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問題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09:45: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歷史教學問題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歷史教學問題論文

篇1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利用,多媒體教室普遍存在,并被廣泛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利用,有助于學生對固體微觀結構的理解。例如,可以通過視頻或PowerPoint文件,可以直觀地展示晶體的微觀結構、原胞的選取、原胞的形狀等。與傳統(tǒng)板書相比,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并分析固體的微觀結構以及晶體的結構特征,對教師而言,更加省時、省力;幾何關系的表達也更為準確,便于學生的理解。此外,若能結合三維的原子實物模型,那么,固體的微觀結構將能更為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多媒體與三維模型的應用對于學生理解固體的微觀結構、晶格的周期性、原胞、晶體的對稱性等基礎概念很有好處。當然,多媒體教學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公式的推導、基礎概念的講解等方面,板書其實更受學生的歡迎。與多媒體教學相比,板書的節(jié)奏慢,師生間可以有較多的互動;學生相對容易跟上教師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步伐,學生也能有較充分的時間來理解各個知識點、梳理要點以及做筆記等。因此,多媒體教學還需適當?shù)嘏c傳統(tǒng)板書相結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nèi)容的取舍

由于固體物理學融合了普通物理、熱力學與統(tǒng)計物理、量子力學、晶體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其知識面廣、量大,在有限的學時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討論固體物理學所涉及的所有知識點。因此,實際教學中可以結合本專業(yè)的特色,有選擇地取舍部分教學內(nèi)容。例如,側重固體熱學性質(zhì)的專業(yè)可以考慮以晶格振動等內(nèi)容為主;而側重微電子的專業(yè)則可以考慮以能帶理論、半導體中的電子等內(nèi)容為主。當然,一些多個領域都涉及到的基礎知識也應是這門課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nèi)容。固體的微觀結構和結合方式是固體物理學的基礎,因此,晶體的結構和晶體的結合等知識點應是這門課程的基礎知識之一??紤]到理想晶格由原子實和電子組成,晶格的運動主要在晶格振動等部分討論;而電子的運動主要在能帶理論等部分討論,具體還可以分為金屬中電子的運動和半導體中電子的運動等部分。盡管這原子實和電子的運動實際上相互聯(lián)系,但很多時候,可以分別側重討論。此外,實際晶體也并非理想晶體;實際晶體除了有邊界之外,也常含有缺陷。但在許多情況下,晶格的振動、電子的運動和缺陷的影響依然可以依據(jù)實際情況分別討論,并得到與實際較為符合的理論結果。因此,晶格振動、能帶理論和缺陷等知識點之間相對獨立,或可根據(jù)各專業(yè)的實際情況取舍部分教學內(nèi)容。在許多固體物理學的教材中,例如黃昆等的《固體物理學》教材和閻守勝的《固體物理基礎》教材,密度泛函理論并沒有被提到。事實上,密度泛函理論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基礎理論,它是凝聚態(tài)物理前言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材料設計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各專業(yè)的實際情況介紹一些密度泛函理論的基礎知識。同時,還可以介紹一些最新的相關研究進展,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模塊化的教學形式

如前所述,固體物理學中的許多知識點間相對獨立;基于這門課程的特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考慮模塊化的教學形式,以子課題的形式將相應內(nèi)容呈現(xiàn)給學生??赡艿哪K如:討論晶體的結構和晶體的結合方式的基礎模塊———晶體的結構與結合;討論晶體中原子實運動的模塊———晶格振動;討論晶體中電子運動的模塊———能帶理論;討論實際晶體中可能存在的缺陷的模塊———晶體的缺陷等;其中,能帶理論部分還可分為:近自由電子模型、緊束縛模型、贗勢方法等數(shù)個部分。這樣做首先有利于教學內(nèi)容的取舍;其次,有利于學生對各知識點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梳理清楚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此外,固體物理學是凝聚態(tài)物理前沿研究的基礎之一;其基礎知識、理論推導、實驗背景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等,都是開展凝聚態(tài)物理研究的基礎。而模塊化教學,以課題研究的形式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將教學內(nèi)容以問題為導向呈現(xiàn)給學生,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課題研究的教學模式,既是在教授學生知識,也是在開展科研,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科研的認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這種課題研究的模塊化教學形式還可以結合基于原始問題的教學來開展。

四、基于原始問題的教學

所謂原始問題,可簡單理解為: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未被抽象加工或簡化的問題。于克明教授、邢教授等人詳細探討了原始物理問題的諸多方面;此外,周武雷教授等人還討論了原始物理問題含義的界定等相關問題,并呼吁將基于原始物理問題的教學實踐引入大學物理的教學中。這應是個值得提倡的建議,畢竟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都是原始問題。與傳統(tǒng)的習題不同,原始問題未被抽象、加工或簡化。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第一步便是將問題適當簡化,這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一種能力。事實上,合理的模型簡化是各種理論的基礎,也是實際應用或科研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例如,討論晶格熱容的愛因斯坦模型和德拜模型,盡管模型簡單,但它們數(shù)十年來是我們討論、分析相應問題的基礎。今天,那些被寫進教科書的基礎理論,在當時、在理論剛被提出時,都是為了原始問題的解決。下面以晶體熱容為例,稍加詳述。問題的背景:根據(jù)經(jīng)典的熱力學理論,晶體的定體摩爾熱容是個與溫度無關的常數(shù)。實驗發(fā)現(xiàn)晶體的熱容在高溫下確實接近于常數(shù),但是晶體的熱容在低溫下并不是個常數(shù),其與溫度的三次方成比例關系。問題的提出:理論預言與實驗觀測為何不相符?如何解釋實驗現(xiàn)象?20世紀初剛剛發(fā)展起來的量子力學是否能解釋這個實驗現(xiàn)象?這些問題在愛因斯坦的年代應該都是前言的科研問題。問題的簡化:(1)不考慮邊界、缺陷、雜質(zhì)等的影響,將實際晶體抽象為理想晶體;(2)基于絕熱近似,不考慮電子的具體空間分布,將原子當作一個整體,原子—原子間存在相互作用;(3)基于近鄰近似,只考慮近鄰原子間的相互作用;(4)基于簡諧近似,將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勢在原子的平衡位置作泰勒級數(shù)展開,并保留到二階項。問題的解決:基于上面的模型簡化,寫出描述原子運動的牛頓第二定律,并求解方程組,這些方程組與相互獨立的簡諧振子的運動方程組相對應。結合量子力學,得到體系的能量本征值;寫出晶格振動總能的表達式,繼而給出由晶格振動貢獻的晶格熱容的表達式。由于晶格熱容的表達式復雜,很難直接與實驗結果對比,因此引入進一步的簡化和近似———愛因斯坦模型或德拜模型。這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與做前言科學研究的方式相接近,既能提高學生對科研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小結

