社會作用,從來也不相遇,永遠也不會發(fā)生沖突”,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英國思想家休謨把知識和科學分為“事實的知識”、“價值的知識”和“物理科學”、“精神科學”,認為道德價值觀念來自趨樂避苦的情感,理性對道德價值無能為力。德國哲學家康德也認為,科學的王國與正義的王國是不交叉的?,F(xiàn)代西方新實證主義倫理學派代表人物維特根斯坦、卡爾納普等人也認為道德不存在對錯、真?zhèn)蔚膯栴},科學也沒有善惡之分。

查看全文

關于科技倫理作用再認識

內容摘要: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直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然而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使得某些科技活動對整個社會起到負面和消極作用,為了更好的發(fā)揮科學技術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必須從多個角度進一步加強科技倫理對科技活動的引導和規(guī)范,從而使科技活動朝著更加有利于人類,有利于社會的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科學技術倫理危機科技倫理

引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已經被世界各國所共識,從人類社會生產力發(fā)展進程來看,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都是由于科學技術進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加快了社會發(fā)展的步伐,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極大滿足了人們物質文化的需要。然而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多樣性,在某些情況下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運用,也會導致惡的結果。如果失控,將會導致人類的災難,為了克服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必須更加重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作用,通過科技倫理知識普及、教育、認識,不斷深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影響,規(guī)范人們的科技行為,使人們的科技活動產生善的結果。

一科技活動引發(fā)的倫理危機

人們說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實科學技術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只不過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的當事人對于利益的不同考慮和追求,才導致了科學技術所產生的兩種不同結果。一項科學成果,一種技術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來為人類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滿足某些人的邪惡需要??茖W技術,尤其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并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們的良好愿望行事,于是在發(fā)展過程中,給人類生存、社會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查看全文

關于科技倫理作用再認識

內容摘要: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直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然而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使得某些科技活動對整個社會起到負面和消極作用,為了更好的發(fā)揮科學技術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必須從多個角度進一步加強科技倫理對科技活動的引導和規(guī)范,從而使科技活動朝著更加有利于人類,有利于社會的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科學技術倫理危機科技倫理

引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已經被世界各國所共識,從人類社會生產力發(fā)展進程來看,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都是由于科學技術進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加快了社會發(fā)展的步伐,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極大滿足了人們物質文化的需要。然而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多樣性,在某些情況下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運用,也會導致惡的結果。如果失控,將會導致人類的災難,為了克服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必須更加重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作用,通過科技倫理知識普及、教育、認識,不斷深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影響,規(guī)范人們的科技行為,使人們的科技活動產生善的結果。

一科技活動引發(fā)的倫理危機

人們說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實科學技術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只不過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的當事人對于利益的不同考慮和追求,才導致了科學技術所產生的兩種不同結果。一項科學成果,一種技術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來為人類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滿足某些人的邪惡需要。科學技術,尤其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并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們的良好愿望行事,于是在發(fā)展過程中,給人類生存、社會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查看全文

科技倫理思想分析論文

馬克思指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認為應該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后意義上的革命力量。”[2]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萍碱I域的革命性變革,不僅通過推動生產力發(fā)展有力地作用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而且必將深刻地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格局。在已經過去的20世紀,由于知識不斷更新,科技突飛猛進,世界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進入21世紀,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和技術發(fā)明,特別是高科技的不斷涌現(xiàn)及其產業(yè)化,將會對世界的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由于生產方式變革引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也將是巨大的。

科學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人類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學技術在實際運用中所產生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工業(yè)的發(fā)展帶來的水體和空氣污染問題,大規(guī)模開墾和過度放牧造成的森林與草原的生態(tài)破壞問題,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發(fā)展所引起的人類自身尊嚴、健康、遺傳以及生態(tài)安全和環(huán)境保護等倫理問題,等等,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關注。******同志指出:“在21世紀,科技倫理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核心問題是,科學技術進步應服務于全人類,服務于世界和平、發(fā)展與進步的崇高事業(yè),而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學倫理,尊重并合理保護知識產權,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利用實行符合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導,是21世紀人們應該注重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盵3]******同志這一具有前瞻性的科學論斷,深刻地闡明了科學技術工作的價值目標和善惡標準,是建構社會主義科技倫理體系的核心內容。

1.科學技術要服務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于人類的進步事業(yè)

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于人類。為全人類服務是科技倫理的核心內容。1946年,世界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宗旨規(guī)定,充分利用科學,促進和平和人類幸福,尤其要保證科學應用,要有利于解決當前的迫切問題。1949年,國際科學協(xié)會聯(lián)合理事會通過的《科學家憲章》中,對科學家的義務和責任也作了明確規(guī)定: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為科學家的影響力,用最有益于人類的方法促進科學的發(fā)展,防止對科學的錯誤利用??茖W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對它的運用則是必須做出價值評價。******同志在接受美國《科學雜志》主編采訪時鄭重地指出:“科學自由的原則一定要堅持,但科學的發(fā)展要為人類服務,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彼€指出:“我們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為了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和平,實現(xiàn)最大多數(shù)人民的利益。”[4]“科學技術門類眾多,服務對象廣泛,但是為經濟建設服務,要擺在首要的地位?!盵5]這就為科學技術的價值取向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即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必須維護人類的利益,為經濟建設服務,施善于廣大人民。在我國,科技工作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要適應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轉變觀念,改革體制,充分發(fā)揮市場導向的作用,加強科技與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聯(lián)系,努力使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現(xiàn)實生產力,更好地為促進我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服務,為實現(xiàn)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服務。科技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在認識自然和社會的基礎上,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萍脊ぷ髦挥邪熏F(xiàn)代化經濟建設作為自己的主戰(zhàn)場,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的現(xiàn)實需要,為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服務,才能取得不竭的動力資源,也才能最終實現(xiàn)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

2.弘揚創(chuàng)新精神,勇攀科技高峰

******同志在多次講話中反復強調:“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的動力?!保ā度嗣袢請蟆?,1995年6月5日)科學技術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產物,是認識與改造世界的智慧結晶,尤其需要發(fā)揚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新的精神,正如******同志所指出的,“科學的本質就是創(chuàng)新,是不斷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背缟锌茖W,弘揚科學精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