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時間:2022-05-19 04:59:13

導語: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摘要]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仍需守正,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需堅持正本清源、凸顯守好底線、保持理直氣壯。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需要創(chuàng)新,全程媒體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凸顯時代性和實效性,全息媒體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體現(xiàn)技術性和移動性,全員媒體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注重互動性和導向性,全效媒體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體現(xiàn)綜合性和針對性。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守正創(chuàng)新的著力點包括樹立道術相濟、知行合一的理念,以主流價值駕馭新興技術;樹立內容為王、創(chuàng)意先行的理念,以質量思維引領綜合創(chuàng)新;樹立科學引導、正面宣傳的理念,以價值認同凝聚思想共識;樹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理念,以生動形式弘揚主旋律。

[關鍵詞]全媒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守正創(chuàng)新

教學理念是教學實踐的先導,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動態(tài)發(fā)展性”等特點。[1]37-38社會發(fā)展必然會推動教育變革,接著會具體化到教學理念的變革,經(jīng)過教學實踐的探索和磨合,確立出新的更科學先進的教學理念,再用以指導教學實踐,這便是教學改革不斷向前推進的過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其教學理念能否與時俱進,關系到教學效果究竟如何,關系到能否成為關鍵課程,關系到能否落實這一根本任務。當前,“全媒體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3],這一論斷指明了信息技術變革對人類思維方式與交往方式的深刻影響。在這一大背景下,因勢利導地推動思政課教學理念變革也非常重要,既要守正,也要創(chuàng)新。

一、全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學理念仍需守正

思政課教學理念的相對穩(wěn)定,不是指面對新形勢固步自封,也不是指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而是指在思政課指導思想、根本任務、重要作用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必須一以貫之的理念,即“守正”。守正便是要堅守正道,做到正本清源、守好底線、理直氣壯。全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作為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沒有變,思政課教學理念要堅持正本清源。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早已突破地域限制,實現(xiàn)了全球性的傳播和交流。積極正面的消息能夠得到迅速傳播,但負面、虛假、錯誤的消息也接踵而來,也極易被有心之人利用。部分西方國家利用大眾傳播渠道積極進行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從價值觀到日常生活無疑不在宣揚資本主義的優(yōu)越性,各種非馬克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也粉墨登場、搖旗吶喊;而國內某些“精英人士”“意見領袖”也成為了西方價值觀念的代言人,用自己的社會影響為之推波助瀾。思政課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4]153。批判性和革命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征。馬克思主義自產(chǎn)生起,就在與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作斗爭,不僅批判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思潮,還批判了各種派別的社會主義思潮,以及各種唯心主義思潮和機會主義、修正主義思潮。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紛爭和較量是不可避免的,在思政課教學中也是必須積極正面應對的。思政課教學理念要始終堅持正本清源,教育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全媒體時代,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沒有變,思政課教學理念要凸顯守好底線。進入全媒體時代,媒體版圖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主流媒體亟待轉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影響力巨大,咨詢整合平臺頗受關注,直播平臺多如牛毛。學生們接觸的信息紛繁復雜,思想極其活躍,對矛盾焦點問題尤為關注。面對海量信息和復雜多變的社會現(xiàn)象,少數(shù)思政課教師陷入了“本領恐慌”或精神懈怠,在教學中避重就輕,淡化、弱化關鍵問題,這顯然是不恰當?shù)?。“我們的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服務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的?!盵5]盡管整個社會迎來了信息技術和媒體傳播的大發(fā)展大變革,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目標不會變。在思政課教學中,主張“中立”教育、培養(yǎng)“世界公民”,而不樹立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正如列寧所說,“誰自愿讓出權力,誰就不僅‘應該’失去權力,而且‘應該’失去生存的權利……接受這種自愿讓出的權力的人甚至必然會奪走讓出者的權利”[6]285。當前,我們正處于發(fā)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也越發(fā)凸顯,也就越需要凝心聚力。因此,思政課教學理念要凸顯守好底線,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敢于“亮劍”,解決好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問題。全媒體時代,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地位沒有變,思政課教學理念要保持理直氣壯。全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的轉型升級給受眾帶來了海量信息和豐富多元的感官體驗。面對著即時更新的各類新聞,多種多樣的數(shù)據(jù)來源,圖文并茂的內容傳遞,精彩紛呈的視覺感受,大學生對信息的獲取要求也不斷提高。相比之下,思政課教學的傳統(tǒng)方式顯得有些“單調”。少數(shù)思政課教師為抓住學生眼球,提升課堂“抬頭率”,強行講段子、玩調侃;甚至有教師認為只有講段子才能保持課堂熱度,索性就完全脫離教材和教學主題,只講學生“想聽的”“愛聽的”;也有的教師自認為思政課是“水課”,是不受學生重視的邊緣課程,所以糊弄了事,久而久之便真成了水課;這顯然都是不恰當?shù)?。實際上,精心備課、內容優(yōu)質的思政課程是廣受學生好評的,也有越來越多的思政課教師成為了正能量“網(wǎng)紅”,其前提和基礎就是把思政課好好講、講得好。強行講段子只能暫時拉回學生的注意力,刻意“博眼球”反而很尷尬;而充分準備、內容優(yōu)質的思政課即便沒有“植入”,也可以叩擊心靈。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也是學生期待能解決思想困惑的重要課程。因此,思政課教學理念要保持理直氣壯,既不能嘩眾取寵,也不能敷衍了事,只有認真對待、充滿信心,才能真正用優(yōu)質教學去強信心、筑同心。