篇2

【關鍵詞】歷史教學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源遠流長,古希臘就有了問題教學法。20世紀初,杜威曾提倡過問題教學。五六十年代開始,隨著科技的迅速發(fā)展,世界性課程改革運動的開展和思維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問題教學法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當代教學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問題教學法核心是什么?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能否引入這種方法?怎樣在中學歷史課中開展問題教學?本文試圖對此作一粗淺的探討。

一、問題教學法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問題教學法的引入是培養(yǎng)新型人才的客觀要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研究者預言新時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應當是具有綜合素質(zhì)的人。這種人才不但應具有良好的德、智、體、美、勞基礎,而且要有很強的創(chuàng)造和適應的能力。實踐表明,問題教學法對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問題教學法的引入是適應高考歷史改革和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必然之舉。近幾年的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歷史試卷明顯加大改革力度。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題目在試卷中所占的比例。據(jù)比較權威的統(tǒng)計,1991-1992年此類題約占30%,到1995年,已達到80%左右。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仍然使用舊的一套“注入式”,“填鴨式”的方法進行教學,把點點滴滴的歷史知識和教科書上現(xiàn)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是無法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注重引入類似問題教學法一類的側重啟迪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教學方法。

其三,問題教學法的引入也是落實《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要求,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大綱”明確規(guī)定:中學歷史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了解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問題教學法的基本精神與“大綱”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fā)引導學生主動獲取、探究知識和思考問題,從而使學生通過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發(fā)展智力。

二、問題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問題教學法的核心是問題情境。它包括:(1)問題情境及其主要成份;(2)問題情境的分類;(3)問題情境的設置;(4)問題情境——診斷智力發(fā)展水平和評價教學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內(nèi)容。本文著重談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設置的基本方式。問題教學法的創(chuàng)立者總結出一條作為主要的教學原理的問題情境的基本途徑:促使學生原有的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fā)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chǎn)生問題情境。依據(jù)這一基本途徑,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可通過下列方式設置問題情境。

1.通過對有關的趣味史實的敘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講授《唐朝的衰落》一章時,我向?qū)W生出示了一組唐朝人口增減資料:

A.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37,140,000人。

B.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41,419,712人。

C.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52,919,309人。

D.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16,990,309人。

E.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15,762,432人。然后,提出下列問題:(1)從A至C階段人口增長的原因是什么?(2)由于什么事件導致C至D階段人口急劇下降?該事件的原因及后果各是什么?(3)從D至E階段為何人口繼續(xù)下降?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引發(fā)學生思考,進而通過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由于政治比較清明,經(jīng)濟繁榮,人口增長;后期由于統(tǒng)治腐敗,導致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使社會生產(chǎn)破壞、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梢?,政治穩(wěn)定是經(jīng)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的重要前提。

2.通過實物、圖片、模型展示等直觀手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如講北京人的體質(zhì)特征,我們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頭像模型帶入課堂,讓學生仔細觀察,并與現(xiàn)代人比較,學生就會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體質(zhì)特征”這一問題。再如講埃及金字塔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建造金字塔》插圖,并適時提問從這幅圖你想到什么?學生從圖上具體形象,如230萬塊磨光的石塊、金字塔的精密度、監(jiān)工手中的鞭子、奴隸的暴死等,就能認識到金字塔不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而且是奴隸和農(nóng)民被殘酷奴役的歷史見證。

3.通過課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實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督ㄔO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章,引言中提到“”結束以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課本講歷史意義時又說,“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边@兩者是否矛盾?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使大家明確:“”結束,的確使中國十年的動亂局面得到終結,使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步入新時期,但當時指導思想上的一些錯誤并沒有及時糾正,只有到,才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zhuǎn)移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可見,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zhuǎn)折。

此外,教師還可以對學生學習中產(chǎn)生的典型、普通的錯誤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設置最有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問題情境,有時還可以通過當場試驗或演示的方法,設置問題情境。

三、問題情境設置的基本原則

問題情境的設置方式盡管是多種多樣的,但都必須遵循三條基本原則。

1.必須有概括性的新穎的和未知的東西。這是問題情境的難度標志。要使問題具有新穎性,就不能簡單地根據(jù)答案直接提問,必須換個角度,換個方法,才能設計出新穎的問題。

未知的東西的最大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問題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組織學生對未知東西的探索,使學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學中獲得更概括的知識。

2.必須能夠激起學生學習新東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H·A·多勃洛留波夫說:“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p>

篇3

一、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是強化化學教學改革的前提

為了適應高考及整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新形勢、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戰(zhàn),必須明確科學素質(zhì)教育和學科素質(zhì)教育主要目標,實現(xiàn)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轉(zhuǎn)變。

1.從重傳授知識轉(zhuǎn)變?yōu)橥ㄟ^傳授雙基知識和技能,著重發(fā)展智能素質(zhì)。把加強“雙基”教育與發(fā)展培養(yǎng)智能素質(zhì)統(tǒng)一起來?;瘜W教學重點是培養(yǎng)“四種能力”(即觀察、思維、自學和實驗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觀察能力是基礎,實驗能力是手段,思維能力是核心,自學能力是關鍵,創(chuàng)新是目的。

2.從以教為中心,轉(zhuǎn)變?yōu)橐越虨橹鲗В詫W為主體的統(tǒng)一。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fā)揮表現(xiàn)在:①教學程序的設計;②是否吃透“兩頭”,熟練地運用教法;③能否因材施教,分類推進;④能否體現(xiàn)化學學科教育教學規(guī)律;⑤能否適度把握化學與其他跨學科知識能力的切系和綜合。

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fā)揮表現(xiàn)在:①學習動機、目標是否明確;②求知欲是否強烈;③自學習慣品質(zhì)是否優(yōu)化;④學習任務是否完成;⑤綜合能力和科學素質(zhì)是否增強。

3.從以授課為己任轉(zhuǎn)變到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tǒng)一。在教育教學中,應善于應用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引導學生去認識物質(zhì)世界的存在、變化及規(guī)律,結合化學等學科的發(fā)展史和科學知識在生活、生產(chǎn)、自然和高科技中的廣泛應用,進行科學思維和品質(zhì)的教育。

4.從教學目的是“學會”轉(zhuǎn)變?yōu)椤皶W”,使“學會”與“會學”統(tǒng)一起來。要引導學生遵循科學的認識論,以本學科為主干,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及探究的方法去認識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

