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6 15:14: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篇1

(1)原因:鴉片走私造成中國銀荒兵弱,吏治腐敗,嚴重威脅清王朝的統(tǒng)治

(2)時間;1839年6月3日至25日

(3)影響: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2、英國發(fā)動

(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工業(yè)品,掠奪中國廉價的原料

(2)直接原因(導火線):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

(3)戰(zhàn)爭結果:清政府戰(zhàn)敗求和,1842年8月簽訂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4)《》的內容:

①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②割香港島給英國;

③賠款2100萬銀元;④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xié)議。

(5)的影響:①改變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②中國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使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③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3、評價

進步性: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產生,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篇2

第一單元

地球

第一課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形狀

是一個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不規(guī)則球體

二、大小

1、地球的極半徑:6357千米

2、赤道半徑:6378千米

3、平均半徑:6371千米

4、赤道周長:40000千米

5、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第二課

在地球儀上認識經緯網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北極:地軸北端與地球儀表面的交點

2、南極:地軸南端與地球儀表面的交點

3、赤道:從地球表面到南北極點的距離相等且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

二、緯線與維度

1、緯線的定義:

在地球儀上,與赤道平行的圓,叫做緯線

2、緯度的定義:

為了區(qū)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不同的緯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叫做緯度

3、緯度的判讀:

(1)

赤道是0°緯度,是劃分緯度的起點。赤道以北是北緯,赤道以南是南緯。

(2)

北緯,用符號“N”表示。越往北度數越大。

(3)

南緯,用符號“S”表示。越往南度數越大。

(4)

在沒有標示緯度符號的經緯網圖中,越往北度數越大的是北緯,越往南度數越大的是南緯。

三、經線和經度

1、經線的定義:

在地球以上,連接南北兩極并與赤道垂直的半圓,叫經線,也稱子午線。

2、經度的定義:

為了區(qū)別每一條經線,人們給不同的經線標上了不同的度數,叫做經度。

3、經度的判讀:

(1)國際上規(guī)定,已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

(2)以0°經線為界,往東為東經度,用符號“E”表示,0°經線向東至180°E是東經度的范圍

(3)以0°經線為界,往西為西經度,用符號“W”表示,0°經線向西至180°W是西經度的范圍(注意:180°E和180°W是同一條經線,他們是重合的。)

(4)在沒有標示經度符號的經緯網圖中,越往東度數越大的是東經度,越往西度數越大的是西經度

四、半球的劃分

1、南北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2、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從20°W往東至160°E以西的范圍為東半球,從20°W往西至160°E以東的范圍為西半球

四、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1、低緯度:0°——30°

2、中緯度:30°——60°

3、高緯度:60°——90°

第三課

地球的自傳

一、自傳

1、自傳定義:

地球繞著地軸的旋轉,叫做地球的自傳。

2、方向和周期:

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天(24小時)

二、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一)

晝夜更替

(注意:晝夜交替產生的三個條件:

1、地球不停的自傳

2、地球本身是一個不發(fā)光、不透明的球體

3、太陽系中只有一顆恒星——太陽)

(二)

時間的差異——地方時

1、地方時的定義:

在東西方向上由于經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時刻稱為地方時

2、時刻的判讀

(1)將晝半球等分的經線其地方時為正午12:00;與其相對的經線其地方時為0:00(24:00)

(2)在赤道上,晨線與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00;昏線與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00(如圖1所示A處18:00,B處為6:00)

3、地方時計算的原則:

(1)東加西減

(2)東早西晚

第四課

地球的公轉

一、公轉

1、公轉的定義:

地球圍繞太陽的轉動稱為地球的公轉

2、周期與方向:

周期:一年(約365日)

方向:自西向東

二、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一)

四季的變化

(二)

五帶的劃分

(三)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帶來晝夜長短的變化

(四)

極晝極夜現象的產生

三、四季的產生

由于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公轉時是傾斜的,且傾斜角度為66.5°,所以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季節(jié)對應太陽直射點的地方差異,太陽直射點在23.5°N和23.5°S之間產生季節(jié)性移動。春分日時太陽直射赤道,春分日前后的3、4、5這幾個月是春季;夏至日時太陽直射23.5°N,在夏至日前后的6、7、8三個月為夏季;秋分日時太陽直射赤道,在秋分日前后的9、10、11這幾個月為秋季;冬至日時太陽直射23.5°S,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個月為冬季。

四、五帶的劃分

熱帶:23.5°N(北回歸線)至23.5°S(南回歸線)之間

北溫帶:23.5°N(北回歸線)至66.5°N(北極圈)之間

北寒帶:66.5°N(北極圈)至90°N(北極點)之間

南溫帶:23.5°S(南回歸線)至66.5°S(南極圈)之間

南寒帶:66.5°S(南極圈)至90°S(南極點)之間

五、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北半球為例)

節(jié)氣段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狀況

晝夜長短狀況

從春分到夏至

從赤道(0°)逐漸移向北回歸線(23.5°N)

北半球晝長夜短,且晝漸長夜?jié)u短

從夏至到秋分

從北回歸線(23.5°N)逐漸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晝長夜短,只是晝漸短夜?jié)u長

從秋分到冬至

從赤道(0°)逐漸移向南回歸線(23.5°S)

北半球晝短夜長,且晝漸短夜?jié)u長

從冬至到春分

從南回歸線(23.5°S)逐漸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晝短夜長,只是晝漸長夜?jié)u短

兩分日

直射赤道(0°)

晝夜平分

兩至日

夏至直射北回歸線(23.5°N);冬至直射南回歸線(23.5°S)

夏至日是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冬至日是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

第二單元

地圖

第一課

地圖的基本要素

一、地圖三要素:比例尺

指向標

圖例和注記

二、地圖上方向的判斷

1、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確定方位

3、經緯網地圖上,根據經緯線確定方位(經線指示正南正北方向,緯線指示正東正西方向)

三、比例尺

1、概念:比例尺是指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3、表示方法:

(1)線段式:0_____50千米

(2)數字式:1:5000000或1∕5000000

(3)文字式: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50千米

4、比例尺大小與地圖內容詳細程度的關系

相同圖幅的兩幅地圖,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域范圍越小,所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確度越高;比例尺越小的表示的地域范圍越大,所表示的內容越簡略,精確度越低。(如下圖)

1:20萬

1:500萬

第二課

地形圖的判讀

一、海拔和相對高度

1、海拔:是指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也稱絕對高度。

2、相對高度:是指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垂直距離。

二、五種常見的地形類型

1、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特征:

地形類型

海拔特征

地表形態(tài)特征

平原

200m以下

地面廣闊平坦

高原

500m以上

地面起伏和緩

山地

500m以上

坡度較陡、溝谷較深

丘陵

不超過500m

相對高度小、坡度和緩

盆地

四周高中間低

三、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的概念:

在地形圖上,將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高線

2、等高線地形圖:

