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美術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5 10:49: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四年級下冊美術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四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篇1

《紙筒人》教學設計

楊卓琳

新樂市孝徳小學

四年級下冊第8課

《紙筒人》教學設計

新樂市孝徳小學

楊卓琳

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紙的立體造型的第一課,其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紙的立體造型方法,嘗試用卷、折、剪、粘等方法,以紙筒造型為依托,設計制作紙筒人,從而提高對紙材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

授課類型:造型表現

學習目標:

1.欣賞紙的立體造型作品,學習紙的立體造型知識,運用卷、折、剪等技能,制作立體紙筒人物;

2.感受立體紙材制作的魅力。

學習重點與難點:

重點:學習紙的基本立體加工方法。

難點:掌握紙的基本立體造型的制作方法。

學習材料:

彩紙、剪刀、膠棒

學習活動:

利用彩色紙或廢舊畫報,制作一個紙筒人。

學習準備:

多媒體課件、紙的立體造型作品。

教學設計: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組織教學

導入新課

探究式學習

學習活動

作品展示

課堂小結

板書

用語言組織教學

師:大家都看過西游記,講的是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都是哪四個人呢?他們的長相和服飾分別有什么特點呢?這些紙筒人是不是很有趣?那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第8課《紙筒人》!

1.

老師提問題:紙筒人有什么作用;設計紙筒人時需要注意什么。

2.

欣賞課本中紙筒人作品,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現紙筒人的人物特征以及思考個別部分是怎樣制作的。

3.

教師演示制作紙筒人的過程并講解方法:

(1)

卷:將方形紙的一邊抹上膠水,與對邊粘貼在一起,制作成紙筒,做紙筒人的身體。

(2)

剪:設計出人物的五官或服裝,剪下備用。

(3)

折、捋紙條:

折出人物配飾,通過捋的動作,使紙條卷曲到適當程度。

(4)

粘:將剪出的各個部件粘貼到一起。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制作紙筒人,教師巡視指導。

作品完成后,請學生代表小組展示其作品,并對作品加以介紹,然后作品被收藏入紙筒人博物館(教師教具),教師以鼓勵學生為主,多從特征突出,設計有趣,粘貼干凈整齊等角度進行評價。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都掌握了紙筒人的制作方法,并且能夠熟練運用,課后同學們來博物館參觀,互相欣賞、互相學習。

紙筒人

1>卷

2>剪

3>折、捋紙條

3>粘

準備上課

學生發(fā)言: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

唐僧穿的袈裟,孫悟空是一只猴子,豬八戒很胖,沙僧有滿臉的大胡子;很有趣!

學生回答:作用:不僅可以展示我們的智慧和創(chuàng)意,還是裝點居室和案頭的藝術品;需注意:用概括和夸張的手法,突出人物特征。

學生發(fā)言:人物各自的特征很突出(如:京劇人物的大胡子和背后的旗子,女孩兒的長發(fā)和裙子);大胡子和長卷發(fā)可以用捋紙條或者卷紙的方法。

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首先設計構思,然后分工制作紙筒人。

學生代表小組展示其作品,并對作品加以介紹。

穩(wěn)定學生情緒

讓學生欣賞、觀察紙筒人作品,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了解紙筒人的作用以及設計制作時的注意事項,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

使學生深入了解紙筒人的特征,自主發(fā)現簡單制作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善于動腦的習慣。

學習制作紙筒人的方法,解決教學重難點。

篇2

一、設計思路

1、指導思想。

根據《美術課程標準》要求本學段學生初步認識形狀、色彩等造型元素,因此確定本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學習運用冷暖色對比的方法來表現作品,科學的認識、理解色彩現象,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美感意識,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事物,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愿望。本節(jié)課是在三年級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色彩的基礎知識。針對小學四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直接問題導入,自主探究進入新授內容。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冷暖色彩的基本知識,說出冷暖色對比帶給人們的特有的美感。逐步提高學生觀察、表達和創(chuàng)作的能力。

方法與途徑

通過觀察、比較、練習等方法,感受冷暖對比使畫面產生艷麗活波的感覺,并運用冷暖色對比及漸變涂色的方法,畫一幅色彩艷麗的大公雞。

情感與評價

在學習中體驗艷麗的色彩帶來的美感及運用色彩知識為生活服務。

3、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學習色彩的搭配,認識冷暖色,感知冷暖色對比帶給人們的特有的美感。

難點:

冷暖色在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

二、教學準備:

課件、

色相環(huán)、色相卡、油畫棒

、彩筆

、畫好公雞的畫紙等。

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導入。

1、同學們,今年是什么年呀?

