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英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13:30: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飲食文化英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飲食文化英文

篇1

【關鍵詞】文化差異 中文菜單 翻譯 中文菜單英文譯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095-02

1.引言

飲食文化作為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飲食行為、觀念、技術以及產品的綜合。由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為了方便國外游客在中國用餐,弘揚中國獨具魅力的飲食文化,中文菜單的英譯工作日益顯現(xiàn)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2.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2.1觀念上的差異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首先是觀念上的差異。中國人崇尚“民以食為天,民以味為先”的生活理念,講究每一道菜的色香味的調和之美。因此,中國人在飲食過程中注重的主要是食物的口感和進餐時的精神享受,整個飲食活動體現(xiàn)出強烈的感受性。而西方人則認為飲食僅僅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際的一種方式。他們強調飲食的營養(yǎng)價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的含量,而不是食物香味形的完美。

2.2菜名的差異

中國的很多菜名往往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如“東坡肉”,傳說是人們?yōu)榱思o念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而以他的字“東坡”命名的一道菜。相比之下,西餐中的菜名要簡單的多,往往一目了然。以風靡全球的“肯德基”(Kentucky Fried Chicken)為例,光看店名就知道這是一家炸雞店,而店中的食品如炸雞腿,香辣雞翅,炸薯條,漢堡包等幾乎無一不是以原料、烹飪方法來命名的。

3.《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中的基本翻譯方法和其文化傳遞

3.1翻譯的基本方法

為了提高北京奧運會期間對外國游客的服務接待水平,北京市旅游局和北京外辦聯(lián)合編輯出版了統(tǒng)一的《中文菜單英文譯法》,對2753種菜名進行了英文翻譯??v觀《中文菜單英文譯法》,其翻譯方法力爭做到漢語和英語意義上的對等,力求最大限度地傳遞菜品的文化信息。筆者總結出了以下五種奧運菜單英譯的方法:

(1)直接列出原料(主料為主,配料為輔,常見于冷菜)

e.g 白領鼓扣鴨掌 mushrooms with duck webs

姜汁皮蛋 preserved eggs in ginger sauce

(2)烹飪方法/刀法+中心詞(常見于熱菜)

e.g 鮑魚紅燒肉 braised pork with abalone

木耳肉片 sautéed sliced pork with black fungus

(3)以人名,地名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原則

以人名為主

e.g 麻婆豆腐 Mapo to fu

東坡肉 Dongpo pork

以菜肴的發(fā)源地為主

e.g北京炸醬面 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 Beijing style

川味小炒Shredded pork with vegetables, Sichuan style

(4)使用漢語拼音命名或在其后加注釋

直接用漢語拼音命名

e.g 燒賣 shaomai 餃子 jiaozi

使用漢語拼音并在后加英文注釋

e.g 鍋貼 guotie (pan?鄄fried meat dumplings)

元宵yuanxiao (glutinous rice balls for lanter Festivals)

(5)舍去原菜名中的比喻形象,意譯出原意

e.g 夫妻肺片 pork lung in chili sauce

螞蟻上樹sautéed 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

3.2翻譯中的文化傳遞

英國翻譯理論家蘇珊?巴斯內特反復強調,“我們在翻譯時不能將語言內容和文化內容分開來處理”(蘇珊?巴斯內特,2004)。從翻譯的本質上來說,“翻譯是在接受語種尋找和原語中信息盡可能接近、自然地對等話語,它首先是意義上的對等”(尤金?奈達,2004)。中國的許多學者與蘇珊?巴斯內特觀點一致,也都強調了文化翻譯的重要性。

如“四喜丸子”這道菜是人們對喜慶的表達,在《中》這本書中將其譯為 Four?鄄Joy Meatballs (Meat Balls Braised With Brown Sauce),既突出了菜名的喜慶特點,同時又在后面的括弧里面加上了制作的方法和配料,在介紹菜名的過程中也傳遞了中國飲食文化。

所以,中國菜名的英譯在保證意義對等的同時,也必須兼顧中國菜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否則,翻譯便失去了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和交換的功能,既是對菜名漢語原語言的扭曲,也是對英語目標語言翻譯的破壞。

4.結束語

中國菜名的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翻譯,菜名的翻譯不僅要真實準確地傳遞菜品信息,也必須最大限度的把菜品中豐富的人文歷史、文化信息向外界做一呈現(xiàn)。它不僅是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轉換,更是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交流。我國飲食文化內涵豐富,中式菜肴的命名方式多種多樣。因此,譯者不論采取哪種譯法,既要注重菜的實質,也要考慮到外國人的認知和心理,靈活運用各種技巧,使他們在了解菜肴原料和做法的基礎上,也能體會到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奈達 (Nida,E.A), 泰伯 (Taber, C.R.). 翻譯理論與實踐[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任靜生.也談中菜與主食的英譯問題[J].中國翻譯. 2001,22,(6):56-57.

篇2

關鍵詞:吃喝動詞 漢英對比 文化差異 形成原因

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兩者息息相關。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決定了國際通識課程的教學與文化因素的教學必須緊密相關。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克服他們在日常生活交際中由于文化差異產生的交際障礙,以期使我們的國際通識教學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國際通識課程中文化因素在詞匯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國際通識課程中,語言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塊。而詞匯作為語言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比語音、語法更容易受時代變遷、社會習俗、倫理道德以及思維觀念等民族文化因素的影響。事實證明,人類任何語言的詞匯都被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的文化烙印,是民族語言中最為敏感、內涵最為豐富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點的部分。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我們應將詞義與文化關系作為教學重點。認識、挖掘詞匯中的民族文化蘊含也是詞匯研究和詞匯教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

二、詞匯文化蘊含意義差異的理論依據(jù)

人類各民族之間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一方面,人類的基本生存能力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人類相同的自然生理構造使人們具有某種生理和心理上的共性,因此,各民族的文化具有本質上的同一性。另一方面,由于人類各個民族都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在大的時間和空間上又具有一種天然的文化共性。另外,人類各個民族都在從事著基本相同的生產活動:物質生產活動和人自身生產活動,所以又具有社會生產的文化共性。這也是漢英文化的共性。而這些共性正是人類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得以交流溝通的基礎,亦即漢英文化得以交流溝通的基礎。由各民族特定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所孕育的特定民族心理模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及特征鮮明的生產生活習俗慣制等文化特征,自然會使得人類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從而導致不同民族文化觀念的多元化和文化內容及形式的多樣性,這就是民族文化的個性,這也是漢英文化的個性。由此,便使得人類各民族之間在文化理解、文化尊重及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促進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和諧共榮成為必要,也使得漢英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日趨頻繁。

語言是人類區(qū)別于其它動物的主要標志,是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這便決定了人類語言在價值功能上具有共性。再者,由于人類語言所反映的客觀世界具有同一性,語言也就具有了符號學中所謂的“所指的同一性”。而人類在語言表達手法、修辭方式上亦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但是,作為民族文化核心要素的語言,無論在其形式與內容上都必然受到該民族文化的制約,從而呈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鮮明特點。而語言的重要要素――詞匯,也必然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含義。下面以英漢吃喝類動詞為例進行說明。

三、漢英吃喝類動詞的文化引申義形成的原因

(一)不同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漢英詞匯不同文化引申義的形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賴以產生繁衍的河谷型和山岳型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其內聚、封閉和排他性等地域文化特征決定了中國先民的生產、生活與生存方式。地域文化的內聚性使中國先民世代群居,和睦相處;地域文化的封閉性使中國先民代代相襲,重土難遷;地域文化的排他性使中國先民血緣至上,宗親唯尊。這些由地域文化導致的民族文化特征,便是農耕文化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的根本原因。這種以農耕為主的經濟生產不僅使?jié)h民族自古便養(yǎng)成了敬天崇地、重土難遷的生活習俗,也使中國文化自古便打上了靠天吃飯、“民以食為天”等“飲食本位觀”的深深烙印。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因素,漢民族具有的“飲食本位觀”的鮮明文化特征,自然也會滲透到本族語言的各個方面。與世界其他民族相比較,漢民族是在語言上用于食物和飲食詞匯術語最多的民族。漢語中的飲食詞匯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分布廣,滲透力強,載義豐厚,除直接表示飲食意義外,運載的其他文化意蘊更是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漢語的這種文化特征在漢英吃喝類動詞詞義的對比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例如:漢語中“形容大口地喝”,可以用“牛飲”這個動詞。這是因為“?!痹谥袊膫鹘y(tǒng)農耕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世世代代以農耕為主的中國人對“牛”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顯然,“牛飲”所具有的文化意義與中國大陸型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息息相關,它形象而清晰地顯示著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明的鮮明特征。而在英語中,形容“大口地喝”卻用“drink like a fish”。顯然,這是因為英國四面環(huán)海,其特定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所形成的海洋型文化決定了英語詞義的文化走向。

