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鑒別方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1 04:30:00
導語:丹參鑒別方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檢索相關的文獻,分別從植物形態(tài)、植物分類,顯微特征,以及薄層層析法、紫外光譜鑒別法及指紋圖譜、分子生物學等方面對丹參進行鑒別區(qū)分,進而對丹參進行質(zhì)量控制。
【關鍵詞】丹參;鑒別
Abstract:InrecentyearsdifferentplantswhoserootsarethesamelikeSalviamiltiorrhizaBgerootsarebeingusedconfusedly.TheauthorssummarizedtherecentresearchondistinguishingSalviamiltiorrhizaBgerootsindifferentkindsofways.Themethodsinclude:plantmorphology,plantclassification,roottraitidentification,waterloggingidentification,powdermicroidentification,thinlayerchromatography,ultravioletspectrumidentification,fingerprintidentification,DNAgeneticmarkeridentificationaswellasRAPDidentification.ThesemethodshavebeenusedindifferentiatingtherealSagerootsandthefalseones.AftertheprocessitmayeasilycontrolthequalityoftheSageroots.
Keywords:SalviamiltiorrhizaBge;Identification
丹參SalviamiltiorrhizaBge.為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屬(Salvia)植物,是常用中藥之一。藥用其根,因其根皮赤而肉紫且形狀似參而得名“丹參”。丹參作為傳統(tǒng)中藥在我國沿用已久,我國最早的藥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即收載有丹參,列為上品,中醫(yī)理論認為丹參有祛淤止痛,活血通經(jīng),清心除煩之功效[1]。丹參在現(xiàn)代中藥中開始大批量使用,20世紀70年代中期藥材丹參已經(jīng)供不應求,隨著野生資源的減少,野生入藥的丹參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目前全國許多省份都有大量丹參種植,但品質(zhì)卻有較大差別,而且大量鼠尾草屬植物也作為丹參配伍入藥。因此,對丹參進行鑒定和質(zhì)量控制非常必要。目前發(fā)現(xiàn)鼠尾草屬(Salvia)共有40多個種(含變種、變型)的根及其根莖可作丹參使用[2,3]。
對中藥鑒別和品質(zhì)評定的方法很多,從傳統(tǒng)的形態(tài)鑒別、性狀比較和感官評定等到現(xiàn)代的顯微結構觀察、光譜和色譜學評價等以及近年來所提出的指紋圖譜技術和一些分子生物學方法,這些新的生物學手段為中藥的品質(zhì)鑒定和質(zhì)量評定注入了新的活力?,F(xiàn)對這些鑒定方法綜述如下。
我國各地民間應用其同屬植物代作丹參或其他藥用的資源比較豐富,種類近30多個,有些是我國大宗傳統(tǒng)中藥,大都用作抗菌消炎、活血化淤等?,F(xiàn)歸納見表1。
1丹參形態(tài)學鑒別
1.1植物學特性鑒別傳統(tǒng)方法大多根據(jù)丹參的形態(tài)方面對藥材的真?zhèn)芜M行鑒別,楊宏等[4]對丹參SalviamiltiorrhizaBge.南丹參SalviabowleyanaDunn甘肅丹參SalviaprzewalskillMaxim紫丹參(滇丹參)SalviayunnanensisC·H·Wight在植物形態(tài)學及植物外部性狀方面進行了比較區(qū)分。
張月江等[5]根據(jù)藥材根莖質(zhì)地以及外皮有無脫落現(xiàn)象,區(qū)分幾種不同產(chǎn)地的丹參品種。
表1鼠尾草屬藥用植物種類(略)
