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9 08:34:00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更是引領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精神向導。它的實際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重大問題。為了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達到最優(yōu)化,實現(xiàn)由單一式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轉向,探討主體間性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地位和作用,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尋找一種新的哲學范式和方法論原則,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種理論創(chuàng)新,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英文摘要】PoliticaleducationisnotonlythemainwayofpromulgatingideologyofChinagovernment,butalsoaspiritpilotofguidingtheoontemporaryunder-graduatestudentsestablishingtheirrightworld-view.What''''stheactualeffectofitresultin“whomarethestudentscultivatedfor?”and“whatkindofpersoniscultivated?”Inordertogaintheoptimizationofpoliticaleducation''''ssubstantialresultsandrealizethetransformationofthemodelofsinglesubjectivalpoliticaleducationtothatofintersubjectivityone,discussingtheroleofintersubjectivityprincipleinthetheoryofpoliticaleducationandfindinganewphilosophyandmethodologyforitisveryimportant,whichisnotonlyakindoftheoreticalinnovationinpoliticaleducationresearch,butalsotherequirementofthepracticeofpoliticaleducation.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主體間性/方法論基礎

politicaleducation/substantialresults/intersubjectivity/methodology

當代青年大學生是社會生活中最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和超越意識的高智力群體,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成敗,關系到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高等院校以及整個社會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更是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任務。從一定的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意味著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主體雙方,能夠在平等、公正的平臺上相互交流與溝通,把“規(guī)范”化為“準則”,把“他律”化為“自律”,把“責任”化為“良心”,把對國家、對人民的高度責任心和使命感內化為德性,只有這樣,才能使青年學生在參與互動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交流感情、增強信心,不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xiàn)理想、信念的價值提升。因此,怎樣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達到最優(yōu)化?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和措施達到最優(yōu)化?對于這些問題,已有不少學者和理論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和研究,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問題,需要進一步對決定其實效性的內在機制和內在依據(jù)——主體間性理論,給予應有的關注和探究,為實現(xiàn)單一式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向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轉向提供新的哲學范式和方法論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人們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人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根本的是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必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新特點和新方法,從實際出發(f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深做細,才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而所謂的實效性,是指實踐活動的預期目的與結果之間的張力關系,是實踐活動對于目的的是否實現(xiàn)及其實現(xiàn)程度,亦即實際效果問題。人們對任何實踐活動實效性的感知與評判,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據(jù)是這一實踐結果的有效性。人們對實踐活動效果的追求,其落腳點也正在于實踐活動結果的效用上。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即是指在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運作對其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它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效果,即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順利地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效益,即通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還表現(xiàn)在教育的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財、物、時間的投入獲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梢?,教育的效果、效率、效益共同構成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本內涵。而要實現(xiàn)以上的教育目標和教育目的,需要廣大的理論工作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成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型合格人才的主陣地,為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就高等院校來說,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實效性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過程和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這一關系上。它在本質上是教育過程對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積極的價值屬性,是指教育過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諸教育要素的效能,促進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特性及所達到的實際效果。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fā)展,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到來,現(xiàn)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了來自不同方面和不同層面的挑戰(zhàn),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功能。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全球化浪潮的撲面而來,導致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發(fā)生著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價值觀念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現(xiàn)狀。國門打開以后,西方社會的各種社會思潮大量涌進,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社會思潮運動。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存在主義強調人的絕對自由及自我選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主義強調人的“性欲”、“力比多”以及性解放,實用主義思潮帶來的“有用即真理”的理念;到90年代后期,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觀念的解構,強調非中心化、邊緣等意識,自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關注個人權利自由而忽視社會義務的思潮,這些新舊價值觀念彼此沖撞交織在一起。高校學生通過媒介獲取了各種信息和價值觀念,卻面對紛紜復雜的觀念世界帶來的選擇困難,他們往往表現(xiàn)得無所適從,而直接后果就是出現(xiàn)價值相對主義,甚至導致道德虛無主義的后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陳舊和方式方法的單一,也是導致其實效性弱化的重要方面。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實踐中的做法過于簡單化,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如在教育的內容上,一直局限在人才培養(yǎng)的政治素質方面,把德育簡單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內容過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這樣忽視了對學生進行人格品質這一最基礎、最簡單的德性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重灌輸輕啟發(fā),把學生當作被動的客體,忽視了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將道德理想作為純觀念性的東西灌輸給學生,脫離了大學生的道德基礎和生活實際;在評價方式上,重結果評價輕過程評價。如此等等,這些都使學生無法找到道德理想和現(xiàn)實生活的結合點,無法產生道德情感的體驗和思想的共鳴,也就無法認同、接受。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對教育對象的辯證理解和把握。教育的實效性離不開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充分了解。不了解學生接受或承受教育的能力,不了解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理論教育就是對牛彈琴。如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經說過的那樣:“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不會綜合規(guī)劃教養(yǎng)、教育和發(fā)展的任務,抓不住教學內容中的要點和重點,不善于選擇教學方法、手段和形式的合理配合方案,那么,教學過程永遠不會有成效?!盵1]180教學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了解始于溝通,廣大的理論工作者只有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了解,加強與他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找準方向,有的放矢,實現(xiàn)教育過程和效果的最優(yōu)化。