用等高線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圖,叫做等高線地形圖

3、六種常見地貌類型的等高線地形圖

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特征

等高線特征

圖示

山峰(山頂)

中間高四周低

等高線閉合,等高線由外向內遞增。

鞍部

兩個相鄰山峰之間的凹地

山谷線的最高點就是鞍部

山谷

兩山脊之間低洼的部分

山谷兩邊高,中間低,等高線是低值凸向高值

山脊

從山頂到山麓凸起高聳的部位

山脊中部高,兩邊低,等高線是高值向低值凸起

陡崖

近似垂直的山坡或地形倒置

幾等高線重疊在一起

陡坡于緩坡

陡坡坡度較陡,緩坡坡度較緩

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第三單元

海洋與陸地

第一課

海陸的分布

一、海陸分布

海洋占地表總面積的71%,陸地占地表總面積的21%

二、七大洲

1、由小到大(按面積):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2、各大洲的分界線: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紅海

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南美洲與南極洲:德雷克海峽

三、四大洋

按面積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二課

海陸的面貌

一、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大洲

地形特征

亞洲

中部高、四周低,山地面積廣,地形復雜。

非洲

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

歐洲

以平原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大洋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南極洲

冰雪覆蓋,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第三課

海陸變遷

一、滄海桑田

1、促使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力:

(1)內力作用(地殼運動、海平面的升降)

(2)外力作用(人類的活動,流水、風力、海浪侵蝕)

二、大陸漂移學說與板塊構造學說

(一)、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

(二)、板塊構造學說

1、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

3、板塊運動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態(tài):

(1)

張烈(生長邊界)在張力作用的影響下形成裂谷和海洋

(2)

擠壓(消亡邊界)在擠壓力的作用下形成高山、島弧鏈和海溝

四、世界的主要火山地震帶

1、火山活動和地震出現在地殼活躍的地帶(板塊交界地帶)

2、世界最大的兩大火山地震帶

(1)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2)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

五、陸地地形之最

①里海是最大的湖泊。②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位于北極地區(qū),屬于北美洲,在美洲版塊,是丹麥的屬地。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撞形成的。④尼羅河是世界第一長河,位于非洲。⑤七大洲中,南極洲平均海拔最高,歐洲平均海拔最低,最熱非洲,最冷南極洲。

第四單元

天氣與氣候

第一課

天氣與生活

一、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

1、概念:

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狀況。是多變的。

2、特征:

(1)、短時間的

(2)、具有多變性

3、描述方式:

(1)、陰晴

(2)、氣溫高低

(3)、風力大小

(二)、氣候

1、概念

氣候是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2、特征

(1)長時間的(多年的)

(2)、相對穩(wěn)定,有規(guī)律可循(平均狀況)

二、看圖識天氣

(一)獲取天氣信息的途徑

網絡、電視、電話、報紙、短信

(二)、衛(wèi)星云圖的判讀

在衛(wèi)星云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為云區(qū)。白色的程度越濃,表示云層越厚,云層厚的地方一般為陰雨區(qū)。

(三)、大氣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體健康

2、影響動植物的生長

3、腐蝕建筑物

第二課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

一、氣溫的變化

1、氣溫的日變化:

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2、氣溫的年變化:

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3、氣溫曲線圖

氣溫年變化圖:

氣溫日變化圖:

由氣溫年變化圖判別半球

(1)

在氣溫年變化圖中七八月份氣溫最高,圖示所代表的地區(qū)一定是北半球

(2)

在氣溫年變化圖中七八月份氣溫最低,圖示所代表的地區(qū)一定是南半球

二、氣溫的分布

(一)、等溫線

1、概念:

等溫線是指在地圖上將氣溫相等的各點連接的平滑曲線

2、特征:

(1)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上的氣溫相等。

(2)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固定的。

(3)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4)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

(5)等溫線成閉合狀態(tài),中心氣溫低,表示這里是低溫中心。

(6)等溫線成閉合狀態(tài),中心氣溫高,表示這里是高溫中心。

3、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

(1)緯度位置:受太陽輻射的影響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遞減

(2)海陸分布: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3)地形:在山地,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0.6°C

第三課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

一、降水的變化

(一)、降水的形成

1、陸地水蒸發(fā)形成水汽

2、空氣中有凝結核

3、水汽隨氣流上升遇凝結核冷凝

4、小水滴達到過飽和

(二)、降水的表現形式

雨、雪、冰雹等

(三)、降水的變化

1、不同地區(qū)年降水量不同(地域差異)

2、同一地區(qū),不同年份降水量不一樣

(時間差異)

3、一年內不同季節(jié)、不同月份降水量也存在差異

(四)降水量的表示方法——降水量柱狀圖

二、降水的分布

(一)

等降水量線

在地圖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叫做等降水量線

(二)

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

降水量的分布規(guī)律:

(1)赤道——多雨,兩極——少雨

(2)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多雨,大陸西岸——少雨

(3)中緯度地區(qū):沿海地區(qū)——多雨,內陸地區(qū)——少雨

第四課

世界氣候類型

一、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圖

二、各溫度帶的氣候類型、分布及特點

溫度帶

氣候類型

特征

分布規(guī)律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

南北緯10°之間的赤道附近。

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干濕季明顯。

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分雨旱兩季。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

熱帶沙漠氣候

全年高溫少雨。

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南北緯25°—35°的大陸東岸。

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北緯35°—55°的大陸東岸

溫帶海洋氣候

全年溫和濕潤。

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

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冬寒夏熱,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大。

冬長寒,夏短暖。

中緯度的大陸內部。

極圈附近

苔原氣候

長冬無夏

亞歐大陸、北美大陸北部邊緣

冰原氣候

全年酷寒

極地附近

其他

高原山地氣候

海拔高,終年低溫。

高大的山地和高原

三、幾種主要氣候類型的氣候資料圖

四、氣候類型的判讀方法

第一步,根據最高氣溫出現的時間判定南北半球。

最熱月出現在七月或各月氣溫變化曲線呈峰形,則該地位于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一月或各月氣溫變化曲線呈谷形,則該地位于南半球。

第二步,根據最高和最低氣溫的數值判斷熱量帶。

最冷月均溫>15°C為熱帶氣候;最冷月均溫在0°C以上為亞熱帶氣候(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以及溫帶海洋氣候;

最冷月氣溫

第三步,根據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以及降水總量確定氣候類型。

夏雨型:所有的季風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和熱帶草原

冬雨型:地中海氣候

年雨型:熱帶雨林、溫帶海洋

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2000mm,月降水量>100mm。

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000mm—1800mm,夏月降水量陡然超過400mm。

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在1000mm—1200mm左右,夏月降水量>100mm。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降水稀少。

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800mm,夏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

