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影響因素及對策
時間:2022-05-13 10:32:01
導語: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影響因素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一個學生品德的“遠近高低”對其一生至關重要,因此,人們越來越關注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學校響應國家的號召,雖然在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盡了極大的努力,但效果仍不盡如人意,這其中有學生自身、家庭、學校、社會四方面的因素影響。要解決這一問題,具體的策略有:應加強學生自身道德修養(yǎng),錘煉道德品質;建設家庭、學校、社會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轉變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關鍵詞: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對策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而教育就是培養(yǎng)這種人才的手段。思想品德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高素質公民的學科,它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放在教學的首位,以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含義及意義
思想品德是人們在一定的思想指導下,在品德、行為中表現(xiàn)出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心理特點、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的總和。而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就是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道德,具有德育的性質。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是學校德育,它體現(xiàn)在學生自身的知、情、意、行上。由此可以認識到: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人生態(tài)度、價值取向對社會的道德觀念、社會風氣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影響學生的認識、道德、情感、意志、行為,來進行“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方面的教育,做到以“德”為美,以“德”感人,進而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初中是學生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但初中學生思想不成熟、社會生活經驗缺乏,還存在明顯的知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因此,對初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和思想認知,幫助學生分辨是非,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現(xiàn)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fā)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才的質量與數(shù)量也被視為國力強弱的重要衡量標準。為應培養(yǎng)優(yōu)秀新人的迫切需要,我國進行了教育體制的改革,呼吁人們加強對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關注。以提升基本素質為宗旨,讓學生在中學時代就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識和行為品德,為實施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奠定堅實的人才和知識基礎。學校響應國家的號召,雖然在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盡了極大的努力,但效果仍不盡如人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平衡和矛盾性,使得思想觀念取向呈現(xiàn)不確定性與不穩(wěn)定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知行不一的現(xiàn)象明顯,其行為選擇往往以自身的利害關系為準則;在價值觀的形成方面,崇尚金錢與物質,行為方式往往受到現(xiàn)實利益的驅使,而不受大腦的支配與調控。以上現(xiàn)象無一不說明我國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存在誤區(qū),如何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成為大家探討的課題。
三、影響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fā)展的因素
(一)學生自身
學生進入中學階段,由于生理上的發(fā)育與心理上的發(fā)展達不到協(xié)調平衡,會表現(xiàn)出異于從前的矛盾感。他們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常處于一種與成人相抵觸的情緒狀態(tài)中。學生不愿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他們認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道理是“虛”的,即使學習了思想品德的相關內容,理論與現(xiàn)實形成的巨大反差與脫節(jié)也慢慢地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思想品德教育大多數(shù)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說教形式,他們不愿意花時間來聽別人敘述這樣的“陳詞濫調”,產生了一定的抗拒。所以,教師應當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切實將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真正轉化為他們內在的品質,培養(yǎng)他們“逆流而上”的決心,使他們從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品德,樹立起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樹立起自強不息、不怕任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樹立起與時俱進、昂揚向上、勇于創(chuàng)新的開拓意識,真正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不斷前進的強大、可靠的后備力量。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文化程度、社會階層、道德水平、人際關系都直接決定著家庭的文明程度,而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對孩子的思想品德發(fā)展至關重要。由于子女對父母的依賴和信任,父母的言行舉止很容易在子女的心靈深處刻下烙印,并成為日后模仿的對象,因此,正確的家庭教育對于學生品德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家庭因素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表現(xiàn)在家庭結構上。一個完整的家庭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若家庭中有父母離異或再婚,父母早逝或其中一方早逝,這種家庭結構的變化對學生心理的影響甚大,有些學生因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必要的關懷,而總是形單影只,這樣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發(fā)展。其次,表現(xiàn)在家長的價值觀念、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倘若父母待人友善,為人謙和,那么孩子的品性也將優(yōu)雅得當;倘若父母待人冷漠,為人自私,那么孩子的思想里不免缺少熱情與關懷。再次,表現(xiàn)在家庭的教育方法上。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的教育方式要么縱容、溺愛,發(fā)現(xiàn)問題包庇、袒護;要么聲色俱厲,施以棍棒。如何以正確的方式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中學生大都有較強的獨立意識,他們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已經具備足夠的能力來對自己負責。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所以家長應進行正確的引導,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關注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的人格,解決家庭生活、子女思想學習方面的問題。最后,表現(xiàn)在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上。在文明程度較高的家庭中,父母的思想品德高尚,其孩子的品德也是高尚的,人生態(tài)度也能夠得到端正。
(三)學校因素