總之,要適應時代對人才的需要和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大目標,我們必須徹底克服傳統(tǒng)的“重授予,輕自學”、“重教法,輕學法”、“重智力,輕非智力”、“重應試,輕素質(zhì)”、“重終端,輕過程”、“重單科,輕綜合”等觀念和做法。

二、在教育觀念素質(zhì)化的指導下,進一步強化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的改革

當前,我國的化學教學改革和教學質(zhì)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發(fā)展很不平衡,現(xiàn)狀并不完全適應時代和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高考改革的實際仍然是在素質(zhì)教育的大目標下,進一步強化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的改革。

1.強化設疑,設問研究,抓好過程教學

要實現(xiàn)教學過程優(yōu)質(zhì)化,必須強化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教學目標的分解、設疑、設問和聯(lián)系的研究。因為,依據(jù)現(xiàn)代教學論的觀點,任何教學內(nèi)容及過程都可用一個個恰當?shù)膯栴}呈現(xiàn)出來。教師在編擬自學思考題或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和練習講評教學中的設疑、設問,可不斷地促使學生存疑、質(zhì)疑,激活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導之于科學認識探究的方法,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首先,要切實編擬設計好本學科、本課時教學內(nèi)容的問題,包含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學科內(nèi)的相關知識和能力的小綜合。然后,立足本學科,跨入外學科(一門、兩門或多門),以本課時知識的切入點、聯(lián)系學生接觸到的事物及現(xiàn)象編擬設計綜合性適度的問題。如果本課時教學內(nèi)容并不存在跨學科知識的切入點和關聯(lián)性,或者從某一層面或角度切入難度過大,就應放棄或暫時放棄這種跨學科綜合設問、設疑的編擬設置,以免影響本學科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2.在強化本學科知識結構研究的同時,抓好整體教學

所謂整體教育,就是反映學科素質(zhì)形成的教學或相關學科綜合素質(zhì)形成的教學。伴隨著高考對綜合能力素質(zhì)測試要求的逐步提高,整體教學的探討也必須逐步深入。在學科增多、學時減少、學業(yè)減負、綜合素質(zhì)增強的情況下,必須抓好整體教學,實現(xiàn)教學過程素質(zhì)化。

(1)要以素質(zhì)、能力形成為出發(fā)點,加強教學常規(guī)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改革的研究。在備課、授課、作業(yè)、輔導等常規(guī)教學的過程中,強化本學科的雙基和能力,力求每個環(huán)節(jié)做到少而精。搞好單元整體教學,把握學科本身獨特性的知識結構、基本原理、基本規(guī)律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形成學科性知識網(wǎng)絡化和學習、認識方法科學化??朔^去常規(guī)教學中重知識面、死記硬背,輕學能、搞題海和脫離實際的做法。

(2)強化各學科協(xié)同教學研究,抓好整體教學。由于現(xiàn)代科學技術正朝著既不斷分化而又不斷綜合的方向發(fā)展,新知識的生長點往往是出現(xiàn)在學科的邊緣和學科之間的交叉處。如出現(xiàn)的并且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是錯綜復雜的,是各種因素的綜合,是一變化發(fā)展的過程。對這些相關因素的存在狀況及其變化發(fā)展過程的揭示,必然要涉及到學科內(nèi)容部分的關系,涉及到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涉及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所以建議組建精干的“綜合科目”教研小組,開展課題研究探討活動。如物理、化學、生物學科是從不同角度來研究物質(zhì)存在的不同形式、不同層面及其特征的。一方面可從知識結合點進行研究,另一方面可從綜合能力試測題編制方面進行研究,還可組織一定的社會實踐考察活動。

(3)組織部分尖子生參與教學研究活動,鼓勵學生關注教學改革與社會的發(fā)展。這樣不僅使學生形成跨學科知識的整體性網(wǎng)絡聯(lián)系,而且可強化學生關注不斷涌現(xiàn)的新信息、新觀點和新方法;不僅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心,還有利于在整體教學過程中起到帶動全體學生的作用,讓全體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綜合實踐能力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3.強化學科共性研究,抓好實驗教學

各學科的結構、功能是不同的,單學科和跨學科問題有其特殊性,有不能互代的一面,但還有相互滲透、切入、存異求同的一面。我們在立足本學科教學研究的基礎上,應強化學科共性的研究,以便逐步實現(xiàn)教學過程高效化,或不久的將來為“綜合課程”的編輯工作起到鋪路石子的作用。理、化、生理科綜合,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強化研究。

(1)學科知識和表達形式的結合點的主要表現(xiàn):

①物質(zhì)的微粒結構。如分子運動論、原子及原子核結構等知識三科都有不同的形式的表達。

②概念與規(guī)律的結合。三科有許多相同或相通的概念,如質(zhì)量、溫度、密度、比熱、功和能等;三科也有一些普遍適用,只不過不同的學科在不同的部分有不同表達形式的規(guī)律。如質(zhì)量守恒定律、電荷守恒定律、能的轉(zhuǎn)化和守恒定律等。

③問題處理的結合。三科對自然現(xiàn)象或?qū)嶒灛F(xiàn)象的觀察、借助模型、圖表等,對規(guī)律用語言描述、表格、公式和圖示的表達等等。

(2)物、化、生三科綜合考試命題的三維構架,也為學科素質(zhì)化教學改革的整體教學模式。因教學過程和測試命題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其目標是使學生把握各學科的整體知識網(wǎng)絡,形成科學的方法和創(chuàng)新綜合能力。

①可首先從相應學科知識或再次相關學科知識網(wǎng)絡出發(fā),設問、設疑展開教學過程或取材命題。一個問題立足某學科或多學科知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多層面、多角度、多方法去設問、設疑或取材作為自學思考和測試命題的知識背景。

②可以廣泛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生產(chǎn)、健康、環(huán)保、高新科技和自然生態(tài)的材料為背景,從認識角度和探究解決方法的層面設問、設疑,展開教學過程或取材命題。

(3)理、化、生三科都是實驗科學,立足實驗探究方法的結合,抓好實驗教學。

“科學起源于實驗”。實驗是科學實踐的一部分,也是檢驗科學真理的唯一標準。揭示事物存在、變化及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及方法論,使學生“一通百通”,終身受益。

①開足教材全部實驗,強化實驗技能訓練。應創(chuàng)造條件,克服困難,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儀器使用和實驗操作技能練習機會。只有通過多次反復的嚴格訓練,才能形成良好的實驗技能。

②將教材中驗證性實驗變?yōu)樘剿餍詫嶒?,強化實驗思維的力度。

探索性的實驗要求學生根據(jù)問題確定實驗的目的,根據(jù)實驗目的進行實驗的設計,恰當?shù)剡x擇儀器和器材,合理的設計實驗步驟和正確的動手操作;在實驗中進行正確的觀察和記錄;實驗后對現(xiàn)象和結果進行分析、綜合,作出明確的解釋、結論或評價。