“雞年”生回答。

那么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幾只美麗的大公雞,大家看它們都是誰?

2、PPT出示三只顏色各異的大公雞(藍色、黃色、彩色的大公雞)

這三只公雞從色彩上分析分別帶給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回答

藍色是冷色的給人感覺很安靜寒冷、涼爽.....黃色是暖色的給人感覺是暖洋洋的.....彩色的五顏六色,顏色鮮艷......

3、那么這種艷麗、色彩斑斕的感受究竟是怎么產生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艷麗的大公雞》

(二)、自主探究、大膽嘗試。

1、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畫好了大公雞,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打扮我們的大公雞使它變成一只顏色艷麗的大公雞。

2

怎樣才能使你的大公雞顏色艷麗呢?我們來看這只彩色的大公雞,她身上的顏色都有哪些?

學生回答,從色卡上找出相應的顏色,并請學生按冷暖區(qū)分顏色。

總結:

(1)對比色就是色性相反、明暗差別大的顏色。

(2)ppt色相環(huán)相互對應的色為對比色。在色相環(huán)中每一個顏色對面(180度對角)的顏色成為對比色。

3

欣賞《金雞展翅》,

(1)和現實中的公雞對比色彩有什么不一樣?

(2)這幅畫整體的色彩搭配有什么規(guī)律?

小結:冷暖穿插,內部以冷色為主,外側以暖色為主。

(3)冷暖搭配帶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小結:艷麗、醒目、熱烈、歡快、興奮……

4、ppt欣賞運用不同涂色方法完成的冷暖對比的大公雞。

分析涂色方法:點彩法、平涂法、混色搭配漸變法。

分析漸變色的涂色方法。

(1)ppt出示用漸變法大公

(2)學生分析其涂色方法與平時平涂法的區(qū)別。

(3)教師總結示范漸變法涂色方法:漸變法既是色彩過渡,色環(huán)中相鄰的顏色就是漸變色(連續(xù)三種以上)。

(三)、實踐與創(chuàng)新,教師指導。

1、用漸變法及冷暖對比的方法為自己上節(jié)課所畫的大公雞添上美麗的新衣服。

2、

要求:

構圖飽滿,顏色鮮艷。

(四)、展示交流,總結評價:

1、小組內選出最好的一張展示。

2、學生自己介紹自己的作品。

3、全班評價,你喜歡哪一只大公雞,為什么?

4、教師評價。

(五)、拓展

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不止大公雞可以運用冷暖對比使之“艷麗”,還有不同的畫面也用到了冷暖對比色。

(六)、板書設計:

艷麗的大公雞

色性相反(冷暖相反)

篇3

【關鍵詞】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

2011年北師大版新《語文課程標準》33頁第四條“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建議”中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其中資源包括“網絡、圖書館、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場所和自然風光等”。

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及利用極為重要,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渠道不僅來自于信息技術、書本,還來自于生活中的一草一木!

教師就好比一方清池,唯有多“渠道”的引進“活水”才能保持者池水的“清如許”。借鑒他人的教育方式和教學理念是“活水”,“借鑒的渠道”則為信息技術。教師在自己備課時,通過信息網絡結合自己教學特點,學習一些名師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及理念,大大地提提高了教學實效。