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它是為學生的成長和未來事業(yè)奠定文化科學知識的第一基礎陣地,也擔負著對學生進行品德塑造等重要職責。因此,外在的學校環(huán)境本身就是影響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學校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幽雅的校園、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這有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在學校中,學生主要是通過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來達到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精神世界的升華,所以提高教學質量與全面落實教育目標也就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中堅力量,教師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影響是深遠的。教師要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若教師的言行舉止落落大方,學生也深受其益。相反,若教師行為失范,學生則必受其害。不僅如此,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專業(yè)素質等也影響著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工作。保守的教學觀念不僅不能凸顯出義務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根本特性,反而只會惡化學生對應試教育的認識。單一的教學方法使教師仍停留在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下,這不僅淡化了新的知識理念,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自主發(fā)展,降低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缺少了對問題的探究性,使得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它的光彩。教師應以熱愛學生,善于教導的學者身份出現(xiàn),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良師,更是益友,以此基準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才是真實的,引導學生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才是可取的。
(四)社會因素
社會是由不同個體組成的一種社會聯(lián)系,社會因素對于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社會風氣的感染,社會風氣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當前,社會不良現(xiàn)象比比皆是:見利忘義、權錢交易、貪污腐敗等現(xiàn)象嚴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蔓延,這些對中學生的正面教育形成了強烈的沖擊,給學生的思想、觀念、人格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困惑。所以,應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敢于面對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讓青少年仍能夠對社會抱有信任感;應當大力宣傳雷鋒精神、郭明義精神、焦裕祿精神,通過典型塑造,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審視自己,從而樂于接受品德修養(yǎng)的教育,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四、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對策
(一)加強學生自身道德修養(yǎng),錘煉道德品質
中學是人生的第一次選拔階段,在這個時期固然可以學到一些科學知識,但這個階段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一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與能力。學生在中學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和事,但是由于這個階段特有的心理,在面對事物的時候總會產生莫名的矛盾感,或閉鎖或開放,或勇敢或怯懦,或高傲或自卑,這便要求他們能夠不斷正確認識自我,悅納生理變化,認識青春期心理。學習調節(jié)情緒,增強調控自我、承受困難和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形成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客觀地評價自己,培養(yǎng)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在與人交往時,學會關心、尊重、理解他人,學會與人溝通,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平日里,學生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接受感染、熏陶,豐富感情,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堅韌的意志力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但與外界環(huán)境有關,更是與自身對品德的塑造息息相關。只有自身把握得好,個人價值才會熠熠生輝。
(二)加強家庭、學校、社會的聯(lián)系,形成教育合力
學生的思想狀況與家庭、學校、社會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所以,要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學校內部,思想品德課教學就必須與班主任工作、團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在學校外部,必須與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相結合。要充分發(fā)揮“三位一體”的系統(tǒng)聯(lián)系,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對學生的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與學校思想品德教學的積極配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學校也可通過舉辦講座,開展咨詢服務等多種形式,對廣大學生家庭進行指導,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社會是一個大組織,影響著組織里的每一個人,所以社會各組織、團體都應為學校的品德教育貢獻一份力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使他們健康成長與發(fā)展。建設這樣一個系統(tǒng),取得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實效的綜合效應。
(三)提高教師隊伍素質,轉變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學校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之一,而教育工作的主體是教師,所以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找到適應學生學習的方法。
1.完善教師品德素質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和一定社會道德準則、行為規(guī)范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在社會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他們的事業(yè)決定著我國青少年一代身心發(fā)展水平和民族素質提高的程度。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加強自身的品德素質,提高職業(yè)道德水平。教師要熱愛自己的事業(yè),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一生的使命。教師要加強自身的責任意識,以身立教,做到言行一致,從而正確引導學生思想品德的發(fā)展。
2.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教師是做人之道、為業(yè)之道、治學之道的傳播者,是優(yōu)秀人才的培養(yǎng)者。教師的專業(yè)素質主要表現(xiàn)在知識素質與能力素質兩方面。知識素質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條件。教師應當全面、系統(tǒng)、準確地掌握學科的專業(yè)知識,了解相關學科知識和整個知識體系的縱橫聯(lián)系,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只有當教師所具有的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都遠遠超出教材內容要求時,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駕馭教學活動,才能厚積薄發(fā)、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能力素質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備條件。教師要善于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fā)和利用,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通過各種社會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認同感。
3.改進教學方法,豐富學生課外文化生活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注重“言傳”,用語言來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今,教育的教學方式在改變,教學方法也應當與時俱進。教師應豐富學生的課外文化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引導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然后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從而滿足他們的物質文化需求以及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通過活動來提升自己的價值觀念以及社會責任感,如此,思想品德教育才能達到預想效果。
作者:安婷婷 單位: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孟慶男,馬寶娟,譚詠梅.思想政治(品德)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肖川.《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4]楊勝琪.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8(6).
[5]張新穎.淺談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