(二)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與漢英詞匯不同文化引申義的形成

語言作為人類思維的直接現(xiàn)實和物化形式,無論是其表層結構還是深層內涵,無論是在詞匯語音還是語法修辭上,都必然會深深地打上特定民族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心理模式等在內的精神文化烙印,這自然也是漢英詞匯不同文化引申意義形成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漢英民族的思維方式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第一,漢民族傳統(tǒng)偏好綜合思維,英美民族偏好分析思維。如:吃喝類動詞“品”,其基本意義是直接表示對食物的“品嘗、體味”,但在其詞義的理解和使用上,漢民族習慣于傳統(tǒng)的綜合思維,將“品嘗”這一事象的各種屬性及與其相關的各種事物結合起來,進行整體觀照,因此還引申出以下常用文化引申義“鑒別”。第二,漢民族傳統(tǒng)側重于形象思維,依賴于直觀經驗,注重運用形象類比推理的方法來表達思想。例如,吃喝類動詞“咬”的基本意義是指上下牙齒相對,用力夾住或切斷壓碎東西。但在對其詞義的理解和使用上,由于漢民族習慣于形象思維,注重運用形象類比推理的表達方法,從而使“咬”在其基本意義的基礎上產生了生動而形象的文化引申義。例如,漢語中的常用語“咬耳朵” 中的“咬”就已經不再表示“咬”的基本意義,它在這里指的是:“湊近人耳邊低聲說話,不使別人聽見。”第三,漢民族傳統(tǒng)習慣于一種呈螺旋形的思維方式,而英美民族則習慣于運用一種主要呈直線式的思維方式。比如:吃喝類動詞“食”的基本意義應當是:“泛指(人或其他動物)吃食物”,但是,在對“食”的理解和日常運用上,由于受漢民族傳統(tǒng)的螺旋形思維方式的影響,人們往往在其基本意義的基礎上又派生出一些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文化引申義。例如,人們常常使用的“食言”一詞是對一種不講信用、不守承諾的不道德行為的批評。與漢語“食言”表義相似的英語短語是“eat one’s words”,但它卻并不是表達對一種不講信用,不守承諾的不道德行為的批評,而是直接表示為:收回說過的話,指當面認錯道歉。

漢英民族價值觀念的不同體現(xiàn)在兩方面:第一,漢民族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與英美民族傳統(tǒng)的天人相分是漢英文化在宇宙價值觀上的基本差別之一。比如:在漢語“吃”的基本義“把食物放入嘴中經咀嚼咽下”的基礎上,由于受天人合一觀念的驅導,人們在日常運用中又使“吃”派生出“依賴某種事物來生活”的文化引申意義。例如,千百年來,中國人世代口耳相傳、父子相襲的常用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突出地反映了華夏民族對于自然強烈的依賴性,也鮮明地坦呈著漢民族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觀念。第二,漢英民族文化中人生觀的差異。英文化在人生態(tài)度上表現(xiàn)為執(zhí)著進取,然而好走極端;在倫理上表現(xiàn)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一定的自私欲念;而對物質享受,尤其是對飲食,相對而言則較為平常。所以,在英美文化中飲食文化顯得相對貧乏,其相應的飲食語言也顯得相對單調,尤其是其中的吃喝動詞的文化引申義更沒有漢語那么豐富。而漢文化在人生態(tài)度上表現(xiàn)為正心修身、忍讓服從、克己復禮;在倫理上表現(xiàn)為權力至尊、忠孝為上。由于個人命運與宗族群體國家息息相關,因此,個人的身家性命就顯得格外重要,若隨意毀傷,則為不忠不孝。而與個人身體性命相關的物質生活,尤其是飲食也就被特別看重。

(三)不同的民族文化習俗慣制與漢英詞匯不同文化引申義的形成

一個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形成的包括思維方式、心理模式和價值觀念在內的文化因素,經千年積淀,歷代沿襲,便會發(fā)展成為群體約定俗成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民族習俗慣制。具體而言,幾乎每個民族的習俗慣制背后,都自有其形成的歷史背景、時代風貌以及鮮活的歷史人物、生動的歷史事件與活動情節(jié),它們都會投影式地保留在各個民族的語言詞匯之中。漢英兩種語言中都有著大量的這類民俗語言詞匯,它們都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及鮮明的文化個性,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最能體現(xiàn)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特征與文化習俗慣制。比如:在漢語中,有“吃小灶”一詞,表示享受特殊照顧;而在英語中沒有,在其他民族語言中也很少見到。這一詞匯廣泛使用于中國時期,那時,公共食堂是大鍋飯,但是當一些干部來檢查工作或其他特殊人物來時,就區(qū)別對待,另設“小灶”款待。后來,“吃小灶”的詞義泛化為某人享受特殊的待遇。

結語

英漢吃喝類動詞詞義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差異,是我們在國際通識課程語言學習模塊中的詞匯研究與教學中應該特別重視的問題。而歸納、對比其民族文化差異,探尋并解釋造成其民族文化內涵差異的原因,便是把文化內涵更好地融入到詞匯教學之中,以消除第二語言學習者由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理解上的鴻溝。注重詞義中的民族文化差異不但能促進語言的有效學習,也能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從而使國際通識課程的目標得到最大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 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 耿龍明,何寅.中國文化與世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3] 胡文仲.外語教學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篇3

【關鍵詞】文化因素 市場營銷 影響

近年來,經濟文化的全球化趨勢日益加深,因此,在市場營銷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文化因素的影響力也越來越重要,對于企業(yè)來說,重視各種文化因素的影響,制定有效的營銷策略,才能應對消費者的價值觀的轉變,為企業(yè)的可續(xù)持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市場營銷中文化因素的影響

(一)語言文字對市場營銷的影響

在社會的演化過程中,語言始終是個體思想、文化發(fā)展和信息溝通的最直接的工具,也是文化的根本載體。受地域的影響,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qū)語言的表述存在差異,企業(yè)在開展營銷活動時,就必須了解掌握當?shù)氐恼Z言文字,充分重視對語言文字的研究,這對于理解消費者價值觀、獲取第一手市場信息、通訊聯(lián)系、洽談合同、產品推廣和廣告投放,有著重要的作用。[1]要搞好營銷必須十分注意語言文字的適用性。例如,我國一些商品的主要顧客如果是少數(shù)民族,因此商標標簽上的文字應該使用漢字和少數(shù)民族文字,力爭讓所有顧客群體都能夠看懂。

(二)對市場營銷的影響

是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市場營銷中不可低估的重要影響因素。的形成往往建立在當?shù)厣鐣r值觀念形成的基礎之上,它滲透到每一個、每一個家庭、不同社會群體、不同消費習慣的各個方面,給人們樹立了道德準則和禁忌,這些會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消費行為,的差異,決定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態(tài)度、需求偏好及購物方式的差異。這種影響甚至決定了產品銷售的成敗與否。

(三)審美偏好對市場營銷的影響

由于各地消費者的民族習慣、文化背景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審美觀和格調偏好,所以不同的地區(qū)的消費者對產品的特性必然有不同的要求,在進入新的區(qū)域市場之前,應充分考慮這些方面,以適應當?shù)叵M者的需求和愛好。

(四)風俗習慣對市場營銷的影響

風俗習慣是人類社會代代相傳的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也是消費者的一種消費形式。它在衣、食、住、行、用、時間、空間、數(shù)字、顏色、圖案、物質、文化、友誼交往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獨特性,主要體現(xiàn)在心理特征、道德倫理、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成功的營銷活動總是與對目標市場的消費者風俗習慣的了解、分析、研究相聯(lián)系的。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地區(qū)等民俗民風,才能制定出適宜的營銷策略。[2]

