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刑事被害經濟救助體系建立論文
時間:2022-12-20 10:05:00
導語:淺談刑事被害經濟救助體系建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依據(jù)我國法律,刑事被害人因犯罪行為所遭受的經濟損失,主要是通過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由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依法賠償。但是,我國仍然亟需在立法上建立刑事被害人經濟救助制度,對救助對象、救助條件、救助金額、救助程序等做出明確規(guī)定。因此,在借鑒了國外立法及總結我國各地司法實踐的基礎上,對我國構建刑事被害人經濟救助制度提出了幾點設想。
關鍵詞:刑事被害人;經濟救助;救助程序
依據(jù)我國法律,刑事被害人因犯罪行為所遭受的經濟損失,主要是通過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由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依法賠償。但是,在現(xiàn)實中,刑事案件尤其是造成被害人傷亡的案件中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沒有賠償能力或賠償能力不足的情況大量存在,有的刑事案件發(fā)生后難以查獲犯罪嫌疑人或者證據(jù)不足無法認定責任者,致使刑事被害人或其近親屬依法要求賠償經濟損失的權利不能實現(xiàn),生活陷入困難,甚至由此引發(fā)惡性報復事件或者久訪不息,直接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為此,2009年3月由中央政法委員會牽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八個部門共同印發(fā)了《關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明確了刑事被害人經濟救助制度的政策依據(jù),對依法妥善處理刑事案件、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但筆者認為,目前開展刑事被害人經濟救助工作只是在當前相關法律制度尚未建立的特殊時期,為解決刑事被害人特殊困難而采取的一種過渡性安排。要促進這一制度的有效實施,進行制度的立法是關鍵,本文擬從救助對象、救助條件、救助金額及支付方式、救助資金的來源及管理、救助程序五個方面對這一制度的構建進行思考。
一、救助對象
刑事被害人經濟救助制度是指國家對受到犯罪侵害、無法從加害人或其他渠道及時獲得有效賠償?shù)男淌卤缓θ思捌溥z屬,通過相應程序給予適當經濟資助的法律制度。綜觀已建立刑事被害人經濟救助制度的國家對救助的對象均有所限定,絕大多數(shù)已經實施這項制度的國家都限定為暴力犯罪。如美國加州法律規(guī)定,被救助者必須是直接因暴力犯罪被害而死亡或受傷者,或者依靠被害人生活的人,或者在犯罪發(fā)生時,系被害人之家屬或者近親屬,或者在被害人死亡時,應支付或愿支付醫(yī)療費或者喪葬費的人。德國的《暴力犯罪被害人救助法》規(guī)定,救助對象必須是受犯罪侵害的被害人或其遺屬繼承人,救助申請人必須具有德國國籍或是歐盟國家的成員或者公民,外國人所屬的國家如果與德國簽有互惠規(guī)定,同樣可以申請救助。
當前,我國仍是發(fā)展中國家,經濟欠發(fā)達,尚不具備對所有刑事被害人實行救助的經濟條件。筆者認為各地可以根據(jù)當?shù)匦淌掳讣闆r和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來確定救助對象的具體范圍。建議可將刑事被害人救助對象確定為:因嚴重暴力犯罪造成嚴重傷殘,無法通過訴訟及時獲得賠償,生活困難的刑事被害人;或者刑事被害人因遭受嚴重暴力犯罪侵害已經死亡,與其共同生活或者依靠其收入作為重要生活來源,無法通過訴訟及時獲得賠償,生活困難的近親屬。救助對象不包括僅受到財產損失的被害人,也不包括受到犯罪侵害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在實行國家救助的多數(shù)國家(地區(qū))只救助因暴力犯罪導致人身傷害的被害人(自然人),而將國家救助的對象限于作為自然人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而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形式的被害人,是因為法人和其他組織一般都投有財產保險,其受到損害后可由保險公司進行賠償,無須由國家進行救助。同時,因過失犯罪或不負刑事責任的人實施的刑事不法行為,導致嚴重傷殘或死亡的刑事被害人,生活困難又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shù)?也應列入經濟救助的對象。
二、救助條件