丹參為多年生草本,根磚紅色,莖高40~80cm,多分枝,被長柔毛。葉常為奇數(shù)羽狀復葉。葉柄長1~7cm,小葉3~7,頂端小葉較大。小葉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5~8cm,寬0.8~5cm,先端鈍,邊緣具圓鋸齒,兩面被柔毛,下面較密,花序頂生或腋生輪傘花序有花6至多花,組成假總狀花序,密被腺毛及長柔毛;小苞片披針形;花萼鐘狀,長1~1.3cm,先端二唇形,萼筒喉部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藍紫色,二唇形,長2~2.7cm,花冠筒外伸,彎曲,上長達2cm,筒內(nèi)有毛環(huán);雄蕊2,藥隔長,花絲短,上臂藥室發(fā)育,2下臂的藥室不育且聯(lián)合;小堅果4,橢圓形,花期5~8月,果期8~9月。根據(jù)丹參的植物學特征可以將丹參與混用的藥材進行區(qū)分。
1.2丹參藥材根部性狀鑒別丹參及其親緣種類的藥用植物甚多,以根部特征區(qū)別各類丹參也是沿用很久的經(jīng)典方法。
丹參根的特征為:丹參多為帶根莖的根,根莖粗短,有莖基殘余,下著生多數(shù)細長的根。根呈圓柱形,稍彎曲,表面呈磚紅色,粗糙,具多數(shù)縱溝或皺紋,有須根痕,外部栓皮常鱗片狀剝落,皮層有時開裂,長8~22cm,直徑5~12mm,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不平,疏松有裂隙,皮部棕渴色或磚紅色,韌皮部狹。形成層明顯,淡棕色,木質(zhì)部導管束灰黃色或黃白色,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以條粗壯、色紫紅者為佳。
1.3水試鑒別法張軍偉等[6]用水浸泡丹參根的方法對丹參進行鑒別,正品丹參根浸泡后的溶液無色,藥材稍膨脹,顏色稍微變淺。偽品丹參溶液顯紅色藥材變?yōu)榈t色。李征北[7]根據(jù)水浸后續(xù)斷會被染成紅色,粉末中有草酸鈣簇晶;丹參水浸不染成紅色,粉末中無草酸鈣簇晶,但有石細胞及紅棕色物為丹參。從而將兩者進行區(qū)分。
2顯微結構鑒別
2.1根的橫切面顯微結構鑒別何廣新等[8]根據(jù)丹參橫切面顯微結構特征與紫丹參進行區(qū)分,丹參(SalviamiltiorrhizaBge.)木栓層3~7列,木栓細胞長方形,切向延長,壁非木化或微木化;外側(cè)有時可見落皮層。皮層窄,纖維單個散在或2~6個成群,孔溝放射狀,層紋細密。韌皮部較窄,由篩管群和薄壁細胞組成。形成層明顯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寬廣,4~12mm呈放射狀排列。有些相鄰的束在內(nèi)側(cè)合并,導管類圓形或多角形,有的沿徑向延長,直徑15~65mm,單個散在或2~12個成群,徑向排列或切向排列;木纖維發(fā)達,多成群分布于大導管周圍;有的本質(zhì)部束內(nèi)有1~2群木化薄壁細胞;木射線寬廣,射線細胞多木質(zhì)化增厚。
紫丹參根莖表皮細胞1列,內(nèi)含紫紅色物質(zhì);皮質(zhì)薄壁細胞有的具紋孔;髓部薄壁細胞壁呈連珠狀增厚或稍增厚,具紋孔。根本質(zhì)部束常較小,導管也少。
2.2根粉末的顯微結構鑒別楊宏等[4]對丹參SalviamiltiorrhizaBge.紫丹參(滇丹參)SalviayunnanensisC·H·Wight在根的粉末顯微結構方面進行了比較區(qū)分。
丹參粉末呈紅棕色。木栓細胞黃棕色,表面觀呈類方形或多角形,壁稍厚,胞腔內(nèi)常含紅棕色色素,色素溶解后,斷面觀細胞類長方形,排列較整齊。木纖維多成束,長梭形,紋孔斜裂縫狀或十字狀,孔溝稀。導管主要為網(wǎng)紋和具斜紋孔導管。石細胞呈類圓形、類三角形、類梭形、類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也有延長呈纖維狀,有的胞腔內(nèi)含棕色物。
南丹參根橫切面與其它幾種相區(qū)別是木質(zhì)部的束數(shù)較少,約7~9個。甘肅丹參根橫切面與其它幾種相區(qū)別是維管束稍偏于一側(cè),木質(zhì)部導管3~4行切向排列,木纖維位于導管周圍。紫丹參粉末石細胞多見,單個散在或數(shù)個成群,類棱形、長方形、類三角形、不規(guī)則多角形,邊緣不整齊,直徑12~55μm,長至230μm,壁厚5~20μm,孔溝明顯,有的不達邊緣,紋孔稀疏。韌皮纖維多見,長棒狀或長棱形,長80~320μm,直徑20~38μm,壁厚8~19μm,孔溝稍密,網(wǎng)紋及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4~45μm,有的具網(wǎng)狀增厚。纖維管胞單個散在或成束,長棱形。
