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體會
時間:2022-11-03 04:25:17
導語: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體會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抓好小學德育是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基礎,作為小學教師責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榮,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著眼,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入手,強化教學引領、實現(xiàn)管育協(xié)同、加強實踐培養(yǎng),努力實現(xiàn)小學課程與思政課程建設協(xié)同發(fā)展一體化、教師隊伍專業(yè)發(fā)展一體化、管理教育和實踐活動與德育一體化,做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有力推進者、忠實踐行者,以良師之德、慈母之愛、長者之范、朋友之情,把德育浸潤在學生心靈深處,使之成為伴其成長成才的精神指引、行為習慣、文化烙印。
[關鍵詞]小學德育;守正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必須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睆娬{,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非常必要,是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的講話既為我們強化青少年德育工作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更為我們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構建完備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提供了遵循、闡明了路徑。
一、拓寬主陣地,強化教學引領
《義務教育法》第36條規(guī)定,學校應當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學之中。當前,小學德育教學的內容宏大、目標遠大,單純依靠固定形式的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內容繁雜、方法單一,教學的難度較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要求將德育穿插在所有課程教學中。例如。小學語文課程承擔著傳承祖國語言文化的功能,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理應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課程的靈魂。因此,努力實現(xiàn)語文課程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發(fā)展一體化,有效地將德育滲透于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教學過程當中顯得尤為必要。(一)講透教材內容。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有許多優(yōu)秀的德育內容,其范疇包括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熱愛自然和關心社會的教育、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教育等。教師在語文課程教學時,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并與學生的實際教學狀況相融合,充分體現(xiàn)“人文性與工作性相統(tǒng)一”的基本特點,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雙重任務。例如,在教學《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一課時,教師號召“中國少年”肩負起救國的責任、為創(chuàng)造一個繁榮富強的“少年中國”而努力奮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通過體會句式整齊、氣勢磅礴的語言特點,來以聲傳情,感受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讓學生依據(jù)文本,圈畫重點,進行討論,品讀出中國少年和少年中國之間是什么關系。最后,在《我和我的祖國》的音樂聲中,學生暢所欲言,說一說新時代的中國少年心目中的“少年中國”是什么樣的,中國少年該怎么做,深挖教材主題思想、引導學生感同身受,可以起到積極的育人效果。(二)用好識字環(huán)節(jié)。漢字屬于表意文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目前,北京地區(qū)小學中使用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設置了專門的集中識字課文和“識字加油站”,而且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突出漢字的表意性,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時代特征,使識字教學的目的在認字、寫字的基礎上,加強了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牢牢抓住了立德樹人的總要求。[1]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象形識字、會意字識字、字族識字、字理識字等方式進行識字教學,讓學生在充分了解漢字的起源、演變、字形、字義的同時,充分感知漢字的形體美,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中國精神的力量。比如,教學會意字“奮”字時,要先用圖片展示該字的金文及繁體隸書寫法,讓學生對“奮”的繁體字有個基本的概念?!啊保鹞淖中?中間是“隹”(鳥);外面像鳥振翅欲飛之勢;下面是“田”,表示空曠的田野。本義:鳥類振羽展翅[2]。鳥類上下扇動或者舉壓翅膀的時候,推動空氣,利用反作用原理向上向前飛行。如果鳥不持續(xù)地、努力地振翅,就不會持續(xù)向上向前飛行,就到不了目的地。這就是“奮”的本義。這樣教學,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還能通過漢字起源的學習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了解漢字所承載的精神和時代意義等,進而培養(yǎng)學生努力向上、勇往向前的奮斗拼搏精神。(三)針對閱讀延伸?!案褂性姇鴼庾匀A”。小學閱讀的目的就是要在讀的過程中感悟出字里行間的道理進而使自己養(yǎng)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yǎng)和精神境界,它是貫穿中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之一,更是每個學生學習成長進步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閱讀在小學語文和德育教學以及人的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古人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痹谛W階段的閱讀中,在對基本教材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教師還會給學生推薦讀的內容、讀的方法,引導他們在讀的過程中如何理解、如何思考,讓他們更好地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課文主題、感悟精神力量,進而達到“以書明志、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例如,在《狼牙山五壯士》課教學后,教師推薦學生閱讀《紅巖》,建議學生在基本閱讀的基礎上,模擬小說里面的場景和對話,感受主人公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云峰英勇斗敵,舍己為人;江姐受盡酷刑,堅貞不屈的革命先烈高尚品質,感受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在《白鵝》課教學后,教師推薦學生閱讀《豐子愷全集》,讓學生在閱讀時,重點思考體會文章里闡述問題的角度,感受童心童趣,感悟同情心、愛心,在此基礎上,以一定的形式表達所感所悟。