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思考
時間:2022-02-18 08:43:52
導語:大學生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孝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價值內(nèi)核之一,孝的倫理觀念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家庭和睦、鄰里融洽的妙劑,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增強社會凝聚力、協(xié)調人際關系上曾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傳統(tǒng)“孝文化”中,固然有不合時宜的東西,但大多數(shù)內(nèi)容對于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仍然具有重要價值。作為中華民族的希望、構筑“中國夢”的主力軍———大學生,理應洞悉中華民族五千年繁衍生息過程中所形成的以“尊祖敬宗”為核心的“孝文化”。
一、梳理“孝文化”演變脈絡,強化大學生對傳統(tǒng)“孝文化”倫理價值的認同感
目前我國高校,往往以“成才”教育為目標、為重點,大多高校沒有系統(tǒng)地對大學生進行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大學生對傳統(tǒng)“孝文化”知之甚少,“尊祖敬宗”意識缺失,缺乏“孝敬父母、尊重長者”的習慣。國勢之強在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作為社會主義大學,理應引導在校大學生洞悉我國傳統(tǒng)“孝文化”演變脈絡;并借鑒傳統(tǒng)“孝文化”倫理內(nèi)涵,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感恩”教育。(一)“孝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逐漸形成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殷人首啟對祖先的祭祀活動,不過當時的祭祀活動僅僅是一種宗教行為,還談不上一定意義的倫理內(nèi)涵。但這種祭祀活動卻成為今人“追念先祖之恩、弘揚德孝文化”的淵源。周人的祭祀活動就不單是對祖先的敬仰了,帶有了對逝去父母的懷念。周人的“祭祀祖先、懷念父母”觀念,奠定了傳統(tǒng)“孝文化”的倫理基礎。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漢代,“孝文化”得以長足發(fā)展??鬃觿?chuàng)立了以“孝”為重要內(nèi)容的“仁學”———“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其天下太平?!辈⑦M一步強調“事親,事之本也”,認為尊親、事親是人生最大的事情。經(jīng)孟子闡發(fā),“孝文化”內(nèi)涵得以豐富和發(fā)展,成為協(xié)調親子關系的倫理規(guī)范和古代社會宗法道德的基礎,從而奠定了傳統(tǒng)“孝文化”的基本輪廓。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儒家思想成為獨尊,儒家“孝文化”隨之成為治國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礎。由于“孝文化”對于維護君主權威、穩(wěn)定社會等級秩序的價值凸顯,“孝”也就由家庭倫理擴展到社會倫理、政治倫理?!耙孕⒅翁煜隆钡乃枷胍仓饾u走向理論化、系統(tǒng)化,成為貫徹封建社會的治國綱領。魏晉、隋唐五代,雖不同朝代呈現(xiàn)的“孝文化”理念有一定差異,但各朝各代統(tǒng)治者仍然沿用“舉孝廉”的官吏選拔制度,除沿襲漢代“孝文化”的基本精神外,唐代還進一步通過法律手段來強化孝道,使“孝文化”成為社會文化,使各朝各代“以孝治天下”的夙愿在唐代成為現(xiàn)實。宋元明清時期,“孝文化”走向極端化。當時程朱理學成為社會正統(tǒng)思想。在理學家看來,“父母有不慈,兒子不可不孝”是自然的、絕對的倫理屬性。程朱理學家們倡導人們的忠孝意識和民族氣節(jié),把孝的原則說成是宇宙的最高原則,“孝文化”被推向愚昧化,淪為強化父權專制的理論工具。正像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黑格爾(G.W.F.Hegel)所認為的:“中國純粹建筑在這樣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保?]自“”至今,“孝文化”逐漸回歸社會,成為中華民族信守奉行的倫理文化?!拔逅摹睍r期的文化先驅們,從自然人性的角度“提出了關于父子平等、變恩為愛、變權為貴等建設性意見,奠定了現(xiàn)代代際和親子關系的思想基礎?!保?]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以法律和政府文件的形式規(guī)定了“孝”的具體內(nèi)容。如82年《憲法》第49條規(guī)定:成年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三條規(guī)定:“國家和社會應當采取措施,健全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參與社會發(fā)展的條件,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秉h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大力發(fā)展老齡服務事業(yè)和產(chǎn)業(yè);2017年“兩會”將“繼續(xù)提高養(yǎng)老金、加快養(yǎng)老院建設”當做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使中華民族“孝文化”不僅得以延續(xù),且更接地氣、煥發(fā)生機。(二)我國傳統(tǒng)“孝文化”的特點。1.繼承性。從殷商“祭祀祖先”到西周的“祭祀祖先、敬養(yǎng)父母”、再到現(xiàn)代提倡的“敬老養(yǎng)老”,“尊祖敬宗、善事父母”的民風,不論朝代如何更替,但傳統(tǒng)“孝文化”從沒有中斷過。