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理論在體育教學的作用試析論文
時間:2022-09-15 11:36:00
導語:歸因理論在體育教學的作用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在教學中運用歸因理論,從學生自我掌握技能的成敗因素以及該理論對教師要求兩方面,論述了這兩者相互獨立、相互交織的關系,同時強調師生均要善于自我歸因,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學質童及自身素質。
自70年代初開始,教學模式的研究日益受到心理工作者的重視。他們對研究一切事物的成功與失敗、建立的目標與成績結果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人的探討,并采用了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來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得到了顯著的效果。因此,心理工作者對歸因理論的研究從此也就活躍起來了,范圍也愈來愈擴大,深人到各領域。
歸因理論的大部分內容能運用于體育運之中。因此,不少體育工作者都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加以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用歸因理論專門來對公共體育課的研究,目前在國內尚不多見。
1歸因理論定義及其分類
所謂歸因理論(又稱歸屬學說),它是人們解釋他人或自己行為因果關系的信息理論。例如:“他這堂課為什么收效不大”,“我這堂課為什么收效不大”。顯然歸因理論觀察的是個體的得與失的關系。所以在教學中只有認真分析行為的動因,才能不斷總結經驗,逐漸提高教學效果。
美國心理學家溫納(B.Weiner)把歸因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情景歸因:指個人行為的根本原因來自外部環(huán)境(社會條件);第二類是個人傾向歸因。第一類是行為的根本原因,來自內部本身的特點(興趣、態(tài)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歸因:當學生技術動作掌握不好時,如果是教師要求過高、過嚴,則屬于情景歸因(屬來自社會條件);如果是學生自己學習積極性不高,態(tài)度不好,則屬于個人傾向的歸因(屬來自內部條件)。
2掌握技能成功與失敗的歸因因素
在此我們把學生掌握技能好稱為成功,反之稱失敗。
這里值得提出的是溫納等人在70年代中期的研究中,首先把成功與失敗的歸因歸結于個人能力、自己所做的努力程度、工作任務的難度以及“運氣”4個因素,并從控制性和穩(wěn)定性兩個范疇來劃分,列出了這樣一個關系表(見表1)。
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屬于一個內部的穩(wěn)定的因素。國內有人從運動競賽的角度出發(fā),對此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但是運用于公體教學,我認為還存在不足之處。因為影響公體課教學質量高低是多方面的,只有充分地把各種影響因素都考慮進去,分析問題才能更為完善(見表2).公務員之家
從表2可以得知:影響學生技能成敗的因素很多。但是,學生學完每一項練習之后,對自己的成績歸因分析,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把成績差的原因歸于內部(個體)造成.如能力差,努力不夠,表示以后要多接受教師的指教;二是把成績差的原因歸因于外部(社會)造成,如“教材難”、“教師教不好”等等,不愿以后自己努力。這說明了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認識態(tài)度是有差別的。但理論與實踐都證明了:有意識的自我努力是眾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受意識的穩(wěn)定性控制的,學生若學習過程中,只有努力了,才能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同時提高他們的運動水平。所以它是占第一位的,它可以排除一切不良的影響,其他因素只是為個體創(chuàng)造條件的,為個體服務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長期保持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不斷地努力學習。
另外,是否僅僅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努力不夠,或僅僅強調學生要不斷努力,就能取得學習的成功呢?
我認為應這樣回答:要使學生取得成功,就應該不斷地使他們感覺到他們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并不斷給予他們成功的反饋,才能使他們的努力堅持下去,不斷地取得成功。因為一味強調學生努力,不對他們的成績給予及時的反饋,那么盡管他們已取得了一些進步,他可能還認為自己努力不夠,甚至懷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效。所以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每個學生進行分析歸因,對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使學生通過自己努力能如愿以償,由此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3歸因理論對教師的啟示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現(xiàn)在公體課中多數(shù)學生的運動能力較差,有的甚至沒有一點基礎。所以他們對體育課的認識有不足現(xiàn)象,學習的態(tài)度也不一樣,大致分為積極的、一般的和消極的三種。下面我們來分析:
有的學生常常憑情緒上課,高興起來勁頭很大,有的則不然,并且課前常在教師面前表現(xiàn)有如何身體不適,尋找借口在課中不努力,以致造成注意力分散,情緒低落;也有的學生特別是那些不愛運動的女學生,一談到體育課就搖頭,對運動技術缺乏足夠的信心,總認為教材不適或自己沒有運動才能;另外有的人心理上存在著一些其他的觀念(如對體育課的偏見),所以努力程度也就不夠(這兩種均為消極因素)。因此,這些學生多數(shù)認為掌握不好技能是外部因素干擾所致,也埋怨自己“運氣”不佳。當然也有部分學生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內部因素)。他們有時對某個技術動作掌握較好認為是“運氣”好。所以形成這些心理的因素并非一二。但我們說這些學生課上是否就始終是被動地做練習呢?不是的。這些大學生都有較高的自我評價能力,他們會思考自己在一定的條件下為什么完成得好或差,然后根據(jù)自己的意向來確定自己下一步該如何做。另外也有些學生則不管內在還是外在的因素,自己所考慮的是如何來上好每堂課,爭取多學些知識技能(積極因素),所以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他們把成功往往歸因于內在因素,有的人也認為是嚴格執(zhí)教的結果(外部因素)。同時他們也認為課上情緒的“高”或“低”也是練習收效的重要因素,當他們有時課上情緒不穩(wěn)定而收效不大或失敗時,也常常把失利原因歸因于內部因素,很少歸于外界環(huán)境。因此我們說后者這樣的學生掌握運動技能較全面,因為他們對體育課很少出現(xiàn)焦慮,學習也就努力些,收獲則大些。
根據(jù)上述特點,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練習成敗應歸因多種原因,不能簡單歸咎于一二個問題。導致成敗原因不僅在情緒方面有其特殊性,還應根據(jù)相對暫時發(fā)生的情況而波動,如天氣、學生課上的暫時心情,還有同伴的努力和情緒都會引起他們在課堂中成敗的變化。這就是說,那些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和外在的原因會影響學習效果。所以課前教師應多了解學生的情況,幫助學生避免可能導致不利的外在原因發(fā)生。例如:學生反映這堂課教材太難了,一方面要告訴學生實際情況并不是像他們想的那樣令人生畏,另一方面應立即判明事情的真實情況,教材確實訂得過高(教師內部的),那要進行修改,如果學生只是隨口說說而已(教師外部的),應堅持原則??傊?,這時教師不能只限于全班性的鼓動,還應盡可能接近每個學生,了解學生對練習的學習動機,特別是那些上課持消極態(tài)度的學生更應該加以關心,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且可達到的目標。教師在找學生談話時,應注意多強調讓學生努力為主,由此提高他們對體育課的認識,端正學習態(tài)度。教育他們要少考慮外界影響(如不相干的小傷病等等),多考慮在課上應如何開動腦筋,發(fā)揮自己應有的水平,掌握運動技能,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想轉變過來,逐漸形成體育課上所需要的思想品質。
另外,教師自己也要善于加強自我歸因(即做個人傾向的歸因)。當學生練習有不順利時,不要老是責怪學生不努力或能力差,首先要自己檢查一下自己的教法是否科學,是否按照教學原則進行的,然后再分析歸因學生。當學生對動作掌握得較好時,教師切記也要進行自我歸因,總結自己的優(yōu)點在哪,還有什么不足,以便積累經驗,為以后的教學提供方便。在可能的條件下,教師也要讓學生自己學會能自我歸因,分析解決問題,配合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