二、企業(yè)營銷在文化因素差異方面的應對策略

(一)在語言文字方面,企業(yè)必須充分了解各地區(qū)語言文字的特點。營銷活動中,應由精通當?shù)卣Z言文化的人士參與。保留當?shù)匚幕韬蛣?chuàng)意。注意當?shù)厝耸褂蒙У某烧Z和俚語,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二)在方面,企業(yè)的營銷決策人應該充分了解當?shù)氐?,要重視這些宗教的要求和禁忌,要利用宗教為其服務,而不是讓宗教成為其拓展市場的絆腳石。例如,當?shù)氐哪承┳诮坦?jié)日將是推銷商品的旺銷時機;宗教組織本身往往在經濟事務中起著相當大的作用,企業(yè)要占領市場,就不得不根據(jù)產品的特點,迎合不同教派的要求,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只有這樣企業(yè)業(yè)務經營才會成功。

(三)在審美偏好方面,有些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較為迅速,人們的消費水平很高,很多消費者喜歡購買具有精美外包裝的產品,因此,產品的更新?lián)Q代頻繁,新的消費方式潮流的更替速度加劇,此時企業(yè)可以在產品的奢華設計和高檔商品的銷售規(guī)模等眾多方面多加考慮,而有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平緩,當?shù)厝藗兊南M提倡“節(jié)儉觀”,這些地區(qū)對高消費商品、后續(xù)服務、信用消費等方面起了抑制作用。又比如,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對于某些數(shù)字往往也有不同的偏好,我國許多地區(qū)的人們傳統(tǒng)上喜歡雙數(shù),講究成雙成對;而也有些地區(qū)偏偏愛好單數(shù),認為單數(shù)是幸運數(shù)字;我國不少地區(qū)認為“6”、“8”、“9”是幸運的數(shù)字,認為“4”、“7”諧音不吉利;因此在制定相應營銷策略時,經常要與數(shù)字打交道,比如商品價格,商品編配、廣告投放、合同簽訂等,都不能忽視這些細節(jié)。

(四)在風俗習慣方面,最行之有效地方法就是“本土化”戰(zhàn)略。“本土化”戰(zhàn)略包括品牌本土化、技術本土化、人才本土化等等。本土化對于企業(yè)的營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克服由于價值觀念及風俗習慣上的差異引發(fā)的種種誤解,并利用當?shù)厝瞬诺牧己萌穗H關系,迅速打開市場,拓寬銷售渠道,這就大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綜上所述,面臨不同的區(qū)域市場與截然不同的文化習俗時,企業(yè)必須加深對我國文化的共性認識,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因素帶來的消費差異,突破文化環(huán)境的障礙,積極尋找有利的市場機會,把各地文化因素融入到企業(yè)戰(zhàn)略發(fā)展和可持續(xù)性經營中去,只有減少因文化因素而帶來的營銷風險,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營銷中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篇4

一、影片名稱的隱喻

影片名稱“大魚”的多重隱喻已為人所知,本文據(jù)此探討這些隱喻中的文化內涵。

首先,最直觀的是,愛德華講述的故事中有一條黑色的大怪魚,它不會被任何人釣到。愛德華說:“有些魚人們抓不到,不是因為他們壯碩敏捷,而是因為它們擁有別的特質?!边@里的魚可以理解為文化:文化是自由的,是沒有國界的,也是不可捉摸的。

其次,影片的英文名“big fish”可以通過“big fish story”的語境進行理解?!癰ig fish story”是美國俗語,意為有趣的或夸張的童話,彌天大謊。這一名稱暗示了愛德華講述的奇幻故事是不真實的,或者說是經過修飾的。事實上,承載各民族文化意象的神話傳說都是人們通過自己的想象力編造出來的,而這些傳說正是人們價值觀的體現(xiàn),它們深植于民族文化之中。

最后,大魚也可以指代愛德華本人。影片中愛德華讀到百科全書里“養(yǎng)在小魚缸里,金魚就會一直維持它的大小。若有更多空間,金魚就會數(shù)倍化地成長?!边@句話時,認為自己在艾許鎮(zhèn)里是“小池塘里的大魚”,因此要出走尋找更大的世界。這一隱喻暗示了文化不能固守一隅,而需要在交流得以傳承和發(fā)展。

二、主人公的經歷與美國文化

《大魚》作為一部美國奇幻片,不可避免地帶有美國文化的特點。愛德華的傳奇一生在某種意義上講其實是“美國夢”,即美國文化,的體現(xiàn)。自美國宣布獨立以來,美國人深信只要經過自身不懈的奮斗就可以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影片中的愛德華正是這樣一個樂觀并對生活充滿熱情與向往的人。他心中雖有畏懼,但仍舊提起勇氣走到女巫門前。他不滿足于自己在家鄉(xiāng)艾許鎮(zhèn)的成就,滿懷雄心抱負探索鎮(zhèn)外的世界。他偶然來到了充滿歡聲笑語、綠草如茵的豐都鎮(zhèn),卻不打算在這世外桃源中安度一生,而是對鎮(zhèn)民說:“我還沒準備要落腳在任何地方?!彼麨轳R戲團免費干活三年之久,僅僅為了獲取他心愛的姑娘的消息。他用盡一切浪漫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姑娘。他在他的生命即將結束時,仍舊樂觀地面對一切。美國文化深深地潛藏在這些美好的故事中,正如愛德華的一生籠罩在為自己編織的夢境中。

但也應清晰地認識到,“美國夢”只是一個美好的期許和幻想。資本主義世界更多地是在為人們編織一個個夢境,讓人們沉迷于虛假的滿足之中,而缺乏實現(xiàn)夢境的現(xiàn)實路徑。我們應警醒這樣的美國文化。

三、作為文化載體的影視畫面

畫面作為視覺符號,是電影語言符號的表現(xiàn)載體,也是影視文化的載體。索緒爾認為,任何語言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對影視作品而言,“能指”指電影畫面,“所指”指電影畫面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與內涵。因此,電影畫面往往有其內在的含義,即文化的體現(xiàn)。通過分析電影畫面,可以解讀電影中包含的文化內涵。電影《大魚》中,當巨人卡爾出現(xiàn)在艾許鎮(zhèn)時,導演并非直接將他的真容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而是通過幾個鏡頭――墻上的洞、巨人偷羊羔時的影子和大手等,讓觀眾想象巨人的身形。這種充滿懸念的畫面正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危機與冒險。當愛德華從陰森的樹林中來到豐都鎮(zhèn),畫面色彩由灰暗變成亮綠。這種色彩的對比突出了愛德華“絕處逢生”的驚喜。這一系列畫面不止與美國文化中的樂觀色彩有關,也與中國文化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概念產生交流。

影視畫面之所以成為文化的載體,一方面因為電影的制作者本身便是某個文化的一部分,他們深受其民族文化的影響,他們的作品也必然處處體現(xiàn)該文化的精神內核;另一方面因為“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影視作品即是某種生活方式的熒幕展現(xiàn),同時它也加強并塑造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四、音樂與文化

音樂作為影視藝術的一部分,無疑具有文化的屬性。包含在音樂中的文化屬性必然外化為具體的音樂形式。電影《大魚》的配樂在這種意義上講,正蘊含著美國文化。《大魚》的配樂由好萊塢著名電影作曲家丹尼?艾夫曼創(chuàng)作,并于2004年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提名。配樂或優(yōu)美動聽,或緊張詭異,具有豐富多彩的心理暗示作用。當愛德華內心忐忑地走向女巫的房間時,音樂頗為詭異,有著明顯的節(jié)拍,好像他的心跳,又像他一頓一頓的腳步聲。當女巫打開門驀地出現(xiàn)時,聲調立即變高,符合愛德華瞬時驚恐的情緒。這是美國懸疑文化的體現(xiàn)。愛德華坐在馬戲團的觀眾席時,音樂節(jié)奏歡快活潑,則表現(xiàn)出他離開豐都鎮(zhèn)后準備探索世界的愉快心情。他對未來充滿期待,正像音樂所描繪的那樣。這正是美國文化的體現(xiàn)――年輕人應該出游世界去冒險。當愛德華追求他的愛人珊卓提普頓時,音樂是夢幻輕柔的,體現(xiàn)了美國人對浪漫愛情的向往。音樂是人類世界共通的語言,它不受時空限制而為全人類所理解。這些與畫面內容相符合的配樂能夠幫助受眾理解人物情感,從而使他們理解影視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篇5

是不是只有成人才需要飲食文化呢?對于靠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來說,他們需不需要飲食文化呢?年輕的媽媽是否考慮過寶寶也需要良好的飲食文化呢?