二、全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學理念需要創(chuàng)新

全媒體時代帶來了信息傳播的革命性改變,創(chuàng)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多維化、網(wǎng)絡化、大數(shù)據(jù)格局。所謂“全媒體”,并不是指媒體種類的“全”,而是指當前信息傳播過程中從時空維度、技術維度、主體維度、效能維度,所體現(xiàn)出的“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等新特點?!八娜襟w”既對思政課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條件。全程媒體使信息傳播打破時空界限,這要求思政課教學理念凸顯時代性和焦點性。所謂全程媒體,是指從時空維度來看,媒體傳播呈現(xiàn)出無界化狀態(tài)。信息傳播不受時間和地域的界限,有著無可比擬的驚人速度和傳播范圍,實現(xiàn)了零時差直播、全球性推送。這對思政課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提出了新要求。青年學生的群體特征、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極具時代氣息。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成長起來的后”“00后”群體,對新媒體運用廣泛且極其熟練,接收信息和知識的信號源非常多,很可能比教師還廣泛、還超前。如果教師總是老調重彈,學生肯定不感興趣。同時,青年學生對監(jiān)督公權力抱有極大的熱情。對于當前出現(xiàn)的矛盾焦點問題,雖然在理論上有研究解讀的難度,但不能完全避而不談,把學生當透明人,或是用“常識”和“定論”搪塞學生。全媒體時代前所未有地縮短了信息的傳播周期,擴展了傳播范圍,豐富了傳播內容,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思政課教學理念要適應這種新形勢,就要體現(xiàn)出時代性和焦點性,及時更新,聚焦熱點,才能在教學活動中與時俱進、有理有據(jù)地為學生解疑釋惑。全息媒體展現(xiàn)出了信息技術的迭代演進,這要求思政課教學理念體現(xiàn)技術性和移動性。所謂全息媒體,是指從技術升級的維度來看,傳播載體和形式愈加豐富、日益多元。就信息格式而言,形態(tài)立體多樣,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應有盡有。就傳播介質而言,一部智能手機,功能已足夠強大。這為思政課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條件。由互聯(lián)網(wǎng)數(shù)據(jù)研究機構WeAreSocial和Hootsuite共同的《數(shù)字2020全球概覽報告》[7]顯示,截至2020年1月,世界網(wǎng)民總數(shù)超45億,全球社交媒體用戶數(shù)量已突破38億大關。(“Morethan4.5billionpeoplenowusetheinternet,whilesocialmediausershavepassedthe3.8billionmark.”)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都擁有互聯(lián)網(wǎng)身份。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通信技術實現(xiàn)了從“2G”到“4G”的突破,正朝著“5G領跑”邁進。就全球范圍來看,在這一波互聯(lián)網(wǎng)熱潮中,中國沒有掉隊,而且大有科技引領發(fā)展之勢。報告中還指出,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和活躍社交媒體的影響力不可小覷。通過對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社交平臺廣泛分析,各國都有相對熱門的社交媒體軟件,在我國影響力最大的是以微信為代表的即時通訊軟件,2019年微信用戶已超10億(“WeChatjoinsthe‘billionusersclub’”)。思政課教學理念要充分適應這種新潮流,跟上信息革命的步伐,就要體現(xiàn)出技術性和移動性。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創(chuàng)新技術表達,借用事說、數(shù)說、評說、圖說,采用圖片、音頻、視頻、VR、H5等多種形式,打造正能量短視頻、微動漫,如介紹馬克思生平和思想的《領風者》;利用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形式,以新技術新媒體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充分重視移動平臺,既要運用好在線課堂APP,如“學習通”“雨課堂”“中成智慧課堂”“騰訊課堂”等客戶端;也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優(yōu)質互聯(lián)網(wǎng)APP,如“學習強國”等,借助移動傳播占據(jù)輿論引導、思想引領的先鋒點。