地中海氣候:全年降水量在500mm—1000mm左右,冬月降水豐沛。

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400mm,夏月降水量>100mm

溫帶海洋氣候:年降水量>700mm,全年降水均勻。

(總的判定方法是一看氣溫,二看降水,三看季節(jié)變化。記?。骸耙詼囟◣?,以水定型”)

第五課

影響氣候的因素

一、緯度因素

(一)

對氣溫的影響

受地球形狀的形狀的影響,不同緯度地帶接受太陽熱量的多少不同,導致高低緯度之間的氣溫存在明顯差異。(如圖所示:三束直徑一樣的光線,照射在高、中、低三個不同的緯度地帶,其所輻射的能量是相等的。但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照射的面積不同,S3>S2>S1。所以單位面積上獲得的太陽輻射能不同,溫度也就不一樣了,T1>T2>T3。

(二)

對降水的影響

1、赤道地區(qū)氣溫高,蒸發(fā)旺盛,降水充沛。

2、兩極地區(qū)常年酷寒,蒸發(fā)弱,降水稀少。

二、海陸因素

(一)影響降水

受距海遠近因素的影響,離海洋近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的地區(qū)降水豐富;遠離海洋的內陸,濕潤氣流難以到達,降水稀少。

(二)影響氣溫

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海水吸熱慢,放熱也慢;陸地吸熱快,放熱也快。因此,同緯度地區(qū),夏季陸溫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三、地形因素

(一)

海拔對氣溫的影響

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0.6°C∕100m)

(二)

山脈走向對氣溫的影響

迎風坡降水充沛,背風坡降水稀少。(以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東西兩側的薩米恩托和艾森港為例)

第六課

人類活動與氣候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一)

有利影響

改善局地氣候,促進農業(yè)生產。

(二)

不利影響

導致氣候惡化,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1、臭氧層空洞

表現:

2、全球氣候變暖

3、酸雨

第五單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課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增長

(一)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

1、決定性因素:

出生率與死亡率

3、其他影響因素:

(1)生活水平

(2)醫(yī)療條件

(3)人口文化素質

(二)人口增長的度量:

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三)

人口增長的地域差異:

1、歐洲、北美、大洋洲等發(fā)達國家增長緩慢

2、非洲、南美、亞洲等發(fā)展中國家人口增長較快

二、人口的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疏密

表示方法: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三)

人口的具體分布

總體狀況:分布很不均勻

1、稠密區(qū):

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的近海平原地區(qū)。

2、稀疏區(qū):

極端干旱的熱帶沙漠去、過于潮濕的雨林區(qū)、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qū)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qū)等環(huán)境惡劣的地區(qū)。

三、人口問題

(一)

總體上看:

人口增長過快,數量過多,嚴重制約著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

(二)

對策:

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與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

(三)

人口問題的差異:

1、發(fā)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導致的問題:(1)勞動力短缺(2)老年人口增多。

2、發(fā)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的問題(1)勞動力過剩(2)就業(yè)困難(3)交通擁擠(4)環(huán)境污染(5)社會不穩(wěn)定

第二課

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

一、三大人種

人種

膚色

頭發(fā)

面部

體毛

分布地區(qū)

白種人

白色、淺棕色

金黃、波狀

鼻子高、嘴唇薄

歐洲、北美洲、大洋洲

黃種人

黃或黃棕色

黑直

扁平

中等

亞洲東部、東南部

黑種人

黑色、黑棕色

卷曲

嘴唇厚

非洲、大洋洲、美國境內

二、多種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區(qū)

英語(最廣)

歐洲西部、亞洲的南部和北美洲

漢語(最多)

中國及東南亞等地

俄語

歐洲東部、亞洲的西部及北部,主要是俄羅斯

法語

歐洲的法國以及非洲的一些國家

西班牙語

歐洲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的許多國家

三、宗教文化

宗教

產生地區(qū)

創(chuàng)始人

經典

分布區(qū)

基督教(信徒最多)

西亞

耶穌

《圣經》

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

穆罕穆德

《古蘭經》

亞洲西部、東南亞、非洲北部、東部

佛教

古印度

釋迦牟利

《金剛經》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第三課

人類居住地

一、聚落

1、概念: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

2、分類:鄉(xiāng)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聚落與環(huán)境

(一)

影響聚落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1、地形:地形平坦

2、氣候:氣溫適中,降水適當,氣候適宜

3、資源:自然資源豐富

4、水文:水源充沛(河流及綠洲區(qū))

(二)影響聚落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

1、交通:交通便利

2、政治:政策的影響

3、科技:

4、旅游:

三、保護聚落文化

意義:

篇3

一、 備課—— 周到細致,找準重點、難點

這學期我市開始進行全市統(tǒng)一的教育教學水平測試,即所謂的月考。本人化壓力為動力。認真?zhèn)浜妹恳惶谜n,寫好教案,堅持做到課前備課,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教參,學習好《課程標準》,積極參加我市舉行的歷史科組活動,虛心與同行交流、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力求吃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每一次月考,我都做了認真的復習工作,我把考試范圍的重點內容、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予以概括和總結,給學生一個明確的學習思路。此外,本人還上網和查閱復習資料,搜集模擬題加以練習。

二、上課—— 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

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三、輔導——面向全體,關注個別

月考是對全體學生進行的測試,我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視優(yōu)生忽視后進生的思想和做法,力求做到既提高優(yōu)秀率又要降低低分率。我對后進生的輔導,主要是學習思想的輔導,在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的同時,不斷的給予鼓勵和支持,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漸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興趣。

四、對每一次月考進行認真剖析,并做好備案工作

在每一次月考的評卷過程中,對學生的答題情況我都做了認真的記錄,并根據評卷記錄認真做剖析。本人認為對月考進行剖析不僅可以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還可以從學生錯得比較多的題上發(fā)現自己授課中哪些知識點挖掘得不夠。如第一次月考中關于“封建帝制”的理解、第二次月考中關于“取得內戰(zhàn)勝利的原因”等問題沒有講授清楚。本人把每一次的月考剖析都掛在個人成長博客中,以便對以后的教學進行借鑒。

篇4

一、結合課堂內容,引導學生編寫順口溜

如在教學《開元盛世》后,總結出:“惟一女皇武則天,政啟開元進盛年。玄宗前期政績顯,盛世開元鼎盛連。農具筒車今天用,農夫受益上千年”的順口溜,溜一溜后,有利于學生識記歷史人物、事件、經過和結果,提高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極積性。

二、給歷史年代編順口溜

學生學習七年級上冊歷史后,對朝代名稱、年代掌握不好,編順口溜:“皇帝禪位堯舜禹,接著就是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群雄起,爭霸天下亂悠悠。秦朝統(tǒng)一十四載,漢朝四百二二秋。三國兩晉南北朝,最后滅亡是北周”。其中包括黃帝時期的禪讓制,商周時期的世襲制。有朝代時段,也有歷史事件、性質。讓學生溜上幾遍,記住朝代名稱,又把握住了歷史的時空順序,一舉多得,起收藤得瓜之效。