別做這樣的媽媽

在生活中,我們經??吹竭@樣的情景,母親一邊哺乳,一邊看電視;或一邊哺乳,一邊吃飯,全然不看孩子的眼神;還有的母親隨便在塵土飛揚的馬路邊、嘈雜喧嘩的公共場所給嬰兒哺乳;更有甚者,明明孩子正香甜地吃著奶,卻因母親有事,不管孩子吃沒吃飽,強行扯出孩子口中的……凡此種種,均會有礙母子情感的交流,影響孩子對母乳營養(yǎng)的吸收。所以,每一個哺乳的媽媽都要切記,不要做出如上的舉動。

為寶寶營造飲食文化

事實上,嬰兒同樣需要良好的飲食文化。那么,哺乳的母親應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呢?

別邊看電視邊哺乳 母親的低聲細語對嬰兒的聽覺是一種刺激,盡管嬰兒還聽不懂母親的語言,但卻能從母親的音容中分辨喜怒哀樂。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嬰兒在吸吮乳汁時,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注視母親的面孔,潛意識中想和母親交流。但如果母親一邊哺乳一邊看電視,就忽略了與孩子情感交流。寶寶接受的是電視里嘈雜的聲音,卻聽不到來自母親的柔聲細語,看不到母親溫馨的微笑,無疑會阻礙母子情感交流。

哺乳時別發(fā)脾氣 母親的生氣、發(fā)怒,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都是惡性的心理刺激,有的孩子甚至被母親的發(fā)怒嚇哭。

別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哺乳 正如成人進食需要良好的環(huán)境一樣,嬰兒也需要有一個相對適宜的進餐環(huán)境。因此,母親在給孩子哺乳時應盡量選擇光線柔和、溫度適宜、相對安靜的環(huán)境。光線太強,對孩子的視力將是強烈的刺激,而光線太暗,又給人以壓抑感。過于嘈雜、喧鬧的環(huán)境,不僅不利于進食,更有礙食物營養(yǎng)的消化和吸收。同時,環(huán)境過于雜亂,易導致嬰兒注意力分散,不利于集中精力吸吮乳汁。

篇6

關鍵詞:影視藝術;文化隱喻;電影;《大魚》;母題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1-0088-02

一、引 言

人類在追尋與漂泊之間不斷探索著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類從古至今從未停止的一項活動。對于每個生命來說,說者不是單純的靜態(tài)的存在,同時他們也會朝著某個方向移動、前進,活著,即為追尋生命的過程。正如德爾菲說的箴言“認識你自己”,這句話仿佛給我們帶來了這種困惑,人們所要做的,就是去尋找最終的答案。

好萊塢導演蒂姆?波頓執(zhí)導的《大魚》改編自尼爾?華萊士的同名小說《大魚》,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于“追尋”的問題。電影通過一個美麗的親情故事,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不一樣的情懷。父親愛德華在年輕的時候,喜歡給兒子威爾講一些關于自己的傳奇,他說自己在阿拉巴馬旅行推銷時,遇到了許多光怪陸離且荒誕的事情。在威爾長大之后,他漸漸覺得,這些故事都是父親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編造的,這是他掩飾真實自我的一種方式,所以父子之間的關系就漸漸疏遠了。后來得知父親得了癌癥,他的人生要走到了盡頭,兒子威爾又重新回到了父親的面前,想通過這些荒誕的故事,去了解一個真正的父親。兒子走進了父親所描繪的神話世界當中,通過跟隨兒子的腳步,讀者也漸漸透過父親的神話世界,看到了更深層次的生命意義。

二、解剖影片中的幻想部分

2004年,《大魚》這部影片上映,蒂姆?波頓帶著自己的童心和觀眾見了面。也正是因為這豐富的童心,使得這部電影表現(xiàn)出耐人尋味的奇幻色彩。這種魔幻現(xiàn)實主義始終根植于蒂姆?波頓的心中,他又將這部分的內容移植到愛德華的性格當中,于是便有了可以舒展于整體之上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這些故事無一不與幻想、現(xiàn)象有著關聯(lián)。

與《魔戒》這類電影不同,《大魚》這部作品并沒有選擇完全的架空背景,而是在幻想與真實之間穿梭。使得幻想與真實不斷交錯。他并不在現(xiàn)實之外,而是在現(xiàn)實之中構建了一個平行的時空,主人公愛德華的人生也沒有完全脫離現(xiàn)實生活,而是來自于生活的點滴,他的幻想與這個世界都是相關的。例如父親故事當中的所有人物都有現(xiàn)實的原型,在他熟練的幻想中去尋找一個較近的距離,并且強調著它的影響力。那些根植于現(xiàn)實生活而又與社會生活大不相同的世界,更是激發(fā)了觀眾的興趣,使之有了一種對生活、生命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影片當中, 父親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融入了幻想的部分,使得本應該平淡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他從他的幻想之中尋找到了溫暖,電影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層的關系,變得更加繽紛多彩。蒂姆?波頓雖然并沒有刻意地去營造某個怪誕的場景,但是卻可以讓觀眾站在縹緲的空中,與現(xiàn)實遙遙相望。這與高科技所創(chuàng)造的畫面無關,與蒙太奇的剪接也無關,更不關乎主人公的臉蛋,它生動地將最枯燥與殘酷的生活,在幻想中以另一種姿態(tài)綻放出來,使故得更加真實且具有魅力。

在影片中,導演利用了幻想與想象的方式為電影創(chuàng)造了基本的情調,豐富了電影的表達形式。在有限的空間里締造出無限的價值,使得人們對日常生活更具有體驗的。即使在這樣的故事下,也蘊含著童話的精髓體現(xiàn),一部影片要想打動人心并不難,重點在于能否抓住人們的審美心理。人類在心靈深處有什么樣的渴望,導演就應該去捕捉這樣的瞬間。例如,人與自然相處,人自身存在的價值以及回家的感X。正如同主人公最后幻化成魚,回歸自然,游到遙遠的地方,這樣的歸宿也是對主人公內心最真摯渴望的描寫。在影片中無論是怎樣的想象,都是利用一種輕松的方式,為人們揭示著生命的真諦。

在這樣利用幻想進行敘事的方式下,大眾對于這種娛樂方式已經逐漸認可,魔幻電影為人們帶來了逃避生活的空間,通過體驗這樣一部別開生面的影片,尋找到緩解壓力的虛無感?!洞篝~》卻將這種虛無感利用魔幻與現(xiàn)實主義結合的方法,不僅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同時也為人們體會生活打開了一條通道。

三、《大魚》當中的文化隱喻

《大魚》這部作品無疑是一部十分值得人們探索的作品,它不僅包含了光怪陸離的故事情節(jié),讓我們可以隨著情節(jié)的變更而感受各式各樣絕美的美國自然景象,而且在這部影片中,它有著諸多的文化隱喻。首先,就從這個電影的名稱開始說起,只是這個名稱就大有來頭,同時也飽含爭議。主要是因為這些都是從影片的特性與故事中提取出來的。這部影片的英文名稱叫《Big fish story》這事實上,就是一句美國的俗語,有夸張童話或是彌天大謊的意思。因為男主人公所講述的事情都是由他幻想出來的,沒有現(xiàn)實依據(jù)。其次,這個名字和男主人公愛德華本身的幻想經歷有關,他說自己曾遇到過一條大鯰魚,所以也可以說是因此得名。最后,男主角愛德華就曾經幻想過自己就如同躺在小池塘里的大魚,他有一顆想要外出闖蕩的野心。

影片之所以用大這個形容詞來限定魚,這是因為導演蒂姆?波頓希望可以以此來肯定男主人公的高尚品格,之所以小魚可以成為大魚,是因為它能夠巧妙地抵擋各種誘惑,不被人類生吞活剝。同時,在這樣的結構框架下,導演也希望通過“大魚”這樣一個影片名稱去為人們傳遞一個真理:不要隨隨便便就被眼前短暫的美好誘惑住,應該堅定自己的目標,努力向前奔跑,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除此之外,在影片中,大魚還象征著自由和追尋,充滿挑戰(zhàn)與無拘無束的生活。主人公就是一條這樣的大魚,他渴望自由、喜歡冒險,在無意之中來到了幽靈鎮(zhèn),在這個相當于世外桃源的小鎮(zhèn)上,他感受到了美好。但是,鎮(zhèn)長說他來早了,這句話就十分具有暗示性,年輕的愛德華不應該就被這樣的世外桃源給迷惑了,而是應該去追尋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生活,在大城市中去接受先進文明的挑戰(zhàn)。于是,雖然人們費盡心機地挽留愛德華,但是他還是選擇了離開小鎮(zhèn),朝著先進的城市生活邁進。

