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行為危害的結果與作用
時間:2022-12-31 11:48:00
導語:漫談行為危害的結果與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危害結果的地位
在刑法理論上,存在著危害結果是否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的對立。
一種觀點認為害結果并非獨立的要素,它包括在行為概念之中。例如,我國臺灣學者林山田認為,法概念上所謂之行為乃指生于意思所主宰支配之人類行止,且此形諸于客觀可見之行與靜止,必須引致外界發(fā)生具有刑法重要性之結果。[1]這種觀點就是認為一定的結果于行為的構成要素,沒有危害結果,就不是刑法意義上的行為.另一種觀點認為危害果具有獨立性,是犯罪構成的獨立要素,并不包含在行為概念之中。這是因為刑法上行為以基于意思支配的身體動靜為必要,至于這種意思活動是否會造成或者事實上是造成危害結果,可以不問。[2]
大陸法系中“在危害結果是否具有獨立性問題上,存在著客觀主義學派的結果無值論和主觀主義的行為無價值論的之爭?!盵3]在二戰(zhàn)以后的日本刑法理論中,存在著果無價值論與行為無價值論的對立。從對立的歷史來看,在歐洲,古典學派(客觀主刑法學)和近代學派(主觀主義刑法學)進行了綿延幾十年、席卷眾多刑法學者、牽到學法學各個領域的“學派之爭”。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之后,就逐漸開始趨向平息但是,古典學派和近代學派的對立形式發(fā)生了變化,逐漸轉變?yōu)楝F在所說的結果無價論和行為無價值論的對立。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在客觀主義刑法學的內部,受威澤爾的目的行為論影響的行為無價值論逐漸興起,到了上個世紀六十代之后,作為與行為無價值論相對立的結果無價值論逐漸展開了,并進行了反復的討論。[4]近些年來,國內刑法學界也有不少學者加入到討論中來,并結合我國的刑法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也有利于對我國刑法理論中“危害結果”的理解。
在對危害結果的認識上,結果無價值論認為危害結果是獨立的,不須依附于行為存在,危害結果體現了行為的客觀的“害”:行為無價值認為危害結果是依附于行為的,且只能表明行為的性質,也只有行為才足以體現行為人主觀的“惡”。[5]在我國刑法理論研究中,對危害結果的理解較為全面,這有利于解釋犯罪的結果無價值.在行為犯、未遂犯、情節(jié)犯等不要求結果作為成立條件的犯罪中,雖然立法者側重于犯罪的行為無價值,但并不意味著就不存在任何危害結果。例如我國《刑法》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边@里的“損害”就是不作為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其刑法上也是有意義的。行為無價值論者就是否定“結果”是不法的共同要素。正是因為其沒有認識到上述犯罪中非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從而片面地把立法者的機能性取舍(即行為無價值)當做不法的惟一本質。結果無價值論為了使法益的結果在不法中具備普遍的概括力,就對法益概念進行了抽象化的處理,以否認行為無價值或將行為無價值將為法益侵害的一部分,如結果不僅是現實發(fā)生的結果,也必須考慮行為的方法、樣態(tài)。但這種情形下考慮的方法、樣態(tài)只具有法益侵害的一般危險性,而未把其反倫理性、行為無價值性也原樣考慮進去。這就對結果無價值進行了過分擴大和籠統(tǒng)地理解,是不妥當的。
我國理論界實際上傾向于行為無價值論,但是犯罪是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整體,是行為和結果的有機統(tǒng)一整體,我們既要反對依據行為進行定罪的主觀歸罪,也要反對完全以客觀危害進行定罪的客觀歸罪。筆者同意這一觀點:行為和結果還是有區(qū)別的,行為只是行為人基于意思決定而形諸于外的一種身體舉止,至于這種舉止發(fā)生如何之外界變動,則超出了行為的范圍,進入了結果的領域。刑法中的危害結果具有其相對獨立性的價值。
二、危害結果的作用
危害結果雖然不是任何犯罪構成之必備要素,但是,危害結果在犯罪論體系和刑論體系中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危害結果與定罪
1.區(qū)分罪與非罪
在某些犯罪構成中,當刑法規(guī)范把危害結果規(guī)定為某種犯罪構成的客觀要素時,害結果是否發(fā)生,決定著改種犯罪能否成立。在這種情況下,危害結果的有無成為區(qū)罪與非罪的重要標志。
我國現行刑法規(guī)定的四百多個具體罪名中,有部分罪的犯罪構成,刑法規(guī)定必須以發(fā)生危害結果為要件,具體說來,包括下列幾種情況:(1)法律條文明確規(guī)定某種具體的有形的危害結果為構成犯罪的要件。例如,《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guī)定的交通肇事罪,第一百三十四條規(guī)定的重大責任事故罪,第一百三十六條規(guī)定的危險物品肇事罪,第二百三十五條規(guī)定的過失致人重傷罪,第三百九十七條玩忽職守罪,等等。這些犯罪的結果,都是指人身的傷害、死亡或者公私財產的損失,如果沒有產生法定的危害結果,就不構成上述犯罪。(2)刑法條文明確規(guī)定,以犯罪行為造成某種有形的損害結果之可能性或危險性,作為犯罪構成之要件的。例如,《刑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規(guī)定的要構成破壞交通工具罪,必須是破壞火車、汽車、電車、船只、飛機,“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船只、飛機發(fā)生傾覆、毀壞危險”,.《刑法》第三百三十二條規(guī)定:“違反國境衛(wèi)生檢疫規(guī)定,引起檢疫傳播或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才能構成妨害國境衛(wèi)生檢疫罪。對于這類犯罪來說,是否造成了產生了法定損害結果的現實可能性或危險性,是區(qū)分罪與非罪的具體標準。(3)刑法條文上未寫明危害結果,但該罪是能夠造成有形的、物質性損害結果的。例如,《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guī)定的故意殺人罪,雖然條文中并未寫明以死亡為要件,但是,從法理上分析,從社會一般人的立場出發(fā),可知只有造成被害人死亡,才能視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因此,殺人行為能夠造成的結果是有形的,而且只有造成被害人死亡,才完整地表現出故意殺人罪的社會危害性.
