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與人文精神多元觀照
時間:2022-04-27 06:04:00
導語:藝術教育與人文精神多元觀照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大師豐子愷先生說:“道德與藝術異途同歸,所差異者,道德由于意志,藝術由于感情?!彼囆g作為一種人類所特有的精神和文化現(xiàn)象,也是人文精神的載體,是人類歷史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人類的世代繁衍和文明更替中一直占據(jù)重要的地位。藝術教育則是對人類藝術進行傳承、發(fā)揚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影響人、教育人的有效途徑?!八囆g教育存在的理由,并不是它能幫助其他教育做點什么,而是它能做些其他教育不能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恰恰又是素質教育和人的發(fā)展所不可缺少的?!敝腥A民族有著悠久的人文傳統(tǒng)?!兑捉?jīng)•賁卦》中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里的“人文”指人的紋飾,也指禮儀,意指各種文明、文化現(xiàn)象,如詩、禮、樂等;同時還指為人之道或社會規(guī)范。在西方,“人文”一詞最早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指人性、教養(yǎng)。其衍生的“人文精神”通常譯為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是一種人類普遍的自我關懷,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guī)范;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xiàn)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xiàn)。經(jīng)研究表明,目前許多大學在藝術教育與人文精神教育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許多高校對藝術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不太明確,缺乏系統(tǒng)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實施途徑,缺乏科學的管理和充足的師資;高校迫于就業(yè)壓力,在對學生進行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對他們的文學修養(yǎng)、藝術欣賞力、文學批判力以及其他藝術素質的培養(yǎng);許多當代大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不夠明確,人文素質普遍低下,考上大學后貪圖玩樂,逐漸失去了奮斗的目標和動力;大學生不僅文學知識欠缺、審美能力不足,藝術知識也相當欠缺,藝術修養(yǎng)普遍不高。面對如此形勢,如何深入挖掘藝術教育與大學人文精神的內在關聯(lián),從而有效地加以整合并形成教育合力,對弘揚大學藝術氛圍、優(yōu)化大學人文環(huán)境和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具有深遠影響。
一、提倡藝術教育育人與注重人文精神育人的現(xiàn)實觀照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1999年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tǒng)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將美育(藝術教育)正式列入黨的教育方針,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在學校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大學美學教授董學文先生說:“藝術教育說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簡明地說,是‘修養(yǎng)’的教育,是‘靈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彼J為藝術教育的實質恰恰是通過情感與心理中介的訓練和培養(yǎng),達到影響人的審美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目的。因此,藝術教育在決定人的心理內容和發(fā)展水平上,在彌補人的素質缺陷上,在促進人的健康的心理要素成熟上,有著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從本質上講,藝術教育即是審美教育,這是其終極目標與價值所在,已為眾人所共識。德國近代美學家席勒把“藝術教育是人類靈魂的凈化劑”這一觀念推向極致。他認為人由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由沒有靈魂的動物變成擁有靈魂的個體,中間必須架起一座橋梁,那就是藝術審美教育。感性的人必須首先成為審美的人,而審美的人又必須由藝術來塑造和培養(yǎng)。他還認為藝術是人類理想的表現(xiàn),“藝術跟科學一樣,與一切積極的存在和一切人的習俗都沒有瓜葛,兩者都享有絕對的豁免權,不受人的專斷……哲學家和藝術家就表明他們是致力于把真和美注入蕓蕓眾生的心靈深處”。也正是因為藝術抒發(fā)的情感大多是美好的,所傳遞的信息大多有愛的存在,所以,它可以滌蕩人類的靈魂,諸如美妙的音樂、精美的繪畫、優(yōu)美的舞姿、超逸的書法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人品的價值觀,注重學養(yǎng)為先的人文思想,倡導“人成藝成”,此皆為中華文化之精髓,是我們要繼承并弘揚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國畫大師潘天壽一直以儒家的“士先器識而后文藝”的思想作為人生準則,他有著樸素的傳統(tǒng)人文主義的文化觀,主張“人需要有精神生活,精神寄托”,他認為“品格不高,落墨無法”,強調人品與畫品的統(tǒng)一性,要有道德并有功于國家、民族與社會,因為“民族繪畫的發(fā)展,對培養(yǎng)民族獨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觀念,是有重要意義的”。