③加強實驗習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實驗思維的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

完成實驗習題是高層次實驗能力素質(zhì)的展示。學生通過對已知和未知知識的分析,對比、綜合等思維加工,設計出實驗方案;再篩選出最佳實驗方法來解決問題。因而,加強實驗習題教學,十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

篇4

1.教師和教學方面的不足

高中歷史教師習慣采取的是灌輸?shù)氖谡n方法,這種方法不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很難在這種教學中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而僅停留在理解和領會歷史知識的水平上,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還有一些高中教師觀念存在問題,不敢放手讓學生解決問題,這種保姆式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自己總結歷史規(guī)律,不利于學生質(zhì)疑思維的培養(yǎng)。

2.學生的惰性與無奈

在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課堂上,學生主動性很差,很多學生都形成了一種唯書唯師的心態(tài),而且,由于中國的教育體制,學生聽從高考指揮棒的調(diào)遣,難以主動安排學習進程,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緊張的學習讓學生誤認為學習歷史就是背歷史,認為學習歷史的捷徑就是背答案,即使提問討論半天也無法解決,結果還是要聽教師的,這樣的教學方式很難形成問題意識。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對策

1.轉(zhuǎn)變傳統(tǒng)觀念,使之想問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觀念的轉(zhuǎn)變非常重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多給學生一些主動尋找問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合作和討論中培養(yǎng)自身的問題意識,歷史教師在轉(zhuǎn)變自身觀念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一方面,從思想觀念上讓學生克服惰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消除學生過度依賴別人幫助的心理;另一方面,使學生破除對創(chuàng)新的神秘感,讓學生明白創(chuàng)新要從質(zhì)疑開始,但是首先需要有問題意識。

2.強化基礎學習,使之能問

問題是知識結構自身矛盾運動的基礎,問題意識貧乏就會難以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一個人知識越豐富,才越有可能對新知識產(chǎn)生好奇。強化基礎知識學習是讓學生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基礎,同時在質(zhì)疑的環(huán)境下要重視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二者相互促進,方能提升學生學習高中歷史的效果。

3.營造和諧氛圍,使之敢問

篇5

1.1實踐教學目標

實踐教學目標是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zhì)方面通過實踐教學活動要達到的結果。實踐教學目標是實踐教學體系中的驅(qū)動要素,在整個實踐教學體系當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實踐教學體系中的其它要素。實踐教學目標在實踐教學體系中具有導航、定位和驅(qū)動作用,為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確立了基本的方向。實踐教學目標也為教師計劃、組織、實施、調(diào)控實踐活動提供了基本的依據(jù),無論是選擇實踐教學主題,還是設計和安排實踐教學內(nèi)容,都要依據(jù)教學目標進行。

1.2實踐教學內(nèi)容

實踐教學內(nèi)容是指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方式,讓學生觀察、分析、體驗、感悟、理解和踐行同實踐教學主題相關的各種思想政治理論信息的各類活動。實踐教學內(nèi)容是教學體系的受動因素。它不僅是連接學生和教師的信息紐帶,學生和教師彼此間交流、相互影響的對象,還與實踐教學目標相關聯(lián)。衡量實踐教學內(nèi)容選擇的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準確地表現(xiàn)理論教學精神實質(zhì)、是否能契合學生的需求、是否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在實踐教學體系中實踐教學內(nèi)容是最具社會性、豐富性和時代性的要素。

1.3實踐教學管理

實踐教學管理是指服務于實踐教學目標的各種管理規(guī)章制度,它涉及到確定教師任務、制定計劃、組織實施、檢查監(jiān)督以及學時、學分、評價、考核、獎懲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實踐教學管理屬于實踐教學體系的調(diào)控要素,既要調(diào)動實踐教學體系中其它要素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各自效能,還要對實踐教學的過程進行調(diào)節(jié)、控制和優(yōu)化,以服務和適應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教學管理是否科學、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能否讓實踐教學成為師生的一種自覺行為,對實踐教學效果有直接影響。

1.4實踐教學保障

實踐教學保障是指實踐教學活動的支撐和保障因素,是為實現(xiàn)實踐教學目的而提供的精神氛圍與各種物質(zhì)條件。實踐教學保障主要涵蓋創(chuàng)設輿論氛圍、建立組織機構、經(jīng)費條件、實踐基地等。實踐教學保障屬于實踐教學體系的保障要素。實踐教學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對實踐教學的宣傳動員、統(tǒng)籌安排、協(xié)調(diào)優(yōu)化、支撐保證。實踐教學保障作用發(fā)揮的程度會直接關系到整個實踐教學的運行通暢狀況和成效性。

2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整體功能,要堅持系統(tǒng)的觀點,運用系統(tǒng)的理論和方法,認真分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管理和教學保障相關基本要素,既要發(fā)揮出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又要相互協(xié)調(diào)和整體優(yōu)化,構建出科學的高效運行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xiàn)整個實踐教學體系的優(yōu)化和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2.1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在實踐教學中,學生不僅是參與主體,也是組織管理的主體。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其一,重視實踐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育觀念;其二,在實踐教學中,教學計劃的制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科專業(yè)方面的差異,教學的組織實施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成績的評定要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其三,要準確定位師生關系,樹立與學生平等、合作的理念,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找到自己的“自由發(fā)展區(qū)”。實踐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到了彰顯,參與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和平臺,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2.2提高教師隊伍素質(zhì)能力

實踐教學對教師素質(zhì)和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首先,教師作為實踐教學的策劃者,應當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能夠深刻理解和把握實踐教學的方法及規(guī)律,同時還能夠把實踐教學內(nèi)容予以課題化,以促進學生對相關問題的學習和探索。其次,教師作為實踐教學的組織者,應當具有一定的宣傳動員、組織、溝通、協(xié)調(diào)以及處理緊急狀況的能力,并有效地對實踐教學進行調(diào)控和引導。再次,教師作為實踐教學的指導者,應當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能夠不斷地提出實踐教學的新舉措。發(fā)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提高教師的各項素質(zhì)和能力,包括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教學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2.3精心設計教學目標

思想政治理論課目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圍繞這個目標精心設計:其一,思想道德目標。要通過各種各樣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大學生知榮辱、辨是非、錘煉意志、塑造人格、實現(xiàn)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質(zhì)的提升;其二,知識目標。通過直觀靈活的實踐教學活動,把理論與社會實際聯(lián)系聯(lián)系起來,加深對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和認同,并自覺地以它指導自己的行動。其三,能力目標。通過大學生對實踐教學活動的計劃、組織和參與,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精神、協(xié)調(diào)能力,提高他們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組織管理能力、創(chuàng)新素質(zhì)和創(chuàng)新能力。

