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歌曲對聲樂教學的價值探究
時間:2022-10-30 09:48:44
導語:藝術歌曲對聲樂教學的價值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世紀上半葉我國藝術歌曲開始起步,由于國家政治因素以及受歐美藝術歌曲的的沖擊中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在此期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由于中國專業(yè)聲樂教育此時正處于起步時期,這些藝術歌曲對我國聲樂教學的推動力是不可忽視的,此文采用文獻閱讀法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具體探究我國早期藝術歌曲對我國聲樂教學的價值并總結,希望中國藝術歌曲在我國聲樂教學中的運用中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促進聲樂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藝術歌曲;聲樂教學;價值
一、我國早期藝術歌曲的代表作
蕭友梅(1884—1940),曾留學日本,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他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基本以歐洲藝術歌曲的體裁作為參照并模仿歐洲古典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創(chuàng)作歌曲。其主要代表作有《問》、《星空》、《南飛之雁語》等等。青主(1983—1959),曾留學德國,著名的美學家、作曲家。青主的藝術歌曲吸收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使用詩歌作為體裁學結合歐洲的寫作形式創(chuàng)作了許多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藝術歌曲。其主要代表作有《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并出版了《清歌集》、《音鏡》兩本藝術歌曲。黃自(1904—1938),曾赴美學習,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黃自的藝術歌曲也是善于用詩歌作為體裁,他的藝術歌曲被廣為流傳,在當今的聲樂教材中曲目較多。代表作有《春思曲》、《玫瑰三愿》、《思鄉(xiāng)》、《花非花》等等,他的藝術歌曲在當代的各大、小音樂會上經常出現(xiàn),在聲樂教學中經常用來教唱示范。劉雪庵(1905—1985),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師從黃自先生,他的藝術歌曲至同樣也被視為中國聲樂教學作品中必唱曲目,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主要代表作有《紅豆詞》、《踏雪尋梅》、《長城謠》等等,當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所創(chuàng)作的許多歌曲家喻戶曉,被廣為流唱。除了這些作曲家外,還有更多的著名的作曲家,如聶耳、賀綠汀、洗星海等等,他們的作品標志著中國音樂由學堂樂歌轉型為專業(yè)音樂藝術,更是推動了中國專業(yè)聲樂教育的起步。
二、我國早期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一)教材運用。聲樂教學中離不開教材的使用,我國早期藝術歌曲曲目除了在當時被做為聲樂教材外,如今的聲樂教材仍在繼續(xù)使用。目前我國有很多種藝術歌曲總集,例如中國第一本藝術歌曲集為趙元任的《新歌詩集》、范競馬的《中國藝術歌曲集》、儲聲虹的《中國優(yōu)秀藝術歌曲集》、孔繁洲的《中國藝術歌曲100首(音樂經典)》等等均有收錄中國早期藝術歌曲。(二)演唱運用。我國的專業(yè)聲樂演唱主要分為民族和美聲兩類,我國早期藝術歌曲的作曲家大都是有西歐留學經歷,當時他們深受美聲唱法的影響,因此他們的作曲風格有一部分是極具美聲色彩的,在學習美聲唱法時許多藝術歌曲被作為范唱曲目,例如《我住長江頭》這是一首考驗氣息、聲音線條、音色等的一首高難度藝術作品,這也是聲樂教學中美聲演唱和學習中的最佳中國曲目。這個時期也出了許多極具民族特色的歌曲較適合用民族唱法來演繹,例如《康定情歌》,這是一首關于四川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一首民族歌曲,用明亮而甜美的聲音來演唱是最適合不過了,一般在聲樂教學中作為民族唱法初學者的重要演唱歌曲。由此可看出我國早期的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演唱中是極具代表性的,這些藝術歌曲極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聲樂教學的發(fā)展。
三、早期藝術歌曲對聲樂教學價值的具體分析
(一)提升民族文化素養(yǎng)。一位專業(yè)的聲樂教學老師除了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歌唱的同時應該也教會學生更多的內在涵養(yǎng),學習中國早期藝術歌曲有利于幫助學生體會我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學習中國的古詩歌詞,體會中華民族的艱苦的成長,學習當時的時代精神。(二)提升聲樂演唱技能。我國早期藝術歌曲的作者大都有過留洋學習的經歷,所學的作曲技巧多數(shù)受到歐美聲樂藝術歌曲的影響,這些藝術歌曲也被當時剛剛留洋學習回國的教育家廣泛使用,例如趙梅伯創(chuàng)立了西安音樂學院,他在聲樂教學中除了歐洲古典與現(xiàn)代優(yōu)秀作品外,也有中國的經典作品,例如《黃河大合唱》、《嘉陵江上》、《旗正飄飄》等等當時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歌曲。這些藝術歌曲的演唱是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聲樂演唱技巧的成熟。在如今的教學課堂中,利用這些藝術歌曲幫助學生提升咬字、氣息等等,例如《玫瑰三愿》這首歌曲是三拍子歌曲,可以用來提升學生的氣息流動。(三)有利于探索美聲唱法中國化。中國早期藝術作曲家大部分都有歐洲留學經歷,他們深受歐美美聲聲樂藝術的影響,因此我國早期許多藝術歌曲的演唱都有利于在教學中學習美聲唱法。我國聲樂教學目前為止仍在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族之間摸索,大部分美聲唱法的學生基本都在演唱國外的作品,在各大聲樂比賽中美聲唱法中國外作品占多數(shù),如何將中國作品更好的與美聲唱法相融合也是目前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中國早期的許多藝術作品其實都適合用來研究美聲唱法中國化,例如《春思曲》、《我住長江頭》等等,這些歌曲演唱風格具有美聲色彩,在演唱中需要極好的氣息、共鳴、流動方面的控制,是教學中訓練美聲唱法的重要中國作品。這些藝術歌曲在當時一定程度上是推動了美聲唱法中國化進程,是中國專業(yè)聲樂教學發(fā)展中的極具價值的聲樂藝術財富。
作者:張曉陽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張曉農.中國聲樂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12.
[2]黃瑜清.論高師音樂學專業(yè)聲樂教學中藝術歌曲的運用[D].云南:云南師范大學,2013,6.
[3]康樂.中國近代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兼對部分曲目的補遺[D].河南:河南大學,2009,4.
[4]田雅麗.淺析中國藝術歌曲的形成和早期發(fā)展及其特征[J].音樂探索,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