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產品設計論文

時間:2022-06-21 11:01:19

導語:幼兒教育產品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教育產品設計論文

摘要:文章從蒙臺梭利的感官教育的應用出發(fā),探索感官教育與幼兒教育產品創(chuàng)新的關系,最后通過對幼兒教育產品創(chuàng)新的具體途徑,結合具體案例,分別從幼兒學習、幼兒思考、幼兒自我教育、幼兒產品設計環(huán)節(jié)來探討“感官-體驗引導”體系帶來的改變。

關鍵詞:體驗引導;感官教育;幼兒教育產品;藝術與設計學院

一、“感官-體驗引導”體系建立的目的

幼兒教育產品是根據幼兒特定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而產生的一種教育性產品,其目的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過渡生理心理大幅度成長的時期,并且為后續(xù)的學習期打下基礎。但在現有幼兒教育產品狀況下,大多數產品停留在感官體驗與行動訓練的層面上,對于幼兒來說,一旦過了體驗的敏感期,當前的幼兒產品將會失去實用意義,并且對幼兒未來的無論生理還是心理發(fā)展缺少一定的指導意義。文章闡述的“感官-體驗引導”體系幼兒教育產品進一步提高了教育性,使之將一個產品的物化的結果轉移到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這一非物化的結果上,同時也完善了幼兒教育產品設計的體系的循環(huán)(如圖1)。

二、“感官-體驗引導”體系的定義

意大利著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認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通過訓練兒童的注意、比較、觀察和判斷能力,使兒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準確、精練,為以后的智力發(fā)展打下堅實可靠的基礎”。在幼兒的生理智力發(fā)展過程中,感官的發(fā)展比智力的發(fā)展更優(yōu)先。所以感官引導的幼兒產品能夠在教育、訓練與娛樂三者之間平衡,達到一般產品達不到的效果。蒙臺梭利的感官教育包括一般感覺、立體感覺、嗅覺、味覺、視覺、聽覺、區(qū)別聲音和音樂感等方面。一般感覺包括觸覺、熱覺、壓覺和立體感覺。同時蒙臺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論集中在對幼兒感官引導訓練的方式上,在針對不同的感官下有不同的特征化教具。另一方面,在唐納德提到的設計的三個層次依次為本能層次、行為層次與反思層次。“感官-體驗引導”體系的核心就是將感官教育這一表層的本能體驗通過產品化的途徑轉化為行為體驗,在體驗的設計過程中循環(huán)轉化為反思體驗,達到幼兒教育目的。通過兩方面結合,“感官-體驗引導”體系是以蒙臺梭利的感官教育為基礎,將情境設計與幼兒教育產品設計整合,將兩部分通過主題、場景道具化與技術介入三環(huán)節(jié)聯系起來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引導過程,來達到一個幼兒在某一方面素質或能力培養(yǎng)的效果。

三、“感官-體驗引導”體系在幼兒教育產品應用的途徑

通過上述幼兒的行為特點與蒙臺梭利感官教育方法的結合,以營造情景的方式來把幼兒的行為、感官統(tǒng)一起來,以整體的思路來設計幼兒產品。文章列舉了若干常見的手法來建立針對幼兒的場景。(一)實驗室中的對比變化產品??茖W小實驗是一個切入幼兒智力開發(fā)的新角度,設計一些有趣容易事實的小實驗,能讓幼兒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不視學習為負擔。設計小實驗,能使幼兒從小具有動手能力。例如(圖2),是一款兒童洗浴浴液瓶,瓶身的設計點在于一個可懸浮的腔體結構,內有存放小劑量沐浴液的管子。初始形態(tài)一個除了開口其余都沒入水中的浮標。是當內部的沐浴液計量越來越少時,整個浴液瓶會慢慢因為自身重力的減小而浮起,浮標的形態(tài)會越來越明顯。當里面的沐浴液用完時,整個浴液瓶漂浮在水面上,并且會傾倒。三種不同的漂浮狀態(tài)的變化,能夠讓幼兒在自主沐浴的同時,觀察浴液瓶的變化,對浮力產生一定的概念。在動手操作拔開沐浴液計量罐的同時,在視覺上對比浴液瓶的變化,同時幼兒能在不斷地加量、減量中對比其中不同的變化,從而思考浮力的產生原因。(二)能夠觀察科學原理的成長性產品。另一種能夠在現象上產生一定的感官刺激的方法是通過物理/化學原理的結構或者性質是產品能夠在幼兒長期的鍛煉中得到知識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例如(圖3),是一款兒童水培花盆。通過透明的玻璃盆體觀察水位高度,方便兒童進行植物的栽培,并且可以為兒童提供植物生長過程的觀察記錄需求。其中的連通器原理能夠讓兒童在開口處澆水的同時,通過滲透是花盆土壤得到水分。如此長期的觀察透明水箱內水位的變化,在植物變化的視覺嗅覺刺激共同作用,引導兒童能得到耐心的品質與聯想能力。(三)變化性的場景玩具。通常情景玩具大多需要幼兒做的是角色扮演,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傳遞哲學理念或者以任務的形式引導兒童的目的。感官引導的場景玩具是一種新的角度來傳遞理念或者思想,它更需要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夠傳達的產品變化也更多更直觀。通過物理或者化學現象在一定時間內內出現的變化使幼兒在娛樂過程中更容易產生刺激作用。(如圖4),是泰國考古類玩具digitup,它與其他考古類的玩具不同的是,他在一個真實模擬考古的主題下要求幼兒專注細心地進行考古行為,最后將得到完整的恐龍化石拼圖。這種專注力的引導,相較其他情景玩具而言更為有效與直接,適用不同的考古刷與鉆頭同時能夠鍛煉幼兒的精細操作動手能力。