2.普遍性。從古代廣為傳頌的行孝故事:如陸績六歲懷橘孝母、老萊子七十戲彩娛親、漢文帝劉恒親嘗湯藥、楊香扼虎救父,到當代社會生活中感人肺腑的孝敬老人模范人物:如重慶市萬州區(qū)太龍鎮(zhèn)新立村李傳梅一人侍奉三老(年邁的太婆婆、身患重病的公公、雙目失明又聾又啞癱瘓的婆婆)等,把孝的普遍性表現(xiàn)得淋離盡致:行孝不分性別、年齡和財富多寡,行孝不分地位高低和能力大小。3.現(xiàn)實性。“孝文化”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延續(xù)不斷證明,只有與社會現(xiàn)實需求相吻合的事物才能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無論社會形態(tài)如何變更,由家庭細胞構成的社會須臾離不開“孝文化”:人人都會有面對老年人的時候,人人也都會有年老的時候?!靶⑽幕笔俏呛霞覈瑯嫷纳鐣枰a(chǎn)生的,“孝文化”的社會現(xiàn)實功能又促進著家國同構的社會良性發(fā)展。家和萬事興,加強對“孝文化”的研究推廣,有利于促進現(xiàn)實社會風氣的好轉,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
二、高校開設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課的倫理價值
(一)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能使大學生健康成人?!傲⒌?、立言、立功”當從“明人倫”始,這是中國人一貫的主張,“百善孝為先,百德孝為首,百教孝為始”?!缎⒔?jīng)》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5]“孝是一切道德的本源,讀書人接受教化就是為了接受孝道,產(chǎn)生孝德?!保?]1.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從敬養(yǎng)父母到敬仰社會的自覺意識。自覺意識不僅是一個人起碼的、重要的道德修養(yǎng),且是保證社會文明、和諧、穩(wěn)定和協(xié)調發(fā)展的思想道德基礎。通過“孝”文化教育,使大學生懂得:人生在世,不單單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父母負責,更要對自己賴以生存的社會和國家負責。正像孔子所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比擞辛诵⒌?,才會有高尚的道德,才能“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2.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可以完善大學生人格?!靶⑽幕敝兴珜У摹白鹩H、事親”,作為家庭生活基本倫理規(guī)范,益于營造“老幼和睦”的生活氛圍。一旦大學生理解了“‘愛意濃濃’的生活環(huán)境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長”的道理,便能使大學生漸而養(yǎng)成“忠孝仁愛、謙和禮讓、誠信守義”的良好品質。3.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能喚醒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在中國人腦海中:“關愛他人、熱愛社會、心系民族和祖國”是大孝,是孝文化最高境界?!靶ⅰ笔菒蹏牡母?,愛祖(根)必愛國。通過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使大學生清楚:在新時代,愛國不是一句空話,愛國就要愛黨、愛國土、愛國民。它落實到每個人的具體行動上,就是要有對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chǎn)黨和具有五千年歷史的祖國高度負責,并自覺付出使黨的強盛和祖國的繁榮富強盡心竭力的行動。(二)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能夠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公德意識。公德是相對于私德而言,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共同遵循的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為準則。從廣義上講,社會公德現(xiàn)象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一個城市、一個單位的整體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從狹義上講,一個人的社會公德意識強弱,直接反映著他的道德境界和思想素質。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能使大學生養(yǎng)成文明禮貌習慣。文明禮貌是調整和規(guī)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孟子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只要大學生真正理解了“孝悌”的倫理觀念,就能自覺的在家人面前呈現(xiàn)出:可親的面孔、和悅的語氣、親切的稱呼、誠摯的問候等。習慣成自然,也就能以同樣的態(tài)度面對左右鄰舍,從而為形成良好的“尊老愛幼、團結友愛”社會之風起到帶頭作用。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能喚醒大學生遵紀守法的良知。傳統(tǒng)“孝”文化有很強的滲透力和延展性,講究要將家庭中對父母之敬愛、兄長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于社會。孝子必是臣子。一個人做到了“孝悌”,也就能遵守社會規(guī)范,就能由“追孝祖宗”而愛“庇護族人”的國家,就能遵守國家的法紀??鬃泳驼J為,以“孝悌”為基礎,從“愛親”到“愛眾”,對上以忠,對下以誠,使社會達到和諧,就能實現(xiàn)“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社會。