每個英雄的歷險都少不了一場浩瀚的死亡之旅,他們會走入死亡的幽谷,或是被怪物吞掉,或是被活埋。但是死亡并不代表著追尋的結束,而是一種重生的開始。英雄的死亡是為了迎接重生。獲得重生力量的英雄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冒險追求,這也是新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迸發(fā)的源頭。當周圍的世界開始出現(xiàn)新的面貌時,人們迎來了希望,正如蕭瑟的冬季過后是生機盎然的春天,正如對重生的渴望是人類最本質的追求。事實上,重生也有著諸多含義,例如精神和人格的重生,即便是表面的物質生活的改善,也是具有重生意味的。無論重生是以什么樣的形式進行,追尋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精神中包含著對重生的渴求,也對此堅定著信念。愛德華在旅途中不斷探索,不斷扔掉一個舊的自我,去迎接一個新的自我,追求的本身就是一個個過去的死亡和一個個未來的降生。

在愛德華的追尋道路上,不同的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意向。例如在幽靈鎮(zhèn)中,愛德華在夜里看到了一條蛇正在逼近一位仙女,蛇在神話學中被認為是可以返老還童的生命,所以蛇就帶著死亡與重生的意味。而蛇和女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告知了人們生命延續(xù)的意義,即死亡與重生之間的反復循環(huán)。不僅如此,正是因為有了蛇的誘惑,夏娃才吃了智慧果,懂得分辨善惡,雖然蛇使得這個世界開始被善惡給限定,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蛇開啟了一扇讓人探索和追求的智慧之門。再例如愛德華在馬戲團做苦工時,表演“獅口脫險”的節(jié)目,正是對應了在《圣經》當中約拿入魚腹的故事,暗示著絕處逢生。愛德華在馬戲團歷經了三年的折磨,其意志、體格都得到了鍛煉,同時他也收獲了愛情。當衣冠楚楚的愛德華向其最愛的女子求婚時,觀眾看到的少年已經蛻變成了一個男人。

在即將走向生命終點之時,愛德華將自己的整個身體放進了浴缸當中,浴缸中滿是水,他在其中就如同接受著洗禮一般,如同一個孩子回到了母親最溫暖的子宮中一樣。在這里,水是生命之源泉,同時也是純潔的代表。因為水有足夠的清澈性,所以它也象征著新的生命。愛德華在彌留之際,他的兒子威爾也終于看到了父親夸張的童話故事背后,所要傳遞的生命的本真。兒子威爾進入了父親的意識當中,去接過了父親的交接棒,為父親繼續(xù)走著這一條探索之路。在故事當中,愛德華經歷了死亡與復活,他在沉入河流之后,完成了對自己的洗禮并變?yōu)橐粭l大魚向著更遙遠的方向游去。自然作為人的家園,父親也算葉落歸根,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完成了他生命精神的探索之旅。

他真正地融入到了意識之流當中,不再受到塵世枷鎖的束縛,心之所在,亦是自由之所在。@也象征著生命精神的回歸,他的重生亦能夠獲得永生。在影片的尾端,愛德華的孫子在講述著爺爺?shù)墓适?,威爾也真正地意識到了父親講述自己故事的魅力,只有不停地講述,才能夠使得故為自己的本身,在他時候不斷流傳,這樣他就可以真正地永垂不朽了。

四、結 語

人類最原始的感情在于對自我生存的追求,最原始的關懷是自我保護。所以,人類在不斷地進步,但是對于死亡依然帶有恐懼感,這也是人們自然而然親近神話的根源。神話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為我們構筑了人的激情與想象力,真正地實現(xiàn)心靈與世界的統(tǒng)一。愛德華就是充分地感受到了神話的魅力,所以,他也愿意將自己的人生交放在色彩斑斕的神話當中。當愛德華的肉體回歸自然之時,他的生命價值也得到了重生,這種生命的體驗與超脫精神,正是《大魚》為我們構建的最本質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彭文祥.媒介:作為藝術研究解釋范型中的“第五要素”――基于媒介文化新生態(tài)語境的美學思考[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6).

[2] 楊文火.從電影藝術到媒介素養(yǎng)――人工智能對電影教育的功能性改變[J].電影新作,2016(4).

篇7

一個地區(qū)的飲食文化的形成與當?shù)鬲毺氐牡乩憝h(huán)境息息相關,地中海地區(qū)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征和物產種類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即堪稱“地球上最健康的飲食搭配”的“地中海式飲食”。

地中海式飲食是指以希臘、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南部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南歐國家,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以蔬菜瓜果、海鮮魚類、五谷雜糧、堅果豆類和橄欖油為主的飲食風格。隨著地中海式飲食的發(fā)展和完善,現(xiàn)如今也將其定義為一種高纖維素、高維生素、低脂、低熱量的膳食模式。

在由《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2014年度最佳飲食排行榜中,地中海式飲食在整體最佳飲食、最有利于心臟健康飲食和最佳糖尿病飲食等的排行中均名列前茅。多項研究數(shù)據(jù)也表明,地中海沿岸地區(qū)居民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現(xiàn)代病的幾率遠遠低于其他歐美國家。此外地中海式飲食也可以幫助減少心臟病發(fā)病率,降低發(fā)生中風和記憶力減退的風險并有效延長人類壽命。

二、地理環(huán)境對“地中海式飲食”的影響

(一)作為地中海周圍的陸地區(qū)域,地中海地區(qū)擁有世界上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廣的地中海氣候

在此種氣候類型下該地區(qū)形成了獨特的地中海農業(yè)。小麥、大麥、燕麥等是該地區(qū)主要的糧食作物。柑橘、檸檬、油橄欖、葡萄等是該地區(qū)廣為種植的經濟作物。

1.小麥是一種溫帶長日照植物,適應生長的范圍較廣,地中海地區(qū)也是主要的小麥產區(qū)。當?shù)匾允秤萌溍姘椭T如小麥、玉米及大麥等全谷物食物為主。全谷物食物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利于控制血糖和新陳代謝。當?shù)鼐用裨谑秤脮r也會盡量簡化加工烹飪過程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全谷物食物中的維生素和纖維。

2.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暖濕潤的氣候特點雖然使得作物生長與雨季不匹配,但是這有利于耐旱類蔬果在炎熱的夏季充分積累糖分,在溫暖的冬季不致凍壞而安全過冬。此外地中海地區(qū)充足的水資源和完善的灌溉系統(tǒng)也保證了果樹的灌溉用水。這樣,以柑橘、檸檬和番茄為代表的各類蔬菜水果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地中海地區(qū)居民餐桌上的“主角”,不過他們偏向于將水果拌成各式各樣的沙拉再食用。長期食用多樣和足量的蔬菜水果不僅能為人體補充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其它營養(yǎng)物質也有助于保持腸道功能,提高免疫力及降低心臟病和各種癌癥的發(fā)病率。

3.橄欖油是用油橄欖的果實直接壓榨而成的一種植物油,同時也是“最適合人體營養(yǎng)的食用油”。橄欖油不添加防腐劑,加工程序也少,因而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橄欖成熟后所含有的單不飽和脂肪酸等其他天然成分,能有效防止發(fā)生高血脂癥、脂肪肝和保護心臟。橄欖油還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抗氧化物等多種有益于滋潤和保養(yǎng)皮膚的物質。橄欖油在地中海地區(q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被譽為“地中海的液體黃金”。得益于地中海氣候,炎熱的夏季和溫和多雨的冬季以及全年充足的光照符合橄欖樹生長要求的各項條件,地中海地區(qū)也就成為世界范圍內最主要的橄欖油產區(qū)。橄欖油作為地中海飲食的核心,已經滲入到該地區(qū)日常飲食的方方面面。當?shù)鼐用駥㈤蠙煊妥鳛槭秤糜蛠砼腼?、烘烤食品,不過考慮到高溫加熱會破壞橄欖油的結構,他們會更多的選擇生吃橄欖或是用橄欖油調拌沙拉和涼菜。