由國家給予適當?shù)慕洕戎?緩解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生活困境,有利于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刑事被害人申請國家救助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條件:一是被害人無法從加害人或其他途徑得到足以滿足基本生活標準的救助,即被救助者必須是因為受到犯罪侵害而陷入嚴重生活困難的人。二是被害人對受侵害沒有過錯或過錯很小。但如果被害人是未成年人、老人、基本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者,國家應當根據(jù)其生活來源情況予以救助,而不應考慮其責任大小。三是被害人應主動積極配合公安、司法機關的工作,不隱瞞關鍵證據(jù),以利于及時立案偵查、破案審結。如果被害人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時,應由其近親屬代為報案。四是救助被害人符合社會公序良俗。如果斟酌被害人與加害人的關系或者其他情況,按照一般社會觀念救助被害人顯然有失妥當?shù)?則不予救助。
三、救助標準和支付方式
縱觀各國對刑事被害人進行救助的標準,大致可分為三種情形:一是對救助標準未作明確數(shù)額規(guī)定,僅規(guī)定了一個計算的原則。如日本的救助法規(guī)定,刑事被害的給付金額,按照政令所確定的基礎額乘以行政命令所確定的倍數(shù)所得的數(shù)額;二是在相關法律中明文規(guī)定救助數(shù)額,如英國采取定額制,救助的數(shù)額因傷害程度的不同而分為25級,第1級為1000英鎊,第25級為25英鎊;三是在法律中規(guī)定了經濟救助的最高標準。
在我國,筆者認為可根據(jù)目前各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來制定具體救助標準,同時借鑒國外的通行做法對國家救助明確規(guī)定最高限額,且該限額應在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地區(qū)之間有所區(qū)別,但區(qū)別應當僅限于收入水平計算上有所區(qū)別,在其他各項計算上應當不做區(qū)別。而且,隨著國家財力的增強以及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救助的最高限額也應當通過法定程序適時進行調整。
在確定具體救助數(shù)額時,應結合被害人所在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狀況,綜合考慮刑事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所造成的實際損害后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實際民事賠償情況、刑事被害人對案件發(fā)生有無過錯以及過錯大小、家庭經濟狀況、維持當?shù)鼗旧钏剿匦璧淖畹椭С龅惹闆r。此外,在確定具體救助數(shù)額時,還應堅持不重復救助原則,即如果被害人已從其他途徑獲得了救助,國家只應救助其不足差額。
關于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的方式,筆者認為,我國應采取金錢救助,且以一次性現(xiàn)金支付為最佳支付方式。
四、救助資金的籌集和管理
對于救助資金的籌集,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都采取由國家建立專項基金的做法。例如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特別基金來源于聯(lián)邦犯罪案件中所判處的罰金收入,各州的救助經費除了聯(lián)邦補助40%外,其他經費來源包括州政府稅收、罰金、附加罰金、假釋后工作收入、監(jiān)獄作業(yè)成品所得和保釋金等。具體到我國,筆者認為應設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基金”,該基金來源可分三部分:一是國家預算,主要由各級財政部門統(tǒng)籌安排;二是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捐助。三是在司法機關的收入中劃撥一部分:如法院判決被告人的罰金、監(jiān)獄服刑者的勞動收入、犯罪人的犯罪所得或其財產依法沒收后的變賣所得、法院收取的訴訟費、上交國庫的無主財產等。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基金的建立,亟需國家、相關行政、司法機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亟需相關制度的配套跟進。
對于救助基金的管理使用,筆者認為應當將決定權、管理權、執(zhí)行權作適當?shù)姆蛛x。具體來說,就是由案件管轄機關提出擬救助意見,由政法委員會決定是否給予救助,由財政部門負責基金的審核管理,由案件管轄機關負責發(fā)放、由審計部門負責審計監(jiān)督。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救助基金用到實處,發(fā)揮最大的效用,防止出現(xiàn)腐敗現(xiàn)象。