也像東周魯國有若所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睂Υ髮W生進行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能使大學生明確家國關系,真正認識到家安父母方安居,國寧且富方家安。進而自覺維護國家利益、遵守國家法紀。(三)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能使大學生重視生命價值。近幾年來,高校為數(shù)不少的大學生內(nèi)心往往被“郁悶”“茫然”所籠罩,更有心理脆弱的學生在面對困難、挫折、失敗時喪失自信,“無奈”地選擇輕生作為解脫。嘔心瀝血、寒窗苦讀,就在憧憬的未來觸手可及的時候,卻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這種只顧自我解脫、不顧父母痛苦的行為,不僅是自私的、且是不孝的表現(xiàn)。對此,高校應以“道家”追求精神生活、淡化物欲的生命價值觀和“儒家”積極向上、追求成功的生命價值觀,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倫理教育。我國傳統(tǒng)“孝文化”認為:天地之間人為貴,應重視人的生命。儒家十三經(jīng)之《孝經(jīng)》有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薄墩撜Z》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薄把愿改笎圩又?,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謹矣,豈不可以為不孝乎?”[8]即使是今日,“珍惜生命”、不做無謂的犧牲,不論是對國家、對社會,亦或對父母都有著積極的倫理意義。雖然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主張“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對生命精神的執(zhí)著”的人生價值觀,我們并不完全贊同,但老子“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9]的觀點,對于大學生來講,還是有可借鑒之處的。只有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才能珍惜生命,只有懂得生活、才能珍惜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什么叫生活?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huán)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保?0]作為大學生,只有珍惜生命,才能珍惜生活,才能在知識海洋中建構崇高的價值追求和目標,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外部世界中以平靜、自由、寵辱不驚的心態(tài)而處之,才能與時俱進地根據(jù)現(xiàn)實的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努力去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
三、高校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要注重在揚棄中凝練精義
傳統(tǒng)“孝”文化凸顯孝順父母、繼承父志、兄友弟恭、立身立功等含義?!胺蛐ⅲ熘?jīng)、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保?]我國傳統(tǒng)“孝文化”孕育著血緣親人之愛,完全可以成為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基因”植入大學生的心靈?!敖柚鷼v史的視角,既能讓大學生認清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提升民族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又能在對未來的美好規(guī)劃中,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提升其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保?1]對大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應結合新時代新思想,提煉傳統(tǒng)“孝文化”中“做人、處事、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義,摒棄一些愚昧、不合時宜的因素,如“父母在,不遠游”,“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以及“厚葬久喪”等觀念。通過揚棄、凝練,引導大學生在傳承“孝敬父母、珍惜生命”美德的同時,將有限的生命用于為國家昌盛、民族富強的無限奮斗中。傳統(tǒng)“孝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上有共同的價值目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諸多借鑒價值?!保?2]所以,高校要結合社會現(xiàn)實,有計劃地、系統(tǒng)地對大學生進行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要辯證地利用傳統(tǒng)“孝文化”中具有時代意義的道德內(nèi)涵,充實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內(nèi)容。在“三全育人”過程中,“全員協(xié)同”對學生進行孝行養(yǎng)成訓練,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中,體驗“孝文化”的真諦。
作者:侯磊 單位:運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