4.葡萄酒是用葡萄汁或葡萄果實,經過發(fā)酵釀制而成的酒精飲料。眾所周知,葡萄酒具有美容養(yǎng)顏、抵抗衰老的功效。與此同時,它還富含氨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能夠有效維持和調節(jié)人體的生理機能。葡萄酒在歐洲向來備受推崇,不論將其作為飲品還是烹飪佐料,葡萄酒都是歐洲人每餐必備的一部分。以法國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國家是世界上久負盛名的葡萄酒產區(qū),雨季集中于冬春而夏秋干燥的地中海氣候十分適合葡萄的種植,加之當?shù)貎?yōu)質肥沃的土壤等其他自然條件,使得這些國家在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上占據(jù)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二)不同于畜牧業(yè)發(fā)達的歐洲西部地區(qū),地中海地區(qū)緊挨地中海海域,沿岸海岸線曲折綿延,盛產的是沙丁魚、魚、三文魚、金槍魚等深海魚類以及蚌、蛤、蝦等海鮮貝類

深海魚類富含磷脂、蛋白質和鈣等營養(yǎng)成分,可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對治療心臟病、關節(jié)炎也大有裨益;魚貝海鮮更是低脂高蛋白之佳品。地中海地區(qū)居民長期大量食用深海魚類而較少的食用豬肉、羊肉等紅肉,既保證了足量的蛋白質又避免了過量攝入脂肪,從而大大減少了高血壓等疾病的發(fā)病率。

(三)歐洲西部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全年降水比較均勻,在多雨、多霧、日照少的天氣下,適宜于牧草的生長。加之經濟發(fā)達和城市化水平高等社會因素的作用,使得歐洲西部地區(qū)成為世界上發(fā)達畜牧業(yè)的代表區(qū)域。雖然地中海地區(qū)的乳畜業(yè)不比歐洲西部地區(qū)發(fā)達,但是人們同樣有飲用牛奶的習慣。牛奶中的鈣和蛋白質能促進骨骼健康,每日少量、適量食用牛奶和其他低脂脫脂的乳制品亦是地中海式飲食的一大特點。

三、結語

篇8

漢文化,作為對外漢語傳播的核心始終影響著漢語教學,漢文化作為人類歷史上眾多璀璨文明中的一員,有其獨特和宏大的特點和魅力。在日本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的滲透是不可少的,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深刻地理解漢文化并且傳播漢文化,就必須了解漢語傳播在傳播對象國家的傳播歷史,這樣就能深刻理解漢文化在對方國家的發(fā)展情況,以便更有效地進行漢語教學和漢文化的傳播。 

漢語在日本得到傳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紀,當時漢字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以天皇為首的日本上層封建統(tǒng)治集團對漢字和秦漢典籍產生了極大興趣和學習熱情①。由于缺少本民族文字作為記錄載體,日本借用漢字文言書寫宮廷文書。公元9世紀初,由留唐學生與僧人在漢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公元17世紀的江戶時代,日本開始步入商品經濟社會。應中日貿易之需,長崎地方行政長官選拔漢歸化人任唐通事,擔任中國語口譯官兼商務官員。唐通事重視漢語口語學習,他們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私塾啟蒙教育方式為子女傳授“唐話”,還在“通事會館”中教授漢語。自唐通事始,日本漢語學習由閱讀經典轉向實用目的,對此后的日本漢語教育深具影響。 

由上述歷史證明漢語在日本傳播的歷史是很長的,無論是官方國與國之間的文化融合,還是民間的互通學習,日本作為中國的鄰邦,無時無刻不在吸取著中華文明和漢文化中的精髓。在日本的漢語教學也是發(fā)展成熟,無論是隋唐時期日本興辦的“大學寮”,還是當代的“孔子學院”,可見各時期日本對學習漢語必要性的認識和學習漢語的熱情,雖然中間經歷坎坷和曲折,但是始終沒有完全中斷學習漢語的需要。 

二、漢文化對日本漢語推廣的正面影響 

日本在發(fā)展過程中是經過不斷地學習和自身完善成長起來的亞洲強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日本人是在漢文化的滋養(yǎng)中生長的。文化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漢語教學,接受群體對漢文化的理解是促進漢語教學和激發(fā)學生學習漢語興趣的催化劑,不斷地在漢語教學中進行入漢文化的滲透會激發(fā)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和興趣,寓教于樂,在學習中掌握教學對象的文化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日本,這個曾經熱愛并依賴漢文化的國家對漢語或者說漢文化的理解層次一定比其他國家要高,這對漢語教學工作者來說既是有利的條件又是挑戰(zhàn)。如何正確地在漢語教學中輸出正確的漢文化知識是每個對外漢語從業(yè)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語言的文化價值是傳播的根本動因之一,也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在歷史上,漢語曾是亞洲最具文化價值的語言,是東亞乃至中亞地區(qū)極其重要的交際工具。日本主動學習傳播漢語是出于對當時優(yōu)勢文化的崇拜,引進漢字是為了直接攝取中國文化。即使在假名產生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仍通過中國典籍吸取中國文化的精華。正如日本著名文化史家家永三郎所言:“從中國文化方面來考慮,其影響最大的則在于文字(流傳下來的文章典籍)的世界中,我國原來沒有文字,借用漢字后才開始能夠記述語言思想。敬重漢字漢文的觀念之所以在國字國文誕生以后還能永久地存在下去,就是基于這一原始的事實。”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xiàn)了日本資本主義文化向中國文化的反向傳播。作為文化載體的漢語,自然就被視為低層次的語言,在日本文化教育界的地位跌至谷底。日本吸收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文化知識,并利用漢字的表意特性將其翻譯為日語,稱為“和制漢語”。和制漢語詞大多創(chuàng)造于明治時代,在清末民初大量傳入,而這種和諧的文化傳播卻被戰(zhàn)爭所打破,到了20世紀40年代左右日本的漢語學習則是為了戰(zhàn)爭目的。“近代日本的漢語不是從現(xiàn)實中國吸收文化所需的文化語學外語,而是服務于侵略中國的政治的”。 

三、漢文化對日本漢語推廣的負面影響 

(一)漢語詞匯和日語漢字中漢字、詞匯的差別的影響 

外國學生進行漢語的第二語言習得時,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其母語的影響,在這點上日本學生也不例外。而且,由于日語中存在不少漢語詞匯,日本學生在詞匯學習上所受到的母語的影響比歐美學生更大。同樣適用漢字,給相互學習對方語言提供了方便,但是漢語詞匯和日語漢字詞匯不盡相同,極容易引起誤會,甚至會造成學習障礙②。 

(二)日語和漢語在文化層面的差別的影響 

篇9

【關鍵詞】社會文化視角 顯性學習 隱性學習

國內外關于二語習得領域和心理學學界一直存在一個熱門話題,即為隱性/顯性知識的討論。關于這個話題的討論,具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理論研究和語言教學實踐方面。一個國家的外語教育水平標志著其發(fā)達程度(藍仁哲,2009)。目前,我國高校外語教學法種類龐雜,但都沒有擺脫師生對立的傳統(tǒng)模式(劉潤清,2003)。受此影響,遠程外語教育界的主流觀點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蔣文昭,2008)經研究,發(fā)現(xiàn)不管從理論的角度還是實踐的角度,指出隱/顯性知識的相同和不同點是非常重要的。

一、社會文化理論下知識的構建

作者基于維果茨基社會文化理論的視角對學生的知識構建進行研究。維果斯基指出假設學生的知識體系受社會文化環(huán)境影響,則學生人格上的發(fā)展將在和朋友、父母的交往過程中構建的。維果茨基理論認為人們的認知和學習不是個人產生的現(xiàn)象,而是一種社會和文化影響下的現(xiàn)象。維果茨基重視社會文化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學生發(fā)展、學習的環(huán)境的影響,并分析了不同的群體所起到的作用。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視角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決定了學生高級心理發(fā)展;另一方面,中介的重要性和作用,這種重要性體現(xiàn)在對學生與社會文化的環(huán)境的影響。維果茨基在重新學習原動力的過程中, 強調兩個重要概念,即中介和心理工具。提出這兩個概念的主要原因是人和符號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心理工具能夠成為個體學習者內在的認知工具,中介和心理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習者與環(huán)境交往的形式。因此,中介如何內化成為學習者的心理功能是社會文化理論關注的重點。

二、顯隱之爭的歷史

N.Ellis指出典型的隱性學習過程就是兒童學習母語句法規(guī)則。其過程是兒童與照看者進行自然交際,而后形成復雜的母語結構知識。同時,Ellis指出顯性語法知識能夠促進隱性語法知識的學習。