2.4創(chuàng)新和拓展實踐教學形式及資源實踐教學是一種寓教于行的教學方式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有三種形式:第一,課內(nèi)實踐教學。包括模擬教學、知識競賽、主題演講、課堂討論、影像作品欣賞等。第二,社會實踐教學。包括參觀訪問、實地調(diào)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第三,虛擬實踐教學。包括網(wǎng)絡通訊、網(wǎng)絡論壇參與、網(wǎng)絡個人網(wǎng)頁制作、網(wǎng)絡博客開設等。實踐教學要靈活運用這些實踐形式,并不斷創(chuàng)新出新的實踐教學形式。實施實踐教學要以實踐教學資源為依托,重視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第一,實踐教學基地。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園區(qū)、學生社團組織、科技創(chuàng)新實驗室、博物館、革命等都可以作為實踐教學基地,針對性地予以開發(fā)建設。第二,網(wǎng)絡信息資源。網(wǎng)絡信息源十分豐富,為開發(fā)、利用和管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資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樣式。

2.5建立和健全實踐教學保障機制

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良性運行要健全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第一,建立組織機構??茖W的領導體制和有效的工作運行機制能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第二,制定規(guī)章制度。健全的制度和嚴格的管理可以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科學化、經(jīng)?;?、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第三,確保經(jīng)費支持。要建立專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基金,以確保實踐教學有充分的經(jīng)費和財力保障。第四,組建高素質(zhì)的教師隊伍。教師是實踐教學活動的主導者、組織者、實施者和參與者,建立和健全一支相對穩(wěn)定、有責任心和事業(yè)心的教師隊伍是取得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成效的關鍵。

2.6健全和完善實踐教學評價及考核體系

篇6

1.圍繞著歷史《考試大綱》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深入理解

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學內(nèi)容是以歷史教材為依據(jù),圍繞著歷史升學考試而展開,特別是教學進入到高三總復習階段,作為高中歷史教師,除了能夠?qū)τ诮滩膬?nèi)容熟記于心之外,還要對《考試大綱》中的內(nèi)容熟練掌握,并與教材內(nèi)容相互貫穿,形成清晰的教學脈絡。對于《考試大綱》中的每一部分的內(nèi)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夠銜接成為一個脈絡。作為文科高考重點學科,歷史以知識運用、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為主。從對《考試大綱》的解讀中可以了解,歷史學科的考查內(nèi)容都體現(xiàn)在每一項具體能力的要求中。歷史教師有責任將《考試大綱》中的考試知識點融入到歷史教學內(nèi)容中,以其為核心進行延伸教學,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歷史知識。學生對于《考試大綱》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要隨時考查。如果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能夠明確提問的重點,并圍繞著知識點回答問題,就說明學生對于知識點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對于問題的回答已經(jīng)偏離了《考試大綱》的邏輯脈絡,甚至已經(jīng)出離了《考試大綱》,就說明學生對于知識點還沒有掌握。此時,教師就要從課本的角度出發(fā),對知識點重新講解,引導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重新學習,以充分掌握。

2.從《考試大綱》的角度對高考試題進行分析和預測

教師要提高歷史教學效果,就要將《考試大綱》充分地利用起來,以其為教學框架開展教學,并對于歷年的高考歷史試題不斷地摸索,從中找出規(guī)律。近些年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更應該對有關高考試題的熱點問題予以關注,而《考試大綱》則是對主干知識的歸納,以高考試題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因此,教師要提高教學效率,就要對高考試題考查的知識點有所掌握,并靈活地運用于歷史教學中。此外,教師還要具備試題分析能力,配合課程標準,有效地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zhì)量。以2012年江蘇歷史高考試題為例,“孔子和柏拉圖的比較”這道歷史試題就極具社會時代性,其中所涵蓋的內(nèi)容不僅涉及到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而且還訴諸到中西哲學文化的比較。學生的答案要符合試題的能力測試標準,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知識,雖然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存在著一定的難度,但是如果學生對于目前的社會發(fā)展形勢有所了解,且深入領會西方哲學思想,就會使答案盡善盡美。該試題從出題方向上,符合《考試大綱》中所要求的歷史教學內(nèi)容要與社會實踐相統(tǒng)一,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綜合能力。

二、正確地解析高考試題,以其為基準建立科學的歷史教學模式

1.解讀歷史高考試題對高中歷史教學發(fā)揮著教學啟示的作用

雖然高中歷史教學最終要通過高考環(huán)節(jié),但是按照課程標準,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綜合素質(zhì),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這一點,在目前的高中《考試大綱》中就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出來,這就意味著歷史高考試題已經(jīng)不在拘泥于對于歷史教材內(nèi)容的考查,而是對于高中歷史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學中,要認真體會高考歷史試題中所蘊含的知識點,對于其中的教學啟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課堂上不斷地實踐,逐步地總結。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有所提高,歷史教師就要領會《考試大綱》,從高考試題中查找與教材知識相關的內(nèi)容,幫助學生明確重點學習內(nèi)容。從教師的角度而言,學生對于歷史學習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種適合于自己的思維方式。從學生的角度而言,在詳細閱讀教材的同時,還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相關知識從實際出發(fā)深入領會,并提高知識運用能力。教師根據(jù)《考試大綱》的要求,通過解讀歷年高考試題而總結出經(jīng)驗,幫助學生對于歷史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深刻理解。學生不僅要對教材知識有所掌握,還要充分地理解每一個知識點的內(nèi)在涵義,并懂得向不同領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和歷史知識學習能力。

2.解讀歷史高考試題有助于建立科學的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多以單向的授課為主。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對學生的學習發(fā)揮著引導的作用。新課程標準出臺后,原有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被打破,轉(zhuǎn)變?yōu)閲@著學生展開的教學模式。對于高中學生而言,高考成績是考查高中階段學習情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學生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的體現(xiàn)。作為教師,要將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予以改變,就要對高考歷史試題以解讀,并選擇歷年具有典型意義的高考歷史試題作為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一部分,以學生解答問題的方式展開教學。按照新課程標準,高考試題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的考查已經(jīng)不再只是對教材中的知識點的考查,而是更為關注學生的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的經(jīng)濟發(fā)展”時,可以在歷年的高考試題中選擇相應的材料分析題,讓學生了解了相關的知識后,解答材料問題。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完善程度,教師就可以對學生的相關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有所補充。為了促進教學多樣化展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對于“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的經(jīng)濟發(fā)展”的評述,為了讓學生更為直觀,教師可以在網(wǎng)絡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手工業(yè)作品———瓷器,同時還要查找相關的歷史內(nèi)容。當學生觀看這些瓷器的時候,教師還要將學生的思維空間進一步展開,讓學生對于瓷器的特點予以思考,并從中國手工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的角度予以陳述。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對教師課堂上所講授的歷史內(nèi)容進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邏輯思維方式將各個知識點銜接起來,并從現(xiàn)實的角度出發(fā)分析、解決問題。學生運用高考試題提升學習效果的同時,還掌握了高考試題的應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利用考點加強歷史知識教學