三、為歷史人物編順口溜

歷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識記起來十分費勁,如識記歷史英雄人物岳飛、文天祥、戚繼光和鄭成功,編“抗金英雄是岳飛,抗元英雄文天祥。民族英雄有兩位,打東洋”的順口溜。其中既有歷史人物、又有歷史事件,四位英雄所體現的歷史事件的性質各不相同,學生容易發(fā)生混淆,都將他們說成民族英雄。從,學生就不難想到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東洋,就會回憶到戚繼光抗擊日本倭寇的事跡,起到分門別類的作用。

四、給歷史事件編順口溜

為了便于學生掌握科舉考試起源、發(fā)展以及歷史作用,廢除原因、興盛時間等歷史事件,給學生編如下順口溜:“科舉考試真是好,選撥人才它最妙。起于隋朝興于唐,明清專權被廢掉”。讓學生溜一溜,問題便得以迎韌而解。

五、給歷史事件的意義編順口溜

在教學《唐朝的民族關系》時,由于涉及到的民族關系很多,有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首領松贊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首領尺帶珠丹;唐朝與回紇的關系――唐玄宗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后來,又將回紇改名為回鶻;唐朝與的關系――唐玄宗封首領為渤??ね酰惶瞥c南詔的關系――唐玄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歷史事件頗為復雜,涉及到唐太宗和唐玄宗兩位歷史人物,學生較難理清頭緒,就給學生用“順口溜”小結本節(jié)所學內容,“太玄兩宗興中國,民族和睦四海同。文成公主嫁吐蕃,回紇首領他冊封。封為渤海郡,南詔被封云南王?!?/p>

六、給古代科技發(fā)明編順口溜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在過去的學習中已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對四大發(fā)明的名稱有所知曉,但這四大發(fā)明的來龍去脈就不易記清楚,比如,哪個朝代,誰的發(fā)明等,盡管學習了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很多同學會產生混淆。因此,在教完這四大發(fā)明后,引導學生編“順口溜”進行總結:“四大發(fā)明在中華,火藥來自煉丹家。蔡倫發(fā)明造紙術,傳入世界興文化。唐代雕版搞印刷,宋朝活字術更佳。宋朝還有指南針,兩大發(fā)明揚天下。”

除上述列舉的幾個方面外,在歷史教學的諸多方面都可用此法。在什么情況下,采用順口溜較好,要結合教學實際,因人而教,因材而定,通常在以下幾方面較為有效:(1)所學的問題錯綜復雜,學生較難把握時,用“順口溜”化難為易。(2)在教學完一個知識點后需進行總結歸納時,用“順口溜”起點睛之筆。(3)在人物、事件、性質或意義進行歸類比較時,用“順口溜”進行分門別類。

篇5

一、講述數學史話,滲透人文教育

數學文化的內涵既表現在知識與方法本身,還寓于它的歷史。中國有著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孕育了燦爛的數學文化。歷史上,出現過劉徽、祖沖之等偉大的數學家,有《九章算術》等經典的數學傳世之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獨有的寶貴資源,通過一些數學史實,如圓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歷史淵源,了解古人的聰明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搜集和積累與數學內容有關的數學史話和數學故事,在課堂教學中,講到相關內容、和學生進行交流、數學課外活動時就可以信手拈來,隨時插入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人文價值教育。

例如,蘇教版數學教材在二年級(上冊)學完了“表內乘法”后,教材介紹了二千多年前的“竹木簡口訣”,讓學生了解數學發(fā)展的歷史和祖國的偉大成就。再如: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學習了“計算工具的認識”后,利用課后的數學文化向同學們展示計算工具的演變過程,讓學生知道,我們今天使用的計算器是多么輕便、快捷,但之前卻經歷了漫長的探索過程,讓學生體驗到這個演變過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聰明才智,匯集了多少先人的辛勤勞動,體會到數學并不是遠離生活實際,而是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教育學生時時處處留心生活中知識,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yǎng)探索不止的數學精神。在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負數”的學習時,是數系擴充的一個過程,體現了數學的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過程,老師可以給學生講一講負數產生的故事:古希臘人在借貸的過程中發(fā)現,“欠錢”和“賺錢”只能從數量上加以計算,不能夠說明這錢的數目是欠還是賺,是負數的產生很好地解決“欠還是賺”的問題。

當然,數學文化的人文價值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內,完全可以延伸到課外,例如以數學專題閱讀的形式,圍繞某一主題選編各類材料,讓學生獨立閱讀,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在學習《圓的周長與面積》時,教師可開展一次以“圓”為主題的閱讀活動,如《圓的歷史》、《圓周率“π”的由來》、《祖沖之對圓周率“π”的貢獻》、《圓周率小數點后一百位趣味記憶法》、《扔出個π來》……引導學生從多方面來感知圓的文化屬性,感受圓特有的美。通過生動、豐富的數學史話,學生體會數學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作用,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對數學的理解,感受數學家的嚴謹態(tài)度和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在尋求數學進步的歷史軌跡的過程中,激發(fā)對于數學創(chuàng)新原動力的認識,領會數學的價值,完成對數學知識意義的建構,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意識。

二、展現知識過程,滲透科學教育

知識形成過程是指數學知識的發(fā)現理解過程,數學知識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通過了解數學產生與發(fā)展的過程,獲得知識來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因此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從具體的實例出發(fā),展現數學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使學生能夠從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經歷數學的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

教學中,教師首先以教材上典型而具有直觀性的圖形的轉化為切入口。事實也證明這的確是最佳切入口,學生容易體驗出轉化策略的意義和價值。轉化策略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屬于方法的上位概念。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還需要具體的方法進行操作。例題結束后,我并沒有泛泛而談“回顧一下,我們曾經運用轉化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因為這個問題顯然放得過大,學生的回答涉及面鋪得過大,給人以“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感覺。所以,我仍以圖形面積問題中的轉化為線索,同時涉及體積問題,有序引導學生回顧并結合課件激發(fā)學生再現當時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將一類問題系統(tǒng)地整理出來,有利于學生在體驗策略的同時,歸納和總結具體的操作方法,使學生對面積問題中的轉化策略有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再體驗和升華。這不僅從數學思想層面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而且更從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上面給學生以豐富的經驗積累。

數學思想、數學思維、數學精神等一些數學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因此在教給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要重視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通過創(chuàng)設知識產生的歷史背景、數學的思想方法、數學家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盡力向學生展現數學知識的產生、發(fā)展的過程,使學生在追尋數學發(fā)展的歷史足跡的過程中,能夠看到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和發(fā)展的趨勢,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正體會到數學本身的需求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數學發(fā)展的原動力,逐步形成正確的數學觀。