Decoyer的代表學說是“強接口假說”,認為語言學習過程是一種技能學習過程??死甑睦碚搹娬{二語習得主要發(fā)生在無意識狀態(tài)。與之相反,Schmidt提出注意級別的意識對于語言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是必要的。同時,對規(guī)則意識的感知能有力的促進后續(xù)的學習。

近年來,二語顯性與隱性學習機制成為國內學者研究的重點。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在學生準備學習目標結構時顯性的語法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發(fā)展中介語。

三、顯隱比較

1.研究方法

學習過程是動態(tài)的、難以捕捉的,因此常常從學習的結果出發(fā)研究顯性和隱性學習。顯性知識采用口頭報告法進行測量。這種方法的不足是不能夠體現(xiàn)所有種類的顯性學習。隱性知識可通過即興語言輸出任務和理解性任務兩種方法進行測量。即興語言輸出任務主要包括寫作、訪談和口頭模仿等。雖然即興語言輸出任務這種測量方法在導出語言產出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異,但是在明確學習者是否采用了顯性知識方面有待改進。理解性任務主要包括語法判斷任務以及多項選擇題等。

總而言之,對顯性和隱性學習的分別衡量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可以通過綜合多種任務來進行測量,這種方法可以提升測量的精確程度。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對包括口頭模仿和敘述、口頭敘述、語法判斷任務、不限時語法判斷任務以及元語言知識測試5種方式在內的方法進行分析。在口頭模仿和敘述、口頭敘述、語法判斷任務中抽取一個主因子,然后在不限時語法判斷任務和元語言知識測試中抽取一個主因子,這兩個主因子與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對應。這種測試方法可以作為以后研究的一個參考和借鑒。然后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測量的準確性已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是否可以在本質上完全分開。

2.特征

進化論(Evolutionary Theory)指出,顯性學習系統(tǒng)與隱性學習系統(tǒng)存在著先后順序,隱性學習系統(tǒng)穩(wěn)定之后才能進化形成顯性學習系統(tǒng)。R.Ellis指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可以基本用來進行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學習。

(1)學習對象的抽象性。抽象性討論的焦點在于隱性學習能否促進抽象知識的習得。以語法判斷任務與遷移為主要討論內容?;诶碚摰慕嵌龋谡Z法判斷任務方面,表面相似的字符串可能存在違背規(guī)則的現(xiàn)象。但是很難從操作方面將其分開。雖然進行過將其分開的嘗試,但都無果而終。所以,對學習者學習到的是抽象的規(guī)則或者具體的相似性方面很難進行有效的區(qū)分。遷移能夠有效地證明隱性學習能夠促進抽象知識的學習產生。

(2)學習過程的無意識性。對隱性學習是否存在無意識性學術界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實驗研究說明隱性學習不具有意識的,但是這些實驗在理論和方面存在不足。目前,注意假說得到了大多數(shù)研究者的認可,注意假說認為任何學習都需要對輸入中的表層特征進進行觀察和重視。R.Ellis提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學習都需要意識,但是兩種意識的類型是不一樣的。隱性學習需要的意識類型是能夠對不合語法的句子進行識別,顯性學習需要的意識類型是元語言。

3.優(yōu)劣

較多的實驗對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對比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語或外語學習方面。試驗研究結果說明,以案例呈現(xiàn)并結合顯性規(guī)則的學習方式是最有效的;當沒有呈現(xiàn)案例時,顯性學習和隱性學習的優(yōu)劣勢尚不能完全確定,

(1)對顯性學習和隱性學習的學習效果產生影響的是學習者的年齡。關鍵期內通常會進行隱性學習,而在成人階段通常會進行顯性學習。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在關鍵期后通常會喪失某種能力,這種能力是只通過隱性機制就能夠有效的學習語言。

(2)學習客體的特征

對顯性學習和隱性學習的學習效果產生影響的另一個因素是學習客體的難易程度。針對不同難易程度的規(guī)則,顯性教學可能取得不同的效果。

(3)學習過程的特征

學習對象出現(xiàn)的頻率也是能夠對顯性學習和隱性學習的學習效果產生,這種影響在隱性學習方面表現(xiàn)得更突出。這是因為表征的可及性、建構的出現(xiàn)、形式以及意義之映射的可能性由用法出現(xiàn)的頻率決定。除此之外,較長的學習時間對隱性學習具有促進作用。

四、結束語

顯性學習和隱性學習機制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兩者是動態(tài)的。對外語教學的發(fā)展過程分析,歷史上對外語教學法的處理上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對顯性學習和隱性學習的關系進行辯證的看待,時常會出現(xiàn)“一邊倒”的現(xiàn)象。例如語法翻譯法過多的強調顯性語法規(guī)則學習,對隱性學習的學習效果重視不足;聽說法提倡隱性學習,對顯性教學語言規(guī)則持反對態(tài)度;交際法更看重隱性學習,認為二語學習和母語習得存在統(tǒng)一性,提倡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境。對將顯性學習和隱性學習同等重視的情形直到上世紀末出現(xiàn),這種任務教學方法強調語言教學過程中形式與意義的統(tǒng)一。即使將這種教學方法納入我國英語課程教學標準中,但是在外語教學的實際中,仍未有效地處理顯性學習和隱性學習之間的關系。這個不足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迫于應試教學的壓力,我國各級學校一直采用顯性教學模式來開展外語語法教學,對隱性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另一個方面,由于教師沒有深入理解交際語言教學,造成對調隱性學習的過度重視,忽略了顯性學習對語言準確性訓練產生的有效影響。未能有效地處理顯性學習和隱性學習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影響我國外語教學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對顯性學習和隱性學習的認知機制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語法知識如果只是通過顯性學習而得來,同時沒有操練,那么這種語法知識只能停留在靜態(tài)的語言知識狀態(tài),不能夠有效提升學習者的語言使用能力。同理,單用隱性學習方式也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為快速有效地提升我國外語教學的效率,提升我國外語教學水平,需要我國的外語教師正確地處理顯性學習和隱性學習之間的辯證關系,將二者在外語語法教學中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

【參考文獻】

[1]藍仁哲.高校外語專業(yè)的學科屬性與培養(yǎng)目標[J].中國外語,2009(6):4.

[2]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xiàn)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77-78.

[3]蔣文昭.走向主體間性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08(5):50-52.

[4]楊燕飛.論顯性和隱性糾正性反饋對提高語用能力的影響[D].東南大學,2011

[5]馬俊波.社會文化理論及二語習得研究的社會文化視角[J].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5):15-3.

[6]顧育紅.內隱學習在英語學習中的應用[J].學科教學探索,2011(20):39.

[7]葉小廣.“顯性學習”與“隱性學習”的博弈留給我們的啟示[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65-70.

[8]石甜甜.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對外語環(huán)境下英語學習者請求語意識和習得的影響[D].中南大學,2011.

[9]楊琨.隱性學習和顯性教學相結合改進研究生英語教學[J].高校教育研究,2009(2):206.

[10]陳善英.探索隱性和顯性教學的效果:中國大學生對英語獨立主格結構的用法學習[D].重慶大學2001.

篇10

[關鍵詞]模因;《魔獸》;傳播電影

《魔獸》剛上映,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席卷全球,無疑為鐵桿魔獸迷們送去了福音?!赌ЙF》剛上映不久,就在中國狂覽了億元票房。這部萬眾矚目的巨作成為游戲迷們的談資,甚至有人評論《魔獸》的畫面感超過了《饑餓游戲》、《指環(huán)王》等經典巨作。與此同時,《魔獸》的絢麗化的色調提升了影迷們的視覺感受,刻畫了一幅精美絕倫、氣勢磅礴的史詩大片,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享受,更多的是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影視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其發(fā)展都映射了文化模因的復制與傳播。本文以模因論作為一種新的理論視角來闡明電影《魔獸》影視文化模因的傳播原因、方式及特點。

一、簡述模因論

在1976年,RichardDawkins在著作《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首先提出了模因這一術語?;蛲ㄟ^不斷地競爭而獲得繁衍與傳承,基因是通過復制自己而得到生存的,模因的生存機制如同基因一樣。模因是文化復制與傳播的單位之一,其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如影視文化、交際語、思想觀念等都是。模因的發(fā)生是通過模仿復制得來的。模因以不同形式呈現(xiàn),其載體也并非局限于人的大腦之中,物體、精神、語言、歷史、文化等都可以成為其載體。模因根據(jù)新穎性、長壽性與簡潔性等特征可以劃分為強勢模因和弱勢模因。所謂的強勢模因即傳播性強,存留時間悠久,并且模仿復制能力強。相反,弱勢模因是指那些模仿復制能力弱,在傳播過程中稍縱即逝的模因。只有那些適應能力強的模因才能在歷史舞臺上長存,逐漸演變成大家模仿與傳播的對象。強勢文化模因具備了影視文化模因的新穎性、簡潔性、多產性與長壽性等特征,被人們不斷地傳播與發(fā)展。本文試圖從模因論視角下解釋影視文化傳播的特點、原因與過程,揭示其傳播的規(guī)律。

