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新課程教學應用活動元教學論文

時間:2022-09-10 02:42:00

導語:化學新課程教學應用活動元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學新課程教學應用活動元教學論文

摘要:根據(jù)活動元教學設計原理,教師將教學設計的重點從關注教師的“教”轉移到關注學生高度參與的學習“活動”,根據(jù)教學資源情況,每節(jié)課設計一個或幾個活動元,形成課堂活動流,通過這些學習活動使學生達到三維教學目標。行動研究表明,活動元教學設計是一種高效、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新型教學設計方法,在化學新課程中應用可取得較好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活動元;教學設計

在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課程理念,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從過多的接受學習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方向轉變,如何快速而有效地開展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學活動,是進行新課程教學的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們的行動研究表明,根據(jù)化學新課程的特點,利用活動元教學設計原理,教師根據(jù)教學資源和學生情況,將教學設計的重點從關注“教”到關注學生參與“活動”,設計一個或幾個活動元,形成課堂活動流,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活動元教學設計是一種高效、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新型教學設計方法。

一、活動元教學[1]

(一)活動元

活動元是指在教學中為完成某一學習任務中的一個或幾個子任務而進行的相對獨立的學習活動。這種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任務為背景來進行的。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改革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2]從中我們不難得出,要實現(xiàn)新課程目標,就要改變以往的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的教學,要利用各種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使他們在活動中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活動中搜集和處理信息;在活動中得到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在活動中交流與合作;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因此組織好課內(nèi)外的學生學習活動是能否實現(xiàn)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一環(huán)。

活動元就是將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學生活動抽取出來,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元素或一個環(huán)節(jié)來使用,在設計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1.活動元必須是以學生活動為中心,以學生接受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為基礎進行的一組活動。如課堂化學實驗探究活動是讓學生在分組和實驗室條件下自由探究某物質(zhì)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研究某一化學問題進行的活動。

2.每個活動元必須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學生在此任務驅動下進行學習活動。

3.每個活動元必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是學生認識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活動元模式

活動元模式是指將活動元進行分類,從中抽取出同一類活動元的教學程序,將這些活動元進行抽象、提煉出共同的、可操作的步驟,以利活動元的設計和使用。

活動元模式設計的要點為:

1.活動元模式是由一組同類的活動元,將其共同可操作的步驟抽取出來而形成的。如分組實驗探究、課堂實驗探究和課外實驗探究都可以提取出相似的操作步驟:(1)獲得任務;(2)實驗探索;(3)記錄和分析結果;(4)得出結論和反思。

2.一種活動元模式可代表一個或多個活動元。其步驟的提取主要來源于學生主體的活動過程。

(三)活動元模式庫

活動元模式庫是指按一定規(guī)律將活動元模式進行組織和分類。每個教師都可根據(jù)自己教學的特點、風格,自己擁有資源的情況以及學生集體的不同,形成自己獨特的活動元模式庫。

經(jīng)過實踐研究,我們認為,可按如下形式進行組織和分類,形成一個較為通用的活動元模式庫,每個教師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甚至重新規(guī)劃。每個項目和其子項均可進行調(diào)整。常用的活動元模式庫的組織如表1所示,為節(jié)約篇幅,我們僅列出活動元模式庫的一級項目及其說明。

我們知道,每一個教師的教學風格、所面對的學生和所擁有的教學資源都是不一樣的,這樣每個教師都應該根據(jù)通用的活動元模式庫建立適合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這樣才能根據(jù)每個教師的教學小環(huán)境建立最優(yōu)化的教學體系。

二、活動元教學設計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提取自己活動元模式庫中的活動元模式,根據(jù)教材特點、教學資源情況、學生實際等因素進行活動元設計,再將一個或幾個活動元有機組成課堂活動方案的過程稱為活動元教學設計。

(一)活動元教學設計流程

根據(jù)教學設計的原理和活動元教學設計的研究成果,我們提出了如下活動元教學設計的系統(tǒng)流程,以方便教師進行活動元教學設計。

──活動元選取或創(chuàng)新設計

──活動元組合

──各活動情境和任務設計

──利用教學設計模板,組成教學設計案學生情況分析教師情況分析資源情況分析教材情況分析活動元庫分析

(二)活動元教學設計方法

1.理論基礎

教學系統(tǒng)是由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多種要素構成的。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系統(tǒng)的方法對這些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計劃,這就是教學設計?;顒釉虒W設計是教學設計的新發(fā)展,它仍然將教學的諸要素連接起來考慮,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以改善教育教學質(zhì)量。[3]其理論基礎源于教學設計理論,其中不同或改進之處有以下幾點。