三、挖掘生活素材,滲透應用教育

數學在應用方面的廣泛性是數學文化的重要特征,數學牽涉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數學的觸角幾乎延伸到一切領域。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凸現數學的應用價值,注重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lián)系,重視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要及時挖掘生活素材,取之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

蘇教版數學教材的每一冊均有“數學實踐活動”一課,如《數字與信息》、《節(jié)約用水》、《秋游中的數學問題》等等。挖掘生活素材,適當提供學習情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背景和已有知識為基礎,以供觀察、比較和分析,開展研究性學習,結合教材明確指出“用數學”的要求,布置“用數學”的問題,把課堂上學到的數學知識返回到生活實踐中去使用。

數學活動也是數學文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滲透數學文化。如結合數學課本的內容,開展游戲、競賽、動手操作、講述故事、速算與巧算、趣味數學、數圖形活動等等,讓學生體會凝聚在數學之中的美妙絕倫的數學思維方法,對于發(fā)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發(fā)展數學才能,有著積極的作用。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玩24點和七巧板等游戲,向學生介紹九連環(huán)、華容道等中國傳統(tǒng)智力玩具,引導學生探究九連環(huán)的規(guī)律和不同陣式華容道的解法。還可以利用歷史上經典的名題,將知識點的訓練與文化的傳承很好地結合起來。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

四、欣賞數學精美,滲透美學教育

開普勒說過“數學是這個世界之美的原型”,數學文化的美學觀是構成數學文化的重要內容,對數學文化的審美追求已成為數學得以發(fā)展的重要原動力。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著力挖掘數學美:如數學符號、數學公式、數學邏輯等的簡潔美,幾何圖形、公式等的對稱美,數學定理、數學規(guī)律的統(tǒng)一美,分析推理的奇異美等等。

篇6

以上就是我在剛剛接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時的淺層次的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發(fā)現,我們所做的學案和教案的質量都不高,甚至可以說很低,這樣上課雖然能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這樣上課的效率不高,而且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當然也不利于教師個人業(yè)務的提高。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開始認真地思考,我們的課到底要怎么上,

怎么樣才能真正充分體現“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模式,我一邊上課一邊反思。其實“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模式,或者其他的任何一種模式無非也就是想達到高效課堂的效果,讓學生學有所獲,而且這種收獲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還有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培養(yǎng)、態(tài)度和正確價值觀的樹立。

在慢慢的教學中,我逐漸意識到,“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模式絕不是淺層次的三大塊,它需要我們課下做好充分的準備,

每一節(jié)課我們都必須反復地鉆研、推敲。

一、先學

第一步展示課標,讓學生清楚地知道這節(jié)課到底要學會什么,

要記住哪些東西,這樣目標明確,學生對整體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這里的“先學”絕不僅限于填空,這個可以說是最低級的“先學”了,實際上“先學”也就是學生自學,先了解一下這節(jié)課的內容,在書上適當的圈點勾畫,但是所有這些應該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并且應該是帶著一些問題,一邊思考、一邊看書,這樣的看書才是有意義的。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再適當地把重點的內容通過填空來加深印象。在設置問題的時候,不要太簡單,這樣起不到思維訓練的目的,當然也不要太難,否則學生會沒有興趣。

二、后教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能像以前一樣填鴨式的一言堂,而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所有的學生都真的動起來,不僅是手,更主要的是腦。比如,我在上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在“后教”環(huán)節(jié),設置了三個學生活動:1.在講第二框時,結合書上的圖片,對比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有什么區(qū)別。書上并沒有答案,這個只能靠學生的認真觀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給學生以適當的提示:從前額、眉脊骨、顴骨、嘴巴、下頜這幾個方面觀察,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小組討論,結果大家都很感興趣,然后學生回答,最后我總結出答案:前額低平、眉脊骨粗壯、顴骨高突、嘴巴前伸、沒有明顯的下頜。2.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先讓大家思考,然后互相討論,接下來展示圖片,最后總結出來:大自然雷電生火,森林草木自然生火,露天煤的自然起火,偶爾摩擦生火。北京人通過這些方式得到火。3.浮想聯(lián)翩:請你根據自己的想象,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這個是學生最喜歡的,他們好像自己真的就是北京人一樣,想象著自己的一天,使用什么樣的工具,大家一起勞動,如何去獵取動物,如何采集果子,如何得到火,如何保存火種,這樣很自然的學生就把“北京人”這一框的內容記住了。

三、當堂訓練

這個環(huán)節(jié),對于知識點的鞏固效果是最好的,一般設計幾道選擇題和一道問答題,選擇題一般是有一定梯度的,從易到難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一道大題,可以是材料題,也可以是問答題,在問題的設置上也是要一定的梯度,前兩問可以是最基礎的,最后一問要么聯(lián)系實際,要么聯(lián)系之前所學內容,要實現思維的跳躍和跨度,或者是對這節(jié)課內容的整合或升華。

篇7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點燃探究熱情

現代心理學認為:教學時應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逼真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思考的欲望,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學生對數學的來源與用途充滿好奇。在教學中,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緊密聯(lián)系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適當的生活情境,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相關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初一數學上冊《科學記數法》時,先讓學生列舉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些比較大的數,然后老師說,在生活中我們往往還會遇到一些更大的數。比方說,大家熟識的牛郎織女的故事,牛郎星和織女星看起來近在咫尺,實際上相距16光年,16光年是多大的數字呢?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吧!若一年為365天,光的速度為每秒300000千米,一光年=365×24×3600×300000×16千米=151372800000000千米!這就相當于他們想打個電話或者通個電報互相問好,這個長途電話單程就得16年!這是多大的一個數字!對于類似的一些大數,無論讀起來還是寫起來都很麻煩,有沒有簡單方法來表示它們呢?學生立馬來了興致,有的在思索,有的急于想知道怎樣表示。我又讓學生拿出計算器輸入1000,然后連續(xù)進行了三次平方運算,看看計算器上是如何顯示的,進而引出了課題《科學記數法》。

二、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激發(fā)探究興趣

建構主義教學論原則明確提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者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才有可能是主動的。學生喜歡游戲,教師要把數學問題“蘊藏”在游戲中,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識。

如:在講授《可能性的大小》這一課題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游戲:準備六個不透明的袋,每袋中裝有八個紅球、兩個白球(球除了顏色不同外,其他完全相同)。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組一袋進行摸球游戲:要求(1)小組成員輪流摸球,每次記錄摸出的球的顏色,共摸20次,(摸前要搖均,摸后要放回)。(2)統(tǒng)計好摸到紅球的次數與白球的次數(哪組先完成,就先把數據寫到黑板上)。最后,集體匯總。引導學生觀察統(tǒng)計數據,讓學生猜測:1.袋中哪種顏色的球的數量多;2.從袋中任意摸出一個球,是哪種球的可能性大。通過游戲方式,使學生興趣盎然地經歷猜測、試驗、收集與分析試驗結果等活動過程,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識,輕松完成學習任務。