全員媒體形成了多對多的交互式傳播,這要求思政課教學理念注重互動性和導向性。所謂全員媒體,是指從參與主體的維度來看,范圍極廣。信息傳播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一對一、一對多的單向式傳播,變成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多對多交互式傳播。只要具備網(wǎng)絡通信條件,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環(huán)境中的一分子,信息傳播主體顯著增加,信息參與成本大大降低。這對思政課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造成了新挑戰(zhàn)。與傳統(tǒng)媒介單向傳播信息的方式不同,全員媒體呈現(xiàn)出普遍分散的結構,無中心無圓點。每個人都是信息源,在信息鏈條中既是主體,也是客體。只要接觸媒體,就可以獲取信息、傳播信息,各種信息唾手可得,又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分享著自己制造的或接受到的信息。這使得個體尤其是青年大學生有很強的發(fā)聲意愿。如果思政課教學理念還是以“我講你聽”為主,一方面可能不適應學生的接受習慣;另一方面也會降低從學生中獲得反饋的可能性。此外,當人人都是媒體,都可以表達觀點時,還可能出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即誰的“嗓門大”,誰就是正確的;誰被轉發(fā)的次數(shù)多,誰就說得對。這就可能導致真正科學正確的聲音淹沒在人群之中,而那些是非未定的聲音卻傳播甚廣。全媒體時代提供了多種多樣的交往渠道,但目前并未實現(xiàn)實名“發(fā)聲”。在實名情況下,人們會相對理性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言行,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注重個人形象;而在匿名情況下,虛擬身份隱藏了社會角色,因此也降低了約束性,容易發(fā)表嘩眾取寵、隨意編造的言論。大學生也可能在媒介交往中或多或少地偏離了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表現(xiàn),表現(xiàn)出不同的心理特點和談吐方式。思政課教學理念要適應這種新形勢,就要體現(xiàn)出互動性和導向性;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既給予學生空間,又引導學生在媒介交往中也要客觀理性,避免成為網(wǎng)絡和現(xiàn)實完全背離的“雙面人”。全效媒體增強了信息傳播效能,這要求思政課教學理念體現(xiàn)綜合性和針對性。所謂全效媒體,是指從效能維度來看,綜合度和精準度大大提升。媒體傳播集多功能于一體,既有信息傳遞,同時也兼具社交、服務、購物等多種功能;同時媒體傳播的精準度也大大提升,以大數(shù)據(jù)為基礎,清晰掌握受眾用戶,傳播更加精準高效。這對思政課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媒體傳播通過大數(shù)據(jù)對受眾用戶精準畫像,已經(jīng)了解了個人的喜好、興趣點,所以總會進行相關內容的推送,讓受眾用戶有一種正合我意的感覺。思政課有自己的目標任務,相比之下不可能百分百地合學生胃口。此外,一些新媒體傳播平臺,提供了跨越地域和職業(yè)的組織資源,日益成為匯聚新聞信息、探討公共事務、推動社會輿論的“超級輿論集散地”,大學生也是其中的常客。面對這場由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等新技術帶來的傳媒生態(tài)深刻變革,思政課教學理念要適應這種新形勢,就要體現(xiàn)出綜合性和針對性。一方面,要匯聚資源,打造有影響力的平臺終端,搶抓機遇,提供優(yōu)質內容產(chǎn)品;通過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品網(wǎng)站,交流內容豐富的教育資源;通過設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平臺,開展教師學生在線交流,使教學由課堂延伸到課外;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傳播矩陣,培養(yǎng)主流“網(wǎng)紅”,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影響力和實效性。另一方面也要利用新技術手段了解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既要把握千人千面、特色有效的信息,也要全面提高教學的精確制導能力,符合學生需求和習慣,注重個性化表達。