閱讀有很強的代入感,是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它能讓學生走進作者所描述的世界、所塑造人物的內心,進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思想受到啟迪,達到育人目的。(四)靈活習作方式?!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文如其人”,一篇篇習作就如同一面面鏡子,可以照出每個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和內心世界,也可以反映出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種種看法和態(tài)度。因此,學生習作也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習作過程中,教師不僅教學生“作文”,更會教學生“做人”,有效引導學生分清黑白、辨別是非、弄清好壞,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利益觀等。例如,在開展“身邊的榜樣”主題寫作時,教師會先給學生播放《雷鋒的故事》視頻,給學生畫一個榜樣的畫像,讓學生領悟樂于助人的奉獻精神、甘于平凡的“螺絲釘”精神、勤儉節(jié)約的艱苦奮斗精神,讓他們學有榜樣、行有示范,知道身邊的學習榜樣,知道筆下描述榜樣的形象。在習作之后,教師還充分利用講評的時機,和學生一起分析榜樣精神的內涵,告訴他們榜樣的力量,告訴他們榜樣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所經(jīng)歷的一點一滴中,告訴他們學習榜樣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告訴他們學習榜樣還要去影響周圍的人和事,以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協(xié)同教管育,注重環(huán)境熏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具有管理和教育兩大職責。管理和教育是育人的基本手段和基本途徑,它們像一個硬幣的兩個面,似“一體兩面”,[3]“教育離不開管理,管理中寓有教育”。將德育內容貫穿整個小學教學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全方位加強學生的德育工作,培塑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有效提升學生品德素養(yǎng)。(一)在班級文化中培育。環(huán)境會影響一個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班級學習環(huán)境對于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道德素養(yǎng)至關重要。環(huán)境有“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之分,事實證明,它們在育人中可以取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在精心營造“硬環(huán)境”良好氛圍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將班級團體目標張貼在班級展板上、設置夢想展示區(qū)、成立班級讀書角、展示學生自己設計制作的美術作品等方式來凸顯班級理念、彰顯班級追求,讓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在說話,讓班級的每一種風尚都在引領、營造出一種和諧溫馨的學習生活氛圍,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心靈、激發(fā)學生積極進取。在匠心打造“軟環(huán)境”,培塑班級文化過程中,一要通過建立“值日班長”制度、設置“花草養(yǎng)護員”、明確“今日我?guī)蛷N”職責、發(fā)起“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倡議的方式,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平等互助、服務意識,發(fā)揚主人翁精神,主動融入班級建設、敢于提出意見、樂于奉獻付出,形成“溫暖團結”的良好班風。二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及教育制度的相關要求,從學生需求出發(fā),合理制定班級管理方案、培養(yǎng)優(yōu)秀班干部團隊,在管理過程中,既不全權包辦代替,也不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對團隊進行教育引導,實行傳幫帶,及時進行講評,做到用心管理班級、用制度規(guī)范學生言行,以期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二)在家校合作中共育曾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師。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校和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認為這兩者“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這充分表明,家庭在學生德育中的重要性以及構建家校合作共育機制的必要性。教師要始終堅持家校共育,讓教師和家長始終做到齊心協(xié)力、同頻共振,隨著一系列家校活動的開展,家校更加凝心聚力,學生好風借力,扶搖直上,讓班級逐漸形成了“博”———學識淵博、“雅”———行為端正的“博•雅”之風,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有力促進了學生成長成才。在與家長及時聯(lián)系有效溝通的基礎上,一要依托家委會搭建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結合教育需求,定期“招募信息”,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聚合優(yōu)勢教育資源,家委會先后開展“遇到危險,你該怎么辦?”“講衛(wèi)生,保健康”“我的航天夢”等知識講座,組織系列愛國主義教育、“品讀經(jīng)典”“新時代好少年”講述身邊的美德故事等活動,為學生成長成才拓寬了教育渠道。二要充分應用“家長沙龍”載體。以“解決家長真問題”作為研究課題,通過談話、問卷等形式了解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問題,并把一些新的問題增加到班級研究課題當中,以便有針對性地幫助家長解決困惑。多年來先后研究解決了“如何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如何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不良情緒并及時轉化”“怎樣使孩子不再沉迷網(wǎng)絡游戲”等30余個困擾家長的問題,深受家長歡迎。在“家長沙龍”的帶動下,家長不僅非常配合教師工作,而且積極主動參與到班級各項工作中,很多家長毛遂自薦擔任班級志愿者,主動參與到班級的民主管理中,積極為班級建設出謀劃策,成為學校教育的參與者和合作者,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三)在日常管理中疏導。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小學階段這個人生成長的打基礎階段,學生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曾有一位家長表示孩子對農村來的哥哥歧視嫌棄。家長對孩子嬌縱無禮的舉動無計可施,焦慮萬分。這件事引發(fā)我們深深思考,孩子如果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能接納,將來怎能期待他從事為千百萬人民幸福而努力奮斗的事業(yè)呢?于是我們組織開展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系列班隊活動,讓學生在互相交流學習方法和心得活動中感受共同提高的喜悅,在互換玩具、互看圖書中感受分享的快樂,讓學生在為低年級同學打掃衛(wèi)生中感受助人的成就等,學生們漸漸地養(yǎng)成了團結互助、共同進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形成了“敢于吃苦勇攀高峰、相互幫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風氣。(四)在行為規(guī)范中正身?!皫熣?,人之模范也?!苯處煹穆殬I(yè)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有正確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群。