五、救助程序
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的程序主要包括申請、審查和決定、發(fā)放四個主要步驟。同時,為解決某些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緊急困難,保障其請求權得以真正實現(xiàn),還應規(guī)定先予支付程序和不服決定的救濟程序。
(一)申請
刑事被害人應當在被侵害后的兩年內,以書面形式向犯罪管轄機關提出申請。申請書主要應載明以下事項:1.申請人的基本情況及受犯罪侵害的具體事實;2.申請人與被害人的關系;3.申請救助的項目及金額;4.申請救助的事實及理由;5.已經獲得的救助金額,包括社會保險賠償金、損害賠償給付金額和其他能獲得金錢給付的情形等;6.申請人生活困難的相關證明。申請書應當附有戶籍所在地派出所、居委會、村委會等出具的相關證明材料,并由申請人或其人簽名或蓋章。
(二)審查
收到刑事被害人救助申請后,案件管轄機關應當及時進行形式審查,對于申請不符合規(guī)定程序或有關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應當確定合理補正日期,逾期不予補正或補正不全,不符合受理要求的,應當裁定駁回。案件管轄機關認為申請成立予以受理后,應對下列事項進行調查:1.被害人和加害人雙方的基本情況;2.被害的程度、有無后遺癥及其種類、治療費的數(shù)額、被害人與加害人的關系、被害人有無過錯及過錯程度;3.損害賠償情況,包括是否領取過損害賠償金、保險金、社會捐助及其金額;4.加害人態(tài)度及相關情況。案件管轄機關在調查過程中,要依法查處,還可以要求刑事偵查機關及其它政府機關或金融、保險和稅務等方面的專業(yè)人員提供必要的協(xié)助,相關部門和人員應依法予以配合。公務員之家
(三)決定
案件管轄機關對于救助申請經審查認為合格的,應當提出救助意見,報政法委員會審批。對于理由不充分的,應當做出不予救助的決定。具體來說,就是公安機關對于無法移送檢察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或正在偵辦的尚未抓獲犯罪嫌疑人的案件中,符合求助條件的刑事被害人或其近親屬,提出救助意見。人民檢察院對于不起訴案件中,符合救助條件的刑事被害人或其近親屬,提出救助意見。人民法院對于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無力履行賠償義務,或因證據(jù)不足宣告被告人無罪的案件中,符合救助條件的刑事被害人或其近親屬,提出救助意見。
(四)發(fā)放
案件管轄機關在同級政法委員會批準予以救助后,應申請財政部門撥付救助資金。在收到救助資金五個工作日內,應當將救助資金發(fā)放給刑事被害人。
(五)先行支付
案件管轄機關受理申請后,當無法確知加害人或者被害人的傷害程度而不能做出救助決定,但申請人因為犯罪被害有緊急救助需要的,案件管轄機關有權在審核核實后作出先行支付的決定。如果申請人的救助申請被駁回或者先行支付的救助金高于救助決定所確定的金額,申請人應將其不應獲得的部分返回。
(六)不服決定的救濟程序
申請人不服救助決定的,應在10日之內向上一級案件管轄機關申請復議。上級案件管轄機關須在接到復議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終局決定。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涉及到諸多方面,對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的立法宜采用程序和實體綜合立法的模式,制定《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法》,對救助的基本原則、救助對象、救助范圍、救助金來源、救助標準、救助金管理、救助程序方面的內容作出具體的規(guī)定。
注釋:
張智輝,徐明涓編譯.犯罪被害者學.北京:群眾出版社.1989.198.
曲濤.創(chuàng)建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的新思考.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6(3).58.
參考文獻:
[1]薛國駿.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研究.中國法律信息網.2009.4.6.
[2]許永強.刑事法治視野中的被害人.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
[3]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西南政法大學訴訟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課題組.關于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濟制度的調研報告.廣東法院網.200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