思想政治教育要擺脫困境、沖破圍城,一是要求高等院校必須針對青年大學生具體的思想實際,在社會轉型的大環(huán)境中營造良好的育人小環(huán)境,把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xiàn)實結合起來,把個體的生存和發(fā)展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結合起來,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二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在一定的哲學理論指導下尋找依據(jù),因為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只有哲學才能為我們提供最一般的方法,提供解決問題的鑰匙。“哲學一向是探求宇宙‘最高原理’的,擔當著為其他各種社會意識形式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思想指導的任務。哲學的這種性質使它必然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發(fā)生聯(lián)系。”[2]394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在于對青年大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而“主體間性”原則的核心就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與交流,達到不同主體間的共識;二者的價值追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從這一點上看,即從“人與人”的關系上看,二者的基礎是相同的,因此,從哲學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角度進一步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最優(yōu)化問題也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種理論創(chuàng)新;而且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具有主動性、自主性、社會性等基本屬性,而主體性是最能體現(xiàn)人類本質力量的特性。然而,人的主體性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通過實踐,通過交往形成、表現(xiàn)和確證的,并且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發(fā)展出了主體—主體之間的這種“相互交往性”即“主體間性”,它是人的主體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主體性是近代西方哲學的基本命題。出于呼喚社會現(xiàn)代性——理性精神的歷史需要,西方近代認識論哲學高揚理性,肯定主體性: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題,開始把存在的根基轉到主體性上來;康德確定了精神活動的主體性,即通過先驗范疇對客觀世界的模塑,而實現(xiàn)“人為自然立法”;黑格爾把理性客觀化為絕對精神,以其統(tǒng)攝世界、推動歷史,實際上仍然是倒置的主體性哲學。隨著主體性的發(fā)展,人們熱衷于主體性的極度張揚,人類在自然界面前為所欲為,肆意掠奪、索取,最后導致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

對主體性問題研究的深化,必然使主體間性問題受到關注。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出發(fā),我們認識到人的發(fā)展實際上是人的全面發(fā)展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統(tǒng)一,是在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的“個人獨創(chuàng)的和自由的發(fā)展”。全面發(fā)展的人同時也是具有個性和主體性的個人。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作為促進人的自我建構的一種實踐活動,必然關注主體間性教育的研究。

所謂主體間性,亦即主體之間的關系,是現(xiàn)象學、解釋學、存在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的重要概念。主體間性哲學是一種消解主客對立和主體中心的新主體哲學。主體間性作為主體間關系的規(guī)定,是指主體之間在語言和行動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雙向互動、主動對話的交往特點和關系,是不同主體間的共識和不同主體通過共識所表現(xiàn)出的一致性。