三、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注重直觀體驗

書本上的內容是以規(guī)范化、結論化,且以相對靜態(tài)的形式固定下來的,但它又蘊含著深刻的思維和豐富的內涵,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又增添了難度。所以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一些操作性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實物觀察,動手操作,在真實環(huán)境中感悟和體驗抽象的知識,化抽象為形象。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空間觀念是義務教育階段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而空間觀念形成的一條基本途徑就是通過實物觀察、動手操作,從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因此在《認識圖形》一章中,學習圖形的展開與折疊、幾何體的三視圖、截一個幾何體等知識時,創(chuàng)設適當的操作情境,把抽象的知識化于形象生動的實踐操作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就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研究正方體的截面時,讓學生準備用蘿卜或土豆做的正方體六個(提前在家準備)、小刀一把,然后分小組活動,通過觀察思考(刀從哪進、經過哪里、從哪出)、大膽猜測(截面是什么形狀)、動手操作驗證,反復實踐(去掉重復、修正錯誤)、交流總結,最終得到正方體的六種截面,并總結截出正方體六種截面的截法(截面是幾邊形,平面就需經過正方體的幾個面)。通過動手操作,使抽象的立體幾何知識融入具體生動的操作實踐中,讓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許多器官協(xié)同參與活動,使學生有較多的機會感知和體驗空間與圖形的現實意義,初步體驗二維與三維空間相互轉換關系。學生通過長期的實物觀察、動手操作,積累了豐富的空間與圖形方面的知識經驗后,空間觀念也就逐步發(fā)展形成了。

四、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歷史上的數學故事既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體現了知識點的本質,不少還包含著人物堅忍頑強、奮力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等人文精神。用這樣的故事來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夠對學生進行相關人文素養(yǎng)的熏陶。

例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應用”時,我給學生講述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測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同時用多媒體展示情景圖片。學生既直觀地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應用知識,又為泰勒斯的創(chuàng)新精神所折服。我因勢利導地告訴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應用知識。我們要善于像泰勒斯那樣,運用所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現代的社會更需要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學生們都振奮不已。

篇8

    [關鍵詞]科學史;小學課程;融人;體驗[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493(2011)04—0080-05科學史融人中小學教育,提高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是一個傳統(tǒng)而又不斷變化的課題。目前大陸中學階段的科學史融入教育以科學課程做得較深入,“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具體提出融入的五種方式,也出現了一些具體的教學模式設計,但是還缺乏系統(tǒng) 、長期和各學科的實證研究。小學科學史的教育較多還停留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輔助知識點的學習等層面上。筆者就此擬對科學史融入小學課程提出課程的選擇、實施和教師的準備等方面建議 。

    一

科學史走進小學的意義二戰(zhàn)以后 ,科學素養(yǎng)逐漸成為公民教育中科學教育的主要 目標 ??茖W素養(yǎng) (scientiifcliteracy)是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科學價值觀等多種因素為一體的復合概念,是一個人整體素質 中重要的組成部 分。個人早期確立起 的對科學 的興趣 、態(tài)度 ,對其成年時在科學素養(yǎng)方面所能達到的境界有決定性 的影響。在小學 ,科學教育的主要起步階段 (國外較為正式 的科學教育 已經從 幼兒園大班開始),對科學與人文的融合、科學的人性化如果有很好的理解的開端 ,對孩子們一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形成將有奠基性的影響。

    學習科學史有兩層意義 。一是科學 自身的,包括科學發(fā)展的過程性、積累性和可修正性。另一層意義是人文的,能夠讓孩子們理解近代科學發(fā)展史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關的,從中領悟一些構成人的修養(yǎng)的東西 ⅲ。對于小學科學教育而言,后者具有更基本、更普遍的教育意義。了解科學技術發(fā)展過程 中的那些困難和挫折 ,對他們培養(yǎng)實證精神 ,不浮躁、克服困難有一定的榜樣和激勵作用。了解科學技術的主要發(fā)展史中那些改變了社會生活的歷史事件,可以使小學生體會到科學與生活的結合如此緊密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影響著社會 的方方面面,正確的科學決策對社會和環(huán)境的影響巨大等等 ,自然而然地重視學習科學技術,逐漸培養(yǎng)社會參與感和責任感。

    二 當前科學史融入小學課程的

現狀當前我國的小學課程與科學史的關聯(lián)度 ,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科學史在小學各科課程的融入 渠道仍 以教材 和教輔 閱讀材 料為 主。二,“科學”對科學史的關注度在小學各科課程中最大。三,小學各科的課程標準 、課程指導綱要中科學史方面的教學支持不夠,沒有介紹主要的科學史教學策略。以 “科學” (3—6年級)課程標準為例,對科學史的要求主要表現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內容標準中, “對待科學”這點的具體內容標準有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第 4期 林海燕:科學史融人小學課程的研究 83可以多學習和分析 國外這方面的先進教育經驗 ,把東西方技術史中適合小學生學習、體驗的內容好好設計成課程 內容、學習和動手體驗的資源,為公民科學素養(yǎng)中薄弱環(huán)節(jié)做好基礎性的教育工作。

    四 教師是影響科學史 融入小學

課程效能的關鍵因素(一 )教師 自身科學素養(yǎng)是最根本 的影響因素效能,達到系統(tǒng) 目標的程度 。影響科學史融入小學課程效能的關鍵 因素還是課程的實施者教師。

    一

個世紀以來,現代科學已經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結出了輝煌的科技文明之果 ,但是中國科學和科學教育在 21世紀的進一 步發(fā)展還面臨著 巨大挑 戰(zhàn)。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所指出的那樣,“現代科學精神還沒有在中國扎根”。公民乃至教師的科學素養(yǎng)仍然不容樂觀。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教師是否具備當代科學精神,是否理解科學本質,是關系到全體公民科學素養(yǎng)高低的根本性問題。小學所有教師 (不僅僅是科學教師 ) 自身的科 學素養(yǎng)對其教學和日常工作、生活決策有很大的影響。其科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一是要靠職前教育,更主要的要靠自己終身主動的學習 ,汲取各種載體和渠道帶來的科學營養(yǎng)。

    (二)教師駕馭科 學史題 材 的能力影 響融人效能美國 《科學素養(yǎng)的基準》一書中為何不強調用簡化的科學史作為小學教育 的素材 ,主要原因是擔心沒有很好地處理歷史素材,扭 曲和曲解科學史素材細節(jié)中的科學精神涵義。確實,教師如何駕馭hps教育素材,對其自身理解科學素材、自身科學素養(yǎng)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即使教材和教學資源齊備 ,不 同的取舍傾 向、教學指導中的實踐也可以區(qū)分出哪些教師真正樹立起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真正理解和領會科學探究的內涵和意義,哪些教師對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的學習只停留在表面。哪些知識的學習可以超越知識本身的價值,同樣的素材不 同的教學和學習方式效果也是不盡相 同的。例如:如展示月相的變化是一回事 ,讓孩子們連續(xù)觀察并記錄 28天左右的月相是另一回事。后者給予兒童更多也更重要 的東西,如 :堅持性 、客觀性 、認真、嚴謹 。