從高中歷史知識教學的角度而言,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成為高考重點內(nèi)容,要求學生對基礎知識要完全掌握,特別是《考試大綱》中所要求的基礎知識,教師要以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對相應的知識靈活運用,做到觸類旁通。當進入到高三歷史總復習階段,教學已經(jīng)不再以歷史基礎知識為主,而是將這些基礎知識充分地利用起來,著重于對歷史試卷答題技巧的訓練。針對于目前歷史高考考題的題型所強調(diào)的能力立意傾向,且考題分值相應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題模式逐漸地在高考試卷中出現(xiàn)。通過對歷年的高考試題進行分析所總結出的出題規(guī)律,雖然是對于學生思維特點以及分析能力和論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學生對歷史的基本理論知識有所熟悉,才能夠準確地做出答案。歷史高考試題的發(fā)展趨勢,要求高中歷史教學也要相應地發(fā)生改變。學生的歷史基礎理論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歷史基礎教學的重視程度,建立歷史知識結構,以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知識表達能力。首先,將高中歷史知識的專題知識體系建立起來,注重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建立起必然的聯(lián)系,以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以2014年江蘇歷史高考試題為例,第37題就需要以“美麗中國”為主線展開論述。自十召開以來,中國的未來發(fā)展指導思想就是要實現(xiàn)“中國夢”。這道歷史考題就是從這一主題思想出發(fā),考查學生對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了解程度,對于政治、文化與社會相互之間關系的了解。如果學生僅僅從理論材料中獲得相關知識,很顯然難以達到知識考查標準。這就需要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將歷史知識、社會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要注重對學生相關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靈活地掌握歷史內(nèi)容,可以對主干知識進行梳理,將各個歷史事件相互建立起關聯(lián),并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其次,就是對每一個階段內(nèi)的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和比較。例如,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強侵華歷史。引導學生以相關的高考試題材料為論題,進行整體性分析,也可以針對某一個歷史問題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對這部分時間段的相關事件建立起關聯(lián),進而對于考點更為明晰。

四、結語

篇7

同志曾指出:“必須把增強民族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到關系到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面對新世紀的來臨,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已經(jīng)成為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任務。我校歷史教研組在高一歷史的教學中,對實施“問題教學法”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問題教學法”是指學生在預習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教師將問題進行整理、篩選,然后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備課,再通過課堂討論或師生的共同探討或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達到釋疑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下,中學歷史課難教、不受歡迎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我們在2002級高一學生入學之初,進行了全年級的問卷調(diào)查:其中對歷史有興趣的學生占60%;而對歷史感興趣的原因,是“因為學校開設課程”的學生僅占6%―8%,大多數(shù)學生是因為“受歷史課外書籍和影視作品的影響”或者“家庭影響”而喜歡歷史,也就是說學生對于歷史這門科目并不十分感興趣,但也沒有厭惡的抗拒心理。然而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學科體系為中心,以積累知識、發(fā)展記憶和掌握已有的結論為目標,因此原本豐富生動的歷史,為了趕進度,為了考試,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條條框框,學生厭學、怕學也就在所難免了。

“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教學出發(fā)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我發(fā)現(xiàn)去激發(fā)其智慧的潛能,培養(yǎng)其強有力的內(nèi)在學習的動機,即把其作為人的本質(zhì)創(chuàng)造精神引發(fā)出來。

隨著時代的進步,課堂教學應給學生提供質(zhì)疑的環(huán)境,使課堂教學帶有開放性和探索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維能力。教師的主要任務也應從傳播知識轉(zhuǎn)為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變?yōu)閷W生提供學習的建議,教會學生面對眾多的信息,進行選擇和認知歷史的途徑。

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有著其鮮明的個性特征:其一是歷史的過去性,凡是歷史都是過去已發(fā)生過的事情,都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會重演,因而具有不可逆轉(zhuǎn)的特點。其二是在中學的教科書中,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已經(jīng)作出了結論。因此歷史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培養(yǎng)學生不同尋常的、求新求異的一種發(fā)散性思維的方法。它要求學生能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思考問題,從各個方案、各種途徑去尋求答案,從而產(chǎn)生新的設想、新的觀念和新的理論?!皢栴}教學法”要求學生不唯書、不唯上、不滿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結論,在預習教材的基礎上,敢于大膽地提出質(zhì)疑,并產(chǎn)生一種主動探究歷史真實的欲望,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地尋找答案。這種自己質(zhì)疑教師指導下探疑釋疑的過程,能夠使學生體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并逐步學會用獨立的見解思考和判斷問題,不人云亦云。這種思維方法訓練的過程可以說就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是因為思維從問題開始,創(chuàng)造力從問題開始,問題也是深入學習的起點?!皢栴}教學法”,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首先要求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特別是針對教材提出疑問,而這并非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每屆高一歷史課,剛開始布置預習要求時,學生的質(zhì)疑量比較少,質(zhì)量也比較低。絕大多數(shù)學生習慣問“什么是……;為什么不……”等教材中沒有交代清楚的問題,有的學生甚至提不出問題,只是做了知識的整理(如:列出教材中的標題)。這是因為學生經(jīng)過初中繁重的學習,尤其是緊張的中考以后,已習慣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對于新的學習方法一下子很不適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有信心和耐心指導他們學會預習和質(zhì)疑。我們備課組的全體教師都做到了:第一,對學生的問題(包括超出課本范圍或過于簡單的問題)不直接地回絕,根據(jù)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肯定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第二,對提不出問題的學生也不批評,轉(zhuǎn)為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旨在引導學生質(zhì)疑。第三,及時抓住學生思維中的火花,在全班學生面前進行表揚,并分析問題的價值,進行具體指導。

在教師的指導和鼓勵下,學生自我思考、自我認識的能力逐步提高。問題數(shù)量多、質(zhì)量高(如有些學生甚至提出十幾個問題),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了飛躍,學生的提問質(zhì)量有了提高。