在研讀課文時,以前采用是一問一答的形式,問多了不僅繁瑣且趣味性不強,通過網絡多方尋求一些名家的教案學習他們的備課理念后,再結合自己本班的學情進行整合和修改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清楚記得在教授《慈母情深》之前,自己怎么備課都覺得教案環(huán)節(jié)之間設計得很散,沒有一個能統(tǒng)領全課的問題,通過網絡接觸到了王崧舟老師的教案,發(fā)現王老師只抓住了“鼻子一酸”這個詞,就把全文的統(tǒng)領起來了。結合本班實際,我把王老師采用“慢鏡頭”的方式來體會“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的環(huán)節(jié)改成了與 “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 轉過身來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作對比并讓學生做動作的形式來體會,學生也能快速直接地領會到原句這樣倒裝的好處!通過網絡的力量使我們有時可以輕松走出教學中的瓶頸,找到突破口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中還指出:“學校應積極創(chuàng)設語文實踐的環(huán)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薄罢Z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

一、在校內加強各學科之間的整和利用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學好其他學科又可以反過來促進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比如三年級的時候學習《畫楊桃》這一課時,就可以把語文教學與美術相結合,讓孩子們在美術課時按《畫楊桃》中設置的情景一樣進行教學,那么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后一定很容易明白為什么作者會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從而更容易理解父親的話――“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比如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第五冊下冊的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就可以和我們的信息技術課上學到的知識相結合,這是教師就可以把教室搬到機房來,可以布置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搜集信息或者與親戚、朋友通過網絡交流,通過親身經歷后,學生會更加容易感受信息傳遞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能讓學生在課程資源整合中得到學習的樂趣,大大降低了教學難度,這樣學生就能在更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成長。

二、合理整改利用校園建設

(一)在綠化帶上做文章

“學校處處皆教材”。實用的校園環(huán)境主要是指學校的一草一木都應該體現學習的需要,為我們的教學而服務,為了一切孩子而服務。

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牽涉到了一些城市孩子不熟悉的植物,比如:四年級的《爬山虎的腳》,五年級的《落花生》等等。作為城市的孩子,他們不知道“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不知道“花生”原來是長在土里的。怎么去體會“爬山虎”頑強向上的生命力,如何做像“花生”一樣實實在在的人,更談不上理解作者通過回憶童年搖桂花雨的快樂表達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情。假如我們在學校種植一些四季變化明顯的樹木,那么孩子們在學習關于自然風景的課文時就不會問“春天在哪里了?”,他們會驚喜的發(fā)現原來春天就在校園,在自己的身邊。 在《秋天的雨》里,孩子們就能更直觀地明白為什么“秋天的雨把黃色給了銀杏,把紅色給……”這樣孩子們就真正欣賞到大自然的美麗了,也會明白什么叫“綠樹成蔭”“春意盎然”等難理解的四字詞語了。當你在布置關于“校園”話題的作文時,孩子們也不會覺得無話可說。

利用有限的校園環(huán)境為孩子創(chuàng)造無限的學習資源,是我們的目標?,F在提出教師“回歸教學,樸實教學,自然常態(tài)教學”,那么首先我們就要回到一個“自然”的環(huán)境――自然才是最美的。

(二)有效利用圖書室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币牒⒆酉裥埴椧粯硬珦糸L空,就得廣讀書,要想孩子們走得更遠就得多讀書。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的美讀習慣。為了更好地讓孩子們吸取養(yǎng)料就應該合理利用圖書室,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根據需要每周組織一次讀書會。假如圖書資料缺乏,我們還可以號召學生從家里拿來各自的藏書,在教室里建立圖書角,讓孩子們徜徉在知識的海洋。

三、開發(fā)利用校外基地

這么多年來,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張揚,可聽到的更多的卻是如“現在的孩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的抱怨聲。當然這里的不如并不是指智力上的差距,而是說孩子們在“德體美勞”等方面與上代或上幾代的差距。究其原因:

在孩子在物質方面優(yōu)越,慢慢變成了“索取”的一代?!扒趦€、禮讓、”等中華民族的美德漸漸消磨得無影無蹤。糧食浪費嚴重,對長輩的尊敬拋之腦后。也許你會說難道家長和老師沒有教他們嗎?我認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光靠“言傳”的,“身教”更為重要。所以,我認為作為以教育研究為主的學校,就應該在社會、家庭給不出孩子更多鍛煉的環(huán)境時,我們?yōu)樗麄儎?chuàng)造并開發(fā)利用校外基地更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