    不少專家針對科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提出幾種主要的科學史模式:馬修斯的適度模式、孟克和奧斯本的融合模式、互動式歷史小故事模式、動手做模式等。1994年澳大利亞科學哲學教授邁克爾 ·馬修斯 (michaclr.matthews)認為應 當把科 學史的教育 目標限制在讓師范生或教師了解課堂上出現的有關認識論和科學本質的問題范圍內。對課程中的認識論和科學本質知識,要提出:“知識什么意思?如何知道的?”之類 的問題,做初步 的哲學分析以使師范生或教師更好地理解科學史中所蘊含的獨特經驗和概念問題,同時,這種方法也在一般意義上促進 了批判性 思維和反省思維 j。在小學 的高年級實施這種方法有一定的效果。1997年,英國倫 敦 大 學 皇 家 學 院 的科 學 教 育 者 孟 克(m.monk)和奧斯本 (j.osborne)在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結合當前關于科學課程改革的新觀點 (如建構主義學習觀),提出科學史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假設學習的課題是科學史上某一科學家曾經研究過的 自然現象,當前國內有一些科學教育工作者依此設計了的初中科學 “神奇的激素”、“光合作用發(fā)現過程”和 “自由落體運動”等教學模式 j。但 在小學 階段 鮮見類似教 學模式 實例。

    高年級的主題式教學,可以采用這種孟克和奧斯本的融合模式進行科學史教學設計 ,選擇的主題仍要挑選科學史上某一科學家曾經研究過的自然現象,學習的難度、科學概念的數 目要有所控制,但是方法是一致的。希望通過研究,對科學史走進小學課堂探索出一種切合實際的有效教學模式。

    (三 )教師必須掌握有效 的測評方法科學史的學習評價內容包括科學史的史實、科學本質的理解 、科學研究的主要途徑、科學共同體的作用等??茖W史的學習影響了學生精神、方法層面的養(yǎng)成 ,人的價值觀、情感態(tài)度方面有表現反映在行為之 中,因此 ,單純的卷面測試往往無法真正反映學生 的 “本我” 的變化 j。觀察法 目前是 比較好 的測評方式 。例如結合錄像 ,學生熟悉 的教師在觀察小學生科學史學習前后對科學探究、科學合作以及學習小組的成長自我反饋中記錄學生的變化,進行科學態(tài)度、科學本質理解和體會的測評,以期爭取取得客觀地評價 ,但在班級集體教學中著實不易,教師的工作量大,難免以偏概全。教師還需多學 習、掌握 心理 學的一些 方法,例如科 學興趣、科學精神的投射分析。常規(guī)考查工作,如佚事記錄、教學 日記、行為核查等 ,兼顧學生互評和 自評也是有效的測評方式u 。82 集美大學學報 第 12卷限制,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茖W閱讀可以幫助兒童構建大觀點 (bigidea)——學科的重要思想 ,這一構建過程是連續(xù) 、漸進的,小學科學教育不能完成這一構建,但所指向的是這些大觀點??茖W閱讀可以幫助兒童認識科學與社會生活的息息相關 ,幫助兒童學會從科學的視角分析問題,幫助兒童理解科學家的工作hj。

    科學閱讀可以一定程度彌補低幼兒童的科學教育缺失。由于上世紀末大陸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小學 “科學”課程放在 3—6年級才開設 ,學前到小學低年級的科學教育實際上成為一個空白段,從兒童的學習能力和學 習需求看 ,這是很不合理的。

    科學閱讀可以提供低幼兒童的一個 自由、寬松的科學學習渠道,繪本是一種非 常受歡迎 的閱讀文本 ,并將愈來愈受到歡 迎。對低幼兒童科學繪本 的推廣 ,亞洲地區(qū)以 日本做得最好 ,臺灣和韓國也開始跟進 ,近年來在大陸城市知識階層較受歡迎 ,以引進翻譯為主,出版的類型中,科學和自然的繪本較少。希望教師和家長 以及出版行業(yè)能加大科學閱讀的推廣力度,培養(yǎng)孩子終身科學閱讀習慣 。

    (三)課程內容要避免非科學的簡化史歷史為理解 “科學工作是怎樣進行 的”提供通道。美國科學促進協(xié)會著的 《科學素養(yǎng) 的基準》并不主張學生們學習某種簡化的科學史 ,它認為簡化的科學史可能會將科學與歷史都攪亂了,使深入學習變得更加 困難 j。但也認 為教師 和研 究人員仍可繼續(xù)合作某種簡化的科學故事對于學生的理解有幫助,并從中受益。確實,非科學的簡化史、片面強調 “靈機一動 ”的發(fā) 明創(chuàng)造史 ,往往 給小 學生帶來科學不嚴肅的錯誤印象。怎樣展現歷史?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切 ,就要有合適的學習教材。在教學中有必要用翔實的傳記、參考書和影片來研究歷史上的實例,用各種信息展現方式來幫助科學史的學習。課程內容要注意區(qū)分科學史故事的傳奇性和科學性的區(qū)分。如果把牛頓從蘋果落地發(fā)現萬有引力等類似的故事當成科學發(fā)現的典型過程,忽視故事后面的科學家長期觀察、思考、探究所付出的勞動和知識積累,科學家對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精神,甚至會給神秘主義和偽科學培育適宜的土壤 。

    (四)課程實施注重體驗 ,讓歷史動起來僅僅是 “讀” 了科學 ,歷史描述 的如果是他們不熟悉的事物或者是他們不關心的事物,例如風車產生地點這一事實對孩子們來說沒有很大意義。

    經歷是關鍵的因素。對兒童學習的研究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當孩子們沒有親身經歷在學校所學的事物時 ,課程想要傳授 的知識往往對他們毫無意義。

    兒童迫切需要親身體驗的部分原因在于今天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越來越遠離自然界。感性體驗的缺乏意味著孩子們缺少對世界進行感知的資源,這與前幾代人的情形截然不同?,F在的孩子們也帶著很多知識來到學校并帶著大量的圖像、事實和幻想。

    但孩子們深深缺乏的是對世界上客觀約束以及期望與實現之間區(qū)別的內在理解 j。因此,選取合適的科學技術史題材,讓小學生進行適合他們年齡和身心發(fā)育特征的體驗性的科學技術史學習,讓書面的歷史生動起來 ,將是一種可行的學習方式。從課程內容的編排次序上看,以教育重演論為指導思想的循序漸進模式是一種較為成功的學習模式,尤其是小學階段。一方面 ,這些歷史素材符合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選用這些歷史素材,與 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社會需求 自然地結合起來。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使學習的發(fā)生,像奧蘇貝爾所稱的那樣,更加 “有意義”。如英國某小學低年級以 “古羅馬”為主題設計的系列 “綜合課”案例 ,其小學的技術教育往往學習制造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 (相當于我們的南北朝)碾玉米用的水輪機等-1jl。