2.區(qū)分此罪與彼罪
危害結果是否發(fā)生及程度的輕重,在某些法定情況下是區(qū)分此罪與彼罪的標準。例如,根據《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規(guī)定,聚眾斗毆未致人重傷、死亡的,是聚眾斗毆罪,致人重傷、死亡的,則構成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條規(guī)定:“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guī)定定罪從重處罰”。據此,刑訊逼供與暴力逼取證言行為,如果發(fā)生了致人傷殘、死亡的結果,就應分別認定為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并從重處罰。還有一種情況,行為人即使實施了相同的犯罪行為,但由于結果的不同,因而確定的罪名也會不同。如《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規(guī)定的過失致人死亡罪和第二百三十四條規(guī)定的過失重傷罪之間就是這種情況。例如,甲在擦拭其獵槍時忘記取出槍膛里的子彈,誤觸扳機,將其鄰居乙打成重傷,則應定為過失致人重傷罪;如果無處誤觸扳機,將乙打死了,則應當定為過失致人死亡罪。二者的差距僅僅是犯罪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危害結果的內容不同可能成為此罪與彼罪的標準。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只有在律明文規(guī)定的情況下,危害結果才具有這一功能。
3.確定一罪與數罪
確定行為人的罪數,也是定罪要解決的問題。危害結果在確定罪數中的作用主要現在:(1)危害結果與法規(guī)競合的關系。法規(guī)競合,指行為人實施一個犯罪行為同時犯數個在犯罪構成上具有包容關系的刑法規(guī)范,只適用其中一個刑法規(guī)范的情況。合數個犯罪構成的行為,因為是基于一個罪過實施一個危害社會的行為,因此只能定罪。刑法中存在著多種類型競合關系的法規(guī),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類就是結果犯與手段的競合。結果犯與手段犯的競合,就是某一行為本身觸犯一個法條,符合一個犯罪構而這一行為產生的危害結果又觸犯另一法條,符合另一個犯罪構成。例如,甲出于搶槍支、彈藥的故意,實施了搶劫槍支彈藥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第一百二十七第二款規(guī)定的搶劫槍支、彈藥罪和第二百六十三條規(guī)定的搶劫罪,而搶劫罪的構成包了搶劫槍支、彈藥罪。依據法規(guī)競合適用“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和“重法優(yōu)于輕法”原則,甲的行為實際上只構成搶劫槍支、彈藥罪。(2)危害結果與牽連犯的關系。牽犯在刑法理論中屬于處斷的一罪,是指“以實施某一犯罪為目的,其方法行為或結果為又觸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態(tài)”。.這里的危害結果與法規(guī)競合中的犯罪結果僅僅作為后果存在。牽連犯中盡管有數個行為,符合數個罪名,但因為其犯罪的目的只有一個并且前行為是后行為的必經階段,后一行為是前一行為的結果。在這里確定危害結果犯罪行為是否具有牽連關系就成為區(qū)分一罪與數罪的關鍵了。
(二)危害結果與量刑
刑法學界對其在犯罪構成中的地位一直存在“必備要素說”和“選擇要素說”的分歧。表現在危害結果與量刑的關系上,也表現出兩派觀點。觀點一:在一切犯罪中,危害結果不僅是影響定罪,也是影響量刑的重要因素。因為危害結果是反映社會危害性的事實現象,刑罰必須與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所以,危害結果必然影響量刑。[6]觀點二:在大多數犯罪中,危害結果的輕重,影響量刑的輕重。[7]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
作為刑法三大基本原則之一的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對犯罪分子量刑時,應根據其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大小相適應。這一原則體現在立法上,就是要確立一個科學的刑罰體系,各種刑罰方法由輕及重按次序排列,并且各個刑罰方法要互相銜接,結構嚴謹,主附配合:體現在司法中,就是要求法院根據罪行準確定罪、適當量刑。危害結果是決定罪行輕重的重要因素,它從客觀方面反映出罪行的輕重,可見,危害結果在量刑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危害結果對量刑的影響作用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作為法定的量刑情節(jié)存在。在《刑法》總則中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guī)定了:“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減輕處罰。”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梢?,未發(fā)生危害結果的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刑法規(guī)定了從寬處罰。
2.作為酌定的量刑情節(jié)存在。在刑法沒有將危害結果作為法定刑升格條件和法定量刑情節(jié)時,司法實踐中,危害結果便作為酌定的量刑情節(jié)。例如,同是故意損毀文物罪,一個人使大量的珍貴文物遭受破壞,一個使少量的珍貴文物遭受破壞,這便是人民法院在量刑時應當考慮的酌定情節(jié)。
3.依危害結果的大小、輕重作為選擇法定刑的根據?!缎谭ā贩謩t中的有些罪名規(guī)定了不同的量刑幅度,依據罪刑相適應原則,作出不同的量刑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