這其實就是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大學在進行人文精神教育中恰恰可以有效利用藝術教育在人文精神傳達上的優(yōu)勢,對學生開展廣泛的或者廣義概念上的藝術教育。而大學的人文育人理念要能在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就要充分利用學生所參與的每一項活動,對他們進行藝術的真、善、美教育及文化熏陶,讓他們在更為寬容的空間和時間中得到最為豐富的精神享受。大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或個人的藝術教育交流活動,可以不斷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使心靈得到安寧,達到更高層次的審美境界,對人生會更加積極地追求。藝術和藝術教育的綜合影響,既促進了大學生的人格完善,也實現(xiàn)了藝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和諧統(tǒng)一。
二、提升大學生人文品格與構建大學人文品格的現(xiàn)實關照
大學生人文品格與大學人文品格是個體與整體的關系,而后者的“形成與塑造直接折射著大學的文化內涵與文化氣質”,其核心便是精神品格,其次,便是文化意識與人文修養(yǎng),這是人格品質魅力的提升。當代大學人文品格的構建,一定要注意學科間的架構,藝術學科必須加強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聯(lián)系與整合。創(chuàng)設多樣廣泛的社會、文化情景,引導大學生領悟人類社會和藝術文明的極大豐富性,使大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內就能夠多方位地認識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研究藝術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從而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藝術人文素養(yǎng)和應對多元文化的能力。大學文化除了主體的課堂教育教學之外,更有極其廣袤的知識積累、能力提高和思維創(chuàng)造的空間,這便是大學文化需要著力打造的部分。而藝術教育對這一領域的滲透力是巨大的,或者說,它在大學人文教育中是大有可為的。而在大學人文教育過程中,對優(yōu)秀的藝術產(chǎn)品的推介對于營造誠實、勤奮、純凈的學術風氣也起到了影響作用。藝術的生命即是創(chuàng)造,藝術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故而,它與偽學術的不思進取是涇渭分明的。大學和大學生都承載著傳播社會文化的責任,藝術的創(chuàng)新精神對啟發(fā)大學生的學術品格作用巨大,這與學術品格和藝術品格的實質及其責任也是不謀而合的。所以,在大學人文教育中發(fā)揚藝術教育的滲透力、影響力,循序漸進地提升大學生的藝術品格、精神品格以及學術品格,這對于大學生的人文品格的塑造及大學的人文品格提升都將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
三、完善大眾藝術素養(yǎng)與傳播多元人文精神的現(xiàn)實觀照
在科學高度發(fā)達、物質生活高度豐富的今天,人們在享受著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也在享用著精神文明的成果。大學作為集聚著相當數(shù)量高智商、高水平人才的特定場所,其文化內涵也必定十分廣博。因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學不僅是教學科研成績卓著,更多的是體現(xiàn)在其整體文化內涵的蔓延和影響。大學文化內涵始終脫離不了大學生群體的整體素質,其中審美素養(yǎng)便是大學生文化素質的評價標準之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中國大眾的藝術審美有正在往追求感官化、消閑化、娛樂化演變的趨勢。這也許有些危言聳聽,而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一些從高壓環(huán)境中解放出來的人,因為缺乏正確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能力,為那些媚俗淺薄的所謂“藝術”所奴役,只尋求單純的感官享樂。在大學校園里也有一些大學生沉淪于虛擬網(wǎng)絡世界不能自拔,因追求及時行樂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慘痛案例。社會整體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高,更多的要依托更為廣泛的、普及化的藝術教育模式或是通過大眾化的渠道來達成。大學更是責無旁貸。大學必須以開放的辦學理念和文化為引導,真正服務社會、回報社會。在當今社會,多元的文化思潮影響了藝術教育的發(fā)展,藝術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離不開藝術教育,藝術教育-9藝術始終是相伴相生的。多元的藝術文化對大學傳播人文精神的深度和廣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進一步拓展了當前大學人文教育的發(fā)展空間。
世界范圍里的文化融合愈加迅猛,藝術教育也必將走向綜合化的人文藝術教育。在大學人文精神教育中廣泛開展藝術教育,通過對高層次藝術人才、高質量藝術資源和高水平藝術活動的整合,全面開展提升大學生審美素養(yǎng)為目標的文化藝術活動,是一條培養(yǎng)高素質高審美人才的必然道路,也是促使大學人文精神境界得到全面提升的有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