    (五)技術史學習不能忽視

我們的小學科學教育中總是有意無意地忽視 了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四大學習領域之一,但是,我們習慣上仍是把 “勞動與技術”放在德育的領域中,為其服務,而忽略了技術教育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性。一個從小很少玩玩具的人往往成不 了好的工程師 ,一個從小沒有勞動習慣的人很難成為熱愛創(chuàng)造的勞動者。技術史的學習在小學可以讓小學生感受到技術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性,可以成為小學生動手體驗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好學習材料。在國外一些專門的科學史博物館,復制實驗成為一種很好的科學技術史學習渠道,在復制實驗過程中,可以體驗到當時科學技術的突破有多么艱辛。也可以了解當時的科學共同體研究的思路和范式,這種思維的寶貴財富由于很難在文獻和固化的成果中直接展現,往往是無法傳承和被忽略的。我國歷史中不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四大實用科學體系,在技術方面也很 長時間走在世界前 列,教師和社會博物館業(yè)以及青少年技術教育工作者們發(fā)展的”和 “不迷信權威”。“活動建議”方面給予的技術支持很不夠 ,簡單 的活動主題建議 ,缺少活動實施的具體建議和范例分析: “猜測 10年以后會有哪些科學新發(fā)現和技術新發(fā) 明;搜集科學技術發(fā)展史上的故事,與同學分享”。相關的 “對待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方面具體的內容標準是:“用科學改善生活、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和科學的雙重作用”,在具體教學實施中經常與關于科學史的學習割裂開來,或者簡單地疊加。小學教師教學輔助資料和網絡支持等教學資源中也鮮見介紹科學史教學策略,提供教學策略學習、探討的參考和范式。查閱 2000年以來 的科學史融 入小學課程案例 ,來 自第一線的教學案例發(fā)表很少 ,個別課程案例出現在一些小學 自建網站中,孤立地探討教材的執(zhí)行 ,沒能從科學史深層的教育意義中挖掘教學資源和進行教學設計。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評價實施困難。科學史的學習評價重點應是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如小學生 “科學學習的態(tài)度”具體可以評 價他們的學習興趣是 否濃厚,學習動機是否強烈 ;能否尊重事實尊重證據 ,能否大膽想象勇于創(chuàng)新;是不是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采納別人的意見 ,樂于改進 自己的學習或研究 ;能不能關心科學技術 ,熱心參與有關活動 ,發(fā)展對 自然和社會的關懷和責任感。有必要關注小學生的實證興趣和習慣的養(yǎng)成程度 ,以及主動探究和科學實驗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及手段 的規(guī)范程度。現在 ,這研究方法的養(yǎng)成和規(guī)范 ,在大陸的基礎教育中仍是比較薄弱的,其結果反映在不少大學生學習、研究方法不規(guī)范,這與臺灣地區(qū)及港澳教育較重視習慣的養(yǎng)成、方法的掌握有很大的不同。實證的精神沒有倡導、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沒有養(yǎng)成、基礎的學習和研究范式沒有規(guī)范 ,會對整個民族的社會活動和學術研究帶來 隱憂和不足。

    三 科 學史 融入 小 學 課程 有效途徑及關鍵點(一)小學設置的課程均適合科學史融人小學階段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僅僅 限于 “科學”課程的教與學,其他學科也是很好的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的渠道、領域和載體。比如小學語文、歷史、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在小學合適的課程中融入科學史 (包括技術史 ,以下同),追求的 目標是不生硬、師生樂意、愉快地學習。從而為科學史扎根基礎教育實際提供一種有益的教學科學研究。教育家葉瀾指出,教育科研一是要明確教育的特殊性,越是基礎教育,越要把握教育本身的規(guī)律性,否則就會脫 離底線 ,二是改變思維方法。在她看來,現在改革的基本思維方法是做加減法,但實際上我們需要 “化”。比如 ,一說加強學生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就先想到開一些課程,課程可以開 ,但更重要 的是 “化 ”到里面去 ,讓知識 和技能的傳授成為培養(yǎng)學生智慧和動手能力的過程 】。

    開發(fā)小學課程教材和教學資源時 ,要以統(tǒng)一的觀念和角度看待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在不同課程的共同的教學資源方面較好地進行融人和融化,自然、妥 帖、恰切地安排科學史內容,可以為一線教師的實際教學起到基礎性的匡正和引導 ,對學生的學習也起到有力的引導。除了融人不同課程外 ,還需細致考慮學生的年齡差異安排不同學段的科學史內容,總體上高年級的教學科學史涉及較多,低年級科學社會學涉及部分要比科學史多。教材和相關學習資源的細節(jié)方面也要注意科學與性別、角色分工的潛意識暗示等等問題 。

    (二)科學閱讀仍是科學史融入小學教育的良好渠道科學 閱讀 (sciencereading)是通過科學 閱讀材料,包括科普讀物、科學文章、科學童話、科學故事等,以增進科學學習。在學習內容豐富、學校課程時間有限的矛盾中,科學閱讀仍是科學史融人小學 的良好渠道 ,科學史本身就是豐富的科學閱讀素材??茖W閱讀很受小學生歡迎。關于科學素養(yǎng),wellington和 osborne認 為其包含兩種 觀點:其一是學習者需具備有與科學相關的說、讀、寫之能力,也就是包含科學素養(yǎng)基本定義中的技能、情意與溝通 。臺灣地 區(qū) 2002年 的第一次全臺灣科學教育會議 中制定 的臺灣第 一部 “科學教育 白皮 書”中也把提高科普讀物的水準、提升公民閱讀興趣作為提升大眾科學素養(yǎng)的基本策略。通過兒童科普讀物以及科學新聞的閱讀活動,增進學生對科學的主動學習、科學知識之理解與科學新聞的判斷,進而提升科學認識觀 以及學 習興趣 -3j??茖W素養(yǎng)另一個衍生 的觀點指的是對于科學知識 的體認 ,包含科學素養(yǎng)中對科學主要概念的了解與應用。由于教材編寫篇幅 的限制、課 時的約束、教學時間的控制等,教科書編寫者和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科學閱讀的重要性便突顯出來,科學閱讀可以不受時空的集美大學學報 第 12卷目前 ,我國大陸仍缺乏多學科、長時間、較大范 圍的科學史融人中小學課程的實證研究 ,因此鮮見本土化的小學科學史教學模式 ,課程研究需要實證 ,筆者在廈門市一所小學進行科學史融人小學五年級 “科學”上冊 的小 型實證研究 ,希望通 過研究 ,對科學史走進小學課堂摸索出一種結合實際的有效教學模式。