1.思維的求異性。如對于十月革命,書上的評價是“一次成功的無產(chǎn)階段革命”,學生提問:“現(xiàn)在的俄羅斯不是回到資本主義制度,是不是說明十月革命最后也還是沒有改變俄國的命運?”盡管這個問題顯得有些偏激,但它代表了學生心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疑惑,那就是社會主義最終能不能戰(zhàn)勝資本主義?這充分說明學生們并不是簡單地接受一些理論,而是敢于懷疑,論語中說“學而不思則惘”,盡管這種思維有時略顯稚嫩,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也是他們不唯書、求異思維的開始,只不過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

2.思維的深刻性。學生能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學習日本的明治維新這一節(jié)時,學生提問:“中國和日本同樣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同樣處于封建社會后期,同樣進行了資產(chǎn)階段改革,為什么中國失敗了,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成功了?”這個問題正好和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相吻合,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動地發(fā)現(xiàn)了教材中隱含的知識點,這說明學生思維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深刻性。

篇8

體育比賽是體育鍛煉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具有競爭性與公平性的特點,為了實現(xiàn)體育比賽的公平性,制定了各種各樣的比賽規(guī)則,在比賽過程中,每位隊員參加者的行為都要遵守約定的規(guī)則,這樣才能保證比賽的順利進行。其中參加者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必須依規(guī)定約束運動行為。在特定情況下,為了符合規(guī)則的要求,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較長時間的比賽實踐,每位參加者在自己的思維與行為中,就會受到比賽規(guī)則和社會相互文化的制約。比賽過程中隊員角色之間的互換,都增加了他們對于比賽規(guī)則的理解,由此參加者實現(xiàn)了內(nèi)在心理和外在行為的平衡,提高了他們的適應能力。

2高校體育教學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的措施

2.1注重對大學生體育興趣的激發(fā)

體育健康鍛煉方式、內(nèi)容與鍛煉環(huán)境的差異,影響著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在激發(fā)大學生體育鍛煉興趣的基礎上,優(yōu)化與豐富高校體育教學、比賽的組織開展,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減少高校體育教學功利性、目的性的基礎上,注重大學生體育學習、體育鍛煉的情感體驗、參與性。讓其在快樂、主動的心態(tài)下,體驗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

2.2合理選擇體育教學的難度

體育教學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在體育運動中,需要參加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客服遇到的各種困難,包括自然的以及人為地,在此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獲得各種心理體驗,提高抗挫折能力。體育課堂中,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提高遇到困難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zhì)的形成。

2.3加強團隊集體意識培養(yǎng)

當前在校的大學生屬于90后,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他們由于師長的過分溺愛,自我以比較強烈,缺乏團隊集體意識,但在當今的市場經(jīng)濟時代,各個行業(yè)以及行業(yè)內(nèi)部都需要廣泛的合作,這是非常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大學生進入社會后,他的人際交往能力反映了自己滿足社會需要的水平。職場中的任務一般都是以合作的形式來完成的,而成果也是以分享的形式來實現(xiàn)的,因為適應以后的工作需要,大學生必須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合作能力,它也是體育教學的關鍵發(fā)展方向之一。

2.4加強對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

篇9

關鍵詞:文化 圖示 閱讀理解 背景知識

Abstract:Teaching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EFL plays a critical role that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the English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must promote their teaching techniques, advance their teaching competence and achieve the positive effect on reading teaching process. The thesis is concerned with wh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ure teaching in English reading progress, what content we should incorporate into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d how we should integrate culture background in reading procedure. The emphsis shoulde be put on taking different culture teaching techniques in different reading stages.

Key words: culture; schema; reading comprehension; background knowledge

Schema theory

Cook states, "the mind, stimulated by key words or phrases in the text or by the context, activates a knowledge schema" (Cook, 1997, 69). This covers the knowledge of the world, from everyday knowledge to very specialized knowledge, knowledge of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knowledge of texts and forms they take in terms of genre, and organization.

Research on culture teaching

In real social activities, misunderstanding often results from lack of culture background.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they transfer their native-language preferenc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performance.

What does it mean by culture? Hoebel and Frost (Samovar, 2000), who see culture in nearly all-human activities, define culture as an “ integrated system of learned behavior patterns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embers of a society and which are not the result of biological inheritance.” They give an over-all description of culture:

Culture is a system of shared beliefs, values, customs, behaviors and artifacts that the members of a society use to cope with their world and with one another, and that are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 learning. This definition includes not only patterns of behavior but also patterns of thought (shared meanings that the members of a society attach to various phenomena, natural and intellectual, including religion and ideologies), artifacts (tools, pottery, houses, machines, works of art), and the culturally transmitted skills and techniques uses to make the artifacts (Samovar, 2000).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In USA the meaning of following sentence is well known: “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 But in China many English learners become confused because of deficiency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It was a technical term used in the boxing. In the match, if a boxer is knocked down on the ground, the referee will count time immediately. The boxer will lose if he cannot stand again during ten seconds. Most of boxers will not wait for the referee to count ten but stand again at once to go on with the match. The surfac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is considered that even if you are knocked down, it does not mean that you have lost in the contest. The deep meaning is that even though you meet the failure, you still own opportunity to achieve the success. This sentence shows us the westerners' optimist attitudes towards life.

China is situated far away from those countries in which English is the first language. In many respects, the Chinese cultur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Enhancing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by culture teaching

Just as Wang Zuoliang (王佐良,1985) said that if a person can’t understand social culture, he cannot really master the language. Some readers have owned numbers of vocabulary, but they cannot really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Some experts consider that reading i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between reader and author. So learning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is thought to be very important to stimulate this process. Especially when a reader enters into a higher stage, the barrier does not exist in language itself. Instead it lies in learning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If a second language reader is short of related culture knowledge and use home language culture to compensate the missing information, he cannot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context and fail to comprehend the passage correctly.

Incorporating cultural topics into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in EFL classroom

Three Stages Model in Schema Theory in Reading Process

The procedure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cludes three stages: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and Post-reading. Different culture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reading procedures.

Table.1 The reading procedure and culture teaching techniques

Pre-reading: Instruction Culture teaching techniques

Activating the interests Media visual methods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Culture quiz

Inducement of the topic Cultural semantic map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article Culture match

While-reading: Development Culture teaching techniques

General idea Culture aside

Information in detail Culture capsule

Diagram and chart Group discussion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Culture flow chart

Arrangement of the events

Reply to the questions Culture assimilator

Inferr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ords Cultur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Post-reading: Checking up Culture teaching techniques

Evaluation Critical incidents

Spoken or written exercises Real interview

Combining the information Cross-culture role play

Pre-reading activities: Preparation

Reading strategies are emphasized on cultur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the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finish two main tasks: First, they are suppos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enough culture knowledge to help them construct corresponding schemata. Second, when students have possessed some previous cultural knowledge, the teacher should take some steps to activate their schemata. Pre-reading activities are some classroom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text before reading, including culture quiz, culture match, creating a culture semantic map, cross-culture role-play, initial discussion and so on.