三、全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學理念守正創(chuàng)新的著力點

守正創(chuàng)新充分體現(xiàn)了全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學理念改革應遵循的“不變”與“變”。守正是基礎、是前提、是保障,是第一位的,解決的是去哪里的問題。創(chuàng)新是動力、是能力、是守正的實現(xiàn)路徑,解決的是怎么去的問題。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才有正確方向;不斷創(chuàng)新,守正才能固本強基。當然,思政課教學理念是極其豐富的,筆者這里只是管中窺豹,列出其中幾點,目的在于說明守正創(chuàng)新、不變與變的結合。樹立道術相濟、知行合一的理念,以主流價值駕馭新興技術。全媒體時代,曾經(jīng)主流媒體獨大的局面,變成了各類媒體“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場面。信息技術和傳播渠道是中性的,但傳遞的內容卻是有導向性的。面對信息革命對思想政治教學帶來的新挑戰(zhàn),我們必須利用媒體傳播的新技術新形式,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盡管我們重視思政課教學技術變革,著力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推動思政課教學效果,但不能以技術為中心;而是要讓技術更好地為思想服務,以主流價值駕馭新興技術。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有“術”,即增強科學性和說服力之術、增強針對性和親和力之術、增強趣味性和感染力之術;需“技近乎道”,要熟能生巧、精益求精、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需有“道”,即明立德樹人之道、信馬克思主義之道、傳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之道;新時代還需“道術相濟”,貫徹知行合一。[8]樹立內容為王、創(chuàng)意先行的理念,以質量思維引領綜合創(chuàng)新?!皟热荨迸c“形式”的關系問題,是思政課教學的關鍵問題。無論傳播技術、媒體格局、輿論生態(tài)如何變化,“內容為王”是始終不變的“恒量”。全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形式、手段創(chuàng)新很重要,但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內容創(chuàng)新。技術轉型升級必然帶動著思政課教學理念的轉變提升,但決不意味著只有形式而無內容,只有熱度而無深度,在追逐形式的過程中失去目標方向。要樹立“質量思維”,把內容建設作為改進思政課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社會現(xiàn)象中尋找創(chuàng)意,敢設話題、敢于發(fā)聲;在熱點問題上敢于發(fā)聲、敢于探討。要堅持供給側改革,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造豐富、多樣、生動、理性的內容,不斷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扎根深厚土壤,汲取肥沃養(yǎng)分,努力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讓“有意思”的內容更“有意義”;要保持“內容定力”,尊重學生而不刻意迎合,重視聽課質量而不唯“抬頭率”,切實提升教學質量。樹立科學引導、正面宣傳的理念,以價值認同凝聚思想共識。全媒體時代,充斥著海量信息,包含著多種多樣的價值取向,往往同一個新聞會展現(xiàn)出多種審視立場和角度,很容易使人在價值判斷中迷失方向。在思政課教學中,不能僅著眼于樹立一種聲音,關鍵尋找學生價值觀念的契合點,作為凝聚共識的突破口。眾聲喧嘩中,最忌空洞說教。在思政課教學中,不僅僅需要正面灌輸,更需要對于負面的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不回避,給予學生探討啟發(fā)的空間。通過理性透徹的分析之后再重新對學生的思想認識進行建構和塑造。根據(jù)事件性質,在教學中什么案例可以拿來集中討論,認真分析;什么案例還在發(fā)展過程之中,真相仍待揭開,在教學中不能信口開河。當然,解讀熱點焦點問題絕不是要掩蓋事件真相,而是要在深入探討的基礎之上解疑釋惑。

總之,思政課教學要把握好度,靈活而不偏離主題,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標準。樹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理念,以生動形式弘揚主旋律。全媒體時代,一則消息很短時間就能形成爆發(fā)式傳播,引起社會關注,掀起巨大能量。信息傳播多元化、載體移動化、內容碎片化、傳播社交化特征,導致輿論場“人聲鼎沸”。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如果輿論源頭不通暢,小道消息就會沸沸揚揚。妄想遮遮掩掩、堵塞輿論是不可能的,只有說清楚、說明白才能解除公眾質疑,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后更應當如此。大學生接觸的信息紛繁復雜,思想更加活躍,且處于三觀未完全定型的年齡,因此難免出現(xiàn)不滿足書本和前人的已有結論,而樂于接受網(wǎng)絡上的一些比較新奇甚至較為偏激觀念的現(xiàn)象。例如,當某種社會思潮“看似能給青年思想困惑以合理的解答,就容易引起青年的思想共鳴,可以迅速在青年群體中得到傳播”[9]195-196。如果思政課不能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規(guī)范和引導,對青少年群體、甚至社會和國家都有危害。大眾媒體是引導輿論的基本途徑,而高校思政課是在青年學生中引導輿論的重要渠道。青年學生對熱點問題、矛盾焦點問題的關注度極高,要幫助學生培養(yǎng)理性分析的能力,對輿情走勢作出透徹分析。要不斷提升教學藝術,轉換教學話語,“用學術話語講政治,用生活話語講理論”[10],針對當代大學生接受知識信息的習慣,把書本上抽象死板的“大道理”講成有趣的“小故事”,把不能理解的“抽象理論”轉變?yōu)樯钪械摹叭粘J聝骸薄?/p>

總之,運用學生喜愛的表達方式,增強親和力和貼近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方能取得思政課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段作章.教學理念如何走向教學行為[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張爍.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3].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6).

[4]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生師生代表座談會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10.

[6]列寧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7]WeAreSocial.DIGITAL2020GlobalOverviewRe-port[EB/OL].WeAreSocialUK,

[8]白潔.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道與術”[J].北京教育•德育,2018,(5).

[9]萬美容.青年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10]劉建軍.著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N].北京日報,2019-04-01.

作者:白潔 單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