2.3花粉形態(tài)學特征對丹參及同屬藥用植物的鑒別一定的植物具有一定形態(tài)的花粉,因此花粉形態(tài)研究也是植物分類鑒別的依據(jù)之一。通過植物花粉形態(tài),進行掃描電鏡的觀察和照相,可從花粉形狀、大小、具孔溝數(shù)、溝長、溝寬、溝底顆粒的形狀、大小、外壁的網(wǎng)紋、網(wǎng)眼等一系列的特征將其各種花粉形態(tài)進行區(qū)別分類。丹參的花粉以外壁較薄、紋飾網(wǎng)眼較淺、網(wǎng)脊較粗、溝較寬、溝底具顆粒而區(qū)別于其它種。丹參與同屬植物的花粉,各種的形態(tài)雖較相近,但外壁紋飾在掃描電鏡高倍放大下,顯現(xiàn)了各種的姿態(tài),為其種間鑒別提供了有用的依據(jù)。根據(jù)外壁紋飾的差異和厚薄,結合溝的寬窄長短、溝緣形狀、溝底的結構以及花粉的大小尺度等是可以作為分種鑒別之特征的。丹參花粉大小為41.96(35.84~49.25)×35.96(31.36~38.08)μm?;ǚ哿E球形、圓球形、扁球形,以橢球形為多見,極面觀時為橢圓六裂片狀;具6溝,溝幾乎平行分布,溝長,幾乎達機溝寬3.5~5μm,溝緣粗糙,當掃描電鏡放大10000倍時,溝底顯顆粒狀,顆粒形狀大小不一。外壁二層,厚約1.5~2μm,二層等厚或外層厚于內(nèi)層,光學顯微鏡下,外壁顯不均勻的細網(wǎng)狀紋飾,光切而基板結構較細。在掃描鏡下外壁里多角形的紋,網(wǎng)眼較淺,四脊較粗,網(wǎng)眼具多孔,孔數(shù)2~7個,孔深淺不一,為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圓形[2]。
3理化學方法鑒別
3.1根據(jù)丹參所含的化學成分進行鑒別經(jīng)過大量分析研究說明丹參所含化學成分中二萜醌成分與系統(tǒng)發(fā)育有密切關系,二萜醌類化合物組成的不同可以作為種類鑒別的依據(jù),根據(jù)二萜醌成分含量的多少對丹參組作丹參的藥用植物的親緣關系進行劃分,校正植物形態(tài)分類系統(tǒng)[2]。
3.2薄層色譜鑒別林佳等[9]采用薄層色譜定性鑒別的方法比較后指出在同一展開系統(tǒng)的條件下,無論是野生還是栽培品種,丹參的一些主要成分相同,以此可以作為識別丹參藥材真?zhèn)蔚膮⒖家罁?jù)。曾懿等[10]也用薄層色譜鑒別的方法通過觀察色譜圖斑點的位置對丹參和滇丹參進行鑒別。
3.3紫外吸收光譜鑒別顏素琴等[11]運用紫外光譜鑒別的方法,丹參在253,277nm兩處有吸收特征峰,而甘西鼠尾在264,248,218,203nm4處有吸收特征峰。作丹參使用的藥材紫外吸收光譜的范圍不同,據(jù)此可以對兩者進行鑒別。王媛媛等[12]在麻花艽與丹參鑒別中取麻花艽橫斷面,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黃白色或金黃色熒光。取丹參粉末處理后置紫外燈(365nm)下現(xiàn)察顯亮藍灰色熒光。
3.4紫外導數(shù)光譜李海鷹等[13]研究認為丹參與番薯根的石油醚、甲醇及氯仿提取物的零階和二階導數(shù)光譜均可用于二者的鑒別。
3.5丹參藥材的近紅外漫反射光譜模式識別法鑒別劉沭華等[14]近紅外漫反射光譜模式識別法可以有效地應用于中藥材自動鑒別、遞歸支持向量機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完成自動分類和特征譜段選擇。劉荔荔等不僅顯示出近紅外光譜數(shù)據(jù)的線索,采用近紅外漫反射光譜(NIRTDRS)技術結合聚類分析和判別分析法,對9個產(chǎn)地的丹參藥材與同屬其他9種植物進行了鑒別研究,通過NIRTDRS方法得到的藥材化學成分信息,通過聚類與判別分析,不同種丹參藥材的NIRTDRS丹參及屬內(nèi)植物為根莖類藥材,其根莖中除含有大量的纖維素、淀粉等外,其他化學成分主要分脂溶性的其結果與化學成分測定一致。NIRTDRS用于不同種丹參藥材的鑒別,方法簡便、結果可靠。
3.6指紋圖譜鑒別(HPLC法)中藥指紋圖譜是在制定中藥質(zhì)量評價的過程中針對中藥中成分的復雜性以及缺乏用以鑒定成分所需的化學對照品這一癥結而產(chǎn)生的一種方法,它是指某種(或某產(chǎn)地)中藥材或中成藥特性的共有峰的圖譜。高效液相色譜(HPLC)具有色譜穩(wěn)定性好、柱效高、應用范圍廣等特點,是中藥指紋圖譜研究中常用的手段。用于中藥材品種的丹參的品種鑒別是用藥的重要問題,同屬中都包含許多品種,能入藥者往往只是其中幾種。對丹參等幾種中藥指紋圖譜與代謝指紋圖譜研究的結果,指出不同產(chǎn)地的藥材在指紋圖譜上存在較大差異。
粟曉黎等[15]以鬼臼所含毒性成分為分析對象,得出HPLC指紋圖譜分析法可簡便快速地鑒別區(qū)分鬼臼(桃兒七)、龍膽、威靈仙,并可以用于不同來源鬼臼的鑒別。這種方法已被應用于不同來源藥材的鑒別。李磊等[16]運用HPLC技術,將相同條件下的指紋條形碼進行比較結果證明能夠?qū)Φ⒌牡赖匦赃M行評定。