二、影視文化模因復制與傳播的類型

基于模因論,影視文化模因的復制與傳播方式是多元化的。從模因論的角度看,其傳播方式主要有兩種,即基因型模因和表現(xiàn)型模因。如同字面意思一樣,基因型模因是一種內容相似、形式各異的模因。而表現(xiàn)型模因則是表現(xiàn)形式一樣、但具體內容不同的模因。大眾期待已久的史詩巨作《魔獸》在國內外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其票房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影視文化模因推動了電影不斷向前發(fā)展,甚至引領了時代的步伐。電影《魔獸》的火爆離不開文化的發(fā)展和推動。從模因論上講,影視文化模因的復制與傳播屬于基因型模因,也就是說,影視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各異,但文化底蘊是一樣的,在不同的認知語境下,相同的影視文化信息在不斷地傳遞過程中會有一定的發(fā)展,其承載的頭銜有著或大或小地改變,其傳播的信息與原始的信息有一定的出入,但是這些形式上的變化并不影響根源性的內容。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文化模因在傳播的范圍上應該更為廣泛,在復制模仿上應更加具有競爭力。那些具有長壽性、新穎性、簡潔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影視文化模因發(fā)展成為文化強勢模因,推動了文化的進化與發(fā)展。對魔獸玩家來說,無論是電影版魔獸還是游戲版魔獸,這些獸人的出現(xiàn)竟然毫無違和感,給人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覺。電影《魔獸》能夠取得如此成功,是文化模因不斷進化的結果。除了影視模因文化具有基因型模因的表現(xiàn)形式,在我們生活的各方面也體現(xiàn)著文化模因。例如,一些形容時間短暫,光陰一去不復返的詞語。即:日月如梭、光陰似箭、光陰荏苒、白駒過隙等。這些詞或句子在實質內容上都表達了相同的意思,但是卻以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還有一些電影都是給人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向觀眾傳遞了正能量。如,《放牛班的春天》、《阿甘正傳》、《叫我第一名》、《肖申克的救贖》等電影。這些電影都屬于勵志型電影,電影的選作題材大相徑庭,但是要表達的思想卻如出一轍。

三、影視文化模因存在的原因

《魔獸》的出現(xiàn)迎合了觀眾的需求,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是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玩家們穿著部落和聯(lián)盟的衣服,極致誘惑,促使我們不知不覺地走進了電影院放映廳。在游戲方面的商業(yè)成就促成了電影《魔獸》的推行,電影的劇情也非常緊湊與離奇。影視文化模因的傳遞是通過模仿與復制而獲得的。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對影視文化信息進行篩選,人們傾向于選擇那種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模因。在一定程度上,影視文化的優(yōu)勝劣汰豐富了文化的內涵。在商業(yè)信息化時代,商業(yè)電影門類繁多,我們之所以選擇電影《魔獸》,除了其順應文化的發(fā)展之外,還要歸功于主演們嘔心瀝血的表演。電影的專業(yè)化與細致化著實令人佩服,尤其是洛薩和杜隆坦的表演,為本影片增添不少色彩。只有經過模仿和復制,模因才能得到發(fā)展。人們的主觀能動性造就了人們對傳播的文化信息的辨別性和選擇性,為推動文化的快速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文化模因的傳遞具有準確性和保真性。選擇范圍也更加全面,為影視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無限可能。至今仍有許多網迷為《魔獸》癡狂,尤其是中國影迷極力追捧。在中國剛剛上映,電影票房就突破了新高度。影視文化模因彰顯了商業(yè)性與娛樂性,在全球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四、影視文化模因具有的特點

模因同基因一樣,強勢模因的傳播能夠經久不衰,并且還可以快速地進行自我模仿與復制。在影視文化模因中電影《魔獸》如同強勢文化模因一樣,具有保真性、多產性、新穎性、簡潔性和長壽性等特點。如下則會進行相關的介紹:

(一)保真性保真性是指模因在模仿、復制過程中去粗取精,達到“取其精華”的結果。文化模因在傳遞的過程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變化中尋求生存。例如,電影《魔獸》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拯救世界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任務。這句極具時代性和顛覆性的話語,充分體現(xiàn)了上世紀末的生活啟示錄。臺詞與電影的完美配合,更能深刻地表達社會生活寓意。在不勝枚舉的電影臺詞里,經典臺詞都是通過不斷地競爭而脫穎而出的句子。保真性是影視文化模因傳播的前提,只有在保真性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永無止境的發(fā)展。

(二)多產性所謂的多產性是指影視文化具有傳播范圍廣、復制速度快和種類多等特點。在魔獸游戲中也會聽到許多悅耳的音樂,如《魔獸》的電影主題曲迅速風靡全球,人們不斷地傳唱其動人的旋律,被模仿的人越來越多。一曲膾炙人口的歌曲,通過人們的不斷傳播與宣傳,如今已經紅遍大江南北,成為人們熱力追捧的新歌。無論是游戲版的魔獸還是電影版的魔獸都體現(xiàn)了影視文化的多產性。

(三)新穎性新穎性是指影視文化模因在傳播過程中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時尚性。創(chuàng)新是文化模因的復制動力與發(fā)展源泉,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為文化傳播注入新鮮的活力。強大的粉絲團體對于游戲魔獸的故事情節(jié)已經耳熟能詳,如果此時電影版《魔獸》不做出創(chuàng)新,那么將不會吸引那么多觀眾。無論是在故事情節(jié)還是在技術特效上,《魔獸》團體都做出了巨大努力,使影片在保真性的基礎上兼?zhèn)鋭?chuàng)新性與新穎性。強勢文化模因是文化發(fā)展的精華,具有新穎性的影視文化更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進而受其感染與認可,最終獲得源源不斷地復制與傳播。

(四)簡潔性影視文化的簡潔性是指文化傳播一目了然,在進度上不拖泥帶水,使用簡單明了的話語來表達較為全面的思想感情。在當今這個講究高效與速度的時代,簡潔性無疑成為大眾偏愛的特性。在社會交際中,人們使用簡短的話語,既高效又節(jié)約時間。如果《魔獸》被拍成了電視劇而不是電影,那么應該不會贏得如此多的粉絲。因為觀看電視劇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特效方面也不會太高端。影視文化模因的簡潔性體現(xiàn)了文化的言簡意賅與雍容大雅,促進了影視文化模因發(fā)展。

(五)長壽性長壽性是指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呈現(xiàn)的模因,并且在大腦里存留很久。強勢文化模因在傳播過程中會流傳很久,一直持續(xù)不斷地存在。魔獸是受年輕一代追捧的熱門游戲,已經流傳了十多年,如今還被拍成了電影,充分證明了魔獸旺盛的生命力。長壽性作為影視文化模因傳播的基本特征,是語言、文化、思想等賴以生存的天然保障。模因的長壽性如同影視文化的長壽性一樣,都是其基本的表現(xiàn)特征,為影視文化模因的長效復制與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結論

伴隨著網絡信息化的發(fā)展,網絡影視文化異軍突起,被廣大網友推崇。突如其來的電影《魔獸》掀起了一股追風熱潮,其火爆程度超出了大家想象。影視文化模因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模因。本文首先探析了影視文化模因復制與傳播的類型與原因,然后對文化模因復制與傳播的特點進行分析,努力為影視文化模因的研究提供嶄新視角。電影《魔獸》作為一種強勢文化模因,促進了文化的廣泛傳播與發(fā)展,是我們不斷進步的學習典范。

參考文獻:

[1]Blackmore,S.TheMemeMachine[M].Oxford:OUP,1999.

[2]DawkinsR.TheSelfishGene[M].NewYork:OUP,1976.

[3]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xiàn)象與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

[4]謝朝鮮,何自然.語言模因說略[J].現(xiàn)代外語,2007(1).

[5]劉念.網絡流行語的語言經濟原則[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