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愛的教育力量及藝術研究
時間:2022-07-14 03:11:48
導語:師愛的教育力量及藝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師愛的實踐誤區(qū)
愛是奉獻,愛是責任。但教師之愛絕不是簡單的兒女情長和盲目的感情堆砌。教師只有一顆愛心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掌握科學的方法。在師生關系中,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明明是為學生好,可學生就是不領情,還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教師之愛在學生眼中的形象:1.嚴厲之愛有一位新分配的英語老師,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每天下午放學后都要把學生留在教室或辦公室。他讓學生背誦或默寫當天所學的英語單詞或課文,導致一些學生和家長的投訴。但事實卻是,有時候會“過猶不及”,在教師嚴厲的督促下,一些學生變得麻木漠然,甚至產生叛逆心理,其教育效果可能適得其反。2.溺愛一些教師自認為是“嚴父慈母”,以“全面包辦”的姿態(tài)來愛護學生。這讓一些學生可能會產生過度依賴感,失去自主、自立性和自強,不利于自身人格和心理的成熟。一些青年教師與學生打成一片,過分淡化了師生距離。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毫無威嚴感。個別學生,尤其是頑皮學生更是有恃無恐,乘機搗亂。還有一些教師,害怕批評會傷及學生自尊,對違紀現象采取姑息放任的態(tài)度,可能會導致班集體自由散漫風氣的滋長。3.假愛這種愛披著溫情脈脈的外衣,師愛更多的只是表現為一種教育技巧。如,學生生了病,教師只是隨意問問,并不真心實意地關心和幫助學生。還有一位班主任,每次在涉及“幫助他人”“團結友愛”等主題時,必然會提到某位學生苦難的家境,繼而發(fā)動其他同學幫助他。這種愛讓學生心中產生一種難以抹掉的自卑感,使他漸漸產生反感,甚至拒絕幫助。不考慮學生自尊的愛,帶給學生的或許是更多的傷害。
師愛的藝術方法
面對種種師愛誤區(qū),每個教師都應當追問、反思。下文簡談筆者的一些看法,與大家交流學習。1.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蘇霍姆林斯基說“:不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便是沒有教育的文明?!辈涣私鈱W生就親近學生,這是盲目的愛。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經常深入班級,和學生親切聊天,全面地了解學生,既要了解學生的過去、現在,又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周邊環(huán)境。不但要了解學生的外在表現,還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只有師生間的距離縮短了,學生才能深刻地體會到老師濃濃的愛意,愿意與老師交往。老師要放下刻板的“先生”架子,在與學生的相處中用微笑、點頭、拉手等親切神態(tài),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主動的關愛;要經常和學生談心,傾聽他們的愿望,和他們一起唱歌、游戲,共享快樂和悲傷;同時,不妨向學生透露一些“秘密”,讓學生都體會到教師是他們的知心人。2.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做學生信賴的朋友教師應該明白,學生首先是成長中的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其次才是我們的教育對象。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種普遍需要,一個人的品德、才能正是從中得到肯定的,一個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也是從中得到承認的。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信任他們,維護他們的自尊。當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決不在教室等公共場合加以訓斥和批評。相反,適當的暗示或個別交流,能達到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就要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學會獨立、學會自主。學生是教育教學的真正主體,主體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是教育成功的保證。3.理解學生,寬容學生,做學生的慈師寬容和慈愛能成為無聲的教育,可讓教育的溫暖照耀學生的心田。寬容地對待學生的錯誤,要給學生反思錯誤、改正錯誤的機會。如,課堂發(fā)生的問題,盡可能放在課后處理,公共場合發(fā)生的問題,盡可能事后解決。老師可遷就他幾次。教師只有選擇適當的場合、恰當的方法,做到理解和寬容學生,才能使學生在認識上與教師產生共鳴,消除對抗心理。寬容應該因人而異,因事而別,因時而施,這體現了教師師愛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4.嚴格要求,有理有度,做學生的嚴師師愛,并不只是簡單的情感給予,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要做到嚴中有理,就是指教師的要求應該合理,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教師的批評應該以尊重學生的自尊為前提,講究方法、講究藝術。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學規(guī)章制度的執(zhí)行與落實上,怎樣把握制度落實和執(zhí)行尺度是關鍵。要嚴得有度、有信、有方,愛在細微處。
本文作者:謝友志工作單位:江蘇省泗陽縣眾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