4分子生物學鑒別方法
4.1RAPD鑒別法隨機擴增的多態(tài)性DNA(RAPD)技術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物種鑒別[17]。郭寶林等[18]對山東,四川中江,河南盧氏,河南靈寶等地的丹參進行聚類分析從而對不同地域丹參進行了親緣分析。王大威等[19]在采用RAPD分子標識法對防風P.dielsianumFeddeexwolff,前胡PeucedanumledeboruieuoidesK,T,Fu,葛縷子CurumCarvil進行親緣關系分析,后進行聚類分析,構建聚類關系樹結果表明,RAPD法可準確鑒定正品防風及其近似種。
4.2DNA遺傳標記技術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的日趨成熟,從遺傳DNA分子水平檢測生物遺傳多樣性并進行分類與鑒定已成為可能。DNA分子遺傳標記技術具有快速、微量、特異性強的特點,且不受生長發(fā)育階段、供試部位、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已在中藥鑒定學研究中展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并保持強勁的發(fā)展勢頭[20]。
我國丹參植物資源豐富,分布范圍遍及全國,但其中混用作丹參使用的同屬藥材質(zhì)量參差不齊,所以對丹參資源的鑒別、分類十分重要。鑒別的方法涵蓋了植物形態(tài)學、植物解剖學、薄層色譜以及指紋圖譜等多種現(xiàn)代科學方法,通過對丹參的鑒別可以對作藥材使用的丹參進行篩選,保證丹參的使用能夠更加規(guī)范和有序。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S].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52.
[2]徐任生.丹參生物學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23.
[3]肖培根,楊世林.藥用動植物加工技術-丹參[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1:71.
[4]楊宏,韓樹欣.丹參的鑒別[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4,7(15):417.
[5]張月江,趙淑明.四種不同產(chǎn)地丹參的質(zhì)量考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3,1(14):18.
[6]張軍偉,白明.丹參及其偽品的鑒別[J].河南中藥學院學報,2004,19(2):32.
[7]李征北.中藥丹參及其偽品續(xù)斷的鑒別[J].基層中藥雜志,2001,1(15):38.
[8]何廣新,李忠瓊.丹參和紫丹參的比較鑒別[J].中藥材,1996,19(7):342.
[9]林佳,徐麗珍,楊世林,等.不同產(chǎn)地丹參中丹參酮ⅡA的含量比較[J].中國中藥雜志,2002,27(2):153.
[10]曾懿.丹參與滇丹參的鑒別[J].大理學院學報,2001,10(4):封3.
[11]顏素琴,宋曉琳.丹參與甘西鼠尾的比較鑒別[J].中藥鑒定,1998,25(10):28.
[12]王媛媛,曲德斌.麻花艽與丹參的鑒別[J].時珍國藥研究,1993,2(5):25.
[13]李海鷹,胡乃合.丹參與其偽品番薯根的鑒別[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1,9(20):551.
[14]劉沭華,張學工,孫素琴,等.中藥材產(chǎn)地的近紅外光譜白動鑒別和特征譜段選擇[J].科學通報,2005,50(4):393.
[15]粟曉黎,林瑞超,王兆基,等.中藥鬼臼毒性成分HPLCUV指紋圖譜分析方法研究及與威靈仙龍膽HPLC圖譜比較[J].中成藥,2000,22(12):819.
[16]李磊,黎先春,王小如,等.丹參品質(zhì)鑒定和評價的HPLC指紋條形碼技術[J].中草藥,2003,34(7):649.
[17]DevosKM,GaleMD.Theuseof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sDNAmarkersinwheat[J].TAG,1992,8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