主體間性與主體性二者之間既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首先,主體間性是兩個或多個人主體的內在相關性,它要以個人主體性為基礎。如果人不成為主體,不具有主體性,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主體間性。其次,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又有區(qū)別,主體性是主體與客體(包括自然和作為客體的人)發(fā)生關系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能動性、占有性等個體特征;而主體間性則是主體與主體在交往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以“交互主體”為中心的和諧一致性等集體特征。主體性生成于對象化活動,主體間性生成于交往實踐之中。由此可見,主體間性超出了主體與客體關系的模式,進入了主體與主體關系的模式,這是一種新的態(tài)度和思路,可以導致完全不同的過程和結果。單純的“主體—客體”或“主體—中介—客體”模式,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物的關系時行之有效,但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就遇到了“他人不是客體”的困窘。從理論上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在于面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從“主體—主體”或“主體—中介—主體”的模式轉變。這種主體認識和實踐模式的轉變,有利于人與人之間建立無條件的平等關系,在交流過程中把對方視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充分發(fā)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共同創(chuàng)造和諧民主的人際關系。

教育活動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個特殊領域,在本質上是一種建立在人類生產實踐基礎上的教育主體之間的特殊的交往實踐活動,是一種以共同客體(物化的與非物化的)為中介的教育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和相互理解的過程。在主體間性教育中,主體與主體無時無刻不在交往著,主體與主體的活動相互延伸、擴展,二者之間形成不可分割的融合的區(qū)域,教育活動就存在于這個融合的區(qū)域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間性的重要歷史使命則是,順應時代精神的要求以及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的潮流,從關注和提升個體的生命質量與生命價值出發(fā),樹立尊重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存在、獨特性存在以及世界歷史性的個人存在的基本原理,引導個體實現(xiàn)從“個體占有性”存在的發(fā)展方式的轉變,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一個歷史性的個人的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既是一個建立在對象化活動基礎上的教育者“價值引導”與被教育者“主動建構”的辯證統(tǒng)一過程,又是一個建立在意義活動基礎上的以教育主體與被教育主體之間的理解和對話為核心的精神性交往過程,從而可以實現(xiàn)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個體與人類文化之間生命精神能量的轉換和創(chuàng)造性生成。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間性應具備以下特質:(1)人本性。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交往活動必須從人的自身發(fā)展出發(fā),交往的過程即是生命舒展,生命涌動的過程。(2)平等性。每一個教育主體與被教育主體都有參加和繼續(xù)交往的均等機會,都有表達愿望、感情、打算的均等機會,都必須有做出判斷、勸告、解釋以及向辯護挑戰(zhàn)的機會。(3)交互性。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以對話的形式在情感、觀點、認識、思想、意見、知識等方面互相傳遞、交流。(4)發(fā)展性。交往的主體之間應本著發(fā)展的眼光,不斷地對舊有的認識進行內化、重構,不斷地尋找新的出發(fā)點、突破點,建構超越以往的新的內容,交往一方的發(fā)展會促進、帶動另一方的發(fā)展。(5)主動性。教育活動中作為交往主體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應積極主動的與對方進行交往,特別是在教育中起主導作用的教育者更應主動引導、啟發(fā)、鼓勵、激勵被教育者更多的進行主體間的交往,以便能擴大主體間的互相了解和理解,從而提高教育效果并最終達到教育目的。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只有入理才能入心,只有入心才能入行??梢?,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以主體間性的實踐體驗為基礎性方法和途徑。“道德是一種精神,但它不是一般的精神,而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它的特殊性就存在于實踐性?!盵3]23思想道德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不能給予人或傳播給人。誰要享有發(fā)展與培養(yǎng),必須用自己內部的活動和努力來獲得,人的思想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不可能單獨起源于主體或客體,只能來源于兩者的相互作用,即主體間性的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或主體間性是實現(xiàn)思想道德知識與德性智慧之間轉化的途徑,它提供了連接思想道德認識與成就德性自由的橋梁和轉化的契機。