●強調(diào)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設計過程中,繼承了系統(tǒng)論的觀點,但突出學習主體的合作、學生主體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利用各種活動使學生的學習符合新課程的要求,為完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課程目標服務。

●設計的重點從設計教師的“教”轉移到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上。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主要是設計教師的“教”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利用教學系統(tǒng)的各個要素進行“教”的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的作業(yè)和教學評價等。而活動元教學設計主要是利用系統(tǒng)的觀點進行學生“學”的活動設計,從活動中達到教和學的目的,實現(xiàn)課程目標。

●建立系統(tǒng)單元的觀點(活動元),使教學設計的系統(tǒng)落到實處。在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中,教師主要是按系統(tǒng)的觀點進行教學設計,可操作性并不強?;顒釉虒W設計倡導每一個教師形成自己獨特的“活動元模式庫”。教學設計時教師可在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中調(diào)用、形成活動元,迅速完成一節(jié)課的設計。

●強調(diào)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后,對教學的反思和對自己“活動元模式庫”的優(yōu)化和調(diào)整,進而形成自己組織教學活動的風格。

2.設計原則

在進行活動元教學設計時,為達到設計中體現(xiàn)學生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體現(xiàn)活動元教學設計理念。在進行教學實踐中我們初步提出了如下一些教學原則。[1]

●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原則:在設計中必須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教學原則,體現(xiàn)學習者也是教學的參與者這一設計思想,這是本教學設計方法的關鍵。

●以活動流方式進行教學設計的原則:活動元教學設計是以一個一個的活動單元(活動元)來開展教和學的過程的,這些活動流來源于每個教師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中的一個個“活動元模式”,結合系統(tǒng)分析后設計而成的“活動元"。而這些活動元模式大多數(shù)是經(jīng)過檢驗的,有的是經(jīng)過了多次優(yōu)化后形成的。

●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足夠的教學資源原則:教師在學生活動中是合作者、參與者、服務者和資源提供者,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努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供足夠的資源,設計中要想辦法(甚至使用有創(chuàng)造性的代用品)來滿足學生進行學習所需的資源。

●任務及任務體系合理原則:每節(jié)課有明確的學習任務,組成每節(jié)課的活動元有自己的學習任務,這樣一個任務體系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可能性,使學生在一定的努力下能完成相關任務,達到學習效果。

3.設計方法

活動元教學設計要按照系統(tǒng)的觀點,對整個活動進行系統(tǒng)分析,同時分析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的情況,從中選出合適的活動元模式,并組成合理的活動流系列。使用活動元設計的活動流的例子如下。

案例1:引入活動/探究活動/展示活動/完成任務或小結活動

案例2:合作學習活動/展示活動/評價活動

案例3:自主學習活動/展示活動/完成任務活動

4.方案的評價

活動元教學設計方案的評價,主要根據(jù)教學設計理論中的評價理論和本方法中特殊的理論要點和設計原則來進行評價。主要有如下評價因素。

●教學對學習結果產(chǎn)生的影響因素:教學方案在培養(yǎng)或促進學生的多元智能的發(fā)展上產(chǎn)生了哪些積極的影響,對這些結果變量進行測量或觀測可對方案進行有效性評價。

●活動的過程對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因素:教學結果不但要注意最終的結果,還要對活動過程中學生發(fā)揮的作用進行觀測和評估。

●活動中資源利用促使學生發(fā)展的因素:這種設計方案對現(xiàn)有教學資源利用是否達到可能的最大值,也是對方案進行評價的重要方面。一個好的方案,能整合盡可能多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活動服務。

●師生能力傾向優(yōu)化因素:教學設計是否能將特定教師和學生的能力傾向發(fā)揮到最大的作用。同時對能力傾向的培養(yǎng)也達到最優(yōu)的效果。

●教學思想貫徹因素:活動元教學設計的中心在于以學生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整個設計是否體現(xiàn)這一因素也是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活動元教學設計案例和分析

三、展望

活動元教學是課程改革百花園中的一朵新花,它只是進行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一種方法,相信還有許多的教學方法正在研究或正在發(fā)現(xiàn)。本研究僅僅是一個初步的成果,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如何較好地建立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在活動元教學中如何照顧各種層次的學生、農(nóng)村學校如何更好使用活動元教學等問題,均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本研究使我們的教學設計從“教”的設計轉變?yōu)椤皩W生活動的設計”,這一教學思想,在實踐中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們期待更多的教師加入到我們的研究中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為教育設計理論的本土化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傅興春.新課程活動元教學設計與教學原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12,56—68.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教基[2001]17號.

[3]RM加涅,等.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