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與案例分析
時間:2022-08-03 08:32:51
導語: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與案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生態(tài)農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農田立體種植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式越來越多,下面重點介紹以下幾種:糧、菜(糧)套種立體種植模式,糧、棉、菜套種立體種植模式,糧、油、菜套種立體種植模式,棉、菜套種立體種植模式。
一、糧、菜(糧)套種立體種植模式與案例
1.模式。糧、菜(糧)套種立體種植模式主要以小麥與玉米套種、小麥與谷子套種、小麥與甘薯套種等一年兩熟的糧食主體作物,在保證糧食作物持續(xù)穩(wěn)定增產的前提下,套種或復種經濟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或瓜果蔬菜,提高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這一模式大多是在水肥條件較好的精耕細作地區(qū)和城鎮(zhèn)郊區(qū)開發(fā)推廣。此類模式要從小麥播種開始,就要預先將兩茬主體作物的間作、套種、混種、復種的瓜類(西瓜、甜瓜)、綠葉菜類(菠菜、薹菜)、蔥蒜類(大蒜、洋蔥、大蔥)、豆類(大豆、綠豆)列入種植計劃,農作物的播種帶的寬窄與畦面的尺寸大小、留套種行的距離以及參與后茬作物及時間做好規(guī)劃,一次性把它定下來。一般早春多在麥田內套種小白菜、小油菜、小紅胡蘿卜、早熟甘藍、地蕓豆等蔬菜。在小麥收獲之前,除了套種或移栽第二季的玉米、谷子、大豆等糧食作物外,還可在麥田套種或移栽馬鈴薯、西瓜、生姜等作物。在小麥收獲之后夏播作物間作大豆、綠豆、秋菜等。例如:小麥套種玉米間作大豆,小麥套種玉米間作夏谷,小麥間作甘藍套種玉米間作大豆,小麥間作越冬菜套種玉米間作蘑菇,小麥間作越冬菜(指菠菜、薹菜、大蒜、洋蔥)套種玉米套種大白菜,小麥間作越冬菜套種玉米套種黃瓜,小麥間作越冬菜套種玉米套種番茄,小麥間作越冬菜套種生姜,小麥間作大蒜(或洋蔥)套種玉米間作秋菜(蘿卜、芥菜、大白菜等),小麥套種玉米間作菜葫蘆等。此類模式可以多收獲1~2季蔬菜(或其他作物),每畝可增加經濟效益500元以上。2.案例。山東省諸城市枳溝鎮(zhèn)從本地實際出發(fā),緊緊圍繞“高產、優(yōu)質、高效”立體種植生態(tài)農業(yè)的發(fā)展,大力推廣糧食作物與瓜菜間作高效立體種植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光熱資源的利用率,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獲得了較高的經濟與生態(tài)雙效益。枳溝鎮(zhèn)主要推廣以下三種立體種植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①菜、薯、糧、豆四作四收立體種植模式。枳溝鎮(zhèn)重點在喬莊、王村等推廣大拱棚保護地種植紅水蘿卜、間作馬鈴薯、套種食用玉米、間作越夏蕓豆的紅水蘿卜、馬鈴薯、玉米、蕓豆立體種植模式。一般情況下平均每畝生產紅水蘿卜2000千克、馬鈴薯850千克、蕓豆1750千克和玉米穗2900多個,經濟收入在12000元以上。②薯、糧、豆三作三收立體種植模式。枳溝鎮(zhèn)重點在喬莊、王村、普慶等推廣馬鈴薯間作玉米、套種蕓豆的馬鈴薯、玉米、蕓豆立體種植模式。一般情況下平均每畝生產馬鈴薯800千克、蕓豆1800千克和鮮食玉米穗2900多個,經濟收入在8000元以上。③瓜、豆、菜三作三收立體種植模式。枳溝鎮(zhèn)重點在蔣家莊推廣小拱棚保護地加地膜覆蓋種植西瓜,西瓜收獲后種植越夏蕓豆,蕓豆收獲后種植菠菜的西瓜、蕓豆、菠菜立體種植模式,一般情況下平均每畝生產西瓜3700千克、菠菜800千克、蕓豆1800千克,經濟在收入1萬元以上。
二、糧、棉、菜套種立體種植模式與案例