Take Creating a culture semantic map for example, the teacher begins the process by introducing the major theme, a major concept, or culture knowledge from the article by writing it in the middle of the blackboard. The teacher should be prepared to ask probing questions designed to elicit information from the students. The nature of these probing questions can lead students to mention terms/ideas that will be included in or inferred from the article to be read. As students contribute ideas, the teacher can create a semantic map, grouping students’ ideas in general semantic categories that reflect the organization or content of the article to be read.

Cross-culture role-plays

This technique is used for describing types of misunderstanding that can occur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teacher chooses some students to act out some cultural situations. These situations are usually misused and cause communicative barrier. This kind of teaching activity encourages students to fit themselves for the role in target culture. It makes culture difference more active and obvious to be remembered by students.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the teacher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e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language teaching. The culture teaching must be designed before the whole reading procedure and be controlled with in the reasonable time. The teacher should take some methods to introduce the culture knowledge and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students. Definite aim of the reading can help students grasp the general idea and facilitate the next reading.

Bibliography

[1] Cook, V. J. 1997.“What Should Language Teaching Be About?” ELT Journal.Vol.37,No.3:229-34

[2] Samova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北京 2000

[3] Tomalin, B. & Stempleski, S. 1993. Cultural Awarene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Wallace, C. (1992) Reading. Oxford: OUP.

[5]王佐良, 1985,翻譯與文化繁榮?!斗g通訊》,第十期。

篇10

【關鍵詞】高中歷史 問題教學法

同志曾指出:“必須把增強民族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到關系到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泵鎸π率兰o的來臨,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已經(jīng)成為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任務。我們中學歷史教研組在高一歷史的教學中,對實施“問題教學法”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高度。

“問題教學法”的含義:學生在預習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教師將問題進行整理、篩選,然后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備課,再通過課堂討論或師生的共同探討或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達到釋疑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下,中學歷史課難教、不受歡迎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我們在2002屆高一學生入學之初,進行了全年級的問卷調(diào)查:其中對歷史有興趣的學生占60%;而對歷史感興趣的原因,是“因為學校開設課程”的學生僅占6%-8%,大多數(shù)同學是因為“受歷史課外書籍和影視作品的影響”或者“家庭影響”而喜歡歷史,也就是說學生對于歷史這門科目并不歡迎,但也沒有厭惡的抗拒心理。然而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學科體系為中心,以積累知識、發(fā)展記憶和掌握已有的結論為目標,因此原本豐富生動的歷史,為了趕進度,為了考試,變成了枯燥乏味的綱綱條條,學生厭學、怕學就在所難免了。

“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教學出發(fā)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我發(fā)現(xiàn)去激發(fā)其智慧的潛能,培養(yǎng)其強有力的內(nèi)在學習的動機,即把作為人的本質(zhì)創(chuàng)造精神引發(fā)出來。

隨著時代的進步,課堂教學應給學生提供質(zhì)疑的環(huán)境,使課堂教學帶有開放性和探索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維能力。教師的主要任務也應從傳播知識轉(zhuǎn)為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建議,教會學生面對眾多的信息,進行選擇和認知歷史的途徑。

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有著其鮮明的個性特征:其一是歷史的過去性,凡是歷史都是過去已發(fā)生過的事情,都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會重演,因而具有不可逆轉(zhuǎn)的特點。其二是在中學的教科書中,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已經(jīng)做出了結論。因此歷史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培養(yǎng)學生不同尋常的,求新求異的一種發(fā)散性思維的方法。它要求學生能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去思考問題,從各個方案、各種途徑去尋求答案,從而產(chǎn)生新的設想、新的觀念和新的理論?!皢栴}教學法”要求學生不唯書、不唯上、不滿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結論,在預習教材的基礎上,敢于大膽地提出質(zhì)疑,并產(chǎn)生一種主動探究歷史真實的欲望,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地尋找答案。這種自己質(zhì)疑教師指導下探疑釋疑的過程,能夠使學生體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并逐步學會用獨立的見解來思考和判斷問題,不人云亦云。這種思維方法訓練的過程可以說就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是因為思維從問題開始,創(chuàng)造力從問題開始,問題也是深入學習的起點。“問題教學法”,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首先要求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特別是針對教材提出疑問,而這并非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每屆高一歷史課,剛開始布置預習要求時,學生的質(zhì)疑量比較少,質(zhì)量也比較低。絕大多數(shù)同學習慣問“什么是……;為什么不……”等教材中沒有交代清楚的問題,有的學生甚至提不出問題,只是做了知識的整理(如:列出教材中的標題)。這是因為學生經(jīng)過初中繁重的學習,尤其是緊張的中考以后,已習慣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對于新的學習方法一下子很不適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有信心和耐心指導他們?nèi)W會預習和質(zhì)疑。我們備課組的全體教師做到:第一,對學生的問題(包括超出課本范圍或過于簡單的問題)都不直接的回絕,根據(jù)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肯定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第二,對提不出問題的學生也不批評,轉(zhuǎn)為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旨在引導學生如何質(zhì)疑。第三,及時抓住學生思維中的火花,全班表揚,并分析問題的價值,進行具體指導。

在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下,學生自我思考、自我認識的能力逐步提高。問題數(shù)量多、質(zhì)量高(如有些學生甚至提出十幾個問題),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了飛躍,學生提問質(zhì)量有了提高。

1.思維的求異性。如對于十月革命,書上的評價是“一次成功的無產(chǎn)階段革命”,學生提問“現(xiàn)在的俄羅斯不是回到資本主義制度,是不是說明十月革命最后也還是沒有改變俄國的命運。”盡管這個問題顯得有些偏激,但它代表了學生心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疑惑,那就是社會主義最終能不能戰(zhàn)勝資本主義?也充分說明學生們并不是簡單的接受一些理論,而是敢于懷疑,論語中說“學而不思則惘”,盡管這種思維有時略顯稚嫩,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也是他們不唯書,求異思維的開始,只不過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

2.思維的深刻性。學生能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學習日本的明治維新這一節(jié)時,學生提“中國和日本同樣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同樣處于封建社會后期,同樣進行了資產(chǎn)階段改革,為什么中國失敗了,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成功了?”這個問題正好和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相吻合,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動地發(fā)現(xiàn)教材中隱含的知識點,也說明學生思維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