曾深刻指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教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教師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小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教師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式一樣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教師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規(guī)范的言行舉止將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是對學生最有效的德育手段。小學教師的職業(yè)特點、工作職責決定了必須做“經(jīng)師”和“人師”,既要精于“授業(yè)”“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為此,我們要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站穩(wěn)政治立場、堅定政治信仰,把黨性深深扎根于思想,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做到不僅站得住,還能站得穩(wěn),努力“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痹谌粘5墓ぷ鲗W習和生活中,嚴格自律,嚴守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和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為人公正,用實際行動去引導學生,將思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確保德育理論知識既能走上課堂,傳導正確的價值觀,也能在生活中找到實踐的落腳點。
三、弘揚主旋律,幫助自我成長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痹赋?,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學科德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版)》中明確提出,實施德育課程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活動?!敝挥袑⒄n中所學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轉變?yōu)檎n后所用、所做、所行、所為,才能有助于促進學生對德育知識的認識,真正轉化為學生實際行動和內心認同。教師如果僅僅依靠課堂上有限的時間來對學生進行德育,無異于紙上談兵、坐而論道。因此,作為小學教師,我們應當將德育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進行一體化推進,將德育拓展到實際生活和實踐活動中,以此來深化學生對于德育的理解。(一)精心設計組織專題班會。班會是班主任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和重要陣地。它常見于學校的教學管理活動中,它可以以學生共同關心、產(chǎn)生疑惑的難題、就班級中集體產(chǎn)生的問題、就社會中的熱點敏感話題為主題,可以通過主題報告會、演講和競賽、座談和辯論等形式展開,多樣的主題和靈活的形式,決定了學生在主題班會上可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建議,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也就決定了主題班會不是純粹說教式的,而是探討交流式的;不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式的,而是與時俱進緊貼時代的;不是盲目應付的,而是有針對性選擇的。主題班會開展的過程,就是教師德育引導、疏導的過程,就是學生思想交流、碰撞的過程,就是學生德育素質提高的過程,具有很強的知識性、針對性和教育性。近年來,我們先后組織開展了“點亮星星之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班主任體驗日”“我該如何當好班級主人”等主題班會。在活動中,我們有意識地走到幕后,讓更多學生主動參與進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進行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感悟、自我提高,學生在得到充分鍛煉的同時,也使學生心中的一個個疑惑被解開,使班集體中的一個個問題被解決,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得到了提高,班集體建設取得了進步。(二)充分利用重大主題活動。教育的本質,就是用心靈觸碰心靈。而活動就是由共同目的聯(lián)合起來并完成一定社會職能動作的總和,人的心理、意識可以在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以活動的形式把德育的精神詮釋出來,就是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用心接受德育,如此,才能真正地讓每一位學生在思想上產(chǎn)生共鳴、靈魂上得到升華,把貫徹落實好德育的內容變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動自覺。這些年來,學校先后組織學生參加“致敬英雄,緬懷先烈,眾志成城,筑夢中華———中小學生清明節(jié)祭英烈”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意識,進行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動員學生積極參加“健康節(jié)親子運動會”,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拼搏意識,進行自強自立教育;開展“今天我是升旗手”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進行革命文化和堅定理想信念教育;開展“走進故宮,走進歷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進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展示才華、放飛夢想的同時,也給學生上了一堂堂生動的德育課,使德育的內涵得到了全面詮釋,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提升。(三)積極動員參加社會實踐。如果說開展主題班會是培養(yǎng)德育認同,參加主題活動是加強德育認同,那么投入主題實踐就是踐行德育認同。小學德育不能止于課堂,不能只在學校,品德教學絕不僅僅是口頭上的再認識,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生活的浸潤和實踐的歷練。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更能強化德育知識的轉化應用,增強德育的認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使他們做一個負責任的社會公民。在學生體驗農耕生活時,我們會給學生交流勞動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釋放“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至上正能量。在學生參加植樹時,我們會向學生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意識,讓學生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在參與“博愛在京城”等校內捐款捐物活動中,我們會協(xié)同家委會同步開展“素心向暖,光明同行”愛心義賣活動,籌得的14769元善款,一部分用于資助云南省大理州漾濞縣瓦廠鄉(xiāng)中心完小的兩名女童,完成小學和初中的學業(yè);余下錢款,攜手云南省“愛心小站”,為有181名學生的云南省大理州永平縣龍街鎮(zhèn)安吉完小捐建了一間圖書室,并且家長、師生共同約定,即使在這屆家委會解散后,也一定要定期舉行捐書活動,為圖書館及時補充優(yōu)秀圖書,讓愛的種子生根發(fā)芽壯大?;顒拥慕M織,激發(fā)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堅定了理想信念,體現(xiàn)了“教育根植于愛”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張曉杰.識字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江西教育,2016(6).
[2]網(wǎng)絡在線漢語字典[EB/OL].
[3]盧旭.在集體中教育[J].班主任,2018(11).
作者:石向楠 單位:北京光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