1.模式。糧、棉、菜套種立體種植模式主要是在春棉一熟制地區(qū),通過改革耕作制度,利用其冬閑季節(jié)增種一季小麥或間套越冬菜,或者在小麥套種棉花一年二熟制的基礎上,利用其棉花套種行間套種越冬菜或瓜類等進行開發(fā)推廣。在保證棉花增產或小麥、棉花雙增產的前提下,通過間作套種瓜果蔬菜等,增加經濟收益。這種模式要預先確定好糧、棉、菜套種的規(guī)格,在棉稈拔掉之后,整好地,施足肥。在播種晚茬小麥時留出棉花的套種行,在套種行上結合種植小麥,間作大蒜、菠菜、洋蔥等越冬菜,或者在第二年早春間作小油菜、小白菜、小紅蘿卜等速生蔬菜,待蔬菜收獲后,在4月中下旬套種棉花。例如:小麥間作大蒜套種棉花,小麥間作洋蔥套種棉花,小麥間作越冬菜(或秋芥菜)套種棉花間作蘿卜,小麥間作越冬菜套種西瓜套種棉花,小麥間作越冬菜套種棉花間作綠豆,小麥間作芥菜套種棉花間作辣椒。2.案例。河北省臨西縣在農業(yè)種植結構調整上大膽嘗試,探索出糧、棉、菜立體高產高效種植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①糧、菜、棉、糧立體種植模式。該模式就是小麥套種菠菜,下年種植棉花,小麥收獲后復播綠豆,即小麥、菠菜、棉花、綠豆立體種植。具體操作:小麥種植6行,畦寬1.5米,套種菠菜,預留0.8米寬的空行下年種植棉花2行,小麥收獲后種植60天的小綠豆。一般畝收入在2800元以上。②棉、瓜、棉、糧、菜立體種植模式。該模式就是實施一年四至五熟制,小麥、西瓜、棉花、玉米、菠菜間作套種模式。具體操作:在秋季播種小麥時,每播種12行小麥就預留1.5米寬的空行適時播種菠菜。待第二年菠菜收獲后,種植西瓜2行和棉花2行。小麥收獲后,種植玉米2行。小麥、西瓜、棉花是共生期,小麥可為西瓜苗和棉花苗擋御風寒。小麥收獲后,西瓜可在棉花的株距空間向外長蔓,在小麥空地里結瓜,互不影響光照。西瓜收獲后,有利于玉米、棉花后期生長。
三、糧、油、菜套種立體種植模式與案例
1.模式。糧、油、菜套種立體種植模式是在小麥套種花生一年二熟制的基礎上,利用其套種花生的套作行間套瓜類或蔬菜,一般可畝增經濟效益300元以上。在耕作制度上,主要是從秋種開始,扶大壟,在壟溝內播種小麥,在壟上間作菠菜、薹菜等越冬菜,第二年春季收菜后,套種春花生或半夏花生,并間作西瓜、辣椒等秋菜。例如:小麥間作越冬菜套種花生套種西瓜,小麥間作大蒜苗套種西瓜套種花生間作秋菜,小麥套種西瓜套種花生間作玉米,小麥間作越冬菜(或油菜)套種花生間作芝麻。這種模式多是在水肥條件較好的花生產區(qū)開發(fā)推廣。2.案例。四川省三臺縣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強化創(chuàng)新,以增加復種指數、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積極推進“千斤糧萬元錢”糧經復合模式基地建設。三臺縣農業(yè)局示范推廣“藥、糧、菜”4.2萬畝,“糧(油)、水稻制種、菜(馬鈴薯)”2萬畝,“麥、菜、玉米、豆、專用苕”2萬畝。著力打造糧經復合產業(yè)基地。通過產業(yè)基地的建設,在麥冬主產區(qū)花園、靈興一帶基本形成了“藥、糧、菜”和“麥冬、蔬菜(高架)”高效種植模式。經調查,“藥、糧、菜”模式畝均玉米產量達到600千克,“麥冬、蔬菜(高架)”模式畝均苦瓜產量達到2500千克以上,為產區(qū)農戶增產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棉、菜套種立體種植模式與案例
1.模式。棉、菜套種立體種植模式是以棉花為主體作物,冬春秋季間套復種各類經濟作物,既保持棉花的高產,又可大幅度提高棉田的經濟效益。一般選用的模式有馬鈴薯(榨菜)套種棉花、春毛豆(蔬菜)套種棉花套種荷仁豆(蘿卜、大蒜)、棉花套種大蒜(西葫蘆、西瓜)等。2.案例。①河北省吳橋縣曹洼鄉(xiāng)石東村棉田立體種植模式。河北省吳橋縣曹洼鄉(xiāng)以發(fā)展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為依托,以培育特色產業(yè)為主導。按照“強鄉(xiāng)、富農、活商”的發(fā)展思路,實施“穩(wěn)糧棉、上果菜、興漁牧”戰(zhàn)略,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發(fā)展專業(yè)村、特色村。石東村形成了以棉田立體種植為主要內容的棉花套種西葫蘆、棉花套種大蒜、棉花套種甘藍、棉花套種西瓜等10種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并確定了梨樹、大蒜、棉花立體種植,棉花、西瓜套種,菠菜、棉花輪作,棉花、大蒜套種四種立體種植主導模式,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提高了農民的收入。②安徽省含山縣棉、菜立體種植模式。含山縣是棉花種植面積常年穩(wěn)定在9萬畝以上的產棉大縣。棉花是含山縣的傳統(tǒng)支柱產業(yè),含山縣積極探索適合農業(yè)生產條件的高效立體種植模式,大力發(fā)展棉田立體種植模式,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近幾年來含山縣大力推廣棉、菜套種面積2萬畝以上,棉田套種畝均效益可提高近40%,增加了棉農的經濟收入,提高了棉農的種棉積極性。據統(tǒng)計,含山縣推廣棉、菜(蒜)立體種植面積達到了5萬畝,畝純收入比單種棉花增收六成以上。
作者:梁吉義 單位:山西省太原市長風街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