建立在主體間性哲學方法論基礎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根本任務是對時代性和規(guī)律性的把握和實踐運用。在現(xiàn)實的教育過程中,時代性、規(guī)律性、實效性是同步體現(xiàn)的。就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發(fā)生特點來看,可以包括長時實效性和即時實效性。長時的實效性是指在一個階段、一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現(xiàn)出持續(xù)、穩(wěn)定的實效性。即時實效性具有情境性,如一堂課、一次參觀活動、一次談話的德育效果,這種效果是個體的現(xiàn)場經歷和真實感受。長時實效具有全局性、整體性,即時實效表現(xiàn)為局部性、個體性。長時實效性以即時實效性為基礎,即時實效性以長時實效性為歸結。我們要在實效性問題上求真務實,同時注重兩種實效的會通一致。因此,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貫徹主體間性原則的基本精神,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尊重被教育者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前提。每一個大學生都有渴望關愛、得到鼓勵、學習新知、表達自我的成長需要。尊重大學生的人格,有效地滿足大學生合理的需要,發(fā)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發(fā)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就是要求廣大理論工作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在教育活動中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梢圆扇〗處熍c學生共同討論的方法,在討論中允許師生間存在觀點上的及思維方式上的差別,通過辯論、討論既鍛煉了學生分析、表達能力,又可以使教師比較容易地掌握正確的導向,同時探討式的教育過程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氣氛融洽,對形成共識、加強了解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從而使青年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讓大學生把外在的德育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需要的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在德育實踐過程中體驗生活、感悟道德、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回歸生活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礎。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非是人們之間的活動關系、交往關系,即生活實踐關系。生活世界是道德產生和道德發(fā)展的基礎,也是道德內容的現(xiàn)實來源。因此,道德總是生活的道德,生活也是離不開道德的生活;生活需要并產生道德,道德適應并滿足生活的需要?!盎貧w生活”實踐,其要義就在于使德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近、小、實、親”。近,就是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小,就是從小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從小事做起;實,就是傾注真情實感,講述真實情形,做誠實守信的人;親,就是親切融洽,可親可信,親身踐行。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價值,就是提升青年大學生的道德水平。

3、知行統(tǒng)一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關鍵。思想品德是知與行的統(tǒng)一。知是行的基礎,行是知的體現(xiàn)?!爸薪y(tǒng)一,身體力行”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成就事業(yè)的基本原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培養(yǎng)人的思想品德活動,應在實踐中進行,實踐的觀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觀點。青年學生的思想品德不僅是教師在課堂上“教”出來的,也不僅是學生在課堂上“學”出來的,更重要的是青年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為此,我們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建設實踐中,不僅要講授好政治理論課的各門課程,而且還要建設好政治理論課的實踐基地;把靜態(tài)的結果定量評價和動態(tài)的過程定性評價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促使大學生在德育活動中“自致其知、自導其行”,達到“自健其德”的理想效果。

4、加強學科研究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探索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一環(huán)。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結合起來,是進一步加強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實踐經驗證明,只有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斷進行理論探索,才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可靠保證;只有加強科學研究,才能從理論的高度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規(guī)律與基本特征,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總而言之,從哲學的層面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就應在深度上,把它看成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在廣度上,是一個由部分到整體,不斷開辟新領域和道路的過程;在高度上,是一個棄舊揚新的過程,它要摒棄已經“定性”的,但不合時展的東西,要超越已經取得的成果,要在人們“熟知而非真知”的常態(tài)中獲取新的突破性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的研究向哲學思維縱深升華是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發(fā)展趨勢之一,是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深化的必然結果,更是提升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達到實效性的最優(yōu)化的內在依據(jù)和根本動力。

【參考文獻】

[1]巨瑛梅,劉旭東.當代國外教學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張耀燦,徐志遠.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張瓊,等.道德接受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