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
時間:2022-11-09 02:53:27
導語: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微時代的到來影響和改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同時也給高校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高校要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利用新型載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培養(yǎng)師生的媒體素養(yǎng),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從而開創(chuàng)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和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以碎片化、時效化等為標志的“微”社會元素應運而生,微博、微信、微電影、微支付、微公益等微事物引發(fā)了社會群體的廣泛關注。微時代的到來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和社會生活,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交流方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已達6.88億,其中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25.2%。手機上網比例不斷增長,截至2015年12月,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0.1%。在這種新形勢下,如何準確把握大學生群體的新變化,深入剖析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進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其更富吸引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傳統(tǒng)權威正在消解
進入網絡時代后,大學生能夠很便捷地獲得各種知識資源,這大大擴展了他們的眼界,因此教育者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正逐漸消解。在微時代,通過微信、微博等媒介平臺,曾經“可望而不可及”的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變得“觸手可及”,受到很多大學生的景仰和追捧。另外,網絡自身的魅力和優(yōu)勢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在網絡世界得到了尋常課堂所找不到的快樂和滿足,進而導致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大打折扣。以上種種無疑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
(二)紛繁復雜的信息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
在微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草根化和即時性,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而個體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文化素質等方面的參差不齊,導致制造和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高雅與庸俗、積極與消極、集體與個人的微信息存在和交織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對于尚未形成獨立、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學生來說,這將帶來直接的思想沖擊,動搖已經建立起來的價值體系。此外,雖然微博、微信、微視頻等載體蘊含的信息量大并且傳播迅速,但大學生通過此類方式獲得的知識呈現(xiàn)碎片化和快餐化的特點。長此以往,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逐漸弱化,這也是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迷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微時代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一)擴充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微時代的顯著特點是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這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只要登錄微平臺的相關界面,各種信息就一目了然。既有最新的時事新聞事件,又有多彩的百姓生活故事;既能查閱各式基礎理論知識和文獻資料,又能領略權威人士以及專家學者的解讀與分析;既有文字、圖表等信息資源,又有微電影、微視頻、微動漫、微課堂等學生喜聞樂見的表現(xiàn)形式;既能通過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收集教育資源,又能利用QQ空間、朋友圈、微信群等了解學生思想實際,獲取有效的學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微平臺提供的立體化信息,挑選出學生感興趣并且有教育意義的資源,將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進一步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結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感染力和實效性。
(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在數(shù)字化、互聯(lián)網的大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與學生進行互動,由“課堂內”向“課堂外”延伸,使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熏陶的時間更長、空間更廣闊。近年來,在互聯(lián)網技術的推動下,一批在線教育平臺及教學資源競相涌現(xiàn),如“愛課程”中國大學精品開放課程資源共享平臺、“網易視頻公開課”頻道、果殼網“MOOC”學院等,大大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平等化、碎片化的學習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篩選出一部分優(yōu)質的線上課堂及資源,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與探討,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
(三)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面對面地與學生進行溝通,時空的局限性很大,同時也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厭倦感,不利于教育效果的提升。微時代信息傳播的基本特征是“交互性”,借助網絡的即時性和無限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由過去的點對面的線性傳播轉化為點對點的網絡傳播,這種更親切、更隨和的信息傳播方式,大大激發(fā)了個體參與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增強了信息共享性和認同緊密性。在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結合時展的趨勢,革新和完善現(xiàn)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師要通過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構建新型的教學空間,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隨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對負面的思想進行糾正,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策略
(一)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
大學生是一個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社會群體,微時代信息傳播的快捷性、參與主體的大眾化以及傳播內容的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的個性需求,激發(fā)了他們進行“微文化”互動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微平臺傳播的信息來源紛繁復雜,各類文化交織碰撞,價值觀念形形色色,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帶來極大的沖擊,傳統(tǒng)的灌輸模式難以適應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訴求。因此,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是當前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要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變單向式教育為互動式交流,鼓勵學生發(fā)揮其主體性和能動性,重構平等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通過微平臺上的思想交流和觀點碰撞,教師可以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心理需求,因材施教,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實效性。
(二)利用新型載體,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范圍
作為一種現(xiàn)實的教育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過一定的載體,才能實施對教育對象的教育影響。微時代的信息傳播因其高效率、迷你型和碎片化而深受大學生歡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教育載體,開拓新途徑。要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數(shù)字化微型資源,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開發(fā)“微課”資源,將傳統(tǒng)的大容量課堂資源碎片化,將某個知識點或某個環(huán)節(jié),制作成主題鮮明、內容精煉、使用方便的微視頻。還可以開設“微學堂”,依托微博、微信、聊天室等微媒體,定期理論知識、典型案例、新聞事件等教學素材,開展“微閱讀”“微討論”活動,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互聯(lián)網移動終端,讓大學生隨時隨地都能“享受”教育,從而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范圍,提升其影響力。此外,對大學生而言,“微電影”“微動漫”有著天然的親近性,它們短小精悍的美學風格也十分貼合年輕人的審美趣味,是非常好的培養(yǎng)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視頻”“微電影”“微動漫”等形式,將抽象理論形象化,將深奧道理直觀化,使教育內容貼近生活,更富吸引力,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三)培養(yǎng)師生的媒體素養(yǎng),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微時代新興傳播載體的出現(xiàn),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還要具有良好的媒體素質、靈敏的信息嗅覺和快速的反應能力。微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應主動研究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掌握其規(guī)律并加以利用。一是教師要主動融入微時代,自覺學習新媒體技術,加強培養(yǎng)信息篩選、運用能力,善于將網絡資源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開展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教師要善用微博、微信等工具,搶占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及時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動態(tài),引導學生思想的健康發(fā)展。在微時代,網絡成為各種社會思潮、價值觀念、利益訴求的集散地,其中不乏低俗、暴力、腐朽等負面消極的內容。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信息理解能力、評估能力、選擇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使媒體為個人學習、生活所用的能力,顯得極為迫切。
首先,高校要增設媒介知識教育課程,讓大學生了解基本的信息傳播知識,掌握媒介工具的使用方法,合理接觸和享用媒介資源,建設性地參與制作和傳播資源,從而成為具有“媒體智慧”的人。其次,培養(yǎng)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使其認識到媒介事實和現(xiàn)實世界的區(qū)分,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襲,成為有品位的信息消費者。最后,要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自我管理能力。微時代網絡環(huán)境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使得每一位大學生都可能是信息源,因此要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媒介道德素質和審美情操,使他們成為優(yōu)秀的信息傳播者和有創(chuàng)造力的信息制造者,傳播更多的正能量信息,促進新媒體的健康發(fā)展。
總之,在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與時俱進,充分發(fā)揮信息網絡技術的優(yōu)勢,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力和滲透力,開創(chuà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中國國信網.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16-01-22)[2018-04-28].www.cac.gov.cn/2016-01/22/c_1117860830.html.
[2]游敏惠,袁曉鳳.“微文化”傳播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J].青年探索,2013(4):54-55.
[3]趙婷.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19.
[4]王倩,張立杰.“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12(2):230.
作者:季楓 柴義江 單位: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