四、“感官-體驗”體系在幼兒教育產品帶來的變化

通過“感官-體驗引導”教育產品的應用,給幼兒教育產品的設計帶來一種新的思路,從幼兒自身的行為與心理特征出發(fā),借由體驗設計來傳達新的教育方法。其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增加了幼兒的主動自我學習條件。以冰川棋為例,此產品在娛樂體驗的過程中,加入了自我危機意識的引導。通過“感官-體驗引導”體系,將設計師的視角從他人灌輸式的學習轉變?yōu)橛變鹤陨韺τ诃h(huán)境改變的自我學習,同時從本身幼兒被動使用型的產品呈現方式轉變?yōu)橛變褐鲗У漠a品DIY呈現。目的就是把幼兒這一設計用戶作為貫穿設計的行動者,而不依靠其他用戶的關鍵性介入來完成教育的過程。(二)提供了自我思考的機會。學前期幼兒的觀察能力想象力判斷力需要足夠的發(fā)展,蒙臺梭利的教育理論也指出它們需要的引導來完成幼兒的發(fā)育?!案泄?體驗引導”體系的引入在娛樂性與啟發(fā)性上結合,從娛樂性體驗轉變?yōu)閱l(fā)性體驗。例如浮標浴液瓶,浮標瓶的浮起狀態(tài)這一長期循環(huán)的變化將會啟發(fā)幼兒對于浮力的思考,什么樣的重量會使瓶子漂浮或者懸浮。本體系旨在從一個小現象轉化為幼兒的自我思考,從產生的原因化轉化為幼兒的分析能力,從而達到幼兒體驗教育。(三)加入了自我評價補充教育循環(huán)。幼兒教育是一個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從參與到體驗,同時需要一個自我評價來完成這一循環(huán)的進階。依然以浴液瓶為例,在添加與消耗沐浴液的過程中反復的沉浮是一個驗證循環(huán)的過程。幼兒在推敲沉浮變化的中評價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案泄?體驗引導”體系補充了現在幼兒教育產品中缺失的驗證評價階段,完善了幼兒的自我認識判斷,使之在下一階段的發(fā)現與思考中得到一個提升,也使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驗證此引導體系是否能夠真正地為幼兒的教育提供一個良性循環(huán)。(四)設計體系的自我完善。上文已述,在現有幼兒產品設計中大多是以一個物化結果為目的而建立設計體系,但感官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一個短期內的教育而更著重于幼兒教育的結果對幼兒產生的長遠影響?!案泄?體驗引導”體系將此物化的結果作為幼兒教育產品的第一步輸出,并在此輸出后加入了對幼兒身心發(fā)育的引導環(huán)節(jié),使這一設計體系成為一個螺旋向上的循環(huán),最終達到一個幫助幼兒完成學前期身心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在此體驗的設計過程中,也需要設計師對于體驗環(huán)節(jié)的把控。設計師需要對幼兒的感官體驗刺激層面,產品操作層面,與體驗反思層面三者共同進行梳理,才能建立完整的“感官-體驗引導”體系。

幼兒教育產品設計并不是一個單向的設計過程,設計師需要從正向的幼兒使用產品的層面來思考,更需要從產品對于幼兒的引導方式方面來完成一個設計驗證的過程?!案泄?體驗引導”體系幼兒教育產品,在設計體系中補充了薄弱的設計驗證這一環(huán),是整個幼兒產品的開發(fā)更具有完整性,使這一設計思路從“你學我教”的正向模式轉變?yōu)椤白约和孀约簩W”的雙向模式,給幼兒教育提供了更多產品化的可能性。其次,對于幼兒這一用戶群而言,通過“感官-體驗引導”體系幼兒教育產品能夠從自己批判驗證性的角度來學習,提高了思考邏輯能力,能夠從更全面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形成自己的思考風格,最終幼兒教育的結果也會變得顯而易見。

參考文獻

[1]王潤,周先進.蒙臺梭利教具理論的意蘊及其對兒童玩具選擇的啟示[J].教育評論,2014,(06):112-114.

[2]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M].第1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李滿倉.蒙臺梭利日常生活技能教育對幼兒生活技能教育的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12,(07):46-48.

[4]郭玲.蒙臺梭利關于幼兒的感官教育理論及方法[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02):4-6.

[5]廖梅.幼兒行為特征下的引導型家具設計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16,37(08):44-47+187

[6]王艷群,張丙辰,龍慧苧,蔡依依等.感覺統(tǒng)合評定視角下兒童教育產品設計研究[J].設計,2017,30(7):40-41.

[7]張芮.兒童教育類游戲卡通形象及界面設計初探[J].設計,2017,30(4):137-139.

[8]王愛紅,賽世濤,劉亞明.生態(tài)時代下的引導性設計理念探究[J].包裝工程,2014,35(16):82-84+93.

作者:江一波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